基于阻碍

仪器信息网基于阻碍专题为您整合基于阻碍相关的最新文章,在基于阻碍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基于阻碍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基于阻碍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基于阻碍话题讨论。
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基于阻碍相关的耗材

  • 美国REGANE 现货供应 麻痹性贝类毒素(PSP)酶联免疫试剂盒
    麻痹性贝类毒素(PSP)酶联免疫试剂盒RNA970091.概述REAGEN 麻痹性贝类毒素(PSP)酶联免疫反应测试盒可用于检测贝类、水样中麻痹性贝类毒素(PSP)的残留。蛤蚌毒素是麻痹性贝类毒素的重要成分,能阻碍神经和肌肉细胞膜间的钠离子通道。该 试剂盒特点包括:Ø 高回收率(80-105%),快速(10-30分钟),经济的萃取方法。Ø 灵敏度高(0.02ng/g或ppb)低检测限(贝类1.2ppb,水样0.4ppb)。Ø 高重现性。Ø 快速的ELISA检测方法(不计样品组数反应过程少于1.5小时)。2.试剂盒原理REAGEN麻痹性贝类毒素(PSP)酶联免疫反应测试盒基于竞争性酶联反应原理,相关的捕获抗体已经包被于微孔板上。药物分析时,样品与靶毒素特异性抗体、HRP酶标记物一同加入孔中,HRP酶标标记物与抗体结合后的偶联物可结合板孔包被捕获抗体,如果样品中含有PSP,会竞争抗体,因而抑制酶标记物与抗体的结合。然后板上包被的捕获抗体与抗体结合。TMB底物加入板孔中,底物的颜色显色强度与样品中靶毒素的含量成反比。3.样品检测下限检测物质检测下限(ng/g)贝类、甲壳类1.2水样0.4
  • 基于SiO2/Si晶片的双层CVD石墨烯薄膜(8片装)
    基于SiO2/Si晶片的双层CVD石墨烯薄膜将两层单层CVD石墨烯膜转移 到285nm p掺杂的SiO 2 / Si晶片上尺寸:1cmx1cm 8片将每个石墨烯膜连续转移到晶片上我们的石墨烯薄膜的厚度和质量由拉曼光谱控制该产品的石墨烯覆盖率约为98%石墨烯薄膜是连续的,具有小孔和有机残留物每个石墨烯薄膜主要是单层(超过95%),偶尔有少量多层(低于5%的双层)由于没有A-B堆叠顺序。石墨烯薄膜彼此随机取向。薄层电阻:215-700Ω/平方硅/二氧化硅晶圆的特性:氧化层厚度:285nm颜色:紫罗兰色晶圆厚度:525微米电阻率:0.001-0.005欧姆 - 厘米型号/掺杂剂:P /硼方向:前表面:抛光背面:蚀刻应用:石墨烯电子和晶体管导电涂料航空航天工业应用支持金属催化剂微执行器MEMS和NEMS化学和生物传感器基于石墨烯的多功能材料石墨烯研究
  • 基于SiO2/Si晶片的双层CVD石墨烯薄膜(4片装)
    基于SiO2/Si晶片的双层CVD石墨烯薄膜将两层单层CVD石墨烯膜转移 到285nm p掺杂的SiO 2 / Si晶片上尺寸:1cmx1cm 4片将每个石墨烯膜连续转移到晶片上我们的石墨烯薄膜的厚度和质量由拉曼光谱控制该产品的石墨烯覆盖率约为98%石墨烯薄膜是连续的,具有小孔和有机残留物每个石墨烯薄膜主要是单层(超过95%),偶尔有少量多层(低于5%的双层)由于没有A-B堆叠顺序。石墨烯薄膜彼此随机取向。薄层电阻:215-700Ω/平方硅/二氧化硅晶圆的特性:氧化层厚度:285nm颜色:紫罗兰色晶圆厚度:525微米电阻率:0.001-0.005欧姆 - 厘米型号/掺杂剂:P /硼方向:前表面:抛光背面:蚀刻应用:石墨烯电子和晶体管导电涂料航空航天工业应用支持金属催化剂微执行器MEMS和NEMS化学和生物传感器基于石墨烯的多功能材料石墨烯研究

基于阻碍相关的仪器

  • Maestro Z/ZHT 高通量TEER跨膜电阻分析系统研究案例-从炎症和血管内皮通透性角度来看镰状细胞病 作为一类遗传性红细胞疾病,镰状细胞病每年在美国会波及7-10万人。这些病变的红细胞会堵塞在细小的血管内而过早死亡,从而导致人体内红细胞缺乏且血液流动减缓,并诱发疼痛及其它并发症。Manu O. Platt 教授研究了镰状细胞诱发炎症所致血管通透性变化的机理。 作者先将大动脉内皮细胞和人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分别用单层培养的方式构成融合屏障,然后用不同的细胞因子开展刺激,同时用Maestro Z系统去检测阻抗值的相应变化,它使用低频电流去测试培养的细胞间阻抗,给予我们实时评估屏障通透性功能的能力。 当加入TNF-α后,阻抗值的确发生了降低,意味着那时样本的通透性有所增加。那么血管生成素这种保护性细胞因子能否逆转这种变化呢?使用Maestro Z系统,作者发现:TNF-α处理2h后加入angiopoietin(血管生成素),能够将人大动脉内皮细胞的屏障功能恢复到基线水平;而微血管内皮细胞则能被恢复到基线之上。这些数据充分证明了血管生成素的恢复性作用。◆ ◆ ◆ ◆实时真阻抗细胞动态检测仪◆ ◆ ◆ ◆PART I 什么是真阻抗细胞检测 阻抗指贴附细胞对检测电流所起的阻碍作用。Maestro Z的真阻抗技术采用不同频率的交流电来检测细胞的阻抗变化。该技术不但可以检测因细胞数量变化导致的阻抗变化,还能实时检测因细胞形态、通透性变化而导致的细微阻抗变化。PART II Maestro Z的特点一体化设计 该仪器无需额外占用培养箱空间。专门设计的样本仓可以屏蔽外界电磁和机械噪音,避免培养箱开关门等额外操作导致检测结果偏差。真阻抗检测技术 该平台延续了Axion BioSystems公司成熟的高信噪比电生理检测技术,采用不同频率交流电,可用来检测细胞细微阻抗变化。友好易用的软件 操作软件提供实时数据记录,自动数据分析,自动数据报告生成。除此之外,还提供自动扣除本底,Nomalization等高阶数据分析,免除繁琐的手工计算。软件还符合FDA 21 CFR Part 11条款,兼容企业在GXP方面合规要求。数据安全性 自带数据储存,无惧电脑宕机,确保重要数据安全。PART III 应用方向简介 样本类型:悬浮细胞,贴壁细胞,3D培养细胞,类器官等 实时记录细胞增殖、凋亡过程,建立专属功能档案细胞毒性动态研究癌细胞浸润、迁移能力,划痕实验癌症免疫疗法,肿瘤免疫学,细胞治疗病毒学研究跨内皮/上皮细胞电阻(TEER)研究G蛋白偶联受体(GPCR),信号通路研究细胞愈合能力测试 想要了解更详细特点,快来联系我们吧! Axion BioSystems ImagineExploreDiscover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
    留言咨询
  • 绝缘漆表面电阻率试验仪显示迅速、性好稳定、读数方便, 适用于防静电产品如防静电鞋、防静电塑料橡胶制品、计算机房防静电活动地板等电阻值的检验以及绝缘材料和电子电器产品的绝缘电阻测量。本仪器除能测电阻外,还能直接测量微弱电流。电阻测量范围: 0.01×10 4Ω ~1×10 18Ω。电流测量范围为: 2×10-4A~1×10-16A双表头显示: 3.1/2位LED显示基本准确度:1%使用环境: 温度:0℃~40℃,相对湿度80%机内测试电压: 10/50/100/250/500/1000V 任意切换供电形式: AC 220V,50HZ,功耗约5W绝缘漆表面电阻率试验仪GB/T 1410-2006 固体绝缘材料 体积电阻率和表面电阻率试验方法GB1672-8液体增塑剂体积电阻率的测定GB 12014 防静电工作服GB/T 20991-2007 个体防护装备 鞋的测试方法GB 4385-1995 防静电鞋、导电鞋技术要求GB 12158-2006 防止静电事故通用导则GB 4655-2003 橡胶工业静电安全规程GB/T 12703.6-2010 纺织品 静电性能的评定 第6部分 纤维泄漏电阻GB 13348-2009 液体石油产品静电安全规程GB/T 15738-2008 导电和抗静电纤维增强塑料电阻率试验方法GB/T 18044-2008 地毯 静电习性评价法 行走试验GB/T 18864-2002 硅橡胶体积电阻率测定仪GB/T 22042-2008 服装 防静电性能 表面电阻率试验方法GB/T 22043-2008 服装 防静电性能 通过材料的电阻(垂直电阻)试验方法绝缘漆表面电阻率试验仪说明1.电阻率ρ不仅和导体的材料有关,还和导体的温度有关。在温度变化不大的范围内:几乎所有金属的电阻率随温度作线性变化,即ρ=ρo(1+at)。式中t是摄氏温度,ρo是O℃时的电阻率,a是电阻率温度系数。2.由于电阻率随温度改变而改变,所以对于某些电器的电阻,必须说明它们所处的物理状态。如一个220 V -100 W电灯灯丝的电阻,通电时是484欧姆,未通电时只有40欧姆左右。3.电阻率和电阻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电阻率是反映物质对电流阻碍作用的属性,电阻是反映物体对电流阻碍作用的属性。绝缘漆表面电阻率试验仪工作原理 根据欧姆定律,被测电阻Rx等于施加电压V除以通过的电流I。传统的高阻计的工作原理是测量电压V固定,通过测量流过取样电阻的电流I来得到电阻值。从欧姆定律可以看出,由于电流I是与电阻成反比,而不是成正比,所以电阻的显示值是非线性的,即电阻无穷大时,电流为零,即表头的零位处是∞,其附近的刻度非常密,分辨率很低。整个刻度是非线性的。又由于测量不同的电阻时,其电压V也会有些变化,所以普通的高阻计是精度差、分辨率低。 本仪器是同时测出电阻两端的电压V和流过电阻的电流I,通过内部的大规模集成电路完成电压除以电流的计算,然后把所得到的结果经过A/D转换后以数字显示出电阻值,即便是电阻两端的电压V和流过电阻的电流I是同时变化,其显示的电阻值不象普通高阻计那样因被测电压V的变化或电流I的变化而变,所以,即使测量电压、被测量电阻、电源电压等发生变化对其结果影响不大,其测量精度很高(专利),从理论上讲其误差可以做到零,而实际误差可以做到千分之几或万分之几。 绝缘漆表面电阻率试验仪典型应用 1.测量防静电鞋、导电鞋的电阻值 2、测量防静电材料的电阻及电阻率 3、测量计算机房用活动地板的系统电阻值 4、测量绝缘材料电阻(率) 5、光电二极管暗电流测量 6、物理,光学和材料研究
    留言咨询
  • 固体材料体积表面电阻率测试仪 备货充足 技术精湛 售后完善 当天发货 请您放心购买 表面体积电阻率测试仪概述BEST- 121型高绝缘电阻测量仪用于测量绝缘材料、电工产品、各种元器件的绝缘电阻;与恒温水浴配套后,还能测量不同温度下的塑料电线电缆(无屏蔽层)的绝缘电阻,该仪器具有测量精度高、性能稳定、操作简单、输入端高压短路等优点,仪器的高量程 1018Ω电阻值(测试电压为 1000V)。 本仪表贯彻 Q/TPGG 7-2008 高绝缘电阻测量仪企业标准。 技术参数测试电压 (V) 10 50 100 250 500 1000 电阻测量范围 1×104Ω ~1×1018 Ω;电流测量范围 2×10-4A ~1×10-16A; 使用条件环境温度: 0~40℃相对温度:≤70%供电电流:交流 220V±10%50Hz仪器可连续工作 8 小时消耗功率:约 10W外形尺寸:长宽深 355mm×320mm×145mm重量:约 6kg(主机) 表面体积电阻率测试仪安全注意事项使用前务必详阅此说明书,并遵照指示步骤,依次操作。请勿使用非原厂提供之附件,以免发生危险。进行测试时,本仪器测量端高压输出端上有直流高压输出,严禁人体接触 ,以免触电。为避免测试棒本身绝缘泄漏造成误差,接仪器测量端输入的测试棒应尽可 能悬空,不与外界物体相碰。当被测物绝缘电阻值高,且测量出现指针不稳现象时,可将仪器测量线屏 蔽端夹子接上。 例如:对电缆测缆芯与缆壳的绝缘时,除将被测物两 端分 别接于输入端与高压 端,再将电缆壳 ,芯之间的内层绝缘物接仪器 “G”,以消 除因 表面漏电而 引起的测量误差。也可用加屏蔽盒的方法, 即将被测物置于金属屏蔽盒内,接上测量线。 液体增塑剂体积电阻率的测定GB1672-88 标准说明 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液体增塑剂的体积电阻率的测定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测定液体增塑剂的体积电阻率。其他液体助剂也可参照本测定方法。 2.体积电阻率的定义 是在试样体积电流方向的直流电场强度与该处电流密度之比,以Ω?m表示。 3.试样 3.1 液体增塑剂试样每次用40ml左右。 3.2 试样应无气泡及杂质缺陷。 3.3 试样应在温度23±2℃、相对湿度60-70%的条件下放置2h以上。 4.测试仪器及电极 4.1 高阻计 高阻计测试时应满足下列要求: a.高阻计测量范围应包括1*106-1*1017Ω。 b.阻值大于1012Ω时,测量误差小于±20%;阻值等于或小于1012Ω时,测量误差应小于±10%。 c.零点飘移每小时不大于全标尺的4%。 d.输入接线的绝缘电阻应大于仪器输入电阻的100倍。 e.测试电路应有良好的屏蔽。 f.仪器应定期进行校验。 4.2 电极 电极应由黄铜或不锈钢制成。高压电极内径146mm,测量电极外径120mm,护环宽度8mm,测量电极与高压电极的间隙为2mm,电极工作面粗糙度为1.6以下。电级的开关和尺寸如图1所示。 5.测定步骤 5.1 将经过处理后的试样倒入高压电极内,使液面刚好和测量表面全部接触。 5.2 测试须在温度23±2℃及相对湿度60-70%环境中进行。 5.3 试验时,对试样所加的电压为100-500V的直流电压。 5.4 将电极接入仪器测量端,调整仪器,按仪器说明书进行操作。加上试验电压1min,读取电阻的指示值,同时须对试样连续测定两次,取两次结果算术平均值。每次测定后试样及地极要放电1min。 6.计算 体积电阻率ρv(Ω?m)按式(1)(2)计算: S=π/4(D+g)2 (1)       ρv=Rv(S/d)  (2) 式中 Rv——体积电阻,Ω; S——平板测量电极的有效面积,m2; D——平板测量电极直径,m; g——测量电极与保护电极间隙宽度,m; d——试样厚度,m。 电阻是表示导体对电流阻碍作用的大小,符号是“R”。电阻是一种使用得多的电子元件,我几乎没有看到过一种没有内含电阻的电子设备。顾名思义电阻主要是阻碍电流,下面我们对这个问题详细分析一下. 通过用电器的电流不超过额定值或实际工作需要的规定值,以保证用电器的正常工作,通常可在电路中串联一个可变电阻。当改变这个电阻的大小时,电流的大小也随之改变。我们把这种可以限制电流大小的电阻叫做限流电阻。 图1所示,在给蓄电池充电的电路中,为了使充电电流不超过规定值,可在电路中接入限流的电阻。在充电过程中,适当调节接入电阻的大小,可使电流的大小保持稳定。再如在可调光台灯的电路中,为了控制灯泡的亮度,也可在电路中接入一个限流电阻,通过调节接入电阻的大小,来控制电路中电流的大小,从而控制灯泡的亮度。 图一 电阻的分压作用 一般用电器上都标有额定电压值,若电源比用电器的额定电压高,则不可把用电器直接接在电源上。在这种情况下,可给用电器串接一个合适阻值的电阻,让它分担一部分电压,用电器便能在额定电压下工作。我们称这样的电阻为分压电阻。如图图2所示的电路,当接入合适的分压电阻后,额定电压为3V的电灯便可接入电压为12V的电源上。又如我们常用的测电笔里有一个阻值很大的高电阻,它也是一个分压电阻。人体的电阻一般为高电阻的 ,这样人站在地面上用测电笔接触220的电源,那么测电笔中高电阻分压约为200V,人体承受的电压就只有20V,低于36V,这样就没有触电的危险了。再如在缺电流表测待测电阻的实验设计中,也常使用分压电阻与待测电阻串联,再利用分压公式,便可求出待测电阻的阻值了。(电路图设计如图3所示)图2 图3电阻还有将电能转化为内能的作用电流通过电阻时,会把电能全部(或部分)转化为内能。用来把电能转化为内能的用电器叫电热器。如电烙铁、电炉、电饭煲、取暖器等等0欧姆电阻的作用:1,在电路中没有任何功能,只是在PCB上为了调试方便或兼容设计等原因。2,可以做跳线用,如果某段线路不用,直接不贴该电阻即可(不影响外观)3,在匹配电路参数不确定的时候,以0欧姆代替,实际调试的时候,确定参数,再以具体数值的元件代替。4,想测某部分电路的耗电流的时候,可以去掉0ohm电阻,接上电流表,这样方便测耗电流。5,在布线时,如果实在布不过去了,也可以加一个0欧的电阻6,在高频信号下,充当电感或电容。(与外部电路特性有关)电感用,主要是解决EMC问题。如地与地,电源和IC Pin间7,单点接地(指保护接地、工作接地、直流接地在设备上相互分开,各自成为独立系统。)8,熔丝作用 电阻的分流作用 当在电路的干路上需同时接入几个额定电流不同的用电器时,可以在额定电流较小的用电器两端并联接入一个电阻,这个电阻的作用是“分流”。例如:有甲、乙两个灯泡,额定电流分别是0.2A和0.4A,显然两灯泡不能直接串联接入同一电路。但若我们在甲灯两端并联一个合适的分流电阻(如图2所示),则当开关S闭合时,甲、乙两灯便都能正常工作了。 2再如,在缺电压表测电阻的实验设计中,可设计如图3所示的实验电路,利用分流电阻R与待测电阻并联,借助于电流表测干路电流和分流电阻R中的电流,利用并联分流公式,可求出待测电阻 的阻值。如果只有一个电流表,可将电流表先后接在干路或不同的支路中测出I和 (或 和 或 和 ),也可求出 。 电阻的单位:国际单位:欧姆,简称:欧(Ω)。常用单位:兆欧(MΩ),千欧(kΩ)。1Ω的含义:当导体两端电压为1V,通过的电流为1A,这段导体的电阻为1Ω 电阻率 电阻率是用来表示各种物质电阻特性的物理量。某种材料制成的长1米、横截面积是1平方毫米的在常温下(20℃时)导线的电阻,叫做这种材料的电阻率。电阻率的单位是欧姆米(Ωm或ohmm),常用单位是欧姆毫米和欧姆米。 应用 电阻率较低的物质被称为导体,常见导体主要为金属,而自然界中导电性好的是银,其次为半导体,、硅锗。当存在外电场时,金属的自由电子在运动中不断和晶格节点上做热振子的正离子相碰撞,使电子运动受到阻碍,因而就具有了一定的电阻。其他不易导电的物质如玻璃、橡胶等,电阻率较高,一般称为绝缘体。介于导体和绝缘体之间的物质(如硅) 则称半导体。电阻率的科学符号为 ρ(Rho)。 已知物体的电阻,可由电阻率ρ、长度 l 与截面面积A 计算:ρ=RA/I,在该式中, 电阻R 单位为欧姆,长度 l 单位为米,截面面积 A 单位为平方米,电阻率 ρ单位为 欧姆米 计算公式 电阻率的计算公式为:ρ=RS/Lρ为电阻率——常用单位ΩmS为横截面积——常用单位㎡R为电阻值——常用单位ΩL为导线的长度——常用单位m-----------------------------------------电阻率的另一计算公式为:ρ=E/Jρ为电阻率——常用单位Ωmm2/m[1]E为电场强度——常用单位N/CJ为电流密度——常用单位A/㎡(E,J 可以为矢量) 说明 1.电阻率ρ不仅和导体的材料有关,还和导体的温度有关。在温度变化不大的范围内:几乎所有金属的电阻率随温度作线性变化,即ρ=ρo(1+at)。式中t是摄氏温度,ρo是O℃时的电阻率,a是电阻率温度系数。2.由于电阻率随温度改变而改变,所以对于某些电器的电阻,必须说明它们所处的物理状态。如一个220 V -100 W电灯灯丝的电阻,通电时是484欧姆,未通电时只有40欧姆左右。3.电阻率和电阻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电阻率是反映物质对电流阻碍作用的属性,电阻是反映物体对电流阻碍作用的属性。 标签:橡胶材料电阻率测试仪 绝缘电阻率测试仪
    留言咨询

基于阻碍相关的方案

基于阻碍相关的论坛

  • 【讨论】你认为是什么阻碍了中国科技创新的脚步?

    现在科研机构人员的学历越来越高,然学术权力与行政全力区分的越来越混乱,而且科技成果知识产权程度低,科技人才激励不足等等这些也许都是导致中国科技创新的绊脚石。中国的科研创新有点类似国产仪器,然而国产仪器与科技创新又紧密联系。恰逢2010中国科学仪器发展年会之际,让我们一起畅谈阻碍中国科技的脚步的石头是什么?阻碍中国科学仪器发展的石头又是什么?

  • 【转帖】日拟逮捕阻碍日本捕鲸船环保人士

    日本警方星期一指控美国环境保护团体的三名成员涉嫌暴力阻碍日本调查捕鲸船的活动,向东京地方法院申请逮捕令。日本水产厅表示,今后仍将继续开展调查捕鲸活动,为重开商业捕鲸铺路。提出逮捕令申请的是日本东京警视厅公安部。据日本的读卖新闻报导,针对美国环保组织“海洋守护者协会”(Sea Shepherd)船只去年2月在南极海域阻碍日本调查捕鲸船的捕鲸活动,警视厅公安部星期一上午以涉嫌暴力阻碍业务向东京地方法院提出申请逮捕该组织三名成员的要求。这三人均为男性,其中两人是美国人,一人是英国人。据报导,去年2月这三人乘坐抗议船只向正在南极海域航行的日本调查捕鲸船只《海幸丸》号和《日新丸》号投掷发烟筒,导致日本两名船员受伤,调查捕鲸活动也因此受阻。日本警方申请逮捕令是依据“防止海洋航行不法行为条约”。这是日本首次运用该条约,也是日本调查捕鲸船只多次遭到国际环保组织阻碍之后,日本警方首次追究刑事责任。日本农林水产省水产厅资源管理部远洋科助理科长岩田接受记者采访时强调日本的调查捕鲸活动是依法而行,今后也将继续下去。他说:“日本的调查捕鲸是根据国际捕鲸取缔条约(ICRW)第8条进行的合法活动,不会因为非法的阻碍活动而停止。”目前国际社会针对捕鲸存在争议,有意见认为鲸鱼应该成为环保对象,而日本则认为适量捕鲸有利于海洋生态环境,应该有效利用资源。日本水产厅岩田助理科长认为说:“虽然商业捕鲸被禁止,但是情况在发生变化,一旦出现全球食品危机,商业捕鲸就有望恢复。”日本内阁官房长官町村信孝星期一表明支持警方申请逮捕令。据日本的共同通讯社报导,町村在记者会上表示,无论有什么主张,导致人员受伤,甚至威胁生命的行为都是不允许的。预计东京警视厅如果取得逮捕令将发出国际通缉,根据日美两国的引渡犯人条约向美国司法当局提出引渡要求。本文来自: 博研联盟论坛 http://bbs.bylm.net ◆学术交流◆科研互助◆资源共享

基于阻碍相关的资料

基于阻碍相关的资讯

  • 经费分配不合理阻碍高层次科研人才回国
    王秀杰,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  我国在科研经费上虽然投入很多,但是有关科研经费支出分配比例的一些规定不尽合理。在国外科研经费相当大的比例用于人员费,目前我国科研经费中允许用于人员费用支出的比例很低,绝大部分比例的科研经费用于仪器设备购置和试剂购买等实验直接费用上。这种情况导致我国科研人员的待遇总体来说比较低,没有能力吸引优秀的研究人员来高质量地完成研究任务,并且大部分科研经费最终的受益者变成了国外的设备研制公司和试剂的制备公司。  当前,虽然我国留学人员回流率总体呈上升趋势,但是获得博士学位又有相应研究或其他工作经历的高层次留学人才的回流率仍然处于较低水平。在中国流失的顶尖人才中,科学和工程领域滞留率平均达87%。如何才能吸引更多优秀科研人才回国?  近日,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王秀杰,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专访时说,科研经费分配比例不合理是阻碍高层次科研人才回国的原因之一。不过,相比目前国外一些研究组经费紧张的情况,在我国&ldquo 千人计划&rdquo 等利好政策下,好项目得到支持的机会更大。她坦言自己就是国家人才政策的受益者,在美国洛克菲勒大学获得生物信息学方向博士学位后,她入选中科院&ldquo 百人计划&rdquo ,于2004年底回国,时年27岁,成为当时中国最年轻的博士生导师。回国后,她带领研究团队在生物信息学研究方面取得多项创新性成果,多次赢得国际同行的推荐和好评,2007年她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  我国科研硬件已经和国外不相上下  中国青年报:您从美国洛克菲勒大学博士毕业后,为什么选择回国?  王秀杰:我当时学的生物信息学专业比较热门,无论在美国还是在中国相关领域的人才都很缺乏。如果留在美国,我可以想象到未来20年的发展轨迹,在公司或者科研机构一步步做下去,最终做到终身教授。但我感觉即使能做到那样,也不是特别有成就感,因为总会有飘在外面的感觉。  回国除了有文化上、精神上的认同感之外,我国发展很快,我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会更多,我不太喜欢风平浪静的人生。还有比较重要的一点是,我和我爱人都希望孩子在中国的文化氛围中长大,希望她以作为中国人为自豪。所以我们就回来了。  中国青年报:有没有觉得放弃了美国一些很好的机会?  王秀杰:我觉得没什么,只是做了一个选择。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和改革开放之后最早一批回国的留学生,他们才是放弃了很多机会,因为那时国内外的待遇相差悬殊。他们更有无私奉献的精神,回来就是为了提高我国的科研水平和国际竞争力,从自身利益考虑很少。  不过当时科研人员回国的待遇,虽然和国外相比有较大差距,但是与国内其他行业相比不会有太大落差。而现在在付出同样甚至更多时间和精力的情况下,科研人员的待遇比很多行业要低许多,并且年轻一代回国的生活压力比以前更大,所以很多留学人员在回国前会权衡各方面的因素,包括物质条件、生活质量、事业发展、做事的氛围等。  中国青年报:您2004年回国到现在近10年,您感觉科技领域的海外人才回国的趋势有变化吗?  王秀杰:愿意回国的人越来越多了。10年前国内科研经费、科研条件和国外有较大差距。近年来我国的科研投入有较大的增长,我们的科研经费支持、仪器设备等硬件条件已经和国外一些中等水平的科研机构不相上下。  我认识的一些稍微年长的朋友也有回国工作的想法,但受到一些因素的制约而无法实现,包括没有特别好的研究成果,在国内能够获得的职位、待遇与预期有一定的差距等。还有一些人是因为家庭或子女教育等原因放弃回国工作,比如小孩比较大了,回来后不适应中文教育。  住房压力是很多优秀科研人才回国的顾虑  中国青年报:在招聘科研人员时,您感觉哪些社会环境因素阻碍了一些高层次人才回国?  王秀杰:住房压力是很多人考虑的一个因素。像我国科研做得好的几个大城市,尤其是北京、上海,只有个别大学有提供住房的条件。还有环境状况、食品安全等因素也会使一些人才犹豫回国。尤其今年北京雾霾严重,我们所原想引进的一位优秀留学人员就因为空气问题最后选择了留在美国。  中国青年报:一些年轻的科研人员提到国内的科研管理体制问题,使他们犹豫回国。您怎么看?  王秀杰:我国科研管理体制确实有一些有待改进的地方,比如项目申请、汇报、审计等环节比较繁琐,新回来的科研人员会很不适应。我觉得影响较大的一点是,我国在科研经费上虽然投入很多,但是科研经费支出分配比例的一些规定不尽合理。在国外科研经费相当大的比例用于人员费,目前我国科研经费中允许用于人员费用支出的比例很低,绝大部分比例的科研经费用于仪器设备购置和试剂购买等实验直接费用上。  这种情况导致我国科研人员的待遇总体来说比较低,没有能力吸引优秀的研究人员来高质量地完成研究任务,并且大部分科研经费最终的受益者变成了国外的设备研制公司和试剂的制备公司。比如同样一个博士后,在国内研究所或者大学工作和国外研究机构的工资相比会有四五倍的差距。所以,很多前沿的项目,国外是有经验的博士后在做,而我们这里是没有经验的博士生在做,使我们失去了很多在国际竞争中领先的机会。  中国青年报:我们做了一项调查,78.8%的受访者认为人情关系复杂阻碍了优秀人才回国。  王秀杰:我对这一点不是很认同。我回来这么久,没有为了申请项目去拉关系,但是我并不缺研究经费。也许有一些通过关系得到支持的项目,但是我看到身边那些兢兢业业的科学家的有价值的工作都会得到认可与支持。我觉得,最重要的是要有明确的科学目标,做好自己的工作,取得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现在包括美国在内的一些国外研究组都有经费紧张的情况,在我国好的项目得到支持的机会相对来说更大。并且国内无论单位还是科学家之间对归国人才的支持很多在国外是没有的。我回到中科院之后很有归属感,从研究所的领导到行政部门的同事,都对科研工作提供全心全意的支持,比如申请项目时研究所的同事和科技处会给予建议,研究所会为新研究员在实验室安排、学生招生、和安家落户等方面提供便利。这些都非常难得。  国家政策应为国内人才提供更多发展空间和机会  中国青年报:近年来国家推出&ldquo 千人计划&rdquo 等人才引进措施,您怎么看这些措施的作用?  王秀杰:我国通过&ldquo 千人计划&rdquo 、&ldquo 百人计划&rdquo 等人才政策在一些急需领域引进尖端人才,对中国的科技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我自己也是&ldquo 百人计划&rdquo 政策的受益者。我觉得,在今后政策执行过程中,后继的评估和监督机制有待完善,好的计划要有更好的配套措施和管理措施,从而在需要的领域引进需要的人才。而且,现在引进人才总的思路可能还需要一些适当的调整。  中国青年报:有什么样的调整?  王秀杰:改革开放后国家大力引进了很多优秀人才,现在我们已经有足够的实力去培养自己的人才。但目前的人才政策仍然主要侧重于引进人才,而针对国内培养优秀人才的政策很少。这种情况导致一些学生选择出国的目的,已经不是因为国外有比较好的科研条件、能够接受更好的训练,而是如果没有出国留学的经历,很难有相应的政策使得他们有较好地发挥专长和解决经济压力的空间。所以,希望国家能出台相应的政策,在重视引进人才的同时,为国内人才提供更多的发展空间和机会。  中国青年报:如果一直待在国内,他们对国际前沿科学会有敏锐的洞察力吗?  王秀杰:现在我国的教育和科研交流已经非常国际化了。科学是无国界的,要做到国际领先不可能&ldquo 闭关&rdquo ,而是要知己知彼,才能找到突破口、引领新方向。青年人才不一定要去国外读博士或者做博士后,比如可以通过参加国际会议、短期出国交流、进修等形式,使得他们不需要在国外待很久就可以了解国际科技前沿或掌握最新技术,这样可以避免优秀青年人才的流失,也有助于提高研究工作的持续性。现在一些人出国使得在国内已经开展的很好的项目需要重新培养人才来接续,很可能导致研究成果失去了国际领先的机会,这对国家是很大的损失。
  • 仪器与检测已成为新材料进入终端市场最大阻碍!我国材料测试评价面临3大制约
    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我国研制新材料的脚步从未停下,但strong近年来,许多已经产业化的材料却迟迟没有进入终端市场,到底是什么阻碍了新材料进入终端市场的进度?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材料需要进行相应的测试评价,但仪器与检测,都存在不小的问题。/strong/p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span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据不完全统计,在新材料测试评价领域,工业和信息化部布局了国家新材料测试评价平台主中心、钢铁、电子材料、先进无机非金属、稀土新材料4个行业中心、浙江、四川、湖南3家区域中心;国家质检总局布局了国家磁性材料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国家碳纤维产业计量测试中心以及多家检验检测技术联盟;此外,材料领域还有数量众多的国家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地方分析测试中心、高校实验中心等。但我国材料测试评价面临规模普遍偏小、高端设备难以自给、部分测试方法落后的制约。/span/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strong材料测试评价规模普遍较小/strong/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一方面,我国材料测试评价机构平均收入低。《全国检验检测服务业统计报告》显示,2018年,我国材料测试机构数量为1200家,占全国检验检测机构3.0%;材料测试服务业收入为57.3亿元,占检验检测服务业收入的2.0%;材料测试机构平均收入达到477.5万元,仅为全国检验检测行业平均收入的67%。另一方面,与进入国内检测市场的国外企业相比,国内机构在规模和综合实力差距较大。2016年材料测试领域23家外资企业收入达到8.08亿元,平均收入超过3500万元;而国内企业的平均收入仅为375万元,仅为外资企业平均收入的10.7%。/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strong高性能测试仪器设备不能自给/strong/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从整体上看,我国测试分析仪器集中在中低端,中高端检测仪器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尚不能自给。中国仪器仪表行业协会的数据显示,2014—2016年,检测分析仪器贸易逆差占仪器仪表行业的比例分别为75.91%、80.46%和78.34%。从材料测试表征仪器设备看,痕量超痕量成分测定、高端电镜等科研用、复杂精密型仪器依赖进口,超高温拉伸/蠕变/疲劳试验机、拉扭复合热机械疲劳试验机等极端条件性能试验设备被国外禁运,在线关键参数测试技术和设备缺乏,国产测试仪器的部分关键部件仍要进口。/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strong部分测试评价方法和认证落后/strong/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从分析测试方法标准数量看,我国与国外和国家分析测试方法标准已经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从分析测试技术应用角度看,色谱、光谱、质谱、电子显微镜等国际最先进的分析测试技术已经普遍应用于我国的分析测试标准;从重要领域典型标准看,我国相关标准的测试水平基本与国际一致。但新材料领域部分测试评价方法落后,存在“测不准”、“测不全”甚至“测不出”问题。例如,用于先进金属材料的精细化、系统化、更接近真实服役条件下的性能测试表征方法和手段不足,对碳纤维及复合材料质量影响较大的原材料至今没有统一的检测、评价方法和标准。此外,航空装备、石油化工、海洋工程装备和高技术船舶及其相关材料、构件的质量评价认证、安全生产认证主要掌握在国外认证机构,致使国内已产业化的材料很难进入终端应用市场。/p
  • 纳米组学:基于纳米技术的血液循环癌组的多维采集
    在过去的十年中,开发“简单”的血液测试并为个性化治疗提供设计,且无需侵入性肿瘤活检取样,使癌症筛查、诊断或监测成为可能,一直是癌症研究的核心目标。来自正在进行的生物标志物开发工作的数据表明,提高早期癌症检测分析的灵敏度和特异性需要多个标志物单独使用或作为多种方式的一部分。在血液中多个维度(基因组、表观基因组、转录组、蛋白质组和代谢组)的癌症相关分子改变以及整合所得的多组学数据有可能发现新的生物标志物并进一步阐明潜在的分子途径。在此,我们回顾了多组学液体活检方法的关键进展,并介绍了“纳米组学”标准模式:开发和利用纳米技术工具来富集并对血液循环癌组进行组学分析。  论文:Nano-omics: nanotechnology-based multidimensional harvesting of the blood-circulating cancerome译名:纳米组学:基于纳米技术的血液循环癌组的多维采集  尽管癌症的治疗手段取得了日新月异的成果,但全球人口仍有六分之一的死亡是由癌症导致的。缺乏早期癌症检测工具是造成这种高死亡率的主要原因之一。能够在疾病早期检测血液中肿瘤特征的测试为癌症患者提供了巨大的、尚未开发的潜力,即在肿瘤变得无法治愈之前接受有效治疗。因此,液体活检技术正在迅速发展,不仅可以进行非侵入性肿瘤分析,还可以检测无症状个体的癌症发作。  基于使用组合治疗方式治疗癌症相似的基本原理(例如,手术、放疗和化疗),多种血液循环分析物作为“癌症指纹”的协同作用导致了在早期癌症检测中的范式转变。液体活检样本包含一系列蛋白质、核酸、循环肿瘤细胞(CTC)和细胞外囊泡(EV),它们从多个肿瘤部位进入血液循环,共同反映肿瘤生物学的空间和时间异质性。尽管关于分泌和循环肿瘤材料的动力学仍有待了解,但连续液体活检提供了纵向捕获系统性生物分子变化的可能性,因为它们在肿瘤进展的进化轨迹中动态发展。  检查各种血液成分中的多维分子变化(基因组、表观基因组、蛋白质组和其他)并整合由此产生的多组学数据集,不仅有可能阐明癌症特异性分子机制和潜在的治疗靶点,而且还可以发现新的用于早期癌症检测的生物标志物组合(图1)。迄今为止,由于液体活检分析物的浓度极低,尤其是在非转移性疾病患者中,对癌症组的综合分析范围上收到了限制,。事实上,基于血液的多组学生物标志物发现的主要瓶颈之一是单独富集和提取不同类型的液体活检分析物所需的大样本量(通常10-15 ml)。此外,多种分析物提取方案影响了所得组学数据集的分析重现性和可比性。  在此,我们评估了过去十年在早期癌症检测的多组学方法方面取得的进展。我们还介绍了“纳米组学”的概念,这是一种使用纳米技术来解决当前与血液循环癌组的富集和分析相关的技术限制的新兴范式。具体来说,纳米组学利用生物流体培养的纳米材料作为清除平台,在组学分析之前富集和分离癌症衍生的分析物,最终目标是识别用于早期癌症检测的新型多组学生物标志物组。  图1 多组学液体活检的转化潜力可以通过基于血液的液体活检捕获的肿瘤特异性信息的多个生物分子层的示意图。血液中存在的复杂生物分子特征突出了开发能够从单个血液样本中检测肿瘤特异性多组学特征的方法的机会。确定的多组学特征在癌症生物标志物和药物开发中具有潜在应用。  1.多组学生物标志物  目前,大多数液体活检测试基于蛋白质或游离DNA (cfDNA)分析物,临床上用于检测预后和预测性生物标志物主要是帮助选择最佳治疗策略。例如,血清癌抗原15-3常用于监测晚期乳腺癌患者的治疗反应,血浆cfDNA的EGFR突变检测可用于预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对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的反应性。随着此类检测在临床上的普及,正在进行的生物标志物发现工作正逐渐朝着开发用于癌症筛查和早期检测的多分析物检测方向发展。尽管评估单一蛋白质(例如,用于前列腺癌筛查的前列腺特异性抗原)或多种蛋白质(例如在已知盆腔肿块的女性的术前检查中用于卵巢癌检测的OVA1组)的分析已经成功应用于临床,(表观)基因组学方法目前仍在早期癌症检测领域占据主导地位。  循环肿瘤DNA (ctDNA)由封闭在CTC内或由于肿瘤细胞凋亡或坏死而释放到血流中,正在成为早期癌症检测的最有希望的生物标志物之一。尽管ctDNA仅占总cfDNA的一小部分,但下一代测序(NGS)方法能够放大ctDNA信号,因此优于基于质谱(MS)的蛋白质生物标志物发现方法。目前,超过30项正在进行的大型队列临床试验正在评估血液中基于ctDNA的生物标志物。单基因分析已逐渐演变为多基因NGS分析,最近又演变为多模式液体活检方法。不同类别的生物标志物分子的整合不仅有可能提高癌症检测的灵敏度和特异性,还可以将肿瘤定位在特定的解剖部位。  作为多癌症早期检测液体活检发展的领军技术,两种不同的多重生物标志物特征平台目前正在前瞻性临床研究中进行测试:CancerSEEK和GRAIL测试。 CancerSEEK测试使用蛋白质基因组生物标志物组,并在一项回顾性研究中进行了初步临床评估后,首次在通过基于选择性突变的血液采集和测试(DETECT-A)早期检测癌症研究中对没有癌症病史的患者进行了前瞻性评估。1005名临床检测到8种不同类型的非转移性癌症患者。最初的概念验证回顾性研究评估了一个包含16个基因和8种蛋白质的多分析物组,并证明了70%的中位测试灵敏度(在8种不同癌症类型之间以及疾病阶段之间存在相当大的差异)和超过99%的特异性。此外,监督机器学习算法的应用正确识别了63%的CancerSEEK测试呈阳性的患者的起源器官。随后的DETECT-A研究是第一个评估多分析物(16种基因和9种蛋白质)和多癌症血液检测的前瞻性和介入性试验,涉及10006名无已知癌症的女性(年龄65-75岁)报名时。研究期间共进行了96例癌症诊断,其中26例仅使用CancerSEEK血液检测,24例通过标准护理筛查检测,其余46例根据症状或其他方式检测。据报道,单独使用CancerSEEK测试对所有癌症类型的敏感性为27.1%,与标准护理测试结合使用时为52.1%。然而,应该注意的是,CancerSEEK测试依赖于诊断性PET-CT扫描来确认所有阳性病例并将癌症定位到特定的解剖部位。尽管如此,该试验表明,多分析物血液检测与PET-CT和标准癌症筛查方案相结合,不仅可以有效地纳入常规临床护理,还可以促进旨在治愈的手术。最新版本CancerSEEK的验证目前正在一项前瞻性观察研究中进行,该研究对1000名已知或疑似癌症患者和2000名未患癌症的人进行,命名为ASCEND(Detecting Cancers Earlier Through Elective Plasma-based CancerSEEK Testing–Ascertaining Serial Cancer Patients to Enable New Diagnostic)。  GRAIL测试使用基于血浆cfDNA中DNA甲基化模式的替代检测方法,该模式通过对超过100000个信息甲基化区域进行亚硫酸氢盐测序确定。该平台目前正在一项雄心勃勃的临床计划中进行多癌症筛查测试,其中包括五项前瞻性试验:循环无细胞基因组图谱(CCGA)研究(NCT02889978)、STRIVE (NCT03085888)、SUMMIT(NCT03934866)、PATHFINDER(NCT04241796)和PATHFINDER2 (NCT05155605)。基础CCGA研究表明,这种靶向DNA甲基化检测可以检测50多种癌症类型,同时还能以93%的准确度预测癌症信号起源的组织。在所有疾病阶段都检测到癌症(I-III期敏感性:43.9% I-IV期敏感性:54.9%),特异性超过99%。通过与英国国家卫生服务局的合作,最新版的GRAIL测试(Galleri)的临床和经济性能将在一项包括140000名50-77岁参与者的试点筛选研究中进行前瞻性评估。值得注意的是,CancerSEEK和GRAIL测试都被授予FDA突破性设备状态,突出了多分析物测试在早期检测多种癌症类型方面的巨大潜力。  除了无细胞基因组和蛋白质组癌症生物标志物之外,研究人员还尝试从血液中纯化和表征CTC和肿瘤衍生的EV用于实时监测治疗反应。CELLSEARCH系统是第一个获得FDA批准的平台,旨在捕获、纯化和枚举上皮来源的CTC,以预测转移性乳腺癌、结直肠癌或前列腺癌患者的预后。目前,计数极少的CTC(转移性疾病患者每毫升血液中通常为1-10个)是基于上皮标志物的表达,例如上皮细胞粘附分子(EpCAM)和细胞角蛋白8、18或19,并依赖于无法维持CTC活力的基于抗体的细胞捕获和染色方法。目前,CTC的临床效用仅基于计数,并且仅限于预测临床结果而不是实现癌症检测。然而,大量的CTC富集技术正在开发中,以实现异质CTC种群的顺序采样和分子谱分析。从散装细胞策略到对可行和完整的患者衍生CTC进行单细胞分析的转变推动了具有集成下游分子分析功能的微流体技术的发展,包括ClearCell FX1系统。  肿瘤分泌的EV不仅与肿瘤生长和转移有关,而且还可能稳定地封存癌症相关蛋白质、核酸和脂质的宝库。与CTCs相比,EVs在生物体液中的含量更高,尽管从生物体液的背景分子成分中重复分离和富集EVs仍然是众所周知的困难。 DNA条形码标记、3D纳米图案微流控芯片和无标记纯化平台(例如,通过超快分离系统(EXODUS)检测外泌体)只是目前正在开发的克服与传统超速离心相关在纯化效率、产量、速度和稳定性方面限制的基于抗体的EV纯化方案的几个例子。将生物分子或生物物理富集与在单个微流控平台(例如,外泌体模板等离子体技术TPEX)内对EV封存的生物标志物(例如蛋白质和microRNA)的多重检测相结合,在分离EV方面显示出来自非囊泡生物流体成分巨大的前景。  还尝试使用基于免疫亲和的微流体接口从单个样品中对CTC和EV进行双重隔离和分析。例如,双重用途的OncoBean (DUO)微流体装置已被证明能够从黑色素瘤患者的血液样本中同时分离CTC和EV,并使用多重实时定量逆转录 PCR (RT-qPCR) 测试对这些分析物进行分子分析,检测一组96个黑色素瘤相关基因的表达模式。使用单个设备或平台富集多种癌症分析物被认为是多组学液体活检领域的下一个前沿。  2.数据分析与整合  尽管组学数据集的可用性越来越高,但由于需要对多组学数据集进行计算操作和解释,所以将生物标志物发现转化为临床试验仍然具有挑战性。大规模的国际研究网络开始意识到在癌组整合层上捕获数据的巨大潜力。癌症基因组图谱 (TCGA)是2005年发起的泛癌基因组学联盟,现已扩展到多组学,包括超过2.5 PB的基因组、表观基因组、转录组和蛋白质组数据。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的临床蛋白质组肿瘤分析联盟(CPTAC)是多机构倡议的另一个例子,旨在利用蛋白质组数据集的互补性,为不同癌症类型提供新的分子见解。  从单个患者样本中生成的多组学数据集的集成为发现血液中疾病特异性分子特征提供了巨大的潜力。然而,多组学数据分析比“单组学”分析更具挑战性,以下六个关键问题仍有待解决:(1)命名差异(例如,以基因为中心的与以蛋白质为中心的)和标识符弃用可能会无意中合并不同的分子种类 (2)每种数据模式都受制于其自身特定的噪声和分布特征,这需要在分析工作流程中使用大量相互依赖的软件工具 (3)开发和执行多组学工作流程需要广泛的领域知识 (4)工作流程复杂,难以优化,容易出错 (5)结果可能高度依赖于分析工作流程的设计 (6)复制和比较结果可能会因工作流程的细微变化而变得复杂。  目前已经开发了许多工作流程解决方案以实现多组学数据的关联,例如 GalaxyP和WINGS。但目前对于从此类数据集中选择关键生物标志物尚无共识。用于多组学数据分析和整合的可用工具和方法已在其他地方进行了彻底审查。  3.癌组的纳米富集  MS和NGS的技术进步极大地推进了血液中蛋白质组学特征的分析,但只有少数基于血液的癌症生物标志物测定已获得FDA批准。从血液中提取和纯化癌症相关分析物仍然是限制液体活检进入常规临床实践的主要瓶颈。  对新型早期检测生物标志物的探索引起了基于纳米技术平台的开发,这些平台旨在丰富血液癌组的不同成分(包括蛋白质、ctDNA、CTC和EV)。这些“纳米富集”策略中的大多数依赖于纳米粒子的高表面体积比以及它们的表面工程和功能化能力。所有这些利用纳米级技术或材料特性的策略都包含在纳米组学范式中。在这里,我们讨论了当前阻碍液体活检临床转化的技术挑战,并重点介绍了已用于克服这些挑战的纳米组学平台示例(表1)。  靶向纳米组学基于纳米颗粒表面的功能化,靶向部分作为特定癌症相关分析物的识别元素。相比之下,“非靶向纳米组学”方法依赖于癌症相关分析物在与生物流体孵育后非特异性吸附到纳米颗粒表面(图2)。已经开发了许多靶向纳米组学方法,主要用于富集EV和CTC(图2和3),而癌症分析物在生物流体孵育的纳米粒子表面的自发吸附仅在过去5年有使用,主要用于蛋白质和cfDNA的富集和分析(表1)。我们强调,尽管在免疫测定和生物传感器中加入基于纳米颗粒的探针经过广泛研究,但其不属于纳米组学方法的范围。这种生物传感器的输出信号是基于纳米颗粒-分析物复合物独特的光学和电化学特性,而不是基于纳米颗粒富集分析物的下游组学分析。  图2 纳米组学范式概述“纳米组学”方法的示意图,其中纳米材料被用作清除平台,以从生物体液中捕获、富集和分离癌症相关分析物以进行下游组学分析。“靶向纳米组学”需要使用靶向部分对纳米材料表面进行功能化捕获特定的癌症分析物,而“非靶向纳米组学”依赖于癌症分析物非特异性、自发吸附到纳米颗粒表面(称为生物分子电晕形成)。基于纳米材料的采集平台可以同时从单个外周血样本(以及可能的其他生物体液)中丰富癌症特异性基因组、转录组、蛋白质组和脂质组特征。纳米组学方法旨在应用生物-纳米界面获得的知识,以实现复杂生物流体的多组学分析,最终目标是推出用于早期癌症检测的新型多分析物生物标志物。cfDNA,循环游离DNA CTC,循环肿瘤细胞 EV,细胞外囊泡。  表1 使用纳米组学方法分析液体活检分析物的示例研究  ASGPR1,去唾液酸糖蛋白受体1 cfDNA,循环游离DNA CTC,循环肿瘤细胞 ddPCR,微滴数字PCR ELISA,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pCAM,上皮细胞粘附分子 EV,细胞外囊泡 ICC,免疫细胞化学 IHC,免疫组化 LC-MS/MS,液相色谱和串联质谱 nano-HB,纳米人字形结构 NP-HBCTC-chip,纳米颗粒人字形循环肿瘤细胞芯片 NSCLC,非小细胞肺癌 PEDOT,聚(3,4-乙撑二氧噻吩) PEG,聚乙二醇 PEI,聚乙烯亚胺 PIPAAm,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 PLGA,聚乳酸共乙醇酸 PL,磷脂 qPCR,定量PCR RT-ddPCR,逆转录微滴数字PCR RT-qPCR,实时定量逆转录PCR SWATH-MS,连续窗口全理论碎片采集质谱 TROP2,肿瘤相关钙信号传感器2。  3.1 蛋白和ctDNA采集  在血液循环的生物分子中,蛋白质是细胞过程的生物学终点。因此,蛋白质在历史上作为最受关注的分子生物标志物。然而,直接从血液中发现新的蛋白质生物标志物由于高丰度蛋白(例如,白蛋白约占总蛋白质含量的50%)的压倒性掩蔽效应而变得错综复杂。尽管基于无标记MS的蛋白质组学取得了相当大的进步,但这种信噪比问题极大地阻碍了血液中疾病特异性蛋白质特征的识别。血浆免疫亲和消耗柱被广泛用于克服白蛋白掩蔽的问题,但会导致低分子量(LMW)蛋白质组(例如,60 kDa的蛋白质)以及高丰度载体蛋白的大量损失。  2003年首次提出使用富集纳米粒子来增强血液中LMW癌症蛋白质组的蛋白质组学分析,但这一概念仅在过去十年中才引起纳米科学界的兴趣(表1)。由 Liotta、Petricoin及其团队开发的Nanotrap技术使用核壳亲和诱饵水凝胶纳米粒子作为蛋白质收集器。与上述免疫亲和柱类似,Nanotrap技术能够将高丰度的高分子量(HMW)蛋白与LMW蛋白分离。具体来说,纳米颗粒的多孔外壳阻止HMW但不阻止LMW蛋白的进入,而内核包含共价连接的化学亲和诱饵,可捕获LMW蛋白以进行收获和后续分析。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初步可行性研究证明了Nanotrap颗粒作为蛋白质生物标志物发现平台的潜在用途,但该技术主要用于捕获和富集已知的生物标志物蛋白质。  蛋白质在与生物体液一起孵育后自发且非靶向吸附到纳米颗粒表面,称为“蛋白冠”(框1),也已被用于蛋白质生物标志物的发现。在过去的十年中,我们了解到复杂的蛋白质电晕会在所有纳米级材料的表面上以不同程度迅速形成,这取决于它们的物理化学性质和表面特性。事实上,纳米粒子对血液蛋白的结合亲和力已被证明是由许多不同的因素决定的,包括它们的大小、表面电荷和功能化以及纳米粒子-生物流体的孵育条件(框1)。  对低丰度蛋白质的纳米颗粒电晕富集和分析进行体内研究,首先需要通过将脂质纳米颗粒静脉注射到荷瘤小鼠和卵巢癌患者体内。随后通过尺寸排阻色谱法从血液中回收电晕包被的纳米颗粒并从高丰度背景分子(没有诊断价值)中纯化纳米颗粒结合的蛋白,从而能够对血浆蛋白质组的LMW部分进行高分辨率分析。这项最初的范式转变工作引发了人们对体外形成的蛋白质电晕指纹作为一种新工具的临床开发的兴趣,该工具用于对从癌症患者队列中获得的血浆样本进行蛋白质组学分析。通过无标记蛋白质组学技术对“健康”和“患病”纳米颗粒电晕样本进行全面比较,可以识别多种以前未被识别的候选生物标志物蛋白(表1)。  在这些原理的基础上,Proteograph平台已被开发用于深度分析等离子体蛋白质组,该平台使用具有不同表面特性的有不同的电晕轮廓的磁性纳米粒子组合。由于2D和3D纳米材料是过量的,因此需要做更多的工作来研究各种类型的纳米颗粒的组合是否能在MS分析中显著“扩大”血液蛋白质组的覆盖范围。还存在从血浆样品中纯化和回收电晕涂层纳米颗粒、纳米颗粒制剂的合成和稳定性以及所需的样品量是可能阻碍此类生物流体预处理方案开发的一些亟需解决的技术挑战。  最近,纳米颗粒蛋白冠的形成在概念上已经转变为由蛋白质、脂质、多糖和核酸组成的多层分子自组装,称为“生物分子冠”(框1)。例如,我们展示了cfDNA与基于脂质的纳米颗粒在与人类血浆样本孵育时的相互作用。这一额外组学维度的发现以及在患有晚期卵巢癌的女性(与年龄匹配的未患癌症的女性相比)样本中发现的显著更高丰度的纳米粒子冠状cfDNA为进一步研究卵巢癌铺平了道路。有趣的是,对相同纳米颗粒电晕样本的蛋白质组学分析揭示了组蛋白中的癌症特异性升高,表明核小体介导的纳米颗粒cfDNA相互作用。虽然 microRNA(在蛋白质复合物中或封存在EV中)的纳米颗粒表面吸附仍有待研究,但这些发现突出了开发能够同时富集和纯化血浆蛋白和无细胞游离核酸的纳米蛋白质组收获平台技术的机会。  使用纳米粒子从血液中纯化cfDNA的替代方法只有少数正在探索中,包括阳离子磁性纳米线系统的开发。在一项原理验证研究中,这种纳米纯化方法在收集cfDNA以通过液滴数字PCR检测EGFR突变方面优于金标准QIAamp循环核酸试剂盒。此外,从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血液中共同分离CTC和cfDNA证明使用单个纳米颗粒平台有富集多种分析物的潜力。其他证明金纳米粒子与甲基化DNA相互作用的研究也为利用生物纳米界面检测cfDNA中癌症特异性甲基化模式奠定了基础。  3.2 CTC和EV分离  将CTC和EV从癌症患者的血液中高效提取和纯化是液体活检分析物进行临床转化的关键,这给纳米技术人员带来了工程创新挑战。基于金标准CTC免疫捕获的方法无法收获功能上可行的CTC的异质群体。因此,目前CTC的临床应用只是基于它们在大量造血细胞中的检测和计数,并且仅在高负担、转移性疾病患者中进行。尽管血液中的EV数量更多,但它们的小尺寸和低密度带来了一系列独特的技术挑战。传统的台式EV纯化技术(如超速离心、聚合物诱导沉淀等)主要依赖于它们的物理特性,需要几个小时并无法区分癌症衍生的EV和非恶性细胞释放的EV。  已经进行了许多利用CTC和某些EV子集的癌症特异性的尝试,以使用纳米组学方法增强血液CTC和EV及其基因组、转录组和蛋白质组的捕获和分离。这些收获策略中的大多数需要用针对众所周知的CTC和EV表面抗原(如 EpCAM、HER2、CD9、CD81和CD63)的抗体涂覆纳米颗粒表面。已经开发了广泛的纳米技术来捕获血液CTC和EV(表1和图3),包括磁性、金、硅、二氧化钛(TiO2)和碳纳米材料平台,具有不同程度的设计复杂性和成功率。为了解决与CTC固有异质性相关的问题并提高捕获效率,还使用了不同抗体的混合物对相同的纳米颗粒平台进行功能化。例如,用抗体混合物标记的磁性纳米线已被证明能以100%的效率(29名患者中的29名)从250 µl血液样本中有效分离早期非转移性乳腺癌衍生的CTC。  抗体靶向纳米颗粒也已集成到微流体装置中,与标准的CTC或EV分离方法相比,该装置需要更少的样品量并具有更高的检测灵敏度,并且可以设计成多步功能(例如,分析物分离、鉴定和检测)。这种基于纳米颗粒的平台的例子包括Poudineh等人设计的基于磁性排序流式细胞仪的微流控芯片,以根据其表面蛋白表达表型分析CTC,以及Zhang等人开发的具有自组装3D人字形纳米图案的Nano-HB微流控芯片,用于检测卵巢癌患者血浆中低水平的肿瘤相关外泌体。结合纳米颗粒分离CTC或EV以及下游细胞内或囊泡组学分析的微流控芯片也在开发中,并逐渐演变为综合多物种分析平台。  纳米材料提供的多模态工程能力使其能够从复杂的生物流体中同时捕获和可视化癌症分析物,以及对捕获的分析物进行刺激响应分离和取样以进行进一步分析。多功能纳米颗粒平台的一个例子是由Zhou等人开发的发光聚乙二醇功能化免疫磁性纳米球,用于对从EpCAM+上皮癌患者的外周血样本中分离的CTC进行高分辨率可视化。量子点沉积在这些磁响应Fe3O4纳米颗粒上,除了与血液进行磁分离外,还可以实时监测CTC的回收过程。最后,使用含二硫键的接头将抗EpCAM抗体连接到这些纳米颗粒构建体的表面,使谷胱甘肽介导释放活化的CTC。  除了这些上皮标记依赖技术之外,还有研究利用CTC对裸碳基纳米颗粒表面的高亲和力的不依赖标记的方法,并有望捕获更广泛的CTC亚型,从而能够表征其独特的转移潜力。例如,在概念验证研究中,Loeian等人开发了一种碳纳米管CTC芯片,能够从4毫升或8.5毫升血液样本中根据细胞角蛋白8或 18、EGFR和HER2成功捕获具有各种表型的异质CTC,血液样本来自7名I-IV期乳腺癌患者获得的每毫升血液中0.5-28个CTC。从污染的白细胞中纯化并将粘附的CTC从纳米管CTC芯片中释放出来需要进行更多的优化工作,用于后续的组学分析。  因此,大量证据表明纳米技术解决方案可以增强血液循环癌组的采样。尽管如此,还需要对收获的CTC和EV进行下游蛋白质组学分析,以便在早期癌症检测的背景下充分实现纳米组学方法的承诺。  4.纳米组学的愿景和挑战  多组学液体活检分析的兴起正在逐渐改变我们捕获癌组复杂的方式。基于血液的癌症多组学分析有可能最终涵盖基因组学、表观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脂质组学和代谢组学特征,从而更深入地了解肿瘤发生并提高早期检测的敏感性(图1)。血液中液体活检分析物的含量极低,这要求开发新技术以使癌组富集,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所需的样本量。  本文介绍了纳米组学方法并将其定义为利用纳米技术从生物体液中分离分析物以进行后续(多)组学分析(图2)。纳米组学寻求应用在生物与纳米界面获得的知识,对血液和其他生物体液中存在的疾病特异性分析物或分析物特征进行全面分析。纳米组学的最终目标是产生具有高信息能力的综合多组学知识,并揭示新的分子生物标志物组。  基于纳米技术的平台在从血液中富集CTC和EV方面以及揭示过去隐藏的血液蛋白质组方面显示出了巨大的潜力。虽然靶向纳米组学方法(通过具有靶向部分的纳米颗粒的功能化)主要用于捕获血液CTC和EV,但最近利用纳米颗粒进行血液蛋白质组学分析的努力是基于蛋白质电晕形成的非靶向自发现象(框1)。根据这一策略,纳米颗粒充当捕获LMW血液蛋白质组的“纳米网”,从而解决了迄今为止困扰无标记蛋白质组学分析的信噪比挑战。  纳米技术界已经开始将目光投向明确表征的蛋白质冠之外,现在正在研究纳米粒子与共同构成所谓的生物分子冠的其他生物分子种类的自发相互作用,包括脂质、代谢物和cfDNA。生物分子电晕提供的复杂分子指纹为纳米技术人员提供了一个令人兴奋的机会,可以开发用于血液多组学分析的纳米级平台。尽管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但我们设想未来基于纳米颗粒的清除平台将同时从单个生物流体样本中捕获癌症特异性基因组、转录组、蛋白质组和脂质组信息(图2)。  纳米颗粒生物分子电晕作为在多个组学层发现生物标志物的有效工具可以部署在一系列生物标志物应用和紧迫的临床中。特别是对于早期疾病检测,纳米组学提供了一种综合解决方案:通过单次抽血分析整个循环癌组,同时还探索了在癌症中知之甚少的替代循环生物分子(如脂质和代谢物)的作用。与其他旨在捕获和量化已知癌症相关分析物的基于纳米颗粒的生物传感技术不同,纳米组学“采血”方法有可能加速生物标志物开发程序的发现阶段。为了推动这种基于血液的纳米级清除平台的发展,纳米科学界需要关注可供他们使用的大量纳米材料的转化潜力。  虽然纳米组学可以解决与液体活检分析相关的一些技术障碍,但其他方面的挑战正在成为阻碍癌症生物标志物临床转化的限制因素。这些障碍包括需要基于高维机器学习的生物信息学方法来整合从单个样本的多组学分析中获得的大型且不同的数据集,以及开发适用于临床使用的多分析物设备。事实上,英国癌症研究中心早期癌症检测路线图强调了在基础和分子生物学、分析技术和机器学习的交叉研究领域需要一种整体方法。从实验室过渡到临床需要合并包括学术研究、工业、研究资助者、监管机构和医疗保健专业人员在内的多部门网络。生物标志物开发的发现阶段通常在学术实验室中启动,并引导多个候选生物标志物的识别。将这些发现转化为具有多路复用能力的临床试验需要在大量患者中进行的分析和临床验证研究中投入大量资源。  最后但并非最不重要的一点是,生物标志物程序的验证阶段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样本的可用性,由于血液样本不是从患有此类癌症的患者身上常规收集,因而可能对早期癌症的研究提出特别的挑战。样本收集、处理和储存过程对验证阶段的分析重现性提出了额外的挑战。最后,癌症筛查方法的一个重要考虑因素是将液体活检分析与标准的基于成像的筛查实践相结合的价值。这种多模式早期检测方法最有可能提供有关肿瘤定位和大小的精确信息,并解决过度诊断的问题。  框1 纳米颗粒生物分子电晕“生物分子电晕”是指各种生物分子在与生物液体一起孵育时,在纳米颗粒表面上的自发吸附和自组装分层。蛋白质在纳米颗粒上的吸附被称为“蛋白质电晕”。生物分子电晕的组成受多种因素影响。具体而言,组成由纳米颗粒的各种物理化学性质以及纳米颗粒在生物流体中的孵育条件定义(图)。cfDNA,无细胞DNA。    图3 基于纳米材料的血液EV和CTC分离为促进血液样本中细胞外囊泡(EV)和循环肿瘤细胞(CTC)富集而开发的几种纳米技术的示意图摘要。大多数EV和CTC富集策略是基于具有特定靶向部分(通常是抗体)的纳米颗粒或纳米线的表面功能化 然而,也有人提出了无标记富集方法。针对CTC和EV的特定表面配体包括上皮细胞粘附分子(EpCAM)、HER2、CD9、CD63和CD81。PLGA,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  结论  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来自液体活检样本的综合多组学特征是精准医学和早期癌症检测的未来。由于组学分析工具和基于机器学习的生物信息学方法的重大进步,液体活检有可能克服与组织活检取样相关的许多限制,包括更好地捕获和反映肿瘤异质性。使用纳米技术发现癌症生物标志物仍处于起步阶段,但使用纳米粒子作为血液循环癌组(蛋白质、ctDNA、CTC、EV等)的收获剂提供了巨大的潜力,并可能重新定义早期癌症检测的未来。我们在此定义的纳米组学方法利用生物-纳米界面处的靶向和非靶向相互作用来揭示潜在的新型多组学生物标志物组并破译嵌入组学数据中的多维信息。综合生物信息学数据分析工具的开发以及生物标志物程序验证阶段所需的人体生物样本和多分析物测试的可用性将是这种纳米组学范式临床转化的关键。  原文链接: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5739399/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