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模拟研究

仪器信息网计算模拟研究专题为您整合计算模拟研究相关的最新文章,在计算模拟研究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计算模拟研究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计算模拟研究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计算模拟研究话题讨论。
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计算模拟研究相关的耗材

  • 炼油厂PONA和模拟蒸馏专用色谱工作站
    炼油厂PONA和模拟蒸馏专用色谱工作站? 提供多个连续峰算做一个组份以及任意多个组份分别累计到P、O、N、A四组的功能? 可利用保留指数自动定性,同时提供简便的谱图参照和手工定性方法。? 采样频率高达每秒60次,准确定量出峰极快的尖细峰。? 可根据已知沸点的标准样品及待测油样的峰切片计算油样的实沸点蒸馏数据和恩式蒸馏数据(按重量切割或按任意温度间隔进行温度切割),对原油可选用内标计算方法。? 可计算油样的马达法及研究法辛烷值,并可提供接口进一步计算蒸气压、闪点、冰点、比重等数据。
  • MXT-500 Sim Dist 模拟蒸馏柱
    产品特点:MXT 系列金属毛细管柱----用于高温GC采用经Siltek 处理的不锈钢柱管加工成品,MXT 柱是目前市面上最耐用的高温气相色谱柱。正如在ASTM方法D6352所述,高温模拟蒸馏概述需要一个能够承受430℃ 柱温的色谱柱。MXT-1HT Sim Dist 和 MXT-500 Sim Dist即使在430℃ 柱温仍保持优异的峰形和低柱流失!独特MXT-1HT Sim Dist 甲基硅聚合物给出了正确的保留时间/沸点曲线。在 MXT-500 Sim Dist 硼烷硅氧烷聚合物提供了对于含有芳香烃的石油样品的一个略有改变的计算沸点范围。? 专用柱---采用稳定可靠的Siltek® 处理过的不锈钢柱管满足高温模拟蒸馏所有的分馏标准(例如 ASTM Method D2887 Extended).? MXT-1HT Sim Dist 和 MXT-1 Sim Dist 固定相提供了真正的甲基硅极性 MXT-500 Sim Dist 固定相是硼烷硅氧烷聚合物.? 非极性,热稳定性高达430℃。产品应用:高温模拟蒸馏订货信息:DescriptionLengthtemp. limitsqty.Cat.#0.53mm0.15um dfMXT-500 Sim Dist6-Meter-60 to 420/430°Cea.70104
  • 紫外太阳模拟器 16S
    产品介绍:该光源符合ASTM(美国材料试验协会)实验室光源标准,“A”级光谱输出。所有产品在出厂前都进行了可溯源于NIST标准的校准.+/-5%均匀性一年的保修期.终生免费电话技术服务.可延长保修期 材料测试单端口光源可以输出UVA或者UVA+UVB光谱。16S用几天时间模拟几年的高强度紫外照射。通过对光斑大小调整以及调整电源可对输出端口的光强进行调整。16S具备“A”级光谱输出,+/-5%均匀性,2%输出稳定性,所以它是理想的材料测试研究光源。 在UVB280-320nm和UVA320-400nm范围的紫外曝光可引起材料的老化。采用3cm光斑输出,16S可以用七天时间模拟一年的紫外照射,而采用1cm光斑输出,16S可以用24小时模拟一年的紫外照射。 通过输出端口上的可调按钮以及电源可对16S的输出强度进行控制。强度范围500-700J/m2每分钟,但是强度可以调至1J/m2每分钟。SolarLight日光模拟器广泛应用于全球的测试实验室,符合最新的ASTM,COLIPA,JCIA,和FDA光谱辐射标准. 16S精确再现了滤除了可见以及近红外光的太阳紫外光谱,强度为日光的20-30倍。符合最新的ASTM实验室光源标准,包括G151和G155标准。光线中不含热量成分,在完成测试过程中避免了热量对样品的损害。主要特点:150/300 watt 氙弧灯200 瓦 XPS200 电源 / 400瓦 XPS400电源内置点火器 – 用于氙弧灯点火光源UV滤光器完备的高性能光学器件(用于准直和均匀性控制)

计算模拟研究相关的仪器

  • 全自动精准灌溉控制、特别适合模拟干旱研究干旱作为全球性问题,极大地威胁到全球的粮食供应,是影响农业生产的最重要因素之一。为应对农业领域这一主要环境胁迫因子,全球科研人员一直在为筛选和培育抗旱品种而努力。而在干旱胁迫试验中,怎样自动精确控制灌溉量,并能实现可重复性,一直是困扰大家的难题之一。为此荷兰Phenospex公司研发出干旱模拟研究平台DroughtSpotter,特别适合应用于植物抗旱研究、筛选植物抗旱表型或用于其它需要精准灌溉(灌溉精度可高达1 g)的实验当中。干旱模拟研究平台DroughtSpotter可兼容不同大小和形状的花盆,适用于不用株型的植物。在试验过程中,将花盆直接放在内置了灌溉施肥系统的分析天平上,通过DroughtSpotter软件可设置多种灌溉方案,实现定制化服务。例如可通过精确控制灌溉水量保持每盆植物的预设重量,并通过称重得出的水分丧失来计算植物的蒸腾速率。结合移动式激光3D植物表型平台PlantEye使用,可计算生物量的增长。平台设计干旱模拟研究平台DroughtSpotter可提供12或24个独立灌溉称重单元,可同时将多个平台集成到温室或人工气候室中。应用范围耐旱表型筛选筛选可提高水分利用效率的保水剂筛选抗旱节水剂可控并可重复的干旱胁迫实验测量参数高时间分辨率下(以分为单位)计算每盆植物的蒸腾速率水汽压亏缺相对湿度水分利用率水分灌溉方案温度光合有效辐射产品特点高达1g的高精度重量控制;渐进式智能灌溉,防止过度补水可实现单个花盆的蒸腾动力学变化研究——适应不同规格的花盆针对每个花盆可单独设置灌溉方案同步集成环境探头,可监测光合有效辐射、温度和相对湿度可实现对花盆重量和灌溉方案实时监控可图表显示蒸腾作用动力学变化可下载原始数据——通过网络进行远程支持重量控制精度可达 0.02%友好的软件操作界面操作软件通过软件设置灌溉模式通过使用干旱模拟研究平台Drought Spotter,我们可以设置以下不同类型的灌溉模式 技术参数每套系统可提供12或24个独立灌溉称重单元标准重量范围:0-7 Kg,超过该重量范围,可定制标准花盆直径最大:20 cm,高度有10,20,30,40,50cm可选,其他规格可定制称量精度:0.02%(最大重量)渐进式智能灌溉:根据流速等实时计算加水量,控水量精度为≤1g4种灌溉自动模式可选:不灌溉,控制恒定值,预设添加等量水量,在一定值范围内控制花盆重量输出文件为CSV格式,数据包含:花盆重量、灌溉量、蒸腾速率;同时可显示环境气象参数可通过万维网远程控制开放的SSH协议可从外部网络访问数据可支持的操作系统:Windows、Mac OS等存储容量:最大支持10000天的测量数据存储温度:4-40℃相对湿度:40-80%防水等级IP65可兼容其他气象站的接口国际代表用户奥胡斯大学(University Aarhus),丹麦排名第二的大学,用于菊花、小麦和欧洲油菜(Brassica napus)的表型测量。先正达Syngenta,国际知名农业科技公司澳大利亚植物表型组设施,著名的“植物加速器”(Plant Accelerator)
    留言咨询
  • 型号规格:KAS/CPR700W名 称:电脑高级心肺复苏模拟人(计算机控制-无线连接)价 格:询价品 牌:益联医学简 介:KAS/CPR700w电脑高级心肺复苏模拟人,是根据《美国心脏学会(AHA)2015国际心肺复苏(CPR)&心血管急救(ECC)指南标准》的要求而开发用于提高受训者在发生灾害、意外事故时应急能力的新急救培训模型。产品简介KAS/CPR700W电脑高级心肺复苏模拟人,是根据《美国心脏学会(AHA)2015国际心肺复苏(CPR)&心血管急救(ECC)指南标准》的要求而开发用于提高受训者在发生灾害、意外事故时应急能力的新急救培训模型。★★择执行标准:美国心脏学会(AHA)2015国际心肺复苏(CPR)&心血管急救(ECC)指南标准主要功能:■ 采用计算机控制:模拟心电图显示、矩形图表数据统计、CPR操作动画显示,全程中文语音提示。 ■ 模拟人解剖特征明显,手感真实,肤色统一,形态逼真,外形美观。■ 模拟生命体征:初始状态时,模拟人瞳孔散大,颈动脉无搏动。 按压过程中,模拟人颈动脉被动搏动,搏动频率与按压频率一致。 抢救成功后,模拟人瞳孔恢复正常,颈动脉自主搏动。■ 可进行人工呼吸和心外按压。可进行标准气道开放,气道指示灯变亮。 ■ 三种操作方式:可进行CPR训练、模式考核和实战考核。 方式一:CPR训练,可进行按压和吹气训练。 方式二:一键考核,在设定的时间内,根据2015国际心肺复苏标准,正确按压和吹气数30:2的比例,完成5个循环操作。方式三:实战考核,自行设定操作时间范围、操作标准、循环次数、操作频率、按压次和吹气的比例。■ 条形码显示吹气量:正确的吹气量为500~600ml-1000ml: 吹气量过少时,条形码为黄色。 吹气量合适时,条形码为绿色。吹气量过大时,条形码为红色。 吹入的潮气量过快或超大,造成气体进入胃部指示灯显示;数码计数显示;错误语言提示;■ 条形码显示按压深度,正确的按压深度5-6cm:按压深度过少时,条形码为黄色。按压深度合适时,条形码为绿色。按压深度过大时,条形码为红色。■ 可自行设定操作时间,以秒为单位。 ■ 操作频率:2015标准为100-120次/分钟,可自行设定数值。 ■ 电源状态:USB供电,如遇到USB供电不足时,请外接电源,外接电源接口在人体模型的腰部左侧,外接电源为直流5V2A.■ 数据通信:本系统既可USB有线连接也可WIFI无线连接。标准套配置:高级复苏全身人体模型一具豪华手拉式人体硬塑箱一只计算机(用户自配或选配)CPR安装软件一套复苏操作垫一条屏障面膜(50张/盒)一盒可换肺囊装置四套可换面皮一只2015国际新操作指南光盘1盘现场急救常用技术使用手册1本使用说明书一本保修卡、合格证注:计算机用户自配产品详情:益联医学:益联科教:
    留言咨询
  • 太阳光模拟器在植物生长研究领域的应用,是近年来科学研究的热点之一。太阳光模拟器,顾名思义,是一种能够模拟太阳光的设备,为植物生长提供必要的光照条件。在植物生长过程中,光照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境因素,对植物的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等方面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太阳光模拟器的出现为植物生长研究提供了更为精准和可控的光照条件,有助于深入探究植物生长的奥秘。一.什么是太阳光模拟器?太阳光模拟器采用先进的光源技术,能够模拟太阳光的波长、光谱分布、光照强度等特性。通过调整光源的参数,可以实现对太阳光的精准模拟,为植物生长提供类似于自然环境的光照条件。此外,太阳光模拟器还具有光照强度可调、光照时间可控制等优点,可以根据植物生长的需要进行个性化设置。 二.太阳光模拟器在植物生长研究中的应用1.光照强度是影响植物生长的重要因素之一。通过太阳光模拟器,研究人员可以探究不同光照强度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例如,一些研究表明,适当增加光照强度可以促进植物的光合作用,提高植物的生物量和产量;但过强的光照强度可能会对植物造成伤害,影响植物的正常生长。因此,合理设置光照强度是太阳光模拟器在植物生长研究中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2.除了光照强度外,光质也是影响植物生长的重要因素。不同波长的光线对植物生长的作用不同。太阳光模拟器可以模拟不同光质的太阳光,从而探究不同光质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例如,蓝光和红光对植物的光合作用和生长发育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太阳光模拟器,研究人员可以深入研究不同光质对植物生长的具体作用机制,为农业生产提供有益的指导。3.光照时间是影响植物生长的另一个重要因素。通过太阳光模拟器,研究人员可以探究不同光照时间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一些研究表明,适当增加光照时间可以促进植物的生长和发育;但过长或过短的光照时间可能会对植物的生长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合理设置光照时间是太阳光模拟器在植物生长研究中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 三、太阳光模拟器的优点与局限性太阳光模拟器具有很多优点。首先,它可以提供类似于自然环境的光照条件,使研究人员能够在受控的环境下进行实验,避免了自然环境中的不确定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其次,太阳光模拟器的光照强度、光谱分布和光照时间等参数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调整,为研究人员提供了更大的灵活性。此外,太阳光模拟器还可以实现连续或间歇的光照模式,以满足不同植物生长的需要。 太阳光模拟器也存在一些局限性。首先,由于技术限制,目前的太阳光模拟器还不能完全模拟自然环境中的太阳光。其次,太阳光模拟器的成本较高,可能会限制其在一些研究领域的应用。此外,太阳光模拟器的运行和维护也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因此,在使用太阳光模拟器进行植物生长研究时,需要注意其局限性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留言咨询

计算模拟研究相关的试剂

计算模拟研究相关的方案

计算模拟研究相关的论坛

  • 采用MapleSim软件进行缩短防护热板法导热系数测试时间的温度控制方法仿真模拟计算研究

    采用MapleSim软件进行缩短防护热板法导热系数测试时间的温度控制方法仿真模拟计算研究

    [color=#cc0000]摘要:防护热板法是低导热材料导热系数测试的经典方法,尽管防护热板法测量精度高,但相应的测试时间长,被测样品的热面温度很难准确控制在设定点温度上,不利于材料导热系数重复性测量结果在相同温差下进行对比,更无法满足大批量隔热材料快速测量的需求。为解决这些问题,上海依阳实业有限公司对防护热板法计量加热器的自动化控制技术进行了研究。本文主要介绍了研究的技术路线,采用MapleSim软件模块化的动态数值模拟计算验证了技术路线的可行性,通过动态模拟计算结果可以直观的看到测试时间大幅度的缩短,同时本文还通过模拟计算结果介绍了在大热阻材料防护热板法测试中较低的加热功率会使得漏热现象更加明显,需要大幅度提高温差探测的灵敏度。  关键词:缩短时间,防护热板法,导热系数,加热方式,数值模拟,MapleSim[/color][hr/][b][color=#cc0000]1.引言[/color][/b]  防护热板法作为一种经典的稳态方法,多用于防隔热材料和组件的热阻和导热系数测试中。防护热板法的测试模型就是通过周边防护手段使得计量热板中的热量只向被测样品方向进行一维传递,并最终达到稳定状态。因此在防护热板法测试中,计量热板中加热器的加载电功率控制及其测量是整个测试的核心内容之一,其技术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加载的电功率要非常稳定,特别是达到一维热流稳态后,加载的电功率要求是稳定值,电功率的波动会对测量结果带来直接误差。  (2)对于任何被测样品,加载的电功率最好能将样品热面温度控制在一个整数值左右。结合同样受控的样品冷面温度,由此可以保证样品厚度方向上冷热面之间的温差基本都是固定值,从而提供可重复且一致的样品温差,有利于样品的重复测试结果对比,这对于非均质和各向异性隔热材料尤为重要。  (3)防护热板法作为一种稳态法,原理上就存在测试时间较长的特点,样品的热阻越大或导热系数越小,达到稳态所需的时间就越长。为此希望采用更新的技术手段缩短达到稳定的时间,提高测试效率,这点在真空隔热板和大厚度隔热材料测试中的需求十分迫切。  目前国内外防护热板法导热系数测量装置中大多数还是采用直流恒流加热方式,以期首先能保证测量的准确性,要同时满足上述三方面的要求还十分困难。尽管自动化控制技术已经发展多年并已得到广泛应用,但在防护热板装置中计量加热器的温度控制和功率测量方面还未采用自动控制技术,因为对计量加热器采用PID控制往往会使得加载功率波动较大而造成很大的测量误差。国内外现有防护热板法装置大多采用上述折中方法,即根据经验找出热面温度设定点与加热功率的经验关系,在测试过程中选择合适的恒定电流直接加载到计量加热器上。这种加热控制方式尽管可以保证计量加热器上加热功率的稳定和准确,但随之带来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样品热面温度无法准确恒定在设定温度点上,总是与设定温度点(一般为整数)存在较大偏差,每次测量的热面温度都不一样。这非常不利于对样品的重复性测试考核,特别是对低导热样品的测试评价尤为明显。  (2)这种恒定功率加热方式往往伴随着漫长的热场稳定时间,对低导热大热阻材料的测试耗时往往以天为单位计算。  为了同时满足加热功率稳定准确和热面温度准确控制在设定温度上,并大幅度降低热场稳定时间,满足用户大批量样品的测试需求,上海依阳实业有限公司对防护热板法计量加热器的自动化控制以及测量技术进行了研究。本文主要介绍了研究的技术路线,采用MapleSim软件模块化的动态数值模拟计算验证了技术路线的可行性,通过动态模拟计算结果可以直观的看到测试时间大幅度的缩短。2.防护热板法导热系数测试中的加热方式  依据以下一维稳态传热的傅立叶公式,要实现样品导热系数的测量,只有两个可用来进行控制的变化参数,一个是热量Q,另一个是温差ΔT。[align=center] λ=(Q×d)/(A×ΔT)[/align]  由此,防护热板法导热系数测试中建立一维稳态的加热方式基本可分为恒功率加热方式和恒温加热方式两种。  (1)恒功率加热方式是指样品冷面保持恒定温度,样品的热面则采用一恒定的电功率进行加热,对于固定的样品尺寸而言就是采用恒定的热流密度进行加热,即使得Q/A为恒定值。这种加热方式所带来的结果是就是样品热面温度并不受控,即样品冷热面温差ΔT并不会控制在指定值上。  (2)恒温加热方式是指样品冷面保持恒定温度,样品的热面也通过加热保持一恒定温度,也就是将样品冷热面温差ΔT控制在指定值上。但这种控温方式带来的问题就是相应的热流密度Q/A存在波动而很难准确测量。  上述这两种加热方式适用于防护热板法测量装置中的所有加热部件,需说明的是,为了便于对研制或定型中的测量装置进行考核评价,希望装置中所有加热部件的加热功率在达到稳态时都可以精确测定。[b][color=#cc0000]3.典型材料测试模型和数值模拟计算软件3.1.典型材料[/color][/b]  在防护热板法加热方式数值模拟计算中,选择了三种典型材料以期覆盖绝大多数被测材料类型,以下分别为三种材料在室温下的热物理性能参数。  (1)NIST 1450d标准参考材料  NIST 1450d标准参考材料参数如表3-1所示。[align=center][color=#cc0000]表 3-1 标准参考材料热物理性能参数[/color][/align][align=center][img=,690,119]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8/11/201811051929560486_6248_3384_3.png!w690x119.jpg[/img][/align]  (2)真空隔热板(VIPs)  真空隔热板的参数如表3-2所示。[align=center][color=#cc0000]表 3-2 真空隔热板热物理性能参数[/color][/align][align=center][img=,690,108]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8/11/201811051930567848_7200_3384_3.png!w690x108.jpg[/img][/align]  (3)大厚度高热阻复合隔热材料  大厚度高热阻复合隔热材料是一种"蒙皮+隔热材料+空气隙+树脂板"形式的多芯夹层结构,如图3-1所示,其作用是起到隔热和隔声功能。[align=center][img=大厚度高热阻复合隔热材料分层结构,690,240]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8/11/201811051934368816_4277_3384_3.png!w690x240.jpg[/img][/align][align=center][color=#cc0000]图3-1 大厚度高热阻复合隔热材料分层结构[/color][/align]  大厚度高热阻复合隔热材料的整体最大厚度为130 mm,其中蒙皮和树脂板厚度保持不变,而隔热材料和空气隙会根据不同材料及其组合而发生变化。其中蒙皮为碳纤维树脂基复合材料,内饰板为树脂基复合材料,隔热材料为玻璃纤维类低密度隔热材料。这里我们选择了最大热阻结构设计以计算最大热阻时的加热稳定时间,即空气层设计为10 mm厚,使得低导热隔热材料的厚度尽量大以实现最好的隔热隔声效果。高热阻复合隔热材料中各分层材料室温下的热物理性能参数如表3-3所示。[align=center][color=#cc0000]表3-3 大厚度高热阻复合隔热材料热物理性能参数[/color][/align][align=center][img=,690,268]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8/11/201811051931455126_6783_3384_3.png!w690x268.jpg[/img][/align][b][color=#cc0000]3.2. 防护热板法测试模型[/color][/b]  为了计算分析方便,防护热板法测试模型为正方形单样品形式,如图3-2所示。整体护热板面积尺寸设计为500 mm×500 mm,计量热板尺寸设计为250 mm×250 mm,材质都为纯铝。室温和冷板温度都设为25℃,并且假设上述三种样品材料和冷热板材料的热物理性能在室温附近不发生变化。[align=center][img=防护热板法测试模型,690,315]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8/11/201811051933320326_368_3384_3.png!w690x315.jpg[/img][/align][align=center][color=#cc0000]图3-2 防护热板法单样品测试模型[/color][/align][b][color=#333399]3.3. 模拟计算分析软件[/color][/b]  在传热学中可以使用很多软件进行数值模拟计算,一般常用的多为有限元分析软件,如ANSYS、COMSOL、SOLIDWORKS等。但对于本研究中涉及的物理量随时间变化的动态模拟计算分析,有限元法则显着笨重和繁琐,一个物理量动态变化全过程的计算分析往往需要大量的计算时间。为此,我们选择采用基于语言的MapleSim软件进行模拟计算分析,这种模型化的软件因为是基于物理基本模型和解析解,所以更适合动态模拟计算,十几秒钟就可以完成一个物理量动态变化全过程的计算分析。  有关数值模拟计算软件在材料热物理性能测量方法和测试技术中的应用,我们将撰文进行专门介绍。[b][color=#cc0000]4.模拟计算结果[/color][/b]  采用MapleSim软件分别对上述三种典型材料进行数值模拟计算,计算中设置的初始温度为25℃,样品冷面温度也设置为25℃,冷热面温差控制在20℃。[b][color=#cc0000]4.1. 标准参考材料1450d两种加热方式计算结果[/color][/b]  (1)恒功率加热方式计算结果  为将样品冷热面温差控制在20℃整数上,模仿实际测试中选择的加热功率1.375 W,对于纯样品的模拟计算结果如图4-1所示,对于带10mm厚铝质冷热板的模拟计算结果如图4-2所示。图中红线为恒功率加热过程中样品热面温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蓝线为样品内部温度变化速率随时间的变化曲线。[align=center][img=,690,378]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8/11/201811051955066033_5181_3384_3.png!w690x378.jpg[/img][/align][align=center][color=#cc0000]图 4-1 单纯参考材料1450d样品恒功率加热方式模拟计算结果[/color][/align][align=center][color=#333399][img=,690,395]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8/11/201811051956342530_4622_3384_3.png!w690x395.jpg[/img][/color][/align][align=center][color=#cc0000]图 4-2 带铝质冷热板和参考材料1450d样品恒功率加热方式模拟计算结果[/color][/align]  从这些曲线可以看出,对于纯样品的恒功率测试,从第3个小时开始进入稳态;而对于带10mm厚铝质冷热板和样品,则要从第40小时才能开始进入热面温度为45℃的稳定状态。由此给出非常具有实际意义的结果就是,采用恒功率加热方式,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在金属冷热板的热稳定上,而花费在被测样品上建立稳态所需要的时间并不长。  (2)恒温加热方式计算结果  恒温加热方式是直接将样品冷热面温差控制在20℃整数上,即使得热面温度为45℃。对于纯样品和带铝质冷热板时的模拟计算结果没有差别,如图4-3所示。图中红线为恒问加热过程中样品内部热流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蓝线为样品内部温度变化速率随时间的变化曲线。从这些曲线可以看出,基本在40分钟后样品就开始进入热流为1.375 W的稳定状态,这显然要比恒功率加热方式能让样品更快的进入稳定状态,另外很重要的一点是稳定时间不受金属冷热板的影响,这在工程实现中也有重要意义。[align=center][img=,690,388]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8/11/201811051957020259_343_3384_3.png!w690x388.jpg[/img][/align][align=center][color=#cc0000]图4-3 参考材料1450d样品恒温加热方式模拟计算结果[/color][/align]  从上图可以很清楚的看出,恒温加热方式中样品内部的温度变化速率要明显快于恒功率加热方式,这主要因为热量传递是以温差为动力的,而恒温加热时样品是在设定温差下进行热量传递和累积,同要实现相同温差传递的恒功率加热方式相比,恒功率加热则首先必须消耗很多时间来使得金属冷热板达到冷热面温度,并建立样品冷热面之间同样的温差,这也是恒功率加热时内部温度变化速率缓慢的原因。  (3)恒温加热方式中不同温度时的计算结果  由于恒温加热方式是采用温差为动力使得样品内部热流和温度变化速度加快,会使得样品可以很快达到热平衡。这等同于电学中的欧姆定律,电压等同于温差,电流等同于热流,电压越大相应的电流也就越大。  为了验证这种现象,在恒温加热方式中在样品热面加载不同的温度45、245、445和645℃,每个温度点恒温加热时间都为2小时,模拟计算结果如图4-4所示。为便于观察,图中将纵坐标放大后进行了显示。从图中的结果可以看出,随着热面温度的不断增大,样品达到稳定的时间并没有缩短,而是略有延长。这种与实际试验中的结果并不相同,这可能是样品内导热系数随温度的变化而引起。[align=center][img=,690,396]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8/11/201811051957200767_4264_3384_3.png!w690x396.jpg[/img][/align][color=#333399][/color][align=center][color=#cc0000]图4-4 不同恒温温度加热时的样品内部温度变化速率对比[/color][/align]  恒温加热方式目前常用在稳态热流计法导热系数测试过程中,这主要是由于其中的热流测量采用了独立的热流传感器,而无需精确测量加载在电加热器上的电功率并换算成热流量。大量测量试验证明恒温加热方式的稳态热流法导热系数测试的时间要大大小于稳态防护热板法,如上海依阳实业有限公司出品的高温热流计法导热系数测试系统基本可以在不到48小时内完成室温-1000℃范围内10个整百度温度设定点下导热系数的连续测量,试验耗时基本与上述理论计算值接近。[b][color=#cc0000]4.2. 真空隔热板两种加热方式计算结果[/color][/b]  真空隔热板(VIPs)是目前隔热材料中导热系数最低的材料,很薄真空隔热板可以具有很大的热阻。我们选择真空隔热板进行模拟计算就是为了观察防护热板法测试这类大热阻样品时的消耗时间。  (1)恒功率加热方式计算结果  为了将样品冷热面温差控制在20℃整数上,模仿实际测试中选择合适的加热功率0.15375 W,然后分别对纯真空绝热板样品和加上两块10mm厚冷热板后的测试模型进行模拟计算,结果如图4-5和图4-6所示。图中红线为恒功率加热过程中样品热面温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蓝线为样品内部温度变化速率随时间的变化曲线。从这些曲线可以看出,对于纯粹的真空绝热板样品,约在30个小时后样品进入稳定状态,而增加了铝质冷热板后,则样品则会从第350小时(将近15天)后开始才进入热面温度为45℃的稳定状态,这基本上是无法接受的测试时间。[align=center][img=,690,395]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8/11/201811051957513448_487_3384_3.png!w690x395.jpg[/img][/align][align=center][color=#cc0000]图4-5 单纯真空绝热板样品恒功率加热方式模拟计算结果[/color][/align][align=center][color=#333399][img=,690,396]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8/11/201811051958139761_1197_3384_3.png!w690x396.jpg[/img][/color][/align][align=center][color=#cc0000]图4-6 带铝质冷热板和真空绝热板(30mm厚)样品恒功率加热方式模拟计算结果[/color][/align]  上述模拟计算结果也再次证明了恒功率加热过程中大量加热时间消耗在了金属冷热板的稳定上,对于真空绝热板这种超低导热系数和大热阻材料而言,采用经典的防护热板法需要漫长的测试时间,这也是极少看到有机构采用防护热板法进行真空绝热板测试的主要原因。  (2)恒温加热方式计算结果  恒温加热方式是直接将样品冷热面温差控制在20℃整数上,即使得热面温度为45℃。对于纯真空绝热板样品和带铝质冷热板时的模拟计算结果没有差别,如图4-7所示。图中红线为恒问加热过程中样品内部热流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蓝线为样品内部温度变化速率随时间的变化曲线。从这些曲线可以看出,从第7小时开始样品进入内部热流为0.15375 W的稳定状态,显然要比恒功率加热方式能让样品更快的进入稳定状态而具有实际意义。同样,另外重要的一点是稳定时间不受金属冷热板的影响。[align=center][color=#333399][img=,690,393]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8/11/201811051958395005_4648_3384_3.png!w690x393.jpg[/img][/color][/align][align=center][color=#cc0000]图4-7 真空绝热板(30mm厚)样品恒温加热方式模拟计算结果[/color][/align]  由上述针对真空绝热板防护热板法导热系数测试所进行的两种加热方式模拟仿真计算结果可以看出,针对大热阻样品的测试,只有恒温加热方式在实际应用中可以接受,但存在的问题则是很难准确测量加热稳态时的加热功率。为了规避这个难题,目前业界普遍采用的是稳态热流计法,即采用独立的热流计来测量流经样品的热流密度,但代价是降低测量精度。这是因为热流计精度较差,还需要采用防护热板法装置进行校准,但这样的好处是可以有效提高测试效率。[b][color=#cc0000]4.3. 大厚度高热阻复合隔热材料两种加热方式计算结果[/color][/b]  为了说明问题,将复合结构隔热材料简化为单一固体材料构成的大厚度高热阻样品,其总厚度为130mm,导热系数为0.02W/mK,总热阻为6.5m^2K/W。  (1)恒功率加热方式计算结果  为了将样品冷热面温差控制在20℃整数上,模仿实际测试中选择合适的加热功率0.1923 W。经过模拟计算后分别到纯样品和带金属冷热板样品的结果如图4-8和图4-9所示。[align=center][img=,690,393]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8/11/201811051958567443_1378_3384_3.png!w690x393.jpg[/img][/align][align=center][color=#cc0000]图4-8 单纯复合材料样品恒功率加热方式模拟计算结果[/color][/align][align=center][color=#333399][img=,690,394]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8/11/201811051959113998_3826_3384_3.png!w690x394.jpg[/img][/color][/align][color=#333399][/color][align=center][color=#cc0000]图4-9 带铝质冷热板和复合隔热材料(130mm厚)样品恒功率加热方式模拟计算结果[/color][/align]  图中红线为恒功率加热过程中样品热面温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蓝线为样品内部温度变化速率随时间的变化曲线。从这些曲线可以看出,对于纯粹的复合材料样品,约在150个小时后样品进入稳定状态,而增加了铝质冷热板后,则样品则会从第400小时后开始才进入热面温度为45℃的稳定状态,这些显然要比真空绝热板稳定时间还要长很多。  (2)恒温加热方式计算结果  恒温加热方式是直接将样品冷热面温差控制在20℃整数上,即使得热面温度为45℃,模拟计算结果如图4-10所示,其中有无金属冷热板对模拟计算结果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align=center][img=,690,392]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8/11/201811051959396346_372_3384_3.png!w690x392.jpg[/img][/align][color=#333399][/color][align=center][color=#cc0000]图4-10 大厚度高热阻复合隔热材料(130mm厚)样品恒温加热方式模拟计算结果[/color][/align]  图4-10中红线为恒温加热过程中样品内部热流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蓝线为样品内部温度变化速率随时间的变化曲线。从这些曲线可以看出,从第30小时开始样品进入内部热流为0.1923 W的稳定状态,显然要比恒功率加热方式能让样品更快的进入稳定状态而具有实际意义,可见对于大厚度高热阻复合材料的测试,每个温度点导热系数测试耗时基本也要在1~2天左右。[b][color=#cc0000]5.分析和结论[/color][/b]  针对三种不同热阻范围的典型隔热材料,利用MapleSim软件对恒功率和恒温两种加热方法的模拟分析可以发现:  (1)恒功率加热时材料内部的温度场变化比较缓慢,热量在材料内部传递是一个由加热面逐渐扩散到内部的缓慢的过程。但恒功率加热方法简单,并且由于功率值恒定,而稳态时加热功率和温度波动较小,所以精度比较高。加上这种加热方式工程上易于实现,使得恒功率加热是目前国内外防护热板法导热仪中最常用的加热方法。  (2)恒温加热时材料内部温度场变化比较快,热量可以快速的由加热面传递到材料的内部并达到稳定,稳定时间要远小于恒功率加热法,而且样品热面温度可以准确控制在设定点温度上以保证样品厚度方向上的温差为规定常数,这些在低导热材料防护热板法测试中非常具有现实意义。一般恒温加热方法普遍采用PID控制技术实现,但PID控制热面温度稳定时,加热功率并不是连续恒定不变,而且还存在波动,实现准确测量对控制系统硬件的技术要求非常高。  (3)目前国内外大多数防护热板法导热仪基本都采用的是恒功率加热方式,主要是由于没有很好解决PID恒温加热方式中的加热功率准确控制和测量这两方面的问题。特别是对于高热阻(大厚度和超低导热系数)材料的测试,样品热面温度控制过程中的过冲超调,温度过冲后回调非常缓慢,因此对PID算法的要求也非常高以避免过冲超调,否则体现不出恒温加热方式的优越性。  (4)由于恒功率和恒温加热方式各具特点,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着相应的技术难题。为了扬长避短,对于高热阻(如真空绝热板)材料导热系数测试,有些导热系数测试仪器采用了达到稳态时间更短的恒温加热方法以满足工业生产质量品控需要。但为了规避热流测量中遇到的技术难题,则采取了牺牲精度保速度的策略,即采用热流计法在一维传热回路中介入独立的热流计来测量热流密度。这种热流计法充分发挥了恒温加热方式的特长,但存在热流计测量误差较大的问题。另外,热流计需要采用防护热板法进行校准,特别是对于高热阻导热系数测试中的低热流密度的测量误差较大,这种方法仅适用于工业生产中的粗放式检测。  (5)从上述三种典型隔热材料模拟计算中可以看出,对于高热阻材料的导热系数测试,达到稳态时的热量非常小。这也就是说由于材料的隔热性能太优异,使得只要加载很小的热量就能达到设定的冷热面温差,而这种小热量则对防护热板法护热装置提出了更高要求。由于计量热板所需热量小,热板防护装置引起的温度不平衡会使得漏热效应显著提高,同时也对温差探测器提出更高灵敏度要求。如在上述标准参考材料测试中稳态时的热量为1.375 W,对于这种热量下的可接受的漏热百分比所对应的护热能力,如果应用在上述真空绝热板和高热阻复合材料测试中稳态时的热量中(0.15375 W和0.1923 W),那么相同的护热能力所带来的漏热误差将由于热量降低10倍而使得误差增大10倍。另外,高热阻小热量防护热板法中的漏热问题在单样品测试中特别显著,对于大尺寸样品更为突出,这是因为单样品测量中护热面积为整个样品的横截面加四周侧面,具有巨大的护热面积和漏热通道,而这在双样品测试中则只存在较小面积的四周侧面护热,这也是高精度防护热板法装置普遍采用双样品模式进行测量的原因。因此,为了减小单样品高热阻材料防护热板法测试中大面积漏热问题,必须进一步提高温差探测器的灵敏度,并尽可能减少温差探测器引线数量避免带来相应的引线漏热问题。[align=center]~~~~~~~~~~~~~~~~~~~~~~~~~~~~~~~~~~~~~~~~~~~~~~~~~~~~~~~~~~~~~~~~~~~~~~~[/align]

  • 【原创大赛】聚氯乙烯精馏系统的模拟计算与节能减排优化研究

    【原创大赛】聚氯乙烯精馏系统的模拟计算与节能减排优化研究

    前言 采用Aspen Plus化工流程模拟软件对氯乙烯精馏过程低、高沸塔,进行了设计计算,将模拟计算结果进行了初步分析处理,与工业运行结果对比,有良好的吻合。氯乙烯精馏工艺流程 氯乙烯精馏系统由低沸塔和高沸塔组成,工艺流程如图1所示。由压缩机来的粗氯乙烯原料气经冷凝液化及除水后进入低沸塔(T1),将大部分低沸点杂质去除,塔底馏出液经中间槽(B)进入高沸塔(T2),将高沸点杂质去除,精氯乙烯产品由T2塔顶采出。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5/09/201509272101_568154_1070181_3.jpg原料组成及设计要求 粗氯乙烯进料总量为549.025kmol/h,其组成质量分数为氯乙烯(VC)98.76%;重关键组分以1,1-二氯乙烷(EDC)计为0.53%(其中包括反式1,2-二氯乙烯、顺式1,2-二氯乙烯、1,2-二氯乙烷和乙醛等物质);轻关键组分以乙炔(C2H2)计为0.11%(包括氯甲烷、甲烷、乙烷和氢气等物质);其余为水。 要求达到的分离指标:塔顶产品VCM纯度大于99.99%(干基),EDC等高沸物含量小于5ppm,C2H2等低沸物含量小于1ppm。操作压力分析 氯乙烯精馏过程的操作压力,与氯乙烯以及被分离杂质的性质相关。1个标准大气压下,纯氯乙烯的沸点为-13.9℃,随着压力的升高沸点也相应增高,如表1.1所示。表1.1 氯乙烯沸点 压力(MPag) 0 0.2 0.3 0.4 0.5 VC沸点(℃) -13.9 16.2 25.7 33.5 39.7 低沸塔所处理的乙炔-氯乙烯混合物的沸点,因乙炔和其他低沸物的存在使混合物沸点相应降低。随乙炔量的增加,混合液的沸点下降很快。 因此,低沸塔若在较低压力或常压下操作,则全凝器温度可能降低到-1~-20℃,尾气冷凝器温度甚至需要降低到-55℃以下,这样就必须用液氨直接蒸发来获取低温。温度越低对于相同的耗电量,其动力电消耗量将显著增加,也就增加了氯乙烯的生产成本。此外,常压下操作将使塔底温度必须控制在0~-5℃左右,用于塔釜加热的热载体就需要选用特殊的化合物,而粗氯乙烯进入精馏操作之前,也必须严格的脱水干燥,否则,即使存在微量的水分都会引起精馏系统因结冰而被堵塞,影响正常的操作。因此,氯乙烯的精馏操作应加压进行。 至于操作压力的合理确定一般也还需要考虑氯乙烯压缩机的需用压缩比、压力增高后所需理论板数的增加,以及设备机械强度的提高带来的建设投资费用增加等因素。一般选择操作压力在0.5~0.6MPa(表压)左右。 高沸塔所处理的氯乙烯-高沸点物混合液的沸点,因高沸点物的存在,使得混合物沸点相应地比低沸塔混合物来得高(主要高沸点物的沸点范围在21~113.5℃),适当降低压力可以减少高沸塔所需的理论塔板数。工业上一般选择高沸塔操作压力在0.25~0.35MPa(表压)左右。物性方法的选择 流程模拟所用的物性方法和物性数据的选择直接影响到模拟结果的准备性。粗氯乙烯体系中存在氯乙烯、二氯乙烷、水等,属于极性非理想物系,不含电解质,有二元相互作用参数。本文选用NRTL活度系数模型用于该体系的模拟计算。活度系数模型能准确的模拟极性非理想体系的气-液平衡、气-液-液平衡及液-液平衡,其中NRTL模型在表示二元和多元体系的气液平衡和液液平衡方面尤为显著,且对水溶液体系的描述优于其他方程。 NRTL模型应用于液相非理想及无不冷凝组分物系,可用于液-液部分互溶体系;可用于处理高度非理想的极性或非极性混合物。NRTL模型具有与WILSON模型基本一致的拟合和预测精度,不同的是,NRTL模型可用于部分互溶体系,能使汽液平衡和液液平衡同一关联;只要有二元数据的拟合参数,NRTL模型便可预测多元体系的活度系数,克服了WILSON模型的缺陷。 NRTL模型是以局部摩尔分数和局部组成为基础,方程式为: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5/09/201509272103_568155_1070181_3.jpg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5/09/201509272103_568156_1070181_3.jpg AspenPlus的物质数据库中包含了很多物质的物性数据,会根据模型需要自动调取数据进行计算。验证NRTL模型能否对精馏过程进行准确的模拟计算,要看该模型能否准确的预测混合物中相关组分的汽液平衡数据。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5/09/201509272105_568157_1070181_3.jpg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5/09/201509272105_568158_1070181_3.jpg 由图可知,在氯乙烯装置的操作范围内,即0℃~50℃及0.32MPag~0.55MPag之间,采用NRTL活度系数模型计算出的汽液平衡数据与《化学化工物性数据手册》中查得的数据基本一致,初步认定采用NRTL物性方法是可行的。灵敏度分析 依据严格法计算,满足低沸塔分离要求的塔板数为36块(冷凝器和再沸器各为一块板),进一步分析最优的进料位置、回流比及馏出比。在满足一定分离效果的情况下,最佳进料位置对应的才是最优回流比,所以先对进料位置进行优化分析。低沸塔灵敏度分析(1)低沸塔进料位置分析对于低沸塔,塔釜的出料即高沸塔的进料,因此出料中VC的含量可以作为衡量塔分离效果的指标。同时C2H2等低沸物大部分由低沸塔的塔顶排除,因此需控制塔底出料中C2H2的含量小于1ppm。选取进料板位置为2~35块范围,对塔底C2H2质量分数(T1B-XC2H2)、塔底VC质量分数(T1B-Xvc)、塔顶VC质量分数(T1D-Xvc)、冷凝器热负荷(C-DUTY)及再沸器热负荷(R-DUTY)做灵敏度分析。冷凝器和再沸器的热负荷以MMkcal/hr记。表1.3-1 进料位置灵敏度分析 进料板 位置 T1B-Xvc T1D-Xvc T1B-XC2H2 C-DUTY R-DUTY 2 7.16E-09 0.988352 0.96327 -0.11

计算模拟研究相关的资料

计算模拟研究相关的资讯

  • 宁波材料所在AI 材料计算模拟领域取得系列进展
    基于量子力学的原子层级模拟计算是材料学中一种直观有效且常用的研究方法,它可以研究材料的空间原子结构、电子结构,以及由此带来的各种宏观物理、化学性质。长期以来,材料计算模拟的发展受到计算尺度的严重制约,例如描述理想周期结构、完美晶格的密度泛函理论仅可求解百原子量级的体系。   然而真实的材料体系是不完美并且非常复杂的,材料中存在缺陷、晶畴界、表界面、非晶无序等结构特征,处于非平衡态的材料体系同时具有动力学演化行为,这些复杂体系的特征行为体现在更大的时间和空间尺度,因此需要大尺度的模拟计算才能描述。基于传统物理“规则驱动”的计算技术已难以从理论框架突破尺度限制。   针对这一问题,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柔性磁电功能材料与器件团队利用并发展了AI+材料计算模拟方法。基于“数据驱动”的AI是从数据和观测值出发,寻找数据之间的特征和关系,从而发现一些定理和规律。AI与科学的结合带来了新的科研范式,给材料计算模拟带来全新的思路和视角。Deep-Potential(DP)是一种具有代表性的AI技术,它运用深度神经网络技术,采用大量小原胞(数十个原子)的密度泛函理论计算数据作为训练集,训练完成的网络可以高效准确地预测出大原胞(最高可计算百万个原子)的总能以及原子受力,从而实现大时间空间尺度(微米/纳秒)的动力学模拟。   钟志诚研究员带领研究小组近期开展了一系列DP相关的研究:1)通过研究SrTiO3的结构相变,发现了DP模型具有超高精度,与密度泛函理论计算得到的能量误差可达到meV/atom以内[Phys. Rev. B 105,064104(2022)];结合DP势函数和位错解析理论,在大尺度下准确描述Cu的位错芯结构以及位错间的长程弹性相互作用[Comput. Mater. Sci. 218,111941 (2023)]。上述两个工作证实了DP在大尺度下的高精度以及描述位错等复杂结构的有效性。2)利用DP,解释了ZrW2O8的负热膨胀现象以及压力诱导的非晶现象[Phys. Rev. B 106, 174101 (2022)],该工作表明DP势函数能够有效描述复杂动力学行为以及非晶无序结构。3)晶格量子效应对热力学等性质的求解至关重要,而却往往因为其较高的计算成本在模拟计算中往往被忽略。团队以SrTiO3的量子顺电现象为例,提出了结合DP+QTB高效地研究材料中的晶格量子效应方案[Phys. Rev. B 106, 224102 (2022)]。   以上工作为未来材料计算模拟研究提供了全新范式,为复杂材料体系的高精度大尺度模拟提供了具体思路。此外,结合AI+材料计算模拟进行大尺度及复杂效应的计算,有望解决一系列复杂材料体系中的微观机制、宏观性能等问题。例如多元体系中的高熵合金、固液界面;机制复杂的摩擦、张力、非晶、表面重构;化学反应的表面吸附、催化、燃烧等问题。   以上工作参与者包括中科院宁波材料所博士后何日、邓凤麟,博士研究生吴宏宇,合作者包括南京大学物理学院卢毅教授,西湖大学理学院刘仕教授,深势科技首席科学家张林峰博士。以上工作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21YFA0718900和2022YFA140300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1974365和12204496)、中国科学院前沿科学重点研究计划(ZDBS-LY-SLH008)以及王宽诚教育基金(GJTD-2020-11)的支持。图1 (a) 通过密度泛函理论所计算的大量空间构型(约百原子级别)的能量和力;(b)DP训练所得的深度神经网络;(c)和(d)训练好的深度神经网络能应用于预测超胞(约百万原子级别)的能量和受力,其精度和密度泛函理论一致图2 课题组近期各工作。左上:DP势函数的精度展示;右上:DP方法描述位错间对数形式的长程弹性相互作用;左下:ZrW2O8的压力诱导非晶现象;右下:DP+QTB预测的SrTiO3结构相变
  • 《自然》:量子计算机首次模拟全息虫洞
    国际著名学术期刊《自然》最新发表一篇量子物理学论文,首次报道了利用一台量子处理器对全息虫洞进行量子“模拟”。这一演示使用的是谷歌(Google)的悬铃木(Sycamore)处理器,标志着距离在实验室研究量子引力的可能性又进了一步。该论文介绍,广义相对论描述的是高能或高物质密度的物理世界,比如天体物理对象。量子力学描述的则是原子和亚原子水平上的物质。量子引力是一种假设的物理理论,描述的是与这两类情况都相关的对象,比如黑洞的内部。不过,量子力学与广义相对论在根本上是不相容的,因此对于量子引力的理论目前尚未达成共识。而全息原理是连接不同理论的一种方式,或有助于调和量子力学和广义相对论,它利用一个受限的物理系统将相对论解释为量子物理学的扩展。本次研究中,根据全息原理,论文通讯作者、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玛丽亚斯皮罗普鲁(Maria Spiropulu)和同事与合作者设计了一个简单系统,用来模拟一个全息虫洞,其经过适当设计的量子系统的性质符合引力系统所该有的性质。该量子模拟利用一台量子计算机进行,有一个9量子比特的电路。量子比特在这台处理器上传输时的动力学特征与量子比特穿过可穿越虫洞时所该有的动力学特征相同。
  • Science | 超冷原子量子模拟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苑震生等与德国海德堡大学、奥地利因斯布鲁克大学、意大利特伦托大学的研究人员合作,在超冷原子量子模拟研究中取得进展。科研人员使用超冷原子量子模拟器,对格点规范场理论中非平衡态过渡到平衡态的热化动力学进行了模拟,首次在实验上证实了规范对称性约束下量子多体热化导致的初态信息“丢失”,取得了利用量子模拟方法求解复杂物理问题的重要进展。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科学》上。规范场理论是现代物理学的基础,如描述基本粒子相互作用的量子电动力学、标准模型等是满足特定群对称性的规范场理论,在粒子物理学、宇宙学以及凝聚态物理学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由于其求解复杂度高,规范场理论体系中仍有许多开放问题。其中,规范场理论描述的物理系统是否可以从远离平衡态经过演化达到热平衡备受关注。该问题的解决,有助于理解高能物理中重核碰撞的问题,也将为现代宇宙学中大爆炸早期物质的形成提供了物理解释。但是,使用经典计算机求解复杂的规范场理论是公认难题,量子模拟器为解决该问题提供了新路径。近年来,科学家尝试用离子阱、超冷原子气体、Rydberg原子阵列和超导量子比特等体系对格点规范场理论开展量子模拟研究。然而,由于格点规范理论中相互作用形式复杂,并要求物理系统始终处在局域规范对称性约束条件下,对格点规范场理论热化动力学的实验模拟造成了困难,因而还未在实验上实现。为解决量子模拟器中相干调控的粒子数太少和无法保证规范对称性约束的两个主要问题,中国科大科研人员开发了独特的自旋依赖超晶格、显微镜吸收成像、粒子数分辨探测等量子调控和测量技术,在超冷原子量子模拟器中提出并实现了光晶格中原子的深度制冷,解决了量子模拟器温度过高、缺陷过多的问题,实验制备了近百个原子级别的规模化量子模拟器【Science 369, 550 (2020)】;首次实现了利用大规模量子模拟器对格点规范场理论量子相变过程的实验模拟,验证了过程中的规范不变性【Nature 587, 392 (2020)】。在上述研究基础上,通过实验和理论结合,该团队将系统制备到远离平衡的初态,首次实验研究了规范对称性约束对量子多体系统热化动力学的影响,并观测到具有相同守恒量的不同初态热化到同一个平衡态的过程,验证了热化过程造成的量子多体系统初态信息的“丢失”,建立了规范场理论早期非平衡动力学与最终热平衡态之间的联系,在使用规模化的量子模拟器求解复杂物理问题的道路上取得了重要进展。未来,该团队将进一步使用量子模拟方法研究具有其他群对称性的、更高空间维度的规范场理论模型,以及真空衰变、动态拓扑量子相变等物理难题。《科学》杂志审稿人对此给予高度评价,认为该研究为超冷原子模拟格点规范场理论这一领域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代表了量子模拟研究领域的前沿。研究工作得到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科院、教育部和安徽省等的支持。论文链接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