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性组分

仪器信息网极性组分专题为您整合极性组分相关的最新文章,在极性组分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极性组分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极性组分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极性组分话题讨论。
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极性组分相关的耗材

  • 脂肪酸组分分析
    脂肪酸组分分析特点:选择气相毛细管柱检测脂肪酸类组分,分离效果好,该柱最高使用温度可达320℃色谱柱:30m*0.32mm*0.5um柱温度:初始温度180℃ 保持2min 速率 10℃/min 升至260℃进样器温度:260℃检测器温度:260℃其它条件:载气压力0.04MPa色谱柱货号:ZZF1-3305
  • 双组分针筒式银导电胶
    双组分针筒式银导电胶双组分针筒式银导电胶广泛应用在导电器件的无焊连接,比如电镜室的样本粘接,电子模型设计、电路板修复、表面导电连接、放电、屏蔽和接地等方面。室温凝固时间大约为10分钟。成份特征:材料导电银环氧树脂胶稀释剂不需要颜色/材质A:亮银环氧树脂胶 B:灰色银硬化剂固化后特性:体积电阻率热导性11.0 BTU (in/F2 hr°F)防潮性能Good温度范围-131 to 212° F (-55 to 100°C)固化后弹性Fair粘附性Excellent一般厚度5 mil化学抗性Excellent剪切强度1200 lbs (544 kg force)肖氏硬度70产品信息:货号产品名称规格12642-14Two Part Conductive Silver Paint,双组分针筒式银导电胶14g
  • 天然气标准#1 (10个组分),34438
    产品特点:天然气标准#1 (10个组分)Natural Gas Standard #1 (10 components)订货号:34438产品名称:天然气标准#1有效期:1年标准溶液浓度和体积:mole, 13.16 L 200 psig产品等级:混合耐受性: ±2% 分析准确度:± 2%

极性组分相关的仪器

  • 博纳艾杰尔EOPC 全自动食用油极性组分分离系统是能实现全自动化快速分离的专用设备,配合标准化的EOPC 分离柱,适用于各类食用动植物油脂中极性组分的分离!相对于传统方法中硅胶柱层析分离- 薄层色谱(TLC) 检测极性组分,本系统大大地缩短您分离食用油极性组分的时间,短时间即可完成。EOPC 系统将会更快捷、准确、简便地分离食用油中的极性组分,一键调用方法,为您省时、省心,省力!高度自动化自动进样、收集,在线检测,实时监测,保证了过程的稳定性和结果准确性;自动柱切换系统,可连续处理6 个样品,实现高通量快速分离;结果准确:▲ 全自动化操作,避免了人为因素对结果的影响,确保结果的准确性;▲ 采用无阀计量泵,流速稳、精度高、抗污染性强,保证分离结果的平行性和重现性;▲ 自动进样系统,采用定量环保证进样体积准确、重现;▲ 配套标准化的EOPC 食用油极性组分分离柱,稳定性及重现性好;▲ 保证极性组分与非极性组分分离更完全。操作便捷:▲ 内置食用油极性组分分离方法( 符合GB 5009.202-2016 食用油中极性组分(PC) 的测定),一键式操作;▲ 搭载标准化的EOPC 食用油极性组分分离柱,工业化批量生产,出厂前经过食用油极性组分分离测试,保证分离效率和重现性;▲ 紫外检测器,实时监控分离效果,确保极性组分和非极性组分的完全分离;▲ 大屏幕LED 显示器实时显示流速、压力和分离进度,简单直观。安全环保:▲ 紧凑的设计,可放置通风橱中;▲ 密闭的管路,避免化学试剂对操作人员造成伤害。自动进样系统自动控制的进样程序,可实现进样时间间隔的精准操作溶剂温控系统可放置2 瓶4 L 溶剂;温控范围:4℃ - 室温;干式制冷。馏分收集采用稳定电子控制技术设计支持坐标自定义,精度高、使用稳定。S 型收集并配有可调节软件,适应锥形瓶、烧瓶、烧杯等多样化容器收集。多通道设计,可实现废液与收集液切换。应用案例1. 42 个食用油样品中极性组分含量的测定备注:此结果为随机抽检样品,不能代表市场真实情况,请勿用于商业用途。2. EOPC 专用系统分离市售玉米油中极性组分流动相A:石油醚:乙醚=87:13流动相B:乙醚波 长:200 nm上样量:5 mL流 速:25 mL/min梯度条件:结论:用EOPC 整套自动进样系统与手动进样数据结果吻合。标配耗材
    留言咨询
  • CSY-SDC手持式食用油脂极性组分检测仪是一种快速,安全,高效食用油品质检测仪,能够快速检测食用油中的极性组分含量(极性组分是食用油在煎炸食品的工艺条件下发生劣变,发生了热氧化反应、热聚合反应、热氧化聚合反应、热裂解反应和水解反应,产生了比正常植物油分子(甘油三酸脂)极性较大的一些成分,是甘油三酸脂的热氧化产物(含有酮基、羟基、过氧化氢基和羟基的甘油三酸脂)、热聚合产物、热氧化聚合产物、水解产物(游离脂肪酸、一酸甘油酯和二酸甘油酯)的总称)。手持式食用油脂极性组分检测仪能够在油温较高的环境下使用适用于各种食用油品质检验,也可用于地沟油的快速筛选。为厨房健康合理用油及食用油现场检测提供解决方案。手持式食用油脂极性组分检测仪广泛应用于公共卫生监督所、食品药品监督局及餐饮行业的食用油品质检测,达到检验食用油品质、保证产品质量、保证食品安全、指导食品生产过程中质量控制的目的,更为质监部门现场快速检测提供支持。技术参数:★测量范围:0% 至40% 极性化合物★测量精度: ± 2%★TPM分辨率:0.1 %★具备常温及高温检测,油温度检测的测量范围:0-200°C★温度测量精度:± 1°C★温度分辨率:0.1°C★2.4寸触摸屏操作★报警功能:可自动判断合格/自行设置TPM报警上下线,可自动统计合格率方便用户操作,中文标注三种方式醒目提示检测结果★配置蓝牙数据传送,可实现数据无线发送及实时打印(选配)★检测数据可实时保存并按照时间查询,至少可储存500万条数据以上是手持式食用油脂极性组分检测仪的全文信息,如果您想了解更多手持式食用油脂极性组分检测仪产品资料以及手持式食用油脂极性组分检测仪的产品说明书请致电深圳市芬析仪器制造有限公司
    留言咨询
  • CSY-SDC手持式食用油品质(极性组分)检测仪可以在几秒钟时间内准确计算极性物质的含量,具有操作简单快速,非破坏性,不使用溶剂等优点;同时由于温度对极性物质含量的影响,手持式食用油品质(极性组分)检测仪可以同步显示温度值;并获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新型专*号:201620525800.X 外观:201630160172.5 食用油中总极性物质的含量(即%TPM)可作为衡量油脂品质的一个好指标,因此,许多国家将食用油煎炸过程中总极性物质含量在24%~30%作为法定界限。我国对煎炸油脂安全性极为重视,早在1986年颁布第一部食用植物油煎炸卫生标准;1996年进行第一次修改和补充;2003年进行第二次修改,为GB7102.1-2003,其中规定极性组分含量≤27%。 CSY-SDC手持式食用油品质(极性组分)检测仪是一种快速,安全,高效食用油品质检测仪,能够快速检测食用油中的极性组分含量(极性组分是食用油在煎炸食品的工艺条件下发生劣变,发生了热氧化反应、热聚合反应、热氧化聚合反应、热裂解反应和水解反应,产生了比正常植物油分子(甘油三酸脂)极性较大的一些成分,是甘油三酸脂的热氧化产物(含有酮基、羟基、过氧化氢基和羟基的甘油三酸脂)、热聚合产物、热氧化聚合产物、水解产物(游离脂肪酸、一酸甘油酯和二酸甘油酯)的总称)。手持式食用油品质(极性组分)检测仪能够在油温较高的环境下使用适用于各种食用油品质检验,也可用于地沟油的快速筛选。为厨房健康合理用油及食用油现场检测提供解决方案。 技术参数:★测量范围:0% 至40% 极性化合物★测量精度: ± 2%★TPM分辨率:0.1 %★具备常温及高温检测,油温度检测的测量范围:0-200°C★温度测量精度:± 1°C★温度分辨率:0.1°C★2.4寸触摸屏操作★报警功能:可自动判断合格/自行设置TPM报警上下线,可自动统计合格率方便用户操作,中文标注三种方式醒目提示检测结果★配置蓝牙数据传送,可实现数据无线发送及实时打印(选配)★检测数据可实时保存并按照时间查询,至少可储存500万条数据 手持式食用油品质(极性组分)检测仪广泛应用于公共卫生监督所、食品药品监督局及餐饮行业的食用油品质检测,达到检验食用油品质、保证产品质量、保证食品安全、指导食品生产过程中质量控制的目的,更为质监部门现场快速检测提供支持。
    留言咨询

极性组分相关的试剂

极性组分相关的方案

极性组分相关的论坛

极性组分相关的资料

极性组分相关的资讯

  • 食用油极性组分检测仪适用于哪些食用油
    食用油极性组分检测仪适用于哪些食用油,食用油极性组分检测仪适用于多种食用油,包括但不限于煎炸用的植物油、动物油及精炼油。它能够快速检测食用油中的极性化合物组分含量,从而评估食用油的品质和安全性。这种检测仪尤其适用于餐饮企业、食品加工厂、超市等场所,用于定期检测食用油的质量和安全性,确保食品的质量和安全。同时,它也适用于食药局、质监部门、学校企业食堂、连锁快餐店、油炸食品制造商、面包房等行业,以及用户实验室对食用油品质的初步筛选。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需要,建议您查阅食用油极性组分检测仪的产品说明书或咨询相关厂家。
  • 独家专利实现超宽极性分析,岛津全谱二维液质助您突破“极”限!
    导 读全谱二维系统(左)可与三重四极杆(右上)或飞行时间质谱(右下)组成联用系统在生物医药、食品分析、环境毒理等领域,通常需要分离、分析多种目标物质,当各目标物极性差异很大时,则难以用一个方法完成对所有物质的分析。高极性和低极性目标物,在常规的色谱分离方案中,正如同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目前普遍的应对方案,是采用两种色谱分离方法,如亲水作用色谱柱和反相色谱柱,分别对应进行高极性物质和中低极性物质的分析。这样的处理方式,往往需要耗费双倍的前处理时间、分离分析时间,不利于提高分析效率;且会产生双份数据、交叉冗余数据,定性分析难度高。那么,有没有鱼和熊掌兼得的方案呢?答案是肯定的,岛津全谱二维液质应运而生,通过创新设计,满足超宽极性化合物的一针分离需求,突破您的分析“极”限!独家专利——超宽极性分析得心应手该系统拥有岛津独家专利和特色技术,具有以下特点:全谱二维液相关键技术示意图&bull 极性覆盖范围宽 使用了“极性分流”技术,一针同时分离超宽极性目标物,极性范围宽达-8.79~26.86,涵盖适用于ESI、APCI离子源的绝大多数化合物,助您突破“极”限!全谱二维液相与各普通色谱系统的极性范围(LogP值)对比&bull 高效在线稀释 专利技术,可实现大体积强溶剂中目标物的在线稀释,并达到目标物在反相色谱柱的柱头聚焦的效果。&bull 超低极性化合物的分离 使用“双重梯度”技术,实现超低极性化合物的洗脱和分离,为极性范围拓宽锦上添花。&bull 其他特点(1)分析效率高。将正相色谱和反相色谱合二为一,因此只需原来分别进样分析的一半时间,包括前处理、分离平衡、数据处理时间,大大提高分析通量。(2)一机多用,自由切换 内含一套标配UHPLC,无需任何管路或软件改动,即可自由切换常规UHPLC和全谱二维液质系统,满足不同的分析需求。案例分享——三大典型应用场景01代谢组学中全组分分析代谢组学是利用统计学手段,对比不同组别间代谢物数量和含量上的差异,从而得到组别间的差异代谢物,并为生物、生理、医药、临床、环境、营养等学科提供重要指导的热门领域。常见的代谢物有高极性的如氨基酸、有机酸等,低极性的有各类脂质、脂肪酸等。因此,代谢组学的分析分离方法,涵盖代谢物越多越全面,则统计分析的数据越加可信,得到的差异代谢物更为真实。因此,全谱二维液质其超宽极性化合物分析的特点,与代谢组学分离需求完美匹配。全谱二维液质与传统液相检测数量(A)和目标物分布(B)比较图摘自文献《Simultaneous Analysis of the Metabolome and Lipidome Using Polarity Partition Two-Dimensional Liquid Chromatography&minus Mass Spectrometry》, Anal. Chem. 2021, 93, 15192&minus 15199.02宽极性多目标物数据库的建立在公安、疾控、农兽残食品相关、医药、临床等行业,大规模目标物筛查数据库已成为防控、质检的重要手段。质谱因其灵敏度高、定性能力强,已成为数据库的主要检测仪器。一个完整的数据库包含所有筛查化合物的质谱信息,还需提供如色谱柱、流动相等分离条件以确定出峰时间并对目标物色谱峰进行定量。然而,目前常见的色谱系统,分为反相和正相,分别适用于中低极性和高极性化合物的分离。如果把目标物筛查比喻成钓鱼,则数据库就是鱼塘,鱼塘里的化合物越多,则筛查(钓鱼)成功的概率就越大。但反相和正相两个色谱系统,则相当于淡水鱼鱼塘和咸(海)水鱼塘,一般需要分开前往钓鱼。而全谱二维液质相当于将两者合二为一,大大简化色谱分离程序,提高筛查成功率。基于全谱二维液质建立的代谢组学数据库(左)和化妆品数据库(右)03极性相差较大的两类关联物质的同时分析在某些应用场景,需要关注同一基质中,具有关联功能的不同极性化合物,比如生物基质中的药物及其代谢产物,植物、药材中极性差异较大的两类天然产物,或一大类化合物中极性差异较大的不同小类化合物,如种类繁多的硝基多环芳烃。全谱二维液质因其宽极性覆盖特性,在这类应用场景中也可以得展所长,帮助科研人员简化分离过程,创新的解决问题。A全谱二维同时分离丹参四种活性物质;B、C药典需分开两个方法分离结语全谱二维液质系统拥有在线稀释专利技术和极性分流、双重梯度特色技术,是岛津独家产品,适合于代谢组学中全组分分析,可作为宽极性多目标物数据库的通用分离平台,并适用于极性相差较大的两类关联物质的同时分析,而且该系统内含一个UHPLC子系统,方便日常常规检测。该系统为新一代多功能质谱前端平台,可与三重四极杆和飞行时间质谱联用,助力复杂基质中宽极性痕量物质的定性、定量、筛查和分析。如对本技术感兴趣,欢迎联系技术负责人钟博士skczqs@shimadzu.com.cn。撰稿人:钟启升本文内容非商业广告,仅供专业人士参考。
  • 视频:博纳艾杰尔首次推出油中极性组分分离系统
    仪器信息网讯 2014年9月24-26日,第七届慕尼黑上海分析生化展(analytica China 2014)在上海隆重召开,天津博纳艾杰尔科技有限公司销售总监牛玉峰先生接受了仪器信息网的视频采访。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