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号
视频号
抖音号
抖音号
哔哩哔哩号
哔哩哔哩号
app
前沿资讯手机看

我要投稿

投稿请发送邮件至:weidy@instrument.com.cn

邮件标题请备注:投稿

联系电话:010-51654077-8129

二维码

我要投稿

投稿请发送邮件至:weidy@instrument.com.cn

邮件标题请备注:投稿

联系电话:010-51654077-8129

国内量热仪研究六大专家简介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分享: 2019/07/10 15:56:46
导读: 仪器信息网对国内部分从事量热仪技术研发的专家和团队进行了简要整理和介绍。

  仪器信息网讯 量热仪,俗称热量计,国内称大卡仪,主要测量煤炭、秸秆、石油等固体的发热量,也可测量石油等液体的发热量,主要用于热电、水泥、煤炭、新能源等领域。

  仪器信息网对国内部分从事量热仪技术研发的专家和团队进行了简要整理和介绍。

 李强国.jpg

湘南学院 李强国

  李强国教授:1977年本科毕业于湖南师大化学系;1988年武汉大学物理化学助教班,以优异成绩学完11门研究生主要课程结业。湖南省高等学校教师系列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委员会学科评议组专家。现任湘南学院化学与生命科学系教授,中南大学和广西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兼职导师,湖南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联席会工作委员会委员,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化学实验技能竞赛组织工作委员会委员,湖南省重点实验室主任,省重点专业---应用化学专业带头人,教育部第一类应用化学特色专业建设点带头人,省级精品课程---物理化学课程主持人,省级优秀教学团队—应用化学专业教学团队带头人,中国化学会会员,湖南省化学化工学会常务理事,郴州市化学学会理事长,郴州市自然科学优秀论文、郴州市科技进步奖评审委员会委员。获湖南省教学名师,郴州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郴州市十佳科技创新人才,荣立“二等功、三等功”等荣誉。是《Journal of Chemical and Engineering Data》、《Chinese Journal of Chemistry》和《化学学报》等杂志审稿专家。

  主持省级以上教学改革课题6项,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教改论文30多篇;编写教材4部;主持的2项教学成果分别获“湖南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和三等奖。主持省级以上科研课题8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1项、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课题1项、省教育厅重点课题2项;在《Journal of Chemical and Engineering Data》、《Thermochimica Acta》等国际国内重要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70多篇,其中被SCI收录30多篇;“稀土配合物的热化学研究”科研成果通过了省级鉴定,由俞汝勤院士等九名专家组成的专家组一致认为:“该项目所获得的系列稀土配合物的热力学数据填补了相关研究空白,成果达到同类研究的国际先进水平。”该成果分别获湖南省自然科学奖叁等奖和郴州市科技进步奖壹等奖;另有6篇论文分别获湖南省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三等奖、郴州市自然科学优秀论文特等奖。2005、2011年两次受日本热测定学会会长的邀请赴日本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并在大会上作学术交流报告。

刘义.jpg

武汉大学 刘义

  刘义教授:1988年9月入武汉大学化学系;1992年7月获武汉大学理学学士学位;1997年获武汉大学理学博士学位,留校任讲师;1997-1999年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博士后。2000年中科院水生所高级访问学者;2002年中科院大连化物所高级访问学者;2003年8月至04年2月英国Queens University Belfast和University of East Anglia高级访问学者;2004年3月至7月香港裘搓基金会资助香港浸会大学Croucher学者;2014年9月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高级访问学者;2015年5月美国堪萨斯州立大学高级访问学者。

  1999年晋升为副教授;2001年破格晋升为教授;2002年遴选为博士生导师;2007年晋升为三级教授;2013年晋升为二级教授。

  2000年入选教育部首批青年骨干教师计划、武汉市青年科技晨光计划;2002年入选教育部高校优秀青年教师教学科研奖励计划;2003年入选湖北省新世纪人才计划;2012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14年入选湖北省创新研究群体、首批武汉黄鹤英才(科技)计划。

  其课题组现隶属于物理化学研究所;国家创新研究群体“新型生物医学探针技术基础及应用”、教育部创新团队“化学生物学基础”和“生物医药材料的化学基础及应用”、湖北省创新群体“化学生物学基础”和“量子点生物效应物理化学基础”;病毒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生物医学分析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学术兼职

  1. 中国化学会化学热力学与热分析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2. 中国化学会生物物理化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3. 湖北省青年科协会长;4. 湖北省化学化工学会常务理事、物理化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化学生物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陈三平.jpg

西北大学 陈三平  

  陈三平教授:从事无机化学和材料化学的教学工作, 合作出版著作5部, 主持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无机化学与化学分析, 获西北大学优秀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和陕西省优秀教学成果奖特等奖. 从事MOF基含能材料的化学与物理、分子基磁体的化学与物理的研究, 主持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陕西省自然科学重点基金、国防预研基金等科研项目, 在Coordin. Chem. Rev., Chem. Commun.、Green Chem.、Chem. Eur. J.、 Inorg. Chem.、 J. Phys. Chem. C、J. Mater. Chem. A、 Dalton Transctions等主流源期刊发表论文300余篇, 获陕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 陕西省"三五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选,陕西省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

史全.png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史全

  史全,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博导。

  研究领域

  1. 热化学及量热学

  利用低温量热方法研究凝聚态物质低温热力学性质,获取材料宏观功能性质与微观结构的能量关联;开展低温量热技术研究,建立宽温区小样量精密绝热量热装置。

  2. 相变储热材料

  以量热学原理为基础,设计、合成新型相变储热材料,开发相变储热技术,探索洁净能源利用方式。

  3. 功能材料合成及物理性质研究

  合成磁性、铁电、纳米等功能材料,并利用综合物性测量系统(PPMS)研究材料的热、电 、磁等物理性质,揭示材料性质与结构的内在关联规律。

  教育背景

  2013-01--2014-01 美国犹他大学 研究助理

  2002-09--2008-07 中科院大连化物所 理学博士

  工作简历

  2014-01~现在, 中科院大连化物所, 热化学课题组组长

  2012-09~2012-12,美国犹他大学, 研究助理

  2008-11~2012-08,美国杨伯翰大学, 博士后

  2008-07~2008-11,中科院大连化物所, 临时工作人员

  社会兼职

  2017-11-01-2022-10-31,中国硅酸盐学会固废与生态材料分会地聚物产业化专委会, 专业委员会委员

  2017-10-27-2020-10-26,中国计量测试学会热物性专业委员会, 专业委员会委员

  2014-06-25-今,ChemComm审稿人,

  2014-05-29-今,Journal of Molecular Catalysis A: Chemical审稿人

  2014-05-15-今,Measurement Science and Technology审稿人

  2013-10-31-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ydrogen Energy 审稿人

  2013-10-23-今,Energy 审稿人,

  2013-10-12-今,Journal of Physics and Chemistry of Solids 审稿人

  2013-10-04-今,Journal of Alloys and Compounds 审稿人

  2013-09-04-今,The Journal of Chemical Thermodynamics 审稿人

  2012-11-13-今,Journal of Thermal Analysis and Calorimetry 审稿人

  2010-01-18-今,Journal of Magnetism and Magnetic Materials 审稿人

  房大维.jpg

辽宁大学 房大维

  房大维,男,博士生导师,中国稀散金属冶金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有色金属学会节能减排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稀有金属冶金学术委员会委员,国家树脂基复合材料产业联盟专家委员会委员,辽宁省稀散元素重点实验室主任,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人才。在《J. Phys Chem B.》,《Engergy & Fuels》等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100余篇,申请专利40余项,出版专著1部,起草指定《铼粉》、《铼粒》国家有色行业标准2项,2014年受聘“辽河学者”。

  主要研究方向:

  1. 离子液体的合成、性质及催化应用

  2. 稀散元素的提取分离及高附加值利用

  3. 树脂基复合材料的研制

  专著:

  房大维编著,《离子液体合成及纯化技术》,化学工业出版社,2013年1月。

黄在银.jpg

广西民族大学 黄在银

  黄在银,二级教授,广西高校教学名师,广西高校优秀共产党员,广西高校创优争先优秀共产党员。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导师。主持4项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及其它各类项目40余项,发表论文200余篇,出版著作2部,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5项(其中1项实现技术转移,2项获自治区发明创造博览会银奖),获广西自然科学奖2项(排名第一),获广西自治区教学成果奖2项(排名第一)。主讲《物理化学》、《化学热力学方法及应用》、《化学热力学与化学动力学》等课程。培养的研究生连续三年获自治区优秀学位论文占全校四分之一,指导学生获“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国家级奖1项、自治区级奖5项,指导研究生获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自治区优秀研究生、自治区“三好生”、学校研究生学术论文竞赛和研究生学术演讲竞赛奖励、学校“学术之星”等位居学校理工科前列,指导“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获自治区特等奖和国家奖,实现学校该项奖的历史性突破。

  系统开展了纳米物理化学及其应用的研究:① 发展了多尺度形貌微纳米体系反应热力学理论、动力学理论和电化学理论,结合实验系统研究不同尺寸、形貌、晶面的基本物理化学问题;② 建立了多种理论和实验方法,解决纳米材料的熵等规定热力学函数的科学难题;③ 发展了普适性的多种原理方法获取纳米材料的表面能、表面焓、表面熵、表面热容的物相效应、晶面效应、缺陷效应及温度效应;④ 研究模型光催化纳米材料的形貌效应、尺寸效应与晶面效应, 研究了二维缺陷材料反应、吸附、活化过氧化氢类芬顿体系去除污染物的缺陷效应规律以及光热协同催化等问题;⑤ 设计研发了我国第一台光微热量计,设计研发了国际第一台光微量热-荧光光谱联用系统,分别在国内、国际率先开展光催化原位过程热力学、热动力学、光谱动力学及机理研究,实现了热谱光谱优势互补的完整表达,为光催化的热力学、动力学和机理研究发展了新方法,发现了光催化热动力学的特征规律和特征温度;⑥ 设计研发高时空分辨双通道光微量热荧光-拉曼联用系统,同步获取热谱/荧光/拉曼三维信息,有望为光化学/光物理/光生物/光医学的科学研究和“光热-光谱学”新的交叉学科的建立与发展提供科学技术支撑。


[来源:仪器信息网]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用户头像

作者:管晨光

总阅读量 135w+ 查看ta的文章

网友评论  0
为您推荐 精选资讯 最新资讯 新闻专题 更多推荐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仪器信息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仪器信息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获本网授权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仪器信息网"。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② 本网凡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③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两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默认仪器信息网有权转载。

使用积分打赏TA的文章

到积分加油站,赚取更多积分

谢谢您的赞赏,您的鼓励是我前进的动力~

打赏失败了~

评论成功+4积分

评论成功,积分获取达到限制

收藏成功
取消收藏成功
点赞成功
取消点赞成功

投票成功~

投票失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