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仪器信息网
注册
科德角国际生物医学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关注

已关注

已认证

粉丝量 0

当前位置: 科德角国际 > 公司动态
公司动态

内毒素对口腔疾病中根尖周感染的影响

众多的研究表明,感染根管内的厌氧菌,尤其是革兰氏阴性厌氧菌在根尖周感染中起着主导作用。内毒素在根尖周病中的致病作用已经引起越来越多学者的注意。 由于根尖周组织主要是成纤维细胞,当内毒素通过根尖孔侵入根尖周时,对根尖周的成纤维细胞产生细胞毒性作用,这种作用可能取决于内毒素量的大小。在大量内毒素攻击下,出现成纤维细胞的分裂停止或坏死,而破坏了根尖周的屏障作用。但在炎症转化时,小剂量内毒素的刺激作用又有助于成纤维细胞的DNA合成和分裂,对于炎症的转归和愈合具有促进作用。  骨吸收是牙周病和尖周病的主要组织损伤,严重的骨吸收导致牙齿的丧失,内毒素对牙槽骨的吸收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内毒素可以直接激活造血干细胞转变为破骨细胞而导致骨吸收,也可以通过多形白细胞和T、B淋巴细胞介导的内源性调节因子而导致骨吸收。最近研究发现,白细胞介素-1、肿瘤坏死因子、干扰素在牙槽骨吸收中起着一定的调节作用。 内毒素在根尖周病的作用机制是多方面的。随着研究的深人,相信会有更多的代谢产物被提纯和确立其在根尖感染中的作用,并为今后口腔其他感染疾病提供新的研究领域。

参数原理

2022.12.27

内毒素:引发肾盂肾炎发病的重要因素

肾盂肾炎(pyclinephritis)是尿路感染中的一种重要临床类型,是由细菌(极少数为真菌、病毒、原虫等)直接引起的肾盂肾炎和肾实质的感染性炎症。本病好发于女性,女:男约为1:1,其中尤以已婚育龄女性、女幼婴和老年妇女患病率更高,临床上将本病分为急性或慢性两期。 本病以肠道细菌感染为最多,大肠杆菌约占60% ~80% ,次为副大肠杆菌、变形杆菌、葡萄球菌、类链球菌、产碱杆菌﹑绿脓杆菌等,偶见厌氧菌、真菌、病毒和原虫感染。临床上绿脓杆菌、葡萄球菌感染多见于以往有尿路器械检查史或长期留置导尿管的患者。糖尿病和免疫功能低下时常伴发尿路真菌感染。近年来,变形杆菌、绿脓杆菌和革兰氏阳性球菌引起的肾盂肾炎有增多趋势。  在肾孟肾炎的发病机制中,细菌的毒力也有重要的作用。从肾盂肾炎患者尿液中分离出的人力更强,其表现为:该菌含有多量K(包膜)抗原;附着于尿路上皮细胞的能力(粘附性)更强;细菌表面具有纤毛,并借此粘附于尿路上皮细胞的相应受体上,可不随尿流出体外;而在尿路定居感染。此外,有人将细菌的粘附性视为其毒性的重要因素。 在肾盂肾炎的感染中,以杆菌为主要致病菌,其菌体死亡和在繁殖期间释放的内毒素也是不可忽视的致病因素。内毒素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它可损害动力工厂线粒体,使ATP产生减少,造成细胞供能不足,引起细胞水肿,加速了细胞自溶死亡。除其之外,内毒素还可以损伤溶酶体膜,影响微粒体的功能,使细胞利用氧过程被破坏,因此,肾盂肾炎发病过程中,内毒素是一个不可被忽视而不为临床医生重视的因素。近年来有关这方面的研究正日益增多。有学者报道,鲎试验对判断尿中革兰氏阴性细菌感染有显著的特异性,如对尿培养细菌数大于105/ml的尿标本中,鲎试验阳性率为87%,对革兰氏阴性菌数大于105/ml时,鲎试验阳性为99%。肾盂肾炎过去在治疗方面一直主张用抗生素配合其他治疗,忽略了抗内毒素治疗,并且肾盂肾炎在治疗上疗效长,病人往往不能坚持,易使疾病得不到彻底的治疗,而转变成慢性,从而损害肾功能。

参数原理

2022.12.26

内毒素对慢性肾功能不全的影响

各种慢性肾脏病最后均可导致慢性肾功能不全(Chronic Renal Feulure,CRF)。国内外学者研究表明,在慢性肾功能不全的氮质血症期特别是尿毒症期,患者血中的内毒素水平明显升高,说明内毒素在慢性肾功能不全的发展及转归中起着一定的作用。  尿毒症患者血浆内毒素水平升高的机理可能是多方面的: 1.外源性内毒素血症所致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机体抵抗力低下,特别是细胞免疫功能降低,易继发革兰氏阴性菌感染,感染后全身反应不明显,易漏诊或误诊,未能及时有效治疗,细菌入学引起外源性内毒素血症使血浆内毒素水平升高; 2.肠源性内毒素血症,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体内各种代谢产物潴留——如尿素、胍类等在血中浓度升高,尿素从肠道排出增加,它被肠道细菌分解产生氨刺激肠粘膜,破坏了完整的肠粘膜,使肠粘膜屏障功能下降,内毒素入血循环使血中内毒素水平升高; 3.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肝脏损害加速内毒素血症的形成,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多数都有不同程度的肝损害,肾脏病程越长,肝脏损害越重,肝受损害,肝枯否氏细胞吞噬功能下降,灭活内毒素的功能降低,则加速内毒素血症的形成。 内毒素对机体有广泛的生物学活性,可引起多种损害,因此寻找防治内毒素血症的方法具有极其重要的临床意义,利用鲎试验方法可准确、及时检测病人血中的内毒素,并及时防治内毒素血症,可减轻肾功能损害或防治肾功能衰竭。因此,在慢性肾功能不全的治疗中,抗内毒素血症也是一个重要环节。

参数原理

2022.12.15

内毒素引起肾功能损害的原因

肾小球肾炎多见于链球菌感染后,其他细菌、病毒及寄生虫感染也可能引起,感染导致机体免疫反应引起肾炎,临床上分急性肾小球肾炎,急进型肾炎慢性肾小球肾炎三型。 单核巨噬细胞(MΦ)在肾小球肾炎的发生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多种肾小球疾病都具有明显的球内单核巨噬细胞的浸润,浸润的单核巨噬细胞参与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系膜细胞的增生以及新月体的形成。单核巨噬细胞浸润的多寡还与蛋白尿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去除体内单核巨噬细胞能明显减轻肾小球的病理改变。 姚建等人建立了体外研究单核巨噬细胞向肾小球粘附的模型,这一作用具有浓度依赖性,并且不是通过肾小球而造成。经内毒素预处理的肾小球粘附的单核巨噬细胞未见增加。内毒素导致单核巨噬细胞粘附增加的机理尚有待探讨。  传统概念认为内毒素激活补体,产生趋化因子是导致单核巨噬细胞粘附和浸润的原因。但在姚建等人的研究体系中不含有补体成分,说明存在着非补体作用途径。近年来的研究已经表明,内毒素可以直接或间接通过靶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肿瘤坏死因子等)诱导细胞间粘附分子的表达,从而促进细胞粘附。肾小球能够产生多种细胞因子,但内毒素诱导这些因子释放需要比姚建等人的实验研究更长的时间,况且经内毒素处理的肾小球亦不增加单核巨噬细胞的粘附,因此姚建等人认为内毒素的短时效应可能是通过激活单核巨噬细胞,从而使细胞表面正常持续表达的粘附分子(如CD11/CD18整合素、L-选择素等)的粘附力增强的结果。 革兰氏阴性菌感染在临床上极为常见。内毒素血症通常伴有组织器官—过性的单核巨噬细胞浸润;反复发作的严重感染是导致肾小球肾炎发生发展和病情恶化的诱因之一;在抗—GBM抗体介导的肾炎动物模型中,经内毒素预处理过的动物,病情明显较对照组重。由此看出内毒素促进单核巨噬细胞向组织器官的粘附和浸润可能是在某些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郭德玉等在实验中发现,一次性大鼠尾静脉注射脂多糖250mg·kg-1后,可迅速出现短暂的肾功能损害,并可见一系列形态学改变,从形态学上来看,肾小球病变是脂多糖介导的肾功能损害发生的重要环节。 在肾小球的病变中,有两点比较引人注意,一是注射脂多糖肾小球内有较多的中性粒细胞滞留或浸润,且肾小球中性粒细胞数量的变化与肾脏损害表现趋势基本一致。脂多糖血症时中性粒细胞在肾小球内滞留或浸润,可能与中性粒细胞表面粘附分子的改变及细胞本身机械性质的变化有关。滞留的中性细胞被激活后,通过释放溶酶体内蛋白水解酶和产生超氧化离子引起局部组织细胞的损伤,也可以通过激活磷脂酶A2,引起花生四烯酸代谢产物的合成和释放,参与局部血管阻力与血流量的调节;二是肾小球系膜细胞在注射脂多糖后肾小球其他固有成分出现肿胀、退变时呈现明显的功能活跃的形态学改变,包括核增大,不规则,核内常染色体增多,细胞器特别丰富,胞增大,胞体突增多及系膜区扩大等。脂多糖可激活系膜细胞,诱导其产生肿瘤坏死因子,后者一方面激活中性粒细胞,并诱导其表达表面粘附分子,促进中性粒细胞的粘附和滞留;另一方面又可与受体结合,促进系膜细胞合成并释放前列腺素、血小板活化因子、白细胞介素以及活性氧代谢产物等物质,参与局部肾组织损伤。  根据实验结果,郭德玉等人推测,肾小球内中性粒细胞及系膜细胞在脂多糖介导的肾小球病变以及肾功能损害的发生发展中有重要作用,但其确切机制,尚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参数原理

2022.12.15

内毒素及其诱导物改变机体血液凝固性的介绍

内毒素及其诱导物对机体血液凝固性的改变已经得到许多资料的证实,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其一,内毒素、白细胞介素-1和肿瘤坏死因子可刺激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产生促凝血活性,这可能与刺激血管内皮细胞释放组织因子有关。同时,内毒素也可诱导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促凝血活性的产生。此外,内毒素也可抑制人脐静脉内皮细胞表面血栓调理素(TM)的表达,并且脓毒血症病人的血浆蛋白C和蛋白S水平也相应减少。  表明内毒素可导致蛋白C系统(机体的主要生理抗凝机制之一)活性降低,促凝活性的产生和蛋白C系统活性的低下引起血液凝固性升高,纤维蛋白形成增多;其二,Crutchley等发现,在内毒素或其活性成分——类脂A的刺激下,牛肺动脉和主动脉内皮细胞生成的组织血浆素原活化物(T-PA)及其抑制物(PAI)的比例发生改变,表现为血浆素原抑制物释放显著增加和血浆素原活化物合成相对减少。内毒素也可降低巨噬细胞生成血浆素原活化物的能力,并且当单核细胞或巨噬细胞同内毒素共同孵育时,尿激酶型血浆素原活化物(V-PA)和血浆素原抑制物-Ⅰ之间的平衡改变也将导致纤溶活性降低,白细胞介素-1和肿瘤坏死因子等也有类似作用,并且内毒素的上述效应可能是由它们介导的。 内毒素对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中的作用可能包括其他内容,如内毒素及血小板活化因子等可增强血小板功能,诱导其粘附、聚集和释放;又如,内毒素可刺激血管内皮细胞产生一种PDGF样分裂原,白细胞介素-1也可诱导SMC产生PDGF,PDGF可刺激SMC增殖和移位,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等。 内毒素在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中的地位尚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内毒素是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危险因素”这一定论有赖于低剂量内毒素注射复制成人动脉粥样硬化模型的成功,以及动脉粥样硬化病人血液内毒素含量的流行病学调查。

参数原理

2022.12.15

内毒素和脂质代谢紊乱

内毒素的生物学作用相当广泛,它已经成为许多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新近越来越多的资料表明,内毒素及其诱导产物可导致血管内皮细胞(VEC)损伤,并影响“动脉粥样硬化(AS)形成相关成分”(包括脂蛋白、血小板、血管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及巨噬细胞等)的正常机能代谢活动。据此,Virella等人提出细菌感染尤其是内毒素可能参与动脉粥样硬化形成。  大多数研究表明,高甘油三酯(TG)血症可能是内毒素血症的主要代谢特点。而内毒素导致血浆甘油三酯水平升高可能主要是由于脂蛋白(LPL)活性受抑所致。但体外研究并未发现内毒素对脂蛋白活性有抑制作用。 血浆甘油三酯水平升高和脂蛋白活性降低可能在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中具有一定意义。一方面,正常情况下在脂蛋白水解富含甘油三酯脂蛋白(TRL)过程中,甘油三酯脂蛋白脂解时胆固醇和载脂蛋白从甘油三酯脂蛋白转移到高密度脂蛋白( HDL)。因此,脂蛋白活性受抑制势必导致甘油三酯脂蛋白向低密度脂蛋白的转化减少,而后者有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另一方面,血浆甘油三酯主要以极低密度脂蛋白的形式运输,因此甘油三酯升高可能引起极低密度脂蛋白增高,后者进入动脉壁,并刺激平滑肌细胞增殖,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

参数原理

2022.12.14

内毒素和脂质代谢紊乱

内毒素的生物学作用相当广泛,它已经成为许多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新近越来越多的资料表明,内毒素及其诱导产物可导致血管内皮细胞(VEC)损伤,并影响“动脉粥样硬化(AS)形成相关成分”(包括脂蛋白、血小板、血管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及巨噬细胞等)的正常机能代谢活动。据此,Virella等人提出细菌感染尤其是内毒素可能参与动脉粥样硬化形成。  大多数研究表明,高甘油三酯(TG)血症可能是内毒素血症的主要代谢特点。而内毒素导致血浆甘油三酯水平升高可能主要是由于脂蛋白(LPL)活性受抑所致。但体外研究并未发现内毒素对脂蛋白活性有抑制作用。 血浆甘油三酯水平升高和脂蛋白活性降低可能在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中具有一定意义。一方面,正常情况下在脂蛋白水解富含甘油三酯脂蛋白(TRL)过程中,甘油三酯脂蛋白脂解时胆固醇和载脂蛋白从甘油三酯脂蛋白转移到高密度脂蛋白( HDL)。因此,脂蛋白活性受抑制势必导致甘油三酯脂蛋白向低密度脂蛋白的转化减少,而后者有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另一方面,血浆甘油三酯主要以极低密度脂蛋白的形式运输,因此甘油三酯升高可能引起极低密度脂蛋白增高,后者进入动脉壁,并刺激平滑肌细胞增殖,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

参数原理

2022.12.14

内毒素和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

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是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起始步骤,内毒素及其诱导物对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作用已得到许多资料证实。据报道,内毒素可直接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并呈现剂量依赖性,更多的资料表明,内毒素对血管内皮细胞的作用有赖于中性粒细胞的存在。内毒素可激活中性粒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使之粘附血管内皮细胞的能力增强。中性粒细胞或单核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粘附后可通过氧自由基的产生或溶酶体酶的释放导致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但是Sacedley等认为,上述损伤效应主要与中性粒细胞释放的弹力纤维酶有关,并不被各种氧自由基清除剂所抑制,因为他们发现,慢性肉芽肿病人(不产生H2O2)的中性粒细胞被脂多糖激活后也可以产生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效应。相反,特异丝氨酸弹力纤维酶抑制剂可分别抑制中性粒细胞及其弹力纤维酶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损伤。  最近,杨自力等在培养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HVVEC),并且用脂多糖致损伤中发现,一氧化氮在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中具有一定的作用。近年来研究表明,一氧化氮是一种具有双重作用的信使分子和毒性分子。生理条件下,血管内皮持续释放小剂量氧化氮作为信使分子,作用于紧邻的血管平滑肌,使后者处于一定的舒张状态;此外,小剂量的氧化氮还能抑制红细胞粘附和血小板聚集。 但当血管内皮细胞受到内毒素、白细胞介素-1和肿瘤坏死因子等炎性因子的作用时,诱导NOmRNA表达,一氧化氮合成大量增加。实验表明,随着一氧化氮的增加,氧自由基的生成也增加,反映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指标LDH亦急剧增加,唐海兰等也作了类似的报道。推测一氧化氮与氧自由基有某种相互作用的关系,结果导致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此外,内毒素可活化补体系统。后者,尤其是C5a可加强活化的中性粒细胞产生氧自由基的能力,并诱导单核细胞释放白细胞介素-1,提示补体系统在内毒素介导的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中具有重要意义。

参数原理

2022.12.14

内毒素与急性胰腺炎的关系介绍

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P)是指胰腺及其周围组织被胰腺分泌的消化酶自身消化的化学性炎症,是常见的消化系统急症之一,近十年来,国外已有急性胰腺炎伴发内毒素血症的临床报道。Lieger等报道急性胰腺炎病人有65.5%发生内毒素血症,9例死亡病人均有内毒素血症,且持续至死亡。雷文章等在动物模型中发现腹水的内毒素浓度明显高于血浆浓度,说明血浆内毒素来源于肠道,支持急性胰腺炎伴发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的学说。 急性胰腺炎时,由于应激反应,腹腔神经丛激惹和炎症渗液直接浸润肠道,病人多伴有不同程度的肠道运动抑制,肠运动抑制可致肠道内细菌生长;有害菌数量增加,细菌上行至相对清洁的消化道,肠蠕动缓慢使细菌易于粘附在肠上皮细胞表面,进而穿透肠粘膜。另一方面,肠内容物停滞和肠道高分泌,使肠内压力增加,肠管扩张,肠壁血循环障碍,粘膜缺血缺氧,最终损坏粘膜的屏障功能。  上述改变使急性胰腺炎时的麻痹肠管成为类似脓肿的潜在感染灶,细菌和内毒素可从肠道源源不断地进入体循环和远隔器官,导致内毒素血症和多器官功能衰竭。另外,感染导致组织胺,5-羟色胺等物质的释放。文献报道,在有内毒素时,组织胺作用比单一组织胺的作用强60倍,同时尚观察到实验性内毒素损伤组动物血管通透性及动物死亡率均较无内毒素损伤高,提示了内毒素对组织胺的生物效应具有放大作用。 已知内毒素可激活补体及凝血系统,产生激肽,并刺激单核巨噬细胞,生成白细胞介素-1、白细胞介素–6和肿瘤坏死因子等细胞因子,急性胰腺炎时也产生这些因子,众多因子的作用之一是刺激合成C反应蛋白(CRP,肝急性期蛋白)。目前肝急性期蛋白被用作衡量急性胰腺炎严重程度的指标。 段伟宏等人在急性坏死性胰腺炎动物模型研究中发现,急性坏死性胰腺炎时内毒素血症与胰腺炎的发展呈密切相关。肿瘤坏死因子在急性坏死性胰腺炎时明显升高,且病情延长更加明显。他们同时还发现,内皮素在急性坏死性胰腺炎时明显高于对照组。  内皮素是1988年Yangisawa发现的一种含21个氨基酸的小分子多肽,是目前认为最强烈的血管收缩因子。它在血中水平升高,将强烈地收缩中小动脉,尤其是肾动、静脉,可能与肾动、静脉上存在着高亲和力受体有关,这将极大地降低肾血流量,造成肾脏缺血、坏死、功能障碍,甚至衰竭。同时内皮素的升高反过来加重其他组织缺血,导致细菌易位加强,血内毒素水平升高,并升高血中肾素—血管紧张素水平,形成一种组织缺血—内皮素升高—组织缺血加重的循环链。因此,对于如何采取有效措施降低血中此类物质水平,尤其是内毒素水平,对于改善急性胰腺炎的病理生理过程将有重要意义。

参数原理

2022.12.14

内毒素引起肝组织损害的机理简介

自1972年Cardis首次对晚期肝病患者用鲎试验检出内毒素以来,关于各种肝病时内毒素血症已有不少报道,证实了内毒素血症和肝功能损害密切相关。内毒素血症与肝功能损害互为因果,从而对肝病的发生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由于内毒素对肝组织的各种损害,在严重肝病时,肝脏对内毒素的清除能力下降,患者往往出现内毒素血症(见表8)其机理可归纳为: ①通过肝窦的血流量减少,重症肝病时肝小叶正常结构遭到破坏,肝窦走行和排列失去常态,又由于静脉高压形成,肝内有肝动脉—肝静脉或门静脉吻合枝,形成肝内短路; ②侧枝循环形成肝外短路,致使部分血液不接触Kupffer 细胞,内毒素便可通过肝脏进入体循环,形成内毒素血症; ③肝脏对内毒素的清除与解毒能力减低:重症肝病时肝内淤积的胆汁酸和结合胆红素可抑制Kupffer 细胞的吞功能,肝实质细胞也参与内毒素的解毒,内毒素被肝实质细胞摄取后,排泄到胆汁中,故肝实质细胞大量被破坏时也会导致内毒素血症的发生; ④体液解毒功能降低:补体参与内毒素解毒,重症肝病时补体减少或缺乏,特别是C3而影响对内毒素的解毒。  胆道内毒素产生和吸收增多;重症肝病时肠道菌群可异常增殖,门脉高压患者往往肠壁有充血,水肿等病变,利于内毒素的吸收,在淤积性黄疽时由于胆汁排泄受阻,肠腔内胆盐量少,有利于内毒素吸收入血。 鉴于内毒素在重症肝病损害中的作用,因此在原有治疗的基础上附加抗内毒素疗法,在理论上对减缓病情发展,提高治愈率应该是大有益处。

参数原理

2022.12.13

内毒素造成的肝损害有哪些?

肝脏是体内最大的代谢器官,是清除内毒素和解毒的主要脏器,也是体内遭受内毒素攻击的首要器官。在正常情况下,肠道内有少量内毒素存在,门静脉内也存在内毒素,外周血也存在少量内毒素。一旦肝功能受损,肝脏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功能减弱,内毒素灭活功能降低,造成内毒素血症,而内毒素加重肝损害。Vtili等用内毒素灌流离体鼠肝脏,证实可致肝功能障碍,其病变程度与内毒素剂量呈正相关。 肿瘤坏死因子是内毒素致损害的关键性促炎介质。肿瘤坏死因子不仅能介导内毒素的多种生物学作用,而且可通过其他细胞因子,扩大其生物学效应,在肝衰竭的致病机理中具有重要意义。肿瘤坏死因子与内毒素作为激活剂可诱导肝脏发生非特异性超敏反应。内毒素直接造成的肝脏损害主要有: 一、影响排泌功能内毒素能引起大鼠、狒狒及人类“志愿者”的酚四溴酞酸钠(BSP)滞留率。其作用途径主要通过对肝细胞排泌功能的影响。而与结合能力的受损无关。内毒素引起的胆汁分泌障碍选择地表现在非胆盐依赖性胆液(BSIF)的减少。这是因为内毒素影响了毛细胆管胆汁排泌的缘故。另有报道,通过能影响非胆盐依赖性胆液的理化处理,也能使毛细胆管膜上的Na+、K+--ATP酶发生相应的改变。这进一步证明了毛细胆管膜上ATP酶调节的钠盐传递是非胆盐依赖性胆液的决定因素。内毒素能影响ATP酶活性及线粒体能量合成。因而可影响胆汁排泌,由此推论,它也能引起胆汁淤积。成人的胆汁分泌中,非胆盐依赖性胆液占35%左右,新生儿中比例则更高。因此革兰氏阴性菌感染的新生儿,有时出现胆汁淤积,可解释为内毒素对胆汁分泌的影响。 二、损害肝细胞通过光学显微镜检查,可能发现在受到致死量内毒素攻击的实验动物中,有不同程度的肝细胞损害。如肝窦充血,狄乐(Diss)腔扩张,枯否氏细胞肿胀,内部结构松解,线粒体嵴消失。对线粒体的功能研究还表明,内毒素可引起呼吸率降低。琥珀酸氧化减少,ATP酶活力受抑制以及ADP的利用发生障碍。内毒素还使Ca2+转位和K+转位发生改变。产生上述变化的机制未明,可能是内毒素引起pH和阳离子浓度方面的变化激活了溶酶体酶,造成细胞损害。  三、血管作用用完整的狗或离体灌注的狗肝进行试验研究表明,对内毒素最初的血管反应是肝脏静脉流出道的迅速阻塞,门静脉压和肝动脉压升高,肝脏血流淤滞﹐静脉血流不足,心输出量减少,动脉压下降。这种血管作用的本质还不清楚,枯否氏细胞肿胀,肝细胞微绒毛的肿胀及血小板凝聚,纤维蛋白沉积等都被认为是可能的因素。而有人也认为是内毒素本身对肝脏血管的直接作用,但在人类或其他灵长类并不发生肝淤血,而有周围血管阻力降低,其原因或许是由于内毒素促使组织胺、缓激肽类血管活性物质释放及激活补体系统的结果。这种周围阻力的降低则可致周围血流淤滞,低血压和组织灌注不足。 四、对代谢的影响内毒素虽可以抑制糖原异生作用,引起实验动物的低血糖,糖原贮存减少,据认为,这种糖原消耗可能与肾上腺素的释放有关。内毒素除上述直接毒性作用,还可以通过单核巨噬细胞使之表达、分泌各种细胞因子和炎性介质,如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1α和白细胞介素-1β和血小板激活因子(PAF)及氧自由基,后者作用于肝脏和其他组织器官的生物膜,导致肝损伤和多器官功能衰竭局部微循环障碍。肿瘤坏死因子可激活磷脂酶A,诱导血小板活化因子,白三烯(LTS)、白细胞介素-1、白细胞介素-6等多种细胞因子,参与肝脏的炎性反应和组织损伤。肿瘤坏死因子可诱导细胞内自由基产生,导致细胞膜脂质过氧化和杀菌细胞效应,可直接活化中性粒细胞和枯否氏细胞,增强其吞噬活性。肿瘤坏死因子还可引起肝窦内皮细胞的损伤,诱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及细胞因子的产生,促进肝损害发生和发展。

参数原理

2022.12.13

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可引起肝功能衰竭综合征

Canckese等临床研究发现,在肝实质细胞受损程度一样而生存下来的一组肝功能衰竭患者都是枯否氏细胞功能保持正常或较早功能得以恢复者,并发现未曾发生脑病的6名患者其枯否氏细胞功能正常。在硫代二酰胺所致爆发性肝功能衰竭的实验中发现,肝性脑病初期血脑屏障通透性就已增加,到病脑晚期则明显增加,并伴有脑水肿发生,脑组织含水量与脑组织浸泡中伊文氏兰含量呈正相关,提示脑水肿发生和内毒素所致的血脑屏障通透性增高有关。  用极少剂量的内毒素(50ug/100g)给半乳糖胺所致的爆发性肝功能衰竭大鼠时,发现动物发生嗜睡时间明显提前,昏迷加重,通过血浆与脑匀浆内氨基酸分析,仅见脑匀浆中牛磺酸水平明显升高。牛磺酸能增加神经细胞对CL-通透性,造成膜超极化,诱发昏迷。实验进一步证明,升高的牛磺酸与谷氨酰胺在昏迷中具有重要作用。 以上结果表明,肠源性内毒素血症是引起肝功能衰竭综合征的共同物质基础,同时进而说明肝衰竭的发生是肝实质细胞与枯否氏细胞功能严重障碍综合作用的结果。 肠源性内毒素血症与肝功能不全发生发展关系图

参数原理

2022.12.13

内毒素血症与肝细胞内胆汁淤积的发生密切相关

在半乳糖、四氯化碳、蛙病毒3所致的肝实质细胞损伤中内毒素均有重要作用。内毒素也参与硫代二酰胺(TAA)引起的肝损伤。硫代二酰胺不仅损害肝实质细胞,还可使枯否氏细胞功能降低而形成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后者又进一步损伤肝组织。内毒素激活磷脂酶A2(TXA2)介导膜磷脂降解与脂质过氧化而引起肝细胞及线粒体结构与功能受损。实验证明,半乳糖胺所致肝损伤与枯否氏细胞功能状态和内毒素血症密切相关。半乳糖胺可使丙二醛升高,过氧化物歧化酶、谷胱甘肽降低,这表明,肝损伤过程中自由基、脂质过氧化物生成增多。机体为了代谢这些有毒物质,消耗了大量过氧化物歧化酶和谷胱甘肽。  在导致急慢性肝功能衰竭的病因中,如病毒性肝炎、肝硬化、酒精性肝病,药物(氯丙嗪、磺胺﹑异烟肼等),内毒素血症等均可引起肝内胆汁淤积性黄疽。用硫代二酰胺造成暴发性肝功能衰竭,动物发生严重的肠源性内毒素血症,此时胆汁流量明显减少,并与血浆内毒素水平呈负相关。血清中r-GT,碱性磷酸酶、总胆固醇、脂蛋白X(LP-X)均明显升高,后者与胆汁流量呈负相关。电镜下观察动物毛细胆管扩张,微绒毛减少、变形、高尔基体变大、溶酶体增多,滑面内质网呈不规则肥大。这些结果均表明动物发生了肝内胆汁淤积症。实验表明,肝细胞膜上的 Na+、K+-ATP酶活性明显减低,提示内毒素可能是通过抑制该酶活性使毛细胆管发生排泄障碍而导致肝细胞内胆汁淤积的。 在观察不同功能状态枯否氏细胞对肝细胞内胆汁淤积发生的影响时,发现用了SiO2抑制枯否氏细胞功能的动物血浆内毒素水平明显升高;脂蛋白X含量明显增多,而用甘油三酯激活枯否氏细胞功能时得到相反结果,这也再次证明内毒素血症与肝细胞内胆汁淤积的发生密切相关。

参数原理

2022.12.12

内毒素与胃肠出血、肾功能衰竭的关系

一、内毒素与胃肠出血的关系 肝功能不全时患者皮肤、粘膜出血颇多见,内毒素血症诱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使外周血小板减少,并可介导炎性介质释放(如组胺),这些均与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有关。 韩德伍等在实验中发现硫代二酰胺引起肝功能衰竭的大鼠其胃肠屏障功能减弱,血流量减少,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肠匀浆谷氨酰胺酶活性降低,组胺含量明显增多,这些变化均与血浆内毒素水平密切相关。在半乳糖胺与实验性肝硬化实验中发现,加入小剂量内毒素(100ug/100g)便会使动物凝血酶原时间明显延长,而内毒素对照组与正常对照组间无差异。在硫代二酰胺引起的暴发性肝功能衰竭大鼠,血浆内毒素水平明显升高的同时全血与血浆粘度明显升高,后者与红细胞的聚集指数增高和 pH值下降密切相关。内毒素血症可通过血液粘度增高促进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形成而诱发出血,因此,内毒素引起胃肠出血的机制可能与它引起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血液凝固障碍、胃肠缺血和应激性溃疡有关。  二、内毒素与肾功能衰竭的关系 CleMente等对43例肝硬化伴腹水患者的肾功能进行测定,结果21例肾功能正常,其余22例伴有功能性肾功能衰竭,并发现有肾衰竭者几乎鲎试验均为阳性,而21例肾功能正常均为阴性,存活者的内毒素血症一旦消失,肾功能即随之改善。Willinsm报告22例爆发性肾功能衰竭,有14例并发肾功能衰竭均证实有内毒素血症;而8例未并发肾功能衰竭均证实无内毒素血症。这些资料有力地说明,严重肝病时的肾功能衰竭与内毒素血症密切相关。  半乳糖胺所致的爆发性肝功能衰竭动物均伴有严重的肠源性内毒素血症,与此同时肾功能发生明显异常,表现为:少尿、血肌肝、尿素氮明显升高。肾小球滤过率显著减低,尿钠排泄减少,钠与水排出分数增高,经丹参治疗的爆发性肝功能衰竭大鼠其内毒素血症明显减轻。肾功能随之改善,从而提示内毒素血症与肾功能衰竭的发生密切相关。用SiO2抑制大鼠肝脏枯否氏细胞功能同时再给硫代二酰胺使动物发生肝功能衰竭时发现,由于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加剧,使肌酐清除率与血浆尿素氮变得较硫代二酰胺对照更为严重,这也再次证明内毒素与肾功能之间关系。

参数原理

2022.12.12

内毒素可引起胆石症的出现

早在一个世纪前,人们就发现胆石症与细菌感染有着密切关系,但细菌感染究竟如何造成胆石发生与发展的机制,至今未得到圆满解决。中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外科的吴硕东教授在胆石症发生机制方面作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他们进一步证实了细菌感染在胆色素类结石形成中具有重要意义,并提出细菌内毒素在胆色素结石发生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 胆结石形成过程中影响因素较多,单纯依某种原因难于圆满解释所有现象。胆色素结石以亚洲发病较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呈减少趋势。欧美等国家多为高蛋白、高脂肪饮食,患胆色素类结石则少见。有学者认为,膳食结构与胆色素结石的发生有关。  60年代日本学者通过一系列实验,提出β-葡萄糖醛酸苷酶学说:即大肠杆菌产生的β-G酶水解胆汁中的结合胆红素,使之分解成难溶性游离胆红素并沉淀,在胆汁中粘液纤维网的粘聚和胆囊压力作用下,逐渐形成肉眼可见的结石。但近年来许多研究表明,胆色素类结石的胆汁常有厌氧菌感染,且可产生β-G酶,白细胞中β-G酶活性也非常高。另外,肝、胆囊等细胞溶酶体都有该酶,如果细胞受损,这些酶释放出来,即内源性β-G酶。 胆红素的沉淀是否就因β-G酶水解仍存在争议,胆石成分分析表明,除胆红素外还含有无机盐,细胞成分,粘蛋白等多种有机成分,这难于单纯用β-G酶作用来解释。胆石症临床表现常有发热,疼痛和黄疽,甚至出现重症胆管炎的表现,一般认为是细菌内毒素作用的结果。  胆石症合并细菌感染时,检出多为革兰氏阴性需氧或厌氧菌。这些菌体裂解时产生的内毒素尽管抗原性毒力不尽相同,却是细菌致病的主要物质,细菌对宿主的致病作用通过毒素效应和引发抗原抗体反应而达到。内毒素的直接和间接作用已有广泛研究,其中包括:非特异地与细胞膜结合,干扰细胞膜正常功能;直接破坏单核吞噬细胞系统,使细胞内溶酶体膜破坏,造成细胞损伤;损害线粒体结构影响ATP酶和氧化磷酸化偶联过程,使能量代谢发生障碍,引起机体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包括发热反应,经旁路激活补体,降低血压,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减少或升高。Shwartzman反应、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等,由此看出,胆石症时胆道局部和全身的一系列生理变化和病理学改变与内毒素作用不可分。

参数原理

2022.12.12

内毒素血症可造成胆道感染

胆道感染致病菌绝大多数为肠源性革兰氏阴性菌。重症急性胆管炎时胆道压力增高,造成毛细胆管破裂、坏死,胆汁中革兰氏阴性菌裂解释出的内毒素可经肝细胞屏障直接进入肝血流而导致内毒素血症。此外,由于血管丛位于小胆管粘膜层下的解剖特点可造成胆汁中内毒素经胆小管——静脉返流途径回流到门静脉和肝血窦。  内毒素血症对休克和器官功能衰竭具有重要影响,是导致重症急性胆管炎严重临床过程的病理基础。有的实验表明,死亡病-例内毒素水平显著高于存活者,病程中内毒素持续高水平者常发生休克、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和器官功能衰竭,预后不良﹔而内毒素水平逐渐下降者预后良好。在死亡4例中,有3例系胆总管结石合并肝内胆管结石,因病情危重仅行胆总管引流未能清除引流上方结石,以致结石梗阻近端胆汁中内毒素在胆道高压影响下继续进入血循环,造成血浆内毒素水平居高不降,3例临死前内毒素水平分别高达150.7ng/L、232.0ng /L、251.0ng/L,远高于存活者术后7天14.28±5.84ng/L的均值水平。故胆道引流术后加强监测血浆内毒素水平变化有助于客观评价手术疗效。 血浆纤维结合蛋白具有调理素活性,是促进网状内皮系统吞噬功能的重要体液性介质,其水平下降引起的低调理素血症不仅抑制机体抗感染能力,并加重内毒素对机体的损害。严重感染时血浆纤维结合蛋白持续低值大多预后不良,尤其当其水平低于一周仍不回升时大多死亡,反之则预后良好。 在病程早期,存活与死亡者血浆纤维结合蛋白水平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但术后第三天起二者差异极为显著,提示血浆纤维结合蛋白水平的动态观察具有预后估价价值,这与Rubli的研究结果相一致。在内毒素启动内源性凝血过程中,纤维结合蛋白可与纤维蛋白单聚体结合而使其水平严重下降。1例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病-例的血浆纤维结合蛋白水平术前为50.7mg/L,病程中持续低值,临死前仅43.0mg/L,为全组中最低,故对持续低纤维结合蛋白血症者应注意发生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血浆内毒素对纤维蛋白水平具有重要影响,在内毒素刺激下,肝脏过氧化物(LPO)含量增高,并致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降低,以致氧自由基清除障碍,肝细胞因过氧化受损,合成纤维结合蛋白减少。研究证实:经氧自由基作用后5分钟,细胞膜即迅速去极化,35分钟后细胞开始融解,肝细胞暴露于过氧化氢4小时其合成蛋白质功能衰竭。故持续内毒素血症致氧自由基不断产生是导致严重低纤维结合蛋白血症的重要机制。 一旦内毒素水平下降则纤维结合蛋白水平趋于回升,二者具有良好的相关性,这不仅提示内毒素水平对纤维结合蛋白水平具有重要影响,也有助于通过血浆纤维结合蛋白定量检测间接反映内毒素血症的严重程度,二者联合动态观察则更有助于从机体的感染和抗感染两方面的状况监测病程。 迄今临床上对重症急性胆管炎病程监测、疗效评价和预后判断尚无理想测量方法,血浆内毒素、纤维结合蛋白水平动态观察及其相关性分析作为对这方面临床问题的定量实验室指标及其实用价值值得进一步探讨。

参数原理

2022.12.09

内毒素与消化性溃疡及慢性胃炎的关联性简介

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已有大量文献报道此类患者胃粘膜样本中幽门螺杆菌(H·pylori,HP)检出率较高,且患者血清中幽门螺旋杆菌抗体高于正常人,因而认为幽门螺旋杆菌与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有关。幽门螺杆菌是1983年澳大利亚学者首先发现的,之后的研究明确其为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的病因,这在医学上是一个重大的突破。  幽门螺旋杆菌是一端有鞭毛的螺旋状菌,来源尚不明,假定由人与人的接触传播,其感染力极强,国内流行病学调查,发现其感染率随年龄之增长而增长,50岁以上的人群可高达50% ~60%。然而幽门螺旋杆菌致病的毒力基础迄今未明了。Leunk等和Figura相继证实,幽门螺旋杆菌液体培养物上清液对体外培养细胞具有毒性。 幽门螺旋杆菌入消化道(胃和十二指肠)后借鞭毛运动,穿过粘液层定居于胃窦粘膜小凹处及其邻近上皮表面,贴附于上皮细胞膜上。这种贴附使细菌不受胃运动之影响,并能使其分泌毒素引起较重炎症。 尽管在人体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病灶活检中,幽门螺旋杆菌呈阳性,但内毒素的致病机制有待于进一步的深入探讨。严杰等应用酚水法提取了幽门螺杆菌902905株的脂多糖。该脂多糖在0.5ng/ml浓度即可凝固鲎血液变形细胞溶解物,注人家兔后使动物出现 shwartzman现象和发热反应,其热曲线呈双峰型。该脂多糖注人家兔后0.5小时血压明显下降,外周血中白细胞数则先升后降。小鼠体内注入该脂多糖后,可导致动物死亡,其内脏出现严重的毛细血管扩张并伴有少量出血。实验证实幽门螺旋杆菌的脂多糖具有典型E. Coli脂多糖的活性。 随后,方平楚等在电镜下观察到幽门螺旋杆菌内毒素呈细长的条索状结构。他们研究结果表明,幽门螺旋杆菌脂多糖的主要化学成分为糖类和脂类,其戊糖、己糖、庚糖和氨基糖的含量分别为13.2%、25.6%,9.3%和5.2%(W/W)。幽门螺旋杆菌脂多糖中的KDO含量高达7.2(W/W)。实验结果表示,幽门螺旋杆菌内毒素的化学组成的超微结构与大肠杆菌内毒素基本相同。他们一致认为,幽门螺旋杆菌脂多糖具有较为典型的内毒素活性,是幽门螺旋杆菌致病因素之一。  Pece等人在研究中也发现,在幽门螺旋杆菌致胃溃疡及十二指肠疾病中,脂多糖在发病中起重要作用,研究表明,幽门螺旋杆菌脂多糖直接作用的小鼠3T3成纤维细胞出现粗面内质网扩张,膜旁核糖全脱落,线粒体嵴和外膜模糊甚至消失等超微结构病变,以免疫组化证实幽门螺旋杆菌脂多糖阳性的慢性胃炎患者胃粘膜活性标本的细胞亦显示相似的超微结构病变,表明了幽门螺旋杆菌脂多糖在慢性胃炎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幽门螺旋杆菌脂多糖对粗面内质网和线粒体的毒性作用可能是其致病机理中的重要环节,幽门螺旋杆菌脂多糖不仅是幽门螺旋杆菌的主要致病物质,也是慢性胃炎发病的重要因素,因此,在上述疾病的防治过程中,应包括拮抗脂多糖毒性作用的疗法。 其当其水平低于一周仍不回升时大多死亡,反之则预后良好。在病程早期,存活与死亡者血浆纤维结合蛋白水平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但术后第三天起二者差异极为显著,提示血浆纤维结合蛋白水平的动态观察具有预后估价价值,这与Rubli的研究结果相一致。在内毒素启动内源性凝血过程中,纤维结合蛋白可与纤维蛋白单聚体结合而使其水平严重下降。1例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病的血浆纤维结合蛋白水平术前为50.7mg,/L,病程中持续低值,临死前仅43.Omg,/L,为全组中最低,故对持续低纤维结合蛋白血症者应注意发生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血浆内毒素对纤维蛋白水平具有重要影响,在内毒素刺激下,肝脏过氧化物(LPO)含量增高,并致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降低,以致氧自由基清除障碍,肝细胞因过氧化受损,合成纤维结合蛋白减少。研究证实:经氧自由基作用后5分钟,细胞膜即迅速去极化,35分钟后细胞开始融解,肝细胞暴露于过氧化氢4小时其合成蛋白质功能衰竭。故持续内毒素血症致氧自由基不断产生是导致严重低纤维结合蛋白血症的重要机制。一旦内毒素水平下降则纤维结合蛋白水平趋于回升,二者具有良好的相关性,这不仅提示内毒素水平对纤维结合蛋白水平具有重要影响,也有助于通过血浆纤维结合蛋白定量检测间接反映内毒素血症的严重程度,二者联合动态观察则更有助于从机体的感染和抗感染两方面的状况监测病程。 迄今临床上对重症急性胆管炎病程监测、疗效评价和预后判断尚无理想测量方法,血浆内毒素、纤维结合蛋白水平动态观察及其相关性分析作为对这方面临床问题的定量实验室指标及其实用价值值得进一步探讨。

参数原理

2022.12.09

科德角国际受国家药典委员会邀请培训主题演讲《热原检测及其替代方法研究与应用进展》圆满收官!

2022年12月7日-9日,由国家药典委员会主办,《中国药品标准》杂志协办的《中国药典》药品检验技术应用及发展研讨会通过线上直播的方式召开,并于9日上午圆满收官!  此次研讨会邀请了药典委员会相关专业委员会委员、资深专家及行业专家,就《中国药典》药品检验分析方法研究进展,方法学研究,检验方法适用性验证,药品、药用辅料、药包材以及药品生产过程质控技术要求进行深入解读和经验分享;就先进分析检测技术在药品质控的研究和应用进行深入探讨;并就药典通用检验方法应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交流和解答。   科德角国际生物医学科技(北京)有限公司资深技术总监范玉明受邀参加本次研讨会,并以《热原检测及其替代方法研究与应用进展》为主题在会上作培训演讲。 此次研讨会上,科德角国际技术总监范玉明就热原及细菌内毒素的技术知识为大家分享探讨,从以下六大方面进行了精彩的分享,让线上听众受益匪浅、意犹未尽。  一、热原及细菌内毒素检测相关术语的标准化二、热原及细菌内毒素检测方法研究发展简史三、热原及细菌内毒素检测方法研究进展四、热原及细菌内毒素检测法定方法与替代方法的验证五、生物制品热原及细菌内毒素检测相关问题六、正在研发的热原及细菌内毒素检测方法  科德角国际多年以来专注于细菌内毒素检测领域,凭借领先的细菌内毒素检测技术和优质的服务能力迅速占领市场。未来,科德角国际将不断提质增效,在细菌内毒素检测技术的开发和运用上有更长足的进步。

企业动态

2022.12.09

血中测定内毒素与临床上的意义

据国外文献报道:正常人血浆中的内毒素水平一般在 3pg/ml左右,然而根据前处理方法及测定原理的不同其值也是存在一定差异的。因此也只能作为参考,一般来说血中内毒素水平的升高,均是由各种感染症状所引起的,我们通过测定人血浆中的内毒素即可对革兰氏阴性菌所引起的临床菌血症以及败血症进行诊断,而且对于病原菌的分辨以及各种感染症状治疗及预后判定都具有很大帮助。下面将分别对引起临床感染症状进行介绍: A.革兰氏阴性菌败血症:对于革兰氏阴性菌败血症,临床上通常使用血液培育方法进行检查,不仅时间长而且阳性率比较低,而使用血液直接测定其中的内毒素水平,不仅时间短而且方法简便、准确。对于临床的早期诊断以及治疗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B.呼吸道感染:由革兰氏阴性菌所引起的肺炎、胸膜炎以及慢性支气管炎等,一般在血中的内毒素水平均很高。 C.肝脏感染症状:肝脏作为体内细菌内毒素的主要解毒器官之一,当我们患有肝脏感染症状时,尤其是在肝硬化时,其血液中的细菌内毒素水平要比正常人高出很多,因此通过血中的内毒素测定,可能间接了解肝脏的活动情况。 一般当肝脏受到感染时,伴随着肝脏性能降低,内毒素排出也变得困难起来,细菌内毒素尤其通过对血管内膜细胞的破坏,引发Hageman Factor因子活性化,从而引起Shwrtzman现象,同时由于激活补体系统而引起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另外,由于内毒素的直接破坏作用,可引发末端循环阻碍。最后导致肝细胞的坏死。以下为肝脏疾病与内毒素血症病理生理图:  D.消化道、肾脏感染以及髓膜炎:对于这类患者据国外文献报道血中内毒素水平与临床有很好的一致性,而且相符率在90%以上。 E.尿道感染症:作为尿道感染的致病菌一般来源于革兰氏阴性菌,而且正常尿与感染尿中的内毒素水平相差100倍以上。因此对于这类患者进行尿中的内毒素含量测定对于临床诊断具有重大意义。

参数原理

2022.12.08

细菌内毒素中临床样品测定值的影响因素

1、对细菌内毒素活性影响我们知道,样品中铁、铝等离子能够引起细菌内毒素活性的降低,当我们在内毒素溶液中只需加入0. 04mM的铁,0. 02mM的铝,就可引起内毒素活性下降30%左右,另外其他金属离子如Mg2+、Ga2+等也有这种影响。虽然这种情况对于临床样品测定影响不大,但是我们在使用内毒素标准品稀释过程及测定时要引起注意。  2、测定方法的影响前面我们已经介绍,在众多鲎试验法中,作为临床体外诊断试剂许可的常用内毒素测定法,主要是微量定量的比浊时间分析法和合成基质法两种。 1.比浊时间分析法系根据LAL/TAL试剂与内毒素反应所形成的浊度变化作为指标的一种手段,因此它很容易受到样品中的浊度影响。但是我们知道,测定中没有绝对的浊度值,由于是以变化率作为指标,因此在有浊度的样品中进行测定时,反应过程中不受没有非特异性浊度变化的情况是不可能的,另外,使用表面活性剂的稀释加热法,可使测定过程中的非特异浊度变化减轻。今后,人们期待着开发能够避免非特异浊度变化影响的前处理方法和测定方法。 2.合成基质法是以LAL/TAL试剂凝固酶肽合成基质水解作为指标和分析方法,分为终点比色法和动态比色法。在终点比色法中,由于测定分离PNA的对销基苯胺的黄色(405nm)或偶氮化后的红色(545nm),因此要注意胆红素等黄色物质共存的影响以及各种磺胺类制备对红色的假阳性影响。 3.血浆成分的影响血浆中的抗凝血酶Ⅲ,a2纤维蛋白溶酶抑制剂等对LAL试剂中的凝固酶存在干扰作用,为了去除这些影响,人们开发出了各种前处理方法。另外血中还存在着对测定产生影响的各种各样内毒素结合物质,如:甘油三酯核糖蛋白,高密度核糖蛋白(HDL)及低密度核糖蛋白(LDL)LBP、BPI等,这些物质也会干扰鲎试验测定。这些物质的影响可以考虑为对内毒素活性干扰作用。这些物质在反应液中存在时,就有可能抑制内毒素的活性,但是在使用酸处理或加热处理测定血中的内毒素时,这些蛋白性的内毒素结合物质变性的可能性很强。因此,我们在测定时要引起注意。  4.我国发展现状到目前为止,国外对于血中的微量细菌内毒素测定一般均采用定量的动态比浊法和比色法,用于临床的诊断及研究也十分普遍,而且均具有专门的试剂盒。国内由于在定量方法上的研究起步较晚,加之定量比色试剂也刚刚开发出来,因此在临床上的研究还刚刚开始。虽然有一些单位一直进行这方面的检验工作,但几乎都是使用半定量凝胶法,加之血液前处理方法的使用也各不相同,因此各个单位之间数据参差不齐,无法比较。故建立标准化前处理方法以及测定方法才能准确检测血中内毒素,为临床的早期诊断提供理论依据。 相信在不远的将来,内毒素的含量测定将在临床检验领域得到快速发展和应用。

参数原理

2022.12.08

明日11时30分丨科德角国际受国家药典委员会邀请在《中国药典》药品检验技术应用及发展研讨会上作培训演

明天(2022年12月9日),由国家药典委员会主办,《中国药品标准》杂志协办的《中国药典》药品检验技术应用及发展研讨会线上直播将迎来最后一天。 2022年12月9日11:30-12:00,科德角国际生物医学科技(北京)有限公司资深技术总监范玉明老师将受邀在研讨会作题为《热原和内毒素检测方法研究进展》的培训演讲,敬请期待!  会议时间:2022年12月9日 11:30-12:00 会议网址:https://mm.reed-sinopharm.com/cn/minisite/index/217 主题:《热原和内毒素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内容:①热原及细菌内毒素检测相关术语标准化;②热原及细菌内毒素检测方法学研究发展史;③LAL、rFC、rCR 比较;④法定方法与替代方法;⑤生物制品热原及内毒素检测国内外监管要求;⑥内毒素检查药典标准与应用实例。 期待您的参与!

企业动态

2022.12.08

血液及其他体液进行细菌内毒素检测的注意事项

1、方法选择以及TAL试剂选择血液的前处理法中,对于稀释加热法和氯仿提取法,虽然使用率很高,但由于易受温度、时间以及稀释倍数等影响,因此还没有统一的标准,而且对内毒素的回收率影响也大。而对于表面活性处理法,高氯酸法(PCA)或新高氯酸法(New PCA)由于操作简便,回收率高,目前在日本的应用比较普遍。另外对于表面活性剂处理,一般认为用定量的动态比浊法进行测定,而对于高氯酸法用比色法更为合适。据国外文献报道:用高氯酸或新高氯酸法处理的样品,一般不能用比浊定量试剂测定,原因是由美洲鲎裂解液制备的LAL试剂易受各种离子等因素的影响。虽说用鲎试剂缓冲液溶解LAL试剂可以避免这种影响,但很少使用。血中测定时,TAL试剂的选择也是十分重要的,在我国现有条件下,更是如此。 2、其他体液的测定⑴髓液﹑腹水以及尿:由于含蛋白较少,因此可不进行前处理,而取原液直接进行内毒素测定;⑵乳汁:同血浆一样需要进行前处理以去除干扰物质。另外,对于尿一般情况下可不必处理,然而在尿道感染时,由于作为尿早期快速诊断具有很好的诊断意义,因此,这时血尿出现时,要和血浆处理一样,一定要进行前处理工作。离心后取上清液进行定量检测,而对于蛋白尿由于含有血浆的成分,需要对样品进行10倍稀释。另外对于人工透析液,人工心脏循环液等回路液测定时,可不必进行前处理。

参数原理

2022.12.07

内毒素检测时,血液前处理方法的注意点有哪些?

1、在进行血中内毒素测定时,要注意选择方法和试剂。 2、血浆或血清制备作为临床上常用样本主要为血浆,其使用率占95%以上,因此作为体液主要部分血浆的制备就显得十分重要。据Das报道:内毒素一般除了游离状态外,还大量附着在血小板上,因此用含有大量血小板的血浆作为样品更为合适。在制备人血浆或动物血浆时,目前国外为了防止细胞的破坏多采用低温分离,使用含有大量血小板的血浆样品,即在4℃1000gx10分钟分离条件,或在无低温离心机时用3000gx40秒分离条件。切不可在常温下进行高速、长时间分离,另外,在分离血浆或血清时,要避免细菌的污染。 血清的制备:用不加抗凝剂的注射器采血转入离心管中,在冰水浴中放置30分钟,4℃条件下、1000xg、10分钟进行离心分离血清。 血浆或血清分离后,若暂时不用,可在-80℃冰冻保存,并在1个月以内使用。注意为了避免吸附内毒素,请使用玻璃制试管保存。  3、抗凝剂种类及影响在制备血浆时由于加入一定的抗凝剂,因此抗凝剂的种类和加入量对于回收率都有很大的影响,一般常用抗凝剂主要有:肝素,枸橼酸钠及EDTA等,其中以肝素的使用最多。然而,我们知道大量的肝素会对内毒素反应有干扰作用,尤其对稀释加热法和氯仿提取法将使回收率下降,而对PCA法影响较少,因此在制备血浆时肝素的加放量只需2~5μl/ml即可。

参数原理

2022.12.07

今日|科德角国际受国家药典委员会邀请参加的《中国药典》药品检验技术应用及发展研讨会正式召开

为期三天的《中国药典》药品检验技术应用及发展研讨会将于今日(12月7日)上午9:00正式拉开帷幕! 此次研讨会由国家药典委员会主办,《中国药品标准》杂志协办。 科德角国际生物医学科技(北京)有限公司作为受邀企业,将在12月9日11:30-12:00,由科德角国际资深技术总监范玉明老师发表培训演讲,敬请关注!▼观看下图,了解更多官方研讨会议程内容

企业动态

2022.12.07

几种血液中内毒素的前处理测定方法

(1)氯仿提取法:测定方法如下:  (2)稀释加热法:即水稀释加热法作为简便的前处理方法被普遍采用,由于稀释倍数,加热温度和时间不同,结果也不完全相同,其中主要方法见表6。 在这些方法中由于不确定因素太多,因此值得探索的地方很多。为了克服稀释加热法的缺陷,避免浊度生成,人们开发出了使用表面活性剂(0.04% TritonX -100)稀释,80℃5分钟加热处理方法。这个前处理方法,能得到很好的血浆内毒素回收率。减少非特异性浊度所引起的假阳性反应。尤其是日本和光纯药的Toxinonuter ET201采用比浊时间分析法检测,能得到很好的实验结果。  (3)高氯酸法(PCA)与新高氯酸法(New PCA):所谓高氯酸法(PCA),即血浆加高氯酸后,产生的变性沉淀物用离心法除去,用上清液进行比色测定。后来人们又发现这些沉淀物中含有内毒素活性物质,因而对变性的血浆蛋白不进行沉淀,而进行现溶解处理,这就是新高氯酸法(New PCA),一般新高氯酸法的测定结果要比高氯酸法高8~10倍。 一般高氯酸法只测定血中游离的内毒素,而新高氯酸法可以将游离内毒素和蛋白结合内毒素一起测定出来。也就是说,新高氯酸的测定值减去高氯酸法的测定值,就等于结合型内毒素的量;我们可以同时使用两种方法检测以查明内毒素与蛋白的结合情况,并且可以对病人的病情发展进行分析。具体测定方法如下所示:  另外,在我们对血浆中的内毒素和鲎试验法检测时,前处理加热对血浆中和水中内毒素影响要有一个认识。细菌内毒素在人体内的分布往往以两种方式存在,一种为游离型,另外一种为蛋白结合型。我们知道,细菌内毒素在水中存在时对加热是十分敏感的,而在血中的情况又是怎样的?人们通过实验发现:血浆中的内毒素在经过100℃加热1分钟或10分钟,其标准曲线没有出现明显的差别。而水中的内毒素经1分钟加热后,其标准曲线趋向平坦,10分钟加热后,接近水平。这可能是脂多糖分子在水中加热后出现集结的原故。而在血浆的内毒素则不同,团块的形成会受到血小板的抑制,内毒素可与多种血液成分结合,如血小板﹑抗体、粘性蛋白等,这些物质可能保护血浆内毒素与LAL发生反应。因此这就是加热血浆也不会破坏其内毒素的原因。

参数原理

2022.12.05

除去血中干扰物质的前处理方法

一般来说由于血液的组成比较复杂,其中的许多物质尤其是高等动物的血浆或血清对TAL(LAL)试剂与内毒素反应很强的干扰作用。因此当我们对这类样品的内毒素进行测定时,必须将其中的干扰物质除去后,方可进行检测。 目前作为血浆中的干扰物质主要有:各种蛋白酶抑制剂、内毒素结合蛋白以及纤溶酶原抑制剂等物质,对于比色法由于Xa因子能分解 Boc-LEU-Gly-Arg-PNA 肽链。因此在测定前排除这些干扰物是十分必要的。除去血中干扰物质的前处理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现分别介绍如下: (1)稀释加热法:血浆用溶解水进行3~10倍稀释,然后在37 ~ 100℃水中进行加热处理。保温时间一般在5~10分钟;(2)氯仿提取法:血浆加等量的氯仿振动3小时,然后取上层进行检测;(3)乙醚处理法:血浆加入乙醚处理并在40℃保温将乙醚去除;(4)三氟代乙酸法:血浆中加入乙酸调节pH4.0后用K2HPO4调节pH到7~7.5;(5)表面活性剂处理法:同稀释加热法一样,只是将稀释用水改为表面活性剂;(6)凝胶过滤法;(7)碱性处理法:血浆用0.2NNaOH37℃保温10分钟后用HCl中和;(8)高氯酸法(PCA)或新高氯酸法(New PCA);(9)Beads法:将吸附内毒素的特殊树脂放入血浆中,取出后,加入LAL试剂进行反应。  在这些方法中,常用的主要有:氯仿提取法、稀释加热法以及高氯酸(PCA)法和新高氯酸(New PCA)法,其中前两种方法由于内毒素回收率﹑假阳性等问题的存在,因此在测定时需要探讨,而PCA法(New PCA法),由于添加内毒素的回收率好,目前在日本主要用于临床前处理。

参数原理

2022.12.05

内毒素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在我国是常见病、多发病,发病率高达6% ,严重地危害人民健康,特别对老年人的危害更大,严重地影响着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尽管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但感染在发病中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尤其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急性发作期,感染是主要致病因素,多为病毒和细菌感染。病毒感染后,机体免疫能力下降,可继发细菌感染。在细菌感染中,院外感染主要是革兰氏阳性菌;院内感染多为革兰氏阴性菌,但老年患者,则均多见于革兰氏阴性杆菌感染。 张慧利等对22例慢性支气管炎患者进行了血浆内毒素的测定,并以30例无肺部感染及其他感染者对照,结果显示慢性支气管炎组血浆内毒素明显高于对照组(P),证实慢性支气管炎感染者血中存有内毒素,从而说明慢性支气管炎常伴发内毒素血症。  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中,由于长期严重的缺氧及二氧化碳潴留,胃肠粘膜瘀血水肿﹑糜烂渗血﹑肝细胞损伤肠粘膜的屏障作用受到破坏,肝脏枯否氏细胞的清除能力减弱,因此血浆内毒素的含量增高,这是造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血浆内毒素升高的又一因素,纠正缺氧及二氧化碳潴留,是减少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病理损害的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 内毒素的生物学作用十分广泛,它可引起多种组织器官不同的病理损害,因此,内毒素血症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后期病情恶化的一个重要环节,应该引起临床医生的高度重视。在过去的救治过程中,主要注重细菌在感染中的作用,忽视了内毒素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有文献表明,高碳酸血症,通气障碍均与内毒素有关,而且内毒素能增强气管、支气管的反应性,它触发释放的炎性介质加重原有的临床症状,使病情进一步恶化。

参数原理

2022.12.05

内毒素血症与上呼吸道感染的关系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指鼻腔、咽或喉部急性炎症的概称,是上呼吸道最常见的一种传染病。患者不分年龄、性别、职业和地区,不仅具有较强的传染性,而且可引起严重并发症,应积极防治。 根据病因不同,临床表现可有不同的类型,如普通感冒、病毒性咽炎、喉炎和支气管炎,疱疹性的咽喉炎,咽结膜热﹑细菌性咽扁桃体炎。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流涕、咽部充血、咳嗽﹑扁桃体肿大,充血、表面有黄色点状渗出物,颌下淋巴结肿大等。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主要由病毒感染引起,少数由细菌引起。其主要的病理过程为上呼吸道局部的改变,但近年来研究表明,上呼吸道感染也伴随着全身的病理生理变化,其主要原因是由内毒素血症引起。尽管上呼吸道感染非革兰氏阴性菌感染引起,但某些病毒,细菌的外膜上有类似于内毒素的物质——糖肽。在临床上这种类内毒素物质可引起标准内毒素的一系列病理生理过程,但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内毒素的主要源泉是肠道。人体在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时,由于发热、机体免疫力下降等原因,导致肠粘膜的屏障功能下降,通透性增高,肠道内毒素大量入血,形成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内毒素血症在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发生、发展中起着一定的作用。

参数原理

2022.12.01

内毒素引发肺炎病理现象

肺炎(pneumonia)是肺实质的炎症,可由多种病原体引起,如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等,其他如放射线、化学,过敏因素等亦能引起肺炎。肺炎是常见病,我国每年约有250万例肺炎发生,12.5万人因肺炎死亡,在各种致死病因中居第5位,老年或机体免疫力低下者(用免疫抑制剂、器官移植、肿瘤、糖尿病、嗜酒、艾滋病或久病体衰者)伴发肺炎时,病死率尤高。 肺炎按照病因分类可分为细菌性肺炎,病毒性肺炎、支原体肺炎、真菌性肺炎及其他病原体(立克次体、衣原体等)所致肺炎。在上述众多病因中,细菌性肺炎最为常见,约占肺炎的80% 。在院外感染的肺炎中,以往致病菌大多数(90%)为肺炎球菌;近二三十年来,由于抗生素广泛应用,致病菌发生很大变化,但仍以肺炎球菌为主(约40%),其余还有金黄色葡萄球菌、嗜肺军团菌、流感嗜血杆菌、肺炎克雷白杆菌。在非细菌感染中,病毒性、支原体肺炎很常见,后者约占成人肺炎的20% 、在密集人群中可高达50% ,近年来肺真菌病发生率亦逐渐上升,如白色念珠菌、曲菌等。  在医院内感染所致细菌性肺炎中,肺炎球菌约占30%,金黄色葡萄球菌占10% ,而需氧革兰氏染色阴性杆菌(绿脓杆菌、肺炎克雷白杆菌、流感嗜血杆菌、肠原杅菌﹑硝酸盐阴性杆菌等)则增至约50%,其余为耐青霉素G的金黄色葡萄球菌﹑真菌和病毒。一些以往较少报道的病原体(如军团菌、卡氏肺孢子虫、衣原体等)相继出现一些非致病菌也在适宜条件下成为机会致病菌。住院病人多数免疫功能低下,加以使用抗癌药物、免疫抑制剂等,以及多种医源性因素(如留置各种导管﹑辅助呼吸、雾化吸人等的污染)和抗生素的不恰当使用,以致病原体更趋复杂多变。革兰氏染色阴性杆菌肺炎病死率仍高(30%~40%),老年及重危患者尤为难治,住院病人有的已有严重创伤、多脏器衰竭,营养不良和酸碱及电解质平衡紊乱,故诊治肺炎的同时还要全面兼顾,采取综合措施。 产生上述结果的原因在于医务工作者忽略了在肺炎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一个病理过程,即内毒素血症。除革兰氏阴性杆菌、支原体,衣原体等可直接产生内毒素外,其他病原菌肺炎患者血中内毒素均来源于肠道。循环血中内毒素通过刺激单核巨噬细胞系统产生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1、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8等炎症因子,激发炎症瀑布效应,加重原有的临床症状。因此在肺炎治疗过程中,如果应用原有常规治疗病情无法控制时,应考虑是否内毒素在从中作梗,严重影响临床疗效。临床医生可根据患者血中内毒素含量判定病人是否存在内毒素血症,以便应用抗内毒素药物及选择诱生内毒素能力弱的抗生素。  在肺炎的救治中,应充分重视内毒素在疾病发生﹑发展中起的作用,尤其在儿科,由于支原体肺炎的发病率不断升高,患儿临床表现较重,高热不退,在综合诊治的情况下,应该考虑内毒素在疾病中的作用。适当地应用拮抗内毒素药物,在减少死亡率,降低并发症方面都是十分重要的。

参数原理

2022.12.01

血液中的内毒素含量测定与干扰物质的去除

1、体液的组成体液包括血液(血浆、血清)、腹水、髓液、尿以及乳汁等,其中在临床上一般以血液的使用率最为普遍。我们知道血液在心血管系统内是由有形物质(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及液体状血浆组成。其基本组成如下图:  2、体液测定评价通过对体液中的内毒素含量测定,可以对革兰氏阴性菌所引起的败血症、菌血症、术前术后感染症以及真菌感染症等进行诊断,据国外文献报道正常人血浆中的内毒素水平在3pg/ml左右。通过对血液中的内毒素含量测定可对以下一些症状进行监控和了解。(1)早期诊断;(2)给治疗方案提供理论资料;(3)给药后的治疗效果以及预后判定;(4)一些感染症状的鉴别诊断等。  3、干扰物质的去除由上述简介我们知道,血液的组成十分复杂,因此血中内毒素的测定将会受到来自血浆各种组分的影响,为了获得准确的内毒素测定值,除去这些物质的影响将是十分重要的。目前作为血浆的主要干扰物质有:a2纤维蛋白溶酶抑制剂,抗凝血酶Ⅲ,a1抗凝血蛋白酶,抗凝因子Xa,纤维蛋白酶胰蛋白酶等,对于这些物质的去除方法有很多,如高氯酸法(PCA)法,即在血浆中加入PCA,通过离心将变性物沉淀除去。然后取上清液进行内毒素测定。

参数原理

2022.12.01

< 1 ••• 10 11 12 13 14 ••• 17 > 前往 GO

科德角国际生物医学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沟通底价

提交后,商家将派代表为您专人服务

获取验证码

{{maxedution}}s后重新发送

获取多家报价,选型效率提升30%
提交留言
点击提交代表您同意 《用户服务协议》 《隐私政策》 且同意关注厂商展位
联系方式:

公司名称: 科德角国际生物医学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公司地址: 北京市大兴区中关村科技园区大兴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华佗路50号院18幢2层 联系人: 杨先生 邮编: 102609

仪器信息网APP

展位手机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