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水土样品

仪器信息网环境水土样品专题为您整合环境水土样品相关的最新文章,在环境水土样品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环境水土样品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环境水土样品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环境水土样品话题讨论。
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环境水土样品相关的耗材

  • 门塞尔防水土壤比色卡
    型  号:XDB0101 门塞尔防水土壤比色卡(2009版)产  地:美国规  格:2009版、防水设计、13张色卡、440种颜色、国际标准、中文使用指南特  点:◇ 2009版 ◇ 防水设计 ◇ 国际标准 ◇ 中文使用指南用  途:判别土壤颜色 (应用领域:农林、地质、生物、考古、环保)标准配置:1本比色卡、配中英文说明书
  • Selector™ 环境类样品室
    Selector™ 环境类样品室与Selector™ 附件联用的环境类样品室配件是化学研究的理想选择特点:程序化控温最高达800°C压力范围从真空 (10-3Torr)到500 psi可控的压力环境(进气/出气)可靠的安全性能环境类样品室™ 此附件提供温度范围从室温到800°C,压力范围从真空(10-3Torr)到500 psi环境下的漫反射研究。标准样品室窗片ZnSe提供IR光信号传递及机械强度的良好平衡。可选配其他材质窗片。机身采用316不锈钢,提供机械强度及耐化学腐蚀性。低压能量源及过热自关闭系统保障安全性能。水冷舱保证高温操作下样品室外壁低温,放压系统保证高压状态下的安全性。与Selector™ 附件联用的环境类样品室配件是动力学、催化反应、表面分析、高分子材料及协调化学反应研究的理想选择。订购信息GS19930环境类样品室包含以下附件:高稳定性控制器及RS232界面请指定光谱仪制造厂家和型号。请指定220V或110V电压和使用的国家。可选配件GS28000 RS232连接包GS28001 USB连接包GS28002 RS485连接包耗材GS03610 KBr粉末(50g,光谱纯)GS19915 Selector™ 4mm 直径微型样品杯GS19916 Selector™ 11mm 直径标准样品杯GS19917带倾斜角度样品杯 -适用于总反射光收集GS19918 Selector™ 磨料样品盘架GS19919 Selector™ 12mm直径磨料样品盘(100)GS19931环境类样品室ESK
  • 双样品环境室,智能收集器THermo 赛默飞 0031-902
    双样品环境室,智能收集器Dual Sample Environmental Chamber, Smart Collector订货信息 SKUProductDescriptionPackaging0031-902Dual Sample Environmental Chamber, Smart CollectorDual Sample Environmental Chamber, Smart CollectorEA

环境水土样品相关的仪器

  • SK-1000A 环境空气样品采集箱产品简介排放到环境空气中的汞主要是总气态汞, Hg0 (TGM, 包括少量的活性汞和颗粒汞)。元素汞水溶性在进行光化学氧化沉积到生态系统之前,可在全球范围内循环。为了做出适当的政策决定和战略规划,需要提供环境空气中汞的相关数据。日本制定出了一种环境空气汞的测量方法,并将其作为有害空气污染物测量方法手册的一部分予以公布。该方法包括金汞齐捕集、热解吸和冷蒸气原子吸收光谱检测(CVAAS)。测量TGM的经济实惠的方法之一是使用NIC坚固而简单的环境空气样品采集工具采集样品,然后用CVAAS 检测器进行测量。该套采样箱中的金汞齐捕集器,也称为收集管(N-160 or N-65),用于进行环境空气采样。NIC 金汞齐收集管的优势高度可靠和耐用超过40年的品牌专有技术每次测量后的高选择性和可重复使用的特性金与汞具有很好的结合力,是消除其他干扰,选择性收集汞和预富集汞的完美材料。通过加热,齐化后的汞被释放用于测量,汞收集管可以重复使用,用于下一次采样,易于管理,并作为回收产品提供环境效益。方便&安全NIC 汞收集管采用带有塞子的独立玻璃容器包装,避免交叉污染,并为现场采样提供安全运输。气态总汞的测量(热解吸和冷蒸气原子光谱)金汞齐管与WA-5A 或 5F 气态汞分析仪配合使用效果很好。WA-5系列是一款台式汞分析仪, 设计用于测量来自环境空气或气态基质样品(如天然气, 页岩气, 液化石油气/液化天然气等) 的总气态汞(TGM)。WA-5采用热解吸技术从金汞齐收集管中释放捕集到的TGM, 通过第二个金汞齐再次进行汞纯化, 解吸后通过 CVAAS (WA-5A) 或 CVAFS (WA-5F) 检测器进行测量。
    留言咨询
  • 2021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设备、水土流失观测常规设备清单,由山东齐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提供,山东齐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集农产品、食品、生态环境检测技术创新和产品生产与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产品主要应用于土壤、水、大气、农产品、食品、化工等领域的检测。为农业、林业、气象、水利、环境、农产品检测等相关领域提供综合解决方案。2019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设备、水土流失观测常规设备清单,由山东齐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提供。
    留言咨询
  • 水土流失监测仪 400-860-5168转5113
    水土流失监测仪的核心技术在于其高精度的监测能力。这款仪器采用了先进的遥感技术和地面传感器,能够实时监测土壤侵蚀、水流速度等数据,为相关部门提供及时、准确的水土流失信息。这不仅有助于及时发现水土流失问题,还能为制定有效的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一、产品概述我们在水保实验工作中,无论是测量径流场或小流域水土流失的数据时,都会出现大量的人工工作,测量造成了许多工作上的不方便,我公司TH-LS1型水土流失自动监测仪产品研发成功后,代替了大量的人工工作,经多年实验和使用效果来看,流量的误差在3%以内。泥沙含量的误差5%以内,产品的性能和外观经长时间的更新,已得到长足的进步。水土流失监测仪主要是由数据采集存储主控机、含沙量测量传感器、地表流量传感器组件、雨量传感器组成。由雨量传感器测量降雨强度及其随时间的变化和总的降雨量与降雨历时。地表流量传感器组件自动测量地表流量,通过中心控制计算机软件及参数设置计算随时间变化的地表径流流量,得到径流流量的实时变化过程。含沙量测量传感器在系统设计中,根据雨量/径流变化特征,在径流垂直分布泥沙测量口,实时测量径流含沙量。通过工作管理/数据存储软件和主控机控制管理各个传感器测量得到的泥沙含量、径流量、降雨量的过程数据并进行数据的存储,向管理监测中心远程传输测量数据。二、产品特点1、全天候无人值守,自动测量存储:径流量、径流含沙含量、输沙量2、供电:实时数据自动采集、存储可断电工作7天3、水土流失自动监测站工作管理数据采集存储主控机可本地存储大量数据,可在现场通过RS232接口下载数据;或在有远程请求时通过无线方式向管理中心传输数据4、太阳能供电,平时无降雨或径流时常规状态为省电休眠状态5、具有在计算机软件上在线实时监测、显示各测量参数动态过程及曲线、历史数据下载功能6、可现场在数据管理主控机上自由设置采样频率及调校时钟7、中心控制计算机软件可以根据采集到的数据绘制径流、泥沙含量、降雨量、场次、径流量、入渗量、水土流失量等三、传感器工作说明1、泥沙含量传感器工作流程地表水体由A1进入管道,经A2流出并推动流量传感器,部分水体从A3排出,处理器C根据流量传感器得到的流速经过计算得出实时流量,B1采集到地表水体送入称重传感器,传感器D把收集到的数据送给处理器C经处理后得到泥沙含量,得到数据后传感器D把内部样品由B2排出为下次采样做好准备。处理器C通过485或串口输出外部设备。2、泥沙含量传感器功能(1)可实现同时对多路径流泥沙含量及流量进行实时连续测量、数据传输及数据分析处理;(2)全天候无人值守,自动测量存储数据;(3)工作管理数据采集存储主控机可本地存储大量数据,可在现场通过R232接口下载数据;(4)具有在上位机上在线实时监测,显示各测量参数动态过程及曲线,历史数据下载功能;(5)可现场在数据管理主控机上自由设置采样频率及调校时钟;(6)稳定性好,传感器自主研发精度高、稳定性强、抗环境干扰能力强。四、技术指标名 称技术规格流量测量地表流量测量范围 0.1L/s~99999.99 m/h测量误差 <5%累计数据4290000000.00 m3径流流量测量范围 3~2400mL/s相对误差 <3%含沙量测量测量原理称重方式采样间隔1~99分钟,可调测量精度测量范围0.5~100 kg/m3,测量误差<5%测量范围0.8~200 kg/m3,测量误差<8%灵 敏 度0.2 kg/m3雨量测量测量范围0~280mm/h测量精度±2%(室内静态测试,雨强为2mm/min)一般指标通讯方式RS485采样间隔1~10分钟工作电源AC220V DC12V设备功率<5W工作温度0(不结冰)~60℃工作寿命>8年
    留言咨询

环境水土样品相关的方案

环境水土样品相关的论坛

  • 【实战宝典】环境领域中水土一体吹扫捕集仪的工作原理?

    【实战宝典】环境领域中水土一体吹扫捕集仪的工作原理?

    问题描述:环境领域中水土一体吹扫捕集仪的工作原理?解答:[font=宋体]环境领域内的水土一体吹扫补集仪是一套利用吹扫和捕集技术对挥发性有机物样品前处理的微控系统。仪器将自动进样和浓缩系统结合为一体,以分析包括饮用水、废水、土壤和污泥在内的固体和液体样品。仪器可自动程序化完成包括样品瓶传送、可控的进样体积、标准进样、稀释、系统冲洗、吹扫、脱附和系统烘烤在内的样品预处理、吹扫和捕集等过程。[/font][font=宋体]以美国[/font]Tekmar[font=宋体]公司生产的[/font]AtomxXYZ[font=宋体]水土一体吹扫捕集仪为例,该仪器进样针可将样品定量的从样品瓶转移至吹扫管,对于低浓度的固体样品直接在样品瓶中吹扫并将吹扫出的挥发性有机物转移至捕集阱;而对于高浓度的固体样品将自动经由甲醇萃取并稀释后转移至吹扫管中分析。[/font][font=宋体]该仪器是基于吹扫补集的基本原理设计的,即已知量的样品置于封闭容器中,样品经过惰性气体吹扫,挥发性有机物从样品基质中被分离出来,[/font][font=宋体]并被保留在样品捕集阱中,吹扫气体则通过捕集阱直接排出。随后,保留在捕集阱中的挥发性有机物通过捕集阱加热被再次解析出来,并加以反向的载气,挥发性有机物最终进入到[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Mp][color=#3333ff]气相[/color][/url]系统中,通过[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Mp][color=#3333ff]气相[/color][/url]的常规操作实现分离和检测的目的。[/font]AtomxXYZ[font=宋体]水土一体吹扫捕集仪可同时满足水和土中挥发性有机物的测定,图[/font]9-12[font=宋体]和图[/font]9-13[font=宋体]分别提供了水的吹扫捕集流路图和土的吹扫捕集流路图。[/font][align=center][img=,486,416]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22/07/202207121257267604_2483_3389662_3.jpg!w607x443.jpg[/img][/align][align=center][font=宋体]图[/font]9-12[font=宋体]水的吹扫捕集流路图[/font][/align][align=center][img=,512,416]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22/07/202207121257332418_9505_3389662_3.jpg!w677x497.jpg[/img][/align][align=center][font=宋体]图[/font]9-13[font=宋体]土的吹扫捕集流路图[/font][/align]以上内容来自仪器信息网《样品前处理实战宝典》

  • 【分享】水土流失的形成与危害

    水土流失(water and soil loss)是指“在水力、重力、风力等外营力作用下,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的破坏和损失,包括土地表层侵蚀和水土损失,亦称水土损失。”--(《中国水利百科全书-第一卷》,《中国大百科全书.水利卷》,《水土保持学》王礼先 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5)1981年科学出版社《简明水利水电词典》提出,水土流失指“地表土壤及母质、岩石受到水力、风力、重力和冻融等外力的作用,使之受到各种破坏和移动、堆积过程以及水本身的损失现象。这是广义的水土流失。狭义的水土流失是特指水力侵蚀现象。” 这与前面讲的土壤侵蚀有点相似,所以人们常将‘水土流失’与‘土壤侵蚀’两词等同起来使用。根据全国第二次水土流失遥感调查,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水土流失面积356万km2 ,其中:水蚀面积:165万km2 ,风蚀面积:191万km2 ,在水蚀、风蚀面积中,水蚀风蚀交错区水土流失面积26万km2 。在165万km2的水蚀面积中,轻度83万km2 ,中度55万km2 ,强度18万km2 ,极强6万km2 ,剧烈3万km2 。在191万km2风蚀面积中,轻度79万km2 ,中度25万km2 ,强度25万km2 ,极强27万km2 ,剧烈35万km2 。冻融侵蚀面积125万km2(是1990年的遥感调查数据),没有统计在我国公布的水土流失面积当中。1991年 中国国务院颁布《水土保持法》,为我国第一部专业水保技术法规,为我国水保工作者长期无法律依靠划上了句号。2005年 中国水利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为期一年的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科学考察。水土流失的形成与危害地球上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就是土壤和水分。在山区、丘陵区和风沙区,由于不利的自然因素和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造成地面的水和土离开原来的位置,流失到较低的地方,再经过坡面、沟壑,汇集到江河河道内去,这种现象称为水土流失。水土流失是不利的自然条件与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互相交织作用产生的。不利的自然条件主要是:地面坡度陡峭,土体的性质松软易蚀,高强度暴雨,地面没有林草等植被覆盖;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诸如:毁林毁草,陡坡开荒,草原上过度放牧,开矿、修路等生产建设破坏地表植被后不及时恢复,随意倾倒废土弃石等。 水土流失对当地和河流下游的生态环境、生产、生活和经济发展都造成极大的危害。水土流失破坏地面完整,降低土壤肥力,造成土地硬石化、沙化,影响农业生产,威胁城镇安全,加剧干旱等自然灾害的发生、发展,导致群众生活贫困、生产条件恶化,阻碍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水土流失是在湿润或半湿润地区,由于植被破坏严重导致的。如果是在干旱地区的植被破坏,会导致沙尘暴或者土地荒漠化,而不是水土流失。 因为植被破坏严重,再加上雨水和地表水的冲刷,导致水土流失。 加大植被的覆盖率,可以保持水土,也就是防止水土流失的发生。

  • 【转帖】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类型及相关技术

    1 自然退化生态系统修复技术根据不同自然因素导致的生态退化,应因地制宜的治理。例如盐碱地可采取以稻治碱、种碱茅、植柽柳、挖沟排涝、施用化学制剂等方法。通过围栏封育,浅翻、深松、挖沟。水资源较好的地方,还可以修建水利工程、引地表水或打井进行节水灌溉。实行全年或季节性禁牧、舍饲或半舍饲等配套措施,形成有利恢复植被的综合环境,划分若干区块进行修复。2 过度垦殖、樵采生态系统修复技术可实行坡地生态脆弱带退耕还林(灌、草)与修筑梯田相结合的技术。按照国家退耕还林(草)有关政策方针,25°以上的坡耕地一律严格退耕发展生态林草;严格限制开垦农田,封山育林育草,保护生态植被,15°以下的坡地,按照近村、近水、近路的原则,实施坡改梯,进行水土保持耕作,保证人均基本农田,以此确保粮食安全与提高水土保持安全意识。可采取少施化肥,增施农家肥料;种植绿肥植物,增加固氮作物品种;实行轮作、套作,间种、混种相结合的种植方法。减少化学防治,增加生物防治对退化耕地进行生态修复。对于因樵采导致退化的林地、草地等生态系统的生态修复,可实行封山育林,封禁时间的长短因生态系统类型、受损程度、气候等因素的不同而不同,一般来说,乔木林为8 年以上、灌木林5年以上、草地生态系统为3 年以上。在封禁的基础上,补种树种、草种,同时改变薪柴能源利用方式与生活能源结构。在农户家庭中大力推广节柴灶,提高能源利用率。对不同的经济发展地区, 可依照自然资源程度和技术程度,鼓励发展沼气、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新能源,推广“以沼代薪”“以电代薪”“以气代薪”等新技术。3 沿河生态修复技术生态修复手段最重要的是减轻或解除导致河流生态系统退化的驱动力,让河流休养生息,可人为的创造河流形态多样性,通过恢复河流纵向连续性和横向连通性,尽可能多的保持河流弯曲度。构建主河槽和护堤地在内的复合断面形态,设置必要的马道,有条件的地方,可实行季节性河道。在需要护岸的地段,宜采用鱼巢、生态混凝土等岸坡防护结构,充分利用乱石、木桩、芦苇、柳树、水葱等天然材料与植物护坡。在避免河流岸坡的硬质化的同时,使河流生态环境恢复多样性,还有助于增加水生植物群落和生物群落的种类。可在河流两岸种植生物隔离带,既防治了面源污染,又为河流水生生物增加了营养源。通过工程结构使河流的生态系统冲击最小化,争取对水流的流量、流速、冲淤平衡、环境外观等影响最小,为动物栖息及植物生长创造多样性的生活空间。4 经济林过度开发生态修复技术通过建立立体开发、循环利用经济的方式。实行粮果、林果的立体间套种植,利用山地自然坡度进行开发。实行土地轮作化来提高土地利用率、产出率和物质转化率。模拟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结构,建立循环经济型模式, 实行物质和能量的良性循环和多级利用。利用产业链间组合效应,走种、养、加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发展路子, 探索建立水土保持型生态村、生态沟、生态小流域建设模式。5 开发建设生态退化修复技术对于开发建设项目与取土取石场已造成生态环境退化的,先停止开挖建设,再利用适应性强的乡土植物(乔、灌、草、藤)进行生态修复,控制水土流失。对弃土弃石区则需加强表面的生物覆盖, 通过恢复植被使项目区的水土流失基本得到控制。矿区生态系统的土壤、植物等组分完全受损,缺乏植物生长所需要的营养元素,对这种严重退化的生态进行生态修复,可采取的方法有:覆盖土壤,对土壤进行物理处理,添加营养物质,去除有害物质,种植适应性强的先锋树种或草种、间种乡土树种或草种。

环境水土样品相关的资料

环境水土样品相关的资讯

  • 国家环境保护水土污染协同控制与联合修复重点实验室通过建设论证
    3月16日,由成都理工大学申报的国家环境保护水土污染协同控制与联合修复重点实验室建设计划顺利通过环保部专家组论证。此次专家组由中国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席北斗研究员,清华大学李广贺教授,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刘庆研究员,中科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吴艳宏研究员,环保部土壤司土壤环境管理处调研员李义,四川省环保厅副巡视员姚东升,四川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钱俊研究员,四川大学蒋文举教授,西南交通大学刘丹教授,四川农业大学邓仕槐教授组成。环保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林玉锁研究员任组长。  论证会前,专家组成员实地考察了成都理工大学水土污染协同控制实验中心、环境地球化学实验中心、环境功能材料实验中心。   实地考察1   实地考察2  论证会上,校长倪师军代表学校对专家组的到来表示欢迎和感谢,同时介绍了学校“双一流”建设情况。他表示,希望通过这次论证重点实验室建设计划的机会,能够得到各位专家的指导和帮助,更好地促进成都理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发展,为国家和四川的地方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论证会现场1     论证会现场2  在听取拟建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许强教授的汇报后,经过质询和讨论,专家组表示,该实验室定位准确,符合环境保护领域的学科发展趋势,研究重点和建设目标明确。最后,专家组达成一致意见,“该实验室建设计划合理、可行,一致同意通过可行性论证”。     许强教授汇报实验室建设计划  据了解,国家环境保护水土污染协同控制与联合修复重点实验室主要针对我国土壤、地下水污染防治的技术瓶颈,进一步揭示其污染成因、环境风险及保护与修复机理,构建土壤和地下水保护和修复技术体系和管理技术体系,为保障建设用地土壤环境安全、改善地下水环境质量提供科技支撑,为国家尤其是西南地区污染场地修复提供技术支持和决策依据。  环保部科技司科技发展处处长禹军,四川省环保厅科技标准与产业发展处副处长谭驰,成都理工大学校长助理谷建国以及校办、科技处、研究生院、实验室与装备处、地球科学学院、核技术与自动化工程学院、环境与土木工程学院、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院、旅游与城乡规划学院等单位负责人、实验室固定研究人员参加了论证会。
  • 人物专访丨王兵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1956年,在西北这片广阔的黄土大地上第一所致力于土壤侵蚀过程与模拟、水土保持与生态修复、旱地农业与水土资源高效利用的研究,解决水土保持与生态建设中的重大科学技术问题的科研机构拔地而起-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水土保持研究所水土保持研究所安塞水土保持综合试验站 今天有幸邀请王兵副站长,进行专访。 王兵博士,副研究员,博士生、硕士生导师,现任中国科学院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安塞水土保持综合试验站副站长,科技部国家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网络安塞水土保持综合试验站副站长,《水土保持通报》第六届编委、中国水土保持学会土壤侵蚀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常务委员。长期坚守野外试验,主要从事植被恢复与土壤侵蚀机理研究,在植被恢复水土流失响应机制、土壤质量、土壤分离过程水动力学机理、土地利用对土壤分离过程的影响等方面,具有丰富的研究经验和科研积累,掌握国内外该领域的研究动态及发展趋势,对黄土高原植被恢复状况、土壤侵蚀现状和存在问题均有详细的了解。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部级课题等13项,参与课题5项,发表论文45篇,获得陕西省青年科技新星(2016)、中国水土保持学会青年科技奖(2016)等。 Q:王站长,您好,请问您一直都从事防旱相关工作么?答:水土保持与植被恢复。 插叙提起安塞,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气势磅礴的安塞腰鼓。中国科学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安塞水土保持综合试验站(下文简称:安塞站)就坐落在这里。在陕西省,曾经有过很多与安塞站发展模式类似的野外试验站,但坚持发展下来,并进入国家野外台站序列的只有两个,安塞站便是其一。安塞站始建于1973年,现为中国科学院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站、科技部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水利部国家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教育部与水利部全国中小学生水土保持教育社会实践基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野外科研教学基地。 Q:您应该算是安塞站的元老了,不知道有没有什么故事可以与我们分享?答:我是2007年来到安塞站。在这里,我完成了自己的博士论文。之后,在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继续自己的科研工作。这会儿其实对于我来说有很多选择,但最终我还是选择了回到安塞站。因为我觉得还是对这里有着深厚的感情,所以才愿意回到这里。我的科研是从这开始的,所以我还想在这继续做下去。“厚重朴实、协力攻关、求实创新、无私奉献”的黄土精神已成为一种“血脉传承”, 黄土精神是整个水保所的精神,是一代代水保人的精神,但这种精神应该说起源于安塞站,成长于安塞站,因此更成为安塞站的精神支柱。”刺槐林补植灌木实验千里黄河一壶收——李朴芳 稀树大草原——王百群 Q:在日常的科研工作中,有没有令您印象深刻的事?答:2011年7月-8月,我们在安塞站山地试验场进行原位放水冲刷试验,以探讨植被恢复近地表特征对土壤侵蚀过程的影响。安塞这个地方夏天太阳很毒,我们在草地上作试验,没有遮阴的地方,很容易中暑。为了赶进度,我们住在山上的工具房,清晨5点开始试验,上午11点返回,下午5点开始整理试验样品至晚上11点,期间自己想办法做饭,持续了45天,现在想着都觉得累。付出——王颖 取样——郭小谋路——徐炳成 Q:冒昧地问一下,您觉从事这一行苦不苦?答:不辛苦,我们每个人都贡献自己的一点点力量,才能换来今天的绿色青山。 时装秀——朱兆龙时装秀2——朱兆龙希望——史新合 Q:可以跟我们分享一下您的心得体会么?答:努力工作,保持一颗纯朴的科研之心。 专注——许明祥 温室的阳光——严翔 大学生夏令营 Q:对于生活在水资源丰富地区的人们,您想对大家说的话?答:我们站所在地区降水量多年平均505mm,水土流失严重是当地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我们更应在植被改造、荒漠监测方面多下功夫。消失的黑土——郭胜利 退耕显效——刘普灵 为了实现“人类和地球的健康”之愿望,岛津制作所自1875年在京都创业以来,秉承创业者的先驱精神,在这个公司宗旨的指导下,拓展事业145年载。 其中分析计测仪器和产业机械产品被广泛用于各个领域,通过客户的事业,向社会提供放心和便利的帮助。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的科研工作者们,经常使用LC-2030、LC-30A进行水土保持的相关研究。 在日常科研工作中,岛津仪器的支持大量样品的分析;模块化 LC : 扩展性好,覆盖所有LC分析;一体机 LC : 操作方便,适用于例行分析等特点,也为水土保持的相关研究注入了一份力量。 实验室的岛津仪器 注:本文中摄影素材均为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科研人员拍摄作品。 路并不平坦,但我们始终不畏挫折,不断挑战地走过来了。让我们成为遇到困难勇敢面对,攻克一个又一个难关、在行业领跑世界的存在,让我们成为能够向客户事业和研究提供解决方案的存在。 为了实现人们的愿望,为社会做出贡献。岛津会继续挑战前行。
  • 部分海归学者对国内科研生态环境“水土不服”
    ■过去10年间,我国在科研经费上的投入持续增长:从2000年至2005年政府的研发投入年增长率达17%,2005年至2008年的投入年增长率达23%,2009年又增加了30%。但是,除了论文数量增加以外,其他的成果却很少———核心技术掌握在国外同行手里的现象,没有发生根本改变。  ■“在中国,为了获得重大项目,一个公开的秘密就是:做好研究还不如与官员和他们赏识的专家拉关系重要。”2010年9月,饶毅和施一公两位科学家联合在《科学》杂志上撰文,专门讨论目前中国的科研基金分配体制及科研文化问题。  “回国一年半,很想在科研上做出点成绩。起码80%以上的时间要花在科研上吧?但现在50%以上的时间花在了拉关系上!”  “回国后发现,许多项目都是在圈子内进行的。不交际,根本争取不到像样的基金。为什么说权威厉害,因为权威都是终身的,不退休的。”  ……  谁让学术圈已经成为了一个江湖?  明明是搞科学研究的,却不得不为了科研忙于交际——最近举行的一次“千人计划”归国学者座谈会上,一些“海归”学者直陈对国内科研生态环境“水土不服”。他们的感慨,与饶毅和施一公两位“海归”科学家在《科学》杂志上的发文“呐喊”,遥相呼应。作为国内学术界的“一哥”,饶、施两位尚能公开撰文,探讨  国内科研界经费分配中的种种怪现象,并意外地获得科技部的回应。而国内大多数科研工作者,却只能成为沉默的大多数———如果与体制“叫板”,面临的后果很可能是再也申请不到像样的课题经费,实验室被摘牌,在圈内处处受排挤,被边缘化……  经费申请,到处是“黑匣子”  身为“长江学者”,复旦大学信息学院教授陈良尧在申请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计划973课题时,曾遭遇过一次“黑匣子”事件。  有位学者与陈良尧有过一面之交,两人的研究背景和课题兴趣并不相同,也没有任何研究与合作关系。但是,当陈良尧申请973课题时,却收到了这位学者的来信。对方先是亮明身份:973项目立项的“咨询组”成员。然后直截了当地提出:希望陈良尧给他一个子课题。当然,语气极为客套:“我很希望能够安排教师在您领导下接受一个子课题”。  “他的要求,触动了很多像我这样的科研人员的软肋。”陈良尧很清楚,这位学者的研究方向与他的项目没有任何相关性。如果把他的课题纳入项目,难以向共同申请课题的其他科学家解释原因 但是如果不把他的课题纳入,显然就其担任“咨询组”专家的身份和信中的那些暗示,届时申请973课题,就会希望渺茫。  犹豫再三,陈良尧费了一番心思,多次就自己申报的课题进行“微调”,终于把这位学者的课题组成员纳入到了他的子课题中。  项目中评答辩阶段,陈良尧遇到了这位学者。但最终,陈良尧的课题还是没能通过。“据说有更高级别官员的课题组也夹在某申请项目内,要求被优先照顾。这样,其他项目就被挤走了。”  按照973计划项目的申报规定,如果某一学科方向安排了课题,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至少三五年内),将不会在该方向安排其他类似的课题和项目。这样的流程设计,旨在避免重复投资,造成资源浪费。  果真,第二次973项目申请时,陈良尧注意到,原先的申请方向已经没有了。但蹊跷的是,虽然该方向在973课题申请指南上已经消失,但却有另一课题组迅速申请到了这一方向的课题,而原先来“问候”陈良尧的“咨询组”成员,则在那个和他的研究方向“不搭界”的973项目中拿到了一个完整的子课题。  在后来的一次学术会议上,陈良尧再次遇到了这位写信的学者,对方心照不宣地扔过来一句话:“老陈,到处都是黑匣子!”陈良尧心里不免有些愤懑。“你不就是其中的那个黑匣子吗?”但陈良尧说,他也理解那位学者的无奈。  在国家重点基础研究973项目的申请中,类似怪象层出不穷。每年973申报时,都会提前列出一些国家需要重点发展和投入的基础研究方向,且这些都是国家急需发展的最前沿的基础研究领域。有学者反映,曾经有一年,973项目申请指南中出现了信息领域中的“纳米信息技术”研究方向,但是却把与“纳米技术”没有太多关联的“传感器和系统”列为重点。这一年,冲着纳米技术领域去的申请项目,均以失败收场。到了第二年,“纳米信息技术”的研究还没有开始实施,这个方向却在申请指南上蒸发了!  “究竟是影响我国信息技术发展的器件尺寸问题解决了,还是这个方向在一年之内已经不再属于国家急需解决的问题了?”学者们很是纳闷。  学界“大牛”,圈钱有门道  某个领域有重大课题立项,学界“大牛”们往往悉数受邀参加评审。为了避嫌,“大牛”会让自己课题组的其他人参与。个中蹊跷,只有待项目结题、发论文时“大牛”的名字重新露面,才会彻底揭晓。  “重大课题项目申请,大有门道。”  在浙江大学,有位教授多次参加973项目申请。后来他索性把项目申请也作为研究课题来对待,仔细观察现象,认真总结原因,终于找到了个把“规律”:学术圈亦是江湖,学术大佬们会吹黑哨。  说来极为简单:某个专业领域有几个所谓的“大牛”,这个领域有重大课题要立项,往往这些“大牛”会参加项目的评审。如果其中一位拿到了一个重大课题,其他的“大牛”往往会参与这些课题。为了避嫌,“大牛”会让自己课题组的其他人参与。当然,未来发论文时,“大牛”的名字总是在上面的,因为是“老板”嘛。而在最开始的立项和最后结题时,这些参与的“大牛”往往都会隐匿起来,以便动用各种关系照顾自己的项目———这就形成了一个圈子,而且课题项目往往是在圈子里“风水轮流转”。  按照浙大教授的讲法,重大项目申请过程中的蹊跷和猫腻,在立项刚开始时不容易发现,待露出“狐狸尾巴”,要等到几年后课题结题。这是因为,大多数申请到重大项目的课题组,最后都要发表论文。而这些项目的文章中,都会有那些参与课题评审的“大牛”的名字。  还有一位学者,曾经专门统计过一位院士从博士后到后来担任高层科研管理者时期每年发表的论文数。结果发现,院士在做博士后期间,每年发表的文章数量很有限。自从担任管理职务,发表文章的篇数便直线上升———官做得越大,发表文章的篇数越多。在鼎盛时期,该院士一年发表SCI论文达51篇,几乎平均一周发表一篇。其中不少论文,都有“感谢某基金”的注脚,或者文章内容直接与某基金的课题相关。  “一些走上管理岗位的科学家,已经没有任何科技工作者的良知、诚意和信誉可言。”同在学术界混,在基层做研究的科技工作者,对上层的科技管理者,意见越来越大:过去,管理科研经费的人,本身并不从事科研工作,他们常常被抨击为“外行领导内行”;现在看来,内行当领导,情况更糟糕。因为内行很多时候自己也要争取课题经费,也要从这里分一杯羹。  申请课题,讲好“故事”很关键  几乎所有大学的科研处都会对教授们进行培训———对付重大科研项目答辩,教授们的介绍必须通俗到让一个车间里的工人都能够听得懂。科研投入增加了,实力却没有跟进,原因在于“发展科研的资源,通常都集中到善于说服别人的人手中。”  参加973评审答辩,往往一个几千万的项目,评审专家里只有1到2个是“大同行”,其余都是外行。因此,很多有申报经验的学者总结:除了“混圈子”,讲好故事很关键。  一所名牌大学的“海归”教授透露说,几乎所有大学的科研处都会对教授们进行培训。对付重大科研项目答辩,最经典的一个要求是:教授的介绍必须通俗到让一个车间里的工人都能够听得懂。  “要申请国家重大基础研究项目的,按照规定应该是最前沿的课题。尚未开始做,一切都是未知数,如何来进行科普教育?申请这么多的经费,就靠描绘不靠谱的远景,而不是扎实的研究基础。这往后怎么可能做出像样的东西?!”这位“海归”教授不无困惑。  我国近年来科研投资逐年增加,但在科研实力上,和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并没有缩短,尤其是在基础研究和核心技术方面。一位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领衔专家在解释个中原因时,亦直言不讳:“发展科研的资源,通常都集中到善于说服别人的人手中。”  “973计划实行这么些年了,立项的重大项目数以千计,可是,究竟有多少项目真正改变了人类的困境或至少促进了中国的快速发展呢?”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李侠曾专门撰文,探讨我国当前的科技评价体制问题。在他看来,所谓的重大项目,往往已经沦落为扼杀竞争的一种借口。“要知道,在科学上没有豁免权,任何人都要通过思想的新颖性竞争来取胜,而不是靠科学以外的力量来占有资源。”  李侠的观点和饶毅、施一公很类似:项目申报很容易演变为利益集团之间的博弈与换票行为,人为地造成科学界以利益而不是以学术为导向的拉帮结派活动。“试想,一个大项目通过所谓的团队整合,几乎可以把同一个领域的国内主要专家一网打尽,这样一来,哪里还有真正客观的评审?有资格进行评审的人,都是团队成员或与团队成员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借助于制度性力量,合法地助长了学界日益蔓延的帮派主义与学阀作风,败坏了纯正的学风与学术规范。”  动辄捆绑千万资金的重大科研项目,在让一批科研人员垂涎的同时,也滋生了他们的邪念———“我死后,哪怕洪水滔天”。不少动辄成百上千万的大项目,其命运多是隆重出场、草草收台,即便追究下来,也以“交学费”为由挡了回去。作为学者,李侠的问题是:这些学费交到哪里去了?谁允许交的?“现在的借口是‘允许失败’。可真正的失败是一种悲壮的荣誉,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借用的。”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