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储能相变材料

仪器信息网建筑储能相变材料专题为您整合建筑储能相变材料相关的最新文章,在建筑储能相变材料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建筑储能相变材料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建筑储能相变材料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建筑储能相变材料话题讨论。
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建筑储能相变材料相关的耗材

  • 建筑能源管理系统与能耗监测系统功能介绍及方案
    西安公共建筑能耗监测系统绿色节能用电能耗监控系统与智能变配电监控系统一、YC-9002能耗监控系统的重要性 能耗监控系统系统是企业信息化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企业信息化系统的架构中,把能源管理作为MES系统中的一个基本应用构件,作为大型企业自动化和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西安亚川的YC-9002产品以实时数据库系统为核心可以从数据采集、联网、能源数据海量存储、统计分析、查询等提供一个EMS的整体解决方案,达到公司调度管理人员在能源管控中心实时对系统的动态平衡进行直接控制和调整,达到节能降耗的目的。并且有效解决了咸阳青年财富中心能耗管理的系统化问题。二、YC-9002能耗监控系统软件构成 YC-9002能耗监控系统能耗监测系统以计算机、通讯设备、测控单元为基本工具,为大型公共建筑的实时数据采集、开关状态监测及远程管理与控制提供了基础平台,它可以和检测、控制设备构成任意复杂的监控系统。该系统主要采用分层分布式计算机网络结构,一般分为三层:站控管理层、网络通讯层和现场设备层。 (一)站控管理层 站控管理层针对能耗监测系统的管理人员,是人机交互的直接窗口,也是系统的***上层部分。主要由系统软件和必要的硬件设备,如工业级计算机、打印机、UPS 电源等组成。监测系统软件具有良好的人机交互界面,对采集的现场各类数据信息计算、分析与处理,并以图形、数显、声音等方式反映现场的运行状况。(二)网络通讯层 通讯层主要是由通讯管理机、以太网设备及总线网络组成。该层是数据信息交换的桥梁,负责对现场设备回送的数据信息进行采集、分类和传送等工作的同时,转达上位机对现场设备的各种控制命令。(三)现场设备层 现场设备层是数据采集终端,主要由智能仪表组成,采用具有高可靠性、带有现场总线连接的分布式I/O控制器构成数据采集终端,向数据中心上传存储的建筑能耗数据。测量仪表担负着***基层的数据采集任务,其监测的能耗数据必须完整、准确并实时传送至数据中心。三、YC-9002能耗监控系统功能(一)能耗管理功能1.数据的采集和存储2.建筑物参照模型和能耗计算3.能耗数据分析4.能源控制和管理5.能源管理报表6.能耗分析软件功能(二)能耗信息管理1.大型公建或楼宇建筑的信息管理YC-9002能耗监控系统提供标准的手工信息录入界面,可对各栋监控建筑的基本信息进行整理和录入,并支持手工录入历史能耗数据的功能。2.能耗数据的实时监测3.建筑分类能耗分析YC-9002能耗监控系统在完成数据处理与上传的同时,将建筑能耗进行分类分析,将建筑能耗分类为如下六类:1)耗电量2)耗水量3)耗气量(天然气量或者量)4)集中供热耗热量5)集中供冷耗冷量6)其他能源应用量(如集中热水供应量、煤、油、可再生能源等)4.电量分项能耗分析照明插座用电:为建筑物主要功能区域的照明、插座等室内设备用电。主要包括照明和插座用电、走廊和应急照明用电、室外景观照明用电。空调用电:主要包括冷热站用电、空调末端用电。动力用电:主要包括电梯用电、水泵用电、通风机用电。特殊用电:主要包括信息中心、洗衣房、厨房餐厅、游泳池、健身房或者其他特殊用电。建筑总能耗为建筑各分类能耗(除水耗量外)所折算的标准煤量之和。总用电量=∑各变压器总表直接计量值分类能耗量=∑各分类能耗计量表的直接计量值分项用电量=∑各分项用电计量表的直接计量值单位建筑面积用电量=总用电量/总建筑面积单位空调面积用电量=总用电量/总空调面积5.用能情况的同、环比分析 6.建筑节能辅助诊断四、结语 YC-9002能耗监控系统在咸阳青年财富中心的成功运用,依靠现代测控技术、数据处理与通讯技术,基于完善的能耗监测管理手段,采用分散控制器和交流采样技术,凭借功能强大的大流量高可靠性通讯网络,也势在会为其他工业民用建筑、生产企业和大型基础设施等的能源设施的全时动态的能源管理控制提供专业的解决方案,达到对用户能耗设施能耗细节和能耗过程的完全掌握。项目展示:西部云谷能耗监控管理系统咸阳青年财富中心监控管理系统扶风佛文化休闲产业园能耗管理在线监测管理系统安岳县人民急诊综合大楼能源管理与能耗分析系统四川省省级综合减灾教育基地建筑能耗监测管理北京昌平职业学院教学楼远程抄表与能耗监测系统相关系统:西安能耗监控系统/智能变配电监控系统西安校园能耗监测与管理系统方案绿色节能用电陕西省西安亚川数据中心能耗监测系统西安公共建筑能耗监测系统绿色节能用电西安电力电能管理系统/能耗监测系统西安校园能耗监测与管理系统方案建筑能源管理系统与能耗监测系统的解决方案远程预付费电能表收费管理系统如需了解详细产品、价格、技术参数;请咨询负责人:汤静;手机:15009289675(微信同号)一五〇 〇九二 八九 六七五; QQ:1720188565 邮箱:1720188565@qq.com
  • 一体化智能监控终端VTK-A与建筑设备一体化监控系统
    智慧建筑4S能源设备一体化管理系统建筑设备一体化监控系统系统构成1、为了全面实现智慧建筑的各项技术指标和使用功能要求,本项目设置建筑设备一体化监控系统,实现建筑的设备监控、电力监控、照明控制、剩余电流检测、用能计量、建筑环境检测、能效管理的功能。系统架构应以集中管理、分散控制为原则,应符合《民用建筑电气设计标准》GB 51348-2019 第18.14节建筑设备一体化监控系统的要求。2、建筑设备一体化监控系统是将建筑设备控制系统通过以太网进行相互连接,形成综合一体化的供电、监测和控制系统。一体化箱(柜)标准化电控单元内设备元器件选型满足相关国家规范。图纸要求。3、建筑设备一体化监控系统未端应为一体化箱(柜),应采用标难化生产制造工艺。应采用标准柜模块化结构,方便设备安装、检修及运维。柜顶设有温控风扇,具备风扇联动启停散热响应功能。柜内设有充分、有效的无遮挡散热通风通道空间。柜前门采用透明玻璃门,具备10寸人机交互界面。一体化配电箱应具备标准电气模块化安装结构,表面静电喷粉处理。安装方式:壁挂式/壁嵌式,具备人机交互界面。投标时应提供产品样柜并现场演示相关操作。4、建筑设备一体化箱(柜)应具有电源参数(电庄/电流/电量等)监测、斷路器/双电源分合闸状态、剩余电流、箱柜内温度、浪涌保护器状态等数据的实时监控,支持出线回路的远程在线分合闸控制功能,支持对楼字内各机电设备的智能化控制功能,支持消防和非消防电源监控功能。5、一体化控制箱(柜)与现场的传感器、执行器、电动阔门、盘管空调、调光灯具应采用功能总线(通讯供电共用2 芯线或4或线)方式进行连接,减少控制系统的配管、配线工程量。通过总线模块连接至一体化箱(柜),由一体化核心电控单元进行边缘计算和逻辑控制。6、为了确保项目的运维便利、安全可靠,建筑设备一体化监控系统应用一套软件实现建筑设备监控、电力监控、照明控制、剩余电流检测、用能计量、建筑环境检测、能效管理等功能,并实现实时、历史数据互联互通和界面整合,实现设备的全生命,周期的可视化统一管理,业务预测和大数 据服务,并针对不同权限 的运维人员提供相 应的WEB端、APP软件服务:施工前需对已有项目业绩或DEMO软供进行演示确认。 设备型号IC-SPI 单电源输入电控单元IC-DPI 双电源输入电控单元IC-PO馈电输出电控单元IC-POM 电机输出电控单元IC-ZM 照明输出电控单元IC-CZ 插座输出电控单元IC-SPD 浪涌防护电控单元IC-HL 控制内核电控单元一体化智能监控终端VTK-A一体化智能监控终端VTK-B智能触控屏VXK-7P智能触控屏VXK-2智能触控屏VXK-7YK-BA6201空调/新风机组节能控制器YK-BA6203电梯节能控制器 YK-BA6204风机/水泵节能控制器DXC-27-0/2排(污)水泵机组DXC-28-0/2F 变频恒压给水泵DXC-30-0/1空调补水泵DXC-31-0/1新风空调送风机组DXC-32-0/1定风量空调送风机组DXC-33-0/1F变风量空调送风机组DXC-34-0/2全功能空调送机组DXC-35-0/2F全功能变领空调送回风机组DXC-41-0/2空调冷/热水循环泵机组DXC-42-0/2F空调冷/热水变频循环泵机组DXC-43-1/2F单热交换器变颍循环泵组DXC-46-0取水泵DXC-46-1/WG源热泵机组十阿关DXC-46-2冷冻泵机组DXC-46-3冷却泵机组DXC-46-4冷却塔风机RXKQ NH能效管理节能控制器RXKQ PD配电房安全监控器G.AQ冷却泵能效控制器G.AD冷水泵能效控制器G.AF冷却风机能效控制器G.AQ冷却泵能效控制器G.AD冷水泵能效控制器G.L空调分区控制器G.REAL-A空调系统能效控制器G.H变频软切换器G.AC空调系统数据采集器G.AY-B车库CO风机分控制器G.AY-A车库CO风机主控制器G.AX-A空调机组主能效控制器G.AX-A空调机组节能控制器G.AX-B新风机节能控制器G.AX-B送风机节能控制器G.AX-B排风机节能控制器G.I-P排水泵节能控制器G.I-P潜污泵能效控制器G.I-K给水泵节能控制器G.IT电梯节能控制器G.AD冷冻泵节能控制器G.AQ冷却泵节能控制器G.AF冷却塔节能控制器G.AS空调末端能效控制器G.REAL-AX-B新风机控制器G.AZ正压送风机控制器AT-AC1100-LRY 冷热源集控模块AT-AC1100-LDS 冷冻水循环泵控制模块AT-AC1100-LQS 冷却水循环泵控制模块AT-AC1100-LQT冷却塔控制模块AT-AC1100-RSB 热水循环泵控制模块为什么选择亚川科技1、 技术人员为您设计系统方案,做系统二次设计优化设计;2、 技术服务人员指导施工现场布线或负责现场布线;3、根据施工环境现场调试每一台设备的参数,使之切合使用;4、根据应用环境现场调试监控中心的本地系统和云平台监控系统;5、主动配合与其它监控系统联网/调试;6、现场举办技术讲座、免费对工程技术人员及维护人员进行培训,使其能掌握所用装置的性能,与后台监控系统和云平台的组成,调试与维护等。西安亚川,为您服务;如需了解详细产品、价格、技术参数;请咨询负责人:联系人:许经理 手机18066872239 (同微信号) qq 923309446亚川业绩阎良龙记观园、蒲城龙记观园、北京大华山、西咸新区空港新城分局、咸阳市渭城区广德路、成都高新区西部园区合作街办、静宁县高城寨项目、西咸新区第二小学项目、南京高淳宝龙D地块、喻嘉园(KCGD2018-24号地块)住宅项目、云南昆明市保利城二期喻梦园项目主营产品 建筑设备一体化系统、建筑设备节能管理系统风机节能控制器/水泵节能控制器/空调节能控制器/电梯节能控制器/新风机组节能控制器/通用节能控制器智慧建筑运维系统、楼宇自控BA、强弱电一体化、能耗在线监测系统、空气质量监控系统、智能照明控制系统、余压监控系统、冷却泵节能控制、冷却塔节能控制器、中央空调计费节能管理系统、冷水机组节能控制器。电气综合监控系统、热水循环泵节能控制器
  • 建筑设备一体化监控系统与智能监控终端VTK-A
    智慧建筑4S能源设备一体化管理系统建筑设备一体化监控系统系统构成1、为了全面实现智慧建筑的各项技术指标和使用功能要求,本项目设置建筑设备一体化监控系统,实现建筑的设备监控、电力监控、照明控制、剩余电流检测、用能计量、建筑环境检测、能效管理的功能。系统架构应以集中管理、分散控制为原则,应符合《民用建筑电气设计标准》GB 51348-2019 第18.14节建筑设备一体化监控系统的要求。2、建筑设备一体化监控系统是将建筑设备控制系统通过以太网进行相互连接,形成综合一体化的供电、监测和控制系统。一体化箱(柜)标准化电控单元内设备元器件选型满足相关国家规范。图纸要求。3、建筑设备一体化监控系统未端应为一体化箱(柜),应采用标难化生产制造工艺。应采用标准柜模块化结构,方便设备安装、检修及运维。柜顶设有温控风扇,具备风扇联动启停散热响应功能。柜内设有充分、有效的无遮挡散热通风通道空间。柜前门采用透明玻璃门,具备10寸人机交互界面。一体化配电箱应具备标准电气模块化安装结构,表面静电喷粉处理。安装方式:壁挂式/壁嵌式,具备人机交互界面。投标时应提供产品样柜并现场演示相关操作。4、建筑设备一体化箱(柜)应具有电源参数(电庄/电流/电量等)监测、斷路器/双电源分合闸状态、剩余电流、箱柜内温度、浪涌保护器状态等数据的实时监控,支持出线回路的远程在线分合闸控制功能,支持对楼字内各机电设备的智能化控制功能,支持消防和非消防电源监控功能。5、一体化控制箱(柜)与现场的传感器、执行器、电动阔门、盘管空调、调光灯具应采用功能总线(通讯供电共用2 芯线或4或线)方式进行连接,减少控制系统的配管、配线工程量。通过总线模块连接至一体化箱(柜),由一体化核心电控单元进行边缘计算和逻辑控制。6、为了确保项目的运维便利、安全可靠,建筑设备一体化监控系统应用一套软件实现建筑设备监控、电力监控、照明控制、剩余电流检测、用能计量、建筑环境检测、能效管理等功能,并实现实时、历史数据互联互通和界面整合,实现设备的全生命,周期的可视化统一管理,业务预测和大数 据服务,并针对不同权限 的运维人员提供相 应的WEB端、APP软件服务:施工前需对已有项目业绩或DEMO软供进行演示确认。 设备型号IC-SPI 单电源输入电控单元IC-DPI 双电源输入电控单元IC-PO馈电输出电控单元IC-POM 电机输出电控单元IC-ZM 照明输出电控单元IC-CZ 插座输出电控单元IC-SPD 浪涌防护电控单元IC-HL 控制内核电控单元一体化智能监控终端VTK-A一体化智能监控终端VTK-B智能触控屏VXK-7P智能触控屏VXK-2智能触控屏VXK-7YK-BA6201空调/新风机组节能控制器YK-BA6203电梯节能控制器 YK-BA6204风机/水泵节能控制器DXC-27-0/2排(污)水泵机组DXC-28-0/2F 变频恒压给水泵DXC-30-0/1空调补水泵DXC-31-0/1新风空调送风机组DXC-32-0/1定风量空调送风机组DXC-33-0/1F变风量空调送风机组DXC-34-0/2全功能空调送机组DXC-35-0/2F全功能变领空调送回风机组DXC-41-0/2空调冷/热水循环泵机组DXC-42-0/2F空调冷/热水变频循环泵机组DXC-43-1/2F单热交换器变颍循环泵组DXC-46-0取水泵DXC-46-1/WG源热泵机组十阿关DXC-46-2冷冻泵机组DXC-46-3冷却泵机组DXC-46-4冷却塔风机RXKQ NH能效管理节能控制器RXKQ PD配电房安全监控器G.AQ冷却泵能效控制器G.AD冷水泵能效控制器G.AF冷却风机能效控制器G.AQ冷却泵能效控制器G.AD冷水泵能效控制器G.L空调分区控制器G.REAL-A空调系统能效控制器G.H变频软切换器G.AC空调系统数据采集器G.AY-B车库CO风机分控制器G.AY-A车库CO风机主控制器G.AX-A空调机组主能效控制器G.AX-A空调机组节能控制器G.AX-B新风机节能控制器G.AX-B送风机节能控制器G.AX-B排风机节能控制器G.I-P排水泵节能控制器G.I-P潜污泵能效控制器G.I-K给水泵节能控制器G.IT电梯节能控制器G.AD冷冻泵节能控制器G.AQ冷却泵节能控制器G.AF冷却塔节能控制器G.AS空调末端能效控制器G.REAL-AX-B新风机控制器G.AZ正压送风机控制器AT-AC1100-LRY 冷热源集控模块AT-AC1100-LDS 冷冻水循环泵控制模块AT-AC1100-LQS 冷却水循环泵控制模块AT-AC1100-LQT冷却塔控制模块AT-AC1100-RSB 热水循环泵控制模块为什么选择亚川科技1、 技术人员为您设计系统方案,做系统二次设计优化设计;2、 技术服务人员指导施工现场布线或负责现场布线;3、根据施工环境现场调试每一台设备的参数,使之切合使用;4、根据应用环境现场调试监控中心的本地系统和云平台监控系统;5、主动配合与其它监控系统联网/调试;6、现场举办技术讲座、免费对工程技术人员及维护人员进行培训,使其能掌握所用装置的性能,与后台监控系统和云平台的组成,调试与维护等。西安亚川,为您服务;如需了解详细产品、价格、技术参数;请咨询负责人:联系人:许经理 手机18066872239 (同微信号) qq 923309446亚川业绩阎良龙记观园、蒲城龙记观园、北京大华山、西咸新区空港新城分局、咸阳市渭城区广德路、成都高新区西部园区合作街办、静宁县高城寨项目、西咸新区第二小学项目、南京高淳宝龙D地块、喻嘉园(KCGD2018-24号地块)住宅项目、云南昆明市保利城二期喻梦园项目主营产品 建筑设备一体化系统、建筑设备节能管理系统风机节能控制器/水泵节能控制器/空调节能控制器/电梯节能控制器/新风机组节能控制器/通用节能控制器智慧建筑运维系统、楼宇自控BA、强弱电一体化、能耗在线监测系统、空气质量监控系统、智能照明控制系统、余压监控系统、冷却泵节能控制、冷却塔节能控制器、中央空调计费节能管理系统、冷水机组节能控制器。电气综合监控系统、热水循环泵节能控制器

建筑储能相变材料相关的仪器

  • 微胶囊相变材料原位物理相态分析仪在能源效率和环境可持续性日益受到重视的今天,微胶囊相变材料(Microencapsulated Phase Change Materials, MPCMs)正成为智能温控系统的关键技术。这些材料能够在吸收或释放热量时改变其相态,从而维持恒定的温度,为建筑节能、电子设备冷却和个人热管理提供了创新的解决方案。在材料科学和化学工程领域,对微胶囊相变材料的物理相态进行精确分析是至关重要的。随着技术的进步,低场核磁共振(LF-NMR)技术已成为研究和分析这类材料的有力工具。本文将探讨低场核磁共振微胶囊相变材料原位物理相态分析仪的工作原理、技术优势以及其不同的应用。微胶囊相变材料原位物理相态分析仪微胶囊相变材料原位物理相态分析仪工作原理低场核磁共振微胶囊相变材料原位物理相态分析仪利用核磁共振原理,通过测量样品中的氢原子核在低强度磁场中的共振频率,来分析材料的物理状态。这种非破坏性检测方法可以实时监测材料的相变过程,提供关于材料结构和动力学特性的详细信息。微胶囊相变材料原位物理相态分析仪技术优势与传统的分析方法相比,低场核磁共振技术具有以下优势:&bull 非破坏性检测:无需破坏样品即可进行分析,适合贵重或不可再生材料的研究。&bull 高灵敏度:能够检测到微小的物理变化,为材料的微观结构研究提供精确数据。&bull 实时监测:可以连续跟踪材料的相变过程,提供动态信息。&bull 操作简便:用户界面友好,易于操作和数据分析。微胶囊相变材料原位物理相态分析仪基本参数&bull 产品型号:VTMR20-010V、VTMR20-010V-I&bull 磁体类型:永磁体&bull 磁场强度:0.5±0.05T&bull 样品控温范围:室温到130℃(标配)&bull 高配变温模块:-100℃到200℃(选配)&bull 成像功能(选配)微胶囊相变材料原位物理相态分析仪产品应用定量检测&bull 软硬段比例&bull 玻璃态转变温度&bull 活化能&bull 水分相态过程控制&bull 相变过程性能研究&bull 颗粒-聚合物相容性&bull 颗粒表面改性程度&bull 材料吸附性能评价&bull 聚合物竞争性吸附&bull 亲疏水性表征&bull 分散性能成像观测&bull 相变均一性研究应用案例
    留言咨询
  • 低场核磁共振无机相变材料分析仪无机相变材料(Inorganic Phase Change Materials, IPCMs)因其高潜热储存能力和良好的热物理性能,在储能和温度控制领域展现出巨大潜力。这些材料通常包括结晶水合盐和盐类,它们在相变过程中可以吸收或释放大量的热能。低场核磁共振技术的应用低场核磁共振(LF-NMR)技术在无机相变材料的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LF-NMR能够提供材料孔隙结构、孔隙度和孔隙大小分布的信息,这些信息对于优化相变材料的热传导性能至关重要。此外,LF-NMR技术还可以用来评估材料的交联密度、相容性/分散性/稳定性以及相转变温度等。核磁共振变温分析仪基本参数产品型号:VTMR20-010V、VTMR20-010V-I磁体类型:永磁体磁场强度:0.5±0.05T样品控温范围:室温到130℃(标配)高配变温模块:-100℃到200℃(选配)成像功能(选配)产品特点2min完成测试,高灵敏度;在线、无损、快速的技术;无需试剂,可重复实验;橡胶、弹性体、微胶囊相变材料。产品应用定量检测&bull 软硬段比例&bull 玻璃态转变温度&bull 活化能&bull 水分相态过程控制&bull 相变过程性能研究&bull 颗粒-聚合物相容性&bull 颗粒表面改性程度&bull 材料吸附性能评价&bull 聚合物竞争性吸附&bull 亲疏水性表征&bull 分散性能成像观测&bull 相变均一性研究应用案例低场核磁共振无机相变材料分析仪通过其独特的在线样品控温技术,可以模拟不同温度的相变过程中液相含量变化与空间分布,为研究其相变温度,稳定性等性能提供有力帮助。共聚物离子凝胶的相分离分子迁移率
    留言咨询
  • 材料相变分析仪 400-860-5168转1374
    产品简介:HF-PJ-10/14型材料相变分析仪主要用于测定陶瓷、耐火材料以及其它固体材料的热膨胀系数,特别是刚玉耐火材料、精铸用型壳及型芯材料的热膨胀系数。为工厂、科研院校检测金属材料、陶瓷、釉料及无机材料制品的性能提供必备的测试手段,同时也为科研院所测试材料提供了有效的测试手段。HF-PJ-10/14型材料相变分析仪符合GB/T3810.8-2016对陶瓷砖线性热膨胀的测定, 同时也符合GB/T16920-1997玻璃平均线热膨胀系数的测定,和4-2003对石墨电极热膨胀系数的测定,GB/T 7320-2008《耐火制品热膨胀试验方法》。 产品型号HF-PJ-10/14型材料相变分析仪安装条件本设备要求在海拔1000m以下,温度25℃±15℃,湿度55%Rh±10%Rh下使用。设备摆放要求:放置于平整的地面或台面。设备使用温度:室温。设备使用环境:防震、防潮、防干扰。技术参数1、最高温度:室温~1000℃。(可定制1400℃)2、升温速度:0~20℃/min可调,电脑程序控温。3、计算机自动计算膨胀系数、体膨胀系数、线膨胀量、急热膨胀。4、自动计算补偿系数并自动补偿,也可人工修正(在线)。5、自动记录、存储、打印数椐,打印温度一膨胀系数曲线,最小间隔 1℃6、膨胀测量范围:0~3mm7、测量膨胀值分辨率:O.1~1μm,自动校正量程8、试样范围:Ф6-10mm,长 50mm,圆柱形、方形均可10、系统测量误差:±0.1 ~0.5%11、最大功耗:2.5KW12、电源电压:220V±10﹪,50HZ13、仪器配有标准计算机接口,可与通用计算机相联,所有试验操作均计算机界面完成,操作方便易学并提供全套软件。产品规格尺寸:1100mm×600mm×320mm
    留言咨询

建筑储能相变材料相关的方案

建筑储能相变材料相关的论坛

  • 建筑储能相变材料:热性能的两种标准测试方法比较

    建筑储能相变材料:热性能的两种标准测试方法比较

    [table][tr][td][color=#990000]摘要:本文针对相变材料热性能测试的两个国际标准测试方法,ASTM C1784和RAL-GZ 896,对这两种方法的进行了简述来和比较,使得对相变材料热性能测试评价有更深刻的了解,以便在实际应用中做出更合理的选择和应用。[/color][/td][/tr][/table][color=#990000]关键词:相变材料、热性能、标准测试方法[/color][align=center][img=,593,417]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7/12/201712310924_7967_3384_3.png!w593x417.jpg[/img][/align][b][color=#ff0000]1. 引言[/color][/b] 对于相变材料热性能测试,目前国际上有两个机构分别颁布了相应标准测试方法,一个是美国材料与试验协会ASTM(American Society for Testing and Materials),另一个是相变材料质量协会(Quality Association PCM)。 美国ASTM是一个众所周知的标准化组织机构,在2013年针对相变材料热性能测试评价颁布了标准测试方法ASTM C1784-13 “Standard Test method for Using a Heat Flow Meter Apparatusfor Measuring Thermal Storage Properties of Phase Change Materials andProducts”。 为了制订相变材料性能要求和合适的质量保证规范,2004年国际上一些公司机构成立了相变材料质量协会(Quality Association PCM),2006年德国质量保证与认证研究院(RAL)接受了该协会制订的相变材料质量和测试规范(Quality and Testing Specifications for PCM:RAL-GZ 896),并允许使用RAL质量标志授予高质量的相变材料产品。 对于相变材料热性能的测试评价,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储热量:相变材料可以再次吸收和释放的热量,一般是越多越好。 (2)相变温度:相变材料吸收和释放热量的温度范围定义,一般应该是尽可能的狭窄和恒定。 (3)导热性能:导热系数应尽可能高,以便能够快速完整地传输热量。 (4)稳定性:使用寿命尽可能长并没有明显的性能损失。 目前国际上针对相变材料的这两个标准测试方法,在热性能测试评价上各有侧重。本文将通过对这两种方法的简述来对这两种方法进行比较,使得对相变材料热性能测试评价有更深刻的了解,以便在实际应用中做出更合理的选择和应用。[b][color=#ff0000]2. 相变材料热性能标准测试方法[/color][color=#330033] (1)RAL-GZ 896[/color][/b] RAL-GZ 896包括了三个标准测试方法,分别用于相变温度和蓄热、导热系数以及循环稳定性的测试,所对应的标准测试方法分别为DSC法、T-History法和多层量热计法。[b] (2)ASTM C1784[/b] ASTM C1784是基于ASTM C518稳态热流计法传热性能测量装置所建立的测试方法,除了可以测量相变材料的相变温度和蓄热量之外,自然也可以测量相变材料的导热系数和循环稳定性。 基于ASTM C1784方法测量装置结构如图 2‑ 1所示。[align=center][img=,690,388]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7/12/201712310924_9188_3384_3.png!w690x388.jpg[/img][/align][align=center]图2‑ 1 热流计法热性能测量装置结构示意图[/align][b][color=#ff0000]3. 两种测试方法的共性[/color][/b] (1)相变材料(PCM )的分类: ■ RAL-GZ 896:PCM 、PCM 复合材料、PCM 构件、PCM 系统 ■ ASTM C1784:PCM 构件→PCM 产品 (2)测试结果描述 ■ RAL-GZ 896:以热焓随温度变化(H/T)关系图描述,如图 3‑ 1所示。 ■ ASTM C1784:箱形关系图描述,=1 K步长,如图 3‑ 2所示。[align=center][img=,690,401]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7/12/201712310926_3057_3384_3.png!w690x401.jpg[/img][/align][align=center][color=#ff0000]图3‑ 1 热焓-温度关系图[/color][/align][align=center][color=#ff0000][/color][/align][align=center][img=,690,411]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7/12/201712310926_873_3384_3.png!w690x411.jpg[/img][/align][align=center][color=#ff0000]图3‑ 2 箱形关系图[/color][/align] (3)重复性测量: ■ 两种测试方法都要求每个样品至少进行3次重复测量。[b][color=#ff0000]4. 校准方法[/color][/b] (1)RAL-GZ 896:没有规定→生产厂商推荐→项目42/29。 (2)ASTM C1784热焓校准: ■ 热容和温度取决于热流计偏差的因素需要进行考虑。 ■ 还需考虑附加材料层(如用于改善样品和冷热板热接触的材料) (3)温度校准依据ASTM E967。[b][color=#ff0000]5. 校准和试验过程[/color][/b][color=#ff0000]5.1. ASTM校准步骤[/color] (1)至少采用2个已知小热容的样品(不同厚度)进行校准。 (2)整个试验温度范围要横跨相变温度范围两端各10℃左右。 (3)在步进温度差分割的时间内对热流进行积分。 (4)绘制热流积分与不同样品厚度的关系图,如图 5‑ 1所示。[align=center][img=,690,422]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7/12/201712310928_7813_3384_3.png!w690x422.jpg[/img][/align][align=center][color=#ff0000]图 5‑ 1 热流积分与不同样品厚度的关系图[/color][/align] (5)对于每一个平均温度测量值都外推到0厚度。 (6)绘制0厚度样品随平均温度的变化曲线得到随平板温度变化的热流计修正因子。如图 5‑ 2 所示。[align=center][img=,690,429]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7/12/201712310928_8078_3384_3.png!w690x429.jpg[/img][/align][align=center][color=#ff0000]图5‑ 2 校准试验曲线[/color][/align][color=#ff0000][/color][color=#ff0000]5.2. ASTM中的测试参数确定[/color] (1)从低于熔点10℃以下的温度起开始升温。 (2)温度变化步长1.5±0.5 K,每个步长加热过程的弛豫时间要大于2小时。 (3)加热结束:如果蓄能返回到一个很小值(完全熔化)。 (4)对于冷却测量重复以上过程。 整个升降温试验过程中,升降温设定曲线、样品温度变化曲线和热流变化曲线如图 5‑ 3所示。[align=center][img=,690,378]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7/12/201712310929_5371_3384_3.png!w690x378.jpg[/img][/align][align=center][color=#ff0000]图5‑ 3 升降温曲线和热流变化曲线[/color][/align] 需要注意的是:相变材料相变区间与温度步长大小及每一温度步长的驰豫时间有关。[color=#ff0000]5.3. RAL中的测试参数确定[/color] 加热速度试验 (1)加热温度区间要要覆盖整个熔化和结晶化过程。 (2)升降温速度的设置条件为:一是在两次加热速度下的温度峰值之差小于0.2K,二是在相同升降温速度时峰值温度应小于0.5K,如图 5‑ 4和图 5‑ 5所示。[align=center][color=#ff0000][img=,690,425]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7/12/201712310929_8176_3384_3.png!w690x425.jpg[/img][/color][/align][align=center][color=#ff0000]图 5‑ 4 加热速率相差一半时加热冷却曲线峰值小于0.2K[/color][/align][align=center][color=#ff0000][img=,690,420]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7/12/201712310930_1940_3384_3.png!w690x420.jpg[/img][/color][/align][align=center][color=#ff0000]图5‑ 5 一种升降温速率时加热和冷却曲线峰值小于0.5K[/color][/align][color=#ff0000][/color][color=#ff0000]5.4. ASTM中的样品测量和计算[/color] (1)起始温度和终止温度要与PCM 活性区间的两端温度相差10K以上。 (2)从三个不同起始温度点开始进行三次测量以增加测量精度。 确定PCM 的活性区间。[color=#ff0000]5.5. RAL中的样品测量和计算[/color] 最大加热速率的确定原则: (1)必须要对3个样品进行6次循环测量,温度区间必须大于熔化和结晶温度区间±5K。 (2)前两次的循环测试(预熔化)可以快一些进行。 (3)第三次循环确定相变温度和蓄热。 (4)第3~6次循环测试用来确定最小成核温度。[b][color=#ff0000]6. 两种方法的主要差别[/color][/b][align=center][img=,690,212]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7/12/201712310930_3827_3384_3.png!w690x212.jpg[/img][/align][align=center][/align]

  • 相变储能材料热物性的三种主流测试方法

    相变储能材料热物性的三种主流测试方法

    [color=#993399]摘要:本文介绍了国内外相变储能材料热物性的三种主流测试方法,对比分析了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参比温度曲线法(T-History)和动态热流计法(DHFM)三种主流相变材料热物性测试方法的特点,简述了各方法在相变材料热分析测试时的注意事项,为相变储能材料研究、生产和使用中选择合适的热物性测试方法提供了参考。[/color][color=#993399]关键词:相变材料,储能,差示扫描量热法,参比温度法,动态热流计法[/color][hr/] [b][color=#993399]1. 引言[/color][/b]相变储能材料是利用相变过程中吸收或释放的热量来进行潜热储能的物质,其研究和开发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与显热储能材料相比,相变材料具有储能密度大、效率高以及近似恒定温度下吸热与放热等优点,因而可以应用于很多领域,如太阳能利用、废热回收、智能空调建筑物、调温调湿、工程保温材料、医疗保健、纺织行业(保温衣服)、日常生活、航天与卫星等精密仪器的恒温等方面。相变储能材料的热物性是衡量其工作性能的标准,也是其应用系统设计及性能评估的依据。相变储能材料的热物性包括相变温度、相变潜热、热导率、比热、循环热稳定性、膨胀系数、储热系数等,而相变温度、潜热及热导率是衡量相变储能材料性能最关键的几个参数,因此对相变储能材料的热物性测试一般都围绕这几个参数进行。相变储能材料热物性测试方法众多,但常用的主要有三种方法,本文将介绍这三种测试方法及其应用。[b][color=#993399]2. 差示扫描量热法(DSC Method)[/color][/b]差示扫描量热法是在程序控制温度下测量输入到物质(试样)和参比物的功率差与温度的关系的一种技术,主要应用于测量物质加热或冷却过程中的各种特征参数:玻璃化转变温度、熔融温度、结晶温度、比热容及热焓等。根据测量方法的不同又分为两种类型:功率补偿型和热流型,两种类型的测试仪器结构如图2-1所示。[align=center] [img=差示扫描量热法测试结构示意图,690,536]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7/08/201708252152_02_3384_3.png[/img][/align][align=center][color=#cc33cc][b]图2-1 差示扫描量热法测量原理图[/b][/color][/align]功率补偿型DSC:通过功率补偿使试样和参比物始终保持相同的温度,测量为满足此条件样品和参比物两端所需的能量差。热流型DSC:在给定样品和参比物相同的功率下,测量样品和参比物两端的温差,根据热流方程将温差换算成热量差作为信号输出。差示扫描量热仪是比较成熟的设备,其使用温度范围广,分辨能力和灵敏度高,数据采集和处理集中,能够通过电脑直接得到DSC曲线。差示扫描量热仪测试过程中的主要影响因素有:(1)实验条件:包括升温速率的大小对试样内部温度分布均匀性的影响,检测室气体成分和压力对试样蓄放热的影响,天平的测量精度对试样选取量的影响等。(2)试样特性:样品量必须与突然释放大量能量的潜力相一致,故应尽可能使用小数量的材料,通常为1~50mg,样品在几何形状、粒度大小和纯度等方面应具有代表性。(3)参考物质:参考物质在试验温度范围内不能发生任何热转变。典型的参考物质包括煅烧氧化铝、玻璃珠、硅油或空容器。(4)其他因素:如仪器的校正等。差示扫描量热仪测试过程中的注意事项有:(1)试样的选取:由于DSC测试需要的样品量很少,在几毫克到几十毫克,因此,试样的选取关乎实际应用中大块材料的热物性,应尽量选取粒度和纯度具有代表性的试样。为减小天平测质量时产生的相对误差,应尽量多的取样。(2)温度变化速率的控制:升温速率不宜过高,过高的升温速率会导致试样内部温度分布不均匀,易产生过热现象。[b][color=#993399]3. 参比温度法(T-History Method)[/color][/b]参比温度法是一种能够测定多组相变材料凝固点、比热、潜热、热导率和热扩散系数的方法,其基本原理是将相变材料样品和参考物质分别放在相同规格的试管内,并同时置于某一设定温度的恒温容器内进行加热,直至所有材料的温度都达到这一设定温度。然后将它们突然暴露在某一较低设定温度环境中进行冷却,则得到样品和参考材料的温降曲线,通过两者的降温曲线建立热力学方程得到材料的热物性。在各种热物性测试方法中,普遍现象的是测试装置越简单所对应的测试数学模型就越复杂,需要考虑的边界条件和假设就越多。参比温度法中所进行的假定为:(1)相变过程近似为准稳态过程。(2)在固液相分界面上液相相变材料通过对流传给固相相变材料的热量忽略不计。(3)近似为一维径向传热试管的径长比要远小于1。参比温度法测试仪器结构如图3-1所示。[align=center] [img=02.参比温度法测试仪器结构示意图,690,300]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7/08/201708252153_01_3384_3.png[/img][/align][align=center][b][color=#cc33cc]图3-1 参比温度法测试仪器结构示意图[/color][/b][/align]参比温度法是一种近十几年来发展起来的热分析技术,测试仪器要远比差示扫描量热仪简单,操作更简便,无需差示扫描量热仪那样的复杂培训和操作。一般采用用普通玻璃或石英试管装样品,使用方便且相变过程易被观察到,并能同时进行多样品的同时测量,样品个数取决于恒温容器的大小和数据采集系统的通道数。参比温度法测试过程中的主要影响因素有:(1)参比温度法中样品的用量为5~50g,为使样品在恒温容器内升温时受热均匀,需将样品粉碎,这破坏材料本身的结构,不能准确反映材料自身的热物性,因此会产生一定误差。(2)加热试管时,由于试管内材料分布不均等原因会导致试样内部温度不均匀,对实验结果的准确性会有影响。升温和降温过程的快慢影响试样的蓄放热,对实验结果产生一定的影响。参比温度法测试过程中的注意事项有:(1)测试条件:要求比奥数<0.1时,适用集总热容法建立热力学方程,故在测试之前应该对测试条件是否满足要求进行估算。(2)温度的选择:为了获得良好的降温曲线,加热温度要高于相变温度,冷却温度要低于相变温度。[b][color=#993399]4. 动态热流计法(DHFM Method)[/color][/b]动态热流计法是一种采用热流计测试装置来对试样热流进行动态测量的瞬态测试方法,首先测量装置中的两块加热板处于一个相同的、低于或高于样品相变温度的稳定温度,然后控制两块加热板步进升温或降温到一系列相同温度点并恒定,并实时测定每个步进温度变化过程中热流密度变化,根据热流密度变化测得每个温度点下的的热焓。动态热流计法是最近几年发展起来的新方法,此方法特别适合用于测量各种固态相变复合材料和制品、结合相变材料的混合材料以及相变材料颗粒在整个相变过程中的热物性测试评价。动态热流计法测试仪器结构如图4-1所示。[align=center] [img=03.动态热流计法测试仪器结构示意图,690,229]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7/08/201708252154_01_3384_3.png[/img][/align][align=center][b][color=#cc33cc]图4-1 动态热流计法测试仪器结构示意图[/color][/b][/align]动态热流计法同样是种多参数热物性瞬态测试方法,通过热流的瞬态变化过程可以测量相变材料的显热和潜热,由一块相变材料样品可以测量固相和液相比热、相变温度和相变焓,由此可以确定相变材料的蓄热能力。另外通过试验过程的控制,可以在稳态条件下测量相变材料相变区间前后的热导率动态热流计法测试过程中的主要影响因素有:(1)伴随着过冷现象,测试结果会是不太寻常的热涵-温度曲线。固液和固固相变的初始温度常取决于加热和冷却速率、相变材料纯度以及相变材料是不是非晶态。(2)相变材料及其复合材料大多表面粗糙,这会给测量带来很大的接触热阻,可以采用弹性薄片来减小接触热阻,这些弹性薄片热焓会带入测量,需进行校准修正以保证测量精度。(3)对于热导率较高的相变材料样品,样品边缘热损会给测量带来一定影响,要设法保证测量区域内尽可能为一维热流。动态热流计法测试过程中的注意事项有:(1)测试温度区间的设定:相变材料一般并未有精确的熔化温度或凝固温度点,因此必须大至的相变温度区间来对测试温度范围以及温度变化步长进行设定,既要保证测量精度,又要兼顾测试效率。(2)测试条件:在测试过程中要求测量装置在一系列温度点达到稳态,即在稳态条件下样品的整体温度均匀且相同,没有热流进出样品,在测试中要确保稳态条件形成后才能进入下一个温度点的测试过程。(3)热流计的选择:要选择合适的热流计使得整个测试过程中的热流都必须可测,热流传感器既要保证测量精度,又有具有较大的测量范围,避免出现热流值超出热流计量程的现象。(4)校准:动态热流计法测试中要保证热流计经过校准和测量精度,而且需要采用规定的校准程序来确定相应的修正因子。[b][color=#993399]5. 测量方法比较[/color][/b]通过对以上三种测量方法的原理分析、测试仪器的比较以及其各自的特点和适用范围选择,总结三种测试方法在相变材料热物性测量中的优缺点对比如表5-1所示。[align=center][b][color=#cc33cc]表 5 1 三种相变材料测试方法优缺点比较[/color][/b][/align][align=center][b][color=#993399][img=热分析三种主流测试方法对比,690,447]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7/08/201708252154_02_3384_3.png[/img][/color][/b][/align][b][color=#993399]6. 结论[/color][/b]通过对相变材料热物性当前三种主流测试方法的分析,探讨了各个测试方法的适用性和优缺点。针对相变储能材料热物性考核评价,对如何选择合理的测试方法所需关注的内容进行了总结。(1)三种测试方法各有优点和不足。DSC方法技术成熟度高,测量精度高,测量结果准确,但所用试样量偏少,导致样品热物性无法完全反映实际应用的大块材料的热物性。参比温度法的实验装置和操作过程都比较简单,试验过程易于观察,样品用量也较大,但样品结构不完整,受热可能不均匀。动态热流计法技术成熟度高,可直接对大块相变材料热物性进行测量,但测试周期较长。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可以结合三种方法的使用,对比试验结果,以得到合理的测试结论。(2)对于粒度均匀,结构和组成单一,少量试样能够代表总体样品性质的材料宜选用测量精度高的DSC方法测量。对于松散材料,DSC测试取样无法具有代表性时,可以选用参比温度法测量其热物性。对于有完整性和代表性要求以及需要了解热导率性能的相变材料,可以选用动态热流计法。(3)这三种测试方法经过了不断的工程应用和实践,已经成为目前国际上的主流测试方法,通过这三种测试方法完全覆盖了从微量级样品到大尺寸产品级的相变储能材料热物性测试评价。这三种测试方法分别是相变储能材料不同生产阶段内的标准性测试方法,在具体应用中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选择。[b][color=#993399]7. 参考文献[/color][/b] (1) ASTM E793 - 06(2012) Standard Test Method for Enthalpies of Fusion and Crystallization by 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ry (2)Yinping, Zhang, and Jiang Yi. "A simple method, the-history method, of determining the heat of fusion, specific heat and thermal conductivity of phase-change materials." Measuremen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10.3 (1999): 201. (3)ASTM C1784-14 Standard Test Method for Using a Heat Flow Meter Apparatus for Measuring Thermal Storage Properties of Phase Change Materials and Products

  • 动力电池用相变材料:国内外导热和储能性能测试中存在的问题

    动力电池用相变材料:国内外导热和储能性能测试中存在的问题

    [color=#993366]摘要:针对动力电池热管理系统用复合相变材料,对复合相变材料热性能测试中国内外普遍存在的大量错误现象进行了分析,列出了各种典型错误现象和错误案例,指出了产生这些错误的主要原因,明确了后续工作的方向和内容。[/color][align=center][img=,690,431]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8/01/201801292102575588_388_3384_3.png!w690x431.jpg[/img][/align][color=#ff0000]1. 引言[/color] 在动力电池热管理系统中,空冷、液冷和相变材料冷是较为常用的三种冷却方式。其中前两种是主动热管理,第三种是被动热管理。相变材料做为被动式热管理方式用于动力电池热管理系统是一个新兴的发展方向,与传统空冷、液冷等方式相比,具有高效、节能、温度波动小、防止热失效等优点。[color=#ff0000]2. 相变材料在动力电池中的应用结构形式[/color] 相变材料在电池包中的应用主要有两种结构形式: (1)电池单元直接置于相变材料中的包裹式形式,如图 2‑ 1和图 2‑ 2所示; (2)相变材料将电池单元夹在中间形成三明治夹层结构形式,如图 2‑ 2所示。[align=center][img=,690,335]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8/01/201801292104045551_7090_3384_3.png!w690x335.jpg[/img][/align][align=center][color=#ff0000]图 2‑ 1 相变材料包裹电池式结构[/color][/align][align=center][img=,690,517]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8/01/201801292102422682_8708_3384_3.jpg!w690x517.jpg[/img][/align][align=center][color=#ff0000]图 2‑ 2 相变材料包裹物及电池[/color][/align][align=center][color=#ff0000][/color][/align][align=center][img=,690,402]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8/01/201801292104307481_9899_3384_3.png!w690x402.jpg[/img][/align][align=center][color=#ff0000]图 2‑ 3 相变材料与电池三明治夹心结构[/color][/align] 以上相变材料在电池包中的三种结构形式,其中第一种结构虽然换热效率高,比较适合各种柱状和其它异形电池使用,但结构复杂,对制造工艺要求较高。第二种结构结构简单、易操作,比较适合板状和块状形式的各种电池。[color=#ff0000]3. 动力电池中复合相变材料类型[/color] 动力电池中复合相变材料的设计和制造主要考虑以下几方面因素:[quote][color=#993300] (1)适宜的相变温度和较大潜热;[/color][color=#993300] (2)其他热物理性能:导热系数高、热容大、密度高、体积变化率低、无相分离、低过冷度;[/color][color=#993300] (3)化学性质:无腐蚀、化学稳定性好、与容器相容、无毒、无易燃、无污染;[/color][color=#993300] (4)经济性要求:低成本、容易获得、可循环使用。[/color][/quote] 对于相变材料的研究已经相对比较成熟,但大多数固液相变材料,尤其是中低温相变材料具有较低的导热系数,这直接使得相变材料在动力电池热管理系统应用中存在的最大问题是导热系数偏低(0.2 W/mK左右),而在电池热热管理系统中则需要较快的吸收和放出热量,否则只有部分导热相变材料发生相变吸收或放出热量,将导致相变材料在热管理系统中的作用下降,在高温或大电流等极端条件下同样会发生电池热失控而造成安全问题。 如何克服上述缺点,改善导热能力成为近年来国内外在动力电池用相变材料中的一个研究热点,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采用多孔泡沫金属和泡沫碳作为导热增强介质,相变材料被分散成小颗粒储藏在泡沫介质孔隙中,泡沫介质骨架起到强化传热作用,由此来显著提高整体复合相变材料的导热系数,同时相变材料中的空穴也因为毛细作用分散在孔隙中,避免了因空穴集中而产生的局部热阻和热应力。[color=#ff0000]3.1. 泡沫金属复合相变材料[/color] 泡沫金属是指含有泡沫气孔的特种金属材料。图 3‑ 1的扫描电镜照片显示了典型泡沫金属材料的微观结构,可以看到相互连通的孔隙部分占到了泡沫金属材料的绝大部分空间,其间的金属基体材料呈立体骨架结构。不同孔隙单元的结构并不完全相同,但是从较大范围来看则具有相似特性,这说明泡沫金属材料微观结构的均匀性和各向同性使得其导热过程的各向同性。[align=center][img=,690,519]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8/01/201801292105079861_3622_3384_3.jpg!w690x519.jpg[/img][/align][align=center][color=#ff0000]图 3‑ 1 泡沫金属材料扫描电镜照片[/color][/align] 已实用并具有较大导热系数的泡沫金属主要有泡沫镍、泡沫铝和泡沫铜,如图 3‑ 2所示。[align=center][img=,690,200]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8/01/201801292105542851_1607_3384_3.png!w690x200.jpg[/img][/align][align=center][color=#ff0000]图 3‑ 2 各种泡沫金属[/color][/align][color=#ff0000]3.2. 泡沫碳复合相变材料[/color] 泡沫碳是碳元素的同素异形体之一,如图 3‑ 3所示,泡沫碳材料内部是中空的蜂窝状结构,其中70%~90% 为开口或相通的蜂窝状孔洞,微孔的平均直径为200~500 um,固体结构由相互交错的韧带支撑而成。如所示,泡沫碳的几何结构使其密度大幅度降低,比表面积极具增大,是一种具有低密度、高导热(导热系数高达200 W/mK)、耐高温、耐腐蚀等优点的新型材料。[align=center][img=05.泡沫碳材料的扫描电镜照片,443,333]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8/01/201801292107453445_4814_3384_3.png!w443x333.jpg[/img][/align][align=center][color=#ff0000]图 3‑ 3 泡沫碳材料扫描电镜照片[/color][/align] 由此可见泡沫碳材料具有高的导热系数和稳定的化学性质,泡沫碳材料在石墨基材料中导热系数最高,并与相变材料具有良好的相容性,因此常用于相变材料的强化传热。相变材料渗入泡沫碳所构成的复合相变材料,其相变速率可大大提高,所以具有非常好的应用前景,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align=center][img=05.泡沫碳,690,222]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8/01/201801292108217452_8396_3384_3.jpg!w690x222.jpg[/img][/align][align=center][color=#ff0000]图 3‑ 4 泡沫碳[/color][/align] 另外,泡沫碳是一种在石墨基体中均匀分布大量连通孔洞的新型高导热材料,相比于常见的膨胀石墨,泡沫碳有孔密度大、通孔率高、能够维持自身形状结构等特点,其导热系数要大于泡沫铜很多倍。与泡沫金属另外一个重要不同之处是因为泡沫碳材料内部气孔分布的不均匀性和孔径差异造成泡沫碳材料具有明显的各向异性,由此会造成泡沫碳复合相变材料的导热性能也具有明显的各向异性特征。[color=#ff0000]4. 国内外复合相变材料热性能测试中普遍存在的问题[/color] 由于复合相变材料呈现出多孔性、各向异性和多种成分复合性等多种特性,在进行复合相变材料导热系数测试中要十分小心的选择合适的测试方法,稍有不慎就会做出错误的选择,得出错误结果。纵观国内外在复合相变材料导热系数测试方面的文献报道,可以明显发现存在大量问题,主要表现出以下错误现象:[quote][color=#993300] (1)选择测试方法很随意,使得测试方法多种多样。[/color][color=#993300] (2)对所选测试方法的适用范围并不清楚,很多时候在测试过程中忽略了材料的各向异性特征。[/color][color=#993300] (3)对测试结果所包含的内容并不清楚,很多时候测试结果中包含了大量的测试误差,导致很多文献报道的性能测试结果和变化规律相互矛盾。[/color][color=#993300] (4)测试分析仪器厂商对测试技术的理解、研究和技术培训有限,误导了仪器使用人员在测试操作和试验参数设置上的不正确,从而得出误差较大结果。[/color][color=#993300] (5)各种测试方法还缺乏针对性和覆盖能力,针对或满足新材料性能测试,还缺乏相应的标准测试方法或具体条款。[/color][/quote] 造成复合相变材料热性能测试中普遍存在问题,科技文献中大量数据错误的主要原因是:[quote][color=#993300] (1)材料研究人员不懂测试技术,而测试人员对材料特征缺乏足够的了解。[/color][color=#993300] (2)有关复合相变材料研究报告和文献的审稿人一般都是搞材料的专业人员,他们对材料工艺非常熟悉和了解,对材料性能也只算是了解,也仅仅是数量级和大致范围的了解,但对材料性能的具体测试技术,特别是对测试方法的选择、测试仪器的操作细节等一系列保证准确测量的技术手段并不清楚。[/color][color=#993300] (3)材料研究人员和性能测试人员缺乏充分的技术交流。[/color][color=#993300] (4)测试人员针对复合相变材料热性能测试缺乏深入的测试方法研究。[/color][/quote][color=#ff0000]5. 典型错误案例[/color][color=#ff0000]5.1. 金属泡沫复合相变材料导热系数测试典型错误案例[/color] 上海交通大学肖鑫等人研究了不同孔隙率和孔径大小的泡沫铜和泡沫镍,其中导热系数测试则采用了瞬态平面热源法。对于泡沫铜材料,当孔隙率为89%和孔径为1.0 mm时测试结果显示具有的最高有效导热系数为16.01 W/mk;对于泡沫镍材料,当孔隙率为91%和孔径为1.0 mm时测试结果显示具有的最高有效导热率为2.33 W/mk。作者指出,复合相变材料的有效导热系数随孔隙率的增加而减小,且不受孔隙大小的影响。 日本北海道大学的Oya等人采用泡沫镍和熔融温度为118℃的赤藓糖醇相变材料制备了高温复合相变材料,并采用激光闪光法测量了导热系数和比热容。综合测试结果表明,孔隙大小对潜热和熔点几乎没有影响,采用0.5 mm孔径大小的金属泡沫所制成的复合相变材料的导热系数从纯赤藓糖醇相变材料0.733 W/mk显著提升到复合相变材料的11.6 W/mk。与上述肖鑫等人的研究结论相反,Oya等人认为孔径大小对导热系数有显著的影响,因为随孔隙大小的增加骨架的连通性从0.1 mm增加到0.5 mm,从而在较大孔径情况下导致更高的导热系数,这种结论意味着金属泡沫的质量非常重要,因为骨架的连通性保证了传热路径。 美国太平洋西北国家实验室的Hong和Herling 制作了石蜡/铝泡沫复合相变材料并测量它们的导热系数,所用泡沫铝的孔隙率为92~93%、孔径大小在0.5~2.0 mm范围内,导热系数测试采用了稳态恒定热流法。所报道的归一化有效导热系数,即复合相变材料有效导热系数与纯相变材料导热系数的比值,在20~44范围内。从测试结果可以看出, 随着 PCM 从固态到液态的变化,归一化有效导热系数增加。作者将这种增加归因于泡沫金属和液态PCM之间更好的热接触。不同于肖鑫等人和Oya等人得出的结论,测试结果清楚地显示有效导热系数随着泡沫铝孔径的减小而增加,特别是当孔径为0.5 mm时导热系数最大。 上述三篇研究文献非常典型,都是针对金属泡沫制成的复合相变材料进行了测试,测试方法分别采用了瞬态平面热源法(金属泡沫孔径范围1~5 mm)、激光闪光法(金属泡沫孔径范围0.1~0.5 mm)和稳态恒定热流法(金属泡沫孔径范围0.5~2 mm),但针对导热系数与金属泡沫孔隙率和孔径大小的关系,他们所得出的结论完全不同。[color=#ff0000]5.2. 泡沫碳复合相变材料导热系数测试典型错误案例[/color] 中科院山西煤化所钟雅娟等人用石蜡和中间相沥青基石墨泡沫制备复合相变材料,使用了四种不同孔径大小和体积密度的石墨泡沫做为样品,并用激光闪光法测量了石墨泡沫的导热系数。低容重的石墨泡沫具有较大的孔隙率,可容纳较多石蜡,测试结果显示热扩散系数高度取决于石墨泡沫骨架的孔径大小和厚度。 上述只是一篇典型的泡沫碳复合相变材料研究文献,在众多泡沫碳复合相变材料导热系数测试文献中多采用的是激光闪光法,很多得到的错误结论都是“热扩散系数高度取决于石墨泡沫骨架的孔径大小和厚度”。可以证明的是,对于泡沫碳这种高孔隙率、高导热和低密度材料,其热扩散系数取决于样品厚度的错误结论完全是对激光闪光法测试理论和测试仪器不了解造成,热扩散系数与样品厚度高度相关完全是因为测试误差所致。[color=#ff0000]5.3. 差热扫描量热仪测试典型错误案例[/color] 目前国内外针对复合相变材料的蓄热性能,全部采用的都是差示扫描量热仪(DSC)进行测试。我们调研了众多关于复合相变材料、特别是关于常温附近的相变材料和复合相变材料的文献报道,发现在所有文献中DSC测试相变材料的试验参数设置全是错误的,测试过程中的样品升降温速率几乎都在5℃/min以上,最大甚至达到了20℃/min,只有极个别的采用了0.5℃/min的低升降温速率。按照相关针对常温型相变材料DSC标准化测试方法研究成果,已经证明在升降温速率小于0.05℃/min时才能得到较准确的结果,升降温速率太快会给测量结果带来严重误差,如图 5‑ 1所示。[align=center][img=06.不同样品质量和不同加热速率效应,690,484]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8/01/201801292109236481_5646_3384_3.png!w690x484.jpg[/img][/align][align=center][color=#ff0000]图 5‑ 1 样品不同质量和不同升降温速度时的DSC测试结果[/color][/align] 有关DSC测试过程中升降温速率对测量精度的影响,以及常温型相变材料DSC测试标准化研究成果,将在后续报告中进行详细描述[color=#ff0000]6. 结论[/color] 针对动力电池用复合相变材料,特别是通过对复合相变材料热性能测试中国内外普遍存在的错误现象进行了分析,列出了各种典型错误现象和错误案例,并指出了产生这些错误的主要原因。 我们将在随后的工作和研究报告中,特别针对动力电池用复合相变材料的热性能测试问题,详细描述如何选择合理的测试方法和测试仪器,详细描述测试过程中如何设置正确的试验参数,从而保证复合相变材料热性能测试的准确性和重复性。[color=#ff0000]7. 参考文献[/color] (1)Xiao X, Zhang P, Li M. Effective thermal conductivity of open-cell metal foams impregnated with pure paraffin for latent heat storage. Int J Therm Sci 2014 81:94-105. (2)Oya T, Nomura T, Okinaka N, Akiyama T. Phase change composite based on porous nickel and erythritol. Appl Therm Eng 2012 40:373-7. (3)Hong ST, Herling DR. Effects of surface area density of aluminum foams on thermal conductivity of aluminum foam-phase change material composites. Adv Eng Mater 2007 9:554-7. (4) Zhong YJ, Guo QG, Li SZ, Shi JL, Liu L. Heat transfer enhancement of paraffin wax using graphite foam for thermal energy storage. Sol Energy Mater Sol Cells 2010 94:1011-4. (5) Zhang, P., X. Xiao, and Z. W. Ma. "A review of the composite phase change materials: Fabrication, characterization, mathematical modeling and application to performance enhancement." Applied Energy 165 (2016): 472-510.[align=center] [img=,640,20]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8/01/201801292109565831_9881_3384_3.gif!w640x20.jpg[/img][/align]

建筑储能相变材料相关的资料

建筑储能相变材料相关的资讯

  • 无损测试材料相变温度的利器——相变温度分析仪
    p  武汉嘉仪通科技有限公司作为一家以薄膜物性检测为战略定位的高科技企业,一直专注于薄膜材料物理性能分析与检测仪器的自主研发,拥有一系列自主研发的热学相关分析仪器。其中,相变温度分析仪是嘉仪通热学分析仪器中非常有代表性的产品之一。br/ 相变温度分析仪(PCA)是根据材料相变前后光学性质(反射光功率)有较大差异的特性,在程序控温下,使用一束恒定功率的激光照射样品表面,记录反射光功率变化,形成反射光功率与温度变化曲线,从而确定相变温度的一款仪器。可以实现对相变材料进行相变温度的实时测定、新型材料(相变材料、相变储能材料)的稳定性测试及性能优化以及进行新型相变机理(晶化温度的尺寸效应、材料的结晶动力学过程等)的研究等功能。br/strongspan style="color: rgb(0, 176, 240) "为什么选择研发相变温度分析仪?/span/strongbr//pp  相变材料(PCM-Phase Change Material)是指温度不变的情况下而改变物质状态并能提供潜热的物质。相变材料实际上可作为能量存储器,这种特性在节能、温度控制等领域有着极大的意义。这种非常重要的材料,可广泛应用在航天、服装、制冷设备、军事、通讯、电力、建筑材料等方面。但是在这种材料的科研过程中,理想的相变材料非常难找到,只能选择具有合适相变温度和有较大相变潜力的相变材料,而无损测试材料的相变温度却又是很难办到的。/pp  嘉仪通正是发现了无损检测材料相变温度的重要性,想要帮助科研人员解决相变温度测试难题,进一步助力相变材料的应用发展,因此我们加大投入力度,从理论研究到工程化测试,不断攻坚克难,采用更加先进的测试方法和更加精密的控制系统,最终历时近6年时间,终于成功研发出了这款可以无损检测材料相变温度的精密仪器。/pp style="text-align:center"img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9/uepic/e832f85f-2f28-4ec9-8c44-f495fd028266.jpg" title="相变温度分析仪PCA-1200.png" alt="相变温度分析仪PCA-1200.png" width="400" height="275" border="0" vspace="0" style="width: 400px height: 275px "//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相变温度分析仪 PCA-1200/strong/ppstrongspan style="color: rgb(0, 176, 240) "嘉仪通相变温度分析仪具有哪些功能特性?/span/stron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全新技术设计/strong/ppimg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9/uepic/f4dc9b2c-620c-4f33-9da4-2d0dcecca464.jpg" title="全新技术设计.png" alt="全新技术设计.png" width="350" height="330" border="0" vspace="0" style="float: left width: 350px height: 330px "/br/span style="color: rgb(0, 176, 80) "strongbr/无需基线,曲线趋势分析/strong/span/ppbr/br/span style="color: rgb(0, 176, 80) "strong无需标样,绝对测算方法/strongstrong/strong/span/ppbr/br/span style="color: rgb(0, 176, 80) "strong无损检测,无需破坏膜层材料结构/strongstrong/strong/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r/br/strong功能特色/strong/pp· 采用高性能长寿命红外加热管进行加热,核心加热区采用抛物反射面设计,确保对样品进行有效全方位加热。/pp· 采用PID调节与模糊控制相结合的温控系统,可实现系统的高速跟随控制,可实现最快50℃/s升温速度。/pp· 以直线滚珠轴承作为组件支撑及运动导向关联件,确保送样的平稳可靠,行程限垫可有效确保导轨的行程范围。/pp· 压迫式弹针接触端可确保温度传感器的有效接通,同时其弹力可确保设备处于锁紧状态时方可进行加热操作等事宜,避免误操作。/pp· 组合隔温挡圈能有效形成前后隔离,确保温场均匀。/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应用范围/stron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TiN薄膜,GeTe薄膜,ZrOsub2/sub薄膜,掺Ti的ZnSb薄膜,SiC薄膜,显示屏玻璃,形变记忆合金薄膜,NiAl复合薄膜,VOsub2/sub薄膜,PZT铁电材料,MgO/Ni-Mn-Ga薄膜,GST相变存储薄膜,金属Co薄膜,Alsub2/subO3薄膜,等/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测试案例/stron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pan style="color: rgb(0, 176, 80) "strong红外材料/strong/spanstrongbr/img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9/uepic/b7da2f45-1e2a-4575-ad21-52c91c75b63a.jpg" title="四川大学提供的红外材料样品VO2.jpg" alt="四川大学提供的红外材料样品VO2.jpg"//stron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图1:VO2不同升温速率12℃/min、15℃/min/stron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四川大学提供样品)/stron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pan style="color: rgb(0, 176, 80) "strong复合材料/strong/spanstrongbr/img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9/uepic/fa3ce443-ac01-434e-8bb7-f2fc8e00b90b.jpg" title="西南科技大学提供的复合材料样品铝镍合金复合薄膜.jpg" alt="西南科技大学提供的复合材料样品铝镍合金复合薄膜.jpg"//stron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图2:铝镍合金复合薄膜/stron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西南科技大学提供样品)/stron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pan style="color: rgb(0, 176, 80) "strong相变存储材料/strong/spanstrongbr/img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9/uepic/f175574c-c528-4a7c-a745-aaf92126f24e.jpg" title="中科院微系统所提供的相变存储材料样品.jpg" alt="中科院微系统所提供的相变存储材料样品.jpg"//stron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图3:相变存储材料图/stron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中科院微系统所提供样品)/stron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pan style="color: rgb(0, 176, 80) "strong热电薄膜材料/strong/spanstrongbr/img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9/uepic/a822a53d-5c63-41c6-a2ea-3237ee56ece0.jpg" title="深圳大学提供的热电薄膜材料样品掺Ti的ZnSb.jpg" alt="深圳大学提供的热电薄膜材料样品掺Ti的ZnSb.jpg"//stron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图4:热电转换薄膜材料(掺Ti的ZnSb)/stron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深圳大学提供样品)/stron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pan style="color: rgb(0, 176, 80) "strong氧化锆薄膜/strong/spanstrongbr/img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9/uepic/63e8d2e4-4c04-4112-aa76-10f92a542629.jpg" title="清华大学提供的氧化锆薄膜样品.png" alt="清华大学提供的氧化锆薄膜样品.png"//stron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图5:ZrO2薄膜/stron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清华大学提供样品)br//strong/pp style="text-align:center"img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9/uepic/e6c00cea-ef7b-4cca-a103-57181b6b0131.jpg" title="氧化锆薄膜与XRD对比图.jpg" alt="氧化锆薄膜与XRD对比图.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氧化锆薄膜与XRD对比图/strong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pan style="color: rgb(0, 176, 80) "strong高温陶瓷材料/strong/spanstrongbr/img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9/uepic/ffba8968-5aa8-4340-927b-bad7ff25421f.jpg" title="海南大学提供的高温陶瓷材料样品TiN薄膜硅基底.jpg" alt="海南大学提供的高温陶瓷材料样品TiN薄膜硅基底.jpg"//stron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图6:高温陶瓷材料(TiN薄膜硅基底)/stron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海南大学提供样品)/stron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pan style="color: rgb(0, 176, 80) "strong硬质合金薄膜材料/strong/spanstrongbr/img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9/uepic/9b945867-70c2-4548-adcc-cb5a2dbc1488.jpg" title="武汉大学提供的硬质合金薄膜材料样品切削刀具.png" alt="武汉大学提供的硬质合金薄膜材料样品切削刀具.png"//stron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图7:切削刀具相变监测曲线/stron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武汉大学提供样品)/stron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pan style="color: rgb(0, 176, 80) "strongSiC薄膜/strong/spanstrongbr/img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9/uepic/05df342d-1488-40b8-bf7c-8cf2f1dbd1d5.jpg" title="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五十五研究所提供的SiC薄膜样品.png" alt="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五十五研究所提供的SiC薄膜样品.png"//stron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图8:SiC薄膜热膨胀系数监测曲线/stron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五十五研究所提供样品)/stron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pan style="color: rgb(0, 176, 80) "strong显示屏玻璃/strong/spanstrongbr/img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9/uepic/01d1e69a-88b7-4aae-9edc-c1864a7dce34.jpg" title="武汉天马提供的显示屏玻璃样品.png" alt="武汉天马提供的显示屏玻璃样品.png"//stron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图9:显示屏玻璃热膨胀系数监测曲线/stron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武汉天马提供样品)/strong/pp style="text-align: right "strong(供稿:武汉嘉仪通)/strong/p
  • 大连化物所开发出高性能光热转化石墨烯基复合相变材料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热化学研究组研究员史全团队通过合成策略开发出一种具有高光热转换效率的石墨烯基复合相变材料。该复合相变材料具有优异的相变性能和光热转换能力,为大规模制备石墨烯基光热转化复合相变材料提供了新思路。  石墨烯基复合相变材料能够解决相变材料相变过程中的泄漏问题,并具有优异的光吸收能力,在太阳能热转换和存储领域具有潜力。然而,目前石墨烯基复合相变材料的制备方法涉及多步过程,通常较为复杂、耗时耗能,阻碍了其进一步的应用。基于此,科研人员通过简单直接的一步法策略,将聚乙二醇相变材料原位填充到氧化石墨烯网络结构水凝胶中,构建出石墨烯基定型复合相变材料。该复合相变材料具有高的相变材料负载量(95wt%),经历1000个冷热循环后仍可保持稳定的相变焓值(162.8J/g),表现出优异的相变储热性能。此外,该材料还具有出色的光热转化能力,可快速将太阳能转化为热能储存于相变材料中,转化效率最高可达93.7%。  相关研究成果以One-step Synthesis of Graphene-based Composite Phase Change Materials with High Solar-thermal Conversion Efficiency为题,发表在《化学工程杂志》(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上。研究工作得到中科院洁净能源创新研究院-榆林学院联合基金、大连化物所创新基金等的支持。  论文链接
  • 综述|相变蓄冷材料及系统应用研究进展
    摘要:相变蓄冷技术利用相变材料在相变时伴随着的吸热或放热过程对能量进行储存和应用,起到控制温度、降低能耗和转移用能负荷的作用。本文综述了相变温度在 25℃以下的相变蓄冷材料及其在不同应用场景的筛选依据。其次,介绍了相变蓄冷材料在食品医疗冷链物流、建筑节能控温与数据中心应急冷却、人体热管理和医疗保健的相变纺织品等领域的应用。从调节相变蓄冷材料相变温度、过冷度、热导率和循环稳定性等方面总结了材料热物性的调控策略,分析了不同调控策略存在的优缺点。指出相变蓄冷系统可通过增强蓄冷系统热导率和强化传热结构来改善普通材料传热性能差的问题。最后从复合相变材料制备到系统设计优化和应用场景拓展等方面对相变蓄冷技术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关键词:相变蓄冷材料;相变蓄冷系统;复合相变材料;热物性;应用随着全球变暖和人们生活质量的提升,制冷需求快速增长,制冷空调系统带来的碳排放量与日俱增,预计到2050年,全球制冷能源消耗仍将增加十倍。面对制冷能耗急剧增长的发展趋势,大力开发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电力是解决未来制冷能耗缺口的技术关键。然而,新能源电力存在间歇性、波动大的缺点,易出现发电量与用电量不匹配的问题。因此发展高效储能技术,对新能源消纳与利用是适应可再生能源网络的有效途径。发展先进的蓄冷技术,调节制冷和用冷负荷使之匹配,是制冷系统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蓄冷技术可以在峰谷电价时段或能量盈余的时候进行储能,实现能源移峰填谷,降低电网峰值用电负荷和成本。相对于电化学储能,蓄冷技术可以直接存储冷能,具有安全性高、循环稳定性好、成本低的优点。因此,将蓄冷技术与制冷系统耦合的储能技术一直是研究热点,在工商业及民用场景应用广泛。在冷链运输领域,我国每年因运输过程中低温环境不合格导致水产品腐烂损失率达25%,果蔬类损失率达25%~35%,全球有超过50%的疫苗被浪费。因而蓄冷技术在冷链运输领域能够通过减少运输过程中的温度波动来降低产品变质几率,有效减少产品损耗,实现食品和医疗用品的长距离运输。蓄冷技术也可应用于建筑节能,将蓄冷材料与建筑基体复合制得储能墙体,在白天吸收室外进入室内的热量,夜晚则释放热量给室内供暖,实现辅助控制室内温度,减小建筑采暖、制冷能耗,有助于提高室内环境舒适度。此外,通过蓄冷空调将晚上低谷电转化为冷能储存起来,在白天电网高负荷时释放,转移用电负荷,结合分时阶梯电价策略能降低建筑制冷成本与能耗。此外,蓄冷技术与纺织品结合制作成智能纺织品、应用于人体热管理,也是重要的应用领域之一。蓄冷材料是蓄冷技术的核心,开发适宜温度及高蓄冷密度的蓄冷材料是满足不同蓄冷需求的关键。目前常见的蓄冷材料主要有∶显热蓄能材料和潜热蓄能材料。显热蓄能材料包括水等,利用自身升降温过程中热能的变化进行能量储存和释放,技术成熟且成本便宜,适合大规模生产。但其蓄冷密度小,只适用于分钟、小时级的短时蓄冷场景。潜热蓄能材料利用相变材料固-液-气相态变化来储蓄或释放能量,其中应用最为广泛的固-液相变能在相变过程中吸收大量热能,同时温度保持不变(如图1)。潜热蓄能材料蓄冷密度远高于显热蓄能,适用于数小时至数周的蓄能场景,且成本适中,具备大规模应用的潜力。图 1 固液相变过程本文主要对应用于蓄冷领域的相变材料进行综述,探讨相变蓄冷材料物性调控和优化、相变蓄冷系统传热技术强化,总结当前相变蓄冷材料和蓄冷系统不足,展望相变蓄冷技术研究方向和应用前景。01常见相变蓄冷材料常见相变蓄冷材料主要指相变温度在25℃及以下的相变材料。其中,按材料成分可分为有机、无机和共晶相变材料。1.1 有机相变蓄冷材料有机相变材料主要包括石蜡、脂肪酸、酯和醇等,以碳链长度小于17的烷烃为主。有机相变材料相变焓优异、腐蚀性小,而且热稳定性好、经多次相变后物理和化学性质基本不变,可靠性好。但有机相变材料热导率低,如石蜡、酸或醇类有机物的热导率为0.3 W/(mK)、部分材料易燃、生产成本较高等。表1列举了一些相变温度在25℃及以下的常用有机相变材料热物性。其中十四烷相变温度为5~8℃,在冷库、冷链运输保温箱、空调蓄冷等多个场景中应用最为广泛。表 1 有机相变材料的热物性参数1.2 无机相变蓄冷材料无机相变材料主要有冰、水合盐类、熔融盐类、金属或合金类等,其中冰和水合盐因相变温度较低主要用于低温领域,如在空调和建筑蓄冷等领域应用广泛。无机相变材料相变焓大、热导率较高,常见水合盐热导率为0.5 W/(mK) ,而且来源广、成本低、商用化前景好。然而无机相变材料可靠性差,存在过冷度高和相分离严重的缺点,多次使用后性能衰减严重,而且腐蚀性强。表2列举了一些相变温度在25℃及以下的常用无机相变材料热物性。表 2 无机相变材料的热物性参数无机相变材料中冰的研究最多,因为冰相变焓为334 kJ/kg,为常见相变材料的2~3倍,而且成本低廉。冰与水混合所得冰浆具有良好流动性和高相变潜热,可通过离心泵和管道输送,在极高含冰量下不堵塞,且所需输送管道和储罐尺寸小,以其为基础的冰蓄冷技术是实际工程项目中使用最广泛的蓄冷技术。1.3 共晶相变蓄冷材料共晶相变材料是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相变材料混合制备得到的共晶产物,其熔点低于任一组分。共晶相变材料按材料可分为有机-有机共晶、无机-无机共晶和有机-无机共晶相变材料。无机-无机共晶相变材料包括金属合金相变材料、水合盐及熔融盐共晶相变材料,有机-有机共晶相变材料包括有机酸共晶和石蜡,无机-有机共晶相变材料主要是有机酸和水合盐的共晶相变材料。其中无机-有机共晶相变材料能实现有机、无机材料优势互补,可获得兼具过冷度低、潜热较高、性能稳定的相变蓄冷材料,但目前应用研究较少,潜力巨大。共晶相变材料能通过调整各组分比例来控制相变温度,而且能一定程度上改善材料过冷度和相分离等问题,是调节相变材料热物性的一种重要方法,但共晶相变材料的制备工艺较为复杂,需要围绕共晶点按比例形成共晶物,且组分比例与相变温度不呈线性规律,应用前需要进行大量预实验,过程繁琐复杂。表3列举了一些相变温度在25及以下的常用共晶相变材料热物性。表 3 共晶相变材料的热物性参数1.4 相变蓄冷材料的选择研究并筛选出适用于蓄冷系统的相变蓄冷材料,是相变蓄冷技术的关键之一。一般来说,用于蓄冷领域的相变材料应具有以下特性∶①相变温度合适;②相变潜热大;③热导率高;④冻结和熔化率高;⑤热稳定性好;⑥固液相变体积变化小;⑦过冷度低;⑧循环稳定性好;⑨无毒和无腐蚀性;⑩成本低。目前相变蓄冷材料中有机相变材料和无机相变材料应用最为广泛,二者关键物性对比如图2所示,可作为实际选材的参考依据。无机相变材料具有低成本、毒性低和高热导率的优点,适合大规模生产,在蓄能水罐、冷库等大型建筑设备中应用较广,但其过冷度高、相分离严重和腐蚀性强的缺陷限制其在蓄冷领域的应用。有机相变材料具有过冷度低、循环稳定性好和腐蚀性小优点,主要适用于冷链运输和智能纺织品,但其低热导率、有毒、易燃和高成本的缺点阻碍其进一步应用。相比有机、无机相变材料,共晶相变材料可根据组分比例调控相变温度,实现精准控温,适用于要求温度变化范围小的场景,但目前研究较少,适用环境较少。图 2 无机相变材料与有机相变材料关键物性对比图在实际应用中,很难筛选出满足所有条件的相变蓄冷材料,因此要优先选择相变温度适宜且相变潜热高的蓄冷材料,最后采用合适的方法对其性能进行调控。02相变蓄冷技术的应用2.1 冷链运输冷链运输过程中环境温度波动易造成产品损耗,如果引入相变材料,发挥其相变控温功能,减少环境温度波动,能有效提高冷链运输产品质量。冷链运输根据保温方式分为被动式和主动式。被动式冷藏主要应用于冷藏箱,如图3所示,在箱体内加入相变蓄冷材料,吸收进入到箱体内部的热量、减缓温度上升速率,为冷藏物体长时间提供低温储存环境。Li等复合了膨胀石墨与辛酸-月桂酸共晶相变材料,二者质量比为71∶29,制得复合相变材料的相变温度和潜热分别为3.8℃和141.7 J/g,热导率提升了2.8倍,使材料释冷速率提高636.7%。Huang等基于石蜡OP5E开发了一种蓄冷保温箱,高低温测试表明,相变材料可以在至少80 h使保温箱内部温度保持在2~8℃。Liu等将KCl-NH4Cl共晶盐吸附于高吸水性聚合物SAP上,制得一种相变温度为-21℃和相变潜热为230.62 J/g的蓄冷材料。该材料在-15℃下冷藏生物样品时,冷藏时间能达到16.37 h,能有效保证生物样品质量。图 3 被动式冷藏箱及内部构造主动式冷藏是如图4所示在车内安装含相变材料的制冷机组,主动将车内温度控制在适合食品冷藏的低温状态。在主动冷藏系统内,加入相变材料可以辅助控温,减少车厢内的温度波动,降低主动制冷系统能耗。刘广海等设计了一款集隔热、相变蓄冷、制冷送风为一体的冷藏车,相比传统冷藏车,相变材料加入使车内平均温度波动下降48.7%,温度不均匀度系数下降50%。Zhang等考察了集成相变材料对制冷系统能耗影响情况,含相变材料的集装箱制冷能源成本和运营成本分别降低71.3%和85.6%。Michele等提出了一种结合相变材料并用于冷藏车的新型隔热墙,当相变材料厚度为1 cm时,能在10 h内使车内温度波动范围不超出相变温度2℃。图 4 主动式冷藏车及系统组成将相变材料与冷链运输相结合,能出色发挥相变材料高潜热和相变控温的特点,不仅大幅延长有效冷藏时间,还减少冷藏空间的温度波动,提升其温度均匀性,有效减少冷藏产品的损耗率。与传统制冷相比,将制冷系统与相变材料结合,能大大降低能源成本和运营成本,起到减少碳排放的作用。2.2 纺织品人体热管理与出汗散热类似,将相变材料如图5所示应用于纺织品中,通过引入温度调节作用以提升人体舒适度。这种纺织品被称为智能调温纺织品,能响应人体或环境的变化,实现保暖和降温双向温度调节功能,适应多变的环境。目前相变材料与纺织品结合方式主要有三种∶填充法、涂层法和纤维中空填充法。图 5 纺织品集成相变材料用于温度调节填充法是将相变材料填充于纤维或密封袋中,再集中放置在服装内部,特别是胸部和背部等发热量较大的部位,通过相变材料直接吸热或放热的方式控制体表温度。如图6所示,Saeid等将相变温度在24~35℃的石蜡用于降温背心,穿着降温背心在轻度活动和中度活动期间,温度仍维持在人体舒适温度范围内,出汗率分别降低了42%和52%,减少了脱水几率。Hou等开发了一种基于相变材料的液体冷却背心,背心重量为1.8 kg,能在炎热环境中为穿戴者提供至少2 h温度舒适环境。图 6 石蜡降温背心及其包装涂层法将相变微胶囊加入涂层液中,并用刮板将液体均匀涂抹在织物表面,使纤维表面粘附上相变微胶囊来改变纺织品的热性能。Xu等将相变微胶囊固定在棉质衣物上,所制衣物相变温度为16.5℃~36.8℃,符合人体热舒适温度,而且保温系数与不含相变材料的衣物相比从1.05%提高到32.2%。Yin等将相变温度为25.7℃的相变微胶囊嵌在纤维表面,使面料保温率达23.9%,控温能力良好。纤维中空填充法是如图7所示对含有中空结构的纤维进行加工,在内部填充相变材料来赋予纤维蓄能特性。Ke等制备了一种聚丙烯腈/月桂酸-硬脂酸/二氧化钛的复合纳米纤维,相变温度约为25℃,经30个循环后性质相对稳定,具有良好的控温性和稳定性。Song等采用真空浸渍法将月桂酸封装到木棉纤维微管中,制得样品中月桂酸质量分数达86.5%,焓值达153.5 J/g,经2000次循环后性能基本不变。图 7 纤维中空填充法相变材料对热能的吸收会延缓身体温度升高,并减少皮肤中水分散失,从而提高舒适度。同时相变材料具有相变控温特性,可以减缓穿着者的热失衡症状,如感冒、中暑和晕厥等,在医疗保健领域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Olson等制备了由NaCl、Na2SO4和水组成的复合相变材料,如图8所示,应用于婴儿出生后降温问题上,通过简单方式抑制了环境温度的变化。Prashantha等将相变材料制成冰袋用于低温治疗,不仅降低成本,而且延长了使用时间,提供更好的冷疗功能。图 8 相变床垫(蓝色)上为婴儿降温,床垫由相变材料和软垫组成Zhang等用浸渍法将OP10E和SEBS混合制备了可在10℃下保持1800 s的弹性相变油凝胶,并设计如图9所示的冷却帽用于发烧儿童的冷敷治疗,模拟了人体热调节过程,建立发烧儿童所需凝胶量的数据库,为相变头套设计提供参考标准。图 9 相变油凝胶冷却帽建模及数据库将相变材料与人体热管理相结合,可以实现个性化体温调节。这类智能被动体温调节纺织品体积小、使用便利,在高温作业和户外运动等场景中提升人体舒适度。将相变纺织品制备调节体温的医疗保健产品,能帮助婴儿或患有温度敏感性疾病的人群缓解热失衡和常见并发症,加快病情治愈速率。创新性的相变智能体温调节纺织品在技术上已有了较深积累,其商业化值得期待。2.3 建筑节能及数据中心应急冷却将相变材料用于建筑节能领域,能使室内温度维持在舒适范围内,提高人们居住和办公舒适度,实现节能和减少碳排放的目标。建筑节能领域所用蓄冷技术可根据蓄冷方式分为被动式蓄冷和主动式蓄冷。被动式蓄冷主要通过将相变材料与建筑墙体复合制得如图10所示的相变储能墙体,白天吸收热量给室内降温,夜晚释放热量维持室内温度,起到辅助调节室温、减小建筑采暖和制冷能耗的作用。聂瑞等将硅藻土、十八烷和过硫酸铵混合制备一种相变微胶囊/硅藻土复合材料,具有调节室温以及维持室内湿度平衡的功能。Wang等将石蜡、膨胀石墨和高密度聚乙烯掺入水泥砂浆中制备复合相变砖块,在15~30℃和18~24℃时,120 mm厚的相变墙体比240 mm厚普通墙体的蓄能能力分别提高了12.7%和61%,有效降低了室内温度波动。Fu等将膨胀珍珠岩和六水氯化钙复合制得相变温度在27.38℃的相变砖块,用其代替泡沫保温砖作为屋顶,使得室内峰值温度降低5℃,达到室内峰值温度的时间滞后约900 s。图 10 相变材料在建筑节能中的应用主动式蓄冷主要通过制冷装置将电能和太阳能等转化并储存到如图11、图12所示蓄冷装置中,常见于冷库、家用空调和数据中心应急冷却系统等,能在需要时将冷能释放出来,有助于缓解能源供需不匹配的问题。图 11 集成相变材料冷却系统的空调系统图 12 集成相变材料冷却系统的太阳能空调系统Solaimalai等将1-葵醇用于冰基蓄冷系统中,使制冷系统工作时间减少了81.85%,平均充冷放冷速率是原来的5倍以上。Dogan等研究了蓄冰系统对大型超市空调用电成本的影响,相变材料的引入使制冷系统性能提升4.4%,目前运营成本已降低60%。Zheng等基于相变温度为5℃的相变微胶囊材料构建了一种相变冷库空调系统,其蓄冷量为常见冷库的1.5倍,当冷藏容量为3000 kJ时,冰和相变微胶囊悬浮液分别需要3980 s和2200 s完全凝固,使用相变微胶囊悬浮液可节省1780 s。王芳等选择主要成分为甘氨酸的相变蓄冷材料用于小型移动保鲜库中,使冷藏区域温度保持在1.6℃~2.6℃间,在不同供冷方式下内部温度波动均小于1.5℃。周晓棠等将冰蓄冷技术运用到家用空调中,运行10 h后,蓄冰空调的制冷量平均增加34%,达到15.6 kW,性能系数COP平均提升0.7,起到降低能耗的作用。Batlles等在太阳能制冷系统中引入相变储能罐,结果表明每天可节约40%制冷能耗。Peter等将储能罐、太阳能板和热泵组合成蓄冷系统,经1616 h测试,相比常规系统,该系统的季节性性能系数为4.4,总效率提高了46.6%。随着数据中心服务器集成程度的提升,热负荷也在不断升高,为了防止服务器故障,需要配置空调系统以满足数据中心降温需求。而当空调系统因故障停止工作时,需要应急冷却系统及时为服务器提供合适的环境温度,降低故障率。将相变材料与数据中心应急冷却系统结合,发挥相变材料高相变焓和相变控温优势,起到减少运营成本和短时间大量释冷的作用。Huang等基于相变蓄冷装置设计了一种如图13所示的风冷紧急冷却系统,可以将温度保持在27℃以下至少300 s,在低运营成本的同时保证较长的冷却时间。Ma等将相变蓄冷装置和循环热虹吸管集成了一种新型冷却系统,可以维持服务器运行6 min,并且随着相变材料热导率的提升,能将有效紧急冷却时间延长到15 min。图 13 紧急冷却系统综上,在建筑节能领域中引入相变蓄冷材料,可减少室内温度波动并维持在舒适范围内。且相比传统制冷装置,相变材料具有的高相变焓优势能减少制冷机组装机容量,实现制冷、蓄冷装置的轻量化,降低安装、运行成本,提高能源利用效率。03蓄冷技术的发展现状及方向蓄冷材料的固有缺陷及其蓄冷系统的传热性能不足会影响系统整体传热效率。我们需要针对性改善这些不足,提升实际使用性能。蓄冷技术的提升主要包括∶①蓄冷相变材料物性调控和优化;②相变蓄冷系统传热技术强化。3.1 相变蓄冷材料性能的调控3.1.1 相变温度调控相变温度是筛选相变材料的重要参数。为了同时满足对潜热、相变温度等方面的要求。可以结合两种及以上组分开发共晶相变材料来扩大相变温度的选择范围,通过改变组分比例来调控相变温度,克服单一相变材料的缺点,使相变材料更贴合应用需求。Lin等以磷酸二氢钠二水合物、磷酸氢二钾三水合物和五水合硫代硫酸钠配置得三元共晶水合盐相变材料,相变温度从-14.8℃到-10.6℃,可根据需要更改相变温度。李夔宁等将相变温度分别为58℃、18.2℃和-1℃的乙酸钠、丙三醇和水,混合制得相变温度为-14℃的三元共晶相变材料,获得更低的相变温度。Vennapusa等将相变温度为23.01℃的脂肪酸共混物OM-21和相变温度为22.7℃的十二烷醇配置成共晶相变材料,其相变温度从8.6℃到17.5℃,实现调控相变温度的目标。共晶相变材料能根据需求调整相变温度,但材料配比与相变温度间的规律仍不清晰,需要对共晶盐相变机理和规律进一步研究,为大规模应用共晶相变材料提供科学依据。3.1.2 热导率调控不同应用场景对相变材料热导率要求不同。例如在换热器中要求高热导率,更快将近热源部位的热量传递给低温部位,强化系统整体换热效率。而在保温冷藏系统中要求低热导率,减少冷藏空间和外界环境热交换,延缓温度变化趋势,创造合适且长效的低温环境,实现保障产品质量的目标。不同相变材料传热机理不同,金属相变材料主要由电子进行热传递,非金属相变材料主要由声子传递热量。不相容材料之间的声子散射会增大界面热阻,而内部具有完整三维互联网络的材料可以为声子传播提供通道,进而提升材料热导率。因此调控相变材料热导率的方法主要是添加多孔载体材料或纳米粒子等制备复合相变材料,进而改变材料整体的热导率。常用的高热导率多孔载体有泡沫金属和膨胀石墨等,低热导率的载体有二氧化硅、膨胀珍珠岩等。高热导率的纳米粒子有碳基纳米粒子,如碳纤维、碳纳米管和石墨烯等,以及金属纳米粒子如纳米二氧化钛、纳米氧化铝等。Lin等制备了相变温度为5.92℃的膨胀石墨基复合相变材料,将热导率提高到0.43 W/(mK),为原来的1.75倍,显著改善材料的传热性能。Soroush等考察泡沫铜对不同石蜡热导率的改善效果,在质量流量为0.02 kg/s和使用石蜡C22的前提下,系统最高热效率高达83%。He等将二氧化钛纳米颗粒悬浮于氯化钡水溶液中,制得相变温度为-5℃、热导率为0.565 W/(mK)的悬浊液,二氧化钛的加入使热导率提高12.76%。Chen等将相变温度为-9.6℃的十二烷吸附到疏水气相二氧化硅中,与纯十二烷相比热导率降低45%,低热导率有利于抑制内外环境之间热传递,使十二烷更好用于保温领域。这两种调控热导率的方法仍有不足,纳米粒子存在分散不均匀和团聚的问题,在循环使用中性能衰减严重,热导率提升幅度小,性价比低。加入多孔载体会减少相变材料含量,影响整体蓄能量。目前对纳米粒子和多孔载体孔隙的尺寸对热导率的影响规律仍有空缺,以及降低界面热阻和提高相变材料相容性的机理还需进一步探究。3.1.3 过冷度调控过冷是指相变材料在一定压力条件下,温度低于理论凝固温度时仍不发生凝固或结晶,需要冷却到凝固点以下才开始凝固的现象。过冷度被定义为熔化起始温度和结晶开始温度之间的差值,过冷度越大越难结晶。无机相变材料的过冷度普遍偏高,其中水合盐相变材料成核性能较差,容易发生过冷,使相变材料无法在要求温度范围内工作。而且过冷度越大,意味着制冷温度越低,对制冷机负荷要求更高。影响过冷度的因素主要包括∶冷却速率、壁面效应和尺寸效应。一般冷却速率越大,过冷度也越大。过冷度也受封装容器材料种类、表面粗糙度和壁面晶体结构影响,粗糙壁面能提供更多成核位点,粗糙度越大,过冷度越低。储存相变材料的容器体积越小,过冷度越大,因为相变材料中存在灰尘或其他杂质颗粒,能在结晶过程中作为成核位点,促进结晶。但随着容器尺寸减少,缺少足够杂质颗粒提供成核位点,只能以均匀成核的方式结晶,增大相变材料结晶难度。目前解决相变材料过冷的方法主要有添加成核剂和壁面改性。添加成核剂主要是选择晶格参数接近目标材料的成核剂,当成核剂结构与无机盐类结晶物相似时,能起到诱导结晶作用,实现减小过冷度的目的。这种方法经济成本低、适用范围广且制备过程无需特定设备,在调控过冷度方法中应用最广泛。Wu等在氯化镁溶液中加入氯化钙和氢氧化钙作为成核剂,相变材料的过冷度由16.56℃降低到7.73℃,有效抑制过冷。Tang等在相变材料中加入成核剂九水偏硅酸钠将过冷度降低至1.9℃。Zou等以相变温度为11.81℃的四正丁基溴化铵溶液作为蓄冷材料,加入成核剂十二水合磷酸氢二钠使材料的过冷度由4.5℃降低到2.01℃,成核剂的加入有助于降低过冷度。壁面改性法通过增加壁面粗糙度或加入多孔材料和纳米粒子,为相变材料结晶提供更多成核位点,降低材料过冷度。Matthieu等考察金属表面粗糙度对乙醇水溶液过冷度的影响,当铝管表面粗糙度从0.63 μm变13.3 μm时,乙醇水溶液过冷度从4.20℃降低到3.97℃。Zhang等制备了一种以泡沫铜为骨架的水基复合相变材料,过冷度从20.6℃抑制到6.8℃,有效降低了材料过冷度。Liu等将去离子水和氧化石墨烯纳米片超声混合,使水过冷度至少降低74%。成核剂用量需要合理配比,少量成核剂就能有效降低过冷度,过多成核剂反而会降低抑制过冷的能力,性价比不高。后续应使用分子模型对成核机理进行研究,加大对复合型成核剂的开发和机理解释,构建成核剂数据库为大规模商业化提供参考依据。目前对于壁面改性降低过冷度的机理研究不够深入,仅为定性分析,后续应建立多维模型来模拟真实场景,从成核能角度解释机理,用普适性规律指导过冷度的调控。3.1.4 循环稳定性调控固-液相变材料在吸热后,相态会从固态熔化为易于流动的液态,容易出现泄漏,在长期使用中性能衰减严重。对于水合盐类相变材料,在循环使用中可能会发生部分水合盐晶体因沉底而无法重新结晶的情况,即发生相分离,降低相变材料蓄冷能力。在实际使用中相变材料需要具有良好的循环稳定性,能够克服泄漏和相分离的缺点。提升循环稳定性主要途径包括∶制备定形复合相变材料法、微胶囊法和添加增稠剂法。制备定形复合相变材料法主要采用熔融吸附法,在膨胀石墨、泡沫金属等多孔基材内吸收液态相变材料,借助毛细作用和范德华力将液态相变材料吸附在内部孔隙中,减轻相变材料的泄漏。多孔基材内部孔径决定对相变材料的限制能力,根据孔径大小可分为微孔(2 nm)、中孔(2~50 nm)和大孔(50 nm)。较小的微孔可能会限制相变材料的相变,而较大的大孔不足以将相变材料吸附住。因此中孔和较小的大孔更适合制备防泄漏的复合相变材料。Fei等基于癸酸、棕榈酸和膨胀石墨制备了一种相变温度为23.05℃的复合相变材料,经1000次熔化和凝固循环,几乎没有液态相变材料泄漏,可靠性优秀。Shahbaz等采用气相二氧化硅吸附相变温度为20.65℃的六水氯化钙,经100次相变循环后,相变潜热仅变化了7.8%,性能较纯相变材料更为稳定。Zhang等将六水氯化镁和六水氯化钙混合制得相变温度为23.9℃的低温共晶物,经熔融吸附到膨胀珍珠岩中,经500次相变循环后,材料性质未出现明显变化,未出现相分离现象。微胶囊法常用高分子材料包覆相变材料,在其表面形成一层外壳,将液态相变材料锁在壳中,从而减少相变材料泄漏。Charles等使用相变温度为6.2℃的相变材料与外壳材料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进行交联制备微胶囊,使用30天后,质量损失仅为0.6%,而无外壳的纯相变材料质量损失高达6.6%,微胶囊壳使泄漏情况较轻。Zheng等以石蜡和三聚氰胺树脂分别为核材和壳材,制备了一种相变温度为5℃的相变微胶囊,经72 h后未出现分层,稳定时间长。Eszter等用海藻酸钙包裹月桂酸辛酯,经过250次高低温循环后,相变焓从128.27 J/g降至127.67 J/g,没有明显变化,循环稳定性良好。添加增稠剂法通过增加溶液粘度,使相变材料稳定保持悬浮态或乳液态,减少相分离。常见的增稠剂有羧甲基纤维素、琼胶、聚丙烯酰胺、聚乙烯醇、海藻酸钠和活性白土等,添加增稠剂法已广泛用于食品、涂料、化妆品、洗涤剂和医药等领域。He等在六水氯化钙与六水氯化镁二元共晶水合盐中加入增稠剂羧甲基纤维素,在100次循环内保持优异的循环稳定性,焓值从123.13 J/g降至117.88 J/g,为原来的95.7%。杨超等选取羧甲基纤维素作为增稠剂对六水氯化钙进行改性,获得的改性六水氯化钙在300次循环中实现了相分离的控制。杨晋等考察聚丙烯酸钠、聚丙烯酰胺、羧甲基纤维素、聚阴离子纤维素、黄原胶等增稠剂对十水硫酸钠相分离的调控规律,其中加入聚丙烯酸钠和聚丙烯酰胺后静置72 h后未出现明显相分离。目前多孔基材吸附机理解释不足,针对不同材料间相容性问题提出改善方法和相应机理解释。微胶囊使用时容易出现团聚问题,多次使用后因团聚前后密度差出现分层,不利于循环稳定。后续应探究使用表面活性剂来改善团聚问题,考察与不同添加剂的作用规律。增稠剂的使用会增加成本和降低焓值,需开发复配型增稠剂,降低生产成本。而且当相变材料作为浆料使用时,材料粘度的增大会加大传质阻力,增加泵功耗,应通过流体力学仿真来优化增稠剂配比。3.2 相变蓄冷系统性能的调控根据应用需求不同,可将相变蓄能系统分为相变蓄热系统和相变蓄冷系统,其中相变蓄冷系统如图14所示。而相变蓄能系统性能主要受两个因素影响∶相变材料和系统传热结构。相变材料可通过选材和改性等方法将性能调整至预期所需,系统传热结构可以通过改变换热器内外部形状和排布,获得具有换热面积大、结构稳定、操作简单、抗压性好、抗腐蚀性好和热稳定性好等优点的换热器。根据相变蓄冷系统换热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间壁换热式相变蓄冷系统和直接接触式相变蓄冷系统。图 14 相变蓄冷系统示意图3.2.1 间壁换热式相变蓄冷系统蓄冷技术中间壁换热式相变蓄冷系统主要包括∶內融盘管式、堆积床式和管翅式,通过将制冷剂与传热流体隔开来防止二者直接接触,在一定程度上维持二者性质不变,目前应用最为广泛。內融盘管式蓄冷系统属于静态制冰,装置如图15所示,以冰作为相变材料,由浸没在水槽中的盘管构成结冰载体。蓄冷时,制冷剂在管内流动,将管外的水冻结成冰;释冷时,传热流体在管内流动,管外的冰熔化吸收管内流体的热量。盘管式蓄冰系统形状多变,应用范围广泛,使用简单,可靠性好,价格较低,本身既可制冰又可蓄冰。而且间壁换热的方式能隔开冷源和外界,提升系统的循环稳定性。但冰与传热流体间存在较大的接触热阻,对传热性能不利。且盘管式内部管路长、多弯折,制冷剂流动阻力大,泵功耗大,运营成本较高。图 15 内融式盘管式冰蓄冷系统的蓄冷和放冷过程堆积床式蓄冷系统通过将水、低温石蜡和水合盐等相变材料封装在如图16所示的球形或板形容器内,并将这种蓄冷单元如图17所示放置在水罐内。蓄冷时,制冷剂在蓄冰单元外流动,其中相变材料通过凝固来实现蓄冷。放冷时,传热流体流过蓄冷单元间隙实现热交换。这种蓄冷装置运行可靠,但存在蓄冷量不易计量、传质阻力大等缺点。图 16 封装式蓄冷单位图 17 堆积床式蓄冷系统管翅式蓄冷装置如图18所示,在列管上增加翅片来增大传热面积,常在翅片空隙中填充水合盐和石蜡等相变材料用于蓄冷。蓄冷时,制冷剂在管内流动,管外相变材料凝固蓄冷。放冷时,管外相变材料熔化释冷,降低管内传热流体温度。这种装置结构紧凑、传热面积大,但制备工艺复杂而且难检修保养,运行成本较高。图 18 管翅式换热器3.2.2 直接接触式相变蓄冷系统直接接触式相变蓄冷系统方法包括外融盘管式和直接接触式,通过制冷剂与传热流体直接接触换热,减少换热器热损失并提高热交换效率。外融盘管式蓄冷装置如图19所示,与內融盘管式蓄冷装置结构相似,同以冰作为相变材料。蓄冷时,制冷剂在管内流动,将管外水冻结成冰;但在释冷时,传热流体在管外流动,直接与冰接触换热。这种直接接触式传热能有效减低接触热阻,提升换热速率。但相变材料会直接接触传热流体,存在物性被影响的可能,可靠性有待提高。图 19 外融式盘管式冰蓄冷系统的蓄冷和放冷过程直接接触式冰浆制备装置如图20所示,制冷剂和水溶液直接接触,水溶液降温结晶形成冰晶颗粒,这种方法在动态制备冰浆过程中具有较高的换热效率,改进静态冰蓄冷中冰层厚度增长和热阻增加的缺点。但是制冷剂喷嘴处易发生冰堵,难连续制冰,传统低温冷媒难与水分离,消耗量大,且容易腐蚀管壁,实际应用成本高。图 20 直接接触式冰浆制备装置3.2.3 相变蓄冷系统的性能优化相变蓄冷材料的低热导率意味着相变蓄冷系统蓄冷和放冷时间长,增加制冷系统功耗,提高运行成本,因此需要对材料和换热器的热性能进行优化。相变蓄冷系统传热主要有两种强化方向∶添加高导热填料和增大换热器表面积,实际应用中常将这两种方法结合起来,共同优化相变蓄冷系统性能。添加高导热填料的方法是通过添加具有高热导率、大比表面积的纳米颗粒或多孔基材来提升整体热导率,提升系统释冷、蓄冷速率,提高整体融冰率。Lou等研究了泡沫金属对蓄冰球的传热强化,分析金属泡沫和金属泡沫复合翅片下温度场、冰锋演化、凝固分数、总凝固时间和蓄冷能力的变化,最后对泡沫金属蓄冰球的无量纲参数进行分析,为泡沫金属在蓄冷系统中的应用提供参考。Rajan等将活性生物炭纳米粉末分散在水中,将材料热导率从0.62 W/(mK)提升至1.05 W/(mK)。连续运行337 h,相比不含相变材料的冷库,含相变材料的冷库消耗电量从304.58 kWh降至278.03 kWh,相变材料降低了冷库9%的能耗。Refat等为提高水的热导率,将水封装在高热导率石墨球中并用于堆积床系统,石墨的加入使水的热导率从0.6 W/(mK)提升至7.2 W/(mK),系统完全蓄冷时间减少了53.7%。增大换热器表面积,进而增大系统传热面积来提升热导率。常见方法是在换热器内引入翅片和增加槽口,管翅式换热器由此而来,翅片和槽口越多,热导率提升幅度越大。Shao等研究了相变乳液PCE-10在管翅式换热器中的热性能,其相变温度在4~11℃间,热导率为0.4 W/(mK),翅片的存在强化了传热,使整体传热速率提升了1.1~1.3倍。Vahid等研究了管壳几何形状和传热管向下偏心对管壳式换热器中石蜡熔化行为的综合影响,得出增加偏心系数可以延长以对流为主的熔化时间,缩短以传导为主的熔化时间结论,为容器设计提供思路。Merve等为改善板式换热器的性能,在板表面上增设鱼鳃槽,传热速率提高了17.5%,鱼鳃槽起到增大传热面积作用。结合高导热填料及增大换热器表面积可进一步提高蓄冷系统传热性能,已广泛用于蓄冷系统中。黄江常使用膨胀石墨与水复合制备出相变焓值280.6 kJ/kg、相变温度0℃、过冷度为2.6℃和热导率为4.72W/(mK)的水/改性膨胀石墨复合相变材料。Feng等将这种水/膨胀石墨复合相变材料与管翅式换热器通过如图21所示方式耦合,将复合相变材料填充入换热器翅片间。图 21 水/改性膨胀石墨复合相变材料填充管翅式换热器相比纯水蓄冷器,该蓄冷器的蓄冷功率提升了15.9%,而且完成蓄冷时间仅为纯水蓄冷器的69.7%,成功搭建了一个具有较高蓄冷功率和较快蓄冷速率的蓄冷装置。Nóbrega等在水中加入纳米氧化铝颗粒,当纳米氧化铝质量分数为5 wt%时,相变焓为275.9 kJ/kg,结冰前热导率为0.67 W/(mK),结冰后热导率为2.65 W/(mK)。再将其和图22所示四翅片管耦合,氧化铝和翅片管的加入分别使水完全凝固时间减少了25%和9.1%,成功缩短了系统蓄冷时间。图 22 相变材料与四翅片管耦合模型Ahmed等采用十四烷为相变材料,膨胀石墨作为高导热封装基材,制得相变温度为4.5℃、相变焓为168 kJ/kg、热导率为10 W/(mK)的复合相变材料。并如图23所示在空调系统中设计双流体回路,通过结构上的优化空调组成,空调压缩机在高峰时期的功耗从2.18 kW降至1.82 kW,降低约16%。图 23 使用膨胀石墨/十四烷复合相变材料的蓄热式集成空调加入纳米颗粒和多孔材料虽能提升系统热导率,但会对相变材料的相变潜热、相变温度和循环稳定性等性质有影响。增大蓄冷器传热面积,会因内部结构的复杂化提高成本和压降,对生产和应用提出更高要求。目前相变蓄冷材料和蓄冷器的量产工艺尚不成熟,大规模应用难度高,后续应继续开发新型蓄冷材料和蓄冷容器,寻找相变材料与蓄冷器之间更多种耦合方式,提出与工况相匹配的释冷、蓄冷控制策略,降低运行成本,实现相变蓄冷技术的大规模应用。而且要探究材料与容器间相容性,部分材料有金属腐蚀性,会减少系统使用寿命和增加维护成本,如何对装置进行防腐蚀处理也是未来的研究重点。04总结与展望本文回顾了面向低温相变蓄能领域的相变材料和相变蓄冷系统,并介绍了目前相变蓄冷系统的主要应用场景,最后针对相变蓄冷系统的关键性能介绍了调控方法和方向。尽管相变蓄冷材料和系统的研究已经取得了较大进展,但由于相变材料自身缺陷和使用条件限制,目前应用范围较窄,离大规模商业化还有一定距离。根据国内外现有研究,本综述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继续发展∶(1)进一步研究相变材料的性能调控方法和规律,单一相变材料通常存在如热导率低、过冷度高、循环稳定性差和腐蚀性强等缺陷,这可以通过制备复合相变材料和加入添加剂来调控相变材料性能。后续需要建立和完善相变材料的物性数据库,提供一种有利于解决多数问题的方案,同时开发兼具低成本和低制造难度的工业化路线,为相变材料大规模商业化提供技术支撑。(2)开发和研究新型相变蓄冷系统,使用数值模拟指导设备开发,设计结构简单和制造难度低的蓄冷系统,特别是对于冷链运输、纺织品和数据中心冷却等领域,要求有限的体积和重量,需要提高相变蓄冷系统的集成程度。应结合实验来验证模拟设备的实际使用性能,最后对相变蓄冷系统进行经济评估和环境评估,开发低能耗、低碳排放的相变蓄冷系统。(3)拓宽相变蓄冷系统在各领域中的应用,目前已在数据中心应急冷却和医疗保健等新领域有了较深的技术积累。后续还要完善在冷链运输、纺织品和建筑节能等领域的应用,寻找高蓄冷需求的行业,实现在各行各业的大规模商业化。总之,相变蓄冷技术作为储能技术中的技术分支,具有高安全性、性能稳定、充放寿命长、成本低、结构系统简单等优点,是未来实现分布式储能和清洁能源利用的重要方向。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