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能

仪器信息网流动能专题为您整合流动能相关的最新文章,在流动能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流动能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流动能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流动能话题讨论。
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流动能相关的耗材

  • 流动相溶剂瓶
    产品描述规格流动相溶剂瓶/PTFE三孔盖100mL无色流动相溶剂瓶/PTFE三孔盖250mL无色流动相溶剂瓶/PTFE三孔盖500mL无色流动相溶剂瓶/PTFE三孔盖1000mL无色流动相溶剂瓶/PTFE三孔盖2000mL无色流动相溶剂瓶/PTFE三孔盖250mL无色流动相溶剂瓶/PTFE三孔盖500mL棕色流动相溶剂瓶/PTFE三孔盖1000mL棕色流动相溶剂瓶/PTFE三孔盖2000mL棕色液相色谱流动相溶剂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美国Corning溶剂瓶、德国肖特溶剂瓶。国产溶剂瓶,橘红色实心聚丙烯盖、蓝色聚丙烯开孔盖、聚四氟乙烯三孔塞液相色谱流动相溶剂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溶剂瓶、蓝色实心聚丙烯盖、蓝色聚丙烯开孔盖、聚四氟乙烯三孔塞。液相色谱流动相瓶的瓶盖,包括盖体,所述盖体上设有若干流动相管路孔,所述盖体上还设有通气孔、通气管,所述通气管一端与通气孔连接,另一端的管口向下开设。本实用新型的液相色谱流动相瓶的瓶盖,能有效地减少灰尘落入和流动相挥发,有利于流动相的保存以及延长流动相管路相关部件的寿命。
  • 生化流动比色皿
    生化流动比色皿☆ 外形尺寸35×12.4×12.4; ☆ 光程10mm,通光孔径中心高度8.5mm; ☆ 容量:30μl; ☆ 高精度流动池、无气泡、无交叉污染。
  • 流动相脱气机
    流动相脱气机  溶解氧会引起流速不稳并会增加基线噪音。此外它对荧光检测具有淬灭效应并能增加紫外检测器的背景量。HPLC系统中的溶解气体会脱离出来,在止回阀、接头或检测器流动池等地方形成气泡。内嵌式真空脱气法比超声波降解法或喷氦法更加有效地除去流动相中的溶解气体。内联脱气机通过包裹在密封室上的透气膜来收集气体。习惯上,膜是由PTFE管线制成,但Degasys Ultimate脱气机使用的管线则是由非晶体含氟聚合物组成。该物质的透气性是PTFE的200到300倍,这意味着使用更短的管线即可除去溶解气体。这种新材料还具有比PTFE更高的管材耐内压强度。为防止交叉污染,Degasys装置上的每条通道被单独包裹在各自的真空室内。名称 电压 数量 货号 流动相脱气机(4通道,7mL/min/通道) 110V 单件 25189 流动相脱气机(4通道,7mL/min/通道) 220V 单件 25194为防止系统损坏, 不要在Degasys系统上使用含TFA浓度超过5%的流动相。

流动能相关的仪器

  • 种子流动性测试仪 400-860-5168转1244
    种子流动性测试仪SO-260 特点介绍⊙ 手动控制整个操作和过程⊙ 可重复测量种子样本的流动性⊙ 带4个滚轮的框架结构,750x750x2000mm⊙ 提供的样品漏斗为37升,工作平台为H750xD480mm⊙ 加高圆筒,体积为49升,直径500mm,H =250mm⊙ 标准输出口径DN60mm ⊙ 控制箱带继电器和定时器 应用范围▲ 适合所有能自由流动的物料▲ 测量颗粒度,干燥性,流动能力,倾斜性▲ 堆积密度0.5至0.85公斤/升▲ 样品类型例如:所有各种谷物,颗粒,微丸▲ 粒径最大6mm 实验要求● 电源:230V/50Hz● 压缩空气:5 – 6 bar● 可选附件:转换圆环,以减少输出口径为DN50毫米
    留言咨询
  • 智能人体运动能耗监测仪 型号:GT9X Link ;wGT3X-BT原产地:美国生产厂家: ActiGraph GT9X link体动记录仪具备经验证的三轴加速仪及数据过滤技术。镜面超薄机身,配备高分辨率液晶显示屏,可提供受测对象的实时数据反馈。具备Bluetooth Smart蓝牙技术的Link体动记录仪还包含了陀螺仪,磁力计,配合附加的加速仪,大大增加了有关移动,旋转,身体姿态的可测量信息。 典型应用: 人群活动调查:各种年龄段,无论是青少年还是中老年;各种人群,如患有某类疾病的人群,孕妇,军人。睡眠研究:测量潜伏期,觉醒次数,睡眠时间,睡眠效率,周期性腿动(PLM)等指标。活动习惯与疾病的关联性研究:研究肥胖,帕金森症,糖尿病等与活动的关联性。环境或器械与运动的关联性研究:例如,小学运动场地的规划安排,与学生活动强度的关联性研究。运动研究:健身;运动员运动强度监测,学生运动强度监测与活动强度预测设计。 特点: *体积如手表大小,佩戴方便,受试对象无不适感。*受试对象可以自由活动,数据更能体现受试对象的日常正常活动。*受试对象24小时佩戴。可做数小时,数天,甚至数月的长期观察记录。*可适应各种环境的记录。如家庭,户外,商场,运动场。受试对象不用一直停留在受试地。不受空间位置的限制。 可记录参数: 原始加速度值,能量消耗, 能量代谢当量,计步,活动强度,心率,定位,总睡眠时间,睡眠效率,姿态等等 wGT3X-BTGT9X-LINK加速度测量范围+/- 8G+/- 8G(主加速计)规格4.6x3.3x1.5(cm)3.5x3.5x1.0(cm)重量19 克14 克容量2G或120天(30Hz)4G或240天(30Hz)电池25天 (完全充电)*14天接口USB 2.0 Bluetooth SmartUSB 2.0 Bluetooth LE采样率30-100Hz30-100Hz校准不需要不需要防水性1米内30分钟IP 27 \1米内30分钟 ActiLife数据分析软件ActiLife桌面分析软件包支持所有ActiGraph活动记录仪。用来配置设备进行数据采集,数据下载,观察及处理采集的的活动数据。通过软件数据可以方便的导出为CSV格式文件或纯文本文件(TXT)供其它分析软件使用(例如SPSS,SAS)。软件直观界面友好,大量数据分析选项的设计,使研究课题的效率及效能。相关研究文献:Intense physical activity is associated with cognitive performance in the elderly - PubMedConcurrent and prospective associations among biological maturation, and physical activity at 11 and 13 years of age - PubMedAssociations between objectively measured physical activity and academic attainment in adolescents from a UK cohort基于ActiGraph GT9X的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网球专项)大学生运动能量消耗模型研究孕晚期母亲睡眠对子代生长及代谢影响的队列研究 - 中国知网Actigraph测量大学生乒乓球运动能量消耗特征的实证研究 - 中国知网
    留言咨询
  • 粉末流动性测试仪 400-860-5168转1244
    粉末流动性测试仪 按照美国药典1174章节和欧洲药典2.9.36章节的粉末流动性要求而设计,广泛用于制药工业中的粉末流动性检测,新的美国和欧洲药典方法中提出了四种对粉末流动性的检测方法和标准: ◆通过一个孔来流动 ◆固定的一个角度 ◆剪切池 ◆压缩指数和Hausner比例 英国科普利公司提供的粉末流动性测试仪BEP2可以完成药典规定的四种方法中三种分析:通过一个孔来流动、固定的一个角度、剪切池,BEP2易于使用、体积小、容易更换量筒、漏斗、角度板和剪切池附件,下面可以看到每一个测量附件。 一、圆筒附件(通过一个孔来流动) 最常用的方法是:一定量的粉末通过已知大小孔径的时间。当粉末流过孔径时,很多十分重要的因素影响我们对其判断,甚至超过了粉末本身的性能特征,这些因素包含:测试设备的材质、形状;粉末堆积的直径、高度和孔的形状。药典中建议使用圆形的容器,以增强粉末之间的流动,同时尽量减少容器材质差异性对粉末流动性的影响。即使这样,该技术也只适合非粘性粉末的分析,同时药典也建议: 1.堆积粉末的高度远大于孔的直径。 2.孔的开口直径大于颗粒直径的6倍以上。 3.圆筒的直径大于孔的开口直径2倍以上 这样粉末堆积高度和开口直径的差异性对结果的影响可以忽略,因而量筒附件的设计要满足上面的所有要求,它由一个不锈钢圆筒构成,高76mm,直径57mm,容量为200ml,圆筒底部密封并保留一个开口,以更换不同大小的孔,同时包含一套20个不同规格的开口盘,每一个盘都在其中间精密开孔,其大小为:4, 5, 6, 7, 8, 9, 10, 12, 14, 16, 18, 20, 22, 24, 26, 28, 30, 32, 34, 36mm, 当装样时,一个档板盖住其孔,这样保证没有振动情况下,让粉末平稳地流过中间的孔。它可以使用两种方式来测量:质量和时间,以定义粉末内在的流动性能。 A、质量和时间 操作非常简单,针对相应的粉末,选择一个合适的开口尺寸(对于未知的样品,可以从18mm的孔开始测量,然后来决定增加或减少孔的大小),调节挡板,保证其盖住其孔,加入待检测的样品,打开挡板,开始计时;待全部样品通过其漏斗,测量出流动时间。连续测量三次,根据质量和时间计算出流动速度:克/秒。 B、固有的流动指数 圆筒附件提供了一个简单地、可重复地对粉末流动性的检测技术,它包含了很多影响流动性的物理特性,如:颗粒大小、形状、细度、表面积、实际和体积密度、多孔性、沉淀物、带电性,现在没有一个可以直接全部量化上面所有参数的测量方法。固有的流动指数基于粉末自由流过平板中一个孔的流动能力,其流动指数表达为连续三次能自由流过的最小孔的直径(mm)。根据其原理,我们建议首先使用18mm的孔,当平板放上,挡板关闭的情况下,加入50克样品于圆筒的漏斗中,等待30秒让其可能结成小块,挡板打开。如果粉末流过孔以后,在上部和下部没有形成残留,则结果为正;如在壁上产生凝结,不能通过或通过时候发生突然流动,结果为负。如果为正,则减少孔的大小,直到负的结果出现,然后再增大孔径,直到正的出现,并三次正常顺利流过该孔。流动指数被成功应用于判断粉末的流动性,如:胶囊填充、压片和干粉包装中。 二、漏斗附件(通过一个固定角度) 在一些情况,为了模拟一些产品的实际生产条件,使用一个锥形漏斗,其规格是按照欧洲药典2.9.16章的要求,采用不绣钢结构,容量为400ml,同时提供三个规格的开口直径:10、15、25mm,他们可以快速互换,结构和测量过程与圆筒附件相似,也有一个档板。我们可以增加一个天平和计时器与档板的微动开关连接,实现自动计时和称重;它有四种工作模式:固定的样品重量,测量流动时间;固定的样品体积,测量流动时间;固定的流动时间,测量样品重量;绘制流动时间和样品重量的关系图。 三、剪切池附件 粉末流过该装置与其体积密度和剪切长度有关,它由一个直径140mm、高度32.5mm、体积为500ml的圆形桶做成,在底部有一个直径100mm的孔,在准备样品的过程中,对其密封上;分两步分别测量样品牢固性(体积密度)和破坏性(剪切长度)。
    留言咨询

流动能相关的方案

流动能相关的论坛

  • 再问实现KED的条件——动能一致和分布狭窄

    据王老师书上,要真正高效实现KED作用需要两个条件:干扰离子和待测离子动能一致且不高,两类离子的高斯分布必须狭窄。 实现这两个条件的途径: 前者是调节离子透镜——透镜电压降低,干扰离子和和待测离子的动能可以降低,问题是如何保证其动能(或着平均动能)一致呢?其实之前就有类似疑问:样品经等离子体后,离子动能是否一致呢?(http://bbs.instrument.com.cn/shtml/20150131/5653225/) 后者是通过屏蔽炬系统——该装置能减小等离子体和耦合线圈之间的电势,从而降低二次电离,不知是如何实现干扰离子和待测离子高斯分布变窄呢?

  • 关于玩具检测中水枪动能的测试

    请教一下各位同行,都是怎样进行水枪动能测试的。我查找了很长时间都没有找到这方面的指导材料,对于依靠空气压强的水枪的动能可以不必考虑,关键是靠空气压强来喷射水柱的样品该怎么样测试,请给位指教,谢谢

  • 振动能级问题

    振动能级问题

    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1/11/201111292224_334102_1643684_3.jpg这个基态的0,1,2,3指的是分子的振动能级吧,这个来表征分子的振动信息么

流动能相关的资料

流动能相关的资讯

  • 加强科技创新 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访科技部党组书记、部长阴和俊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高质量发展的内在关系,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创新和发展,深化了科技创新推动生产力发展的规律性认识,为以科技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如何理解新质生产力与科技创新的关系?怎样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如何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记者就这些问题采访了科技部党组书记、部长阴和俊。科技创新通过对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生产力三要素”的改造,从本质上推动新质生产力实现能级跃升记者:如何理解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阴和俊:新质生产力是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的先进生产力。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通过对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生产力三要素”的改造,增强劳动者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丰富劳动对象种类和形态,创造新的生产要素组合,拓展生产新边界,塑造发展新动能,从本质上推动新质生产力实现能级跃升。科技创新能够促进劳动者全面发展,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锻造一支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队伍。随着科技创新带来的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升级、拓展,新型劳动者需要具备更多专业知识、掌握先进设备以适应新型生产模式。同时,科技创新催生新兴产业,5G通信、智能网联、无人工厂、智慧港口等进一步解放了劳动者,消除或弱化了自然条件对生产活动的限制,为劳动者提供更好的生产环境。科技创新能够极大拓展劳动对象的范围和类别,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开辟广阔空间。一方面,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生物科技、元宇宙、脑机接口、大数据等新技术的出现极大丰富了劳动对象的种类和形态,拓展了生产新边界,为生产力发展提供新动力。另一方面,新工艺、新技术进一步提高了劳动对象的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加快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科技创新能够催生劳动资料革新升级,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注入澎湃动能。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广泛应用,孕育出一大批具有更高科技属性的新型劳动资料,推动生产效率、生产质量不断提高,生产过程向平台化、网络化、协作化转变。在数字化技术加持下,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产业形态重塑升级,推动生产力不断进步。抓好科技创新这个“源头活水”,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记者:如何加强科技创新,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阴和俊: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抓好科技创新这个“源头活水”,坚持科技引领、创新驱动,不断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立足当下,着力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难题,解决产业链供应链受制于人问题;面向未来,着力加速未来科技突破、构筑未来产业先发优势,下好发展新质生产力“先手棋”。一是加强前沿技术和颠覆性技术趋势研判。密切关注集成电路、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生物技术、先进能源等科技前沿突破方向和最新趋势,强化对科技变革性、苗头性态势分析,研判可能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点技术和技术群。持续开展常态化技术预测,针对重点前沿领域和未来竞争热点开展动态监测,加强多元布局和并行推进。二是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完善国家实验室运行管理机制,加快重组全国重点实验室。发挥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优势,集成各方面创新资源,开展“大兵团”作战,加快产出一批重大原创性成果,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强劲动能。三是聚焦重点产业领域加快研发攻关。从国家紧迫需求出发,举全国之力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在基础研究、技术研发、产业应用等方面进行系统部署,突破基本原理、基础软硬件、基础材料等瓶颈制约,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强化科技创新对产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四是加快实施引领未来的重大科技项目。围绕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大需求,凝练部署一批能够引领未来发展方向的重大科技项目。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推动建立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新型科研组织模式和资源配置方式,大力发展目标导向的基础研究,突出前沿技术交叉融合,积极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制高点。全面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和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记者:如何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阴和俊:现代化产业体系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科技创新成果应用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途径。科技创新成果通过转化成为新质生产力,进而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升级和发展。科技部将全面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和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一是突出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统筹基础研究、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全链条各环节,依托我国广阔市场空间和丰富场景优势,激励企业加快数智化转型,打造更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技领军企业。二是强化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围绕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重大需求,强化系统观念,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一体谋划、一体设计,在传统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的重点领域协调推动重大科研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试点示范,支撑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增强我国产业整体竞争力。三是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融合发展。以科技创新全链条、科技型企业全生命周期融资两大需求为牵引,坚持支撑科技攻关和服务实体经济同步推进,综合运用信贷、基金、债券以及科技保险等金融手段,为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提供灵活充足的资金供给,实现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着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记者:如何通过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着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建立高标准市场体系,创新生产要素配置方式,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阴和俊:改革的过程就是生产关系不断调整适应的过程,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需要通过改革形成。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提高科技资源配置效率、激发各类创新主体活力,是释放新质生产力澎湃动能的有效手段。下一步,按照党中央部署,科技部将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不断破除制约科技创新活力的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一是加强改革顶层设计,加快健全新型举国体制。统筹健全科技政策体系,针对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战略博弈必争领域强化精准政策支持,推动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更好结合,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二是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体制机制改革,畅通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的良性循环。三是健全科技创新治理机制。完善新技术研发应用的法律制度,优化激励创新的公平竞争市场环境,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良好土壤。
  • 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六部门发布关于推动能源电子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
    1月17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六部门发布了关于推动能源电子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意见提出:到2025年,产业技术创新取得突破,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产业生态体系基本建立。高端产品供给能力大幅提升,技术融合应用加快推进。能源电子产业有效支撑新能源大规模应用,成为推动能源革命的重要力量。到2030年,能源电子产业综合实力持续提升,形成与国内外新能源需求相适应的产业规模。产业集群和生态体系不断完善,5G/6G、先进计算、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能源领域广泛应用,培育形成若干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能源电子企业,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体系健全。能源电子产业成为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关键力量。附全文: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六部门关于推动能源电子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工信部联电子〔2022〕181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能源电子产业是电子信息技术和新能源需求融合创新产生并快速发展的新兴产业,是生产能源、服务能源、应用能源的电子信息技术及产品的总称,主要包括太阳能光伏、新型储能电池、重点终端应用、关键信息技术及产品(以下统称光储端信)等领域。随着全球加快应对气候变化,“能源消费电力化、电力生产低碳化、生产消费信息化”正加速演进。能源电子既是实施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战略的重要内容,也是新能源生产、存储和利用的物质基础,更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中坚力量。为推动能源电子产业发展,从供给侧入手、在制造端发力、以硬科技为导向、以产业化为目标,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经国务院同意,现提出以下意见: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构建产业生态体系为目标,以做优做强产业基础和稳固产业链供应链为根本保障,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推动能源电子产业发展,狠抓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确保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二)基本原则市场主导、政策支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强化企业市场主体地位,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完善政策机制,加强政策引领。统筹规划、融合发展。优化顶层设计,坚持系统观念,协调供需关系。加强产业链上下游协同,促进“光储端信”全链条融合创新,统筹推进产业集聚发展。创新驱动、开放合作。营造开放包容的创新环境,鼓励技术、机制及模式创新。建立国际开放合作体系,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能源电子产业链。安全高效、持续发展。加强安全技术攻关和产品提质增效,健全技术标准和检测认证体系。全面推行绿色制造和智能制造,促进能源电子产业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三)发展目标到2025年,产业技术创新取得突破,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产业生态体系基本建立。高端产品供给能力大幅提升,技术融合应用加快推进。能源电子产业有效支撑新能源大规模应用,成为推动能源革命的重要力量。到2030年,能源电子产业综合实力持续提升,形成与国内外新能源需求相适应的产业规模。产业集群和生态体系不断完善,5G/6G、先进计算、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能源领域广泛应用,培育形成若干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能源电子企业,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体系健全。能源电子产业成为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关键力量。二、深入推动能源电子全产业链协同和融合发展(四)加强供需两端统筹协调面向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系统谋划能源电子全产业链条,以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提升供给体系的韧性和对需求的适配性。鼓励以企业为主导,开展面向市场和产业化应用的研发活动,扩大光伏发电系统、新型储能系统、新能源微电网等智能化多样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推动能源电子重点领域深度融合,提升新能源生产、存储、输配和终端应用能力。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促进清洁能源与节能降碳增效、绿色能源消费等高效协同。(五)促进全产业链协同发展把促进新能源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积极有序发展光能源、硅能源、氢能源、可再生能源,推动能源电子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协同发展,形成动态平衡的良性产业生态。引导太阳能光伏、储能技术及产品各环节均衡发展,避免产能过剩、恶性竞争。促进“光储端信”深度融合和创新应用,把握数字经济发展趋势和规律,加快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新能源融合发展,积极培育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推动基础元器件、基础材料、基础工艺等领域重点突破,锻造产业长板,补齐基础短板,提升产业链供应链抗风险能力。(六)健全技术创新支撑体系在能源电子领域支持建立制造业创新中心、碳中和未来技术学院等研发创新平台,推动产业基础研究,加大低碳零碳负碳等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研发力度。支持企业、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加强合作,构建多层次联合创新体系,强化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形成技术创新攻坚合力。鼓励地方围绕特色或细分领域,开展关键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形成差异化发展。充分发挥人才第一资源作用,加强能源电子创新人才体系建设。三、提升太阳能光伏和新型储能电池供给能力(七)发展先进高效的光伏产品及技术加快智能光伏创新突破,发展高纯硅料、大尺寸硅片技术,支持高效低成本晶硅电池生产,推动N型高效电池、柔性薄膜电池、钙钛矿及叠层电池等先进技术的研发应用,提升规模化量产能力。鼓励开发先进适用的智能光伏组件,发展智能逆变器、控制器、汇流箱、跟踪系统等关键部件。加大对关键技术装备、原辅料研发应用的支持力度。鼓励开发安全便捷的户用智能光伏系统,鼓励发展光伏充电宝、穿戴装备、交通工具等移动能源产品。探索建立光伏“碳足迹”评价标准并开展认证。加快构建光伏供应链溯源体系,推动光伏组件回收利用技术研发及产业化应用。专栏1 太阳能光伏产品及技术供给能力提升行动晶硅电池。支持开展大尺寸和双面、PERC、PERC+SE、MBB等PERC+高效电池技术的规模化量产。开展TOPCon、HJT、IBC等高效电池及组件的研发与产业化,突破N型电池大规模生产工艺。薄膜电池。统筹开发钙钛矿电池(含钙钛矿/晶硅叠层电池)、非晶硅/微晶硅/多晶硅薄膜电池、化合物薄膜电池等高效薄膜电池技术。开发BIPV构件、车船用构件、户外用品等产品,拓展应用领域。光伏材料和设备。开发高纯度、低成本多晶硅材料和高性能硅片,提升大尺寸单晶硅拉棒、切片等制备工艺技术,提升电子浆料、光伏背板、光伏玻璃、封装胶膜、电子化学品等关键光伏材料高端产业化能力。支持高效闭环硅料全套产线突破,提升还原炉、单晶炉、PECVD、切片机、丝网印刷机、光电检测设备等水平。智能组件及逆变器。发展具有优化消除阴影遮挡功率损失、失配损失、消除热斑、智能控制关断、智能光照跟踪、实时监测运行等功能的智能光伏组件产品,提升光伏组件轻质化、柔性化、智能化水平。开发新型高效率和高可靠性逆变器,提高光伏电站监控运维水平。系统和运维。研发推广智能管理系统和集成运维技术,提高光伏发电全周期信息化管理水平。结合5G、AI、机器视觉、无人机等开展无人智慧化电站运维系统研究,开发光伏电站系统智能清洗机器人、智能巡检无人机、智能AI系统平台等产品。推广应用1500V光伏系统技术。(八)开发安全经济的新型储能电池加强新型储能电池产业化技术攻关,推进先进储能技术及产品规模化应用。研究突破超长寿命高安全性电池体系、大规模大容量高效储能、交通工具移动储能等关键技术,加快研发固态电池、钠离子电池、氢储能/燃料电池等新型电池。推广智能化生产工艺与装备、先进集成及制造技术、性能测试和评估技术。提高锂、镍、钴、铂等关键资源保障能力,加强替代材料的开发应用。推广基于优势互补功率型和能量型电化学储能技术的混合储能系统。支持建立锂电等全生命周期溯源管理平台,开展电池碳足迹核算标准与方法研究,探索建立电池产品碳排放管理体系。专栏2 新型储能电池产品及技术供给能力提升行动锂离子电池。支持开发超长寿命高安全性储能锂离子电池。优化设计和制造工艺,从材料、单体、系统等多维度提升电池全生命周期安全性和经济性。推进聚合物锂离子电池、全气候电池、固态电池和快充电池等研发和应用。锂电材料及装备。保障高性能碳酸锂、氢氧化锂和前驱体材料等供给,提升单晶高镍、磷酸铁锰锂等正极材料性能。提高石墨、锂复合负极等负极材料应用水平。加快电解液用高纯碳酸酯溶剂、高纯六氟磷酸锂溶质等产业化应用。提升高破膜高粘接性功能隔膜的性能。突破搅拌、涂覆、卷绕、分切等高效设备。钠离子电池。聚焦电池低成本和高安全性,加强硬碳负极材料等正负极材料、电解液等主材和相关辅材的研究,开发高效模块化系统集成技术,加快钠离子电池技术突破和规模化应用。液流电池。发展低成本、高能量密度、安全环保的全钒、铬铁、锌溴液流电池。突破液流电池能量效率、系统可靠性、全周期使用成本等制约规模化应用的瓶颈。促进质子交换膜、电极材料等关键部件产业化。氢储能/燃料电池。加快高效制氢技术攻关,推进储氢材料、储氢容器和车载储氢系统等研发。加快氢、甲醇、天然气等高效燃料电池研发和推广应用。突破电堆、双极板、质子交换膜、催化剂、膜电极材料等燃料电池关键技术。支持制氢、储氢、燃氢等系统集成技术开发及应用。超级电容器。加强高性能体系、高电压电解液技术、低成本隔膜及活性炭技术的研发,提高超级电容器在短时高功率输出、调频稳压、能量回收、高可靠性电源等领域的推广应用。其他新型储能技术及产品。研发新型环保、长寿命、低成本铅炭电池,开发高导电的专用多孔炭材料。推动正负极板栅的塑铅复合化,减少用铅量,提高电池比能量。开发新型空气电池,加强金属负极保护、枝晶抑制、选择性透过膜、电池结构设计等基础研究。鼓励开发规模储能用水系新电池。推动飞轮储能、压缩空气、储热等其他新型储能技术装备研发及产业化突破。电池系统集成、检测评价和回收利用。开发安全高效的储能集成系统,针对电芯衰减、不一致性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增强储能系统高效温控技术,提升电池管理系统性能、可用容量及系统可用度。开发电池全自动信息化生产工艺与装备。加强储能电池多维度安全测试技术、热失控安全预警技术和评价体系的开发与应用,突破电池安全高效回收拆解、梯次利用和再生利用等技术。储能系统智能预警安防。开发基于声、热、力、电、气多物理参数的智能安全预警技术,以及高效、清洁的消防技术。建立储能系统安全分级评估体系,发展基于运行数据驱动和先进人工智能算法的储能系统安全状态动态智能评估技术。四、支持新技术新产品在重点终端市场应用(九)推动先进产品及技术示范面向新型电力系统和数据中心、算力中心、电动机械工具、电动交通工具及充换电设施、新型基础设施等重点终端应用,开展能源电子多元化试点示范,打造一批提供光储融合系统解决方案的标杆企业。依托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等建设,培育形成一批能源电子产业集群,提升辐射带动作用。支持特色光储融合项目和平台建设,推进新技术、新产品与新模式先行先试,提升太阳能光伏发电效率和消纳利用水平。加快功率半导体器件等面向光伏发电、风力发电、电力传输、新能源汽车、轨道交通推广。提高长寿命、高效率的LED技术水平,推动新型半导体照明产品在智慧城市、智能家居等领域应用,发展绿色照明、健康照明。(十)支持重点领域融合发展加快能源电子技术及产品在工业、通信、能源、交通、建筑、农业等领域应用。鼓励建设工业绿色微电网,实现分布式光伏、分散式风电、多元储能、高效热泵、余热余压利用、智慧能源管控等一体化系统开发运行,实现多能高效互补利用。支撑大型风光电基地建设。强化能源电子技术在常规能源领域的融合应用,推动智能化开采和清洁高效利用。推动交通、机械工具电动化,加快电动船舶、电动飞机等研发推广。探索光伏和新能源汽车融合应用路径。推进屋顶、墙面光伏系统研发应用,发展户用光储超微电站,推动光伏、储能电池与建筑建材融合应用。推动农光互补、渔光互补等光伏发电复合开发,鼓励光伏农业新兴商业模式探索,促进农民增收,支持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建设。(十一)加大新兴领域应用推广采用分布式储能、“光伏+储能”等模式推动能源供应多样化,提升能源电子产品在5G基站、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等新型基础设施领域的应用水平。面向“东数西算”等重大工程提升能源保障供给能力,建立分布式光伏集群配套储能系统,促进数据中心等可再生能源电力消费。探索开展源网荷储一体化、多能互补的智慧能源系统、智能微电网、虚拟电厂建设,开发快速实时微电网协调控制系统和多元用户友好智能供需互动技术,加快适用于智能微电网的光伏产品和储能系统等研发,满足用户个性化用电需求。五、推动关键信息技术及产品发展和创新应用(十二)发展面向新能源的关键信息技术产品加强面向新能源领域的关键信息技术产品开发和应用,主要包括适应新能源需求的电力电子、柔性电子、传感物联、智慧能源信息系统及有关的先进计算、工业软件、传输通信、工业机器人等适配性技术及产品。研究小型化、高性能、高效率、高可靠的功率半导体、传感类器件、光电子器件等基础电子元器件及专用设备、先进工艺,支持特高压等新能源供给消纳体系建设。推动能源电子产业数字化、智能化发展,突破全环境仿真平台、先进算力算法、工业基础软件、人工智能等技术。推动信息技术相关装备及仪器创新发展。(十三)促进能源电子产业智能制造和运维管理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信息技术与绿色低碳产业深度融合。加快智能工厂建设,推进关键工序数字化改造,优化生产工艺及质量管控系统。推动基础材料生产智能升级,提升硅料硅片、储能电池材料和高性能电池等生产、包装、储存、运输的机械化与自动化水平,提高产品一致性和稳定性。支持制造企业延伸服务链条,发展服务型制造新模式,推动提升智能设计、智能集成、智能运维水平。发展智慧能源系统关键技术和电网智能调度运行控制与维护技术。专栏3 能源电子关键信息技术产品供给能力提升行动光电子器件。基于能源电子需求,发展高速光通信芯片、高速高精度光探测器、高速直调和外调制激光器、高速调制器芯片、高功率激光器、光传输用数字信号处理器芯片、高速驱动器和跨阻抗放大器芯片。功率半导体器件。面向光伏、风电、储能系统、半导体照明等,发展新能源用耐高温、耐高压、低损耗、高可靠IGBT器件及模块,SiC、GaN等先进宽禁带半导体材料与先进拓扑结构和封装技术,新型电力电子器件及关键技术。敏感元件及传感类器件。发展小型化、低功耗、集成化、高灵敏度的敏感元件,集成多维度信息采集能力的高端传感器,新型MEMS传感器和智能传感器,突破微型化、智能化的电声器件和图像传感器件。发光二极管。推动高品质、全光谱LED芯片及器件研发,加快提升晶片、银胶、环氧树脂等性能。面向机器视觉、植物生长、紫外消杀等非视觉应用,突破LED生产工艺、高光效黄光LED芯片、新型高效非可见光发光材料等技术,支持新型照明应用。先进计算及系统。加快云计算、量子计算、机器学习与人工智能等技术推广应用。支持研究多域电子电气架构,突破智能设计与仿真及其工具、制造物联与服务、能源大数据处理等高端工业软件核心技术,建立健全能源电子生产运维信息系统。数据监测与运行分析系统。推动建设能源电子产业数据平台,开展平台基础能力、运营服务、产业支撑等运行数据自动化采集,研发平台运行监测及行业运行分析模型,提升数据汇聚、分析、应用能力。六、高度重视产业安全规范和有序发展(十四)加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支持能源电子领域建立多类型公共服务平台,培育特色工业互联网平台和监测分析数据平台,推动能源电子产业云建设,组织整合、集成优化各类资源,服务行业发展。探索建立分析评价专业平台,开展产品分析、评价、应用验证等服务。探索建立创新创业孵化平台,推动建立一批能源电子产业生态孵化器、加速器。支持建立能源电子领域知识产权运营中心,开展太阳能光伏、储能电池、终端应用以及信息技术产品知识产权交易与培训、科技成果评价等工作,完善知识产权布局,加强专利分析预警。搭建协同创新和成果转化平台,形成创新成果转化与新能源消费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十五)健全产业标准体系持续开展光伏、锂电等综合标准化技术体系建设。协同推进智能光伏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团体标准,研究制定锂离子电池全生命周期评价体系及安全标准,加强固态电池、钠离子电池、超级电容器、氢储能/燃料电池等标准体系研究。开展能源电子智能制造与运维、管理控制系统等相关标准研制,加强与现行能源电力系统标准衔接,推动建立产品制造、建设安装、运行监测等环节的安全标准及管理体系。开展国际标准化合作,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研究制定。(十六)加强行业规范管理加强与有关政策、规划衔接,引导能源电子产业转型升级和健康有序发展,支持智能光伏创新升级和应用示范,实施光伏、锂电等规范条件。加强行业统筹管理,提升项目建设和运营水平。完善检测认证服务,建立与国际接轨互认的检测平台和认证体系。规范质量品牌建设,引导企业建立以质量为基础的品牌发展战略,培育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品牌。加强相关产品质量抽检,提高能源电子产品性能及可靠性。(十七)做好安全风险防范坚持底线思维,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引导企业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提升能源电子产业本质安全和生产安全。建立光伏发电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实现全流程全要素精细化、系统化管理。建设分布式光伏大数据等管理中心,实现组件故障、事故隐患的可视化高效管理。鼓励储能电站定制安全保险,强化安全设施配置,制定完善专业人员培训考核制度,提高风险处置能力。七、着力提升产业国际化发展水平(十八)加快国际合作步伐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充分利用多边和双边合作机制,加强能源电子各领域的交流对话,促进能源电子领域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动建设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秩序和能源体系,服务应对气候变化和新能源革命大局。在相关国际组织和区域合作等框架下,推动政府部门、研究机构、行业协会、企业间的交流互动,坚持市场驱动和企业自主选择,提升能源电子产业国际合作的水平和层次。(十九)深化全球产业链布局立足国内大循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统筹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统筹推动能源电子产业发展。鼓励企业依托绿色“一带一路”建设等机制,加强全球化布局,深化国际产能合作,构筑互利共赢的产业链供应链合作体系。推动能源电子产业国际合作向共同研发、联合设计、市场营销、国际品牌培育等高端环节延伸。积极构建全球产业链体系,鼓励企业依法合规开展投资、建立研发及产业中心,建设全球营销和服务体系。八、强化组织保障措施(二十)加强产业统筹协调加强能源电子产业发展组织领导,坚持系统思维,建立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协调机制,地方有关部门加强协同和上下联动,共同研究能源电子碳足迹、推进大产业大市场建设等重大问题。深化全局观念,加强顶层设计,强化央地协调工作力度,鼓励地方出台配套支持政策。开展能源电子领域“揭榜挂帅”和试点示范,支持举办创新比赛和行业大会,鼓励行业协会、产业联盟、研究机构等加快建设和发展,充分发挥行业组织公共服务和支撑作用。(二十一)积极加大政策扶持充分利用中央及地方相关渠道,落实相关优惠政策措施。加快培育一批以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产业链领航企业为代表的能源电子优质企业。研究建立能源电子产业绿色发展指导目录和项目库,发挥国家产融合作平台作用,开展多层次融资对接活动,不断提高金融服务的精准性、针对性和匹配度。综合运用信贷、债券、基金、保险等多种金融工具,加大对能源电子产业链供应链的支持力度。鼓励银行机构立足职能定位,聚焦主责主业,规范开展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助力能源电子产业发展。(二十二)优化完善市场环境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推动建立公平竞争、健康有序的市场发展环境。充分利用各类产业基金,为能源电子产业发展提供长期稳定资金。在审慎评估的基础上,引导社会资本等设立能源电子领域多元化市场化产业投资基金,探索社会资本投资新模式。建立健全能源电子产业企业信用体系,推行企业产品标准、质量、安全自我声明和监督制度。推动完善光伏发电等价格形成机制,研究制定储能成本补偿机制,提高新能源投资回报率。(二十三)全面加强人才培养加强能源电子人才队伍建设,完善从研发、转化、生产到管理的多元化、多层次培养体系。优化人才评价和激励制度,畅通人才流动渠道,加强能源电子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相互沟通、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有效衔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鼓励高校加快能源电子相关学科专业建设,开展高素质人才联合培养和科学研究,推进与世界高水平大学和学术机构的合作交流。深化能源电子领域产教融合,鼓励校企联合开展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探索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建设。工业和信息化部教育部科学技术部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国家能源局2023年1月3日
  • 大昌华嘉为低碳清洁能源研究所引进Freeman粉末流动性测试仪
    大昌华嘉商业(中国)有限公司 DKSH日期:2012年11月16日 Date: 11/16/2012上海,16.11.2012 专注于发展亚洲市场拓展服务的大昌华嘉集团与Freeman Technology,继成功合作为华东理工大学提供中国第一台粉末流动性测试仪之后,再次为北京低碳清洁能源研究所(简称低碳所)引进世界领先的粉末流动性质测试仪器FT4。煤粉的特性:(1)煤粉是由尺寸不同、形状不规则的颗粉所组成,一般煤粉颗粒直径范围为0&mdash 1000um,大多20&mdash 50um的颗粒;   (2)煤粉密度较小,新磨制的煤粉堆积密度过约为(0.45&mdash 0.5)吨/立方米,贮存一定时间后堆积密度为(0.8&mdash 0.9)吨/立方米; (3) 煤粉颗粒的流动性,由于煤粉很细,,单位质量的煤粉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部分煤粉含水量较高,从而使其气体输送过程中产生不同的问题。中国国内煤炭行业的大部分用户使用煤块,而大量的煤粉由于利用价值低,容易被客户抛弃造成浪费,如果把煤粉收集运输到一块,压成煤块,或者直接采用煤粉输送到煤制油或煤制气的设备中,可以大大提高煤粉的附加值,同时减少浪费。 煤粉从原料到后期加工或应用的气力输送研究对于实现能源高效利用、电厂低排放、低硫化应用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国内的煤种多而杂,煤质差异很大,煤粉输送率、风速、风压等基本参数及其优化需要积累不同来源的煤粉的粉末性质。FT4能够提供全面的粉末流动性参数,如充气流动能(低应力下的煤粉内聚强度),透气性(煤粉充气后的空气溢出难易程度),压缩性(煤粉密度的变化)和剪切性质(煤粉在高应力下的内聚强度和颗粒间摩擦性,如料斗和螺杆输送),为使用煤粉的企业提供煤粉输送设备的工艺参数所需的数据。关于北京低碳清洁能源研究所北京低碳清洁能源研究所(简称低碳所)是神华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出资组建的国家级研究机构,主要致力于发展新技术,改善煤炭利用效率,减少对环境的影响。目前,低碳所正从事31项研究课题,并在低阶煤热解技术、费托合成催化剂、煤炭气化、直接液化残渣利用、煤制天然气转化、甲烷化催化剂等领域取得了重大进展。低碳所已与清华大学、中科院等6所中国领先高校和研究所以及4家外国企业和实验室建立了合作关系,现已经提交PCT国际专利申请5项,向中国专利局申请发明专利14项,另外约有29项发明专利申请正处在技术交底的不同阶段。关于Freeman TechnologyFreeman Technology 专精于粉末及其流动特性的先进表征与分析技术。该公司成立于1989年,其多功能粉末流动性测试仪的核心源自于它独创的专利技术。该企业获得ISO 9001:2008 认证,所有仪器都在其位于英国格洛斯特郡(Gloucestershire)的设计制造中心生产。研究解读粉末的行为是该企业的经营策略中心。关于DKSH(大昌华嘉)大昌华嘉是专注于亚洲地区的全球领先市场拓展服务集团。正如&rdquo 市场拓展服务&rdquo 一词所述,大昌华嘉致力于帮助其它公司和品牌拓展现有市场或新兴市场业务。大昌华嘉在全球35个国家设有650个分支机构-其中630家分布于亚太地区,拥有24,000多名专业员工。因其销售额和员工人数为居瑞士前20大公司之列。2011年,大昌华嘉的年度净销售额(net sales)近73亿瑞士法郎。科学仪器部专业提供分析仪器及设备,独家代理众多欧美先进仪器,产品范围包括:颗粒,物理,化学,生化,通用实验室的各类分析仪器以及流程仪表设备,在中 国的石化,化工,制药,食品,饮料,农业科技等诸多领域拥有大量用户,具有良好的市场声誉。我们在中国设有多个销售,服务网点,旨在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产 品和服务。2011年,在中国科学仪器行业目前最高级别的峰会&ldquo 2011中国科学仪器发展年会(ACCSI 2011) &rdquo 上,大昌华嘉(DKSH)喜获&ldquo 最具影响力经销商&rdquo 奖。更多信息,请联系:中国上海徐汇区虹梅路1801号凯科国际大厦2208室,200233电话 +86 400 821 0778传真 +86 21 3367 8466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