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号
视频号
抖音号
抖音号
哔哩哔哩号
哔哩哔哩号
app
前沿资讯手机看

我要投稿

投稿请发送邮件至:weidy@instrument.com.cn

邮件标题请备注:投稿

联系电话:010-51654077-8129

二维码

我要投稿

投稿请发送邮件至:weidy@instrument.com.cn

邮件标题请备注:投稿

联系电话:010-51654077-8129

碳监测市场潜力巨大!2024年上半年大气新政与标准速览

进入
阅读更多内容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分享: 2024/07/18 14:38:07
导读: 上半年,中国大气污染防治政策密集出台,涵盖监测网络、VOCs/NOx治理、碳达峰碳中和标准、低碳技术推广等方面。

步入2024年的下半场,回顾上半年,大气污染防治领域的政策与标准犹如一道道清晰的航标,指引着我们向着更加清澈的天空迈进。从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到地方性的细化措施,一系列政策的出台和标准的修订,显示了政府对改善空气质量的重视当前大气相关政策现状呈现出高度规范化、技术智能化与治理协同化的特征,我们看到一个更加系统化、精细化的大气污染治理体系正在成型为实现空气质量的根本改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大气监测方面,为适应新时代的环保需求,国家相关部门不断优化监测网络布局,推动监测技术的升级换代,以实现更精准、更实时的数据采集与分析。地方各级政府积极响应中央号召,因地制宜制定大气监测与治理的专项计划,通过增设监测站点、引入先进监测设备和加强跨部门协作等方式,形成了多层次、宽领域的监测格局。随着政策的持续完善与执行力度的加大,大气监测将更加科学、高效,为打赢蓝天保卫战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由下表了解到,碳监测领域正经历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目前,超过18个省份发布了碳监测相关的规划,遥感技术在碳排放监测方面也取得进展,随着政策推动和技术成熟,碳监测市场预期将迎来快速发展期。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我国规模以上企业共40多万家,主要集中在电力、能源、制造、冶炼、采矿、化工、石油、纺织等行业,大部分都属于高碳产业,据某证券研究数据了解到:“目前一套烟气CEMS监测系统市场价格约30万元,市场现存烟气CEMS系统数量约为10余万套,通过设备升级改造系统实现碳监测功能,需要增加10万元,也就是说,仅改造现有设备就有100亿元的市场规模!由于设备使用周期大概5年,新的试点行业企业持续加入,到2060年碳监测市场总规模将接近千亿元。”可以看出,碳监测市场具有巨大发展潜力。

截至目前,大气领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与标准,旨在构建更为健全的大气环境质量监控体系。仪器信息网小编不完全盘点了2024年上半年涉及大气领域的重要政策和标准,以便大家收藏、查阅。

2024上半年大气领域重点政策盘点(部分)

政策(点击可看全文)

发文单位

发布时间

主要内容

修改《消耗臭氧层物质管理条例》

国务院

1月

• 生产、使用消耗臭氧层物质数量较大,以及生产过程中附带产生消耗臭氧层物质数量较大的单位,应当安装自动监测设备,与生态环境主管部门的监控设备联网,并保证监测设备正常运行,确保监测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推进美丽北京建设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2024年行动计划》

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2月

• 实施挥发性有机物(VOCs)治理专项行动,组织重点园区、重点行业开展VOCs精细化管控,推进重点行业企业绿色升级。

• 实施氮氧化物(NOx)减排专项行动,推进非道路移动机械综合治理、大宗货物绿色运输。加强扬尘管控,提升城市环境精细化管控水平。

• 开展“一微克”行动区级示范,围绕清洁运输、VOCs深度治理、清洁能源改造等不同区有侧重进行先行先试。

《工业领域碳达峰碳中和标准体系建设指南》

工信部

2月

• 到2025年,初步建立工业领域碳达峰碳中和标准体系,制定200项以上碳达峰急需标准,重点制定基础通用、温室气体核算、低碳技术与装备等领域标准。

• 到2030年,形成较为完善的工业领域碳达峰碳中和标准体系,加快制定协同降碳碳排放管理、低碳评价类标准,实现重点行业重点领域标准全覆盖,支撑工业领域碳排放全面达峰,标准化工作重点逐步向碳中和目标转变。

《国家重点低碳技术征集推广实施方案》

生态环境部、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农业农村部

2月

主要包括五大重点方向,覆盖能源、工业、农业、建筑、交通等温室气体减排关键领域。

• 第一是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类,主要包括可再生能源开发与应用技术,先进储能技术,能源互联网技术,氢能开发利用技术等。

• 第二是重点领域降碳类,主要包括工业领域降碳技术,建筑领域降碳技术,交通运输领域降碳技术等。

• 第三是储碳固碳类,主要包括CCUS技术和生态增汇与监测技术等。

• 第四是数智赋能类,主要包括数字赋能效率提升技术,温室气体排放智慧化管理技术,数据中心降碳技术等。

• 第五是非二氧化碳减排类,主要包括甲烷减排类技术、氢氟碳化物减排类技术、氧化亚氮减排类技术及其他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等。

《绿色低碳转型产业指导目录(2024年版)》

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住房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中国证监会、国家能源局

3月

• 《目录》共分三级,包括7类一级目录、31类二级目录、246类三级目录。第一部分是节能降碳产业。主要指推动节能降碳的装备制造、改造升级、绿色转型等相关产业。具体包括高效节能装备制造、先进交通装备制造、节能降碳改造、重点工业行业绿色低碳转型、温室气体控制5类二级目录,节能锅炉制造、节能窑炉制造等38类三级目录。

《关于加快建立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的实施意见》

生态环境部

3月

我国将实施四大能力建设工程,分别是天空地海一体化监测网络构建、监测科技创新、强基层补短板和监测人才培养。预计用 5 年左右时间,在重点区域建成若干一体化监测示范区,推出 100 个左右监测现代化市县优秀案例,完成监测技术人员轮训。

地方监测网点位布设重点向区县、乡镇、农村延伸,覆盖百姓身边的中小河流和岸滩海湾,客观反映本地生态环境状况。

• 推动京津冀及周边地区、 长江经济带、黄河流域、粤港澳大湾区、成渝等区域一体化监测网络建设。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开展一体化监测试点。

• 引导现场直读监测仪器小型化、集成化技术攻关,提高便携式监测仪器精度,提升污染源、自动监测设备可靠性和防干扰性,支撑环境执法、应急、精细化管控等管理需求。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意见》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

3月

• 实施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以“三区四带”为重点区域,分单元识别突出环境问题,落实环境治理差异化管控要求,维护生态安全格局。

• 综合考虑大气区域传输规律和空间布局敏感性等,强化分区分类差异化协同管控。

《关于深化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的通知》

生态环境部、财政部、自然资源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水利部、中国气象局、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

5月

到2025年,优先遴选一批工作基础好、组织保障有力、预期示范带动作用强的试点城市先行先试,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纳入试点城市重点工作任务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到2030年,试点城市扩展到100个左右。

到2035年,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经验得到全面推广,地级及以上城市全面开展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

《火电行业建设项目温室气体排放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指南(试行)》

生态环境部

5月

规定了火电行业建设项目开展温室气体排放环境影响评价的适用范围、一般工作内容和程序、评价方法、技术要求等。

《关于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的实施方案》

生态环境部、国家发改委、工信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住建部、交通运输部、商务部、中国人民银行、国务院国资委、海关总署、市场监管总局、金融监管总局、中国证监会、国家数据局

6月

优先聚焦电力、煤炭、天然气、燃油、钢铁、电解铝、水泥、化肥、氢、石灰、玻璃、乙烯、合成氨、电石、甲醇、锂电池、新能源汽车、光伏和电子电器等19个重点产品,制定发布核算规则标准。

《关于做好水泥和焦化企业超低排放评估监测工作的通知》

生态环境部

6月

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企业率先开展超低排放改造和评估监测工作,其他区域有序推进。

指导企业开展超低排放改造和评估监测工作,支持企业在协会网站上公示企业超低排放改造和评估监测进展情况。

《钢铁行业节能降碳专项行动计划》

《炼油行业节能降碳专项行动计划》

《合成氨行业节能降碳专项行动计划》

《水泥行业节能降碳专项行动计划》

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生态环境部、市场监管总局、国家能源局

6月

聚焦四大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的重点领域,要求加快节能降碳改造和用能设备更新,支撑完成“十四五”能耗强度降低约束性指标。

《关于加强重点行业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中甲烷管控的通知(征求 意见稿)》

生态环境部

7月

聚焦煤炭开采、石油和天然气开采、畜禽养殖、生活垃圾填埋以及污水处理厂等五大重点行业,结合《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将甲烷管控要求落实到重点行业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中。

2024上半年大气领域重点标准盘点(部分)

标准

实施日期

环境空气颗粒物(PM2.5)中有机碳和元素碳连续自动监测技术规范 (HJ 1327—2023)

2024年7月1日

环境空气颗粒物(PM2.5)中水溶性离子连续自动监测技术规范(HJ 1328—2023)

2024年7月1日

环境空气颗粒物(PM2.5)中无机元素连续自动监测技术规范(HJ 1329—2023)

2024年7月1日

固定污染源废气 氨和氯化氢的测定 便携式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法(HJ 1330—2023)

2024年7月1日

固定污染源废气 总烃、甲烷和非甲烷总烃的测定 便携式气相色谱-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法(HJ 1332—2023)

2024年7月1日

固定污染源废气 总烃、甲烷和非甲烷总烃的测定 便携式催化氧化-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法(HJ 1331—2023)

2024年7月1日

环境空气 颗粒物来源解析 固定污染源废气颗粒物(PM2.5和PM10)稀释通道采样技术导则(征求意见稿)

——

环境空气 颗粒物来源解析 扬尘颗粒物(PM2.5和PM10)再悬浮采样技术导则(征求意见稿)

——

固定污染源废气 一氧化碳和氯化氢连续监测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

——

环境空气气态污染物(氨、硫化氢)连续自动监测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

——

环境空气气态污染物(氨、硫化氢)连续自动监测系统技术要求及检测方法(征求意见稿)

——


[来源:仪器信息网]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用户头像

作者:筱筱

总阅读量 42w+ 查看ta的文章

网友评论  0
为您推荐 精选资讯 最新资讯 新闻专题 更多推荐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仪器信息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仪器信息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获本网授权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仪器信息网"。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② 本网凡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③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两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默认仪器信息网有权转载。

使用积分打赏TA的文章

到积分加油站,赚取更多积分

谢谢您的赞赏,您的鼓励是我前进的动力~

打赏失败了~

评论成功+4积分

评论成功,积分获取达到限制

收藏成功
取消收藏成功
点赞成功
取消点赞成功

投票成功~

投票失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