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化反应催化评价装置

仪器信息网催化反应催化评价装置专题为您提供2024年最新催化反应催化评价装置价格报价、厂家品牌的相关信息, 包括催化反应催化评价装置参数、型号等,不管是国产,还是进口品牌的催化反应催化评价装置您都可以在这里找到。 除此之外,仪器信息网还免费为您整合催化反应催化评价装置相关的耗材配件、试剂标物,还有催化反应催化评价装置相关的最新资讯、资料,以及催化反应催化评价装置相关的解决方案。
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催化反应催化评价装置相关的厂商

  • 北洋励兴科技有限公司坐落于美丽的滨海城市-天津,是一家专业从事科研仪器研究开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现代型企业,凭借着国内领先设计水平、优质制造能力,成为值得信赖的非标化工实验装置的制造商及供应商。 公司产品广泛应用于石油化工、煤化工、催化反应工程、环境工程、精细化工、化工自动化、香料提纯、电池电解液、有机及高分子合成、火力发电、 生物医药、废水处理等领域。公司初成立于2011年,经过5年的初期开拓,拥有一千多平方米的新厂房及配套设施,并积累了大量的实践经验。2016年公司调整结构,优化体制,与国内各大优秀的各类仪器制造商合作,着手建立一个以我们自身产品为核心,外延其它类型科研仪器销售,为客户提供一站式的仪器采购平台,开始企业的第二阶段发展。 公司拥有先进的生产体系,专业的工程技术人员,生产经验丰富和创新研发能力优秀的技术团队,能替客户研发制造各类非标产品。现在我们的产品在国内各大高校,研究院所,知名企业应用并获得良好口碑。公司在海外、马来西亚、日本都设有办事处。公司目前主要生产有精馏塔装置,催化剂评价装置,固定床反应装置,移动床反应装置,催化剂挤条机,气液平衡釜,回流头,各类玻璃塔头塔件等,PS: 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的创新理念赢取各大高校以及化工研究院的青睐。
    留言咨询
  • 杭州铠鹰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于2018年,是一家专注于催化反应和表征系统、化学分析方法和设备开发的高科技企业,拥有完整的气相色谱、催化反应系统等的研发、生产、销售及技术服务体系。公司由来自浙江大学、四川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等知名高校的博士、硕士发起,吸纳了仪器、软硬件开发和化学化工专业的优秀青年人才,实现了国内外先进的控制、检测方法与化学反应的交叉融合。公司以“为科学提供更可靠、更卓越、更多可能性的产品和服务”为使命,以人才和技术为基础,立志为企业、高校、研究机构提供品质优良及价格合理的产品和完美的技术解决方案,成为客户满意的科研管家。本公司经营范围包括:定制化催化反应表征装置;程序升温吸附脱附仪(TPD/TPR/TPO/TPSR/脉冲滴定);气相色谱仪销售、维修、系统气相改装;色谱柱/色谱耗材销售;催化实验室整体解决方案。
    留言咨询
  • 华翔世达地处中新苏州工业园区,是集设计、科研、销售及技术服务于一体的高科技型企业。产品销往全国各大城市的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及生产企业。公司在努力提高产品质量、强化科学管理的同时,扩大研究机构,集聚各方有识之士,培养高技术与现代化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并与多家企事业单位建立联系。热诚欢迎各界朋友前来参观、考察、洽谈业务。 公司本着“高品质、低价格、狠服务”的经营理念,公司业务涉及材料、精细化学、石油化工、煤化工、环保、新能源、生物医药等行业,并为以上诸多领域提供各种量身定制的实验装置、反应装置、测试装置、反应系统、自动控制系统等。公司的产品丰富,目前主营:程序升温控制仪、多路气体流量控制仪、微型液体蒸发仪、固定床催化剂评价装置、流化床催化剂评价装置,可以搭建各类自动化控制平台装置。 公司积极强化危机意识,营造创新氛围,制定创新机制,全员参与创新,同时,领导以身作则,完善激励机制。华翔世达拥有产品自主研发团队,组成成员具有多年的工程结构、精细模具设计、自动化、机械电子等相关领域方面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可以为客户提供完善的产品和服务。
    留言咨询

催化反应催化评价装置相关的仪器

  • 三为科学催化反应催化评价装置专用高压平流泵、高压输液泵、高压柱塞计量泵具有广泛的应用范围,包括:化学品进料、反应物添加、催化剂添加、超临界流体输送、发泡挤出工艺、新能源研究、催化炼化釜式反应等装置的配套。CH0010分析型高压输液泵(10ml泵头42Mpa)产品特点:流量精度高 运用微处理器控制、双驱动的平行泵头设计,溶剂压缩补偿,多点流量曲线校正技术,实现从低流速到高流速的宽动态范围内的高精度流体输送;梯度设计 高压输液泵运用全新梯度设计,通过将等度、线性和阶梯梯度进行组合,衍生出无数具有不同形状的梯度曲线,极大增加您的分离条件;压力脉冲低 采用凸轮曲线补偿和流量脉冲电子抑制技术,有效控制流体压力脉冲;质量优异 浮动柱塞设计,减少高压密封圈的磨损,提高 密封圈的使用寿命,凸轮传动设计,瑞士原装进口单向阀,品质保证,故障率低;操作界面人性化 内置10个用户程序,可实现流量、梯度编程,人性化的人机界面;反控程序 泵的计算机反控通讯协议是开源的,你也可以使用其它常用的工作站控制泵的操作;CH0010分析型高压输液泵(10ml泵头42Mpa)技术参数: 序号描述指标1输液方式双柱塞串联模式,浮动柱塞设计2流量范围0.001-9.999ml/min3增量0.001ml/min4流量准确度± 0.1%5流量重复性≤ 0.1%6压力范围≤ 42Mpa7压力脉动≤ 0.1Mpa8流路材料316L不锈钢、红宝石、PTFE、陶瓷9管路链接1/16"标准管路链接10显示参数256*64点液晶显示,自发光显示屏11控制方式手动面板控制或计算机反控12电源85 ~ 264VAC,50Hz13尺寸370×240×152 mm3 更多高压输液泵、色谱泵、中压平流泵、恒流泵、化学注入泵、注射泵近40个型号详见官网:流量:10ml/min----10000ml/min 压力范围:2Mpa---42Mpa材料:不锈钢泵、钛泵、聚四氟泵(PTFE泵)、PCTFE泵、哈氏合金泵、peek泵输送方式:恒压输送液体 恒流输送液体
    留言咨询
  • 传统化学反应主要是通过加热的方式活化反应物,为体系提供跨越热力学能垒的能量,促使反应物向产物的转化。在热催化体系中,反应物分子在催化剂表面吸附活化,改变化学反应路径、从而降低反应活化能使反应容易进行。而光催化则是利用光子的能量来催化反应,反应机理和路径与热催化截然不同,反应条件温和,易操作。近几年来,伴随着催化研究的逐渐深入,科学家们发现光热协同催化既可以提高催化反应的效率,又能将低密度的太阳能转变为高密度的化学能,两者的有效结合可以超越单独热催化和光催化所能达到的效果,而且通过改变反应条件,可以调控反应的活性和选择性,在能源和环境领域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是当前新型催化技术的研究焦点。泊菲莱科技推出PLR-RP系列光热催化反应评价装置为系统研究光热催化反应提供了平台,创新的石英柱导光方式以及反应器设计,提高了光源的辐照效率以及催化剂的吸光面积,满足光热协同催化下气固相反应的需求。应用领域 ▲特别适用 ●较为适用 ○可以使用▲ 催化剂材料气氛烧结▲ 催化剂材料的活性评价▲ 气固相光热催化反应▲ 气体污染物的光热催化降解适用的反应类型▲ 甲烷重整制氢▲ 二氧化碳还原▲ 甲烷/二氧化碳重整▲ 甲烷偶联▲ 乙烷脱氢▲ 费托合成▲ VOCs光热催化降解▲ 大气中NOx以及SO2的转化机理研究关键特征全新的光照系统,提升光的利用效率PLR-RP系列光热催化反应评价装置采用石英光柱结合系统,让光源直达炉芯,减少光传输过程损失,更大程度上增加光照效率。灵活多变的光柱设计和石英反应器类型可充分配合催化剂的装填方式,让每一束光都能从外部以高效率照射到催化剂表面,大大提升了光热系统中光源利用效率。与斜照和侧照模式相比,平照式催化剂受光面积更大,催化剂受光的均匀性更好,还能实现反应物穿透催化剂的反应模式,让催化剂对光的吸收效率和底物的吸附效率同时达到最优。为了进一步提高光热催化转化效率,PLR-RP系列光热催化反应评价装置配备了独有的创新环照式反应器,将催化剂装填在光源四周,有效地将催化剂受光面积由平面照射的0.3 cm2大幅提升至约20 cm2,催化剂与光能够充分接触。同时,在保证光有效穿透前提下,催化剂负载量从0.9 mL提升至9 mL,在有效提升光利用效率的同时,也能提高底物的吸附量及转化率,为工业化光热反应系统的实现提供新的思路。PLR-RP系列光热催化反应评价装置采用便捷式光源定位装置设计,提升光源定位效率,多向可调节孔位的支撑板方便前后左右调整光源的位置,配套泊菲莱科技自主开发的光源系统,可以保证每次实验光源的稳定性,确保每一次实验结果的准确性。精心设计的温控结构,提高热能的利用效率PLR-RP系列光热催化反应评价装置设置了四级温度管理结构。包含气体预热系统、管道伴热结构、反应系统和冷凝分离系统。并对其中的预热室、管道伴热带、加热套以及反应室进行反应过程中全程温度和压力的实时监测,更好地模拟光热催化的化工反应过程。气体预热系统负责将反应气先加热到一个设定温度,管道伴热结构可减少气体从预热系统传输到反应系统过程中的热损失。两级系统使得反应气以较高的温度进入反应系统,以保证反应气通过炉芯时能迅速达到设定反应温度,减小反应系统的负担也保证反应温度的准确性;冷凝分离系统可对反应气进行快速降温并对液体反应物或者产物进行冷凝分离,减小高温以及液体物质对后续背压阀等元件的损害。预热系统和反应系统均可设置16段程序升温控温模式,实现一次实验即可确定反应起始温度,并研究不同反应温度下的反应速率及转化率,让每一份热能都能用得恰到好处。为了使液体反应物也能参与反应,PLR-RP系列光热催化反应评价装置也设计了液体输送-汽化-管道伴热-冷凝分离四个功能模块。液体输送系统保证进入预热室的液体量保持恒定;预热室采用特殊汽化器结构设计,有效避免出现因汽化装置体积庞大、汽化后气体输出不稳定和无法实时汽化等问题,保证输出稳定的液体汽化混合气;管道伴热结构可有效避免液体在进入反应室前出现冷凝现象;反应后的冷凝分离系统能够将未反应的液体原料和反应生成的液体产物迅速冷凝至分离器中进行收集,用于后续反应过程分析。配置灵活多样,体验定制级服务PLR-RP系列光热催化反应评价装置从反应室、光照方式以及反应温度压力条件等多个维度设置了不同的配置,尽量满足不同反应速率和反应条件的光热催化反应的需求。反应室可以选择竖式炉和卧式炉两种类型;光照方式可以选择顶面平照式反应器和环照式反应器;针对不同反应温度和压力条件,装置有多种规格,高温版:反应炉内最高温度1050℃,最高表压3 MPa 标准版:850℃,6 MPa 高压版:650℃,10 MPa 定制版:650、850、1050可选,3、6、10可选。如果上述配置仍不能满足反应需求,泊菲莱科技也提供装置的定制化服务,打造最合适的光热催化反应装置。二级报警功能,为实验安全保驾护航PLR-RP系列光热催化反应评价装置在硬件程序控制和软件上设计了对温度和压力实行过限的双重保护机制,让光热反应进行得更安全放心。如在实验过程中出现泄漏、功能失控或压力过限等安全问题时,系统自动启动连锁保护。温度为两级报警,温度高于第一设定值时声光报警,高于第二设定值时自动停止加热。压力高于设定值时声光报警并进行停止进料。取样形式多样,可在线分析气体产物PLR-RP系列光热催化反应评价装置单独设有气相配气口,适用于气体标定使用;装置设计多种取样形式,如气体在线进/取样、气体间歇取样和液体取样等,可同时配套前级减压装置、后级检测装置(质谱仪、气相色谱仪等),实现反应过程在线检测及反应产物的全检测。管式气固相反应评测系统 性能参数表注:有关装置物料流率及催化剂装填量以具体反应器适配为准,详细见反应器规格选型表。
    留言咨询
  • 再高校和科研机构在化学、材料等学科的研究中,经常使用气相色谱仪进行实验和分析,研究化学反应的产物性能科研院校催化反应评价装置联用气相色谱分析仪,在科研领域不可少的一项分析仪器。GC-7600型气相色谱仪性能优势:1、大屏幕液晶中文显示,各路温度、操作条件实时显示、内容清晰直观,真正实现人机对话;2、开机自检,宽程自诊断功能,可准确判断故障方位并报警;3、六路独立温度控制(汽化室、毛细管汽化室可独立控温),八阶程序升温功能;4、超温 保护功能:任一路超过设定的温度,仪器自动断电并报警;5、立式加热装置,使样品汽化更加的可靠,将汽化室产生的热辐射降至最小,确保柱箱内的温度偏差极小;6、智能模糊控制后开门系统,自动跟踪温度并动态调整风门角度,真正实现近室温运行;7、配置填充柱柱头进样、玻璃内衬进样,带有隔膜清洗功能的毛细管分流/不分流进样装置,并可安装气体进样器;8、高精度双重稳定气路,可同时安装三种检测器。目前山东鑫之恒仪器仪表有限公司为多所高校院所提供气相色谱仪设备,为催化反应评价分析尽一份力!
    留言咨询

催化反应催化评价装置相关的资讯

  • 美国麦克推出全自动小型催化反应器
    美国麦克公司推出"Microactivity-Refference"全自动小型催化反应器     美国麦克仪器公司于近日发布了一款全自动小型催化反应器--Microactivity-Refference.它是一款全自动计算机控制的用于催化反应的微型反应器,温度高达1000℃,压力可达100bar。该反应器可实现诸多反应,如加氢裂化,氢化处理,异构反应,加氢反应,加氢脱硫,加氢脱氮,氧化反应,聚合反应,重整(芳构化),水蒸汽重整等等   MICROACTIVITY-Reference该装置为一体结构,包括了电路系统,控制系统和质量流量计系统及置于热箱中的六通阀和反应器。基于具有分布式控制结构的TCP/IP以太通讯技术,系统可以在线远程控制或面板控制。独立于计算机的微处理安全集成控制器。同时,该系统配置了各种选配附件供研究人员选择   如果需要了解更详细的资料,请登陆美国麦克公司中国区网站www.mic-instrument.com.cn或致电中国区各办事处
  • 实践与创新结合,催化剂评价实验装置助力学生实现突破
    在化工领域的学习和实践中,催化剂评价实验装置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它不仅能帮助学生增加实际操作经验,还能深入了解催化剂的性能和反应条件对反应产物的影响。我们的催化剂评价实验装置,具备先进的功能和设计,为学生们提供了一个开放性、灵活性和安全性兼备的实践平台。 作为催化剂评价实验装置的核心部分,固定床管式反应器是模拟真实工业反应条件的理想选择。它可以根据不同的反应需求进行规格定制,使学生们能够亲身体验到实际工业生产中的复杂环境。同时,反应器的样品加热炉设计方便灵活,可以轻松更换不同的反应器,为学生提供了更多实验设计和开发的机会。 为了确保操作安全和温度控制的准确性,我们的实验装置配备了超温超压报警系统和高精度的程序控温技术。学生可以放心进行实验操作,并深入了解温度对催化反应的重要性。此外,实验装置的管式反应器设计合理,可装填不同种类的催化剂,帮助学生们理解各类催化剂对反应的影响,培养他们的实验设计和催化剂选择的能力。 除了基本实验功能外,我们的实验装置还配备了一些创新功能,以更好地帮助学生进行实践教学。通过扫描装置二维码,学生可以观看实验装置的动画演示,动画内容包括催化剂评价实验装置及模拟流体在预热器及反应器内的流动形态。配备的全流程语音讲解可以深入解读实验原理和操作步骤,从而提高学生对催化反应过程的理解。此外,动画截图展示了设备不同角度含播放进度条的截图,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实验装置的操作过程。 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动力,我们的装置配备了配套软件系统。该系统可进行网上题库建立、试卷制作和考试成绩统计。教师可以根据需要建立题库,自主选择题型、权重和分值,并轻松生成试卷。考试成绩能够自动统计,大大减轻了教师的工作负担,同时也为学生们提供了更好的学习反馈。 我们的实验装置采用工业一体机进行控制和数据显示,让学生提前接触工业控制相关知识。这有助于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现代化工工艺控制技术。此外,我们还配备了实验辅助系统,提供操作截图和分步式操作视频指导学习。学生们可以通过装置自带的操作终端观看分步式操作视频,同时还可以通过手机端APP随时随地学习实验指导视频,进一步提高学习效果。 催化剂评价实验装置的应用不仅局限于实习实践教学,它在化工领域的研究和实际应用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实践中获得的经验和数据可以为催化剂开发、催化反应工艺优化等方面提供有力支撑。通过我们的实验装置,学生们不仅能够提升实践能力,还能为未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之,我们的催化剂评价实验装置通过先进的功能和创新的设计,为学生们提供了一个全面、灵活和安全的实践平台。它不仅满足了学生的知识点要求,还能帮助他们在实习实践中获得真实而深入的体验。我们相信,通过实践和探索,学生们将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为化工领域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 耐驰技术总监徐梁:级数反应与自催化反应
    p    strong 仪器信息网讯 /strong 仪器信息网近期开通了 a href=" https://www.instrument.com.cn/zt/thermalanalysiskinetics" target=" _self" 热分析动力学专题 /a ,邀请到了耐驰公司技术总监徐梁。 span 徐梁 /span 在热分析领域积累了十余年丰富的理论与实践经验,是行业内资深的热分析应用专家。谈及热分析动力学,徐梁重点介绍了热分析动力学中的级数反应与自催化反应,并以环氧树脂的热固化为例,讲解了如何进行机理函数的判断与选择。 /p p strong span    /span 一、热分析动力学概述 /strong /p p   化学动力学是近代物理化学的一门重要分支,它对实践中千变万化的各类化学反应,从反应速率和反应机理角度进行抽象研究,涉及的重要变量有时间、温度、浓度、压强、催化剂、溶剂等。 /p p   热分析动力学是对化学动力学的一种简化,它与DSC、TGA为代表的热分析技术结合紧密,将热分析测试手段中不常涉及、或很难研究的一些因子作了简化或合并,从而将反应速率仅仅表示为时间、温度与转化率三个变量的函数。其基本方程的微分形式为: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7/uepic/dd7f9617-c2d7-47ae-9376-949a1b125dda.jpg" title=" 001.png" alt=" 001.png" / /p p   这一方程用来唯象地描述如下表观反应: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7/uepic/eba5cdc2-8760-4634-8422-c89a42750712.jpg" title=" 002.png" alt=" 002.png" / /p p   在这里,t为时间,T为温度,α为归一化转化率。dα/dt(后文有时简写成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7/uepic/ede44961-202a-424f-9b38-08d5aea09178.jpg" title=" 003.png" alt=" 003.png" / span style=" font-size:14px font-family:& #39 Times New Roman& #39 ,& #39 serif& #39 " & nbsp /span )则为转化率随时间的变化率,在经典热分析动力学的范畴内,它仅取决于以下两项: /p p span    strong k(T) /strong /span :速率常数项,表征反应速率与温度的相关性。一般使用阿伦尼乌斯方程的形式: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7/uepic/73089899-f1c3-4dd4-a393-c110ee6b5e1d.jpg" title=" 78-3.png" alt=" 78-3.png" / /p p   其中Ea是表观活化能,常用单位kJ/mol。从物理化学角度这一项与反应的激活能位垒有关,在现象层面则与反应速率随温度而变的特性直接相关。活化能越高,改变反应温度对速率的影响越大。A则为指前因子,又称频率因子,是一个直接的正比系数。R为气体常数,R=8.314 J/(mol*K)。 /p p    strong f( span α) /span /strong :机理函数项。表征反应速率与转化率的相关性,可视为对反应机理的数学描述。这一项最为灵活多变,有形形色色的机理函数用来描述不同的反应机理,常见的有级数反应、自催化反应、相边界反应、成核生长反应、扩散障碍反应等大的类别,每一类别包含多个不同的机理函数,用于细化对不同反应的描述。 /p p   至于化学动力学中的其他变量,或被略去(如绝大多数热分析测试在常压下进行,因此压强因子被略去),或被归一化处理(如浓度的相对变化被归一化处理为转化率,见后文),或被简并到正比项A(例如分子摩尔浓度、体系粘度、分子截面积等其它影响分子碰撞几率的因素)、指数项Ea(由此Ea被称为“表观活化能”而与真正物化意义上的激活能有一定差异)、甚至机理函数(例如反应界面的几何特性)之中。 /p p   由上分析可见,热分析动力学本质上是一种唯象科学,它仅用于对千变万化的热分析数据进行数学层面的抽象与处理,例如对于常见的TGA测试数据,由于失重比例(100%→x%)可归一化为转化率α(0-1),因此一条TGA曲线本质上就是( span α,t,T /span )三者的函数关系,在转化率-时间曲线上取斜率则为转化速率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7/uepic/a6b72a14-38db-4325-9bb2-c79e8a50caad.jpg" title=" 003.png" alt=" 003.png" / (类似于DTG)。DSC曲线与此相似,经一定的修正预处理后,峰面积比例可处理成转化率,对其求导可得到转化速率(形状上类似于DSC热流信号):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600px height: 377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7/uepic/10b4065d-eb9f-4ef0-a19f-8d295064b81b.jpg" title=" 78-4.png" alt=" 78-4.png" width=" 600" height=" 377" border=" 0" vspace=" 0" / /p p   由此,不管是TGA还是DSC,在数学上均可被抽象为(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7/uepic/874668a0-685d-49b1-81be-6b68bcd2042f.jpg" title=" 003.png" alt=" 003.png" / , span α,t,T /span )关系曲线,然后被套入基本方程中进行求解。在求解方式上有无模型动力学与模型动力学两大体系,不管使用哪一种方法,最终都是要求得方程中的Ea、A、以及f(α)相关参数等项,即获取完整的、仅包含( span α,t,T /span )三变量的动力学方程,此时反应(转化率 span α /span 、转化速率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7/uepic/d4f24016-3891-46c2-bad1-f6a68f5d6a26.jpg" title=" 003.png" alt=" 003.png" / )随时间(t)、温度(T)、以及温度微商(升降温速率dT/dt,一般写成β)的演变规律可视为已知。因此从方程出发,可对实际不同控温程序下的反应进程进行预测,或按照速率控制要求对控温程序进行模拟优化,用以指导实际控温工艺,获取期望的反应进程。 /p p   以上是对热分析动力学作一全景式的概略介绍。热分析动力学作为物理化学与实验技术相结合的一门分支学科,所涉甚广。篇幅所限,下文仅对均相反应体系中常用的两大类机理函数:级数反应与自催化反应作进一步的讨论。 /p p    strong 二、均相反应体系 /strong /p p   所谓均相反应体系,指的是反应物分子均匀地分布在反应体系中,宏观上各区域之间没有明显的浓度差,在任一时刻体系各处的反应速率相同的一种理想状态。在这种反应体系中,除温度之外,分子浓度及其变化是决定反应速率的主导因素。 /p p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异相(也称为非均相)反应体系有着明显的反应界面的概念,分子的化学反应仅发生在一定的反应界面上。在这种体系中,浓度的变化不再是速率的主导因素,事实上,在界面之外,分子始终保持原始浓度,而反应速率为零。除温度之外,决定界面上的反应速率的,仅仅只是反应界面的几何特性,及其随时间的演变方式(扩展,收缩,增厚)、演变维度(一维、二维、三维)。 /p p   不管是均相还是异相体系,都只是一种理想化的数学模型。实际的化学反应体系往往更为复杂,但在小尺度反应(例如热分析的小量样品测试)、传质传热理想化的情况下,大体可归为这两类体系之一。在热分析领域,均一的纯液相反应(例如溶液中的反应)一般可归为均相反应,涉及多相的反应(气固、液固、气液、固固多相、液液多相)一般为异相反应,个别反应界面概念模糊的纯固相反应有时也可简化处理为均相反应。在获取了小尺度反应模型之后,对于实际工业应用的尺度放大,应附加传质传热的相关修正。 /p p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均相、异相涉及的是反应物与产物的相态,而与材料本身是否成分均匀、单一无关。例如固体的结晶反应,虽然材料的化学成分很纯,但由于晶区与非晶区相态不同,反应为异相反应。而纤维增强预浸布中的液态树脂的固化反应,尽管宏观材料为复合材料,包含多种成分(树脂,纤维等等),甚至在小尺度上纤维增强体的分布都不一定均匀,但假如不考虑树脂与纤维之间的相互作用,把固化反应简化为主要在液态树脂内部进行,仍然可视为均相反应。 /p p    strong 三、级数反应 /strong /p p   级数反应是最简单、也是最常用的一种均相反应模型。这里考虑的是反应过程中,反应物的浓度下降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其通式为: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7/uepic/e20b9426-ee5c-4548-814b-e9587b553554.jpg" title=" 004.png" alt=" 004.png" / /p p   在这里,相对的浓度变化,被归一化处理为转化率: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7/uepic/b8206b8f-a3d3-4015-bfe4-41d8cb6aab49.jpg" title=" 005.png" alt=" 005.png" / /p p   例如体系中反应物的初始浓度为0.7mol/L,反应结束时反应物浓度下降为0.2mol/L(实际反应中反应物不一定消耗完全)。则该浓度的相对变化被归一化处理为0-1的转化率。即: /p table border=" 1" cellspacing=" 0" cellpadding=" 0" style=" border-collapse:collapse border:none" align=" center" tbody tr class=" firstRow" td width=" 202" valign=" top" style=" background: rgb(191, 191, 191) border: 1px solid rgb(0, 0, 0) padding: 5px " p span style=" font-family:宋体" 摩尔浓度 /span span mol/L /span /p /td td width=" 202" valign=" top" style=" background: rgb(191, 191, 191) border: 1px solid rgb(0, 0, 0) padding: 5px " p span style=" font-family:宋体" 转化率α(无因次量) /span /p /td td width=" 202" valign=" top" style=" background: rgb(191, 191, 191) border: 1px solid rgb(0, 0, 0) padding: 5px " p span 1 - /span span style=" font-family:宋体" α /span /p /td /tr tr td width=" 202" valign=" top" style=" border: 1px solid rgb(0, 0, 0) padding: 5px " p span 0.7 /span /p /td td width=" 202" valign=" top" style=" border: 1px solid rgb(0, 0, 0) padding: 5px " p span 0 /span /p /td td width=" 202" valign=" top" style=" border: 1px solid rgb(0, 0, 0) padding: 5px " p span 1 /span /p /td /tr tr td width=" 202" valign=" top" style=" border: 1px solid rgb(0, 0, 0) padding: 5px " p span 0.6 /span /p /td td width=" 202" valign=" top" style=" border: 1px solid rgb(0, 0, 0) padding: 5px " p span 0.2 /span /p /td td width=" 202" valign=" top" style=" border: 1px solid rgb(0, 0, 0) padding: 5px " p span 0.8 /span /p /td /tr tr td width=" 202" valign=" top" style=" border: 1px solid rgb(0, 0, 0) padding: 5px " p span 0.5 /span /p /td td width=" 202" valign=" top" style=" border: 1px solid rgb(0, 0, 0) padding: 5px " p span 0.4 /span /p /td td width=" 202" valign=" top" style=" border: 1px solid rgb(0, 0, 0) padding: 5px " p span 0.6 /span /p /td /tr tr td width=" 202" valign=" top" style=" border: 1px solid rgb(0, 0, 0) padding: 5px " p span 0.4 /span /p /td td width=" 202" valign=" top" style=" border: 1px solid rgb(0, 0, 0) padding: 5px " p span 0.6 /span /p /td td width=" 202" valign=" top" style=" border: 1px solid rgb(0, 0, 0) padding: 5px " p span 0.4 /span /p /td /tr tr td width=" 202" valign=" top" style=" border: 1px solid rgb(0, 0, 0) padding: 5px " p span 0.3 /span /p /td td width=" 202" valign=" top" style=" border: 1px solid rgb(0, 0, 0) padding: 5px " p span 0.8 /span /p /td td width=" 202" valign=" top" style=" border: 1px solid rgb(0, 0, 0) padding: 5px " p span 0.2 /span /p /td /tr tr td width=" 202" valign=" top" style=" border: 1px solid rgb(0, 0, 0) padding: 5px " p span 0.2 /span /p /td td width=" 202" valign=" top" style=" border: 1px solid rgb(0, 0, 0) padding: 5px " p span 1.0 /span /p /td td width=" 202" valign=" top" style=" border: 1px solid rgb(0, 0, 0) padding: 5px " p span 0 /span /p /td /tr /tbody /table p   这里1-α与反应物在反应过程中的相对剩余量相对应,而我们似乎丢失了绝对摩尔浓度的相关信息。事实上,反应物浓度为0.7mol/L、还是7mol/L,对反应速率当然有影响,但该影响已被抽离、并归到正比因子A之中。摩尔浓度高的体系,分子碰撞几率大、或者说碰撞频率较高,反应速率通常较快,因此频率因子A会较大。由此使用经典的热分析动力学方法,对同一反应、不同摩尔浓度下的测试结果进行建模,指前因子很可能不同。这是需要注意的一点。 /p p   在均相体系中,级数为整数、具有明确物理化学意义的级数反应,常见的有如下两种: /p p    strong 一级反应(F1) /strong :n=1, strong style=" white-space: normal " f(α)=1- /strong strong style=" white-space: normal " α /strong 。即在温度不变的情况下,反应速率与反应物的相对剩余量成正比,或者说在反应过程中,随着反应物的消耗与转化,反应速率同比下降。这种情况常见于均相体系中的单分子反应 A à B,例如分子内结构重排、自发衰变、部分液相分解反应等。 /p p    strong 二级反应(F2) /strong :n=2, strong style=" white-space: normal " f(α)=(1- /strong span & nbsp /span strong style=" white-space: normal " α) sup 2 /sup /strong & nbsp 。在温度不变的情况下,反应速率与表观反应物相对剩余量的平方成正比,常见于液相中的双分子反应,例如 2A→B。 /p p   我们再从数学上观察一下,对于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7/uepic/eecab12f-4820-4035-b6bb-97c15fb82280.jpg" title=" 004.png" alt=" 004.png" / /p p   这个方程,当n取不同值时,f(α)随α的变化关系。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600px height: 490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7/uepic/4426359a-09c9-4068-860b-0856206ea040.jpg" title=" 78-7.png" alt=" 78-7.png" width=" 600" height=" 490" border=" 0" vspace=" 0" / /p p   上图可见: /p p   1. 所有曲线的最大值均出现在起点处。这意味着在温度不变的情况下,级数反应以开始发生时速率最大,随后速率单调下降。 /p p   2. 以n=1为对角线,n越大,f(α)随α衰减越快,表明反应级数越高,随着反应物的转化,反应速率下降趋势越明显。 /p p   从物理化学角度,反应级数应为正整数,且很少超过3(多于三分子共同参与的合成反应很少见)。但从表观动力学的数学拟合意义上,反应级数可以是非整数,取值范围可以超过3,也可以小于1,但这种情况往往是内在非均相反应机理的表现。例如用级数函数拟合,级数超过3或更高,表明反应速率随着反应物的转化而快速下降,有可能涉及到产物堆积于界面的界面扩散障碍反应 若级数小于1,有可能牵涉到界面收缩的相边界反应,例如n=2/3对应界面球状收缩的三维相边界反应,n=1/2对应界面柱状收缩的二维相边界反应,n=0(零级反应)对应界面面积不变的一维相边界反应。 /p p    strong 四、自催化反应 /strong /p p   自催化反应,有时也称为自加速反应,是指随着反应的进行,产物的生成会对反应起到促进作用。这类反应的机理函数通式为扩展的Prout-Tompkins方程(Bna): /p p   这里1-α对应于反应物的相对剩余量,α对应于产物的相对生成量,而反应速率同时是这两者的函数,随反应物的消耗而速率下降,随产物的生成而速率上升。从物理化学角度,这类反应常见于发酵反应、聚合反应、链式反应等。 /p p   最简单的自催化反应是Prout-Tompkins方程(B1),即上式中的n、m两个级数均为1: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7/uepic/b05adcea-dcb1-4812-bee9-6ae7cacd54fb.jpg" title=" 006.png" alt=" 006.png" / /p p   用以描述类似如下的反应过程: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7/uepic/e4cbeff3-d9c6-4b76-9fd1-9185c4fc2139.jpg" title=" 008.png" alt=" 008.png" /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600px height: 353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7/uepic/8a3c8f6e-3f53-4469-b33d-430da6f2c90a.jpg" title=" 78-8.png" alt=" 78-8.png" width=" 600" height=" 353" border=" 0" vspace=" 0" / /p p   在这里,反应速率本应随着A的消耗而下降,但产物B一旦生成,即作为反应物之一,参与并促进了反应的进行。因此在反应的起始阶段,当B的量甚小时,反应速率不高 在反应的终止阶段,A的剩余量已降至甚低,反应速率也不高。反应最大速率点将出现在A与B的量均较充分的阶段,即反应的中期阶段。这一点可通过对B1方程的作图得到验证: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600px height: 463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7/uepic/186c0a07-4589-4535-a641-283327e56493.jpg" title=" 78-9.png" alt=" 78-9.png" width=" 600" height=" 463" border=" 0" vspace=" 0" / /p p   strong  五、热分析曲线 - 级数反应与自催化反应的表现差异 /strong /p p   级数反应与自催化反应的差异,在等温实验下表现最为明显。在理想的等温条件下,温度因子k(T)项为常数,动力学方程可简化为: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7/uepic/9dee8d07-b05a-487d-b356-56848f5ca670.jpg" title=" 007.png" alt=" 007.png" / /p p   即反应速率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7/uepic/75e4c46d-031e-4a70-8621-81ae0087dfd2.jpg" title=" 003.png" alt=" 003.png" / 与 span f(α) /span 直接成正比。而从之前的讨论可知,对于级数反应,f(α)随转化率α单调下降 对于自催化反应,f(α)的极值约出现在反应的中期阶段。实际的等温测试得到的是 (DSC、DTG)随时间t的演变关系,涉及到对上式进行积分,得到α(t)函数后再对t求导,稍微复杂一些,这里不作具体的数学推导。但不管怎样,由于α与t是同向变化关系,因此以上的规律依然存在。 /p p   结合物化意义来讲,等温条件下,对于级数反应,反应速率与反应物的量相关,在起始反应时反应物浓度最高,此时反应速率最大,随后随着时间的演变、反应物的消耗而逐渐减速 而对于自催化反应,在反应早期,由于产物B的量很少,对反应的催化作用很不明显,因而此时反应速率甚低,而由于反应速率低,B的量积累很慢,体现在反应初期阶段漫长的低速“诱导期”。当B的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对反应的催化加速效应逐渐明显,随着反应速率的加快又促成了B的大量生成,进一步加速反应,因此在反应中期,反应会有一个快速的提速期。到反应后期,随着反应物A的严重消耗,反应速率再度下降,直至反应完成。 /p p   这两类反应的典型等温DSC结果对比如下: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600px height: 300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7/uepic/d546d884-cd4a-4b89-8c1d-c0a2e13b14d6.jpg" title=" 78-10.png" alt=" 78-10.png" width=" 600" height=" 300" border=" 0" vspace=" 0" / /p p   以上对比结果可通过对两类机理函数的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7/uepic/fb3bd5bc-d072-4434-ac01-96c48e0f4fa7.jpg" title=" 007.png" alt=" 007.png" / 函数推导并作图得到验证。此处略过。 /p p   对于动态升温测试,完整的动力学方程为: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7/uepic/e58ea0fc-084c-4e8c-bd3c-f16861ec3774.jpg" title=" 78-11.png" alt=" 78-11.png" / /p p   这里除了f(α)变化对速率的影响外,还混入了温度的连续上升对反应的加速作用。因此即使是级数反应,最大速率点也不再出现在反应起始处。事实上,以一级反应为例: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7/uepic/f1c44c22-a8a2-4048-8eb0-bc188d2eb0b1.jpg" title=" 78-12.png" alt=" 78-12.png" / /p p   在反应的前半程( span α& lt 0.5 /span & nbsp ),f(α)项的下降倍率不超过50%,而由温度T上升导致的指数式增速效应要显著得多。因此反应前期速率将逐渐增大。到反应后半程,f(α)将以越来越小的数字乘入到整个速率方程中,即f(α)倍率式减速效应占据主导,因此反应后期速率将逐渐减小。 /p p   对于自催化反应,反应初期f(α)甚小,同时温度也较低,因此反应早期阶段整个反应速率都很低,呈现漫长的诱导期,直至随着产物的积累、f(α)的变大,加上温度上升的增速效应,反应可能出现较突然的加速。随后随着反应的快速转化、f(α)的快速减小而减速。 /p p   因此在动态升温图谱上,这两种类型反应均体现为“峰”,而自催化反应往往“基线”更平、峰形更尖窄。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600px height: 300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7/uepic/dbdd1ee0-7a38-4cea-b733-36a4a53741f7.jpg" title=" 78-13.png" alt=" 78-13.png" width=" 600" height=" 300" border=" 0" vspace=" 0" / /p p    strong 六、复合式自催化反应 /strong /p p   单纯的自催化函数,在实际应用中用得较少。道理很简单,若将Prout-Tompkins方程代入动力学方程: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7/uepic/c65e211b-6ab2-4ced-a3cb-93d84bb7d18e.jpg" title=" 78-14.png" alt=" 78-14.png" / /p p   在反应起始点,转化率α=0,此时反应速率 。而反应速率为零,意味着反应不会发生,α将始终为0! /p p   或者更具象地,结合Prout-Tompkins方程的化学模型: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7/uepic/013de288-464b-49f5-be84-36b926d30a9c.jpg" title=" 008.png" alt=" 008.png" / /p p   反应的进行必须有B的参与。除非在反应体系的初始状态下直接混入一定量的B,否则若以纯A作为起点,在没有B的参与下永远不会有第一个产物B生成,也就意味着反应永远不会发生。 /p p   事实上,对于一个实际的反应体系,往往是两种转化路径并行存在: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7/uepic/77082be0-a07d-4573-b41d-94e6a17904e5.jpg" title=" 78-16.png" alt=" 78-16.png" / /p p   即A本身可以独立转化为B(或许速率较慢,但有一定的转化几率),而A也可在B的“催化”下生成B(通常更为有效)。 /p p   这类反应可称之为复合式自催化反应,在假设两个路径活化能相同的情况下,机理函数通式为Cnm: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7/uepic/7fa51b57-b7f6-401e-aa5f-50442e66789a.jpg" title=" 78-17.png" alt=" 78-17.png" / /p p   仔细观察上式可知,这一方程是Fn与Bna两项的加和,在Bna项前加了权重因子(自催化系数)Kcat。 /p p   该方程的简化函数有C1(级数项n、m均等于1,即F1与B1的组合)、Cn(m=0,反应物以级数n、而产物以一级形式参与自催化)。其中Cn较为常用。 /p p   另如果考虑两个路径活化能不同,有Kamal-Sourour型动力学方程: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7/uepic/07acd7bb-1aa4-4cd1-b1ef-932a7daca698.jpg" title=" 78-18.png" alt=" 78-18.png" / /p p   这一方程是活化能不同的Fn与Bna按一定权重加和。 /p p   作为级数反应与自催化反应的混合,复合式自催化反应在加速特性方面将介于纯级数反应与纯自催化反应之间,即存在一定的诱导期,在诱导期之后,其反应加速相比级数反应显得较为明显,但又不如纯自催化反应那么突然。当然具体加速表现还取决于两个路径之间的组合权重。 /p p    strong 七、实例:环氧树脂的热固化 - 机理函数的判断与选择 /strong /p p   前文已详细讨论了对于均相反应体系,不同的反应类型(级数反应、自催化反应、复合式自催化反应),其反应进程的特性表现。这里我们将通过对某一环氧树脂固化反应的DSC曲线的动力学拟合,来帮助大家更直观地理解三者的差异。 /p p   下图在三个不同的升温速率(5、10、20K/min)下进行了DSC测试,得到了环氧树脂的固化放热峰。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600px height: 370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7/uepic/5509108f-1f88-4390-bf53-05d1cd8bbe6a.jpg" title=" 78-19.png" alt=" 78-19.png" width=" 600" height=" 370" border=" 0" vspace=" 0" / /p p   有相关论文表明环氧树脂的固化为自催化反应。但这里我们先将该论断放在一边,假设我们完全不了解该反应的内在化学机制,因此尝试用不同的机理函数进行拟合,通过拟合匹配的优劣来判断可能的反应类型。 /p p   下图彩点为实测曲线,实线为使用级数反应Fn对实测曲线的拟合。我们先前已知DSC信号直接对应于反应速率。 /p p   将拟合线与实测线相对比,重点关注反应前期阶段,可见级数反应没有明显的诱导期,加速较为温和,而实测信号左侧水平区较为明显,随后的加速也较为明显(实测线的峰左侧较拟合线更为陡峭),表明反应可能牵涉到自催化机制。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600px height: 367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7/uepic/20be0d43-239e-474c-bb48-17b5b7e282a2.jpg" title=" 78-20.png" alt=" 78-20.png" width=" 600" height=" 367" border=" 0" vspace=" 0" / /p p   下图尝试用纯自催化函数Bna进行拟合。总体拟合质量得到了很大改善,但反应早期阶段仍拟合不佳。从拟合实线可见,纯自催化反应的诱导阶段更长、更接近水平,而随后的加速阶段上升更快。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600px height: 368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7/uepic/472faf29-bb1d-4f72-a380-1572d96362b9.jpg" title=" 78-21.png" alt=" 78-21.png" width=" 600" height=" 368" border=" 0" vspace=" 0" / /p p   下图是用复合式自催化函数Cn得到的拟合结果。此处实测线与拟合线几乎完美吻合,表明反应机理可能为级数路径与自催化路径的组合: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7/uepic/30deda48-aa86-4a2e-baa1-4d5faef7f4a7.jpg" title=" 009.png" alt=" 009.png" / /p p   组合权重因子Kcat=1.34。 /p p   其它动力学参数如下: /p p   Ea = 46.2 kJ/mol /p p   lgA = 2.5 1/s /p p   n = 1.7 /p p   这些数值均在合理的取值范围内。表明该机理函数比较可信。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600px height: 367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7/uepic/7b27af1c-6991-4d5c-ab6a-8c94ce73c55a.jpg" title=" 78-22.png" alt=" 78-22.png" width=" 600" height=" 367" border=" 0" vspace=" 0" / /p p    strong 八、总结 /strong /p p   热分析动力学是化学动力学与热分析实验手段相结合的一门分支学科,它将影响反应速率的各类因素进行筛选、提炼与抽象,简化为温度与转化率的函数,应用于实验数据的归纳,与不同控温程序下实验结果的预测,或按照速率控制要求对控温程序进行优化。 /p p   反应体系可以分为均相体系与异相体系。均相体系中较为常见的反应机理有级数反应与自催化反应。除温度影响之外,级数反应的速率变化仅与反应物的消耗相关,自催化反应则额外引入了产物生成对反应的加速效应。 /p p   不同的反应类型,在动力学上使用不同的机理函数进行表征,在热分析曲线上则有着不同的规律性表现(诱导期-加速-减速特性)。在对反应本身的化学机制缺乏了解的情况下,我们可以通过对实测热分析曲线选择不同的机理函数进行拟合对比,根据拟合效果、与动力学参数结果的合理性,来猜测可能的反应机理。 /p p    strong 参考文献 /strong /p p    i 1. M.E.Brown:Handbook of Thermal Analysis and Calorimetry, Vol 1, Chapter 3. (c) 1998 Elsevier Science B.V. /i /p p i   2. 《化工工艺的热安全 -- 风险评估与工艺设计》 (瑞士)弗朗西斯.施特塞尔 著,陈网桦、彭金华、陈利平 译,刘荣海 审校,科学出版社,2009.8. /i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   耐驰科学仪器商贸(上海)有限公司 应用实验室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   徐梁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   2019. 7.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    /p p br/ /p

催化反应催化评价装置相关的方案

催化反应催化评价装置相关的资料

催化反应催化评价装置相关的试剂

催化反应催化评价装置相关的论坛

  • 【求助】有机催化反应后,要测定催化剂的流失,如何处理样品?

    本人是作催化的,公司新买了ICP,但没有人会用。有2个问题想向各位请教一下。用钯/活性炭 作为催化剂,催化苯乙酮加氢还原,得到苯乙醇。1、想测定催化反应循环过程中,每次催化剂的流失。如何处理样品?(注* 催化剂颗粒很小,即使用高速离心机处理,产物相还是有点黑,也就是还有少量催化剂在里面)2、想测定钯/活性炭 催化剂中 钯的量。样品又如何处理?谢谢各位啦!!

  • 【讨论】国内外光催化反应器的发展情况

    【讨论】国内外光催化反应器的发展情况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不可避免地伴随着大量废弃物排放,这导致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这些因素正危及我国居民生存安全。另外,调查表明环境污染问题也会影响到我国的可持续性发展。所以,保护与治理环境是构建环境友好、和谐社会和实现我国社会经济叮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传统污染物处理方法不能彻底消除降解污染物,也容易造成二次污染,使用范围窄。仅适合特定的污染物,还伴随着能耗高,不适合大规模推广等缺陷。近些年来,利用光催化技术降解和消除污染物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光催化氧化技术是一种集高效节能、操作简便、反应条件温和、同时可减少二次污染等突出特点于一身的一项新的污染治理技术,而且从地球卜物质循环的角度来看,光催化技术可以将大量的有机污染物降解为CO2和H2O.从而被植物利用.形成了循环,如图l所示,可以说光催化技术正足人类所急需的一种技术。 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2/06/201206281052_374718_2556116_3.jpg 光催化技术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自从日本学者Fujishima和Honda发现了利用TiO2单晶可将水光催化分解之后。世界范围内,便开始了光催化氧化技术在污水处理、空气净化、抗菌杀毒等方面的应用研究,于是光催化技术受到全世界的广泛关注。并得到了快速发展。如今人们对于光催化技术的研究主要分为对光催化剂的研究(如TiO2、ZnO)和对光催化反应条件的研究,其中。对反应条件的研究中,人们为了让光催化氧化反应能稳定和高效的进行,会设计出相应的反应器,用来为反应提供良好的平台,一个设计良好的反应器,将能大大提高反应体系的反应效率,从而达到高效、节能、稳定等目的。1 光催化反应器的设计依据 光催化反应器的设计主要目的是为了给光催化氧化反应提供高效和稳定的反应空间和环境。实现光催化过程对光的充分利用,从而提高反应效率。由于光催化反应需要有光子参与,光催化剂才能将光能转化成为化学反应所需的能量,来进行催化降解作用,因而在设计反应器的时候,最主要的两个理论依据就是光的传输理论和催化反应动力学理论。光的传输以及在光在反应器中的分布直接影响到催化剂对于光的吸收效率。充分均匀的催化剂分散可保证光在传输途中浪费少,这样催化剂对光的利用效率高,反之将会有较多催化剂由于得不到或者只接受到很少的光照而不能充分的进行光催化氧化反应。2 国内外光催化反应器的发展 早期的光催化研究大多是在一些很随意的反应条件下进行的。比如在液相光催化反应中,催化剂与污染物溶液混合时,一般的实验过程都是人工用玻璃棒进行搅拌。由于人为误差的因素难以避免,会对结果的准确性和再现性产生较大影响。为了满足对光催化反应器准确、稳定和高效的要求,反应器的设计也在不断的变化。一个设计较好的反应器,不仪可以提高光催化反应的效率,而且可以将其大规模化。可高效稳定的进行光催化作业,从而实现产业化。到目前为止,有一些类型的反应器已经用于诸如污水和空气处理的工业化应用。2.1流动床光催化反应器 流动床光催化反应器是将催化剂与待降解物质直接混合的一种反应器。一直以来,人们都在为满足不同的光催化反应要求,设计不同的反应器。应用最多的儿种类型的反应器包括椭圆型、底灯型和柱型,如图2所示。这几种反应器的特点是不仅效率较高,制作难度低。而且可以用于大多数的反应类型,可以同时满足液相和气相两种类型的光催化反应,因而得到了广泛的应用。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2/06/201206281053_374721_2556116_3.jpg 椭圆型反应器(图2(a)所示)是将灯管和反应区分别放在椭圆的2个焦点上,这样可以很好的将灯管所发出的光集中在反应区内,减少了光的浪费,提高了整体的效率。虽然反应器中的反应区在椭圆型焦点上,但是这不表示灯管所发出的所有光线都能达到反应器,而且这种类型的反应器.光的传输路程较长,这样就增加了光在传输过程中的损失,并且反应区域内光的分布不均匀。底灯型反应器(图2(b)所示)是对椭圆型反应器的改进,它的光源位于抛物线的焦点上,但是光源的光线并不是聚焦在另一个焦点,而是从下往上射人反应区,光进入了反应区域后就不会再被反射回来。更大程度的利用了光源。柱型反应器是现在比较成熟的类型,一般可分为中灯外反应区(图2(c)所示)和中反应区外灯(图2(d)所示)2种。柱型反应器有着较高的光利用率和良好的对称性(可使光在反应区内均匀的分布,减少局部差异)。一些发达园家,这两种反应器已经用来处理污水,在这2种反应器中.光从光源发出来后,基本上都会通过反应区。特别是中灯外反应区这样的反应器.光的利用率几乎可以达到最大。在光源的光照强度合适的情况下,甚至可以不需要反射壁。都可以达到光的最大利用率。而且这种柱型的反应器制造难度小,成本低。适合大规模的生产和运用。因此现在的大多数针对反应器的研究,也是以柱型为模型来进行的。2.2 固定床光催化反应器 在近年来,人们将催化剂固定在一些载体表面来进行催化反应.即固定床反应器,这样避免了光催化剂的分离问题。固定床与传统的流动床的区别在于,催化剂不随液体或者气体一起流动.而是固定在玻璃或者其它介质表面,污染物流经其表面来进行反应。这样一来,人们就可能更精确的了解催化剂的性质,并易于控制催化反应的进行,也易于催化剂和反应物的分离。基于这种思路,人们设计了一些新型的光催化反应器,其中效果比较好的是平板型和喷泉型,如图3所示。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2/06/201206281053_374722_2556116_3.jpg 平板型的反应器是将催化剂固定在平板上,在光照的条件下.将污染物液体或者气体缓慢的通过催化剂表面降解,属于层流型反应器。这种反应器的好处在于制造简单,待降解物经过催化剂的时候光照时间和光照强度基本一致,并很容易控制流动速度。当流速放慢的时候可提高反应物的降解程度。但是所需时问也就相应增加;当加快流速的时候虽然降解的程度不如流速慢的情况.但是所需时间较少。这种平板反应器可以根据不同的降解需求。调整流速,达到相应的效果。平板型的反应器还有另一个其他反应器不具备优点,由于催化剂是固定在平板上的。不会随着待降解物的流动而流动,也就省去了后续催化剂分离的步骤。但是也由于催化剂固定的原因,在降解一定时间后,催化剂的催化效率会降低,而更换催化剂比较困难,并且光的损失也比较严重。因为光源发出的光最多只有50%被利用.即使加装了反射壁.也会有大量的光损失掉。鉴于平板型反应器的造价低.易于控制的优点,很多实验室都运用平板反应器来进行一系列的光催化研究。 喷泉型反应器是近几年由Puma和Yueu等人提出的,此类反应器与平板型反应器大致相同,将催化剂固定在斜面上,在顶部固定光源,将待降解物斜面中心的喷嘴喷出,然后在重力作用下流经催化剂从而得到降解。此种反应器主要是用于研究催化剂的反应效率.由于结构相对比较复杂,所以应用也较少。还有很多种新型的反应器.比如球型反应器.这种反应器在理论上能达到非常高的光利用率,并且无论是光的分布。还是污染物的分布.还有催化剂的分布都能达到非常高的均匀性和稳定性.反应效率也是非常理想的,但是制作非常的困难.所以现在这种球型的反应器并不常见,是一种理想化的反应器。3 结语 随光催化技术的提高,光催化反应器也在被不断的改进和优化.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特别是光催化技术实现工业化后,反应器的设计需要进行系统的优化没计才能使光催化反应效率达到最优值,一个设计优良的反应器,不仅可以提高反应效率,还能减少对能源和原材料的浪费.提高经济效益。 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2/06/201206291103_374928_2556116_3.jpg

催化反应催化评价装置相关的耗材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