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基础设施建设及技术装备标准

仪器信息网水文基础设施建设及技术装备标准专题为您提供2024年最新水文基础设施建设及技术装备标准价格报价、厂家品牌的相关信息, 包括水文基础设施建设及技术装备标准参数、型号等,不管是国产,还是进口品牌的水文基础设施建设及技术装备标准您都可以在这里找到。 除此之外,仪器信息网还免费为您整合水文基础设施建设及技术装备标准相关的耗材配件、试剂标物,还有水文基础设施建设及技术装备标准相关的最新资讯、资料,以及水文基础设施建设及技术装备标准相关的解决方案。
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水文基础设施建设及技术装备标准相关的仪器

  • 平升电子水文自动测报系统,中小河流水文监测系统,水文动态监测 水文自动测报系统实现对江河流域水位、降水量、流量、流速、水质、闸门开启度、墒情等数据的实时采集、报送和处理。为防汛抗旱减灾提供科学依据和有效信息共享,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满足水利和经济社会发展对水文服务的需求。2022年1月,发改委、水利部联合印发《“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规划》,提出“加快大江大河及其重要支流、省级行政区界水文监测站网建设和升级改造,加快完善重点洪水易发区流域面积3000平方公里以下中小河流水文监测体系,提高中小河流水文监测覆盖面”的总体要求。◆ 水文全要素监测,满足于各类水文监测站要求 &bull 水位 &bull 降雨量 &bull 流量 &bull 流速 &bull 水质 &bull 闸门开度 &bull 墒情 &bull ……◆ 主备双信道,传输更可靠 主信道:4G/5G/NB/光纤 备用信道:北斗卫星 主信道信号差时自动切换至备用信道◆ 一站多发,满足省、市、县、乡多级管理需求◆ 自报+应答的兼容上报模式,测点数据/设备异常自动报警◆ 监测中心平台和遥测终端机双向存储历史数据◆ 符合《标准水文监测数据通信规约》,成熟对接所有省平台 北斗三号+4G全网通遥测终端机4G+北斗短报文主备双信道通信,保障信号稳定传输RNSS+北斗定位一体化、小型化设计,安装简单市电/太阳能充电,内置可充电锂电池支持标准水文、水资源协议法兰式、卡箍式、插入式安装DATA-6380 水文遥测终端机超低功耗≤10mA,供电成本仅为普通设备的1/10采集接口丰富,灵活匹配各种仪表、传感器多中心上报,标准水文、水资源等多种上报协议可选导轨式安装DATA-6311B 山西近1000个测点水文在线监测系统建设 项目背景:山西省水文工作会议部署2022年水文重点工作:①全力做 好2022年防汛抗旱水文测报工作。②改进测报技术手段, 提升水文监测能力。③加快推进水文基础设施建设。 项目需求:933个自动雨量站改造升级(主要对监测站点的遥测终端 机、雨量计、水位计、太阳能电板、蓄电池等升级维护和 更新改造) 通讯方式:4G 上报平台:山西省数字水利中心信息平台 上报协议:《水文监测数据通信规约》(SL651-2014) 《山西省水文监测RTU最新技术指标、功能要求及通讯规约》 应用效果:目前,山西省水文在线监测系统建设已见成效,发挥了防洪减灾效益,有效避免了人员伤亡,降低灾害损失,使全社会认识到了水文在线监测系统建设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 河北100个测点水文监测系统建设项目 项目背景:2022年2月河北省水利工作会议提出“强化水文预报预警,加快全省水文监测数据接收与处 理系统升级改造;持续完善山洪灾害防御体系,优化监测站网布局,更新改造自动监测站点” 等措施全力做好水旱灾害防御。 建设内容:共100个测点,平升水文遥测终端采集水位计、雨量 筒输出信号,并遵循河北省水文协议将监测数据上报 至河北省平台。 通讯方式:4G 应用效果:面对暴雨湍流,平升水文监测系统立即向应急、水利相关部门发送雨水情信息,为防汛决策部署提供科学依据,保障老百姓们的生活安全。 宁夏回族自治区水文自动测报系统项目——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升级维护和更新改造 项目背景:为切实做好宁夏回族自治区2022年水文测报工作,提升测报质量及水文服务能力,水文中 心启动2022年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升级维护和更新改造项目。 项目规模:共143个测点(120个雨量监测站、23个水位监测站) 建设内容:①对故障发生率高、重点防洪区及洪水灾害影响较大的86处遥测雨量站进行监测设备更新 ②对山区29处易出现无信号或信号弱等问题的自动化雨量监测站点进行北斗3号卫星备用 信道建设 ③新增雨量站5处,包括基础设施及雨量监测设备,传输采用4G和卫星两种通道 ④对重点防洪区域17处使用寿命超年限,故障发生率高的遥测水位站点进行监测设备更新 ⑤新建6处水位站 ⑥监测数据通过《水文监测数据通信规约》(SL651-2014),并上报至宁夏回族自治区 水文水资源监测预警中心平台 应用效果:通过对水文加测设备升级更新改造,保障设备安 全不间断运行,数据采集及时准确并满足有关规 范要求,数据传输的完整率、及时率、准确率满 足国家考核要求。2021年,平升遥测终端机应用于黄河河道及附近流域的900多个水文监测站,助力母亲河平稳度汛,受到媒体报道。
    留言咨询
  • 在现代科学研究中,实验室不仅是知识创新的摇篮,更是科技进步的重要支撑。良好的实验室设计装修不仅能提升科研效率,保障实验安全,还能营造舒适的工作环境,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潜力。下面实验室装修公司小编来分享一下实验室设计装修的方方面面,从理念到实施,为您详细解析如何打造一个功能完备、安全高效的科研空间。 一、实验室设计装修的意义 1.提升实验效率:实验室设计的首要意义在于提升实验效率。合理利用空间布局和科学的设备配置能够优化实验操作流程,减少人员移动和设备调试时间,从而提高实验操作的效率和准确性。例如,功能区的合理划分、工作台的高度设计、设备的布局安排等,都能直接影响实验人员的工作效率。 2.确保安全:实验室装修的另一个重要意义在于确保安全。实验室通常涉及各种化学品、生物材料和高精度设备,如果实验室设计不合理或设施不到位,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安全事故。科学合理的设计能够有效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保障实验人员的人身安全。 3.提高舒适度:实验室的舒适度对实验人员的工作状态有着重要影响。科学合理的实验室设计能够有效的改善实验人员的工作体验,提升工作满意度和效率。 二、实验室需求分析在进行实验室设计装修前,需要进行详细的需求分析,以确保实验室设计方案能够满足实际使用需求: 1.实验室功能需求:需要明确实验室的主要功能和实验类型。例如,是化学实验、生物实验、物理实验还是多功能实验室。不同类型的实验室对设备、空间、设施的要求各不相同。例如,化学实验室需要配备化学药品储存柜、通风柜、实验台等;生物实验室需要无菌操作台、培养箱、显微镜等;物理实验室则需要精密仪器、数据采集设备等。 2.实验室人员需求:在实验室设计时考虑实验室人员的数量和职责。不同的实验项目和研究团队对实验室空间和设施的需求不同。例如,大型科研团队需要更多的实验台和办公空间,小型研究组则需要灵活多变的实验区域。此外,还需考虑到人员的流动性,为实验室设计合理的工作区域和人流动线,确保人员在实验室内的移动方便快捷。 3.空间需求:明确实验室的空间需求。根据实验功能和人员数量,合理分配各个功能区的空间。例如,实验区、办公区、储藏区、休息区等各功能区的布局和面积分配,应根据实际需求进行科学规划,确保各区域之间的流动性和便捷性。 三、实验室设计理念 在实验室设计装修中,需要秉持以下几个主要的设计理念:1.模块化设计:模块化设计是现代实验室设计的一个重要理念。通过采用模块化设计,可以根据不同实验需求灵活调整实验室布局,提升实验室的适应性和扩展性。在实验室设计中采用可移动的实验台和隔断,使实验室空间能够根据不同实验项目的需求进行快速调整,最大限度地利用空间资源,提高实验室的使用效率。 2.人性化设计:人性化设计是实验室设计中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方面。实验室设计要充分考虑实验人员的操作习惯和工作舒适度,合理安排工作台高度、照明和通风等细节。 3.智能化设计:智能化设计引入智能管理系统,提升实验室的自动化水平和管理效率。例如,采用智能照明系统和空调系统,实现节能和环境控制;采用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LIMS),实现实验数据的自动采集、存储和分析,提高实验管理的效率和准确性;采用安全监控系统,实现实验室的实时监控和安全管理。 四、实验室装修方案 实验室装修方案是实现设计理念的重要步骤,包括前期准备、空间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和实验设备安装等: 1.实验室装修前期准备:在实验室装修开始前,需要进行详细的前期准备工作,包括现场测量、设计方案编制等。通过现场测量,确定实验室的实际空间尺寸和布局,为设计方案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持。根据测量结果,编制详细的设计方案,包括平面图、立面图和施工图,确保设计方案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2.实验室空间布局:空间布局是实验室装修方案的核心内容之一。合理划分实验区、办公区、储藏区等功能区,确保各区域之间的流动性和便捷性。例如,实验区应布置在光线充足、通风良好的位置,办公区应布置在相对安静的区域,储藏区应布置在易于管理和使用的位置。 3.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是实验室装修的基础,包括地面、墙面和天花板的处理,电力系统的安装,给排水系统和通风系统的建设等。例如,地面应选择耐腐蚀、易清洁的材料,如环氧树脂地坪;墙面和天花板应选择防火、防潮、易清洁的材料;电力系统应确保各设备的用电需求,预留足够的插座和电源接口;给排水系统应确保实验室的卫生和安全,通风系统应确保空气流通和实验环境的舒适。 4.实验设备安装:实验设备安装是实验室装修的关键环节之一。根据实验需求安装各类实验台、通风柜、仪器设备等,确保设备的合理布局和稳固安装。例如,实验台应布置在光线充足、操作方便的位置,通风柜应布置在空气流通、易于排风的位置,仪器设备应布置在稳固、防振的台面上。 五、实验室装修注意事项在实验室装修过程中,有许多注意事项需要考虑,以确保装修质量和实验室的安全性: 1.安全防护:安全防护是实验室装修中的重中之重。选择的实验室装修材料的环保和防火性能,避免有害气体的释放,防止火灾的发生。在装修过程中严格按照规范安装电力系统,防止电气火灾;合理配置通风系统,确保实验室空气流通,减少有害气体的积聚。 2.施工质量:施工质量是确保实验室装修效果的重要因素。选择有经验的施工队伍,确保施工质量。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按照实验室设计方案执行,避免擅自改动,并在施工过程中,注意细节处理,确保装修效果和使用效果。 3.验收标准:实验室装修完成后,需要进行全面的验收,包括空间布局、设备安装、安全设施等,确保各项功能符合预期,并达到安全标准。例如,检查实验室的空间布局是否合理,各功能区的分布是否符合设计要求;检查实验设备的安装是否稳固,各设备的功能是否正常;检查安全设施的配置是否齐全,各设施的功能是否正常。 实验室设计装修对于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科学合理的实验室设计和施工管理,可以确保实验室的正常运行和科研人员的安全,为实验室的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中壹联实验室是一家专注于实验室设计,装修,建设一站式服务的实验室装修公司,成立于2021年。公司拥有一支专业的设计团队和施工队伍,致力于为不同领域的客户提供量身定制的实验室装修设计方案。
    留言咨询
  • 该系统主要包括:大棚环境监测系统、远程控制终端、远程网络视频监控系统、户外LED监测屏系统、智慧农业物联网综合服务平台、农产品安全追溯系统、移动终端客户端和微信公众号服务平台等。根据作物生长的土壤性状,一方面查清田块内部的土壤性状与生产力空间变异,另一方面确定农作物的生产目标,进行定位的“系统诊断、优化配方、技术组装、科学管理”,调动土壤生产力,以***少的或***节省的投入达到同等收入或更高的收入,并改善环境,高效地利用各类农业资源,取得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物联网在智慧农业基地建设中的应用技术体系包括了高度智能化的现代信息技术、生物工程的先进技术、现代工程装备技术等高端新技术。它是综合性的多系统的交叉,是现代各个技术领域先进技术的集成。设施农业物联网综合信息服务系统是指利用现代电子技术、移动网络通信技术、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相结合,将农作物生长***密切相关的空气的温度、湿度及土壤的温度、湿度等数据通过各种传感器以总线网络实时的采集,并利用运营商网络通讯技术,将数据及时传送到智能专家平台,使设施农业管理人员、农业专家通过手机或手持终端就可以及时掌握农作物的生长环境,及时发现农作物生长症结,及时采取控制措施,及时调度指挥,及时操作,达到限度的提高农作物生长环境,降低运营成本,提高生产厂量,增加劳动效益。在大棚内建设环境智能感知系统,采用物联网技术对大棚内的温湿度、光照、CO2浓度、光照强度、土壤墒情、视频图像等数据进行监测。在建设农业物联网综合信息服务系统的基础上,预留相应接口,为智能大棚进一步增设全产业链追溯系统和综合电子商务系统做好数据支撑。本项目主要满足客户如下需求:(1). 实时监测温室大棚土壤环境参数和空气温湿度等气象参数,以帮助园区管理人员更好的掌握温室大棚种植的农产品生长环境。(2). 实时监测温室大棚内部各项环境参数等信息,当监测的环境参数偏离正常值时,系统会及时发出预警告知客户,客户可远程操作控制温室大棚内补光灯,灌溉设施等设备从而应对环境的变化,确保作物处在适宜环境。(3). 实时定点远程视频监控温室大棚,方便园区管理人员实时远程了解大棚内农作物长势,针对性的做出管理措施,合理安排采摘农产品的时间。(4). 提高大棚内农产品的安全可追溯性,让消费者可查询到质量可靠的农产品的产地等信息,让消费者吃得放心,买得舒心。
    留言咨询

水文基础设施建设及技术装备标准相关的方案

  • 高光谱成像技术在公共基础设施结构和材料降解检测中的应用
    对于公共基础设施来说,材料的降解以及腐蚀是个严重的问题。所有的材料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被降解腐蚀,这些材料在公共基础设施中能够保证其结构的完整性,例如建筑物、水坝、塔、大桥、铁路以及公路上,或者在输油管道及电力线这类设施上起到传递能量的作用。所以材料腐蚀问题对于这些公众基础设施来说是致命的,越早越有效率的对材料腐蚀状态作出探测,既可以保护生命也可以节省资金。Headwall高光谱成像仪提供多种波长范围和形状结构供客户选择,也提供用于验证机载成像真实性的地面成像光谱仪。这些传感器结构坚固、重量轻、体积小,方便运输、设置简单。可见光-近红外波段(VNIR)传感器可以鉴定植被侵袭的影响,短波近红外(SWIR)传感器则可用于鉴定地形地貌、人造结构,甚至通过鉴定化学物质的光谱特性来反演监测底层材料的情况。Headwall还专为实验室检测提供Scanning Kit室内水平扫描架(包括平移台,光源,控制单元,支架),可用于在户外采集到的样本或者材料的分析检测,进而建立一个光谱数据库,利用光谱库可对野外被测物进行快速检测。
  • 高光谱在基础设施检查和腐蚀检测的应用
    可以从空中或地面获取高光谱数据和图像,以便远程检测材料降解情况。随着时间的推移,所有材料都会退化,当这些材料为建筑物、大坝、塔、桥、铁路和道路等基础设施提供结构完整性,或以管道和电线的形式提供能量输送时,早期检测既可以节省材料寿命,也可以节省金钱。
  • 噪声扰民治理建设方案
    各地施工项目的增多,城市道路和轨道交通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市环境噪音污染环境问题越来越不容忽视。经数据分析,建筑的噪音会对公众产生更大的影响。噪音污染意味着环境噪音使国家排放标准超过了国家环境排放标准,妨碍了正常工作、生活和教育。因此为了有效进行噪声污染防治工作,改善声环境质量,保证人民生活质量稳步提升,在政策文件的指引下,积极开展环境噪声污染专项整治行动,加强环境噪声污染防治,强化环境噪声监督管理和环保执法,改善声环境质量,是城市噪声污染防治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水文基础设施建设及技术装备标准相关的论坛

  • 【分享】自然保护区管护基础设施建设技术规范

    自然保护区管护基础设施建设技术规范 Technical guidelin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management and conservation infrastructure of nature reserves ( HJ/T 129-2003 2003-10-01实施) 为了引导、限制、规范自然保护区管护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强自然保护区的监督管理,制订自然保护区管护基础设施建设技术规范。本规范规定了自然保护区管护基础设施建设的原则和技术要求。本规范适用于不同类型、不同级别自然保护区(含保护点和保护站)管护基础设施的建设。 [img]http://www.instrument.com.cn/bbs/images/affix.gif[/img][url=http://www.instrument.com.cn/bbs/download.asp?ID=145253]自然保护区管护基础设施建设技术规范 [/url]

  • 五部门:到2025年底先期布局建设一批质量基础设施项目

    市场监管总局、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农业农村部、商务部等5部门近日联合印发《关于质量基础设施助力产业链供应链质量联动提升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部署进一步发挥质量基础设施效能,助力产业链供应链质量联动提升。《指导意见》坚持系统观念、问题导向、聚焦重点、分类施策,提出了明确的行动目标:通过开展质量基础设施助力产业链供应链质量联动提升行动,充分释放质量基础设施效能,加快形成产业链供应链质量联动提升新格局,实现上中下游各环节质量联动发展,推动点线面各层级质量协同共进,在打造安全可靠、竞争力强、品牌影响力显著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上取得一批重大标志性成果。《指导意见》明确,到2025年底,先期布局建设一批质量基础设施项目,支撑行动目标实现。《指导意见》提出,绘制质量图谱和质量问题清单、重点攻关项目清单、质量政策工具清单。以现代先进的测量体系提升产业链供应链创新力、以协同领先的标准群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以专业高效的检验检测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可靠性、以权威公信的质量认证认可促进产业链供应链高端化。[size=14px][color=#707d8a][ 来源:湖南日报 ][/color][/size][size=14px][color=#707d8a][i]编辑:张圣斌[/i][/color][/size]

  • 【分享】关于印发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检验机构技术装备基本标准(涉及大量微生物检测仪器)

    国食药监食130号 2011年03月28日 发布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为贯彻落实《食品安全法》、《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以及《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逐步建立起职责明确、行为规范、执法有力、保障到位的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体系,不断提高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技术监督能力和水平,确保公众饮食安全,国家局组织制定了《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检验机构技术装备基本标准》和《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现场快速检测设备配备基本标准》,现印发给你们,并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提高认识,加快实施 加快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检验机构技术装备和现场快速检测设备配备,全面提高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技术监督能力,是有效履行监管职责,全面加强科学监管,确保公众饮食安全的重要基础。各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要充分认识加强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技术监督能力建设的重要性,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加快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检验能力建设,为全面提高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水平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和保障。

水文基础设施建设及技术装备标准相关的耗材

  • 建筑消防设施检测箱
    建筑消防设施检测箱我公司依据《GA503-2004建筑消防设施检测技术规程》、《GA587-2005建筑消防设施的维护管理》经多年研究研制成功,用于检测火灾的自动报警与控制系统、消火栓系统、自动喷水系统、防烟排烟系统、火灾应急照明系统等常用防火灭火系统性能的仪器和工具JXJ-12建筑消防设施检测箱6000元配置:感烟探测器实验装置;感温探测器实验装置;水喷淋系统试水检测装置;消火拴系统试水装置;数字兆欧表;数字照度计;数字风速计;数字声级计;数字微压计;垂直度测定仪;多功能工程坡度测定仪;附件:金属源探测器、数字试电笔、钢卷尺、打火机、加热附件盒、发烟探棒、丁烷气瓶、燃烧杯。JXJ-12B建筑消防设施检测箱7000元配置:感烟探测器试验装置;感温探测器试验装置;水喷淋系统试水检测装置;消火栓系统试水检测装置;数字声级计;数字照度计;数字风速计;数字微压计;垂直度测定仪;多功能工程坡度测定仪;数字万用表;激光测距仪;钳形电流表;红外测温仪;数字兆欧表;附件:数字试电笔、钢卷尺、打火机、加热笔附件盒、发烟棒盒、加长杆、丁烷气瓶、仪表测试笔、温度测试探头、多功能刀、测压管。HL-601建筑消防设施检测箱7500元配置:感烟探测器试验装置;感温探测器试验装置;水喷淋系统试水检测装置;消火栓系统试水检测装置;数字兆欧表;数字噪音计;数字微压计;数字测距仪;红外测温仪;垂直度测定仪;多功能工程坡度测定仪;四合一测量仪(温度、湿度、风速、照度) 钳形电流表;数字万用表;数字秒表;附件:数字试电笔、钢卷尺、打火机、加热笔附件盒、发烟棒盒、烟嘴、充电器、丁烷气瓶、仪表测试笔、、多功能刀。HL-602建筑消防设施检测箱4600元配置:感烟探测器试验装置;感温探测器试验装置;水喷淋系统试水检测装置;消火栓系统试水检测装置;多功能工程坡度测定仪;垂直度测定仪;数字万用表;数字微压计;附件:数字试电笔、钢卷尺、打火机、加热笔附件盒、发烟棒盒、丁烷气瓶、多功能刀。EA12建筑消防设施检测系统7200元标准配置:4+2全功能火灾探测器试验器(加烟试验、加温试验、火焰感光试验、燃气试验);水喷淋系统试水检测装置;消火栓系统试水检测装置;多功能环境参数检测仪(温度检测、湿度检测、照度检测、风速检测、风量检测、噪音声级检测);数字微压计;钳形电流万用表;数字秒表;数字试电笔;钢卷尺;充电器、丁烷气瓶、仪表测试笔、测压管;连接杆;探测器试验笔和手报吸盘;烟香雾液;烟源加注器;操作手册;铝合金携带箱。消防维护保养设备检测箱HL-26118000元根据中华人民消防法,建筑消防设施检测技术规程,消防产品现场检查判定规则GA588-2005,为使消防设施进行有效维护及保养,保证发生意外状况时能立即发挥其作用,研究制作些专用检测箱。配置:感烟探测器功能试验装置,感温探测器功能试验装置,线型光束感烟探测器滤光片,火焰探测器功能试验器,消火栓系统试水检测装置,水喷淋系统试水检测装置,数字照度计,数字声级计,数字风速计,数字微压计,数字温湿度计,数字万用表,钳形万用表,接地电阻测量仪,绝缘电阻测量仪,泡沫称重电子秤,垂直度测定仪,激光测距仪,超声波流量计,超声波泄漏检测仪,磁性测厚仪,指针测厚仪,秒表,卷尺,五金工具,强光手电,打火机,烟嘴,发烟盒,数字电笔,铝合金便携箱。HL-721机场消防检查仪器箱13000元我公司依据《MH7002-94民用航空运输机场消防站装备配备》研制成功用于检测南场设施与建筑物的火灾自动报警与控制系统、消火栓系统、电气设备系统等防火灭火系统性能的仪器和工具。配置:可燃气体检漏仪、温度测量仪、静电测量仪、电阻测量仪、电流测量仪、电压测量仪、电磁测量仪、漏电检测仪、照相器材、毒性气体测量仪、放射物测量仪、绘图仪、录音笔、望远镜、消火栓流量压力测量仪,常用工具套装。HL-722机场消防检查仪器箱   2600元配置:感烟探测器试验装置;感温探测器试验装置;水喷淋系统试水检测装置、消火栓系统试水检测装置HL-606A地铁消防安全检测箱9600元标准配置:水喷淋系统试水装置、消火栓系统试水装置、红外测温仪、焦平面红外热像仪(选配)、钳形接地电阻测试仪、超声波放电检测仪、数字噪音计、数字照度计、数字温/湿度计、数字风速风向仪、易燃液体探测仪,电磁测量仪,带盖取样铝皿,多用刀,精密指南针。HL-606B地铁消防设施安全检测箱24000标准配置:电力谐波分析仪、插座测试仪、真有效值钳形表、绝缘电阻测试仪、地桩式接地电阻仪、数字万用表、感普通钳形电流表、数字兆欧表、防火涂料测厚仪、数字微压计、便携超声波流量计、激光/超声波测距仪、消火栓测压仪、放射物检测仪、漏电开关测试仪、线路寻踪仪、静电电压表、相序检测器、水喷淋系统试水装置、火栓系统试水装置、回弹仪HL-65K通信机房维检检测箱16000配置:红外测温仪、红外热像仪(选配)、电能质量分析仪、超声波放电检测仪、数字噪音计、高精度数字万用表、数字风杯式风速风向仪、数字兆欧表、数字试电笔、接地电阻测试仪、真有效值钳形表、数字转速表、数字温湿度仪、相序表、插座检测仪、指南针,带盖铝皿,常用工具,内阻电压表,铝合金携带箱等HL-126消防监督检查器材箱3800元配置:消火栓测压接头,漏电测试仪,可燃气体检测仪,激光测距仪,照度计,强光手电。HL122消防监督技术装备箱24000该装备箱系按照公安部GA502-2004《消防监督技术装备要求》标准开发格品种齐全、使用简单方便,仪器数字化显示,新颖方便,抗干扰能力强,检测数据准确可靠,可依据性高,技术装备形成系列化,种类齐全,分类合理;确保符合GA502-2004标准要求。配置选择可以根据用户需求灵活多样,可满足四级的配备要求。具体装备见下表。配置:秒表,数字照度计,数字声级计,数字测距仪,卷尺,数字风速计,数字微压计,HL-3消火栓测压接头,点型感烟探测器功能试验器,点型感温探测器功能试验器,线性光束感烟探测器滤光片,接地电阻测量仪,绝缘电阻测量仪,数字万用表,钳形电流表,泡沫称重电子称,漏电电流检测表,红外测温仪,便携式可燃气体检测仪,易燃液体探测仪,可燃气体检测管,炭化深度测定仪,回弹仪,数字温度计,现场勘查灯,碘钨灯,电源线盘,特斯拉计,金属探测器,防爆静电电压表,体视显微镜,照相机,摄像机,现场勘察工具箱,
  • 消防检测箱系列
    消防检测箱系列: 建筑消防设施检测箱、消防电气检测箱、消防工程检测箱、火灾探测器功能试验箱、火灾报警系统功能检测箱,自动喷水系统、消火栓系统功能检测箱,防排烟系统功能检测箱,火灾勘查仪器箱、火灾现场勘查工具箱、火灾原因调查器材箱、电器性能检查箱、消防监督检查箱、消防工程验收箱、消防监督技术装备箱、消防监督器材包装箱、消防检查辅助器材箱、消防电气性能检查箱、消防监督检查验收箱、消防监督技术装备产品、消防产品现场检测箱、消防产品现场检查判定箱、防火门破拆工具箱、防火涂料检测箱、常规新产品检测箱、专业测量仪器箱、地铁消防检测箱、防火检查仪器箱、派出所消防监督装备、机场、油田、军事设施、铁路地铁、港口码头、学校消防检查设备、智能建筑与安防工程检测仪器、
  • Specac 红外基础准备套装
    Specac 红外基础准备套装订购信息基础准备套件GS01180基础准备套件含以下两种GS01140液体准备包GS01150基础固体准备包可选择的气体准备包GS01181基础准备套件及气体准备包GS01181基础准备套件及气体准备包GS01140液体准备包(由以下组成)GS01110 2ml Luer注射器GS01800 Omni可拆卸液体池架,不包括窗片GS01811液体池用KBr窗片(1对),长方形GS01812液体池用CaF2窗片(1对),长方形GS01831 Mull池用KBr窗片(1对),圆形,直径25mmGS01864液体池用聚四氟乙烯隔片,长方形,各种光程(10片)GS01871 Mull液体池用聚四氟乙烯隔片,圆形,直径25mm,光程0.1mm(5片)GS03620石蜡油一瓶(25ml)GS03621氟碳润滑剂一瓶(25ml)GS01150基础固体准备包 (由以下组成)GS03940迷你油压机(2T)GS03950 7mm KBr片磨具,包括支撑环GS03951 7mm KBr片支撑环GS03600研钵和研杵GS03610 KBr粉末(50g,光谱纯)GS03960 7mm反冲压片支架

水文基础设施建设及技术装备标准相关的资料

水文基础设施建设及技术装备标准相关的资讯

  • 云南省发布“十四五”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提出打造数字生态基础设施
    新型基础设施,是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信息网络为基础,面向高质量发展需要,提供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等服务的基础设施体系。当前,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加快推进,以数字基础设施为代表的“新基建”正在蓬勃兴起,助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在扩大内需、稳投资、稳增长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拥有广阔发展空间。近日,云南省印发《云南省“十四五”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明确提出重点推进5G、工业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应用,以创新引领全省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提出发展目标为:数字政府基础设施服务能力显著提升,数字生态监测、治理效能大幅加强,全省数字化交通网、智慧应急体系基本建成。小编重点整理了《规划》中与数字生态基础设施建设相关的内容。加快建设信息基础设施,其中提出深入推进泛在感知体系建设,要围绕农业生产、工业制造、城市管理、生态监测等重点行业。全面发展融合基础设施,其中重点提出打造数字生态基础设施,具体内容如下:1)建设数字环保基础设施,运用无人机、地面自动监测等手段,加强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在州、市、县、区行政区域内以及国家级、省级重点工业园区内新建一批大气环境监测点、水质断面监测点、水质自动监测站、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点与辐射、声等环境监测点。打造生态环境大数据体系,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决策科学化、智慧化。建设智慧自然资源基础设施,建立自然资源数据采集、管理、更新长效机制,构建全省统一的智慧自然资源大数据体系。整合、治理、完善现有时空数据资源,规范全省时空数据基准,建立全省自然资源与地理空间数据库,健全时空数据管理和更新维护机制。2)数字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综合运用地基水文水质监测等手段,构建雨情、水情、工情、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等水信息的感知网络。建设数字水利大数据中心,形成数据资产管理体系,建设智慧水利调度与监管、智慧防汛抗旱等系统,推动数据资源跨部门共享交换。3)构建数字林业基础设施。建设林草监测感知网络,提升监管实时性、准确性。依托中国林业大数据中心、中国林权交易(收储)中心,开展林草数据汇聚、整合、共建共享等工作,探索数据、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新机制,完善林草数据管理体系建设。《规划》在环境影响评价中,提到消除和减轻不利环境影响需要采取的措施,其中也重点强调了,加强跟踪监测评估,对可能受影响的重要生态环境敏感区和重要目标加强监测与保护,及时掌握环境变化,采取相应的对策措施。工程运行过程中,严格落实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大数据中心等运行管理相关标准要求,开展电子辐射、废渣废水废气等环境影响重要指标的动态监测,实时掌握环境影响情况,及时调整优化。
  • 国家系统布局未来20年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同科技部等8部门编制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中长期规划(2012—2030年)》(简称《规划》),目前已经国务院批准印发。其中,包括加速器驱动嬗变研究装置、上海光源线站工程、中国南极天文台等16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成为我国“十二五”时期的建设重点。据悉,该《规划》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系统部署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中长期建设和发展的指导性文件。  据介绍,我国设施建设总体处于由局部突破迈向整体推进的关键时期。目前我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规模、技术水平和国际影响力都已迈上新台阶,为下一步全面推进设施建设储备了丰厚的人才、技术基础和建设经验。但同时尚存在总体规模偏小、数量偏少,学科布局系统性不够,开放共享和高效利用水平仍需提高,管理体制机制亟待健全等问题。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有关负责人今天就《规划》答记者问时指出,在兼顾传统大科学装置领域与学科交叉及新兴学科发展需求、国际发展趋势与国内基础、学科发展与国家战略需求的基础上,《规划》明确,未来20年能源科学、生命科学、地球系统与环境科学、材料科学、粒子物理和核物理科学、空间和天文科学、工程技术科学领域7个科学领域重大科技设施发展的主要方向。  值得关注的是,“十二五”时期,在我国科技发展急需、具有相对优势和科技突破先兆显现的领域中,将优先安排16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能源领域包括加速器驱动嬗变研究装置、高效低碳燃气轮机试验装置 生命领域包括转化医学研究设施、模式动物表型与遗传研究设施 地球系统与环境领域包括海底科学观测网、精密重力测量研究设施、地球系统数值模拟器 材料领域包括高能同步辐射光源验证装置、综合极端条件实验装置、上海光源线站工程 粒子物理与核物理领域包括强流重离子加速器、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 空间和天文领域包括空间环境地面模拟装置、中国南极天文台 工程技术领域包括未来网络试验设施、大型低速风洞等。  该负责人介绍说,“十二五”时期的16项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成后,将在提升我国重大科技设施总体水平、提高我国科技前沿研发能力和推动新兴产业发展方面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一是促使我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总体技术水平进入国际先进行列,其中物质科学、核聚变、天文等领域的部分设施将跃居国际领先水平。如强流重离子加速器建成后,将成为国际上相同能区稳定核束流脉冲流强最高、脉冲功率最高、短寿命原子核质量测量精度最高的实验装置。二是将为我国空间、海洋等领域的部分前沿技术方向开展国际顶尖水平研究提供支持。如大型低速风洞将使流场品质达到甚至优于国际先进水平,实验模型能够准确模拟飞机实物,综合性能将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三是这些设施在建造和运行过程中将催生和衍生出大量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装备,为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促进产业技术进步提供源源不断的强大动力。如未来网络试验设施在建造和利用过程中,需要高性能集成电路、量子通信、云计算等大量新兴技术的集成,将有力地促进相关技术水平的提升,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从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的历程看,其从概念提出到付诸建设再到投入运行,往往需要历经十几年甚至数十年时间。美国每4年左右对科学装置规划进行修订,欧盟每两年对设施路线图进行一次更新。该负责人表示,考虑到当前科技和产业发展正孕育着新的突破,未来发展会不断产生新的需求,我国今后拟以5年为期对《规划》进行修订。  通知全文:  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  中长期规划(2012—2030年)的通知  国发〔2013〕8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现将《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中长期规划(2012—2030年)》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国务院  2013年2月23日  (此件公开发布)  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中长期规划  (2012—2030年)  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是为探索未知世界、发现自然规律、实现技术变革提供极限研究手段的大型复杂科学研究系统,是突破科学前沿、解决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重大科技问题的物质技术基础。当前,我国正处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时期,按照全国科技创新大会部署和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要求,前瞻谋划和系统部署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提高发展水平,对于增强我国原始创新能力、实现重点领域跨越、保障科技长远发展、实现从科技大国迈向科技强国的目标具有重要意义。为贯彻《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未来20年我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发展方向和“十二五”时期建设重点,制定本规划。  一、规划基础和背景  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不断加大投入,我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规模持续增长,覆盖领域不断拓展,技术水平明显提升,综合效益日益显现。“十一五”时期,启动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12项,验收设施10项,目前在建和运行设施总量达到32项。设施的建设和运行为科学前沿探索和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开展提供了重要支撑,推动我国粒子物理、核物理、生命科学等领域部分前沿方向的科研水平进入国际先进行列。依托设施解决了一批关乎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重大科技问题,在载人航天、资源勘探、防灾减灾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设施建设带动了大型超导、精密制造和测控、超高真空等一批高新技术发展,促进了相关产业技术水平提高 凝聚和培养了一批国内外顶尖科学家和研究团队,以及高水平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此外,设施还在深化科技国际合作交流、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增强民族自信心等方面发挥了独特作用。在快速发展的同时,我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也存在一些问题:总体规模偏小、数量偏少,学科布局系统性、前瞻性不够,技术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开放共享和高效利用水平仍需提高,管理体制机制亟待健全,工程技术和管理队伍建设需要加强等。  当今世界,科技发展正孕育着一系列革命性突破,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纷纷加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扩大建设规模和覆盖领域,抢占未来科技发展制高点,我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面临机遇和挑战并存的新形势。  (一)科学前沿的革命性突破越来越依赖于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支撑能力。现代科学研究在微观、宏观、复杂性等方面不断深入,学科分化与交叉融合加快,科学研究目标日益综合。科学领域越来越多的研究活动需要大型研究设施的支撑,要求不断提高科技基础设施的单体规模和技术性能,强化相互协作,形成大型综合性设施群。进一步加强我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有利于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中抢占先机、有所作为。  (二)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越来越需要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提供强大动力。当前,科学研究与技术研发相互依托、协同突破的趋势日益明显,技术创新和产业振兴的步伐不断加快。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运行,越来越注重科学探索和技术变革的融合,可以衍生大量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装备,加快高新技术的孕育、转化和应用。我国在若干重要领域超前部署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有利于更好地促进产业技术进步、破解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瓶颈性科学难题,对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支撑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国际科技竞争合作越来越需要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牵引和依托。近年来,在事关国家核心利益的科技领域,主要国家在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竞争日趋激烈。同时,随着气候变化、生态保护、人口健康等全球性问题不断增多,在事关人类共同利益和长远发展的科技领域,由于建造设施资金投入、技术难度等超出单个国家的能力,联合共建与合作研究越来越成为发展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重要方式。加快提升我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水平,适时在重要优势领域发起合作建设计划,有利于在国际科技竞争合作中赢得主动,不断提高我国科技国际影响力。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这对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行赋予了新的使命和责任。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国必须加快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突出设施建设在我国总体发展战略中的基础性、前瞻性和战略性作用,加强与相关规划、计划的衔接,强化支撑服务功能 优化设施布局,提升技术水平,加强人才培养,形成较为完善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体系,促进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有力支撑创新型国家建设。  二、指导思想、建设原则和建设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落实全国科技创新大会部署和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要求,以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和支撑重大科技突破为目标,以健全协同创新和开放共享机制为保障,布局新建与整合提升相结合、自主发展与国际合作相结合、设施建设与人才培养相结合,加大投入力度,加快建设完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体系,全面提升设施建设水平和运行效率,为我国科技长远发展和创新型国家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二)建设原则。  一是着眼长远、服务大局。突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的战略性,既要瞄准探索未知世界和发现自然规律的科技发展前沿方向,又要结合国情,聚焦影响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的重大科技难题,衔接好科技重大专项等相关规划和计划,强化设施建设对国家重大战略的支撑作用。  二是科学谋划、系统布局。把握科学技术发展的总体趋势,有机衔接现有科技资源,统筹考虑学科领域布局,加强国际合作,全面系统谋划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与发展,形成“探索一批、预研一批、建设一批、运行一批”的发展格局。  三是重点突破、实现跨越。分清轻重缓急,优先选择具有相对优势、科技发展急需或科技突破先兆已经显现的科学前沿和学科交叉领域,选准主攻方向,集中优势资源,加快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实现重点领域跨越发展。  四是创新机制、持续发展。将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重要抓手,针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基础性、公益性特征,建立完善高效的投入机制、开放共享的运行机制、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科学协调的管理制度,提高设施建设和运行的科技效益,形成持续健康发展的良好局面。  (三)建设目标。  到2030年,基本建成布局完整、技术先进、运行高效、支撑有力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体系。传统大科学领域设施得到完善和提升,新兴领域设施建设布局较为完整,能够全面支撑前沿科技领域开展原创性研究 设施技术水平持续提高,一大批设施的技术指标居国际领先地位 设施共建、共管、共享的体制机制更加完善,运行和使用效率整体进入世界前列 设施科技效益和经济社会效益显著,取得一批有世界影响力的科研成果,催生一批具有变革性、能带动产业升级的高新技术 基本形成若干布局合理的世界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设施整体国际影响力和地位显著提高。  “十二五”期末要实现以下目标: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总体技术水平基本进入国际先进行列,物质科学、核聚变、天文等领域的部分设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支撑科技发展的能力明显增强,凝聚一批世界优秀科研人才,部分前沿方向能开展国际顶尖水平的研究工作,事关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科技领域初步具备取得实质性突破的能力。投入运行和在建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总量接近50个,薄弱领域设施建设明显加强,优势方向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初步建成若干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体系初具轮廓。以开放共享为核心的运行机制基本建立,符合设施自身特点与发展规律的管理制度初步形成,设施运行和使用效率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三、总体部署  未来20年,瞄准科技前沿研究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根据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发展的国际趋势和国内基础,以能源、生命、地球系统与环境、材料、粒子物理和核物理、空间和天文、工程技术等7个科学领域为重点,从预研、新建、推进和提升四个层面逐步完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体系。在可能发生革命性突破的方向,前瞻开展一批发展前景较好的探索预研工作,夯实设施建设的技术基础 在2016—2030年期间适时启动建设一批科研意义重大、条件基本成熟的设施,强化未来科技持续发展的能力 在我国具有一定基础和优势的领域,在“十二五”期间建设一批科研急需、条件成熟的设施,强化科技持续发展的支撑能力 对已经启动但尚未完成建设任务的在建设施,加大工程管理和技术攻关力度,力争早日建成投入使用 对已经投入运行但仍有较大发展潜力的设施,进一步完善提升技术指标和综合性能,最大程度发挥其科学效益。  (一)能源科学领域。  以解决人类社会可持续利用能源的科学问题为目标,面向我国中长期核能源开发与安全运行、化石能源高效洁净利用与转化、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利用等方向,以核能和高效化石能源研究设施建设为重点,注重新能源、新材料、网络技术相结合,逐步完善相关领域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布局,为能源科学的新突破和节能减排技术变革提供支撑。  核能源方面。完善提升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的性能,积极参与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计划,保持我国在磁约束核聚变研究领域的先进地位 建设长寿命高放核废料嬗变安全处置实验装置,攻克核裂变能安全洁净发展的技术瓶颈 适时启动高效安全聚变堆研究设施建设,加快聚变能走向实际应用进程。  化石能源方面。建设高效低碳燃气轮机试验装置,支撑相关领域重大基础理论研究,解决煤炭清洁利用和高效转换关键科技问题 探索预研二氧化碳捕获、利用和封存研究设施建设,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提供技术支撑。  可再生能源方面。针对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等能量密度低、随机波动等问题,探索预研能量捕获、储能、转换、并网研究设施建设,促进可再生能源规模化高效利用。  (二)生命科学领域。  以探索生命奥秘和解决人类健康、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为目标,面向综合解析复杂生命系统运动规律、生物学和医学基础研究向临床应用转化、种质资源保护开发与现代化育种等方向,重点建设以大型装置为核心、多种仪器设备集成的综合研究设施,完善规模数据资源为主的公益性服务设施,支撑生命科学向复杂宏观和微观两极发展并实现有机统一,突破生命健康、普惠医疗和生物育种中的重大科技瓶颈。  现代医学方面。建设转化医学研究设施,从分子、细胞、组织、个体等方面系统认识人类疾病发生、发展与转归的规律,促进生物医学基础研究成果快速转化为临床诊疗技术。  农业科学方面。建成国家农业生物安全科学中心,支撑农业危险性外来入侵生物、农业毁灭性高致害变异性生物和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的创新性理论、方法与防控新技术研究 建设模式动物研究设施,支撑表型及基因型关系、遗传信息高通量获取与工程转化、细胞和动物模型开发与应用等研究 适时启动农作物种质表型和基因、动物疫病、农业微生物研究设施建设,支撑我国农业生物技术和产业的持续发展及生物多样性保护。  生命科学前沿方面。建成蛋白质科学研究设施,支撑高通量、高精度、规模化的蛋白质制取与纯化、结构分析、功能研究 探索预研系统生物学研究设施及合成生物学研究设施建设,满足从复杂系统角度认识生物体的结构、行为和控制机理的需要,综合解析生物系统运动规律,破解改造和设计生命的科学问题。  生命科学研究基础支撑方面。适时启动大型成像和精密高效分析研究设施建设,满足生物学实时、原位研究和多维检测、分析、合成技术开发的需求 探索预研生物信息中心建设,为生命科学研究提供科学数据、种质资源、实验样本和材料等基础支撑。  (三)地球系统与环境科学领域。  以实现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为目标,面向地球结构演化与变化过程、地壳物质组成和精细结构、地球系统各圈层间复杂作用及其耦合过程、太阳及其活动控制下各圈层的响应与耦合、人类活动影响环境的过程和机理等方向,重点建设海底观测、数值模拟和基准研究设施,逐步形成观测、探测和模拟相互补充的地球系统与环境科学研究体系。  现场探测与观测方面。建成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满足综合海洋环境观测、探测以及保真取样和现场分析需求 建成航空遥感系统,提高我国遥感信息技术与装备研发实验能力,为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提供快速、实时、精确的遥感数据 建设海底科学观测网,为国家海洋安全、资源与能源开发、环境监测和灾害预警预报等研究提供支撑 适时启动地球系统科学航天航空遥感等技术监测、深海探测与调查、固体地球深部探测与动态监测、陆海地球环境观测等研究设施建设,实现多时空尺度全面长期连续监测与数据积累,逐步形成对地球系统的立体、动态监测分析能力。  基准系统建设方面。建设精密重力测量研究设施,获取高分辨率、高精度地球质量变化基础数据,支撑固体地球演化、海洋与气候变化动力学、水资源分布和地质灾害规律等研究,满足国家安全、资源勘探和防灾减灾的战略需求。适时启动包括地基基准、环境基准、深空基准等方面的基准系统建设。  数值和实验模拟方面。建设地球系统数值模拟装置,支撑气候变化、地球系统及各层圈过程模拟研究,认识地球环境过程基本规律,提高预测环境变化和重大灾害的能力。适时启动环境污染机理与变化研究模拟实验装置建设,支撑空气污染、流域水污染预测模型开发和气候变化模式研究,提高空气质量、流域水污染等预报预警能力。  (四)材料科学领域。  适应材料科学研究从经验摸索阶段到人工设计调控阶段转变的趋势,面向量子物质演生现象、纳米尺度量子结构、极端条件下材料物性与物质演变、重要工程材料服役性能等方向,以材料表征与调控、工程材料实验等为研究重点,布局和完善相关领域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推动材料科学技术向功能化、复合化、智能化、微型化及与环境相协调方向发展。  材料表征与调控方面。完善提升已有同步辐射光源,建成软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试验装置,建设高能同步辐射光源验证装置 探索预研硬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建设,适时启动高性能低能量同步辐射光源建设,满足以纳米空间分辨率、皮秒至飞秒时间分辨率、极高能量动量分辨率对材料多层次结构分析研究的需求,逐步形成布局合理的国家光源体系。建成散裂中子源和强磁场实验装置,建设极低温、超快、超高压极端条件研究设施,形成与大型同步辐射光源结合的格局,满足研究和发现新物态、新现象、新规律和创造新材料的需求。  工程材料实验方面。建成重大工程材料服役安全研究评价设施,支撑不同尺度及跨尺度的结构性能研究 探索预研超快光谱界面反应检测装置、极端和工业特殊服役环境模拟装置建设,支撑材料服役行为和规律研究 结合高能同步辐射光源,适时启动综合工程环境在线装置建设,支撑真实环境下工程材料实时、原位研究。  (五)粒子物理和核物理科学领域。  以揭示物质最小单元及其相互作用规律为目标,面向超越标准模型新粒子和新物理探索、暗物质和暗能量探测、中低能核物理与核天体物理研究等方向,建设相关大型研究设施,提高微观世界探索能力和自然界基本规律认知水平。  粒子物理方面。建设高能宇宙线研究设施,探索高能空间粒子起源和相关新物理前沿 适时启动用于中微子和其他高能粒子物理研究的非加速器实验设施建设,探索预研新型加速器实验设施建设。  核物理方面。建设高性能重离子束研究装置,使我国核物理基础研究在原子核层次上的整体水平进入国际先进行列 探索预研强流放射性束实验设施建设。  (六)空间和天文科学领域。  以揭示宇宙奥秘和解释物质运动规律为目标,面向宇宙天体起源及演化、太阳活动及对地球的影响、空间环境与物质作用等方向,按宇宙、星系、太阳系等不同空间尺度布局设施建设,提升我国天文观测研究能力、空间天气和灾害应对能力以及空间科学实验基础能力。  宇宙和天体物理方面。建成大口径射电望远镜,为宇宙大尺度结构及物理规律研究提供支撑 建设中国南极天文台,支撑暗物质、暗能量、宇宙起源、天体起源等前沿研究 探索预研先进多波段天文观测设施建设,逐步形成比较完善的天文观测及数据应用系统。  太阳及日地空间观测方面。建成空间环境地基监测网,揭示近地空间环境的时间和空间变化规律,并逐步形成覆盖更多重要区域的空间环境监测、预警能力 适时启动大型太阳观测研究设施建设,支撑太阳、行星际、磁层、电离层和中高层大气变化过程和规律研究,深化太阳变化及其对地球和人类影响的认识。  空间环境物质研究方面。建设空间环境与物质作用模拟装置,支撑近地空间环境与材料、元器件、结构、系统及生物体作用规律研究 探索预研空间微重力科学实验设施、南极气球站和引力波研究设施的建设,揭示空间微重力环境物质运动规律,提升我国深空探测、空间基础物理、空间利用等方面的研究能力。  (七)工程技术科学领域。  瞄准未来信息技术发展的基础和前沿、岩土地质体的动力特性及地质灾害过程等工程技术中的重大科技问题,以产生变革性技术为主要目标,以信息技术、岩土工程和空气动力学为研究重点,探索和逐步推进相关设施建设,为保障国家重点任务的实施、引领未来产业发展提供基础支撑。  信息技术方面。建设未来网络研究设施,解决未来网络和信息系统发展的科学技术问题,为未来网络技术发展提供试验验证支撑 适时启动新一代授时系统建设,支撑超精密时间频率技术开发,逐步形成高精度卫星授时系统和高精度地基授时系统共同发展的格局。  岩土工程方面。适时启动超重力模拟研究设施建设,揭示复杂岩土地质体的动力特性 探索预研大型地震模拟研究设施建设,开展地震动输入和工程地震灾害模拟研究 探索预研深部岩土工程研究设施建设,揭示深部岩体的力学特征。  空气动力学方面。建成多功能结冰风洞,支撑不同冰型和冰积累过程对飞行器空气动力特性的影响等研究 建设大型低速风洞,支撑气动噪声、流动分离与涡旋运动、流动控制、流固耦合、电磁空气动力学等研究 适时启动大型跨声速风洞、低温高雷诺数风洞、先进航空发动机研究设施建设,为我国航空航天、高速铁路建设等提供必要的研究试验手段。  四、“十二五”时期建设重点  “十二五”时期,在我国科技发展急需、具有相对优势和科技突破先兆显现的领域中,综合考虑科学目标、技术基础、科研需求和人才队伍等因素,优先安排16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  (一)海底科学观测网。  海洋科学研究正经历着由海面短暂考察到内部长期观测的革命性变化,这将从根本上改变人类对海洋的认识。围绕实现全天候、综合性、长期连续实时观测海洋内部过程及其相互关系的科学目标,建设海底长期科学观测网,主要包括:基于光电缆的陆架和深海观测系统,基于无线传输的海底观测网拓展系统,基于固定平台的海底观测网综合节点系统,岸基站、支撑系统和管理中心等。该设施建成后,将为国家海洋安全、深海能源与资源开发、环境监测、海洋灾害预警预报等研究提供支撑。  (二)高能同步辐射光源验证装置。  高能同步辐射光源是前沿基础科学、工程物理和工程材料等研究不可或缺的手段,是世界同步辐射光源领域竞争的制高点。以具备建设全球最高亮度高能同步辐射光源的能力为目标,建设相关验证装置,主要包括:高能量加速器、光束线、实验站等方面的工程性预研和关键部件的工程样机试制,高精度特种磁铁系统、高精度束流位置测控系统、高性能插入件、纳米级硬X射线聚焦系统、超高分辨X射线单色器、纳米定位与扫描装置的试制。该设施建成后,将为我国建设高能同步辐射光源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加速器驱动嬗变研究装置。  长寿命核废料的安全处理处置是影响核电持续发展的瓶颈。加速器驱动次临界反应系统利用散裂中子嬗变核废料,大幅降低核废料放射性寿命,具有安全性高和嬗变能力强等特点,是安全处理核废料的最佳手段之一。为深入研究核废料嬗变过程中的科学问题,突破系列核心关键技术,建设核废料嬗变原理实验研究装置,主要包括:强流质子直线加速器、高功率中子散裂靶、液态金属冷却次临界反应堆三大子系统。该设施建成后,将满足我国长寿命高放核反应堆废料安全、妥善处理处置的研究需求,为我国核能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四)综合极端条件实验装置。  极端物理条件是拓展物质科学研究空间,发现和研究新物态、新现象、新规律必不可少的手段。针对当前凝聚态物理、化学、材料前沿研究所需的极端条件向综合化、集成化和规模化发展的趋势,围绕为量子物质、功能材料和物态变化动力学过程等研究提供科学手段的目标,建设综合性的物质科学研究极端条件用户装置,主要包括:达到亚毫开温度的极低温系统,高于300吉帕的超高压系统,亚飞秒时间分辨的超快激光系统,以及极低温、超高压、强磁场和超快光场互相结合的集成系统。该设施建成后,将为物质科学研究提供有力支撑。  (五)强流重离子加速器。  高流强放射性核束、高功率重离子束团和宽能区重离子束流是探索原子核存在极限和研究原子奇特性质必不可少的手段。围绕短寿命核质量精确测量、放射性束物理、高能量密度物理以及重离子束应用等研究需要,建设强流重离子加速器装置,主要包括:强流离子源、超导直线加速器、大接受度放射性束流线、冷却储存环同步加速器和物理实验终端等。该设施建成后,将为研究原子核存在极限、核结构新现象和新规律、宇宙中重元素起源等重大科学问题提供重要支撑。  (六)高效低碳燃气轮机试验装置。  围绕化石燃料高效转化和洁净利用中的气体动力学、燃烧科学和传热传质问题,为实现高压比、高透平温度、高效和近零排放等目标,建设高效低碳燃气轮机试验装置,主要包括:压气机、燃烧室和高温透平的全温、全压、全流量、全尺寸的大型试验装置研究系统,以及精细和高精度测试系统。该设施建成后,将为我国燃气轮机部件和系统特性研究提供研发手段,为化石能源持续和低碳发展提供基础支撑。  (七)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  宇宙线起源一直是物理学最大的谜团之一。我国在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研究方面具有长期积累和深厚基础,台址条件具有特殊地理优势,适合建设由多个性能先进的探测系统组成的多参数宇宙线复合观测站。围绕推动国际甚高能伽马天文研究迈入大统计量新时代的科学目标,建设大型高海拔空气簇射宇宙线观测站,主要包括:100万平方米探测阵列,9万平方米伽马射线巡天望远镜,24台广角契伦科夫望远镜,0.5万平方米芯探测器阵列。该设施建成后,将集高灵敏度、大视场、全时段扫描搜索伽马射线源、伽马射线强度空间分布和精确能谱测量等多功能为一体,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宇宙线研究中心。  (八)未来网络试验设施。  三网融合、云计算和物联网发展对现有互联网的可扩展性、安全性、移动性、能耗和服务质量都提出了巨大挑战,基于TCP/IP协议的互联网依靠增加带宽和渐进式改进已经无法满足未来发展的需求。为突破未来网络基础理论和支撑新一代互联网实验,建设未来网络试验设施,主要包括:原创性网络设备系统,资源监控管理系统,涵盖云计算服务、物联网应用、空间信息网络仿真、网络信息安全、高性能集成电路验证以及量子通信网络等开放式网络试验系统。该设施建成后,网络覆盖规模超过10个城市,支撑不少于128个异构网络并行实验,将为空间网络、光网络和量子网络研究提供必要的实验验证条件。  (九)空间环境地面模拟装置。  磁暴、高能粒子辐照等极端空间环境可能对航天活动造成极大影响。为保障人类太空探索活动的顺利开展,必须突破地面单因素模拟的局限,全面了解空间环境综合因素对物质的作用。以揭示空间环境条件下物质结构演化规律和各种环境耦合效应的物理本质为目标,建设空间环境与物质作用地面模拟研究装置,主要包括:空间环境模拟源、大型真空与热沉、综合测试分析系统等。该设施建成后,将为我国空间科学发展和深空探测模拟研究提供有力支撑。  (十)转化医学研究设施。  转化医学研究是现代医学发展的重要方向,对推动医学基础研究成果快速向临床应用转化和提高诊治水平具有关键作用。围绕人类重大疾病发生、发展与转归中的重大科学问题,建设转化医学研究设施,主要包括:符合国际标准并具有我国人种和疾病特色的临床资源库,医学信息技术系统,疾病生物标志物检测、功能分析和临床验证技术系统,个性化医学技术系统,细胞、组织和再生医学技术系统,临床技术研发系统等。该设施建成后,将推进临床医学和系统生物学结合,促进我国转化医学研究水平大幅提升。  (十一)中国南极天文台。  南极内陆冰穹A是我国科考队首先从地面到达和利用的地区。该处大气湍流边界层极薄,大气中水汽含量极低,是地球上条件最优异的天文观测台址和天文研究长远发展的珍稀资源。在南极内陆冰穹A,充分利用中国南极昆仑站的现有基础建设中国南极天文台,主要包括:太赫兹望远镜,光学和红外望远镜,远程运控系统,支撑服务系统等。该设施建成后,将开辟地球上独一无二的太赫兹波段天文观测窗口,为研究宇宙和天体起源、暗物质、暗能量、地外生命等科学问题提供有力支撑。  (十二)精密重力测量研究设施。  精密重力测量是获取全球和局部区域地球质量变化基础数据不可或缺的手段,在大面积矿产资源勘查、环境变化研究和重力辅助导航中有广泛应用需求。建设精密重力测量研究设施,主要包括:精密重力测量基准台与检测系统,卫星、航空和水下重力探测环境模拟与物理仿真试验系统,全球高精度重力场数据处理系统等。该设施建成后,将为解决固体地球演化、海洋与气候变化、水资源分布和地质灾害研究中的科学问题提供重要支撑。  (十三)大型低速风洞。  大型运输机、客机及地面交通工具研制对低速风洞的规模、技术性能不断提出新要求。着眼飞机地面效应试验、大飞机涡扇发动机动力影响模拟和反推力影响试验、飞机和车辆气动声学试验的科技需求,建设回流式、多试验段、多功能大型低速风洞,具备支撑飞行器起飞、着陆特性研究,发动机、机身、机翼一体化研究,气动力及气动声学和降噪研究的能力。该设施建成后,流场品质和综合性能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十四)上海光源线站工程。  上海同步辐射装置(上海光源)是第三代中能同步辐射光源,具有最多可提供60多条光束线和近百个实验站的能力,完全建成后将为我国多学科前沿研究取得突破提供有力支撑。在已建成的7条光束线站基础上,围绕满足我国材料科学、能源科学、环境科学以及生命科学等领域迅速发展的研究需求,建设上海光源线站工程,主要包括:新建若干光束线站,扩建用户实验支撑条件,进一步提升光源性能。该设施建成后,将大幅提升光源和束线的能力,使上海光源继续保持国际先进水平,为相关科学研究提供更全面、先进、便捷的支撑。  (十五)模式动物表型与遗传研究设施。  模式动物表型性状的精确测定和度量是解析生命规律,开发疾病调控方式的关键之一。以解决表型和基因型测定及关联遗传机制分析中的科学问题为目标,建设重要模式动物的表型与遗传分析研究设施,主要包括:表型及基因型连续、快速、综合、自动化与智能化获取分析系统,表型和基因型全面自动检测分析系统,信息集成、处理及遗传性状分析系统等。该设施建成后,可系统、准确地描述生命的表型、基因型及其在环境变化中的响应,并以此正确描述生命的调节状态和方式,为人类疾病、动物生命过程调节等研究提供支撑。  (十六)地球系统数值模拟器。  地球系统模拟是衡量地球科学研究综合水平的重要标志,是开展气候变化、防灾减灾和环境治理等科学研究不可缺少的手段。以认识地球环境复杂系统、模拟地球系统圈层变化和长期气候变化、精细描述和预测地球物理化学及生物过程等为目标,建设地球系统数值模拟器,主要包括:超级计算及存储专用系统,超级模拟支撑与管理软件系统,地球各层圈过程模拟软件系统,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库与海量数据智能分析与可视化系统等。该设施建成后,将大幅提高我国地球系统模拟的整体能力和重大自然灾害预测预警、气候变化预估的研究水平。  五、保障措施  (一)健全管理制度。加快完善管理规章制度,规范和促进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建设、运行和管理。健全部门协调制度,加强规划实施中各部门间的统筹协调,发展改革、科技、财政等部门要各司其职、分工协作。建立健全规划动态调整机制,滚动推进“十二五”建设重点的立项和实施,并根据形势发展每五年对规划内容进行必要调整。制定符合设施特点和发展规律的管理办法,加强设施运行评价,提高设施运行效率。完善设施建设配套政策措施,鼓励地方政府在土地、资金、人才等方面出台相关政策,形成共同支持设施发展的良好局面。  (二)保障资金投入。加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预研、建设、升级改造、运行和科研的协调,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鼓励企业等其他来源资金投入,形成多元化投入格局。规范投入管理,加强绩效评价,切实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和效益。  (三)强化开放共享。健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开放共享制度,最大限度发挥其公共平台作用。健全用户参与机制,形成科研院所、高等学校、企业等多方共建、共管和共享的局面。统筹安排开放共享配套条件建设,提高设施科研服务能力。将开放共享程度作为设施运行考核的重要指标,根据评价结果配置运行资源。  (四)协同推进预研。加强部门沟通协调,协同加强预研工作,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充分的技术和工程储备。充分利用现有资金渠道,系统安排原理探索、技术攻关、工程验证等类型的预研项目。强化预研工作各阶段以及预研与设施建设之间的衔接,形成循序推进、动态调整、持续发展的良好局面。  (五)加强人才培养。坚持设施建设与人才培养相结合,造就高水平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管理和科研人才队伍。制定与设施发展相配套的人才计划,吸引和凝聚一大批高层次创新人才。加强设施建设与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重大科技计划的衔接,加速培养一批高水平科技创新领军人才,造就一批科研、工程和管理人才队伍。建立健全与设施特点相适应的人员分类评价、考核、激励政策,凝聚和稳定设施建设和运行专业人员队伍。  (六)促进国际合作。适应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发展日益国际化的趋势,结合我国科技发展实际需求,积极参与享有知识产权和使用权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国际合作项目。积极探索以我为主的国际合作,吸引国外资源参与我国发起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和相关科学研究。注重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我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运行的技术和管理水平。
  • 品牌建设 质量先行 | 钢研纳克引领材料产业质量基础设施建设
    由新华通讯社、中国品牌建设促进会与中国资产评估协会共同主办,浙江省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2023中国品牌日系列活动” 浙江德清国际展览中心盛大举行。01 “2023中国品牌价值信息发布暨中国品牌建设高峰论坛”2023中国品牌价值评价信息发布暨中国品牌建设高峰论坛现场5月11日下午,由新华社、中国品牌建设促进会、中国资产评估协会主办的《2023中国品牌价值信息》正式发布,钢研纳克2023年品牌价值5.69亿,同比2022年,品牌价值提升10%。据悉,《中国品牌价值信息》的评选标准与流程十分严谨,此次2023年中国品牌价值信息发布会更是聚焦于评估企业品牌的价值和影响力,不仅展示了中国品牌的发展成果,也凸显我国品牌传播的权威性与公信力,为中国品牌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中国品牌价值评价发布至今已连续举办九年,社会关注度、影响力以及覆盖范围不断加强,“科学、公正、公开、公认”的评价原则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认可。随后,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鲍磊作为重要嘉宾代表出席中国品牌建设高峰论坛,分享了钢研纳克在品牌建设过程中的成功经验,鲍磊副总经理表示,检验检测行业对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而产业竞争力的核心之一就是产业质量竞争力,品牌价值的一个重要要素就是质量过硬。要想质量过硬,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涉及到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技术、装备升级,管理水平提高,质量意识提升等等。在更宏观的维度上,还有一个国家层面的基础保障和支撑,就是国家质量基础设施。钢研纳克经过70余年的发展,围绕国家质量基础设施,以质量评价为导引,标准为基础,表征数据为依托,打造产业生态体系,形成了第三方检测服务、仪器装备制造、计量校准、标准物质生产、质量评价、实验室能力验证、腐蚀防护工程等业务能力,为材料生产企业质量提升、材料应用方的选材用材的提供解决方案,推动和引领国家材料领域质量基础设施建设。钢研纳克副总经理鲍磊分享经验钢研纳克未来将继续深化改革,在标准化、检测评价方面、认证认可等方面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推进数字化和智能化转型,加强品牌宣传和传播,为进一步提升中国品牌影响力和竞争力,为中国品牌的崛起贡献力量。02 “点赞2023我喜爱的中国品牌”5月12日,由中国国家品牌网发起,中国品牌建设促进会联合新华社等部门共同举办的“点赞2023我喜爱的中国品牌”活动,结果正式揭晓。本次“点赞我喜爱的中国品牌”,共计八十家企业与二十家地标品牌从参与点赞品牌1209家脱颖而出,钢研纳克再次获得此项殊荣与中石油、中石化、中国中车一起展示了品牌高质量发展的风采,彰显了品牌影响力,显示出中国品牌示范效应。据悉,“点赞我喜爱的中国品牌”这一系列活动已经连续六年成功举办,关注度、影响力以及覆盖范围都获得了显著增长,“科学、公正、公开、公认”的工作原则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认可,充分说明“点赞我喜爱的中国品牌”活动不仅提升了消费者的认知,提高了品牌的影响力,更持续赋予品牌长期发展的基础与内核,使品牌获得更坚实的成长基础,还重塑了中国品牌当代群像,打造出民族品牌示范效应。

水文基础设施建设及技术装备标准相关的试剂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