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备制造业标准化和质量提升规划

仪器信息网装备制造业标准化和质量提升规划专题为您整合装备制造业标准化和质量提升规划相关的最新文章,在装备制造业标准化和质量提升规划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装备制造业标准化和质量提升规划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装备制造业标准化和质量提升规划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装备制造业标准化和质量提升规划话题讨论。
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装备制造业标准化和质量提升规划相关的资讯

  • 《装备制造业标准化和质量提升规划》印发
    质检总局 国家标准委 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印发《装备制造业标准化和质量提升规划》的通知国质检标联〔2016〕396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为落实《中国制造2025》的部署和要求,切实发挥标准化和质量工作对装备制造业的引领和支撑作用,推进结构性改革尤其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产品产业迈向中高端,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委、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同有关部门共同编制了《装备制造业标准化和质量提升规划》,经国务院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质检总局 国家标准委 工业和信息化部  2016年8月1日  (此件公开发布)装备制造业标准化和质量提升规划  装备制造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柱性、基础性产业,是提升我国综合国力的基石。标准是产业发展和质量技术基础的核心要素,是装备制造业行业管理的重要手段。标准是装备设计、制造、采购、检测、使用和维护的依据,标准的先进性、协调性和系统性决定了装备质量的整体水平和竞争力。坚持标准引领,用先进标准倒逼装备制造业转型和质量升级,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是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有利于改善供给、扩大需求,促进产品产业迈向中高端。经过多年发展,我国装备制造业标准化和质量取得了长足进步。我国现行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中,装备制造业标准占总数的50%以上,基本形成了适应产业发展的标准体系。装备制造业标准水平不断提升,与国际接轨程度进一步提高,国际标准转化率达到70%以上,重大装备国产化程度大幅提高,产品整机质量与可靠性水平明显提升。装备制造业标准化在提升产品质量、扩大国际贸易、促进技术进步和创新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产生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有力支撑了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但是,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和装备制造业深度融合,标准体系存在系统性和协同性不强、服务产业跨界融合的适应性较差等问题,智能制造、绿色制造等高端装备制造业相关标准缺失,标准国际化水平不高,装备制造业质量发展的基础相对薄弱,造成装备在质量一致性、稳定性、可靠性、安全性和耐久性等方面差距较大,质量品牌竞争力不强,装备制造业标准和质量的整体水平亟待提升,迫切需要组织实施装备制造业标准化和质量提升规划,重点推进工业基础、智能制造、绿色制造等标准化和质量提升工程,充分发挥标准对制造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推进装备制造业转型和质量升级。为落实国务院有关《中国制造2025》和《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的部署和要求,制定本规划。  一、总体要求  (一)总体思路。  紧贴《中国制造2025》的需求,以提高制造业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实施工业基础、智能制造、绿色制造等标准化和质量提升工程为抓手,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坚持标准与产业发展相结合、标准与质量提升相结合、国家标准与行业标准相结合、国内标准与国际标准相结合,不断优化和完善装备制造业标准体系,加强质量宏观管理,完善质量治理体系,提高标准的技术水平和国际化水平,提升我国制造业质量竞争能力,加快培育以技术、标准、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经济发展新优势,支撑构建产业新体系,推动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转变。  (二)实施原则。  需求引领、问题导向。紧贴装备制造业发展对标准化和质量的需求,针对装备制造业标准化和质量存在的问题和短板,全面部署,集中攻坚,强化标准的研究与验证,推动标准体系建设和装备质量水平的整体提升。  深化改革、创新驱动。全面落实标准化工作改革要求,释放创新活力,加强装备制造业标准与技术创新的融合发展,推进形成政府主导制定的标准和市场自主制定的标准协同发展、协调配套的新型标准体系,全面提升大质量工作格局。  重点突破、综合推进。围绕装备制造业重点领域,协调推动各部门、地方政府、行业组织共同开展质量品牌提升行动,研制一批急需的关键技术标准。统筹装备制造业产业生态链的需求,成套、成体系地推进标准制定,构建相互衔接、协调配套的综合标准体系。  军民融合、统筹发展。兼顾工业制造和武器装备建设需求,提高军用标准和民用标准通用化水平,促进军民科技成果双向转化,提高装备质量,为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筑牢工业基础。  开放兼容、强化实施。推动装备制造业标准国际化,服务“一带一路”战略实施。注重装备制造业标准实施与工业消费品质量提升的结合,注重标准实施与政策、法规的衔接配套,加强标准的宣贯、实施、监督和服务,形成政府重视质量、企业追求质量、社会崇尚质量的良好氛围,以质量品牌升级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三)目标任务。  到2020年,工业基础、智能制造、绿色制造等重点领域标准体系基本完善,质量安全标准与国际标准加快接轨,重点领域国际标准转化率力争达到90%以上,装备制造业标准整体水平大幅提升,质量品牌建设机制基本形成,部分重点领域质量品牌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重点装备质量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到2025年,系统配套、服务产业跨界融合的装备制造业标准体系基本健全,企业质量发展内生动力持续增强,质量主体责任意识显著提高,有力支撑《中国制造2025》的实施,标准和质量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大幅提升,打造一批“中国制造”金字品牌。  二、提升装备制造业标准化和质量管理创新能力  适应装备制造业发展需要,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强化标准化与科技创新融合,推进军用标准和民用标准兼容发展,培育发展团体标准,创新政府事中事后监管方式,提升质量技术基础服务水平,健全质量发展考核与激励机制,提升企业标准化和质量管理创新能力,塑造“中国制造”品牌形象。  (一)提升装备制造业标准化创新能力。  强化标准化与科技创新融合。加大科技研发对标准研制的支持,深化国家科技计划与标准化紧密结合机制,在项目设计、立项、实施和验收各阶段增加对研发产品的质量稳定性、设备可用性及产品寿命等标准化指标因素,通过科研项目促进标准的形成,通过标准促进科技成果、专利技术转化和快速推广应用,将技术标准作为科研项目实施的主要考核指标之一。依托国家质量基础的共性技术研究与应用重点专项,加强装备制造业关键技术标准研究。围绕产业创新联盟建设,完善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体系,加强产学研用协同,研制对产业竞争力整体提升带动性强的关键共性技术标准,促进成果转化。结合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重点在工业基础、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建立标准创新基地,聚集装备制造业领域标准化和科技创新资源,为先导性、创新性技术标准研制、应用与国际化提供服务,促进企业创新成果的转化应用。结合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建设,开展国家高端装备制造业标准化试点,推动创新成果应用和产业化,促进装备制造业由大变强。(科技部、质检总局、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标准委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推进军用标准和民用标准兼容发展。加快推进装备制造业领域军用标准和民用标准通用化,推动国防和军队建设中优先采用先进适用的民用标准,加快军用标准向民用领域的转化和应用,开展现有军用标准和民用标准整合修订和军民通用标准制定。加强军用和民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联动,促进军用标准和民用标准资源共享。推进国防科技工业标准化体系建设,推动中国航天标准走出去,促进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中央军委装备发展部、国防科工局、国家标准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培育发展团体标准。在装备制造业市场化程度高、技术创新活跃、产品类标准较多的领域,鼓励有条件的学会、协会、商会、联合会等社会团体根据技术创新和市场发展的需求,协调相关市场主体,自主制定发布团体标准,供社会自愿采用。支持专利融入团体标准,推动装备制造业技术进步。(国家标准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提升企业标准化创新能力。研究制定促进装备制造业标准化与产学研相结合的政策,推动企业将创新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推进产业化。鼓励企业制定严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企业标准,建立完善先进的企业标准体系。加强中小微企业标准化和质量管理能力建设,引导企业建立标准化制度体系,培育标准化和质量意识,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鼓励企业参与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及国际标准的制修订工作,承担国际标准化组织专业技术委员会工作。推动企业依据标准组织生产和提供服务,引导企业开展对标达标活动。运用行业准入、生产许可、行政执法、认证认可等手段,促进装备制造业领域节能、节水、环保、技术、安全等标准的实施,坚决淘汰不达标产品,优化产品结构,提升产品品质,提振消费者对“中国制造”的信心。以建立企业产品和服务标准自我声明公开和监督制度为契机,统筹建设企业产品标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加强企业标准大数据采集,推行企业标准主要技术指标“领跑者”制度试点,形成标准竞争机制。强化对公开标准的事中事后监管和依标准开展监管,及时向社会公开监督检查结果,并将结果纳入企业质量信用记录,推动信用监管和信用约束。鼓励消费者、新闻媒体和社会组织对企业自我声明公开的产品和服务标准的实施进行监督,汇聚多元共治的合力。(国家标准委、质检总局、科技部、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国资委、国家认监委,以及各省级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提升装备制造业质量管理创新能力。  提升质量技术基础支撑能力。加强标准、计量、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等国家质量技术基础能力建设,结合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和地区发展规划,推动质量技术基础服务示范点,为装备制造企业产品、服务质量提升和品牌建设提供质量技术支持“一站式”服务。推进国家质量技术基础的综合服务示范和国际互认,为中国装备走出去,形成持续竞争力提供质量技术保障。对关系国计民生、健康安全、节能环保的重大设备,以及政府投资项目、国有企业或国有控股企业需政府核准投资项目的重大设备,综合运用质量技术基础手段实施重大设备监理,保障重大设备设计、生产、安装、调试等全生命周期质量安全和项目投资效益。(质检总局、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认监委、国家标准委,以及各省级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创新政府事中事后监管方式。探索强制性标准实施与质量监管相结合的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推进装备制造业强制性标准整合精简和统一管理,除在危害国家安全、人身健康和安全、生态环境安全以及防止欺诈等方面设置强制性标准,需要强制执行、严格管住外,其他方面应更多让市场发挥作用。全面推进“双随机、一公开”监管,随机抽取检查对象,随机选派执法检查人员,加强质量违法失信行为信息的在线披露和共享。建立产品统计监测制度,健全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加强宏观质量统计分析。(质检总局、工业和信息化部,以及各级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健全质量发展考核与激励机制。建立科学规范的质量工作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完善省级政府质量工作考核,推动将装备制造业质量和安全纳入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绩效考核评价内容。建立健全国家和地方质量奖励制度,鼓励装备制造企业积极开展争创质量管理先进班组和质量标兵活动,对装备制造领域质量管理先进、成绩显著的组织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树立标杆和先进典型。(质检总局,以及各级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塑造“中国制造”品牌形象。将质量品牌建设纳入质量强省、质量强市、质量强县活动内容,健全质量评价和激励机制,加快建立健全质量品牌评价指标体系。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专业机构、新闻媒体、广大消费者和第三方机构等社会力量的作用,促进行业自律,加强社会监督。调动全社会提升质量品牌的积极性,形成推动质量品牌提升的叠加效应和强大合力。(质检总局、工业和信息化部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实施工业基础标准化和质量提升工程  加快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和产业技术基础(以下简称“四基”)领域急需标准制定。以破解装备制造业发展瓶颈和加强薄弱环节为突破口,开展关键基础零部件(元器件)核心共性技术标准研究,配套解决基础材料、基础工艺标准短板。针对高档数控机床、电子专用设备、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等高端装备制造业配套基础零部件(元器件)标准缺失的局面,组织攻关,重点研制高速高精度轴承和齿轮、高压液压件、高强度紧固件、高应力高可靠性弹簧等关键基础零部件(元器件)标准。研究解决影响基础零部件(元器件)产品质量一致性、稳定性、可靠性、安全性和耐久性的关键共性技术,系统制修订液压件、紧固件、弹簧、密封件等量大面广的基础零部件(元器件)标准 钢材、有色金属、电子专用材料、有机和复合材料等基础原材料标准,特别是耐高温高压、耐寒、耐腐蚀、耐磨材料标准 金属成型、金属加工、热处理、锻压、铸造、焊接、表面工程等基础工艺标准,提升可靠性和寿命指标。(国家标准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国防科工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加强工业基础标准研究和试验验证。针对“四基”标准基础数据和方法研究薄弱环节,建立以产业集聚区和龙头骨干企业为主体,高校、科研院所和产业链相关主机企业联合参加的标准推进联盟,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推进产品研发与标准制定,开展标准基础研究和试验验证,加强相关设计方法、检测试验、可靠性验证和疲劳寿命评估等原始试验数据积累,支撑国家工业基础数据库和工业产品质量控制与技术评价实验室建设,面向全社会提供服务。(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标准委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推进“四基”领域综合标准化。加强“四基”领域产业链上下游相关标准化联动,系统解决设计、材料、工艺、检测与应用标准的衔接问题。鼓励主机企业积极参与“四基”标准制修订,扩大基础零部件、基础材料相关标准在主机行业的应用。选择汽车、机床、工程机械等领域开展整机企业和基础配套企业对接标准化试点示范,协同推进工业基础领域标准化。(国家标准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质检总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实施工业基础质量提升行动。以汽车、高档数控机床、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轨道交通装备、大型成套技术装备、工程机械、特种设备对关键原材料和核心基础零部件的需求为重点,以对质量影响较大的关键工序和特殊工序为突破口,加强可靠性设计,提升试验及生产过程质量控制水平,推进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提高装备质量水平。(工业和信息化部、质检总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实施智能制造标准化和质量提升工程  创新智能制造标准化工作机制。针对智能制造标准跨行业、跨专业、跨领域的特点,加强顶层设计,建立智能制造标准化协调推进工作机制。在智能产品、装备、制造技术等方面,建立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标准推进联盟,制定满足市场需要的标准,加快智能制造科技成果转化。(国家标准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加快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研究分析智能制造标准化需求和重点领域,系统梳理现有相关标准,构建先进、开放、协调、国际接轨的智能制造标准体系。按照共性先立、急用先行的原则,重点研制智能制造关键术语和定义、智能装备/产品、工业互联网/物联网、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工业软件、工业云和大数据等基础通用和关键核心技术标准,规范、引领智能制造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标准委、国防科工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开展智能制造综合标准化试验验证。选择基础条件好、需求迫切的行业和企业,针对流程制造、离散制造、智能装备和产品、智能制造新业态新模式、智能化管理和智能服务等领域开展综合标准化试验验证工作。在充分考虑现有布局和利用现有资源基础上,通过现有经费渠道对智能制造重点领域标准研制和标准验证等工作予以支持。鼓励和引导行业和企业参与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和重要技术标准研制、实施应用、意见反馈等工作。(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标准委、质检总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推动装备智能化和质量提升。选择一批辐射带动力强、发展前景好、具有竞争力优势的企业实施制造过程信息化集成和协同应用、质量检测等方面的技术改造,建设产品质量检测系统和追溯体系。依托重点领域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的建设以及传统制造业智能转型,突破高档数控机床与工业机器人、增材制造装备、智能传感与控制装备、智能检测与装配装备、智能物流与仓储装备等关键技术装备,实现工程应用和产业化,提升装备制造业智能化水平。(工业和信息化部、质检总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深化智能制造标准化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国际电信联盟(ITU)等国际标准化组织活动,在数字化协同设计等领域实现国际标准突破。加强与发达国家和地区间的技术标准交流与合作,充分利用中德智能制造/工业4.0标准化工作组等合作平台,吸引企业界、学术界广泛参与智能制造标准化工作,培养标准化人才,开展标准互认,共同制定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实施绿色制造标准化和质量提升工程  完善绿色制造标准体系。制定产品全生命周期标准,指导装备制造业产品设计、制造、使用、回收及再利用等全生命周期的绿色化。重点研究绿色设计、工艺、装备、材料及管理等绿色生产标准 余热回收、水循环利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无害化处置,以及废弃汽车整车及关键系统部件、废弃机电产品的回收、拆解、再制造等回收再利用标准 满足轻量化、无害化、节能降噪、资源节约、易拆解、易回收、高可靠性和长寿命等要求的绿色产品评价标准 绿色采购、绿色消费、绿色物流等绿色供应链标准 基于基础设施、管理体系、能源与资源投入、产品与环境排放、环境绩效等工厂建设运营的不同维度,以实现厂房集约化、原料无害化、生产洁净化、废物资源化、能源低碳化为目标的绿色工厂标准 园区生态环境及空间布局、基础设施共享、产业共生耦合、近零排放等绿色园区标准。(国家标准委、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环境保护部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推进节能减排标准化。以高效节能节水、先进环保、资源循环利用为重点,建立和完善节能环保产业标准体系。加强节能环保产业基础标准、性能检测方法标准和评价管理标准的研制,建立高效电机、LED照明、先进节能环保装备等重要产品标准和产业园区循环化改造标准综合体。开展能效、水效提升与节能服务、环保装备及关键技术、循环经济、工业资源综合利用等重点领域标准研制,推动节能量测量与验证、节能服务、能耗在线监测与评估、重大节能环保装备等领域的技术标准成为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委、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环境保护部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推动绿色制造标准实施及效果评估。将目前分头设立的环保、节能、节水、循环、低碳、再生、有机等产品统一整合为绿色产品,建立统一的绿色产品标准、认证、标识等体系。加强对绿色制造标准、节能环保产业标准等绿色标准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加强绿色标准检测、认证等服务能力建设,积极推动第三方机构依据法律法规、标准开展绿色标准实施效果评价。依据标准积极推进绿色产品和认证、绿色工厂和绿色园区建设,推广绿色产品。开展绿色供应链标准化试点,推动建立绿色供应链评估体系。全面推进绿色制造业改造升级,加快推进制造过程的流程化再造,减少污染物排放、降低资源能源消耗和质量损失,避免低价竞争。(国家标准委、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质检总局、环境保护部、国家认监委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六、发展服务型制造和生产性服务业标准化  加快服务型制造关键技术标准研制。围绕消费品需求,促进装备制造企业开展柔性化生产和个性化定制相关设备和标准的研制,发展故障诊断、维修保养、远程咨询等专业服务,生产更多有创意、品质优、受群众欢迎的产品。开展全生命周期管理、云制造服务、远程监控和运行维护服务、基于大数据的网络精准营销、产品回收再制造、金融租赁、知识管理与服务等技术标准研究,推动企业由生产型向生产服务型转变,成为提供整体解决方案和系统集成的供应商。(国家标准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及各有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加强生产性服务关键技术标准研制。开展基于互联网和大数据的第三方信息技术服务、线上/线下协同服务等技术标准研究,促进制造企业流程再造和模式创新。加快制定研发设计、生产设施管理、第三方物流、知识产权、服务外包、品牌建设等生产性服务标准研制,支撑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国家标准委及各有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提升装备制造业服务质量。鼓励企业优化产品设计,加快质量技术创新,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增加优质新型产品有效供给,满足不同群体不断升级的多样化消费需求。适应生产性服务业社会化、专业化发展要求,发展技术支持和设备监理、保养、维修、改造、备品备件等专业化服务,提高设备运行质量。积极运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新理念和新技术,发展远程检测诊断、运营维护、技术支持等售后服务新业态,提高装备制造业服务质量。(工业和信息化部、质检总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加快制造服务标准化成果转化与应用。结合产业布局,引导和鼓励各地区、各产业集群,推进制造服务标准化成果转化与应用示范建设,探索建立区域性制造服务标准化“科技研发、转化成果、推广应用”的合作模式,开展服务型制造和生产性服务业标准化试点示范工作。依托制造业集聚区,推进研发设计、物流服务、质量检验检测相关标准化公共平台建设。引导优势企业积极发挥引领作用,推广质量标杆管理,将质量管理的成功经验和先进方法向产业链两端延伸推广,带动中小企业实施技术改造升级和管理创新,增强整体质量竞争力。(科技部、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展改革委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七、推动重点领域标准化突破,提升装备制造业质量竞争力  围绕实施高端装备创新工程,适应创新进展和市场需求,改进标准制修订流程,提高标准制修订效率,缩短标准制修订周期,及时更新标准,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农业机械装备、新材料、高性能医疗器械等领域标准化实现新突破,加快装备质量安全标准与国际标准接轨,促进产业升级和产品质量国际竞争力提升。  (一)新一代信息技术。加快完善集成电路标准体系,推进高密度封装、三维微组装、处理器、高端存储器、网络安全、信息通信网络等领域集成电路重大创新技术标准制修订,开展集成电路设计平台、IP核等方面的标准研究。开展靶材、电子浆料、半导体材料、高强高导铜合金等新型电子材料标准研究,研制传感器、专用电子设备等关键共性技术标准,完善新型显示、传感器件、片式元器件、太阳能光伏、锂离子电池等标准体系。加强智能终端、视听产品、可穿戴设备、智能硬件等关键技术标准研究。加强信息通信网络关键技术和设备的标准化工作,加快新型计算、高速互联、先进存储、体系化安全保障等技术标准研制。加快适用于工业环境的宽带移动通信标准制定,研制第五代移动通信、“未来网络”超高速大容量智能光传输、高端服务器、大容量存储、核心路由交换、新一代基站、信息通信网络安全等领域标准。研究工业云、工业大数据标准体系,制定工业云领域基础及关键技术、服务标准,数据质量、数据共享和交易等工业大数据标准,开展标准应用示范和标准符合性测评。推进工业数据和软件标准体系建设,制定工业数据链、工业数据接口和交换、工业软件集成等领域标准。开展工业关键基础设施网络安全的框架规范研究,健全工业网络安全标准体系。搭建连接多地、多方参与、安全可控的工业互联网试验床,加快信息物理系统网络、感知技术、组网技术、异构通信协同、数据处理智能化等物联网领域关键技术标准制定。研制装备制造业软件与系统工程、集成实施、互连互通、生产服务和评测等工业软件标准,为工业软件开发企业提供标准符合性测评服务,开展试点示范工作,搭建联合实验室和公共服务平台,培养工业软件领域人才。加强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军用标准和民用标准通用化工作。(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央军委装备发展部、国防科工局、国家标准委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依托主机企业和龙头企业,围绕产业链上下游开展高档数控机床和关键功能部件标准研制,重点制修订先进装备制造业和军工行业配套的智能机床、智能生产线、智能柔性线、智能制造单元等智能高档数控机床标准,以及中高档数控系统、滚动功能部件、主轴部件、数控动力刀架、数控转台、动力卡盘、大型刀库等关键中高档功能部件标准及数控机床切削用硬质合金材料、线切割材料标准,提高自动化、柔性化、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绿色化、高可靠性、高精度保持性等指标。加快增材制造标准体系建设。加快高档数控机床专项配套标准制定。推进我国自主创新机床标准转化为国际标准。强化机床高新技术和安全标准贯彻实施,在机床设计、制造和验收等全过程执行绿色、节能标准。加强产业链相关标准化的协调与统筹。加快制定机器人标准化规划,完善机器人标准体系。制定新一代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特种机器人等相关领域的术语、通用要求、设计、接口、通信、测评、安全、软件、可靠性、模块化等基础共性标准。加快完善现有工业机器人整机标准体系,重点研制喷涂、打磨抛光、焊接、装配、搬运、移动等新一代工业机器人技术标准。推进机器人标准在产业化中规模性示范应用,建立机器人整机及系统级试验验证测试平台,为推进机器人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提供标准化支撑。(国家标准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展改革委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航空航天装备。全面推动航空装备领域标准研究与验证、制定、实施、评价、反馈等标准化全生命周期科研工作,强化标准的前期研究与验证。重点加强先进飞机设计与仿真、先进工艺与工装、航空用先进复合材料、高端标准件、基础与结构要素、智能制造、绿色节能减排降噪等领域标准的研制。搭建航空领域通用共性技术标准研究、验证、评价的标准实施数据平台。加强国外先进技术标准的分析研究及引进转化研究,重点开展航空装备领域智能制造标准国际对接工作。实施民用航空发动机关键技术及基础零部件标准攻关工程,解决航空发动机研制过程的标准短板问题,建立发动机自主发展工业标准体系。实施通用航空、无人机系统、民用直升机、航空研制运营管理等标准化示范工程。聚焦重大专项和重点型号科研等领域,研究制定新一代运载火箭、重型运载器、深空探测、载人航天、航天试验验证与测试、航天管理等关键技术标准。围绕卫星导航、卫星通信、卫星遥感等天基信息资源优势,加快制修订卫星应用产业发展相关标准,推动卫星应用数据标准化,加强与公众服务、与重点行业应用对接,促进航天技术军民融合。建成满足航天国际合作需求的中国航天标准体系,发布中国航天标准外文版,加大航天领域国际国外先进标准转化力度,实现航天领域国际标准化工作新突破,加快中国航天标准“走出去”,支撑中国航天走向世界。(工业和信息化部、国防科工局、国家标准委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加快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领域核心关键标准制定,实现与国际接轨。聚焦重大项目和重点装备的发展需求,推进超级生态环保船舶、极地运输船舶、远洋渔业船舶、高性能执法作业船舶、大中型豪华游船、大型液化天然气燃料动力船、船用清洁能源发动机等标准体系建设。重点开展水下生产控制系统、水下专用作业装备与设备、深海锚泊及动力定位控制系统、高效低排放大功率低速发动机关键零部件、船舶智能监控系统、船用液化天然气等气体燃料供应系统关键零部件等重点系统和设备及关键零部件标准制修订。开展船体结构轻量化设计技术、船型优化节能技术、船舶推进装置设计技术、减振降噪与舒适性技术、低温防护及防冰除冰技术、船舶智能设计制造技术、水下安装技术、海洋工程装备海上试验技术、降低船体摩擦阻力涂料、船用抗低温新材料等关键共性技术标准研制。开展海洋工程用特殊超大型起重设备标准、大型港口散料装卸成套设备技术标准、海洋石油钻采设备等海洋石油装备标准的研究与制定。重点研制海水淡化生产工艺、成套装置及关键部件等技术标准 海洋能及海上风力发电装置设计、制造技术标准 深远海区域油气资源开发装备技术标准 深海生物采样及海底矿产资源勘探装备技术标准 全球综合资源环境调查船等工艺技术标准 海洋环境观测、监测仪器设备的设计、制造标准 潜水器、海底空间站、海洋监视/识别/预警装置、深海通用基础件等标准。建设海洋环境观测、监测信息保障智能制造标准化示范平台。(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标准委、能源局、海洋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先进轨道交通装备。深入开展铁路机车车辆、工务工程、通信信号方面主要装备、系统间接口等重要技术标准的研究和制修订工作,进一步完善铁路技术标准体系。增强铁路标准化科研能力,推动科技成果向标准转化。重点开展高速动车组和重载机车牵引传动系统、网络控制系统、辅助供电系统、牵引供电受流系统等标准研究,制定动车组转向架及关键零件标准,制修订机车车辆自动车钩缓冲装置标准、机车车辆防火标准。开展重载铁路道岔、扣件标准研究,制定高速铁路火灾监测与预警系统系列标准。开展中国列车运行控制系统标准研究,制修订铁路车站计算机连锁、闭塞技术与铁路安全运营相关的信号标准。开展铁路专用通信标准研究,制定铁路数字移动通信系统接口监测系统、铁路视频监控系统等监测标准。加强铁路标准化信息平台建设,提升标准化信息服务能力。建立和完善城市轨道交通安全设备和安全防范系统标准体系。开展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制造关键技术装备标准、车辆产品标准、安全防范系统标准制定。研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用高强度铝合金轻量化结构材料、导电系统用铜合金功能材料标准。开展城市轨道交通关键技术标准的外文版翻译,促进城市轨道交通制造业装备“走出去”。(发展改革委、铁路局、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标准委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六)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开展智能网联汽车标准化工作。加快构建包括整车及关键系统部件功能安全和信息安全在内的智能网联汽车标准体系。继续研究和完善汽车能耗及相关节能技术标准。制定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燃料电池汽车等新能源汽车以及动力电池等零部件相关标准。开展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研究,制修订无线充电、大功率充电及充电服务互联互通检测标准。研制新能源汽车用高性能贮氢合金电池材料、发动机用稀土永磁材料、汽车轻量化用铝合金材料和镁合金材料等相关标准。加强汽车尤其是新能源汽车领域国际标准法规的合作与交流。开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重要标准的实施效果评价,为后续标准修订提供参考。(工业和信息化部、能源局、国家标准委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七)电力装备。依托百万千瓦超超临界机组等产业化示范应用,研制节能环保和自动控制等方面相关标准,促进火电机组超净排放和优化运行。完善燃气轮机标准体系,制定质量控制、检测监造等通用技术标准。依托百万千瓦水电示范项目,研制大型混流式及低水头贯流式水电机组标准,积极参与混流式水轮机、水轮发电机领域国际标准研制。建成全面覆盖二代改进型核电机组及三代压水堆核电机组的标准体系,加强高温气冷堆、快中子增殖堆、超临界压水堆机组等四代核电技术标准体系研究。研制适应我国特殊气候条件的分布式发电技术标准,完善风电、光伏发电标准体系。建立我国槽式和塔式光热发电标准体系,积极参与光热发电国际标准化工作。完善通信用燃料电池标准体系,加强可靠性、耐久性方面标准研究。开展核电用锆合金材料、太阳能发电用半导体材料、火力发电用钛合金材料、风力发电用稀土永磁材料、铜铝复合导电材料、铝合金电缆标准研究。加强液流电池、钠硫电池、抽水蓄能等电化学和物理储能技术标准研究,重点开展关键部件测试和系统在线监测标准研制。开展特高压直流输电成套装备、大功率电力电子器件、柔性直流输电成套装备、电力电子成套装备、多端直流工程技术与装备、高电压大容量直流断路器、高电压等级超导输变电设备和大容量发电机保护断路器和电力机器人等方面标准研制工作。积极推动高压开关、输配电电力电子及继电保护、变压器、电力储能设备、低压直流设备、架空导线等领域国际标准制修订工作。(能源局、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标准委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八)农业机械装备。围绕从产前到产后的全产业链,研究建立结构优化、指标先进、符合国情的农业机械装备标准体系。重点研制大马力拖拉机及其配套复式作业机具、核心零部件标准 大型、高效、多功能联合收割机及其关键零部件标准 主要经济作物生产过程使用的先进农业机械装备标准 采用智能决策、精准控制、信息收集等先进技术的农业机械装备标准 节能环保型农业机械装备及其关键部件标准。研究建立结构优化、指标先进、符合国情的林业机械装备标准体系。开展对现行农业机械装备标准的复审修订,全面完成对最新国际标准的转化更新。积极参与农业装备领域国际标准制修订工作。加大农业机械装备标准科研支持力度,建立农业机械装备标准化与农艺协调发展的科研机制,及时在标准中反映新农艺的要求,促进农业机械装备的推广和应用。鼓励和引导农业机械装备企业制修订先进标准。加强农业机械装备标准化教育和培训。(工业和信息化部、农业部、林业局、国家标准委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九)新材料。开展新材料领域标准体系规划,做好产业链上下游标准体系的衔接与协调,推进不同学科、领域、部门以及军民之间的标准化协作,提高材料标准的通用性。以结构设计、原材料和工艺等质量控制为重点,加强特种金属功能材料、稀土功能材料、高性能结构材料、功能性高分子材料、特种无机非金属材料、先进复合材料和战略前沿材料标准研究。重点研制高品质轴承钢、齿轮钢、工模具钢、弹簧钢、不锈钢、耐热钢等高品质特殊钢和新一代高温合金及耐蚀合金标准 深井、超深井及低温开采急需的高性能铝合金材料及压力容器用铝合金材料标准 高轻隔热材料系列标准 长寿命、耐高温陶瓷基复合材料标准 非金属摩擦材料、密封材料及其成套检测设备标准 工程塑料、特种橡胶、数字印刷材料、新型催化剂等高性能化工新材料标准。提升我国稀土标准水平,推进稀土国际标准化工作。开展新材料制备关键技术和装备标准攻关,及时将自主创新技术成果转化成标准,突破产业化、国产化瓶颈。开展重点新材料标准应用示范。开展新材料产品与工业发达国家对标达标工作,推动将重点新材料标准作为企业生产和经营、政府新材料产业重大项目立项和验收的基本依据和条件。加快修订原材料领域一批标龄过长的标准,形成定期滚动修订的常态化标准维护工作机制。推行新材料领域国家标准中、外文版同步发布与实施,加快与相关国家标准互认。(工业和信息化部、国防科工局、中央军委装备发展部、国家标准委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高性能医疗器械。以医疗器械产品安全有效性为出发点,根据医疗器械创新和产业化迫切需求,建立新兴、高性能医疗器械标准体系,研究和制定医疗器械领域基础、高风险、产业和监管急需的关键技术标准。重点开展针对医用影像设备、医用机器人、可穿戴诊疗设备、移动和远程诊疗设备、放射治疗设备、中医诊疗器械、医用高值耗材、新型医用生物材料及器械、新型可降解材料、新型植入材料和植入物、基于组织工程技术的医疗器械产品及医用增材制造技术的医疗器械产品、新型医用生物敷料、微创治疗的介/植入产品、快速检测技术、基因检测产品、高风险传染病诊断试剂的关键技术和关键环节的前瞻性标准研究,实现关键和共性技术、关键产品以及关键方法的标准化,充分发挥标准在科技创新、产业发展中的引导和支撑作用。密切关注集成技术在医疗器械领域的产品开发及对产业发展的影响,加大基础标准研究力度。重点推进我国自主创新标准提升到国际标准,提高新兴、高性能医疗器械产业国际竞争力。(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标准委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八、加快推进装备制造业标准国际化  在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重点领域,制定中国标准“走出去”工作方案,加快引进国外先进质量管理方法、技术和高端人才,推动装备、技术、标准、服务“走出去”,打造“中国制造”金字品牌。围绕装备“走出去”优先领域,开展标准“走出去”需求调研,制定中国装备“走出去”标准名录。根据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需求,发挥行业、地方优势,依托相关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区域标准化研究中心,搜集研究重点国家技术法规和标准,开展装备制造业领域大宗商品标准比对分析,为支撑对外开放特别是“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标准信息服务。组织开展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设施联通、贸易畅通急需的航天、铁路、公路水运工程、电力、冶金、建材、工程机械等领域国家、行业标准外文版翻译及出版工作。依托对外投资工程和项目,深化关键项目的标准化务实合作,在钢铁、有色、航天、铁路、公路水运工程、石油天然气等领域,配合我国海外工程服务带动中国标准的海外推广。推动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签署标准化合作协议,在装备制造业和产能合作领域加大标准互认力度。(国家标准委、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国防科工局、铁路局、商务部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鼓励各行业实质性参与相关专业性国际、区域组织的标准化活动,发挥骨干企业积极性,在电力、铁路、海洋工程等基础设施领域,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生物、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依托我国具有优势的技术标准,加强与沿线重点国家的合作,共同推动国际标准的制定。开展标准化专家交流及人才培训,有针对性地组织制造业领域的国际标准化援外培训,支持“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标准化能力建设。(国家标准委、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九、保障措施  加强法规政策建设。加快标准化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制修订工作,强化标准在装备制造业战略规划、产业政策、市场准入条件等方面的支撑作用,加大法规规范性文件引用技术标准的力度。合理处置装备制造业标准中涉及的专利。加大依据强制性国家标准开展监督检查和行政执法的力度,严肃查处违法违规行为,依法保证强制性标准贯彻实施。(国家标准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质检总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保障工作经费。各级财政应充分利用现有渠道,根据工作实际需要统筹安排标准化工作经费,重点支持工业基础、智能制造、绿色制造等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关键领域标准化。广泛吸纳社会各方面资金,支持装备制造业重点领域标准化与质量的研究和示范应用。(财政部、各级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通过开展对装备制造业企业管理人员的标准化和质量管理宣传,促使其重视标准化和质量管理工作。通过开展面向企业工人的标准化宣传和培训,提高其按照标准生产、操作的自觉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通过开展面向装备制造业科技研发人员的标准化宣传和培训,提高科技人员标准化工作能力和质量设计水平。探索建立企业和高校、标准化科研机构联合培养人才的机制,为装备制造业发展提供具有标准化和质量工程技术专业背景的学历或非学历教育。加快培养懂专业、懂外语、懂规则的国际标准化人才。(国家标准委、工业和信息化部、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完善服务体系。支持装备制造业领域技术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开展标准化和质量改进咨询服务,为企业制定标准提供国内外相关标准分析研究、关键技术指标试验验证、质量咨询与诊断等专业化服务 大力推进标准化服务业发展,提供标准实施咨询服务,为企业实施标准提供定制化解决方案,指导企业有效执行标准。支持标准化专业机构、行业组织等开展标准对比评价活动,挖掘标准大数据信息,服务企业、产业和政府决策。探索装备制造企业优质服务承诺标志与管理制度,完善顾客满意度测评体系,鼓励优秀服务企业做出优质服务承诺,以优质承诺与市场选择引领服务质量升级。(国家标准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质检总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强化组织实施。建立制造业标准化工作联合推进机制,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组织和协调。加强标准化主管部门、质量主管部门和产业主管部门的协同,共同研究制定相关政策措施,做好与《中国制造2025》“1+X”工程和行动计划的衔接,为产业升级做好支撑。各部门、各地方结合实际,做好各自领域的工作部署,注意加强工作的协调配合,共同推进各项任务分解和落实。国务院适时组织开展规划实施情况的检查考核,督促完成规划提出的各项目标和任务。(各有关部委、各省级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2016年8月1日印发
  • 工信部发布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规划
    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各行业提供技术装备的战略性产业,产业关联度高、吸纳就业能力强、技术资金密集,是各行业产业升级、技术进步的重要保障和国家综合实力的集中体现。  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总体要求,确保装备制造业平稳发展,加快结构调整,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自主化水平,推动产业升级,特编制本规划,作为装备制造业综合性应对措施的行动方案。规划期为2009-2011年。  一、装备制造业现状及面临的形势  经过多年发展,我国装备制造业已经形成门类齐全、规模较大、具有一定技术水平的产业体系,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特别是《国务院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06〕8号)实施以来,装备制造业发展明显加快,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化水平显著提高,国际竞争力进一步提升,部分产品技术水平和市场占有率跃居世界前列。我国已经成为装备制造业大国,但产业大而不强、自主创新能力薄弱、基础制造水平落后、低水平重复建设、自主创新产品推广应用困难等问题依然突出。同时,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2008年下半年以来,国内外市场装备需求急剧萎缩,我国装备制造业持续多年的高速增长势头明显趋缓,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经济效益下滑,可持续发展面临挑战。  应该看到,我国目前正处于扩大内需、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对先进装备有着巨大的市场需求;金融危机加快了世界产业格局的调整,为我国提供了参与产业再分工的机遇,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抓住机遇,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加强技术创新,促进装备制造业持续稳定发展,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做出贡献。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依托国家重点建设工程,大规模开展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化工作;通过加大技术改造投入,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大幅度提高基础配套件和基础工艺水平;通过加快企业兼并重组和产品更新换代,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全面提升产业竞争力,努力推进装备制造业由大到强的转变。  (二)基本原则。  坚持装备自主化与重点建设工程相结合。加强政策支持和市场引导,充分利用实施重点建设工程和调整振兴重点产业形成的市场需求,加快推进装备自主化,保障工程需要,带动产业发展。  坚持自主开发与引进消化吸收相结合。支持企业自主开发新产品,鼓励开展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引导企业逐步由依赖引进技术向自主创新转变,大力推进技术产业化。  坚持发展整机与提高基础配套水平相结合。努力实现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化,带动基础配套产品发展。提高基础件技术水平,开发特种原材料,扭转基础配套产品主要依赖进口的局面。  坚持发展企业集团与扶持专业化企业相结合。支持装备制造骨干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发展大型综合性企业集团,鼓励主机生产企业由单机制造为主向系统集成为主转变,引导专业化零部件生产企业向“专、精、特”方向发展,形成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  (三)规划目标。  1.产业实现平稳增长。保持装备制造业生产经营稳定,增加值占全国工业增加值的比重逐步上升,为扩大内需、转变发展方式、确保国民经济稳定增长提供保障。  2.市场份额逐步扩大。提高国产装备质量水平,扩大国内市场,国产装备国内市场满足率稳定在70%左右,巩固出口产品竞争优势,稳定出口市场。  3.重大装备研制取得突破。全面提高重大装备技术水平,满足国家重大工程建设和重点产业调整振兴需要,百万千瓦级核电设备、新能源发电设备、高速动车组、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等一批重大装备实现自主化。  4.基础配套水平提高。基础件制造水平得到提高,通用零部件基本满足国内市场需求,关键自动化测控部件填补国内空白,特种原材料实现重点突破。  5.组织结构优化升级。形成若干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工贸一体化大型企业集团,形成一批参与国际分工的“专、精、特”专业化零部件生产企业。  6.增长方式明显转变。生产组织方式和重要生产工艺得到改进,现代制造服务业得到发展,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物耗和污染物排放显著降低,劳动生产率显著提高,大型企业集团的现代制造服务收入占销售收入比重达到20%以上。  三、产业调整和振兴的主要任务  (一)依托十大领域重点工程,振兴装备制造业。  1.高效清洁发电。以辽宁红沿河、福建宁德和福清、广东阳江、浙江方家山和三门、山东海阳以及后续核电站建设工程为依托,推进二代改进型、AP1000核电设备自主化,重点实现压力容器、蒸汽发生器、控制棒驱动机构、核级泵阀、应急柴油机等主要设备的国内制造。以东北、西北、华北北部和沿海地区大型风电场工程为依托,推进风电设备自主化,重点实现变频控制系统、风电轴承、碳纤维叶片等产品的国内制造。进一步提高70万千瓦以上水电设备、大型抽水蓄能机组、百万千瓦级超临界/超超临界火电设备、大型燃气机组、垃圾焚烧发电设备等技术装备的性能质量。开发太阳能发电设备。发展大型火电、核电站辅机。  2.特高压输变电。以特高压交直流输电示范工程为依托,以交流变压器、直流换流变压器、电抗器、电流互感器、电压互感器、全封闭组合电器等为重点,推进750千伏、1000千伏交流和±800千伏直流输变电设备自主化。  3.煤矿与金属矿采掘。以平朔东、胜利东二号、白音华、朝阳等十个千万吨级大型露天煤矿,酸刺沟等十个深井煤矿,以及大型金属矿建设为依托,大力发展新型采掘、提升、洗选设备,重点实现电牵引采煤机、液压支架、大型矿用电动轮自卸车、大型露天矿用挖掘机等设备的国内制造。  4.天然气管道输送和液化储运。以西气东输二线、陕京三线等天然气管道输送工程为依托,发展长距离输送管道燃压机组、大型管线球阀和控制系统等装备;以浙江、江苏、珠海、青岛等液化天然气接收站工程为依托,发展大型液化天然气运输船及接收站等设备。  5.高速铁路。以在建的京沪、京广、京沈、沪昆等约1万公里高速铁路客运专线,以及西部干线铁路、煤运通道建设项目为依托,组织实施铁路交通设备自主化,实现高速动车组、大功率交流传动电力/内燃机车、重载货车、大型养护机械等装备的国内制造。  6.城市轨道交通。以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17个城市近70条线路工程项目为依托,重点实施城市轨道交通车辆、信号系统、列车网络控制系统、制动系统、主辅逆变器等机电设备自主化。  7.农业和农村。以国家新增千亿斤粮食工程为依托,大力发展大功率拖拉机及配套农机具、节能环保中型拖拉机等耕作机械,通用型谷物联合收割机、新型半喂入式水稻联合收割机、高效玉米联合收割机、自走式采棉机等收获机械,免耕播种机,节水型喷灌设备等。适应新农村建设、农业现代化的需要,重点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成套设备、灌溉和排涝设备、沼气除料设备、农村安全饮水净化设备等。  8.基础设施。适应交通、能源、水利、房地产等行业发展需要,以大型隧道全断面掘进机、大型履带吊和全路面起重机、架桥机、沥青混凝土搅拌和再生成套设备等为重点,发展大型、新型施工机械;以空管设备和空管自动化系统、行李和货物高速分拣系统、安检设备与智能化监测系统、航显综合系统及设备、机场信息集成系统及设备等为重点,发展机场专用装备;以大型斗轮堆取料机、翻车机、装卸船机等为重点,发展港口机械。  9.生态环境和民生。适应环境保护和社会民生需要,大力发展污水污泥处理设备、脱硝脱硫设备、余热余气循环再利用设备、环境在线监测仪器仪表,食品、药品、煤矿瓦斯等安全检测设备,重大事故应急救援设备,数字化医疗设备等。  10.科技重大专项。加快实施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科技重大专项,重点研发高速精密复合数控金切机床、重型数控金切机床、数控特种加工机床、大型数控成形冲压设备、重型锻压设备、清洁高效铸造设备、新型焊接设备与自动化生产设备、大型清洁热处理与表面处理设备等八类主机产品,基本掌握高档数控装置、电机及驱动装置、数控机床功能部件、关键部件等的核心技术。  (二)抓住九大产业重点项目,实施装备自主化。  1.钢铁产业。以钢铁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确定的工程为依托,以冷热连轧宽带钢成套设备、大型板坯连铸机、彩色涂层钢板生产设备、大型制氧机、大型高炉风机、余热回收装置等为重点,推进大型冶金成套设备自主化。  2.汽车产业。结合实施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重点提高汽车冲压、装焊、涂装、总装四大工艺装备水平,实现发动机、变速器、新能源汽车动力模块等关键零部件制造所需装备的自主化。  3.石化产业。以石化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确定的工程为依托,以千万吨级炼油、百万吨级大型乙烯、对苯二甲酸(PTA)、大化肥、大型煤化工和天然气输送液化储运等成套设备,大型离心压缩机组、大型容积式压缩机组、关键泵阀、反应热交换器、挤压造粒机、大型空分设备、低温泵等为重点,推进石化装备自主化。  4.船舶工业。结合实施船舶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重点提高焊接、涂装工艺装备水平,实现船用柴油机、曲轴、推进器、舱室设备、甲板机械等关键零部件制造所需装备的自主化。  5.轻工业。结合实施轻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以食品机械、制浆造纸机械、塑料成型机械、制革制鞋机械、光机电一体化缝制机械、包装设备以及食品安全检测设备等为重点,推进轻工机械自主化。  6.纺织工业。结合实施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以粗细联、细络联、高速织造设备,非织造成套设备、专用织造成套设备,高效、连续、短流程染整设备等为重点,推进纺织机械自主化。  7.有色金属产业。结合实施有色金属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以高精度轧机、大断面及复杂截面挤压机等为重点,推进有色冶金设备自主化。  8.电子信息产业。结合实施电子信息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以集成电路关键设备、平板显示器件生产设备、新型元器件生产设备、表面贴装及无铅工艺整机装联设备、电子专用设备仪器及工模具等为重点,推进电子信息装备自主化。  9.国防军工。结合国防军工发展需要,以航空、航天、舰船、兵器、核工业等需要的关键技术装备,以及试验、检测设备为重点,推进国防军工装备自主化。发挥军工技术优势,促进军民结合。  (三)提升四大配套产品制造水平,夯实产业发展基础。  1.大型铸锻件。重点发展大型核电设备铸锻件,百万千瓦级超临界/超超临界火电机组铸锻件,70万千瓦以上等级大型混流式水轮机组铸锻件,石化、煤化工重型容器锻件,冷热连轧机铸锻件,大型船用曲轴、螺旋桨轴锻件,大型轴承圈锻件等。  2.基础部件。重点发展大功率电力电子元件、功能模块,大型、精密轴承,高精度齿轮传动装置,高强度紧固件,高压柱塞泵/电动机、液压阀、液压电子控制器、液力变速箱,气动元件,轴承密封系统、橡塑密封件等。加快发展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及仪器仪表、中高档传感器等。  3.加工辅具。重点发展大型精密型腔模具、精密冲压模具、高档模具标准件,高效、高性能、精密复杂刀具,高精度、智能化、数字化量仪,高档精密磨料磨具等。  4.特种原材料。重点发展耐高温、耐高压、耐腐蚀电站用钢(钢管),大型变压器用高磁感取向硅钢,高压、特高压输变电设备用绝缘材料,高速列车转向架、轮对用特种钢,飞机用高档铝型材,轴承、齿轮、模具、量具、刃具、高强度紧固件用特种钢,机床滚珠丝杠和直线导轨专用钢材,高耐磨钢,高强度、耐高温、低磨损、长寿命复合密封材料等。  (四)推进七项重点工作,转变产业发展方式。  1.加快产业组织结构调整。重点支持装备制造骨干企业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重组,逐步形成具有工程总承包、系统集成、国际贸易和融资能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加大对重点基础配套企业的投入力度,引导民营资本和外资投向基础零部件、加工辅具等领域,发展一批高起点、大规模、专业化企业,健全产业配套体系。  2.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大科研投入力度,集中攻克一批长期困扰产业发展的共性技术。加快建设一批带动性强的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等,提升企业产品开发、制造、试验、检测能力。推进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结合,鼓励科研院所走进企业,支持企业培养壮大研发队伍。  3.提高专业化生产水平。改进企业生产组织方式,合理配置资源,整合区域内铸造、锻造、热处理、表面处理四大基础工艺能力,建设专业化生产中心。加大技术改造投入力度,推广先进制造技术和清洁生产方式,提高材料利用率和生产效率,降低能耗,减少污染物排放。  4.加快完善产品标准体系。加快制(修)订装备产品技术标准,提高标准水平,促进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的推广应用,淘汰落后产品。跟踪国际先进技术发展趋势,注重与国际标准接轨,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修)订工作,促进自主创新产品进入国际市场。  5.利用境外资源和市场。充分吸收借鉴境外先进管理经验,有选择地引进先进技术,为海外专业技术人才回国工作创造良好条件,提高我国装备制造业技术水平。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兼并重组境外企业和研发机构。稳定和扩大装备产品出口,提高出口产品技术含量、附加值和成套水平。  6.发展现代制造服务业。围绕产业转型升级,支持装备制造骨干企业在工程承包、系统集成、设备租赁、提供解决方案、再制造等方面开展增值服务,逐步实现由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延伸扩展研发、设计、信息化服务等业务,为其他企业提供社会化服务。  7.加强企业管理和人才队伍建设。引导装备制造企业加快改革步伐,优化产权结构,转换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加强企业管理,全面提高科学决策和生产、经营水平,增强参与国际竞争和防范市场风险的能力。改进企业生产组织方式,加强产品质量管理,落实各项安全生产措施,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重点引进和培养创新型研发设计人才、开拓型经营管理人才、高级技能人才等专业人才,强化职工培训,提高职工队伍素质,满足企业可持续发展需要。  四、政策措施  (一)发挥增值税转型政策的作用。  充分发挥增值税转型政策对企业技术进步的促进作用,鼓励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加快装备更新,调整产品结构,推动企业技术进步。  (二)加强投资项目的设备采购管理。  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要支持自主创新的技术装备。项目申报文件中须附有设备采购清单,项目咨询评估阶段需对设备采购方案进行评估,项目实施阶段要加强对设备招投标的监督和指导,确保自主创新设备采购方案的落实。  (三)鼓励使用国产首台(套)装备。  建立使用国产首台(套)装备的风险补偿机制。鼓励保险公司开展国产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业务。  (四)加大技术进步和技术改造投资力度。  制定《装备制造业技术进步和技术改造项目及产品目录》,支持使用国产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支持目录内装备的自主化、节能节材减排改造、企业兼并重组后内部资源整合、区域性四大基础工艺中心建设、发展现代制造服务业等。  (五)支持装备产品出口。  完善出口退税政策,适当提高部分高技术、高附加值装备产品的出口退税率。鼓励金融机构增加出口信贷资金投放,支持国内企业承揽国外重大工程,带动成套设备和施工机械出口。  (六)调整税收优惠政策。  鼓励开展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对生产国家支持发展的重大技术装备和产品,确有必要进口的关键部件及原材料,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在对铸件、锻件、模具、数控机床产品增值税实行先征后返的政策到期后,研究制定新的税收扶持政策,调整政策适用范围,引导发展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  (七)推进企业兼并重组。  制定鼓励境内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重组的政策措施,妥善解决富余人员安置、债务核定与处置、财税利益分配等问题;对重组企业发行股票、企业债券、公司债券、中长期票据、短期融资券以及申请贷款等予以支持;对境内企业并购境外制造企业和研发机构,可给予相关项目贷款贴息支持。鼓励金融机构在风险可控的条件下开展境内外并购贷款业务。  (八)落实节能产品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  用好节能产品补贴资金,对购买高效节能装备产品的终端用户给予补贴,2009年先行开展对高效电机推广应用的补贴。抓紧落实好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及早兑现到户。  (九)建立产业信息披露制度。  适时向社会发布产业政策导向、项目核准、企业重组、产能利用、进出口、生产销售库存等信息,为企业投资决策、银行贷款、土地预审等提供信息指导。  (十)支持产品检验检测和认证机构建设。  加强产品质量检验检测能力建设,提高质量检测水平。建设高速铁路、城市轨道交通等新型装备产品检验检测和认证机构,完善国家强制性产品认证体系。  五、规划实施  国务院有关部门要根据《规划》分工,尽快制定完善相关政策措施,密切配合,形成合力,确保《规划》顺利实施。要适时开展《规划》的后评价工作,及时提出评价意见。  各地区要按照《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结合当地实际抓紧制定具体落实方案,确保取得实效。具体工作方案和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及时报送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等有关部门。
  • 多个仪器仪表项目入围第三批国家高端装备制造业标准化试点!
    日前,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第三批国家高端装备制造业标准化试点公示名单,101个项目入选,涵盖智能制造、智能检测装备、新能源装备、绿色制造、机器人等领域。高端装备制造业是国家重点发展的战略性产业,标准化试点的开展对于建立和完善高端装备制造业标准体系、推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提高产品质量、增强产业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据了解,该试点由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与工业和信息化部牵头,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标准化主管部门与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共同组织,由地方政府积极参与,以建立和完善高端装备制造业标准系、推动科技创新成果的标准转化和标准实施为主要内容、以促进国家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和提升为主要目标的实践性活动。试点原则是面向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需求,围绕重点领域、核心技术和配套短板集中攻关,有针对性地构建先进适用标准体系,切实解决制约产业发展的难题。具有健全科技、标准、产业等各部门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做好与有关法规标准、战略规划、政策措施的衔接,上下联动、形成合力。此外,要发挥市场在科技创新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强化科技创新、标准研制、标准实施和产业发展的一体化推进。入选项目具有典型产业特色。在全国、地区或行业具有鲜明特色和较强的示范带动作用,主导产业发展水平和规模效益居行业领先地位。根据《国家高端装备制造业标准化试点管理暂行规定》(国标委工一联〔2017〕122号),经组织专家评审并征求相关部门意见,现将拟下达的第三批国家高端装备制造业标准化试点项目进行公示。如有异议,请在公示期内以书面形式进行反馈,以单位名义提出异议的应加盖单位公章,以个人名义提出异议的应签字并提供有效联系方式。逾期或不符合要求的异议不予受理。公 示 期:2024年1月12日—2月1日联系电话:010-82262655附件:第三批国家高端装备制造业标准化试点公示名单.docx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2024年1月12日第三批国家高端装备制造业标准化试点项目公示名单序号试点项目名称承担单位所属领域1北京起重运输机械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起重机械和工业车辆)标准化试点北京起重运输机械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工程机械2北京配天技术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工业机器人)标准化试点北京配天技术有限公司机器人3北京康斯特仪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智能检测仪器)标准化试点北京康斯特仪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智能检测装备4北京七星飞行电子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电子元器件)标准化试点北京七星飞行电子有限公司工业基础5上海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商用飞机)标准化试点上海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航空航天6上海材料研究所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重型燃气轮机无损检测)标准化试点上海材料研究所有限公司智能检测装备7上海采日能源科技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储能装备)标准化试点上海采日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新能源装备8绿水新航科技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电动船舶)标准化试点绿水新航科技有限公司高技术船舶9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智能检测装备)标准化试点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智能检测装备10浙江省平湖市高端装备制造业(数控机床)标准化试点平湖市人民政府工业母机11浙江瑞安经济开发区高端装备制造业(智能制造)标准化试点浙江瑞安经济开发区管理委员会智能制造12杭州申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特种机器人)标准化试点杭州申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机器人13浙江正泰电器股份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绿色智能电器)标准化试点浙江正泰电器股份有限公司绿色制造14海天塑机集团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智能注塑装备)标准化试点海天塑机集团有限公司智能制造15美机科技集团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智能纺织装备)标准化试点美机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智能制造16浙江四兄绳业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海洋工程用系泊绳索)标准化试点浙江四兄绳业有限公司海洋工程装备17宁波索诺工业自控设备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核心零部件)标准化试点宁波索诺工业自控设备有限公司工业基础18杭州杰牌传动科技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核心零部件)标准化试点杭州杰牌传动科技有限公司工业基础19国电南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电力装备)标准化试点国电南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电力装备20徐工集团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工程机械数字化)标准化试点徐工集团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工程机械21蜂巢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动力电池)标准化试点蜂巢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新能源装备22中建五洲工程装备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智能化工装备)标准化试点中建五洲工程装备有限公司智能制造23无锡小天鹅电器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智能家电)标准化试点无锡小天鹅电器有限公司智能制造24扬州诚德钢管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绿色工厂)标准化试点扬州诚德钢管有限公司绿色制造25九力绳缆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海洋工程高性能纤维绳索)标准化试点九力绳缆有限公司海洋工程装备26江苏丰东热技术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热处理装备)标准化试点江苏丰东热技术有限公司工业母机27江苏易实精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新能源汽车零部件)标准化试点江苏易实精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新能源汽车28万帮数字能源股份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新能源汽车智能充电系统)标准化试点万帮数字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新能源汽车29广州达意隆包装机械股份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智能液态包装装备)标准化试点广州达意隆包装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智能制造30智奇铁路设备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高速动车组轮对)标准化试点智奇铁路设备有限公司轨道交通31山西柴油机工业有限责任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动力系统)标准化试点山西柴油机工业有限责任公司内燃机32山东创瑞激光科技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增材制造)标准化试点山东创瑞激光科技有限公司增材制造33山东亿润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新能源装备)标准化试点山东亿润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新能源装备34山东天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煤机装备)标准化试点山东天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工程机械35山东万世机械科技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建筑施工机械)标准化试点山东万世机械科技有限公司工程机械36山东德鲁克起重机集团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自动化桥式起重机)标准化试点山东德鲁克起重机集团有限公司工程机械37山东威高集团医用高分子制品股份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医疗器械)标准化试点山东威高集团医用高分子制品股份有限公司高端医疗装备38山东五征集团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饲料加工机械)标准化试点山东五征集团有限公司农业机械39山东华盛农业药械有限责任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农业植保机械)标准化试点山东华盛农业药械有限责任公司农业机械40山东京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超高功率石墨电极智能制造)标准化试点山东京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智能制造41通裕重工股份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风电装备核心零部件)标准化试点通裕重工股份有限公司电力装备42泰山体育产业集团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体育器械)标准化试点泰山体育产业集团有限公司体育器械43中品智能机械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数控设备)标准化试点中品智能机械有限公司工业母机44青岛宏达锻压机械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金属精密成形装备)标准化试点青岛宏达锻压机械有限公司工业母机45青岛凯捷重工机械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自动化成套装备)标准化试点青岛凯捷重工机械有限公司智能制造46青岛高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光伏装备)标准化试点青岛高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新能源装备47智洋创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电力装备)标准化试点智洋创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电力装备48中石化胜利石油工程有限公司钻井工艺研究院高端装备制造业(石油钻采装备)标准化试点中石化胜利石油工程有限公司钻井工艺研究院新能源装备49山东悦龙橡塑科技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海洋工程管汇)标准化试点山东悦龙橡塑科技有限公司海洋工程装备50山东豪迈机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模具)标准化试点山东豪迈机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工业基础51山东神力索具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高端索具)标准化试点山东神力索具有限公司工业基础52山东钢铁股份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关键基础材料)标准化试点山东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工业基础53安瑞科(廊坊)能源装备集成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氢能装备)标准化试点安瑞科(廊坊)能源装备集成有限公司新能源装备54唐山百川智能机器股份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轨道交通检修装备)标准化试点唐山百川智能机器股份有限公司轨道交通55凌云工业股份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核心零部件)标准化试点凌云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工业基础56邯郸市永年区高端装备制造业(核心零部件)标准化试点河北永年工业园区管理委员会工业基础57黑龙江省勃农兴达机械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农业播种机械)标准化试点黑龙江省勃农兴达机械有限公司农业机械58黑龙江省发现者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烹饪机器人)标准化试点黑龙江省发现者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机器人59哈尔滨汽轮机厂有限责任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电力装备)标准化试点哈尔滨汽轮机厂有限责任公司电力装备60长春数控机床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先进焊接装备)标准化试点长春数控机床有限公司工业母机61吉林飞特环保股份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固废燃料化装备)标准化试点吉林飞特环保股份有限公司新能源装备62一重集团大连工程技术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数字化设计)标准化试点一重集团大连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智能制造63锦州锦恒汽车安全系统股份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智能工厂)标准化试点锦州锦恒汽车安全系统股份有限公司智能制造64沈阳仪表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传感器)标准化试点沈阳仪表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智能检测装备65大连依利特分析仪器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智能检测仪器)标准化试点大连依利特分析仪器有限公司智能检测装备66中国航发燃气轮机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燃气轮机)标准化试点中国航发燃气轮机有限公司内燃机67四川德恩精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核心零部件)标准化试点四川德恩精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工业基础68天水星火机床有限责任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数控机床)标准化试点天水星火机床有限责任公司工业母机69兰州电机股份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数字化车间)标准化试点兰州电机股份有限公司智能制造70庆阳布谷鸟机械制造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精量种植装备)标准化试点庆阳布谷鸟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农业机械71定西高强度紧固件股份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核心零部件)标准化试点定西高强度紧固件股份有限公司工业基础72中信重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智能矿山重型装备)标准化试点中信重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工程机械73中车西安车辆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储运装备)标准化试点中车西安车辆有限公司特种设备74西安电炉研究所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工业绿色电炉)标准化试点西安电炉研究所有限公司绿色制造75陕西同力重工股份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土方机械)标准化试点陕西同力重工股份有限公司工程机械76陕西旭强瑞清洁能源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氢燃料电池)标准化试点陕西旭强瑞清洁能源有限公司新能源装备77盛世盈创氢能科技(陕西) 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氢燃料电池)标准化试点盛世盈创氢能科技(陕西) 有限公司新能源装备78西安领充创享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储能装备)标准化试点西安领充创享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新能源装备79宝铁集团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关键基础材料)标准化试点宝铁集团有限公司工业基础80西电宝鸡电气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电工装备)标准化试点西电宝鸡电气有限公司电工装备81陕西宝光真空电器股份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电工装备)标准化试点陕西宝光真空电器股份有限公司电工装备82东侨经济技术开发区高端装备制造业(新能源装备)标准化试点东侨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新能源装备83福建安麟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轨道交通装备)标准化试点福建安麟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轨道交通84中建海峡建设发展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工程机械)标准化试点中建海峡建设发展有限公司工程机械85株洲瑞德尔智能装备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烧结装备)标准化试点株洲瑞德尔智能装备有限公司冶金装备86特变电工衡阳变压器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电力装备)标准化试点特变电工衡阳变压器有限公司电力装备87邵阳纺织机械有限责任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纺织装备)标准化试点邵阳纺织机械有限责任公司纺织装备88湖南江冶机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环保装备)标准化试点湖南江冶机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绿色制造89威胜集团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电力装备)标准化试点威胜集团有限公司电力装备90长沙开元仪器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智能装备)标准化试点长沙开元仪器有限公司智能制造91新疆心连心能源化工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绿色制造)标准化试点新疆心连心能源化工有限公司智能制造92新疆钵施然智能农机股份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智能农机)标准化试点新疆钵施然智能农机股份有限公司农业机械93中交第二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高技术船舶)标准化试点中交第二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高技术船舶94航宇救生装备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火箭撬试验装备)标准化试点航宇救生装备有限公司航空航天95大禹电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电工装备)标准化试点大禹电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电工装备96清研新能源汽车工程中心(襄阳)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新能源汽车)标准化试点清研新能源汽车工程中心(襄阳)有限公司新能源装备97内蒙古自治区纤维质量监测中心高端装备制造业(智能纤维检测装备)标准化试点内蒙古自治区纤维质量监测中心智能检测装备98内蒙古瑞丰农牧业装备股份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农业机械)标准化试点内蒙古瑞丰农牧业装备股份有限公司农业机械99内蒙古中电储能技术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储能装备)标准化试点内蒙古中电储能技术有限公司新能源装备100吴忠仪表有限责任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核心零部件)标准化试点吴忠仪表有限责任公司工业基础101贵州长通集团智造有限公司高端装备制造业(新能源装备)标准化试点贵州长通集团智造有限公司新能源装备

装备制造业标准化和质量提升规划相关的方案

装备制造业标准化和质量提升规划相关的论坛

  • 到2025年,中国环保装备制造业产值力争达到1.3万亿元

    [font=宋体]由中国环保机械行业协会主办的第八届中国环保装备高峰论坛日前在北京召开。工业和信息化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司长黄利斌表示,我国是制造业大国,工业是立国之本。大力发展环保装备制造业,既是推动制造业绿色低碳转型的迫切需要,也是推动经济社会绿色发展,形成绿色经济新增长点的重要保障。[/font][font=宋体]生态环境部科技与财务司四级调研员王帅在论坛上说,回望新时代十年,我国以每年3%的能源消费增速支撑了年均6%以上的经济增长,生态环境改善成效显著,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可再生能源发展全球领先,市场机制作用进一步发挥,生态系统稳定性不断提升。[/font][font=宋体]环保装备制造业是环保产业的基础性产业,也是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2022年环保装备制造业产值同比增长2.2%,达到9600亿元,新能源汽车、光[/font][font=宋体]伏产业[/font][font=宋体]快速发展,绿色增长新动能不断培育。[/font][font=宋体]中国环保机械行业协会提供的数据显示,在环保装备制造业四十余年的发展历程中,全行业主营业务收入由1980年的7.5亿元发展到2022年的9600亿元,提高了约1280倍;1990年到2022年的30多年间,企业数量增长5.2倍,从业人员增长6.3倍,人均产值增长近40倍。[/font][font=宋体]《环保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年)》提出,到2025年,环保装备制造业产值力争达到1.3[/font][font=宋体]万亿[/font][font=宋体]元。据介绍,“十四五”以来,产业集中度逐步提高,大型企业、上市公司产值在全行业的占比不断提高。同时,大量企业实现绿色转型。除此之外,还涌现出一批单项冠军、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优质企业数量不断增长。[/font][font=宋体]王帅表示,下一步,我们将强化绿色科技创新对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作用,推动环保产业高质量发展。围绕美丽中国建设,深入打好污染攻坚战,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大新技术、新装备和新型服务的供给。[/font][来源:中国新闻网][align=right][/align]

  • 依托可靠性工程实现装备制造质量提升

    依托可靠性工程实现装备制造质量提升

    [align=left][b]科鉴可靠性 高军总经理 原创来源:科鉴可靠性微信公众号[/b][/align][align=center][img=,350,350]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8/04/201804081813479561_6346_3368670_3.jpg!w430x430.jpg[/img][/align][align=center]依托可靠性工程实现装备制造质量提升[/align][align=center]高级研修班在北京顺利开班[/align][align=center] [/align]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主办,北京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院承办,广东科鉴检测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协办的依托可靠性工程实现装备制造质量提升高级研修班于2018年8月13日至17日在北京顺义宾馆如期开课。此次研修得到了北京市质监局和质检院领导的大力支持,食宿费、培训费和教材等费用全免,旨在提高参加企业的可靠性认识水平,通过学习和交流能够把可靠性工程的设计思想导入到产品研制过程中,进而使得产品质量更上一个台阶。市质监局人事教育处处长孙宗华、市质检院党总支书记李强、部分授课老师及参加研修的相关企业研发机构技术、质量、可靠性检测、研发负责人、骨干等参加了开班仪式。[img=,690,387]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8/08/201808281525357033_9433_3389662_3.jpg!w690x387.jpg[/img]市质检院李强书记主持开班仪式并提出希望通过举办本期高研班,对学员在所从事的产品研发设计、生产质量管理等工作中,在可靠性工程技术应用领域等方面能够有所帮助,从而进一步实现现代装备制造业的产品质量提升,最终打造出良好的产品品质和企业品牌。孙宗华处长指出,质量和品牌是制造业综合实力的集中体现,是制造强国的核心竞争力。现阶段我国产品质量的整体水平和发达国家还有一定的差距,面对紧迫形势,希望通过深入探讨可靠性工程的导入方式、实施路径、技术体系等,提升高端人才可靠性技能,指导所在企业开展可靠性工作。[align=center][img=,650,459]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8/08/201808281527247123_9616_3389662_3.jpg!w650x459.jpg[/img][img=,650,431]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8/08/201808281540448762_2168_3389662_3.jpg!w650x431.jpg[/img][/align][b]培训教师及其培训内容介绍[/b]1、康 锐,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可靠性与系统工程学院总工程师,长江学者,国家总装预研专家组组长,先后主持国家973、国家863和装备预先研究、国防基础研究等研究项目10余项,获得国防科技进步一等奖、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各1项。国防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三等奖3项。[img=,690,458]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8/08/201808281542235821_7639_3389662_3.jpg!w690x458.jpg[/img]主讲的内容:可靠性系统工程从可靠性工程技术的发展讲起,阐述了可靠性理论的核心思想。深入浅出的分析了可靠性工作中的八个实施要素的关系和四种应用模式的运用,最后讲述如何科学地进行可靠性能力评价并对我国可靠性系统工程进行了展望。2、唐 翔,高级工程师,专业技术6级,历任空军驻华南地区、湖南地区、广州深圳地区军代表室任军代表和总代表。主要从事军工装备质量监督管理和可靠性工作,曾承担多型导弹、通讯、雷达装备研发生产质量监督管理、可靠性试验和软件评测等工作,推进了我军武器装备的跨越式发展与可靠性保障工作。曾3次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排名第一。[img=,690,458]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8/08/201808281529041083_5128_3389662_3.jpg!w690x458.jpg[/img]主讲的内容:提高产品可靠性若干问题探讨及对策重点讲述了提供产品可靠性的几个研究方向和具体的操作方法。讲述了产品研发如何通过质量管理体系、三化设计工作、技术状态管理、可靠性试验、供应商管理和双归零的措施提高产品可靠性。3、高 军,高级工程师,科鉴可靠性总经理。曾在中国赛宝实验室从事13年可靠性科研、工程与管理工作,承担总装预研和技术基础、工信部技术基础、科技部和广东省可靠性研究项目十多项。带领科鉴公司技术骨干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中5项可靠性课题研究,为国内数十家知名企业提供可靠性总体解决方案并取得良好效果。[img=,690,458]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8/08/201808281534012213_8533_3389662_3.jpg!w690x458.jpg[/img]主讲的内容:可靠性工程基本概念;可靠性指标论证、分配与预计;可靠性试验等结合多年在军工和民用领域总结的丰富经验,详细论述了可靠性工程在项目中如何实施落地等基本问题,围绕着项目策划、管理、执行等多个方面深入可靠性工程的基本理念。通过大量的的案例讲解产品预期的可靠性指标如何论证、分配与预计;最后详细阐述了可靠性试验技术在产品研发中的应用,该技术是产品可靠性的验证与考核评价的重要手段,很多问题都是在可靠性试验中发现并指导解决的。4、谢培龙,资深工程师,科鉴可靠性高级讲师,注册质量工程师、国家首批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咨询师、国家首批工业品牌培育试点企业指导老师,工业信息化部第五研究所赛宝认证中心高级培训讲师、TSQ项目辅导老师。15年松下企业高级管理经营经验,在企业管理运营、质量管理体系运营控制、企业系统标准化提升等方面积累实际指导能力;培训学员5000多人/次。[img=,690,388]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8/08/201808281535217349_298_3389662_3.jpg!w690x388.jpg[/img]主讲的内容:失效模式与后果分析FMEAFEMA工具是对事前的各项活动进行预防管理,并取得很大的预防效果。该方法是运用了科学的系统性的分析手法,从严重度、发生度、探测度三方面进行量化确立发生原因的优先顺序并提前进行改善。解决了企业在预防问题的可行性、经济性等方面的参考依据。通过讲解使学员了解和掌握FMEA的根本精神和用意,了解可靠性工程是在设计规划阶段就可以加以控制和改善的,并辅以实例练习,使学员在实际练习中真正掌握FMEA的精髓。5、叶 涛,高级工程师,北京科鉴总经理。曾就职于航天系统某研究所,拥有16年电路设计方面和可靠性工程经验。主要从事惯性导航系统的研制与新型惯性器件测试方法研究。在IMU系统控制电路、算法研究以及控制类机电产品的可靠性设计等方面积累了大量工程技术经验。参与了包括CZ-2F、CZ-7等多个重点型号的火箭与载人、货运飞船等航天器中捷联惯性测量系统的研制。[img=,690,460]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8/08/201808281535450549_5376_3389662_3.jpg!w690x460.jpg[/img]主讲的内容:可靠性设计分析通用方法手段介绍产品的可靠性首先是设计出来。设计阶段如果采取适当的可靠性设计方法可以大幅提高产品的可靠性、节约生产制造成本。结合十余年的航天产品的研发经验系统的对各阶段需要进行的可靠性设计分析方法逐一讲述。重点讲解冗余设计、降额设计、热设计、三防设计、静电防护、潜通路分析、FTA建立等方面内容。围绕着这些可靠性要求如何提指标、如何完成指标和如何验证指标这三个方面结合案例进行分析。6、邓泽英,高级工程师,毕业于浙江大学,工学硕士,现任北京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院战略规划与技术管理部主任。长期从事检验检测工作,具备丰富的检验检测工作经验。承担了国家以及北京市科委科技项目10项、发表检验检测相关学术论文13篇、获得各种奖励7次、荣立“三等功”一次。食品与食品用纸包装(容器)国家级注册审查员、国家认监委食品检测机构资质认定国家级评审员,中国合格评定委员会实验室认可评审员,日本岛津分析仪器公司特聘专家。[img=,690,460]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8/08/201808281536009733_4917_3389662_3.jpg!w690x460.jpg[/img]主讲的内容:北京市工业产品质量提升专项行动方案介绍北京市质检院结合国务院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的指导意见》制定了《北京市工业产品质量提升专项行动方案》。该行动方案按照北京市质监局关于质量提升的总体目标与要求,北京市质检院计划在坚持做好生产许可领域产品监督抽查与监测,安规检测与性能检测并重的同时,集中力量,开展产品可靠性分析、研究、试验比对以及应用示范等关键技术攻关,从根本上推动北京市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与工业产品质量的全面提升,促进质量总体水平得到显著提升。研修班通过授课与交流结合,讲解与案例结合,授课与实践结合,依托北京市质检院现有的实验室,结合培训进行实操,提高受训对象认知和技能。部分课程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收集学员的基本需求,了解他们关心的学习内容,这样授课老师能够更有针对性的讲解相关内容。大部分课程都设立了考试环节,这样能够督促学员充分利用培训时间掌握必要的学习内容。通过考试环节的设立可以突出教学重点,大幅提高教学效果,比单纯的记笔记和看培训教材要好很多。课程当中设置了大量的交流讨论环节,学员和老师畅所欲言,现场互动场面颇为活跃,一些课程不得不牺牲休息时间延长授课。授课专家围绕我国军工行业可靠性工程发展历史与重大作用、管理经验分享;可靠性工程概念与内涵、管理与技术、试验与测试技术以及可靠性设计方法进行现场教学与交流,为提升高端人才可靠性技能,指导企业开展可靠性工作,进而实现高端产品可靠性水平提升,最终打造出良好的产品品质和企业品牌,为真正实现质量强国迈出坚实、重要的步伐。研修班临近尾声,组织学员到承办单位北京市质检院的多个实验室进行现场参观,帮助学员全面理解可靠性试验如何开展。[img=,567,378]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8/08/201808281536222863_4298_3389662_3.jpg!w567x378.jpg[/img][img=,567,378]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8/08/201808281536370433_9363_3389662_3.jpg!w567x378.jpg[/img][img=,567,376]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8/08/201808281537461873_2288_3389662_3.jpg!w567x376.jpg[/img][img=,567,378]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8/08/201808281538071233_8765_3389662_3.jpg!w567x378.jpg[/img]

  • 2019年第十八届中国国际装备制造业博览会

    Ø [b][u]【市场优势】[/u][/b]★为推动新一轮东北振兴发展,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印发了推进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三年滚动实施方案,主要涉及交通(含铁路、高速公路、机场、轨道交通)、能源、水利、工业、农业、城乡建设等多个领域。★为贯彻落实国务院《中国制造2025》规划,落实东北地区“中国制造2025”城市试点示范工作,组织实施一批重大技术装备首台(套)示范项目,建设若干老工业基地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和示范园区等。辽宁省政府出台了《中国制造2025辽宁行动纲要》,提出重点发展高档数控机床、机器人及智能制造装备、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与高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等15个重点领域。Ø [b][u]【展会亮点】[/u][/b]❶ 国家有关部委和各级政府关怀和领导,中国制博会更具现代意识和时代精神,向世界前沿迈进。❷ 展会规模大、层次高、影响广泛。实施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的创新办展机制。❸ 美国、德国、英国、法国、意大利、瑞士、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韩国等知名制造商亮相。❹ 省市(区)政府组织代表团参展参观。国外商协会、社会团体组织参展。❺ 迎接制造业市场购销两旺形式回归东北大地。采购商精准邀请和贸易成交提前对接,赞助参展企业举办各种形式的经贸洽谈会、设备订货会以及进一步办好采购商大会和诺展商城母机节等叠加增值措施,促进参展企业获取理想的参展效果。❻ 与200余家主流媒体和专业媒体合作。实施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网站微信、展报会刊、参观指南等多措并举,线上线下多渠道全方位立体宣传推广。❼ 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以及诺展商城等知名电商助力加盟,积极探索“线上+线下”创新交易模式。❽ 同期举办军民融合创新展、机器人展、东北亚节能环保展,内容丰富、叠加增值、商机无限。Ø [b][u]【专业观众组织和邀请】[/u][/b]❶ 呼叫中心和专业团队通过电话、传真、邮件、微信等方式邀请机械加工、钢铁冶金、石油化工、航空航天、船舶工业、海洋工程、国防军工、汽车制造、电信电力、铁路机车、轨道交通、高速公路、工程机械、物流运输、包装印刷、节能环保等行业国内外终端用户以及经销代理商等。❷ 专人到装备制造业领域的机械制造、工业自动化、通用和专用设备、五金机电等专业市场和专业展会发送邀请函、请柬等。一对一精准邀请。❸ 中国制博会组委会联络有关省市(区)政府统一组织装备制造业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到会参观交流。

装备制造业标准化和质量提升规划相关的资料

装备制造业标准化和质量提升规划相关的仪器

  • 国产测长机工业制造业长度尺寸测量仪SJ5100是一种常用于工业制造业的精密测量设备,可以用来测量各种物体的长度。其原理是利用光栅的干涉作用,通过光电检测器将光信号转化为电信号,并经过计算得出被测物体的尺寸。具有高精度、高速度、非接触式测量等优点。仪器主要功能1、标配功能:检测量块&块规:(0.1~300mm);光滑环规:φ5~φ200mm(壁厚≤50 mm,高度≤50mm)、光滑塞规:φ1~φ220mm;螺纹环规:M5~M200(螺距0.8~4mm)螺纹塞规:M1~M220(螺距0.25~5.5mm);光滑卡规:内卡5~200mm,外卡1~300mm千分尺校对杆:25~300mm;塞尺:0.02~1mm针规:φ0.1~φ10mm三针:0.118~6.585mm;两点内径千分尺:25~300mm;2、可选配功能:小型光滑环规:φ0.8~φ5mm;螺纹环规:规格M3~M4(螺距0.5~0.7mm);光滑锥度环规:φ5~φ200mm(厚度≤50mm);光滑锥度塞规:φ5~φ60mm(长度10~100mm);φ60~φ200mm(长度≤50mm);螺纹锥度环规:M5~M200mm(厚度≤50mm);螺纹锥度塞规:M5~M60mm(长度10~100mm);M60~M200mm(长度≤50mm);锯齿螺纹、梯形螺纹:M3~M400(螺距0.5~6mm);花键环塞规/花键及标准齿轮(跨棒距测量):内φ10~φ200mm,外φ5~φ200mm,模数0.8~6mm;外径千分尺示值误差手动校准:25~300mm;数显及游标卡尺示值误差手动校准:75~300mm;深度千分尺示值误差手动校准:0~25、25~50、50~75mm;三爪内径千分尺手动校准:φ6~φ200mm;表类(百分表、千分表、杠杆表手动校准);数显半径规手动校准:R5~R700mm;轴承内外圈锥度、沟槽底径内外径及沟槽宽度、精密零部件的长度尺寸,内外径尺寸测量;SJ5100国产测长机工业制造业长度尺寸测量仪测量精度通常可达到亚微米级别,可以满足大多数工业生产对尺寸精度的要求。整个测量过程不超过3分钟,结束后自动生成结果及记录报表。性能特点1. 全程直接测量:SJ5100系列高精度光栅测长机采用进口高精度长玻璃光栅尺作为长度方向定位,可进行高精度全行程直接测量。2. 高精度、高稳定性:1)高精度光栅测量系统,分辨力达到0.01μm,测量精度高;2)精密研磨导轨系统导轨直线度高,材料耐磨性好、保证系统高精度稳定可靠的工作;3)进口特殊材料制作的高刚性、无变形测杆,保证测试数据的高精度真实采集;4)采用大理石基座,通过有限元分析优化仪器基座结构保障几十年稳定不变形,高刚性大理石底座结构保证了仪器在头座及工作台在测量移动过程中几乎不产生变形,仪器受外界震动干扰小,保证仪器的长期稳定可靠性;5)采用紧凑型摩擦驱动结构,移动摩擦驱动力小,保证了头座移动过程中的稳定性。3. 双向恒测力:1) 特殊传感器双向恒测力系统,减小了测力对测量结果的影响,保证了高的系统测量精度;2) 测力较大范围的连续可调;3) 非砝码加载,测力传感器原理避免了仪器台面不水平及周围环境振动带来的测力误差。4. 智能化管理与检测软件系统:1)仪器操作界面友好,操作者很容易基本掌握仪器操作,使用十分简便;2)十多年积累的实用软件设计经验,向客户提供简洁、实用、便捷的操作体验;3)集成众多长度标准、规程,功能强大、自动处理数据、打印各种格式的检测报告,自动显示、打印、保存、查询检测记录;4)测量范围广,可满足绝大多数类型的量规、量块等长度参数测量;5)软件配备快速找拐点指示功能,方便客户快速便携地找到被测件的拐点;6)纯中文操作软件系统,更好的为国内用户服务;7)打印格式正规、美观。检定数据可存档,或集中打印,不占用检测操作时间;8)本仪器采用计算机大容量数据库储存,可自动记录保存所有检测结果。5. 方便快捷的仪器操作体验:1)测帽无需调节,高精度测帽加工保障测量精度,直接安装即可使用;2)螺纹塞规测量三针带支板,配合仪器测帽可快速的进行螺纹塞规的中径测量;3)支持客户使用模糊搜索量规标准,并支持用户特殊规格量规自动计算公差带。6. 高性能五轴工作台:1)X,Y,Z三轴采用高性能交叉滚子导轨:摩擦力小,稳定性好,承载高;2)Y轴平移、倾斜、水平旋转设计了高调节细度的结构,方便客户更好地找到三个轴的拐点;3)Z轴及Y轴可配置数显表,可将数据传输到电脑,可用于锥度量规测量及螺纹螺距观察。7. 高性能内尺寸测量装置:国产测长机工业制造业长度尺寸测量仪配置高性能环规内测装置,可测量小M3螺纹环规(根据选配测针),同时可完成小(φ0.8mm)光滑环规检测(选配测针);测量力为电子测力0.05N、0.1N、0.3N、0.5N,由软件选择测力大小(可根据客户需求定制更小测力)。应用案例机械制造:在机械制造过程中,可以用来测量各种零件的尺寸和形状,以确保产品的质量和精度。半导体制造:在半导体制造行业中,可以用来测量芯片线宽和间距等微小尺寸参数。光学加工:在光学加工领域中,可以用来测量光学元件的表面形貌和厚度等参数。航空航天:在航空航天领域中,可以用来测量航空器的外形和尺寸,以及检测零部件之间的配合精度。部分技术规格型号SJ5100-Prec300(精密测量型)测量范围外尺寸直接测量:0~340mm内尺寸比较测量:5~200mm(配置比较测量环规)外尺寸示值误差≤±(0.2+L/1000)μm,其中:L为被测长度,单位:mm内尺寸重复性(2S或2δ)≤0.1μm内尺寸重复性(2S或2δ)≤0.2μm(使用测钩)≤0.3μm(使用内测装置)分辨力0.01μm(可选0.1μm、1μm)测力内测装置传感器测力0.05N、0.1N、0.3N、0.5N、主测力1~10N手动连续可调测量直径环规200mm(标配) 、塞规250mm(标配)仪器尺寸1400*400*450mm仪器重量150kg五轴工作台型号ST-30.1(标配)Z轴0~50mmY轴±25mX轴浮动±10mmZ轴旋转±3°Y轴摆动±3°负载50kg台面尺寸350*25mm恳请注意:因市场发展和产品开发的需要,本产品资料中有关内容可能会根据实际情况随时更新或修改,恕不另行通知,不便之处敬请谅解。
    留言咨询
  • EA-elctronic制造业试验设备 EA-elctronic制造业试验设备提供用于灯具和保护接地导体的试验机。FLP/FLP-A用于灯具的试验机 用于灯具的试验机(FLP/FLP-A)可被用于照明装置的常规试验,检测保护导体。设备符合标准VDE0711,EN60598,EN60204,IEC98。 测量设备可用于通用的操作灯具,带平滑扼流圈的灯具,节能灯具,LED灯具,线性灯具。通过使用四极测量方法来检测介于用于保护导体连接和检测物体金属件之间保护导体的耐久性。测试引线的影响将被忽略,测量精度很高。按照DIN EN0711方法,电流数值是10A,最大开路电压是12V。用稳定的500V的直流电可以实现绝缘测量,并且可选择不同的极限值。保护导体的测量极限值和绝缘将与一个既定的交易参数进行对比,另外,每个设备上都带指示灯。FLP的多极插座,FLP-A的低热设备插座,用于灯具的试验机对一系列通用的连接选项。保护接地导体测试仪 通过保护接地导体试验机(FSP 10/25/50 和FIP),保护导体阻值可以通过有效导体横截面或者选择极限数值,根据EN60204方法进行测量。该设备适用于不同的试验电流和功能范围。测量电流达到25A的保护接地导体带一个低热器件插座。通过使用四极测量方法来决定,用于连接保护导体(PE) 和试验物体(GK)金属件间的保护导体阻值。保护导体和绝缘的测量极限值和一个既定的比测仪数值进行比较,因此每一个设备上带有可见的指示灯显示大于PE 或者是小于PE。通过使用附加的试验引线,低热设备插座可对一系列连接选项通用。介于25A到100A之间的测量电流设备可用于测量电子机器和设备的保护导体阻值。特别适用于持续高的可变电流的保护系统,例如,适用于用围栏围的车辆的独立测量遵照EN50153,可以使用测量设备。基于用户界面的处理器对所有功能可以进行菜单式处理。有四个可选的不同操作模式: 自动模式:测量时间和电流可以提前选定。并且,自动电流增加在测量时间开始之前,测量电流可达到提前设定的数值。在测量过程中,一旦出现保护导体故障,设备理科停止,电流自行切断。手控方式:在测定时间内,测量电流可以被调整。时间模式:测量时间可以提前选定IV模式:测量电流可以提前设定 使用四极测量方法来测定保定导体阻值。阻值的极限值可以持续进行设定。测量数值将于一个既定的比测仪数值进行比较,并有试听上的标示。阻值,电压,电流,测量时间这些提前选定的测量数据显示在数字显示器上。一旦测试引线连接错误,测量设备指示灯会发出信号(&ldquo 打开检测器&rdquo )测量程序及不能进行。测试引线将要通过BNC 连接器和6mm的连接器进行连接。测试物体的连接可以通过不同的方选择来实现。 应用案例:运输公司,轨道制造商,乘用车电车,运送交通公司通过我们的保护接地导体试验机来检测他们的车辆。
    留言咨询
  • Z500-Z5H552 气体致密型化学防护服款号:Z5H552颜色:橘红色/灰绿色尺码:XS-5X规格:1/cs,9 lb/4.1kg款式:前穿式,背部加大款,加大广角视窗PVC面罩,两个排气阀,125cm气密PVC拉链,外加双层防护盖并用粘扣带补强,附连体防化袜套与靴保护盖;热合胶带缝合;防护能力:■ 气体致密型化学防护服可防护生物化学毒剂、工业毒气、生化战剂、高危化学品等360多种危险物质;■ 如丙酮、乙腈、丙烯腈、二乙亚硝胺、二甲基甲胺、乙酸乙酯、环己烷、甲醇、硝基苯、氢氧化钠、硫酸、四氯乙烯、四氢咈喃、甲苯、二氯甲烷、氨气、1.3-丁二烯、氯气、环氧乙烷、氯化氢、甲基氯等危险物质的防护能力超过8小时(化学渗透数据表请联系销售人员索要);■ 对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如HD、GB、L、VX等生化战剂的防护能力超过8小时;■ 对放射性气溶胶、放射性尘埃(β、α射线,I131 (碘131))有效防护;■ 对生物病毒、体液、细菌、血液提供优越的防护;产品特点:■ 气体致密型化学防护服面料为多层复合膜材料,为14层防化膜与1层聚酯无纺布复合而成。■ 接缝结构:特化型有双层贴袋缝合设计-车缝后在内外都热压贴合胶带,热合胶带缝合(H/T)■ 抗穿刺、撕裂、耐磨■ 超大型面镜为40mil厚的PVC材质,外层覆有5mil的FEP面镜。内层涂有防雾涂层,透光率≥95%;■ 125cm超长气密式PVC拉链,拉链齿为耐拉金属,有双重与防护衣相同布料的覆盖及夹扣。■ 2个单向气阀加双层外盖;附连体靴套与防化鞋保护盖;■ 多层手套包含可替换Butyl手套,防特种化学有毒物质型,还可外加内层万用手套。■ 宽广的锥形袖套设计及人体工学的防护衣设计让活动更灵活;防护服内部有腰带系统来支撑。■ 气密式A级防护衣有前穿式与后穿式,平背式及背部加大设计,空气呼吸器SCBA背囊(SCBA另配)。■ 整件防护衣通过NFPA1994 2007(Class 2)标准,材质通过ASTM F1001测试;SEI认证;■ 降温系统相变温度为14℃,使穿着者在高温环境下可维持2-4小时持久降温(另配)。面料物理参数:单位重量8.2 oz/yd2厚度21 mils抗抓张力强度(MD/CD)80/73 lbs抗抓张力强度(MD/CD)359/325 N抗撕裂强度(MD/CD)27/15 lbs抗撕裂强度(MD/CD)120/67 N撑破张力(lbs/N)79/351应用领域:■ 环境应急救援小组■ 环境事故应对■ 石油化工生产■ 反恐小分队■ 高危化学品作业防护■ 军事核生化战争防护■ 核环境防护■ 泄露应对■ 紧急应变■ 化学物质处理■ 漏油处理、石化业操作■ 有害物质清除■ 化学战剂焚化与矫正■ 军事及警用装备■ 医疗卫生及疾病预防控制防护组件选择:正压式空气呼吸器、防护手套、手套连接件、防护靴、降温背心、防化胶带等;有技术配置方案请联系销售人员;注:合理的配置将增强整体防护性能;Zytron500防护服款式示意图Z5H552防护服Z5H426防护服Z5H428防护服Kappler连体式防护服缝合方式世界上很不错的防护服如果没有强力牢固的缝合也是无用的。光是一个松脱的线或是裂口就会造成防护功能丧失而使您变得脆弱且容易受伤或是更糟。Kappler防护服有四种不同的缝合方式,根据面料与需求:用于颗粒物一般防护:拷克缝合(S)用于液体飞溅中等防护:包边缝合(B)用于高阶化学、生物、核防护:热贴合/贴带式缝合(H)用于生化与核子环境需求:超音波缝合(H)拷克缝合包边缝合热贴合/贴带式缝合超音波缝合拉链护盖:考克缝合的连体服没有防护盖;包边缝合的连体服没有单防护盖以黏性加压贴条贴合;热贴合/贴带式缝合的连体服有双外侧防护盖用黏扣带补强
    留言咨询

装备制造业标准化和质量提升规划相关的耗材

  • 华品计量,设备先进 质量过硬
    华品计量仪器校准公司欢迎来电咨询主要从事:质量传递和对称重仪器的检定与校准。现开展的项目有:标准砝码(E2等级及以下,可测量能力:1 t)、各种砝码、电子天平、机械天平、质量比较器、架盘天平、扭力天平、液体比重天平、汽车(摩托车)轴(轮)重仪、标准测力杠杆、电子秤、大型电子汽车衡(可测量能力:200 t)、电子皮带秤、定量包装秤、定量自动衡器、核子秤、机械秤、其他称重设备等。东莞仪器校准检测服务机构,第三方仪器校准机构,找华品计量检测有限公司,华品计量检测出具的检测报告通用认可。资质齐全的机构出具的报告才是有效用,无资质或是资质不齐全的机构出具的检测报告都是无效的,不可用于审厂,检查认证的。能力范围具备几大计量领域(无线电、电磁、几何量、 热工、力学、时间频率、声学、光学、化学和电离辐射)的一千多个认可项目的计量及检测能力。拥有严格计量标准和精密仪器多台套。仪器校准公司服务范围:化学类仪器校准:光泽度计、光密度计、移液器、玻璃量具、RoHS检测仪、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LC-MS)等。几何量类仪器校准:卡尺类、指示表类、千分尺类、角度规、水平仪、水平仪、平板、平尺、平晶、激光径孔仪、光学计、投影仪、测长机、显微镜、影像测量仪、二次元等。力学类仪器校准:材料试验机、电子式试验机、机械式拉力表、工作测力仪、张拉机(千斤顶)、扭矩扳子检定仪、扭矩扳子、各种硬度计等。热工类仪器校准:数字温度计、恒温箱、恒温恒湿箱(房)、各类培养箱、干燥箱、养护箱(室)、老化箱(房)、快煮箱、盐雾试验箱、交变试验箱、环境试验箱等。电学类仪器校准:静电离子风机、手机综合测试仪、网络分析仪、电能(功率)质量分析仪、谐波分析仪、功率表(计)、静电场强(电压)表、表面电阻测试仪等。技术优势根据校准情况提供实测值使用、限用等报告。提供验厂报告证书,可查询、方便保存。进口高准确度标准器测量稳定,实现测量标准化、溯源化。具有稳定的校准队伍,高水平、严谨的工作作风和丰富的校准经验。校准参数齐全。为行业提供全面定制化服务。智能办公系统,证书出具速度2个工作日,降低录入出错率。服务优势实验室仪器校准综合实力强 一站式服务:通过强大的仪器设备全生命周期服务,广阔的项目覆盖范围和全面服务网络布局,充分实现跨地区、跨部门、跨领域协作服务,共享资源,满足您“一站到底”、“整体解决”的需求。便捷服务 各地网点:服务范围覆盖全面,服务网点遍布20多个城市,就近提供服务,便捷,节约您的成本。个性化定制 高品质服务:为您量身定制个性化技术解决方案(服务、技术、证书); 凭借多年积累的技术经验及稳定的人才队伍,有足够实力、 资质可以提供多维度的复杂综合系统解决方案。快速响应 查询方便:30分钟内响应您的询价;2个工作日出具证书;方便查询保存。智慧计量 可靠:运用信息化手段,提高了服务全过程的质量和效率: 仪器设备自动化校准、智能工作平台、标签、仪器人员等资源的动态调度。行业服务 深度聚焦:拥有丰富的行业服务技术经验,合作客户超万家, 涵盖了信息技术、航空航天、汽车及零配件、机械制造、轨道交通、电力、医疗卫生、生物制药、能源等行业。维修维保1、以修复仪器并达到原厂技术指标或客户要求为目标,用规范的流程和校准确保服务质量和维修质量,并获得修理计量器具许可证。2、具备电磁、无线电类常规仪器、环境试验设备的维修能力,基本具备对手机综测仪、频谱分析仪、网络分析仪、信号源等无线电类仪器和电磁兼容测试仪器的维修能力。3、具备良好的静电防护条件和措施(防静电地板、防静电操作台、防静电服、防静电手腕、防静电接地系统等),并拥有多台套计量检测仪器以及深圳市华品计量检测有限公司强大支持,为各种仪器维修提供强有力的技术和质量。4、与多家国外仪器制造厂商就仪器维修进行多种形式的合作。如:成立了维修站,广州B & K技术服务部、德士(Texio)仪器广州维修、目黑电波(MEGURO)广州仪器维修等。5、拥有一支综合素质高、维修能力强的技术团队,其中有5年以上仪器和设备维修经验的工程师10名,有10年以上仪器维修经验的工程师6名。实验室地址:广东省深圳市光明新区公常路837号天浩商务
  • 周转胶筐/周转胶框
    产品名称:周转胶框,周转胶筐产品特点:专为印制板设计制作,每筐装30-50拼板,板与板之间用胶片间隔,防止产品擦花,划伤,损坏产品规格:小筐:18"X 24"(457 X 610 mm)内尺寸 大筐:22"X26(560 X 660 mm)内尺寸 筐高度:70mm 筐颜色:黄色,蓝色,绿色,白色,红色广东正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7年,是一家专业从事PCB精密加工检测设备及辅助材料的集研发、生产、销售和技术服务于一体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近年来,公司通过&ldquo 自主研发&rdquo 、&ldquo 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rdquo 及&ldquo 产学研结合&rdquo 等发展模式,致力于国产科学仪器设备的研制开发。经公司自主、合作研发、生产的包括离子污染测试仪、外观检查机、X光检查机、特性阻抗测试仪等多种适用于硬/挠性板的测试仪器及装备,全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多项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我国电子电路行业的高质量检验需求。在企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也获得了政府和业界较高的评价,先后入选第一届中国电子电路行业优秀民族品牌企业、国家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AAA级单位、中国最具成长性中小企业、国家火炬计划、广东省装备制造业重点培育企业、广东省企业技术中心和广东省知识产权优势企业等。目前,公司市场覆盖整个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并向韩国、台湾等东南亚国家(地区)辐射。在未来,正业将一如既往的视客户为亲人,服务到心,并将进一步突出技术创新,不断提高测试仪器设备的精度和稳定性,大力拓展品牌建设,将正业建设成为PCB精密加工检测设备及辅助材料的专业供应商。
  • 线绕滤芯,PCB线绕滤芯
    产品名称:线绕滤芯,PCB线绕滤芯产品用途:用于自来水,纯水,化学液,电镀夜,饮料等的过滤产品特点:本滤芯是PP纱精密缠绕在多孔骨架上,控制滤层缠绕密度及滤孔形状而制成的不同过滤精度的棉芯。该产品具有很高的过滤压力,能有效除去液体中的悬浮特微粒等。产品规格:长度:10",20",30",40" 精度范围:0.5-100u广东正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7年,是一家专业从事PCB精密加工检测设备及辅助材料的集研发、生产、销售和技术服务于一体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近年来,公司通过&ldquo 自主研发&rdquo 、&ldquo 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rdquo 及&ldquo 产学研结合&rdquo 等发展模式,致力于国产科学仪器设备的研制开发。经公司自主、合作研发、生产的包括离子污染测试仪、外观检查机、X光检查机、特性阻抗测试仪等多种适用于硬/挠性板的测试仪器及装备,全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多项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我国电子电路行业的高质量检验需求。在企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也获得了政府和业界较高的评价,先后入选第一届中国电子电路行业优秀民族品牌企业、国家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AAA级单位、中国最具成长性中小企业、国家火炬计划、广东省装备制造业重点培育企业、广东省企业技术中心和广东省知识产权优势企业等。目前,公司市场覆盖整个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并向韩国、台湾等东南亚国家(地区)辐射。在未来,正业将一如既往的视客户为亲人,服务到心,并将进一步突出技术创新,不断提高测试仪器设备的精度和稳定性,大力拓展品牌建设,将正业建设成为PCB精密加工检测设备及辅助材料的专业供应商。

装备制造业标准化和质量提升规划相关的试剂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