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装备制造业标准化和质量提升规划

仪器信息网装备制造业标准化和质量提升规划专题为您整合装备制造业标准化和质量提升规划相关的最新文章,在装备制造业标准化和质量提升规划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装备制造业标准化和质量提升规划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装备制造业标准化和质量提升规划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装备制造业标准化和质量提升规划话题讨论。

装备制造业标准化和质量提升规划相关的论坛

  • 到2025年,中国环保装备制造业产值力争达到1.3万亿元

    [font=宋体]由中国环保机械行业协会主办的第八届中国环保装备高峰论坛日前在北京召开。工业和信息化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司长黄利斌表示,我国是制造业大国,工业是立国之本。大力发展环保装备制造业,既是推动制造业绿色低碳转型的迫切需要,也是推动经济社会绿色发展,形成绿色经济新增长点的重要保障。[/font][font=宋体]生态环境部科技与财务司四级调研员王帅在论坛上说,回望新时代十年,我国以每年3%的能源消费增速支撑了年均6%以上的经济增长,生态环境改善成效显著,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可再生能源发展全球领先,市场机制作用进一步发挥,生态系统稳定性不断提升。[/font][font=宋体]环保装备制造业是环保产业的基础性产业,也是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2022年环保装备制造业产值同比增长2.2%,达到9600亿元,新能源汽车、光[/font][font=宋体]伏产业[/font][font=宋体]快速发展,绿色增长新动能不断培育。[/font][font=宋体]中国环保机械行业协会提供的数据显示,在环保装备制造业四十余年的发展历程中,全行业主营业务收入由1980年的7.5亿元发展到2022年的9600亿元,提高了约1280倍;1990年到2022年的30多年间,企业数量增长5.2倍,从业人员增长6.3倍,人均产值增长近40倍。[/font][font=宋体]《环保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年)》提出,到2025年,环保装备制造业产值力争达到1.3[/font][font=宋体]万亿[/font][font=宋体]元。据介绍,“十四五”以来,产业集中度逐步提高,大型企业、上市公司产值在全行业的占比不断提高。同时,大量企业实现绿色转型。除此之外,还涌现出一批单项冠军、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优质企业数量不断增长。[/font][font=宋体]王帅表示,下一步,我们将强化绿色科技创新对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作用,推动环保产业高质量发展。围绕美丽中国建设,深入打好污染攻坚战,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大新技术、新装备和新型服务的供给。[/font][来源:中国新闻网][align=right][/align]

  • 依托可靠性工程实现装备制造质量提升

    依托可靠性工程实现装备制造质量提升

    [align=left][b]科鉴可靠性 高军总经理 原创来源:科鉴可靠性微信公众号[/b][/align][align=center][img=,350,350]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8/04/201804081813479561_6346_3368670_3.jpg!w430x430.jpg[/img][/align][align=center]依托可靠性工程实现装备制造质量提升[/align][align=center]高级研修班在北京顺利开班[/align][align=center] [/align]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主办,北京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院承办,广东科鉴检测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协办的依托可靠性工程实现装备制造质量提升高级研修班于2018年8月13日至17日在北京顺义宾馆如期开课。此次研修得到了北京市质监局和质检院领导的大力支持,食宿费、培训费和教材等费用全免,旨在提高参加企业的可靠性认识水平,通过学习和交流能够把可靠性工程的设计思想导入到产品研制过程中,进而使得产品质量更上一个台阶。市质监局人事教育处处长孙宗华、市质检院党总支书记李强、部分授课老师及参加研修的相关企业研发机构技术、质量、可靠性检测、研发负责人、骨干等参加了开班仪式。[img=,690,387]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8/08/201808281525357033_9433_3389662_3.jpg!w690x387.jpg[/img]市质检院李强书记主持开班仪式并提出希望通过举办本期高研班,对学员在所从事的产品研发设计、生产质量管理等工作中,在可靠性工程技术应用领域等方面能够有所帮助,从而进一步实现现代装备制造业的产品质量提升,最终打造出良好的产品品质和企业品牌。孙宗华处长指出,质量和品牌是制造业综合实力的集中体现,是制造强国的核心竞争力。现阶段我国产品质量的整体水平和发达国家还有一定的差距,面对紧迫形势,希望通过深入探讨可靠性工程的导入方式、实施路径、技术体系等,提升高端人才可靠性技能,指导所在企业开展可靠性工作。[align=center][img=,650,459]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8/08/201808281527247123_9616_3389662_3.jpg!w650x459.jpg[/img][img=,650,431]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8/08/201808281540448762_2168_3389662_3.jpg!w650x431.jpg[/img][/align][b]培训教师及其培训内容介绍[/b]1、康 锐,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可靠性与系统工程学院总工程师,长江学者,国家总装预研专家组组长,先后主持国家973、国家863和装备预先研究、国防基础研究等研究项目10余项,获得国防科技进步一等奖、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各1项。国防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三等奖3项。[img=,690,458]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8/08/201808281542235821_7639_3389662_3.jpg!w690x458.jpg[/img]主讲的内容:可靠性系统工程从可靠性工程技术的发展讲起,阐述了可靠性理论的核心思想。深入浅出的分析了可靠性工作中的八个实施要素的关系和四种应用模式的运用,最后讲述如何科学地进行可靠性能力评价并对我国可靠性系统工程进行了展望。2、唐 翔,高级工程师,专业技术6级,历任空军驻华南地区、湖南地区、广州深圳地区军代表室任军代表和总代表。主要从事军工装备质量监督管理和可靠性工作,曾承担多型导弹、通讯、雷达装备研发生产质量监督管理、可靠性试验和软件评测等工作,推进了我军武器装备的跨越式发展与可靠性保障工作。曾3次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排名第一。[img=,690,458]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8/08/201808281529041083_5128_3389662_3.jpg!w690x458.jpg[/img]主讲的内容:提高产品可靠性若干问题探讨及对策重点讲述了提供产品可靠性的几个研究方向和具体的操作方法。讲述了产品研发如何通过质量管理体系、三化设计工作、技术状态管理、可靠性试验、供应商管理和双归零的措施提高产品可靠性。3、高 军,高级工程师,科鉴可靠性总经理。曾在中国赛宝实验室从事13年可靠性科研、工程与管理工作,承担总装预研和技术基础、工信部技术基础、科技部和广东省可靠性研究项目十多项。带领科鉴公司技术骨干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中5项可靠性课题研究,为国内数十家知名企业提供可靠性总体解决方案并取得良好效果。[img=,690,458]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8/08/201808281534012213_8533_3389662_3.jpg!w690x458.jpg[/img]主讲的内容:可靠性工程基本概念;可靠性指标论证、分配与预计;可靠性试验等结合多年在军工和民用领域总结的丰富经验,详细论述了可靠性工程在项目中如何实施落地等基本问题,围绕着项目策划、管理、执行等多个方面深入可靠性工程的基本理念。通过大量的的案例讲解产品预期的可靠性指标如何论证、分配与预计;最后详细阐述了可靠性试验技术在产品研发中的应用,该技术是产品可靠性的验证与考核评价的重要手段,很多问题都是在可靠性试验中发现并指导解决的。4、谢培龙,资深工程师,科鉴可靠性高级讲师,注册质量工程师、国家首批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咨询师、国家首批工业品牌培育试点企业指导老师,工业信息化部第五研究所赛宝认证中心高级培训讲师、TSQ项目辅导老师。15年松下企业高级管理经营经验,在企业管理运营、质量管理体系运营控制、企业系统标准化提升等方面积累实际指导能力;培训学员5000多人/次。[img=,690,388]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8/08/201808281535217349_298_3389662_3.jpg!w690x388.jpg[/img]主讲的内容:失效模式与后果分析FMEAFEMA工具是对事前的各项活动进行预防管理,并取得很大的预防效果。该方法是运用了科学的系统性的分析手法,从严重度、发生度、探测度三方面进行量化确立发生原因的优先顺序并提前进行改善。解决了企业在预防问题的可行性、经济性等方面的参考依据。通过讲解使学员了解和掌握FMEA的根本精神和用意,了解可靠性工程是在设计规划阶段就可以加以控制和改善的,并辅以实例练习,使学员在实际练习中真正掌握FMEA的精髓。5、叶 涛,高级工程师,北京科鉴总经理。曾就职于航天系统某研究所,拥有16年电路设计方面和可靠性工程经验。主要从事惯性导航系统的研制与新型惯性器件测试方法研究。在IMU系统控制电路、算法研究以及控制类机电产品的可靠性设计等方面积累了大量工程技术经验。参与了包括CZ-2F、CZ-7等多个重点型号的火箭与载人、货运飞船等航天器中捷联惯性测量系统的研制。[img=,690,460]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8/08/201808281535450549_5376_3389662_3.jpg!w690x460.jpg[/img]主讲的内容:可靠性设计分析通用方法手段介绍产品的可靠性首先是设计出来。设计阶段如果采取适当的可靠性设计方法可以大幅提高产品的可靠性、节约生产制造成本。结合十余年的航天产品的研发经验系统的对各阶段需要进行的可靠性设计分析方法逐一讲述。重点讲解冗余设计、降额设计、热设计、三防设计、静电防护、潜通路分析、FTA建立等方面内容。围绕着这些可靠性要求如何提指标、如何完成指标和如何验证指标这三个方面结合案例进行分析。6、邓泽英,高级工程师,毕业于浙江大学,工学硕士,现任北京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院战略规划与技术管理部主任。长期从事检验检测工作,具备丰富的检验检测工作经验。承担了国家以及北京市科委科技项目10项、发表检验检测相关学术论文13篇、获得各种奖励7次、荣立“三等功”一次。食品与食品用纸包装(容器)国家级注册审查员、国家认监委食品检测机构资质认定国家级评审员,中国合格评定委员会实验室认可评审员,日本岛津分析仪器公司特聘专家。[img=,690,460]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8/08/201808281536009733_4917_3389662_3.jpg!w690x460.jpg[/img]主讲的内容:北京市工业产品质量提升专项行动方案介绍北京市质检院结合国务院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的指导意见》制定了《北京市工业产品质量提升专项行动方案》。该行动方案按照北京市质监局关于质量提升的总体目标与要求,北京市质检院计划在坚持做好生产许可领域产品监督抽查与监测,安规检测与性能检测并重的同时,集中力量,开展产品可靠性分析、研究、试验比对以及应用示范等关键技术攻关,从根本上推动北京市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与工业产品质量的全面提升,促进质量总体水平得到显著提升。研修班通过授课与交流结合,讲解与案例结合,授课与实践结合,依托北京市质检院现有的实验室,结合培训进行实操,提高受训对象认知和技能。部分课程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收集学员的基本需求,了解他们关心的学习内容,这样授课老师能够更有针对性的讲解相关内容。大部分课程都设立了考试环节,这样能够督促学员充分利用培训时间掌握必要的学习内容。通过考试环节的设立可以突出教学重点,大幅提高教学效果,比单纯的记笔记和看培训教材要好很多。课程当中设置了大量的交流讨论环节,学员和老师畅所欲言,现场互动场面颇为活跃,一些课程不得不牺牲休息时间延长授课。授课专家围绕我国军工行业可靠性工程发展历史与重大作用、管理经验分享;可靠性工程概念与内涵、管理与技术、试验与测试技术以及可靠性设计方法进行现场教学与交流,为提升高端人才可靠性技能,指导企业开展可靠性工作,进而实现高端产品可靠性水平提升,最终打造出良好的产品品质和企业品牌,为真正实现质量强国迈出坚实、重要的步伐。研修班临近尾声,组织学员到承办单位北京市质检院的多个实验室进行现场参观,帮助学员全面理解可靠性试验如何开展。[img=,567,378]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8/08/201808281536222863_4298_3389662_3.jpg!w567x378.jpg[/img][img=,567,378]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8/08/201808281536370433_9363_3389662_3.jpg!w567x378.jpg[/img][img=,567,376]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8/08/201808281537461873_2288_3389662_3.jpg!w567x376.jpg[/img][img=,567,378]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8/08/201808281538071233_8765_3389662_3.jpg!w567x378.jpg[/img]

  • 2019年第十八届中国国际装备制造业博览会

    Ø [b][u]【市场优势】[/u][/b]★为推动新一轮东北振兴发展,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印发了推进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三年滚动实施方案,主要涉及交通(含铁路、高速公路、机场、轨道交通)、能源、水利、工业、农业、城乡建设等多个领域。★为贯彻落实国务院《中国制造2025》规划,落实东北地区“中国制造2025”城市试点示范工作,组织实施一批重大技术装备首台(套)示范项目,建设若干老工业基地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和示范园区等。辽宁省政府出台了《中国制造2025辽宁行动纲要》,提出重点发展高档数控机床、机器人及智能制造装备、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与高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等15个重点领域。Ø [b][u]【展会亮点】[/u][/b]❶ 国家有关部委和各级政府关怀和领导,中国制博会更具现代意识和时代精神,向世界前沿迈进。❷ 展会规模大、层次高、影响广泛。实施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的创新办展机制。❸ 美国、德国、英国、法国、意大利、瑞士、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韩国等知名制造商亮相。❹ 省市(区)政府组织代表团参展参观。国外商协会、社会团体组织参展。❺ 迎接制造业市场购销两旺形式回归东北大地。采购商精准邀请和贸易成交提前对接,赞助参展企业举办各种形式的经贸洽谈会、设备订货会以及进一步办好采购商大会和诺展商城母机节等叠加增值措施,促进参展企业获取理想的参展效果。❻ 与200余家主流媒体和专业媒体合作。实施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网站微信、展报会刊、参观指南等多措并举,线上线下多渠道全方位立体宣传推广。❼ 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以及诺展商城等知名电商助力加盟,积极探索“线上+线下”创新交易模式。❽ 同期举办军民融合创新展、机器人展、东北亚节能环保展,内容丰富、叠加增值、商机无限。Ø [b][u]【专业观众组织和邀请】[/u][/b]❶ 呼叫中心和专业团队通过电话、传真、邮件、微信等方式邀请机械加工、钢铁冶金、石油化工、航空航天、船舶工业、海洋工程、国防军工、汽车制造、电信电力、铁路机车、轨道交通、高速公路、工程机械、物流运输、包装印刷、节能环保等行业国内外终端用户以及经销代理商等。❷ 专人到装备制造业领域的机械制造、工业自动化、通用和专用设备、五金机电等专业市场和专业展会发送邀请函、请柬等。一对一精准邀请。❸ 中国制博会组委会联络有关省市(区)政府统一组织装备制造业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到会参观交流。

  • 到2015年,制造业产品质量发展的具体目标

    到2015年,制造业产品质量发展的具体目标: ——制造业产品质量水平显著提升。产品质量合格率稳步提高,其中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合格率稳定在90%以上,主要工业产品的质量损失率逐步下降,质量竞争力逐步提高,重大装备部分关键零部件、基础元器件、基础材料等重点工业产品和重要消费类产品的技术质量指标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自有品牌,品牌价值和效益明显提升。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合格率是指国家有关部门依法组织对在国内生产、销售的可能危及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产品,影响国计民生的重要工业产品以及消费者、有关组织反映有质量问题的重点产品进行有计划地抽样、检验,判定为质量合格的样品数量与全部抽查样品数的百分比。“十一五”末,该指标为87.6%。“十二五”期间,我国产业结构将进一步优化,产品质量总体水平和竞争能力将不断提升,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合格率的总体走向趋势将稳步提高。根据1985年~2010年26年间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合格率统计数据分析,在95%的置信区间内,该指标预测值实施成效看,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合格率从1996年的77.2%提升到2010年的87.6%,提升了10个百分点;通过未来5年的努力,伴随我国制造业由大变强,2015年稳定在90%以上是可行的。

  • 国家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制造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

    近日,国家发改委 市场监管总局等13部门出台《[b]关于加快推进制造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b]》。其中明确要加快检验检测认证服务业市场化、国际化、专业化、集约化、规范化改革和发展,提高服务水平和公信力,推进国家检验检测认证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推动提升制造业产品和服务质量。以下为意见全文:[align=center][b][size=16px]关于加快推动制造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size][/b][/align][align=center]发改产业〔2021〕372号[/align]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有关部门:??制造服务业是面向制造业的生产性服务业,是提升制造业产品竞争力和综合实力、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当前,我国制造服务业供给质量不高,专业化、社会化程度不够,引领制造业价值链攀升的作用不明显,与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还存在差距。为加快推动制造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现提出以下意见。[b]一、总体要求[/b](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培育壮大服务主体,加快提升面向制造业的专业化、社会化、综合性服务能力,提高制造业产业链整体质量和水平,以高质量供给适应引领创造新需求,为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提供有力支撑。(二)发展目标。力争到2025年,制造服务业在提升制造业质量效益、创新能力、资源配置效率等方面的作用显著增强,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更加突出。重点领域制造服务业专业化、标准化、品牌化、数字化、国际化发展水平明显提升,形成一批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制造服务业集聚区和示范企业。[b]二、制造服务业发展方向[/b] 聚焦重点环节和领域,从6个方面加快推动制造服务业发展,以高质量的服务供给引领制造业转型升级和品质提升。(三)提升制造业创新能力。发展研究开发、技术转移、创业孵化、知识产权、科技咨询等科技服务业,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夯实产学研协同创新基础,推动产业链与创新链精准对接、深度融合,提升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提高制造业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提升商务咨询专业化、数字化水平,助力制造业企业树立战略思维、创新管理模式、优化治理结构,推动提高经营效益。加快工业设计创新发展,提升制造业设计能力和水平,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展改革委、商务部、知识产权局按职责分工负责)[b](四)优化制造业供给质量。支持企业和专业机构提供质量管理、控制、评价等服务,扩大制造业优质产品和服务供给,提升供给体系对需求的适配性[/b]。[b]加快检验检测认证服务业市场化、国际化、专业化、集约化、规范化改革和发展,提高服务水平和公信力,推进国家检验检测认证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推动提升制造业产品和服务质量。加强国家计量基准标准和标准物质建设,提升计量测试能力水平,优化计量测试服务业市场供给。发展面向制造业的研发、制造、交付、维护等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实现制造业链条延伸和价值增值。鼓励专业服务机构积极参与制造业品牌建设和市场推广,加强品牌和营销管理服务,提升制造业品牌效应和市场竞争力。(市场监管总局、商务部、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展改革委按职责分工负责)[/b](五)提高制造业生产效率。利用5G、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大力发展智能制造,实现供需精准高效匹配,促进制造业发展模式和企业形态根本性变革。加快发展工业软件、工业互联网,培育共享制造、共享设计和共享数据平台,推动制造业实现资源高效利用和价值共享。发展现代物流服务体系,促进信息资源融合共享,推动实现采购、生产、流通等上下游环节信息实时采集、互联互通,提高生产制造和物流一体化运作水平。(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展改革委、交通运输部、商务部按职责分工负责)(六)支撑制造业绿色发展。强化节能环保服务对制造业绿色发展的支撑作用,推进合同能源管理、节能诊断、节能评估、节能技术改造咨询服务、节能环保融资、第三方监测、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环境综合治理托管服务等模式,推动节能环保服务由单一、短时效的技术服务,向咨询、管理、投融资等多领域、全周期的综合服务延伸拓展。发展回收与利用服务,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畅通汽车、纺织、家电等产品生产、消费、回收、处理、再利用全链条,实现产品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最大化。(生态环境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商务部、发展改革委按职责分工负责)(七)增强制造业发展活力。更好发挥资本市场的作用,充分利用多元化金融工具,不断创新服务模式,为制造业发展提供更高质量、更有效率的金融服务。发展人力资源管理服务,提升人才管理能力和水平,优化人才激励机制,推动稳定制造业就业,助力实现共同富裕。加大数据资源开发、开放和共享力度,促进知识、信息、数据等新生产要素合理流动、有效集聚和利用,促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证监会、银保监会、人民银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网信办、发展改革委按职责分工负责)(八)推动制造业供应链创新应用。健全制造业供应链服务体系,稳步推进制造业智慧供应链体系,创新网络和服务平台建设,推动制造业供应链向产业服务供应链转型。支持制造业企业发挥自身供应链优势赋能上下游企业,促进各环节高效衔接和全流程协同。巩固制造业供应链核心环节竞争力,补足制造业供应链短板。推动感知技术在制造业供应链关键节点的应用,推进重点行业供应链体系智能化,逐步实现供应链可视化。建立制造业供应链评价体系,逐步形成重要资源和产品全球供应链风险预警系统,完善全球供应链风险预警机制,提升我国制造业供应链全球影响力和竞争力。(工业和信息化部、商务部按职责分工负责)[b]三、加快制造服务业发展专项行动[/b] 以专项行动和重点工程为抓手,统筹谋划、重点突破,实现制造业与制造服务业耦合共生、相融相长。(九)制造服务业主体培育行动。围绕制造业共性服务需求,加快培育一批集战略咨询、管理优化、解决方案创新、数字能力建设于一体的综合性服务平台。支持制造业企业按照市场化原则,剥离非核心服务,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提供研发设计、创业孵化、计量测试、检验检测等社会化、专业化服务。鼓励制造服务业企业按照市场化原则开展并购重组,实现集约化和品牌化发展。培育一批制造服务业新型产业服务平台或社会组织,鼓励其开展协同研发、资源共享和成果推广应用等活动。(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国资委按职责分工负责)(十)融合发展试点示范行动。深入推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试点,培育服务衍生制造、供应链管理、总集成总承包等新业态新模式,探索原材料、消费品、装备制造等重点行业领域与服务业融合发展新路径。进一步健全要素配置、市场监管、统计监测等方面工作机制,打造一批深度融合型企业和平台。遴选培育一批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平台、项目和城市,推动服务型制造理念得到普遍认可、服务型制造主要模式深入发展。(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统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十一)中国制造品牌培育行动。完善国家质量基础设施,加强标准、计量、专利等体系和能力建设,深入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充分调动企业作为品牌建设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建立以质量为基础的品牌发展战略,不断优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促进制造业企业提升质量管理水平。持续办好中国品牌日活动,讲好中国品牌故事,宣传推介国货精品,在全社会进一步传播品牌发展理念,增强品牌发展意识,凝聚品牌发展共识。(市场监管总局、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展改革委、商务部、知识产权局按职责分工负责)(十二)制造业智能转型行动。制定重点行业领域数字化转型路线图。抓紧研制两化融合成熟度、供应链数字化等亟需标准,加快工业设备和企业上云用云步伐。实施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专项行动,集聚一批面向制造业中小企业的数字化服务商。推进“5G+工业互联网”512工程,打造5个内网建设改造公共服务平台,遴选10个重点行业,挖掘20个典型应用场景。在冶金、石化、汽车、家电等重点领域遴选一批实施成效突出、复制推广价值大的智能制造标杆工厂,加快制定分行业智能制造实施路线图,修订完善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开展联网制造企业网络安全能力贯标行动,遴选一批贯标示范企业。(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展改革委、市场监管总局按职责分工负责)(十三)制造业研发设计能力提升行动。推动新型研发机构健康有序发展,支持科技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建立技术研发中心、产业研究院、中试基地等新型研发机构,盘活并整合创新资源,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大力推进系统设计、绿色设计和创意设计的理念与方法普及,开展高端装备制造业及传统优势产业等领域重点设计突破工程,培育一批国家级和省级工业设计研究平台,突出设计创新创意园区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拉动效应,探索建立以创新为核心的设计赋能机制,推动制造业设计能力全面提升。(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展改革委按职责分工负责)(十四)制造业绿色化改造行动。开展绿色产业示范基地建设,搭建绿色发展促进平台,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专业化服务能力的市场主体,推动提高钢铁、石化、化工、有色、建材、纺织、造纸、皮革等行业绿色化水平。积极打造家电销售和废旧家电回收处理产业链,探索实施家电企业生产者责任延伸目标制度,研究开展废弃电器电子产品拆解企业资源环境绩效评价,促进家电更新消费。(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生态环境部按职责分工负责)(十五)制造业供应链创新发展行动。探索实施制造业供应链竞争力提升工程,逐步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供应链关键配套体系,巩固制造业供应链核心环节竞争力。开展制造业供应链协同性、安全性、稳定性、竞争力等综合评估,研究绘制基于国内国际产业循环的制造业重点行业供应链全景图。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全球供应链网络,建立重要资源和产品全球供应链风险预警系统。研究国家制造业供应链安全计划,建立全球供应链风险预警评价指标体系。(工业和信息化部、商务部按职责分工负责)(十六)制造服务业标准体系建设行动。深入开展信息技术、科创服务、金融服务、服务外包、售后服务、人力资源服务、现代物流、现代供应链、设施管理等服务领域标准化建设行动,推动制造服务业标准体系逐步完善。持续完善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网络互联、边缘计算、数据规范体系和工业APP等共性标准,支持涉及安全健康环保的技术要求制定强制性国家标准。(市场监管总局、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商务部、人民银行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b](十七)制造业计量能力提升行动。构建国家现代先进测量体系,加快国家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和联盟建设,培育计量测试等高技术制造服务业,聚焦制造业“测不了、测不准”难题,加强计量测试技术研究和应用,加大专用计量测试装备研发和仪器仪表研制,提升制造业整体测量能力和水平,赋能制造业产业创新和高质量发展。(市场监管总局、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部按职责分工负责)[/b]四、保障措施(十八)强化组织保障。充分发挥服务业发展部际联席会议制度作用,加强统筹协调和工作指导。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强化主体责任,形成合力,细化实化工作任务和完成时限,建立高效协同的工作推进机制,确保制造服务业发展取得实效。(发展改革委牵头负责)(十九)优化发展环境。持续放宽市场准入,进一步破除隐性壁垒。支持从制造企业剥离的制造服务业企业按规定申请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和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鼓励制造服务业企业积极承接离岸和在岸服务外包业务。(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商务部按职责分工负责)(二十)扩大开放合作。推动服务业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积极引进全球优质服务资源,鼓励研发设计、节能环保、环境服务等知识技术密集型服务进口。积极推动我国技术质量标准和规范走出去,持续完善检验检测和认证认可国际合作交流体系,加快推进与重点出口市场认证证书和检验结果互认。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鼓励供应链管理、咨询、法律、会计等专业服务与制造业协同走出去,增强全球服务市场资源配置能力。(发展改革委、商务部、市场监管总局、司法部、财政部按职责分工负责)(二十一)加强用地保障。各地可根据实际情况,以“先存量、后增量”的原则,在国土空间规划中明确用地结构和产业用地指标。在符合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制的前提下,推动不同产业用地类型合理转换,探索增加混合产业用地供给,鼓励各地探索创新产业用地模式,适应制造服务业发展。(自然资源部牵头负责)(二十二)强化人才支撑。加快制造服务领域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培训,充实壮大高水平制造服务业人才队伍。紧跟制造服务业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深化新工科建设,调整优化院校专业结构,加强校企合作,探索中国特色学徒制,推动产教深度融合。总结推广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1+X”证书)制度试点经验。完善技能人才评价制度,推动人才评价与使用紧密结合,打破身份、学历等限制,贯通制造服务业人才职业发展通道。进一步落实高层次人才引进政策,加大引进海外制造服务业高层次人才、领军型创业创新团队。(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教育部、发展改革委按职责分工负责)(二十三)拓宽融资渠道。引导金融机构在依法合规、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加大对制造服务业企业的融资支持力度,支持符合条件的制造服务业企业开展债券融资,有效扩大知识产权、合同能源管理未来收益权等无形资产质押融资规模,创新发展供应链金融,逐步发展大型设备、公用设施、生产线等领域的设备租赁和融资租赁服务,开发适合制造服务业特点的金融产品,鼓励创投机构加大对制造服务业的资本投入。支持符合条件的制造服务业企业到主板、创业板及境外资本市场上市融资。(人民银行、银保监会、发展改革委、证监会按职责分工负责)(二十四)构建协同发展生态。加强区域协作,增强产业布局协同性,实现功能互补、错位发展,形成一体化发展的制造服务业生态圈。支持制造服务业集聚发展,完善配套功能,优化集聚生态。依托龙头企业构建产业链增值服务的生态系统,推动上下游企业开展协同采购、协同制造、协同物流,促进大中小企业专业化分工协作,构建创新协同、产能共享、供应链互通的生态链。(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按职责分工负责)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司??法??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自 然 资 源 部生 态 环 境 部交 通 运 输 部商??务??部人?民?银?行市场监管总局银?保?监?会2021年3月16日

  • 智能制造——仪表企业发展新引擎

    [table][tr][td] 当前,以智能制造为代表的新一轮产业变革正迅猛发展,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正日益成为制造业的主要发展方向。智能制造能大幅度的帮助企业提高生产效率,改善产品质量,降低产品生产成本和资源消耗。为加速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www.861718.com仪器仪表制造业作为我国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智能制造升级也极大地影响着“中国制造2025”的进程。本次专题围绕智能制造,全方位剖析,展现关于智能制造的相关信息,加深企业对此的了解。[align=center][img=,480,313]http://www.861718.com/member/kindeditor/attached/image/20181217/20181217034341_25514.png[/img][/align]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辛国斌12月11日介绍说,四年来,共遴选出305个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初步统计,这些项目智能化改造前后对比,生产效率平均提升37.6%,最高3倍以上。这305个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涉及92个行业类别,覆盖全国境内所有省(自治区、直辖市),拉动投资超过千亿元人民币。据初步统计,这些项目智能化改造前后对比,生产效率平均提升37.6%,最高3倍以上;能源利用率平均提升16.1%,最高达到1.25倍;运营成本平均降低21.2%,产品研制周期平均缩短30.8%,产品不良率平均降低25.6%。在此基础上,初步建成208个具有较高水平的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目前,中国已初步建立起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已有7项国际标准、215项国家标准正式发布;工信部共遴选确定了100个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项目,工业设备连接数量超过10万台套;整个行业已培育出35家主营业务收入超过10亿元人民币的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更多精彩请看[url=http://www.861718.com][color=#000000]仪商网[/color][/url]智能制造重塑竞争优势以智能制造为核心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加速融合,已成为全球先进制造业发展的突出趋势。目前,我国已探索形成了一批较成熟、可复制、可推广的智能制造新模式,智能制造推进体系也基本形成,未来要进一步在供给侧加强技术创新,积极培育生态体系,加快迈向制造强国。[align=center][img=,480,297]http://www.861718.com/member/kindeditor/attached/image/20181217/20181217034341_99519.png[/img][/align]在终端制造厂商的网页上,消费者自主选择甚至定制喜欢的样式、颜色、外形和功能等,然后自动下单开始生产,已被视为智能制造的典型应用。当然,智能制造不仅于此,它贯穿于制造全流程并深刻改变了制造业的效率和模式。  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日前出台了《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18年版)》(以下简称《标准》),提出到2018年,累计制定修订150项以上智能制造标准,基本覆盖基础共性标准和关键技术标准;到2019年,累计制定修订300项以上智能制造标准,全面覆盖基础共性标准和关键技术标准,逐步建立起较为完善的智能制造标准体系。  “以智能制造为核心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加速融合,已成为全球先进制造业发展的突出趋势。要聚焦智能制造这一主攻方向,加快制造强国建设步伐,加速推动经济发展向质量和效益提升转变。”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辛国斌说。打破行业壁垒  加快推进智能制造,是加速我国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推动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着力点,对重塑我国制造业竞争新优势具有重要意义。  日前发布的《2017—2018中国智能制造发展报告》显示,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智能制造市场,到2020年市场规模将超过2200亿元。工信部此前发布的《第一批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推荐目录》显示,其中主营业务收入10亿元以上的已超过20家。  智能制造,标准先行。标准化工作是实现智能制造的重要技术基础。工信部赛迪研究院装备工业研究所所长左世全认为,智能制造标准具有跨行业、跨领域、跨专业的特点,因此新标准要打破行业、地域和专业的界限,既立足国内需求又兼顾国际体系,建立了涵盖基础共性、关键技术和行业应用3类标准的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需要强调的是,要努力打通中国标准和国际标准间的壁垒,更要注意各个智能系统间的互联互通。  “近年来,我国已探索形成了一批较成熟、可复制、可推广的智能制造新模式,在技术标准方面研究制定了数字化工厂参考模型等一批关键标准,初步建立了智能制造标准体系的架构。”左世全说。  《标准》强调,要形成智能装备、智能工厂、智能服务、智能赋能技术、工业网络5类关键技术标准。对此,志高集团董事局主席兼总裁李兴浩表示,这为智能制造企业指出了发展方向,即从智能装备开始,向智能工厂、智能服务和工业网络不断升级。  除此之外,“还要抓紧制定一批行业智能转型急需的基础共性和关键技术标准,逐步完善健全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并加快创新技术成果向标准转化”。辛国斌说。  提高生产效率  业界已充分认识到,智能制造能缩短产品研制周期,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降低运营成本和资源能源消耗。加快发展智能制造,不仅能提升传统制造业的质量效益,还能有效带动智能装备、工业软件等新兴产业快速增长,同时有助于我国传统产业实现生产制造与市场多样化需求之间的动态匹配,增加产出、减少消耗、提高品质,大幅提高劳动生产率,抵消劳动力、原材料等要素成本上涨带来的影响。  “发展智能制造,会对破解我国制造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发挥历史性的推动作用。”辛国斌说。  左世全介绍,我国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成效十分明显,智能化改造前后生产效率最高达到2倍以上;运营成本平均降低20%以上,最高降低60%。一些企业积极应用智能制造新模式,通过大规模定制、远程运维服务、网络协调制造等,实现了生产效率的大幅提升。  “很多企业现在都积极发展智能制造,因为智能制造确实能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提升竞争力。”李兴浩介绍,早在2012年,志高集团就开启了智能化战略,推出全球首台智能云空调,建成行业唯一的全球智能云空调大数据中心,并主导了中国首个智能云空调标准的起草发布。当前,以空调为代表的家电业正在从智能单品走向智能生态的系统布局。未来的空调行业是智能化的时代,制造业也是如此。志高正在加快研究最先进的智能制造战略布局,努力向“中国智造”转型。  辛国斌指出,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智能制造需求市场。要主动利用好这一庞大的市场需求,加速推进智能制造。 形成推进体系  辛国斌表示,近年来,中国智能制造推进体系基本形成,关键领域实现突破,试点示范成效明显。在国家层面实施了305个试点示范项目,生产效率平均提高近30%。  据了解,目前智能制造推进体系已形成了央地协同、产学研用联合创新,各方面共同推进的工作格局。总体来看,我国全面推进智能制造的条件已经成熟。一方面,智能制造核心装备供给能力不断增强,集成服务能力持续提高。我国已成功突破和应用一系列关键技术装备,包括高档数控机床与工业机器人、增材制造装备、智能传感与控制装备、智能检测与装配装备、智能物流与仓储装备等。另一方面,智能制造的基础支撑能力不断夯实,智能制造标准体系日渐完善。  但也应当看到,在推行智能制造的过程中,我国仍面临核心技术装备、支撑软件、控制系统等受制于人的情况,需要在智能制造供给侧加强技术创新,满足智能制造发展需求。  “要从两个方面推动智能制造发展。一是推动制造业智能转型,二是通过发展智能制造带动包括智能制造装备、核心软件系统、系统集成能力等方面的提升,培育新兴产业。”左世全说。  辛国斌强调,要积极培育智能制造生态体系,并以市场应用带动关键技术装备、智能制造标准、核心工业软件、工业互联网平台和系统解决方案供给能力的有效提升,形成发展智能制造的“中国方案”。[/td][/tr][/table]

  • 七部门发文推动制造业绿色化发展,科学仪器行业再迎利好

    [color=#000000]2月29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七部门发布《关于加快推动制造业绿色化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color][color=#000000]《指导意见》提出主要目标:到2030年,制造业绿色低碳转型成效显著,传统产业绿色发展层级整体跃升,产业结构和布局明显优化,绿色低碳能源利用比例显著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稳步提升,污染物和碳排放强度明显下降,碳排放总量实现达峰,新兴产业绿色增长引擎作用更加突出,规模质量进一步提升,绿色低碳产业比重显著提高,绿色融合新业态不断涌现,绿色发展基础能力大幅提升,绿色低碳竞争力进一步增强,绿色发展成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坚实基础。[/color][color=#000000]到2035年,制造业绿色发展内生动力显著增强,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碳中和能力稳步提升,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绿色低碳竞争优势凸显,绿色发展成为新型工业化的普遍形态。[/color][color=#c00000][b]作为工业生产的“倍增器”,科学仪器在推动制造业绿色化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由此也迎来新的发展机遇。[/b][/color][color=#000000]《指导意见》明确表示,要积极培育专业化绿色低碳公共服务平台和服务机构,开发推广绿色制造解决方案,[/color][b][color=#c00000]提供绿色诊断、计量测试、研发设计、集成应用、运营管理、检验检测、评价认证、人才培训等服务。在钢铁、石化化工、家电等行业建设一批国家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开展绿色低碳关键计量技术、设备研发。布局建设绿色低碳领域制造业创新中心、试验验证平台和中试平台,加快推进科技成果工程化和产业化发展。[/color][/b][color=#000000]此外,《指导意见》还提出要加快传统产业绿色低碳技术改造,加快补齐新兴产业绿色低碳短板弱项,着力锻造绿色低碳产业长板优势,前瞻布局绿色低碳领域未来产业等要求。[color=#1f497d][b]这其中蕴藏着巨大的仪器采购需求,值得相关仪器厂商密切关注。[/b][/color]本文特摘录如下:[/color][b][color=#000000]加快传统产业绿色低碳技术改造。[/color][/b][color=#000000]定期更新发布制造业绿色低碳技术导向目录,遴选推广成熟度高、经济性好、绿色成效显著的关键共性技术,推动企业、园区、重点行业全面实施新一轮绿色低碳技术改造升级。支持大型企业围绕产品设计、制造、物流、使用、回收利用等全生命周期绿色低碳转型需求,实施全流程系统化改造升级。充分发挥链主企业带动作用,帮助产业链上下游中小企业找准绿色低碳转型短板,有计划分步骤组织实施技术改造。鼓励工业园区、产业集聚区对标绿色工业园区建设要求,开展布局集聚化、结构绿色化、链接生态化整体改造升级,组织园区内企业持续实施绿色低碳技术改造。[/color][b][color=#000000]加快补齐新兴产业绿色低碳短板弱项。[/color][/b][color=#000000]聚焦制约新兴产业绿色发展的瓶颈环节,加快补齐短板弱项,着力解决新兴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后顾之忧。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引导数据中心扩大绿色能源利用比例,推动低功耗芯片等技术产品应用,探索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低碳算力应用体系。在新能源领域,加快废旧光伏组件、风力发电机组叶片等新型固废综合利用技术研发及产业化应用。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完善废旧动力电池综合利用体系,推动规范化回收、分级资源化利用。在新材料领域,开展共伴生矿与尾矿集约化利用、工业固废规模化利用、再生资源高值化利用等技术研发和应用,提升稀土、稀有金属等战略性矿产资源保障能力。[color=#c00000][b]在高端装备领域,加快增材制造、柔性成型、无损检测和拆解等关键再制造技术创新与产业化应用,[/b][color=#000000]推动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装备开展再制造。[/color][/color]在环保装备领域,针对新污染物治理等新需求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在航空航天领域,积极发展电动飞机等新能源航空器。在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领域,加快液化天然气(LNG)、甲醇、氨、电池等动力形式的绿色智能船舶研制及示范应用,推广内河、近海船舶电气化改造工程试点。[/color][b][color=#000000]着力锻造绿色低碳产业长板优势。[/color][/b][color=#000000]立足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带来的巨大市场空间,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提高绿色环保、新能源装备、新能源汽车等绿色低碳产业占比。鼓励产业基础好、集聚特征突出的地区,优化产业链布局,集聚各类资源要素,提升集群治理能力,推动产业由集聚发展向集群发展跃升,在绿色低碳领域培育形成若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加强绿色低碳产业链分工协作,支持龙头企业争创制造业领航企业,加快产业延链强链,在产业链关键环节打造一批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培育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努力提升全产业链竞争力。推动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新兴技术与绿色低碳产业深度融合,探索形成技术先进、商业可行的应用模式,形成产业增长新动能。[/color][b][color=#000000]前瞻布局绿色低碳领域未来产业。[/color][/b][color=#000000]聚焦“双碳”目标下能源革命和产业变革需求,谋划布局氢能、储能、生物制造、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等未来能源和未来制造产业发展。围绕石化化工、钢铁、交通、储能、发电等领域用氢需求,构建氢能制、储、输、用等全产业链技术装备体系,提高氢能技术经济性和产业链完备性。聚焦储能在电源侧、电网侧、用户侧等电力系统各类应用场景,开发新型储能多元技术,打造新型电力系统所需的储能技术产品矩阵,实现多时间尺度储能规模化应用。发挥生物制造选择性强、生产效率高、废弃物少等环境友好优势,聚焦轻工发酵、医药、化工、农业与食品等领域,建立生物制造核心菌种与关键酶创制技术体系。聚焦CCUS技术全生命周期能效提升和成本降低,开展CCUS与工业流程耦合、二氧化碳生物转化利用等技术研发及示范。[/color][来源:仪器信息网]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align=right][/align]

  • 【简讯】白酒制造业清洁生产标准3月起实施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保护环境,为白酒制造企业开展清洁生产提供技术支持和导向,日前,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批准《清洁生产标准 白酒制造业》为国家环境保护行业标准,并予以发布。  本标准规定了白酒制造业清洁生产的一般要求。将清洁生产指标分为六类,即生产工艺与装备要求、资源能源利用指标、产品指标、污染物产生指标(末端处理前)、废物回收利用指标和环境管理要求。  本标准为指导性标准,适用于白酒生产企业的清洁生产审核、清洁生产潜力与机会的判断、清洁生产绩效评定和清洁生产绩效公告制度,也适用于环境影响评价、排污许可证管理等环境管理制度。

  • 【讨论】“高端装备制造业”投资热,仪器分析行业的春天来了?!

    “高端装备制造业”迎来投资热日前,《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发布,“高端装备制造业”被列为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这是高端装备制造业“受宠”的信号,从而引发了市场对高端装备制造业的投资热情。化学分析仪器制造行业做为高端设备制造业的一支,是否也迎来一个发展的春天?!您对我们国产的分析仪器行业有什么期望?您觉得我国的分析仪器制造业存在着那些问题?您认为分析仪器行业要大发展的关键是什么?……欢迎就这方面的问题展开讨论,期待您的辛辣点评……

  • 【转帖】西安仪器仪表制造业把握国家政策寻发展

    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各行业提供技术装备的战略性产业,产业关联度高、吸纳就业能力强、技术资金密集,是各行业产业升级、技术进步的重要保障和国家综合实力的集中体现。装备制造业的科学发展,对降低工业综合能耗、提高地区经济效益、实现发展方式的转变、推进工业化进程作用巨大。随着国家和陕西省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政策的出台、市场需求的高速扩张以及装备制造业国际转移加快,西安市装备制造业正迎来难得的发展战略机遇。近年来,西安市装备制造业生产、效益保持快速增长,产销情况良好,竞争优势逐渐显现,成为推动全市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一、西安市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 2009年,西安市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企业527家,比2000年增加214家,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数的46.6%;资产总计达1801.54亿元,比2000年增长3.1倍,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资产总计的比重为61.8%;吸纳从业人员25.50万人,比2000年增长28.3%,占规模以上从业人员的比重为58.7%,是推动全市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一)生产保持快速增长,成为推动工业增长的主要力量 2000年以来,西安市装备制造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生产快速增长。2009年,装备制造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299.39亿元,比上年增长25.1%,比2000年增长7.6倍,年平均增长27.1%;对2000年以来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长的贡献率达63.2%,拉动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长2.1倍。装备制造业总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逐年上升,从2000年的40.6%开始,经过五年的发展比重过半,2005年达到50.6%,其后更是一路攀升,历经四年发展,2009年比重迅速提升到59.4%的高点。 2009年,西安市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实现工业增加值365.33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和全市GDP的比重分别为52.2%和13.4%,分别比2000年提高16.8和6.3个百分点;对2000年以来规上工业增加值和全市GDP的贡献率分别为56.0%和15.4%,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和全市GDP分别增长1.5倍和49.4%。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也呈现逐年上升的走势,由2000年的35.4%提高到2009年的52.2%。装备制造业在规上工业中所占份额上升,成为推动工业增长的主要力量。

  • 2017先进制造业博览会(上海)

    2017先进制造业博览会(上海)

    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7/03/201703021358_01_3182239_3.jpg时 间:2017年5月24-26日 地 点:上海光大国际会展中心邀 请 函主办单位:《先进制造业》全媒体指导单位: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承办单位:上海闻鼎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协办单位:上海有色金属行业协会 浙江省机械工业联合会 江苏省汽车工程学会 上海市机械工程协会前言: 目前,我国制造业正处于由传统制造向先进制造转变的产业升级阶段。纵观全球范围内,随着德国工业4.0、美国工业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等相关概念和政策法规的不断提出和颁布,深刻表明了各国政府要实现“制造强国,工业强基 ”这一理念的坚定决心。在此背景下,为响应我国制造业“十三五”规划纲要及工信部关于“智造业”发展指导意见,顺应行业发展趋势,应相关各方要求,我们将在“先进制造业大会”成功举办四周年之际,为广大企事业单位精心打造一个集产、学、研、用于一体的综合性专业展览服务平台。届时,由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指导,《先进制造业》全媒体倾力打造的“2017全球先进制造业博览会(上海)【简称:先进制造展】”将于2017年5月24-26日在上海光大国际会展中心举办;期间,来自全球范围内的智能制造装备、新材料、服务型制造、人工智能产品等相关领域的数百家企事业单位将参与其中,为业界献上一场先进制造业领域的顶级盛宴。本届展会以“智能、服务、绿色”为主题,将全面提升先进制造业变革中的数字、网络、智能、科教、服务等重要内容。值此,特邀国内外各大企事业单位前来参与。 大会主题:智能、服务、绿色同期活动:l 2017(第五届)先进制造业大会l 举办多场定向交流会l 特邀媒体专场报道l 举行盛大的开幕欢饮晚宴展会亮点:2 “展示区域+贸易对接”的最新型交流平台2 汇聚先进制造业领域近百家顶级整机厂与采购方2 汇集先进制造业领域国家新战略、新技术等最新成果展示2 定向为您优择最佳的贸易伙伴,专业为参展企业量身对接优质采购企业2 助力企业塑造品牌——智能制造、新材料等行业顶尖企业参展,优势显著2 10000m2+的展示展出面积,参展展商、专业观众覆盖范围广,参与程度深2 政府单位、广大企事业单位、科研技术院所等全产业链专业人群深度参与2 权威新闻媒体报道,线上线下结合宣传推广,覆盖面广,曝光率高展示范围:l 先进制造业主题/成果展区Ø先进制造领先成果展示;先进制造企业产品升级过程展示;先进制造升级探索展示;先进制造综合示范展示;综合性应用方案及智能服务展示等;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园区;“中国制造2025”实践成果;“工业4.0”示范与实践;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科技创新成果;政府产业园区成果等;l 智能制造展区智能机器人及附件:焊接、搬运、装配等工业机器人及安防、危险作业、救援等专用机器人、服务型机器人、机械手、AGV智能搬运、机器人配套零部件及其它相关等;电子、电气系统及微系统技术:变压器、不间断电源、变频器、传动、机械驱动系统、电线及电缆附件、电气控制系统等;微系统部件、模组微系统、微感测器、微执行器、微装配、微连接技术等;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金属切削机床、数控加工中心、车床、铣床、磨床、剪扳机、研磨机、抛丸机、周边设备金属成型机床类、金属薄板切割机床和激光切割机、水射流技术、冲床及自动化周边设备及其它相关等;智能仪表及精密仪器:智能化温度、压力、流量、物位、工业在线分析仪表、智能变频电动执行机构;板材加工智能板形仪、高速自动化超声无损探伤检测仪等。智能穿戴:健康手环、智能腕表、智能项链、可穿戴温度计、儿童防丢,体感穿戴设备等;智能识别:指纹识别、人像识别、文字识别、视网膜识别、遥感图像识别等;智能家居:智能家电、智能安防系统、智能照明、智能建筑、智慧城市等;跨界智能硬件:智能家电、智能插座、智能汽车、智能门控、智能水杯等;智能医疗设备:血压监测、睡眠质量监测、环境监测、便携式医疗设备等;3D打印相关设备:3D打印制造设备、三维扫描与软件、3D打印材料及技术服务等;智能教育:智能化课堂教学系统、智能学习系统、数字化教室、3D虚拟演播系统等;机器视觉:黑白/彩色智能相机、图像压缩、机器视觉集成系统、VR/AR等;l 新材料展区复合材料及高性能纤维:树脂基复合材料、碳/碳复合材料、金属复合材料、陶瓷基复合材料、碳纤维、芳纶、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等高性能增强纤维等;新能源材料:先进储能材料、风电材料、太阳能光伏材料、锂离子电池材料、新光源材料、纳米材料、海洋能材料、生物质能材料,地热能材料等;电子信息材料:微电子制造材料、微电子封装及辅助材料、光电显示材料、光电传输材料、电容材料、磁性材料、导体材料(石墨稀)等;特种金属功能材料:稀土功能材料、稀有金属材料、半导体材料、高性能靶材、新型铜合金、硬质合金材料、新型金属纤维多孔材料、金属粉体材料等;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高性能纤维及材料、碳纤维材料、树脂基复合材料、陶瓷基复合材料、碳/碳复合材料、金属复合材料等;其它相关等;l 服务型制造展区:金融、设备管理、工业制造服务、技术转让与产权保护、检测认证、供应链管理、技术人才及培训服务等;工厂集成化管理软件、工厂生产软件、智能车间一体化解决方案等;工业互联网、云计算、CAD/CAM/CAE/、MES、ERP等软件及解决方案等。日程安排报到布展:2017年5月22日-23日 开幕时间:2017年5月24日(9: 30)展出时间:2017年5月24日-26日 闭幕时间:2017年5月26[colo

  • 第十届中国国际装备制造业博览会落幕

    近日,第十届中国国际装备制造业博览会(简称:制博会)在沈阳国际会展中心隆重开幕。本届制博会以“高新技术与装备制造”为主题,由商务部、工信部、国家发改委、中国贸促会和辽宁省政府共同主办、沈阳市政府承办,展会汇聚了全球顶尖的技术与最新产品。作为中国工程机械领军企业,沈阳北方交通重工集团携集团2011年最新研制的国内首台200吨级无杆飞机牵引车、节能环保型KFM-ZZ系列自行式高空作业平台以及新型汽车起重机等产品闪亮登场,成为展会中最受观众关注的参展企业之一。 高空作业平台吸引眼球 自1998年起,北方交通开始自主研制开发高空作业车,经过13年的发展,目前已经发展成为中国高空车领军企业。今年,集团仍像往届展会一样重磅出击,展示了集团高端技术的高空作业机械产品———10米和14米KFM-ZZ系列折臂电动自行式高空作业平台。该系列产品创新性地采用了电驱动清洁能源,实现零排放、无噪音作业,是国内首款清洁能源自行式高空作业平台产品。产品一经推出,就获得了众多客户的关注。 2010年以来,集团高空车事业部全面实现部件化生产流程,在精益化生产方面切实的跨越了一大步。2011年,集团集中整合高空车售后服务系统,建立了售后服务信息化平台,极大提高了进口葫芦售后服务质量与速度,今年年初,集团荣获了中国质量协会工程机械分会、中国建设机械设备用户委员会与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用户工作委员会共同颁发的“2010年工程机械产品质量评价调查用户满意产品”与“2010年工程机械产品质量评价调查用户满意服务单位”。 民族工业空港机械震撼全场 本届制博会中北方交通首次亮相的国内首台KFM-FQ200型无杆飞机牵引车也是整个展会耀眼的亮点之一。KFM-FQ200型无杆飞机牵引车是借鉴与吸收国外技术,通过自主研发生产的民族品牌产品。该车采用液压传动,实现无级变速,并配备智能防滑模块与应急系统,整机采用PLC智能控制、CAN总线传输、仿真动画界面、多参数传感反馈,使全部动作实现高自动化和高智能化,安全可靠,技术上已完全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此款飞机牵引车通过展会,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空港机械的高端防爆葫芦技术,也展示了中国空港机械民族品牌进军国际舞台的坚定信心。为期5天的第十届中国国际装备制造业博览会在沈阳国际展览中心落下帷幕。  据了解,参加此次博览会的采购商、专业人士及普通观众总数达15.2万人次,截至9月4日,仅制博会现场实现成交额就达3.1亿元。中外参展商和采购商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制博会的巨大价值,看到了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大背景下,制博会所蕴涵的巨大商机。  制博会上,高科技产品备受关注。日本山崎马扎克公司展示的第五代五轴联动车铣复合手动葫芦加工中心,被专家评委一致推选为本届制博会机床类展品金奖。沈阳机床集团展出的超声波立式加工中心目前仅有德国及我国的台湾和沈阳能够生产。此外,特变电工沈阳变压器集团有限公司的特高压1000MVA\1000KV变压器、德国伦茨传动系统有限公司的8400 PROTEC分布式总线型机电一体化变频器、爱普生(中国)有限公司的小型精密装配机器人、沈阳天信高数公路工程有限公司的PX2600抛雪车等都具有行业领先水平。“高新技术与装备制造”这一主题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本届制博会同时举办了“城市轨道交通技术及装备展”,共吸引了83家中外轨道交通领域的龙头企业,其中来自全国11个城市共12家地铁业主代表团莅临参观,对处于行业领先的各类轨道交通设备和技术表示出了浓厚兴趣。北方重工集团的盾构机系统,沈阳鼓风机集团的排风系统、消音系统,东软集团的监控系统和远大集团的城市轨道交通站台屏蔽门/安全门等沈阳地铁所采用的国产化设备,成为各业主单位考察的重点。 第十届制博会的高科技产品备受关注,日本山崎马扎克公司展示的第五代五轴联动车铣复合加工中心,专家评委一致推选该产品为本届制博会机床类展品金奖。沈阳机床集团展出的超声波立式加工中心,目前仅有德国、台湾和沈阳才能生产。此外,特变电工沈阳变压器集团有限公司的特高压变压器、德国伦茨传动系统有限公司的分布式总线型机电一体化变频器、日本爱普生(中国)有限公司的小型精密装配机器人、沈阳天信高数公路工程有限公司的抛雪车等都具有行业领先水平。同时,展会交易洽谈活跃,交易成果丰盛,中外参展商和采购商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制博会的巨大价值,看到了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大背景下,制博会所蕴涵的巨大商机。由于制博会的权威性和影响力,参展企业踊跃参加制博会展品评奖活动。经过专家组认真评审,共评出机床、自动化与控制、环保能源和工程机械四大类展品金奖4个,银奖8个,铜奖12个。在获得金、银、铜奖的24件展品中,有13件来自辽宁装备制造企业。 编辑:zhongjizuceshi

  • 制造业新版ERP系统三大升级功能

    随着智能时代到来,以智能制造为主导的工业4.0,为制造企业描绘了一副全新蓝图,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成为生产制造的发展趋势,向智能管理转型升级,成为传统企业必由之路。在这样一个时代更替的转折点,专注企业信息化管理14年的智邦国际,发布了全新版的ERP系统,将企业资源全面联网,在一套系统中实现生产全程数字化、智能化管理,成为传统企业破局的必然之选。全面升级的智邦国际新版ERP系统,登录网页、手机或平板等即可使用,多终端、多屏幕、多区域数据实时同步。该版本通过对企业业务、设备、人员、资源等全方位数字化管理,利用互联网实现所有信息互联互通,应用场景覆盖从生产智能连接、智能预警、智能追溯、智能配置到智能决策等各个层面,引领企业加速向智能管理升级,为步入智能制造奠定坚实基础。这也是智邦国际加速布局智能制造的新动作。[b]一、智能互联,生产过程高效透明[/b]制造业新版ERP系统,将以往分散的业务、部门、车间、设备、人员等,全部变成系统中互联互通的数字化信息,并以实时化形式自动呈现。不仅实现了各部门以客户需求为中心,高效配置资源和无缝沟通协作,瞬间提升企业整体运营效率。而且,实现了生产全程任一环节全面互联,为企业建立了一个由数据流驱动、高效化流转的智能业务流程。在系统中,一个设备、工人或工序,可以精准绑定某个工艺、产线、车间等,从而形成一条又一条生产线。这些生产线可以关联系统中的生产计划、物料需求、排产、派工等,进而形成一个统一的生产管理体系,以此类推……系统通过不断扩大连接范围,革新企业传统的业务连接方式,大大提高连接效率,而且只需轻点鼠标,就能实时了解任一环节动态,让企业对生产过程了然于心。[b]二、智能监测,生产全程灵捷反应[/b]以往的生产管理方式,主要靠人工来检查和汇报生产过程中机器设备等出现的各种问题,等到发现时往往太迟了,比如,设备忘记维护,小故障拖成大问题,宕机了修都修不好,刀具超过使用期限仍在运行,出现严重磨损导致原材料或在制品受损等。这些问题比较严重时,甚至可以逼停整条生产线,或引发各种严重的质量危机。在制造业新版ERP系统中,由于生产资源全部实现线上管理,系统能够根据预先设定的策略,实时监测各个环节数据,一旦出现异常,以预警、提醒、通知、消息、颜色等形式实时、直观的呈现,防止因设备故障、工具损耗、人为遗忘、信息延时等造成的宕机、停工、延期和风险。企业通过数据穿透可对异常一追到底,以便追根溯源,及时调整和优化产线等,成倍提升产能和效率。[b]三、智能洞察,企业决策精准无忧[/b]对生产制造企业而言,由于多了生产管理业务,相对传统销售型企业,数据量可以说是倍数级上升,除了需要填写前期所有销售相关单据,从生产计划,到物料分析,再到排产派工领料,以及汇报质检入库等每个环节,都要填写大量单据。这个过程并不轻松,而且易出错,效率低。企业想要及时、准确的决策真的很难,这也是很多决策层心中难以言说的痛。新版智邦国际ERP系统,在业内首推“BI+AI”决策模式,将系统变成了数据中心和企业智脑。比如,生产排产环节,只需选择排产方式、产线、物料分析结果等,一键即可智能排产,结果以甘特图、负荷图、数据表等实时呈现。再如,车间实时看板,自动根据生产订单、派工、汇报等信息,为不同角色提供定制化的看板数据,目标与实际实时比对,提前分析、判断和处理各种问题,防患于未然。制造业新版ERP系统,还将批量操作和一键流转两个大招,贯穿到生产管理每个环节,这就意味着,以前要用几天或几周才能做完的工作,现在通过系统几秒就完成了,这对提升企业整体产能和效率的作用不言而喻。

  • 求助:“增材制造产品”指的是什么哦?

    求助:“增材制造产品”指的是什么哦?

    国家增材制造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入选工信部 2022年度重点产品、工艺“一条龙”应用示范单位(相关信息下附)求助:“增材制造产品”指的是什么哦?~~~~~~~~~~~~~~~~~~~~~~~~~~~~~~~~~~~~~~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务院国资委联合发布2022年度重点产品、工艺“一条龙”应用示范方向和推进机构名单,国家增材制造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入选“高端增材制造装备用扫描振镜”重点方向参与单位名单。[img=,690,682]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23/02/202302080934063305_3418_1626275_3.png!w690x682.jpg[/img][img=,690,105]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23/02/202302080934157124_4841_1626275_3.png!w690x105.jpg[/img] 2022年重点产品、工艺“一条龙”应用示范工作聚焦16个重点方向,旨在加快推进优质基础产品和先进工艺推广应用,促进形成互融共生、分工合作的产业链协同创新格局,推动建立整机(系统)和基础产品互动发展、产业链上下游协作通畅的新机制新模式。 国家增材制造产品质检中心作为国内首家增材制造国家级第三方检测机构,具备增材制造材料、器件、装备及打印制品的性能、质量、可靠性等检测研究能力,是国际标准化组织增材制造技术委员会ISO/TC 261委员单位,美国材料与试验协会ASTM F42成员,全国增材制造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测试方法分技术委员会SAC/TC 562/SC1,全国特种加工机床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161委员单位,工信部“工业(增材制造)产品质量控制和技术评价实验室”,中国增材制造产业联盟理事单位。 国家增材制造产品质检中心将充分发挥平台优势,高效助推传统制造业优化升级和先进制造业加快发展,在航空航天、船舶、军工、医疗等重点领域发挥强有力的支撑作用。[align=center]?[/align]

  • 中国首次实现国家标准中英文版同步发布

    12月28日,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委与工信部联合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中国造船质量标准》和《中国修船质量标准》,质检总局党组成员、国家标准委主任田世宏,工信部党组成员、副部长辛国斌出席并讲话。12月28日,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委与工信部联合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中国造船质量标准》和《中国修船质量标准》,质检总局党组成员、国家标准委主任田世宏,工信部党组成员、副部长辛国斌出席并讲话。田世宏指出,国家“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在船舶行业深入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采用境外投资、工程承包、技术合作、装备出口等方式,推动中国装备、技术、标准、服务走出去。两项标准第一次从国家标准层面,对造船和修船工作提出系统的质量要求,将成为我国造船质量的“硬约束”,是船舶行业落实《中国制造 2025》《装备制造业标准化和质量提升规划》的重要技术支撑,有利于提升我国船舶工业核心竞争力,有利于满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有利于更好符合国际海事组织公约的新要求;第一次实现了国家标准中英文版同步发布,有利于更好地发挥标准化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基础支撑作用,以中国标准“走出去”,带动中国装备、技术和服务走出去。辛国斌指出,两项标准的发布是推动中国船舶制造品质升级的重要举措之一,在技术指标和要求上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是对我国船舶建造和修船质量的全面固化和提升,将进一步推动提升我国造修船质量水平和国际竞争力。

  • 解读绿色制造评价标准

    [align=left]文/王鸿娟(华测检测 华测认证)[/align][b]1 什么是绿色制造?[/b]十三五期间,为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绿色制造工程实施指南(2016-2020年)》,加快推进绿色制造,工信部2016年9月发布《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关于开展绿色制造体系建设的通知》决定开展绿色制造体系建设。文件中提出,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比2015年下降18%,单位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22%,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73%,绿色低碳能源占工业能源消费量比重达到15%,绿色制造产业产值达到10万亿元,绿色发展理念成为工业全领域全过程的普遍要求,工业绿色发展整体水平显著提升。[b]2 建设思路[/b]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决策部署,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以促进全产业链和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发展为目的,以企业为建设主体,以公开透明的第三方评价机制和标准体系为基础,保障绿色制造体系建设的规范和统一,以绿色工厂、绿色产品、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为绿色制造体系的主要内容。加强政府引导和公众监督,发挥地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优化政策环境,发挥财政奖励政策的推动作用和试点示范的引领作用,发挥绿色制造服务平台的支撑作用,提升绿色制造专业化、市场化公共服务能力,促进形成市场化机制,建立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的绿色制造体系,把绿色制造体系打造成为制造业绿色转型升级的示范标杆、参与国际竞争的领军力量。[b]3 建设目标[/b]全面统筹推进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到2020年,绿色制造体系初步建立,绿色制造相关标准体系和评价体系基本建成,在重点行业出台100项绿色设计产品评价标准、10-20项绿色工厂标准,建立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标准,发布绿色制造第三方评价实施规则、程序,制定第三方评价机构管理办法,[b]遴选一批第三方评价机构,建设百家绿色园区和千家绿色工厂,开发万种绿色产品[/b],创建绿色供应链,绿色制造市场化推进机制基本完成,逐步建立集信息交流传递、示范案例宣传等为一体的线上绿色制造公共服务平台,培育一批具有特色的专业化绿色制造服务机构。[b][b]4 绿色制造评价要求[/b]4.1 绿色工厂评价指标[/b]绿色工厂评价指标分为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具体要求包括基本要求跟预期性要求,基本要求是纳入绿色工厂试点示范项目的必选性要求,预期性要求是绿色工厂的参考目标。绿色工厂应在保证产品功能、质量以及制造过程中职业健康安全的前提下,引入生命周期思考,满足基础设施、管理体系、能源与资源投入、产品、环境排放、环境绩效的综合评价要求。[b]4.2 绿色园区评价指标[/b]满足国家和地方绿色、循环和低碳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和标准应得到有效的贯彻执行。近三年,未发生重大污染事故或重大生态破坏事件,完成国家或地方政府下达的节能减排指标,碳排放强度持续下降。园区重点企业100%实施清洁生产审核。园区企业不应使用国家明令淘汰目录的落后生产工艺、技术和设备,不应生产国家明令淘汰的产品。鼓励园区企业建立环境管理体系和能源管理体系。绿色园区评价指标体系包括能源利用绿色化指标、资源利用绿色化指标、基础设施绿色化指标、产业绿色化指标、生态环境绿色化指标、运行管理绿色化指标6个方面评价。[b]4.3 绿色供应链评价指标[/b]绿色供应链管理范围:按照产品生命周期要求,对设计、采购、生产、物流、回收等业务流程进行管理,其中涉及供应商、制造企业、物流商、销售商、最终用户以及回收、拆解等企业的协作。基本要求:具有独立法人资质、具有较强的行业影响力、具有完善的质量、环境、职业健康、能源管理体系,近三年无重大安全和环境污染事故,拥有数量众多的供应商,在供应商中有较强的影响力,有完善的供应商管理系统,有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对实施绿色制造有明确的工作目标、思路、计划和措施。[b]5 建设内容[/b]5.1 绿色工厂。绿色工厂是制造业的生产单元,是绿色制造的实施主体,属于绿色制造体系的核心支撑单元,侧重于生产过程的绿色化。加快创建具备用地集约化、生产洁净化、废物资源化、能源低碳化等特点的绿色工厂。优先在钢铁、有色金属、化工、建材、机械、汽车、轻工、食品、纺织、医药、电子信息等重点行业选择一批工作基础好、代表性强的企业开展绿色工厂创建,通过采用绿色建筑技术建设改造厂房,预留可再生能源应用场所和设计负荷,合理布局厂区内能量流、物质流路径,推广绿色设计和绿色采购,开发生产绿色产品,采用先进适用的清洁生产工艺技术和高效末端治理装备,淘汰落后设备,建立资源回收循环利用机制,推动用能结构优化,实现工厂的绿色发展。5.2 绿色园区。绿色园区是突出绿色理念和要求的生产企业和基础设施集聚的平台,侧重于园区内工厂之间的统筹管理和协同链接。推动园区绿色化,要在园区规划、空间布局、产业链设计、能源利用、资源利用、基础设施、生态环境、运行管理等方面贯彻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理念,从而实现具备布局集聚化、结构绿色化、链接生态化等特色的绿色园区。从国家级和省级产业园区中选择一批工业基础好、基础设施完善、绿色水平高的园区,加强土地节约集约化利用水平,推动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在园区层级加强余热余压废热资源的回收利用和水资源循环利用,建设园区智能微电网,促进园区内企业废物资源交换利用,补全完善园区内产业的绿色链条,推进园区信息、技术服务平台建设,推动园区内企业开发绿色产品、主导产业创建绿色工厂,龙头企业建设绿色供应链,实现园区整体的绿色发展。5.3 绿色供应链。绿色供应链是绿色制造理论与供应链管理技术结合的产物,侧重于供应链节点上企业的协调与协作。打造绿色供应链,企业要建立以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为导向的采购、生产、营销、回收及物流体系,推动上下游企业共同提升资源利用效率,改善环境绩效,达到资源利用高效化、环境影响最小化,链上企业绿色化的目标。在汽车、电子电器、通信、机械、大型成套装备等行业选择一批代表性强、行业影响力大、经营实力雄厚、管理水平高的龙头企业,按照产品全生命周期理念,加强供应链上下游企业间的协调与协作,发挥核心龙头企业的引领带动作用,确立企业可持续的绿色供应链管理战略,实施绿色伙伴式供应商管理,优先纳入绿色工厂为合格供应商和采购绿色产品,强化绿色生产,建设绿色回收体系,搭建供应链绿色信息管理平台,带动上下游企业实现绿色发展。

  • 中国制造业不被尊重的10年!

    来源:互联网 大家更钟情于通信、电子、计算机、金融、房地产等行业,总之,主流的意识里就把制造业归到“下等产业”中,但随着西方国家连续爆发危机,波及中国沿海以及苏州等地的制造业,全世界都在重新审视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 一方面,美国开启制造业回流事宜,德国则提出工业4.0准备全面复苏制造业;另一方面,中国制造则感受着因升级滞后带来的阵痛:人口红利消失,倒闭潮频现、外资纷纷撤离,大有点哀鸿遍野的味道。 基于如今制造业的格局,世界上的主要国家都开始了自己的复兴计划,只是中国人的困扰在于:除了流水线女工勤劳的双手,我们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实在太大,无论是高精度制造,还是流程工艺水平,亦或是基础零件加工,中国都谈不上领先世界,就更不要说匹配于“制造强国”的水平了。 工业4.0时代,各国重新起跑,纷纷布局高精端制造业,中国却要先摆平转型期的麻烦,我们不想在4.0时代落后,但在电子、机械、信息时代均落后的中国,又岂能依靠“大跃进”的思维领先世界呢?回首过去10年,有太多的因素干扰着制造业,如今罗列这些弯路,并不是想追究责任。浮夸社会,谁耽误了制造业? 理论上讲,中国制造业是经典的传统行业,在上世纪90年代,借着政策的东风,享受了巨大的人口红利,虽然溢价能力不高,但终是赚取了大量的利润,而且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可怕之处在于,每一个员工,每拧一颗螺丝钉都会产生剩余价值,单位利润乘以巨大的数量之后,总利润依旧可观; 加之,一些前沿的制造业积极引入IE手法,通过建立UPH体系使得效率不断提升,在高良率、高效率的目标下,员工宛如上了发条的永动机一般,保持着高强度作业。这样的故事充斥着汗水与泪水,但却帮助中国制造业在90年代完成了原始的资本积累,事实上,彼时的中国制造已经具备了扩大再生产,升级产业链的能力。 人口红利犹在、资本积累完成,21世纪的前几年本该是中国制造转型、升级的最好契机,但无奈恰逢中国社会的深刻变革,浮夸之风愈演愈烈,几乎完全了打乱了中国制造业的节奏。在浮夸的社会里,每个人都梦想着一夜暴富,或者潇潇洒洒地成为拆迁户,拆迁款一度成为中国人改变命运的捷径。 这种心态背后是中国房地产以及基础建筑业的畸形发展。相信全体中国人之于过去10年的回顾标签,没有人会绕得开“房子”,随着房价不断攀升,以及地方财政的支持,投资房地产似乎成了稳赚不赔的买卖,刨除买地、请领导吃饭的费用,很多楼盘的利润高达35%以上,相比之下,制造业的利润率就显得非常可怜,类似电视、空调这种有些品牌,有些技术的制造业,利润率也只是勉强到10%,如果说纯OEM代工,纵然是组装全宇宙最优秀手机,利润率也仅徘徊在2%上下,至于,Nike的鞋子,阿迪达斯的衣服,或者其他什么NB品牌代工,就更不要奢望能短期内发家致富了。 判若云泥的盈利能力,且长期浸润于浮夸的社会之中,制造业很难淡定地保持自我,一些具有资本优势的企业纷纷涉足房地产,其中包括海尔、康佳、李宁、雅戈尔等知名企业,他们大都赚了一笔,但大都错过了升级的最佳契机,最准确的说法是,没能将最宝贵的资源用于稳固企业的根基,却用它们做了一笔没有技术含量,又不长久的生意,虽然这些企业的升级脚步没有完全停滞,但因资本的分配问题,升级的效果肯定是大打折扣。 浮夸风气之所以该让人控诉,是因为它会让整个社会都陷入快节奏中,无法自拔。在房地产暴利横行时,不但制造业本身的资金大幅度跑偏,大面积的民间资本也都流入了基础建设之中,银行对中小型制造企业的态度非常傲慢,几乎就不给这些人贷款,有时候连面都不见,他们更钟情于大型的房地产企业,其次,钟情于弥漫在社会里的购房者,这些独立的个体资金看似微不足道,但架不住全社会都在炒房、购房,如果有人耐着性子把这些资金加总起来,绝对会让人狠狠地吃上一惊。 由于浮夸风气盛行,越来越多的人才纷纷改行,辛辛苦苦干制造业,白天练管理,夜半学英语,每天累得跟狗一样,到头来的生活还不如拆迁户,于是,一些聪明人开始全身心地投入金融、股票、房产销售等利润较高的行业,总之,浮夸的社会风气下,最容易受到伤害的就是制造业这种需要长期沉淀,需要关注细节,且见效比较慢的领域,这是耽搁中国制造升级的外部原因。客户至上,谁让中国制造无法自拔? 如果说浮夸、浮躁的社会风气,是阻挠中国制造升级的外部因素,那么,没有保持好节奏,陷入客户标准、需求中无法自拔,这应该归咎于企业本身。众所周知,madeinChina之所以世界闻名,最重要的标签就是“高效率,吃苦精神强大”,网上常常流出一些关于制造业的故事,最具审美性的就是那些加班加点,大半夜不睡觉地搞生产的事儿。 这种精神固然让人钦佩,也是我们一贯的传统,事实上,中国人是世界上最勤劳的民族,但显然,勤奋精神并不能保证企业的长治久安,未来工业4.0时代,也不可能再靠“勤奋”重整雄风,毕竟,物质决定意识,那些自动化、信息化技术才是根本,现代系统的管理制度才是根本。 过去10年,我们依靠人口红利、环境资源在短期之内创造了虚弱的辉煌,但同时也放弃了品牌溢价能力。在面对西方国家的客户时,中国制造能做的只能是不断妥协利润,为了生存,只能转过头来严苛地控制成本,自虐地提高效率,而且要付出全部的精力去应付客户的订单。 拿富士康为例,他们已经是世界顶级的制造业,在人员规模上更是全球TOP1,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完善的管理体系,并积累了一些相关的技术专利,而且他们在心态上也比较淡定,总裁郭台铭曾对外宣称:绝对不涉足房地产领域,这使得其能不断应对挑战,手机的王座已经由诺基亚迁移到苹果了,代工之王的位置却无人能撼动。 但面对苹果巨大的订单时,富士康也会感到疲倦,需要全神贯注地工作来满足订单需求,客户永远是第一位的,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企业升级的节奏。最著名的案例就是郭台铭于2011年喊出来“百万机器人”的计划,如今三年期限已到,该计划并没有变现,我相信有企业自身的问题,但客户订单也绝对会有影响。 唯一让人欣慰的是,苹果严苛的标准以及巨大的需求,正让整个产业链缓慢升级,为了吞下巨大的订单,企业也不得不选择升级,或者提高效率,或降低成本,可问题在于,只有具备实力的企业才能享受到这种“严苛”,更多的企业只是把自己逼疯之后,轰然倒地。如果不知道这是什么状况,就查一查春节前后的新闻网页就可以了。 现在,全球主要发达国家重新把制造业地发展升级为国家战略,美国的制造业回流计划,德国的工业4.0,中国也不甘落后,拟定了《中国制造2025计划》,但显然,中国比之其他国家的路更加艰难,美国保存着最优秀的品牌,奥巴马四年前就在要求苹果产品的组装要回到本土,世界排名前20名的大学,有15所都来自美国,工业化、信息化都具有其他国家难以企及的优势; 德国虽然遭遇了经济危机,像一个衰老的病人,但长期以来,一直坚持制造的研发与升级,这也是为什么他们能提出工业4.0计划。相比之下,中国要处理的麻烦要多得多,至于如何发展,如何追赶,已经有专家讲过了,不再赘述,唯一的建议是,能不能尽快把股市里的钱分一点出来,最后,祝中国制造业好运!

  • 【分享】成思危:制造业应以持续创新突围.

    简要内容:对此,全国人大原副委员长、中国管理现代化研究会理事长成思危在论坛发言时也指出,目前,中国制造业面临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首当其冲的就是中小企业。 首次国产化开发的五行自走式新型采棉机、世界第一的7500吨全回转自航浮吊、大型清洁高效发电设备……昨天开幕的“2008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上,竞相亮相的技术装备创新水平已居历届之最,然而,中国制造业企业整体创新投入能力不足的问题依然被业界专家所担忧。昨天,在“创新与可持续发展——科技创新与装备制造业”主题论坛上,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学部委员吕政指出,中国制造业企业面临的问题之一,就是自主研发投入比例偏低。“全国整体来看,企业自主研发投入只有不到1%,很大一部分是以政府鼓励科研的方式进行投入。”吕政说。“目前,中国很多中小企业的发展是靠廉价的劳动力、土地成本等优势,”理特管理顾问有限公司(Arthur D. Little)全球总裁迈克尔(Michael Traem)对《第一财经日报》表示,“但是,长期来看,这是不可持续的,要想取得长期的成功,企业需要依靠自身的创新能力,提高科技水平。”对于部分中小企业担忧,技术创新会增加企业成本和资金投入这一问题,迈克尔指出,事实上,企业可以做到在创新与成本管理二者之间达到平衡。“当然,如果仅仅是直接投入资金进行研发,会增加成本,但是,创新的意义并不仅是如此,如果在采购部门也进行创新,也许就可以节约更多成本,”迈克尔说,“这些节约的资金,就能够应用于投资研发部门,或者进行更多创新技术的投资,企业的未来就会更好。”对此,全国人大原副委员长、中国管理现代化研究会理事长成思危在论坛发言时也指出,目前,中国制造业面临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首当其冲的就是中小企业。成思危进一步表示,除了宏观政策扶持之外,企业自身进行创新,尤其是持续进行管理创新更为重要,这才是生产力中的“软件”,能够进一步提升竞争力。在迈克尔看来,由于全球经济正在经历金融危机的考验,并且有向实体经济蔓延的趋势,这种情况下,政府对企业进行技术创新依然坚持鼓励态度就显得非常重要。迈克尔认为,政府的鼓励,不仅包括对企业创新有税收优惠、资金支持,更要注重知识产权的保护。“没有任何一个企业愿意在没有良好法律、法规的保护之下,对技术创新领域进行大规模的投资,因此,严格执法的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 仪器制造业核心技术受制于人,高技能人才培养迫在眉睫

    近年来,我国制造业发展取得的成就很大,但是却面临着大而不强、全而不优的局面,制造业基础能力仍然很薄弱,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卡脖子”、“掉链子”风险不断增多。    具体到仪器仪表制造业,我国仪器仪表制造技术研究与产品开发工作虽然已取得较大进展,并成为世界上第二大仪器仪表制造国,但是存在的问题也是很明显的,比如高端仪器仪表依赖进口、产品质量差、产品可靠性稳定性不强等问题凸显。    [b]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高技能人才[/b]    随着新一轮产业革命的到来,我国制造业正在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推动制造业提质升级,迈向高质量发展迫在眉睫。2017年8月,国务院总理在主持召开推动制造强国建设座谈会上表示,促进制造业提质升级,迈向高质量发展,要充分发挥我国人力人才资源丰富这个优势和潜力。    随着我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整个社会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更加旺盛。数据显示,我国技能人才已超过2亿人,占就业总量的26%。然而高技能人才仅有5000万人,占技能人才总量的28%,与德国、日本等制造强国相比,仍有不小的差距。    不管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转向集约型转变、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壮大新兴产业,还是实现由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都需要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需要更多能工巧匠、大国工匠的支撑。  [b]  培养技术技能人才,职业教育大有可为[/b]    一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离不开人才,在人才培养的“蓄水池”中,职业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职业院校毕业生已经成为我国产业大军的主要来源,成为支撑中小企业聚集发展、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和城镇化发展的主力军。    4月13日,全国职业教育大会在北京闭幕。大会特别强调,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是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促进就业创业创新、推动中国制造和服务上水平的重要基础。    据统计,当前全国职业学校开设1200余个专业和10余万个专业点,[url=https://www.lab216.com][color=#000000]实验室仪表网[/color][/url]获悉,基本覆盖了国民经济各领域,每年培养1000万左右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在现代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领域,一线新增从业人员70%以上来自职业院校毕业生。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提出,加大人力资本投入,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深化职普融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探索中国特色学徒制,大力培养技术技能人才。    [b]培养更多高技能仪表人才,我们在行动[/b]    为满足智能制造对仪器仪表员工的新要求,适应参与行业竞争的新格局,四联集团高度重视智能技术工人的培训,近年来着力打造全国仪器仪表制造工职工培训基地、重庆市仪器仪表制造工职工培训基地、重庆市高校、高职、中职仪表专业实习基地、四联集团职业技能大赛基地和职工培训中心,并以“四基地一中心”为建设目标成功申报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    始建于1979年的北京市仪器仪表高级技工学校,经过40年的发展,通过引进德国双元制、对标世界技能大赛、践行工匠精神,把凝聚着特有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的传统技能学校,打造成集技工学历教育、职业技能公共实训、职业技能鉴定、竞赛集训及就业服务为一体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为一体的现代职业技能学校,成为培养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的摇篮。    一流的产品要由一流的技工来制造,先进的科研成果,如果没有技工的工艺化操作,也很难变成有竞争力的产品。    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视,我国仪器仪表高技术技能人才短缺的问题一定会得到改观,推动我国仪器仪表制造业迈向高质量发展,改变高端仪器仪表依赖进口的局面。

  • 绿色制造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幸也?不幸?

    高消耗、高污染、低水平、低效益”为特征的经济增长方式仍占我国经济发展的主导地位,其中制造业及其产品的能耗约占全国能耗的2/3。这情况已经非常严重了,各地埋下的环境地雷连续爆发,且范围越来越广,毒害已经从环境端延伸到食品、药品!这形势已经是人人自危!提出绿色制造科技专项规划一方面说明国家认识到事态的严重性,专项对待,幸也?但另一方面,说明现在绿色技术还非常贫乏,需要专门立项发展,至少暂时还将继续生活“环境恐怖”中,不幸?

  • 山东省环境保护产业协会关于《啤酒制造业废水协商排放限值技术规程》 团体标准立项的通知

    [font=宋体, SimSun][size=18px]各有关单位:[/size][/font][font=宋体, SimSun][size=18px]根据《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国办发〔2017〕27号)、《团体标准管理规定》(国标委联〔2019〕1号)、《山东省环境保护产业协会团体标准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由济南市生态环境局申请的《啤酒制造业废水协商排放限值技术规程》团体标准,经我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审查,符合立项条件,现批准立项。[/size][/font][font=宋体, SimSun][size=18px]请起草单位按照协会标准管理办法有关要求,严格把控标准质量关,切实提高标准制定的质量和水平,增加标准的适用性和实效性,按期完成标准编制的相关工作。[/size][/font][font=宋体, SimSun][size=18px]如有单位或个人对该标准项目存在异议,请在公告之日起10日内将意见书面反馈至山东省环境保护产业协会专家委员会。[/size][/font][font=宋体, SimSun][size=18px]同时欢迎与该团体标准有关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相关企业、行业从业者等加入本标准的研究制定工作,有意参与该团体标准研究制定工作的请与山东省环境保护产业协会专家委员会联系。[/size][/font][font=宋体, SimSun][size=18px] [/size][/font][font=宋体, SimSun][size=18px]联系人:王东芳 13678815131[/size][/font][font=宋体, SimSun][size=18px] 李 敏 17605314322[/size][/font][font=宋体, SimSun][size=18px]邮 箱:xhzjwyhkj@163.com[/size][/font][font=宋体, SimSun][size=18px]地 址:山东省济南市高新区丁豪广场4号楼3层[/size][/font][font=宋体, SimSun][size=18px] [/size][/font][align=right][font=宋体, SimSun][size=18px]山东省环境保护产业协会[/size][/font][/align][align=right][font=宋体, SimSun][size=18px]2023年7月3日[/size][/font][/align][font=宋体, SimSun][size=18px]附件:[/size][/font][img]http://www.ttbz.org.cn/ueditor/dialogs/attachment/fileTypeImages/icon_pdf.gif[/img][url=http://www.ttbz.org.cn/upload/file/20230703/6382399865184044611099430.pdf]关于《啤酒制造业废水协商排放限值技术规程》团体标准立项的通知.pdf[/url]

  • 整合装备制造 中石油集团重塑主业

    文章来源:经济观察报 发布日期 :2006-11-17 文章作者:张衍阁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正在擘画一张清晰的业务图。未来5年,该集团将着力打造装备制造业,使其成为中石油的主营业务之一。 这样,除工程技术服务之外,中石油集团又找到了新的实业支撑。在油价刺激全球加大石油投资的背景下,装备制造业将是其强有力的业务增长点。集团计划“十一五”期间旗下装备制造业销售收入达到260亿元。专业化重组 据中石油集团披露,公司将鼓励相关制造企业采取多种方式进行横向联合,同时加大对重组企业的投资支持力度,提高集团公司资金投入比例。此外还出台了一些旨在支持装备制造企业研发的具体措施。 “专业化重组是一个方向,比如专业的东方物探公司,现在排全球前5名,另外还有测井公司、海洋工程有限公司等。”石油干部管理学院教授韩学功说。 工程技术服务是中石油集团公司的主业,包括物探、钻井、测井、录井和井下作业等,都有专业的公司在操作,但之前对作为辅业的装备制造业投资较小。 济南柴油机股份有限公司是中石油物资装备总公司旗下控股公司,主要生产钻井用内燃机。该公司市场开发部一位人士说,去年底到今年4月份,集团公司就组织了一次对装备制造业务的调查以酝酿重组。 中石油集团在各地有不少装备制造公司。韩学功认为,现在整合就是要拢起拳头,朝专业化和国际化方向发展。 中石油一位人士说,中国每个油田60%的资产都是油井管,每个油田都有装备业,但是真正强的不多。这些公司小而散,整合起来会是一个很大的产业。 “世界上著名的钻井公司都有完整的产业链,从钻井到设备到钻井水泥等。中国虽然市场很大,但是自主开发能力相对薄弱,产业链也不尽完善。”该人士说。 他表示,装备制造主要是指钻井设备,勘探开发的竞争就是钻井的竞争。9月30日,中石油集团成立了钻井工程技术研究院, 加强对这方面的研究。输入与输出 “新疆有一口天然气井开采难度大,中石油没有技术,就请了全球最大的油田技术服务公司斯伦贝谢的几个人,一天的服务费是1.2万美元,要是打个一年半载,代价惊人。这样的井非常多,现在浅度油田很难找到了,要么去深海,要么就去山区或者更深入的地下。” 中石油上述受访人士说。 韩学功说,中石油机械制造水平还可以,常规设备进口不多,技术含量比较高的钻头和钻机很多要进口。中国的设备也有出口,装备输出是技术输出的一部分。现在中国的石油公司在海外收购,还有各种勘探协议,都会输出这些设备。 “现在石油机械的出口特别大,只要你能生产,马上就能出口,但大都是一些低端的产品。”中石油那位人士说。 中石油在石油勘探设备方面也有很多顶尖的技术。去年中石油的重大科技项目就是9000米钻机,这种超深井技术目前只有俄罗斯、美国和挪威等少数几个国家拥有。

  • 18部门联合印发《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行动计划,关系集成电路、半导体材料等领域

    近日,市场监管总局、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8部委联合印发《贯彻实施〈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行动计划(2024—2025年)》(以下简称纲要),纲要锚定2025年发展目标,明确未来两年重点工作,共涉及八大方面,三十五项要求。其中在强化关键技术领域标准攻关中提到[color=#0070c0][b]“在集成电路、半导体材料、生物技术、种质资源、特种橡胶,以及人工智能、智能网联汽车、北斗规模应用等关键领域集中攻关,加快研制一批重要技术标准……”[/b][/color]在健全产业基础标准体系中提到[color=#0070c0][b]“制修订精密减速器、高端轴承、车规级汽车芯片等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共性技术标准,推动解决产品高性能、高可靠性、长寿命等关键问题。强化粉末床熔融等增材制造工艺标准研制,健全元器件封装及固化、新型显示薄膜封装等电子加工基础工艺标准。推动高端金属材料、新型高分子材料和电子专用材料标准制定……”[/b][/color]在加快产业创新标准引领中提到[color=#0070c0][b]“实施新产业标准化领航工程,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民用航空、城市轨道交通、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安全应急装备等产业领域,紧盯产业发展趋势,适度超前研制相关标准,以标准引领产业创新发展……”[/b][/color][b]全文如下:[/b][color=#0070c0][b][/b][/color][align=center][b]贯彻实施《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行动计划(2024—2025年)[/b][/align]为扎实推动《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深入实施,锚定2025年发展目标,明确未来两年重点工作,有序推进全域标准化深度发展,着力提升标准化发展水平,稳步扩大标准制度型开放,不断夯实标准化发展基础,使标准化在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制定本行动计划。一、加强标准化与科技创新互动(一)强化关键技术领域标准攻关。在集成电路、半导体材料、生物技术、种质资源、特种橡胶,以及人工智能、智能网联汽车、北斗规模应用等关键领域集中攻关,加快研制一批重要技术标准。强化基础软件、工业软件、应用软件标准体系建设,尽快出台产业急需标准。建立健全数据跨境传输和安全等标准。实施信息化标准建设行动,瞄准下一代互联网技术演进路线等新场景升级,强化区块链和分布式记账技术标准体系建设,开展6G、IPv6、区块链、分布式数字身份分发等核心标准研究。〔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部、国家卫生健康委、中央网信办、农业农村部、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标准委)、国家数据局牵头,各有关部门和地方人民政府有关主管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以下均需地方人民政府有关主管部门负责,不再列出〕(二)完善科技成果标准转化机制。出台推动标准化与科技创新互动发展的指导意见。完善重大科技项目与标准化工作的联动机制,在科技计划项目中统筹设置标准研究任务和考核目标,推动项目立项与标准研制同步部署、同步进行、同步完成。健全科技成果转化为标准的评价指标体系和服务机制,以标准引领科技成果转化成生产力。推动将标准纳入科技奖励范畴。完善标准与专利协同政策。制定实施国家标准化指导性技术文件管理办法,加快前沿技术成果标准化进程。强化标准研制融入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共性技术平台建设,缩短标准研制周期。强化下一代互联网、元宇宙、合成生物等新兴领域标准化预研究,加快建设标准化项目研究组。建立共性关键技术和应用类科技计划项目产出国家标准立项预评审绿色通道,推动形成标准研究成果的比率达到50%以上。〔科技部、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标准委)牵头,中央网信办、国家知识产权局、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等按职责分工负责〕二、提升现代化产业标准化水平(三)健全产业基础标准体系。制修订精密减速器、高端轴承、车规级汽车芯片等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共性技术标准,推动解决产品高性能、高可靠性、长寿命等关键问题。强化粉末床熔融等增材制造工艺标准研制,健全元器件封装及固化、新型显示薄膜封装等电子加工基础工艺标准。推动高端金属材料、新型高分子材料和电子专用材料标准制定。加快补齐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等工业软件标准短板。制修订一批工业基础标准,助推产业基础高级化。〔工业和信息化部、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标准委)牵头,各有关部门和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四)强化产业融合标准制定。围绕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快研制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与传统产业融合相关标准,健全标准体系,推动传统制造业标准提档升级,完善企业技术改造标准。实施高端装备制造标准化强基工程,持续完善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标准体系,围绕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大中小企业融通、绿色降碳等关键领域,加快技术应用、模式创新、分级分类、测试评价、互联互通等数字化转型关键急需标准制修订,有序推进企业实施数字化转型标准。深化智能制造等标准应用试点,推动矿山、冶金、石化、机械、纺织等传统产业智能化转型升级。围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健全服务型制造标准体系,强化个性化定制共享制造、全生命周期管理、总集成总承包等服务型制造标准制定。围绕金融和实体经济融合,重点研制普惠金融、跨境金融服务、数字金融、风险防控等标准,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有效服务实体经济发展。〔中央网信办、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人民银行、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标准委)、金融监管总局、中国证监会、国家数据局、国家矿山安监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五)推动产品和服务消费标准升级。实施加强消费品标准化建设行动,加快大宗消费品标准升级迭代,建立健全消费品质量分级标准体系,推动产品和服务消费体验标准研制,以提高技术、能耗、排放等标准为牵引,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制定支持协调统一的智能家居标准,完善智能家电、电动家具家居用品标准体系。健全消费类电子产品标准体系,促进多品种、多品牌智能电子产品、移动通信终端产品、可穿戴设备等产品的互联互通。持续强化纺织服装、鞋类箱包、家居装饰装修产品强制性国家标准与配套推荐性标准制修订。重点完善“适老宜小”产品安全和质量标准,加大智能产品、功能性产品等新兴消费品标准供给。完善充电桩、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等标准,加快大功率直流充电系列标准实施应用,研究制定充电桩安全强制性国家标准。加大现代服务业标准制修订,加快现代物流、跨境电子商务、共享经济、联程联运等领域的标准研制。研制基于平台经济的大宗物资和散装商品编码等商贸、交通出行、物流等相关标准,促进传统服务业转型升级。推动文化和旅游领域服务标准制修订,促进服务消费。健全体育标准,制定并完善群众健身、冰雪运动、体育赛事、体育场所、体育用品等标准。〔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标准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牵头,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商务部、文化和旅游部、体育总局、国家能源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六)加快产业创新标准引领。实施新产业标准化领航工程,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民用航空、城市轨道交通、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安全应急装备等产业领域,紧盯产业发展趋势,适度超前研制相关标准,以标准引领产业创新发展。聚焦脑机接口、量子信息、生成式人工智能、元宇宙等领域,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标准研究。持续开展国家高新技术产业标准化试点示范,强化产业创新发展标准化示范引领。〔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部、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标准委)牵头,中央网信办、交通运输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能源局、国家数据局、中国民航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七)完善产业链配套标准链。实施标准化助力重点产业稳链工程,健全工业母机、新型显示等重要产业链标准体系,组建工业母机等重点产业链标准化联合工作组,同步推动技术攻关和标准研制。发挥龙头企业作用,联合产业链上下游产学研用相关方面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聚焦产业链供应链急需,加快研制配套标准。加强产业链上下游标准化技术组织联络联动,推动上下游各环节各领域标准体系有效衔接,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建成国家高端装备制造业标准化试点50个,引领制造业重点产业链优化升级。〔工业和信息化部、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标准委)牵头,各有关部门和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八)加强新型基础设施标准建设。实施新型基础设施标准化专项行动,在移动通信网、固定宽带网、空间信息、新型数据中心等信息基础设施重点领域,持续推进基础标准和应用标准研制,加快健全标准体系,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运营和安全提供技术保障。充分发挥新一代信息技术快速迭代优势,聚焦工业互联网、车联网、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监测网络等融合基础设施重点领域,加快标准研制,释放新型基础设施效能。〔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央网信办、国家发展改革委、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标准委)牵头,自然资源部、住房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国家能源局、国家数据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三、完善绿色发展标准化保障(九)持续健全碳达峰碳中和标准体系。加快健全重点行业企业碳排放核算和报告标准,加快研制产品碳足迹核算基础通用国家标准,制修订碳排放核查程序、人员和机构标准,推动钢铁、铝、塑料、动力电池等重点产品碳排放强度、碳足迹等基础共性标准研制。鼓励企业积极参与碳足迹核算相关国际标准制定。稳步提升重点行业能耗和用能产品能效标准指标,加快新兴领域节能标准制修订,重点完善能耗计算、能效检测、节能评估等配套标准。强化清洁能源利用,加快氢能全产业链标准供给,完善新型储能标准体系。超前布局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标准研究制定,促进关键技术标准与科技研发、示范推广协同推进。制定陆地和海洋生态系统碳汇监测核算、省级温室气体清单标准,健全农业农村减排固碳标准体系,制定水土保持碳汇标准。〔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交通运输部、水利部、农业农村部、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标准委)、国家能源局、国家林草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标准研制。加快推进美丽中国建设重点领域标准规范制定修订。进一步完善大气、水、土壤、噪声、海洋、化学品、新污染物等污染防治标准,制定饮用水水源环境质量标准,健全入河入海排污口监督管理技术标准体系,研制20项家用电器、车辆、船舶、通用机械等产品噪声相关标准。完善生物多样性调查、评估与监测标准体系,加快制定外来入侵物种防控与管理标准,开展农业生态环境监测、保护与修复等标准研制。进一步完善地下水保护、利用、治理标准体系。开展全国生态状况调查评估等技术规范编制。推动山水林田湖草沙冰多生态系统质量监测评价标准化建设,研制一体化保护、修复、成效评估等相关指南,加快红树林、滨海湿地等生态修复相关标准制修订。建立健全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技术标准体系,完善环境影响评价标准体系。加强生态保护红线生态环境监督标准制定和应用,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国家标准制修订工作。研究制定生态环境规划与管理标准。完善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标准体系。加强气候变化监测、预估、气候风险评估、气候变化适应等相关标准研究制定和应用。加强射电天文台、气象雷达站、卫星测控(导航站)、机场等重点领域电磁环境保护要求国家标准制修订。〔工业和信息化部、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交通运输部、水利部、农业农村部、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标准委)、中国气象局、国家林草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十一)推进自然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标准建设。加快推动国土空间规划基础通用类标准制定,研究制定国土空间规划相关评估标准,逐步建设覆盖规划编制管理全流程的相关标准。健全完善自然资源分等定级价格评估标准体系,开展耕地(土壤)资源质量调查评价与监测、质量抽检等标准研制。完善基础性地质调查和战略性矿产资源调查标准。开展海洋地质调查评价、海洋渔业资源调查标准制修订,完善海域使用、海岛开发利用等海洋资源资产监测标准,重点推进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海洋可再生能源利用、海洋生物资源等标准研制。完善集蓄雨水、矿坑(井)水、微咸水等非常规水源开发利用标准。〔国家发展改革委、自然资源部、住房城乡建设部、水利部、农业农村部、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标准委)、国家能源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十二)推动生产方式绿色低碳转型。建立健全农业绿色发展标准,加强绿色投入品、农业节水标准制修订,不断加强秸秆、畜禽粪污、农药包装废弃物等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标准研制。制修订高耗水工业用水定额标准。加强工业企业减污降碳、节能节水节材、资源综合利用、绿色工厂、绿色工业园区、绿色供应链、产品绿色设计等标准研制,探索研究数字赋能工业绿色低碳转型标准,研制尾矿、煤矸石、冶炼渣、磷石膏等产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标准。实施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编制通则,健全清洁生产标准体系,开展60项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示范建设。制修订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等标准。加快完善绿色采购、绿色流通、绿色评定等绿色供应链评价标准。完善绿色金融标准,引领产业绿色转型升级。〔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生态环境部、住房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水利部、农业农村部、商务部、中国人民银行、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标准委)、金融监管总局、中国证监会等按职责分工负责〕(十三)强化生活方式绿色低碳引领。持续扩大绿色产品评价标准覆盖范围,修订绿色产品评价通则。完善食品化妆品、快递物流等限制商品过度包装标准。深入实施制止餐饮浪费等国家标准。制修订生活垃圾分类和处理相关标准。研究制定高耗水服务业用水定额标准。建立学校、绿色场馆等评价标准,推广应用绿色医院建筑评价标准,推动公共机构绿色转型。〔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住房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水利部、商务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标准委)、国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四、推进城乡建设和社会建设标准化发展(十四)实施乡村振兴标准化行动。夯实保障粮食安全标准基础,建立健全种业振兴、高标准农田建设、耕地质量建设保护、农作物病虫害监测防控、农田水利管护、农资质量和基础设施标准。优化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加强智慧农业、设施农业、农产品全过程质量控制、农产品质量分等分级标准制修订。健全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体系,制定农产品品牌评价、主要粮油作物农业社会化服务、农产品减损增效及乡村旅游标准。制修订农业领域标准700项,农业高质量发展标准体系基本建立。强化数字乡村、乡村房屋和基础设施建设,农村供水工程建设和管理,村级综合服务设施和无障碍设施标准制定。加快农村改厕、生活污水、垃圾治理、村庄绿化保洁照明等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标准建设。创建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100个、国家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化示范基地300个。〔农业农村部、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标准委)、住房城乡建设部牵头,中央网信办、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水利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粮食和储备局、国家林草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十五)推进新型城镇化标准化发展。开展城市标准化行动,研究制定城市体检评估标准,完善城市更新相关标准,推进城市设计、城市生态修复、城市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与风貌塑造、老旧小区改造等领域标准化建设。推动建立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标准体系,加强城市基础设施运行与监测、城市综合管理与监督、城市公共服务系统建设与评价等领域标准制定实施。加强城市交通标准体系建设,提升规划建设运营协同衔接水平。健全海绵城市、宜居城市、公园城市等城镇人居环境领域标准。持续深化标准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创建,开展30个城市标准化创新综合试点。〔住房城乡建设部、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标准委)牵头,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交通运输部、国家数据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十六)提升行政管理标准化效能。完善行政管理和政务服务标准体系框架,健全行政许可、政务服务中心、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政务服务事项办理、便民热线运行等领域标准,加强行政审批、政务服务线上线下融合、机关事务管理等领域标准实施应用。研究制定政务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评估评价标准。〔中央网信办、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标准委)、国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加快推动公共资源交易、公平竞争、执法监管、知识产权等领域标准化建设,推进经营主体信用监管标准体系建设,健全全国统一的信用监管规则和标准,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持续推进基层市场监管所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国家发展改革委、司法部、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标准委)、国家知识产权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十七)强化社会治理标准化工作力度。实施社会治理标准化行动,制定实施社会治安防控、乡村治理、网络空间治理等领域相关标准。建设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综合标准化试点100项以上,推动社会治理标准实施应用。加强机构治理领域标准化前瞻研究和统筹协调,推动组织治理、合规管理等领域国内国际标准同步研制和转化。开展网络安全应急能力评估、数据安全风险评估、数据交易服务安全、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评估、个人信息安全合规审计、人工智能安全治理、网络身份认证基础设施等标准研制,推动建设关键信息基础设施领域国家标准验证点,提升网络与数据安全治理效能。〔中央网信办、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标准委)、国家数据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十八)实施公共安全标准化筑底工程。加快城镇燃气、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石油天然气开采、粉尘防爆、危险作业、特种设备、个体防护装备以及事故调查统计等安全领域强制性标准制修订,建立紧急状态下公共安全标准快速转化和发布机制。〔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标准委)、应急管理部牵头,各有关部门和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加强应急预案管理、风险监测预警、灾害应急响应、应急避难场所、灭火和应急救援作战训练与装备、森林草原消防装备、救灾和应急物资保障等领域标准研制。〔公安部、交通运输部、水利部、应急管理部、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标准委)、中国气象局、国家矿山安监局、国家消防救援局、中国地震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健全大型活动安全、爆炸物品管理等标准,完善法庭科学、道路交通管理和执法办案管理中心标准体系,推动建设法庭科学领域国家标准验证点。〔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司法部、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标准委)等按职责分工负责〕加快安全防范视频监控系统要求、视频编解码技术、视频图像分析、边界安全交互等标准研制,为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建设提供技术支撑。推动建立生物安全标准体系。〔中央网信办、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国家卫生健康委等按职责分工负责〕(十九)实施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体系建设工程。健全基础教育、就业创业、基本养老服务、公共文化体育、残疾人服务等领域标准。推动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试点经验共享,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等重点区域树立一批示范标杆。〔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标准委)牵头,教育部、民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文化和旅游部、体育总局、中国残联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加强医疗器械风险管理、质量管理等基础标准研制,健全高端医疗器械标准体系,推进医用机器人、新型生物医用材料、分子诊断技术等新兴领域医疗器械标准研制,完善高风险传染性疾病诊断、防护医疗器械标准体系。推动公共卫生标准体系升级改造,加快公共场所卫生、公共环境健康调查监测等标准制定实施。进一步完善中医药标准体系,推进中医病证诊断、临床疗效评价等标准制修订。推动建立医疗保障标准体系。〔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标准委)、国家医保局、国家中医药局、国家疾控局、国家药监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二十)推进养老和家政服务标准化专项行动。升级养老和家政服务标准体系,开展居家养老服务、老年助餐、认知障碍照护、婴幼儿照护等托育服务、家政电商标准制修订。建设养老和家政服务领域标准化试点示范项目80个,强化养老、家政服务标准实施应用。〔民政部、商务部、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标准委)牵头,各有关部门和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制修订50项适老化改造国家标准,推动家居环境、交通出行、社区服务、康复辅助器具等标准适老化升级,为老年人创造更加舒适便利的环境。〔交通运输部、民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标准委)牵头,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卫生健康委、中国残联等按职责分工负责〕五、实施标准国际化跃升工程(二十一)拓展国际标准化合作伙伴关系。积极践行开放包容、共同合作的国际标准化理念,发展互利共赢的标准化合作伙伴关系。持续完善多双边合作机制,加强世界贸易组织框架下标准合作,不断深化东北亚、亚太、欧洲、东盟等区域标准化合作,进一步拓展与非洲、泛美、海湾阿拉伯国家、大洋洲等区域和国家的标准化合作关系,加强金砖国家、亚太经合组织、上合组织、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等框架下的标准化交流与合作。〔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标准委)牵头,中央网信办、外交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民政部、商务部、国家知识产权局、国家国际发展合作署、全国工商联等按职责分工负责〕(二十二)深化共建“一带一路”标准联通。推动共建“一带一路”标准应用示范项目建设,与共建国家开展人员交流培训,以标准化合作促进产业和经贸合作。加强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标准化战略对接和重点领域标准互认,进一步完善“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标准信息平台,开展标准化信息交流,为共建国家提供标准信息服务。鼓励国内企事业单位在国际贸易、海外工程建设、技术交流合作过程中,加强与共建国家在技术层面的标准合作。〔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标准委)牵头,外交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国务院国资委、国家国际发展合作署等按职责分工负责〕(二十三)深度参与国际标准组织治理。充分发挥我国担任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常任理事国和国际电信联盟(ITU)理事国的作用,积极履行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世界动物卫生组织(WOAH)理事国和成员国责任义务,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组织重要政策规则制定,做好本地化实施应用,参加各技术领域国际标准化技术路线图、白皮书、标准化效益评估报告等研究编制工作,凝练实践经验,提出中国建议。按照国际标准组织需求选派工作人员,支持国际标准组织来华举办各类会议活动。支持国际性专业标准组织来华落驻。〔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标准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农业农村部牵头,各有关部门和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二十四)积极推动国际标准研制。积极参加ISO、IEC、ITU等国际标准组织,联合国粮农组织(FAO)、世界车辆法规协调论坛(WP29)等行业性国际组织活动,国际物品编码组织(GS1)等国际性专业标准组织活动。鼓励国内企事业单位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组织、行业性国际组织和各类国际性专业标准组织活动,贡献中国智慧。深入参与碳达峰碳中和、数字技术、热带特色农业等重点领域国际标准化工作,推动在温室气体减排、能源清洁低碳高效利用、新型电力系统、绿色可持续金融、矿山安全、航运贸易数字化、信息通信、物品编码与自动识别等领域制定一批国际标准。打造一批重点领域国际标准化创新团队。〔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标准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牵头,各有关部门和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二十五)健全稳步扩大标准制度型开放机制。制定实施稳步扩大标准制度型开放指导意见,加快我国标准化对外开放步伐。进一步提高我国标准化工作的公开性和透明度,保障外商投资企业依法平等参与我国标准化工作,支持中小微企业、民营企业等各类经营主体参与标准制修订,支持民营企业牵头设立国际性产业与标准组织。促进国内标准组织与国际标准组织的国内对口单位协同发展,推动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以下简称技术委员会)与国际标准组织技术机构一致性程度达到90%以上。持续开展国际标准跟踪研究,加快转化先进适用国际标准,实现国际标准转化率达到85%以上。大力推进国家标准外文版编译工作,鼓励行业和地方根据需要制定标准外文版。支持自由贸易试验区和自由贸易港根据运行实践提出标准需求。〔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标准委)牵头,外交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商务部、海关总署、国家国际发展合作署、全国工商联等按职责分工负责〕六、深化标准化改革创新(二十六)提升标准供给质量。健全统一协调的强制性国家标准体系,强化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重点工业产品、安全生产、特种设备、社会治安等领域强制性国家标准制定,进一步提高强制性国家标准覆盖面、权威性。系统优化推荐性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体系。强化推荐性标准与强制性国家标准的协调配套。开展推荐性国家标准采信团体标准工作。加快国家标准样品研制。〔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标准委)牵头,各有关部门和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深入实施团体标准培优计划,培育一批优秀的团体标准组织,推进团体标准应用示范,促进团体标准规范优质发展,制定一批填补空白、引领发展的高水平团体标准。实施企业标准“领跑者”制度,增强企业标准“领跑者”有效性、影响力,形成以企业标准“领跑”带动产品和服务质量提升的格局。〔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标准委)、民政部牵头,中国科协、全国工商联等按职责分工负责〕(二十七)提高标准管理水平。持续优化政府颁布标准制定流程、平台和工具,强化标准制修订全生命周期管理,加强标准维护更新、升级迭代。进一步提高国家标准制修订效率,实现新立项国家标准平均制定周期缩短至18个月以内。加强标准统计分析。加强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备案管理。建立国家统筹的区域标准化工作机制。加强团体标准和企业标准的引导与监督。制定团体标准管理办法,健全团体标准良好行为评价机制,规范团体标准发展。推动落实企业标准化促进办法,实施标准创新型企业制度,培育一批标准创新型标杆企业。完善标准版权制度,加大标准版权保护力度。〔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标准委)牵头,各有关部门和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二十八)加强标准推广应用。积极开展标准宣贯培训,丰富宣传形式、渠道和载体,广泛传播标准化理念、知识和方法。加强标准化试点示范建设统筹协调,改进试点示范项目管理,提高试点示范质量和效益,凝炼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经验和典型模式,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标准委)牵头,各有关部门和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鼓励标准化服务机构入驻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示范地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等,鼓励集群促进机构参与标准化研究与标准制修订,鼓励标准化机构入驻集群促进机构,鼓励集群促进机构参与国际标准化工作,培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等,形成集聚式发展效应。持续推进标准化服务业统计分析报告试点,开展标准化服务业统计评价。健全对标达标工作机制,引导企业瞄准先进标准提高水平。〔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商务部、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标准委)、国家统计局、全国工商联等按职责分工负责〕(二十九)强化标准实施监督。制定实施关于加强标准实施与监督工作的指导意见,在宏观调控、产业推进、行业管理、市场准入、金融信贷、政府采购和招投标中积极应用先进标准,在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等质量监管活动中严格依据标准。建立健全法规和政策文件引用标准机制,鼓励相关单位开展标准和法律衔接信息服务。健全标准实施信息反馈机制和标准实施数据调查统计制度,加快建设一批标准实施监测站点和强制性标准实施情况统计分析点,常态化开展重点强制性标准的实施情况统计分析。建立健全标准实施效果评估机制,推进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及团体标准实施效果评估,开展标准实施效果评估范例征集推广工作。建立标准制定投诉举报和监督检查机制,搭建全国标准制定投诉举报平台,接受社会各界对各类标准制定活动、技术委员会工作和标准审评工作的监督。开展行业标准、地方标准监督抽查,加强标准编号、复审和备案监督。持续推动企业标准自我声明公开和监督制度实施,强化企业标准自我声明公开数据归集和分析,推动将企业产品和服务符合标准情况纳入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标准委)牵头,各有关部门和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七、夯实标准化发展基础(三十)深化标准化基础理论研究。持续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标准化研究机构加强标准化共性理论探索和实践应用研究。持续推进标准制度型开放,深入开展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DEPA)等高标准经贸规则对我国标准化工作需求研究,加强世界贸易组织技术性贸易措施协定(WTO/TBT)和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协定(WTO/SPS)标准工作研究。开展合规管理、环境社会治理(ESG)、边境后规则等重点领域标准化研究。积极推进标准数字化研究,构建标准体系框架,开展标准数字化试点。充分发挥中国标准化专家委员会智库作用,强化国际国内重要标准化事项专家论证及决策咨询。〔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标准委)、科技部、商务部、中国工程院牵头,各有关部门和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三十一)加强标准试验验证。制定国家标准验证点建设与管理办法,对标准验证点建设运行和标准验证项目实施一体化管理。设立不少于50个国家标准验证点。推动检验测试方法、检验设备、标准样品等自主创新、协同配套。围绕新兴领域和优势领域,参与国际标准验证,为中外标准体系兼容和互认提供有力支撑。推动标准与计量、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等质量基础设施要素一体化发展。〔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标准委)牵头,各有关部门和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三十二)强化标准化技术机构支撑。推动建成一批国际一流的综合性、专业性标准化科研机构。进一步完善专业标准化技术组织体系,围绕前沿技术和新兴领域前瞻布局,加快培育新型标准化技术组织。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标准化需求,规划新建一批标准化技术组织。发挥标准化总体组作用,研究建立新材料标准化统筹机制,推进跨行业、跨领域标准化协同发展。推进技术组织联络机制实施,畅通技术组织体系微循环。深化推进考核评估,试点开展委员履职能力评估工作。推进技术委员会分类管理、动态管理,实现“能进能出”。〔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标准委)牵头,各有关部门和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三十三)加强多层次标准化人才队伍建设。加强标准化普通高等教育,推进标准化技术职业教育,推进标准化领域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融合发展。开展全国标准化人才分类统计,建设全国标准化人才分类培养数据库,建设一批国家级标准化人才教育实习实训基地。推广“科研团队+标准研制团队”融通发展模式,培养选拔一批标准化领军人才。培育一批企业标准化总监。鼓励技术委员会参与高校标准化课程体系、技术委员会实训基地建设,协同推进标准化专业建设和师资培养。进一步丰富标准云课、委员网络讲堂课程资源,广泛开展标准化教育培训。依托行业、地方、科研机构和高校,建设一批国际标准化人才培训基地,持续开展国际标准青年英才选培活动。〔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标准委)等按职责分工负责〕八、组织实施(三十四)加强组织领导。坚持党对标准化工作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国务院有关标准化协调机制作用,研究制定标准化重大政策,协调标准化重大事项。不断健全各地区各有关部门标准化工作协同推进领导机制,更好发挥政府绩效评价和政绩考核的“指挥棒”作用,统筹提升标准化工作效能。全面开展纲要实施效果评估,把评估结果作为制定“十五五”标准化事业发展规划的重要依据。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将标准化工作与本地区本部门发展规划有效衔接、同步推进。〔国家发展改革委、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标准委)等按职责分工负责〕(三十五)加强政策支持。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对照纲要及本轮行动计划要求,细化责任分工,抓紧工作部署,加强协同配合,确保任务落实落细。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奖励,开展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评选工作,支持地方和行业部门按规定开展标准化表彰奖励。推动标准化学科体系建设,打通标准化科技工作者上升通道。完善标准化统计工作制度,建立健全标准化统计工作程序,加强统计结果应用,开展标准化发展状况总体分析,发布标准化发展年度报告。〔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标准委)牵头,各有关部门和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来源:仪器信息网]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align=right][/align]

  • 标准化管理的重要性知道总比不知道好

    [align=center][size=21px]标准化管理[/size][size=21px]的重要性知道总比不知道好[/size][/align] 现在制造业有一种说法,三流企业做产品,二流企业做品牌,一流企业做标准。谁把住了标准,往往就把握住了产业,把握住了市场,把握住了竞争主动权。其中像生产工艺规范、7S管理标准、国标、地标、行标、团标、企标、文件标准化管理、安全生产管理、企业生产全流程管理等都是标准化管理内容。 下面列举几个标准。 第1, 生产工艺规范。生产就会有生产工艺,生产工艺是制造业企业非常重要的标准,甚至和核心或绝密的标准。这个标准虽然重要,但却不一定会体现在纸面上,有的企业可能是有1个或几个核心员工掌握的,并没有形成文件或书面化的东西,这不能代表他没有,只是在生产流程文件里不够透明,没有形成标准化文件。 生产规模大的、管理科学的、先进的、合理的企业,他一定会有很多标准及标准化管理,而且这些标准也会很科学、合理,并且有纸质或电子版文件,作为生产或生产管理的依据,供员工参照、学习等。这些文件的编写、管理、使用等环节会有严格的把控或管理,这个文件一定不会缺失。 第二,7S管理标准。7S 管理包括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安全、节约,包括了生产环境和人员素养。这个管理标准最早出现在日本,给日本制造业带来很多好处,使日本经济得到了迅猛的发展。这个标准看起来很不起眼,说的就是一些细小的事项,平时注意些就行,实际上并不是这样,没有标准规定,大家认识就不会深刻,最终效果就会有限。这7项内容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既相互联系、互相制约,又相互指导、相互促进。 现在7S管理方法生产、研发、检测、管理、销售、服务等行业企业或部门都在应用或推广,已经成为多类现代化企业管理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也有企业根据自身特点衍生出了“绿色”、“节能”、“再利用”、“形象”、“合作”、“共赢”等管理理念及方法并逐步应用推广。 第三,标准化管理。企业不管是生产、还是管理方面都离不开标准化管理,制造业需要标准化,服务业、管理行业同样也需要标准化。 就拿食品、药品、化学品、环境等这些企业、检测实验室等标准化做的也必须非常到位,环节中的每一步都要严格的规定或要求。比如采样、收样、样品存放、样品前处理、样品检测、废液(实验废弃物)、检测报告、存档、上报、留样等环节都需要标准化,大多环节都得有非常具体标准化文件规范指导。 标准对于企业发展意义非凡,企业发展离不开各种标准的束缚、规范、指导。所以企业发展的过程也是标准的编写、完善、执行、履行的过程。一流的企业做标准,一流的标准成就一流的企业。

  • 【转帖】金华加快推进水果标准化规模化生产提升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金华加快推进水果标准化规模化生产提升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发布来源:金华市食品安全委员会 时间:2008-08-07 从2008年金华市精品水果展示展销会获悉,目前,该市推行水果标准化生产面积达21万亩,建立千亩以上标准化水果示范基地40余个。2007年,全市水果种植面积76.8万亩,年产量54.8万吨,产值25亿元。该市水果品种丰富,小水果独具特色,葡萄、大白桃、梨、草莓、杨梅、枇杷等一大批水果品质优良,深受城乡居民喜爱。经过多年的培育和发展,水果产业已经成为金华农业的优势主导产业之一。许多主产区域已经形成“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格局。 通过近几年的发展,该市积极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不断提高广大果农及相关企业的质量意识、安全意识和品牌意识,加快推进水果标准化、规模化生产,提升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加强水果生产与市场的产销对接,进一步培育做大金华的水果产业,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在展会上,该市有19个梨样品、20个葡萄样品和外地市10余家企业选送的样品,参加浙江吉尼斯葡萄、梨纪录挑战赛。

  • 制造业: 伤筋动骨 的外资并购不能重演

    来源:中国证券网 2006-09-08 12:35 将于9月8日起正式实施的《关于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的规定》(简称《规定》),给长期以来成为我国利用外资“集聚区”的制造业领域带来的冲击,备受业界和专家的关注。  考虑到对外资并购国内制造业实行行政与法律干预是通行各国的国际惯例,业界对《规定》的实施更多地给予积极评价。在这一点上,徐工机械并购案的直接参与者、徐工集团副总经理王岩松的话极具代表性:“《规定》正式实施,为外资并购活动提供了更为良好的制度保障,将对引导和规范境外资本参与我国企业并购活动产生积极影响,使外资的并购活动更加有利于中国经济发展,更加符合我们的国家利益。” 长期以来,我国利用外资主要集中在制造业领域,约占总体利用外资规模的60%一70%,并在近年来呈持续增长的势头。近年来,跨国公司已开始大举进军我国大型制造业,目前,世界上最大的10家工程机械公司,已有9家全面进入中国,并购重点直奔我国工程机械业、电器业等领域的骨干企业、龙头企业。  然而就在引起广泛关注的徐工并购案发生之前,在国内的装备制造业中,一系列“饮鸩止渴”式的引资并购高烧难退:大连电机厂外资并购案、西北轴承厂外资并购案、佳木斯联合收割机厂外资并购案、无锡威孚外资并购案、锦西化机外资并购案、杭州齿轮厂外资并购案……在这些引资并购中,中方痛失品牌、市场和产业平台的残酷现实一再重演。  针对这一问题,有专家指出,近年来在我国改革开放中有一个严重的错误倾向,各地方把吸引外资作为促进经济发展、推进国企改制的主要途径。在地方政府鼓励下,跨国公司乘机加紧并购我国各地方的行业排头兵企业。他们凭借“500强”的优势和公关能力,廉价收购我国骨干企业的优质资产、独有品牌、核心技术和制造能力,将其纳入合资企业,力图控制企业经营权,最后逐步迫使中方退出,最终达到消除潜在竞争对手、垄断我国市场、压制我国技术进步的目的。  发展改革委体改所国有资产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高梁曾在2005年12月发表的论文《警惕中国装备制造骨干企业被外资吞并》中警告说:“如果听任国家多年培育的骨干企业被跨国公司吞并,我国工业的核心和关键部分被外资控制,国家将失去对工业发展和技术进步的主导权,我国经济独立和政治独立的基础将被侵蚀殆尽,中央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振兴装备制造业的方针将失去前提。”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副秘书长隋永滨则表示,外资并购对中国装备制造业的“伤筋动骨”目前还只是局部情况,但任其发展的趋势却很可怕。外资汹涌而至,已经带来了负面效果--行业失去自主发展的空间,因此,应该态度鲜明、理直气壮地设定限制,因为对外资并购国内制造业实行行政与法律干预是国际惯例。  8月8日,由商务部、国资委、税务总局、工商总局、证监会、外汇局等六部门联合发布的《规定》,受到业界和专家的广泛关注。徐工集团副总经理王岩松说:“我从网上逐条研读了《规定》,与此前的《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暂行规定》相比,《规定》的容量、条数都超越《暂行规定》一倍多,使我国外资并购政策得以进一步细化,这将对引导和规范境外资本参与我国企业并购活动产生积极影响。”  王岩松举例说,过去,企业并购活动都要签订严格的保密协议,这就决定了企业很难以向社会全面公开信息的方式,对有关质疑做出有效回应和澄清。正是针对这一点,新规明确了对外资并购提出质询的途径和方式,而如果新规早出台三个月,徐工并购也不至于被大量不实信息歪曲得面目全非。  深圳大学金融系主任国世平教授则告诉记者,资本市场对外开放是必然趋势,在欧美等地都有一套非常完善的外资并购审核机制。我们也应当建立“平时不起作用,但如达到触发条件,就会自动运行”的机制,为企业参与跨国并购构建规范的外部环境。从这个意义上说,即将正式实施的《规定》不仅不会对中外企业正常并购产生不利的影响,还会为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提供保障。

  • 做质量体系服务业好呢?还是制造业好呢?

    金三银四的求职的高峰期,你跳了吗?服务业好呢?还是制造业好呢?本人在第三方检测实验室质量部工作1年多,日常工作主要包括有实验室资质申请维护,实验室质量控制、客户投诉、仪器设备管理等。下一份工作是在像第三方检测认证机构工作好呢?还是制造业的品管部好呢?现在辞职了,很是迷茫,有木有高人指导指导,分享分享?

  • 最新的《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十三五“规划》发布啦!!!

    最新的《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十三五“规划》发布啦!!!

    11月21日国家质检总局和国家认监委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了由32个部委历时2年联合起草的《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十三五“规划》,系国家层面首次对于该行业的专项规划。为便于大家及时和高效地了解”十三五“规划的核心内容,无忧君仔细研究了全文并为大家深度解读和分析重点内容:1 首次对认证认可检验检测行业进行国家层面系统性的规划国家”十二五“规划首次明确了认证认可检验检测行业的定位为现代新兴服务业,在“十二五”获得了平均年均21%的发展速度,但是认证认可检验检测行业始终被各垂直领域处于分割和割裂的状态,各个垂直领域有各自的规划,始终没有系统性和整体性的全局规划。《中国制造2025》》、《消费品标准和质量提升规划》、《装备制造业标准化和质量提升规划》等专项规划均明确了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的基础定位和重要作用,因此针对于此的国家层面系统性的专项规划浮出台面。2 未来检验检测认证行业仍是快速发展的朝阳产业在“十二五”期间,认证认可检验检测行业获得了年平均21%的发展速度,对国民经济的直接贡献从2010年的3619亿增加到2015年的6440亿。按照《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十三五“规划》,2020年认证认可检验检测行业总收入将达到3000亿元左右,比2015年增长55%左右。因此,“十三五”期间认证认可检验检测行业将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属于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3 中小型检测机构大有发展空间在本次发布《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十三五“规划》中,中小型检测机构的地位得到认可和提升。本次规划非常注重民生方面的检测服务体系建设,尤其是食品、日常消费品、农产品等方面的认证体系建设、绿色产品标志以及民生生活末端的检测需求等,因此规划明确推动中小型检测机构在此类领域的能力建设和提升。4 国内认证机构迎来发展新机遇“认证中国,联通世界”是本次发布的《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十三五“规划》提出的四大基础工程之一。在规划中还明确提出基于满足“一带一路”和自贸区建设需求,这些都意味着认证的国际化步伐是必须迈出的,尤其是培育我国自己的国际化认证企业或机构,才能更好地为我国企业在国际化发展中提供支撑。5 食品农产品等认证检测大有前景食品和农产品的安全和健康问题一直广受老百姓关注和吐槽。本次发布的《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十三五“规划》通篇体现了民生需求,例如规划明确提出实施农产品食品安全支撑工程,即用3年至5年在国内肉类、水产、乳制品等行业企业推行实施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体系认证。这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众多认证认可检验检测企业投身到这一新的工程中,在发展自身的同时为民生建设做出贡献。具体详见 http://dwz.cn/4Gs8eVhttp://mmbiz.qpic.cn/mmbiz/cZV2hRpuAPgyAr0KrpUkmdGZr1Wa1gFjEqNwMnDC7e1c22mPD5LiczMz9uALmCeNBu568mMAW52rhwszAUJdjXQ/0?wxfrom=5&wx_lazy=1http://mmbiz.qpic.cn/mmbiz_gif/ibKVqYtSL0yyNO8POIzicZ29l6r3DAic456TFAMdFqibdSBAbdXINE4xZuO5TM7529ZP0U84RwFL5uemtk7Sx3d5uw/0?wx_fmt=gif&wxfrom=5&wx_lazy=1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