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号
视频号
抖音号
抖音号
哔哩哔哩号
哔哩哔哩号
app
前沿资讯手机看

我要投稿

投稿请发送邮件至:weidy@instrument.com.cn

邮件标题请备注:投稿

联系电话:010-51654077-8129

二维码

我要投稿

投稿请发送邮件至:weidy@instrument.com.cn

邮件标题请备注:投稿

联系电话:010-51654077-8129

我国高端科学仪器核心技术攻关存在四大难题——访国科科仪(北京)高端装备研究院有限公司院长/总经理王进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分享: 2024/10/12 13:50:44
导读: 王进步,国科科仪(北京)高端装备研究院有限公司 院长/总经理,曾担任科技部重大专项总体组专家,他提出国内加工能力、工业软件发展滞后、操作系统依赖国外等均是我国高端科学仪器核心技术攻关“卡脖子”难题。

国科科仪控股有限公司(简称“国科科仪”)是中国科学院控股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研制我国第一台场发射枪扫描电子显微镜第一台真空低温离轴三反平行光管、中国第一世界第五的施密特望远镜等,代表了中国电子光学仪器、超高真空产业,以及天文光学仪器研制最高水平。通过融合中科院科研成果和产业资源,国科科仪努力打造中科院高端仪器装备创新发展平台,加快实现尖端科学仪器的自主研发和产业化,服务前沿科学研究和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发展,助力解决国家关键领域“卡脖子”问题。

近日仪器信息网对国科科仪(北京)高端装备研究院院长/总经理王进步进行了采访,就我国科学仪器领域创新高端科学仪器核心技术攻关、成果转化过程中的难点等议题展开了深入探讨。

王进步,国科科仪(北京)高端装备研究院有限公司 院长/总经理,1969年7月出生,高级会计师,国防科工局、上海市、山东省、江苏省科技专家。曾担任科技部重大专项总体组专家,国防科工局重大项目子项目负责人。熟悉企业经营管理、战略管理、财务管理、股权管理、投资管理、风险控制,科研成果转化,熟悉光机电算等专业领域的技术发展。历任中科院南京天文仪器有限公司总经理,中科院南京耐尔思光电仪器有限公司董事长。现任国科科仪(北京)高端装备研究院有限公司院长(总经理),国科科仪(北京)高端科学仪器技术创新研究院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国际标准化组织实验室设计技术委员会(ISO/TC 336)委员。

仪器信息网:在您看来,科学仪器领域的创新对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具有什么意义?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王进步:科学仪器是科技创新的重要支撑和推动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科学仪器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工具,对科技创新、国民经济发展、国防建设和小康社会建设都具有重要的支撑和推动作用。科学仪器的发展和创新往往是催生科技创新的重要要素,许多重大科学发现和技术突破都依赖于先进的科学仪器。例如,诺贝尔自然科学奖项中,有大量奖项是借助各种先进的科学仪器完成的。

科学仪器是经济发展和国防安全的重要保障。科学仪器是信息获取的源头,是信息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保障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不可或缺。新技术革命的关键技术是信息技术,而测量技术则是关键和基础。科学仪器的创新和发展,对于提高国家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仪器创新对国家科技进步具有深远影响。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仪器仪表不断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其发展趋势包括利用新的工作原理、采用新材料及新的元器件,以及通过微型计算机的使用来提高性能。仪器创新不仅能够推动科技进步,还能促进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发展,使国家能够站在科研领域的前沿

仪器信息网:您认为高端科学仪器核心技术攻关的“卡脖子”问题有哪些?该如何解决?

王进步:技术壁垒高高端科学仪器的研发和制造需要高水平的科学技术和创新能力。由于科研经费不足、人才培养不足等原因,中国在某些关键领域的科学技术水平相对滞后,导致技术壁垒高,短期超越难度大

国内加工能力欠缺中国高端科学仪器进口比例高达90%,高端科学仪器的生产需要复杂的工艺和精密的加工,对生产线的要求非常高,而我国在制造高端科学仪器的工业基础相对薄弱

‌‌核心工业软件领域落后中国的核心工业软件领域基本还是无人区,工业软件缺位给智能制造带来了麻烦。工业系统复杂到一定程度,就需要以计算机辅助的工业软件来替代人脑计算,而国产核心工业软件的发展滞后,成为制约因素

操作系统和数据库管理系统依赖国外产品在操作系统和数据库管理系统方面,中国几乎完全依赖国外产品,没有自己的主导产品,这限制了中国在信息技术领域的发展。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可以采取措施加大对科学研究的支持力度,提高科研经费和人才培养的投入,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加强与国外科学机构和企业的合作,促进高端科学仪器的研发和制造;鼓励本土企业增加研发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强相关领域的教育和人才培养;完善政策和法规,提供更加有利的环境

仪器信息网:高端科学仪器研发创新对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要求越来越高,您认为跨学科技术融合创新有哪些难点?该如何应对?

王进步:学科领域的差异性不同的学科领域有其独特性,学科专家之间会出现沟通和理解上的难题,如光机电算各个环节都是一门深奥的学科,学科专家需要学会使用相同的语言,培养更多的跨领域人才,来弥补并解决这个问题。

合作难度多学科交叉研究和跨领域创新需要各学科专家彼此合作来实现。不同学科之间在合作中容易出现语言和思维的障碍,深化合作时需要一定时间的调整和磨合。同时,不同学科的专家在研究问题上存在着分歧,需要充分沟通和交流,在增进互相理解上做出努力。

组织管理难由于高端科学仪器涉及光学、机械、电学、计算机软件等多个领域,高端科学仪器的成果转化需要将各个学科有机整合发挥最佳效果,而单个专家往往只对自身研究的领域精通,对于实际应用场景和其他领域技术的衔接不擅长,因此需要具有综合知识和经验的总协调管理人员,既要听懂专业知识又要熟悉企业团队管理。

成果评价难由于高端科学仪器跨学科研究的多样性,现有的单一学科评价体系难以客观评价跨学科研究成果。评审专家往往来自单一学科,评审意见难以统一,导致许多跨学科研究难以获得长期稳定的研究经费支持

应对策略与建议

启动国家学科交叉中心试点建设,完善整体建设布局方案。由教育行政部门统筹谋划,国家财政设立专项经费,在高校中遴选并支持一批国家级学科交叉中心试点建设;在条件成熟的省(区、市),根据地方特色优势,建设一批省级学科交叉中心试点,赋予地方出台一系列试点政策的自主权,探索出台复合型科创领军人才的培养方案、在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审核中取得突破等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组织变革和制度创新,形成在目标、内容、方式、条件、主体等方面全面支持学科交叉融合的基础制度,持续优化省域统筹、高校负责、社会协同、多方共育的支撑网络。

探索创新组织模式,逐步形成有利于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发展的支持体系。支持高校因校制宜,开展建立学科交叉实体组织”“虚拟组织”“自组织等组织模式的创新探索;完善学科交叉评价体系,突出科研成果助力国家战略实现、推动高精尖缺领域突破的导向,建立以质量、贡献、绩效为导向的相关规范、学术标准、学位授予标准与人才遴选标准;鼓励高校探索建立有利于学科交叉融合的机制,如赋予高校学科交叉科研成果校内职称评聘权,对交叉学科研究生招生和推免生指标、学位论文评选、学位点申报、重大科研与人才项目及创新平台申报推荐给予倾斜支持等;建立多部门支持学科建设的协同联动机制,推动高校与企事业单位、社团组织组建学科交叉融合科技联盟。

共创有利于学科交叉融合发展的文化环境。凝聚学科交叉融合发展思想共识,加强高校教师科学家精神塑造,营造鼓励探索、百家争鸣、宽容失败的学术氛围;支持高校加强学科交叉融合建设发展谋划,鼓励灵活多样的学术交流,创设学术碰撞、争鸣契机,构建产业需求与技术供给多维多元的对接渠道,提高教师参与学科交叉研究的成就感和获得感,激发教师在基础研究、科技创新实践和成果转化等全链条全过程中的科研热情,为学科深度交叉融合奠定良好的环境基础。

仪器信息网:您认为国内科学仪器创新成果转化与产业化难点在哪?产学研合作效率不尽人意的关键症结在哪?又该如何解决?

王进步:缺乏有效的技术于需求匹配:科研人员、企业和政府之间的沟通合作机制不够完善,研发人员看不到市场需求,市场客户听不懂技术指标,导致技术应用于终端产品的过程出现断层。建议:建立起科研机构、企业和政府之间的沟通桥梁,促进成果转化。充分做市场调研,深入了解技术特性,翻译技术指标,了解市场需求,调整科技研发方向,建立科技成果推广平台,加强技术与需求的对接,使科技成果更加贴近市场需求

技术成熟度问题:团队以纵向课题和基础研发为主,技术尚处于实验室阶段,缺乏足够的实践验证,导致技术可靠性、稳定性、可量产性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建议加大对中试环节的投入,为科技成果提供更多的实践验证机会,提高技术成熟度

需要多学科融合: 科学仪器作为一项多学科融合的系统工程,需要技术、理论、材料、部件、器材、设计仿真软件、制造工艺等基础共同支持。


[来源:仪器信息网]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用户头像

作者:雪竹

总阅读量 2w+ 查看ta的文章

网友评论  2
全部评论(2条)
用户头像
p33346402024-10-14 12:51:54
学习学习!!!!!
0回复
用户头像
Ins_634458d02024-10-13 22:59:32
我国高端科学仪器核心技术攻关存在四大难题——访国科科仪(北京)高端装备研究院有限公司院长/总经理王进步
0回复
为您推荐 精选资讯 最新资讯 新闻专题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仪器信息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仪器信息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获本网授权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仪器信息网"。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② 本网凡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③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两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默认仪器信息网有权转载。

使用积分打赏TA的文章

到积分加油站,赚取更多积分

谢谢您的赞赏,您的鼓励是我前进的动力~

打赏失败了~

评论成功+4积分

评论成功,积分获取达到限制

收藏成功
取消收藏成功
点赞成功
取消点赞成功

投票成功~

投票失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