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号
视频号
抖音号
抖音号
哔哩哔哩号
哔哩哔哩号
app
前沿资讯手机看

我要投稿

投稿请发送邮件至:weidy@instrument.com.cn

邮件标题请备注:投稿

联系电话:010-51654077-8129

二维码

我要投稿

投稿请发送邮件至:weidy@instrument.com.cn

邮件标题请备注:投稿

联系电话:010-51654077-8129

【报告推荐】第二届分子互作网络会议之BLI技术篇

进入
阅读更多内容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分享: 2024/05/29 15:43:42
导读: 2024年6月5日,仪器信息网将举办“第二届分子互作创新技术与前沿应用”主题网络研讨会,共邀请12位知名科研院校和仪器企业的业内专家进行探讨交流。

生物层干涉(BLI)技术是一种非标记技术,可实时提供高通量的生物分子相互作用信息。与传统的靶点和药物结合验证方法相比,BLI 技术摆脱了复杂的流路系统,通过浸入即读的生物传感器直接在微孔板中实时定量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2020年,BLI技术被收录于美国药典1108章节,成为药物结合活性分析的标准方法之一。2024年,BLI技术被写入《抗体偶联药物药学研究与评价技术指导原则》,成为检测结合活性的方法之一。

为帮助科研工作者及时了解分子互作技术最新进展和前沿应用,促进业内交流,仪器信息网将于2024年6月5日举办“第二届分子互作创新技术与前沿应用”主题网络研讨会,共邀请12位知名科研院校和仪器企业的业内专家进行探讨交流。其中,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高级工程师樊峥博士北京大学药学院天然药物及仿生药物全国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技师王静博士赛多利斯生物分析产品南区应用经理张财辉先生三位专家围绕BLI技术在抗体开发、中药活性成分发现与靶标确认、药物研发及质量分析等领域中应用进展进行报告分享,欢迎大家报名参会!

报名链接: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YBo(点击报名)

分子互作

精彩报告重磅来袭

樊峥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高级工程师

《生物层干涉技术在抗体研发中的应用》

6月5日 09:00-09:30

协和医科大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博士,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公共技术中心副主任,高级工程师,分子相互作用分析技术平台负责人。从事分子相互作用分析技术研究与支撑工作十余年,熟悉各类分子互作以及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分析技术,包括表面等离子共振技术、生物层干涉技术、等温滴定量热技术、蛋白纯化技术、差式扫描荧光分析以及动态光散射技术等。发表研究论文20余篇,为NATURE、SCIENECE、CELL、PNAS等国际著名学术期刊论文提供了大量分子相互作用等分析数据。

报告摘要:本报告主要介绍生物层干涉技术原理以及主要功能,重点介绍该技术在抗体开发中的应用,包括重组抗体的浓度测定,抗原抗体亲和力检测以及中和抗体表位竞争等方法开发。「报名参会」

张财辉 赛多利斯 生物分析产品南区应用经理

《高通量分子互作Octet®在生物医药领域的应用》

6月5日 9:30-10:00

赛多利斯生物分析产品南区应用经理,从事蛋白药物与免疫细胞分析工作近十年。熟悉分子相互作用分析、细胞成像分析和流式细胞等相关应用,有着丰富的使用和troubleshooting经验。目前主要负责赛多利斯Octet®高通量分子互作仪、Incucyte®实时活细胞分析系统、CellCelector 全自动无损细胞分离系统和iQue®高通量流式细胞仪的应用支持和产品推广工作。

报告摘要:1.生物医药以及发展趋势; 2.Octet的特点和优势;3.Octet药物研发和质量分析案例。「报名参会」

王静 北京大学药学院 副主任技师/特聘副研究员

《分子相互作用技术在中药活性成分发现和靶标确认中的应用》

6月5日 10:00-10:30

北京大学药学院天然药物及仿生药物全国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技师,北京大学宁波海洋药物研究院特聘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分子互作、拉曼光谱和纳米递送技术在生物医学和药学研究中的应用。使用分子互作技术建立了靶标垂钓、中药活性成分发现、药物筛选与验证、竞争抑制研究、分子相互作用的亲和力检测等一系列新方法新体系。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宁波市重点研发计划暨“揭榜挂帅”项目等。近年来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在Nat. Commun., Adv. Mater., J. Am. Chem. Soc., Theranostics, Anal. Chem.等国际著名期刊上发表科研论文13篇,其他作者论文3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多项。

报告摘要:中药历史悠久,临床经验丰富,但往往缺乏直接医学证据,因此制约了其现代化和国际化。其中的关键因素是中药的活性成分和作用机理不明确,不能揭示其治疗疾病的分子机制。本报告将分享利用SPR、BLI、ITC、MST、nanoDSF、磁珠pull-down、人类蛋白质组微阵列芯片、光交联等分子互作技术在中药活性成分发现和靶标确认中的应用。「报名参会」


扫码加入分子互作交流群

(发送备注姓名+单位+职位)

扫码直达报名页面


温馨提示:

1) 报名后,直播前一天助教会统一审核,审核通过后,会发送参会链接给报名手机号。填写不完整或填写内容敷衍将不予审核。

2) 通过审核后,会议当天您将收到短信提醒。点击短信链接,输入报名手机号,即可参会。

附历届会议页面:

1.“第一届分子互作创新技术与前沿应用”主题网络研讨会(2023年) (点击查看)

2.“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技术(SPR) 在药物研发中的应用”主题网络研讨会(2023年) (点击查看)

3.“精准捕捉:从小分子到大分子的BLI垂钓策略”主题网络研讨会(2023年) (点击查看)

[来源:仪器信息网]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用户头像

作者:Ev

总阅读量 57w+ 查看ta的文章

网友评论  0
为您推荐 精选资讯 最新资讯 新闻专题 更多推荐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仪器信息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仪器信息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获本网授权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仪器信息网"。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② 本网凡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③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两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默认仪器信息网有权转载。

使用积分打赏TA的文章

到积分加油站,赚取更多积分

谢谢您的赞赏,您的鼓励是我前进的动力~

打赏失败了~

评论成功+4积分

评论成功,积分获取达到限制

收藏成功
取消收藏成功
点赞成功
取消点赞成功

投票成功~

投票失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