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号
视频号
抖音号
抖音号
哔哩哔哩号
哔哩哔哩号
app
前沿资讯手机看

我要投稿

投稿请发送邮件至:weidy@instrument.com.cn

邮件标题请备注:投稿

联系电话:010-51654077-8129

二维码

我要投稿

投稿请发送邮件至:weidy@instrument.com.cn

邮件标题请备注:投稿

联系电话:010-51654077-8129

最新!马光辉、杨培东、鲍哲南等科学家当选为2021年中国科学院院士(附完整名单)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分享: 2021/11/18 09:45:54
导读: 2021年中国科学院选举产生了65名中国科学院院士和25名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今日,根据《中国科学院院士章程》《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工作实施细则》等规定,2021年共选举产生中国科学院院士65人,其中中国女性科学家5人。在新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中,数学物理学部12人,化学部11人,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10人,地学部9人,信息技术科学部10人,技术科学部13人。新当选院士平均年龄57.4岁,最小年龄45岁,最大年龄68岁,60岁(含)以下的占76.9%。院士队伍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特别是通过特别推荐评审机制,国防和国家安全领域有5人当选,新兴和交叉学科领域有3人当选。

完整名单点击查看:2021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当选院士名单公布

化学部共新增11人,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马光辉研究员是本次当选的5位中国女性科学家之一。

06011629mem8.jpg

马光辉研究员

马光辉研究员,女,1964年9月生。博士生导师,生物材料工程创新团队首席。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001年),中国颗粒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化工学会生物化工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理事,国际期刊J Microencapsulation、Front Chem Sci Engin编委。1984年公派去日本读大学本科,1988年获得日本群马大学纤维高分子工学学士学位,1990和1993年分别获东京工业大学高分子工学硕士和博士学位。1994年-2001年任东京农工大学生物系统应用科学研究科的Assistant Professor,任中科院过程工程所研究员,2005-2013年任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副所长,2002年-至令历任生化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常务副主任,主任。

研究方向为均一生物微球和微囊的制备及其在生化工程和医学工程中的成用,研究和开发用于生化分离、药物载体、 免疫佐剂(疫苗递送系统)、细胞培养微载体、酶固化载体等创新声品。取得了以下创新成果:

1) 发明了尺寸均一生物微球和微囊的制备方法,实现了0.1-100微米内的尺寸可控,并成功研制出制备设备,改变了传统方法无法制备尺寸均一微球微囊的难题,建立了完整的尺寸均一生物微球和微囊制备开台。

2)对微球的结构控制进行了系统研究制,制备出中空、单眼、超大孔等多种结构和不同材料的微球和微囊,并系统研究了结构与生物应用效果的关系,获得独特的应用效果。

3)解決了高粘度多糖材料微米、纳米尺度的可控制备难题,制备出具有蛋白质吸附功能、细胞附着功能和环境敏感功能的多糖微球及凝胶材料。

4)和国内外科研机构及企业合作.成功将独创的微球和微囊技术应用于蛋白质分离、药物缓释、疫苗佐剂、細胞培养,获得了非均一微球无法获得的高效应用效果。


根据《中国科学院院士章程》《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工作实施细则》《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选举办法》等规定,2021年中国科学院选举产生了25名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美籍华人科学家杨培东、鲍哲南位列其中。

ca1349540923dd549b915b62dd09b3de9d8248de.webp.jpg

杨培东(Peidong Yang,美国)

杨培东,1971年8月出生于中国江苏省苏州市,纳米材料学家,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化学系S.K.和Angela Chan杰出能源教授和化学教授 ,上海科技大学物质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 。

1993年杨培东获得中国科技大学应用化学学士学位;1997年获得哈佛大学化学博士学位;1999年进入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化学系任教,先后担任助理教授、副教授、终身教授;2001年至2004年连续获得美国阿尔弗雷德·斯隆奖;2003年被美国“技术评论”杂志列入世界100位顶尖青年发明家;2004年获得美国材料学会青年科学家大奖,是第一位获得该奖的中国人 ;2007年获得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沃特曼奖;2011年入选汤森路透集团遴选的最优秀的100名化学家榜单中第十位,同时入选了10年中最优秀的100名材料科学家中第一位;2012年4月当选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2014年出任上海科技大学物质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2015年9月获得美国麦克阿瑟天才奖 。2016年5月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杨培东主要研究内容为一维半导体纳米结构及其在纳米光学和能量转化中的应用,包括人工光合作用、纳米线电池、纳米线光子学、纳米线基太阳电池、纳米线热电学、碳纳米管纳米流体、低维纳米结构组装、新兴材料和纳米结构合成和操控。

e850352ac65c103841d2be3cb8119313b17e899b.jpg

鲍哲南(Zhenan Bao,美国)

鲍哲南,1970年出生于中国南京,化学家,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 、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 ,斯坦福大学化学工程系教授。

1987年鲍哲南考取南京大学化学系;1995年获得美国芝加哥大学化学系博士学位后进入了贝尔实验室任职;2001年获得贝尔实验室杰出研究人员称号;2004年进入斯坦福大学化学系任教;2007年获得斯坦福大学工程教学女教师优秀奖;2010年底作为创办人之一的C3Nano公司在美国硅谷成立;2011年获得影响世界华人大奖;2015年被选为《自然》杂志年度十大人物;2016年当选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2017年获得世界杰出女科学家成就奖 ;2021年4月当选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 鲍哲南一直致力于化学、材料科学、能源、纳米电子学和分子电子学等领域的研究,研究领域涉及能源、有机和高分子半导体材料、传感材料和分子电子器件、纳米电子学 。


[来源:仪器信息网]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用户头像

作者:YOLO

总阅读量 218w+ 查看ta的文章

网友评论  0
为您推荐 精选资讯 最新资讯 新闻专题 更多推荐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仪器信息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仪器信息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获本网授权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仪器信息网"。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② 本网凡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③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两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默认仪器信息网有权转载。

使用积分打赏TA的文章

到积分加油站,赚取更多积分

谢谢您的赞赏,您的鼓励是我前进的动力~

打赏失败了~

评论成功+4积分

评论成功,积分获取达到限制

收藏成功
取消收藏成功
点赞成功
取消点赞成功

投票成功~

投票失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