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号
视频号
抖音号
抖音号
哔哩哔哩号
哔哩哔哩号
app
前沿资讯手机看

我要投稿

投稿请发送邮件至:weidy@instrument.com.cn

邮件标题请备注:投稿

联系电话:010-51654077-8129

二维码

我要投稿

投稿请发送邮件至:weidy@instrument.com.cn

邮件标题请备注:投稿

联系电话:010-51654077-8129

第三届全国锂电池失效分析与测试技术研讨会在溧阳召开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分享: 2020/12/03 00:35:37
导读: 12月2日,第三届全国锂电池失效分析与测试技术研讨会在天目湖豪生大酒店召开。

仪器信息网讯 2020年12月2日,第三届全国锂电池失效分析与测试技术研讨会在天目湖豪生大酒店召开,本届研讨会聚焦电池与下一代电池关键材料与器件的失效分析,围绕电池失效分析与测试技术进行相关科学与技术的交流与研讨,吸引相关领域学者、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研发人员超400人参会,仪器信息网作为特别支持媒体参会报道。

会场.jpg

大会现场

会议由天目湖先进储能技术研究院、溧阳市人民政府、江苏中关村科技产业园联合组办,溧阳深水科技咨询有限公司承办,会议为期两天,会议首日依次展开锂电正极材料、负极材料、锂硫电池、钠离子电池等四个专题的15个大会报告及对应专题讨论。

会议次日为分析技术、电池热失效、电解液失效、电池模拟仿真等后四个专题的18个大会报告及对应专题讨论【次日报道链接】

IMG_8439.jpg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李泓研究员致开幕词

专题1:正极材料

IMG_8151_副本.jpg

报告人: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所 崔光磊 研究员

报告题目:高镍三元正极电池失效机理的新发现

由于电池失控过程中内部反应复杂,目前对热失控的引发原因仍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崔光磊介绍了其课题组利用绝热和等温量热仪,对三元电池在不同环境中及不同条件下的热行为特征进行系统表征,提出电池管理系统的设计应综合及智能化的考虑电池在不同阶段的放热特点。此外,基于自主设计的同位素标记-气体质谱在线检测装置及电池热失控过程中内部材料原位气体穿梭效应检测装置,首次揭示了三元/石墨电池体系中负极产氧及其穿梭至正极而释放大量热量为电池热失控的主要触因。

IMG_8167.jpg

报告人:北京工业大学 尉海军 教授

报告题目:富锂正极研究进展与失效分析

学术界与产业界都在全力开发更高能量密度和更安全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是制约锂离子电池能量密度进一步提升的瓶颈。尉海军在报告中重点介绍了富锂正极材料尤其是LLOs的最新研究进展并对其失效过程展开讨论,通过系统的研究来进一步提升其循环稳定性,尤其是降低其循环过程中的电压降,进一步推动材料走向应用。

IMG_8207.jpg

报告人:厦门厦钨新能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魏丽英 主任

报告题目:锂离子电池关键材料失效分析

失效分析技术能够帮助企业提高产品的可靠性、降低风险成本、保证用户权益,是未来产品研发与推广的必经之路。而锂电失效分析是一个非常负责的过程,魏丽英表示,针对失效分析,公司正在尝试将失效分析流程标准化,从多角度分析,利用电子显微镜观察颗粒内部裂纹,应用相关原位技术表征材料结构变化,利用电化学工作站分析界面问题等多种设备多种方法作为切入点,以期综合多种方法和失效分析数据,将材料结构与电性能数据间建立更强联系性。

讨论1.jpg

专题讨论环节

答疑1.png

现场答疑集锦

专题2:负极材料

IMG_8305.jpg

报告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季恒星 教授

报告题目:快充储能电池的电极界面调控

近十年来,电池的充电速率逐渐成为限制其应用的突出因素,电池快充能量由电极反应速率决定,是电极反应过程中电子传到、离子传导和电化学转化率的集中体现。季恒星报告面向快充电池对高倍率电极材料的需求,探讨了在不损失能量密度、循环寿命等性能指标的同时,如何提高电极反应速率,并从“界面消除”、“界面重构”、“界面催化”三个方面介绍了其课题组近期的研究进展。

IMG_8334.jpg

报告人:深圳市比克电池有限公司 夏进阳 工程师

报告题目:硅基负极在锂离子电池中的应用及失效研究

随着高镍三元正极及硅基负极等具有高比容量的正负极材料在电池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锂电发生失效的风险越来越高,对其进行失效分析相关研究更显重要。夏进阳在报告中主要介绍了比克动力目前硅基负极体系电芯的失效研究进展,涵盖了硅碳和硅氧两种不同的硅负极体系,通过一些案例分析,进行了相应的失效原因的探究。

IMG_8375.jpg

报告人:湖州金灿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蔡新辉 总监

报告题目:快充负极材料的应用进展与失效问题简析

蔡新辉在报告中介绍了不同应用领域电池对快充负极材料的性能需求,简单探究了负极材料充电时的电化学反应机理与快充失效问题,提出响应的快充产品开发方案:通过源材料结构优选、包覆及造粒技术、工艺、、材料应用等方面的优化,提升负极材料的快充性能并改善其快充析锂问题。

IMG_8402.jpg

报告人:江苏天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毛鸥 总监

报告题目:碳纳米管锂电池负极的导电添加剂

毛鸥在报告中介绍了用碳纳米管等新型导电剂改进硅基负极材料的循环性能及其失效研究。对不同形貌和纯度的碳纳米管和石墨烯及不同种类的硅基材料进行了实验,制备了不同微观尺度的导电网络,减少导电剂用量,提高了电极结构稳定性,改善了硅基负极材料的循环性能。研究了高容量硅材料与常用的石墨复合负极,发现用碳纳米管及石墨烯新型导电剂,尤其少量的单壁碳纳米管,可以有效提高硅材料用量,增加电池首次循环效率与容量。

讨论2.jpg

专题讨论环节

答疑2.jpg

现场答疑集锦

专题3:锂硫电池

IMG_8452.jpg

报告人:北京理工大学 陈浩森 教授

报告题目:锂电池先进结构技术

针对国内“重材料、轻结构”的现状,陈浩森讲解了锂电结构设计的重要意义。他表示,目前,多数企业采用简单模仿来设计电池,不能完全满足电池使役应用需求,更谈不上自主创新电池结构。反观国外,特斯拉设计制造新型4680、2170单体结构,与传统1865相比,材料完全相同,2170系统能量密度提升20%,系统成本下降约9%,重量下降约10%。因此,急需解决电池先进结构瓶颈技术难题。

IMG_8500.jpg

报告人:北京理工大学 黄佳琦 教授

报告题目: 金属锂固液界面形成机制及调控策略

针对金属锂电极的实用化受到锂枝晶生长和较低循环效率限制的问题,黄佳琦课题组从固液界面形成机理角度理解金属锂界面形成过程,并调控金属锂固液界面形成过程中成分和组成的空间分布,有效提升了金属锂界面的循环稳定性。且通过深入分析金属锂界面离子传输特性,通过构建锂离子单离子传输通道,固定阴离子的方式有效提升了金属锂循环沉积的稳定性。

IMG_8519.jpg

报告人:清华大学 张强 教授

报告题目:实用条件下锂硫电池典型失效分析

张强在报告中介绍了锂硫电池体系中适用条件下锂硫电池典型失效分析,并提出“锂键”这一化学概念。“锂键”的形成有效增强了锂硫电池正极界面相互作用,抑制了多硫化物的“穿梭效应”。调控活性硫物种的电化学行为是提升锂硫电池性能的关键手段。

IMG_8527.jpg

报告人:军事科学院防化研究院 王维坤 副研究员

报告题目:锂硫电池的实用化挑战

近年来,研究人员在正极材料的设计制备、负极的钝化保护和电解液的组分改进等方面进行了很多有益探索,但是锂硫电池的实用化进展依然缓慢,还面临诸多挑战:正极面容量难以提高、电解液用量过大、电池寿命短、倍率性能差以及锂负极稳定性问题等,针对这些问题,王维坤 结合近期的研究进展提出思考及系列解决方案。

IMG_8542.jpg

报告人:电子科技大学 王丽平 副教授

报告题目:高能量密度无锂正极FeS2材料研究

随着金属锂负极和电解质技术成熟,不含锂源的材料可用负极。FeS2具有成本低、导电性好、比容量高、能量密度高等优点,成为有竞争力的无锂正极材料。然而其在循环过程中,具有电压滞后、容量衰减快等缺点。王丽平在报告中,针对FeS2性能衰减机制,对其充放电过程机理进行了分析。

讨论3.jpg

专题讨论环节

答疑3.png

现场答疑集锦

专题4:钠离子电池

IMG_8564.jpg

报告人: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周权 博士

报告题目:高功率钠离子电池失效分析

周权在报告中围绕高功率钠离子电池的失效分析展开,主要针对电池的循环衰减和热稳定性两大主要失效现象,进行测试表征及机理研究分析,找到其失效原因,并给出针对性解决方案,同时进一步挖掘钠离子电池的潜在特性和可能的性能优势。

IMG_8580.jpg

报告人:武汉大学 曹余良 教授

报告题目:储能钠离子电池材料及体系的问题与发展

从资源与环境方面考虑,具有与锂电相似电化学性能的钠离子电池体系作为储能电池更具应用优势。近些年,钠离子电池体系方面的研究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一些电极材料已经达到产业化可能。曹余良在报告中简要分析了嵌钠正负极材料的一些问题,讨论了适合嵌钠反应的一些思路,同时对安全性储钠电池电解液和体系成本也进行了一些探讨,并讨论了钠离子电池及其关键材料的发展方向。

IMG_8602.jpg

报告人:上海交通大学 王红 讲师

报告题目:钠离子电池层状氧化物正极材料失效机理研究

王红在报告中系统讲解了层状氧化物正极材料在环境存储过程中的失效机理,并发展了一种简单的原位再生方法,使得时获的正极材料重新得到应用。此外,选用ZrO2作为包覆材料,采用固相球磨法在层状氧化物正极材料表面包覆修饰,采用XRD、SEM、TEM、ICP、等方法研究了其正极材料电化学性能、高温性能、空气稳定性等的不同。表明通过ZrO2包覆的正极材料高温循环稳定性明显提高,过渡金属离子的溶出速度得到抑制。

讨论4.jpg

专题讨论环节

答疑4.png

现场答疑集锦 

展位.jpg

同期展商一角

合影.jpg

参会代表合影


[来源:仪器信息网]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用户头像

作者:阳离子

总阅读量 297w+ 查看ta的文章

网友评论  1
全部评论(1条)
用户头像
平安2020-12-03 15:20:08
新材料,新学科
1回复
为您推荐 精选资讯 最新资讯 新闻专题 更多推荐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仪器信息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仪器信息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获本网授权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仪器信息网"。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② 本网凡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③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两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默认仪器信息网有权转载。

使用积分打赏TA的文章

到积分加油站,赚取更多积分

谢谢您的赞赏,您的鼓励是我前进的动力~

打赏失败了~

评论成功+4积分

评论成功,积分获取达到限制

收藏成功
取消收藏成功
点赞成功
取消点赞成功

投票成功~

投票失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