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号
视频号
抖音号
抖音号
哔哩哔哩号
哔哩哔哩号
app
前沿资讯手机看

我要投稿

投稿请发送邮件至:weidy@instrument.com.cn

邮件标题请备注:投稿

联系电话:010-51654077-8129

二维码

我要投稿

投稿请发送邮件至:weidy@instrument.com.cn

邮件标题请备注:投稿

联系电话:010-51654077-8129

诺贝尔科学奖花开中国起码还要10年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分享: 2013/10/09 21:42:18
导读: 即便10年后中国人的科研成果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也需要时间来验证,到底是真还是假,是重大还是一般。要在那时就能把获得诺贝尔奖当做常态,实在有些勉为其难。

  2013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了美国耶鲁大学的詹姆斯•罗斯曼、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兰迪•谢克曼及德国的托马斯•苏德霍夫,因为他们解释了细胞是如何组织自身的转运系统的。

  汤森路透公司此前曾预测有三项研究,即细胞死亡方式自噬、脱氧核糖核酸甲基化和HER-2/neu原癌基因方面的研究的若干科学家可能获得今年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但是,此次一项都没有预测成功。但汤森路透却成功预测对了今年的物理奖,弗朗索瓦•恩格勒和彼得•希格斯因预测希格斯玻色子存在而获201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即便是今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汤森路透也在2009年就预测罗斯曼和谢克曼将会获奖,只是漏下了苏德霍夫。如此看来,没有人能否认汤森路透预测的某种准确性,而且在2002年-2012年该公司预测的183名可能获奖的候选人中,一语中的人共有27,算得上是神算。

  与此同时,也有中国的预测。9月29日,南京工业大学校长、中科院院士黄维在迎接该校6900名本科新生的开学典礼上做了一个长远的惊人预测:“十年之后的中国,像诺贝尔奖这样的国际性重要指标,在中国大地出现应该将会成为常态,而不是个案。在文学奖之后,自然科学和生命科学方面的奖项将陆续被中国人斩获,没有任何悬念……”

  黄维的这番表述如果不是志壮山河,也应当是气冲云霄。但是,这样的预测能否成为现实或至少有一部分成为现实,是判断科学预测或未来学与说大话或乌鸦嘴之间一个明确的界线。尽管证明诺贝尔奖可以在未来10年成为中国常态的证据与汤森路透的预测根据有相似点,即根据发表论文后的引用数来预测,但是,汤森路透更重要的依据是,确认哪些研究是重要的基础研究和发现,然后再确定该研究和发现的最重要贡献者。

  然而,黄维的根据并非如此。黄维把诺贝尔奖当作未来中国的家常便饭的证据有两个。一是中国科技人员的论文发表量和引用数,二是中国的科研水平和研发投入达到世界一流。

  黄维称,中国科技人员发表国际论文总量居世界第二位,被引用次数排世界第六位,引用次数高的国际论文数量排世界第五位。不过,事实是,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发布的2013年度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表明,2012年中国作者为第一作者的论文共16.47万篇,其中被引用次数高于世界均值的“表现不俗”论文只占了近三成。而且,在平均数上面,中国每篇国际科技论文平均被引用6.92次,低于世界平均10.69的数字。

  至于中国的科研水平,当然有接近甚至超过国际水平的研究,但是,这些研究是什么,数量有多少,并不能获得确认。而且,即便是中国的一些研究处于对国际高水平的跟踪到并行发展水平,也未必能获得诺贝尔奖的青睐,因为诺贝尔奖选择的是第一,或者是奠基性的研究。

  当然,中国的研发投入之大也是不容否认。2012年中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表明,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首次突破万亿元人民币大关,R&D经费投入总量位居世界第三。然而,科研成果的确是没有钱是不行的,但并非是有钱就行。因为,钱在科研中不是第一位的,而是从属的。

  科研的第一位是创新、实干和苦干,以及需要时间和经验的积累。更令人遗憾的是,中国目前投入的科研经费大部分并未用在刀刃上。中国科协一项调查显示,中国的科研资金用于项目本身仅占40%左右,60%都用于开会、出差等。大部分科研经费都不用在正经的科研上,能指望科研出现什么突破性和开创性的成果?

  尽管有人批评诺贝尔奖有倾向性,或者事实上诺贝尔奖也表现出了某种并不公正的现象,但从诺贝尔奖的统计学分析来看,诺贝尔奖无论对于哪个国家都是大餐,而非家常便饭,就连获得诺贝尔奖最多的美国也不可能把诺贝尔奖当作家常便饭,而只是当作通过艰辛劳作,绞尽脑汁的创造后可以烹调和享用的大餐。

  从1901年到2012年的112年间,美国获得诺贝尔奖有298人,堪称世界之冠。排名在2-4名的分别是,英国,获奖总人为84;德国,获奖总人为66;法国,总获奖人数为33。即便以获得奖数最多的美国而言,在112年间,也不过每年有不到3人获奖,对于他们,也只能算是大餐,而非家常便饭。没有充分的准备和有份量的成果,不仅无法吃到诺贝尔奖这份大餐,更不可能把该奖当作家常便饭来享用。

  再从获奖的时间来看,一项重要的科研成果要获得诺贝尔奖一般需要三四十年的时间,甚至更长,原因是,科研成果需要重复检验。例如,高锟从1966年提出光纤通信理论到2009年获奖,至少经历了40年时间。但是,也有获奖较快的,如日本的山中伸弥在2006年证实了诱导多能干细胞,在2012年就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但是,山中伸弥只是获奖者之一,而且诺贝尔奖评委会认为,山中伸弥不过是重新验证并深化了同为获奖者的英国人戈登在1962的发现,即已经定性定型的细胞是可以逆转的。

  所以,即便10年后中国人的科研成果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也需要时间来验证,到底是真还是假,是重大还是一般。要在那时就能把获得诺贝尔奖当做常态,实在有些勉为其难。

  也许,黄维先生的预测要高于汤森路透,所以我们不妨期待和见证,中国人是否在10年之后拿诺贝尔奖如家常便饭。

[来源:中国网]

标签: 诺贝尔
用户头像

作者:叶子

总阅读量 693w+ 查看ta的文章

网友评论  0
为您推荐 精选资讯 最新资讯 新闻专题 更多推荐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仪器信息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仪器信息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获本网授权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仪器信息网"。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② 本网凡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③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两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默认仪器信息网有权转载。

使用积分打赏TA的文章

到积分加油站,赚取更多积分

谢谢您的赞赏,您的鼓励是我前进的动力~

打赏失败了~

评论成功+4积分

评论成功,积分获取达到限制

收藏成功
取消收藏成功
点赞成功
取消点赞成功

投票成功~

投票失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