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号
视频号
抖音号
抖音号
哔哩哔哩号
哔哩哔哩号
app
前沿资讯手机看

我要投稿

投稿请发送邮件至:weidy@instrument.com.cn

邮件标题请备注:投稿

联系电话:010-51654077-8129

二维码

我要投稿

投稿请发送邮件至:weidy@instrument.com.cn

邮件标题请备注:投稿

联系电话:010-51654077-8129

清华教授称施一公今年再次参评院士 排名靠后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分享: 2013/05/03 10:16:46
导读: 施一公现任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医学院常务副院长,在落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后表示,自己回国的目标中从来没有当院士这一条。“回清华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育人”。美国时间4月30日,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名单公布,施一公入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名单,4月25日公布的名单还显示,施一公还入选美国人文和科学院院士。

  成也“院士”,败也“院士”。院士之名,近日将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施一公推上了风口浪尖。

  4月30日,施一公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NAS)外籍院士,而在两年前,他曾落选中科院院士。

  巧合的是,在施一公落选中科院院士之前,他曾在《科学》杂志上发表署名文章,批评中国的科研经费分配体制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国创新能力的发展,许多科学家把太多的时间用在了拉关系上,而没有足够的时间做研究。

  “当初他来清华时,对学校承诺三年内将在《细胞》、《自然》、《科学》杂志上发表12篇论文,这是三份国际权威的杂志。但是他做到了,这种能力非常不一般。”清华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系的一位教授对《第一财经日报》表示。

  鉴于施一公的科学造诣在国际上获得了广泛的认可,而他却在国内疑似“得罪了人”,因此一“成”一“败”,被许多人视作是中国科研体系的尴尬写照。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认同这种“东方不亮西方亮”的背后逻辑。

  “评选只是一个过程,我不认为他没有评上中国院士就说体制不好,中国有中国的评价体系,美国有美国的评价体系。但是这不妨碍他是一个优秀的科学家。”博雅干细胞集团董事长许晓椿对本报表示。

  科学成就卓著

  在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前的4月25日,施一公还当选了美国人文与科学学院外籍院士。就是这样一位美国双科院士,却曾在两年前从中科院院士增选名单中落选,这引发了舆论的广泛关注。

  施一公当年以全国数学竞赛河南赛区第一名保送进清华,又以清华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系第一名的成绩提前一年毕业,后又赴美留学,很快就拿到了终身教职的铁饭碗。

  他选择癌症作为自己的主攻方向,研究的课题是:细胞凋亡和癌症发生的分子机理。致癌原因一直是全球科学家致力研究的目标之一。2003年,由于破解了这一类生命科学之谜,当时年仅36岁的施一公获得全球生物蛋白研究学会颁发的“鄂文西格青年研究家奖”,成为这一奖项设立17年以来首位获奖的华裔学者。

  但是这些并没有阻挡住他的回国之路。2008年2月,施一公全职来到清华,受聘为清华大学终身教授。

  “他组建了生命科学的团队,培养着人才,不仅仅是为了科研。”上述教授表示。

  迄今为止,施一公已在国际权威学术杂志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系统地揭示了哺乳动物、果蝇和线虫中细胞凋亡通路的分子机理,已有若干研究成果申请专利,用于治疗癌症的药物研发。

  “当选美国院士,不仅仅是为国争光,也是中国科学家走出中国的第一步。施一公是一个顶级的科学家,他的研究,对于生命科学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对蛋白质机构的解析,是因为结构和功能直接挂钩。生命科学中有4万多个蛋白质,目前全球才解析上千个,还有很多蛋白质没有解析。”许晓椿对本报表示。

  曾抨击中国科研文化

  拥有如此成就的科学家竟然落选中科院院士,众多舆论开始聚焦中国的院士选举机制。而力挺施一公的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饶毅更曾挥笔4000字抨击院士选拔不公、海外留学归国人员受到排挤的现状。

  在施一公落选前,他和饶毅曾联合署名发文抨击中国的科研经费分配体制和科研文化。在这篇名为《中国的科研文化》的文章中,他们指出尽管近年来中国研究经费持续以20%的比例增长,但这种增长没有对中国的科学和研究起到应有的强大的促进作用,现行的科研经费分配体制甚至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中国创新能力的发展。

  他们认为,目前正是中国打破研究经费管理中各种潜规则、建立健康研究文化的时机,一个简单但重要的起点是所有新的研究经费必须基于学术质量优劣来分配,而不再依赖私人关系。

  对于中国院士选拔的过程以及科研经费分配的现状,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君石对本报表示,说这些话都是需要证据的,中国和美国的评价体系完全不一样,但是都有一套规矩,非常严格。

  “虽然评价体系不同,但是科学是没有边界的,研究领域对科学界的影响也是无国界的。唯一不同的是两个国家对院士的待遇是不同的。”陈君石说。

  “在美国,院士没有特别的待遇,收入也不会有变化,名片上也不会印刷院士的字眼,是教授就是教授,是博士就是博士。”陈君石表示,“但是在中国不同,名片上、称谓上,都带着院士,个别地方单位还给院士特别的待遇,这个差别是存在的。”

  而接受本报采访的另外一位科学家表示,中国的“院士官本位”比较严重,都往官上靠,院士相当于副部级干部,房子是180平方米的规格,出行配车,病了有高干病房,这样的环境导致一些科学家的终极目标就是院士,不搞学术,只去搞关系了。

  “想当院士,必须自己找3个以上的院士去推荐,如果不拉关系,谁去推荐你?而在美国,只是靠科学贡献,而且没有任何待遇。而事实上很多科学家都不去评选中国院士,拿个美国的院士也不错。”上述科学家表示。

  落选院士之谜

  据《中国科学院院士章程》描述,院士的义务与责任是积极促进科学技术的研究、发展和应用,努力创新,做出成绩;提倡科学道德,维护科学精神,发扬优良学风,普及科学知识,起表率作用;积极培养人才,推动科学技术队伍建设的人。

  要当选为中国的院士,本人申请是不予受理的,而要由院士直接推荐候选人,以及由国内各种有关科学技术研究机构、高等院校和中国科协所属一级学会,按组织系统推荐候选人。

  不管中国的院士是如何诞生的,在中国,它都代表着一种科学的地位和身份。虽然此前施一公曾表示,院士不是他回国的目标,但是他仍在角逐着中国的院士地位。

  “施一公今年又参与了中国院士的评选,但是据说在生命科学领域的排名比较靠后。”前述清华大学教授表示。

  这位清华大学的教授表示,两年前的落选是因为施一公当时并没有取得中国国籍,虽然美国已经取消了他的美籍,但仍需要中国方面同意。不过两年前也有公开报道显示,中科院曾回应称,施一公的落选与“国籍”无关。

  而此次排名靠后,上述教授表示施一公受到了刁难。

  这令舆论质疑施一公是因为“得罪人”或是“没搞关系”才当不上院士的,许多人都为施一公鸣不平。但也有观点认为,这种质疑是建立在当美国院士就一定说明他能当上中国院士的推断上,可事实上各国都有自己的标准,美国和中国的院士选拔并无太大可比性,不能简单一概而论。

  许晓椿就表示,落选并不是一件坏事,中美都有各自的评价体系,每个地方都要经过很多次选拔才能当选,即使现在不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不等于以后不是,这也不妨碍施一公是一个优秀的科学家。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标签: 院士
用户头像

作者:秦丽娟

总阅读量 333w+ 查看ta的文章

网友评论  0
为您推荐 最新资讯 新闻专题 更多推荐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仪器信息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仪器信息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获本网授权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仪器信息网"。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② 本网凡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③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两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默认仪器信息网有权转载。

使用积分打赏TA的文章

到积分加油站,赚取更多积分

谢谢您的赞赏,您的鼓励是我前进的动力~

打赏失败了~

评论成功+4积分

评论成功,积分获取达到限制

收藏成功
取消收藏成功
点赞成功
取消点赞成功

投票成功~

投票失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