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仪器信息网
注册
诺坦普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关注

已关注

白金7年 白金

已认证

粉丝量 0

400-860-2855

仪器信息网认证电话,请放心拨打

当前位置: NanoTemper > 公司动态
公司动态

重磅!NanoTemper 年度MST技术用户案例精选

不知不觉已步入2024年,NanoTemper很荣幸又陪伴用户度过了充实又有意义的一年。2023年NanoTemper的用户使用MST技术发表的文章超过2000篇,其中也有不少文章发表在Cell、Nature、Science三大主刊,非常感谢用户对我们的信任。MST微量热泳动技术能够弥补传统的互作技术在高样品消耗、小分子检测以及操作繁琐等方面的不足,能够轻松高效地检测各类具有挑战的样品,因而快速地被应用在各种领域。下面是我们的技术专家们精心挑选的9篇高分文献,为大家解读MST技术是如何在四个不同应用方向助力科学研究的。_小分子在进行小分子亲和力检测时,您可能会遇到样品分子量低或与目标蛋白分子量差异大导致检测信噪比低,实验难优化的问题。MST技术检测不依赖于分子量变化,结合引起的电荷或构象改变同样会被灵敏感应到。中国医学科学院 | 小分子抑制 α-synuclein 聚集帕金森病(PD)的病理表现是α-synuclein的聚集,α-synuclein 被认为是治疗帕金森病的一个潜在靶点。中药天麻中联苯苄型化合物20C,可显著增强PD模型的细胞活力,可能是天麻治疗PD的重要生物活性成分。然而,其作用靶点和作用机制尚不清楚。今年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发表在Cell Death and Disease的研究结果发现,小分子20C可抑制α-synuclein 聚集并阻止PD的进展,并且明确了这些改善是来自20C和α-Syn fibrils的直接互作。α-Syn fiber是由α-Syn单体组装而成的大聚集体,分子量超过420kD,而20C为小分子,二者之间分子量倍数差别在几百倍以上,很难通过基于分子量变化方法进行互作亲和力检测。作者使用MST技术检测了 α-Syn fibrils 与20C的互作(Kd为37μM),证明二者之间存在直接互作。图1. 使用MST测定20C与α-Syn fibrils直接相互作用https://doi.org/10.1038/s41419-023-06116-0IF: 9.0 Q1第二军医大学 | 黄芪甲苷衍生物治疗梗死后心衰的作用和机制来自第二军医大学以及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的张卫东团队在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杂志上撰文,报道了黄芪甲苷优化衍生物HHQ16通过直接作用于心肌细胞逆转肥厚,有效地逆转了心肌梗死诱导的心肌重构,并改善了心功能。研究者对一个新发现的人类 lncRNA(Lnc4012) 及其小鼠同源基因(Lnc9456)进行了全面的鉴定,并对lnc4012/lnc9456在心肌梗死诱导的心肌肥大和心力衰竭的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提供了新的机制见解,并证明lnc4012/lnc9456是一种新的真正的靶点。在研究过程中,研究者通过病理及药理实验确定了lnc9456为HHQ16逆转肥厚和心衰的特异性靶点,并通过MST实验验证了HHQ16与lnc9456具有高亲和力结合,但与抗肥大lncRNA Mhrt无亲和力(图2)。这表明了HHQ16与lnc9456特异性结合,导致其降解的药效机制。图2. MST检测HHQ16与lnc9456(左)及阴性对照(右)亲和力小鼠lnc9456和人lnc4012分子机制具有一致性。HHQ16与lnc4012的亲和力高于其小鼠同源基因lnc9456(图3),并以时间依赖的方式促进体外转录的lnc4012降解。研究者利用MST技术验证了新的小分子HHQ16会与lnc4012/lnc9456特异性结合。而HHQ16与lnc4012/lnc9456的结合会导致其降解,从而拮抗其对心肌细胞G3BP2/NF-κB信号的作用,从而有效地逆转心肌梗死引起的肥厚和心力衰竭。图3. MST检测HHQ16与lnc4012(左)亲和力https://doi.org/10.1038/s41392-023-01660-9IF: 39.3 Q1福建农林大学 | 细胞膜共受体复合体传递生长素信号的分子机制2023年11月,福建农林大学徐通达团队和杨贞标团队在Cell期刊在线发表题为 “ABLs and TMKs are co-receptors for extracellular auxin” 的研究论文,报道了两个新的质外体定位的生长素结合蛋白, ABL1(ABP1-like protein 1)和ABL2,其与生长素结合蛋白ABP1具有相似结构,在细胞膜上形成ABP1/ABLs-TMK生长素共受体感受并传递胞外生长素信号,调控植物生长和发育的分子机制。研究者首先构建了拟南芥ABP1生长素结合位点突变形式的ABP1-5转基因植株,表型分析发现其与tmk突变体类似,呈现明显的生长发育和生长素快速响应缺陷,暗示ABP1-5蛋白可能通过对其他质外体定位的,生长素结合蛋白产生显性负效应,参与TMK介导的生长素信号通路。由于ABP1没有同源基因,为了寻找其他的生长素结合蛋白,研究者通过检索TMK1互作蛋白质组学数据库,鉴定到两个新的生长素结合蛋白,其与ABP1氨基酸序列相似性偏低,但结构类似,且具有高度保守的生长素结合区域,将其命名为ABL1(ABP1-like protein 1)和ABL2。通过生化分析,发现ABL1蛋白定位于质外体,与ABP1类似,研究者提出了科学假设--细胞膜ABLs-TMK蛋白复合体感知并传递胞外生长素信号。表型分析发现:ABL1/2与ABP1的功能具有冗余性,但又有别于ABP1,差异性调控植物的生长发育;ABL1/2与ABP1都通过协同TMK家族,介导生长素的快速响应。作者进一步通过微量热泳动技术(MST)分析发现:与ABP1类似,ABL1和TMK1胞外域都能特异性的结合IAA(图4)和NAA等活性形式的生长素分子。有趣的是,当TMK1胞外域存在的情况下,ABP1和ABL1对生长素的结合能力显著增强(图4,ABP1:4.71uM、ABP1/TMK1-ex:0.094uM; ABL1: 1.73uM、ABL1/TMK1-ex: 0.525uM),这表明了ABP1/ABLs和TMK在结合生长素方面存在协同作用。图4. MST检测IAA与ABP1, ABL1, TMK1-ex, ABP1-5, and ABL1-M2结合https://doi.org/10.1016/j.cell.2023.10.017IF: 64.5 Q1_多肽由于多肽较强的极性偏好,使用其他固定性技术进行多肽亲和力检测过程中,常常遇到黏附的问题,并且很难优化解决。MST检测无需固定样品,直接在溶液中进行亲和力检测,可以避免多肽吸附至固相上的问题。北京大学 | 植物通过有性生殖实现远缘杂交的新机制2023年10月7日,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北大-清华生命科学联合中心、新基石科学实验室瞿礼嘉/钟声团队在Cell上发表了题为“Antagonistic RALF peptides control an intergeneric hybridization barrier on Brassicaceae stigmas”的论文,提出的柱头-花粉间识别的“锁-钥模型”,阐明了柱头处的种间/属间生殖障碍形成的机理,解释了“花粉蒙导效应”。作者研究发现柱头的乳突细胞表面的受体FER/ANJ/HERK1/CVY1与乳突细胞自分泌小肽sRALF33等组分协作构建成"锁",阻止花粉管穿入柱头。自己的花粉以及近缘植物种的花粉携带的7个旁分泌小肽pRALF11/26等即为"钥匙",该“钥匙”打开柱头处的"锁",使得花粉管可以穿入柱头。在研究过程中,作者使用MST技术验证并定量了受体FER/ANJ/HERK1/CVY1与自身分泌的小肽sRALF33以及花粉分泌的小肽pRALF11/26的互作。这也是瞿礼嘉/钟声团队继2017年Science和2022年Science后第三次用MST检测蛋白和多肽的亲和力。在该互作研究中,涉及到3种小肽,共12组的Kd检测,MST检测一对Kd仅需要 200nM 100uL 的蛋白样品,即使进行多组实验,也仅需要非常少量的蛋白样品。MST结果显示,选定的sRALF33、pRALF11或pRALF26分别可以与FER、CVY1、ANJ和HERK1相互作用,并具有高亲和力。图5. sR33、pR11和pR26与FER (E)、CVY1 (F)、ANJ (G)和HERK1 (H)的外结构域具有较高的结合亲和性,而与elf24(阴性对照)的结合亲和性不高https://doi.org/10.1016/j.cell.2023.09.003IF: 64.5 Q1浙江大学|蛋白质脂化修饰研究2023年8月,浙江大学生研院林世贤课题组在 Nature Chemical Biology杂志发表了题为“Computational design and genetic incorporation of lipidation mimics in living cells”的研究成果,报告了一种设计脂化模拟的计算方法。研究团队建立了一个工程系统,用于将这些脂化模拟物整合到大肠杆菌和哺乳动物细胞中几乎任何所需的蛋白质位置。这项研究策略能够实现数百种蛋白质脂化的功能获得研究,促进了卓越治疗候选药物的创造。在该研究中,为了证明基因编码脂质模拟物在设计和合成治疗候选药物中的效用,研究人员使用MST技术检测了人血清白蛋白HSA和脂质模拟改造的多肽药物GLP-1变体之间的相互作用。GLP-1-K20-4HexyF和GLP-1-K20-4OctyF对HSA的Kd值分别为 2.31 μM和0.58 μM,分别比GLP-1-K20-HepoK的15 μM增加了6.5倍和25.9倍。相比之下,野生型(WT) GLP-1未检测到结合,表明增强的结合是由脂质模拟介导的。图6. MST分析多肽药物GLP-1变体对人血清白蛋白HSA的亲和力https://doi.org/10.1038/s41589-023-01400-8IF: 14.8 Q1_免纯化检测亲和力检测一般需要高质量和纯度的蛋白,而一些蛋白本身很难纯化。MST技术可以直接在裂解液中进行亲和力测定,特别适合难纯化,或纯化后不稳定的蛋白样品,为科研人员节省样品和时间。武汉大学中南医院 | 膀胱癌发生发展机制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武汉大学医学研究院王行环团队此前的研究显示POLD1是膀胱癌恶性转变过程中的一个关键分子。在此基础上,王行环团队证实POLD1在膀胱癌组织中较癌旁组织高表达,在肌层浸润性膀胱癌中较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高表达,且与预后相关。团队在体内和体外实验中证明了POLD1能够促进膀胱癌的增殖和转移,并在进一步机制研究中发现,POLD1通过与FBXW7竞争性结合MYC,从而减弱FBXW7介导的MYC泛素化降解。此外,机制研究还发现POLD1可以与MYC形成复合物参与MYC的转录调控,增强MYC的转录活性;另一方面,MYC能够转录激活POLD1,从而形成了一个POLD1-MYC正反馈回路,增强了对膀胱癌的促癌作用(图7)。这项研究成果于2023年发表在 Nature Communications 杂志。图7. POLD1通过稳定MYC调节BLCA的增殖和转移,促进膀胱癌发生发展研究人员首先通过CO-IP验证了POLD1与MYC的结合,而当去掉MYC中与FBXW7α结合的区域MB1后,就检测不到结合了。因此研究团队合成了MB1肽段,然后使用MST技术检测了POLD1与MB1肽之间的亲和力,并与 FBXW7α作对比,证明POLD1对MB1的亲和力比FBXW7α强,因此它可以与FBXW7α竞争结合MYC(图8)。在这个实验中,POLD1和FBXW7α 也都是与GFP融合表达在293T细胞,直接使用细胞裂解液作为target进行检测,无需纯化蛋白。图8. MST技术检测293T细胞中过表达GFP-POLD1的裂解物与MYC-MB1 (WT)肽的结合亲和力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3-38160-xIF: 16.6 Q1_核酸您可以使用带有CY5标记的核酸直接在溶液中进行亲和力检测,实验操作简便且检测一对样品仅需10min,无需担心RNA在检测过程中降解。Scripps研究所 | 靶向RNA降解剂2023年5月24日,Scripps研究所的Matthew D. Disney教授及其合作者在Nature杂志发表了题为“Programming inactive RNA-binding small molecules into bioactive degraders”的研究论文,利用核糖核酸酶靶向嵌合体技术将非活性小分子重编程为靶向RNA降解剂,成功降解miR-155和癌症靶标MYC、JUN的RNA。研究人员基于二维组合筛选进行RNA和小分子高通量分子间相互作用检测,发现了一些可以与pre-miRNA-155结合的小分子。研究人员接下来使用Monolith分子互作仪完成了大量RNA小分子结合表征,验证了C1仅结合于5′GAU/3′C_A motif,其他RNA凸起或者点突变RNA在相同检测浓度范围内看不到明显的结合信号。图9. pre-miR-155-binder C1结合曲线小分子结合于pre-miRNA-155的非活性位点,并不会对细胞内的miRNA-155表达水平产生影响。接下来研究人员构建了双功能小分子核糖核酸酶靶向嵌合体,一端与目标RNA结合,另一端招募并激活RNA酶,从而靶向降解目标RNA。改造后的嵌合体成功在细胞内降低miRNA-155的表达水平,并且在细胞和小鼠模型中抑制了三阴乳腺癌。图10. 将结合pre-miR-155的惰性结合物转化为活性RIBOTAC降解剂为了测试该方法的适用性,研究人员又构建了靶向MYC和JUN的核糖核酸酶靶向嵌合体。这两种蛋白都是重要的癌症靶点,但都是无序蛋白,被认为是不可成药的。改造后的核糖核酸酶靶向嵌合体获得了生物活性并在细胞内精准地靶向降解各自的靶向RNA,使这些癌蛋白驱动的转录和蛋白组学进程失效。这项研究表明对于由这些常见但具有挑战性的致癌基因驱动的癌症,重编程非活性小分子为靶向RNA降解剂可能会带来新的变革。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3-06091-8IF: 64.8 Q1北京大学 | 新型RNA编辑系统开发2023年北京大学药学院汤新景教授开发出一种新颖且便捷的光触发位点特异性RNA编辑系统,并将研究成果发表在Cell Chemical Biology上。为了开发内源性ADAR蛋白的A-to-I可控的编辑策略,作者设计了一种末端有胆固醇修饰的反义寡核苷酸(3’-笼式arASO):由一段2’-OMe修饰的可编程反义域、用于与靶mRNA杂交的硫代磷酸修饰的3’端和位于5’端的用于招募ADAR蛋白的工程化GluR2 R/G基序组成,这种设计能通过招募内源性的ADAR蛋白来实现位点特异性的RNA A-to-I编辑。并且,作者通过2D细胞和3D肿瘤球的实验验证了3’-笼式arASO在的光触发A-to-I编辑能力。为了研究3’-笼式arASO抑制位点特异性的机制,作者使用MST技术检测了3’-笼式arASO与蛋白和核酸的互作:ADAR1-p150是主要的RNA单碱基编辑器。MST技术确定了3’-笼式arASO与ADAR1-p150的结合亲和力与arASO与ADAR1-p150蛋白的亲和力接近,表明胆固醇修饰并不会对其在5’端的ADAR-招募结构域造成明显影响。图11. MST技术检测ADAR1-p150与3’-笼式arASO/arASO亲和力MST技术检测3’-笼式arASO与不配对的腺苷的单链靶RNA(ssRNA)的结合亲和力检测结果表明:3’-笼式arASO在没有光刺激的情况下与ssRNA(A·C错配)的结合亲和力比其阳性对照的结合亲和力低17.4倍,但在给予光照后,其亲和力恢复到与阳性对照组相当的水平(左图)。这表明,在3’-笼式arASO的反义结合域3’端的胆固醇修饰阻断了其与ssRNA(A·C错配)的结合。而胆固醇修饰对arASO与完全配对的ssRNA的结合亲和力没有影响(右图)。图12. 胆固醇修饰阻断了3’-笼式arASO与靶RNA的结合从而抑制其位点特异性编辑https://doi.org/10.1016/j.chembiol.2023.05.006IF: 8.6 Q1中国农业大学 | 核受体转录调节的底物选择和活性抑制新机制睾丸核受体4 (TR4)调节基因的转录激活,在许多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TR4对靶基因的调控涉及通过DNA结合域(DBD)与DNA分子的直接相互作用。然而,TR4与靶基因之间特异性的相互选择性机制不清楚。2023年中国农业大学陈忠周教授课题组在Nucleic Acids Research在线发表了题为 Structures of human TR4LBD-JAZF1 and TR4DBD-DNA complexes reveal the molecular basis of transcriptional regulation 的研究论文,解析了TR4-DBD - DNA复合物的高分辨率晶体结构,并通过MST技术进行了大量的亲和力检测实验,详细阐述了TR4与dsDNA相互作用以及选择性。通过对TR4-DBD - DNA复合物晶体结构分析,第129、138等残基起到结合的关键作用,作者生成了不同的TR4DBD的位点突变体,通过MST实验确定突变后TR4与DNA的亲和力大小(图13)。Y129A、K138A、K142A、R143A和R146A突变对结合的破坏最为明显,其他突变也在不同程度上削弱了二者的互作。图13. MST检测TR4不同突变体与DNA亲和力为了验证TR4的转录调控功能,作者分析了一些下游靶基因的潜在启动子序列,并通过MST实验确定了TR4在每个靶序列上的Kd值。TR4结合了这些靶基因的每个启动子,并且结合亲和力随序列的不同而不同(图14),表明结合亲和力的差异可能与dsDNA结合位点的序列特征有关。图14. MST检测TR4与不同靶序列亲和力晶体结构分析表明,DNA含有两个重复的AGGTCA基序,与两个DBD分子形成异三聚体复合体。为了确定AGGTCA中的最佳基序,作者构建具有相同位点突变的dsDNAs,并进行了MST实验。亲和力结果表明,A1G2G3T4C5A6位点替换G2和T4对结合影响最明显,结合亲和力降低了百倍(图15),说明G2G3T4C5对TR4结合的靶基因至关重要,推断序列PuGGTCA是TR4的最佳目标基序。图15. MST检测不同突变dsDNA和TR4亲和力https://doi.org/10.1093/nar/gkac1259IF: 14.9 Q1_参考文献1. Peng, Y. et al. A small molecule 20C from Gastrodia elata inhibits α-synuclein aggregation and prevents progression of Parkinson’s disease. Cell Death and Disease 14, (2023).2. Wan, J. et al. Astragaloside IV derivative HHQ16 ameliorates infarction-induced hypertrophy and heart failure through degradation of lncRNA4012/9456. 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 8, (2023).3. Yu, Y. et al. ABLs and TMKs are co-receptors for extracellular auxin. Cell (2023) doi:https://doi.org/10.1016/j.cell.2023.10.017IF: 64.5 Q1 .4. Lan, Z. et al. Antagonistic RALF peptides control an intergeneric hybridization barrier on Brassicaceae stigmas. Cell (2023) doi:https://doi.org/10.1016/j.cell.2023.09.003IF: 64.5 Q1 .5. Ding, W. et al. Computational design and genetic incorporation of lipidation mimics in living cells. Nature Chemical Biology 1–10 (2023) doi:https://doi.org/10.1038/s41589-023-01400-8IF: 14.8 Q1 .6. Wang, Y. et al. DNA polymerase POLD1 promotes proliferation and metastasis of bladder cancer by stabilizing MYC. Nature Communications 14, 2421 (2023).7. Tong, Y. et al. Programming inactive RNA-binding small molecules into bioactive degraders. Nature 618, 169–179 (2023).8. Zhang, Y. et al. Light-triggered site-directed RNA editing by endogenous ADAR1 with photolabile guide RNA. PubMed 30, 672-682.e5 (2023).9. Liu, Y. et al. Structures of human TR4LBD–JAZF1 and TR4DBD–DNA complexes reveal the molecular basis of transcriptional regulation. Nucleic Acids Research 51, 1443–1457 (2023).Monolith系列分子互作仪覆盖几乎任何分子类型、缓冲液成分或亲和力强弱的检测项目,并且检测不依赖于分子量,能够轻松应对不同类型的分子间相互作用检测难题。由于篇幅有限,小编先分享这些。如果您还想阅读更多精彩文章和应用案例,欢迎给我们后台留言,我们会第一时间联系到您哦!希望2024年MST技术依旧能够在分子互作检测上大放异彩,在各个领域助力科研学者取得成功!_小分子在进行小分子亲和力检测时,您可能会遇到样品分子量低或与目标蛋白分子量差异大导致检测信噪比低,实验难优化的问题。MST技术检测不依赖于分子量变化,结合引起的电荷或构象改变同样会被灵敏感应到。中国医学科学院 | 小分子抑制 α-synuclein 聚集帕金森病(PD)的病理表现是α-synuclein的聚集,α-synuclein 被认为是治疗帕金森病的一个潜在靶点。中药天麻中联苯苄型化合物20C,可显著增强PD模型的细胞活力,可能是天麻治疗PD的重要生物活性成分。然而,其作用靶点和作用机制尚不清楚。今年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发表在Cell Death and Disease的研究结果发现,小分子20C可抑制α-synuclein 聚集并阻止PD的进展,并且明确了这些改善是来自20C和α-Syn fibrils的直接互作。α-Syn fiber是由α-Syn单体组装而成的大聚集体,分子量超过420kD,而20C为小分子,二者之间分子量倍数差别在几百倍以上,很难通过基于分子量变化方法进行互作亲和力检测。作者使用MST技术检测了 α-Syn fibrils 与20C的互作(Kd为37μM),证明二者之间存在直接互作。图1. 使用MST测定20C与α-Syn fibrils直接相互作用https://doi.org/10.1038/s41419-023-06116-0IF: 9.0 Q1第二军医大学 | 黄芪甲苷衍生物治疗梗死后心衰的作用和机制来自第二军医大学以及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的张卫东团队在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杂志上撰文,报道了黄芪甲苷优化衍生物HHQ16通过直接作用于心肌细胞逆转肥厚,有效地逆转了心肌梗死诱导的心肌重构,并改善了心功能。研究者对一个新发现的人类 lncRNA(Lnc4012) 及其小鼠同源基因(Lnc9456)进行了全面的鉴定,并对lnc4012/lnc9456在心肌梗死诱导的心肌肥大和心力衰竭的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提供了新的机制见解,并证明lnc4012/lnc9456是一种新的真正的靶点。在研究过程中,研究者通过病理及药理实验确定了lnc9456为HHQ16逆转肥厚和心衰的特异性靶点,并通过MST实验验证了HHQ16与lnc9456具有高亲和力结合,但与抗肥大lncRNA Mhrt无亲和力(图2)。这表明了HHQ16与lnc9456特异性结合,导致其降解的药效机制。图2. MST检测HHQ16与lnc9456(左)及阴性对照(右)亲和力小鼠lnc9456和人lnc4012分子机制具有一致性。HHQ16与lnc4012的亲和力高于其小鼠同源基因lnc9456(图3),并以时间依赖的方式促进体外转录的lnc4012降解。研究者利用MST技术验证了新的小分子HHQ16会与lnc4012/lnc9456特异性结合。而HHQ16与lnc4012/lnc9456的结合会导致其降解,从而拮抗其对心肌细胞G3BP2/NF-κB信号的作用,从而有效地逆转心肌梗死引起的肥厚和心力衰竭。图3. MST检测HHQ16与lnc4012(左)亲和力https://doi.org/10.1038/s41392-023-01660-9IF: 39.3 Q1福建农林大学 | 细胞膜共受体复合体传递生长素信号的分子机制2023年11月,福建农林大学徐通达团队和杨贞标团队在Cell期刊在线发表题为 “ABLs and TMKs are co-receptors for extracellular auxin” 的研究论文,报道了两个新的质外体定位的生长素结合蛋白, ABL1(ABP1-like protein 1)和ABL2,其与生长素结合蛋白ABP1具有相似结构,在细胞膜上形成ABP1/ABLs-TMK生长素共受体感受并传递胞外生长素信号,调控植物生长和发育的分子机制。研究者首先构建了拟南芥ABP1生长素结合位点突变形式的ABP1-5转基因植株,表型分析发现其与tmk突变体类似,呈现明显的生长发育和生长素快速响应缺陷,暗示ABP1-5蛋白可能通过对其他质外体定位的,生长素结合蛋白产生显性负效应,参与TMK介导的生长素信号通路。由于ABP1没有同源基因,为了寻找其他的生长素结合蛋白,研究者通过检索TMK1互作蛋白质组学数据库,鉴定到两个新的生长素结合蛋白,其与ABP1氨基酸序列相似性偏低,但结构类似,且具有高度保守的生长素结合区域,将其命名为ABL1(ABP1-like protein 1)和ABL2。通过生化分析,发现ABL1蛋白定位于质外体,与ABP1类似,研究者提出了科学假设--细胞膜ABLs-TMK蛋白复合体感知并传递胞外生长素信号。表型分析发现:ABL1/2与ABP1的功能具有冗余性,但又有别于ABP1,差异性调控植物的生长发育;ABL1/2与ABP1都通过协同TMK家族,介导生长素的快速响应。作者进一步通过微量热泳动技术(MST)分析发现:与ABP1类似,ABL1和TMK1胞外域都能特异性的结合IAA(图4)和NAA等活性形式的生长素分子。有趣的是,当TMK1胞外域存在的情况下,ABP1和ABL1对生长素的结合能力显著增强(图4,ABP1:4.71uM、ABP1/TMK1-ex:0.094uM; ABL1: 1.73uM、ABL1/TMK1-ex: 0.525uM),这表明了ABP1/ABLs和TMK在结合生长素方面存在协同作用。图4. MST检测IAA与ABP1, ABL1, TMK1-ex, ABP1-5, and ABL1-M2结合https://doi.org/10.1016/j.cell.2023.10.017IF: 64.5 Q1______

应用实例

2024.01.26

又一篇nature!Panta助力精子特异性溶质载体SLC9C1的结构解析

01研究背景SLC9C1是精子中特异的溶质载体,属于阳离子/质子逆向转运蛋白SLC9超家族,其表达与精子数量和活力直接相关。SLC9C1包含运输结构域(TD),电压感应结构域 (VSD)和环核苷酸结合结构域 (CNBD)。VSD感知的膜电压如何激活转运体中的离子交换机制一直不清楚。来自海德堡大学的Cristina Paulino课题组在Nature上发表了题为“Structures of a sperm-specific solute carrier gated by voltage and cAMP”的文章,解析海胆SLC9C1的结构,并揭示了三个功能域是如何耦合。文中使用NanoTemper Panta分析配体对SLC9C1的构象的影响。02案例解读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3-06629-wSpSLC9C1以同二聚体的形式组装,通过结构解析,作者明确识别SpSLC9C1不同的结构域:TD、VSD和CTD(包括CNBS和CH1-9)。图1:SpSLC9C1在序列水平上的结构域排列环核苷酸可以使得SLC9C1在静息电位激活,cAMP的激活效果比cGMP高。作者又解析了SLC9C1在cAMP与cGMP存在的情况下的结构(图2A)。发现结合cAMP的SLC9C1结构有很高的构象异质性,特别是CTD。分析发现cAMP破坏了β-CTD之间的二聚体相互作用,导致CTD偏离对称轴。为了进一步表征cGMP和cAMP结合对SpSLC9C1的影响,作者分析分离的CTD (S946-E1193, CNBD和β-CTD) 在加入cAMP和cGMP后Tm的变化。从结构信息来看,cGMP的加入未引起SLC9C1构象上明显改变,对应的ΔTm变化可能很小。因此,需要一种高精度和重复性的方法进行检测。nanoDSF技术检测Tm精度为±0.1℃,避免重复性差造成的假阴性问题。实验时,无需加入染料,也不存在染料分子造成的不兼容或者对蛋白的其他影响。nanoDSF检测显示,环核苷酸诱导CTD的热稳定性增加,其中cAMP产生6°C的位移,而cGMP仅观察到2°C,结果证实了cAMP对SpSLC9C1有较高的增强作用。图2:A.加入cGMP和cAMP后SpSLC9C1 -CTD结构;B.Panta nanoDSF模块检测SpSLC9C1 -CTD(蓝色)以及加入cGMP(紫色)和cAMP(橙色)后Tm综上,cAMP结合在CNBD结构域后也可以破坏β-CTD的相互作用,使其可以在更接近静息电位下被激活,进而进行钠/氢交换,揭示了SLC9C1电压调节与cAMP调节的钠/氢交换机制。03产品技术优势Panta nanoDSF模块具有极高数据重复性和准确性,确保您获得准确的Tm值。实验时无需加入染料,操作简单的同时,保证了实验结果。此外,Panta整合了DLS、SLS、背反射和nanoDSF四大检测模块,只需一份样品,便可以获得多种稳定性参数。PR Panta蛋白稳定性分析仪

应用实例

2024.01.26

NanoTemper案例分享 | MST解析RAS/RAF复合物结构,提供KRAS抑制剂开发新思路

研究背景RAF激酶家族是 RAS-RAF-MEK-ERK 信号级联(MAPK信号)的核心组成部分,可传导细胞增殖、分化等信号。RAF在细胞质中保持自我抑制状态,并通过活化的RAS募集到质膜,被激活后进行信号传递。该信号通路异常通常会导致癌症发生。尽管对KRAS/RAF识别有比较详细的了解,但这种相互作用如何导致RAF激活仍不清楚。研究中涉及到不同激活状态的RAF复合物和RAS结合,互作体系中将含有到3个及以上的分子,传统的方法很难获得准确互作结果。这次我们带来的这篇文献讲述美国丹娜-法伯癌症研究所的工作人员使用MST技术来解析RAF蛋白激活和与RAS互作的关系。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3-40299-6IF: 16.6 Q1研究内容先前对KRAS与RAF的结构研究主要集中在RAF的两个结构域:富含半胱氨酸结构域CRD和RAS结合结构域RBD。为了更好的了解二者的结合以及RAF的激活,作者分析了在MEK1和14-33二聚体的自抑制状态下,KRAS与完整BRAF结合的冷冻电镜结构,并使用MST技术检测不同状态RAF与KRAS亲和力。综合其他实验发现,KRAS结合不足以激活BRAF,说明了RAS结合和激活RAF是可分离的,并提出小分子抑制剂的新思路。研究结果为了探究RBD对KRAS结合的可及性,作者使用MST技术检测了不同结构域的RAF与KRAS亲和力。单独的RBD结构域的亲和力最强(26nM),表明RBD结构域是RAF和KRAS结合的主要区域。此外,通过MST技术检测了RAS蛋白与自抑制(Autoinhibited)和活性状态(Active dimmer)下全长BRAF的亲和力。结果显明,二者亲和力相似(126nM/108nM),也就是RAF在自抑制状态下,RBD参与结合KRAS没有任何空间障碍。在获得自抑制或活性状态时,需将RAF蛋白与MEK或者14-3-3二聚体形成复合物,再检测与KRAS互作。MST技术无需固定样品,避免固定过程对复合物的影响,并且在溶液条件下检测,保证互作分子达到结合解离平衡状态,从而获得更加准确的Kd值。图:MST检测KRAS和BRAF片段或者复合体的亲和力技术优势MST技术是在溶液中进行的检测,无需固定操作,能够使靶标蛋白或者复合物保持稳定状态,在涉及到复合物或者多元互作时,可获得更加准确的亲和力结果。

应用实例

2024.01.15

我与NanoTemper的故事(1) 北大瞿礼嘉课题组_MST连续3年助力发表CNS

投稿作者:李其昀/兰子君(北大-瞿礼嘉老师课题组)用户的自我介绍:瞿礼嘉课题组一直致力于高等植物雌雄互作的分子机制探究,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涉及雌雄方受体小肽互作的研究,实验室一直以来和来鲁华教授、王继纵研究员有合作,来老师团队和王老师团队对分子互作方面的应用有相当强的设备和研究基础,他们对我们在这方面的研究提供了非常多的支持和帮助。我们的故事十几年前在MST技术被商用后,植物小肽受体领域就开始大量使用MST技术作为互作实验的研究工具,由于其节约实验材料、简化测试时长,结果的可重复性和量化也比较可靠,因此也被很多同行优先采用。我们组在2017年发表了Science文章后,后续涉及互作部分的实验都开始采用MST作为一项重要的互作证据。受体和小肽蛋白结构大小的不对称以及较强的极性偏好,使得二者的亲和力检测受到一定条件限制,此外还需要考虑生物学活性等问题,综合来看,MST技术其实是更适合受体小肽这一互作模式的。在2022年,我们课题组的一篇Science文章对多种组合的受体与小肽进行了大量的亲和力测定,MST对我们的遗传学实验提供了强有力的化学佐证。在2023年的Cell文章中,我们通过MST对雌方和雄方、雌方和雌方不同小肽受体之间进行亲和力鉴定,直观地量化了我们模型中的分子关系。 通过MST技术的协助,我们的实验效率得到了显著提高,这也帮助了我们能够去发现更多更有意思的故事。NanoTemper感言感谢用户信任与支持!连续3年登榜CNS文献,其背后对科研的钻研和努力一定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在千军万马的科研路上,看到MST技术成功助力我们的用户,提供强有力的互作证据、提高实验效率并实现研究突破,这也是NanoTemper秉承不断创新技术和服务的初衷。为大家推荐北大瞿礼嘉课题组连续3年发表的CNS文献以及讲座回顾。2017年Science重磅!MST技术引领植物有性生殖研究领域的分子互作检测 2022年植物科学小课堂|MST技术在植物有性生殖研究中的应用 2023年北大瞿礼嘉团队又一Cell力作!Monolith再次助力植物有性生殖机制研究获得突破!讲座回顾主题:MST技术助力的核酸、多肽亲和受体发现与改造及在生物传感中的应用研究嘉宾:北京大学 李其昀博士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在读博士生,师从瞿礼嘉教授。致力于高等植物生殖过程雌雄互作的分子机制研究。目前以共同第一作者身份在Science、Molecular Plant杂志发表论文两篇。

企业动态

2024.01.04

NanoTemper邀您盘点2023

新 品 汇 总1.PR Panta+机械臂 (点击查看)*全自动化操作提升运行通量*无需手动完成≥1536个样品检测*可装载多达4个384微孔板*用于检测所有蛋白质候选分子2.生物素化靶点标记试剂盒*专为光谱位移技术研发的试剂盒*仅需15分钟完成标记*无需去除多余染料,提升效率3.人Fc标记试剂盒 (点击查看)*专为使用光谱位移技术进行亲和力检测而优化的荧光染料*仅需30分钟实现高效的抗体标记15周年,砥砺前行,精彩不停!7月,上海办公室乔迁新址8月-11月,成功开启NanoTemper十五周年活动,三重超值福利和惊喜吸引上千粉丝参与。您与NanoTemper的精彩故事还将继续!敬请期待后续报道。官网新模块-支持中心全新的支持中心模块,可协助客户获取更多实用的信息,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丰富的市场活动与专家面对面交流👇 公众号-菜单栏-企业资讯-市场活动实验指南系列电子书-速速收藏【点击图片 下载查看】1.PROTAC电子书2.DLS动态光散射技术指南3.nanoDSF技术应用指南4.一图看懂生物制品的稳定性评估5.抗体药物开发实验指南6.勃林格殷格研发单克隆抗体应用案例精选CNS文献&权威验证(点击对应标题 查看更多)盘点使用PR蛋白稳定性分析仪发布的国内外文献PR系列蛋白稳定性分析仪-文献汇总北大瞿礼嘉团队又一Cell力作!MST再次助力植物有性生殖机制研究获得突破!斯坦福医学院案例分享MST技术检测蛋白的二聚体亲和力Nature案例分享Monolith助力靶向RNA降解剂研究权威验证系列(一) 看nanoDSF技术如何在生物制品热稳定性分析上替代金标准DSC权威验证系列(二) 湖北省药检院使用Panta对人纤维蛋白原质品进行快速质量控制 应用专题汇总PROTAC专题汇总(点击查看)结构生物学应用汇总 (点击查看)2024,NanoTemper已整装待发!迎接新的热爱与新的挑战!

企业动态

2023.12.28

盘点2023下半年使用【PR系列蛋白稳定性分析仪】发表的国内外文献

今年8月,我们盘点了近三年使用PR系列蛋白稳定性分析仪发表在CNS等国内外期刊的高分文献(点击查看往期高分文献)供大家查阅参考。时近年末,让我们再来看看又有哪些国内外研究团队在PR系列蛋白稳定性分析仪的助力下成功发表文献,这些新的文献或许可为您近期或之后的检测提供新的实验思路或技巧哦!应用方向 从应用方向上看,科研及生物医药领域的研究人员更常借助PR系列蛋白稳定性分析仪的多维度组合模块和功能,进行实时同步评估蛋白热稳定性,胶体稳定性,聚集体与粒径等信息。由此可见,PR提供的组合方法及四种技术模块早已成为CNS必备的高分神器,也是您的理想之选。点击图片,查看详细文献列表选择PR获取实验所需的多维度参数信息,您将看到其他技术所不能提供的稳定性数据。 选择PR让您获得更可靠的、高分辨率的蛋白质稳定性数据,检测出不易被发现的稳定性行为,让您对检测结果充满信心!

应用实例

2023.12.28

北大药学院案例分享 | MST技术助力新型RNA编辑系统开发

Part 1研究背景RNA的A-to-I编辑是一种普遍发生于细胞中的转录后修饰。在RNA上,依赖腺苷脱氨酶(ADAR)介导的腺苷脱氨作用可以通过引导RNA和外源性ADAR酶实现对RNA特定位点的A-to-I编辑,从而通过纠正突变的RNA来实现疾病治疗。然而,外源性ADAR融合蛋白的异位表达会增加脱靶编辑的风险,故利用内源性ADAR蛋白的A-to-I的编辑策略更有发展前景。Part 2研究内容2023年北京大学药学院汤新景教授开发出一种新颖且便捷的光触发位点特异性RNA编辑系统,并将研究成果发表在Cell Chemical Biology上。为了开发内源性ADAR蛋白的A-to-I可控的编辑策略,作者设计了一种末端有胆固醇修饰的反义寡核苷酸(3’-笼式arASO):由一段2’-OMe修饰的可编程反义域、用于与靶mRNA杂交的硫代磷酸修饰的3’端和位于5’端的用于招募ADAR蛋白的工程化GluR2 R/G基序组成,这种设计能通过招募内源性的ADAR蛋白来实现位点特异性的RNA A-to-I编辑。并且,作者通过2D细胞和3D肿瘤球的实验验证了3’-笼式arASO在的光触发A-to-I编辑能力。图1:3’-笼式arASO编辑UAG终止密码子,启动EGFP表达Part 3MST技术应用为了研究3’-笼式arASO抑制位点特异性的机制,作者使用MST技术检测了3’-笼式arASO与蛋白和核酸的互作:ADAR1-p150是主要的RNA单碱基编辑器。MST技术确定了3’-笼式arASO与ADAR1-p150的结合亲和力与arASO与ADAR1-p150蛋白的亲和力接近,表明胆固醇修饰并不会对其在5’端的ADAR-招募结构域造成明显影响。图2:MST技术检测ADAR1-p150与3’-笼式arASO/arASO亲和力MST技术检测3’-笼式arASO与不配对的腺苷的单链靶RNA(ssRNA)的结合亲和力检测结果表明,3’-笼式arASO在没有光刺激的情况下与ssRNA(A·C错配)的结合亲和力比其阳性对照的结合亲和力低17.4倍,但在给予光照后,其亲和力恢复到与阳性对照组相当的水平(左图)。这表明,在3’-笼式arASO的反义结合域3’端的胆固醇修饰阻断了其与ssRNA(A·C错配)的结合。而胆固醇修饰对arASO与完全配对的ssRNA的结合亲和力没有影响(右图)。图3:MST技术检测结果说明胆固醇修饰阻断了3’-笼式arASO与靶RNA的结合从而抑制其位点特异性编辑。https://doi.org/10.1016/j.chembiol.2023.05.006IF: 8.6 Q1Part 4技术优势MST技术可应用于不同样品类型的亲和力检测,不论是蛋白和核酸,还是核酸和核酸。此外,亲和力检测时无需固定,即使核酸的极性较强,也不会出现黏附等问题。MST亲和力检测时间短,只需要10min即可完成,无需担心核酸降解。

应用实例

2023.12.21

免纯化亲和力检测 | Monolith 助力膀胱癌发生发展机制研究

研究背景膀胱癌(BLCA)是公认的泌尿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约占前列腺癌的10%。全世界每年有57万新bing例和21万例死亡。由于其复发倾向和持续监测和随访的必要性,它是经济负担最高的癌症之一。因此,探讨膀胱癌发生发展的机制,寻找诊断和治疗方法是十分必要的。研究内容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武汉大学医学研究院王行环团队此前的研究显示POLD1是膀胱癌恶性转变过程中的一个关键分子。在此基础上,王行环团队证实POLD1在膀胱癌组织中较癌旁组织高表达,在肌层浸润性膀胱癌中较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高表达,且与预后相关。团队在体内和体外实验中证明了POLD1能够促进膀胱癌的增殖和转移。进一步进行机制研究发现,POLD1通过与FBXW7竞争性结合MYC,从而减弱FBXW7介导的MYC泛素化降解。此外,机制研究还发现POLD1可以与MYC形成复合物参与MYC的转录调控,增强MYC的转录活性;另一方面,MYC能够转录激活POLD1,从而形成了一个POLD1-MYC正反馈回路,增强了对膀胱癌的促癌作用(图1)。这项研究成果于2023年发表在 Nature Communications 杂志。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3-38160-xIF: 16.6 Q1研究人员首先通过CO-IP验证了POLD1与MYC的结合,而当去掉MYC中与FBXW7α结合的区域MB1后,就检测不到结合了。所以研究团队合成了MB1肽段,然后用NanoTemper公司的Monolith分子互作技术检测了POLD1与MB1肽之间的亲和力,并与 FBXW7α作对比,证明POLD1对MB1的亲和力比FBXW7α强,因此它可以与FBXW7α竞争结合MYC(图2)。在这个实验中,POLD1和FBXW7α 也都是与GFP融合表达在293T细胞,直接使用细胞裂解液作为target进行检测,无需纯化蛋白。图1:POLD1通过稳定MYC调节BLCA的增殖和转移,促进膀胱癌发生发展图2:MST技术检测293T细胞中过表达GFP-POLD1的裂解物与MYC-MB1 (WT)肽的结合亲和力技术优势Monolith系列仪器在检测分子间相互作用时,可以直接检测细胞裂解液中的靶标蛋白于配体的亲和力,无需纯化蛋白。这种方法特别适合检测难纯化,或纯化后不稳定的蛋白样品,为科研人员节省蛋白纯化的时间,减少工作量。

应用实例

2023.12.14

应用汇总 | 看NanoTemper如何在结构生物学领域大显身手!

结构生物学是通过X射线晶体学、冷冻电镜以及核磁共振技等技术是帮助人们观测和理解微观生物世界大分子的一门科学。仍记得去年颜宁教授所说过的:结构生物学家必须眼见为实,Seeing is believing。看到的越多,越有价值。那么,我们如何发现更多有价值的信息呢?小编汇总了结构生物学领域的五种方向,精选十篇应用案例,让我们一起看看吧!1抑制剂2结核病药物筛选3酶学4多巴胺受体与配体5突破膜蛋白实验痛点抑制剂 NO.1(点击标题,查看更多)  清华大学颜宁团队 闫创业团队 Jiang Xin团队深入探究人源葡萄糖转运蛋白的外表面抑制剂分子机制作者与清华大学闫创业团队在Nature Communications 共同发表了"Cryo-EM structure of human glucose transporter GLUT4",通过冷冻电镜及晶体结构解析等手段,对GLUT家族蛋白与抑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了更深入的探究,从而为发现用于治疗开发的GLUTs抑制剂提供了结构生物学基础。作者使用脂质立方相(LCP)方法获得了SA47与GLUT3复合物的2.3 Å分辨率的晶体结构,并结合Monolith分子互作检测及基于蛋白质脂质体的转运实验,阐明了SA47的作用方式,为发现用于治疗开发的 GLUTs 表面抑制剂提供了分子基础。 NO.2  清华大学Jiang Xin课题组葡萄糖转运蛋白抑制剂清华大学Jiang Xin与颜宁课题组共同通讯在Nature Communications 在线发表了题为"Molecular basis for inhibiting human glucose transporters by exofacial inhibitors" 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报告了一种 GLUT3 的变体GLUT3exo,可用于筛选和验证外表面抑制剂。 随后研究团队鉴定了一种外表面 GLUT3 抑制剂 SA47,并通过Monolith分子互作仪检测SA47与GLUT3及其突变体的相互作用,验证了晶体结构中揭示的抑制剂作用位点。该研究为发现用于治疗开发的 GLUTs 表面抑制剂提供了结构生物学基础。Monolith分子互作仪检测不依赖于分子量变化,非常适合于小分子互作的检测。Monolith检测SA47与GLUT3蛋白WT和突变体的亲和力 NO.3(点击标题,查看更多)  美国基因泰克公司PR助力Nav通道研究,收录Science期刊作者在Science杂志上发表了他们关于Nav通道结构的研究成果"Structural basis of α-scorpion toxin action on Nav channels"。为了研究各种小分子抑制剂和通道门控蛋白的作用,他们首先使用基于nanoDSF技术的PR系列仪器精确地监测了嵌合Nav通道的热变性数据。他们使用了一种来自Androctonus australis蝎子中的致命毒素,锁定了其中引发特定位点疼痛反应的蛋白进行验证。随后又进行了冷冻电镜检测,进一步分析了蛋白的结构与功能。结核病药物筛选 NO.4(点击标题,查看更多)  上海科技大学免疫化学研究所饶子和院士杨海涛教授的合作团队MST技术在抗结核病药物筛选中的应用肺结核病目前仍然是全球人类健康的首要威胁之一。多重耐药和完全耐药的结核分枝杆菌的出现,使它成为极其难以治愈的疾病。因此,发现新的肺结核(TB)药物靶点是科学家们梦寐以求的事。作者在Cell期刊发表了题为”Crystal Structures of Membrane Transporter MmpL3, an Anti-TB Drug Target“的研究论文,文中解析了结核分枝杆菌(M . smegmatis)MmpL3完整的晶体结构以及和四个潜在药物形成的复合物的晶体结构。MmpL3结构的解析,对促进MmpL3的抑制剂的筛选以及抗结核病药物的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作者通过MST实验验证MmpL3及其突变体对抑制剂的结合强弱。结论是SQ109、AU1235、ICA38及 rimonabant与MmpL3的解离常数分别是是1.65 uM,0.003 uM,0.16 uM和29 uM。这项最新重大研究成果,为抑制剂的筛选以及抗结核病药物的研究开辟了抗生素研发的全新途径。 NO.5(点击标题,查看更多)  复旦大学李继喜课题组中科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赵国屏院士团队延伸因子EF-Tu复合物在结核分枝杆菌蛋白翻译中的结构学研究作者在Communications Biology在线发表研究成果“Structural insights of the elongation factor EF-Tu complexes in protein translation of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通过对Ef-Tu不同复合物的晶体学结构研究,发现结核杆菌来源的EF-Tu与EF-Ts之间具有不同的相互作用方式。研究人员通过PR蛋白稳定性分析仪搭载的nanoDSF技术对两千多种小分子进行筛选,得到与EF-Tu特异性结合的抑菌分子Osimertinib,并用MST技术验证了Osimertinib与EF-Tu的直接相互作用。同时,抑菌实验证明Osimertinib具备结核分枝杆菌无毒株H37Ra的菌株抑制能力。这项研究为抗结核药物的筛选提供了新的思路。酶学 NO.6(点击标题,查看更多)  北京大学毛有东课题组蛋白酶体与去泛素化酶动态调控机制课题组在 Nature 在线发表了题为"USP14-regulated allostery of the human proteasome by time-resolved cryo-EM" 的研究论文。研究人员通过时间分辨冷冻电镜技术,揭示了与去泛素化酶动态调控人源蛋白酶体(proteasome)的机制。去泛素化酶USP14通过可逆结合蛋白酶体26S被激活,剪切底物上的泛素链,被认为是一个潜力巨大的癌症和神经退行性疾病的靶标。通过时间分辨冷冻电镜技术,揭示了与去泛素化酶动态调控人源蛋白酶体的机制。 在阐述USP14被蛋白酶体26S激活的机制的过程中,研究团队利用Monolith分子互作仪检测了超大复合物蛋白酶体26S与USP14的相互作用,并在溶液体系中轻松检测三元互作,验证了底物对于USP14-26S亲和力的影响。多巴胺受体与配体 NO.7  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郑三多课题组多巴胺受体与配体的识别机制多巴胺受体广泛分布于中枢神经系统,是各种精神神经疾病的重要治疗靶点。课题组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线发表了题为"Ligand recognition and biased agonism of the D1 dopamine receptor" 的研究论文。本研究通过冷冻电镜技术揭示了D1多巴胺受体(D1R)-Gs复合物的三个结构。文中揭示了D1R有两个单独的结合位点可容纳fenoldopam分子,分别位于正位结合袋(OBP)和扩展结合袋(EBP),并通过Monolith分析得到与结构观察一致的结果。对于亲和力不同的双结合位点的靶标分子与配体相互作用,使用Monolith分析软件可分别拟合计算不同结合位点的亲和力。多巴胺受体D1R具有两个单独的结合位点可容纳fenoldopam分子突破膜蛋白实验痛点 NO.8  欧洲分子生物学实验室膜蛋白的高通量筛选去垢剂的流程在药物开发和结构生物学研究领域中,有许多重要的靶点属于膜蛋白,例如G蛋白偶联受体(GPCRs),离子通道和膜转运蛋白等等,涉及多种生化功能和疾病发生机理,因此一直是研究人员关注的热点。 研究人员使用常用去垢剂DDM把蛋白提取出来,接下来将待筛选的去垢剂预装至96孔板中,把提取出来的蛋白直接进行稀释,孵育一小时后使用PR蛋白稳定性分析仪检测蛋白的Tm与Tagg值。根据检测到的数据,研究人员制作出热图并利用nanoDSF和Backreflection技术开发了一套膜蛋白的高通量筛选去垢剂的流程。 NO.9  爱尔兰科学家使用nanoDSF技术替代传统DSC方法使用脂质立方相(LCP)这一种类膜环境中结晶膜蛋白,由于LCP的粘稠性以及相行为,使用基于染料的传统DSF或DSC的方法来评估蛋白的稳定性基本是不可行的。 使用LCP的结晶方法需要筛选不同的脂质和添加物,把每个LCP组成条件放在许多不同的沉淀剂缓冲液中试验结晶。为了找到良好的LCP条件,最大限度地提高膜蛋白的稳定性,以减少不同结晶试验的次数,爱尔兰科学家使用PR蛋白稳定性分析仪进行了脂立方相中的膜蛋白稳定性检测,并建立了一套方法学,用来快速筛选膜蛋白介观结晶的LCP条件。 以膜蛋白LntEco为例,研究人员首先检测了它在9.9 MAG制备的LCP中的热变性曲线和聚集曲线,然后在脂立方相中进行了与结晶相关的多种处理,包括使用不同的脂质主体、附加脂质体和配体,再用nanoDSF技术检测得到其Tm值的变化,以反映出该种处理方法对LntEco的热稳定性的影响。这一系列的测试也证明了无标记的nanoDSF技术能够在非常粘稠的LCP中测量膜蛋白的稳定性,帮助研究人员在膜蛋白结晶试验之前筛选LCP的条件。 NO.10(点击标题,查看更多)  德国工业大学MST可实现免纯化检测节省实验时间成本在表征膜蛋白功能时,需要在类膜的环境中保持它的天然结构和功能。Nanodiscs可使膜蛋白处于类似磷脂双分子层的环境中,从而模拟膜蛋白在细胞膜中的构象和生物学功能。研究人员就利用了Nanodisc这一工具研究了甘氨酸受体 (GlyR) 在类膜环境中表现出的配体特异性的构象变化,并通过Monolith分子互作仪检测了GlyR与其激动剂的相互作用。研究揭示了GlyR由特定激动剂诱导的构象特征,和在自然环境中配体结合决定受体激活的机制。对于低丰度且难以纯化和固定的膜蛋白,Monolith分子互作检测仪可以实现免纯化检测,直接得到膜蛋白在细胞裂解液中与配体的亲和力,在保证膜蛋白处于天然环境中,最大程度维持其构象和功能的同时节省您制备样品的时间。相关产品在业内,入市8年的PR 系列蛋白稳定性分析仪不断创新的技术并贴合用户需求,凭借无可比拟的4项集成技术,配合超精准的数据检测等多项功能,在晶体学和结构生物学研究中的应用广泛,可在前期蛋白表达、纯化过程中快速而全面地分析影响蛋白稳定性的各种条件,优化纯化流程。用户群每年已超过50%的速度快速增长,早已成为精准表征蛋白稳定性的不二之选!不仅如此,基于MST技术和光谱位移技术的的MO系列分子间相互作用仪也被众多知名药企和科研机构选择,用于分析和验证蛋白的功能完整性。仅在短短几年内,已有数百篇文章被收录在CNS等TOP期刊中,成为助力蛋白表征工具的权威课题组必备产品&高分神器!多功能蛋白稳定性分析仪 PR Panta  ·精准检测,数据质量非常高·无标记检测·检测浓度范围广·低样品消耗量新一代分子互作仪 Monolith X  ·搭载光谱位移技术,检测速度快·无需固定样品,直接在溶液中检测·检测不依赖于分子量咨询电话:010-84462100官网:https://nanotempertech.com

应用实例

2023.11.20

案例分享 | Monolith分子互作仪助力蛋白质脂化修饰研究

研究背景蛋白质脂化在几乎所有与膜相关的生物学途径中都起着核心作用,例如细胞信号传导、蛋白质分泌、细胞死亡和免疫。然而,由于脂化是高度可变的,可逆的,并且经常与其他蛋白质翻译后修饰相互交叉影响,大多数蛋白脂化的生理功能仍然不明确,常见的功能缺失诱变方法对于探索蛋白质脂化往往效果不佳。研究内容2023年8月,浙江大学生研院林世贤课题组在 Nature Chemical Biology(自然化学生物学)杂志发表了题为“Computational design and genetic incorporation of lipidation mimics in living cells”的研究成果,报告了一种设计脂化模拟的计算方法。研究团队建立了一个工程系统,用于将这些脂化模拟物整合到大肠杆菌和哺乳动物细胞中几乎任何所需的蛋白质位置。这项研究策略能够实现数百种蛋白质脂化的功能获得研究,促进了卓越治疗候选药物的创造。在该研究中,为了证明基因编码脂质模拟物在设计和合成治疗候选药物中的效用,研究人员使用Monolith分子互作仪检测了人血清白蛋白HSA和脂质模拟改造的多肽药物GLP-1变体之间的相互作用。GLP-1-K20-4HexyF和GLP-1-K20-4OctyF对HSA的Kd值分别为2.31 μM和0.58 μM,分别比GLP-1-K20-HepoK的15 μM增加了6.5倍和25.9倍。相比之下,野生型(WT) GLP-1未检测到结合,表明增强的结合是由脂质模拟介导的。图:MST分析多肽药物GLP-1变体对人血清白蛋白HSA的亲和力https://doi.org/10.1038/s41589-023-01400-8IF: 14.8 Q1技术优势Monolith系列仪器可以直接检测带有荧光标记(如CY5)的多肽与其他分子间的相互作用,也可以检测经过荧光标记的蛋白与无荧光的多肽分子间的相互作用。检测不依赖于分子量的改变,样品用量少,仅需10分钟就可获得精确的Kd值。

应用实例

2023.11.16

NanoTemper邀您解锁官网全新板块-支持中心

NanoTemper官网更新!时近深秋,NanoTemper在这个收获的季节迎来了一次重大更新!登录NanoTemper官网, 你可以看到我们为您带来了全新的、功能强大的客户支持中心!路径:NanoTemper官网-客户支持-支持中心访问支持中心,您可获得以下全新体验:01技术资料无需登录即可查看,便于大家更容易获得所需信息02实验全流程讲解, 手把手教您如何设置实验-分析数据-使用软件等等03应用案例、仪器手册、耗材订单,应有尽有04与在线客服沟通-留下email, 更快速获取技术专家/销售人员回复示例:支持中心-MO仪器另外,在支持中心的特色条目板块,您可以在探索社区查看更多案例,或进入用户在线诊所,向我们的海外应用专家询问有关仪器运行分析和解释数据的任何问题。图示:特色条目板块注:由于中国地区网络环境原因,部分功能可能无法正常使用,请调整相应网络设置后尝试。百闻不如一见,期待大家速速前往NanoTemper官网体验全新板块支持中心。复制下方地址到浏览器进入支持中心,开启全新探索吧!支持中心https://support.nanotempertech.com/hc/en-us

企业动态

2023.11.09

斯坦福医学院案例cell分享 | MST技术检测蛋白的二聚体亲和力

Part 1研究背景在生物化学中,蛋白质二聚体是由两个蛋白质单体或单个蛋白质形成的大分子复合物,它们通常是非共价结合的。蛋白质二聚体是一种蛋白质四级结构。有些蛋白需形成同源或者异源二聚体才能发挥其特定的功能,且不同聚集体的亚型与不同靶蛋白特异性结合,如14-3-3蛋白。对聚集体的状态维持和解离研究能更加清楚的了解生物学过程,并且开发特异性的靶标药物,用于疾病的治疗。由于聚集体是蛋白的四级结构组成部分,因此,一般来检测聚集体的亲和力需要先形成蛋白单体,也就是极低的蛋白浓度,对于很多互作方法来说无法实现检测。下方这篇Cell文献介绍了MST成功检测蛋白的二聚体亲和力以及小分子对聚集过程的影响。Part 2研究内容美国斯坦福大学Paul A. Khavari小组使用葡萄糖解聚DDX21二聚体来调节mRNA剪接和组织分化。2023年1月出版的《Cell》杂志发表了这项成果。https://doi.org/10.1016/j.cell.2022.12.004IF: 64.5 Q1葡萄糖是一种普遍的生物能量来源,此外,研究发现,葡萄糖可能重塑分化所需蛋白质的功能,使分化过程得以实现。DDX21是一种DEAD-box RNA解旋酶,为同源二聚体状态,DDX21调节黑素细胞干细胞的分化。然而,DDX21在表皮分化中的功能尚未不清晰。在该研究中,作者发现,葡萄糖结合DDX21的ATP结合域,改变其构象,进而造成DDX21解离。在分化过程中,DDX21以葡萄糖依赖的方式定位于mRNA内含子中特定的模体,并促进关键的促分化基因的剪接。为了更清楚地了解葡萄糖对DDX21二聚化的影响,作者需检测(不)结合葡萄糖时DDX21二聚体亲和力。MST技术上机检测的浓度可以低至pM-nM,保证DDX21为单体状态,进而获得准确的二聚体亲和力结果。此外,MST对缓冲成分没有要求,并且是检测达到平衡状态时的亲和力。因此,可以将葡萄糖作为缓冲成分加入到体系中,并且使葡萄糖和DDX21达到平衡后再进行检测。MST亲和力结果表明,葡萄糖显著抑制DDX21二聚化(降低了近7倍)。图1:微量热泳动(MST)检测DDX21的二聚化(黑色)以及存在350uM葡萄糖(红色)或者半乳糖(蓝色)时亲和力。Part 3技术优势在这篇工作中,通过MST技术确定了DDX21形成二聚体的亲和力,以及葡萄糖与DDX21的作用。对于分子互作亲和力的检测,MST上机浓度极低,保证蛋白的单一状态,同时节省样本。当检测多个分子互作时,可以孵育达到平衡,获得准确的多元的亲和力。

应用实例

2023.11.09

直播预告 | 如何轻松地获取更全面的蛋白质信息?

Webinar 关于DLS技术PR PantaDLS是一种用于确定溶液中颗粒大小和不同大小颗粒分布的技术。关于颗粒大小的信息,对于那些进行蛋白质的生物物理特性的研究人员非常有价值。为什么DLS对蛋白质研究很重要?改变蛋白质的环境——无论是通过调整缓冲液,制造突变,还是添加化合物——都可以改变蛋白质的大小和稳定性。这使得研究人员能够得出强有力的结论,了解他们的蛋白质在储存、配方和分析开发过程中的行为。欢迎您参与NanoTemper举办的专题直播,时间11月16日(周四)14:00,相信通过本期讲座,可以轻松获取并更加全面的了解蛋白质信息。报名方式&福利,请参见下方海报。期待您的参与!

企业动态

2023.11.09

nanoDSF技术助力蛋白结晶的研究

01研究背景稳定的、高纯度、单分散的生物样品显示出更高的结晶倾向[1]。早期阶段识别那些更有可能产生晶体的结构或变体能够节省大量的人力和时间成本。目前的很多方法,如凝胶过滤、DSF等技术可以帮助识别最优性质的样品,但是存在样品消耗量大或者外源染料与溶剂不兼容等问题。NanoTemper开发的nanoDSF差示扫描荧光技术,基于蛋白的内源荧光检测Tm值,通过Tm值的绝对数值和变化来确定优先结晶的缓冲条件或者蛋白变体等。接下来,我们通过两篇文献来了解nanoDSF如何助力结晶条件的筛选。02案例解读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3-35915-4IF: 16.6 Q1非特异性磷脂酶C (NPC) 是植物特有的一类磷脂酶。尽管对NPCs的研究揭示了其在植物生长发育中的基本作用,但相比于其它磷脂酶(A1/A2/D/PI-PLC)水解底物的分子机制研究,NPCs是迄今为止唯一一类尚未被阐明的磷脂酶。湖北洪山实验室、作物遗传改良全国重点实验室蛋白质科学研究团队联合油菜团队的研究成果解析研究了NPC4的晶体结构和工作机制,为真核生物磷脂水解酶家族的分子机制提供了新见解。 研究中获得了NPC41-415和NPC41-496 两组结晶,对比结晶结果,发现NPC41-415没有磷酸化,且CTD结构域没有观察到电子密度。SDS-PAGE结果显示,蛋白在结晶过程中被部分降解,可能导致晶体中缺少CTD结构域。对比结晶条件发现NPC41-415的结晶中不存在KH2PO4,同时KH2PO4不影响NPC4活性。因此,作者推测KH2PO4可能会增强NPC4的稳定性。NPC4为膜蛋白,一般膜蛋白的表达和纯化得率均比较低,因此需要使用蛋白消耗量少的热稳定分析技术以最大程度的节约膜蛋白样品。nanoDSF技术样品检测浓度可低至5ug/ml,10μl,大大节约蛋白样品。研究人员利用nanoDSF技术检测了KH2PO4对NPC蛋白热稳定性的影响,每个条件仅需5.6ug NPC4蛋白样品。加入KH2PO4后,Tm值从51.1℃提高到55.3℃,表明NPC4在KH2PO4存在下更稳定,也解释了缺少KH2PO4时蛋白降解的原因。图示:KH2PO4提高NPC41-496 稳定性:nanoDSF结果显示,NPC41-496 Tm为51.1℃;在有50mM KH2PO4 存在下提高到55.3℃03案例解读https://doi.org/10.1038/s41598-023-41616-1IF: 4.6 Q2水通道蛋白2(APQ2)调控水的重吸收进而调控机体的水代谢平衡。AQP2基因的点突变可能导致肾性尿崩症(NDI)。为了进一步了解AQP2突变导致NDI的分子机制,作者通过对三种AQP2突变体(T125M、T126M和A147T)进行结晶,以了解突变AQP2的结构和功能关系,为NDI背后的机制提供了分子见解。为了提前了解突变对AQP2蛋白稳定性以及其对后续结晶的影响,研究人员使用nanoDSF技术比较了三种突变体的热稳定性差异。需要注意的是AQP2同样为膜蛋白,其储存溶液中含有去垢剂OGNG等成分,而nanoDSF技术是基于蛋白的内源荧光进行Tm检测,对去垢剂等兼容,无需优化检测条件,可快速获得重复性高的Tm结果。nanoDSF结果显示所有的热变性曲线显示出相似的形状。然而,Tm和Tonset在不同突变体之间存在差异。野生型AQP2的稳定性最高,其次为T126M和T125M, A147T的热稳定性最低。 图示:nanoDSF检测WT AQP2以及其突变体的热稳定性接下来,作者对AQP2以及其突变体进行结晶。在与野生型AQP2相同的条件下,只有T125M和T126M产生了足以用于结构测定质量的晶体,与野生型AQP2的结构高度相似。T126M晶体的衍射分辨率最高,为(~ 3-3.3 Å),其次是T125M (~ 3.7-4 Å)。A147T晶体质量最低,衍射x射线约为5-7 Å。结晶结果与三种蛋白质结构的热稳定性非常一致,即蛋白质的热稳定性降低可能会降低其成功结晶的能力[2][3]。03案例小结&技术优势在上述两篇文献中,作者使用nanoDSF技术检测了膜蛋白在不同缓冲条件或者突变体的热稳定性,并且均可与后续的结晶结果对应。nanoDSF对缓冲溶液兼容,如去垢剂,无需额外优化条件,仅需非常少量的样品,即可快速完成Tm检测。明星产品PR Panta更是整合了4大检测模块(DLS、SLS、Backreflection和nanoDSF),仅需一份样品即可获得多种参数,更清楚了解结晶前样品情况,挑选最佳条件蛋白或条件进行结晶。PR Panta蛋白稳定性分析仪[1] Zulauf M, D'Arcy A (1992) J Cryst Growth 122:102–106[2] Dupeux, F (2011) Acta. Crystallogr. D Biol. Crystallogr. 67, 915–919.[3] Deller, M. C. (2016).Acta. Crystallogr. F Struct. Biol. Commun. 72, 72–95.

应用实例

2023.10.26

北大瞿礼嘉团队又一Cell力作!Monolith再次助力植物有性生殖机制研究获得突破!

01研究背景多肽是由10~100个氨基酸分子脱水缩合而成的化合物。多肽和蛋白质的相互作用在生物体内起到关键的作用,参与多种细胞过程,比如信号传导、基因表达调控、生殖和凋亡。识别和解析多肽和蛋白质的相互作用及其机制,有助于多肽药物的研发以及了解机体的生物学机制。然而,由于多肽短小,其极性较强,使用其他固定性技术进行多肽亲和力检测过程中,常常遇到黏附的问题,并且很难优化解决。让我们一起通过这篇Cell力作,了解Monolith在溶液条件下进行多种多肽和蛋白互作的检测,如何完成植物有性生殖机制的突破性研究。02研究内容花粉-雌蕊相互作用在植物中建立合子前的种间/属间杂交屏障。植物在柱头处拒绝异种花粉对于避免异交至关重要,但可通过同种花粉与异种花粉进行混合授粉,帮助异种花粉突破柱头处的生殖障碍,也就是“花粉蒙导效应”,然而这种生殖屏障背后的机制在很大程度上是未知的。 2023年10月7日,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北大-清华生命科学联合中心、新基石科学实验室瞿礼嘉/钟声团队在Cell上发表了题为“Antagonistic RALF peptides control an intergeneric hybridization barrier on Brassicaceae stigmas”的论文,提出的柱头-花粉间识别的“锁-钥模型”,阐明了柱头处的种间/属间生殖障碍形成的机理,解释了“花粉蒙导效应”。doi.org/10.1016/j.cell.2023.09.003IF: 64.5 Q1 图:被子植物柱头-花粉识别的“锁-钥模型”和花粉蒙导效应的分子机制作者研究发现柱头的乳突细胞表面的受体FER/ANJ/HERK1/CVY1与乳突细胞自分泌小肽sRALF33等组分协作构建成"锁",阻止花粉管穿入柱头。自己的花粉以及近缘植物种的花粉携带的7个旁分泌小肽pRALF11/26等即为"钥匙",该“钥匙”打开柱头处的"锁",使得花粉管可以穿入柱头。在研究过程中,作者使用微量热泳动(MicroScale Thermophoresis, MST)技术验证并定量了受体FER/ANJ/HERK1/CVY1与自身分泌的小肽sRALF33以及花粉分泌的小肽pRALF11/26的互作。  这也是瞿礼嘉/钟声团队继 2017年Science 和 2022年Science 后第三次用MST检测蛋白和多肽的亲和力。 在该互作研究中,涉及到3种小肽,共12组的Kd检测。由于MST是在溶液条件下进行,不需要对蛋白进行固定,避免了固定过程对FERONIA等蛋白的影响,同时也不存在小肽黏附到固定相的问题。此外,MST一次Kd检测仅需要200nM 100uL的蛋白样品,即使进行多组实验,也仅需要非常少量的蛋白样品。MST结果显示,选定的sRALF33、pRALF11或pRALF26分别可以与FER、CVY1、ANJ和HERK1相互作用,并具有高亲和力。 图示:MST分析显示,sR33、pR11和pR26与FER (E)、CVY1 (F)、ANJ (G)和HERK1 (H)的外结构域具有较高的结合亲和性,而与elf24(阴性对照)的结合亲和性不高。03案例小结&技术优势在这篇工作中,通过MST验证FER、CVY1、ANJ和HERK1和小肽之间的互作和强亲和力。对于分子互作亲和力检测,Monolith系列仪器在溶液条件下进行实验,无需固定,尽可能保证蛋白的活性状态,并且避免了多肽极性引起的非特异黏附到固定相的问题,蛋白用量少,是科研和药物研发过程中互作检测的首选技术。Monolith分子互作检测仪

应用实例

2023.10.19

海外在线研讨会预告 | 探索PR Panta-蛋白质稳定性表征的4种技术

蛋白质稳定性表征项目需要高精度、高质量数据的工具来支持您做出决策。为了满足这一要求,PR Panta在一台仪器中集成4种技术,可提供最高质量的热稳定性和胶体稳定性数据,帮助您洞悉蛋白质行为。欢迎您参加我们即将在9月28日举行的在线研讨会,进一步了解PR Panta。通过10分钟的上机操作演示,您可直接感受到使用Panta进行实验是多么简单方便。同时连线海外产品专家,一对一为您进行技术解答。参与讲座,您可了解以下内容1PR Panta仪器的功能2如何上样,以及使用Panta控制软件开启实验3应用专家一对一答疑参与直播直播时间2023.9.28 (周四)22:00-22:301.扫码报名,在线注册预约。2.报名邮箱会在9月28日收到直播提醒。(您可于直播后再次扫码,随时查看回放)3. 推荐在电脑端观看期待与您在线交流,共同探索前沿科技!来自NanoTemper的明星产品蛋白稳定性分析仪PR Panta 拥有4种强大的检测技术(nanoDSF、Backreflection、DLS和SLS),仅需微量样品即可提供实验必需的高质量数据。连线海外专家,进一步了解Panta提供的热稳定性检测如何支持您完成候选生物制品的可开发性评估。蛋白稳定性分析仪 PR Panta (点击仪器,查看更多信息)

企业动态

2023.09.21

无压力表征三元复合物 | Dianthus助力PROTAC药物研发

前言 / PROTAC表征难题重要靶点和候选药物的亲和力筛选非常具有挑战性。当您的亲和力筛选项目涉及到PROTAC二元和三元复合物,片段化合物库及固有无序蛋白时,需要进行样品固定的SPR技术和样品消耗量大的ITC技术的检测难度会大大增加,而这些应用则是Dianthus所擅长的。光谱位移技术(Spectral Shift)光谱位移技术是通过荧光发射光谱的蓝移或红移来检测分子间的结合。Dianthus可以为您解决哪些表征难题?Dianthus是一个基于微孔板的亲和力筛选平台,使您能够克服其他生物物理方法带来的挑战。避免这些常见的障碍,让您的PROTAC项目继续推进。1通过固定二元复合物的方法来进一步研究三元复合物,二元复合物的稳定性会受到影响。答Dianthus直接在溶液内进行检测,结合平衡状态可控。因此,在表征三元结合的过程中二元复合物可保持稳定。2在再生过程中,共价分析物几乎不可能从传感器芯片上完全去除。答在单独的孔中直接在溶液中检测分子间相互作用,使得您的亲和力分析更简单、无压力且更经济实惠。3其他检测方法难以测量warheads这样的小分子的亲和力。答光谱位移技术不依赖于分子量,因此您可以使用 Dianthus 对片段化合物进行初步筛选,还可以在后续亲和力优化中筛选PROTAC 候选物。4 靶点和配体的样品量有限答使用Dianthus进行亲和力筛选无需耗费时间进行大量方法开发,检测时的样品消耗量很低,将极大节省所有的样品量。选择Dianthus表征PROTAC候选物Dianthus 是基于微孔板且无微流体系的亲和力筛选平台,您可通过 gRPC 框架轻松将其集成到任何自动化设置中。无需定期维护,您的项目不会因停机而延迟。Dianthus 随时准备好为您效劳 —— 7天24小时不间断。点击图片下载PROTAC电子书,了解更多技术难题

应用实例

2023.09.21

加拿大蛋白质表征在线研讨会 | 结构生物学和药物发现小组如何进行稳定性和亲和力测量

稳定性表征和结合亲和力检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特别是在处理具有挑战性的目标,考虑因素会变得更加复杂。通常情况下,我们必须克服高样本消耗和复杂的实验设置等障碍,才能获得有效进展。欢迎您参加本次在线研讨会,连线加拿大权威专家和研究人员,与他们共同探讨,获得更简捷,更丰富的生物分子表征解决方案。参与讲座,您可了解以下内容1来自麦吉尔大学的Joaquin Ortega博士和Dominic Arpin博士将介绍利用冷冻电子显微镜和微量热泳动技术鉴定核糖体组装过程中的关键步骤2来自曼尼托巴大学Jörg Stefefeld博士,介绍形成网蛋白-1细丝的结构生物物理学3Repare Therapeutics公司的Yann Mathieu博士介绍通过生物物理学方法实现不可成药靶点的成药案例4NanoTemper专家Cyril Castel为您介绍Monolith X-分子互作领域全新领航者5NanoTemper的Bridget Milorey博士将介绍如何在简化的生物制品选择过程中并行使用多种生物物理技术专家介绍Dr. Joaqin Ortega麦吉尔大学教授Joaquin Ortega现为麦吉尔大学解剖与细胞生物学系教授。他于2003年7月加入麦克马斯特大学生物化学和生物医学科学系健康科学系。2017年,他将实验室搬到了麦吉尔大学。如今,除了与他的研究团队合作外,他还是电子显微镜研究设施(FEMR)的研究主任。Dominic Arpin麦吉尔大学博士Dominic Arpin目前是麦吉尔大学Joaquin Ortega博士实验室的博士生。他的研究包括使用冷冻电子显微镜和微量热泳动技术研究细菌核糖体组装的关键步骤。在加入Ortega实验室之前,他在蒙特利尔大学的Steve Bourgault博士的指导下完成了硕士学位,并在那里从事疫苗开发工作。Dr. Jörg Stetefeld加拿大曼尼托巴大学一级研究主席Stetefeld博士就任加拿大曼尼托巴大学结构生物学和生物物理学一级研究主席,研究在生物学和人类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受体-配体相互作用的结构和功能。为此,他将传统的结构生物学方法与深入的生物物理表征相结合。目标是获得配体结合在结构上如何与受体激活耦合的详细机制,并利用这些信息来操纵信号传导,从而产生治疗方法。Stetefeld实验室专注于“依赖性受体”及其在靶向细胞凋亡中的作用。此外,他们还研究了CCN家族成员的结构-性质关系。Dr. Yann MathieuRepareTherapeutics 高级科学家Yann Mathieu博士是Repare Therapeutics 酶学小组的高级科学家。他曾是一名生物化学家,在法国洛林大学获得真菌细胞内解毒酶的博士学位,并在马赛继续攻读博士后。在加入Repare之前,他在温哥华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Harry Brumer博士的实验室担任生物化学研究助理。Yann目前的研究重点是合成致命DNA修复目标,他目前在Repare通过整合生化和生物物理方法进行研究。Cyril CastelNanoTemper客户经理Cyril在图卢兹的Paul Sabatier大学获得了分析化学和仪器仪表硕士学位。在学习期间,他对生物培养基中核苷酸的LC-MS分析产生了兴趣。随后,他加入Waters公司,致力于液相色谱和质谱分析。自2017年以来,他入职NanoTemper公司,就任在法国、西班牙和加拿大的客户经理,并致力于为科学家提供生物分子表征的解决方案。Dr. Bridget MiloreyNanoTemper应用专家Bridge现任NanoTemper公司应用专家。她曾在费城的德雷塞尔大学获得生物物理化学博士学位。博士研究期间,她在德国法兰克福的歌德大学参与核磁共振相关工作,包括将光谱测量与热力学建模相结合,以确定蛋白质和寡肽的结构整合。参与直播直播时间2023.9.19 (周二)22:00-24:001.扫码报名,在线注册预约。2.报名邮箱会在9月19日收到直播提醒。(您可于直播后再次扫码,随时查看回放)3. 推荐在电脑端观看期待与您在线交流,共同探索前沿科技!来自NanoTemper的明星产品蛋白稳定性分析仪PR Panta 拥有4种强大的检测技术(nanoDSF、Backreflection、DLS和SLS),仅需微量样品即可提供实验必需的高质量数据。连线海外专家,进一步了解Panta提供的热稳定性检测如何支持您完成候选生物制品的可开发性评估。蛋白稳定性分析仪 PR Panta 

企业动态

2023.09.15

海外直播预告 | 超赞案例-如何应对IDPs、GPCRs相互作用检测挑战

您是否正在研究IDPs(固有无序蛋白), GPCRs(G蛋白偶联受体)或其他棘手的药物靶点?GPCRs靶点结构不稳定、低表达,IDPs具有无序性且缺乏小分子结合口袋的特性,其亲和力的检测通常是有挑战性的。本次直播,您将了解到CALIXAR和Curve Therapeutics的科学家们如何利用NanoTemper的光谱位移技术(Spectral Shift)解决相互作用检测难题。参与讲座,您可了解以下内容1Curve Therapeutics案例分享:验证针对有挑战性的转录因子环肽hits2Eurofins-CALIXAR案例分享:合成胆固醇衍生物并验证其用于优化功能性 GPCR纯化的用途3搭载了光谱位移技术的Monolith X 和Dianthus如何帮助研究人员加速亲和力检测4NanoTemper案例分享:通过光谱位移技术表征 Myc/Max 复合物专家介绍Dr. Reece GardnerCurve Therapeutics Reece Gardner 是生物物理学团队负责人,专注于使用 Spectral Shift、TRIC 和 SPR 来验证 Curve 新型筛选平台的hits结果。他具有南安普顿大学化学生物学博士学位,研究内容为开发缺氧诱导因子环肽抑制剂。他还拥有苏塞克斯大学化学硕士学位。Dr. Alexis MorenoEurofins-CALIXAREurofins-CALIXAR 是一家专业生产和纯化天然膜蛋白的公司。拥有生物化学博士学位的Alexis Moreno是膜蛋白方面的专家,任职于Eurofins-CALIXAR 的研发部门。他负责开发在功能状态下溶解和稳定膜靶点的新分子,为GPCRs 等具有挑战性的靶点研究提供新工具。Dr. Andreas LangerNanoTemper首席科学家Andreas Langer 是生物物理学专家,拥有 10 多年的分子相互作用研究经验。他获得了慕尼黑工业大学的博士学位,研究围绕电切换生物表面及其在蛋白质分析中的应用。Andreas 目前是NanoTemper 的首席科学家,专注于增强现有产品和开发新技术。参与直播直播时间2023.9.21 (周四)23:00-24:001.扫码报名,在线注册预约。2.报名邮箱会在9月21日收到直播提醒。(也可于直播后再次扫码,随时查看回放)3. 推荐在电脑端观看期待与您在线交流,共同探索前沿科技!Monolith X同时搭载了光谱位移和MST技术,几乎无需耗费时间进行方法开发即可为您提供高质量的数据,是您进行亲和力检测的最佳解决方案。Monolith X 分子互作仪基于光谱位移技术(Spectral Shift)的Dianthus系列高通量亲和力筛选平台是基于微孔板、无微流控系统的亲和力筛选平台。检测在溶液中进行且不依赖于分子量变化,避免固定对样品的影响,无需担心分子量过低而漏掉有价值的Hits,是高难度筛选项目取得成功的绝佳平台。 Dianthus高通量筛选平台咨询电话:010-8446 2100NanoTemper扫码关注我们

企业动态

2023.09.13

直播邀请 | 靶向降解癌症靶点WDR5-光谱位移技术助力 PROTACs二元、三元互作检测

Webinar 参与直播 领取福利Dianthus针对生物医药等行业,在研发管线过程中可能会包含一些PROTAC候选药物,大多数候选药物靶向的是不可成药的癌症靶点,这些靶点通常涉及信号转导、转录调控等。但使用传统生物物理方法对这些靶点进行二元和三元复杂相互作用表征存在较大的挑战,增加了候选药物开发的难度,有可能使您的公司在竞争中处于劣势,那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欢迎您参与NanoTemper举办的专题直播,相信通过本期讲座,您可以找到药物研发道路上新的捷径和方法。报名方式及详情,请参见下方海报。期待您的参与咨询电话:010-8446 2100

企业动态

2023.09.13

海外直播预告 | nanoDSF赋能生物制品: 如何解读不同应用中的热变性数据

咨询电话:010-8446 2100NanoTemper扫码关注我们‍‍

企业动态

2023.09.06

< 1 2 3 4 ••• 5 > 前往 GO

诺坦普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查看电话

沟通底价

提交后,商家将派代表为您专人服务

获取验证码

{{maxedution}}s后重新发送

获取多家报价,选型效率提升30%
提交留言
点击提交代表您同意 《用户服务协议》 《隐私政策》 且同意关注厂商展位
联系方式:

公司名称: 诺坦普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公司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北路五号北京发展大厦1609-1611室 联系人: NanoTemper市场部 邮编: 100004 联系电话: 400-860-2855

仪器信息网APP

展位手机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