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仪器信息网
注册
广州迪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关注

已关注

银牌5年 银牌

已认证

粉丝量 0

400-860-5168转3520

仪器信息网认证电话,请放心拨打

当前位置: 迪澳生物 > 公司动态
公司动态

直播预告│结核性脑膜炎的诊断方法与应用价值

结核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传染病,结核性脑膜炎(TBM)是由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引起的颅内非化脓性炎症性疾病,是肺外结核最严重的一种,约占结核病患者的1%。结核性脑膜炎最为严重的并发症是相关的脑血管损害,往往会带来不可逆的脑组织损伤,给患者留下严重后遗症。因此,结核性脑膜炎的早期识别和诊断非常关键。本期直播将为大家带来“结核性脑膜炎的诊断方法与应用价值”,扫码下方海报二维码入会,或添加至会议列表:https://meeting.tencent.com/dm/oZIhZ9MSVzXO#腾讯会议:525-253-733#时间:2024.04.23(周二)16:30联系我们商务合作/技术咨询:路娟(13312850327)邮箱:lujuan@deaou.cn地址:广东省广州市黄埔区科丰路31号G7栋401室网址:http://www.deaou.cn/

企业动态

2024.04.18

直播预告│风湿性疾病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发病机制与诊断方法

风湿性疾病是一组自身免疫与炎症性疾病,其主要特征是免疫系统的紊乱。同时,随着各种免疫抑制剂、生物制剂在风湿性疾病中的应用,机体的免疫状态大大改变,从而使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及潜伏感染再激活的风险增加。本期直播带您了解风湿性疾病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发病机制与诊断方法,欢迎扫码预约!

企业动态

2023.11.13

喜讯丨迪澳Deaou-IS48恒温扩增荧光检测系统入选“国产好仪器”名单!

喜讯丨迪澳Deaou-IS48恒温扩增荧光检测系统入选“国产好仪器”名单! 图片来自网页截图,网址https://www.instrument.com.cn/news/20221118/640868.shtml 作为“国产科学仪器腾飞行动”主要活动之一,仪器信息网主办的第四届“国产好仪器”评选活动, 得到中国海关科学技术研究中心仪器验证评价与认证平台、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科学仪器设备验证评价中心(西安站)、南京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院、上海分析技术产品研究院、全国科研仪器服务联盟、北京怀柔仪器和传感器有限公司、我要测网等多家联盟单位和用户单位的支持。 迪澳科技坚持“将创新技术带给每一次检测”为使命,持续深耕PCR领域,不断推陈出新,本次活动成功入选的Deaou-IS48恒温核酸扩增荧光检测分析仪(简称Deaou-IS48)是广州迪澳科技自主研发的一款基于恒温核酸扩增技术的荧光检测分析仪器,通过与相应试剂盒联合使用,可广泛用于医学诊断、生命科学、食品安全、农产品检测及畜牧水产等众多领域。 一、Deaou-IS48特点二、简易操作流程:样本到报告,仅需70分钟 三、可搭载检测试剂1临床诊断试剂:DeFast.TB ®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核酸检测 2动物源性检测系列马源性、驴源性、鸭源性、牛源性、羊源性、猪源性、鹅源性、狐狸源性、鸡源性等3致病菌检测系列副溶血性弧菌、霍乱弧菌、创伤弧菌、沙门氏菌、志贺氏菌、肠出血性大肠杆0157型、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霍乱弧菌01型、霍乱弧菌0139型、铜绿假单胞菌等4转基因农产品检测系列NOS基因、CaMV35S 基因、EPSPS基因等初筛基因及玉米、大豆等各种转基因作物品系5动物疫病检测系列对虾白斑综合症病毒、对虾桃拉综合症病毒、对虾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症病毒、对虾黄头病毒、急性肝胰腺坏死病、虾肠肝胞虫等 四、迪澳科技简介广州迪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于2008年成立,由两位国家重大人才工程入选者担任首席科学家和首席技术官。公司长期致力于结核病诊断产品的研发及产业化,是“十二五”、“十三五”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牵头单位。公司掌握核心技术,已获得自主知识产权专利50余项,目前已完成160多种检测试剂及11种检测仪器的开发。迪澳生物秉持“将创新技术带给每一次检测”的使命,凭借分子诊断和免疫诊断两大平台,推动医学诊断试剂产业化及配套检测设备的开发,也为各级医疗单位、疾控中心、第三方检测机构等客户提供精准高效、操作便捷的分子和免疫检测整体解决方案。

企业动态

2022.11.22

响应国家贴息贷款政策,广州迪澳助力临床结核病检验发展

2022年9月1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以专项再贷款与财政贴息的方式,配套支持部分领域设备更新改造,卫生健康为该政策重点支持领域之一。近日,卫健委发布《国家卫健委开展财政贴息贷款更新改造医疗设备的通知》,拟使用财政贴息贷款更新改造医疗设备。 政策解读:医疗设备迎数千亿级需求 迪澳结核检测:提供全面解决方案随着贴息贷款政策落地,医疗设备行业将迎来千亿级以上需求,广州迪澳作为一家累计研发投入超亿元的高新技术企业。公司秉持“将创新技术带给每一次检测”的企业使命,将以更先进的医疗检测产品助力医疗设备的更新升级。 产品介绍:实验室诊断结核病技术 1全自动核酸提取工作站DEAOU-AP32、DEAOU-AP96全自动核酸提取工作站,适用于各种磁珠法提取试剂。智能化操作可高通量、高精准、高效率、高标准、高安全性助力实验室诊断。 2微生物质谱鉴定系统迪澳生物自主研发的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鉴定系统(MALDI-TOF MS )。DEAOU-MT 100高准确性、高分辨率并拥有权威可靠的微生物数据库,可为客户提供准确的微生物鉴定报告。 3分子诊断迪澳分子PCR系列产品集核酸提取、pcr扩增、结果分析、上传数据于一体,可对多种样品进行检测分析,仪器轻巧方便携带,可作为现场快速应急检测设备,提升检测效率。 4免疫诊断Define.TB是结核的“警报”系统,能做到及时发现、准确的排筛,高特异性、高灵敏度为结核病感染筛查和辅助诊断提供优选方案。

企业动态

2022.11.14

筛查结核病——DeFine.TB 结核分枝杆菌特异性细胞免疫反应检测试剂盒 双因子检测大幅度提高结核

结核病问题的解决仍是一个长期的世界性的难题。从20世纪90年代初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全球进入结核病公共卫生紧急状态起,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公众普遍乐观地认为,通过推行直接面视下短程化疗(DOTS)措施就可以有效解决结核病的问题。但是随着全球范围结核病防治工作的普遍开展和实践,到2011年前后,全球逐渐形成解决结核病问题需要将公共卫生管理和技术工具开发相结合的共识。结核病的有效防治需要在诊断、预防、治疗等3个方面(新诊断技术、新疫苗和新药物)下力气。在传染病相关的行政管理中,中国的模式和行政效率在世界上都是领先有效的。在行政手段有效保障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控制能力的任务就需要客观具体的技术产品来实现了。随着我们对结核病、耐药结核病、耐多药结核病、广泛耐药结核病研究的日益深入,对其认识也是逐步提高的。在应用已有手段解决普遍性问题的同时,针对新发现的尚缺乏有效诊治手段的结核病类型,我们就需要研究更多新技术并开发更多的新产品,从技术能力上切实解决这些问题。免疫学诊断方法免疫分子用于结核病诊断新进展:在活动性结核病患者体内结核分枝杆菌特异性单阳性TNF-α+和双阳性IFN-γ+/TNF-a+CD4+T细胞的比例显著高于潜伏性感染者和未感染者。此外,表达IL-17的CD4+T细胞(主要为单阳性IL-17+和双阳性IL-2+/IL-17+表型)的频率在活动性结核病患者中高于其他两种组。分枝杆菌特异性CD4+T细胞的数量和功能特征在结核病感染和未感染结核的儿童之间以及潜伏和活动性结核病之间存在显着差异【1】。细胞因子和可溶性粘附分子谱和生物标志物用于治疗监测再治疗涂阳肺结核患者。复治期间,IFN-γ、IL-2、IL-7和可溶性CD54水平以及IL-2/IL-10和IFN-γ/IL-10比率呈上升趋势,可作为复治是否有效的血清指标【1】。IP-10和RANTES的组合可能被用作诊断和治疗监测肺结核中的生物标志物。肺结核患者血浆IP-10和RANTES水平显着高于健康对照组,IP-10和RANTES的组合在训练组中的AUC为1.0时表现**。响应治疗时,IP-10和RANTES均显着水平在6个月内减少【2】。γ-干扰素释放试验(IGRAs)用于结核病诊断新进展:IGRAs的原理是当机体内被结核菌抗原致敏的效应T细胞,在体外受到相同抗原的刺激(在APC细胞辅助下)后,会分泌大量的γ干扰素。通过IFN-γ的检测来判断结核感染的情况。IGRAs试验灵敏度高,特异性高,快速简便,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检测方法,为潜伏性感染和活动性结核的辅助诊断,阴性结果对排除结核感染有一定的帮助。IGRAs试验用于筛查潜伏性感染时不受卡介苗接种的影响,但不适用于流行病学筛查。但是IGRAs预测哪些患者将来进展为活动性结核病的方面的应用较少。最近的一个大样本研究评估IGRAs和TSTs显示在低发病率国家,IGRAs和TST的阴性预测值>99%,但阳性预测值仅为3%-4%【3】。下一代IGRAs发展前瞻需考虑以下几个方面:增加预测潜伏性感染到活动性结核的能力;能够检测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临床阶段;监测潜伏感染或结核病的治疗效果;增加新抗原(如Rv3873、Rv3879和Rv3615)及增加更多细胞因子(IP-10,MCP-2,MIG等)来提高IGRA的敏感性。此外,随着结核分枝杆菌的菌量增加,结核特异性的CD8+ T细胞更容易检测到。CD8反应可以初步区别活动性与潜伏感染,与治疗效果相关【4】。双因子检测DeFine.TB 结核分枝杆菌特异性细胞免疫反应检测试剂盒结核分枝杆菌特异性细胞因子(IFN-γ和IL-2)检测试剂是 “十三五”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传染病防治专项成果转化产品。在检测时,将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从全血样本中分离出来 ,消除血液本底干扰因素,通过计数单个核细胞数量,排除人群中免疫细胞数量的个体差异影响。将定量的单个核细胞与融合蛋白ESAT-6-CFP-10-Rv1985c在细胞培养板上共培养,结核特异性 T 细胞由于记忆反应而分泌γ-干扰素及白细胞介素-2因子,再利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法,检测培养上清中的γ-干扰素、白细胞介素-2的浓度,来判断其是否存在结核分枝杆菌特异性的细胞免疫反应。用于结核病的辅助诊断,能够及时发现活动性结核患者,同时对于潜伏感染患者能够进行及时、准确的排筛。01 新的检测靶标IL-2特异性高达94.3%研究结果发现IFN-γ的ROC 曲线下面积为0.859,而IL-2 的ROC 曲线面积0.865(详见Fig. 2 ) ,IFN-γ的总体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3.8% 和81.5%,IL-2的特异性为94.3%,灵敏度为72.6%(详见Table2)。02 新的检测靶标IL-2提高结核病的检出率双因子检测的敏感性为87.9%,单因子检测敏感性为83.8%,敏感性的增加主要是由于引入新的检测靶标IL-2,表明约16%的活动性结核患者中IFN-γ结果为阴性,而这些患者中有1/4的IL-2 结果为阳性。当IFN-γ和IL-2 串联组合时,特异性进一步提高到96.0%,可与分子诊断的培养阳性检测结果相媲美,甚至可以对培养阴性的患者产生可靠的结果。03 并联检测敏感性高达87.9%,串联检测特异性高达96.0%进一步分析IFN-γ和IL-2联合应用对活动性结核病的诊断价值。对IFN-γ和IL-2 进行并联检测时,敏感性升至最高的87.9%,特异性达到79.8%,阳性预测值达93.9%;当IFN-γ和IL-2 进行串联检测时,718 例非结核患者中有689 例检测结果为阴性,特异性为96.0%,敏感性为68.5%,阳性预测值为98.4%。值得注意的是,串联检测在结核病确诊患者的敏感性(72.1%),高于临床诊断敏感性(65.8%),提示IFN-γ和IL-2串联检测的准确度与结核病的严重程度相关。04 双因子联合检测灵活性高,满足不同的检测场景研究团队根据活动性结核病不同流行模型,分别阐述了IFN-γ和IL-2联合检测在不同模型中诊断价值,并提出了适用于综合性医院和专科医院各自的诊断算法。在综合性医院中,约有10%的结核疑似患者最终确诊为活动性结核,与常规涂片镜检相比,使用具有更高敏感性的双因子并联检测可帮助临床医生发现更多活动性结核病患者(如图B);在结核病专科医院,结核病疑似患者中活动性结核病的比例达到50%,使用具有高特异性的双因子串联检测可为活动性结核病患者特别是菌阴结核患者提供诊断依据(如图A)。在检测时,将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从全血样本中分离出来 ,消除血液本底干扰因素,通过计数单个核细胞数量,排除人群中免疫细胞数量的个体差异影响。将定量的单个核细胞与融合蛋白ESAT-6-CFP-10-Rv1985c在细胞培养板上共培养,结核特异性 T 细胞由于记忆反应而分泌γ-干扰素及白细胞介素-2因子,再利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法,检测培养上清中的γ-干扰素、白细胞介素-2的浓度,来判断其是否存在结核分枝杆菌特异性的细胞免疫反应。用于结核病的辅助诊断,能够及时发现活动性结核患者,同时对于潜伏感染患者能够进行及时、准确的排筛。

企业动态

2022.10.09

Deaou-MF100 微流控芯片核酸恒温扩增分析仪 | 微流控技术是国家十四五规划重点发展领域

微流控芯片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种全新的微量分析技术,具有多重独特优势,已被我国列为重点突破的高新技术。目前微流控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生命科学,蛋白质组学、杂交测序、代谢物分析、转基因产品检测、体外临床诊断等多个领域,具有巨大的应用前景。2021年5月份国家发改委发布《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提出开展前沿生物技术创新。加快发展高通量基因测序技术,推动以单分子测序为标志的新一代测序技术创新,不断提高基因测序效率、降低测序成本。加强微流控、高灵敏等生物检测技术研发。这是我国的**部生物经济发展规划,重点提及了微流控、测序等技术,可见这类生物检测技术的重要性。我国对于微流控技术和产业的布局已早,2016年至2017年,我国出台相关政策推进微流控领域科技创新,科技部发布《“十三五”生物技术创新多项规划》,将微流控芯片纳入到新一代生物检测技术中。微流控是在含有微米级通道的设备中精准处理和操控微小流体涉及的科学和技术,可将多种技术单元组合在几平方厘米的芯片上,亦被称为“芯片实验室”或者“微全分析系统”。微流控PCR芯片与传统的PCR比,传热速率快,内部温度均匀,反应过程易于控制,而且反应所需的样品和试剂量少,大大降低成本。目前,微流控PCR芯片在病毒检测、传染性疾病、食品和水质检测、致菌鉴定及微生物重要基因检测、农作物病菌、畜禽病毒的检测及农作物基因研究方面都有广泛应用。Deaou-MF100微流控芯片核酸恒温扩增分析仪检测指标:食品安全检测产品系列、农林牧渔检测产品系列、公共卫生检测产品系列。核心技术:迪澳医疗自主研发的微流控碟式芯片具备“简”、“快”、“准”、“全”等特点,芯片具有多个反应池,预包埋不同的恒温扩增引物,可实现多个指标检测。同时,各反应池间采用隔离阀控制技术防止交叉污染,保障检测结果的准确。产品特点:1/采用恒温扩增技术,检测时间短,45分钟内出结果2/四个反应仓,各仓独立运行,可实现样本即来即检3/旋转式荧光信号采集方式,灵敏度高,低至10²拷贝/反应可分析出结果4/多台仪器可并联控制,扩展检测通量,满足多样本检测需求5/采用微流控芯片技术,试剂用量少,每个反应池仅需2.5μL6/高通量并行检测,1张芯片有29个反应池,适合多项指标并行检测产品优势:多指标:可同时检测1-27个指标,1小时可报告100个不同指标的检测结果高通量:四个独立反应仓,即来即检;多机联用,1台电脑可控制4台仪器,扩大检测通量无污染:仪器具有热盖功能;采用芯片隔离阀防污染技术,完全杜绝交叉污染智能化:支持扫描芯片上二维码,直接调用芯片信息;采用Windows操作系统,可实现智能化操作自动化:仪器自带高速离心,自动完成反应体系多指标分配,自动判读检测结果未来十年、二十年内,微流控芯片注定成为一种被深度产业化的科学技术,世界范围内的微流控芯片的科学研究及产业竞争也将日趋激烈。中国被认为是在微流控芯片领域研究水平较高的国家之一,但国内的微流控芯片产业仍处于起步阶段,仅有为数不多的微流控产品面世,远落后于欧美等发达国家。尽管如此,我们欣喜地发现,近年来中国开始有越来越多的微流控技术专家、市场化专业人士,以及科研院校、企事业单位、投资机构,关注并投身于微流控芯片产业化。我们有理由相信,微流控芯片在中国的成功产业化值得期待。

新品

2022.09.30

“综合医院引入新技术早期发现传染性肺结核和耐药肺结核”研究项目启动会——DeFast.TB助力综合医

2022年9月7日在中国防痨协会组织下,中国疾控中心结核病预防控制中心在北京凯迪克格兰云天大酒店召开了“综合医院引入新技术早期发现传染性肺结核和耐药肺结核”研究项目启动会。会议邀请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中国防痨协会理事长刘剑君,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结核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赵雁林,中国防痨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成诗明等领导出席和致辞。本次会议共约40人通过线上线下参加。会议由项目负责人李仁忠主持。  启动会上,刘剑君副主任回顾了结核病防治的历史。指出20年前以县为单位,通过第一个策略的推动,制定和实施了第一个结核病防治规划,大幅提高结核病治愈率,第一次公平地使几百万人受益。近几年随着国家改革的推进,结核病单打一的做法已经转变为“三位一体”模式。在十四五期间将更进一步,提出关口前移,将综合医院纳入形成"四位一体"的新模式。但在新模式中,综合医院结核病诊治能力缺乏,主要以胸部影响学检查、结核菌素实验为主的诊断结核病现状。刘主任充分肯定了这个研究项目的必要性和及时性,该项目将科学合理地梳理和拿出证据,为跨越式地在综合医院推广新技术,提供科学依据。 十四五 “国民健康规划” 中提到将全面落实结核病防治策略,加强肺结核患者发现和规范化诊疗,实施耐药高危人群筛查,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结核病患者健康管理,加大肺结核患者保障力度。 2021年全国结核病学术大会上,中华医学会结核病学分会主任委员、北京胸科医院结核病临床医学中心主任唐神结教授表示:我国结核病防控面临的最大难题是结核病的早期诊断和耐药结核病的治疗。唐神结对解决两大难题抱有乐观态度:一方面可以通过分子诊断、基因诊断等先进的诊断方法来提高确诊率;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新药和新方案来提高结核病的治愈率,降低结核病的死亡率,为最终控制或消灭结核病打下良好基础。 2022年4月22日,由《中国防痨杂志》期刊社主办的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第二届结核与肺部疾病防治论坛”于线上召开,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结核病项目副主任钱秉中博士在论坛上的发言:新冠疫情严重影响了全球控制和消除结核病流行的进展。尽管受新冠疫情影响,中国结核病流行情况有所加剧,仍属于一个结核病发病率“中等”的国家。 新冠疫情为中国迅速采取措施、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并消除结核病和耐多药结核病提供了若干新的契机。 加强综合医院对于结核病分子检测能力建设 2020年,在中国所有结核病报告 中,只有45%在确诊时接受了快速分子诊断,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很多病没有经过细菌学确认。扩大快速分子诊断的使用将大大提高结核病诊断的准确性,提升耐药结核病的诊断,从而使更多的患者得到适当的治疗。 DeFast.TB (恒温荧光扩增法)  *   “十二五”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创新产品*   国内首获三类注册证的恒温分子平台TB诊断产品结核快速确诊方案 技术原理:通过Bst聚合酶及特异性引物在恒温(63℃)条件下对样本中结核分枝杆菌核酸片段(IS6110)进行特异性扩增,扩增产物(DNA)与核酸染料结合后发出荧光信号,通过恒温荧光扩增检测仪实时读取荧光信号,根据仪器给出的扩增曲线和出峰时间判断结果。 产品特点:准确∶病原学阳性率64%,特异性与痰培养相当安全∶全闭管操作,无病原体暴露高通道∶一次上机可检测1-48个样本检测样本多样化∶痰液(包括血痰)、胸腹水、脓液、肉芽组织、尿液等快速∶70分钟内完成检测全过程联网∶数据自动上传,无缝连接LIS、HIS系统便携∶有利于应急事件的有效、及时监控 通过制定卫生安全议程并实施刚刚所提及的消除结核病的若干干预措施,到2030年,中国会更接近消除结核病的可持续发展目标。这意味着中国有希望在2035年或之后不久成为第一个“将结核病作为一个公共卫生问题予以消除”的结核病高负担国家。 

新品

2022.09.30

【第3期直播预告】“走近临床 共话结核”—结核病主动发现系列直播论坛之“呼吸篇”

《2021年全球结核病报告》显示全球结核病发病人数自2013年起一直处于持续显著上升趋势,但2020年全球结核病报告病例数从712万(2019年)骤降至583万(2020年),较2019年下降了18%,退至2012年水平,这也意味着只有59%的结核病患者得到了诊断,结核病的发现率仍不够。 从我国医疗机构统计数字来看,综合医院在全国医疗机构中占比近70%,有咳嗽、咳痰、胸闷、气促等常见呼吸道症状的肺结核患者首诊单位首选综合医院呼吸科,因此呼吸科医生在首诊肺结核患者的诊断与处理上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肺结核是呼吸系统疾病中的重要病种之一,是结核病传播的主要源头,而不典型肺结核在临床上很容易与其他呼吸系统疾病混淆,国内有文献报道肺结核被误诊为肺炎及胸膜炎的比例为38.4% 、慢性支气管炎10.9% 、上呼吸道感染10.1% 、支气管扩张症8.0%、肺癌4.3%、漏诊28.3%[1]。因此,肺结核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是呼吸科医生需要面对的重要问题。为了加强医院间的交流,全面提升综合医院呼吸科医生诊断和鉴别诊断结核病的能力,促进2035年终止结核病流行目标实现,由中华医学会结核病学分会、北京结核病诊疗技术创新联盟主办,广州迪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协办的“‘走进临床 共话结核’——结核病主动发现系列直播论坛”之第3期“呼吸篇”将于2021年12月22日晚上19:00在线上进行。届时将邀请全国呼吸领域权威专家,就呼吸科典型病例、呼吸系统其他疾病与结核病鉴别诊断、结核病影像学知识等进行专题讲座,加强结核病预防体系与临床体系的交流,提升综合医院结核病诊疗实力。 会议时间2021年12月22日 19:00-21:00 会议内容1、发热、全身淋巴结肿大病例分享2、结核病影像诊断与鉴别3、关注慢阻肺患者ICS应用与肺分枝杆菌感染的关系 参考文献:[1]胡斌,易维,李勇,刘秀华.肺结核误漏诊138例原因分析.临床误治,2015,28(10):6-10.

企业动态

2021.12.17

标准解读 ┃ 《病原学检测阴性肺结核诊断流程(T/CHATA 008—2020)》解读

摘  要《病原学检测阴性肺结核诊断流程(T/CHATA 008—2020)》是依据《WS 288—2017 肺结核诊断》和《WS 196—2017 结核病分类》标准专门针对病原学检测阴性肺结核诊断制定的标准,具有较强的指导性和操作性,有助于规范全国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对病原学阴性肺结核的诊断行为。作者详细解读了其制定背景、主要内容和执行中的注意事项,以便该标准更好地应用于临床实践中。关键词:结核,肺;抗原;细菌;规范;标准解读 中国仍是全球30个结核病高负担国家之一,结核病新发患者数居全球第3位。病原学依据是确诊结核病的金标准,但直到2019年我国肺结核患者的病原学阳性率也仅为45.03%,这说明我国仍有超过50%的肺结核患者病原学检测阴性或缺乏病原学检测结果。对于病原学阴性肺结核,由于其临床症状和体征不典型,缺乏特异性,诊断较为困难,需要在排除其他肺部疾病的基础上,根据患者的影像学表现、临床症状、免疫学检测及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进行综合诊断。然而,多项调查显示,我国基层结核病定点医疗机构结核病诊断能力薄弱,部分基层医疗机构病原学检测开展率低,诊断不规范,存在仅依据胸部影像学检查即进行诊断的现象,导致病原学阴性肺结核的过诊率和误诊率均较高。因此,亟需制定专门针对病原学阴性肺结核的诊断流程及标准,以便指导和规范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临床诊断肺结核的行为。为满足需求,中国防痨协会于2020年9月22日发布了《病原学检测阴性肺结核诊断流程(T/CHATA 008—2020)》,笔者就此标准的主要内容及执行中的注意事项进行解读,以便相关人员能更好地将该流程应用于临床实践中,使病原学阴性肺结核的诊断更加规范和准确。 一、标准的主要内容本标准是依据《WS 288—2017 肺结核诊断》和《WS 196—2017 结核病分类》标准对肺结核诊断的相关方法及要求制定的团体标准,是对两个标准中临床诊断病例的诊断流程的细化,由前言、正文及附录三大部分组成。前言部分介绍了本标准起草依据的规则,参与起草的单位及主要起草人。正文分为9个章节,涵盖了病原学阴性肺结核的范围、术语和定义,以及诊断依据、诊断原则、诊断标准、鉴别诊断、诊断流程图、诊断质量控制及评价等内容,详细介绍了诊断病原学阴性肺结核的技术操作流程和要点。附录部分共有4个附录,从标本采集、影像学、诊断性抗感染治疗、鉴别诊断4个方面细化了病原学检测阴性肺结核的诊断操作要点。其中,需要关注的核心内容分为诊断流程及诊断质量控制两大部分。 (一)诊断流程本标准制定的诊断流程,按时间先后顺序分为4个关键步骤。1. 问诊:接诊医生对所有就诊患者,均应该仔细询问是否有与活动性肺结核患者的接触史,是否有咳嗽、咳痰、咯血、胸痛、发热、乏力、食欲减退和盗汗等临床症状,以及症状出现和持续时间、既往抗结核药物治疗史和诊疗经过,并进行相关体格检查。2. 实验室检查:要求必须对所有就诊患者开展包括涂片、培养和分子生物学等病原学检测。为提高患者病原学阳性检出率,应重视送检标本质量,必要时转诊患者可将标本送至有条件的医疗机构进一步检测。免疫学辅助检查是诊断病原学阴性肺结核的重要依据,要规范开展结核菌素皮肤试验(tuberculin skin test,TST)、γ-干扰素释放试验(interferon-γ release assay,IGRA)、结核抗体检测、结核分枝杆菌特异性抗原皮肤试验等。另外,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应同时开展病理学、支气管镜、胸腔积液常规检查,以及糖、氯化物、乳酸脱氢酶等生化检查等。3. 影像学检查:胸部影像学检查是诊断肺结核常用的检查方法,是肺结核可疑症状者的初筛工具,可以帮助判断结核病灶部位。按病灶部位可分为原发性肺结核、血行播散性肺结核、继发性肺结核、气管及支气管结核和结核性胸膜炎。因病灶类型和性质不同,其影像学特征各有特点。4. 诊断小组讨论:每个县(区)须成立肺结核诊断小组,每月对新诊断的病原学阴性肺结核患者进行讨论,定期对在治的病原学阴性肺结核患者进行讨论,并将讨论结果及相应处理措施详细记录在病案中。 (二)诊断质量控制本标准从诊断流程、诊断依据、实验室检查、影像学诊断、诊断性抗结核药物治疗等5个方面制定了多项诊断质量控制指标,如病原学阴性肺结核规范诊断流程执行率、符合病原学阴性肺结核诊断依据的患者比例、痰标本合格率、检查3份痰涂片的患者比例、涂片及染色合格率、分枝杆菌分离培养或核酸检查比例、胸部影像学诊断符合率,以及诊断性抗结核治疗完成率等,并列出了《病原学检测阴性肺结核诊断流程检查单》和《病原学检测阴性肺结核诊断依据检查单》,方便各级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评价其检测病原学阴性肺结核的诊断质量。 二、执行中的注意事项虽然标准中制定了详细的诊断流程,但由于病原学阴性肺结核不具有典型的临床症状和肺部影像学特征,也缺少特异性的实验室检测结果,并需要与多种疾病进行鉴别诊断,致临床诊断病原学阴性肺结核始终是个难点。因而,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把握要点,尽可能找到支持最终诊断的依据。 (一)问诊肺结核的临床特点是起病缓慢,且有20%的患者可无症状或因症状轻微而被忽视。多数病原学阴性肺结核患者肺内结核病变的程度较轻或病灶局限没有形成空洞,症状体征可不明显。但一般情况下,肺结核患者都是有症状的,临床医生应重视详尽问诊。如未发现任何肺结核症状,也未证实有活动性结核病接触史,可优先考虑是否为其他疾病,但仍需谨慎诊断。 (二)实验室检查1. 提高病原学检查阳性率:病原学检查是确诊结核病的主要依据。目前,已有多种病原学方法广泛应用于肺结核诊断,如涂片抗酸染色、分枝杆菌分离培养、分子生物学和病理学检查等。而分子生物学技术因可明显提高活动性肺结核患者痰液中病原菌的检出率,诊断率可达约50%而被更广泛应用。以临床诊断结果为参照标准,涂片抗酸染色、分枝杆菌固体培养和GeneXpert MTB/RIF检测结核分枝杆菌的敏感度分别为25.68%、51.44%和58.82%,特异度分别为100.00%、100.00%和99.68%。各级结核病定点医疗机构均应该对每一例就诊的疑似结核病患者做到3次涂片、2次培养、1次分子生物学检查的基本要求。对于无痰或未能留取合格痰标本的患者,可采用痰诱导技术帮助患者留痰或行纤维支气管镜采集支气管肺泡灌洗液,均能提高病原学检测阳性率;另外,也应加强对胃灌洗液、尿液、脑脊液、胸腔积液等病原学标本的检测。同时,各级医疗机构应强调病原学检查的质量控制,严格按照标准规范进行结核病标本的采集、储存、运送及实验室操作流程,以不断提高病原学阳性检出率,防止出现假阴性。2. 规范利用结核病免疫学辅助检查:免疫学检查是辅助诊断病原学阴性肺结核的重要依据,常用的细胞免疫学方法有TST和IGRA,前者中度及强阳性的敏感度为76.62%,特异度为32.64%,而后者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8.89%和83.06%。而对于将结核抗体检测用于结核病诊断,目前全球观点尚不统一。世界卫生组织相关指南也不推荐结核抗体检测用于结核病诊断,但我国专家认为,结核抗体检测对辅助诊断结核病有一定价值。我国是结核病高疫情地区,人群中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率高,而免疫学检查仅能帮助我们判断是否有或曾经有过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对诊断结核病只有辅助参考意义。因此,免疫学指标需结合临床症状及影像学检查结果综合分析。 (三)影像学检查肺部影像学表现是病原学阴性肺结核诊断的主要依据,对于有肺结核可疑症状,但胸部X线摄片上无明显阳性表现的患者应进一步行胸部CT检查。有研究表明,约80%的活动性肺结核和89%的非活动性肺结核患者的结核病灶可由CT检查正确区别。尽管如此,由于“异病同影”及“同病异影”现象的存在,即使是病灶发生在肺结核好发部位,并符合多部位、多形态等影像学特征,通常也不能以此确定诊断。对于胸部影像学检查发现的可疑肺结核患者,应充分考虑多种可能性,仔细甄别;同时也应发挥各级肺结核诊断小组的作用,由多名资深医生共同阅片,明确诊断。 (四)鉴别诊断病原学阴性肺结核的鉴别诊断,主要是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胸部影像学特征、免疫学检查结果,以及诊断性抗结核治疗效果进行综合判断。需要再次强调的是,对于病原学阴性肺结核的诊断,应严格按照诊断标准进行,并由肺结核诊断小组集体共同讨论定诊,充分发挥诊断小组的核心作用。 (五)质量控制指标对于诊断流程标准中制定的多项评价诊断质量控制的指标,需特别关注“病原学检测阴性肺结核规范诊断流程执行率”和“符合病原学检测阴性肺结核诊断依据患者比例”这两项指标,务必按照前述“质量控制指标”中的主要内容要求严格落实,并要求在每月底完成《病原学检测阴性肺结核诊断流程检测单》和《病原学检测阴性肺结核诊断依据检测单》的填写,以便及时统计指标完成情况。同时,也建议每季度不同县(区)间开展诊断质量互查和评比,加强沟通交流,不断推动所在地区病原学阴性肺结核的诊断质量。最后,省(市)两级结核病定点医疗机构也应成立肺结核诊断小组,并按照标准要求开展指导和培训,落实诊断流程,以评价本机构病原学阴性肺结核的诊断质量。 三、总结《病原学检测阴性肺结核诊断流程(T/CHATA 008—2020)》标准是在现有的结核病诊断和分类标准基础上,由各级结核病防治、临床、实验室和儿童结核病领域的专家及学者多次讨论修改后,精心编写出来的规范病原学检测阴性肺结核诊断流程的操作手册,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实用性和操作性,是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及其医务人员诊断病原学检测阴性肺结核的工作指南。相信在此标准的指导下,我国病原学检测阴性肺结核的诊断必将不断规范化,结核病诊疗质量也将进一步提升。 文章来源:中国防痨杂志, 2021, 43(11):1116-1119 doi:10.3969/j.issn.1000-6621.2021.11.003作者:杨春龙,周林,陈明亭作者单位:710100 西安市胸科医院疾病预防控制科(杨春龙);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结核病预防控制中心(周林、陈明亭)通信作者:周林,Email:zhoulin@chinacdc.cn;陈明亭,Email:chenmt@chinacdc.cn 

企业动态

2021.12.10

第2期直播预告】“走近临床 共话结核”—结核病主动发现系列直播论坛之“感染篇”

结核病是单一传染源的头号死亡原因,也是全球第13大死因,预计2020年将会是位于COVID-19之后的第二大单一感染源致死原因。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不久前发布的数据,我国结核病的发病率重回全球第二,仅次于印度。结防人肩上的担子更重,责任更大了。 据调查,结核病患者首诊到综合医院者占比达九成,因而综合医院是结核病防治的第一道防线。综合医院的感染科承担着结核病疑似患者首诊和早期发现的艰巨任务,其临床诊断的准确性和特异性对于结核病防控至关重要,而感染科不明原因发热待查患者及结核病合并其他传染病(如HIV、乙肝等)者又是科室疾病诊疗的重中之重。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对于结核病的防控,要建立结核病防治综合服务模式,规范结核病诊疗管理。为了积极响应国家号召,规范结核病诊疗,做到早诊早治,助力终止结核病行动计划,由中华医学会结核病学分会、北京结核病诊疗技术创新联盟主办,广州迪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协办的“‘走进临床 共话结核’——结核病主动发现系列直播论坛”之第2期“感染篇”将于2021年11月24日晚上19:00在线上进行。届时将邀请全国感染领域权威专家,就感染科在结核病主动发现中的作用、感染性疾病与结核病共病诊疗等进行专题讲座,以解决临床关键问题,提高结核病防控的综合水平。 会议时间2021年11月24日 19:00-21:00 会议内容1、综合医院结核病早期发现的关键2、HIV/AIDS患者结核病的早期识别与诊断3、发热中的感染性疾病 

企业动态

2021.11.19

指南·规范·共识 | 高危人群结核分枝杆菌潜伏感染检测及预防性治疗专家共识

 摘  要主动发现和预防性治疗是全球终结结核病流行策略下,结核病防治行动的重要举措。我国是全球结核病高负担国家之一,要实现全球终止结核病目标,加强结核分枝杆菌潜伏感染(latent tuberculosis infection,LTBI)者的主动发现,对结核病患者密切接触者进行筛查,对新近感染和免疫力低下LTBI人群给予预防性治疗,是降低LTBI者发病的重要措施。然而,当前业内人士对预防性治疗的适用对象、化学药物预防性治疗方案和预防性治疗效果尚存在较多疑虑和争议,同时,新的诊断技术和预防性治疗方法也在不断研究和应用。有鉴于此,中国防痨协会组织专家编写了《高危人群结核分枝杆菌潜伏感染检测及预防性治疗专家共识》,从LTBI检测原理,以及预防性治疗对象、诊断方法、化学预防和免疫预防等方面进行论述,以供我国结核病防治工作者借鉴和参考。 关 键 词分枝杆菌,结核;传染病潜伏期;诊断;预防和防护用药;总结性报告(主题) 结核分枝杆菌潜伏感染(latent tuberculosis infection,LTBI)是指机体对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MTB)抗原刺激产生的持久性的反应,临床上没有任何活动性结核病征象。目前尚没有能够直接测量人体MTB感染的技术手段。据估算,全球近1/3的人感染了MTB,感染人数约20亿,估算我国LTBI人数逾2亿。研究表明,LTBI者中将有5%~10%在一生中发生结核病;在结核病高危人群中发病率更高,尤其是在≤5岁的确诊结核病患者的儿童家庭密切接触人群中,2年内发病率高达19%。如果并发HIV感染,则结核病年发病率达到5%~10%。2018年“第73届联合国大会防治结核病问题高级别会议”提出,2018—2022年全球要完成3000万LTBI高危人群的抗结核预防性治疗。而截止到2020年,全球完成预防性治疗人数为800万,仅占目标任务的27%。加强LTBI者的主动发现,对结核病患者密切接触者进行筛查,对新近感染和免疫力低下LTBI人群给予预防性治疗,是降低LTBI者发病的重要措施。我国在新规范出台之前,限于试点或局部地区开展,全国性的LTBI筛查和预防性治疗数据尚不完全掌握,并且当前业内人士对预防性治疗的适用对象、化学药物预防性治疗方案和预防性治疗效果尚存在较多疑虑和争议,同时,新的LTBI诊断技术和预防性治疗方法也在不断研究和应用。有鉴于此,中国防痨协会组织专家编写了《高危人群结核分枝杆菌潜伏感染检测及预防性治疗专家共识》,从LTBI检测原理,以及预防性治疗对象、诊断方法、化学预防和免疫预防等方面进行论述,以供我国结核病防治工作者借鉴和参考。 LTBI检测原理因没有检查方法和技术可以找到在机体隐匿的MTB,故一般说LTBI诊断缺乏“金标准”。诊断LTBI的技术原理,是通过检测机体的结核病特异性免疫反应。 结核菌素皮肤试验(tuberculin skin test,TST)是基于Ⅳ型迟发型变态反应的一种皮肤试验。结核菌素有200多种抗原成分,其中,部分与卡介苗(BCG)和非结核分枝杆菌(nontuberculous mycobacteria,NTM)的抗原成分相同,容易发生交叉反应。试验结果有可能出现假阳性,特别在NTM的高流行地区,TST的特异度将受到影响。常用的纯蛋白衍生物(purified protein derivative,PPD)是通过MTB或卡介苗菌经培养、杀菌、过滤去除菌体后纯化制成,其中可能仍有变性蛋白。 γ-干扰素释放试验(interferon-γ release assays,IGRA)是采用MTB蛋白质的多肽抗原[包括早期分泌抗原靶6(ESAT-6)、培养滤液蛋白10(CFP-10)和TB7.7(p4)],刺激效应T淋巴细胞分泌γ-干扰素(interferon-γ,IFN-γ),检测并定量分析IFN-γ的浓度,判断是否存在MTB特异性细胞免疫反应。所有BCG菌株和绝大部分的NTM都不含有这三种蛋白质,因此,IGRA采用的抗原与BCG及绝大多数NTM无交叉,可避免BCG接种和NTM感染带来的假阳性。 重组结核杆菌融合蛋白(EC)是由高效表达MTB的ESAT6-CFP10基因的大肠埃希菌经发酵、分离和纯化后制成。重组结核杆菌融合蛋白(EC)皮肤试验反应的原理是迟发型细胞过敏反应,即Ⅳ型变态反应。ESAT-6蛋白不仅存在于早期培养滤液中,还存在于细胞浆和细胞壁,从基因和蛋白水平研究表明,ESAT-6仅存在于致病性分枝杆菌中,所有BCG菌株及绝大部分环境分枝杆菌基因组均丢失该基因,不表达ESAT-6,该蛋白与其他微生物的已知蛋白无明显同源性。CFP-10蛋白可强烈诱导50%~90%的结核病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产生增殖反应并分泌大量的IFN-γ,诱导T细胞释放IFN-γ、诱发迟发型变态反应,而接种BCG的健康人对该抗原反应水平低。已感染结核分枝杆菌的机体T淋巴细胞对ESAT-6蛋白和(或)ESAT-6与CFP-10蛋白联合抗原的反应是敏感和特异的。重组结核杆菌融合蛋白(EC)皮肤试验又称新型结核菌素皮肤试验(creation tuberculin skin test,C-TST),可用来检测机体是否感染过MTB。 LTBI筛查及预防性治疗对象受MTB感染人群数量大,对该人群均进行LTBI的筛查和预防治疗,不仅花费巨大,管理困难,还要承担严重药物不良反应的风险。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发布的《结核分枝杆菌管理指南》推荐结核病发病率低于100/10万的高及中高收入国家对所有并发HIV感染、成人及儿童结核病密切接触者、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的患者,以及透析、器官移植、矽肺病患者进行LTBI筛查;资源许可的情况下推荐对囚犯、医务工作者、结核病高疫情地区的移民、流浪者、药物滥用者进行LTBI筛查;资源有限或中低收入国家推荐仅对HIV感染者及<5岁的家庭密切接触者进行LTBI筛查。除此之外,由于学校结核病聚集性疫情时有发生,新生入学体检LTBI的筛查和学校结核病患者密切接触者LTBI筛查应作为学校结核病防控策略的重要内容。 《中国结核病预防控制工作技术规范(2020年版)》(以下简称《技术规范》)要求对以下对象开展结核病预防性治疗:(1)与病原学阳性肺结核患者密切接触的5岁以下儿童LTBI者;(2)HIV感染者及艾滋病患者中的LTBI者,或感染检测未检出阳性而临床医生认为确有必要进行治疗的个体;(3)与活动性肺结核患者密切接触的学生等新近LTBI者;(4)其他人群,包括需使用肿瘤坏死因子治疗者、长期应用透析治疗者、准备做器官移植或骨髓移植者、矽肺病患者,以及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或其他免疫抑制剂的LTBI者。其中,(1)~(3)条为重点对象。 LTBI检测方法MTB感染的检查技术分为皮肤试验和IGRA两种。(一)TST   目前,全球仍有100多个国家使用TST作为LTBI检测技术。我国TST均使用PPD进行。PPD制剂有20 IU/ml和50 IU/ml两种规格。试验方法:在左前臂掌侧前1/3中央皮内注射0.1 ml PPD,以局部出现7~8 mm大小的圆形橘皮样皮丘为宜。结果测量:72 h(48~96 h)检查反应。以皮肤硬结为准。试验结果判断标准和意义:阴性(-):硬结平均直径<5 mm或无反应者为阴性。阳性反应(+):硬结平均直径≥5 mm者为阳性。硬结平均直径≥5 mm,<10 mm为一般阳性;硬结平均直径≥10 mm,<15 mm为中度阳性;硬结平均直径≥15 mm或局部出现双圈、水泡、坏死及淋巴管炎者为强阳性。 (二)C-TST目前,全球已研制成功的结核融合蛋白皮肤试验试剂包括丹麦研制的C-Tb、俄罗斯研制的Dia skin test和我国研制的重组结核杆菌融合蛋白(EC)等,该类试剂包含针对MTB特异性抗原ESAT-6和CFP-10,在卡介菌和其他大多数NTM中不含这些抗原,因此,该试验可以有效鉴别BCG接种与MTB感染。 在我国上市使用的C-TST的制剂产品规格有3种:每瓶0.3 ml、0.5 ml和1.0 ml,用于6月龄及以上婴儿、儿童及65周岁以下成人。试验方法:在前臂掌侧皮内注射,每人皮内注射0.1 ml(5 U)。结果测量:注射后48~72 h检查注射部位反应,测量记录红晕和硬结的横径及纵径的毫米(mm)数,以红晕或硬结大者为准。反应平均直径≥5 mm为阳性反应。凡有水泡、坏死、淋巴管炎者均属于强阳性反应。 (三)IGRAIGRA作为LTBI检测技术在全球使用多年。IGRA是检测MTB特异性抗原刺激T细胞产生的IFN-γ,以判断是否存在MTB感染。IGRA有两种方法: (1)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全血中致敏T细胞再次受到MTB特异性抗原刺激后释放IFN-γ水平,称之为全血检测或结核感染T细胞免疫检测;(2)采用酶联免疫斑点技术(enzyme-linked,ELISPOT)测定在MTB特异性抗原刺激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能够释放IFN-γ的效应T细胞数量,称之为细胞检测或结核感染T细胞检测。 LTBI诊断标准1.在没有BCG接种或NTM干扰时,以PPD反应硬结平均直径≥5 mm视为已受MTB感染。2.在BCG接种地区或NTM感染地区,以PPD反应硬结平均直径≥10 mm视为MTB感染标准。3.对HIV阳性或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大于1个月,以及与活动性肺结核患者有密切接触的未接种BCG的5岁以下儿童PPD反应硬结平均直径≥5 mm视为MTB感染。4.C-TST阳性即表明受到MTB感染。5.IGRA检测阳性说明存在MTB感染。 LTBI化学预防性治疗方案我国《技术规范》推荐LTBI预防性治疗方案包括:单用异烟肼、异烟肼联合利福平、异烟肼联合利福喷丁、单用利福平等方案(表1)。  LTBI化学预防性治疗管理为使得化学预防性治疗能顺利实施,获得最佳效果,同时也为了最大限度避免和减少耐药性的产生。应严格遵循预防性治疗流程,强化预防性治疗对象的管理。 (一)排除活动性结核病治疗前了解治疗对象有无结核病中毒症状和(或)不同系统的相关可疑症状,询问既往有无肺结核患者密切接触史或与耐药肺结核患者密切接触史;对治疗对象进行全面体格检查、胸部影像学检查,排除全身任何部位的隐蔽的活动性结核病病变。 (二)排除预防性治疗禁忌证治疗前医务人员应仔细询问患者既往病史、用药史、药物过敏史,以及结核病患者接触史(是否有耐多药结核病患者接触史)。进行血常规、肝肾功能检查,除外用药禁忌,依据评估结果选择适宜的抗结核预防性治疗方案。 (三)有下列情况之一者,不适宜接受抗结核化学预防性治疗1.正在接受治疗活动性病毒性肝炎或伴血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升高者。2.过敏体质患者,或身体正处于变态反应期者。3.癫痫患者、精神病患者,或正在接受抗精神病药物治疗者。4.患有血液系统疾病,血小板降低至<50×109/L者,白细胞减少至<3000×109/L者。5.服药前已知依从性差,不能坚持规定疗程者。6.既往患过结核病,完成规范抗结核治疗5年内者。 (四)预防性治疗的登记管理对于诊断为LTBI者实行预防性治疗前需进行登记、开展健康教育、签署知情同意书,落实预防性治疗督导管理措施,做好治疗期间的随访观察和疗程结束的评价,包括治疗期间是否规律服药、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和是否完成治疗疗程等。为了防止不规律用药产生耐药性和减少抗结核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治疗期间应有监督管理措施,保证服药者的依从性,以使其能够顺利完成治疗疗程。 (五)药物不良反应观察与处理LTBI者进行化学预防性治疗的服药期间应定期随访检查,密切观察抗结核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出现药物不良反应时,应详细追问病史,确定不良反应的原因。解除诱因是最主要的药物不良反应处理措施。 (六)停药指征LTBI者化学预防性治疗出现以下情况时应停止治疗:(1)完成规定的抗结核预防性治疗疗程;(2)任何方案出现药物不良反应、变态反应等时,原则上应停止治疗;(3)因各种原因不规律服药或不能完成整个疗程治疗;(4)预防性治疗期间发现身体任何部位的活动性结核病病灶时,应及时停止,并根据患者发病部位选择标准抗结核化疗方案。 LTBI的免疫预防WHO于近年陆续公布了全球十余项在进行的结核病疫苗研究,包括用于LTBI人群的免疫预防性疫苗研究。在传染病防治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的支持下,我国研发上市了“注射用母牛分枝杆菌”,该制剂用母牛分枝杆菌培养后收集的菌体,经高压均质、灭活后加入稳定剂冻干制成,主要有效成份为母牛分枝杆菌菌体蛋白,经药效学研究显示,注射用母牛分枝杆菌具有双向免疫调节功能。大规模的Ⅲ期临床研究显示,该产品用于预防LTBI人群发生肺结核,具有安全性好、保护效果稳定、疗程短等优势。该产品的研发上市,为我国LTBI者预防性治疗提供了新的方法,将促进我国LTBI防控策略和措施的发展,对控制结核病疫情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     用量及用法:推荐每次给药1瓶,用1.0 ml灭菌注射用水稀释,摇匀后,臀部肌肉深部注射。间隔2周给药1次,共给药6次。 2.注意事项:(1)以下情况者慎用:家族或个人有惊厥、癫痫、脑病和神经系统症状或体征病史者;有严重药物过敏史者、过敏体质者;有并发症的糖尿病患者、有症状的艾滋病患者、恶性肿瘤患者;肝肾功能异常者、患血小板减少症或凝血障碍者。(2)有发热症状者,患急性病或处于慢性病急性发作期者应暂缓给药。(3)在溶解摇匀后使用。如有凝块、异物、药瓶有裂纹及超过有效期均不得使用。(4)注意肌肉注射的深度,注射过浅可能导致局部出现红肿和硬结。不得进行皮内注射、皮下注射或静脉注射。(5)如果发生过敏反应或类过敏反应,应及时采取适当的治疗措施,包括使用肾上腺素等药物。综上所述,我国结核病防治规划已将LTBI的筛查和预防纳入到结核病防治常规工作中。要达到LTBI人群预防性治疗的效果,需要系统地制定LTBI筛查和预防性治疗的计划,将LTBI控制纳入当地结核病防治工作中。加强对高危人群和重点人群LTBI筛查和预防性治疗的登记管理,推广使用新技术和新方法,加强质量控制,做好LTBI筛查和预防性治疗的效果评价。 执笔者    周林、初乃惠、陆伟指导专家    刘剑君、赵雁林、王国治 专家组成员(排名不分先后)   刘剑君(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赵雁林、周林、刘二勇、成君(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结核病预防控制中心);王国治、徐苗、赵爱华、卢锦标(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金奇、高磊(中国医学科学院病原生物学研究所);万康林、李桂莲(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马艳(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成诗明、樊海英(中国防痨协会);屠德华、贺晓新(北京结核病控制研究所);初乃恵、高微微、高孟秋、黄海荣、陆宇(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陆伟、竺丽梅(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沈鑫、陈静(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沙巍、王丽(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卢水华、李涛(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王晓萌、陈彬(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结核病预防控制所);白丽琼、谭云洪(湖南省结核病防治所 湖南省胸科医院);王晓林(宁夏回族自治区第四人民医院 宁夏回族自治区结核病防治所);于艳玲、孙彦波(黑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陈禹(沈阳市第十人民医院 沈阳市胸科医院);郑建刚(江西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结核病防治所);刘洁(安徽省结核病防治研究所 安徽省胸科医院);何金戈(四川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结核病预防控制所);申阿东(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

企业动态

2021.11.19

贺!广州迪澳亮相国家“十三五”科技创新成就展,展结核病诊断创新力量

10月21日至27日,国家“十三五”科技创新成就展在北京展览馆举行。成就展以“创新驱动发展 迈向科技强国”为主题,全面展示我国“十三五”以来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科技工作重大决策部署,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所取得的重大成就,彰显科技创新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支撑引领作用。 成就展总面积超过2万㎡,共设展项1700余项,设置12个展区,通过实物、沙盘和模型,采用虚拟现实、全息影像等互动方式展示党领导人民取得的重大科技创新成就。入选的企业均为在科技创新领域产出重大成果的优秀企业。 广州迪澳公司自主研发的“DeFine.TB®结核分枝杆菌特异性细胞因子检测试剂盒(酶联免疫法)”和“SPOTest®结核分枝杆菌特异性细胞免疫反应检测(酶联免疫斑点法)”亮相“重大专项——重大新药创新专项 传染病防治专项”展区,展示结核病防治科研成果。 DeFine.TB®结核病辅助诊断和鉴别诊断的优选方案DeFine.TB®结核分枝杆菌特异性细胞因子(IFN-γ和IL-2)检测试剂是“十三五”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传染病防治专项成果转化产品。在检测时,将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从全血样本中分离出来 ,消除血液本底干扰因素,排除人群中免疫细胞数量的个体差异影响。该试剂盒检测IFN-γ和IL-2的浓度,来判断其是否存在结核分枝杆菌特异性的细胞免疫反应。用于结核病的辅助诊断,能够及时发现活动性结核患者,同时对于潜伏感染患者能够进行及时、准确的排筛。 SPOTest®结核病辅助诊断方案SPOTest®结核分枝杆菌特异性细胞免疫反应检测(酶联免疫斑点法)是基于γ干扰素释放试验(IGRA)原理,通过酶联免疫斑点技术(ELISPOT)检测受试者体内是否存在结核特异性淋巴细胞,从而判断是否有特异性免疫反应。作为结核病的辅助诊断方案,该试剂盒准确度高、特异性强、操作简单、检测周期短、不受卡介苗接种与本底及免疫抑制剂的影响。 此次迪澳生物作为结核病诊断的标杆企业参加国家“十三五”科技创新成就展,向国家展示结核筛查技术,获得了极大的鼓励和肯定。未来,迪澳生物会持续专注结核领域的创新和研发,与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为提高我国结核病的防治能力,终止结核病流行,实现健康中国目标而不懈奋斗!  

新品

2021.10.29

指南·规范·共识 | 抗结核新药早期杀菌活性研究方法专家共识

摘要结核病疫情依然严峻,迫切需要抗结核新药。新药临床试验是新药研发的最重要阶段,早期杀菌活性(early bactericidal activity,EBA)研究是新型抗结核药物首次用于结核病患者治疗时进行的临床研究,也是单个抗结核药物和新的联合方案临床评价的关键。为了规范开展以及更好地推进我国抗结核新药研发进程,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和《中国防痨杂志》编辑委员会共同组织结核病临床研究和基础研究领域的专家,经反复讨论,撰写了《抗结核新药早期杀菌活性研究方法专家共识》,就抗结核新药EBA的意义、设计、实施,以及影响因素等内容进行阐述。 结核病防治形势依然严峻,使用有效的抗结核药物是保证治疗成功的关键;现有抗结核药物不能满足临床需求,迫切需要研发抗结核新药。申请新药注册,应当进行临床试验。新药临床试验是新药研发的最重要阶段,临床试验分为Ⅰ、Ⅱ、Ⅲ、Ⅳ期。Ⅰ期临床试验是初步的临床药理学及人体安全性评价试验,目的是观察人体对于新药的耐受程度和药代动力学,为制定给药方案提供依据。Ⅱ期临床试验是治疗作用初步评价阶段,初步评价药物对目标适应证患者的治疗作用和安全性,也包括为Ⅲ期临床试验研究设计和给药剂量方案的确定提供依据。Ⅲ期临床试验是治疗作用确证阶段,进一步验证药物对目标适应证患者的治疗作用和安全性,评价利益与风险关系,最终为药物注册申请的审查提供充分的依据。Ⅳ期临床试验是新药上市后应用研究阶段。早期杀菌活性(early bactericidal activity,EBA)研究是新型抗结核药物首次用于结核病患者治疗时进行的临床研究,也是单个抗结核药物和新的联合方案临床评价的关键,属于Ⅱa期临床研究阶段的早期探索性疗效研究。随着我国抗结核新药研发进程的推进,EBA研究已在国内开展。因此,为了规范开展以及更好地推进我国抗结核新药研发进程,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和《中国防痨杂志》编辑委员会共同组织结核病临床研究和基础研究领域的专家,经反复讨论,撰写了《抗结核新药早期杀菌活性研究方法专家共识》。 EBA的定义和意义EBA通常定义为治疗最初2 d内,每日每毫升痰液中活菌数[菌落形成单位(colony forming unit,CFU)]平均下降速率的对数值。除非体外数据表明新药单独使用时可能有不可接受的耐药选择风险,一般早期临床开发建议采用短期单药治疗试验。EBA反映了抗结核药物杀死痰涂片阳性肺结核患者肺内具有快速代谢活性的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MTB)的能力。通过EBA试验定量计数每天采集的痰液中存活的MTB,测得单一药物或新治疗方案在清除新诊断的肺结核患者痰液中分枝杆菌的活性。这些试验并不是为患者提供一种确定的治疗方法,而是评估药物在较短时间内(7~14 d)的杀菌活性。EBA试验初步评价新药或新治疗方案在7~14 d整个期间的抗分枝杆菌活性。EBA研究包括监测新型抗结核药物的安全性、量化痰中MTB和药代动力学(PK)研究。EBA研究是在相对较小的患者组中探索多个剂量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的关系。可确定试验药物的剂量反应范围,指导后续研究的剂量选择,并为后期临床开发和临床应用提供指导。EBA研究同时可以收集与安全性和耐受性相关的初步信息。EBA研究不仅包括对单药疗法的研究,还包括对新的多种药物组合的研究,以评估它们未来的适用性。尤其是药物组合的EBA研究有助于减少开发新的抗结核方案所需的时间。 EBA研究的设计EBA的研究均为前瞻性研究,可以根据试验药物的特性确定为双盲、单盲或开放性研究。例如,以H-R-E-Z(H:异烟肼;R:利福平;E:乙胺丁醇;Z:吡嗪酰胺)为标准治疗组时,因为利福平不可避免地使尿液变色,因此,该组无法盲化。痰标本仅标有患者识别号,实验室人员在评估细菌学终点或检测药物敏感性时不知道患者的治疗分组。平行设置单药或药物组合的试验组与对照组:使用不同剂量的试验药物、对照药物或药物组合;患者被集中随机分组;选择提供高于最低抑菌浓度,且安全、耐受性良好的试验药物剂量;所有患者均需签署书面知情同意书。 患者纳入和排除标准入组EBA试验的患者必须是免疫力正常、耐药或患肺外疾病风险低的成年肺结核患者,并且可以在完成EBA试验后开始肺结核的标准治疗。 纳入标准1. 年龄18~60岁、体质量40~90 kg的初治痰涂片阳性患者。EBA研究并不局限于初治肺结核患者,根据试验药物的治疗对象也可以选择耐多药结核病(MDR-TB)患者。2. 无药物或酒精滥用史。3. HIV感染者的CD4+T淋巴细胞计数大于300/μl,并且在入组前的90d内未接受抗逆转录病毒治疗。 二、排除标准1. 排除有严重并发症、咯血、播散性结核病或肺外结核,以及在入组前6个月内使用已知抗结核药物治疗的患者。2. 排除糖尿病患者、心电图QT/QTc间期异常的患者、怀孕或哺乳期的患者。3. 排除接受抗逆转录病毒治疗的HIV阳性患者。4. 排除估计隔夜痰量少于10ml的受试者。5. 如必要,排除在入组前7d内接受单胺氧化酶(monoamine oxidase,MAO)抑制剂、三环类抗抑郁药物或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如伪麻黄碱或苯丙醇胺)治疗的患者(由于对MAO-A抑制的潜在风险)。 样本量和研究时间1. 样本量:每组一般为12~15例患者。2. 研究时间:早期的EBA研究持续2d,但现在通常延长至14d。因为重要的抗结核药物如吡嗪酰胺或贝达喹啉需要大于2d的更长时间才能显示出显著的活性。又如乙胺丁醇的剂量相关反应仅在更长的研究期间变得明显。EBA(0~2),即一种药物在治疗的前2d杀死结核病患者痰液中活跃代谢、快速繁殖的MTB的速率,可比较新药和现有药物的活性,并评估新药的有效剂量。EBA(0~2)的结果与药物杀灭结核病灶中低代谢细菌亚群的能力关系不大,但将药物治疗期延长至5d或更长时间,将提供检测杀灭低代谢细菌亚群的机会,从而有助于评估药物杀菌活性。2005年之后,EBA研究周期延长至治疗开始后7或14 d。EBA研究延长至5 d、7 d或更长时间有几个好处:研究进行得越久,检测低杀菌活性的机会就越大;另外,较长时间的研究可以收集更多的痰标本及积累更多的数据,也有助于提高EBA研究的准确性,并允许应用更合适的统计学方法来应对可能出现的异常结果。 痰液收集患者在整个研究期间住院。在基线和每个治疗日收集16 h隔夜痰(下午18点至第二天早上8点)。以为期14 d的EBA研究为例,在开始治疗前的2 d和开始治疗后的第1、2、3、4、5、6、7、8、10、12和14天,收集16h的隔夜痰,在第2天治疗开始前完成收集。患者将痰液收集在预先标记的宽口带螺旋盖的容器中,在收集期间痰液标本保存在4~8℃冰箱,第2天早上以4℃的温度运送到中心实验室,到达实验室后测量痰量。 细菌学检测痰液中MTB的CFU计数MTB定量检测所需的隔夜痰标本的最小量为10 ml。通过磁力搅拌将痰标本均质化30 min,向等体积的0.1%~1%二硫苏糖醇中加入最多10 ml痰液,混合均匀,放置20 min以获得充分消化的痰液。在无菌吐温/盐水中制备两个系列的5个10倍稀释液(1×101、1×102、1×103、1×104和1×105)。将0.1 ml的各稀释液(包括纯样品)一式四份接种到MiddleBrook7H11琼脂上,MiddleBrook7H11琼脂培养基中添加OADC增菌液(oleic acid-album in of bovine-dextrose-catalase;含油酸、牛血清蛋白、右旋糖苷、触媒),并添加选择性标签[含有多黏菌素B(200 U/ml)、两性霉素B (10 μg/ml)、羧苄青霉素(50 μg/ml)、甲氧苄啶(20 μg/ml)]。5% 二氧化碳存在下,在37℃孵育4~6周后,以产生20~200个可见菌落的稀释度计数CFU。如果无法在20~200个可见菌落的范围内计数,则尽可能准确地计数更多的菌落。对计数取平均值,并根据稀释因子进行校正,得出每毫升痰液的CFU计数。 液体培养基中阳性报告时间(time to positivity,TTP)的测定将5 ml痰液与等体积的N-乙酰-L-半胱氨酸(NALC)/NaOH(终浓度2%~3%NaOH,0.5%~0.6% NALC,1.47%柠檬酸钠)混合,涡旋振荡后在室温下液化15~20 min。混合物通过加入无菌磷酸盐缓冲液(pH 6.8)中和至最终体积为45 ml。将该混合物于3000×g离心15 min。弃去上清液,将沉淀物重新悬浮在无菌磷酸盐缓冲液中,最终体积为2 ml。通过添加OADC增菌液和杂菌抑制剂[含多黏菌素B(6000 U)、两性霉素B(600 μg)、萘啶酸(2400 μg)、甲氧苄啶(600 μg)、阿洛西林(600 μg)]制备2个MGIT管,每管接种0.5 ml重悬沉淀标本。试管在BACTEC MGIT 960系统中于37℃孵育,终点是指示微生物生长的阳性荧光信号,该系统自动标记阳性培养物。TTP是以小时为单位进行平均和记录的。在单个试管污染的情况下,使用剩余试管的值;如果两者都被污染,则样品标记为被污染。 三、CFU计数与TTP检测的比较在EBA研究的最初10~15年中,痰中MTB的定量应用CFU计数,全部实验过程需由人工完成,需要专门的实验室及实验设备,而且MTB的培养时间较长。在液体培养基中比在固体培养基中能够培养更广泛的分枝杆菌亚群,因此,液体培养比固体培养更敏感。另外,自动化液体培养系统减少了实验过程中的人为错误,TTP结果由培养系统自动判定,更易标准化,这使得TTP检测成为评价抗结核药物和方案早期疗效的手段之一。另外,利用TTP方法的研究有助于增加可以进行EBA研究地点的数量,从而能够在更广泛的患者中更快速地评估新药和新组合方案。TTP检测反映的是液体培养基中MTB的代谢活性,与接种的活菌数呈反比,与结核病临床表现的严重程度和治疗结果有关。几项EBA研究将TTP法与MTB活菌CFU计数结合使用,发现TTP法与CFU计数对药物或方案的疗效排序非常相似。TTP时间长短与CFU计数高低呈负相关。两种方法之间的结果有时会出现细微的差异。在较高的细菌密度下会出现细菌结块现象,细菌团块可能具有对应于团块细胞数量的代谢活性。因此,如果将团块接种到液体培养基,TTP比从单个CFU出现所预期的阳性报告的时间要短。 统计方法和结果分析通过从基线开始的log10CFU/ml痰的变化来评估治疗的效果,以log10CFU的平均值(±标准差)日下降幅度表示。CFU计数为0时,log10CFU计数设置为0。用于分析的人群定义为接受至少一剂研究药物的患者(意向治疗人群)。计算每个时间点最多4个CFU计数的平均值。主要疗效终点是X天内的EBA效应[EBA(0~X)],次要疗效终点是EBA(0~2)和EBA(2~X),以类似方式计算TTP的变化。通过回顾EBA研究文献,EBA数据多采用线性、双线性或多元线性回归来描述,这取决于哪种方法最适合数据。在试验组之间可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比较。在某些研究中,使用配对t检验比较从第0天到第X天每个个体的TTP,或计算第0天和第X天的杀菌活性,并用配对t检验测试两个结果之间的差异,置信系数为0.95,检验水准为0.05(双侧)。在不同时间间隔内,每个个体的抗分枝杆菌活性使用以下公式确定,并按每个治疗组进行平均:EBACFU=[ log10CFU(第x天)-log10CFU(第y天)]/(y-x),表示为log10 CFU·ml-1·d-1减少值。TTP 计算类似,EBATTP=[TTP(第y天)-TTP(第x天)]/(y-x)。EBA研究的CFU与TTP均可能报告为阴性。如报告阴性时,TTP培养时间最长为42 d。污染的培养物应被排除在分析之外。 安全性和耐受性评估患者在治疗期间住院,每日随访以获取生命体征,并监测不良事件,包括全血计数、凝血功能、临床生化指标检测(血清总胆红素、天冬氨酸转氨酶、丙氨酸转氨酶、肌酸磷酸激酶和肌酐水平)、尿液分析和心电图;根据患者情况还需进行眼科评估等,以监测治疗期间的药物不良反应。出院后,患者被转诊接受标准抗结核治疗,并在完成疗程出院后随访5周进行临床评估,包括心电图检查和临床生化指标检测。 影响EBA结果的因素患者肺部病变EBA研究具有可重复性,但在使用相同治疗方案的不同研究之间,以及同一研究中的同一治疗组内,也经常存在变异。患者肺部病变情况是影响EBA结果的主要来源。如果患者肺部病变严重,病变部位空洞相互连接程度高,患者更易产生大量的痰液;如果肺部空洞周围形成纤维化,空洞间不易相互连接,则患者较难产生大量的痰液,使痰液的代表性降低,从而使收集的痰液之间的差异程度增大。因此,来自肺部病变不同患者的痰液之间的差异程度是EBA研究结果中重要的变异来源。另外,有研究根据患者受累肺野面积按轻、中、重度分级,并同时统计空洞存在与否及空洞大小,发现每毫升痰液CFU计数与肺脏受累肺野面积的分级程度(P和空洞大小(P=0.001)相关。 痰液量参与EBA研究的患者应该能够在下午18点至第2天早上8点产生至少10 ml的痰。在研究开始时只产生5 ml痰液的患者在研究的后期通常无法产生足够的痰液。较高的痰液量可增加CFU测量的精度。在较短时间内采集的样本(体积较小)中的CFU计数具有明显较大的差异。当冷冻保存时,小体积痰液中的MTB特别容易丧失生存能力。因此,需要招募痰液菌载量高的患者,以提高检测到治疗组间差异的几率。 基线痰液菌载量基线痰液菌载量越高,治疗第0~2天的杀菌活性越大。基线痰液CFU计数每增加10倍,EBA就会上升0.094。由于在治疗的前2 d药物较高的杀菌活性似乎与预防入组患者发生治疗方案中伴随药物耐药的能力有关,如果EBA研究第0~2天的效果受到影响,这一重要能力可能会因招募基线痰液中MTB的CFU计数较低的患者所掩盖,也不能准确反映药物的剂量-效应关系。 痰液处理方法比较NALC/NaOH方法净化痰标本和0.5% NALC或6.5 mmol二硫苏糖醇在磷酸盐缓冲液中处理痰标本的CFU计数时,发现琼脂法比NALC/NaOH法灵敏0.5~1 log10CFU/ml。因此,NALC/NaOH方法净化的痰液样本仅用于TTP检测,但不用于CFU计数。 五、痰液保存时间Kolwijck等研究了延迟处理痰标本时间是否影响痰分枝杆菌的定量培养,发现在冷藏条件下储存1~3 d时,CFU计数不受痰量和储存时间的影响;TTP值在不同储存天数的痰标本之间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往往会缓慢增加,当痰液体积小于5 ml时,TTP会显著延长。储存1~3 d时污染率很低,并且污染率不会随着储存时间延长而增加。延迟处理痰液可能会导致细菌代谢的轻微下降。这对储存时间较长的样本或在治疗期间收集的样本影响可能更大,因为抗结核药物的暴露会改变痰液中细菌亚群的相对比例。 六、培养污染用于CFU计数的固体培养基平板被细菌和真菌污染是反复出现的问题。在EBA研究以及2个月治疗强化期中的菌落计数研究中,污染率从2.4%到27%不等,导致大量数据的丢失。虽然可用NALC/NaOH方法处理痰来解决,但是已证实会减少活菌CFU计数。去污净化处理另外的局限性在于可能会掩盖具有更高杀菌活性的药物(如异烟肼)的效果,从而掩盖了这些药物保护伴随药物出现耐药的可能性。与CFU计数相比,TTP检测也存在污染的问题,但其污染率较低(2%~4.7%)。 七、其他实验室因素与可能影响EBA结果的实验室相关的因素包括痰液的不充分均质化、去污净化过程、计数MTB单个菌落的能力。真菌或其他微生物对平板的污染也可能对计数程序的准确性产生不利影响。 总  结EBA研究患者数量相对较少,便于快速验证且相对具有较高的成本效益,但由于样本量有限,结核病患者群体和入组患者间EBA之间的比较仍然困难。为期14 d的EBA研究对于预测药物治疗方案防止肺结核复发能力的价值也是不确定的。另外,EBA研究不能评估药物的灭菌潜力,如灭菌药物利福平和吡嗪酰胺(弱EBA或无EBA)和杀菌药物环丙沙星(强EBA但不杀菌)的不同结果所示。不具有EBA的新药并不能排除该药具有灭菌活性,该活性可能在更长时间或与其他药物联合给药较长时间的研究中显现出来。总之,EBA是新型抗结核药物首次在结核病患者中应用时进行的临床研究,也是单个抗结核药物和新的联合方案临床评价的关键。EBA研究有助于减少开发新的抗结核药物方案所需的时间,本共识的制定,将有助于规范开展及更好地推进我国抗结核新药的研发进程。 执笔者  陆宇、陈曦专家组成员(排名不分先后) 陆宇、初乃惠、黄海荣、聂文娟、王隽、陈曦(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北京市结核病胸部肿瘤研究所);蔡青山(杭州市红十字会医院);曹文利(北京老年医院);陈晓红(福建省福州肺科医院);陈裕(河南省传染病医院);邓爱花(江西省胸科医院);邓国防(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杜鹃、刘冠、周铭(武汉市肺科医院);王黎霞、李敬文、范永德(《中国防痨杂志》期刊社);顾瑾(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韩文革(山东省潍坊市第二人民医院);金龙(黑龙江省传染病防治院);李志惠(河北省胸科医院);吴雪琼、梁建琴(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八医学中心);梁瑞霞(河南省胸科医院);刘爱梅(广西壮族自治区龙潭医院);刘玉峰(青岛市胸科医院);潘洪秋(江苏省镇江市第三人民医院);孙鹏(吉林省结核病医院);杨坤云、易恒仲(湖南省胸科医院/湖南省结核病防治所);张侠(南京市第二医院);党丽云(西安市胸科医院);石莲(沈阳市胸科医院) 

企业动态

2021.10.19

迪澳生物DeFast.TB® 助力结核病的精准诊断

什么是结核病?结核病,俗称“痨病”,是由结核分枝杆菌感染人体后引起的慢性传染病。结核分枝杆菌可以侵犯人体任何部位,人体除了头发和指甲外都可发生结核病。当结核分枝杆菌侵犯肺脏的时候,称为肺结核(俗称“肺痨”)。肺结核占各种类型结核病的80%以上,是迄今为止导致死亡人数最多的传染病。肺结核也是当前我国严重危害我国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重大传染病,被我国定为乙类法定报告传染病。 结核病的危害根据2020年WHO发布的全球结核病报告显示,结核病作为致死率最高的十种疾病之一,在2019年全球新发结核病患者数达到约996万,我国新发患者数达到83.3万,现存活动性肺结核的患者约有600万人,其中全球结核潜伏感染人群接近20亿,造成全球约140万患者的死亡[1]。2019年,我国结核病发病率为58/10万人。值得注意的是,在2019年感染结核病的人群中,87%是来自全球30个结核病高负担国家,而占三分之二的患者来自8个国家,包括中国(8.4%,第三位)[2]。肺结核会严重影响患者个体的身体健康。得了肺结核如发现不及时,治疗不彻底,会对健康造成严重危害,甚至引起呼吸衰竭和死亡,给患者和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肺结核病人如不规范治疗,容易产生耐药肺结核。病人一旦耐药,治愈率底,治疗费用高,社会危害大。除此外,肺结核通过呼吸道传播,传染性强,危及他人的身体健康。一名涂阳肺结核患者,如不进行治疗,一年平均可以感染10-15名健康人。 结核病的传播途径及传染性肺结核的传染源主要是痰中带有结核杆菌的肺结核患者,尤其患者在未获得有效治疗前,细菌生长活跃,最具传染性。结核杆菌主要以飞沫的形式通过呼吸道传播,患者咳嗽,打喷嚏,大声说话和唱歌均能产生含菌飞沫,其中打喷嚏产生含菌飞沫量最多,咳嗽次之,健康人可因吸入含菌飞沫感染。结核病还可通过尘埃(带菌尘埃),消化道,极少数通过受损皮肤,黏膜接触等传播。 结核病的临床症状[3-4]结核病是慢性传染性疾病,其临床症状多种多样,轻重不等,结核病的症状和其他疾病一样大多是非特异性的。全身症状部分结核病患者或在结核病早期没有明显症状或仅有轻微症状,一般全身症状比局部症状出现得早一些,早期比较轻微,不容易发现。全身症状包括:A. 乏力、倦怠、全身不适较常见,容易烦躁,可出现心悸、食欲减退、体重下降、女性患者可出现月经不正常等;B. 发热:是肺结核常见的早期症状之一,多见于下午或者傍晚,第二天早晨降至正常,多数表现为低热,温度在38℃以下,也有少部分患者出现高热,是由于病灶扩散速度快或者病情进展快,发热明显,可达39-40℃;C. 盗汗:也多发生在重症患者,入睡后出汗,醒来后出汗停止,严重者衣服均湿透;D. 其他全身症状如食欲不振,消瘦和体重减轻,女性可出现月经不调或者闭经等。 局部症状结核病随着发生的部位不同,局部症状也不一样。 结核病的确诊手段[3-4]肺结核的诊断是以病原学(包括细菌学、分子生物学)检测为主,结合流行病史、临床表现、胸部影像、相关辅助检测(γ-干扰素释放试验)及鉴别诊断等,进行综合分析做出判断。 细菌学检查涂片显微镜检查:临床标本涂片染色后显微镜下直接寻找、观察病原菌,是结核诊断和发现传染源的主要手段。分枝杆菌培养和菌种鉴定:在人工培养基分离菌落,或检测分枝杆菌生长的代谢产物来检测目标病原菌,是结核诊断的金标准。 子生物学检查分结核分枝杆菌核酸检测:通过分子扩增手段检测临床标本中特异性的靶标,从而检测是否存在分枝杆菌。该方法灵敏度高、特异性强,快速,一天内即可获得检测结果。(如迪澳生物DeFast.TB®) 病理学检查常规病理学诊断方法:大体观察、组织学观察(HE染色)、细胞学检查。免疫组织化学法:利用抗原-抗体的特异性结合反应原理,以抗原或抗体来检测和定位组织中的目标蛋白的一种技术。 DeFast.TB® 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核酸检测解决方案预期用途结核病的确诊技术检测原理通过Bst聚合酶及特异性引物在恒温(63℃)条件下对样本中结核分枝杆菌核酸片段(IS6110)进行特异性扩增,扩增产物(DNA)与核酸染料结合后发出荧光信号,通过恒温荧光扩增检测仪实时读取荧光信号,根据仪器给出的扩增曲线和出峰时间判断结果。实验流程实验操作流程↓结果判读:自动判读、出报告。自动判读扩增曲线应用价值结果准确,辅助制定治疗方案灵敏度高,病原学阳性率为64%;特异性强(96.53%),与痰培养相当样本种类多样化,满足临床多样化的送检需求痰液(包括血痰)、肺泡灌洗液,支气管冲洗液、胸腹水、脓液、脑脊液、肉芽组织、腹腔积液、盆腔积液、输卵管积 液、关节积液、骨腔积液、尿液、血液等操作简便,快速获得检测结果痰液样本无需特殊处理,耗时短,70min即可获得检测结果仪器通量高、便携检测通量高(1-48个)、仪器轻巧、携带方便,移动后无需进行荧光校准,直接用于检测样本要求 参考文献:[1]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Global tuberculosis report 2020[R]. Geneva: WHO,2020.[2] 张慧,赵雁林等.2015-2019年全国肺结核报告发病情况分析.中国防痨杂志2021年2月第43卷第2期.Chin J Antituberc,February 2021,Vol,43,No.2.[3] 唐神结,高文 . 临床结核病学(第二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9:ISBN 987-7-117-28404-2[4] 唐神结,李亮,高文,许绍发 . 中国结核年鉴(2018).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9:ISBN 978-7-117-28470-7 

企业动态

2021.09.14

到底是克罗恩病还是肠结核?如何鉴别诊断?看完你就懂!

克罗恩病( Crohn's disease,CD) 是一种多种致病因素引起病因尚不明确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临床特点不典型。克罗恩病在欧美国家比较常见,且有增多趋势,在发展中国家发病率也逐年呈上升趋势[1]。肠结核( intestinal tuberculosis,ITB) 是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肠道慢性特异性感染。近年来,结核病的流行在世界范围呈上升趋势[2],肠结核的发病率在我国也在不断增加。克罗恩病与肠结核在临床表现、内镜、实验室检查及病理组织学改变等方面均有一定程度的相似,但二者的治疗及预后截然不同,因此鉴别诊断尤为重要[3]。  克罗恩病和肠结核的概述克罗恩病又名局限性肠炎,是一种慢性、反复发作的肠壁全层性炎症、病变呈节段性分布,可累及全消化道,以末端回肠及其邻近结肠最常受累,其临床表现具有多样化的特点,且病情复杂[4]。临床表现取决于病变的部位和范围,有终生复发倾向,影响生活质量。本病在西方国家较多,我国发病较少,但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国民经济发展,其发病率明显增加[5]。肠结核是结核分枝杆菌侵犯肠道引起的慢性特异性感染性疾病,主要位于回盲瓣及其相邻的回肠和结肠[6]。以中、青年人居多,常继发于肠外结核病灶。肠道结核在病理形态上可表现为增殖型或溃疡型,临床上可见腹部包块,或出现肠梗阻[5]。 克罗恩病和肠结核的诊断标准克罗恩病的诊断标准[7]: 临床表现为腹痛、腹泻、腹部包块、瘘管形成、肛周病变、消瘦,肠外表现等; 内镜下见纵行溃疡、节段性分布、鹅卵石征、病变之间黏膜外观正常; 组织学特点为裂隙状溃疡、非干酪坏死性肉芽肿、肠壁全层炎性细胞浸润等。肠结核的诊断标准[8]: 有肠外结核病史,病变主要涉及回盲部,多为横向溃疡,不呈节段性分布,组织学检查发现干酪坏死性肉芽肿,内镜活检标本抗酸染色阳性或结核杆菌培养阳性等。 克罗恩病和肠结核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的异同相似点[3]:克罗恩病与肠结核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腹痛、腹泻、腹部包块、消瘦等,均为非特异性表现。克罗恩病与肠结核内镜下均可见黏膜充血水肿、糜烂、炎性息肉、肠腔狭窄。 差异点:克罗恩病患者血便、腹腔脓肿、肛周病变及肠外表现的发生率明显高于肠结核患者,而肠结核患者的发热、盗汗、腹胀、合并肺结核、腹水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克罗恩病患者[3]。克罗恩病患者内镜下呈现鹅卵石征与纵行溃疡、病变呈节段性分布的占比明显高于肠结核患者[3]。肠结核病理活检特征性表现为干酪样坏死性肉芽肿,克罗恩病特征性病理特征为非干酪样肉芽肿,但二者发现率均不高,甚至有报道显示即使经外科手术取病理仍无法确诊[9]。 克罗恩病和肠结核鉴别诊断的难点克罗恩病与肠结核是消化科的常见病,二者在临床表现、内镜表现、组织病理学、实验室检查等方面均存在很大的相似性,因此对二者的鉴别一直是个难题[10],导致近年来误诊率高达 50% ~ 70%[11]。有研究报道,在82例ITB患者中,仅 20 例(24.39%)最初诊断为ITB,62例(75.61%)患者出现延误诊断或误诊[12]。一直以来,病理学检查被认为是二者鉴别诊断的金标准,由于内镜下活检组织取材部位及深度不如手术病理取材全面,故内镜活检标本病理特点对二者鉴别的意义不大,但是通过采取多部位、多数量对病变黏膜进行活检,可提高检查的敏感性。但通过采取多部位、多数量的活检手段,对患者的创伤性较大[3]。因此,寻找一种更适合的鉴别诊断方法,是目前亟需解决的难题。 克罗恩病和肠结核鉴别诊断的新方法近年来出现一些新方法在二者的鉴别上有一定的临床价值,如 γ-干扰素释放试验( IGRA) 、IS6110 聚合酶链反应技术、肠道微生物分析等,IGRA作为诊断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新方法已经成为研究的热点, 是在外周血的释放试验对结核进行诊断的方法,对诊断肠结核有较高的特异性,其阳性率在肠结核患者中明显高于克罗恩病患者[3]。吴颖等纳入IBD患者IGRA的阳性率可达82.93%[12]。因此,IGRA在克罗恩病和肠结核鉴别诊断上相较传统的方法学有一定的突破。 “双因子”IGRA的创新技术,克罗恩病和肠结核鉴别诊断的优选方案 结核分枝杆菌特异性细胞因子(IFN-γ和IL-2)检测试剂是“十三五”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传染病防治专项成果转化产品,目前国内已获批上市。本试剂盒将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与融合蛋白(ESAT-6-CFP-10-Rv1985c) 在细胞培养板上共培养,结核特异性T细胞由于记忆反应而分泌IFN-γ及IL-2因子,再利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法,检测培养上清中的IFN-γ和IL-2的浓度,来判断其是否存在结核分枝杆菌特异性的细胞免疫反应。 DeFine.TB®的鉴别诊断的价值双因子检测性能:鉴别诊断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双阳性检测结果:阳性预测值为98.37%,特异度为97%各类非结核疾病鉴别诊断:特异性达97%健康人群和高危人群结核筛查:双阳特异性达100%取材便利、无异质性,患者无创伤·       仅需一管外周血,对比传统的检测方法(内镜、活检和手术等)更加便利,标本无异质性,同时对患者不具有创伤性,极大程度上增加患者和临床医生检测的意愿。检测便利,结果及时·       仅需48小时即可获得检测结果,节省内镜室预约时间,报告周期相对较短。 参考文献:[1]雷宏伟. 术前放疗加手术与单纯手术治疗喉癌的临床疗效比较.现代肿瘤医学,2013,21: 1726-1727.[2]舒诚荣,曹爱玲,张峰,等. 多西他赛联合顺铂序贯放化疗对局部晚期喉癌的疗效分析. 华南国防医学杂志,2015,29: 448-450.[3]王勤.克罗恩病与肠结核鉴别诊断的研究[J].河北医药,2021,43(13):1987-1989+1993.[4]Gong H,Yi S,Xia Z,et al.Microbiota in the throat and risk factors for laryngeal carcinoma. Appl Environ Microbiol,2014,80: 7356-7363.[5]临床诊疗指南·消化系统疾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1 ISBN 978-7-117-06445-3[6]Zhang SS,Xia QM,Zheng RS,et al. Laryngeal cancer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in China,2010. J Cancer Res Ther,2015,11: C143-C148.[7]Chatenoud L,Garavello W,Pagan E,et al. Laryngeal cancer mortality trends in European countries. Int J Cancer,2016,138: 833-842.[8]Menzies GE,Fox HR,Marnane C,et al. 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for noninvasive optical diagnosis of oral,oropharyngeal and laryngeal cancer. Transl Res,2014,163: 19-26.[9]Chang YY,Qin Ouyang. An analysis of misdiagnosed Crohn' s disease in China[J]. Chin J Dig Endosc,2005,22 ( 6) :372-375.[10]葛文洁,江浩. 同步放化疗在局部晚期喉癌治疗中的研究进展.安徽医学,2017,38: 523-526.[11]Almadi MA,Ghoh S,Aljebreen AM. Differentiating intestinal tuberculosis from Crohn S disease: a diagnostic challenge [J]. Am J Gastroenterol,2009,104 ( 4 ) :1003-1012.[12]吴颖,李迎春,杨雪.肠结核82例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20,40(09):768-771. 

企业动态

2021.08.30

“双因子”创新技术,活动性结核病的“警报器”

结核病的危害2014年5月,世界卫生大会审议通过世卫组织的“END TB”(终结结核病)战略。该战略提出了在2015年的基础上到2035年使死亡人数减少95%并使结核病发病率下降90%的目标。根据2020年WHO发布的全球结核病报告显示,结核病作为致死率最高的十种疾病之一,在2019年全球新发结核病患者数达到约996万,我国新发患者数达到83.3万,现存活动性肺结核的患者约有600万人,其中全球结核潜伏感染人群接近20亿,造成全球约140万患者的死亡[1]。2019年,我国结核病发病率为58/10万人。值得注意的是,在2019年感染结核病的人群中,87%是来自全球30个结核病高负担国家,而占三分之二的患者来自8个国家,包括中国(8.4%,第三位)[2]。 结核病的临床症状[3-4]结核病是慢性传染性疾病,其临床症状多种多样,轻重不等,结核病的症状和其他疾病一样大多是非特异性的。 全身症状部分结核病患者或在结核病早期没有明显症状或仅有轻微症状,一般全身症状比局部症状出现得早一些,早期比较轻微,不容易发现。全身症状包括:A. 乏力、倦怠、全身不适较常见,容易烦躁,可出现心悸、食欲减退、体重下降、女性患者可出现月经不正常等;B. 发热:是肺结核常见的早期症状之一,多见于下午或者傍晚,第二天早晨降至正常,多数表现为低热,温度在38℃以下,也有少部分患者出现高热,是由于病灶扩散速度快或者病情进展快,发热明显,可达39-40℃;C. 盗汗:也多发生在重症患者,入睡后出汗,醒来后出汗停止,严重者衣服均湿透;D. 其他全身症状如食欲不振,消瘦和体重减轻,女性可出现月经不调或者闭经等。 局部症状结核病随着发生的部位不同,局部症状也不一样。Q:上述提到的全身症状和及局部症状是不是都是结核?A: 当然不是,咳嗽、咳痰和发热等其他临床症状也可能是其他系统疾病所致,临床上也会常常发现“同症异病”或“同病异症”的现象。所以,当出现上述症状时应该及时就医,排查是否结核导致。 结核病的筛查手段[3-4]肺结核的诊断是以病原学(包括细菌学、分子生物学)检测为主,结合流行病史、临床表现、胸部影像、相关辅助检测(γ-干扰素释放试验)及鉴别诊断等,进行综合分析做出判断。 影像学检查医学影像学已成为结核病尤其是肺结核诊断不可缺少的重要方法。病灶形态分析是结核病影像学诊断与鉴别诊断的重要方法,CT增强扫描是病灶形态学诊断的重要补充方法,MRI既是形态学诊断也是分子影像诊断的重要技术,正电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摄影术-计算机体层摄影术(PET-CT)是重要的分子影像学诊断技术,在结核病的鉴别诊断和结核病灶活动性的评价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细菌学检查涂片显微镜检查:临床标本涂片染色后显微镜下直接寻找、观察病原菌,是结核诊断和发现传染源的主要手段。·    分枝杆菌培养和菌种鉴定:在人工培养基分离菌落,或检测分枝杆菌生长的代谢产物来检测目标病原菌,是结核诊断的金标准。 分子生物学检查结核分枝杆菌核酸检测:通过分子扩增手段检测临床标本中特异性的靶标,从而检测是否存在分枝杆菌。该方法灵敏度高、特异性强,快速,一天内即可获得检测结果。(如迪澳生物DeFast.TB®) 病理学检查常规病理学诊断方法:大体观察、组织学观察(HE染色)、细胞学检查免疫组织化学法:利用抗原-抗体的特异性结合反应原理,以抗原或抗体来检测和定位组织中的目标蛋白的一种技术。 免疫学检查·       结核菌素皮肤实验(TST):感染过结核杆菌的机体,会产生相应的致敏T淋巴细胞,当注入微量结核菌素皮试液时,72小时观察反应结果,以硬结纵横记录反应范围,以平均直径判断反应强度。从而判断是否感染结核杆菌。·       γ-干扰素释放试验(IGRA):使用ELISA/ELISPOT(酶联免疫吸附/酶联免疫斑点)方法定量检测全血/外周血单核细胞在结核菌特异性抗原刺激下 γ-干扰素释放的水平,用于判断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用于结核病的辅助诊断(如迪澳生物SPOTest®/DeFine.TB®)。·       结核分枝杆菌抗体检测:定性测定人体血清中的特异性结核抗体,适用于结核病的辅助诊断。 DeFine.TB®结核病辅助诊断和鉴别诊断的优选方案结核分枝杆菌特异性细胞因子(IFN-γ和IL-2)检测试剂是“十三五”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传染病防治专项成果转化产品,目前国内已获批上市。该试剂盒选取了存在于结核分枝杆菌,但在卡介苗和大多数非结核分枝杆菌中普遍缺失的RD1区和RD2区编码的ESAT-6、CFP-10、Rv1985c蛋白,应用基因工程技术将其表达成为融合蛋白(ESAT-6-CFP-10-Rv1985c)。在检测时,将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从全血样本中分离出来 ,消除血液本底干扰因素,通过计数单个核细胞数量,排除人群中免疫细胞数量的个体差异影响。将定量的单个核细胞与融合蛋白ESAT-6-CFP-10-Rv1985c在细胞培养板上共培养,结核特异性 T 细胞由于记忆反应而分泌γ-干扰素及白细胞介素-2因子,再利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法,检测培养上清中的γ-干扰素、白细胞介素-2的浓度,来判断其是否存在结核分枝杆菌特异性的细胞免疫反应。用于结核病的辅助诊断,能够及时发现活动性结核患者,同时对于潜伏感染患者能够进行及时、准确的排筛。 "双因子“检测临床应用的价值·       发现更多的活动性结核患者·       病原学阴性结核病的辅助诊断·       用于免疫抑制剂用药前结核感染的排查·       健康及高危人群结核病的筛查·       肺外结核病的辅助诊断·       非结核病的鉴别诊断·       治疗过程中结核病活化状态风险预测 送检注意事项 结果解读:双阳结果“警示活动性结核病” 参考文献:[1]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Global tuberculosis report 2020[R]. Geneva: WHO,2020.[2] 张慧,赵雁林等.2015-2019年全国肺结核报告发病情况分析.中国防痨杂志2021年2月第43卷第2期.Chin J Antituberc,February 2021,Vol,43,No.2.[3] 唐神结,高文 . 临床结核病学(第二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9:ISBN 987-7-117-28404-2[4] 唐神结,李亮,高文,许绍发 . 中国结核年鉴(2018).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9:ISBN 978-7-117-28470-7 

企业动态

2021.08.30

重磅| 北京胸科联合广州胸科、湖南胸科和新疆胸科发表活动性结核诊断新方法!

在本月初出版的Journal of Translational Medicine杂志(2020年影响因子5.531)刊登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联合广州市胸科医院、湖南省胸科医院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胸科医院共同开展的一项前瞻性多中心诊断研究成果,该研究为活动性结核病的精准诊断提供了全新的思路与方法。 研究背景结核病一直是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主要死因之一。WHO 推荐的结核病分子诊断方法在培养阳性结核患者中有较好的效果,但它们的灵敏度难以涵盖到培养阴性结核病例。IFN-γ释放试验虽然可以用做结核感染诊断,但无法区分活动性结核和结核潜伏感染。在结核病高负担国家,如何准确诊断活动性结核病,特别是实现菌阴结核的实验室诊断,是控制结核病传播和终止结核的难点。在国家十三五传染病防治科技重大专项支持下,该团队使用结核特异性细胞因子IFN-γ和IL-2 联合检测技术对上述问题给出了新的解决方案。 方  法该项研究在2017年7月至2018年12月期间连续纳入了3245例疑似结核患者,最终,2536例被诊断为活动性肺结核和718例非结核病例,其中活动性肺结核病例有1092例为结核病确诊病例,1444例为临床诊断病例(详见Table 1)。对患者同时采取痰液样本和血液样本,针对每位受试者采集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经结核特异性蛋白ESAT-6–CFP-10-Rv1985c刺激后,分析其IFN-γ和IL-2的释放水平,建立活动性结核预测模型。 研究结果新的检测靶标IL-2特异性高达94.3%研究结果发现IFN-γ的ROC 曲线下面积为0.859,而IL-2 的ROC 曲线面积0.865(详见Fig. 2 ) ,IFN-γ的总体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3.8% 和81.5%,IL-2 的特异性为94.3%,灵敏度为72.6%(详见Table2)。新的检测靶标IL-2提高结核病的检出率双因子检测的敏感性为87.9%,单因子检测敏感性为83.8%,敏感性的增加主要是由于引入新的检测靶标IL-2,表明约16%的活动性结核患者中IFN-γ结果为阴性,而这些患者中有1/4的病例IL-2 结果为阳性。当IFN-γ和IL-2 串联组合时,特异性进一步提高到96.0%,可与分子诊断的培养阳性检测结果相媲美,甚至可以对培养阴性的患者产生可靠的结果。 并联检测敏感性高达87.9%,串联检测特异性高达96.0%进一步分析IFN-γ和IL-2联合应用对活动性结核病的诊断价值。对IFN-γ和IL-2 进行并联检测时,敏感性升至最高的87.9%,特异性达到79.8%,阳性预测值达93.9%;当IFN-γ和IL-2 进行串联检测时,718 例非结核患者中有689 例检测结果为阴性,特异性为96.0%,敏感性为68.5%,阳性预测值为98.4%。值得注意的是,串联检测在结核病确诊患者的敏感性(72.1%),高于临床诊断敏感性(65.8%),提示IFN-γ和IL-2串联检测的准确度与结核病的严重程度相关。 双因子联合检测灵活性高,满足不同的检测场景研究团队根据活动性结核病不同流行模型,分别阐述了IFN-γ和IL-2 联合检测在不同模型中诊断价值,并提出了适用于综合性医院和专科医院各自的诊断算法。在综合性医院中,约有10%的结核疑似患者最终确诊为活动性结核,与常规涂片镜检相比,使用具有更高敏感性的双因子并联检测可帮助临床医生发现更多活动性结核病患者(如图B);在结核病专科医院,结核病疑似患者中活动性结核病的比例达到50%,使用具有高特异性的双因子串联检测可为活动性结核病患者特别是菌阴结核患者提供诊断依据(如图A)。 根据在不同医院中结核病患者不同的比例,采用IFN-γ/IL-2并联和串联检测进行预测 迪澳生物DeFine.TB结核分枝杆菌特异性细胞因子(IFN-γ和IL-2)检测试剂是“十三五”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传染病防治专项成果转化产品,目前国内已获批上市。该试剂盒的检测原理与文章所用技术一致,选取了存在于结核分枝杆菌,但在卡介苗和大多数非结核分枝杆菌中普遍缺失的RD1区和RD2区编码的ESAT-6、CFP-10、Rv1985c蛋白,应用基因工程技术将其表达成为融合蛋白(ESAT-6-CFP-10-Rv1985c)。在检测时,将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从全血样本中分离出来,消除血液本底干扰因素,通过计数单个核细胞数量,排除人群中免疫细胞数量的个体差异影响。将定量的单个核细胞与融合蛋白ESAT-6-CFP-10-Rv1985c在细胞培养板上共培养,结核特异性 T 细胞由于记忆反应而分泌γ-干扰素及白细胞介素-2因子,再利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法,检测培养上清中的γ-干扰素、白细胞介素-2的浓度,来判断其是否存在结核分枝杆菌特异性的细胞免疫反应。用于结核病的辅助诊断,能够及时发现活动性结核患者,同时对于潜伏感染患者能够进行及时、准确的排筛。“双因子”检测临床应用的价值:·    发现更多的活动性结核患者·    病原学阴性结核病的辅助诊断·    用于免疫抑制剂用药前结核感染的排查·    健康及高危人群结核病的筛查·    肺外结核病的辅助诊断·    非结核病的鉴别诊断·    治疗过程中结核病活化状态风险预测

企业动态

2021.08.30

疫情严峻!迪澳生物病毒采样管火速驰援,助力疫情防控。

截止2021年8月5日13时,全国(不含港澳台)疫情中高风险地区5个高风险地区,168个中风险地区;目前,全球疫情形势仍复杂、严峻,河南、江苏、湖南、云南、湖北省份相继出现本土疫情,全国境外、省外输入压力进一步增大,“战疫”仍未结束,防护还要继续。新冠筛查任务重、时间急,这是一场医务工作者与病毒之间的赛跑。从疫情爆发以来,迪澳上下紧密联动,迅速扩大产线,大幅提升产能。在白衣天使为人民的生命安全英勇奋战的背后,有一群在后方默默支援的人。每一个迪澳人全力以赴,与新冠病毒争分夺秒,为疫情防控贡献专业力量。迪澳生物在抗击疫情最前线△点击查看大图△专家表示抗疫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向各位奋战在抗疫一线的勇士们致敬。疫情防控不松懈,迪澳生物与你在一起!让我们携手同行、齐心协力,巩固来之不易的防控成果,早日迎来这场战“疫”的最终胜利!

企业动态

2021.08.17

重磅!2021中国创投金鹰奖暨中国创业企业新苗榜榜单正式揭晓!迪澳生物入选年度高成长企业

8月13日, 由证券时报主办的“2021中国创投金鹰奖暨中国创业企业新苗榜”评选隆重揭晓。No.1榜单看点本次评选在近300个申报机构和企业中遴选出红杉中国沈南鹏、高瓴集团张磊等40位年度最佳投资人、30家年度最佳VC机构、15家年度最佳PE机构、20家年度最佳退出机构、10家年度最佳投后服务机构、10家年度最佳出资人,以及13个热门行业的最佳投资机构。与此同时,此次评选还从上百家参选的创业企业中,遴选出30家年度新锐企业和20家年度高成长企业。No.2迪澳生物广州迪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于2008年成立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由两位“国家重大人才工程入选者”担任首席科学家和首席技术官。迪澳掌握核心技术,获得自主知识产权专利50余项。并由国家重大传染病专项首席科学家黄曦教授,牵头成立迪澳生命科学研究院,致力于呼吸道疾病诊断技术的前沿研究。 公司长期致力于呼吸道疾病诊断产品的研发及产业化,目前公司已建立了成熟的医学诊断平台,研发了一系列应用于结核分枝杆菌诊断以及新型冠状病毒检测的产品,以满足国内外市场的需求。作为“十二五”“十三五”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牵头企业,在项目的支持下迪澳生物开发了新型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快速检测系统及结核感染新型免疫诊断产品。公司根据国家“十三五”结核病规划的要求,推出了结核病疫情监测的互联网建设方案。在2020年新冠爆发初期,迪澳生物发挥自身技术优势,在第一时间研发出了一系列新冠病毒检测产品。2020年2月5日,广东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将迪澳生物纳入广东省新冠疫情物资生产企业,迪澳生物正式成为抗疫战斗中的国家力量,将抗疫物资源源不断地输入到全国疫情严重的地区。在国内疫情防控得到有效控制时,国际疫情全面爆发。迪澳生物在获得出口新冠产品所必须具备的各种资质和认证后,开始了企业的海外之路。企业已为欧洲、中东、东南亚、美洲和非洲等多个地区国家提供了新冠核酸检测系列产品。 迪澳生物秉持“将创新技术带给每一次检测”的使命,凭借分子诊断和免疫诊断两大平台,推动医学诊断试剂产业化及配套检测设备的开发,为各级医疗单位、疾控中心、第三方检测机构等客户提供精准高效、操作简捷的分子和免疫检测整体解决方案。如需获知更多获奖项目信息,欢迎点击链接:https://2ly4hg.smartapps.cn/pages/article/article?articleId=483077770&authorId=99897610&spm=smbd.content.share.0.16288298096701y8LXrp&_trans_=010005_wxhy_shw&_swebFromHost=baiduboxapp&_swebfr=1

企业动态

2021.08.13

迪澳生物病毒采样管再升级!

迪澳生物病毒采样管再升级!  元旦刚过,国内疫情防控形势再度吃紧。由于具有发病多、呈现家庭聚集性特点,河北省短期内出现了大量新冠病例。 1月6日起,石家庄对全市进行封闭式管理,并在全市范围内启动全员核酸检测,预计3天完成对全市1100万人的检测。截至1月6日下午5点,石家庄已累计采样200万人次。 在白衣天使为人民的生命安全英勇奋战的背后,有一群在后方默默支援的人。 为保障国家防疫需求,迪澳生物紧急扩大产能,生产和发货的同事赶工到夜里12点。迪澳生物在抗击疫情前线     专家表示,河北疫情仍处于发展阶段,防控消杀仍需做好打大仗的准备。抗疫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向各位奋战在抗疫一线的勇士们致敬。天色再黑,天气再冷,迪澳生物与你在一起!   

企业动态

2021.08.05

标准解读┃《中国学校结核病防控指南》解读

摘  要为指导各地做好学校结核病防控工作,减少结核病在校园内的传播流行,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和教育部组织专家制定并下发了《中国学校结核病防控指南》。在近年工作实践经验和相关技术策略的基础上,该指南进一步规范和细化了各项防控措施,并附上相应的表本卡册,具有较强指导性和操作性。本文详细解读了其制定背景、主要内容和特点,以便提高相关人员对学校结核病的防控能力。 关键词学校,学生 ;  结核病防控 ;  指南 学校是学生高度集中的场所,一旦出现肺结核患者,很容易发生校园内的传播和流行,不仅给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损害,同时会对学校的教学秩序和环境稳定造成很大影响,若处理不当,还会引起社会的强烈舆论。学校结核病防控一直是我国结核病防治工作的重点之一,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和教育部分别于2010年和2017年联合下发了两版《学校结核病防控工作规范》(以下简称“《规范》”),以指导各地开展工作。在此基础上,结合学校结核病的流行趋势及变化、技术手段的更新和学校实际工作情况等,两部委组织制定了《中国学校结核病防控指南(2020版)》(以下简称“《指南》”)。笔者就《指南》的特点和主要内容进行解读,以便提高相关人员对学校结核病的防控能力。 一、《指南》制定背景和过程近年来,随着全人群结核病疫情的稳定下降,学生结核病报告发病整体下降,但近年出现抬头趋势,主要源于学校肺结核监测敏感度的升高、主动发现措施的落实和新检测技术的应用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和教育机构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对结核病的重视并落实了防控措施,也取得了一定效果。但学校结核病散发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有发生,甚至出现耐多药肺结核在校园内的传播流行,反映出学校新生入学体检、晨检和因病缺勤病因追查、通风换气等常规防控措施落实不到位,医疗卫生机构诊疗和报告不规范、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触者筛查范围不合理、筛查方法不规范,以及学生和家长不配合等问题。因此,我们应当客观准确地认识到工作中的不足。现有的规范性文件对各相关部门在学校结核病常规防控、散发疫情防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等3个维度提出了总体要求。在2012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组织部分结核病防治和学校卫生专家编写了《学校结核病防治工作手册》,但随着疫情特点变化和技术手段进步,该手册已不再适用于当前的学校结核病防治工作。 结合十年来学校结核病防控工作实践经验,查询国内外相关文献和目前使用的技术手段,并参考世界卫生组织、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机构的有关技术指南,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和教育部组织结核病防治和学校卫生领域的专家共同制定了《指南》。通过多次线下线上会议和函询等方式广泛征求了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教育行政部门、结核病防控和临床诊疗及学校等领域的专家学者和工作人员的意见和建议,完善后形成终稿,并于2020年10月16日由两部委办公厅联合发布。 二、《指南》主要内容和特点《指南》强化了教育系统和医疗卫生系统各相关机构的职责,规范和细化了学校结核病防控各项措施的实施要求,增加了学校结核感染控制措施的具体内容和督导考核的相关要求。《指南》共分为10个章节,并有27个附件。第一章和第二章介绍了学校结核病疫情特点和防控策略,明确了教育系统和医疗卫生系统各相关机构的职责和任务;第三章和第四章介绍了日常预防控制措施,包括健康体检结核病检查、健康教育和培训、教室和宿舍设施、学校公共场所通风换气和环境卫生、晨检、因病缺勤病因追查、病例报告,以及疫情和舆情监测等;第五章至第八章为患者诊断、治疗和管理,接触者检查,预防性治疗和感染控制,是发生学校结核病疫情进行处置时的技术措施;第九章详细梳理了学校结核病疫情处置的工作流程,以及发生学校结核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的报告要求和应急响应措施;第十章针对各级各类相关机构的学校结核病防控工作提出了督导和考核的相关要求。27个附件中的9个表本卡册是资料性附件,必须按要求填报,其余18个为参考性附件,供各地在实际工作中参考。 《指南》具有以下3个特点:一是标准统一,权威性强。其将现有的政策性和技术性文件内容进行系统化整合和完善,经过权威专家的讨论和共识,针对实际工作中遇到但在《规范》中未明确的环节和要求进行了规定,由两部委共同签发。 二是适用范围广。其适用于包括普通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普通高等学校、特殊教育学校和托幼机构等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系统内的各类学校均已涵盖,并明确了教育系统外的学校可以参考使用。 三是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不仅清楚明了地规定了各机构的任务,还对技术内容和操作环节提出了要求,并对多种问题的具体处理方法进行了介绍,为实际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依据和指导。 三、技术要点 1. 健康体检:为避免结核病传染源进入到学校环境,造成校内传播,对进入学校的学生和教职员工开展结核病健康检查,实现“关口前移”。在选择体检机构时,要选择有资质且具备开展结核分枝杆菌感染检测和胸部X光片检查能力的机构。在体检技术方法上,根据不同的学校类型,开展肺结核患者密切接触史和可疑症状问诊、结核菌素皮肤试验/γ-干扰素释放试验、胸部X光片检查等,也鼓励使用符合要求的新技术或论证有效的程序及策略。在完成时限上,新生体检原则上要在入校前完成,最晚不超过开学后1个月;新入职的教职员工要在入职前完成,且在职员工每年体检一次。 对于转学学生,需在入校前按照转入学校的新生体检内容接受相应检查。有条件的地区和学校,可对重点人群(如高疫情地区生源、高二学生等)增加体检项目和(或)频次。对于体检结果,需统一汇总和分析,并上报相关部门,同时记录在健康档案中。 2. 健康教育:开展学校结核病防控健康教育是保障师生健康的重要工作环节之一。在开展前,要有计划、有组织地做好相应准备工作。在开展中,要注意对不同人群选用有针对性的形式、宣教内容和频次。对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领导,可通过部门间沟通协调会或发放材料等形式,内容应侧重于疫情状况、相关法律法规、防控策略和措施、各部门职责和部门间合作等;对于学校卫生管理人员、校医及教师,可采取集中培训,侧重于防控措施和实施内容细节,以及相关的沟通技巧等;对于学生及其家长,可通过传统或新媒体的健康宣传材料和各种形式的活动开展结核病防治的核心信息和基础知识、良好的卫生习惯等内容的传播。同时对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状况和效果进行评价,了解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便及时调整和改进 3. 主动监测:学校要结合晨检、因病缺勤病因追查及登记制度,及时发现可疑症状者或疑似患者并记录在案,推介转诊至当地结核病定点医疗机构接受进一步检查,并追踪其诊断结果,及时掌握其健康状况。 医疗机构在日常接诊时,要详细询问就诊者的职业,尤其应高度关注学生年龄段的患者,对教师和学生(含幼托儿童)患者,需详细询问其所在学校和班级,准确填写传染病报告卡。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利用《国家传染病监测系统》和《国家传染病自动预警信息系统》常规开展疫情的主动监测,及时响应预警信号,定期汇总和分析辖区内疫情。与当地舆情监测部门合作,充分利用各种渠道获得舆情信息,及时发现并核实学校肺结核患者和疫情。 4. 休复学/休复课管理:为保证更多学生和教职员工的健康,阻断结核病在校园内的传播,应采取严格的肺结核患者休复学/休复课标准。 在严格开展诊断质量控制的前提下,对于具有传染性的所有病原学阳性肺结核患者和极有可能有传染性的肺结核患者[胸部X光片显示肺部病灶范围广泛和(或)伴有空洞,或具有明显的肺结核症状等的病原学阴性患者]必须休学/休课。定点医疗机构医生根据患者病情判定需要休学/休课者也必须休学/休课。休学/休课诊断证明原则上由学校所在地的县(区)级及以上结核病定点医疗机构开具。 对于已休学/休课的患者,病原学阳性和重症病原学阴性患者须经过全疗程规范治疗、达到治愈或完成治疗标准,其他病原学阴性患者至少规范治疗2、3月末涂片和培养均阴性、4月末涂片阴性,方可复学/复课。复学/复课诊断证明原则上由患者实际接受规范化治疗的定点医疗机构开具。 学校在进行休复学/休复课管理时,一方面要向学生和家长解释休学/休课的必要性,另一方面要注意安抚和关怀学生,考虑采取线上教学等灵活方式保留学生学籍,尽可能降低患病对学生患者学业的影响。 5. 接触者筛查:根据与指示病例(活动性肺结核)接触的方式、程度和时间,将接触者划分为密切接触者、一般接触者和偶尔接触者。首次筛查一般限于密切接触者,根据实际环境、暴露情况和筛查结果,扩大筛查范围至一般接触者和(或)偶尔接触者,一定要覆盖到应筛查的所有人员,注意好友、老乡、男女朋友等关系的接触者,做到“应筛尽筛”。在确定筛查范围时,除筛查时发现新患者需要扩大筛查外,未发现新患者但接触者的结核菌素皮肤试验强阳性率(或γ-干扰素释放试验阳性率)明显升高时也需扩大筛查。筛查结果应经过当地结核病定点医疗机构确认。 对于筛查出的结核菌素皮肤试验非强阳性者(或γ-干扰素释放试验阴性者),要开展健康教育并加强健康监测。在发生学校结核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应对结核菌素皮肤试验阴性或γ-干扰素释放试验阴性者在3个月后再次进行结核菌素皮肤试验或γ-干扰素释放试验。 6. 预防性治疗:对于筛查发现的以下人群,且排除活动性结核病和禁忌证,需要开展预防性治疗,原则上要求“应服尽服”:(1)结核菌素皮肤试验强阳性或硬结平均直径2年内净增值≥10mm或γ-干扰素释放试验阳性;(2)HIV/AIDS者结核菌素皮肤试验硬结平均直径≥5mm。《指南》中按优先顺序推荐了4种预防性治疗方案,在选择方案时可根据服药对象的年龄、耐受性、依从性等决定,服药期间要进行不良反应和结核病症状监测,服药完成后需进行胸部X光片检查。对于拒绝服药者、不适合服药者和不规则服药者(实际服药次数不足全疗程应服药次数的90%),要加强健康教育和健康监测,并在筛查后3个月末、6个月末、12个月末各进行一次胸部X光片检查。 7. 感染控制:学校要按照国家相关标准建造和改造建筑物,加强校园内各场所的通风,建立通风换气制度。对于疑似肺结核患者,在明确诊断结果前应隔离。对于传染性肺结核患者停留的教室、宿舍等场所和用过的物品应进行消毒。正在休学的肺结核患者或正在隔离的疑似患者经当地招生办同意参加升学考试时,要单独设立考场,并做好开窗通风和消毒等工作。 8. 流行病学调查和流行病学关联判定:学校出现3例及以上结核病患者后,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在3个工作日内组织完成现场流行病学调查,通过询问、查询资料和实地走访等获得学校基本情况、疫情和病例情况。使用调查信息分析(根据调查资料分析患者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联系,判断有无密切接触)和基因分型(散在重复单位-可变数目串联重复和全基因组测序)两种方法来判断患者间的流行病学关联。 9. 学校结核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判断学校结核病疫情达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标准后,在当地政府的领导下,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及时启动突发事件应急响应,积极开展应急处置工作。在实施流行病学调查、接触者筛查、患者和感染者的治疗和管理、健康教育、消毒通风等各项技术性措施的同时,对疫情进一步传播的可能性、疫情的严重性和可控性、采取措施的效果、后续风险的可能性等进行风险评估和事件评估,做好心理疏导和人文关怀,主动开展风险沟通,视情况回应社会和媒体关切,注意监测舆情信息。根据突发事件的发展过程和处置阶段,参照《指南》附件的报告框架,按时撰写和上报初始报告、进程报告和结案报告。 同时,《指南》提出了突发事件应急响应终止的明确标准,需要同时满足以下三点: 一、实施综合防控措施使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二、所在学校在发现最后1例患者后连续3个月未再出现跟本次事件存在流行病学关联的患者;三、需经县区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和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评估批准。 四、总结本《指南》是经过各级结核病防控和学校卫生领域专家多轮讨论修改后打磨出来的精华,是基于我国学校结核病防控工作的实践和经验总结出的有效措施,是贴合我国学校结核病防控实际情况的重要指导。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教育行政部门、学校、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医疗机构的工作人员应按照要求执行,使学校结核病防控工作更科学更规范,切实达到降低学生结核病疫情、避免发生学校结核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目的。 文章来源:中国防痨杂志,2021,43(6):542-545doi:10.3969/j.issn.1000-6621.2021.06.004作者:陈卉,张慧,成君作者单位:102206 北京,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结核病预防控制中心通信作者:成君,Email:chengjun@chinacdc.cn基金项目:“十三五”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17ZX10201302)

企业动态

2021.07.23

警惕!风湿免疫疾病中不得不重视的问题,还可能会影响身边人,你知道吗?

我国是结核高负担的国家之一,在最新的WHO数据中,2019年我国新发结核患者达到83.3万,现存活动性肺结核患者约有600万人[1] 。风湿病患者免疫系统功能紊乱,加之需要经常使用激素、生物制剂和免疫抑制剂治疗控制病情,因此,这类免疫力低下的患者易于继发各类感染。针对自身免疫疾病患者,其结核病的发病风险约为普通人群的2-16倍,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患者结核病患病率本身就比普通人群高4倍[2-3]。同时,风湿病可累及全身多器官脏器,临床表现多种多样,而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可表现为浆膜炎、皮疹及模拟血管炎等表现,给各自的诊断带来挑战。因此,结核感染应引起风湿科医师和患者的重视。 风湿免疫性疾病并发结核感染的原因 风湿免疫性疾病患者并发结核感染的易感因素是多方面的。首先,风湿免疫性疾病患者本身即存在免疫系统的异常,患者Fcγ受体的基因表达异常和基因编码甘露糖黏附凝集素水平下降是导致各种感染概率增加的原因之一。其次,糖皮质激素等免疫抑制剂的长期应用,使得机体的天然免疫及获得性免疫功能下降,这包括对淋巴细胞、单核巨噬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功能的抑制,以及免疫复合物清除能力下降、迟发型超敏反应减弱。另外,生物制剂的临床应用可使结核感染的风险增加,如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能够促进受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组织周围肉芽肿的形成,以防止结核分枝杆菌的扩散,而TNF-α拮抗剂可通过诱导体内TNF-α水平的变化破坏肉芽肿的完整性。因此,阻断TNF-α后可导致对结核易感[4-5]。 结核病筛查的重要性:大大降低风湿病患者活动性结核发病率风湿免疫性疾病需长期进行药物治疗,主要以糖皮质激素等免疫抑制剂、TNF-α等生物制剂应用为主,这将导致机体免疫功能不同程度的下降,使得患者对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易感性增加。郑男等研究发现风湿病患者无潜伏结核感染时结核病发病密度为 271.8/10 万人年,而风湿病患者合并潜伏结核感染时结核发病密度为 3687.9/10 万人年[6], 均较中国普通人群结核发病密度 41.13/10 万人年[7]高。张然等统计的2682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中结核病患病率为3.47%(93/2682),肺外结核发病率为 51.6%(48/93),结核病死率为 13.4%[8]。两项结果基本一致,因此,对风湿病患者进行结核感染筛查,并对有高危风险活化的LTBI患者进行预防性治疗能大大降低风湿病患者活动性结核发病率。 风湿免疫性疾病并发结核感染分布的情况上述研究发现[9-10],风湿免疫性疾病患者中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类患者的并发结核感染率较高,因此,临床医生在治疗中需加强此类患者的抗感染治疗及潜伏结核感染筛查,同时需提升相关结核预防控制意识。 《TNF拮抗剂应用中结核病预防与管理专家共识》要点 1.每位准备接受TNF拮抗剂治疗的患者都应在用药前进行结核病筛查 1) LTBI以及陈旧性结核病患者在接受TNF拮抗剂治疗前,需给予预防性抗结核治疗2) 活动性结核病与结核感染(状态)的患者不推荐TNF拮抗剂治疗,且需请专科医生给予标准抗结核治疗 2.筛查方法 1) 详细询问结核病相关病史,包括危险因素评估、结核病史、接触史、治疗史、既往接种卡介苗的情况2)辅助检查:胸部X线片、TST和(或)IGRAs,必要时可补充胸部CT检查1/有条件者建议优选IGRAs检测2/尤其对于结核病及非结核分支杆菌感染的高发区人群、卡介苗接种者、曾接受过免疫抑制治疗的患者、合并糖尿病的患者、TST硬结≥10mm的患者,采用IGRAs检测相对必要3/胸部CT较胸部X线片更可靠,病情需要时,可检查胸部CT 3.预防性抗结核治疗的适用人群 1)LTBl人群:IGRAs阳性或TST硬结≥10mm。且无结核病中毒症状,胸部X线片正常的患者2)陈旧性结核病患者:既往有或无结核病史,胸部X线片胸部CT等检查证实为陈旧性结核病,但从未经过抗结核治疗的患者3)必要时请专科医生会诊,决定是否给予预防性抗结核治疗 4.患者在接受TNF拮抗剂治疗的过程中应进行严密监测,警惕LTBI的活化以及新发结核感染 1) 监测方法1/常规方法:临床症状、体征,胸部X线片,有条件者同时监测IGRAs2/如出现可疑结核症状,则进一步完善肺结核的病原学检查。同时,TNF拮抗剂相关结核以肺外结核病多见,临床上应予以警惕2) 监测频率1/用药后第3、6个月复查,之后每6个月复查1次,直到停药后3个月2/对于应用单克隆抗体类TNF拮抗剂的患者,以及具有高危因素的人群,建议适当增加随访频率3/若患者在治疗中出现可疑结核症状,应随时就诊 5.对于具有结核高危因素、经病情评估后需使用TNF拮抗剂治疗的患者,推荐使用融合蛋白类TNF拮抗剂,如依那西普,其次考虑单克隆抗体类TNF拮抗剂,如英夫利西单抗、阿达木单抗 风湿疾病患者用药前需关注结核感染的状态 使用生物制剂类药物(如托法替布等)治疗的患者发生可导致住院或死亡的严重感染的风险增加。因此,绝大部分生物制剂类药物说明书的注意事项也明确接受生物制剂药物治疗前,对风湿免疫疾病患者进行潜伏性或活动性感染的评价和检测是十分必要的。同时,对具有潜伏性或活动性结核病既往病史的患者中开始进行给药之前,还应该考虑进行抗结核治疗。 Define迪澳生物“双因子”创新技术:结核分枝杆菌潜伏感染筛查的“放大镜”,活动性结核病的“警报器” DeFine.TB®结核分枝杆菌特异性细胞因子(IFN-γ和IL-2)检测试剂是“十三五”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传染病防治专项成果转化产品,是目前国内首个获批的“双因子”联合检测试剂,检测特异性的细胞因子IFN-γ和IL-2,对于潜伏感染的风湿免疫疾病患者能及时、准确的进行结核病筛查,双因子双阳的检测结果可以警示风湿免疫疾病患者中的活动性结核病患者。双管齐下,更好的服务临床和患者,帮助临床制定全面的治疗方案,服务患者接受更精准的治疗。 参考文献:[1]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Global tuberculosis report 2020[2] Brassard P,Lowe AM,Beratsky S,et al. Rheumatoid arthritis,its treatments,and the risk of tuberculosis in Quebec,Canada. Arthritis Rheum,2009,61: 300-304.[3] Seong SS,Choi CB,Woo JH,et al.Incidence of tuberculosis in Korean patients with rheumatoid arthritis(RA): effects of RA itself and of tumor necrosis factor blockers. J Rheumatol,2007,34: 706-711.[4]邓国防,付亮.浅谈风湿免疫性疾病并发结核感染的诊治现状[J].结核病与肺部健康杂志,2018,7(02):88-90.[5]左晓霞.结缔组织疾病患者结核感染的研究现状与思考.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09,13(10):657-659.[6]郑男.风湿病患者潜伏结核感染活化危险因素分析及结核预防治疗效果分析【D】.江西;南昌大学,2018.[7] 朱士玉. 不同地区结核病发病率的比较及就诊延误研究[D]. 华中科技大学,2013[8] 张然,刘钢,孙燕玲. 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结核 93 例临床分析[J]. 南方医科大学学 报,2007(05):615-617.[9]李瑜.风湿免疫性疾病并发结核感染的临床特征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9,6(74):44.[10]邓国防,王玉香,陈涛,等.风湿免疫性疾病并发结核感染的临床特征分析.中国防痨杂志,2018,40(4):392-396[11]肿瘤坏死因子拮抗剂应用中结核病预防与管理专家共识[J].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13,17(08):508-512.

企业动态

2021.07.16

4大胸科医院联合发表研究结果,活动性结核诊断有了新方法!

在7月初出版的Journalof Translational Medicine杂志(2020年影响因子5.531)刊登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联合广州市胸科医院、湖南省胸科医院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胸科医院共同开展的一项前瞻性多中心诊断研究成果,该研究为活动性结核病的精准诊断提供了全新的思路与方法。 研究背景结核病一直是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主要死因之一。WHO 推荐的结核病分子诊断方法在培养阳性结核患者中有较好的效果,但它们的灵敏度难以涵盖到培养阴性结核病例。IFN-γ释放试验虽然可以用做结核感染诊断,但无法区分活动性结核和结核潜伏感染。在结核病高负担国家,如何准确诊断活动性结核病,特别是实现菌阴结核的实验室诊断,是控制结核病传播和终止结核的难点。在国家十三五传染病防治科技重大专项支持下,该团队使用结核特异性细胞因子IFN-γ和IL-2 联合检测技术对上述问题给出了新的解决方案。 研究方法该项研究在2017年7月至2018年12月期间连续纳入了3245例疑似结核患者,最终,2536例被诊断为活动性肺结核和718例非结核病例,其中活动性肺结核病例有1092例为结核病确诊病例,1444例为临床诊断病例(详见Table 1)。对患者同时采取痰液样本和血液样本,针对每位受试者采集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经结核特异性蛋白ESAT-6–CFP-10-Rv1985c刺激后,分析其IFN-γ和IL-2的释放水平,建立活动性结核预测模型。研究结果①新的检测靶标IL-2特异性高达94.3%研究结果发现IFN-γ的ROC 曲线下面积为0.859,而IL-2 的ROC 曲线面积0.865(详见Fig. 2 ) ,IFN-γ的总体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3.8% 和81.5%,IL-2的特异性为94.3%,灵敏度为72.6%(详见Table2)。 ②新的检测靶标IL-2提高结核病的检出率双因子检测的敏感性为87.9%,单因子检测敏感性为83.8%,敏感性的增加主要是由于引入新的检测靶标IL-2,表明约16%的活动性结核患者中IFN-γ结果为阴性,而这些患者中有1/4的病例IL-2 结果为阳性。当IFN-γ和IL-2 串联组合时,特异性进一步提高到96.0%,可与分子诊断的培养阳性检测结果相媲美,甚至可以对培养阴性的患者产生可靠的结果。 ③并联检测敏感性高达87.9%,串联检测特异性高达96.0%进一步分析IFN-γ和IL-2联合应用对活动性结核病的诊断价值。对IFN-γ和IL-2 进行并联检测时,敏感性升至最高的87.9%,特异性达到79.8%,阳性预测值达93.9%;当IFN-γ和IL-2 进行串联检测时,718 例非结核患者中有689 例检测结果为阴性,特异性为96.0%,敏感性为68.5%,阳性预测值为98.4%。值得注意的是,串联检测在结核病确诊患者的敏感性(72.1%),高于临床诊断敏感性(65.8%),提示IFN-γ和IL-2串联检测的准确度与结核病的严重程度相关。  ④双因子联合检测灵活性高,满足不同的检测场景研究团队根据活动性结核病不同流行模型,分别阐述了IFN-γ和IL-2联合检测在不同模型中诊断价值,并提出了适用于综合性医院和专科医院各自的诊断算法。 在综合性医院中,约有10%的结核疑似患者最终确诊为活动性结核,与常规涂片镜检相比,使用具有更高敏感性的双因子并联检测可帮助临床医生发现更多活动性结核病患者(如图B);在结核病专科医院,结核病疑似患者中活动性结核病的比例达到50%,使用具有高特异性的双因子串联检测可为活动性结核病患者特别是菌阴结核患者提供诊断依据(如图A)。  根据在不同医院中结核病患者不同的比例,采用IFN-γ/IL-2并联和串联检测进行预测 迪澳生物DeFine.TB 结核分枝杆菌特异性细胞因子(IFN-γ和IL-2)检测试剂是“十三五”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传染病防治专项成果转化产品,目前国内已获批上市。该试剂盒的检测原理与文章所用技术一致,选取了存在于结核分枝杆菌,但在卡介苗和大多数非结核分枝杆菌中普遍缺失的RD1区和RD2区编码的ESAT-6、CFP-10、Rv1985c蛋白,应用基因工程技术将其表达成为融合蛋白(ESAT-6-CFP-10-Rv1985c)。 在检测时,将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从全血样本中分离出来 ,消除血液本底干扰因素,通过计数单个核细胞数量,排除人群中免疫细胞数量的个体差异影响。将定量的单个核细胞与融合蛋白ESAT-6-CFP-10-Rv1985c在细胞培养板上共培养,结核特异性 T 细胞由于记忆反应而分泌γ-干扰素及白细胞介素-2因子,再利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法,检测培养上清中的γ-干扰素、白细胞介素-2的浓度,来判断其是否存在结核分枝杆菌特异性的细胞免疫反应。用于结核病的辅助诊断,能够及时发现活动性结核患者,同时对于潜伏感染患者能够进行及时、准确的排筛。“双因子”检测临床应用的价值:·    发现更多的活动性结核患者·    病原学阴性结核病的辅助诊断·    用于免疫抑制剂用药前结核感染的排查·    健康及高危人群结核病的筛查·    肺外结核病的辅助诊断·    非结核病的鉴别诊断·    治疗过程中结核病活化状态风险预测 

企业动态

2021.07.14

【重磅】WHO发布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下结核病诊疗服务的注意事项指导说明(下)

▲ 点击关注“结核云课堂”,每周了解结核防治新进展: 接上期内容:7是否应该对所有接受结核病诊断的人也进行covid-19检查?反之亦然? 同时检测这两种疾病将取决于这两种疾病的当地流行病学特征、患者的临床特征及个人风险因素。了解这些因素将有助于制定筛查和诊断策略,以满足两种疾病的防治需求,同时减少诊断延误并有效利用资源。虽然结核病和covid-19通常都累及肺部且有着类似的症状,如咳嗽、发烧和呼吸困难,但临床特征在某些方面有所不同:· covid-19常常表现为急性症状,如咽喉痛和嗅觉丧失,这些与结核病无关。· covid-19的发热和咳嗽起病迅速,潜伏期约为1-2周,而结核病的临床表现通常要经过更长的时间。· 结核病的咳嗽通常伴随咳痰,甚至痰中带血,而在无并发症的covid-19中,发病时更常见的是干咳。· covid-19常在发病早期阶段出现呼吸短促;而在结核病中,这类症状常发生在更晚的阶段或表现为长期后遗症。此外,这两种疾病的流行病学特征也不同,由于covid-19的发病率在时间和空间上常常起伏不定、瞬息万变,导致无法预测,而结核病的发病率(特别是在高负担地区)往往比较稳定,数年间缓慢变化。covid-19在同一家庭或聚集场所中的暴发通常在一两周内就会显现出来,而结核病的进展很少是突然的,可能在几个月后才会显现。随着大流行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的人以及所有年龄段的结核病患者在第一次就诊时便已经暴露于covid-19。covid-19核酸检测阳性结果并不排除合并结核病的可能性,特别是在结核病高负担地区。如果covid-19患者疗程最初几周内出现结核特异症状,如咯血、持续发热、盗汗或体重减轻,医护人员就需要考虑患者罹患结核病的可能性。仔细了解患者的结核暴露史,甚至同一患者或其家族过去的结核病发病史,都可帮助下结核病的诊断。胸片或影像学检查可能有助于将结核病与其他病症区分开来。对于容易出现不良治疗转归(包括死亡)的人,早期诊断结核病和covid-19至关重要。患者高龄、罹患糖尿病和慢阻肺这类共患病,让患者进展为重症covid-19、需要重症监护以及机械通气的可能性也更高。这些其实也是结核病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对于因既往结核后遗症或慢阻肺造成肺部损伤的结核病患者,如果感染了covid-19,可能会进展为重症患者[9]。因此,即使临床表现不典型,也有更充分的理由对这些人同时开展这两种疾病的检测。关于covid-19如何影响存在其他风险因素(如营养不良、肾衰竭和肝病)患者的结核病治疗转归,有待进一步研究。虽然未治疗的hiv是结核发病或结核患者不良预后的一个重要风险因素,但hiv对covid-19患者预后的影响尚不清楚。尽管如此,世界卫生组织建议对所有晚期hiv患者或病情控制不佳的hiv患者采取额外的预防措施[8] 。随着关于这些相互作用的证据的不断积累,世界卫生组织将发布更新信息。建议各国根据患者临床特征和病史以及当地结核病负担,采用符合世界卫生组织建议的诊断流程,开展结核病或covid-19的检测[32-33]。在推广covid-19检测的同时,防治规划需要注意不要忽视结核病患者的诊断需求。8是否可以处理相同类型的标本开展结核病和covid-19检测? 结核病和covid-19的诊断方法截然不同,接受这两种疾病评估的个体通常需要提供不同的标本。结核病可以通过处理痰液及许多其它生物标本的培养或分子诊断技术诊断[34]。门诊患者最常通过鼻咽或口咽拭子或洗液进行covid-19检测,但在重症呼吸系统疾病患者中诊断covid-19,可使用痰或气管内吸出物或支气管肺泡灌洗液。同结核病一样[36],分子检测是目前推荐的用于快速诊断传染性covid-19的方法[32-35] 。2020年,covid-19的诊断研发快速发展,令人印象深刻(已商用或正在研发的covid-19检测已由创新型诊断基金会(find是一家世卫组织诊断研发合作机构)汇总[37] 。截止2021年3月18日,在世界卫生组织sars-cov-2病毒体外诊断产品紧急使用清单中共有23种核酸扩增检测符合采购条件[38]。其中包括用于 genexpert 设备的xpert® xpress sars-cov-2 试剂盒[39]。关于covid-19疫苗接种与用于检测结核感染的结核菌素皮肤试验(tst)或γ-干扰素释放试验(igra)之间的相互影响,相关研究数据十分有限。然而,鉴于检测结果至少在理论上可能会因为免疫接种而有所改变,如果可能的话,谨慎的做法可能是在接种疫苗前开展检测或将检测推迟到接种疫苗几周后。现在可以通过covid-19合作伙伴平台[40-41] 获得关于如何采购大流行应对关键物资的指导说明。关于使用现有设备开展sars-cov-2病毒检测和潜在一机多检的更多细节,也可以从遏制结核病伙伴关系全球药物基金获得[42]。在大流行期间,应调动额外资源来推广covid-19检测,而不是仅仅依靠用于结核病检测的现有资源,以确保结核病的诊断覆盖率。9同时患有结核病和covid-19的患者,其抗结核治疗是否有所不同?在大多数情况下,不论是否罹患covid-19,结核病患者的抗结核治疗方案是相同的。联合管理covid-19和结核病经验尚有限。然而,对于结核病/covid-19共患病患者而言,除非特殊情况,不应中断抗结核治疗。结核病预防性治疗和药物敏感结核病或耐药结核病的治疗应持续进行,以保护患者的健康。对于正在考虑使用白介素-6 抑制剂(il-6 inhibitor)治疗的covid-19患者,可考虑开展结核感染检测和治疗。在使用白介素-6 抑制剂或类固醇(激素)的covid-19患者中,应积极开展结核病检测,特别对于结核患病高危人群或结核病高负担地区,应给予确诊为结核病的患者适当的抗结核治疗。预防结核病和治疗结核病的有效治疗方法已在全球范围内推广使用。务必要让需要治疗的患者在大流行期间继续接受治疗,即使感染了covid-19也不中断治疗,从而提高治愈几率、减少结核传播并防止发展为耐药结核病。如果不及时治疗,结核病患者的死亡风险接近50%,在老年人或有共患基础疾病的患者中则可能更高。 在应对covid-19疫情的同时,应支持不间断结核病预防性治疗和结核病治疗[6]。务必要确保在抗击covid-19期间结核病诊疗服务不中断。尽管正在开展covid-19治疗相关临床试验,但目前尚无covid-19治疗药物与抗结核药物潜在相互作用的数据[43]。即便如此,也应询问接受治疗的结核病患者是否正在服用任何可能与药物产生相互作用(如额外心脏毒性的风险)的药品,包括传统疗法。在大流行期间持续收集证据非常重要,同时要在具体临床实践中坚持规范的专业行为和对患者隐私的保密。致  谢在2020年3月至5月与世界卫生组织区域和国家结核病工作人员进行广泛讨论后,发布了本指导说明的第一版。 文章转载自结核帮原文链接:https://apps.who.int/iris/rest/bitstreams/1344785/retrieve 

企业动态

2021.06.18

【重磅】WHO发布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下结核病诊疗服务的注意事项指导说明(中)

 ▲ 点击关注“结核云课堂”,每周了解结核防治新进展: 接上期内容:4应采取哪些措施保护在结核病实验室、医疗机构工作的医务人员及社区卫生工作者免受covid-19感染?卫生医疗机构,包括诊断和治疗结核病及其他肺部疾病的医疗机构,势必会接收covid-19患者,其中许多患者可能尚未被诊断。这就需要采取额外感控措施来避免医疗机构工作人员受到covid-19感染。这些机构的工作人员应该熟悉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关于covid-19控制的建议[11]。各国近年来建立的结核病实验室网络是重要资产之一,应当充分利用这些网络来应对covid-19疫情。多年来,在结核病感染预防与控制、密切接触者追踪、调查和管理方面积累的经验有助于阻止covid-19的传播。这些包括结核病防治机构的安全运作措施,如开展分诊分流那些发热或有咳嗽史的就诊者,确保在诊室和候诊区域内的人佩戴口罩并保持良好的气流/通风。应严格执行世界卫生组织关于结核病和covid-19感染预防与控制的现有建议[10-11][16-17] ,包括使用个人防护设备的建议。在covid-19大流行期间,应考虑采取以下其他临时措施,以尽量减少工作人员和患者的相互感染风险:根据当地情况,应启用应急安排,减少结核患者随访次数,如将预约分散在特定的日期或时间,以避免结核患者同其他就诊者接触;使用创新的通信技术来维持治疗支持;仅限在需要开展随访检查时就诊;需要给患者或监护人员分配足够的抗结核药物,以持续到下一次就诊—或者如果没有安排其他就诊时间,则需要维持到疗程结束。这样可以减少药物中断或非必要就诊取药的情况;采集和运输痰样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以及实验室接收和拆包时,需要采取特别的预防措施,以避免工作人员、患者和其他人暴露于sars-cov-2病毒和结核杆菌[18-19]。在给予相应的指导的前提下(例如在室外的开阔区域采集痰样,并远离他人),应鼓励患者在家采集用于结核病检测的痰样。如果无法做到这一点,应在开放的、通风良好的空间采集痰样—最好是在卫生机构室外—并且工作人员在患者采集痰样过程中不应站在附近。在结核病检测过程中,操作人员在处理痰样和任何其他传染性标本时,必须遵循和落实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所有感染预防和控制措施,包括使用生物安全柜(如果有的话)、坚持佩戴n95呼吸口罩、洗手、戴好手套、佩戴护目镜或使用防护面罩、穿好防水围裙、定期清洁表面、实验室内工作人员间保持社交距离、工作场所通风和安全运输等。负责将样本运送到检测现场的工作人员和检测设备操作人员也应遵循现有的要求来处理covid-19样本。医护人员有向患者提供医疗服务的道德义务。医护人员在covid-19疫情背景下的权利和责任已在其他文件中列出[20]。政府和医疗机构负责人有道德义务确保医护人员能在普遍推荐的安全标准下工作。医护人员应遵循所有建议,以保护自己、其他医护人员、患者和其他护理人员[21]。5在covid-19大流行期间,我们如何保护寻求结核病诊疗服务的人?突然激增的covid-19患者诊疗服务需求,给全世界的医疗卫生服务带来了挑战。在这个特殊时期,务必要确保结核病预防和诊疗服务不间断进行[6]。过去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如流感和埃博拉疫情)对结核病诊疗服务产生了不利影响,如需要重新分配工作人员和住院设施以治疗严重呼吸道并发症患者。许多国家在这次大流行期间已经采取了类似的措施。封锁状态下各国的消耗品生产以及国际和当地运输的长期中断,预计将影响许多地方的药品和实验室用品的库存。在许多国家,为了应对大流行,已经对相当大部分人口实行了出行限制。隔离疑似或covid-19密接者或确诊covid-19患者也是常见现象。世界卫生组织已经发布了关于covid-19患者的隔离建议[22]。结核患者应保持与医疗机构的沟通,以使结核患者(尤其是那些最脆弱的结核患者)在需要时获得基本的诊疗服务,如药物不良反应和共患病的管理、营养和精神健康支持以及药品补给。前往家中运送药物、甚至收集标本进行后续结核病和covid-19检测的机制可能会变得越来越便利。由于结核患者造访医疗机构的次数被降到最低,基于家庭的抗结核治疗必将变得越来越普遍。随着抗结核治疗(包括耐药结核病治疗)的社区化,社区卫生工作者的角色越来越重要。同时,随着越来越多的结核病患者在家中开始抗结核治疗,因此在疗程的头几周(痰菌阴转前)采取措施限制结核病家庭传播的风险非常重要。在这种情况下,务必要确保难以获得医疗服务的弱势和边缘化人群不会因为疫情而进一步处于不利地位。尽管结核病和covid-19的传播模式不同(文字框),但某些感控措施对这两种疾病都有效。上文问题4中强调的医疗机构感染控制措施也可以减少疾病传播。在采取进一步感控措施保护医护人员免受covid-19侵害的同时,必须继续采取日常的预防措施来防止结核病的传播。以上提及的很多感控措施也适用于监狱和长期护理机构的结核病护理服务。为了避免covid-19在这些机构内的爆发性传播,可能有必要采取减少访客数量、给予患者特殊的护理、随访安排及其他措施[23-24] 。 在目前的情况下,迅速推出减少与医护人员日常接触的措施显得更加关键。这些措施包括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针对耐多药结核病和广泛耐药结核病的全口服结核病治疗[29];采用推荐的短疗程结核病预防性治疗究[30],以及增加检测以发现更多“遗漏”或未诊断的结核病病例。在有效利用数字技术为患者提供支持方面将获得更多经验,如不良事件报告。尽管如此,将治疗结核病和耐药结核病的工作人员重新部署到covid-19应对工作时,都应考虑这种调整可能会对结核病患者福祉和防治规划产生的长期影响。6结核病患者是否可以接种covid-19疫苗? covid-19疫苗的出现是保护公众免受covid-19感染或严重影响的众多措施中的一项重要进展。疫苗适用对象包括结核病患者。结核病不是covid-19疫苗接种的禁忌症。鉴于目前已有的证据,既往或目前罹患结核病并不会提升个人接种covid-19疫苗的优先级。世界卫生组织建议各国根据公平保护和促进公共卫生的原则来确定covid-19疫苗接种的优先次序[31] 。国家公共卫生战略和目标优先群体取决于是否存在sars-cov-2病毒社区传播(相对于聚集病例或零星传播而言),以及其他流行病学因素和疫苗供应水平。 文章转载自结核帮  

企业动态

2021.06.18

< 1 2 3 > 前往 GO

广州迪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查看电话

沟通底价

提交后,商家将派代表为您专人服务

获取验证码

{{maxedution}}s后重新发送

获取多家报价,选型效率提升30%
提交留言
点击提交代表您同意 《用户服务协议》 《隐私政策》 且同意关注厂商展位
联系方式:

公司名称: 迪澳生物

公司地址: 广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科学城科丰路31号华南新材料创新园G7栋4层 联系人: 林小姐 邮编: 510663 联系电话: 400-860-5168转3520

主营产品:

友情链接:

仪器信息网APP

展位手机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