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仪器信息网
注册
上海高创化学科技有限公司

关注

已关注

已认证

粉丝量 0

当前位置: 上海高创 > 公司动态
公司动态

小鼠研究发现:孕期摄入过期鱼油,增加新生儿死亡风险

来自新西兰奥克兰大学利兢丝研究所的一项小鼠实验结果表明:在母鼠怀孕期间,喂食高度氧化的鱼油(过期鱼油),那么对于新生小鼠幼崽来说,近30%的幼崽会在出生后两天内死亡。通过后期研究发现,在小鼠幼崽断奶后,其机体也会产生有更高的胰岛素抗性,而那些未喂食过期鱼油、喂食了健康鱼油补充剂或水的母鼠幼崽来说,完全不存在这一健康隐患。该研究相关文章发表于美国《监管、综合和比较生理学》(Physiology -- Regulatory, Integrative and Comparative Physiology)杂志上。研究者们对该研究结果进行分析总结后表示,“我们都知道,ω-3脂肪酸的化学键十分脆弱,化学结构不稳定,在自然条件下(如光、热、氧),可以很容易地分解。”在此前的一项研究中,研究者们发现,在新西兰地区销售的鱼油补充剂中,83%的鱼油补充剂的氧化程度已经超出了国际推荐水平。另外,这种鱼油补充剂的高度氧化现象还出现在了北美,南非和欧洲等地区。“我们发现了存在很多补充剂被氧化的现象,因此,我们决定设计实验,探究这些氧化了的鱼油对孕期女性群体健康的影响,”博士后研究员 Ben Albert 的在发布会上表示,他来自奥克兰大学的里金斯研究所,“我们对这一研究中过期鱼油引起的小鼠死亡率感到十分意外,”该研究的作者 Wayne Cutfield 教授表示,他任职于里金斯研究所。“我们先前预计,过期鱼油会为小鼠健康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但没想到会增加死亡风险。”

厂商

2016.07.25

中国医保体系的特点和缺口

长期以来,市场对中国医保体系的概括一直是六个字:广覆盖、低水平。这六个字背后意味着现在的医保有哪些特点?个人医疗保障在一个什么样的水平?医疗保障缺口有哪些?本文将就此做一个简要的分析。第一,医保设计的核心目标是覆盖大部分人,也就是广度,而不是深度,或者说是保障的程度。因此,医保发展的首要目的是先将大部分人纳入保障范围,尤其是新农合,从2005年的参保率仅为75.66%上升到2013年的98.7%,人群覆盖率是发展的核心。在这样快速的广度增加过程中,医保相对设置了比较低的进入门坎,尤其是新农合,2005年人均筹资只有42元,到2013年才提高到370元。让大部分人先拥有一定形式的保障是医保发展的第一目标。但从保障上看,中国的医保在慢性病和大病的保障上是远远不足的。第二,个人账户与长期整个城镇职工医保基金的合理运作息息相关。2014年个人帐结余3,913亿元,占当年城镇职工医保整体结余的58%,这一比例在2010年为52%,此后逐年上涨。由于医保账户也支付OTC,再加上一些网上药店及零售药店操作有漏洞,并不需要处方就能够买药品,因此很大一部分个人账户的资金被不合理运用在OTC和零售端的处方商品,甚至还有一些非药品上。同时,个人账户用于门诊保障比较适合日常小病,一旦遇到慢性病或者大病后的门诊治疗,个人账户是远远不够的。缺乏门诊统筹保障让很多城镇职工一旦需要长期治疗则面临个人资金池吃紧,然后进入自费,当自费部分达到工资的一定比例后再转为统筹,但这个过程中自费的比例仍然相当高。在这种情况下还有一种可能,就是个人通过各种方式选择住院而不是门诊治疗,这样就直接获得统筹而无需经过自付段,医院出于收入也可能愿意这样做。这解释了为什么在中国一些大病的治疗住院时间很长,一些术后治疗通过住院而不是门诊方式进行。这推高了整体医疗费用,降低了医院的服务效率。第三,医保的各地的筹资和支付情况很不相同,这主要和当地的经济水平和人口结构密切相关。人保部的数据显示,2014年有26.7%的统筹地区职工医保基金出现收不抵支现象。中国的就业明显往发达东部地区倾斜,人口流入省的医保压力相对小,而在中西部许多人口流出省,以及东北等传统行业发展受阻导致员工保障吃紧问题较为严重的地区,医保资金流入减少,而老龄化加速,导致资金池吃紧。除此之外,中国还有相当多的医保用户在异地结算。这些人可能在人口流入省就医,然后回到原驻地报销。但是人口流入省医疗条件较好,费用也较高,而原驻地的医保规则不一样,筹资能力也很弱,报销过程中除了技术问题,还有保障和服务的地区性差异问题,这里导致很多异地结算过程中的保障缺失。此外,可迁移性一直是整个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问题。虽然现在跨省提取已经宽松很多,但异地退休或提取账户仍然会损失一部分金额,这对于流动人口非常不利,尤其是农民工,会降低他们参加雇主保险的意愿,而雇主也有可能以此为由,不为他们缴纳社会保障。这也是农民工在许多岗位上虽然职责已经等同于城镇职工,但却不能得到相应保障的一个重要原因。总结来说,上面三点特性使得中国的医保在保障上的出现了三大缺口,门诊在保障慢性病和大病后治疗上的不足,大病保障整体不足,以及地区性和筹资能力不同导致的保障差异。

厂商

2016.07.20

阿兹海默病疫苗距离成功又进了一大步!

根据阿兹海默病协会的数据,美国大约有540万阿尔兹海默病患者,除非有新的有效的治疗方法,否则到2050年至少会增加3倍。近期发表在Scientific Reports杂志上,来自美国和澳大利亚的研究人员成功靶向了阿尔兹海默病进展过程中的大脑病理蛋白,使得阿兹海默病疫苗可能在接下来的3-5年内进行人体试验。研究的联合作者,澳大利亚弗林德斯大学医学院Nikolai Petrovsky教授和同事指出了疫苗是如何产生抗体靶向对抗大脑中阿尔兹海默病的生物标志物——β-淀粉样蛋白和tau蛋白。β-淀粉样蛋白在脑中的异常沉积是阿尔兹海默病的发病机制之一,β-淀粉样蛋白聚集会形成黏性斑块,tau 蛋白聚集会形成神经纤维缠结。斑块和神经纤维缠结会导致神经细胞信号传导异常,导致神经细胞死亡。Petrovsky 教授解释道:"这些蛋白就像车道中的车一样,你需要将它们从大脑中移开,否则要是让坏掉的车留在车道上,最终你就出不来了。这就是发生在阿尔兹海默病或老年痴呆患者中的情况,他们的大脑中有大量坏掉的蛋白。"疫苗结合物促进了阿尔兹海默抗体的反应性多年来,研究人员一直在研究预防和治疗阿尔兹海默病的方法,但成效有限。在2002-2012年之间,世界范围内进行了413项研究,评估了244种化合物对抗阿尔兹海默症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只有一种新药脱颖而出,显示出了0.4%的成功概率,而且这种药物只显示出了阿尔兹海默病症状的短期缓解。考虑到至今为止,临床试验的惨淡结局,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将阿尔兹海默病的研究赞助资金提高到了3.5亿美元,至今,总投入资金达到了13亿美元!Petrovsky教授指出,这些资金帮助他们研发出了一种“特殊”的疫苗,由MultiTEP疫苗平台和 Advax组成。团队解释了MultiTEP方法产生了对抗β-淀粉样蛋白和tau 蛋白的高反应性抗体应答,Advax 是一种辅助技术可进一步促进抗体反应。研究人员发现在阿尔兹海默症老鼠模型中,疫苗有效且耐受良好,无不良反应报告。疫苗也能够靶向治疗阿尔兹海默病患者脑组织中的病理蛋白。研究的联合作者,加利福尼亚分子医学机构Anahit Ghochikyan教授指出:“这项研究表明,利用我们的疫苗,可使AD患者甚至是AD高风险的健康人群早期产生免疫反应,而且,如果疾病出现进展,可使用另一个抗tau蛋白疫苗来提高效力。”研究人员指出,他们将在FDA临床新药项目中同四家公司一起进行疫苗的非临床安全性/毒性研究。若疫苗在临床前期试验中保持成功,他们将在接下来的3-5年,对早期阿尔兹海默病患者或阿尔兹海默病高风险人群进行临床研究。附:就在今年6月份,发表在Sci Transl Med(IF:16.26)上一篇研究也提出了疫苗预防阿尔兹海默病的方法 ,不过这篇文章提出的观点是β-淀粉样蛋白形成的斑块能够作为阻拦入侵病原体的防御系统,能够作为一种抗菌化合物,并构成人类免疫系统的一部分。感染会激发斑块的形成。这些黏性的斑块可能阻拦或杀死细菌、病毒以及其他病原体,但是如果它们不能够被很快清除,就可能导致发炎并缠结其他的蛋白,导致神经元死亡,并加速阿尔茨海默氏症的进展。“所以,淡粉样蛋白的黏性既有优点,又有缺点。”纽元西乃山医院的Samuel Gandy说。麻省总医院Robert Moir说,"如果感染性媒介能够阻止斑块的形成,那么疫苗就能够对病团体产生作用。"也就是说,如果人们可以通过疫苗接种预防那些病原体,就能够阻止随后的斑块形成。" 原始出处:Hayk Davtyan,et al. Alzheimer's disease AdvaxCpG- adjuvanted MultiTEP-based dual and single vaccines induce high-titer antibodies against various forms of tau and Aβ pathological molecules. Scientific Reports.2016 .Alzheimer's vaccine steps closer with new study,medscape,18 July 2016

新品

2016.07.20

乳腺癌基因检验得到扩展

下一代测序(NGS)可以检测更多乳腺癌易感基因的突变。NGS检测到的乳腺癌患者种系突变的频率已见诸报道,这些乳腺癌患者或者被要求做乳腺癌早期发作1和2 (BRCA1/2)基因检验,或者是三重阴性乳腺癌。一家学术机构序贯评估了一批乳腺癌患者的25条癌症易感基因(包括BRCA1/2)的突变频率和预测因子,以调查基因检验对这一人群的效用。以美国马萨诸塞州波士顿柏斯以色列狄肯尼斯医学中心的科学家为首的一组科学家在波士顿Dana-Farber癌症研究所评估了刚诊断出乳腺癌的488名患者25条癌症基因里的突变。科学家收集了个人和家族的癌症病史,并用NGS测序种系DNA,寻找突变。科研小组使用了美国犹他州盐湖城Myriad基因实验室的Myriad myRisk遗传性癌症检验。结果显示,52名患者(10%)的一条乳腺癌易感基因里有一个种系突变,其中包括6.1%的BRCA1/2突变(5.1%是非德系犹太患者)。大约30种突变位于BRCA1/2基因内,21种突变位于其它癌症基因内,意味着比单用BRCA检验多识别70%的突变。重要的是,42%的妇女是在45岁后得到诊断,说明较年长的患者也许将受益于用25-基因组合进行的基因检验。该研究的论文发表于《临床肿瘤学杂志》(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论文合著者之一、Myriad基因实验室临床研究高级副总裁Anne-Renee Hartman大夫说:“这项研究预先序贯收集乳腺癌患者,首次展现了BRCA1/2及其它乳腺癌易感基因种系突变的频率。总体而言,用25-基因组合比单用BRCA1/2检验多鉴定出70%的致乳腺癌突变。这项重要的新发现正被用来发现更多携带突变的患者,最终目标是帮助他们及其家属采取恰当的降风险措施。”

新品

2016.07.19

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冠心病的死亡率相关

背景:非高密度脂蛋白(HDL)的胆固醇水平,一般不受空腹状态或血清甘油三酯水平的影响,可能有助于预测未来的心血管事件。本研究旨在探讨一般日本人群中,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在致命性冠状动脉事件和卒中的发展中的作用。方法:从NIPPON DATA 90个前瞻性队列研究中,从1990对8383名受试者随访20年。排除无血脂或协变量数据者666例,561例75岁以上,274例心血管疾病史,181例有降脂治疗,6701名受试者纳入这一分析卒中死亡。结果:在这期间,69名受试者死于冠心病和112例死于卒中。校正年龄和性别后,与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3.9mmol/l的参与者相比,非HDL胆固醇水平3.9-4.3mmol/l,4.4-4.8mmol/l和≥4.9mmol/l冠心病死亡率的危险比分别为1.27(95% CI  0.65-2.49)、1.81(95% CI 0.92-3.55)和2.40(95% CI 1.30-4.43)。即使校正其他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时,相关性仍存在。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与卒中死亡率没有相关性。结论:在一般的日本人群中,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与冠状动脉心脏疾病的未来死亡率明显相关,但不与卒中的死亡率相关性。 原始出处:Ito T, Arima H,et al.?Relationship between non-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and the long-term mortality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NIPPON DATA 90. Int J Cardiol. 2016 Jun 15

新品

2016.07.19

细胞》:lincRNA-EPS是炎症刹车分子

有学者曾经发现,切除脾脏能减少脑出血后脑损伤,主要原因是单核细胞被抑制,可以用药物选择性杀死巨噬细胞,也可以用更精确的方式阻断炎症细胞被激活。这一特定长链非编码RNA能阻断巨噬细胞被激活的现象,或许能成为治疗急性脑损伤的新工具。当然单核细胞也有M1好M2两种功能向左的细胞,对促炎症细胞M1的抑制,或者对营养细胞M2的激活,可以产生同样的治疗目的,本研究是对促炎症分子刹车的研究,那么对促营养细胞的激活分子是哪个,也是需要深入研究和回答的问题。 长链非编码RNA(lincRNA)目前成为生物医学领域的研究热点,大量研究发现这张过去被忽视的RNA拥有非常重要的生理功能,最新这一研究发现一种长链非编码RNA竟然是炎症刹车分子,这种分子功能障碍可能是许多慢性炎症性疾病和自身免疫疾病的发病基础,这意味着这是一个与许多慢性疾病相关的分子,如果能对这种分子进行调节,或许成为许多慢性疾病的治疗方法。新研究来自美国马萨诸塞大学医学院,研究人员鉴定出一种长链非编码RNA(lincRNA)分子lincRNA-EPS,这种分子能调节先天免疫。lincRNA-EPS最早是在巨噬细胞中大量发现,在遭遇病原体之前,这种分子能让炎症触发基因处于关闭状态,或者说是炎症的刹车分子。在免疫系统中,lincRNA的作用是控制不必要的炎症,某些免疫炎症反应性疾病,如狼疮或炎症性肠病发生的原因可能是这种分子功能不足造成。研究 “ALong Noncoding RNA lincRNA-EPS Acts as a Transcriptional Brake to RestrainInflammation”发表在《细胞》上。论文通信作者、马萨诸塞大学医学院医学教授KatherineA Fitzgerald博士说,这些发现证明一种新的控制免疫炎性反应的方式,这种方式是通过特定lincRNA实现的。长链非编码RNA(lincRNA)是非编码基因的转录本,长度大于200个核苷酸。lincRNA可能占人类基因组转录本中的绝大多数。Fitzgerald说,“尽管lincRNA大量存在,但是很少有人了解这些lincRNA在免疫系统中的功能。免疫学家过去集中关注编码蛋白的基因。”利用缺乏lincRNA-EPS的小鼠,Fitzgerald等证实,在正常状态下,巨噬细胞内lincRNA-EPS能阻止免疫反应基因表达。当巨噬细胞检测到病原体时,lincRNA-EPS表达受到抑制,不能继续阻止免疫反应基因激活,从而启动促炎反应。缺乏lincRNA-EPS的小鼠产生高水平炎症因子,炎性反应更抢,容易导致脓毒症休克。研究人员发现,lincRNA-EPS通过控制核小体位置使得难以接近,抑制免疫反应基因表达。当巨噬细胞lincRNA-EPS中不表达时,基因组结构发生变化,免疫相关基因被暴露出来,表达增强。当研究人员再次将lincRNA-EPS导入这些细胞,免疫相关基因表达再次被抑制。论文第一作者、马萨诸塞大学医学院博士后研究员ManinjayK. Atianand博士说,“我们还发现,lincRNA-EPS表达受到非常严格地调控,对微小变化非常敏感。这种lincRNA是阻止关键性免疫基因自动激活的分子通路中的一种重要组分。这些发现对lincRNA可能在慢性炎症和免疫病理学中发挥着的潜在作用产生重要影响。”他们下一步研究是确定lincRNA-EPS在肠道炎症中发挥着什么作用,以及它在结肠中的功能,这是因为发现这种分子在结肠中大量存在。

新品

2016.07.19

盘点:十大你所担忧的医疗黑科技

自古以来,人类一直以一种恐惧的态度对待未知事物。因此,科技发展在推动社会进步的同时,也一直为人类所忌惮。电话于19世纪晚期进入瑞典,当时人们担心一旦不小心弄断电话线,电就会由此溢出,因此许多上了年纪的人坚决不碰电话机,以防止触电。可见涉及人类健康时,这种恐惧会被放大。就在Wilhelm Conrad R?ntgen公布自己发现X射线之后不久,人们担心这种高能照射可以读取他们的思想,看穿身体和灵魂——甚至有厂家专门生产出防X射线的内衣。到了现在,人工智能、机器人、纳米科技、虚拟现实、基因组测序等技术也引发出类似的恐惧。历史的发展总是惊人的相似,从古至今,这种恐惧的产生都是源于人类在某些技术领域的无知。接下来,动脉网将为大家拨开笼罩在数字医疗科技之上的迷雾,对其在生物伦理方面引发的问题给予解答,帮助人们安心、自如地使用这类科技。1据说人工智能可以控制人类,是真的吗? 有关人工智能及其应用的研究,其进展之快令人震惊。IBM Watson致力于为医疗数据打造一个基于云计算的共享枢纽,将闲置信息利用起来,以支持更加优质的诊断和护理服务。它可在数秒之内读取上百万份文件,然后给出最佳治疗方案;Atomwise则试图利用超级计算机提前对药物疗效做出判断,从而达到降低药物研发成本的目的;Google Deepmind Health被用于从医疗纪录中挖掘数据,以此加速医疗服务的供应,并提升医护体验。这一项目还处于初始阶段,目前已有一“位”合作伙伴:Moorfields Eye Hospital NHS Foundation Trust。双方共同努力,以改善眼部诊疗效果。人工智能研究的深入为提升人类福祉带来了诸多便利,同时也引发了许多担忧,最为典型的一个是:人们担心复杂精密的人工智能技术最终会赶超人类大脑,主宰人类命运,剥夺人类的自由意志和思考能力。Stephen Hawking甚至说过: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到极致之日,便是人类灭绝之时。我觉得这种看法未免太消极,但我也认同一种观点,即我们应做出必要准备,以确保人工智能技术得到合理的利用,其中包括设置道德标准来对其发展施以适当限制,以及放慢研究速度,好腾出时间制定方案,以应对可能会出现的负面影响。在制定规则方面,谷歌已先人一步采取行动。假如能够有机会习惯人工智能技术,并发掘出于自身有益的方面,这对于患者和医护从业者来说都是一大利好。Cognitoys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可以借助人工智能技术以一种柔和有趣的方式帮助开发幼儿的认知能力。2外科手术机器人会不会突然失控、误伤病人? 人类在优化外科手术效果、提高操作的准确度和成功率及缩短愈合时间方面做出了许多努力,并取得了一定成果。通过da Vinci外科手术系统,外科医生可以在手术过程中获得更加清晰的视野,操作准确度和控制力也可以得到提升。去年12月,强生与谷歌联手创建了Verb公司,其主要目标是为外科手术从业人员研发出一款集前沿机器人技术与一流医疗设备于一体的“外科手术解决方案综合平台”。外科手术机器人有许多优势,比如低成本和高效率。尽管如此,仍有不少人担心这些机器人有一天会失控伤人。但其实,只要我们考虑周全,万事谨慎,这样的恐怖故事就不会成为现实。因此我不断强调加强人工控制,因为目前所有的外科手术机器人都是通过人工控制发挥功能的。此外,许多操作本身十分复杂,或是使用科技的经济成本太高,所以这些操作难由机器替代人类完成。我们应当时刻牢记:在外科手术领域,科技的使命仅仅在于辅助主刀医师更好地完成手术。3公司可以利用我们的医疗数据监视我们的行动吗?Proteus Health让患者贴一片形状类似于补丁的传感装置在身上,通过这个“补丁”他们可以对每一位个体患者的医疗习惯进行分析。这一传感装置将数据传送至患者和医师的智能手机,以帮助二者更好地对医疗过程进行管理,最终提升医疗效果。在这个例子当中,虽然医疗数据被收集利用了,但这种收集利用是以一种于患者有益的方式与目的进行的。另外一个例子是Oscar Health,一家立志改变医疗保险领域繁复现状的初创公司。他们的基本理念是:凡采取积极行动预防疾病发生的个体都应得到奖励。他们的顾客会得到一个免费的Misfit计步器,只要达到各自的日行走量目标,就可以得到1美元的奖励。假如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这些案例,似乎患者的保险都是以牺牲个人医疗数据换取的,其中包括睡眠数据、健康追踪仪收集到的数据、血压数据、心电图数据和通过小医疗器械测量得到的数据。利用这些数据,保险公司就可以随意改变保费,或是通知顾客:基于你不健康的生活习惯,我们很快就要提高你的保费了。假如你不按照专为你量身订制的饮食计划选择食物,而是钟爱吃牛排,或懒得运动,那么你的保费就会增加。总而言之,你做任何事情、任何决定,都会对你的保费产生影响。而且数据的流动似乎永远是单向的:患者把数据传送给医疗公司,却收不到有关医疗公司的任何信息。这肯定是不公平的。我们怎么判断一家生产可佩戴设备的初创公司是否可靠、是否会妥善保管我们的个人数据呢?针对这个问题,我的建议是:除非这家医疗产品公司得到了食品药品管理局这样的政府机构的许可,并且其生产经营行为符合一定的规范,比如健康保险携带和责任法案(HIPAA法案),否则就不要将信任交给它。如此一来便可确保我们的个人信息没有给错人,一旦被误用,相关单位一定会受到制裁。公司应当在网上建立公开透明的档案和面向顾客的在线沟通渠道。我们对一家公司越了解,个人信息被误用的风险就越小。4吞入式传感器和植入芯片会损害健康吗? 很多人相信,在未来,微型摄像头和微芯会入主医疗产业。患者可吞入微型摄像头和以药片为载体的微芯来检测是否有服用药物。VivaLNK’s eSkin Tattoo等生物识别纹身可以以一种严密的方式传送药物信息。射频识别(RFID)芯片可被植入人体皮肤,做识别设备用。不过,一些人担心这类设备可能会携带有害物质进入我们的体内,比如病毒,然后从内部对人体发动攻击,比如电影《黑客帝国Ⅰ》中被用在主角尼奥身上的那个小东西。显然,人类会有这种恐惧,是因为我们天生就对干涉身体自然运转的事物持反感态度,讨厌有一个小东西在我们的身体内自行运作。为了消除这种恐惧,医疗从业人员不得不设立适当的道德标准好帮助社会从一个宏观层面上应对传感器和芯片这两种新事物的兴起。在这样的道德标准规范下,只有那些能够证明自己提供的传感器和芯片足够安全的微型医疗设备供应商才能获得合法生产资格。5虚拟现实技术会使我们脱离现实吗? 虚拟现实技术正在改变医疗行业的面貌。洛杉矶Cedars-Sinai医院的Brennan Spiegel和他的团队向患者详细介绍了虚拟现实技术的世界,好帮助他们缓解压力、减轻痛苦。通过一部放置在患者家里、学校或是生日派对、足球比赛等特殊活动现场的360全景监控摄像机,再加上一部智能手机和一副虚拟眼镜,VisitU就可以帮助不得不住院治疗的年轻患者获得身临其境的体验,继续享受生活。尽管好处多多,许多人还是对虚拟现实技术持保留态度。没错,佩戴Oculus Rift目镜可能会引发一定的不适感,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距离人们担心的“虚拟现实技术使人脱离现实”简直十万八千里。《时代》杂志曾报道过这样一个案例:韩国一位年轻的父亲在咖啡馆打一款网络游戏上了瘾,导致自己两岁的孩子活活饿死在家里。另外一个可怕的故事同样发生在韩国:2005年,一名22岁男子在玩当时很流行的一款“星际争霸”游戏连续达50小时后,心脏骤停,离开了人世。类似案例的发生使许多人相信:虚拟现实技术也会令人沉迷或上瘾,并导致严重的后果。这种担忧是合理的,因此我建议,虚拟现实技术的引入必须循序渐进,别着急,一步一步来。至于Google Cardboard——目前最简单、最廉价的虚拟现实设备产品——会提供什么样的虚拟现实体验,就让我们拭目以待吧。6基因测序技术真的可以揭示我的命运吗? 基因测序技术可以挽救生命。早在2013年,遗传学家Stephen Kingsmore和他的团队就通过快速基因测序挽救了一名男婴。发展至今,这项技术比以往更加廉价,应用也更广泛。截至目前,已经有一些大的工程计划利用人工智能挖掘人体遗传数据,好帮助患者分析他们的基因当中都携带了什么风险。一提到事关生死的大命题,人们似乎总会联想到分子生物和基因科学。生命从何而来?生命如何成形?这样的思考往往又会引出生物伦理方面的严肃话题。许多人认为,一些医学家和医疗业本身都是在试图通过基因组测序和修正基因这样的行为越权扮演“上帝”和“造物主”的角色。Stranger Visions以艺术的形式使这种恐惧得到了具体的展现:通过对可从中提取出基因的物质——如在公共场所中采集到的烟嘴上的唾液——进行分析,艺术家们创造出了相应的人形塑像。这一艺术行为表明了这样一种可能性,即基因分析可能会帮助科学家获知某一人体的全部信息,这对于很多人来说是很可怕的。会害怕是正常的,通过你的一滴血或一口唾液就可以全面了解你的身体和生命,这确实很诡异。而基因学的发展可能会赋予它更大的权力,比如揭示基因中携带的致病因子,并对特定的生活习惯是否会诱发某种疾病这类事情作出判断。大多数人对此是拒绝的,因为他们并不想获知潜藏在自己基因当中的致病因子以及可能的健康走向。他们不想提前获知并改变命运,因为他们相信命运这种东西是早就注定的,尽管事实并非如此。我相信,只要加以合理谨慎的利用,并且是在不违背生物伦理的前提下,基因学和遗传学工具在预防和治愈疾病方面会发挥惊人的作用。消除人们对基因学的恐惧的最佳方式是科普和教育。我们应当做的是像Personalized Medicine Coalition那样,针对基因组测序和遗传学的利害面给出一个大体的介绍。但愿以后会有更多的机构做这样的事情。7纳米机器人会加剧生物恐怖主义吗? 来自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的一群研究人员最近一直在针对一种直径不到一毫米的微型机器人进行相关实验。这种机器人可以在体液中随意流动穿梭,并十分精确地将药物或其他医用缓释剂运送至人体特定部位。科学家设计这种扇贝形状的、直径不足毫米级的迷你机器人是为了使其能够在非牛顿流体当中任意穿梭,比如人体的血液、淋巴系统或是眼球表面的黏液。纳米机器人尺寸非常小,即使有人把它放进你喝水的杯子里,即使你把它一起喝进体内,你都不会察觉到它的存在。有人担心这种微型设备会使全面监控成为可能——体液内有这么一个小机器人游来游去,那一定什么秘密都藏不住了。也有人担心会有罪犯或恐怖分子利用这种纳米机器人行违法之事,比如往人体内运送毒素或致死药剂。在这个问题上,我认为我们应当尽早就涉及纳米机器人的道德问题开展公开讨论,并成立生物伦理专家组,针对纳米机器人可能会造成的安全威胁进行评估。医疗行业从业人员和全体社会公众需要通力合作,不给那些试图利用数字医疗科技危害他人的危险分子留下任何可乘之机。8机器人会取代人类吗?医用机器人不只存在于科幻电影和遥远的未来;现如今的医疗产业当中已经可以看到它们的身影。Xenex机器人利用紫外线给医疗器械消毒;比利时的两家医院“雇”了Pepper机器人做前台。同样是在这两家医院,TUG机器人帮忙搬运不易携带的药物和医疗用具;小熊形状的RoBear机器人可以将患者从床上抬起来并安置在轮椅里,或帮助他们站立、运动,以免得因卧床太久而患上褥疮;Veebot机器人可以在不到一分钟的时间内快速采集血样;此外,已经有科学家开始着手研发性爱机器人。许多以前只能由人来完成的工作现在都交给机器人做,这触发了一些医疗从业人员、医护工作者包括普通人的恐惧神经。能让机器人做到采集血样或将患者从床上抬起来这样的工作是很不容易的。万一他们误伤患者或突然失控怎么办?和外科手术机器人一样,想要消除忧虑,人工控制是关键。还是那句老话:科技所起到的只是一种辅助作用,人才是主导。不过,随着机器人领域的发展,我们应当接受机器人这种新鲜事物进入我们的生活。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我们要学会利用它。这不是要求我们像对待充气娃娃一样,将它们作为生活伴侣,并与之一起生活;我们要做的是借助机器人的能力为我们的生活添加便利。正所谓见多不怪,多被机器人抽几次血,我们就会把它们当成是人类护士一样了。9DIY生物科技会引发致命疾病吗?近年来,社区实验室已变得越来越普及,比如匹兹堡的“公民科学实验室(The Citizen Science Lab)”,其目的是激发出公民——从幼儿到老人——对生命科学的兴趣。在这些实验室里,人们可以随心所欲地开展创造活动,比如设计药物和修饰基因。与此同时,也有一些人认为DIY生物科技存在许多安全隐患,比如被罪犯和恐怖分子利用,为实现自己不可告人的邪恶目的来制造一些有害物质。另外一些人认为,利用科学方法和手段进行医学研究是且只应是科学家的权利和职责。倘若这种权利被扩散至所有人,其后果可能会十分严重。至于解决方案,和我在前面几个案例当中提到过的一样,就是制定规范并施加监管。利用CRISPR法修饰基因将在今后一至两年内成为主流,在这种背景下,新的规则必须尽快出台,以确保社区实验室不被不法分子所利用。10便携式医疗设备靠谱吗?可穿戴健康设备和传感器的市场形势一片大好。这些设备,如Scanadu和Viatom Checkme,不仅可以测量体温,还可以追踪心率、测量脉搏的速度和节奏、测量血氧饱和度、心脏收缩压、以及运动和睡眠。总而言之,这些设备的出现几乎完全刷新了我们对医疗的理解。有时你甚至不必去医院,在候诊室等上几个小时,只为那十分钟的检查。只要有合适的设备,你随时随地都可以替自己做出专业级别的诊断。不过,许多人不信任这种设备的准确性,除非有专业人员在场指导,否则他们会拒绝使用。此外,一些人认为只有专业的医护人员使用的可穿戴设备和传感器才是安全可靠的。因此,我建议此类设备生产商与顾客做到充分沟通,向顾客明确讲解自己的产品在质量方面都通过了哪些安全评估。当然,规则和标准也很重要。食品药品管理局有一张单子,上面罗列了通过批准的设备。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做法,其他国家也可以加以借鉴。

厂商

2016.07.18

新化合物有望对抗癌细胞

许多癌症死亡是因为癌细胞对化疗药物具有耐药性,这也促进了克服这一障碍领域的发展。最新研究表示,研究人员发现一种新化合物可以杀死多药耐药小鼠癌细胞。该小组包括来自纳瓦拉潘普洛纳,西班牙和波兰克拉科夫大学雅盖隆医学院的成员,他们的研究成果发表生物有机与药物化学杂志上。来自纳瓦拉和雅盖隆大学的大学的主要作者恩里克·多明戈斯博士说到:“我们的研究报告一种对抗耐药性癌症的新方法。我们知道还有更多的研究需要去做,但我们很高兴能开发出新的可能性,我们为这些成果表示可喜可贺。”这项新的研究产生于57种鉴定为具有抗癌特性的化合物,团队认为其中有一些可能增强化疗药物的功效。研究的重点是所谓的“外排泵”,暴露于化疗的癌细胞开发一个共同的防御机制。位于细胞膜内,外排泵是一种蛋白质将有毒化合物排除细胞,一个这样的蛋白质被称为ABCB1。一些化合物杀死80%的抗性细胞该团队想看看以前的工作发现的selenocompounds是否能阻断ABCB1外排泵。多药耐药(MDR)小鼠T淋巴瘤细胞在运行各种试管实验之后,研究人员发现这些化合物比其他化合物可以更有效地阻止外排泵。他们还发现这些化合物可以触发癌细胞细胞凋亡,细胞自杀。最活跃的selenocompounds可杀死小鼠癌细胞的80%左右。他们承认这些结果只是开发一个新药品漫长过程中的开始,下一步将是对这些化合物进行活体实验。

新品

2016.07.18

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可预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根据最近的研究发现,血流介导舒张功能评估的外周血管功能障碍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相关。在一项横断面研究中,来自波士顿Matthieu Roustit和同事对492例糖尿病前期(n = 75)、1型糖尿病或2型糖尿病成年患者(n = 358;166 例伴有周围神经病变)和非糖尿病人群(对照组,n = 59)数据进行了分析。研究人员通过血流介导的舒张功能和炎性细胞因子的测定对血管内皮功能进行了测定。体格检查通过神经功能障碍评分(NDS)进行量化。研究人员同时对参与者大脚趾振动觉阈值进行了评估。在对神经功能障碍评分的预测因素分析中(n = 318),研究人员发现除了糖尿病病程、HbA1c和传统的心血管危险因素,血流介导的舒张功能是周围神经病变的强有力的“预测器”(P研究人员表示,将血流介导的舒张功能从独立变量列表中移除后,在敏感性分析中获得了与细胞间黏附分子1(内皮功能障碍的另一种生物标志物)相似的结果。在验证性因素分析中(n=280),研究人员发现血管内皮功能障碍(而非炎症)介导糖尿病病程、HbA1c 对心血管危险因素和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影响,并且可解释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方差的68%。这表明血流介导的舒张功能和细胞间黏附分子1评估的血管内皮功能障碍是糖尿病病程、HbA1c与心血管危险因素和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发挥显著的中间介导作用。研究人员指出,横断面研究设计不允许对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和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之间相关性的方向做出评估。但结果表明,血管内皮功能障碍的发生或被发现要早于神经病变。研究人员写到:“研究证实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发生要早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这表明血流介导的舒张功能是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强有力且独立的预测因素。这也进一步表明,血管内皮功能障碍介导糖尿病对心血管风险和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有害影响。”

新品

2016.07.15

PFOS诱发线虫生殖发育毒性研究取得进展

全氟辛烷磺酸(PFOS)作为20世纪最重要的化工产品之一,被定义为“持久存在于环境、具有生物储蓄性并对人类有害的物质”。 由于其具有的生物毒性和在生物体的高累积性,2009年5月,PFOS 作为新型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被列入《斯德哥尔摩公约》,PFOS潜在的环境威胁及对人类健康的危害也越来越受到广泛的关注。技术生物所吴李君、赵国平研究组以秀丽小杆线虫(Caenorhabditis elegans, C. elegans)为活体动物模型,以线虫生殖发育的各项指标作为非致死性生物检测终点,系统地研究 PFOS 诱发的生殖发育毒性效应,并解析了 PFOS发育毒性效应的作用途径。他们的研究显示,PFOS暴露会显著延迟性腺发育,使滞留在幼虫阶段的线虫数量增加,与此同时,PFOS暴露还导致线虫总的生殖细胞数减少,有丝分裂的细胞周期阻滞和生殖细胞凋亡。在增殖的生殖细胞中DNA损伤和活性氧(ROS)产生试验发现,PFOS的处理组HUS-1::GFP和活性氧显著增加,自由基淬灭剂可以有效地恢复。这些结果表明,活性氧引起的DNA损伤在生殖细胞数减少、细胞周期阻滞、细胞凋亡为表现的生殖腺发育延迟中扮演着重要的作用。该研究结果已经被环境科学类核心期刊《Chemosphere》(155: 115-126, 2016)接受发表。该研究受到国家重大研究计划、中科院先导专项B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

新品

2016.07.15

医疗体验技术与服务平台 Docent Health 获 1500 万 美元 A 轮融资,以人为本改善患者体验

医疗保健行业的消费者体验问题仍然是医疗系统人员所面临的重大问题,基于此,医疗体验技术与服务平台 Docent Health 利用以人为本的概念,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案。 7 月 12 日,医疗体验技术与服务平台 Docent Health 宣布完成 1500 万美元 A 轮融资,本轮融资由 Bessemer Venture Partners,New Enterprise Associates 和 Maverick Ventures共同领投。这三家投资公司也都参与了 Docent Health 在今年 1 月份完成的 201 万美元的种子轮融资。公司将利用本次融资继续完善公司产品,发展壮大团队建设以及进一步推动市场营销和销售工作。Docent Health 创立于 2015 年,总部位于马萨诸塞州波士顿,采取真正的以消费者为中心的方式帮助医疗保健机构进行医疗保健活动。公司将数据分析与工作流程自动化相结合,通过收集数据、测量结果来确定最有影响力的事件,创建更具个性化的护理方式,从而为消费者提供丰富而有意义的客户体验。公司通过多种渠道,包括数字、文本、电话、面对面聊天等,直接与病人沟通交流,帮助他们浏览整个临床体验护理过程。此外,公司聘请专门培训人员在整个护理过程与病人进行互动,这些培训人员有权酌情偏离规定的护理路线,从而更好地满足个性化需求。目前,医疗保健领域正在经历变革,虽然临床医疗服务在数据化驱动下取得了相应进展,但病人的体验仍是不可预知的,往往也是令人倍感沮丧的。Docent Health 相信通过采取以人为本的方式,能够实现卫生系统与病人之间一种新的更有价值的连接方式,主动排解病人的顾虑,为他们解决问题,从而提高患者的参与度和满意度。通过这种方式,医疗保健行业也会更加专注于患者体验,创造更多的患者需求,发展成为更具竞争性的一个行业。Docent Health 的 CEO Paul Roscoe 说道:“卫生系统在提供数据驱动化临床护理方面经常取得了不起的成绩,但是在医疗保健患者体验方面,他们却并没有采取相同的系统方法。医疗保健行业的变化已经引发了一场激烈的争夺客户认可与满意度的竞争。卫生系统将很快意识到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他们想在这个消费时代取得成功,那他们就需要向其他以消费者为中心的行业学习,并进一步完善让消费者获得 ‘病情被知悉、意见被听取、个人被重视’ 的医疗体验。这是目前发生在医疗保健行业的关键性变化,而 Docent Health 正处于这种变革的中心地位。”

厂商

2016.07.15

食药总局:疫苗短缺是暂时性问题

针对近期部分疫苗出现供应短缺的问题,近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关于做好疫苗供应工作的通知》,称我国疫苗生产能力可满足市场需求,近期出现的疫苗短缺主要是暂时性的工作衔接问题,各级食药监管部门将做好与疾控机构疫苗采购的衔接工作,防止出现因疫苗供应不足导致接种率下降的问题。《通知》要求,各级食药监管部门要配合有关部门采取有效措施,及时解决疫苗供应中出现的问题,督促引导疫苗生产企业严格按计划组织生产。各企业不得因暂时性销售困难随意减产或停产,影响疫苗的正常供应和接种工作。对企业提交的疫苗产品批签发申请,相关单位要加快抽样送样和检验审核工作,提高批签发效率。各级食药监管部门要指导和督促疫苗生产企业组织开展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强化对疫苗生产流通的全过程监管,加大监督检查和产品抽验力度,保证疫苗质量和生产流通行为的规范。此外,食药监管部门将配合卫生计生部门和疾控机构做好疫苗采购工作,保障疫苗及时供应和预防接种工作顺利进行。

厂商

2016.07.12

同济教授用CRISPR制备瘦素缺陷大鼠

 Leptin(LEP)是由脂肪细胞分泌的蛋白质类激素,主要由白色脂肪组织产生。其前体由167个氨基酸残基组成,N末端有21个氨基酸残基信号肽,该前体的信号肽在血液中被切掉而成为146氨基酸,分子量为16KD,形成Leptin。Leptin具有广泛的生物学效应,其中较重要的是作用于下丘脑的代谢调节中枢,发挥抑制食欲,减少能量摄取,增加能量消耗,抑制脂肪合成的作用。 6月5日,Nature子刊《Scientific Reports》在线刊登了同济大学、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学以及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一项研究成果,题为“The 14th Ile residue is essential for Leptin function in regulating energy homeostasis in rat”。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用CRISPR技术制备了一组Lep突变大鼠,它们在成熟LEP蛋白中携带14th Ile (LEP?I14)无效突变或者缺失。 这项研究的通讯作者是同济大学讲座教授、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范国平教授。范国平博士领导的团队发表了70多篇国际重要学术期刊的论著,在干细胞分化, 胚胎与神经发育的分子细胞机制研究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特别是在DNA甲基化与组蛋白修饰等表观遗传学机制、干细胞基因表达、干细胞分化与神经细胞可塑性调控的研究中,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实验室构建出的中枢神经系统不同部位DNA甲基化缺陷的转基因小鼠,为研究行为异常等神经症状以及研究DNA甲基化与染色质重塑对大脑发育运行的影响提供了良好的模型系统。 CRISPR/cas9基因组编辑技术因其设计简单以及操作容易,使其在基因编辑的研究中越来越受到欢迎。利用该技术,科研人员可以实现在碱基的水平对基因组进行定点修饰。CRISPR系统现已经被广泛地应用到多个物种的基因组编辑以及癌症的相关研究中。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使用CRISPR技术,创建了一组Lep突变大鼠,它们在成熟LEP蛋白中携带14th Ile (LEP?I14)的无效突变或缺失。研究人员通过全基因组高通量测序和/或Sanger测序分析,检测了潜在的脱靶位点(OTS),发现在突变大鼠中没有OTS。 由于反馈回路,成熟的LEP?I14不断产生,并以很高的水平释放到血液中。突变LEP?I14和LEPTIN受体 (LEPR)之间结合构象的结构模型表明,LEP?I14的构象会损害它与LEPR的结合,一致的是,它在萤光素酶报告基因试验中不能激活STAT3结合元素。 表型研究表明,Lep?I14大鼠可概括Lep无效突变体大鼠的表型,包括肥胖、高胰岛素血、肝脂肪变性、肾病和不孕。与现有的ob/ob小鼠模型相比,这个Lep?I14/?I14大鼠品系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强有力的工具,来进一步剖析,LEP除了在调节能量平衡中发挥明确作用之外,它还在糖尿病相关肾病及生殖问题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近年来,CRISPR/Cas9已被成功应用于不同物种基因组的遗传修饰。2015年8月,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遗传研究所的李晓江博士,在国际学术期刊《Molecular Neurodegeneration》发表综述文章,讨论了用CRISPR/Cas9技术来构建大型动物模型,能够更为真实地模拟人类退行性疾病。相关阅读:李晓江:用CRISPR构建大型神经变性病动物模型。 今年4月,来自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遗传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处的研究人员通过CRISPR/Cas9技术进行FⅨ基因敲除,快速、高效地构建血友病乙模型小鼠,以期为血友病乙的研究提供更加便捷的途径。 6月30日,Nature子刊《Scientific Reports》在线刊登了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的一项最新研究成果。这项研究采用CRISPR基因组编辑技术,来制备转移性肾细胞癌的小鼠模型。

新品

2016.07.11

医疗科技公司CryoTherapeutics宣布完成520万美元融资,想要用冷冻疗法帮助心脏病急救

近日,德国医疗科技公司 CryoTherapeutics 宣布完成了520万美元的B轮融资。领投方是Creathor Venture,NRW.BANK,Peppermint CBF,High-Tech Gründerfonds (HTGF),Getz Brothers, Kreditanstalt für Wiederaufbau (KfW) 和其他几个著名的天使投资人。心血管疾病是西方社会最大的单项死因。在德国,有超过30万人收到心脏病的影响。在欧洲,这个数字是160万,美国是120万。心脏病紧急治疗是一个潜在产值高达10亿欧元的市场,这也是CryoTherapeutics想要有所作为的领域。CryoTherapeutics 成立于2009年冬,它的创立者是一群来自于美国,英国和加拿大的连续创业者。这家公司致力于发展和应用一套对于急性冠心病患者和心肌梗塞的疗法。这就是所谓的冷冻疗法。不像其他传统的科技,根据预测,冷冻疗法可以帮助许多患者不再使用血管支架。这次融资将帮助 CryoTherapeutics 尽快占领欧洲市场。而他们的方式也很特别:在各个诊所投放设备,向来访患者展示其产品的良好效果。公司的 CEO兼创始人 John Yianni 博士说:“我们很高兴拿到这笔融资。有了这笔钱,将会有更多的诊所去展示我们的产品。”

新品

2016.07.11

病毒清除可降低慢丙肝患者的全因死亡率

慢性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与多种肝外表现相关,包括干燥综合征、扁平苔藓、2型糖尿病和非霍奇金淋巴瘤。基于干扰素的方案可用于治疗慢性丙型肝炎,很多研究者报告,基于干扰素的治疗方案可有效降低慢丙肝患者的血清ALT水平,清除HCV RNA,并改善肝纤维化。有研究报告,HCV清除可降低肝细胞癌发生率。总而言之,基于干扰素的方案引起的丙型肝炎病毒 (HCV)的清除可降低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的肝脏相关死亡率。然而,HCV的清除对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的非肝脏相关死亡率的影响尚未充分调查清楚。研究人员招募了2,743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并分析了所有受试者的死亡原因、肝细胞癌(HCC)发生率和包括非肝脏相关疾病在内的全因死亡率。研究结果显示,2,743例患者中,接受基于干扰素方案的治疗患者中,587例获得了持续病毒学应答 (HCV清除) (IFN-SVR组),475例未获得SVR(HCV未清除)(INF-未获得-SVR组),1681例患者未接受基于干扰素方案治疗(非INF组)(队列1);使用倾向评分匹配从IFN-SVR组和非INF组选择了309例患者(队列2)。中位随访时间为11.4年。队列1患者中,INF-SVR组患者、INF-未获得-SVR组和未接受INF治疗组的非肝脏相关死亡率分别为71.0%(22/31) 、34.9% (37/106)和50.0% (248/496)。队列2患者中,INF-SVR组患者和INF-未获得-SVR组的非肝脏相关死亡率分别为72.2%(13/18)和46.8%(29/62)。HCV清除降低了慢丙肝患者的全因死亡率(HR, 0.265; 95% CI, 0.058–0.380),包括非肝脏相关死亡率(HR, 0.439; 95% CI, 0.231–0.834)和HCC发病率(HR, 0.275; 95% CI, 0.156–0.448)。研究人员总结道,HCV清除不仅降低了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的肝脏相关死亡率,还降低了其非肝脏相关死亡率。

新品

2016.07.08

肥胖对胰腺癌影响的最新发现

由波士顿哈佛医学院马萨诸塞州总医院研究人员完成的这项研究发表在《癌症发现》杂志上。当胰腺——这个位于胃后面的器官开始发生生长失控时,就出现了胰腺癌。有几种不同类型的胰腺癌。它们之间的主要区别在于肿瘤是出现在外分泌细胞还是内分泌细胞。胰腺细胞中外分泌细胞占大多数。它们形成腺体,通过胰腺管释放酶进入肠道以帮助消化食物——特别是脂肪。绝大多数胰腺癌是由这些细胞产生的。内分泌细胞在胰腺细胞中所占的比例要小得多。它们出现在被称为胰岛的一小簇细胞当中,)分泌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有助于控制血糖。外分泌肿瘤占胰腺癌的绝大多数,其中胰腺导管腺癌(PDAC)是迄今为止最为常见的一种,也是本研究的研究对象。作者指出,PDAC是全球癌症死亡的第四大原因,超过一半的PDAC患者存在超重或肥胖的情况,这就使得原本已经很高的死亡风险又增加了不止一倍。肥胖会增加炎症和纤维组织增生研究小组已经从之前的研究中得知,有助于保持细胞分子结构的细胞外基质组织发生过度生长是PDAC的一个主要特征。正如我们所知的——“增生”活跃会促进癌细胞的迁移和存活,还会阻止化疗药物进入肿瘤。肥胖已知也会促进组织增生——脂肪组织增多会导致炎症和纤维化。多余的的脂肪还可以积聚在正常胰腺组织引起炎症反应。在这些最新研究中,MGH研究小组发现了肥胖增加炎症和纤维组织增生的机制。他们的论文描述了肥胖患者的脂肪细胞、免疫细胞和结缔组织细胞之间存在的相互作用是如何促进形成易于肿瘤细胞生长的肿瘤微环境,且同时阻断其对化疗的反应。研究人员还报告了他们是如何确定一种可能能够阻断该机制的治疗方法的,哈佛医学院放射肿瘤学副教授,共同高级作Dai Fukumura解释道:“我们通过几种胰腺导管腺癌动物模型评估了肥胖对肿瘤的生长、进展及其治疗反应等诸多方面的影响,并在胰腺癌患者样本中证实了我们的研究成果。”他和他的同事们发现,来自PDAC肥胖小鼠和来自PDAC患者的肿瘤组织中呈现高水平的脂肪细胞和结缔组织增生。AT1受体阻断剂和IL-1β抗体或许有效实验表明,PDAC肥胖小鼠呈现高水平的增生反应是一种被称为星状细胞的胰腺细胞被激活的结果。该激活过程是通过血管紧张素II 1型受体(AT1)信号传导通路完成的。肿瘤内部及其周围的脂肪细胞和一种被称为中性粒细胞的免疫细胞被触发,产生大量的白细胞介素-1β(IL-1β)在进一步的实验中,研究小组发现他们可以用一种降血压药物氯沙坦来抑制AT1受体传导通路。这样就可以有效地降低肥胖相关性结缔组织增生和肿瘤生长,同时也使得PDAC肥胖小鼠对化疗反应增加——尽管它对正常体重小鼠并无影响。研究小组认为,从这些研究成果中,很有可能找到可以识别PDAC患者AT1受体阻断剂或IL-1β抗体的生物标志物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这两种药物已经批准在临床使用,因此将其用于临床治疗胰腺癌患者应该不是太困难的事情。“大多数胰腺癌患者在确诊胰腺癌时都是超重或肥胖的,发现能够将肥胖与不良癌症预后联系在一起的机制内部潜在的治疗靶点是能够破坏这种联系并显著改善患者预后的第一步。针对炎症和纤维化的治疗有望提高这一癌症主要群体的临床预后。”共同高级作者Rakesh K.Jain教授如是说。

新品

2016.07.08

Nature惊人发现:衰老是由两个基因组说了算

我们的衰老方式或许在启动衰老过程及出现最早衰老迹象的很久之前就已经确定。西班牙国家心血管病研究中心(CNIC)的科学家们,与萨拉戈萨大学、圣地亚哥?德?孔波斯特拉大学的研究团体及英国医学研究理事会合作,揭示出了我们的两个基因组:核基因组和线粒体基因之间的组合与互作触动一种细胞适应,影响我们整个一生及决定我们如何衰老的机制。 由José Antonio Enriquez博士领导的这项研究,阐明了个体间的生理差异,并为研究常见的衰老相关疾病,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和癌症开辟了道路。这项Nature研究还提供了关于如何最好地利用线粒体捐赠技术最有价值的信息。这一因生成“三亲婴儿”(three-parent babies)而闻名于世的治疗方法,目的是为了避免传递可遗传的致病突变,其已在英国获得批准。 在2万多个人类基因中,有37个基因并非存在于细胞核里,而是在起能量工厂作用的小细胞器——线粒体中。这一小的线粒体基因组是我们从母亲处遗传得来的,被称作为线粒体DNA。像核基因组一样,线粒体基因组在小鼠和人类中显示一定程度的遗传变异性。 该研究小组发现,不致病的线粒体DNA变异可对生物体代谢和衰老产生不同的影响。Enriquez博士解释说,该研究揭示出了“少数几个基因变异是如何决定我们是否经历健康衰老的。研究结果表明了我们在对衰老过程的认识上取得的一个重大进展,证实了线粒体功能非致病性的差异可直接影响衰老的速度。” 论文的第一作者Ana Latorre-Pellicer博士解释说:“这项研究的关键在于,了解了我们的两个基因组:核基因组和线粒体基因的组合与互作是如何触发一种细胞适应来影响我们整个一生的。” 通过采用动物模型,研究小组获得了强有力的证据证实,在年轻动物中采取简单措施改变动物的线粒体DNA,触发一系列的适应性细胞机制,可确保更健康的衰老过程。Latorre-Pellicer博士说:“如果我们能够理解远离衰老相关疾病的健康衰老过程潜在的生物学,我们将能够在衰老过程中维持长期的健康。” 三亲婴儿 线粒体捐赠技术有潜力预防致病线粒体DNA的传递。这一治疗方法旨在避免传播可遗传的病理突变,其涉及用来自健康捐献者的线粒体来替代不理想的母亲线粒体。然而利用这一技术要求充分地了解线粒体DNA变异性对生理的影响。 这项研究的结果强调了确保线粒体捐赠程序中捐献者线粒体DNA与受体核基因组适当匹配的重要性。CNIC的研究人员急切地强调不应该忽视这一程序的潜在风险。“正如器官移植和输血一样,选择线粒体供体,确保新的线粒体DNA与母亲的DNA在遗传上相似性非常重要,”Enriquez博士说。 在衰老过程中,机体的功能逐渐衰退。这表现在从皱纹、代谢下降到心脏功能缺陷一切的事物中。这种伤害是由细胞内部逐渐累积的损伤所引起,并最终导致机体功能丧失及死亡。来自哥德堡大学的一项新研究增进了我们对于细胞衰老机制的认识,有可能对我们了解阿尔茨海默氏症和帕金森病一类的疾病产生重要的影响。他们的研究论文发布在2016年6月30日的Cell杂志上(Cell揭示重要抗衰老蛋白)。 是什么令我们衰老?我们能改善正常老龄化吗?2016年6月14日的Cell Metabolism杂志推出关于衰老与代谢的特刊,这一特刊聚集了多篇研究论文,综述,社论等关于衰老生物学的文章,从多个角度来剖析“衰老与代谢”。特刊封面上一位“童心未泯”的老人,玩着年轻人的滑板,打着年轻人的手势,正在自拍。 梅奥诊所的研究人员证实,不再能够进行细胞分裂,随年龄增长而累积的衰老细胞会对健康造成负面影响,将正常小鼠的寿命缩短35%。发表在2016年2月Nature杂志上的研究结果证实了,清除衰老细胞可以延迟肿瘤形成,维持组织和器官的功能,延长寿命,且没有观察到任何的不良影响。

新品

2016.07.08

Teladoc 1.25亿美元收购健康管理公司HealthiestYou

Teladoc的总部位于德克萨斯州的路易斯维尔,是一家远程医疗公司,日前收购了HealthiestYou。HealthiestYou的总部在亚利桑那州的斯科茨代尔,开发的app是一款为员工健康服务的应用程序。据mobihealth报道,此次收购的总金额达到1.25亿美元,涉及的交易包括现金和股票。HealthiestYou在2015年11月份获得Frontier资本3000万美元融资,该公司研发的app能够为用户提供基于位置信息的服务提供方目录,还可查询服务方的评级、评论和背景信息等。目前,这个app可以比较超过10万家医药企业的5000余种药品的价格,还可以定制各项个性化的提醒,以获取最优服务。 优势互补去年年底,Teladoc曾发表声明,计划针对智能手机、网络电视等增加医生视频诊断功能。此外,Teladoc还谈到,HealthiestYou 2015年的营业收入是1千万美元,并在2016年的前6个月就产生了 800万美元的收入。“这次收购是Teladoc和HealthiestYou进行深度合作的绝好机会,这两个公司都是行业的先锋,有着相似的理念,那就是推动远程医疗发展,让用户对自己的医疗保健决策能够实现自主决策。Teladoc和HealthiestYou是高度互补的,相互合作就可以为用户提供更加丰富的选择,有更高水平的用户参与,提高合作伙伴的投资回报率。”Teladoc的CEO Jason Gorevic说到。Teladoc已完成收购,向HealthiestYou支付了4500万美元现金和696万股Teladoc普通股,股票价值为8000万美元。Teladoc在一份声明中表示,此次并购将会帮助公司扩大市场,通过远程医疗为更多的中小企业服务。 “多年来,HealthiestYou一直专注于让医疗健康服务的获取更简单,使用的工具更容易理解。此次合作表明了我们有共同的目标,那就是通过最简便的使用方式,让用户获得最高品质的服务。Teladoc通过收购实现战略性扩张此前,Teladoc多次通过战略性收购的方式来扩大其服务范围。在2015年6月,该公司私下里收购了Stat Doctors。该公司的产品是通过app、网站和电话等连接患者和医生,让患者在平台上可以咨询医疗健康问题。此前,在2013年9月,他们收购了总部在迈阿密海滩的Consult a Doctor,这家公司服务的主要对象也是中小企业的员工。除了发布有关此次收购的消息外,Teladoc还上调了2016年的营收预期。之前的预期收入是1.18-1.22亿美元,调整后为1.26-1.30亿美元。此外,他们还修正了每股净损失预期,从1.33-1.38美元,修正为1.22-1.27美元,修正是基于4250万股流通股进行的。他们预测将有会员约1800万,并在2016年将会有约94.5万次的远程医疗访问。

厂商

2016.07.06

盘点VR在医疗领域的五大应用场景

医疗VR(虚拟现实)是一个给人无限遐想的领域,它不再只存在于科幻小说爱好者的想象中,而是已经走进了临床研究者和现实生活中的医疗工作者的视野。虽然这是一个全新的领域,还不为大众所知,但是医疗VR技术是对患者的生活和医生的工作都可以产生积极影响的应用,动脉网编译整理的这五大医疗VR应用就是最好的证明。 1VR带你“亲身”体验手术操作 在2016年4月14日,专攻癌症手速的Shafi Ahmed医生在皇家伦敦医院使用VR相机完成了手术,这也是医学发展史上的首次VR手术。每个人都可以通过 Medical Realities 网和OR APP中的VR直接实时参与手术的进行。从开普敦的医学生到西雅图的记者,每个人都可以跟随两个360°的摄像头实时观察到Shafi Ahmed医生是如何切除患者癌组织的。VR将医学教学与学习体验提升到一个新高度。过去,只有少数临床医学生才能获得见习机会,观察医生实施手术的具体过程。因此,对于临床系的医学生而言,学习并掌握那些手术技巧是一件有难度的事情。然而随着VR技术的发展,VR摄像技术使医生的操作可以全球播放,医学院的学生也可以使用VR眼镜来实践手术。2医疗VR可以减轻慢性病患者的生活负担对于慢性病患者来说,除了生理上的病痛折磨之外,普遍还要承受沉重的心理压力。Brennan Spiegel和他的团队在洛杉矶的Cedars-Sinai医院带领患者们走进了VR的世界,希望能够帮助他们释放心理压力,同时减轻他们的疼痛感。带上专用的VR眼镜之后,他们可以暂时从医院高高的围墙逃离,去往冰岛游览,欣赏美丽的风光,还可以与鲸鱼一起在深蓝色的海洋畅泳。 Spiegel 认为,通过VR技术帮助患者们减轻压力和疼痛,可以减少患者在病房及其他方面的医疗资源使用量。因此,VR医疗不仅可以改善患者在医院的体验,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患者们在医疗保健方面的经济负担。此外,还有一个由一群有激情的大学生开发的与之类似的项目,叫做Farmoo。 Henry是Farmoo项目的核心成员,据他表示,该项目旨在帮助青少年癌症患者分散化疗时的注意力,使他们可以更专注于VR游戏活动,而不是化疗本身。 3让儿童患者们有家的感觉对于儿童来说,离开父母独自待在医院里更是一种心理煎熬。他们会思念自己的父母、玩伴、他们习惯盖自己的被子、以及家里的舒适环境。现在,一家荷兰公司将儿童的这些愿望搬进现实。通过智能手机和VR眼镜,VisitU可以用360°摄像头全方位模拟患者家里、学校,以及生日聚会或足球比赛等特定场合。儿童们虽然在住院治疗,但仍可以感受正常生活。VR医疗帮助医院的患者与亲戚朋友们有了更多的时间与空间,有助于他们维系亲密的关系。4帮助医生体验老年患者的生活你是否想过自己老去后的感觉?Embodied 实验室运用VR技术开发了“我们是阿尔弗雷德”的项目,以此向年轻医学生们展现“衰老”。在该项目中,每个人都可以拥有7分钟假想自己是阿尔弗雷德的体验,在7分钟体验中感受这名74岁患有视听障碍男子的生活。开发者研究这个项目的最终目的是解决年轻医生与老年患者间的代沟问题,这能帮助医生对老年患者的体验产生共鸣,站在患者的角度上理解病情。5加快中风后的康复对于在经历中风或脑创伤后幸存的患者,康复时间非常漫长。他们越早开始接受康复治疗,恢复原有的身体机能的可能性就越大。瑞士Mindmaze公司开发了一种名为MindMotionPro的APP,它可以使患者在VR的帮助下“练习”手指或胳膊的活动。虽然这种活动并不会在实际中发生,但是可以提高患者的注意力、视觉、听觉的参与性。该APP可以使病人体验到这种本身无聊的重复性运动的乐趣,与只是无奈地躺在病床上相比,由此产生的精神鼓励可以帮助他们的创伤神经系统尽快恢复。 

厂商

2016.07.06

ViroMed新型糖尿病并发症基因疗法III期临床启动

近日,韩国生物公司ViroMed在美国的分部VM BioPharma宣布,其在研新药VM202的III期临床研究已经启动,并且其中第一例患者已开始接受治疗。VM202是一种新型基因疗法生物制剂,用于治疗疼痛性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这也是第一个关键性的、专门针对重度神经病变的III期基因治疗试验 。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是糖尿病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存在于5?20%的糖尿病患者中,多发生于下肢的神经部位。糖尿病患者体内异常高的葡萄糖水平往往是有害的,可导致微血管受损,从而无法提供足够的营养物质到达神经细胞,故进一步使得后者受损。随着病情的发展,这些受损的神经细胞发出异常信号,使病人感到剧烈的痛苦。目前,临床上尚无有效的治疗药物和方法,通过严格的饮食维持较低血糖水平可能是减少发病率的唯一已知方案。 VM202是一个包含了人源肝细胞生长因子(HGF)基因的质粒。当被注入患者的肌肉之后,其在体内新合成的HGF蛋白可以通过激活各种信号通路诱导新生血管形成,并作为神经营养因子引起新的微血管形成和神经元再生。之前的II期临床研究结果已表明,VM202有减轻DPN患者疼痛程度的能力。而这项为期9个月的双盲、随机、安慰剂对照、多研究中心的III期阶段临床试验,则旨在招募477位成年疼痛性DPN患者,用以检测VM202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ViroMed公司的首席科学官Sunyoung Kim博士评论说:“这是VM BioPharma一个激动人心的里程碑标志,我们很高兴能成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领域革命性研究的一部分。 这是首例以评估基因疗法是否能滋养和恢复受损神经细胞的III期研究。我们期待着关键性数据的到来,这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这种新颖的治疗方法,有望改善数以百万计正忍受这一病痛的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资料:[1] VM BioPharma Announces First Patient Dosed in Phase 3 Study of Gene Therapy Candidate, VM202, in Painful 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2] VM BioPharma enters gene therapy pain candidate into PhIII[3] International Diabetes Federation, 2014[4] Annals of Clinical and Translational Neurology 2015, Volume 2, Issue 5,  465478[5] VM BioPharma官方网站

新品

2016.07.06

Cas9:为DNA切割而生

过去3年里, CRISPR——成簇的、规律间隔的短回文重复序列——革新了基因组编辑领域。CRISPR相关蛋白9(Cas9)由向导RNA引导,切割基因组特定位置的DNA,形成DNA双链损伤。本文主要简单介绍Cas9通过与目标基因结合,从而发生切割作用的过程。为产生DNA双链断裂,Cas9必须对DNA的双链都进行切割。 因此,Cas9包含两个核酸酶结构域——HNH域和RuvC域。Cas9 的crRNA(CRISPR derived RNA)中存在一段与目标DNA互补的序列,以及一段短的前间区序列临近基序(protospacer adjacent motif, PAM),以此来识别目标位点。同时,Cas9靶向基因,还需要一条反式激活crRNA(trans-acting crRNA, tracrRNA)、tracrRNA与crRNA人工融合,形成一条具有引导作用的sgRNA。这种方法常用于基因组编辑试验中。SgRNA与目标DNA链结合后,会形成一个R形的环,crRNA的引导区域会侵入这一区间,与目标链形成碱基互补配对。RNA聚合酶II处也会形成一个类似的R环(图1)。R环形成后,Cas9的HNH域开始切割互补序列,而RuvC域则开始切割非互补序列。这两个酶的同步切割确保了要么同时切割了DNA的双链,要么两条链都不切割。 图1 Cas9和DNA双链的互动激活了Cas9的酶活力。Cas9切割造成的双链断裂是CRISPR介导的基因组编辑的基础。Cas9能稳定R环结构,机制和RNA聚合酶II稳定R环结构的机制类似。  Cas9能够单独与sgRNA结合,或与包含PAM序列的双链DNA结合,表明Cas9可以采取不同的构象状态,但仍然不能解释Cas9产生双链断裂的原因。在每个早期结构,HNH域活性部位和切割位点存在30埃米(3纳米)的距离。此外,RuvC域活性位点与DNA结合也并未在以前的结构中观察到,这是因为缺乏完整非互补链。Jiang等人报道的晶体结构捕获双链DNA,使其处于解旋状态。HNH和RuvC域各自靠近其切割位点。Cas9复合体的构象发生变化,比以往的DNA-包含结构都要紧凑。这一构象改变,驱动结构重排,促进高效协调的双链DNA切割。双链DNA结合后,最突出的结构重排发生在HNH域,原本HNH域朝向双链DNA结合复合体,旋转180°度后,改为朝向互补链。连接HNH和RuvC域的区域也发生局部结构重排,通过与分离的DNA接触,稳定R环结构,并直接引导互补链入RuvC活性部位。总的来说,HNH域的重定向和连接部位的重排从结构上证实了HNH和RuvC域的变构效应。为进一步了解Cas9如何与目标双链DNA结合,Jiang等人利用低温电子显微镜(cryo-EM)确定了Cas9-sgRNA域目标双链DNA结合后、分辨率为6埃米的结构,以及Cas9-sgRNA复合体分辨率为4.6埃米的结构。他们发现,Cas9与DNA双链的互动,会使DNA发生30度的螺旋转动,这一转动有助于R环的稳定。这一研究成果不仅阐明了Cas9与DNA结合的机制,也进一步证实了冷冻电镜的发展。虽然已有文献报道更高分辨率的冷冻电镜,冷冻电镜结构分辨率最终取决于样本本身。鉴于Cas9复合物相对小(约220 kDa),以及其构象的可塑性,Jiang等人达到的分辨率已臻至完美。了解与DNA双链的结合激活DNA切割酶的机制,不仅能促进我们对Cas9切割特异性的理解,还为未来的基因组编辑体系提供了思路。基于Cas9的新DNA切割酶特异性更高,Jiang等人的研究推动了新切割体系的设计,有助于减少脱靶效应——目前基因编辑领域的最大顾虑。这种新的结构信息还为设计基于荧光的实验提供了蓝图。细胞内Cas9与DNA结合时,复合体构象发生变化,荧光分子发出荧光。

新品

2016.07.05

纳米粒子癌症药物开发商面临破产危机

顶级生物工程技术公司研发创新性治疗面临着巨大挑战。不久前,投资者蜂拥到一家研发靶向递送癌症药物的下一代纳米工程技术公司。但没想到的是,5月2日该公司——BIND Therapeutics便宣布破产了。此后,纳米医药领域的研究者们都等着看该公司能否度过经济危机,其他纳米药物公司是否也会遇到类似问题。科恩有限公司的生物技术分析师Eric Schmidt表示,这个领域大起大落很正常。因为纳米颗粒可以减少正常组织内的癌症药物剂量,因此纳米药物可能在提高药物剂量的情况下,降低副作用。1995年,美国FDA批准了第一个这样的药物盐酸多柔比星脂质体(Doxil),这种药物是在脂质纳米粒子中包裹阿霉素(doxorubicin)。这些粒子太大,无法从正常血管中逃脱,因此比阿霉素本身对心脏的损伤小,但它们能从破裂血管中渗出,而破裂血管一般发生在肿瘤中。BIND公司的纳米粒子比脂质粒子对肿瘤的靶向性更强。该公司的主打产品BIND-014是聚合物粒子表面包裹一种能靶向多种肿瘤中表达的蛋白的分子。到达肿瘤后,该粒子释放其中包裹的化疗药物。早期动物实验和小规模临床实验显示,该药物比单独使用紫杉醇要更安全。2013年,BIND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7050万美金。但后来临床试验让人非常失望。BIND-014对宫颈癌和头颈癌无效。尽管它对一种肺癌有效,但据BIND的首席科学家Jonathan Yingling表示,并不能确定该药物比紫杉醇有效。4月,该公司宣布将削减BIND-014的研发工作。Yingling表示,公司将探索新目标。它削减了38%的员工,并将每季度的研发资金削减到600万美金。这相比于2016年第一个季度的1100万美金的研发资金算是大幅度的削减了。当一位债权人要求BIND公司提前偿还贷款时,BIND公司申请了破产保护(见“危机时刻”)。它计划在5月18日的听证会上分配早期偿付。5月9日,BIND公司董事长Andrew Hirsch告诉投资人,“BIND将持续经营。”Schmidt指出,BIND仍然处于纳米粒子药物递送的技术前沿,但在BIND-014上浪费了太多时间。投资者当时投资IPO时的热情已经冷却。Schmidt继续表示,人们现在其实不关心投资技术,他们只想投资处于研发后期的项目。而BIND公司在这方面有所欠缺。多伦多大学(University of Toronto)的生物医学工程师Warren Chan表示,当BIND-014刚被研发出来的时候,研究者们意识到肿瘤的差异——例如尺寸、密度和血管的渗漏程度都会影响纳米粒子的穿透。“通过设计,你最终能得到个性化定制的纳米药物,但我们还没到这一步。”   个性化治疗波士顿布里格姆妇女医院(Brigham and Women’s Hospital)的纳米药物研究者Omid Farokhzad是BIND公司的联合创始人。他认为,BIND在实施该种治疗前,需要检测该药物在肿瘤中的深入程度。Farokhzad指出,Merrimack制药公司在去年临床试验中,使用了显像剂ferumoxytol评估其脂质体包裹化疗药物的效果。早期的研究结果表明,吸收ferumoxytol的肿瘤更可能对纳米药物起响应。Pieter Cullis指出,以传输RNA等大分子的粒子为代表的第三代纳米药物也正在研发中。Cullis和生物技术公司Alnylam合作,研发把治疗性RNA分子递送到肝脏的纳米粒子。CRISPR–Cas9等基因编辑技术将来可能会用于纠正致病基因。这也大大鼓励了投资者对研发递送RNA、蛋白到肿瘤的纳米粒子的热情。但有些人担心,BIND的困境可能影响投资者对该领域的热情。加州理工大学(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的化学工程师Mark Davis发现,一些纳米粒子非常有希望。上个月,Celator制药公司宣布,脂质体包裹化疗药物对某种白血病非常有效。Davis共同创立的Cerulean制药公司正在研发一种基于多聚物的靶向纳米粒子,早期试验显示,该药物与其它药物联用,效果显著。“20年后,纳米技术能帮助非常多的人。会有这么一天的。”麻省理工学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生物工程师、BIND的共同创立人Robert Langer这样说道。

新品

2016.07.05

美国最新发现具有粘菌素抗性的“超级细菌”

据科学新闻网站报道,目前,美国最新发现一种抗药性“超级细菌”,它具有很强的耐药性,其生命力很顽强,能够不断地扩散繁殖。患者服用更多的抗生素,他们体内的细菌病毒耐药性将增强,能够更好地抵御七种主要类型的现代抗生素。粘菌素是一种强大的抗生素,通常作为治疗危险“超级细菌”的最后方法,然而,2015年11月中国科学家发现细菌质粒的mcr-1基因具有粘菌素抗性,这意味着人类所用抗生素的“最后一道防线”有被攻破的危险。近期,美国宾夕法尼亚州一位49岁女性前往医院治疗泌尿系统感染,她是美国首例带有mcr-1基因的大肠杆菌患者,令人惊奇的是,在过去5个月里她并未出国,医学专家对此十分担忧,他们怀疑mcr-1基因很可能已传播扩散至美国其它耐药等级的细菌,将潜在地导致更多人群患病甚至死亡。目前,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和宾夕法尼亚州卫生健康部门将致力于跟踪mcr-1基因细菌的源头,避免任何可能的传播扩散。他们将尽可能跟踪分析它们在环境中的去向,并确定是否任何人遭受感染。

厂商

2016.07.04

艾维替尼——原创三代EGFR靶向抑制剂启动第二阶段肺癌临床研究

近日,艾维替尼的第二阶段关键临床研究正式启动并同时开始接受肺癌病人。据悉,该研究有国内14家三甲医院参与,已分别通过广东省人民医院、北京协和医院、吉林省肿瘤医院等的伦理委员会审查,并正式启动合适患者的筛选入组工作,计划入组188例现有EGFR(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靶向抑制剂治疗失败,且具有T790M耐药突变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 艾维替尼项目是艾森公司自主研发的国内首个全新机制的第三代EGFR靶向抑制剂,是国家‘十二五’重大新药专项支持的项目,用于治疗具有EGFR突变或耐药突变的非小细胞肺癌。艾维替尼选择性针对肿瘤相关的EGFR突变和T790M耐药突变,对正常野生型EGFR几乎无抑制作用,既可减轻第一、第二代EGFR抑制剂治疗而导致的严重的皮疹、腹泻等毒副作用,又能克服现有EGFR靶向药物治疗后产生的耐药,为一全新机制创新药。2014年9月,艾维替尼先后获得中国FDA临床试验批文和美国FDA临床研究批准,是国内第一个同时获中国和美国FDA临床研究批准的第三代EGFR抑制剂。经过一年多创新研究,中山大学肿瘤医院、广东省人民医院及北京协和医院牵头,先后完成了近200例患者的不同给药方案的剂量递增探索研究、单次给药和连续给药的临床安全性和有效性研究、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等,已显示出非常好的安全性和临床疗效,在推荐剂量范围,对耐药晚期肺癌的基本控制率达90%以上,部分研究数据已上报国家新药审评中心。此外,艾维替尼还在美国6家癌症中心同步开展临床研究,包括国际上最大的癌症研究中心 -- 美国德州安德森癌症中心(MD.ANDSON),科罗拉多大学、埃默里癌症中心、Karmanos 癌症中心等,临床研究进展也非常顺利,个别耐药患者接受艾维替尼治疗6个月后肿瘤完全消失。

新品

2016.07.01

Science发布重要免疫发现

 胎儿免疫系统发育遭到破坏,例如在母体中受到病毒感染,可能是后来出现某些神经发育障碍的一个关键因素。由Weizmann研究所领导的这项研究发布在6月23日的《科学》(Science)杂志上。 这项研究大概能说明,在怀孕期间母亲受到巨细胞病毒(CMV)的感染,影响她自身与胎儿的免疫系统,是如何在数年后提高后代罹患自闭症或精神分裂症风险的。许多年前研究人员在一些流行病学研究中就已经观察到这种神经发育疾病风险增高,并在小鼠模型中进行了证实。由免疫学系的Ido Amit博士和神经生物学系的Michal Schwartz教授领导的这项研究,在细胞和分子水平上为这一风险增高提供了一种可能的解释。 Amit说:“以往的研究表明,在怀孕期间母亲免疫系统遭到破坏的时间会影响孩子可能形成的脑损伤类型。例如,妊娠早期的病毒感染可提高自闭症风险(著名华人科学家Nature自闭症研究获重大突破 ),而妊娠晚期的感染会提高精神分裂症风险(Nature发布精神分裂症里程碑研究)。我们已着手研究这些现象背后的机制,同时将焦点放在了免疫系统在大脑发育中所起的作用上。” Amit和Schwartz实验室的研究生Orit Matcovitch-Natan与其他成员一起研究了唯一存在于大脑中的免疫细胞——小胶质细胞,其促成了大脑的发育与维持(Cell综述:小胶质细胞疾病 )。科学家们发现在小鼠胎儿和新生小鼠中这些细胞的发育按三个不同的阶段发生,与发育大脑平行同步:定位在胚胎大脑的早期细胞,小胶质细胞前体和成体细胞。通过筛查这些细胞的基因组,对它们进行广泛的测试,科学家们可以根据激活的基因、它们的控制机制及表观遗传特征来定义每个阶段。科学家们还确定了小胶质细胞中某些基因的功能特征,这有助于深入地了解发育过程。 研究证实第二阶段,即小胶质细胞前体阶段对破坏最敏感。这一阶段接近于出生时及不久以后,此时发育大脑会经历至关重要的“修剪”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神经元间不合适的突触会被剪掉。小胶质细胞前体在修剪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帮助除去了不必要的神经网络,塑造和增强了剩余神经元间的联系。 当科学家们将孕鼠大脑暴露于模拟CMV感染的合成材料下时,他们发现后代的小胶质细胞前体的发育遭到破坏。一些与这些细胞成熟相关的基因在错误的时间表达,细胞比平常要早一些进入成年期。之后小鼠后代表现出异常的行为,包括社交障碍和与精神分裂症患者相似的行为。 Schwartz说:“我们发现大脑中免疫细胞的发育与大脑自身的发育同步至关重要。小鼠小胶质细胞过早转换至成年期导致了后来的大脑障碍。”尽管这些研究结果是在小鼠身上获得,科学家们推测小胶质细胞与大脑发育之间的协调性遭到破坏促成了人类中自闭症和精神分裂症这类的神经发育障碍风险增高。科学家们认为,在母体中对病毒感染产生的强烈免疫反应可能是扰乱小胶质细胞发育时间的原因。 “我们的研究为探究其他病毒对母亲免疫系统,及对其后代大脑发育的影响铺平了道路。它还可以推动研究神经发育障碍以及它们与免疫系统的联系,”Orit Matcovitch-Natan说。 在另一系列的试验中,Weizmann研究所的科学家们确立了小鼠大脑中小胶质细胞发育与肠道微生物——微生物组之间的关系。他们发现在没有任何微生物的新生小鼠体内,小胶质细胞成熟延迟。这一研究发现表明在人类婴儿中,塑造微生物组的一些因素——例如母乳喂养等自然因素,或抗生素等治疗因素,有可能影响婴儿大脑的免疫细胞及大脑发育。尽管当前仍不清楚在小鼠中完成的这项研究与人类的相关程度,科学家们希望更深入地了解这一过程在未来可帮助婴儿防止因母亲免疫系统遭到破坏而引起的某些神经系统疾病。

新品

2016.06.29

PNAS:“不干不净不生病”有科学证据

人人都知道要注意保持清洁,但是过于追求干净卫生,可能会减少我们身体微生物组的多样性,并增加炎症和压力相关疾病的患病率。在《PNAS》发表的一项新研究表明,一种解决方法可能存在于我们后院的土壤中。 我们越来越限制饮食,并过分追求干净卫生,当然,这使得儿童感染的发生率降低,并减少了与细菌的接触。虽然听起来像是这会改善健康状况,但是有研究开始指出,情况并非如此。在过去的十年里,越来越多的证据认为,我们减少与传染性病原体的接触,会增加炎症相关疾病的发病率。除了其他有害的影响之外,炎症还会增加压力相关疾病的发展风险,如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和抑郁症。 压力是日常生活中一个不可避免的方面,一直都是。但是,我们是否可以通过增加我们与环境细菌的接触,来阻止与压力相关的疾病呢?美国科罗拉多大学波德分校的研究人员也想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 本文通讯作者Christopher Lowry指出:“微生物领域的大部分研究,重点在于口服益生菌和益生元,旨在修改肠道微生物组的成分。我们的方法不是修改肠道微生物,而是保护宿主免受压力诱导的微生物组变化。” 在十年前,研究人员发现,接触土壤细菌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vaccae)的肺癌患者,情绪有所改善,痛苦有所减轻。为了探讨这些细菌是否也可能有助于减少压力,Lowry和他的同事们在小鼠暴露于慢性社会压力之前,用一种热灭活的M. vaccae给小鼠进行免疫接种。研究人员发现,提前用M. vaccae进行免疫接种的小鼠,在接触另一只好斗的小鼠时,可表现出持久的、主动性的应对行为。 在建立一种弹性的行为反应后,研究人员调查了细菌如何与其宿主相互作用,来改善情绪。他们首先分析了微生物的组成,并指出,在所有受压力的小鼠中——无论它们是否提前接种了M. vaccae与否,变形菌门属幽门螺杆菌有所增加。 Lowry说:“幽门螺杆菌就是像我们的一个盟友。”在发育过程中,它调节着我们的免疫系统,但是在应对压力时,它增殖并攻击我们的免疫系统。这就像“友军火力误伤事件”。免疫系统攻击我们的一个共生微生物,而你只是不应该让肠道微生物组受到攻击——除非它是一个彻底的病原体。幽门螺杆菌的情况并非如此。自从第一批非洲移民走出非洲以来,人类与幽门螺杆菌共存了至少66000年,我们做的相当不错。但是,如果免疫系统过度活跃并接近疯狂,那么就有可能造成破坏。” 压力诱导的幽门螺杆菌增殖是不可避免的,但在早期可以挫败它们的攻击。调节性T细胞(Treg),正如它们的名字所表明的,管理着我们免疫系统的“相互制衡”,当需要的时候抑制着过度活跃。社会压力会损害Treg,抑郁症和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的Treg数目减少。为了剖析Treg在“调节M. vaccae的有利影响”中所发挥的作用,研究人员在压力暴露之前,用一种抗CD25抗体对小鼠进行免疫接种以去除Treg,或者用对照抗体对小鼠进行免疫接种。有趣的是,尽管Treg去除可阻断M. vaccae镇静效果,但它并没有阻止主动性的应对行为,从而表明了不同的行为途径。 免疫小鼠产生弹性行为的确切机制仍不清楚,但Lowry和他的同事们有一些想法。在压力相关的疾病中,5 -羟色胺系统被中断,并涉及神经免疫相互作用。研究人员发现,在受压力的小鼠大脑中的5 -羟色胺主要生产中心——中缝背核内,一个参与5 -羟色胺合成的基因——tph2的表达增加。 此外,研究人员看到,小胶质细胞(大脑固有的免疫细胞)的表达有所改变。暴露于压力的小鼠,脑额叶前部皮层(减轻社会行为的一个脑区)中的小胶质细胞有显著的增加。 Lowry的研究团队目前正在调查土壤细菌对血清素激活和小胶质细胞系统的影响。他们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这些研究结果转化到临床试验。 我们身体的微生物组,对于我们的健康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014年10月,St. Jude儿童研究医院的科学家们发现,饮食诱导的肠道菌变化能对免疫应答产生影响,改变机体对自身炎症性疾病的易感性。这项研究发表在Nature杂志上,为人们展示了肠道菌对人体健康的具体影响。相关阅读:Nature:饮食、微生物组与自身炎症性疾病。 2015年4月,Cell Host & Microbe杂志发表了一项出人意料的小鼠研究。芝加哥大学医学中心的华裔教授Eugene Chang领导研究团队发现,哺乳动物肠道的微生物组参与了昼夜节律的调控。研究显示,小鼠肠道菌群的代谢物生产存在每日节律,而且能够影响生物钟基因的表达。 今年2月,Science和Cell杂志发表的三项研究表明,肠道微生物组具有扭转乾坤的力量。在热量匮乏的情况下,肠道菌群的组成可以决定个体是健康生长还是发育不良。弗吉尼亚大学的传染病专家William Petri评论道,这三项研究“是全球健康尤其是营养学的一个分水岭”。

新品

2016.06.29

科学家研发微量小RNA深度测序技术

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国家蛋白质科学中心(上海)吴立刚研究组与上海市计划生育研究所施惠娟研究组合作,优化建立了适用于微量样本的小RNA深度测序文库构建方法,并系统解析了小鼠早期胚胎发育过程中小RNA的动态变化及其生物学功能。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在线发表于《科学进展》。目前小RNA深度测序的文库构建通常要几百纳克总RNA,研究配子和胚胎等难以大量获取的生物学样品中的小RNA表达谱较为困难。研究人员通过优化基于连接反应的小RNA文库构建方法,使得总RNA用量降为几十分之一,仅需要10纳克总RNA即可实现对小RNA的深度测序,为研究配子、胚胎和各种干细胞中的小RNA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研究人员还利用优化的方法系统,不仅揭示了小鼠早期胚胎发育中miRNA的表达和降解规律,还发现了miRNA对靶基因的调控活性随着胚胎发育而被动态调控的现象,对于理解miRNA在早期胚胎发育中的功能和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新品

2016.06.28

基因组学推进肿瘤研究未来发展

基因组学正在改变肿瘤研究,其最终目标是推进癌症的诊断、治疗、监控及最终的筛查方式。癌症通常按照形态进行分类,这指的是病理学家在显微镜下看到的内容。“如今,癌症分类依据已经开始从形态特征转变为更有效的治疗方式,其中的主要转变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基因组研究。”美国生物技术公司亿明达(Illumina)肿瘤业务营销副总裁约翰·莱特(John Leite)近日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说。他表示,基因组学正在改变肿瘤研究,其最终目标是推进癌症的诊断、治疗、监控及最终的筛查方式。影响肿瘤学未来发展在肿瘤诊断方面,亿明达的目标是提供体细胞变异的评估。与形态学相比,基因组学可以对疾病进行分类,并告知医生一名特定患者的疾病驱动因素是什么,从而实现更好的诊断。以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白血病的一种)为例。莱特表示,该病可根据奥氏小体或环形铁粒细胞等分为很多亚类。这些子分类对病理学家有用,因为他们在显微镜下能看到小的亚结构,但其对主治医生的价值却有限。“与之相对的是根据5号染色体部分缺失进行分类,这种分类对医生如何治疗患者很有意义。”莱特说。因为根据遗传组分,患者通常对药物来那度胺反应良好。“随着可以对更多癌症进行遗传分类,人们可以看到这一趋势,即基因组学正帮助我们根据遗传标志物来定义疾病,这些标志物可能激发肿瘤恶变,可作为治疗靶点。”目前,亿明达正在力争成为这一领域的领导者。“我们开发从试剂盒到仪器和软件的研究方案,以改善未来的肿瘤诊断、预后、治疗和监控。”莱特说。该公司目前还在参与一些临床试验,并与制药公司合作,以开发与其疗法相匹配的诊断方式。据介绍,该公司目前将总体目标放在转化研究市场,鼓励研究人员建立新一代的癌症干预、诊断工具和疗法。“我们的目标是为研究人员提供解决方案,尽管研究人员今天仍在使用仅供科研用的解决方案,但在不久的将来有望看到临床体外诊断检测方案。”莱特表示,该公司目前正在研究的TruSight Tumor 15试剂盒就旨在利用新一代测序技术对15个实体瘤中常常突变的基因进行全面评估,以期未来将其推向临床。聚焦免疫肿瘤学体细胞变异是亿明达肿瘤业务的基础。同时,该公司对免疫肿瘤学存在很大兴趣,正迅速地在这一新兴应用领域加强核心能力。“最近一些侧重于不同免疫疗法的临床试验发现,一些原本预后较差的患者获得了有希望的治疗结果。”莱特表示,“在免疫肿瘤学方面,人们必须评估许多不同的参数,才能从整体上了解患者的免疫系统如何与癌症相互作用,确定他们是否适合免疫治疗。”他举例说,新抗原检测或能表明一些患者是否适合接种疫苗或T细胞疗法,并可利用全外显子组测序(WES)确定。肿瘤浸润淋巴细胞则是另一个参数,可协助预测患者对治疗如何应答。“包含这些淋巴细胞(即渗透到肿瘤的免疫细胞)的肿瘤,通常意味着更积极的结果,因为它们的存在意味着患者的免疫系统在参与对抗癌症。而这个参数可通过基因表达评估。”据介绍,亿明达的转录组或RNA-Seq方案可帮助研究人员开发诊断工具,用于上述分析过程。同时,肿瘤整体问题还包括哪些炎症过程参与了个别病例,这也是基因表达的问题。该公司产品线中的RNA-Seq或RNA Access可开展相关研究,而且这两种方法同样适用于一些免疫调控基因被癌症所利用、以“规避”个体免疫系统检测的病例。为患者带来全方位福音基因组学不仅能够更好地实现对肿瘤的分类和诊断,而且对于接下来的一个问题,即患者的整体风险状况怎样如何,是低风险、中等风险还是高风险的癌症也具有预后意义。医生可利用临床因素组合以及检测到的突变,了解患者的整体风险状况。莱特表示,这些知识最终将带来更多个性化的治疗选择,从而快速准确地分配疗法与靶向药物。例如,在诊断出5号染色体部分缺失的情况下,MDS患者可根据遗传图谱选择使用药物Revlimid。再比如肺癌中多个基因(如EGFR、ALK)的突变可能需要选择特定的抑制剂。同时,一旦患者接受治疗,医生还需要知道,这是否是依据患者的所有信息做出的适当疗法。据介绍,目前亿明达正在评估ctDNA,以监控治疗后或手术后的干预。其目的是确定患者癌症的单个突变克隆,以及监控血液中的相同变异。“在连续治疗或干预后,我们期望变异被清除,不会再次出现,因为这可能与复发相关。如果再次看到变异,这也许是一个早期警告信号,提示人们改变疗法或以不同的方式干预。”莱特说。此外,还有其他的问题,如能否实现癌症较早期阶段筛查?病情可能如何发展?是否会复发?整体的生存概率如何?除了患者,其家人是否有风险?莱特表示,这些类型的问题目前只是基因组学潜在的研究方向,仍处于理论阶段,但有着巨大的社会意义。

厂商

2016.06.28

研究发现老鼠服用抗抑郁药后会丧失同情心

2011年的一项研究发现, 老鼠也和人类一样具有同情心。当研究人员让老鼠选择享用巧克力或协助被困在笼子里的同伴时,老鼠会选择后者。 然而根据《前沿心理学(Frontiers in Psychology)》的一项最新研究显示, 研究人员对服用抗抗抑郁药的小鼠进行类似的实验时,它们不太可能会去解救同伴。 这两项研究均有芝加哥大学神经生物学教授Peggy Mason领导。在最新的研究中, Mason发现老鼠服用抗抑郁药咪达唑仑后,不太可能会协助关在容器里的同伴。反之,当同一个容器里面放有巧克力时,自由的老鼠会选择开门获得美食。Mason表示:“在当今的社会背景下,很多人正在服用或能缓解压力的精神药品。但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服用这类药物也会造成一定负面影响。 人们帮助受困同伴的积极性也会受到影响。  ”

新品

2016.06.28

清华大学Cell子刊细胞死亡研究新发现

来自清华大学、台湾中央研究院、科罗拉多大学的研究人员证实,氧化应激通过抑制线粒体Endonuclease G (EndoG)核酸酶活性损害了细胞死亡。这一研究发现发布在6月23日的《Cell Reports》杂志上。 千人计划专家、现任职于清华大学和科罗拉多大学波尔得分校的薛定(Ding Xue)教授,及台湾中央研究院的袁小琀(Hanna S. Yuan)研究员是这篇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薛定教授的研究方向,包括细胞凋亡的调控机制,脂质的不对称性,父本线粒体在早期胚胎发育过程中选择性清除的分子机制,乙型肝炎病毒致病的机制和筛药等。 在同一日的《科学》(Science)杂志上,薛定教授在一项新研究中揭示出了线粒体仅仅通过母亲的卵子而非父亲的精子传给后代的机制,这为生物学中一个长期存在而神秘的偏倚提供了新见解。此外,这项研究的一些实验显示,当发育过程中父系线粒体存在的时间长于应该的时间时,胚胎面临更大的致死风险。 EndoG是在凋亡过程中由线粒体释放出来的一种线粒体核酸酶,其易位到细胞核中促进了染色体DNA断裂。在线虫中,EndoG同系物CPS-6是凋亡DNA降解和细胞死亡正常进展的必要条件。近期,有研究将EndoG活性与帕金森病中的神经元细胞丧失及癌细胞凋亡联系起来。除了在细胞死亡中发挥作用,EndoG对于正常细胞增殖也极为重要。有人提出EndoG的核酸酶活性与线粒体DNA(mtDNA)生物合成,如DNA的复制和重组有关联。EndoG缺陷小鼠由于电子传递速度降低导致活性氧(ROS)水平增高,并形成心脏肥大,表明了在线粒体功能障碍中EndoG与ROS的直接联系。 在这篇新文章中,研究人员证实在线虫中氧化应激通过一种EndoG介导的细胞死亡信号通路引起了细胞死亡缺陷。响应高ROS水平,同型二聚体CPS-6会分离成为核酸酶活性降低的单体。与之相反,在高ROS水平下线虫AIF同系物WAH-1会由单体转变为二硫化物交联二聚体。生物化学和功能分析表明,WAH-1与CPS-6互作可提高CPS-6的核酸酶活性,稳定它的二聚化结构。因此,研究证实CPS-6充当了ROS的传感器调控了细胞的生死。 新研究结果表明了,调节EndoG二聚体构象可能是预防和治疗氧化应激所致疾病的一条途径。 来自圣犹大儿童研究医院的研究人员揭示出了一条线粒体细胞死亡的新途径,其与BOK蛋白有关。这一研究发现有可能促使开发出一些新方法在某些类型的癌细胞中触发细胞死亡。相关论文在线发表在2016年3月的Cell杂志上。 根据美国天普大学医学院的一项最新研究表明,一个蛋白质嵌入到线粒体(活细胞中制造能量的结构)的表面,会打开细胞死亡的大门,从而导致细胞发生严重的能量故障。这项新的研究结果发表在2015年9月的《Molecular Cell》杂志,表明用一个小分子抑制剂堵住这个大门,可能是治疗心脏病发作和中风等心血管疾病的关键,在这些疾病中,广泛的线粒体功能障碍和细胞死亡,会阻碍组织的恢复。

新品

2016.06.27

< 1 ••• 3 4 5 6 7 ••• 17 > 前往 GO

上海高创化学科技有限公司

沟通底价

提交后,商家将派代表为您专人服务

获取验证码

{{maxedution}}s后重新发送

获取多家报价,选型效率提升30%
提交留言
点击提交代表您同意 《用户服务协议》 《隐私政策》 且同意关注厂商展位
联系方式:

公司名称: 上海高创化学科技有限公司

公司地址: 上海市涞亭南路888弄238号 联系人: 范先生 邮编: 201615

仪器信息网APP

展位手机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