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界胶束

仪器信息网临界胶束专题为您整合临界胶束相关的最新文章,在临界胶束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临界胶束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临界胶束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临界胶束话题讨论。
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临界胶束相关的耗材

  • 临界孔
    临界孔和 Veriflo 423XL 流量控制器一起使用这些临界孔,改变流量范围以便调整采样时间。 Siltek Treated处理的 不锈钢流速 孔径 货号.# 货号# 0.5–2 mL/min 0.0008" 24219 24218 2–4 mL/min 0.0012" 24233 24245 4–8 mL/min 0.0016" 24234 242468–15 mL/min 0.0020" 24235 24247 15–30 mL/min 0.0030" 24236 2424830–80 mL/min 0.0060" 24237 24249 80–340 mL/min 0.0090" 22099 22098
  • 临界点干燥筐
    用于临界点干燥器中承装干燥组织。根据用户需要可提供不同规格的临界点干燥框。
  • 临界点干燥仪
    临界点干燥仪的临界点干燥过渡介质为CO2,具有较低的表面应力可避免干燥样品时表面应力对试样的破坏。

临界胶束相关的仪器

  • 超临界气凝胶干燥仪一、什么是气凝胶它是一种固体相和孔隙结构均为纳米量级的无机非晶体多孔材料。具有连续无规则的开放纳米网络结构,孔隙率高达80%~99.8%多孔纳米结构使得它在宏观上表现出纳米材料*的界面效应和小尺寸效应,同时具有低折射率、低介电常数、低传声速度、低传热系数等优异的性质。材料以其优异的结构性能在隔热隔声材料、催化剂及催化剂载体材料、废气吸附材料、光学材料等等诸多其他领域都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 二、成型过程 溶胶→凝胶→凝胶老化→干燥。 前体溶液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形成胶体粒子分散在溶剂中→溶胶。溶胶中的胶体粒子经聚集缩合的凝胶过程形成无序交联具有空间三维网络结构的湿凝胶; 刚成形的湿凝胶,三维结构强度不够,很容易破碎断裂,故需在母液中老化一定时间。 老化时,凝胶内部和表面尚未反应的官能团(羟基、羧基、醚键、醛基、羰基等)会进一步缩合,使得所制备的凝胶的强度提高; 老化后,再干燥,不能破坏凝胶结构,使纳米量级孔结构中的溶剂被带走清除,得到高孔隙率、低密度的多孔固体材料: 湿溶胶→气凝胶(带很多气孔的轻质固定材料)。 三、干燥方法 在湿凝胶成为气凝胶的过程中,凝胶结构要承受巨大的干燥应力,这种应力会使凝胶结构持续的收缩和开裂,导致结构塌陷。 干燥应力主要来自于毛细力(主要压力)、渗透压力、分离压力等。 (备注:毛细力,产生是在三相界面上内弯液面引起----液面弯曲产生的。毛细力的方向:作用方向始终指向弯曲液面的凹面(凹凸弯液面是指相对于液相一侧言的)。毛细现象(capillarity) 在一些线度小到足以与液体弯月面的曲率半径相比较的毛细管中发生的现象。毛细管中整个液体表面都将变得弯曲,液固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可扩展到整个液体。)湿凝胶干燥过程中,溶剂的挥发,孔道中的固液相界面向高能的固气相界面转变,形成弯月面,毛细力产生;在凝胶微孔结构中,由于孔道半径为纳米量级,其承受的毛细力非常大。凝胶结构中孔径大小并不均一,不同孔道承受的毛细力不同;溶剂挥发的毛细力从凝胶表面到凝胶内部产生巨大梯度,导致凝胶结构受力不均,造成凝胶结构的塌陷(凝胶结构会出现较大的收缩甚至开裂),最终得不到结构理想的气凝胶。 影响干燥应力的主要因素包括:凝胶结构的强度、凝胶的孔径大小与均一度、凝胶内溶剂的表面张力、溶剂与凝胶结构表面的接触角等。可以调节各类因素有效控制干燥应力对凝胶结构的破坏程度,提高成功概率及生产效率。 常规干燥方法:超临界干燥 在高于临界温度和压力的条件下,凝胶中的溶剂被替换成特定的超临界流体, 再通过先降压再降温的方式将凝胶孔径中的超临界流体转化为气体,得到干燥气凝胶。 原理:液-超临界相变和超临界-气相变替换了常规方法中的液-气相变,有效避免了在液-气相变中产生的干燥应力。 超临界干燥方法:1、高温超临界干燥:事例:硅气凝胶干燥。用甲醇等有机溶剂作为超临界流体。达到超临界条件时,高温导致硅凝胶结构表面为反应性的—OH基团与有机溶剂(如甲醇)发生二次酯化反应,亲水性的—OH 被取代为疏水性的烷基基团。 得到的气凝胶在空气中不会因吸收水分而导致结构开裂,稳定性强。 弊端:在高温高压条件,易燃的有机溶剂作为超临界流体,使得实验过程相对危险,对于相关设备要求苛刻。 2、低温超临界干燥二氧化碳作为超临界流体,通过低温超临界干燥制备出了硅气凝胶。临界温度非常容易达到的二氧化碳成为了低温超临界干燥中常采用的流体,其较低的临界温度(31℃)和临界压力(7.39MPa)以及二氧化碳的无毒和不易燃等特性使得低温超临界干燥技术更加安全。 弊端:CO2与水的相容性较差,必须先对湿凝胶进行水-乙醇置换,后由二氧化碳置换凝胶中的乙醇,经过干燥得到气凝胶。用二氧化碳低温超临界干燥方法得到的硅气凝胶不具有疏水性,得到的气凝胶表面具有亲水性—OH基团(故需要密闭存放,此方法得到的材料应用在干燥的环境中)。 3、方法对比:二氧化碳超临界干燥得到的硅气凝胶比在甲醇超临界干燥得到的硅气凝胶结构中的微孔率更高。可能是甲醇的临界温度和压力较高,加快了凝胶的老化(或部分孔隙的塌陷),使得凝胶结构变粗,孔隙率降低。冷冻干燥 冷冻干燥是通过避免液-气相界面在干燥过程中的毛细压力来实现凝胶干燥的方法。这种方法要求凝胶中的溶剂必须具有较低的扩散系数和较高的升华压强。溶剂在凝胶孔道中先被冷冻,然后再在真空条件下升华成为气态,得到干燥的气凝胶。冷冻干燥方法对于凝胶的结构强度要求较高,需要对凝胶进行较长时间的老化以获得足够高的强度。但是仍然会出现由于凝胶孔道中溶剂冷冻结晶而导致凝胶孔结构塌陷,故冷冻干燥方法没有普用性。 4、常压干燥常压干燥取决于凝胶的骨架结构强度、凝胶结构均一度、凝胶内溶剂的表面张力和凝胶表面的接触角,必须调节控制降低干燥应力。可能性的调节过程:通过控制溶胶-凝胶过程和老化过程来提高凝胶结构强度和均一度,通过表面改性或选择合适的前驱体来调节凝胶表面接触角,选表面张力较小的溶剂。表面改性和置换表面张力较小的溶剂是常压干燥中主要的步骤。表面改性的方法两种:一种是共前驱体法,即将改性剂与硅溶胶混合,改性剂也作为反应单体与硅溶胶一起发生聚合反应得到具有疏水特性的凝胶结构; 一种为凝胶后对凝胶表面进行改性。以有机硅为原料的硅气凝胶制备通常用的一种方法。以无机硅为硅源形成的硅气凝胶材料通常采用第二种改性方法,即将二氧化硅颗粒表面的Si-OH基团烷基化为Si-R基团,得到具有表面疏水特性的凝胶。由于凝胶表面的烷基化需要在有机溶剂中进行,在表面烷基化改性时,还需要对凝胶进行漫长的透析和溶剂置换。四、应用分析用超临界干燥法制备的材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气凝胶,而常压干燥或冷冻干燥法制备的材料只能算“类气凝胶"材料。 型号:XT2000 CC设计体积:200ml--25L设计压力:10Mpa~100Mpa设计温度:-40℃~450℃主要配置:主超临界腔体 增压系统 压力安全控制器PSE(软件控制) 恒温恒压排气系统(避免巨大的压降导致空隙塌陷,及温度的下降导致的干燥不充分)含气液分离,冷凝,回收等 防爆设计:有机干燥 非防爆设计 :CO2干燥加热温度控制系统 程序化工作站平台 升降平台(可选)
    留言咨询
  • 岩征仪器超临界反应釜,超临界反应又叫临界反应,超临界反应是反应物处于超临界状态或者反应在超临界介质中进行。超临界反应釜具有耐高温、耐腐蚀、生产能力强等优点,广泛用于医药、生物、化工、颜料、树脂、科研等领域。超临界反应大致分为两类,超临界催化反应和超临界非催化反应。超临界技术应用于化学反应,所用到的溶剂主要是CO2、水、丁烷、戊烷、己烷等低分子烃类。在超临界条件下进行化学反应,超临界流体能影响反应体系的传质、传热、选择性、平衡收率和反应速率,从而有可能提供一种能高效控制反应速率、转化率和选择性,并有利于产物分离与溶剂回收的新方法或新过程。超临界反应釜具有耐高温、耐腐蚀、生产能力强等优点,广泛用于医药、饮料、化工、颜料、树脂、科研等工业部门。 设计参数:开合方式法兰螺栓密封方式V型线性密封换热方式电加热加热功率500~1500W (注1)设计温度300℃使用温度80~250℃(超声放热60~70℃)控温精度±1℃ (无强放热吸热情况下)设计压力150bar爆破压力125bar使用压力≤100bar (注2)标准材质316L (注3)搅拌速度150~1500r/min操作系统YZ-MRCTR探头材质TA2超声功率450W超声频率20/25 KHz搅拌形式磁子搅拌注1不同容积加热功率不同注2使用负压时应特殊说明,另装负压表和更换负压传感器注3有哈氏合金,蒙乃尔合金,锆材,因科镍,钛材等特殊材质可订制
    留言咨询
  • 临界点干燥仪 400-860-5168转1729
    临界点干燥法是根据物质处在临界点时的特殊物理状态设计的一种干燥方法。在临界状态下,液体和气体的密度相等,气液界面完全消失,液体的表面张力系数为零。临界点干燥法之所以一直被视为制作生物医学扫描样品最可靠的干燥方法,是因为此法能消除液体表面张力的作用, 干燥出的样品能最大程度地保存其自然形态。临界点干燥法适合多种生物样品的干燥。对于微生物等微小的生物样品,如果想要操作简便,可以选用自然干燥法或烘干干燥法 如果想要获得较好的效果,建议选用临界点干燥法或真空干燥法。一般来说,含水量较少、细胞壁和蜡质层较厚的植物组织多采用自然干燥法,而幼嫩、含水分较多的组织则需要选择其他方法。临界点干燥法和叔丁醇干燥法几乎适用于各类型的植物样品,但是考虑到操作的复杂性,能使用更简便的干燥方法时一般不选用它们。临界点干燥法是动物样品的首选干燥方法。考虑到操作的简便性,对于含水量低且观察部位相对较硬的动物样品也可以采用自然干燥法,但是含水量高且较柔软的样品推荐采用临界点干燥或叔丁醇真空干燥法。EMS850临界点干燥仪使用CO2 通过一系列的操作替代样本中的全部水份。 性能特点:具有上进下出的垂直压力腔体;正常操作温度为35℃,压力为1500psi;内置电制冷和电加热装置;特制针阀,可很好控制腔内压力;开有侧窗,便于清晰观察腔体内的变化;内置搅拌系统,以加强溶剂充分置换;具有热切断保护装置,可更好的控制温度;具有圆片破裂的压力保护装置,确保压力的安全;聚碳酸酯安全外壳,美观耐用。技术参数:仪器尺寸450mm(W)x350mm(D)x175mm(H)重量12Kg样品腔尺寸32mm(Dia.)x47mm(H)(3000 psi压强检测)温度范围0-120°C热分离点40°C压力范围0-3000 psi压力释放1500 psiRupture Disc1900 psi冷却/加热+5°C to +35°C两个开关阀入口/出口/制冷/针阀减压电源230V 50Hz(最大电流3A)保养通过耐高压气管与CO2气缸直接相连(仪器内含高压气管)
    留言咨询

临界胶束相关的方案

临界胶束相关的论坛

  • 【求助】用荧光光度计测量临界胶束浓度的是不是需要滤光片

    各位兄弟姐妹有这方面的经验。。。。。各位大哥大姐,哪位做过荧光光度计测量临界胶束浓度???小弟使用F-4500荧光光度计测量的时候,需不需要使用滤光片??我是使用PY的饱和水溶液作为分子探针的,测量它的发射谱。测量其第一个峰和第三个峰的比值,I1/I3可知它的极性,但是使用滤光片后,可能滤光片可能减弱了I1/I3峰,导致I1/I3的比值有点变小,可是如果不使用滤光片,会不会有杂光对它有影响啊????

  • 超临界气凝胶干燥

    超临界气凝胶干燥 - 未来化学科技有限公司气凝胶具有非常惊人的物理性能。正如其名字所表达的,气凝胶几乎和空气一样,是目前存在的最轻的固定材料。气凝胶是由有机或无机凝胶制备而得的透明的、多空性、大表面积(1000 m2/g)材料,并具有卓越的绝热性能。正是基于以上的性质,气凝胶有着广泛的应用。如,利用气凝胶的透明和绝缘的性质,瑞典Airglass AB公司可生产60 x 60 x 2 cm3尺寸的面板。 石油工业利用气凝胶的绝缘性能,开发石油天然气井的管道等等。超临界CO2干燥法是制备气凝胶的最重要的方法,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利用超临界CO2置换出凝胶中的有机溶剂,胶体的网络架构得到保留,即制得气凝胶。法国SEPAREX公司在气凝胶干燥领域做了广泛了研究,可向用户提供多种气凝胶产品。SEPAREX公司是专业的超临界气凝胶干燥设备供应商。可向用户提供实验室研究到中试、大规模工业化生产的超临界干燥设备。更多信息,欢迎您登录未来化学科技有限公司网站:http://www.futurechemtech.com/products.htm 查询!

临界胶束相关的资料

临界胶束相关的资讯

  • 应用 | 衡量表面活性剂皮肤刺激性的辅助手段——临界胶束浓度
    研究背景表面活性剂是化妆品中最常用原料之一,在洁面乳、沐浴露、洗发液等产品中均有应用。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注重表面活性剂对皮肤的影响,追求更温和更低刺激性的表面活性剂类清洁产品,但是消费者往往忽视了表面活性剂在清洗过程中并不能完全被清除干净,容易在人体皮肤上残留,且不同种类的表面活性剂在皮肤的残留量以及机理存在差异。目前关于表面活性剂在人体皮肤残留的研究较少,因此本文对表面活性剂在人体皮肤上残留发生的机理、危害以及表征手法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原理与测量表活在皮肤表面发生残留的机理当消费者使用以表面活性剂为主的清洁类产品时,将在完成清洁时使用大量的清水进行冲洗,但是由于人体皮肤构造存在间隙以及表面活性剂的双亲结构造成渗透等原因,不可避免的存在一部分表面活性剂无法用水冲走,而是吸附渗透至皮肤角质层内,造成表面活性剂在人体皮肤的残留,而残留会对角质层乃至皮肤深层产生长期的负面影响,如造成皮肤过度干燥、炎症等。 一般来说,表面活性剂在人体皮肤表皮发生残留主要是由表面活性剂与角质层细胞角蛋白的结合造成,这是因为在清洗过程中表面活性剂形成单体产生渗透,通过相对较强的静电相互作用导致表面活性剂疏水部分能够与皮肤蛋白片段结合,以及表面活性剂带电荷的亲水头基与皮肤蛋白某些带电荷的部分结合,吸附于皮肤深层无法清洗干净;目前研究表明不同表面活性剂结合角蛋白能力不同,所以不同表面活性剂吸附残留也会有所不同,因此在一个表面活性剂为主的产品中,影响表面活性剂在皮肤表面的吸附残留主要是由体系中表面活性剂类型以及表面活性剂的单体浓度决定。体系临界胶束浓度的影响关于表面活性剂对皮肤渗透吸附造成残留的研究,有研究人员先后提出了单体理论、胶束理论和亚胶束渗透聚集体理论等来解释不同表面活性剂的不同现象,但目前这些理论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在于上述理论研究忽略了一个和实际情况不符的事实就是暴露时间,消费者在实际使用表面活性剂产品的暴露时间一般只有几分钟,而上述研究均采用了夸张的暴露时间,如通过贴片封闭接触皮肤21天或者5h接触方案,其都给予表面活性剂足够的时间来渗入和溶胀皮肤结构,因此得出的结论很难与消费者实际使用产品保持一致。因此消费者在实际使用表面活性产品如洁面时,首先体系中的单体会穿透皮肤,吸附残留在皮肤上,而决定单体穿透皮肤的主要影响因素就是体系中表面活性剂的胶束浓度和胶束电荷。Morris等研究表明表面活性剂的吸附渗透和体系的胶束浓度有非常大的相关性,而与胶束直径的相关性较差,一般来说胶束浓度越低吸附渗透越低。例如SLS复配甜菜碱类两性表面活性剂或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后,其胶束直径变小,体系CMC降低从而降低了吸附渗透。而SLES对比SLS在相同的测试条件下胶束粒径并未改变,但其CMC变小,皮肤渗透降低,这是因为大多数表面活性剂的胶束粒径均较小,满足皮肤渗透所需标准,从而得出渗透和胶束直径关联度不大的结论。综上所述,通过表面活性剂的复配降低体系的临界胶束浓度,进一步降低表面活性剂单体浓度,从而降低皮肤渗透减少表面活性剂产品在皮肤的残留,这是比较直接的方法,而增加胶束尺寸并不会直接降低表面活性剂的渗透。因此,CMC 临界胶束浓度测量可以作为表面活性剂皮肤刺激性的定向辅助手段。临界胶束浓度测量方法KRÜ SS的Tensíío表面张力仪,配备两个或者单个分液器,可以全自动稀释和测量表面活性剂在不同浓度下的表面张力,得到临界胶束浓度。 作为一种有前途的表面活性剂,我们研究了聚乙二醇-10单油酸酯(PG-10-1-O)作为市场上常用乳化剂的替代品。 表1. 表面张力 vs PG-10-1-O 溶液浓度。根据线性外推,可推断自组装临界浓度的范围为 8 至 11 mg/L。在给定的 PG-10-1-O 摩尔质量为 1023 g/mol 时,处于过渡范围内的浓度 10.5 mg/L 对应于 0.011 mmol/L。因此,该浓度低于个人护理中使用的其他典型表面活性剂的CMC 值,如十二烷基硫酸钠(SDS)8.2 mmol/L 或C12/14 烷基糖苷 0.04 mmol/L,这是 PG-10-1-O 的较好温和性的一个重要标志。思考与注意表面活性剂在皮肤残留的危害表面活性剂单体进入皮肤与蛋白质结合后,会导致皮肤结构肿胀,而皮肤结构肿胀会允许表面活性剂进入皮肤结构的更深层中逐渐结合,从而进一步增强肿胀和渗透,这是一个级联过程。具体表面活性剂残留危害主要有对皮肤角质层表层蛋白的危害,对皮肤角质层脂质的危害,对皮肤表皮活细胞的危害。结论与展望清洁类产品有着良好的市场前景,由于市面上个人清洁系列产品层出不穷,不少消费者关注重心转移到清洁类产品的温和性上,追求更加低刺激的产品。在未来,化妆品的产品设计中应该更加关注基础理论的研究,寻找清洁类产品造成刺激背后的原因和机理,设计出更加科学的产品配方架构,以此来做到最大可能降低清洁类产品对人体皮肤的危害。参考文献1,秦&emsp 尧,闫加雷,钱景茹,张廷志. 表面活性剂在人体皮肤的残留研究[J]. 日用化学品科学,2023,46(6):59-63.2,KRÜ SS应用报告291.一种用于低粘度配方和脂质体结构的通用乳化剂的表征方法.
  • 临界点干燥仪在气凝胶领域的应用
    超临界干燥仪是一种利用超临界流体的特性来干燥多孔材料的技术,气凝胶是一类具有高比表面积、低密度和低热导率的材料,它们在建筑绝缘、催化和传感器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超临界干燥技术能够在不引起收缩或碎裂的情况下,有效地保持气凝胶的多孔结构。临界点干燥技术在气凝胶领域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不仅能够保持气凝胶的多孔结构,提高干燥效率,还能够扩展气凝胶的应用范围并优化干燥介质的选择。这些优势使得临界点干燥技术成为气凝胶生产中不可或缺的关键技术之一。气凝胶是一种具有高孔隙率、低密度和高比表面积的材料,广泛应用于隔热、隔音、催化和电化学等领域。在气凝胶的生产过程中,干燥步骤是关键技术之一,因为它直接影响到气凝胶的最终结构和性能。临界点干燥技术通过控制压力和温度,使溶剂达到超临界状态,从而消除表面张力,避免在干燥过程中对气凝胶骨架结构的破坏。传统的干燥方法如空气干燥或冷冻干燥,可能会因为表面张力和毛细管力的作用导致气凝胶结构的收缩或塌陷。而临界点干燥技术能够在没有表面张力的情况下完成干燥过程,从而保持气凝胶的体积和结构不变,这对于制备具有精确控制的微观结构和优异性能的气凝胶至关重要。由于临界点干燥技术能够有效保持气凝胶的结构完整性,这使得气凝胶可以更好地应用于那些要求高比表面积和良好孔隙结构的领域,如高效吸附材料、传感器、能量存储和转换等。此外,这种干燥技术还有助于提高气凝胶的机械强度和热稳定性,进一步扩展了其应用前景。在实际应用中,二氧化碳是一种常用的干燥介质,因为其临界点相对较低,容易达到超临界状态。使用二氧化碳超临界干燥技术可以有效地减少干燥时间,提高生产效率,并且二氧化碳是一种非毒性、环境友好的物质,有利于实现绿色生产。临界点干燥仪在干燥气凝胶的过程中,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步骤:溶剂替换:需要将气凝胶中的原始液体溶剂逐步替换为适合进行超临界处理的流体,通常是液态的二氧化碳。这一步是通过使二氧化碳在高压下渗透进入凝胶中,同时排出凝胶孔隙中的原溶剂来完成的。达到超临界状态:将含有气凝胶的密闭容器加热和加压,使其中的二氧化碳达到超临界状态。超临界状态下的物质既不是液体也不是气体,没有表面张力,从而避免了在干燥过程中因表面张力造成的结构损坏。缓慢释放压力:在保持温度的同时,缓慢降低压力,使得二氧化碳从超临界状态过渡到气态,并将溶剂从气凝胶中带出,完成干燥过程。环境控制:整个过程中需严格控制环境参数,如温度、压力和时间,确保干燥过程温和且可控,防止气凝胶结构的破坏。应力管理:由于干燥过程中凝胶结构会承受巨大的应力,所以必须采取相应措施来减少收缩和开裂的风险,以保持气凝胶的结构和性能。样品取出:待压力回到大气压后,可以安全地从干燥仪器中取出干燥后的气凝胶样品。后处理:根据最终应用需求,可能还需要对气凝胶进行进一步的处理或者功能化。需要注意的是,临界点干燥技术是气凝胶干燥方法中较为先进的一种技术,因其能够在不破坏气凝胶多孔结构的前提下有效移除凝胶中的溶剂,从而获得具有优异性能的气凝胶材料。这一技术特别适用于那些对孔隙结构要求严格的高性能气凝胶材料的制备。华纳创新是美国Tousimis临界点干燥仪的中国总代理和技术服务伙伴,负责Tousimis临界点干燥仪在国内的销售和售后服务,Tousimis专注于临界点干燥仪60余年,在临界点干燥领域处于领先地位,客户遍布全球各个领域。
  • 中国科大提出纳米胶束电解质新思路并用于高性能水系锌锰二次电池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闫立峰教授课题组通过利用两亲性甲基脲分子,设计了一种新型结构的水基纳米胶束电解质。这一工作打破了以往对于电解质连续溶剂相的认识,通过纳米胶束结构包裹了自由移动的离子,建立了局部/界面相互作用网络,通过金属离子的控制释放,有效地维持了离子的三维扩散形式和有利的界面成核反应,实现了金属枝晶和电极副反应的有效抑制。相关研究成果率先在锌-锰电池体系中得到了证实,并发表于化学专业知名期刊《美国化学会志》(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锌离子电池由于锌阳极的高理论比容量(820 mA h g-1)、高储量、成本低、氧化还原电位低(-0.762 V vs. SHE)等优势,被认为是下一代清洁能源存储的有前途的候选者。然而,锌离子电池的寿命受到锌阳极不可逆电化学反应的严重限制,如析氢反应(HER)、“死锌”的持续积累以及不受控制的枝晶生长等。同时,以二氧化锰为正极材料代表的一系列锌离子电池普遍具有低的工作电压(1.5 V)和难以匹配锌阳极的电极容量。如何通过电解质的设计优化来调控锌电池的电化学性能是至关重要的问题。   该文提出了一种独特的纳米胶束电解质设计思路,由ZnSO4、MnSO4和高浓度甲基脲(Mu)分子通过自组装策略构建,水溶剂环境被划分为亲水区和疏水区,阳离子和阴离子则被封装到纳米域中(图1)。纳米胶束阻断了连续的水基体相,打破了水分子之间氢键网络并在胶束内部和胶束/水界面上重构了局部氢键。此外,Mu分子参与了Zn2+/Mn2+离子的溶剂鞘结构,排斥了溶剂化水分子,降低了脱溶剂化能垒,抑制了水分解反应。更重要的是,Zn2+/Mn2+离子可以可控地从胶束团簇中释放出来,以三维扩散方式扩散并在电极表面均匀沉积。此外,在锌阳极表面一种新的固体电解质界面(SEI)保护层Znx(Mu)ySO4∙nH2O得以原位生成,以避免水分子持续渗入造成的锌腐蚀。 图1.胶束电解质的自组装示意图   动态光散射结果表明电解质A3Mu中存在约14nm左右的纳米胶束,核磁结果证实了胶束内部的多重氢键相互作用,DFT计算结果也表明Zn2+/Mn2+和Mu分子上的羰基和具有更强的结合能力,进而有利于进入到胶束内核中,减少溶剂鞘结构中的水分子数(图2)。此外,红外,拉曼光谱结果也识别到了SO42-阴离子扭曲的正四面体结构,可能是由于胶束内部拥挤的空间和电荷-偶极相互作用造成的,这些结果表明了胶束电解质的成功构建。 图2.胶束电解质的核磁,红外,拉曼以及结合能计算表征   得益于胶束电解质内部氢键的重构,电解质和碳布正极界面接触角降低,MnO2/Mn2+成核电位降低,同时由于Mn2+的控制释放特性,生成了反应可逆性更高,结构更加疏松的二氧化锰颗粒。在不同SOC状态下,非原位SEM,XPS,Raman, XRD等测试方法核实了高度可逆的二电子转化反应。利用二电子反应的锌锰电池显示出前所未有的高能量密度800.4 Wh kg-1(基于正极活性材料)以及高达1.87 V的放电电压(图3)。 图3.Zn||Mn 电池的电化学性能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博士生邓永琦为该文章的第一作者,闫立峰教授为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了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经费资助。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