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号
视频号
抖音号
抖音号
哔哩哔哩号
哔哩哔哩号
app
前沿资讯手机看

我要投稿

投稿请发送邮件至:weidy@instrument.com.cn

邮件标题请备注:投稿

联系电话:010-51654077-8129

二维码

我要投稿

投稿请发送邮件至:weidy@instrument.com.cn

邮件标题请备注:投稿

联系电话:010-51654077-8129

发展新质生产力,FIIF2024饲料行业创新论坛在京成功召开!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分享: 2024/08/13 12:07:56
导读: 饲料行业创新论坛聚焦新质生产力、高效利用与技术创新,汇集多位院士及专家,探讨饲料及其技术的创新成果。

仪器信息网讯 2024年8月上旬,以“科技铸造实力,创新引领未来”为主题的饲料行业创新论坛在北京召开。饲料行业著名专家、学者、生产企业、检测与仪器企业代表,围绕饲料产业新质生产力、饲料养分高效利用、养殖业提质增效技术创新三个主题,全面展示饲料及其相关技术的创新成果。共计1700余人参加大会,直播观看人次超过40万人次。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德发、中国工程院院士麦康森、中国科学院院士元英进、中国工程院院士姚斌、中国工程院院士侯水生、中国工程院院士谯仕彦、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饲料饲草处处长黄庆生等出席此次会议。大会开幕式由中国农业大学教授王军军、新希望六和股份有限公司技术部研发总经理李勇共同主持。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近部分专家们,探索他们精彩的报告和见解。

李德发(中国工程院院士)

演讲题目:碳氮养分协同供给与高效养殖的技术前沿

李德发院士强调,确保粮食安全的核心挑战在于饲料粮的供应,而节约粮食的巨大潜力同样蕴藏于此。他提出,提升碳氮营养元素的利用效率是减少饲料粮浪费的关键所在,通过碳氮的协同作用,能够促进营养物质的高效转化。

展望未来,李院士针对精准营养和健康的重大需求,提出了基于营养素靶向递送的三大策略:被动靶向、主动靶向和内源性靶向。他倡导采用迭代发展的方法,设计创新方案,开发前沿技术,构建新型的靶向递送体系。这将实现对营养素的精确投放和营养的精准供给,以及营养素的靶向递送和同步吸收。

李德发院士的团队还专注于研究氨基酸在肠道中的靶向递送技术。他们探索了使用益生菌生物膜包裹技术实现肠道靶向,以及通过偶联特定化学基团的纳米粒子实现对特定肠道细胞的靶向。最后,李院士总结了在提高猪饲料养分协同利用效率方面的技术革新,包括理想脂肪酸模式、消化-发酵动力学技术、调节肠道酸碱度技术、预消化技术、共晶技术以及调控加工技术等。

黄庆生(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饲料饲草处处长)

演讲题目:培育我国饲料行业新质生产力思考

黄庆生表示,饲料行业新质生产力发展要紧扣“安全”这个国家需求、坚持“创新”这个路径、把准“效率”这个切入点、实现“效益”这个市场期许。从国家层面(安全),生产主体品控从“终端测”向“全程管控”转变。没有合格的生产原料、规范的过程控制,无法保证产品真正的合格。《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规定,生产企业应当对采购的饲料原料、单一饲料、饲料添加剂、添加剂预混合饲料和用于饲料添加剂生产的原料进行查验或者检验;应当按照产品质量标准以及国务院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制定的饲料、饲料添加剂质量安全管理规范和饲料添加剂安全使用规范组织生产,对生产过程实施有效控制并实行生产记录和产品留样观察制度;应当对生产的饲料、饲料添加剂进行产品质量检验。

而管理部门监管从“产品监测”向“全链条监管”转变。过去注重产品质量安全的监测预警和监督抽查。新的监管方式向全链条延伸,分为监督抽查、例行监测、风险预警、现场检查,覆盖企业生产经营的全部环节。并设立公开举报电话,结合市场随机采样、企业现场检查,一旦发现线索,坚决核查处置。

创新产品上市也从“限制准入”向“监测评估”转变。

麦康森(中国工程院院士)

演讲题目:陆生与水生养殖动物比较营养学概述

麦康森院士指出,畜禽饲料企业在转型生产水产饲料时经常面临挑战,这主要是因为陆生和水生养殖动物在生活环境和营养需求上存在显著差异。深入理解这些差异对于制作高质量、精细化的饲料至关重要。水产动物养殖具有高度的多样性,它们在种类、食性、营养摄入方式、养殖模式和环境等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这使得对它们的营养研究比陆生动物更为复杂和困难。

在营养需求方面,陆生和水生动物有七点主要差异:(1)陆生动物对能量的需求通常高于水生动物。(2)水生动物对蛋白质的需求量超过陆生动物。(3)陆生动物在利用晶体氨基酸方面的能力更强,因此在为水生动物配制饲料时,需要特别注意晶体氨基酸的添加量。(4)在脂类物质需求上,畜禽动物主要将脂肪作为能量来源,而水产动物则需要特别关注必需脂肪酸的需求量,通常需要达到0.5%-1.5%。(5)陆生动物对碳水化合物的利用能力较强,而在水产饲料中,碳水化合物主要作为粘合剂使用。(6)在钙和其他无机盐的需求上,大多数情况下,水产饲料配方不需要特别考虑,但淡水鱼可能需要根据水中钙的浓度来调整添加量,而海水鱼则通常不需要。(7)畜禽动物能够自身合成足够的维生素C,而鱼虾则不能,因此必须在饲料中添加。

麦康森院士的见解强调了在饲料生产中考虑动物特定营养需求的重要性,以及在水产饲料开发中应对这些需求进行细致的研究和调整。

姚斌(中国工程院院士)

演讲题目:生物技术与饲料科技创新

姚斌院士介绍生物制造是生物学与工程学的结合,在农业、能源、材料、医药等多个领域,可借助合成生物和人工智能等尖端科技,设计和组装细胞工厂、大分子催化机器,开启一个绿色、安全、可持续的生物制造新时代。

在饲料产业这个大舞台上,生物智造技术正在为打造一个既经济又高效、质量上乘的饲料供应模式铺平了道路。通过植物、微生物和动物细胞的工厂化培养,不仅能够开辟出一条全新的饲料原料供应路径,还能在减少土地使用和温室气体排放方面发挥巨大作用,这对端牢中国饭碗和筑牢先进制造具有深远的意义。

姚院士还展望了未来,他提出我们可以继续深入探索生物合成饲料原料的奥秘,转化和利用非粮食饲料资源;定向合成具有特定功能的饲料产品;以及在饲料中去除霉菌毒素和其他有害物质,转化抗营养因子。同时,他还强调了我们要继续努力减少氮、磷、甲烷排放,以及实现粪便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


王红英(中国农业大学教授)

演讲题目:饲料加工之智慧转型——在线监控与智能化加工的创新

王红英教授指出,在智能化加工中,不仅要实现加工过程的智能化控制,还要对加工设备进行智能化改造,使其具备自主决策和自适应能力;同时,还要优化工艺参数和环境条件,实现加工过程的全面优化。目前国内饲料制粒智能预测模型研究已开展近20年,成功建立了基于BP神经网络的智能控制数学模型、基于BPNN颗粒乳猪料制粒模型、比热和导热率的预测模型等。

在在线监控和智能化加工方面,王教授向大家介绍了包括在线监测-破筛识别、在线监测-粒度尺寸、在线监测-外观特性、预测模型-制粒质量、预测模型-深床冷却干燥、智能生产-粉碎参数寻优、智能生产-模辊自动调节、压辊测速防堵等技术装置,随后展示了智能化加工厂案例,包括集成应用平台-接口与BI、应用集成平台-应用系统、智能设备-制粒机自动化控制、智能辅助设备-中控系统、智能检测与数据采集设备-生产过程监控等。最后,王教授提出了展望,未来开发出具有自感知、自决策、自执行、自适应、自学习等特征的智慧生产系统。


元英进(中国科学院院士)

演讲题目:合成生物技术驱动蛋白饲料生物智造

元院士强调,合成生物学已经发展成为科学研究中的一个活跃和前沿领域,它涵盖了从宏观到微观的各个层面,实现了从定性到定量的转变,从低分辨率到高精度的提升,以及从单一维度到多维度的拓展。基因组设计合成技术是合成生物学中的核心和基础性关键技术。

他所在的天津大学合成生物学团队将酵母基因组作为其重要项目,开发了一种具有普遍适用性的缺陷快速定位和精确修复方法,这一创新显著推进了酵母基因组合成的国际合作计划。最后,元院士通过实例介绍:合成生物学可望实现蛋白按需设计与快速生产。

秦玉昌(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研究员)

演讲题目:餐桌剩余食物饲料化的研究进展

秦玉昌研究员强调,在应对蛋白饲料资源短缺的挑战时,我国餐桌上的剩余食物提供了巨大的饲料化利用潜力。这些剩余食物富含营养物质,但由于来源广泛、成分复杂,且在长时间储存过程中容易腐败变质,因此不能直接用作家畜饲料。

为了有效利用这些餐桌剩余食物,秦玉昌团队提出了两种饲料化处理方式:集中处理和就地处理。在推动餐桌剩余食物饲料化利用的工作中,秦玉昌团队不仅建立了试点项目,还实施了联合体运作,以强化对饲料化利用的要求。他们坚持了"一条底线":确保餐桌剩余食物的分类收集和运输;并坚守"1条红线":通过高温灭菌(至少100℃,持续时间不少于30分钟)来确保食品安全。

此外,秦玉昌团队还建立了"四套体系"来确保餐桌剩余食物饲料化利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这包括:(1)过程风险防控体系,以降低在处理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2)信息化溯源体系,确保饲料来源的可追踪性。(3)质量卫生标准体系,确保饲料产品符合卫生和质量要求。(4)产品监测体系,对饲料产品进行定期检测,以保证其安全性和营养价值。

通过这些措施,秦玉昌团队致力于将餐桌剩余食物转化为安全、高质量的饲料资源,为缓解蛋白饲料短缺问题提供有效解决方案。

侯水生(中国工程院院士)

报告题目:鸡鸭消化生理异同与鸭饲料营养研究进展

侯水生院士首先概述了我国肉鸭产业的当前发展情况。他提到,北京鸭、绿头鸭和番鸭是我国目前主要饲养的肉鸭品种。肉鸭产业不仅为我国南北地区提供了多样化的鸭肉食品原料,还为羽绒产业提供了高品质的原料,整个产业链的总产值达到了5215亿元。

在消化生理方面,鸡和鸭之间存在一些差异。具体来说,鸭的饲料代谢能通常显著高于鸡,并且具有可加性的特点;同时,鸭饲料中的氨基酸消化率通常也显著高于鸡。这些差异主要与鸡和鸭的消化道组织结构以及消化道中消化酶活性的不同有关。在鸭的营养需求和饲料营养研究方面,已经制定了国家级的肉鸭饲养标准,这有助于推动肉鸭养殖向健康和标准化的方向发展。

张嵩 安迪苏生命科学制品(上海)有限公司高级技术服务经理

演讲题目:安迪苏家禽净能研究进展与动态饲料原料营养价值数据库动向

张经理以宏大的食物观、科技观和资源观为指导,首先阐述了安迪苏在研究家禽净能方面的成果。他详细讲解了不同的净能回归模型,以及这些模型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价值,并强调了净能配方在预测动物生长性能方面相对于代谢能配方所具有的优势。他指出,使用净能配方配制的家禽饲料能够有效降低饲料生产成本,进而减少造肉成本。

接着,张经理介绍了精准营养评估平台,该平台利用近红外光谱学技术对原料进行评估,并建立了原料净能的近红外模型和原料整体特性的近红外模型。他还展示了玉米、玉米副产品和小麦的相关数据。

最后,张经理总结了家禽净能在生产实践中的优势,提出以静态原料净能值和日粮净能作为回归模型的对照参考,以对日粮进行整体考量,精确确定净能需求。这种方法能够更准确地满足家禽的营养需求,提高饲料的利用效率和家禽的生产性能。

谯仕彦(中国工程院院士)

演讲题目:养殖业降本增效的技术路径

谯仕彦院士指出,中国在全球范围内面临着严重的养分损失问题。他强调,通过种养结合的方式可以有效改善土壤健康。研究数据显示,与高蛋白日粮猪粪相比,采用低蛋白碳氮适配日粮的猪粪在堆肥过程中能够更有效地保留碳氮元素,尤其是氮素,这有助于提高堆肥的质量和效果。

此外,使用低蛋白碳氮适配日粮的猪粪在堆肥过程中,温室气体如氨气、氧化亚氮、二氧化碳,以及有害气体如硫化氢、甲硫醚、二氧化硫的累计排放量都有明显的降低。

谯仕彦院士还提出,农林轻工生物质的饲料资源化利用,能够突破在饲用蛋白质生物制造和农业高质量发展绿色投入品生物制造产业化方面的瓶颈。这一做法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提升畜牧业生产效率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战略意义,标志着在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方面的前沿探索。

以上为主论坛的部分报告,可以看出饲料同仁正在通过技术提升饲料质量,开拓饲料来源,提升饲料利用率,为食品安全与质量以及环境而努力。

微信图片_20240813115714.jpg

参会仪器厂商风采

8月9日下午,饲料行业近红外光谱检测及相关技术论坛、肉羊营养分会场以及饲料创新研究生论坛暨JASB学术交流会等分论坛相继圆满召开。详见后续报道。

[来源:仪器信息网]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标签: 饲料行业
用户头像

作者:突破

总阅读量 9w+ 查看ta的文章

网友评论  0
为您推荐 精选资讯 最新资讯 新闻专题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仪器信息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仪器信息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获本网授权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仪器信息网"。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② 本网凡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③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两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默认仪器信息网有权转载。

使用积分打赏TA的文章

到积分加油站,赚取更多积分

谢谢您的赞赏,您的鼓励是我前进的动力~

打赏失败了~

评论成功+4积分

评论成功,积分获取达到限制

收藏成功
取消收藏成功
点赞成功
取消点赞成功

投票成功~

投票失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