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号
视频号
抖音号
抖音号
哔哩哔哩号
哔哩哔哩号
app
前沿资讯手机看

我要投稿

投稿请发送邮件至:weidy@instrument.com.cn

邮件标题请备注:投稿

联系电话:010-51654077-8129

二维码

我要投稿

投稿请发送邮件至:weidy@instrument.com.cn

邮件标题请备注:投稿

联系电话:010-51654077-8129

国自然基金委生命与医学板块发布6个专项项目指南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分享: 2022/09/14 21:22:22
导读: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生命与医学板块发布原位冷冻电子断层成像技术与应用研究专项项目指南、双碳计划与人群健康专项项目指南等6个指南。

2022年9月14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生命与医学板块发布6个2022年度专项项目指南,最高单项资助经费600万。包括机体健康稳态调控及环境应激机制研究专项项目指南、杂粮作物种质资源遗传基础解析与利用研究专项项目指南、原位冷冻电子断层成像技术与应用研究专项项目指南、猴痘相关重要基础科学问题研究专项项目指南、冻土土壤碳循环及其驱动机制研究专项项目指南、双碳计划与人群健康专项项目指南。后两项指南发布是为落实碳达峰、碳中和(以下简称“双碳”)的国家重大战略决策,满足国家实施“双碳”战略对基础科学研究的需求。专项详情如下:

1、机体健康稳态调控及环境应激机制研究专项项目指南

机体健康稳态调控及环境应激机制研究专项项目指南

为落实科技创新“四个面向”的要求,特别是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以下简称自然科学基金委)生命与医学板块设立“机体健康稳态调控及环境应激机制”专项项目,支持开展多层次、系统性、整体性的整合研究,综合分析维持机体健康稳态的功能活动的发生规律、调控方式及其机制,阐明机体整体活动和健康稳态调控与环境、行为等因素的关联机制。

一、总体科学目标

本专项项目基于系统生物学和整合生理学的理念,应用生理学、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微生物组学、分子细胞生物学等多学科交叉融合理论与技术方法,聚焦行为方式及环境感知的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现象,利用从组织器官、细胞、基因乃至代谢物水平等获得的海量信息开展多维度、多尺度的研究,从而将不同系统、不同器官和层次的研究进展进行整合,旨在更深刻认识机体健康稳态的维持及调控规律,为疾病和环境危害的预防诊疗提供坚实理论基础。

二、核心科学问题

(一)节食、运动等行为方式产生健康效应的物质基础和调控机制。

(二)环境、饮食、遗传、精神压力等因素影响机体健康稳态的生理病理机制。

(三)应激感知与健康功能稳态维持的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机制。

三、拟资助研究方向

(一)行为方式影响机体重要器官响应性生理变化的机制

研究特定行为方式(如不同节食模式和运动方式等行为)导致的机体系列适应性生理响应的分子基础、重要器官的功能及组织器官间的相互作用的变化及其机制等。

1. 行为方式引发的机体重要组织器官的基因、蛋白质和代谢特征的变化,以及维持健康稳态的关键效应分子如细胞因子、代谢物、免疫因子等的作用机制和调控网络。

2. 行为方式引起机体重要组织器官的功能变化及其适应性机制。

3. 行为方式改变引发的机体重要器官之间的相互作用的变化及其调控规律,神经、内分泌和免疫信号的产生与调节机制等。

4. 行为方式改变对机体生理功能的整体影响,以及改善应激状态的干预策略。

(二)经-内分泌-免疫调节失衡影响重要疾病发生发展的机制

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在机体感知刺激、响应并维持健康稳态中发挥主导作用的机制,以及它们之间的调节失衡对相关疾病的影响机制。

1.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失衡与慢性疼痛的发生发展机制。

2.神经与免疫网络调节失衡引发的代谢性疾病的机制。

3.免疫系统紊乱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与机制。

四、资助期限和资助强度

本专项项目直接费用总额度约为2000万元。计划资助中等额度项目约4-6项,直接费用资助强度约为200-300万元/项;计划资助小额度项目约6-10项,直接费用资助强度约为60-70万元/项。项目资助期限均为3年,申请书中研究期限应填写“2023年1月1日-2025年12月31日。”

五、申请要求及注意事项

(一)申请条件

本专项项目申请人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1. 具有承担基础研究课题的经历。

2. 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

鼓励符合申请条件的青年科研人员积极参加申请

在站博士后研究人员、正在攻读研究生学位以及无工作单位或者所在单位不是依托单位的人员不得作为申请人进行申请。

(二)限项申请规定

1. 本专项项目申请时不计入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人员申请和承担总数2项的范围;正式接收申请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做出资助与否决定之前,以及获得资助后,计入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人员申请和承担总数2项的范围。

2. 申请人和主要参与者只能申请或参与申请1项本专项项目。

3. 申请人同年只能申请1项专项项目中的研究项目。

(三)申请注意事项

1. 申请接收时间为2022年10月14日-2022年10月18日16时。

2. 本专项项目申请书采用在线方式撰写。对申请人具体要求如下:

(1)申请人在填报申请书前,应当认真阅读本指南和《202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的相关内容,不符合项目指南和相关要求的申请项目不予资助。

(2)申请人登录科学基金网络信息系统https://isisn.nsfc.gov.cn/(没有系统账号的申请人请向依托单位基金管理联系人申请开户),按照撰写提纲及相关要求撰写申请书。请注意:申请人应围绕本项目指南公布的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撰写申请书,针对本指南中拟资助的研究方向具体阐述拟开展的研究内容、方案及资金预算。

(3)申请书中的资助类别选择“专项项目”,亚类说明选择“研究项目”,附注说明选择“科学部综合研究项目”,申请代码选择“C11”。以上选择不准确或未选择的项目申请不予资助。

(4)每个专项项目的依托单位和合作研究单位数合计不得超过3个;主要参与者必须是项目的实际贡献者。

(5)申请人应当按照专项项目申请书的撰写提纲撰写申请书。请在申请书中文摘要第一句注明具体所涉及的主要研究方向。申请书应突出有限目标和重点突破,明确对实现本专项项目总体科学目标和解决核心科学问题的贡献。

(6)如果申请人已经承担与本专项项目相关的其他科技计划项目,应当在申请书正文的“研究基础与工作条件”部分论述申请项目与其他相关项目的区别与联系。

(7)申请人应当认真阅读《202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申请规定中预算编报要求的内容,如实编报项目预算。

(8)本专项项目实行无纸化申请,申请人完成申请书撰写后,在线提交电子申请书及附件材料。依托单位只需在线确认电子申请书及附件材料,无须报送纸质申请书,但应对本单位申请人所提交申请材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进行认真审核,在项目接收工作截止时间前(2022年10月18日16时)通过信息系统逐项确认提交本单位电子申请书及附件材料,并在申请接收截止时间后24小时内在线提交本单位项目清单。项目获批准后,依托单位将申请书的纸质签字盖章页装订在《资助项目计划书》最后,在规定的时间内按要求一并提交。

3. 本专项项目咨询方式: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生命科学部生物医学科学处,联系电话:010-62329240。

(四)其他注意事项

1. 为实现本专项项目总体科学目标,获得资助的项目负责人应当承诺遵守相关数据与技术共享的规定,项目执行过程中须关注与本专项其他项目之间的相互支撑关系,形成紧密有机联系,注重研究内容互补。

2. 为加强项目的学术交流,促进专项项目集群的形成和多学科交叉,本专项项目集群将设专项项目指导专家组,每年举办一次资助项目的年度学术交流会,并将不定期地组织相关领域的学术研讨会。获资助项目负责人必须参加上述学术交流活动并认真开展学术交流。

2、杂粮作物种质资源遗传基础解析与利用研究专项项目指南

杂粮作物种质资源遗传基础解析与利用研究专项项目指南

为落实国家种业振兴战略、加强杂粮作物种质资源挖掘与利用的基础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生命与医学板块拟设立“杂粮作物种质资源遗传基础解析与利用”专项项目,资助科研人员围绕解析杂粮作物产量性状、营养物质形成和抗旱耐贫瘠等遗传机制开展研究,旨在克隆和创制具有重大应用价值的优异基因、培育新种质和新材料,从而提高杂粮作物产量和品质,促进我国边际土地利用,优化国民膳食结构,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一、总体科学目标

充分利用我国丰富的杂粮种质资源,解析谷子、高粱、食用豆等杂粮作物优异种质资源的形成机制,揭示杂粮种质资源优异单倍型及多组学特征的群体演化规律;挖掘杂粮作物重要性状调控基因与调控网络;解析杂粮作物平行驯化和改良的遗传基础,实现杂粮作物快速驯化;创制具有重大应用价值的优异基因,并通过分子设计培育新种质和新材料。

二、核心科学问题

(一)杂粮作物优异种质资源形成的遗传基础和群体演变规律。

(二)杂粮作物产量、品质、抗旱耐贫瘠等重要性状的遗传调控网络。

(三)杂粮作物平行驯化与改良的遗传基础。

三、拟资助研究方向

(一)杂粮种质资源遗传基础和演化规律

针对我国杂粮种质资源丰富但发掘利用严重滞后的问题,开展以下研究:

1. 谷子、高粱、食用豆等杂粮作物核心种质库构建。

2. 核心种质表型的多年多点精准鉴定及演化规律。

3. 核心种质遗传信息资源数据库构建及挖掘利用。

(二)杂粮作物高产与营养品质形成的分子机制

针对杂粮作物产量低、营养功能物质形成机制不清楚等问题,开展以下研究:

1.控制杂粮作物株型、穗发育、育性、籽粒形成等性状的关键基因挖掘。

2.重要营养功能物质形成的分子机理和调控网络解析。

3.杂粮作物产量与品质平行驯化的遗传基础解析。

(三)杂粮作物环境适应性机制解析

针对杂粮作物抗旱耐贫瘠的分子机制不清楚等问题,开展以下研究:

1.逆境胁迫高通量分析平台和技术体系建立。

2.杂粮作物抗旱耐盐基因克隆及调控网络解析。

3.杂粮作物氮磷高效吸收利用机制。

4.根际微生物对杂粮作物养分吸收的影响机制。

(四)杂粮作物分子设计育种

针对杂粮作物现代化分子设计育种技术体系缺乏等问题,开展以下研究:

1.杂粮作物基因编辑体系建立。

2.高产优质新种质创制。

3.抗逆杂粮作物新种质的创制。

4.功能和酿造专用杂粮种质创制。

四、资助期限和资助强度

本专项项目直接费用总额度约为2000万元。计划资助中等额度项目4项,每个研究方向计划资助1项,直接费用资助强度约为300-600万元/项,资助期限为4年,申请书中的研究期限应填写为2023年1月1日-2026年12月31日;计划资助小额度项目3-5项,直接费用资助强度约为100万元/项,资助期限为3年,申请书中的研究期限应填写为2023年1月1日-2025年12月31日。

五、申请要求及注意事项

(一)申请条件

本专项项目申请人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1.具有承担基础研究课题的经历。

2.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

鼓励符合申请条件的青年科研人员积极参加申请。

在站博士后研究人员、正在攻读研究生学位以及无工作单位或者所在单位不是依托单位的人员不得作为申请人进行申请。

(二)限项申请规定

1. 本专项项目申请时不计入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人员申请和承担总数2项的范围;正式接收申请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做出资助与否决定之前,以及获得资助后,计入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人员申请和承担总数2项的范围。

2. 申请人和主要参与者只能申请或参与申请1项本专项项目。

3. 申请人同年只能申请1项专项项目中的研究项目。

(三)申请注意事项

1. 申请接收时间为2022年10月14日-2022年10月18日16时。

2. 本专项项目申请书采用在线方式撰写。对申请人具体要求如下:

(1)申请人在填报申请书前,应当认真阅读本指南和《202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的相关内容,不符合项目指南和相关要求的申请项目不予受理。

(2)申请人登录科学基金网络信息系统https://isisn.nsfc.gov.cn/(没有系统账号的申请人请向依托单位基金管理联系人申请开户),按照撰写提纲及相关要求撰写申请书。请注意:申请人应围绕本指南公布的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撰写申请书,针对本指南中拟资助的研究方向具体阐述拟开展的研究内容、方案及资金预算。

(3)申请书中的资助类别选择“专项项目”,亚类说明选择“研究项目”,附注说明选择“科学部综合研究项目”,申请代码选择“C13”。以上选择不准确或未选择的项目申请不予资助。

(4)每个专项项目的依托单位和合作研究单位数合计不得超过3个;主要参与者必须是项目的实际贡献者。

(5)申请人应当按照专项项目申请书的撰写提纲撰写申请书。请在申请书的中文摘要第一句注明项目所涉及的主要研究方向。申请书应突出有限目标和重点突破,明确对实现本专项项目总体科学目标和解决核心科学问题的贡献。

(6)如果申请人已经承担与本专项项目相关的其他科技计划项目,应当在申请书正文的“研究基础与工作条件”部分论述申请项目与其他相关项目的区别与联系。

(7)申请人应当认真阅读《202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申请规定中预算编报要求的内容,如实编报项目预算。

(8)本专项项目实行无纸化申请,申请人完成申请书撰写后,在线提交电子申请书及附件材料。依托单位只需在线确认电子申请书及附件材料,无须报送纸质申请书,但应对本单位申请人所提交申请材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进行认真审核,在项目接收工作截止时间前(2022年10月18日16时)通过信息系统逐项确认提交本单位电子申请书及附件材料,并在项目接收工作截止时间后24小时内在线提交本单位项目清单。项目获批准后,依托单位将申请书的纸质签字盖章页装订在《资助项目计划书》最后,在规定的时间内按要求一并提交。

3. 本专项项目咨询方式: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生命科学部农学与食品科学处,联系电话:010-62326919。

(四)其他注意事项

1. 为实现本专项项目总体科学目标,获得资助的项目负责人应当承诺遵守相关数据和资料管理与共享的规定,项目执行过程中须关注与本专项其他项目之间的相互支撑关系,形成紧密有机联系,注重研究内容互补。

2. 为加强项目的学术交流,促进专项项目集群的形成和多学科交叉,本专项项目集群将设专项项目指导专家组,每年举办一次资助项目的年度学术交流会,并将不定期地组织相关领域的学术研讨会。获资助项目负责人必须参加上述学术交流活动并认真开展学术交流。

3、原位冷冻电子断层成像技术与应用研究专项项目指南

附件3

原位冷冻电子断层成像技术与应用研究专项项目指南

为进一步加强基础前沿、重大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克服现有技术瓶颈对重要生命现象认知的障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以下简称自然基金委)生命与医学板块设立“原位冷冻电子断层成像技术与应用”专项项目,旨在支持电子断层成像新技术和光镜电镜联用技术及应用,变革生命现象的传统研究方式,推动生命科学研究高质量发展。

一、总体科学目标

通过突破现有成像技术瓶颈和生物样品制备技术限制,发展冷冻电子断层成像技术和光镜电镜联用技术,实现从组织到细胞的大尺度范围内的关键生物组分的高分辨率解析;依托冷冻电子断层成像和光电联用技术,刻画具有代表性的关键生物系统组分的分子结构,如植物、动物和人类重要组织器官中的膜性细胞器等,并研究其功能机制或疾病状态下的分子结构与相关功能改变,从而为研究不同尺度范围的复杂生物系统组分的结构和功能建立研究新范式。

二、关键技术和核心科学问题

探索可在不同尺度下原位观察亚细胞和大分子原位结构的生物样品的制备技术和冷冻电子断层成像的新技术、新方法,并揭示1-2种代表性生物系统的关键组分的分子结构与功能。

三、拟资助研究方向

(一)冷冻电子断层成像新技术和新方法

针对冷冻电子断层成像技术应用中的关键瓶颈问题,开发全流程的关键技术,如大尺度样品聚焦离子束切割制备、定位与标记技术,基于深度学习算法的亚细胞结构电子密度图的分割与识别,亚细胞结构和生物大分子三维重构算法等,建立高效自动化的冷冻电子断层成像结构解析新方法和软件系统,实现对亚细胞结构的纳米分辨率三维重构和分析,对细胞中关键生物大分子实现原位近原子或原子分辨率结构解析。

(二)植物细胞中代表性生物系统的关键组分的精细分子结构与功能

依托冷冻电子断层成像和光电联用技术,解析从单细胞藻类到高等植物中的关键功能性细胞或细胞器结构分析和功能研究,从而为回答相关领域的前沿科学问题提供基础。

(三)动物组织中代表性生物系统的关键组分的精细分子结构和功能

依托冷冻电子断层成像和光电联用等技术,解析动物组织中的功能性细胞或细胞器结构及其组装模式,结合模式生物遗传学和基因编辑技术,阐释生命活动的基本原理。

(四)机体重要器官的代表性生物系统的关键组分的精细分子结构和功能

融合冷冻电子断层成像及光电联用等手段,刻画机体重要器官生理病理过程中关键细胞、细胞器的结构及功能。鼓励聚焦代谢性或病毒性疾病相关的重要器官生理病理过程中关键细胞、细胞器的结构及功能,刻画上述器官中细胞内质网、线粒体、高尔基体及病毒或胞内细菌感染下形成的复制工厂等膜性细胞器的在体形态及互作网络,定位并解析其中关键蛋白质的原位结构、动态调节模式及其在疾病发生中的作用机制。

本专项项目不资助基于现有成熟电镜成像技术的纯应用研究。

四、资助期限和资助强度

本专项项目直接费用总额度约为2000万元。计划资助中等额度项目4-6项,直接费用资助强度约为300万元/项,资助期限为4年,申请书中的研究期限应填写为2023年1月1日-2026年12月31日;计划资助小额度项目4-6项,直接费用资助强度约100万元/项,资助期限为3年,申请书中的研究期限应填写为2023年1月1日-2025年12月31日。

五、申请要求及注意事项

(一)申请条件

本专项项目申请人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1. 具有承担基础研究课题的经历。

2. 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

鼓励符合申请条件的青年科研人员积极参加申请

在站博士后研究人员、正在攻读研究生学位以及无工作单位或者所在单位不是依托单位的人员不得作为申请人进行申请。

(二)限项申请规定

1. 本专项项目申请时不计入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人员申请和承担总数2项的范围;正式接收申请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做出资助与否决定之前,以及获得资助后,计入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人员申请和承担总数2项的范围。

2. 申请人和主要参与者只能申请或参与申请1项本专项项目。

3. 申请人同年只能申请1项专项项目中的研究项目。

(三)申请注意事项

1. 申请接收时间为2022年10月14日-2022年10月18日16时。

2. 本专项项目申请书采用在线方式撰写。对申请人具体要求如下:

(1)申请人在填报申请书前,应当认真阅读本指南和《202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的相关内容,不符合项目指南和相关要求的申请项目不予受理。

(2)申请人登录科学基金网络信息系统https://isisn.nsfc.gov.cn/(没有系统账号的申请人请向依托单位基金管理联系人申请开户),按照撰写提纲及相关要求撰写申请书。请注意:申请人应围绕本项目指南公布的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撰写申请书,针对本指南中拟资助的研究方向具体阐述拟开展的研究内容、方案及资金预算。

(3)申请书中的资助类别选择“专项项目”,亚类说明选择“研究项目”,附注说明选择“科学部综合研究项目”,申请代码选择“C21”。以上选择不准确或未选择的项目申请不予受理。

(4)每个专项项目的依托单位和合作研究单位数合计不得超过3个;主要参与者必须是项目的实际贡献者。

(5)申请人应当按照专项项目申请书的撰写提纲撰写申请书。请在申请书中文摘要第一句注明项目所涉及的主要研究方向。申请书应突出有限目标和重点突破,明确对实现本专项项目总体科学目标和解决核心科学问题的贡献。

(6)如果申请人已经承担与本专项项目相关的其他科技计划项目,应当在申请书正文的“研究基础与工作条件”部分论述申请项目与其他相关项目的区别与联系。

(7)申请人应当认真阅读《202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申请规定中预算编报要求的内容,如实编报项目预算。

(8)本专项项目实行无纸化申请,申请人完成申请书撰写后,在线提交电子申请书及附件材料。依托单位只需在线确认电子申请书及附件材料,无须报送纸质申请书,但应对本单位申请人所提交申请材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进行认真审核,在项目接收工作截止时间前(2022年10月18日16时)通过信息系统逐项确认提交本单位电子申请书及附件材料,并在项目申请接收截止时间后24小时内在线提交本单位项目清单。项目获批准后,依托单位将申请书的纸质签字盖章页装订在《资助项目计划书》最后,在规定的时间内按要求一并提交。

3. 本专项项目咨询方式: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生命科学部交叉融合科学处,联系电话:010-62329246。

(四)其他注意事项

1. 为实现本专项项目总体科学目标,获得资助的项目负责人应当承诺遵守相关数据与技术共享的规定,项目执行过程中须关注与本专项其他项目之间的相互支撑关系,形成紧密有机联系,注重研究内容互补。

2. 为加强项目的学术交流,促进专项项目集群的形成和多学科交叉,本专项项目集群将设专项项目指导专家组,每年举办一次资助项目的年度学术交流会,并将不定期地组织相关领域的学术研讨会。获资助项目负责人必须参加上述学术交流活动并认真开展学术交流。

4、猴痘相关重要基础科学问题研究专项项目指南

附件

猴痘相关重要基础科学问题研究专项项目指南

2022年,全球突发猴痘疫情,呈现波及范围广、传播速度快、疫源地不明确、人源性传播为主、并出现社区传播及病毒变异加速等特征。猴痘疫情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据此,我国亟需对可能发生的输入性疫情保持高度警惕,并提前布局应对猴痘疫情的相关研究。猴痘病毒属于痘病毒科正痘病毒属,目前国内包括猴痘病毒在内的正痘病毒相关研究基础较弱,及时推动相关研究势在必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拟启动专项项目支持对猴痘病毒及相关疾病防治的重大科学问题开展研究。

一、科学目标

本专项将聚焦猴痘疫情防控中亟待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利用免疫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生物信息学和药物学等方法,针对以猴痘病毒为代表的人致病性正痘病毒属,开展病毒结构与功能、病毒遗传变异、病毒的感染及复制、病毒致病性与免疫原性、疫苗研发、抗体及药物研发等相关基础研究。

二、拟资助研究方向

  针对猴痘相关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本专项项目拟资助以下研究方向:

1.正痘病毒的生活周期、致病性及结构与功能。

2.猴痘病毒遗传变异的生物学意义。

3.天花疫苗诱导的免疫应答对正痘病毒感染的交叉保护作用及机制。

4.猴痘病毒感染的宿主免疫与疫苗研发。

5.抗猴痘病毒抗体和药物的筛选、鉴定及机制。

三、资助期限和资助强度

本专项项目直接费用总额度约2000万元。项目资助期限一般为3年,计划资助平均资助强度约200万元/项的项目5项左右,资助平均资助强度约60-100万元/项的项目15项左右。申请书中研究期限应填写“2023年1月1日-2025年12月31日”。

四、申请要求及注意事项

(一)申请条件

本专项项目申请人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1.具有承担基础研究课题的经历。

2.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

在站博士后研究人员、正在攻读研究生学位以及无工作单位或者所在单位不是依托单位的人员不得作为申请人进行申请。

(二)限项申请规定

1.本专项项目从申请开始直到自然科学基金委作出资助与否决定之前,不计入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人员申请和承担总数2项的范围;获资助后计入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人员申请和承担总数的范围。

2.申请人和参与者只能申请或参与申请1项本专项项目。

3.申请人同年只能申请1项专项项目中的研究项目。

(三)申请注意事项

1.申请接收时间为2022年10月17日-2022年10月19日16时。

2.本专项项目申请书采用在线方式撰写。对申请人具体要求如下:

(1)申请人在填报申请书前,应当认真阅读本专项项目指南和《202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的相关内容,不符合项目指南和相关要求的申请项目不予受理。

(2)申请人应围绕本项目指南公布的研究方向撰写申请书,提出明确的关键科学问题,阐述拟开展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案及经费预算等。

(3)申请人登录科学基金网络信息系统

http://isisn.nsfc.gov.cn/(没有系统账号的申请人请向依托单位基金管理联系人申请开户),按照撰写提纲及相关要求撰写申请书。

(4)申请书中的资助类别选择“专项项目”,亚类说明选择“研究项目”,附注说明选择“科学部综合研究项目”,申请代码1选择“H21”,申请代码2根据项目研究所涉及的领域自行选择相应学科申请代码。以上选择不准确或未选择的项目申请不予资助。

(5)本专项项目的合作研究单位数合计不得超过2个;主要参与者必须是项目的实际贡献者。

(6)申请书应突出有限目标和重点突破,明确对实现本专项项目总体目标和解决核心科学问题的贡献。

如果申请人已经承担与本专项项目相关的其他科技计划项目,应当在申请书正文“研究基础与工作条件”部分论述申请项目与其他相关项目的区别与联系。

(7)涉及“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研究内容的课题,申请人和依托单位必须严格遵守相关规定,在具备相应的安全条件下方可提出申请。申请人所在依托单位及合作研究单位需提供项目研究不产生生物安全风险的证明材料,未按规定提供相关生物安全证明材料的项目申请将不予受理。涉及人与动物的生物医学研究,必须严格遵守国家和有关部委关于“伦理和生物安全”的有关规定,申请人必须提供所在单位或上级主管单位伦理委员会的审核证明。涉及人类遗传资源研究的,申请人和依托单位应严格遵守2019年7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人类遗传资源管理条例》的相关规定。

(8)申请人应当认真阅读《202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申请规定中预算编报要求的内容,认真如实编报项目预算,依托单位要按照有关规定认真进行审核。

(9)本专项项目实行无纸化申请,申请人完成申请书撰写后,在线提交电子申请书及附件材料。依托单位只需在线确认电子申请书及附件材料,无须报送纸质申请书,但应对本单位申请人所提交申请材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进行认真审核,在项目申请接收截止时间(2022年10月19日16时)前通过信息系统逐项确认提交本单位电子申请书及附件材料;在截止时间后24小时内在线提交本单位申请项目清单。项目获批准后,依托单位将申请书的纸质签字盖章页装订在《资助项目计划书》最后,在规定的时间内按要求一并提交。

3.本专项项目咨询方式: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医学科学部医学科学六处

联系人:方冬,窦豆

联系电话:010-62327465,010-62328775

电子邮件:fangdong@nsfc.gov.cn,doudou@nsfc.gov.cn

(四)其他注意事项

为更好实现总体目标,获资助项目负责人应积极参加专项组织的学术交流活动。

5、冻土土壤碳循环及其驱动机制研究专项项目指南

附件1

冻土土壤碳循环及其驱动机制研究专项项目指南

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以下简称“双碳”),是我国的重大战略决策。冻土区是全球土壤碳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冻土碳循环与气候变暖之间具有潜在的正反馈关系。为了进一步加强对我国冻土区碳循环的基础性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生命与医学板块基于《“双碳”基础研究指导纲要》,资助开展中国典型冻土区土壤碳循环及其驱动机制的系统性研究,旨在充分发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基础性、科学性和前瞻性优势,进一步加强我国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满足国家实施“双碳”战略对基础科学研究的需求。

一、总体科学目标

通过研究我国典型冻土分布区土壤碳组分的动态变化特征及其对全球变化的响应规律,揭示我国典型冻土分布区土壤碳循环特征及其驱动机制,阐明我国冻土区碳循环与气候变暖之间的反馈机制,从而准确评估我国冻土生态系统在我国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中的作用,服务国家“双碳”战略目标。

二、核心科学问题

阐明我国典型冻土分布区土壤碳循环特征及其驱动机制,揭示冻土区土壤碳库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并探索稳定冻土区土壤碳库的技术原理及控制策略。

三、拟资助研究方向

以青藏高原和东北大兴安岭等典型冻土区为研究对象,开展如下研究:土壤碳组分的储量及其变化特征,活动层与冻土层不同土壤碳组分的形成、转化与稳定机制,以及不同土壤碳组分对气候变暖的响应机制等

四、资助期限和资助强度

本专项项目直接费用总额度约为2000万元。计划资助中等额度项目68项,直接费用资助强度约为300万元/项,资助期限均为5年,申请书中的研究期限应填写“2023年1月1日2027年12月31日”。

五、申请要求及注意事项

(一)申请条件

本专项项目申请人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1.具有承担基础研究课题的经历。

2.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

鼓励符合申请条件的青年科研人员积极参加申请

在站博士后研究人员、正在攻读研究生学位以及无工作单位或者所在单位不是依托单位的人员不得作为申请人进行申请。

(二)限项申请规定

1. 本专项项目申请时不计入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人员申请和承担总数2项的范围;正式接收申请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做出资助与否决定之前,以及获得资助后,计入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人员申请和承担总数2项的范围。

2. 申请人和主要参与者只能申请或参与申请1项本专项项目。

3. 申请人同年只能申请1项专项项目中的研究项目。

(三)申请注意事项

1. 申请接收时间为2022年10月14日2022年10月18日16时。

2. 本专项项目申请书采用在线方式撰写。对申请人具体要求如下:

(1)申请人在填报申请书前,应当认真阅读本指南和《202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的相关内容,不符合项目指南和相关要求的申请项目不予受理。

(2)申请人登录科学基金网络信息系统https://isisn.nsfc.gov.cn/(没有系统账号的申请人请向依托单位基金管理联系人申请开户),按照撰写提纲及相关要求撰写申请书。请注意:申请人应围绕本指南公布的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撰写申请书,针对本指南中拟资助的研究方向具体阐述拟开展的研究内容、方案及资金预算。

(3)申请书中的资助类别选择“专项项目”,亚类说明选择“研究项目”,附注说明选择“科学部综合研究项目”,申请代码选择“C03”。以上选择不准确或未选择的项目申请不予资助。

(4)每个专项项目的依托单位和合作研究单位数合计不得超过3个;主要参与者必须是项目的实际贡献者。

(5)申请人应当按照专项项目申请书的撰写提纲撰写申请书。申请书应突出有限目标和重点突破,明确对实现本专项项目总体科学目标和解决核心科学问题的贡献。

(6)如果申请人已经承担与本专项项目相关的其他科技计划项目,应当在申请书正文的“研究基础与工作条件”部分论述申请项目与其他相关项目的区别与联系。

(7)申请人应当认真阅读《202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申请规定中预算编报要求的内容,如实编报项目预算。

(8)本专项项目实行无纸化申请,申请人完成申请书撰写后,在线提交电子申请书及附件材料。依托单位只需在线确认电子申请书及附件材料,无须报送纸质申请书,但应对本单位申请人所提交申请材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进行认真审核,在项目接收工作截止时间前(2022年10月18日16时)通过信息系统逐项确认提交本单位电子申请书及附件材料,并在项目接收工作截止时间后24小时内在线提交本单位项目清单。项目获批准后,依托单位将申请书的纸质签字盖章页装订在《资助项目计划书》最后,在规定的时间内按要求一并提交。

3. 本专项项目咨询方式: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生命科学部环境与生态科学处,联系电话:010-62329321。

(四)其他注意事项

1. 为实现本专项项目总体科学目标,获得资助的项目负责人应当承诺遵守相关数据和资料管理与共享的规定,项目执行过程中须关注与本专项其他项目之间的相互支撑关系,形成紧密有机联系,注重研究内容互补。

2. 为加强项目的学术交流,促进专项项目集群的形成和多学科交叉,本专项项目集群将设专项项目指导专家组,每年举办一次资助项目的年度学术交流会,并将不定期地组织相关领域的学术研讨会。获资助项目负责人必须参加上述学术交流活动并认真开展学术交流。

6、双碳计划与人群健康专项项目指南

附件2

双碳计划与人群健康专项项目指南

为支撑碳达峰碳中和(简称“双碳”)战略,推动实现双碳目标,保障人群健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生命医学板块设立“双碳计划与人群健康”专项项目。本专项聚焦碳中和与人类健康收益及潜在风险;碳中和行动的新型污染物的健康危害;人群病原生物流行的监测及健康风险预警评估;极端气候变化与人类健康风险等。通过阐释双碳行动计划与健康的互馈关系,评估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的健康收益和职业及环境健康暴露风险,开发预测、预警技术,为实现降碳减排目标和保障人群健康提供科学依据。

  一、总体科学目标

实现双碳目标将极大改变现有能源结构,大量新技术和新材料的应用以及新产业的发展将带来重大的产业结构调整和生态环境改变。减排增汇技术路径选择应以最小人群健康风险、最大人群健康收益为前提。在“双碳计划”及“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项目拟聚焦双碳技术的能源结构转型、产业结构调整与人群健康的互馈关系。基于双碳技术研发和产业化的进程,研究新产业、新材料、新工艺对重点职业人群和重点区域普通人群健康的影响规律,开发人群健康预警、预测及医学干预策略和方法,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健康保障。

  二、核心科学问题

(一)减排增汇重要产业的新技术和新物质的健康风险预测和评估。

(二)双碳计划实施人群环境污染物暴露及健康效应动态变化。

(三)新型环境污染物的毒性效应、毒作用模式和风险预测预警。

  三、拟资助研究方向

(一)能源捕获和储能产业中新材料和新产业的职业健康风险

针对能源捕获和储存产业链中新型职业暴露和健康效应开展研究。重点关注光伏系统的电池、高效储能新材料以及永磁体和重稀土等材料生产过程中的健康风险。表征重点职业人群暴露特征,揭示潜在职业健康危害和发生机制;筛选和确证暴露和健康效应生物标志,进行健康风险预警;建立高效准确毒性测试方法,对新型职业和环境污染物暴露健康风险进行早期预警和评估。

(二)双碳产业重点区域人群新型污染物暴露和早期健康效应动态监测和风险评估

选择新型产业重点区域的普通人群,对新型污染物暴露负荷及早期健康效应标志物进行动态监测。通过与全国范围历史性代表性人群数据的时序分析,阐述新型污染物暴露与健康损害效应的关系。通过比较不同双碳路径下的人群暴露负荷变化与健康效应关系,指导基于健康收益的适宜双碳路径。

  四、资助期限和资助强度

本专项项目直接费用总额度约为1000~1500万元。方向(一)拟资助200-300万元/项 2~3项,50-60万元/项 5~8项;方向(二)拟资助200-300万元/项2~3项。200-300万元/项的资助期限为4年,申请书中研究期限应填写“2023年1月1日-2026年12月31日”;50-60万元/项的资助期限为3年,申请书中研究期限应填写“2023年1月1日-2025年12月31日”。

  五、申请要求及注意事项

  (一)申请条件

  本专项项目申请人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1. 具有承担基础研究课题的经历。

  2. 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

在站博士后研究人员、正在攻读研究生学位以及无工作单位或者所在单位不是依托单位的人员不得作为申请人进行申请。

3. 本年度已获资助强度200万元及以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人员不得作为申请人进行申请。

  (二)限项申请规定

  1. 本专项项目从申请开始直到自然科学基金委做出资助与否决定之前,不计入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人员申请和承担总数2项的范围;获资助后计入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人员申请和承担总数的范围。

  2. 申请人和参与者只能申请或参与申请1项本专项项目。

  3. 申请人同年只能申请1项专项项目中的研究项目。

  (三)申请注意事项

  1. 申请接收时间为2022年10月14日-10月18日16时。

  2. 本专项项目申请书采用在线方式撰写。对申请人具体要求如下:

  (1)申请人在填报申请书前,应当认真阅读本专项项目指南和《202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的相关内容,不符合项目指南和相关要求的申请项目不予受理。

  (2)申请人应围绕本项目指南公布的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撰写申请书,针对本指南中拟资助的研究方向具体阐述拟开展的研究内容、方案及经费预算,并需要在项目摘要的第一句写明申请项目所对应的本指南所列资助方向。

  (3)申请人登录科学基金网络信息系统https://isisn.nsfc.gov.cn/(没有系统账号的申请人请向依托单位基金管理联系人申请开户),按照撰写提纲及相关要求撰写申请书。

  (4)申请书中的资助类别选择“专项项目”,亚类说明选择“研究项目”,附注说明选择“科学部综合研究项目”,申请代码1选择“H30”,申请代码2根据项目研究所涉及的领域自行选择相应学科申请代码。以上选择不准确或未选择的项目申请不予资助。

  (5)本专项项目的合作研究单位数合计不得超过2个;主要参与者必须是项目的实际贡献者。

  (6)申请书应突出有限目标和重点突破,明确对实现本专项项目总体目标和解决核心科学问题的贡献。

  (7)申请人应当认真阅读《202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申请规定中预算编报要求的内容,认真如实编报项目预算,依托单位要按照有关规定认真进行审核。

(8)本专项项目实行无纸化申请,申请人完成申请书撰写后,在线提交电子申请书及附件材料。依托单位只需在线确认电子申请书及附件材料,无须报送纸质申请书,但应对本单位申请人所提交申请材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进行认真审核,在项目申请接收截止时间(2022年10月18日16时)前通过信息系统逐项确认提交本单位电子申请书及附件材料;在截止时间后24小时内在线提交本单位申请项目清单。项目获批准后,依托单位将申请书的纸质签字盖章页装订在《资助项目计划书》最后,在规定的时间内按要求一并提交。

3. 本专项项目咨询方式: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医学科学部八处,联系电话:010-62328962。

(四)其它注意事项

1. 为实现本专项项目总体科学目标,获得资助的项目负责人应当承诺遵守相关数据和资料管理与共享的规定,项目执行过程中须关注与本专项其他项目之间的相互支撑关系,形成紧密有机联系,注重研究内容互补。

2. 为加强项目的学术交流,促进专项项目集群的形成和多学科交叉,本专项项目集群将设专项项目指导专家组,每年举办一次资助项目的年度学术交流会,并将不定期地组织相关领域的学术研讨会。获资助项目负责人必须参加上述学术交流活动并认真开展学术交流。

附件:

1.docx

2.docx

3.docx

4.docx

5.docx

6.docx


[来源:仪器信息网]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用户头像

作者:兆堃

总阅读量 196w+ 查看ta的文章

网友评论  0
为您推荐 精选资讯 最新资讯 新闻专题 更多推荐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仪器信息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仪器信息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获本网授权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仪器信息网"。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② 本网凡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③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两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默认仪器信息网有权转载。

使用积分打赏TA的文章

到积分加油站,赚取更多积分

谢谢您的赞赏,您的鼓励是我前进的动力~

打赏失败了~

评论成功+4积分

评论成功,积分获取达到限制

收藏成功
取消收藏成功
点赞成功
取消点赞成功

投票成功~

投票失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