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号
视频号
抖音号
抖音号
哔哩哔哩号
哔哩哔哩号
app
前沿资讯手机看

我要投稿

投稿请发送邮件至:weidy@instrument.com.cn

邮件标题请备注:投稿

联系电话:010-51654077-8129

二维码

我要投稿

投稿请发送邮件至:weidy@instrument.com.cn

邮件标题请备注:投稿

联系电话:010-51654077-8129

生命科学“闪耀”第十五届全国青年分析测试学术报告会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分享: 2018/07/31 14:32:50
导读: 第十五届全国青年分析测试学术报告会上,生命科学专题自带热度,吸引众多参会代表聆听关注。

  仪器信息网讯 2018年7月26-27日,由中国分析测试协会青年学术委员会主办的“第十五届全国青年分析测试学术报告会”在安徽合肥成功召开。会议开设生命科学、环境与食品安全、化学计量与标准物质三个专题的分会报告,安排近60位来自科研院所、仪器企业的青年分析测试工作者做精彩报告。生命科学专题自带热度,吸引众多参会代表聆听关注。

北京大学周江教授主持26日上半段生命科学专题报告


清华大学 梁琼麟教授

报告题目:生命与药物分析“芯”方法

  报告重点介绍了课题组基于芯片-质谱技术的亚细胞代谢组学分析的研究进展。课题组开发了具备微萃取分离、细胞代谢物分离和分步裂解的微流控芯片,通过结合质谱技术,实现了包浆和线粒体的同时分析,极大地缩短了亚细胞代谢组学的分析时间。对线粒体和包浆能量代谢的初步研究也表明,微流控芯片-质谱平台在药物筛选和机制阐释方面具有潜力。

北京大学 王初教授

报告题目:化学蛋白质组学-活性分子靶点的定量分析和机理研究

  报告介绍了一种基于活性分子探针的化学蛋白质组学技术(Activity-based Protein Profiling,ABPP)。利用共价修饰蛋白活性中心的化学小分子探针,可以在复杂的细胞或组织的蛋白质组样品中直接监测和读取该类蛋白酶家族成员的活性状态,通过探针上的报告基团将被标记的蛋白酶富集出来,在生物大分子质谱上加以检测和分析,用于分析比较不同蛋白酶的活性状态,加速对未知功能蛋白酶的功能分类和解析。

同济大学 田志新教授

报告题目:基于同位素轮廓指纹比对的翻译后修饰组学

  结合高分辨串级质谱,基于同位素质荷比和轮廓指纹比对的整体蛋白质数据库搜索引擎ProteinGoggle 2.0在组蛋白翻译后修饰的自上而下鉴定方面拥有诸多独特的优势。通过同位素质荷比及轮廓指纹对比(iMEF),课题组实现了对具有复杂组合修饰及氨基酸变异的蛋白质组进行数据库搜索和蛋白质变体鉴定。iMEF算法绕过了传统算法所面临的瓶颈和挑战,很好地适应了生物质谱的新特征,从而提供了对生物质谱的准确解释。

珀金埃尔默企业管理(上海有限公司) 朱敏

报告题目:PerkinElmer 单颗粒、单细胞ICP-MS分析在环境和生物分析中的应用

  珀金埃尔默仪器产品覆盖从原子水平、分子水平、细胞水平到活体动物水平、组织切片水平再到临床的多个维度,可用于元素测量、机理研究、新药/材料研究、组织切片及定性定量研究等。报告重点介绍了珀金埃尔默单颗粒、单细胞ICP-MS分析在环境和生物分析中的应用。

西安交通大学 赵永席教授

报告题目:活细胞核酸组装与扩增分析

  报告就核酸扩增与组装、构建高效联级扩增方法及其临床应用研究方面做了精彩讲解,详细介绍了课题组构建的三元结构定向联级扩增、连续识别-扩增、金属配位纳米探针等策略,发展了基于核酸扩增和纳米材料信号放大的系列传感新方法,实现了复杂样品中目标分子的无偏识别以及高灵敏检测,有效改善了分析、诊断的准确性。

复旦大学 周璐教授

报告题目:小分子介导的精准蛋白翻译后修饰调控

  报道介绍课题组开展小分子介导的精准蛋白翻译后修饰调控的研究成果:丰富了已有的可以实现蛋白质位点乙酰化修饰手段;首次通过小分子的合理设计实现了小分子介导的蛋白质特定位点赖氨酸表现遗传学翻译后乙酰化修饰的目标;为表现遗传学研究蛋白质翻译后修饰提供了一种方便快捷且位点选择性和特异性良好的化学手段。

同济大学田志新教授主持26日下半段的生命科学专题报告

中国医科科学院药物研究所 贺玖明研究员

报告题目:虚拟校正定量质谱成像分析方法及其应用研究

  光学成像、核素成像、核磁共振成像等常用分子影像技术在实现生物体内多种分子的高覆盖、高灵敏检测方面仍存难点,质谱成像作为新型分子影像技术之一正显示出巨大的发展前景。报告详细介绍课题组开展的新型常压式离子化技术研发、空气动力辅助离子化质谱成像系统(AFAI-MSI)研制及应用等工作。

四川大学分析测试中心 吴鹏研究员

报告题目:基于Mn掺杂ZnS量子点的磷光内滤传感

  课题组针对200-300nm范围内的生物分子,发展了基于Mn-ZnS量子点的磷光内滤传感体系;实现XOD分析及其抑制剂的筛选;实现高灵敏ALP检测,明确了ALP检测中,不同源性的ALP,活性差异极大。研究表明大肠杆菌源性ALP活性最高,人源性ALP活性次之,二者差异近60倍。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徐兆超研究员

报告题目:超分辨成像荧光染料的机遇、挑战与发展

  荧光蛋白、蛋白标签,非天然氨基酸、生物正交反应的发展给超分辨成像荧光染料带来机遇,但如何实现单分子和超分辨成像分析也是荧光染料所面临的新挑战。课题组曾利用氮丙啶作为荧光团电子供体,有效抑制淬灭荧光和易使染料光漂白的分子内电荷转移态(TICT)的形成,获得了高荧光强度和光稳定性的系列新型荧光染料。

SCIEX中国公司郇宇

报告题目:高灵敏度微流定量质谱新技术-OptiFlow定量解决方案

  报告介绍了由M5 Microflow 液相、新型OptiFlow™Turbo V™质谱离子源和QQQ and QTRAP 5000/6000+ System系统组成的OptiFlow定量解决方案,为科学家提供了灵活的微流量定量解决方案,其灵敏度优于分析流量系统,但不会影响稳定性或可用性。

天津大学化工学院 肖殷副教授

报告题目:基于有机场效应晶体管的手性传感体系构筑及应用

  半导体材料本身不具备手性识别能力,且手性识别过程中没有或很少有被分析物电荷的变化,溶液检测环境下半导体材料性能衰退。课题组通过有效传感单位的构建(半导体——手性选择材料),实现了手性识别过程中弱相互作用力改变的传感(信号提取&放大&输出),实现快速、灵敏的在线定量手性分析。

南开大学 孔祥蕾教授

报告题目:基于FT ICR MS的气相离子结构研究

  傅里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谱仪(FT ICR MS)技术集超高分辨率,超高质量精度和高灵敏度等优良性能于一体,在蛋白质组学,生物医药,石油组学,材料科学等众多领域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课题组基于高能硬球碰撞模型,提出了一种新的算法,利用离子信号在傅里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谱仪分析池随时间衰减的特征,实现了对选择离子碰撞截面积的测量。

清华大学梁琼麟教授主持27日上半段的生命科学专题报告

北京化工大学 王卓教授

报告题目:化学分子修饰纳米结构在生物分析中的应用

  细胞中的线粒体不只是ATP工厂,调控信号转导,细胞凋亡,物质代谢等,是细胞内重要的应激性感受器。课题组发展分子探针用于生物成像和检测分析,发展分子-纳米复合结构用于多功能载体构建,实现线粒体靶向的光热治疗与化疗结合应用研究、线粒体靶向的PDT和PTT联合治疗。

华东理工大学 应佚伦副研究员

报告题目:基于限域效应的单分子分析新方法

  课题组利用具有纳米几何构型纳米孔道的“电化学空间限域”效应,将单个分子的“电化学过程”限域在单个纳米孔道内,通过调控纳米孔尖端电场,在单分子水平上实现电活性物质的可控氧化还原反应,建立了具有孔尖电荷极化增强效应的纳米孔电化学分析新机制,实现对单个活细胞内电子传递载体还原型辅酶Ⅰ(NADH)的高选择性,高灵敏度,低损伤测量。

青岛大学 石超教授

报告题目:RNA“一步法”检测新方法及其应用研究

  SEA方法是一种基于DNA“呼吸”作用引起的变性泡介导的等温核酸扩增技术。仅需设计两条引物,通过侵入变性泡结构,在聚合酶的作用下延伸并置换下原有的互补链对靶核酸区域进行指数式扩。该方法相比PCR等技术操作简单,能满足现场快速检测需求,适用于快检初筛POCT市场。

湖南大学 陈卓教授

报告题目:石墨纳米囊拉曼分析与生物医学应用

  通过将贵金属纳米粒子包裹在石墨烯薄层中,课题组设计构造了贵金属石墨纳米囊拉曼生化分析平台。课题组研制了超级稳定的银纳米颗粒,并通过功能化修饰核酸适配体等分子,实现了对肿瘤细胞的靶向、低背景、快速拉曼成像。课题组还研制了金石墨纳米囊复合纳米结构,结合拉曼与双光子荧光成像等模式,实现了对细胞的多模态检测与成像,进一步提高了成像的灵敏度。

西安交通大学赵永席教授主持27日下半段的生命科学专题报告

东北大学 舒杨教授

报告题目:近红外光触发的纳米治疗体系用于癌症光疗与成像

  近年来,纳米材料因具有小尺寸效应﹑表面效应﹑量子尺寸效应等优势而得到了普遍的发展应用。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各种纳米材料也被广泛的应用到了癌症治疗的研究中,进而产生了一些新的治疗方法。其中,能够运用近红外光只照射肿瘤部位的光热疗法和光动力疗法由于对正常组织损伤较少得到了广泛关注。报告重点介绍了课题组构建的纳米硫化铜体系实现药物靶向肿瘤的光热治疗和光动治疗。

天津医科大学 陈瑞冰副教授

报告题目:利用蛋白质组学技术研究mTORC2在肿瘤中的调控作用及其机制

  mTORC2可调控胚胎发育、细胞骨架重组与细胞迁移及蛋白质合成等过程,并作用于Akt、PKC、SGK等形成信号通路。对mTORC2的具体分子机制研究,可能为相关的靶向抑制药物的研究乃至肿瘤治疗提供新思路。报道介绍课题组利用蛋白质组学技术研究mTORC2在肿瘤中的调控作用及其机制。

四川大学 周翠松教授

报告题目:基于静电纺丝可视化纳米传感平台的超灵敏检测

  课题组构建了一种基于静电纺丝纳米纤维膜的无酶、便携式的可视化纳米平台,用于核酸、蛋白等生物标志物的超灵敏检测。为准确滴定超低浓度的疾病标志物提高了可靠方法。该方法为进一步开发其他超灵敏疾病生物标志物传感器提供了研究基础,有望在快速检测、早期疾病诊断和临床分析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来源:仪器信息网]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用户头像

作者:weidy

总阅读量 703w+ 查看ta的文章

网友评论  0
为您推荐 最新资讯 新闻专题 更多推荐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仪器信息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仪器信息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获本网授权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仪器信息网"。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② 本网凡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③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两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默认仪器信息网有权转载。

使用积分打赏TA的文章

到积分加油站,赚取更多积分

谢谢您的赞赏,您的鼓励是我前进的动力~

打赏失败了~

评论成功+4积分

评论成功,积分获取达到限制

收藏成功
取消收藏成功
点赞成功
取消点赞成功

投票成功~

投票失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