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号
视频号
抖音号
抖音号
哔哩哔哩号
哔哩哔哩号
app
前沿资讯手机看

我要投稿

投稿请发送邮件至:weidy@instrument.com.cn

邮件标题请备注:投稿

联系电话:010-51654077-8129

仪器信息网生命科学主编,负责主持仪器信息网在生命科学领域的新闻生产、网络研讨会策划、市场调查研究等工作。在过往几年中采访了数十位杰出科学家和科学仪器行业领袖,实地走访过数十家仪器企业和实验室。

阅读TA的文章
二维码

我要投稿

投稿请发送邮件至:weidy@instrument.com.cn

邮件标题请备注:投稿

联系电话:010-51654077-8129

MIT团队找到预测早产新方法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分享: 2017/09/07 09:04:53
导读: 全球超18%的婴儿属于早产儿(不足37周妊娠期就出生了),他们中有很多死于新生儿时期,还有不少面临包括视力、听力受损、心脏或肺部缺陷等在内的伤残。目前,医学上还没有可靠的方法预测早产。

  全球超18%的婴儿属于早产儿(不足37周妊娠期就出生了),他们中有很多死于新生儿时期,还有不少面临包括视力、听力受损、心脏或肺部缺陷等在内的伤残。目前,医学上还没有可靠的方法预测早产。

  现在,麻省理工学院(MIT)的科学家们找到了一个新方法,有望打破空白。他们在早产高风险的孕妇的宫颈粘液中发现了微妙差异,并证实可以通过分析孕妇的宫颈粘液预测早产的风险。这一最新研究有望为医生提供有效信息,从而提早干预、避免早产。

  MIT生物工程学副教授Katharina Ribbeck与塔夫茨大学医学院的副教授Michael House合作完成了这一研究,相关研究成果于9月4号发表在《Scientific Reports》期刊。

Katharina Ribbeck副教授

  宫颈粘液

  宫颈粘液由颈粘膜腺细胞分泌,是一种糖蛋白凝胶,其主要组成分子——糖蛋白的组成和排列决定了凝胶的多孔性。粘液的状态受各种卵巢激素的影响。

  早在2013年,Ribbeck和团队就已经发现,早产风险高的孕妇,她们的宫颈粘液比正常孕妇的防御性弱、弹性小。25-40%的早产被认为与微生物通过子宫颈进入子宫造成感染有关,而这种感染的发生于粘液有关,因为正常情况下粘液负责阻止病原体进入子宫。

  现在,她和团队决定深入研究粘液的分子和功能特性。她们招募了2组孕妇——低风险人群(接受常规检查并在37周后分娩的人)和高风险人群(在24-34周就分娩的孕妇),采集她们的宫颈粘液作为样本。

  首先,她们以直径只有1微米、带负电荷的颗粒为检测材料,通过分析这些颗粒穿过粘液的能力发现,两组粘液样本在多孔性上存在细微的显著差异。随后,她们以带有电荷的探针进行同样的测试,这些探针小到可以避免被滞留在粘液中,但是对粘液的生化修饰比较敏感。通过这些探针,研究人员发现,粘液在渗透性和粘附性方面存在显著的差异。对于高风险女性的粘液样本,探针可以轻松穿透。

  这表明,由于至今尚不清楚的原因,面临早产高风险的女性的宫颈粘液更容易受到有害微生物的入侵,这些病原体更容易造成早产。此外,宫颈粘液的改变易失去有益的免疫成分,例如抗体或者抗菌肽(这些化合物有助于抵抗感染)。

  Ribbeck推测,粘性的降低是因为糖蛋白分子结构发生了变化,特别是糖分子的数量和类型。

  预测早产

  目前,最常见的预测早产风险的方法是测量子宫颈的长度,但是,虽然缩短的子宫颈与较高的早产风险有关,但是在多数情况下,子宫颈缩短并不会导致早产。另一项常规测试是测量宫颈阴道分泌物中的胎儿纤维连接蛋白(fFN,子宫绒毛膜细胞外的基质成分)的水平。然而,这一蛋白也不是非常可靠的检测标准。而且,即便子宫颈长度和胎儿纤维连接蛋白水平正常,依然有孕妇出现早产的情况。

  我们还没有针对早产的通用检测技术。早产的病理生理学机制极其复杂,常常存在个体差异。Ribbeck预计,宫颈粘液能够在怀孕初期进行,作为常会筛查的一部分,用于预测孕妇早产的风险(依据微生物感染预测风险,对于其他造成早产的原因无法预测)。

  塔夫茨医学中心妇产科主席Errol Norwitz评价这一研究时表示,这一创新技术对于解决早产预测问题有着重要意义。早产是全球儿童和婴儿保健工作中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我们迫切需要一种预测风险的方法,从而提前干预。

  通过研究粘液成分、结构的变化,Ribbeck希望能够找到方法恢复粘液的正常功能。“如果子宫粘液变得稀薄、弹性减少,我们可以考虑添加必要的成分,从而改善它的屏障特性。” Ribbeck解释道。

[来源:生物探索]

标签: MIT早产新方法
用户头像

作者:踏刃而来

总阅读量 97w+ 查看ta的文章

网友评论  0
为您推荐 最新资讯 新闻专题 更多推荐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仪器信息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仪器信息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获本网授权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仪器信息网"。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② 本网凡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③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两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默认仪器信息网有权转载。

使用积分打赏TA的文章

到积分加油站,赚取更多积分

谢谢您的赞赏,您的鼓励是我前进的动力~

打赏失败了~

评论成功+4积分

评论成功,积分获取达到限制

收藏成功
取消收藏成功
点赞成功
取消点赞成功

投票成功~

投票失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