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号
视频号
抖音号
抖音号
哔哩哔哩号
哔哩哔哩号
app
前沿资讯手机看

我要投稿

投稿请发送邮件至:weidy@instrument.com.cn

邮件标题请备注:投稿

联系电话:010-51654077-8129

二维码

我要投稿

投稿请发送邮件至:weidy@instrument.com.cn

邮件标题请备注:投稿

联系电话:010-51654077-8129

NEJM:科学家发布基因测序技术临床指南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分享: 2014/06/23 08:12:34
导读: 6月19日,两位著名学者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发表文章,为医生们提供了测序临床应用的入门指南,帮助他们更有效的利用这一新技术。

  谁也没想到基因组测序技术这么快就进入了临床实践。现在,已经不少医生在测序的帮助下解决了之前难以确诊的疾病,尤其是罕见的儿童疾病。两位著名学者在六月十九日的《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发表文章,为医生们提供了测序临床应用的入门指南,帮助他们更有效的利用这一新技术。

  “这篇文章为医生们提供了可以遵循的基本准则,”美国国立人类基因组研究所(NHGRI)的主管Eric D. Green博士说。文章的作者是NHGRI的Leslie G. Biesecker和哈佛医学院的Robert C. Green。

  文章指出,现在已经有数千名医生为患者制定了基因组或外显子组(CGES)测序的临床方案。据Biesecker估计这样的检测今年将达到一万例,明年还会有更多。

  “人类基因组计划所用的先进技术,已经成为了诊断和治疗的实用工具,”Dr. Biesecker说。“十年前人们肯定无法想象,基因组或外显子组测序能够用于数以万计的患者。”

  去年NEJM上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大约有25%的患者通过外显子测序找到了遗传病因。测序技术已经帮助人们鉴定了多种疾病的致病突变,包括腓骨肌萎缩症(Charcot Marie Tooth disease)、智力障碍、神经疾病、代谢疾病、癫痫、心肌病、癌症和肌萎缩侧索硬化(ALS)。

  “将基因组测序整合到医疗程序中,是医学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MedSeq™计划的领导者Dr. Robert Green说。“我们这篇文章主要针对的是,用测序技术确诊疑难杂症,而这还只是个开始。测序技术可以帮助我们将医疗变得更加个性化,实现更好的预防性护理。”

  医生们首先需要理解的是,外显子测序不能回答所有的疑问,也不一定对每个人都适用。这篇文章为医生提供测序之前需要了解的必要信息,指引他们在测序的帮助下确诊疾病。例如:

  •尽管被称为全基因组或全外显子祖测序,但这些技术并不能百分百覆盖基因组或外显子组。基因组或外显子组测序最适合检测单核苷酸突变,或者不超过8-10bp的序列变动,不适用于致病性的重复序列或者长片段删除。

  •因为单基因突变患上某种罕见疾病的患者,最能够从这些测序技术中获益。医生们在制定外显子测序计划之前,应该先分析患者的家族病史,并广泛查阅相关文献。当然,患者还要先签署知情同意书。

  •外显子组测序并不意味着就一定可以确诊。从平均数据来看,大约只有25%的测序确诊了致病突变,在大多数情况下并为提供足以确诊的信息。而且因为外显子测序并未覆盖全部序列,阴性结果也不一定能完全排除某种遗传学病因。

  •绝大多数情况下,找到致病突变并不意味着能够治愈患者。即便如此,外显子测序仍然很有用。难以确诊的疾病往往需要昂贵而漫长的筛查,而外显子测序可以在短时间内结束这个折磨人的过程。

  •分析测序数据可能获得意外的收获,例如,发现与主要病症无关的致病突变。这时医生们可以根据需要对患者进行医疗监控,或者采取必要的治疗措施。

  •当测序未能得出确定结论时,患者们往往会大失所望。因此,帮助患者及其家人正确看待测序结果是很重要的。

  “我们认为,如果医生们愿意去花时间去了解这些技术,就会愿意使用它们,” Dr. Biesecker解释道。

  Biesecker总结道,在选择进行测序之前,医生们必须先了解哪些疾病适合测序,什么样的家族病史意味着单基因疾病,在测序提供了几个潜在致病基因时应该怎样解读。

  有人认为,将基因组和外显子测序用于临床的时机还未成熟,很多医生还没有充分意识到这种技术的优点和不足。作者们指出,不论时机成熟与否,已经有医生在为患者提供基因组和外显子组测序,而测序在临床上的使用只会越来越多。

[来源:生物通]

标签: 基因测序
用户头像

作者:秦丽娟

总阅读量 332w+ 查看ta的文章

网友评论  0
为您推荐 精选资讯 最新资讯 新闻专题 更多推荐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仪器信息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仪器信息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获本网授权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仪器信息网"。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② 本网凡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③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两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默认仪器信息网有权转载。

使用积分打赏TA的文章

到积分加油站,赚取更多积分

谢谢您的赞赏,您的鼓励是我前进的动力~

打赏失败了~

评论成功+4积分

评论成功,积分获取达到限制

收藏成功
取消收藏成功
点赞成功
取消点赞成功

投票成功~

投票失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