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号
视频号
抖音号
抖音号
哔哩哔哩号
哔哩哔哩号
app
前沿资讯手机看

我要投稿

投稿请发送邮件至:weidy@instrument.com.cn

邮件标题请备注:投稿

联系电话:010-51654077-8129

二维码

我要投稿

投稿请发送邮件至:weidy@instrument.com.cn

邮件标题请备注:投稿

联系电话:010-51654077-8129

基因测序产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分享: 2012/02/07 10:39:58
导读: 基因测序产业竞争压力将越来越大,价格战不可避免,仅靠简单的测序或测序服务已经不是技术高端服务的主战市场,唯有借助政策性支持和不断地吸引国内外人才,并在遗传资源和分析应用软件上做文章。

  基因测序产业竞争压力将越来越大,价格战不可避免,仅靠简单的测序或测序服务已经不是技术高端服务的主战市场,唯有借助政策性支持和不断地吸引国内外人才,并在遗传资源和分析应用软件上做文章,才能摆脱在别人后面的“小打小闹”。

与试剂盒检测相比,基因芯片具有用时短、一次性检测样品多等优点,图为研究人员正在演示将处理后的样品点到基因芯片上。图片来源:中国军网

 

  与试剂盒检测相比,基因芯片具有用时短、一次性检测样品多等优点,图为研究人员正在演示将处理后的样品点到基因芯片上。图片来源:中国军网

  “不久的将来,或许只需要1000美元便可以进行基因测序。到那时候,每个新生婴儿出生时或许都会像一台新买的电脑一样,附带一张关于其"基因信息说明"的DVD光盘……”上个月初,《华尔街日报(博客,微博)》一篇关于基因测序的文章再一次吸引了业内人士的目光。

  12 年前,当人类第一张基因组草图被绘制完成之后,各国纷纷采取“快马加鞭”方式对基因产业进行支持。“试图通过基因位点扫描的方式,对比患者与健康人群的差异,从而找出与疾病可能相关的易感或突变基因。”中科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副所长于军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国内在基因测序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上并不逊色于国外,甚至有些技术处于世界领先的水平。

  正是由于基因测序与民生健康不言而喻的关系,发达国家早已开始布局基因测序这一新兴市场,并逐步拓展市场范围。目前,虽然我国的基因测序市场还处于起步阶段,但仍有机构大胆预测:在中国,基因测序技术将构成千亿元规模的市场。

  “千亿元市场规模?这似乎像在吹泡泡!”?曼哈顿资本执行董事王进有些怀疑。全球DNA测序技术和服务市场目前只有15亿美元,到2015年也只有20亿美元,再以美国上市公司Complete Genomics 公司为例,2011年的业绩只有2000多万美元,其基因测序服务成长大大低于预期,股票跌破发行价。

  “究其原因,还是市场接受度的问题,测序尽管已日益简化,未来一定能更廉价和平民化,但测序之后,能否作正确解释或提供有价值的个性化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案是问题的关键。”王进说,这正是基因测序公司不可回避的问题,亦是消费者买单前的最大困惑。

  技术上不是问题

  去年6月15日,美国《科学—转化医学》杂志上刊发了一篇基因测序技术在罕见病治疗上的成功应用。“这至少说明了基因测序可以成为一种有希望的诊断方法。” 于军告诉记者,基因序列和基因序列在个体间的不同和变化分析能力是倡导个体化医疗的前提,基因测序技术和应用的发展水平驱动着个体化医疗的进程。

  采访过程中,于军始终对国内基因测序技术水平持有肯定态度,并不时地用“非常成熟”的字眼来形容。但是他觉得随着技术的发展,基因组数据的规模还需要进一步扩大,才能更准确地找寻到基因与疾病之间的有力证据。

  面对未来基因测序产业的发展,于军非常乐观:“基因测序服务肯定会成为常规化服务,只是时间早晚的事。”而这个等待的过程,国内最应该做好基因测序的整体布局。

  罗氏公司看中了基因测序的潜力,已于上个月末开价57亿美元欲收购 Illumina公司。但基因测序服务业务达到高潮的时间,在王进看来,至少需要5~10年的时间。

  “虽然我们已经在基因功能研究、蛋白基因组学、药物基因组学等领域取得不少成就和突破,但在临床应用和疾病诊治预测等方面并未取得令人折服的实质性进展。所以基因测序的全面个性化推广应用,应该在基因功能和基因标记物与疾病诊断治疗及预后分析方面取得全面突破时,才能得到药政管理部门的推荐、医疗服务机构和医生的认可、保险公司和个人的买单。”王进说。

  存在解读的困惑

  “疾病是非常复杂的,并不是完全由自身基因决定的,即使没有易感基因,如果生活环境中有辐射或受到化学、药物、污染和生活习惯的影响,也有可能造成基因的损伤或突变,诱发疾病。”复旦大学生命科学院进化生物学研究中心主任钟扬教授表示,仅凭一次基因检测就得出诊断结论,非常不严谨。

  当然,也不能否认基因测序给医疗诊断带来的益处,特别是大量生物标记物被鉴别和发现,提升了分子诊断在临床应用的地位。

  不过,王进提醒,千万不能现在就人为拔高DNA测序在疾病诊断和治疗预后方面的价值。许多SNP和生物标记物的临床指征和科学验证还处于假设和推断状态,有些分子诊断所体现的阳性结果与疾病临床结果还不匹配。因而在医生和患者还未能全面解读分子诊断好处和局限性之前,全面推广应用这些测试仪器和方法并不现实。

  如何化解基因测序与数据解读、临床指导之间的鸿沟,也是作为国内基因测序的领军者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面临的挑战。“得出基因测序的数据已经不是问题,如何对数据进行转化和解读才是问题。”该研究院新闻发言人杨碧澄博士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说。

  对此,王进给出的建议是,基因测序机构应该加强与临床医学界合作,需要有系统生物研究,药物基因组学以及生物统计的思维、手段和工具,要特别注重吸纳复合型高端人才,开展更多开放式的合作与探索。另外政府和投资界要扶植支持有核心技术的测序服务公司。并与第三方临床检测公司进行合作。

  “许多基因和生物标记物的鉴别和验证,必须要有临床医生、生物统计学家、系统生物学家以及药理学家的共同协作与努力。”王进说,没有大量的临床数据,仅靠发表论文无法推动这方面的产业发展。

  价格战不可避免

  尽管基因测序技术还有不尽完美的地方,但它的确给人们带来新希望。“如果真正实现个体化医疗,还需要基因功能学和靶向药物的研制及发明,以及相关立法与监管的跟进。”于军说,这就好比飞机与航空业的关系一样,凭借现在的技术水平,能够制造出飞机,但让它飞上天空,还需要机场、飞行员等各个方面进行配套。

  “所以,绝对不能依据制造飞机的水平来断定航空业的发展。”于军建议,国家应该对基因测序的工作实施准入许可制度,从质量控制、隐私保护等方面加强监管。但遗憾的是,目前国内并没有相关法律法规对此进行明确规定。

  杨碧澄介绍,“十二五“期间,华大基因研究院将重点围绕两方面展开工作,除了在已经明确致病基因的疾病上作深入研究,还会把更多精力放在单基因病的测序研究上。

  那么,未来国内基因测序产业应该通过何种路径走向世界呢?

  王进对《中国科学报》记者直言:“竞争压力将越来越大,价格战不可避免,仅靠简单的测序或测序服务已经不是技术高端服务的主战市场,唯有借助政策性支持和不断地吸引国内外人才,鼓励创新和企业家精神,并在遗传资源和分析应用软件上做文章,才能摆脱在别人后面的"小打小闹"。”

[来源:中国科学报]

标签: 测序
用户头像

作者:杨丹丹

总阅读量 117w+ 查看ta的文章

网友评论  0
为您推荐 精选资讯 最新资讯 新闻专题 更多推荐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仪器信息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仪器信息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获本网授权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仪器信息网"。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② 本网凡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③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两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默认仪器信息网有权转载。

使用积分打赏TA的文章

到积分加油站,赚取更多积分

谢谢您的赞赏,您的鼓励是我前进的动力~

打赏失败了~

评论成功+4积分

评论成功,积分获取达到限制

收藏成功
取消收藏成功
点赞成功
取消点赞成功

投票成功~

投票失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