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号
视频号
抖音号
抖音号
哔哩哔哩号
哔哩哔哩号
app
前沿资讯手机看

我要投稿

投稿请发送邮件至:weidy@instrument.com.cn

邮件标题请备注:投稿

联系电话:010-51654077-8129

二维码

我要投稿

投稿请发送邮件至:weidy@instrument.com.cn

邮件标题请备注:投稿

联系电话:010-51654077-8129

我国南极极区空间环境实验室建成并投用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分享: 2010/04/07 09:27:14

 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在南极可以观赏到众多罕见的自然现象。这是2010年1月22日子夜拍摄到的南极极昼。新华社记者崔静摄

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在南极可以观赏到众多罕见的自然现象。
这是2010年1月22日子夜拍摄到的南极极昼。
 

  2009年10月至2010年4月间,中国成功开展第26次南极科学考察,在冰川、天文、地质、海洋、高空物理等科研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

  “冰盖之巅”再创浅冰芯钻探新纪录

  南极冰芯直接记录着远古时代的大气组成,蕴藏着珍贵的古气候和古环境信息。此次考察中,考察队员经过近20天的不懈努力,在南极“冰盖之巅”——海拔4093米的冰穹A地区钻取了一支超过130米长的冰芯,创造了冰穹A地区浅冰芯钻探的新纪录。通过研究这支冰芯,可以追溯过去五六千年以来的地球环境变化。

  同时,为今后在冰穹A地区钻取地下3000多米处的深冰芯,开展100万年时间尺度内的全球变化研究,此次考察队在昆仑站附近建成了深冰芯钻探场地,这标志着我国在南极冰盖的深冰芯钻探即将拉开序幕。

  南极昆仑站开辟天文观测新“窗口”

  在天文学家眼中,冰穹A地区很可能是南极地区最好的天文观测台址。此次,考察队在中国南极昆仑站的天文观测站成功安装了一台频谱范围更宽的太赫兹傅立叶频谱仪,为我国在冰穹A地区开展天文观测开辟了新窗口。此外,考察队员还安装了“月光闪烁仪”等新的天文观测设备,并为下一次南极考察安装“施密特望远镜阵”完成了地基准备工作。

  陨石采集、冰下地形测绘取得重大突破

  格罗夫山地区是南极大陆上极少数有山脉峰峦凸露于冰盖的地区之一,此次南极考察是我国第五次派出队员对这一地区开展地质、测绘、冰川、环境、陨石回收等多学科综合考察。考察队共采集陨石1618块,总重量约为17公斤,使我国的南极陨石拥有量累计达到11452块。考察队员还在格罗夫山地区发现了新的陨石分布区。

  此外,测绘学者在此次考察中首次探测出格罗夫山局部地区的冰下地形,初步揭开了这一冰原岛峰地貌形态的神秘面纱。

  首次独立建成南极永久性验潮站

  考察队在中国南极中山站附近海域建立了一座数据实时传输永久性验潮站,这是我国首次独立建成的南极永久性验潮站,为我国监测南极海平面变化、开展全球气候变化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支撑平台。

  首次应用无人机开展大范围南极海冰观测

  考察期间,科考队员首次在南极应用无人机“雪燕”进行了大范围海冰观测实验。“雪燕”搭载传感器设备在南极中山站附近40公里海域内累计自主飞行39个架次、20余小时,获得了清晰的海冰形态图像和精确的海冰观测数据,为“雪龙”号破冰航行提供了参考。

  中山站极区空间环境实验室基本建成

  我国极地考察“十五”能力建设项目的重要内容之一——南极中山站极区地球空间环境实验室在此次考察期间基本建成,并已正式投入越冬观测。该实验室的建成,将使中山站对极区地球空间环境的探测范围由极隙区、极光带扩展到极盖区,可探测到的自然现象覆盖电离层和磁层,探测要素包含极光、电离层参量和空间等离子体波等关键要素,使南极中山站成为自主性更强、国际一流的极区地球空间环境观测站。

  首次开展大范围南极地物光谱采集

  光谱反射数据是研究地面物质特性的基本遥感资料。此次考察首次在南极长城站、中山站周边大范围开展了光谱测量工作,获得有关南极雪、冰、岩石、湖水、地衣等地面物质的大量光谱反射数据和图片资料。这些现场资料不仅有助于增加人们对南极地物反射特性的了解,也为我国编绘出首张高分辨率南极陆地“景观图”、精确展现南极洲地物分布情况提供了有力支持。

  首次在南大洋自主成功布放和回收潜标系统

  考察期间,考察队在南极第三大湾普里兹湾海域成功布放、回收一套潜标系统,该系统对南大洋的温度、盐度、流速等数据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持续观测,获取了理想的观测数据和样品。这是我国首次在南极成功布放并回收潜标系统,对于开展南极大陆周边海域海洋、海冰、大气之间的相互作用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来源:解放军报]

标签: 实验室
用户头像

作者:丰收秋天

总阅读量 353w+ 查看ta的文章

网友评论  0
为您推荐 精选资讯 最新资讯 新闻专题 更多推荐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仪器信息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仪器信息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获本网授权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仪器信息网"。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② 本网凡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③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两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默认仪器信息网有权转载。

使用积分打赏TA的文章

到积分加油站,赚取更多积分

谢谢您的赞赏,您的鼓励是我前进的动力~

打赏失败了~

评论成功+4积分

评论成功,积分获取达到限制

收藏成功
取消收藏成功
点赞成功
取消点赞成功

投票成功~

投票失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