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特利尔议定书(基加利修正案)》对中国生效三周年之际,“第三届含氟温室气体(F-gas)论坛—2035年国家自主贡献(NDC)目标和路径”于2024年9月13-14日在杭州圆满举行。会议由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浙江省化工研究院含氟温室气体替代及控制处理国家重点实验室联合主办,相关政府部门领导、各领域的专家、研究者以及企业代表等130人现场参会。华纳创新胡运兴、于海波、谈际良、张犇参加了本次会议。 北京大学胡建信教授、生态环境部大气环境司董文福处长、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杨坤院长首先进行了会议致辞,介绍了F-gas排放对气候变化的影响、F-gas排放控制的重要性,以及本次论坛关注的F-gas议题。 此次论坛聚焦2035年NDC目标,旨在探讨如何有效减少F-gas的排放,并促进可持续发展。与会人员讨论了以下关键议题:1. 面向2035年国家NDC目标的机遇和挑战。 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首席科学家徐华清研究员从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整体战略出发,分析了包括含氟气体在内的非二氧化碳在2035年前的管控措施和减排潜力。浙江省化工研究院教授级高工张建君分享了各类含氟气体的有潜力的低碳替代品和减排技术。清华大学王宝龙教授介绍了制冷和空调行业不同制冷剂直接减排与能效提升协同的评估结果。2. 数据报告、监测和数据模型。 来自不同高校和研究所的五位研究者——方雪坤(浙江大学)、张艳利(中科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李庆(复旦大学)、朱雷(南方科技大学)、安民得(麻省理工学院)——分享了不同区域或监测站点臭氧消耗物质(ODS)和F-gas的排放监测数据、模型反演排放结果,以及校核对比结果,介绍了对中国不同地区ODS和F-gas的来源、变化趋势的分析结论。其中,浙江大学(上黄观测点)、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复旦大学及南方科技大学(深圳天文台AGAGE站点)等单位均使用我司产品天霁ODS5-Pro高精度ODS与含氟温室气体分析系统,成功开展了连续自动在线监测和离线样品分析工作,为国际公约履约成效评估提供了可靠的数据支撑。 3. 替代减排技术及其环境、经济与社会影响评估。 金立印(复旦大学)、王飞(海尔空调性能创新研究所)、张网(应急管理部天津消防研究所)等三位报告人主要关注自然工质R290(丙烷)制冷剂的研发与应用,深入交流了R290的市场化推广、R290的物性和应用技术、R290的燃爆特征和引燃实验结果等。围绕HFOs、HCFOs及其混合工质,欧阳洪生(浙江省化工研究院)、金霄(大金氟化工(中国)有限公司)、钟毅(艾杰旭化工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分别介绍了高温和低温热泵冷媒工质,以及R474A(包含R1132(E),CHF=CHF)、AMOLEAR 1224yd(HCFO-1224yd(Z),CF3-CF=CHCl)等新型制冷剂的性能对比和分析结果。4. F-gas生命周期管理。 以生命周期管理为主题,任天择(大金氟化工(中国)有限公司)和胡俊杰(生态环境部固体废物与化学品管理技术中心)分别介绍了日本和中国的F-gas“回收-再生-销毁”体系的循环利用生态、管理策略等。以中国碳中和目标为导向,张泽宸(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碳达峰碳中和研究中心)分析了该目标下的氢氟碳化物削减路径和要求;鲁成钢(生态环境部对外合作与交流中心)结合国际碳市场和中国碳定价政策体系,探讨了F-gas的减排阻碍和机遇;胡建信(北京大学)分享了F-gas的近零排放控制战略,强调了F-gas加速减排的重要性。 来自大学和中科院18位研究生针对履行《蒙特利尔议定书》的健康效益、监测、排放和溯源、排放源管理和末端治理等方面进行了学术交流,展示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最后,浙江省化工研究院副院长刘武灿、能源基金会工业项目主管郑坦、生态环境部对外合作与交流中心杨礼荣总工就本届论坛内容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后续展望。论坛的成功举办标志着政府、高校、企业等各方在履行《蒙特利尔议定书》、应对气候变化、保护全球生态环境方面的团结与努力。与会代表一致表示,将继续携手合作,共同推进F-gas减排,为2035年NDC目标和F-gas减排工作提供科学依据与政策建议,朝着可持续发展的美好未来迈进。此外,来自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方科技大学、浙江大学、北京交通大学、中科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等单位的7位研究生还获得了华纳创新颁发的优秀研究生报告奖。
企业动态
2024.09.20
1994 年12月19日,联合国大会宣布 9 月 16 日为保护臭氧层国际日(International Ozone Day),以纪念 1987 年签署《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第 49/114 号决议)的日期。 以下是国际臭氧层保护日由来的几个关键点:一、臭氧层的重要性: 臭氧层位于地球大气的平流层中,能够吸收太阳辐射中的大部分紫外线,保护地球上的生命免受有害辐射的影响。图片来自:20个关于臭氧层的问题与答案(2022年更新版),陈子薇翻译二、臭氧层损耗的认识: 20世纪70年代,科学家们发现氟氯化碳(CFCs)等化学物质会损耗臭氧层,导致臭氧层空洞的形成。随着研究的深入,这一问题引起了全球的广泛关注。图片来自:20个关于臭氧层的问题与答案(2022年更新版),陈子薇翻译三、国际合作: 1985年3月22日,世界气象组织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召开会议,讨论臭氧层的损耗问题,形成了《维也纳保护臭氧层公约》,为进一步落实淘汰减排消耗臭氧层物质,1987年9月16日于加拿大达成《蒙特利尔议定书》。1990年在中国和挪威等国的促进下达成了第一个体现“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蒙特利尔议定书(伦敦修正案)》。================ 国际臭氧层保护日的主题每年都会有所不同,旨在强调保护臭氧层的重要性以及全球合作的必要性。2024年的主题为:《蒙特利尔议定书》:推进气候行动。值此保护臭氧层国际日之际,让我们致力于与地球和平相处。让我们致力于在《蒙特利尔议定书》取得成功的基础上再接再厉,展示国际精诚合作可臻至何等成就。联合国秘书长安东尼奥·古特雷斯
企业动态
2024.09.18
多孔碳材料是一种具有高比表面积、优异的导电性、物理和化学稳定性、气液渗透性、孔结构可调控等优点的碳化材料。它们广泛应用于能源存储和转换、催化、吸附分离等领域。多孔碳材料的制备方法多样,包括使用天然物质或合成高分子作为前驱体,通过碳化和活化过程来制备。这些材料不仅具有良好的化学稳定性,而且其孔隙结构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调控,以适应不同的应用需求。例如,在能源存储领域,如电池和超级电容器中,多孔碳材料可以提供更大的表面积和更多的活性位点,从而提高能量存储的效率和容量。多孔碳材料因其独特的孔隙结构而具有高比表面积和优异的吸附性能,这些特性使得它们在能源存储、催化和环境治理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然而,这些材料的结构和性能在制备过程中非常容易受到损害,尤其是在干燥过程中。临界点干燥技术通过避免表面张力的影响,能够有效保持多孔碳材料的微观结构,从而保留其性能。临界点干燥技术还可用于多孔炭纳米材料样品在扫描电镜(SEM)观察前的干燥,在SEM分析前,样本需要经过干燥处理以确保与显微镜的真空环境兼容。传统的干燥方法可能会导致样本的表面结构因表面张力而受损,而临界点干燥能够在没有表面张力的情况下完成干燥过程,从而保护样本的表面细节,这对于研究多孔炭纳米材料的表面形态至关重要。临界点干燥仪在多孔碳材料的制备和分析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不仅有助于保持材料的性能,还有助于提高材料分析的准确性。华纳创新是美国Tousimis临界点干燥仪的中国总代理和技术服务伙伴,负责Tousimis临界点干燥仪在国内的销售和售后服务,Tousimis专注于临界点干燥仪60余年,在临界点干燥领域处于领先地位,客户遍布全球各个领域。
应用实例
2024.02.29
热敏性材料因其独特的温度响应特性,在工业、科研、日常生活和光学等多个领域都有着重要的应用。随着科技的发展,热敏性材料的功能和应用范围预计将进一步扩展。热敏性材料在加工和储存过程中,水分的存在可能会导致其性质不稳定,甚至分解。通过干燥,可以去除这些水分,确保材料的稳定性和延长其使用寿命。在许多化学合成和药物制备过程中,热敏性材料需要保持高纯度。干燥过程中除去多余的水分,有助于提高产品的纯度。对于一些热敏性材料,如聚合物和某些食品成分,干燥可以帮助改善其物理特性,如流动性和溶解性,这对于后续的加工和应用至关重要。干燥后的热敏性材料重量更轻,不易变质,便于长期储存和运输。由于热敏性材料对温度变化非常敏感,传统的干燥方法可能会导致其结构破坏。临界点干燥技术能够在没有表面张力的情况下完成干燥过程,避免了因表面张力引起的结构变形,这对于热敏性材料的微观结构保护尤为重要。对于需要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的热敏性材料样本,临界点干燥技术能够有效地保持样本的表面结构,使其在从液态变为气态时不受表面张力的影响。这样可以确保样本在SEM分析时的完整性和准确性,从而获得更加可靠的分析结果。传统的干燥方法可能需要更多的预处理步骤和较长的干燥时间,而临界点干燥技术可以减少这些步骤和时间,提高实验效率。临界点干燥技术的应用不仅限于电池领域,还可以扩展到其他需要处理热敏性材料的领域,如生物组织、高分子材料等,有助于推动这些领域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综上所述,临界点干燥技术在处理热敏性材料方面具有显著优势,能够有效保护材料的结构,提高分析准确性,并提升实验效率。这些特点使得临界点干燥仪在热敏性材料的研究和开发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华纳创新是美国Tousimis临界点干燥仪的中国总代理和技术服务伙伴,负责Tousimis临界点干燥仪在国内的销售和售后服务,Tousimis专注于临界点干燥仪60余年,在临界点干燥领域处于领先地位,客户遍布全球各个领域。
应用实例
2024.02.28
纳米多孔材料的定义主要基于它们的孔隙大小,这些孔隙通常在纳米尺度范围内,即小于100纳米。根据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的分类,孔隙可以根据直径分为微孔(小于2纳米)、介孔或中孔(2至50纳米)和大孔(大于50纳米)。纳米多孔材料的孔隙结构提供了巨大的比表面积,这使得它们在吸附、催化、电子材料、光收集、能量传递以及分子传感等领域具有显著的应用前景。在能源存储领域,例如锂电池技术中,纳米多孔结构被用于提高电极材料的性能。这些材料可以通过不同的制备方法,如硬模板法,来制造具有特定孔隙结构的电极材料,从而提高电池的储能能力和循环稳定性。所以在常规干燥过程中,随着溶剂的蒸发,表面张力会在孔隙中产生压力,这可能导致孔壁塌陷,尤其是在孔径较小的情况下。这种塌陷会改变材料的孔隙结构,从而影响其性能,毛细管力也会在干燥过程中对纳米多孔材料造成损害。当液体从孔隙中被抽出时,产生的毛细管力可能会导致材料的收缩或结构变形。为了克服这些难点,研究人员采用了超临界干燥技术。这种技术涉及将温度和压力提升到超临界点,使得液体和气体的相界消失,因此在去除溶剂时不会受到表面张力的影响。超临界干燥可以有效保持纳米多孔材料的原始结构和形态,是制备这类材料的重要技术之一。临界点干燥技术在纳米多孔材料的应用有以下几点制备纳米颗粒:超临界流体干燥技术在水难溶性药物纳米颗粒的制备中得到了应用。这种技术可以根据药物在超临界流体中的溶解性,通过溶剂法和反溶剂法来制备纳米颗粒。利用超临界流体干燥技术制备的纳米颗粒具有粒径小、有机溶剂残留少、形貌可控性高等优点。结合溶胶-凝胶法:超临界干燥技术可以与溶胶-凝胶法结合使用,以制备纳米多孔材料。这种方法可以避免在普通干燥条件下由于表面张力造成的骨架坍缩,从而在维持骨架结构的前提下完成湿凝胶向气凝胶的转变。制备多孔材料:有研究提出了两种新型的超临界干燥技术用于制备多孔材料。这些材料因其良好的吸附性能、催化性能以及稳定性和耐用性,在催化、环保、能源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热防护材料:在新一代航天飞行器的轻质、高效隔热需求中,酚醛树脂基纳米多孔材料(PNM)被视为新型热防护材料。其传统制备方法中通常需要使用超临界干燥技术,尽管这种方法的制备周期长、成本高。纳米多孔材料在干燥过程中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保持其微观结构的稳定性,而超临界干燥技术提供了一种有效的解决方案。通过这种先进的干燥方法,可以在不损害材料性能的前提下,实现纳米多孔材料的干燥。华纳创新是美国Tousimis临界点干燥仪的中国总代理和技术服务伙伴,负责Tousimis临界点干燥仪在国内的销售和售后服务,Tousimis专注于临界点干燥仪60余年,在临界点干燥领域处于领先地位,客户遍布全球各个领域。
应用实例
2024.02.27
超临界干燥仪是一种利用超临界流体的特性来干燥多孔材料的技术,气凝胶是一类具有高比表面积、低密度和低热导率的材料,它们在建筑绝缘、催化和传感器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超临界干燥技术能够在不引起收缩或碎裂的情况下,有效地保持气凝胶的多孔结构。临界点干燥技术在气凝胶领域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不仅能够保持气凝胶的多孔结构,提高干燥效率,还能够扩展气凝胶的应用范围并优化干燥介质的选择。这些优势使得临界点干燥技术成为气凝胶生产中不可或缺的关键技术之一。气凝胶是一种具有高孔隙率、低密度和高比表面积的材料,广泛应用于隔热、隔音、催化和电化学等领域。在气凝胶的生产过程中,干燥步骤是关键技术之一,因为它直接影响到气凝胶的最终结构和性能。临界点干燥技术通过控制压力和温度,使溶剂达到超临界状态,从而消除表面张力,避免在干燥过程中对气凝胶骨架结构的破坏。传统的干燥方法如空气干燥或冷冻干燥,可能会因为表面张力和毛细管力的作用导致气凝胶结构的收缩或塌陷。而临界点干燥技术能够在没有表面张力的情况下完成干燥过程,从而保持气凝胶的体积和结构不变,这对于制备具有精确控制的微观结构和优异性能的气凝胶至关重要。由于临界点干燥技术能够有效保持气凝胶的结构完整性,这使得气凝胶可以更好地应用于那些要求高比表面积和良好孔隙结构的领域,如高效吸附材料、传感器、能量存储和转换等。此外,这种干燥技术还有助于提高气凝胶的机械强度和热稳定性,进一步扩展了其应用前景。在实际应用中,二氧化碳是一种常用的干燥介质,因为其临界点相对较低,容易达到超临界状态。使用二氧化碳超临界干燥技术可以有效地减少干燥时间,提高生产效率,并且二氧化碳是一种非毒性、环境友好的物质,有利于实现绿色生产。临界点干燥仪在干燥气凝胶的过程中,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步骤:溶剂替换:需要将气凝胶中的原始液体溶剂逐步替换为适合进行超临界处理的流体,通常是液态的二氧化碳。这一步是通过使二氧化碳在高压下渗透进入凝胶中,同时排出凝胶孔隙中的原溶剂来完成的。达到超临界状态:将含有气凝胶的密闭容器加热和加压,使其中的二氧化碳达到超临界状态。超临界状态下的物质既不是液体也不是气体,没有表面张力,从而避免了在干燥过程中因表面张力造成的结构损坏。缓慢释放压力:在保持温度的同时,缓慢降低压力,使得二氧化碳从超临界状态过渡到气态,并将溶剂从气凝胶中带出,完成干燥过程。环境控制:整个过程中需严格控制环境参数,如温度、压力和时间,确保干燥过程温和且可控,防止气凝胶结构的破坏。应力管理:由于干燥过程中凝胶结构会承受巨大的应力,所以必须采取相应措施来减少收缩和开裂的风险,以保持气凝胶的结构和性能。样品取出:待压力回到大气压后,可以安全地从干燥仪器中取出干燥后的气凝胶样品。后处理:根据最终应用需求,可能还需要对气凝胶进行进一步的处理或者功能化。需要注意的是,临界点干燥技术是气凝胶干燥方法中较为先进的一种技术,因其能够在不破坏气凝胶多孔结构的前提下有效移除凝胶中的溶剂,从而获得具有优异性能的气凝胶材料。这一技术特别适用于那些对孔隙结构要求严格的高性能气凝胶材料的制备。华纳创新是美国Tousimis临界点干燥仪的中国总代理和技术服务伙伴,负责Tousimis临界点干燥仪在国内的销售和售后服务,Tousimis专注于临界点干燥仪60余年,在临界点干燥领域处于领先地位,客户遍布全球各个领域。
应用实例
2024.02.26
如今,采用CO2超临界处理(Supercritical Processing)MOF或者COF是一个非常有前景的提供MOF或COF比表面积的方法,国际上各个著名MOF领域专家,例如UCLA的Omar M. Yaghi课题组,美国西北大学Joseph T. 课题组,洪茂椿院士课题组、陈小明院士课题组等都使用了Tousimis临界点干燥仪来处理MOF,大大提高了MOF的比表面积和性能。例如美国西北大学的Joseph T. Hupp课题组采用CO2超临界处理MOF材料IRMOF-16,获得了比表面高达1910m2/g。图1 MOF材料采用CO2超临界活化与传统方法活化的N2吸附曲线对比图,从图1中可以发现,CO2超临界活化获得的MOF材料比表面积是传统方法的4倍之多。 美国加州大学的Omar M. Yaghi课题组对储氢MOF材料进行超临界活化处理,与传统方法相比,采用了超临界点干燥处理的储氢MOF材料表面积大幅提高,其在常温低压下的储氢性能得到了显著增强。图2 图2中红色曲线为采用CO2超临界活化MOF的储氢测试曲线,绿色和蓝色为传统方法活化MOF后的储氢测试曲线。从图2中可以发现超临界活化后的MOF材料储氢性能大幅提高。 其他文献表明,采用CO2超临界处理MOF材料后,其N2吸附能力相比传统方法活化大大提高,从而证明了CO2超临界点干燥MOF材料后,其比表面积得到了显著提高。图3 图3中的黑线为CO2超临界点活化后的MOF材料N2吸附曲线,红线为传统方法活化后MOF材料N2吸附曲线 总上所述,采用Tousimis临界点干燥仪处理MOF材料后,相比传统方法处理,其比表面积能够大幅等到提高,从而能够提升MOF的吸附性能、储氢性能等各项性能。该方法是一个处理MOF/COF材料的有效手段,能够排除在孔径里的溶剂分子,从而可以提高比表面积,大幅提升MOF等介孔材料的各项性能。华纳创新是美国Tousimis临界点干燥仪的中国总代理和技术服务伙伴,负责Tousimis临界点干燥仪在国内的销售和售后服务,Tousimis专注于临界点干燥仪60余年,在临界点干燥领域处于领先地位,客户遍布全球各个领域。
参数原理
2024.02.22
临界点干燥法是一种消除了物相界面(液相/气相),也就是消除了表面张力来源的干燥方法。这种方法由于没有表面张力的影响,所以样品不易收缩和损伤,此法所用的仪器结构不甚复杂,操作较为方便,所用的时间也不算长,一般约2h左右即可完成,所以,是最为常用的方法。 物质的临界点是1822年由Charles cagridde La Tour发现的。他将不同的液体分别装进玻璃试管并密封起来,然后一边转动一边加热,这时,他发现随着温度的升高,试管内的液相和气相之间的弯月面开始变得模糊起来,只有在试管冷却之后,弯月面才又重新出现。每种液体都存在某一温度,在这一温度时,液相的弯月面完全消失。 那么,弯月面的消失意味着什么呢?它意味着液相和气相之间的界面没有了,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在密封的容器里,液体受热膨胀,而气体本身被压缩,最后在某一特定的温度和压力下,液体由于膨胀,气体由于被压缩而使两者的密度相同,因而相互混合成一种均一的流体,原先存在它们之间的弯月面(即液面)就消失了,表面张力也自然消失了。因此,所谓临界点,就是指使物质的气态和液态两相之间达到相同密度,成为均一流体状态时的温度和压力的总称。此时的温度称临界温度;此时的压力称临界压力。 不同的物质都有其特定的临界点,一般用于扫描电镜样品临界点干燥的置换剂的临界温度和压力。如果在临界点进行干燥,由于表面张力消失就不会造成样品表面的损伤。但进行临界点干燥,需用专用的临界点干燥器。具体处理步骤如下: 固定脱水 按透射电镜常规制样方法进行。纯丙酮置换乙醇 如样品是用乙醇脱水的,在脱水至100%后,用纯丙酮置换15~20min。中间液处理 即在用丙酮置换乙醇后,用醋酸异戊酯(乙酸异戊B8)处理15-80min(也可以过夜)置换丙酶。由于醋酸异戊酯与液态二氧化碳能互溶,使液态二氧化碳容易渗入样品中。装样 将样品从醋酸异戊酯中挑入(或倒入)样品笼中,用滤纸吸去样品笼外围的醋酸异戊酯,然后连笼移入仪器的样品杯(高压容器)内,盖上盖并拧紧以防漏气。(注:在装样前,应先打开仪器电源,将温度调节设定在0℃处预冷10~15min,以保证液态二氧化碳有足够量进入样品杯中)。注入液体二氧化碳 依次打开二氧化碳钢瓶排气阀和仪器的进气阀在0~10℃下,向样品杯注入液体二氧化碳。漂洗 当液体二氧化碳充至样品杯容积的50%(通过刻度尺观察,以液面超过样品笼为度)时,关闭仪器进气阀,静置15~20min,让醋酸异戊酯向液态二氧化碳中充分扩散,然后,打开仪器排气流量计阀门和进气阀门,让其边排气边充液10min左右,(让含有醋酸异戊酯的二氧化碳排出和充入新鲜的液态二氧化碳)再关闭排气阀;继续充入液体二氧化碳至样品杯的80%左右,关闭进液阀,停止充液。加温置换 将温度调节设定在20℃处经15~20min后,由于温度升高,杯内液体二氧化碳逐渐气化,因此,压力也随之上升至7000Pa左右,样品中的醋酸异戊酯将与二氧化碳充分置换。 气化 将温度旋钮调至临界温度以上(35~40℃),此时随着温度升高,样品杯内的压力也逐渐增加,达到二氧化碳的临介点,界面也随之消失。当压力达到7134Pa时,经5min后,即可排气。排气 在保持温度不变的条件下(即不关电源),打开流量计的排气阀门,以1.0~1.51/min的速度排气(速度慢些更好)。约经45~60min后,排气完毕,样品杯的压力下降到零,将温度调节至室温约5rain后,即可取出样品装台镀膜(若不能立即装台,应置于干燥器内保存)。临界点干燥的成败如何;与每一步的操作有很大关系,因此,操作时应注意以下事项: 在样品放进样品杯前,样品杯应预先冷却至0~10℃,因为温度过高,充入的液体二氧化碳会立即气化膨胀,压力增加,妨碍二氧化碳液体继续进入样品杯。样品不宜过湿,但也不能让其表面干涸,应在半干半湿时送入样品杯。因为过湿表明乙酸异戊脂太多会干燥后样品仍含有乙酸异戊脂,影响干燥效果。而过干又会因空气干燥而造成样品己变形,再进行临介点干燥也没有意义了。一次加入的样品不宜过多,以免带进过多的中间液,使样品干燥不完全,另外,样品过多使二氧化碳量充入不足而达不到临界点。充入液体二氧化碳的量要足。因为充液量不足,达不到临界值,起不到临界点干燥作用,一般充液量应达样品杯容积的2/3左右。在加温气化时,实际操作温度应超过临界值,以保证达到充分的临界状态。"开"、"闭"阀门时,动作要轻缓,尽量防止二氧化碳液对样品产生突然冲击而造成样品损伤。因此,样品笼的上下应垫上一层镜头纸或滤纸。排气速度也应尽量缓慢,一般放气时间应在.4Omin以上,有时也可以放气过夜或过中午。二氧化碳临界点干燥法除用液体二氧化碳外,也有用固体二氧化碳(干冰)作干燥介质的。与液体二氧化碳比较,固体二氧化碳有以下优点: 有利于微小样品的干燥,例如像玻璃片上的游离细胞,若用液体二氧化碳干燥,由于二氧化碳气体急剧地喷入样品杯内很可能使样品被吹掉,而用固体二氧化碳干燥,则完全没有这种危险。不需要用钢瓶,钢瓶很重,搬运麻烦;用固体二氧化碳时,有适当大小的保温瓶(如冰壶)就可以了,因此很方便。能保证二氧化碳装满样品室,即使用固体二氧化碳时,每次都能准确地放入足够酌量,而不会像使用液体二氧化碳时由于钢瓶中二氧化碳不足,充不进样品杯内,使样品干燥不完全而造成损伤。夏天使用方便 在使用液体二氧化碳时,若室温超过临界温度,液体二氧化碳难以从钢瓶进入样品室,而固体二氧化碳则不受室温高低的影响,即无论多热的天气也能放进足够量。不污染样品 使用液体时,往往由于钢瓶内有铁锈粉末充进样品杯而污染样品,而固体二氧化碳则无此种污染。 固体二氧化碳临界点干燥法除使用专门装置外,也可用任何一种液体临界点干燥器,不过由于液体临界点干燥器的样品室较小,操作起来不大方便。固体二氧化碳临界点干燥法的样品处理{固定、脱水等)与液体二氧化碳临界干燥法相同,所不同的是在于干燥时的具体操作。其操作步骤是:先将干冰用加热器切成样品杯容积大小的圆柱体(也可敲成碎块或粉末),放于样品笼的顶部,盖好样品杯盖,然后加热到15℃,使干冰熔化成液体二氧化碳,这时干燥器内的压力上升,再加热到40C,使液体二氧化碳逐渐气化,压力继续上升达到临界值,几分钟后即可排气(温度不变)。当气体全部排出,压力回到零后,即取出样品,装台镀膜观察。 华纳创新是美国Tousimis临界点干燥仪的中国总代理和技术服务伙伴,负责Tousimis临界点干燥仪在国内的销售和售后服务,Tousimis专注于临界点干燥仪60余年,在临界点干燥领域处于领先地位,客户遍布全球各个领域。
操作维护
2024.02.20
含卤气体主要包括氟氯碳化物(CFCs)、哈龙(Halons)、四氯化碳(CCl4)、甲基氯仿(CH3CCl3)、甲基溴(CH3Br)、氟氯烃(HCFCs)、氢氟碳化物(HFCs)、全氟化物(PFCs)、三氟化氮(NF3)、六氟化硫(SF6)等臭氧消耗物质和温室气体。2019年,含卤气体的辐射强迫达到0.41 W/m2,相当于CO2辐射强迫的19%。考虑到它们对气候变化的影响以及它们极低的大气环境浓度(ppt量级),对于含卤气体连续的高精度观测非常重要且难度极大。中国北部地区人口密集,是全世界最重要的氟化工、电解铝和氯碱工业生产基地之一,是含卤气体排放的重点地区,因此对于北部地区的四类F-gases(HFCs、PFCs、SF6和NF3)的排放估算也十分必要。本研究利用自主研发的高精度在线监测系统天霁 ODS5-pro系统,于2020年10月至2021年9月在北京上甸子大气本底站对36种含卤气体进行了连续的高精度监测,并对观测数据进一步筛分,得到了36种含卤气体的本底浓度和污染浓度,讨论了含卤气体抬升浓度之间的相关性。最后,根据观测数据结合种间相关法估算了2020-2021年中国北部地区HCFCs和F-gases的排放量,并将结果与全球排放量进行了比较,揭示了中国北部地区HCFCs和F-gases对全球排放的贡献。天霁ODS5-Pro系统由在线采样模块、分析系统、标气、辅助气组(氦气+氮气)和数据处理系统组成。其中分析系统由自组装的冷凝预浓缩模块和气相色谱-质谱检测模块组成。该系统在完成设计、组装和测试后,在北京上甸子大气本底站针对背景大气开展了为期1年(2020.10-2021.9)的实地观测试验;实现了36种含卤气体的有效分离和长期高精度监测,具体为大气浓度大于100ppt物种的精度约0.5%,大气浓度20-100 ppt物种的精度为0.5%~1%,大气浓度1~20 ppt物种的精度为1%~4%;大气浓度为0.1~1 ppt物种的精度为4%~9%。系统的准确度优于±0.5 %,检出限优于0.5 ppt。此外,天霁ODS5-pro系统与国际先进水平的Medusa GC-MS系统进行了同期比对实验。将两套系统间隔70 分钟以内的数据进行配对后,两套系统绝大部分物质的浓度偏差<3%,表现出良好的监测一致性,验证了天霁ODS5-pro系统的监测可靠性。表1 上甸子站2020年10月至2021年9月含卤气体的背景浓度和污染浓度所有35种含卤气体有25%-81%的有效数据被筛分为背景浓度。对于大多数已经被《蒙特利尔议定书》淘汰的物质(CFCs、哈龙和CH3CCl3), 59%-81%的测量结果被筛分为背景浓度。然而CCl4显示出高频率的污染事件,只有40%的测量结果被筛分为背景浓度。本研究中所有HCFCs的背景浓度数据量仅占总数据量的比例为27%-29%,反映出其在中国逐步淘汰过程中持续而强烈的排放。对于HFC-32、HFC-125、HFC-134a和HFC-227ea来说,其背景浓度数据量占比为27%-33%。此外,包括CH2Cl2、CHCl3和PCE在内的短寿命卤代烃(定义为在大气中寿命少于6个月的物质)的污染事件经常发生,其中背景浓度数据占比为25%-31%。在所有测量的含卤气体中,CH2Cl2的背景浓度数据量占比最低。图1 典型含卤气体大气抬升浓度间的相关性,以相关系数r表示,*表示两种物质在0.05水平上显著相关CFCs与其他物质之间的相关性较低,因为主要CFCs的污染浓度数据量占比仅为19%-25%,其相对背景浓度的抬升不到10%(表1)。HCFCs和HFCs的抬升浓度之间存在很强的相关性,反映出其在中国占主导地位的生产和消费,因此存在大量的人为排放。HFC-32与HFC-125具有较高的相关性,相关系数(r)为0.94。这一结果与之前Li et al.(2011) 和Kim et al.(2010)报道的低相关性不同。他们认为HFC-32和HFC-125主要来自工业生产过程中的逸散排放。本研究发现的强相关性证实了主要用作HCFC-22替代品的混合制冷剂R410A(HFC-32与HFC-125 质量比1:1)在中国房间空调得到了广泛使用。R410A的人为生产和消费已经成为HFC-32和HFC-125的主要排放源。此外,HFC-143a广泛存在于R404A和R507A的混合制冷剂中,因此与HFC-32和HFC-125的相关性较强,分别为0.70和0.76。在中国,HFC-23主要作为HCFC-22的工业生产过程副产物而排放。同样的,PFC-318主要在以HCFC-22为原料的四氟乙烯和其他含氟化学品的生产过程中产生和排放。HFC-23和PFC-318的抬升浓度相关性很强,为0.80,这暗示了它们均主要来源于与HCFC-22相关的氟化工行业的排放。氯甲烷类(包括CH3Cl、CH2Cl2、CHCl3和CCl4)与HCFCs和HFCs的抬升浓度相关性相对较强。在中国,氯甲烷类在各种工业过程中排放,其主要用作氟化学品生产的原料以及在人口稠密和工业化地区被广泛用作溶剂。本研究得出的相对较高的相关性可归因于工业区域氯甲烷类、HCFCs和HFCs排放的同源性。图2 2020年10月至2021年9月上甸子站观测对含卤气体排放的敏感性表2 利用种间相关法估算的2020-2021年中国北部地区F-gases和HCFCs的排放量aHCFC-22的排放量为数值反演法获得图3 (a)F-gases和(b)F-gases和HCFCs中各物质的CO2当量(CO2-eq)排放的占比表3 2020-2021年中国北部地区CO2-eq排放量以及对2020年全球含卤气体排放量的贡献排放敏感性分析结果(图2)表明,上甸子站的观测对中国北部地区12个省份的排放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因此,采用种间相关法,以HCFC-22和CO为参考物估算了中国北部地区F-gases和HCFCs的排放量。结果表明,2020-2021年中国北部地区F-gases的CO2-eq排放量达到181±18 Tg /yr。在估算的四类F-gases中,SF6的CO2-eq排放量的占比最高(24%),其次是HFC-23(22%)、HFC-125(17%)、HFC-134a(13%)、NF3(10%)、CF4(5.9%)、HFC-143a(3.9%)、HFC-32(3.4%)和HFC-152a(0.2%)。如果将HCFCs的排放纳入其中,HCFC-22由于其巨大的实物吨排放量而贡献F-gases和HCFCs总CO2-eq排放量的42%,接近一半。因此,进一步减少HCFCs的排放将有助于臭氧层的恢复,并对减缓气候变化起到积极作用。与全球排放量进行比较后发现,仅中国北部地区的NF3、SF6和HCFCs的占全球排放的比例就高达20-40%,表明中国整个地区上述物质的排放量可能占全球排放的一半以上。因此,中国减缓NF3、SF6和HCFCs的排放将对全球的减排进程产生重要影响。中国北部地区有意生产的HFCs的排放量占全球排放的比例较低(<15%),而工业副产物HFC-23的贡献比例相对较高,为19%。文章信息研究成果以“In Situ Observations of Halogenated Gases at the Shangdianzi Background Station and Emission Estimates for Northern China”为题已在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期刊上作为封面文章发表。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博士生伊丽颖为文章的第一作者,复旦大学姚波研究员和北京大学许伟光工程师为本文的通讯作者。该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9YFC0214502)的支持。文章链接: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est.3c00695文中引用的参考文献:1. Li, S.; Kim, J.; Kim, K. R., et al., Emissions of Halogenated Compounds in East Asia Determined from Measurements at Jeju Island, Korea. Environ. Sci. Technol. 2011, 45, (13), 5668-5675.2. Kim, J.; Li, S.; Kim, K. R., et al., Regional atmospheric emissions determined from measurements at Jeju Island, Korea: Halogenated compounds from China. Geophys. Res. Lett. 2010, 37, L12801.
企业动态
2024.02.01
为支撑我国《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履约监测工作,规范大气中消耗臭氧层物质(ODS)和氢氟碳化物(HFCs)自动监测,中国环境监测总站(以下简称总站)及时开展《背景大气中受控卤代化合物 低温预浓缩/气相色谱-质谱法 连续自动监测技术规范》(试行)的编制研究工作。在前期大量扎实工作的基础上,经公开征求意见后形成了《背景大气中受控卤代化合物 低温预浓缩/气相色谱-质谱法 连续自动监测技术规范(送审稿)》(试行)。2022年2月15日,受生态环境部生态环境监测司委托,总站召开送审稿专家论证会,来自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国家环境分析测试中心、天津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上海市环境监测中心的专家,以及生态环境部生态环境监测司、大气环境司的相关负责同志参会。与会领导和专家充分肯定了总站编制组开展的大量细致的研究工作,并建议修改完善文本材料后,尽快发布试行。以便早日将该项技术规范用于指导实际监测工作中,使背景大气中受控卤代化合物监测有据可依。下一步,总站将持续做好大气中受控卤代化合物监测相关工作,为有效支持履约管理决策及成效评估做好技术支持。来源:“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公众号
企业动态
2024.02.01
国际社会通过履行1987年达成的《蒙特利尔议定书》,在全球范围内实现了氟氯化碳(CFCs)和哈龙等消耗臭氧层物质的淘汰,平流层中的臭氧浓度正在逐渐恢复。2018年WMO/UNEP编著的臭氧科学评估报告中指出,中纬度地区和南极的臭氧层将分别在2040年和2060年前后恢复到1980年水平。但是一类未受国际公约管控的短寿命卤代烃延迟臭氧层恢复的影响开始突显,二氯甲烷是其中最主要的物质之一。与CFCs等物质相比,短寿命卤代烃的大气化学反应活性更强,不容易扩散传输至平流层。但南亚和东亚地区存在向平流层快速传输的通路,该地区的短寿命卤代烃排放量及其对臭氧层恢复的影响一直受到广泛关注。 环境学院与多方合作使用自上而下的排放估算研究方法对全球和中国尺度的二氯甲烷排放进行定量,并预测了二氯甲烷持续排放对臭氧层恢复的影响。研究者们利用全球5个AGAGE(Advanced Global Atmospheric Gases Experiment)背景站点的长期观测数据和12个盒子模型,通过数学反演揭示全球二氯甲烷排放的显著增长;同时利用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9个站点的长期观测数据,采用拉格朗日粒子模式(NAME)的后向轨迹足印,结合贝叶斯推断和马尔可夫蒙特卡洛的数学手段对中国的同期排放进行定量分析,发现过去十年中国二氯甲烷排放增长迅速,其全球占比由约三分之一增长到三分之二。研究认为,如果全球二氯甲烷的排放量按照过去十年的变化趋势进一步增长,可能使南极臭氧洞恢复时间延迟约5-30年。全球和中国二氯甲烷排放量 二氯甲烷是广泛应用的化工产品,控制二氯甲烷排放能有效防范其环境与健康风险。2021年10月,生态环境部将二氯甲烷纳入了《新污染物治理行动方案(征求意见稿)》。研究成果以“Rapid increase in dichloromethane emissions from China inferred through atmospheric observations”为题于2021年12月14日在线发表于《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博士生安民得为论文的第一作者,北京大学胡建信教授、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姚波研究员和英国布里斯托大学Matthew Rigby教授为文章的共同通讯作者。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1-27592-y研究背景: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长期致力于保护臭氧层研究和决策支持。1993年和1999年牵头编制的《中国逐步淘汰消耗臭氧层物质国家方案》及其修订版获得国务院批复并实施。团队还研究编写了中国十几个替代淘汰消耗臭氧层物质行业战略和计划,通过履行上述战略和计划淘汰了消耗臭氧层物质5万余吨/年;多名教师参与《蒙特利尔议定书》不同专家委员会工作;团队多次获得奖励,包括国家“保护臭氧层贡献奖”特别金奖、国外“Leadership in ODS Phaseout in Developing Countries”和UNEP多项奖励。
企业动态
2024.01.31
近日,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胡建信课题组联合英国布里斯托大学(University of Bristol)、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等机构,在《Nature Communication》期刊上发表题目为《Rapid increase in dichloromethane emissions from China inferred through atmospheric observations》的论文。该论文通过大气观测数据发现中国二氯甲烷(CH2Cl2)排放量正在快速增加,这可能会导致南极臭氧层的恢复过程被推迟。该论文通讯作者为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胡建信教授、中国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姚波研究员和英国布里斯托大学Matthew Rigby教授。Rapid increase in dichloromethane emissions from China inferred through atmospheric observationsAbstractWith the successful implementation of the Montreal Protocol on Substances that Deplete the Ozone Layer, the atmospheric abundance of ozone-depleting substances continues to decrease slowly and the Antarctic ozone hole is showing signs of recovery. However, growing emissions of unregulated short-lived anthropogenic chlorocarbons are offsetting some of these gains. Here, we report an increase in emissions from China of the industrially produced chlorocarbon, dichloromethane (CH2Cl2). The emissions grew from 231 (213–245) Gg yr−1 in 2011 to 628 (599–658) Gg yr−1 in 2019, with an average annual increase of 13 (12–15) %, primarily from eastern China. The overall increase in CH2Cl2 emissions from China has the same magnitude as the global emission rise of 354 (281−427) Gg yr−1 over the same period. If global CH2Cl2 emissions remain at 2019 levels, they could lead to a delay in Antarctic ozone recovery of around 5 years compared to a scenario with no CH2Cl2 emissions.摘要 随着《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的成功实施,臭氧消耗物质在大气中的丰度继续缓慢下降,南极臭氧空洞正在出现恢复的迹象。然而,不受管制的短寿命人为氯烃排放量的不断增加抵消了其中的一些收益。在此,我们报告了中国工业产生的二氯甲烷 (CH2Cl2) 排放量的增加。其排放量从2011年的231 (213-245) Gg yr-1增加到2019年的628 (599-658) Gg yr-1,年均增长为13 (12-15)%,而且主要来自中国东部。中国 CH2Cl2 排放总量的增加幅度与同期全球排放量增加幅度 354 (281-427) Gg yr−1相同。如果全球 CH2Cl2 排放量保持在2019年的水平,与没有 CH2Cl2 排放的情景相比,它们可能导致南极臭氧恢复延迟约 5 年。ReferenceAn, M., Western, L.M., Say, D. et al. Rapid increase in dichloromethane emissions from China inferred through atmospheric observations. Nature Communnications 12, 7279 (2021). 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1-27592-y(Published)
企业动态
2024.01.31
“第二届含氟温室气体论坛——履行《基加利修正案》的科学与技术”在北京大学顺利召开。会上北京交通大学吴婧副教授作了题为“氢氟碳化物(HFCs)网格化排放清单构建及降解产物研究”的精彩报告。吴婧副教授在汇报中从基于物质流的网格化排放清单核算方法研究及模型构建、中国网格化排放清单建立及环境效应分析、降解产物三氟乙酸(TFA)大气监测及环境行为研究等三个方面作了详细报告。图1 吴婧副教授作报告吴婧副教授首先介绍了国家级、省级、网格化含氟温室气体排放清单核算方法以及多尺度高分辨率排放源空间分配模式的动态网格化排放清单模型。构建的排放清单方法学及清单结果已应用于国家温室气体清单编制相关工作。图2 动态网格化排放模型的总体架构图应用该模型,吴婧副教授课题组建立了中国8种HFCs 2005-2060 年长时间序列的动态网格化(1 度×1 度)排放清单并分析了其环境效应。同时,通过将NAME正向模型的模拟浓度与观测浓度进行比较,以验证了建立的网格排放量的准确性。根据清单和分析结果,行业、物质和空间的排放变化特征如下:(1)实物、GWP排放的关键物质均为HFC-134a、HFC-32、HFC-125。(2)制冷空调行业始终是HFCs排放的主要行业,消防行业排放也不容忽视。(3)整体空间规律表现为东部高于西部、南方高于北方的特征;热点网格主要集中在上海、广东和北京。在环境影响方面,中国HFCs温室气体排放对全球贡献逐年升高;减排HFCs会显著减少气候影响,但替代可能加速降解产物三氟乙酸(TFA)的累积。此外,吴婧副教授探讨了含氟温室气体降解产物三氟乙酸(TFA)大气污染特征、气粒分配机制及来源归趋。2021-2022研究期间TFA年均大气浓度为1081.5 ± 724.7 pg m-3 。年均颗粒相质量分数为10.8 ± 9.8% ,更易分配在气相。全年TFA沉降通量约为489.70 ± 64.26 μg m-2 yr-1 ,湿沉降占总沉降的74.6%。
企业动态
2024.01.30
深圳天文台近日,我公司技术人员成功完成了南方科技大学环境学院天霁ODS5-PRO含氟温室气体及消耗臭氧层物质在线观测系统的安装和调试工作。仪器安装于风景秀美的深圳市国家气候观象台——深圳天文台,该站是南方科技大学同意支持环境学院建设的AGAGE(先进全球大气实验网络)深圳站点。AGAGE是全球温室气体与臭氧损耗物质观测技术最先进、覆盖最广泛、观测最系统、贡献最大的国际观测网络。该站点也将成为我国继北京上甸子站点后的第二个AGAGE站点。设备安装场地含氟温室气体及消耗臭氧层物质在线观测系统本次安装的“天霁ODS5-PRO含氟温室气体及消耗臭氧层物质在线观测系统”是AGAGE深圳站点的核心组成部分,该仪器在深圳站点的在线观测可以获得宝贵的大气受控卤代烃浓度变化数据,为我国履行《蒙特利尔议定书》《京都议定书》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此外,进一步结合模型研究华南及东南亚受控含卤气体的排放及变化,还可以回答区域环境问题,并对受控卤代烃的全球影响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我司技术人员与南方科技大学朱雷教授及博士生合影留念
应用实例
2024.01.30
上海复旦AGAGE东滩站点安装顺利结束2023-05-09 09:28 天霁ODS与含氟温室气体近期,天霁团队前往上海市崇明岛东滩成功完成了ODS5-PRO含氟温室气体及消耗臭氧层物质在线观测系统和SP900环境空气浓度标气配气系统的安装和调试工作,用于大气环境的本底监测、分析及环境空气浓度ODS和含氟温室气体标气的制备。仪器安装地点位于复旦大学长江河口湿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站-上海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两套系统配合可溯源至国际权威观测网络“先进的全球大气实验网(AGAGE)”的标气,可为本底和城市站点ODS和含氟气体在线及采样观测提供高精度、具有国际可比性的标气序列。本次安装是我司和复旦大学的合作项目,是AGAGE位于国内的第二个站点。本次安装的“天霁ODS5-PRO含氟温室气体及消耗臭氧层物质在线观测系统”是复旦AGAGE站点的核心组成部分,该仪器在上海站点的在线观测可以获得宝贵的大气受控卤代烃浓度变化数据,为我国履行《蒙特利尔议定书》《京都议定书》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此外,进一步结合模型研究华东受控含卤气体的排放及变化,还可以回答区域环境问题,并对受控卤代烃的全球影响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天霁团队自研的HN-SP900环境空气浓度标气配气系统,可为STD50标气提供洁净可靠的底气。通过天霁完善的标气标校体系,确保各物种浓度准确稳定且可追溯。上海复旦姚波教授团队以及天霁项目团队合照
应用实例
2024.01.30
北京时间2022年7月11日凌晨5点,人类有史以来最强大的太空望远镜——詹姆斯·韦布空间望远镜(James Webb Space Telescope, 简称JWST)发布了第一张经过官方处理的科学图像。这张前所未有的清晰宇宙图像标志着人类对宇宙的观察进入了新的红外时代,也引起了人们对韦布空间望远镜的更多兴趣。韦布望远镜首张经过官方处理的科学图像 韦布空间望远镜经历了二十五年研发,耗资100多亿美元,是集人类多领域顶尖科技于一身的强大观测仪器。它的主要观测波段为红外,这是因为来自早期宇宙的光在经过百亿年的红移后,大部分已经变成了红外线。但观测红外线是件麻烦事,所有具有温度的物体都会发射红外线,温度越高红外辐射就越强。为了观测到来自遥远宇宙深处的红外线,韦布的核心组件之一中红外成像仪(Mid-Infrared Instrument, MIRI)必须运行在低于7K(-266℃)的低温环境下,以抑制成像仪自身红外“噪音”的干扰,获得高质量的图片。这个温度甚至比韦布空间望远镜所在的空间温度(约36K)还要低30度,因此必须使用额外的制冷系统才能实现。 实现这样低的温度本身已经很不容易了,更何况韦布空间望远镜独自运行在距地球150万公里的L2拉格朗日点上。这套制冷系统还必须满足体积小、重量轻、可靠性高、振动低等一系列苛刻要求,才能保证韦布在十余年设计寿命内的稳定工作。韦布身上这套顶尖的制冷系统,便是被NASA工程师们称为“最强黑科技”的脉管式热声制冷系统。MIRI的超低温制冷装置 热声制冷是目前最先进的制冷方式之一,它利用热在弹性介质(常为高压惰性气体,如氦)中引起声学自激振荡的物理现象实现介质的压缩或膨胀,进而实现对热量的“搬运”达到制冷的效果。没看懂也没关系,总之与传统压缩机式制冷相比,热声制冷的优势在于装置结构非常紧凑,制冷效率高,并且几乎不需要机械运动部件,因此成为了韦布空间望远镜的不二选择。下面这张图就是韦布空间望远镜的脉管式热声制冷装置示意图,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研究一下。脉管式热声制冷装置示意图 “天霁”ODS5-PRO高精度环境空气破坏臭氧层物质(ODS)与含氟温室气体监测系统在对环境空气进行监测时,为了实现对四氟化碳、三氟化氮等痕量超低沸点(约-130℃)组分的有效捕集,制冷温度需要低于-200℃(73K)。这个温度虽然比韦布的7K高了不少,但也足以让空气液化了。为了满足在线监测系统对于可靠性的要求,“天霁”ODS5-PRO采用了和韦布空间望远镜同款的脉管式热声制冷系统。该系统极为小巧,却可以在10分钟内实现从室温到-200℃的急速制冷。相比于上一代压缩机制冷,该系统不需要外置压缩机和传统制冷剂,可集成在主机内部,且制冷效率高,可靠性好。“天霁”ODS5-PRO超低温制冷系统 脉管式热声制冷系统的应用,使“天霁”ODS5-PRO分析精度、工作效率和可靠性均得到了有效保障。该低温技术源自工程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低温工程学重点实验室,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是真正的“中国创造”+“中国制造”。
参数原理
2024.01.26
2020年12月,华纳创新苏州公司成立,转眼间,公司已成立三周年,三载春夏秋冬流转,我们一起跨越山海,砥砺前行。在这新旧交替之际,公司召开了2023年总结及2024年工作规划会议,回顾过往,展望未来。 胡运兴总经理首先从2023年公司的发展情况,业绩,产品进展及挑战等方面总结了过去一年的得与失,同时对2024年的工作计划进行了详尽的阐述,表示我们将聚焦主营业务,深耕研发创新,加大市场拓展强化销售队伍;同时也要加强公司内部管理,加强过程管理和预算管控,并以绩效管理为导向,激励员工更大的发挥个人价值。胡总还提到了几个年度关键词:珍惜、努力、共享。我们要珍惜过往的经验,珍惜政府各项政策的扶持,珍惜这几年积累的基础;每个人要努力把本职工作做好,努力创造更好的业绩;同事们要共享信息和资源,公司也会建立更为完善的共享机制,利益共享。公司副总经理兼CTO于海波也从员工个人价值提升,工作能力、工作态度的提高,以及管理团队的能力建设等几方面对公司发展提出了建议和要求。2023年,公司也涌现出了一批表现优异的员工,他们以自己在专业技能上的卓越表现、在本职工作中的敬业勤恳,在公司取得的各项成绩中所付出的贡献,证明了自己,也赢得了同事们的尊重和认可。公司为这些做出突出贡献的员工颁发了奖励,希望2024年这些同事能继续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发光发热,也希望华纳的同仁们能以他们为标杆,向榜样看齐,同心同力,共创佳绩。 · 勤奋工作奖王宇晨 张犇 支大彪 ·优秀业绩奖刘宇杰 刘英雪 李羚左 冯中举 李崇 ·突出贡献奖陈金宝 李建奎 陈丽曲 三年风雨兼程,我们一起跨越了无数的山海,感谢每一位同事的辛勤工作和不懈努力,今天我们站在新的起点上,让我们携手并进,迎接更多的挑战,创造更辉煌的明天。
企业动态
2024.01.25
第一类 鼓励类十一、石化化工9.氟材料:全氟烯醚等特种含氟单体,聚全氟乙丙烯、聚偏氟乙烯、聚三氟氯乙烯、乙烯-四氟乙烯共聚物等高品质氟树脂,氟醚橡胶、氟硅橡胶、四丙氟橡胶、高含氟量246氟橡胶等高性能氟橡胶,含氟润滑油脂,消耗臭氧潜能值(ODP)为零、全球变暖潜能值(GWP)低的消耗臭氧层物质(ODS)替代品,全氟辛基磺酰化合物(PFOS)、全氟辛酸(PFOA)及其盐类和相关化合物的替代品和替代技术开发和应用12.绿色高效技术:二氧化碳高效利用新技术开发与应用(包括二氧化碳-甲烷重整、二氧化碳加氢制化学品、二氧化碳制聚碳酸酯类和生物可降解塑料等高分子材料等),可再生能源制氢、副产氢替代煤制氢等清洁利用技术,四氯化碳、四氯化硅、甲基三氯硅烷、三甲基氯硅烷、三氟甲烷等副产物的综合利用十九、轻工11.新型锂原电池(锂二硫化铁、锂亚硫酰氯等),锂离子电池、半固态和全固态锂电池、燃料电池、钠离子电池、液流电池、新型结构(双极性、铅布水平、卷绕式、管式等)密封铅蓄电池、铅碳电池等新型电池和超级电容器,锂离子电池用三元和多元、磷酸铁锂等正极材料、中间相炭微球和硅碳等负极材料、单层与三层复合锂离子电池隔膜、氟代碳酸乙烯酯(FEC)等电解质与添加剂16.采用新型制冷剂替代氢氯氟碳化物(HCFC-22或R22)和氢氟碳化物(HFCs)的空调器和配件开发、制造,采用新型发泡剂替代氢氯氟碳化物(HCFC-141b)和氢氟碳化物(HFCs)的家用电器生产,采用新型发泡剂替代氢氯氟碳化物(HCFC-141b)和氢氟碳化物(HFCs)的硬质聚氨酯泡沫的生产与应用二十、纺织3.高性能纤维及制品的开发、生产、应用:碳纤维(CF)(拉伸强度≥4200MPa,弹性模量≥230GPa)、芳纶(AF)、芳砜纶(PSA)、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UHMWPE)(纺丝生产装置单线能力≥300吨/年,断裂强度≥40cN/dtex,初始模量≥1800cN/dtex)、聚苯硫醚纤维(PPS)、聚酰亚胺纤维(PI)、聚四氟乙烯纤维(PTFE)、聚苯并双噁唑纤维(PBO)、聚芳噁二唑纤维(POD)、聚醚醚酮纤维(PEEK)、聚2,5-二羟基-1,4-苯撑吡啶并二咪唑纤维(PIPD)等四十二、环境保护与资源节约综合利用1.大气污染物治理和碳减排:消耗臭氧层物质和氢氟碳化物替代品开发与利用,消耗臭氧层物质和氢氟碳化物处置技术开发与应用,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类产品替代和处置技术开发与应用,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削减与控制技术开发与应用......第二类 限制类四、石化化工6.起始规模小于3万吨/年、单线产能小于1万吨/年氰化钠(折100%),单线产能5000吨/年以下碳酸锂、氢氧化锂(回收利用除外),少钙焙烧工艺重铬酸钠,干法氟化铝、中低分子比冰晶石生产装置8.高毒、高残留以及对环境或农产品质量安全影响大的农药原药〔包括氟虫腈、丁硫克百威、氟苯虫酰胺、氰戊菊酯、乙酰甲胺磷、多菌灵、丁酰肼等〕生产装置12.氟化氢(HF,企业下游深加工产品配套自用、电子级及湿法磷酸配套除外)生产装置,初始规模小于20万吨/年、单套规模小于10万吨/年的甲基氯硅烷单体生产装置,10万吨/年以下(有机硅配套除外)和10万吨/年及以上、没有副产四氯化碳配套处置设施的甲烷氯化物生产装置,没有副产三氟甲烷配套处置设施的二氟一氯甲烷生产装置,可接受用途的六氟化硫(高纯级除外)生产装置,用作制冷剂、发泡剂等受控用途的二氟甲烷(HFC-32)、1,1,1,2-四氟乙烷(HFC-134a)、五氟乙烷(HFC-125)、1,1,1-三氟乙烷(HFC-143a)、1,1,1,3,3-五氟丙烷(HFC-245fa)生产装置(不含副产设施)十、医药2.青霉素工业盐、6-氨基青霉烷酸(6-APA)、7-氨基头孢烷酸(7-ACA)、7-氨基-3-去乙酰氧基头孢烷酸(7-ADCA)、青霉素V、氨苄青霉素、羟氨苄青霉素、头孢菌素C、土霉素、四环素、氯霉素、安乃近、扑热息痛、林可霉素、庆大霉素、双氢链霉素、丁胺卡那霉素、麦迪霉素、柱晶白霉素、环丙氟哌酸、氟哌酸、氟嗪酸、利福平、咖啡因、柯柯豆碱生产装置十二、轻工3.以含氢氯氟碳化物(HCFCs)和氢氟碳化物(HFCs)为制冷剂、发泡剂、灭火剂、溶剂、清洗剂、加工助剂等受控用途的聚氨酯泡沫塑料生产线、连续挤出聚苯乙烯泡沫塑料(XPS)生产线以及冰箱、冰柜、汽车空调器、工业商业用冷藏、制冷设备生产线十七、消防1.含全氟辛基磺酸及其衍生物的灭火剂第三类 淘汰类一、落后生产工艺装备(四)石化化工4.单线产能1万吨/年以下三聚磷酸钠、0.5万吨/年以下六偏磷酸钠、0.5万吨/年以下三氯化磷、3万吨/年以下饲料磷酸氢钙、5000吨/年以下工艺技术落后和污染严重的氢氟酸、湿法氟化铝及敞开式结晶氟盐生产装置10.用于制冷、发泡、清洗等受控用途的氯氟烃(CFCs)、含氢氯氟烃(HCFCs,作为下游化工产品原料的除外),用于清洗的1,1,1-三氯乙烷(甲基氯仿),主产四氯化碳(CTC)、以四氯化碳(CTC)为加工助剂的所有产品,以PFOA为加工助剂的含氟聚合物生产工艺,含滴滴涕的涂料、采用滴滴涕为原料非封闭生产三氯杀螨醇生产装置(根据国家履行国际公约总体计划要求进行淘汰)(六)有色金属10.铝用湿法氟化盐项目22.湿法生产电解用氟化稀土生产工艺23.2万吨(REO)/年以下混合型稀土矿山开发项目,5000吨(REO)/年以下的氟碳铈矿稀土矿山开发项目,500吨(REO)/年以下的离子型稀土矿山开发项目(九)医药7.使用氯氟烃(CFCs)作为气雾剂、推进剂、抛射剂或分散剂的医药用品生产工艺(根据国家履行国际公约总体计划要求进行淘汰)(十)机械10.以氯氟烃(CFCs)作为膨胀剂的烟丝膨胀设备生产线(十二)轻工14.以氯氟烃(CFCs)为制冷剂和发泡剂的冰箱、冰柜、汽车空调器、工业商业用冷藏、制冷设备生产线15.以氯氟烃(CFCs)为发泡剂的聚氨酯、聚乙烯、聚苯乙烯泡沫塑料生产17.以三氟三氯乙烷(CFC-113)和甲基氯仿(TCA)为清洗剂和溶剂的生产工艺二、落后产品(一)石化化工2.有害物质含量超标准的内墙、溶剂型木器、玩具、汽车、外墙涂料,含双对氯苯基三氯乙烷、三丁基锡、全氟辛酸及其盐类、全氟辛烷磺酸、红丹等有害物质的涂料5.高毒农药产品:六六六、二溴乙烷、丁酰肼、敌枯双、除草醚、杀虫脒、毒鼠强、氟乙酰胺、氟乙酸钠、二溴氯丙烷、治螟磷(苏化203)、磷胺、甘氟等6.根据国家履行国际公约总体计划要求进行淘汰的产品:氯丹、七氯、溴甲烷、滴滴涕、六氯苯、灭蚁灵、林丹、毒杀芬、艾氏剂、狄氏剂、异狄氏剂、硫丹、氟虫胺、十氯酮、α-六氯环己烷、β-六氯环己烷、六氯丁二烯、多氯联苯、五氯苯、六溴联苯、四溴二苯醚和五溴二苯醚、六溴二苯醚和七溴二苯醚、六溴环十二烷、全氟辛基磺酸及其盐类和全氟辛基磺酰氟、全氟己基磺酸(PFHxS)及其盐类和相关化合物、全氟辛酸(PFOA)及其盐类和相关化合物、十溴二苯醚、短链氯化石蜡、五氯苯酚及其盐类和酯类、多氯萘(豁免用途为限制类)(九)轻工25.以一氟二氯乙烷(HCFC-141b)为发泡剂生产冰箱冷柜产品、冷藏集装箱产品、电热水器产品(十)消防1.二氟一氯一溴甲烷灭火剂(简称1211灭火剂)、灭火系统及设备来源:国家发改委,氟化工整理
企业动态
2024.01.18
近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高灵敏度臭氧层消耗物质连续检测分析仪》正式获得了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的立项批复。该项目由华纳创新(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作为项目牵头单位,复旦大学姚波老师作为项目负责人,项目执行期限为2023年12月至2026年11月,项目总经费2100万元(其中中央财政经费1000万元)。该项目将针对国际长期无臭氧层消耗物质(ODS)和含氟温室气体高精度高灵敏度商品化仪器的局限,以及我国ODS和含氟温室气体履约评估等的重要国家需求,突破除水、低温冷凝富集、国产高灵敏度GC/MS、国产串联质谱等关键技术,研发高灵敏度臭氧层消耗物质连续检测分析仪样机,并实现工程化、产业化推广,为环境、气象领域的业务化应用提供技术支撑。项目由华纳创新(北京)科技有限公司牵头,下设5个课题,分别涉及高灵敏度高精度臭氧层消耗物质连续检测方法研究和样机研制、高灵敏度高精度臭氧层消耗物质连续检测分析仪整机工程化和产业化、高灵敏度臭氧层消耗物质快速质谱分析仪研制与产业化、臭氧层消耗物质标样研制和量值传递技术研究、高灵敏度臭氧层消耗物质连续检测分析仪的应用示范。项目参与单位包括复旦大学、北京大学、苏州安益谱精密仪器有限公司、四川发展环境科学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杭州谱育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生态环境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中国环境监测总站、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囊括了国内在ODS和含氟温室气体相关领域开展研究、开发、监测、应用、标校的顶尖团队。华纳创新(Huanaco Innovation)是集设备制造、应用服务、国际贸易于一体的综合性创新企业集团,在多个细分市场处于领导地位。“天霁/TIANJI”是华纳创新(北京)科技有限公司的子品牌,服务于环境空气监测领域,提供从大气采样到高精度空气组分监测的完整解决方案。公司于2019~2022年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公约受控卤代烃减排成效评估和预测预警研究》,负责高精度ODS与含氟温室气体监测技术开发和产业化工作,成功研发天霁ODS5-PRO高精度ODS与含氟温室气体监测系统,实现了我国受控卤代烃监测从无到有的突破。目前天霁ODS5-PRO已成功应用在山东长岛国家大气背景站、福建武夷山国家大气背景站、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国家环境分析测试中心、南方科技大学-深圳天文台(AGAGE站点)、中科院广州地化所、深圳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站、复旦大学-上海东滩(AGAGE站点)、四川省生态环境厅温室气体站(绵阳、巴中,达州、九寨沟)、浙江大学上黄观测点、临安区域大气本底站等单位,进行在线空气监测或离线采样样品分析工作,为我国受控卤代烃监测、国家履约成效评估、碳中和温室气体排放量核算和相关领域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持。该项目的成功立项,体现了国家和业界对华纳创新在ODS与含氟温室气体分析领域技术实力的充分认可。华纳创新团队将在天霁ODS5-PRO成功研发和应用的基础上,研发监测物种更多、检出限更低的新一代高灵敏度高精度臭氧层消耗物质连续检测分析仪,实现我国在受控卤代烃监测仪器领域从追赶到领先的跨越式进步。
企业动态
2024.01.16
部分直接相关内容:(二)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逐年编制国家温室气体清单。实施甲烷排放控制行动方案,研究制定其他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排放控制行动方案。进一步发展全国碳市场,稳步扩大行业覆盖范围,丰富交易品种和方式,建设完善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五)持续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加强消耗臭氧层物质和氢氟碳化物环境管理。(二十二)践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构建绿色低碳产品标准、认证、标识体系,探索建立“碳普惠”等公众参与机制。(二十六)加强科技支撑。推进绿色低碳科技自立自强,创新生态环境科技体制机制,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二十七)加快数字赋能。加强温室气体、地下水、新污染物、噪声、海洋、辐射、农村环境等监测能力建设,实现降碳、减污、扩绿协同监测全覆盖。
企业动态
2024.01.15
胡孝依同学: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2021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消耗臭氧层物质排放反演,目前已在Environmental Pollution,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cotechnology期刊发表第一作者论文2篇。第一作者:Julián Villamayor通讯作者:Alfonso Saiz-Lopez通讯单位:Institute of Physical Chemistry Rocasolano文章链接:https://doi.org/10.1038/s41558-023-01671-y论文发表时间:2023年5月研究亮点1.首次量化了极短寿命卤代烃(VSLSs)对热带平流层底部臭氧层损耗的贡献程度达四分之一2.通过未来预测发现VSLSs在21世纪将对热带平流层底部的臭氧层损耗产生持续性影响3.未来需要进行人为源VSLSs的减排,以保护平流层底部的臭氧层(注:以上为这位同学的论文解读,非论文原作者意思)研究不足(或未来研究)1. 即便包含所有VSLS,仍存在近三分之一的臭氧变化率无法被解释,未来需要进一步探明未知的驱动因素2. 准确定量各种ODS的历史排放和预测未来排放对气候-化学模型的模拟结果至关重要(注:以上为这位同学的论文解读,非论文原作者意思)全文概要蒙特利尔议定书的成功履约,使得长寿命消耗臭氧层物质的生产消费和排放大幅削减,平流层臭氧开始恢复。然而,近期有研究表明热带平流层底部臭氧浓度在过去的20年内呈现持续性下降趋势,这可能会造成热带地区的紫外线辐射增强。极端寿命卤代烃(VSLS)可以进入平流层底部,造成臭氧损耗,但其对平流层底部臭氧损耗的贡献程度和化学机制尚未研究清楚。本研究使用化学-气候模型,模拟了无VSLS排放,包含所有VSLS排放,包含自然源VSLS排放和包含人为源VSLS排放四种情景下,平流层臭氧的历史变化。最后,本研究在RCP6.0和8.5情景下设计了人为源VSLS排放和减排情景,量化了人为源VSLS对未来臭氧变化的贡献程度。研究结果表明,VSLS排放可以解释近四分之一的热带平流层底部臭氧损耗趋势。人为源VSLS排放将在未来(直至2100年)对臭氧层造成持续性损耗,未来需要考虑减排人为源VSLS。背景介绍虽然平流层臭氧层开始恢复,但热带平流层底部的臭氧却在1998-2018年呈现持续性下降趋势,引发了对臭氧层保护和气候变化的担忧。随着长寿命消耗臭氧层物质的大幅削减,短寿命卤代烃(VSLS)成为了臭氧层恢复道路上的一大不确定性因素。大多数VSLS的寿命使得它们足以进入平流层底部,造成臭氧损耗。然而目前关于VSLS对平流层底部臭氧损耗的贡献程度和化学机制尚未了解清楚。本研究基于气候-化学模型,设计了多种对照模拟情景,量化了VSLS对1998-2018年间平流层底部臭氧损耗的贡献程度。最后,通过未来预测揭示了人为源VSLS将在21世纪造成持续性的臭氧损耗,未来需要考虑减排人为源VSLS。结果讨论1998-2018年热带平流层底部臭氧变化情况:(a)相对于1998-2018年平均水平的去季节性月均臭氧水平。黑线为观测,蓝线为包含所有VSLSs的模拟结果,橙线为无VSLS的模拟结果;(b)热带平流层底部臭氧水平变化率在垂直高度上的分布。黑线为观测,蓝线为包含所有VSLSs的模拟结果,橙线为无VSLS的模拟结果;(c)热带平流层底部臭氧水平变化率柱状图。灰色柱子为观测,蓝色柱子为包含所有VSLS的模拟结果(青色柱子和浅黄色柱子分别为仅包含自然源VSLS和仅包含人为源VSLS的模拟结果),橙色柱子为无VSLS的模拟结果。相比于不包含VSLS的模拟结果,包含所有VSLS的模拟结果与实际观测到的臭氧下降率更为符合,若不包含VSLS,会导致近四分之一的热带平流层底部臭氧损耗无法被解释。臭氧损耗反应速率模拟结果:(a)各卤素中间体对臭氧损耗反应速率的贡献量柱状堆积图。柱子上的百分比代表相对于无VSLS情景下,各物质反应速率的增量百分比。柱子的顶部的百分比是相对于无VSLS情景下,所有物质反映速率增量百分比之和;(b)各物质对1998-2018年臭氧水平相对。自然源VSLS排放造成的净臭氧损耗速率比无VSLS情景下高出6.2%,而人为源VSLS排放仅比无VSLS情景高出0.5%。包含所有VSLS排放造成的净损耗速率比无VSLS情景高出6.7%。相比于无VSLS情景,包含所有VSLS排放后,臭氧损耗的增量主要来自卤素催化损耗这一化学过程。热带平流层底部臭氧的未来预测:(a)在RCP8.5和RCP6.0情景下,未来(一直到2100年)臭氧水平相对于2018年的变化率;(b)RCP6.0且实施人为源VSLS减排情景下,臭氧变化率在水平和垂直高度上的分布情况;(c)同b,但在RCP8.5且不试试人为源减排。如果不减排人为源VSLSs,到2100年造成的热带平流层底部臭氧层损耗可能会额外增加近四分之一。ReferenceVillamayor, J., Iglesias-Suarez, F., Cuevas, C. A., Fernandez, R. P., Li, Q., Abalos, M., Hossaini, R., Chipperfield, M. P., Kinnison, D. E., Tilmes, S., Lamarque, J.-F. & Saiz-Lopez, A. Very short-lived halogens amplify ozone depletion trends in the tropical lower stratosphere. Nature Climate Change 13, 554-560, doi:10.1038/s41558-023-01671-y (2023).【方雪坤大气环境和全球变化课题组】方雪坤,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博士生导师,国家重大青年人才计划入选者。2014-2019年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担任博士后和研究员。研究领域为臭氧层保护、碳中和、全球环境变化等,特别是全球与区域的消耗臭氧层物质和温室气体的排放溯源及应对研究。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发表30多篇论文,包括2篇Nature共同一作,IF5=60.9)、2篇Nature Geoscience(一作并通讯,IF5=19.6)、1篇PNAS(通讯,IF5=12.78),篇均影响因子14.0。研究成果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和世界气象组织(WMO)《平流层臭氧科学评估》报告(每四年一次)正面引用。担任中国生态环境部《蒙特利尔议定书》履约专家组成员、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规划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2022年WMO臭氧层评估报告共同作者等。获2021年中国环境科学学会青年科学家奖。
企业动态
2024.01.12
我司工程师前往中科大安装Tousimis临界点干燥仪Tousimis成立于1962年,总部位于美国马里兰州Rockville, 拥有60余年的临界点干燥仪(Critical Point Dryers, CPD)设备制造经验。Tousimis自成立之初就一直致力于技术革新,引领着临界点干燥设备行业的发展。其临界点干燥仪因技术先进、操作简便、可靠性高而闻名世界,已在化工、材料、生物、制药,MEMS等领域广泛应用。华纳创新是Tousimis在中国的授权代理和技术服务合作伙伴,负责Tousimis临界点干燥仪在全国范围内的销售以及售后服务。我司工程师前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工程科学学院,安装Autosamdri®931临界点干燥仪,并给研究所相关人员培训使用方法。 Tousimis Autosamdri®931荣获2012年“今日显微学”创新奖。产品特点: 1.25"/2.5"/3.4"等多种样品室尺寸可选可自定义编写程序专利Stasis程序,可设置CO₂置换次数.便于其他较难干燥样品。更精准的程序控制,保证干燥结果可重复性。多种样品架可选,最小处理2µm样品。LCD触屏控制,全自动操作可用于无尘室,多种默认处理程序,也可自定义并重复使用,慢速充液功能,适用于各种易损样品。快速冷却,1.25”样品室冷却时间小于1min内置SOTER™冷凝器分离乙醇和CO₂消除静电。外置吹扫后过滤器便于更换,照明灯便于观察整个干燥过程。专利非机械式吹扫搅拌技术,免维护。保质期两年。 Tousimis干燥仪系列还有A系列,B系列,C系列等多种型号干燥仪,不同型号,满足客户不同需求。
企业动态
2024.01.11
天霁HN-ASA1双模正压大气采样器在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成功完成了模拟高海拔低温条件下的采样测试。测试分别模拟了珠峰大本营(海拔5100米、0.5大气压、-10℃)和前进营地(海拔6500米、0.42大气压、-20℃)的气压和温度条件,天霁HN-ASA1双模正压大气采样器在这些极端条件下均可以正常启动,并成功完成了气体样品的采集工作,采集的样品压力均可满足后续分析的要求。 这批采样器随“巅峰使命2022”第二次青藏科考北京大学分队赴珠峰进行高海拔空气采样工作。这是我国首次在珠峰营地开展针对甲烷和含氟气体的采样实验,所得数据对于珠峰地区乃至全球的温室气体浓度分布与传输状况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此前,天霁采样器还曾搭乘“雪龙号”极地考察船,在南极圆满完成了空气采样工作。天霁系列大气采样器专门为环境空气正压采样所开发,采用便携拉杆箱设计,携带方便,稳定可靠。采样器具有独特的抽气-充气双模式切换功能,在现场只需一台采样器即可完成采样罐的冲洗和采样,极大提高空气采样效率和样品可靠性。天霁大气采样器还提供全自动(ASP2)、多通道可编程(ASP8)等多个型号,并可选配流量控制、内置电池等模块,满足各种场景下的空气采样需求。
企业动态
2024.01.10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770号国务院关于修改《消耗臭氧层物质管理条例》的决定国务院决定对《消耗臭氧层物质管理条例》作如下修改:一、将第二条修改为:“本条例所称消耗臭氧层物质,是指列入《中国受控消耗臭氧层物质清单》的化学品。“《中国受控消耗臭氧层物质清单》由国务院生态环境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调整和公布。”二、将第四条修改为:“消耗臭氧层物质的管理工作应当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贯彻党和国家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国务院生态环境主管部门统一负责全国消耗臭氧层物质的监督管理工作。“国务院商务主管部门、海关总署等有关部门依照本条例的规定和各自的职责负责消耗臭氧层物质的有关监督管理工作。“地方人民政府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和商务等有关部门依照本条例的规定和各自的职责负责本行政区域消耗臭氧层物质的有关监督管理工作。”三、第五条增加一款,作为第二款:“禁止将国家已经淘汰的消耗臭氧层物质用于前款规定的用途。”原第二款改为第三款,修改为:“国务院生态环境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拟订《中国履行〈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国家方案》(以下简称国家方案),报国务院批准后实施。”四、将第十七条、第十九条合并,作为第十七条,修改为:“下列单位应当按照国务院生态环境主管部门的规定办理备案手续:“(一)消耗臭氧层物质的销售单位;“(二)从事含消耗臭氧层物质的制冷设备、制冷系统或者灭火系统的维修、报废处理等经营活动的单位;“(三)从事消耗臭氧层物质回收、再生利用或者销毁等经营活动的单位;“(四)国务院生态环境主管部门规定的不需要申请领取使用配额许可证的消耗臭氧层物质的使用单位。“前款第(一)项、第(二)项、第(四)项规定的单位向所在地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备案,第(三)项规定的单位向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备案。”五、将第二十条改为第十九条,第一款、第二款中的“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修改为“国务院生态环境主管部门”,第三款修改为:“从事消耗臭氧层物质回收、再生利用、销毁等经营活动的单位,以及生产过程中附带产生消耗臭氧层物质的单位,应当按照国务院生态环境主管部门的规定对消耗臭氧层物质进行无害化处置,不得直接排放。”六、将第二十一条改为第二十条,其中的“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修改为“国务院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增加一款,作为第二款:“生产、使用消耗臭氧层物质数量较大,以及生产过程中附带产生消耗臭氧层物质数量较大的单位,应当安装自动监测设备,与生态环境主管部门的监控设备联网,并保证监测设备正常运行,确保监测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具体办法由国务院生态环境主管部门规定。”七、将第三十一条改为第三十条,修改为:“无生产配额许可证生产消耗臭氧层物质的,由所在地生态环境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没收用于违法生产消耗臭氧层物质的原料、违法生产的消耗臭氧层物质和违法所得,拆除、销毁用于违法生产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设备、设施,并处100万元以上500万元以下的罚款。”八、将第三十二条改为第三十一条,修改为:“依照本条例规定应当申请领取使用配额许可证的单位无使用配额许可证使用消耗臭氧层物质,或者违反本条例规定将已淘汰的消耗臭氧层物质用于制冷剂、发泡剂、灭火剂、溶剂、清洗剂、加工助剂、杀虫剂、气雾剂、膨胀剂等用途的,由所在地生态环境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没收违法使用的消耗臭氧层物质、违法使用消耗臭氧层物质生产的产品和违法所得,并处20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并处50万元以上100万元以下的罚款,拆除、销毁用于违法使用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设备、设施。”九、将第三十三条改为第三十二条,修改为:“消耗臭氧层物质的生产、使用单位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生态环境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没收违法生产、使用的消耗臭氧层物质、违法使用消耗臭氧层物质生产的产品和违法所得,并处10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的罚款,报国务院生态环境主管部门核减其生产、使用配额数量;情节严重的,并处50万元以上100万元以下的罚款,报国务院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吊销其生产、使用配额许可证:“(一)超出生产配额许可证规定的品种、数量、期限生产消耗臭氧层物质的;“(二)超出生产配额许可证规定的用途生产或者销售消耗臭氧层物质的;“(三)超出使用配额许可证规定的品种、数量、用途、期限使用消耗臭氧层物质的。”十、将第三十五条改为第三十四条,修改为:“消耗臭氧层物质的生产、使用单位未按照规定采取必要的措施防止或者减少消耗臭氧层物质的泄漏和排放的,由所在地生态环境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处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拒不改正的,处10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的罚款,报国务院生态环境主管部门核减其生产、使用配额数量。”十一、将第三十六条改为第三十五条,修改为:“从事含消耗臭氧层物质的制冷设备、制冷系统或者灭火系统的维修、报废处理等经营活动的单位,未按照规定对消耗臭氧层物质进行回收、循环利用或者交由从事消耗臭氧层物质回收、再生利用、销毁等经营活动的单位进行无害化处置的,由所在地生态环境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处5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的罚款;拒不改正的,责令停产整治或者停业整治。”十二、将第三十七条改为第三十六条,修改为:“从事消耗臭氧层物质回收、再生利用、销毁等经营活动的单位,以及生产过程中附带产生消耗臭氧层物质的单位,未按照规定对消耗臭氧层物质进行无害化处置而直接排放的,由所在地生态环境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处10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的罚款;拒不改正的,责令停产整治或者停业整治。”十三、增加一条,作为第三十八条:“生产、使用消耗臭氧层物质数量较大,以及生产过程中附带产生消耗臭氧层物质数量较大的单位,未按照规定安装自动监测设备并与生态环境主管部门的监控设备联网,或者未保证监测设备正常运行导致监测数据不真实、不准确的,由所在地生态环境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处2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的罚款;拒不改正的,责令停产整治或者停业整治。”十四、将第四十条改为第三十九条,增加一款,作为第二款:“以欺骗、贿赂等不正当手段取得消耗臭氧层物质进出口配额、进出口审批单、进出口许可证的,由国家消耗臭氧层物质进出口管理机构、国务院商务主管部门依据职责撤销其进出口配额、进出口审批单、进出口许可证,3年内不得再次申请,并由所在地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处10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的罚款。”十五、将第三十九条改为第四十条,修改为:“拒绝、阻碍生态环境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的监督检查,或者在接受监督检查时弄虚作假的,由监督检查部门责令改正,处2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的罚款;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十六、增加一条,作为第四十一条:“因违反本条例规定受到行政处罚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记入信用记录,并向社会公布。”十七、对部分条文作以下修改:(一)将第六条、第七条、第十二条、第十四条、第二十二条中的“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第九条、第二十五条、第二十六条、第二十七条中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统一修改为“生态环境主管部门”;第二十八条中的“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修改为“国务院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修改为“地方人民政府生态环境主管部门”;第二十九条中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修改为“地方人民政府生态环境主管部门”;第三十四条中的“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修改为“所在地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修改为“国务院生态环境主管部门”;第三十八条中的“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修改为“所在地生态环境主管部门”,第(一)项中的“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修改为“生态环境主管部门”。(二)将第八条中的“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修改为“国务院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国家对在消耗臭氧层物质淘汰工作中做出突出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修改为“对在消耗臭氧层物质淘汰工作中做出突出成绩的单位和个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奖励”;第十条中的“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修改为“海关”,“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修改为“国务院生态环境主管部门”;第二十四条中的“《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实施检验检疫的进出境商品目录》”修改为“必须实施检验的进出口商品目录”,“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修改为“海关”。此外,对条文顺序作相应调整。本决定自2024年3月1日起施行。《消耗臭氧层物质管理条例》根据本决定作相应修改,重新公布
企业动态
2024.01.09
近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印发实施,消耗臭氧层物质和氢氟碳化物环境管理被纳入《意见》,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消耗臭氧层物质和氢氟碳化物环境管理工作的高度重视,为今后加强消耗臭氧层物质和氢氟碳化物环境管理明确了方向。中国为履行《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做出了重要贡献 为保护臭氧层,国际社会分别于1985年和1987年缔结了《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以下简称公约)以及《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以下简称议定书)。议定书是唯一一个全球197个国家全部加入的国际环境公约,被联合国历任秘书长称为迄今为止最成功的国际公约。中国于1989年加入公约,1991年加入议定书。30年来,中国切实履行议定书各项义务,2007年,中国比议定书规定提前两年半完成全氯氟烃和哈龙受控用途生产和使用的全面淘汰;2010年和2015年,按照履约要求分别如期实现四氯化碳和甲基氯仿,以及甲基溴受控用途生产和使用的全面淘汰。目前,中国正在淘汰最后一类消耗臭氧层物质含氢氯氟烃,按履约要求中国超额完成了2013年冻结、2015年淘汰10%和2020年淘汰35%的目标,正向2025年淘汰67.5%目标迈进。中国为臭氧层空洞的逐年愈合和恢复做出了重要贡献。由于绝大多数消耗臭氧层物质也是温室气体,淘汰消耗臭氧层物质同时也对减缓气候变化产生巨大效益。根据中美等国学者联合发表的文章表明,仅从1995至2014年,中国因淘汰消耗臭氧层物质就累计净避免110亿吨二氧化碳当量温室气体排放。 2021年4月16日,习近平主席庄严宣布中国决定接受《〈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基加利修正案》(以下简称《基加利修正案》),加强氢氟碳化物等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管控。2021年9月15日,《基加利修正案》对中国生效,这一履约工作开启了协同保护臭氧层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历史新篇章。管控消耗臭氧层物质和氢氟碳化物将是长期任务 按照议定书要求,中国应在2025年淘汰含氢氯氟烃生产和消费基线水平的67.5%,2030年淘汰基线水平的97.5%,2030-2040年期间可以平均保留基线水平的2.5%用于维修用途,在2040年完全淘汰受控用途的含氢氯氟烃。对于氢氟碳化物,中国需要在2024年将氢氟碳化物的生产和使用冻结在基线水平(即2020—2022年氢氟碳化物年均值加上含氢氯氟烃基线水平的65%),2029年削减基线的10%,2035年削减30%,2040年削减50%,2045年削减80%。 根据议定书管控要求,中国要对每一种受控化学物质的生产、销售、使用、进出口、回收和销毁全生命周期监管到位。由于消耗臭氧层物质和氢氟碳化物主要应用于制冷、空调、泡沫生产、消防、半导体等众多生产和生活领域,直接相关产品年产值达到万亿人民币水平,产品的排放在相关物质淘汰后还将延续十余年甚至几十年,而且消耗臭氧层物质和氢氟碳化物的非受控用途即原料用途也将长期存在,因此中国的消耗臭氧层物质和氢氟碳化物管控工作将持续未来三十年甚至更长时间。 综上,中国消耗臭氧层物质和氢氟碳化物较大的替代淘汰量、超大的产业规模和齐全的产业链条、与制冷、半导体和新能源产品等必需品密切相关,这给未来消耗臭氧层物质和氢氟碳化物环境管理带来巨大挑战。在未来三十年甚至更长时间内,消耗臭氧层物质和氢氟碳化物的管控任务极其艰巨。深化消耗臭氧层物质和氢氟碳化物管理 早在2000年,中国就将消耗臭氧层物质管控纳入了《大气污染防治法》,2010年制定了《消耗臭氧层物质管理条例》。随后又对上述法律和条例进行了修订。管控的主要目标和任务是减少生产和消费量。履约三十年来,通过实施上述法律法规以及国际资金机制的支持,中国成功履行了议定书,是发展中国家减排消耗臭氧层物质最多的国家,为保护臭氧层和减缓气候变化作出了杰出贡献。当前和今后,中国深化消耗臭氧层物质和氢氟碳化物管理将重点开展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更新完善法规和制度体系。修订现行《消耗臭氧层物质管理条例》《中国逐步淘汰消耗臭氧层物质国家方案》《中国受控消耗臭氧层物质清单》《中国进出口受控消耗臭氧层物质名录》和《消耗臭氧层物质进出口管理办法》等相关法规政策文件,将氢氟碳化物纳入履行议定书管控框架,不断完善法律法规和管理制度。 二是制定消耗臭氧层物质和氢氟碳化物管控政策。制定加强消耗臭氧层物质管理的政策文件,规范消耗臭氧层物质配额管理和备案管理,加强对消耗臭氧层物质生产、销售、使用、维修、报废、回收、再生利用、销毁等经营活动的管理。按照《关于控制副产三氟甲烷排放的通知》要求,制定要求企业监测和计量三氟甲烷(HFC-23)产生量、销毁量、储存量、使用量、销售量并报送相关数据的规定,积极履行《基加利修正案》关于控制副产HFC-23排放的管理要求。制定严格控制氢氟碳化物化工生产建设项目的相关政策,规范氢氟碳化物生产行业管理,确保实现《基加利修正案》规定的履约目标。 三是实施氢氟碳化物进出口许可证制度。中国已于2021年11月1日起正式开始对氢氟碳化物进出口贸易实行进出口许可证制度。需要持续做好氢氟碳化物进出口企业清单管理。生态环境部、商务部、海关总署加强协调配合,开展氢氟碳化物进出口相关审批工作。适时研究建立受控物质进出口企业分级分类管理机制。加强对海关和商务部门管理人员,以及氢氟碳化物进出口企业的培训,研究通过出口前预先知情机制(iPIC)等加强信息交换,不断提高消耗臭氧层物质和氢氟碳化物进出口管理能力。 四是加强消耗臭氧层物质和氢氟碳化物管理能力建设。将履约的相关科学和技术研究需求纳入国家科技计划,研究开发适合中国的新替代品和替代技术路线,支持开展受控物质生产、使用、回收、再利用或销毁的全生命周期研究。规划建设受控物质大气监测网络,逐步形成科学预警和成效评估能力,研究和完善相关监测标准、方法、设备以及相应的监测制度,构建中国履约监测评估体系。支持企业技术创新,通过产品绿色认证、政府绿色采购等措施加大替代技术的开发和推广。同时,加强履约社会宣传培训,形成全社会参与履约的良好氛围。 深化消耗臭氧层物质和氢氟碳化物环境管理是持续保护臭氧层和应对气候变化的需要,是维持消耗臭氧层物质和氢氟碳化物相关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是创造高品质生活、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必然选择,也是中国展示负责任大国形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应有之义。作者:胡建信 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企业动态
2024.01.08
2023年2月28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公约受控卤代烃减排成效评估和预测预警研究”课题绩效评价会在北京大学环境大楼召开。会议由北京大学主办,相关领域的院士、领导、专家以及项目负责人、课题负责人及项目骨干近60人现场参会。会议开始,项目负责人北京大学胡建信教授介绍了各位参会领导、专家,以及项目组成员。出席会议的领导有北京大学科研部张琰副部长、生态环境部大气司董文福处长。课题绩效评价专家组组长由清华大学郝吉明院士担任,成员包括任其龙院士、张玉军主任、余刚教授、龚山陵研究员、黄业茹研究员、邵敏教授、李春喜教授。项目跟踪专家张远航院士和柴发合研究员也参加了验收会。参会领导参会专家胡建信教授从项目由来和新需求、项目目标、研究课题和技术路线、考核指标和预期成果、经费分配、项目管理六方面对“公约受控卤代烃减排成效评估和预测预警研究”项目进行了总体介绍,项目所面对的国家需求包括:(1)国家或地方是否遵守减排时间表的履约成效评估;(2)认识和预测ODS和HFCs排放对臭氧层和气候变化影响;(3)环境友好和经济有效的替代减排技术开发。项目下四个课题分别针对清单技术、监测技术、模型方法、减排技术开展研究,解决相应的科学和技术问题。华北电力大学吴婧副教授、复旦大学姚波研究员、中国环境监测总站袁懋正高级工程师、浙江省化工研究院张建君正高级工程师分别对四个课题的指标完成情况、主要研究成果和创新点及人才培养、组织管理和经费使用情况进行汇报。项目负责人及课题发言人(从左到右依次为:胡建信、吴婧、姚波、袁懋、张建君)专家组在听取课题汇报和审阅资料后,经过质询和论证,依次提出指导意见。专家组对项目及课题研究成果给予充分肯定,一致通过4个课题绩效验收。生态环境部大气司董文福处长指出项目为可持续履约提供了技术支持和部分技术解决方案,建议未来继续深化研究,支撑国家履约。项目组合影
应用实例
2024.01.04
“第二届含氟温室气体论坛——履行《基加利修正案》的科学与技术”在北京大学顺利召开。会上中国环境监测总站陈烨高级工程师作了题为“背景大气中ODS和HFCs连续自动监测规范化研究”的精彩报告。图1 陈烨作报告背景大气中消耗臭氧层物质(ODS)和氢氟碳化物(HFCs)的浓度监测是科学评估《蒙特利尔议定书》履约成效的重要基础。陈烨指出为规范背景大气中履约受控物质的自动监测,使背景站自动监测工作有据可依,开展相关规范化研究尤为重要。图2 国内外背景大气中ODS和HFCs检测现状围绕背景大气中ODS和HFCs等受控物质的自动监测,陈烨从监测点位布设、系统技术要求、系统安装验收、系统运行要求、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等方面进行了详细报告。以规范化研究为基础形成的技术规范已应用于长岛大气背景站相关监测工作。
企业动态
2024.01.03
本篇论文解读由方雪坤研究团队的杜千娜同学撰写。杜千娜同学: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2022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温室气体HFCs排放反演与清单。第一作者:Fernando Iglesias-Suarez通讯作者:Alfonso Saiz-Lopez通讯单位:1Department of Atmospheric Chemistry and Climate, Institute of Physical Chemistry Rocasolano, CSIC, Madrid, Spain. 文章链接:https://doi.org/10.1038/s41558-019-0675-6论文发表时间:2020年1月研究亮点1.全球综合的、由卤素驱动的对流层O3柱损失在整个21世纪是恒定的(~13%)。2.卤素造成的对流层臭氧损失在目前和本世纪末都显示出明显的半球不对称性。3.预计卤素介导的臭氧损失最大(高达70%)发生在北半球污染地区(美国东部、欧洲和东亚)的地表附近。(注:以上为这位同学的论文解读,非论文原作者意思)研究不足(或未来研究)1.未来经济发展情况预测仍然有多种,目前对未来臭氧损失的估计仍旧依赖于未来经济预测,可能与事实有所偏离。2.未来天然卤素通量和分布的变化将由气候敏感性、未来人为排放和大气化学等因素综合决定。3.未来研究仍需对卤素化学加深了解。(注:以上为这位同学的论文解读,非论文原作者意思)全文概要反应性大气卤素破坏对流层臭氧(O3)。天然卤素的主要来源是海洋浮游植物和藻类的排放,以及海洋和对流层化学的非生物来源,但其通量在气候变暖下将如何变化,以及由此对O3产生的影响目前尚不清楚。本研究使用一个地球系统模型(共同体地球系统模型(CESM))估计发现在当今气候中,天然卤素消耗了大约13%的对流层O3。尽管21世纪天然卤素的含量有所增加,但由于对流层O3损失的半球、区域和垂直异质性的补偿,这一比例保持稳定。这种卤素驱动的O3缓冲预计在污染和人口稠密的地区最大,对空气质量有重要影响。背景介绍对流层臭氧(O3)丰度受原位光化学、平流层内流和地表干沉积之间的平衡控制。O3的光化学破坏发生在整个对流层,主要是通过其光解和随后与水蒸气的反应以及与自由基的反应直接损失。对流层O3也会通过催化循环与活性卤素(Cl, Br, I)发生反应而被破坏,只有将对流层卤素化学考虑在内才能更准确地了解其变化。目前,卤素被估计将使全球对流层臭氧减少约10-20%,对地表臭氧有很大影响。生物源性短寿命卤代烃(VSL),包括CHBr3、CH2Br2、CH3I和CH2ICl,是通过海洋生物如浮游植物、微藻和大型藻类的代谢自然排放出来的。这些卤素化合物的寿命不到6个月,是对流层中活性氯、溴和碘的重要来源。此外由于O3沉积到海洋中,随后海水碘化物氧化为次碘酸(HOI)和分子碘(I2),并释放到大气中,海洋也是无机碘的非生物来源。在对流层中,活性溴和氯实际上是由VSL卤化碳的光氧化产生的。气候变化和社会经济发展已经改变了VSL卤化碳的自然通量(1979-2013增加约7%)和无机碘(1950-2010增加两倍),并可能在21世纪持续。然而,天然卤素变化将如何影响臭氧和对流层化学以及气候仍然未知。结果讨论21世纪的天然卤素排放:在考虑的每种情况下,与目前相比VSL卤代烃排放量在21世纪末都要更大;全球海洋无机碘排放量在RCP 8.5之后增加了约20%,而在RCP 6.0和RCP 2.6期间分别减少了约10%和20%;到2100年,活性卤素浓度将增加约4-10%,在RCP 6.0下,溴驱动了这些变化,但由于碘碳(增加)和无机碘(减少)通量之间的相互作用,碘没有出现显著变化,溴和碘对RCP 8.5反应性卤素负荷变化的贡献相同。在RCP 2.6情景下,活性卤素浓度降低(~5%)。2000-2100年全球天然卤素的年度变化。a)短寿命卤代烃通量,b)无机碘排放,c)对流层天然反应性卤素浓度天然卤素对21世纪对流层臭氧的影响:图2显示了2000-2100年间全球对流层臭氧柱浓度的变化,上面和中间的图分别显示了对流层臭氧柱的绝对变化及其与活性卤素相关的损失。与目前相比,到本世纪中叶,卤素驱动的对流层O3柱损失增加,与RCP 6.0和RCP 8.5期间VSL卤碳排放量不断增加相一致。到2100年,在RCP 8.5条件下,活性卤素对对流层O3的影响保持相对不变,而在RCP 6.0条件下,预计会有较小的消耗。无论排放情景如何(下面的图),预计全球卤素驱动的对流层O3柱损失在整个世纪几乎保持不变(~12.8±0.8%)。2000-2100年全球年度对流层臭氧柱时间序列与卤素化学有关的纬向平均对流层O3损失如图3a、b所示。O3质量的纬向平均损失约为~0.3DU(全球综合为3.9DU),其中溴和碘分别贡献了约16%和80%。卤素介导的臭氧损失显示出明显的半球不对称性(目前在南半球更大)。在南半球温带地区,通过非均相激活进一步增强了平流层O3的消耗。O3相对损失呈现显著梯度,从对流层上层到下层,从北向南增加。RCP 6.0和RCP 8.5由天然卤素驱动的纬向平均对流层O3损失趋势如图3c,d所示。其模式是不均匀的,具有明显的半球和垂直梯度,尽管两种排放情景一致(仅强度不同)。反应性卤素造成的纬向平均对流层O3损失在本世纪,由反应性卤素驱动的臭氧相对损失在对流层中高层减弱(在250hPa时为10-20%;图4a),这一特征在本世纪上半叶和下半叶的南半球高纬度地区被放大。此外,在300至850 hPa之间的热带自由对流层,到本世纪末,卤素造成的未来臭氧损失将减少,这表明该地区臭氧的命运将主要由其他驱动因素控制,包括光解作用以及与水蒸气和羟基自由基的反应(图3c、d和4b)。此外,臭氧损失呈现明显的半球不对称,与“更清洁”的南半球相比,污染更严重的北半球臭氧损失趋势更大。与目前相比,未来卤素介导的O3损失预计将增加10-35%(图4),其中边界层内损失最大。从现在(1990-2009年)到本世纪末(2080-2099年),由活性卤素引起的部分O3柱损失的垂直分辨变化图5显示了从现在到21世纪末近地表臭氧损失变化。在全球范围内,在RCP 6.0情景下,天然卤素引起的2000 - 2100年近地表O3损失变化(15.0±1.1%)大于RCP 8.5情景(3.1±0.7%),但两者共同显示了臭氧损失的增加主要局限于温带地区,在中纬度地区(30°-60°N和30°-60°S)达到峰值(图5b、d)。现在(1990-2009年)到本世纪末(2080-2099年)卤素驱动的近地表臭氧损失变化预计到本世纪末,最大的臭氧损失将发生在受污染的大陆地区,而不是在遥远的海洋环境中,并具有明显的半球不对称性。特别是,在美国东部、欧洲和东亚地区,预计卤素驱动的O3损失大,分别为71.5±12.9%、30.8±4.2%和6.9±10.1%,RCP 6.0和RCP 8.5分别为48.2±12.6%、18.3±3.2%和23.2±10.9%。2000-2100年卤素驱动的近地表O3损失时间序列ReferenceIglesias-Suarez, F. et al. Natural halogens buffer tropospheric ozone in a changing climate. Nature Climate Change 10, 147-154 (2020).
企业动态
2024.01.03
以下来自:https://www.unep.org/zh-hans/node/36348 全球降温承诺 "提供了一个以具体行动致力于可持续降温的机会。作为 2023 年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8)的主办国,阿拉伯联合酋长国提出了一项倡议,即 "全球降温承诺",它是 COP28 主席行动议程的九项非谈判宣言、承诺和章程中的一项。 其目的是通过全球集体目标来提高雄心并加强国际合作,即到 2050 年将与制冷相关的排放量从现在减少68%,到 2030 年大幅增加可持续制冷的使用,并将全球新空调的平均效率提高 50%。排放目标借鉴了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冷却联盟报告《2023 年全球冷却观察:保持凉爽》中的模型:如何在减少排放的同时满足制冷需求。COP28 全球降温承诺注意到可持续冷却可以指所有冷却部门和应用的行动,到2050年实现冷却行动的净零排放,如通过被动冷却、提高能效和低全球升温潜能值(GWP)制冷剂。认识到要走上一条将全球平均气温上升限制在 1.5°C 的道路,就必须提供可持续的制冷,通过减少温室气体(GHG)排放、提供防暑降温保护、支持人类福祉、减少食物损失、提高医疗保健和药品的可及性,以及支持公正的能源转型,实现气候减缓和适应战略;认识到如果不向可持续制冷过渡,制冷作为一种适应战略将导致温室气体排放增加,因此,与可持续制冷相关的适应和减缓战略必须齐头并进;认识到要实现《巴黎协定》关于将全球平均气温比工业化前水平升高的幅度控制在远低于 2°C 的目标,并继续努力将升温幅度限制在 1.5°C 的范围内,就必须在 2030 年之前在全球范围内实现显著减排,而解决制冷活动产生的排放问题是这一努力的关键组成部分,并可帮助我们走上到 2050 年实现制冷净零排放的道路;认识到在可持续冷却方面采取协调一致的国际行动,可以在现在到 2050 年间减少 780 亿吨二氧化碳当量,改善数亿人的生活,并实现巨大的资金节约(UNEP 2023);认识到可持续的冷却方式包括安全过渡到环境友好型的低全球升温潜能值制冷剂,包括通过实施《蒙特利尔议定书基加利修正案》逐步减少氢氟碳化合物(HFCs),以防止到 2100 年升温 0.5°C,而在逐步减少 HFCs 的同时采取协调行动提高冷却利用率,可使这些气候惠益增加一倍以上(国际能源机构-环境署 2020 年);认识到由于 "热岛效应",城市的升温速度是全球平均水平的两倍,如果温室气体排放继续保持高水平,到 2100 年升温将高达 4°C(联合国环境规划署,2021 年);认识到各国有不同的国情、基线和提高冷却能效的潜力,包括基于过去的能效行动;认识到在 2000-04 年至 2017-21 年期间,与高温相关的死亡人数增加了 68%(Romanello 等,2022 年);认识到超过 11 亿人无法获得可持续的冷却,另有 29 亿人冷却不足,受影响的妇女和女童尤为严重(SEforALL 2023);认识到,预计到 2030 年,热应力的增加将使全球总工时减少 2.2%,全球 GDP 减少 2.4 万亿美元(国际劳工组织,2019 年);认识到缺乏可持续冷链会导致 5.26 亿吨粮食减产,占总产量的 12%,并导致小农收入大幅减少(UNEP-FAO,2022 年);认识到机械冷却占全球电力消耗的 20%(UNEP 2023),是全球电力需求和为满足高峰电力需求而增加发电能力的主要驱动力;认识到越来越多以可再生能源为基础的冷却技术在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可行,并可迅速在农村、偏远地区和离网地区大规模部署(国际可再生能源机构,2022 年);认识到虽然有高效的空调设备,但全球购买的大多数空调设备的能效比现有的最佳能效低 2 到 3 倍,为了使制冷与国际能源机构的 2050 年净零排放方案保持一致,到 2030 年,所有市场上销售的空调设备的平均能效等级至少要比目前安装的能效等级高 50%、到 2030 年,在所有市场上销售的空调的平均fficiency 评级必须比目前安装的 Eciency 至少高出 50%,这符合将能源效率和节约作为最迟在 2050 年实现净零排放和能源转型的 "第一燃料 "的理念;认识到被动冷却策略可将建筑物的冷却负荷减少 25% 以上我们,全球降温承诺的国家政府参与者:承诺共同努力,目标是到 2050 年,使全球所有部门与冷却相关的排放比 2022 年至少减少 68%,这与将全球平均气温上升限制在 1.5°C 相一致,并与到 2030 年实现全球净零排放目标取得显著进展和扩大可持续冷却的可及性相一致。这一目标将通过各国根据其国内计划和优先事项采取的国内行动以及国际合作来推进;承诺尚未批准《基加利修正案》的国家在 2024 年前批准该修正案;承诺通过《蒙特利尔议定书》多边基金支持采取强有力的行动,尽早采取行动减少氢氟碳化物的消费,并促进提高能源效率,以逐步淘汰氯氟烃(HCFC)并逐步减少氢氟碳化物;承诺在 2026 年之前发布国家制冷行动计划,在发布国家行动计划时考虑制冷问题,或发布一项法规或同等法规,并在设计《巴黎协定》下的国家确定贡献和氢氟碳化物逐步减少计划时体现相关努力;承诺制定国家示范建筑节能法规,在 2030 年之前为那些拥有国家建筑节能法规管辖权的国家的新建和翻新建筑酌情纳入被动式冷却和能源效率战略等适合市场的措施,或者为那些没有这种管辖权的国家支持在国家以下一级采用建筑节能法规;承诺共同努力,支持提高高能效空调设备和创新技术的市场渗透率,共同将全球新销售空调设备的平均能效等级在 2022 年全球安装基线的基础上最迟于 2030 年提高 50%;承诺最迟于 2030 年制定《最低能效标准》(MEPS),并根据各自国家的法律,不断提高目标和进度,以期到 2050 年实现净零排放,并注意到最佳可得技术和可用的示范法规准则;承诺为低全球升温潜能值和高能效冷却技术以及可行的创新解决方案制定或更新公共采购政策和指南,或确保最迟在 2030 年之前做出更广泛的安排,以推动公共采购中的此类方法;承诺支持地方和国际层面的合作研究、创新和部署活动,例如在农村、偏远地区和离网地区采用基于可再生能源的冷却解决方案,或研发使用全球升温潜能值低于 150 的制冷剂的冷却系统;承诺支持现有的国际冷却减排和冷却利用倡议,如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领导的冷却联盟的倡议,以推动全球合作和国内行动;承诺在可行的情况下,例如通过氟碳化合物生命周期管理倡议,对碳氟化合物,特别是氢氟碳化物库进行生命周期管理;承诺在 2030 年之前每年审查实现全球降温承诺目标的进展情况,并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举行专门的高级别会议;承诺保持关于我们的政策和承诺的最新、透明和可公开获取的信息,为进展审查和相关报告(如环境署全球冷却评估)提供信息;承诺酌情利用国家行动议程,在实现《全球降温承诺》的目标方面取得进一步进展,并在 2030 年之前酌情每年审议《全球降温承诺》中的新承诺;呼吁国家以下各级政府和非国家行为者,包括私营部门、金融机构和慈善机构,帮助支持全球降温承诺的实施;呼吁其他国家加入全球降温承诺。
企业动态
2024.01.02
本篇论文解读由方雪坤研究团队的孙雅慧同学撰写。孙雅慧同学: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2022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含氢氯氟烃(HCFCs)反演排放及溯源研究,目前已在ES&T期刊发表第一作者论文1篇。第一作者:Gabriel Chiodo通讯作者:Gabriel Chiodo通讯单位:1Institute for Atmospheric and Climate Science, ETH Zurich, Switzerland, 2Department of Applied Physics and Applied Mathematics, Columbia University, New York, NY, USA.文章链接:https://agupub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29/2021GL096783论文发表时间:2022年5月01研究亮点1.切入点新颖明确。消耗臭氧层物质(ODS)的全球变暖潜力比二氧化碳(CO2)大数千倍,但它们作为温室气体(即不受臭氧消耗影响)对气候的影响相对较少受到关注,本研究以更深入地了解ODS的纯辐射效应为基础,对ODS的辐射效应展开多方面的模型模拟与评估。2.内容丰富完善。该研究旨在探讨ODS的辐射效应,特别是它们在平流层产生的温度变化及其辐射强迫,包括其纬向结构,并将ODS与其他混合良好的温室气体和平流层臭氧联系起来。3.相较于以往方法和研究,本研究证明和强调了ODS对于了解热带低平流层的温度趋势以及对进入平流层的水蒸气的相关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注:以上为这位同学的论文解读,非论文原作者意思)02研究不足(或未来研究)1.研究指出的ODS的RF大于甲烷(CH4)的RF,但模型可能低估了CH4的短波吸收带,这一点须依赖进一步研究证实。2.计算纯粹的辐射强迫的方法在近年来鲜少被使用,必须承认这一方法将所谓的“快速调整”(即在任何表面温度变化之前的强迫变化)简单地作为对强迫因子响应的一部分,是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的。3.未来的研究需要考虑有效辐射强迫ERF,以便将“快速调整”纳入到气候系统强迫的一部分,以确定ODS的ERF和RF是否如预期一样差异不大。同时,多模型对此估计的较大的不确定性也值得在未来的研究中克服。(注:以上为这位同学的论文解读,非论文原作者意思)03全文概要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几十年里,广泛用于冰箱和喷雾罐的氯和溴有机化合物进入大气,导致臭氧空洞的形成。然而,这些化合物也是强效温室气体,对全球变暖很重要,本研究着重于探究这些物质对平流层和地表的变暖影响。在以往工作的基础上,该研究使用固定动力加热近似值,用化学气候模型WACCM/PORT进行了离线辐射强迫计算。文中详细探讨了ODS对平流层温度及其RF的影响,并将ODS与其他温室气体(GHGs)和臭氧联系起来。研究发现:1.在1955年至2005年期间,它们是使热带低平流层变暖的主要大气气体,而该区域的CO2基本上不活跃;2.即使考虑到它们引起的臭氧消耗造成的减少,它们的表面变暖效应(辐射强迫)仍约为CO2值的三分之一;3.最后,它们的辐射效应使赤道地区比极地地区变暖得更多,因此,这不可能是北极比地球其他地区变暖得更多的原因。04背景介绍在二十世纪下半叶,氯氟化碳(CFCs)和其他氯化物种的人为排放大大提高了平流层卤素的丰度,从而导致臭氧层的大量消耗。ODS通过臭氧消耗对气候产生广泛但间接的影响,这在很大程度上与南半球环流的变化有关。但是,因为它们同时是强效的混合温室气体,ODS也会对气候系统产生非臭氧介导的影响。最近的研究表明,在观测到的沃克环流减弱趋势和北极变暖及相关的海冰损失中,ODS导致的地表变暖可能起到了关键作用。这些研究表明,ODS作为温室气体对气候的直接影响值得更深入地研究。辐射强迫(RF)是评估和对比不同大气痕量气体对气候影响的重要指标。众所周知,ODS是强大的温室气体,其100年时间跨度内的全球升温潜能值(GWP100)是CO2的数千倍。一方面,现有研究中ODS的RF仍然存在一些不确定性;另一方面,平流层臭氧消耗产生的RF(-)抵消ODS RF(+)产生的RF的程度仍不清楚。因此,更深入地了解ODS的纯辐射效应是必要但也仅仅是第一步,要综合评估ODS的净辐射效应,需要更为细致全面的考量。05结果讨论1955-2005期间ODS的时间演变和空间分布:通过观察WACCM历史模拟中规定的CFC11*和CFC12的全球平均表面体积混合比的时间序列发现,在1960年到1990年期间,两者都在稳步上升,但CFC12在此后趋于平稳,而CFC11*则进一步上升,因为它包括仍在增加的含氢氯氟烃HCFCs。从WACCM中CFC11*和CFC12的纬度-高度分布来看,这些化合物的主要吸收汇是平流层中的光解,因此它们在对流层中混合良好,但随着对流层顶以上高度的升高而迅速衰减,低纬度的浓度更大,因为平流层的主要进入点是热带对流层顶,示踪剂通过热带上升流被带到高空。(图1.1955年至2005年期间WACCM模型下边界指定的CFC11*(a)和CFC12(b)年表面体积混合比的平均值、全球平均值的时间演变;2005-1955年期间上述对应物质的年平均值、纬向平均变化(c,d),黑线表示对流层顶的年平均值。)包括ODS在内的多种作用力引起的平流层温度调整(ΔTadj):ODS引起的平流层温度调整(ΔTadj)如图2a所示。众所周知,ODS会导致全球平流层大幅变暖,在亚热带低平流层会出现0.2-0.3K的峰值。这是由于ODS的辐射特性和气候大气条件造成的。ODS在大气光学稀薄的9和11μm波段具有最强的吸收带。在这些波长的平流层中,由于平流层和上涌辐射源之间的温差很大,ODS对来自地表和对流层的上涌辐射的吸收量超过了ODS排放的辐射量,从而导致净变暖。然而,这种变暖会受到大气湿度和云量的影响,从而改变有效辐射温度。在平流层下部,ODS的辐射升温效应远大于CO2的降温效应。对比结果表明,平流层ODS是产生平流层变暖模式的关键(图2c),而对流层ODS对ΔTadj的影响很小(图2d)。因此,在这一区域,对混合良好的温室气体的辐射温度响应是由ODS形成的。然而,在几乎所有其他区域,臭氧消耗造成的平流层冷却很大,在南极平流层尤为突出,这与南极臭氧洞的形成是一致的。(图2. 1955年至2005年间(a) ODS、(b)所有混合良好的温室气体(CO2+N2O+CH4+ODS)、(c)平流层ODS、(d)对流层ODS、(e)平流层臭氧以及(f)所有作用力的变化引起的年均平流层温度调整(ΔTadj),单位K。(f)中的黑色虚线等值线显示了自由运行、完全耦合的WACCM历史运行中的温度变化,计算方法是1995-2005年平均值与1955-1965年平均值之间的差值,取6次模拟的平均值。在所有面板中,粗黑线代表对流层顶。)ODS 在热带低平流层的突出作用:ODS在热带低平流层的作用尤为重要,该区域的温度控制着进入平流层的水汽量,对化学和气候有重大影响。图3中绘制了从15°S到15°N平均的ΔTadj垂直剖面图。冷点对流层顶附近(16-18公里左右)几乎所有的辐射增暖都是由ODS引起的(对比红线和黑线)。更重要的是,在16至17千米之间,ODS带来的升温几乎抵消了平流层臭氧消耗带来的降温(绿线),这使得ODS浓度成为了解对流层上部和平流层下部区域十年趋势的关键。(对流层顶区域的平流层温度调整(ΔTadj,K)的热带垂直剖面(15N-15S 平均值)。如图例所示,不同颜色对应不同的作用力。灰色阴影突出了对流层顶冷点。)不同作用力及其组合辐射强迫的纬向结构特征:尽管臭氧消耗似乎在很大程度上掩盖了ODS引起的平流层变暖(热带低平流层除外),但臭氧消耗在辐射强迫的估算中并不占主导地位。首先考虑所有混合良好的温室气体(CO2+N2O+CH4+ODS)的总辐射强迫,其纬向结构如图4a所示(黑色实线):研究计算出其全球平均值为1.48W/m2。其中0.32W/m2来自ODS(红线)。因此,本研究的模型中,ODS是1955-2005年期间仅次于CO2的最大全球变暖源,占总温室气体强迫的22%。同时,平流层臭氧RF(-0.08W/m2)仅为ODS RF的四分之一,ODS和平流层臭氧的综合强迫仍然相当大(0.24W/m2)。(图4. (a)图为1955-2005年期间仅ODS(红色实线)、所有混合良好的温室气体(CO2+N2O+CH4+ODS,黑色实线)、温室气体加平流层臭氧(黑色虚线)的平流层调整辐射强迫(W/m2)。(b)与(a)相同,但温室气体加上平流层臭氧和ODS,以符合CO2的全球平均值(0.78W/m2,蓝色)。(c)类似于(a),但ODS分布为现实分布(实线)和均匀分布(虚线)。(d)也与(a)相同,但具体分为ODS(红色)和CO2(蓝色)的瞬时强迫(虚线)和平流层调整强迫(实线)。)06ReferenceChiodo, G., & Polvani, L. M. (2022). New insights on the radiative impacts of ozone-depleting substances.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49, e2021GL096783. https://doi.org/10.1029/2021GL096783.方雪坤大气环境和全球变化课题组方雪坤,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博士生导师,国家重大青年人才计划入选者。2014-2019年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担任博士后和研究员。研究领域为臭氧层保护、碳中和、全球环境变化等,特别是全球与区域的消耗臭氧层物质和温室气体的排放溯源及应对研究。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发表30多篇论文,包括2篇Nature共同一作,IF5=60.9)、2篇Nature Geoscience(一作并通讯,IF5=19.6)、1篇PNAS(通讯,IF5=12.78),篇均影响因子14.0。研究成果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和世界气象组织(WMO)《平流层臭氧科学评估》报告(每四年一次)正面引用。担任中国生态环境部《蒙特利尔议定书》履约专家组成员、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规划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2022年WMO臭氧层评估报告共同作者等。获2021年中国环境科学学会青年科学家奖。
企业动态
2023.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