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仪器信息网
注册
点将(上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关注

已关注

金牌6年 金牌

已认证

粉丝量 0

400-860-5168转4470

仪器信息网认证电话,请放心拨打

当前位置: 点将科技 > 公司动态
公司动态

Lualtek使用WET150传感器为其智能系统提供孔隙水电导率

Lualtek使用WET150传感器为其智能系统提供孔隙水电导率Lualtek——意大利农业科技的崛起之星2021年在意大利科米索成立的Lualtek,Lualtek 迅速成为种植者的成功解决方案提供商,他们希望利用新技术来实现较好的作物产量和质量。他们通过提供完整的即插即用监控方案来实现这一目标——该监控方案集成了传感器、无线网络和人工智能技术。优化生长条件中孔隙水电导率的重要性从一开始,Lualtek就明白,除了土壤/基质的湿度水平外,孔隙水电导率(ECp)状态是维持优化生长介质条件的特别重要因素。为了确保其系统在这方面表现出色,Lualtek采用Delta-T Devices的WET150 SDI-12土壤传感器。WET150是一种多参数土壤传感器,可测量湿度、温度和孔隙水电导率。Lualtek、ECp 和 WET150Lualteks 的 Andrea Angilletti 解释了为什么公司认为准确测量 ECp 如此重要 - 以及 WET150 在他们的工作中的应用方式,“在农业中,尤其是在无土壤农业中,监测和控制养分溶液(水 + 肥料)的盐浓度非常重要,无论是在起点(肥料)还是在终点(盆/种植袋)。这就是 WET150 的优点所在,因为它能够估算土壤中液体组分(孔隙水 EC)的电导率。由于这种能力,我们能够检测到基质中的电导率绝对值,并将其与灌溉水中的起始电导率值进行比较。这些信息使我们能够更好地控制使用我们系统种植的植物的水分状态,并进行定期交叉检查,从而改善生产并减少水消耗。”Andrea 继续说道,“市场上有许多测量 EC 的传感器,但我们选择 WET150 是因为它能够直接提供准确的 ECp 读数。其他传感器,例如使用 TDR 技术的许多传感器,测量的是体积 EC(ECb)。然而,这些测量并不反映土壤水中的溶解离子。然而,WET150 传感器可以计算孔隙水 EC - 基质微孔内的养分溶液的 EC,这些养分溶液可以被植物根系接触到。”这对种植者意味着什么…Andrea 总结道,“因此,您可以看到,对于种植者来说,可靠地了解溶液的电导率趋势和变化(ECp)远比了解整个土壤/水系统的电导率更有用且更重要,因为溶液的盐浓度直接影响根系对养分的供应、调节渗透压等。此外,从 WET150 传感器推导出的数据易于比较(与起始 EC 值)和易于解释。WET150 在学术研究和商业作物生产中广泛使用,是集成到精密作物管理系统中的理想传感器。”

企业动态

2024.03.13

双省、市、县农科部门共同为宝洪茶古茶树诊脉促进古茶树科学保护利用

双省、市、县农科部门共同为宝洪茶古茶树诊脉促进古茶树科学保护利用2024年2月1日由昆明市农业科学研究院邀请云南农业大学教授、农业农村部现代茶产业技术体系黑茶(普洱茶)岗位科学家、昆明市农业现代化茶叶产业专家吕才有教授及团队到昆明市宜良县匡远镇宝洪茶场对宝洪茶古茶树资源开展现场“树木雷达技术探测”工作。点将科技为此次检测提供了设备及服务。宝洪茶是云南著名的地方历史名茶、名种,现存在宜良县匡远镇宝洪寺旧址的古茶树是宜良茶叶产区古老的古茶树,是宝洪茶悠久历史的见证。在中国著名茶树种质资源研究专家虞富莲研究员编写的《中国古茶树》一书中,收录为“滇133号”。据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宜良县志》载:“北乐山在县北二十里。上有古刹,产茶”。据传,宝洪茶种为唐代建宝洪寺时由开山和尚种植,至今已有一千二百多年,是云南大叶种主产区下的特色中小叶种,茶产品品质独特,有较高声誉,现今已发展至12000余亩。吕才有教授团队多年来一直关注支持昆明地方历史名茶的保护、开发利用工作,多次到宝洪茶产区现场指导种植、加工及名茶保护发展工作,此次对宝洪茶名茶古茶树进行树木雷达技术探测体检工作,是吕才有教授团队对云南历史名茶保护利用的关注。采用树木雷达检测系统,运用地面雷达探测技术,对树木进行非侵入式CT扫描,该技术的应用,可清晰掌握树木的内部结构,达到在无干扰条件下探测到宝洪茶古茶树的地下部分根系分布的深度和广度,根系生长发育情况,及时判断根系健康状况,达到快速及时诊断。对地上部分整个植株,特别是古树树干是否出现内部孔洞进行判断,结合土壤营养状况分析,通过科学数据来指导资源保护等。在工作现场,昆明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经济作物研究所负责人沈雪梅正高级农艺师及宜良县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中心何树华高级农艺师等相关专业技术人员、云南宝洪旅游有限公司董事长苏天水,共同和吕才有教授团队科技人员一起,通过“望闻问切”的方式先采集宝洪茶古茶树的基本情况后,用专业“体检”设备为古茶树开展全面“健康体检”,详细记录检测数据。保护古茶树不仅仅具有保护种质资源的意义,同时古茶树是宝洪茶悠久历史的见证。通过此项工作进一步探索和创新昆明古茶树保护方式,采用树木雷达技术的引入和使用,指导针对性地解决了传统古茶树保护中措施不够精准等问题,有利于对古茶树精准施策,实行一树一策,提升了古茶树保护工作的科学化和精细化水平,以科技手段护卫古茶树生生不息,为昆明市古茶树保护、利用提供技术支撑,为昆明地方历史名茶资源保护发展护卫好种源基础。点将科技提供各种树木检测的服务以及树木检测设备—TRU树木雷达监测系统和PiCUS 3弹性波树木断层画像诊断仪   更多古树保护相关的资料,请查看网站上(www.dianjiangtech.cn)特色项目-古树名木检测注:本文部分转载昆明市农业农村局,转在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知识,如有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我们会立即删除

企业动态

2024.03.13

祝凯旋!中国第40次南极考察内陆队出征

12月16日当地时间上午9时30分,中国第40次南极考察内陆队出征仪式举行,29名队员将分别前往泰山站、昆仑站和格罗夫山地区,开展相关科学考察。当日下午,中山站区域卸货作业圆满完成。接下来,“雪龙”号将前往长城站,继续执行卸货及科考任务。本次内陆队包括昆仑站(泰山站)队和格罗夫山队。其中昆仑站(泰山站)队由20名队员组成,他们将途径泰山站,抵达位于南极冰盖最高点、海拔4087米的昆仑站,开展冰川学、天文学、地质学、地球物理学等科学考察。格罗夫山队由9名队员组成,他们将行进460余千米,前往平均海拔超过2000米的格罗夫山地区开展地质调查、冰芯钻探、陨石搜寻等科学考察。本次卸货是中国第40次南极考察任务的重要环节,是考察队此行首次大规模作业。历经16个日夜的奋战,“雪龙”号克服了海冰情况复杂、天气多变等困难,抓住有利时机,利用KA32直升机吊运49架次435吊次,运达中山站和内陆出发基地的物资达1561吨。12月15日,中山站第40次越冬队与第39次越冬队举行了交接仪式。经过一年艰苦努力,第39次越冬队安全圆满地完成了站务管理、运行保障和业务科研观监测等各项任务。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

企业动态

2023.12.22

《全球临界点报告》发布 地球正处在5大灾难性生态“临界点”

  一份由200多名科学家撰写的科学评估报告指出,气候变化已使地球面临突破“临界点”的危险。临界点一旦被突破,可能会对关系人类生存的自然系统产生不可逆转的影响。12月6日,该报告在迪拜举行的第28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8)上发布。     “这些临界点构成了人类从未面临过的巨大威胁。”英国埃克塞特大学气候科学家Tim Lenton说。他在亚马逊创始人杰夫·贝索斯创建的慈善组织——贝索斯地球基金的支持下领导撰写了这份报告。报告指出,各国展开紧急行动可以避免最坏的影响。     COP28上,各国政府官员首次评估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巴黎协定》在遏制气候变化方面取得的进展。12月5日,科学家在COP28上宣布,今年全球化石燃料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或将达到创纪录的370亿吨,比2022年增加1.1%。监测气候政策的科学联盟“气候行动追踪”估计,到2100年,各国按照《巴黎协定》要求采取的减排承诺行动,仍可能使全球气温比工业化前水平上升2.5℃。     这份报告评估了26个气候临界点突破的潜在原因和可能性。这些临界点一旦被突破,就会使地球系统发生不可逆转的变化。     全球各地的珊瑚礁将面临最直接的风险。即使在目前全球变暖的情况下,它们也受到了威胁。格陵兰岛和南极洲的冰盖亦面临不可逆转的坍塌风险,这可能会在本世纪使海平面升高。     报告警告称,气温比工业化前水平高1.5℃,北部森林、红树林和其他沿海生态系统就会面临风险;如果高2℃,亚马孙雨林的大部分地区可能会被热带草原所取代,这将扰乱整个南美洲的生态,并导致更多的二氧化碳排放到大气中。     挪威奥斯陆大学政治学家、该报告合著者Manjana Milkoreit表示,考虑到临界点,亟须采取短期行动。未来10年或20年的人类决定可能会影响长达数千年地球上的生命。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气候科学家Michael Oppenheimer表示,与潜在气候灾难的警告相比,日益频繁的极端天气事件和其他气候影响更有可能改变人们的想法,刺激人们采取行动。此外,他说,如果政府采取积极行动保护公民免受气候影响,“人们就不必担心临界点”。     不过,这份报告也带来了希望。它列出了社会、政治和经济体系中潜在的积极因素,例如,风能和太阳能成本的下降促使越来越多的投资从化石燃料转向清洁能源领域。     Lenton说,很明显,政府迄今为止推行的渐进式政策是不够的。“我们需要找到一些积极的转折点,以加速采取其他行动。”注:本文转载中国科学报,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知识,如有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我们会立即删除

企业动态

2023.12.22

国家文物局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加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内古树名木保护的通知

国家文物局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加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内古树名木保护的通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文物行政主管部门、林业和草原行政主管部门、住房城乡建设(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文物局、林业和草原局、住房城乡建设局: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古树名木保护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做好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内古树名木保护工作,现就有关事宜通知如下:一、提高政治站位。要高度重视古树名木保护工作,深刻认识其价值和意义,古树名木不仅是自然生长的树木,也是与文物建筑、石窟石刻、遗址墓葬等共同承载悠久历史传统、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的“活文物”。各级文物、林业、住房城乡建设(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以及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管理机构或管理使用单位,要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城市绿化条例》等法律法规要求,协同做好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内古树名木的全面保护和科学管护,深入阐释古树名木承载的历史、文化、生态和科学价值。二、明确保护责任。各级文物、林业、住房城乡建设(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应运用好第二次全国古树名木资源普查成果及最新补充调查结果,结合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和第九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申报工作,逐步明确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古树名木协同保护的范围与对象。进一步明确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内的古树名木管理养护责任部门和责任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管理机构或管理使用单位对其管辖范围内古树名木保护承担直接责任。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内尚未落实管护主体的古树名木,省、市级人民政府林业、住房城乡建设(园林绿化)、文物行政主管部门督促其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相关部门协同确定管理养护责任部门和责任人。三、落实保护措施。加强古树名木保护技术研究,完善保护预案,落实落细古树名木日常养护措施,加强日常巡查巡护,防止人为破坏和过度干预,并按照“一树一档”要求建立古树名木档案,及时将巡查、养护等情况纳入文物保护单位记录档案。发现古树名木遭受危害、损害或长势不旺、濒临死亡等现象要及时报告当地林业或住房城乡建设(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在其指导下进行治理、抢救或复壮。实施古树名木保护措施应同时符合文物保护要求,依法履行相关报批程序,避免对文物安全造成负面影响。四、深化价值阐释。各级林业、住房城乡建设(园林绿化)、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应利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加强宣传引导,营造全社会保护古树名木的良好氛围。鼓励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管理机构或管理使用单位开展对古树名木文化内涵、历史价值的研究和必要的展示阐释,鼓励在文物主题游径建设中统筹考虑古树名木保护与展示工作。国家文物局、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住房城乡建设部共同组织遴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树龄500年以上的古树名木共生共存、相得益彰的“国保单位·古树名木”名录,作为协同推进保护、研究和展示阐释的重点。五、建立协调机制。各级文物、林业、住房城乡建设(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间应建立协调机制,统筹文物保护与古树名木保护,坚持整体保护原则,共同组织开展相关培训、建立专家库,加强信息共享,在文物保护工程、考古发掘、环境整治及其他建设项目中,应注意保护、避让古树名木,保障其安全和生长空间,协同开展文物和古树名木的有害生物防治,协调解决树木生长对文物本体的影响等问题。各级林业、住房城乡建设(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管理机构或管理使用单位建立技术支持机制,为科学保护古树名木提供技术指导。省级及以下文物保护单位内的古树名木保护可参照本通知要求执行,具体规定由各省文物、林业、住房城乡建设(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协商制定。特此通知。国家文物局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住房城乡建设部2023年11月20日注:本文转载国家文物局,转在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知识,如有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我们会立即删除

企业动态

2023.11.30

三种土壤水分监测方案

几十年来,Delta-T Devices 一直帮助其客户设计和创建高效的土壤水分监测方案一旦对应用进行了基本描述,我们就可以就适当的传感器、可能的网络布局、数据记录器/控制器选项、通信选项(包括无线连接到云)和电源选项(包括太阳能)提供建议。在协助规划了大量不同的传感器监测项目后,我们积累了大量知识,并介绍了哪些方法行之有效,以及如何以尽可能低的价格可靠地实现客户的目标。系统建设土壤水分传感器网络设计的核心是兼容 SDI-12 的 GP2 数据记录器和控制器。这款功能强大的仪器可以灵活地处理绝大多数可用的环境传感器,并具有脚本编辑器,可在定义控制条件方面提供极大的灵活性,从简单的阈值(例如土壤湿度水平)到复杂的计算(例如 PID 控制)。系统专业知识不仅限于土壤水分传感器,许多环境和园艺应用都需要补充气象和环境测量数据。在这些情况下,我们通常建议使用基于我们可定制WS-GP2 气象站的系统。这种类型的典型系统可能包括土壤传感器、太阳辐射传感器和各种其他气象仪器模拟和 SDI-12 传感器系统我们的传感器和数据记录器系列包括模拟和数字 SDI-12 仪器。SDI-12技术为网络布局设计带来了许多重要优势,使大量SDI-12传感器能够连接到兼容主设备上的单个输入端(降低复杂性和成本)。

应用实例

2023.11.30

“树木雷达”应用于勐海县古茶树保护领域

 勐海县坐拥5.6万亩的古茶树资源,一直以来,勐海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并着力抓好古茶树保护工作,但传统的保护方法日趋落后,亟需创新思维带来新机遇和突破。为此,勐海县农业农村局积极引入了“吕才有专家基层科研工作站”的新技术——树木雷达,以科技赋能的方式,打破了传统思维的桎梏。如今,勐海县已成为全国将树木雷达检测系统成功应用到古茶树保护领域的先行者。      树木雷达检测系统是一款专为检测树木内部结构受损程度而设计的。它巧妙地运用地面雷达探测技术,对树木进行非侵入式的扫描,并能清晰地呈现出树木内部的结构。通过应用树木雷达,勐海县茶叶与绿色食品产业发展中心、“吕才有专家基层科研工作站”团队和树木雷达检测技术团队共同对勐海县布朗山乡老班章村茶王、茶后,勐混镇贺开、班盆等具有代表性的 5 株古茶树进行了雷达探测。      该系统的成功应用,使勐海古茶树保护工作的科学化、精细化水平得以显著提升。未来,树木雷达将为勐海县古茶树保护领域带来如下贡献:首先,通过树木雷达的无损健康监测,能够全年对重点保护区域内的古茶树进行健康安全评估和跟踪,为古茶树的监测和养护管理提供扎实可靠的数据支持。其次,利用树木雷达的树干内部监测技术,深入研究古茶树空腐的原因,为后续的空腐古茶树支撑加固和精准保护提供理论基础。最后,通过根系探测和成像技术,研究古茶树地下部分对地上部分的影响,分析古茶树根系的营养吸收状况,以便为每棵树量身定制施肥方法和复壮方案,从而提供数据支撑。       科技驱动发展,技术改变未来。树木雷达检测系统为古茶园后续深耕翻土、修剪枝叶、病虫害防治、施肥补养、管理灌溉等提供了有效技术支撑。未来,树木雷达检测系统将推广应用到更广泛的古茶树保护工作中,产学研合作模式也将成为科技赋能茶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点将科技提供各种树木检测的服务以及树木检测设备—TRU树木雷达监测系统和PiCUS 3弹性波树木断层画像诊断仪。注:本文部分转载勐海县农业农村局,转在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知识,如有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我们会立即删除

企业动态

2023.11.01

使用SM150T土壤湿度传感器帮助探索冰岛的土壤侵蚀

土壤侵蚀对冰岛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的破坏,未来气候变暖可能会加剧这一问题。2019年,由纽卡斯尔大学的Nick Cutler博士领导的一个研究团队着手更好地了解局部土壤湿度水平在冰岛南部Hamragarðaheiði悬崖特征侵蚀中的作用。研究团队假设,靠近现有侵蚀区域的植物会比远离侵蚀区域的植物承受更大的压力,而这种压力主要是由土壤水分的可用性和行为(润湿和干燥周期)驱动的。因此,他们推断,这些健康程度较低(压力较大)的近端植物阻碍侵蚀的能力较低,可能会加速侵蚀区域的扩张,从而形成一种破坏性的反馈机制。实验为了验证他们的理论,该团队在rofabard(侵蚀悬崖)安装了九个SM150T土壤湿度和温度传感器,自2014年以来他们一直在密切监测侵蚀活动。选择安装传感器的点的特点是表面相对平坦,覆盖着苔藓草甸以及覆盖植被的中等发达的土丘。如下图所示,从侵蚀边缘到rofabard中心建立了一条11.10米长的样带。然后,将SM150T土壤传感器放置在沿着样带的点上——在小丘之间的空洞内,以测量侵蚀斜坡的土壤水分含量。安装SM150T传感器 研究团队在样带的所有测量点都移除了一小块草皮,使他们能够将每个传感器水平安装在5厘米的深度——见下图。然后,该团队使用SM150湿度传感器套件(带即时读数单元)在每个新埋设传感器的精确位置进行三次土壤湿度测量 - (三个读数的)平均数字作为特定于安装时间的参考数据 - 见下表。一旦就位,传感器就会被先前移除的草皮块完全覆盖。传感器的电缆(通向Delta-T设备GP2数据记录器)埋在草皮上的一个插槽中,因此它们也被完全隐藏,GP2数据记录仪本身也埋在草皮下,见图。测量过程和结果SM150T 和 GP2 记录仪在 21 个月内成功收集了水分数据,每个传感器总共进行了 15,095 次测量。水份测定数据的摘要如下。研究团队的结论     项目负责人Nick Cutler博士说:“SM150T土壤湿度传感器在Hamragarğaheiği现场的部署取得了巨大成功,我们从2019年9月9日至2021年5月19日获得了相当完整的土壤湿度和温度测量结果。”他继续说,“数据显示,年平均土壤湿度水平变化了2倍,从17%到36%不等(在仅11米的距离上差异很大)。最靠近rofabard悬崖(上图最左边)的传感器的读数比我们预期的要高,该传感器还显示,土壤湿度的变化最大。这可能是由于雨水渗透到陡崖表面和暴露沉积物的快速干燥造成的。数据很杂,但至关重要的是,正如我们预期的那样,随着与陡坡的距离,土壤湿度似乎确实有所增加。

企业动态

2023.11.01

ONSET厂家来我公司访问交流,共同开拓市场新机遇

 2023年10月12日美国ONSET厂家亚太区负责人Caroline女士到访我公司,双方就未来的合作与发展进行了深入探讨。       在访问期间,Caroline女士参观了点将科技的办公环境,双方就全球销售市场进行了分析,同时也探讨了两家公司在技术研发、市场推广等领域的合作可能性。点将科技对Caroline女士的来访表示热烈欢迎,并对双方未来的合作展望充满信心我们相信,通过双方的共同努力和不懈追求,一定能够在未来的合作中取得更加辉煌的成果。      点将科技自2001年成立以来已经成功代理ONSET产品将近20年。ONSET是一款在生态环境科研领域具有时代性的产品,为科研工作者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和高效的数据支持。      ONSET产品自问世以来,迅速在科研领域取得了重要的地位。作为一款创新型产品,ONSET具有许多优势。首先,它采用先进的技术,能够快速准确地检测环境中的各种参数,如温度、湿度、光照、二氧化碳等。其次,ONSET产品具有出色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能够适应各种复杂环境下的长时间工作。此外,它还具有易于操作和维护的特点,使科研工作者能够更专注于研究,而非仪器的操作和维护。      点将科技作为ONSET产品的长期代理商,为该产品的推广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公司拥有一支专业的销售和技术团队,能够及时响应客户的各种需求,提供全面的售前和售后服务。此外,点将科技还积极参与各类生态环境科研项目的合作,为推动我国生态环境科研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ONSET产品的出现对于科研领域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而点将科技的长期代理则为该产品的普及和应用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未来,我们将继续关注点将科技和ONSET产品的后续报道和发展,期待它们在生态环境科研领域取得更大的突破。

企业动态

2023.10.24

野外系统集成维保服务月(二)——点将科技

 为回馈广大客户对点将科技的支持与厚爱,更好地服务客户,让客户的仪器保持良好的运行状态,我司将于2023 年11月1日起,开展为期 一整月的野外系统集成维保服务。维保类型野外气象站、SF-G茎流测量系统、土壤蒸渗系统、梯度塔等野外系统集成项目维保内容检测仪器的正常运行,清理设备环境杂物,检测数据正常运行和准确度,传感器的校准和检修。维保费用保内非人为损坏,免费维修(运费自理);更换传感器、配件等仅收取成本费用;野外地点偏远,用户提供住宿和交通等费用参与方式扫描下方二维码填写回执,我司将尽快与您联系相关事宜。如若您自己检查维护仪器,以下将为您介绍仪器以及仪器维护保养的基本知识一、仪器组成通常情况下,户外监测设备的组成如下图所示:主机用于控制整个监测的运行、数据的存储等功能;传感器用于监测我们的观测对象的变化情况;供电系统为整个仪器的运行提供能量来源;通讯系统用于管理仪器、仪器设置等等功能。主机用于控制整个监测的运行、数据的存储等功能;传感器用于监测我们的观测对象的变化情况;供电系统为整个仪器的运行提供能量来源;通讯系统用于管理仪器、仪器设置等等功能。一、日常维护要点1、仪器整体检查:外表是否损坏、相关线缆是否有损坏等2、供电系统检查:电池外表是否有破损漏液等情况、太阳能板是否损坏、太阳能板是否被遮挡、太阳能板是否被污染物覆盖等3、传感器检查,通过查看和分析仪器记录的数据,判断传感器是否异常4、易耗品检查,根据仪器说明书建议的易耗品检查以及更换周期来判断二、日常维护的具体实施1)   仪器整体检查:a)   通过观察仪器的外观、线缆的外观等能够直接观察的外观,判断仪器外观是否正常。仪器都是电子产品,所以很多仪器对防水、防尘都有一定的要求,如果外观损坏就会影响仪器的防护要求,如果仪器长期运行在不合适的环境中,会减少仪器寿命甚至直接导致仪器损坏。b)    线缆包括传感器的线缆,供电的线缆等等。仪器在户外运行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意外的情况,导致线缆被损坏,比如被啮齿动物咬了等其他的情况。所以检查线缆的外观是很有必要的。2)   供电系统的检查a)    电池的检查在户外运行的仪器中,大部分使用蓄电池作为供电和储能的产品。电池作为仪器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持良好的状态是非常重要的。首先,如果条件允许的话,观察电池的外观,看看是否有漏液等情况。其次,通常仪器都有一个记录电池电压的功能,通过仪器记录的电压值,可以直观的判断电池的状态。如果是12伏供电系统:仪器记录的电池电压一直大于12伏,表示电池状态良好;低于12伏,大于11伏表示电池处于亏电状态,需要及时充电(如果是不可充电电池,需要更换);如果电压低于11V,表示电池严重损坏,需要更换或者修复。如果是干电池或者纽扣电池等,根据仪器说明书判断电池情况。对于不可充电电池,建议每次检查仪器之前,准备好需要更换的型号的电池,以便有需求的时候可以立即更换。b)    太阳能或者市电的检查在户外运行的仪器中,太阳能或者市电通常作为仪器的主要能量来源。在户外仪器中,通常使用太阳能或者市电作为主要的供电、蓄电池作为备用电源。这样就可以最大限度的保障仪器的长期运行。太阳能的检查维护,所谓太阳能是指太阳能板利用太阳照射所产生的能源,所以我们要确保太阳能板运行在最好的状态。首先检查太阳能板的外观,是否有破损;清理太阳能板表面的污染物(只能在早晨、傍晚或者阴天清理,避免高温灼伤),观察太阳能板的安装位置,看看是否有充足的阳光照射,要定期清理太阳能板附件的杂草、杂物等,保障太阳能板有充足的光照。市电供电的检查和维护,在市电的供电系统中,通常会配备漏电保护器、避雷器等等。我们日常维护过程中根据以上两种设备的说明书,确保以上两种设备状态良好,保障系统的安全运行。3)    传感器的检查和维护通常我们判断传感器的好坏,首先就需要下载数据,然后根据经验以及传感器的测量范围等等情况,判断数据是否正常,如果数据正常,则检查一下传感器的线缆是否有破损即可。如果数据异常,请联系我们协助判断并解决问题。4)    通讯系统检查和维护如果是本地通讯系统(如USB或者串口、蓝牙等)能正常连接仪器,并且正常获取数据,表示一切正常。如果在现场不能连接上仪器,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专业的为您解决问题。如果有远程通讯系统(如GPRS,卫星、WIFI等),我们观察并检查天线是否正常,观察通讯系统的接线是否有松脱的情况。5)   易耗品更换在部分仪器中,有一些易耗品需要定期更换,请根据仪器说明以及厂家的专业建议更换易耗品。常见的比如有干燥剂,为了保持仪器在一个干燥的环境中运行,通常我们会放置一些干燥剂在仪器箱中,建议每个维护周期都要更换干燥剂。

企业动态

2023.10.24

点将科技受邀参加第三届生物地理学大会暨西南生物多样性保护论坛

2023年9月15日至17日,由中国地理学会和云南大学主办,中国地理学会生物地理专业委员会和云南大学生态与环境学院、国际河流与生态安全研究院联合承办的“第三届生物地理学大会暨西南生物多样性保护论坛”在昆明举行。来自全国206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1000余名专家学者与研究生参加了本次会议。点将(上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荣幸的被邀请参加了此次会议。       大会围绕“全球变化下的生物地理学格局与过程”展开,就近年来国际生物地理学理论、方法、技术和应用领域的新成果进行交流探讨,梳理中国生物地理学研究在全球变化背景下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生物资源利用和环境管理的重要作用,为巩固中国生物地理学研究特色、推动中国生物地理学学科发展、培养踏实创新的生物地理学青年人才提供了信息交融的平台。       在9月16日上午举办的大会开幕式上,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云南大学教授何大明致欢迎辞,云南大学副校长刘波教授代表云南大学致辞,中国地理学会生物地理学会专业委员会主任刘鸿雁教授代表承办单位致辞,生物地理专委会副主任傅声雷教授主持。       会议期间,前来咨询产品参数和性能的学者络绎不绝,我司驻场的专业经理为他们一一进行了详尽的解说。点将科技作为专注生态环境及农业科技的设备提供与技术服务商,重点展示了点将科技的优势产品:生态环境监测解决方案,古树名木保护系统解决方案及一些特色小型仪器,并向在场学者介绍了多款生态,农业设备。点将团队为参观者现场进行了答疑解惑,并就对方所研究方向和使用不同测量仪器进行了详细方案的探讨与交流。  点将科技部分特色产品生态环境监测解决方案:经过我司精心挑选的优秀和适宜的传感器,结合用户的不同需求,为研究人员定制出满足各类需求的监测系统。古树名木保护系统解决方案:我司专为古树名木保护量身定做一套特色解决方案。古树名木的保护及其复壮工作非常重要,而在开展保护工作之前,利用古树名木无损检测技术对其进行内部缺陷检测,以及对树根的探查更显重要。农业面源污染综合监测系统:是针对我国当前农业生态系统面源污染现状上提出的一套解决方案,为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持续改善农业生态系统及其他水环境质量而集成的有特色的污染监测系统。本次参会得到了会议主办方、承办方和与会专家等的大力支持,点将(上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企业动态

2023.10.24

点将科技参加第八届中国林业学术大会

   2023年7月28—31日,第八届中国林业学术大会在东北林业大学举行。聚焦“中国式现代化中的林草科技创新”大会主题,与会代表围绕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与林业和草原现代化建设,开展综合和专题学术交流,为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汇聚智慧和力量。      本次大会由中国林学会、东北林业大学联合主办,中国林学会秘书处、黑龙江省林业和草原局、黑龙江省林学会共同承办。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黑龙江省人民政府、中国林学会、东北林业大学等有关领导出席大会并讲话。大会共设主会场1个,分会场56个,1000多个专题报告,征集了2000余篇论文摘要,汇聚了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等专家、学者、老师、学生近4000人,是三年多来林业科技工作者期盼已久的一次林业学术盛会。 点将科技作为专业致力于生态、环境监测仪器和综合解决方案的供应与服务商,荣幸参与了此次盛会。      各分会场分别围绕林草科技管理、碳达峰碳中和、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地、湿地、野生动物、水土保持、荒漠化防治、草种业、草原生态、木材科学与技术、林草基础生物学、树木学、森林土壤、森林培育等众多学科和研究领域,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交流。代表们在一天半的紧张热烈的分会场交流中,碰撞了思想,启迪了思维,将进一步推进我国林草科技创新,为我国林草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会议期间,前来咨询产品参数和性能的学者络绎不绝,我司驻场的专业经理为他们一一进行了详尽的解说。点将科技作为专注生态环境及农业科技的设备提供与技术服务商,重点展示了点将科技的优势产品:生态环境监测解决方案,古树名木保护系统解决方案及一些特色小型仪器,并向在场学者介绍了多款生态,农业设备。点将团队为参观者现场进行了答疑解惑,并就对方所研究方向和使用不同测量仪器进行了详细方案的探讨与交流。 点将科技部分特色产品生态环境监测解决方案:经过我司精心挑选的优秀和适宜的传感器,结合用户的不同需求,为研究人员定制出满足各类需求的监测系统。古树名木保护系统解决方案:我司专为古树名木保护量身定做一套特色解决方案。古树名木的保护及其复壮工作非常重要,而在开展保护工作之前,利用古树名木无损检测技术对其进行内部缺陷检测,以及对树根的探查更显重要。

企业动态

2023.08.18

澳大利亚Unidata公司代表Kevin来访点将科技

   对于点将(上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而言,2023年7月5日是一天充满了知识与合作的日子。澳大利亚Unidata公司的销售负责人Kevin亲临公司,为点将公司员工进行了一场令人难忘的培训。      Kevin先生是Unidata公司在亚洲区销售的负责人,他具有丰富的经验和专业知识。作为该领域的专家,他致力于分享新的行业趋势、技术知识和实践。他的到来标志着点将公司与Unidata之间的紧密合作关系,并为点将公司开拓市场注入了新的动力。在培训期间,Kevin先生向点将公司员工介绍了Unidata公司的产品和解决方案。他详细讲解了Unidata公司的6537L多普勒流速流量传感器、数据采集系统和传输设备等产品,以及如何应用这些产品进行水文监测、环境数据收集和分析等工作。      此次培训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次互动和交流的机会。点将公司各大区员工积极参与培训,提出了一系列问题,与Kevin先生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双方分享了彼此的经验和观点,共同探讨了行业的发展趋势。       随着培训的进行,点将公司的员工对于Unidata的产品和解决方案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和了解。他们展现出了对于应用这些技术的热情和愿望,在Kevin先生的引导下,他们将能够更好地为客户提供解决方案,满足市场需求。       点将(上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与Unidata公司的合作将不仅仅局限于培训,双方将继续深化合作,共同探索更多的商机和合作机会。这次培训不仅对于点将公司的员工来说是一次宝贵的学习经历,也为点将公司未来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Unidata公司:       Unidata公司是一家澳大利亚公司,专注于提供环境监测和气象解决方案。他们的产品范围涵盖气象传感器、气象数据采集系统、气象数据传输设备以及相关的软件和服务。Unidata公司在亚洲区的销售负责人Kevin先生将在与点将公司的合作中发挥关键作用。

企业动态

2023.08.18

中国第13次北冰洋科学考察队正式开始大洋科考作业

据新华社“雪龙2”号7月27日电 经过15天的海上航行,中国第13次北冰洋科学考察队于北京时间26日下午抵达位于楚科奇海的首个作业站点,正式开始了大洋科考作业。首站作业持续约5小时30分钟,于当天22时30分左右结束,基本涵盖本次北冰洋科考大部分常规作业项目。    根据预定作业计划,首站大洋科考作业在舯甲板、艉甲板和9层甲板展开。舯甲板作业包含CTD(温盐深多参数海洋观测系统)、采水作业、浮游生物垂直拖网采样与海洋光学观测。在艉甲板则先后进行了颗粒物剖面观测、箱式沉积采样、微塑料拖网采样、底栖生物拖网作业、潜标及波浪浮标布放。9层甲板作业项目为气象探空气球布放。    考察队大洋队队长陈超介绍说,此次考察队下设的大洋队由来自相关单位与高校共45名科研人员组成,他们是实施大洋科考作业的主体。科研人员根据作业内容区分,编为水文环境、水体化学、大气环境、舯部生物、艉部生物、污染与沉积、地质与地球物理、海冰环境8个组别。    考察队领队王金辉表示,本次北冰洋科考作业时间为40余天,时间较为紧凑,且相比前两次科考任务量增多,尤其在冰雪观测、浮标潜标作业等方面承担了更多的工作。与往次北冰洋科考相比,本次北极圈内航线浮冰偏多、海雾偏大,客观上增加了相关作业难度。     王金辉表示,考察队将通过加强任务协调、开展同步作业等方式,抵消复杂冰情、恶劣天气造成的不利影响。在后续作业中,考察队将继续围绕水文、大气、生物等学科领域,加紧推进作业进度,力争圆满完成各项科考任务(记者 魏弘毅)CTD 温盐深测量仪CTD温盐深测量系统适用于测量地下水和地表水温度、电导率和压力。    注:本文转载自新京报社官方账号,转在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知识,如有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我们会立即删除

企业动态

2023.08.18

点将科技参加2023年生态系统变化监测技术精品培训班

2023年6月12日至15日,中国生态大讲堂“2023年生态系统变化监测技术精品培训班”在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举办。培训班受中国科学院人事局资助(科发人函字〔2023〕22号),由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和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主办。此次培训邀请国内外著名生态监测方面的院士专家、生态站站长、监测骨干人员、生态仪器管理与操作人员、数据处理与共享专家,以课程的形式向学员讲授相关科学知识。培训内容有国际生态系统监测新进展、各类生态系统要素监测技术与规范、各类生态系统综合监测技术与规范、生态系统监测数据的管理与共享等四个部分。        点将科技有幸参加此培训会,并在会上分享了“森林水量平衡监测系统”,在此感谢各主办单位、协办单位、资助单位。       我司总经理主要阐述了水循环和森林水量平衡相关概念和公式、森林水量平衡测量系统以及相关案例,部分精彩内容如下:          生态系统监测具有长期性和连续性的特点,涉及学科面广、专业性强、技术更新快、数据质量要求高。本次培训班针对国家生态系统变化监测的需求,面向各类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保护地等的监测技术人员,开展各类生态系统及生态要素监测指标、技术与方法培训,以期提升生态站与保护地等的监测人员的能力和水平。  会后,举办方组织了“最受欢迎的十台(套)仪器评选”活动,由培训班的学员现场投票评选。活动结束,我司推送的“森林水量平衡监测系统”榜上有名,受到与会专家的广泛好评,得到行业内用户的青睐与信任。点将科技成立于2001年,一直专注于生态环境和现代农业相关科研及应用系统和仪器的研发、销售及服务,我们也在积极的学习和不断的钻研中,秉承“心系点滴,致力将来!”的价值观,我们希望为祖国是和谐生态、现代农业做的更多。

企业动态

2023.07.11

点将科技应邀参加黄河流域林草生态保护和修复学术研讨会

023年5月27日—28日,黄河流域林草生态保护和修复学术研讨会成功在内蒙古鄂尔多斯成功举办。本次会议由中国林学会主办,有来自全国100余名专家学者和青年学生参加了会议,主要围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以及沙漠治理等问题展开讨论与分享,同时实地参观了阿鲁图作业区的沙漠治理情况,以及天骄绿能生态治理光伏发电示范项目。共同探讨和分享黄河流域林草生态保护和修复的新成果,助力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和国家生态文明高地建设。点将科技作为专业致力于生态、环境监测仪器和综合解决方案的供应与服务商,荣幸参与了此次盛会。       众所周知,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孕育了华夏文明,党的十八大以来,习主席多次实地考察了黄河流域并对重点区域生态保护建设提出要求,黄河流域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安全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保护黄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大计。本次会议主要围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修复等主要问题展开讨论。会上由北京林业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尹伟伦,北京林业大学教授余新晓,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首席科学家卢琦等十几位学者作出了关于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主旨报告,并于参会人员也进行了深刻的交流与探讨。        会议期间,前来咨询产品参数和性能的学者络绎不绝,我司驻场的专业销售经理为他们一一进行了详尽的解说。点将科技作为专注生态环境及农业科技的设备提供与技术服务商,重点展示了点将科技的优势产品:生态环境监测解决方案,农业面源污染综合监测系统,古树名木保护系统解决方案及一些特色小型仪器,并向在场学者介绍了多款生态,农业设备。点将团队为参观者现场进行了答疑解惑,并就对方所研究方向和使用不同测量仪器进行了详细方案的探讨与交流。  

企业动态

2023.07.11

Delta-T厂家CEO来访点将科技

2023年5月资深的环境监测和控制解决方案供应商——英国Delta-T公司CEO John Newstead及团队莅临点将科技,进行深入交流及合作洽谈。       英国Delta-T公司成立于1971年,是一家历史悠久的环境监测解决方案供应商,五十多年来一直处于环境科学测量技术的前沿,其研发的各类环境土壤监测设备在全球范围内应用广泛,尤其在研究领域,赢得了众多客户的信赖。        此次来访点将科技,Delta-t公司领导团队详细了解了点将科技在环境监测领域的应用和解决方案,表示高度认可和赞赏。双方就下一步深入合作的具体事宜进行了探讨,达成了多方面的深度合作意向。       点将科技,致力于为客户提供智能化环境监测解决方案,为推动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未来,点将科技将于Delta-t公司一起,继续致力于环境监测领域的研究和应用,为客户提供更优质的产品和服务。

企业动态

2023.07.11

点将科技助力现代化养殖渔业

香港三面环海、水深港阔,渔业发展源远流长,惟传统木制鱼排难抵浪急风高,仅可筑于有天然屏障的水域小规模作业。 社会进步,技术如是。 政府引入先进养鱼网箱技术,又开辟新鱼类养殖区,为业界带来升级转型契机。      渔农自然护理署引入的新式钢铁桁架网箱能按需要升出海面或半潜海中,且因应香港水文环境设计,具抗风、抗流、抗波浪能力,较木制鱼排耐用,寿命可达25年。      更重要的,是应用新技术可大大提升产能。 以东龙洲的现代化海产养殖示范场为例,有效养殖水体容积约1.1万立方米,每年可养殖300吨水产,产能远高于传统鱼排。      香港现有26个鱼类养殖区,大部分位于近岸水域。 为推动渔业升级转型,渔护署计划增设黄竹角海、外塔门、大鹏湾和蒲台(东南)四区共约590 公顷面积为新鱼类养殖区,全部位处水流较佳的开放水域,新式网箱将可大派用场。      规模增加,渔护署也为示范场引入现代化管理设备,实时监控、水质监测、自动投饵,以至风力和太阳能发电系统,一应俱全,对监察养殖鱼类和海产健康、应对台风等特殊情况均起重要作用。点将科技为此项目提供了在线监测设备点将技术工程师为可持续渔业项目提供的安装服务和安装效果

应用实例

2023.07.11

点将科技应邀参加第三届中国生态学学会高寒生态学专业委员会年度会议暨第四届西藏高原生态安全论坛

2023年4月26日-30日,第三届中国生态学学会高寒生态学专业委员会年度会议暨第四届西藏高原生态安全论坛在拉萨成功举办。此次会议是高寒生态学研究领域分享新成果、探讨新思想的一次学术盛宴,有来自全国60余家单位的300余名专家学者和青年学生参加了会议,共同探讨高寒生态学研究领域的前沿进展和热点问题,助力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和国家生态文明高地建设。点将科技作为专业致力于生态、环境监测仪器和综合解决方案的供应与服务商,荣幸参与了此次盛会。                  在学术交流会上,三江源生态与高原农牧业国家重点实验室赵新全研究员,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王小丹研究员,西藏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方江平教授,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张齐兵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薛凯教授,武汉大学赵华斌教授和中山大学李添明教授等,针对青藏高原草地生态系统再野化实践、生态文明高地建设方案和评估、树轮气候、土壤微生物对气候的反馈和高山兀鹫保护及青藏高原可持续发展等作了主旨报告。此外,来自十余家单位的26名学者就各自的研究成果作了大会报告,并与参会人员进行了深入交流         本次会议在28日设置了研究生论坛。38名硕、博研究生在会场作了口头报告,30余名研究生进行了墙报展示,分享和交流了各自的研究进展和阶段性成果。同学们的表现得到了在座评委老师的充分肯定,进一步增强了对高寒生态深入研究的信心。      会议期间,点将科技作为专注生态环境及农业科技的设备提供与技术服务商,重点展示了点将科技的优势产品:生态环境监测解决方案,农业面源污染综合监测系统,古树名木保护系统解决方案及一些特色小型仪器,并向在场学者介绍了多款国内、国际生态,农业仪器。点将团队为参观者现场进行了答疑解惑,并就对方所研究方向和使用不同测量仪器进行了详细方案的探讨与交流。  点将科技部分特色产品生态环境监测解决方案:经过我司精心挑选的优秀和适宜的传感器,结合用户的不同需求,为研究人员定制出满足各类需求的监测系统。古树名木保护系统解决方案:我司专为古树名木保护量身定做一套特色解决方案。古树名木的保护及其复壮工作非常重要,而在开展保护工作之前,利用古树名木无损检测技术对其进行内部缺陷检测,以及对树根的探查更显重要。农业面源污染综合监测系统:是针对我国当前农业生态系统面源污染现状上提出的一套解决方案,为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持续改善农业生态系统及其他水环境质量而集成的有特色的污染监测系统。本次参会得到了会议主办方、承办方和与会专家等的大力支持,点将(上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注:本文部分转载自中国生态学学会 ,转在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知识,如有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我们会立即删除。

企业动态

2023.07.11

ChatGPT火出圈,苹果采摘机器人咋样?

农民日报苹果双臂采摘机器人的试验成功,意味着苹果采摘机械化向前迈出了重要一步,但机器人从试验成功到下地应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仅仅是开始。“机器人首先要瞪大‘眼睛’瞅得准树上的苹果,其次‘手脚’协调能够得着苹果,最关键的是‘大脑’,能把‘眼睛’看到的信息智能化处理,快速、有效地传导给采摘手臂完成作业。”望着正在苹果园中采摘的机器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杨福增这样介绍道。杨福增口中所说的机器人,正是2022年11月亮相于农业农村部苹果全程机械化科研基地(陕西白水苹果试验站)的双臂苹果采摘机器人。一双橙黄色机械臂操作有序,动作协调,一颗颗苹果被机器人准确识别、采摘,再稳稳落入收纳框中,宛如一名技术娴熟的采摘工人。从一张张图纸、一行行代码变为下地作业的机器,1300余天,这台双臂采摘机器人如何造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机械与电子工程学院杨福增教授告诉了我们答案。1  智能高效 双臂协同2022年11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杨福增团队研制的苹果双臂采摘机器人在果园实地试验成功。一眼望去,苹果采摘机器人橙黄色的双臂最引人注目,同时作业的两条机械臂起落连贯,动作有序,能够精准识别、采摘、转运苹果,其动作娴熟度并不亚于人工作业,但与人工不同的是,这台双臂苹果采摘机器人未来甚至能够做到昼夜不停采摘,实现无人自主化智能运行。这台机器人主要包括行走系统、视觉系统、控制系统、执行系统等4个系统,由智能履带底盘、深度相机、信息智能化处理模块、上位机(控制器)、机械臂和采摘手组成整机,再加上前后两台装载转运机器人一起,组成一个苹果采摘—转运多机器人系统。杨福增教授团队研发的单臂苹果采摘机器人。这4个系统分别对应了机器人不同的身体“器官”,行走系统是苹果采收机器人的“双脚”,主要由履带底盘和导航组成,负责作业路径规划和避障行走;视觉系统相当于它的“眼睛”,由深度相机和信息智能化处理模块组成,可以实现识别与定位苹果果实的功能;执行系统是苹果采收机器人的“双手”,包括机械臂和末端执行器,主要完成苹果抓握与采收等任务;控制系统则代表机器人的“大脑”,核心是上位机,它集成了控制界面和所有的软件模块,用来控制整个多机器人系统。苹果采收机器人采摘收获工作并不复杂,机器人可依据苹果的着色程度、色泽等先验知识和算法来判断果实是否成熟,由视觉系统识别并确定成熟果实位置,控制系统合理规划路径,驱动执行系统到达果实位置,采摘手完成抓握、分离动作后,移动到苹果收集箱缓慢释放苹果,最后机器人复位开始下一轮采收。据介绍,目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苹果采摘机器人在多方面实现了突破。一是识别时间快,只需要0.015秒就能识别出苹果果实的位置;二是采摘方式灵巧,不同于以往拉拽分离、振摇分离,采摘手进行仿生旋转拉拽,能耗小;三是采摘手臂多,在双臂采摘的同时能实现协同一致,大大提高了整机采摘效率。杨福增告诉记者,采摘—转运多机器人系统在白水苹果试验示范站进行调试与试验大约一个月时间,单臂单果采摘速度平均约为7.5秒/个。未来投入使用后,初步预计双臂采摘—转运多机器人系统每小时可采摘约800个果实,相当于6至7棵果树,约10分钟一棵树。机器人试验成功的消息备受外界关注,杨福增表示,现在有不少国内外高校科研团队和实体企业主动联系研发团队,了解苹果采摘机器人的研制情况,并提出合作、研发和推广意愿。2  苹果生产,缺人又缺机深秋,园中的苹果挂满枝头,颗颗果实色泽红彤,散发出诱人的香甜,但陕西省洛川县的路乐乐却开心不起来。“我们洛川县家家户户都是种苹果的,所以到了收获的时候,每个人家里都很忙,工人们一般上家还没干完,下一家就预约好了,即使是周围县城的外地人也不好找。”路乐乐一家共种植了20多亩苹果树,每年在苹果套袋、疏果、采摘这样急需人力的时节,路乐乐一家都会苦于雇佣不到工人而发愁。苹果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果树种植、田间管理、采摘收获等环节都离不开工人参与。中国又是全球最大的苹果生产国,产量占全球苹果产量的50%以上,在世界苹果产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根据国家苹果产业技术体系数据统计,2021年全国苹果种植面积为3132.12万亩。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苹果产量为4597.34万吨。而像洛川县这样以苹果种植为主的地方,经常会在农忙时节出现用工紧张现象。《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2021》的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苹果每亩人工成本已经占到生产成本的62.7%。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流,人工成本的上涨也在不断挤压着苹果产业的利润空间,挫伤了果农种植的积极性。杨福增表达了他的担忧,现在的农村地区,大部分是50至60岁,甚至70多岁的人在干活,未来,因年龄增长而丧失劳动力的农户退出农业生产之后,苹果产业发展也将面临后继乏人的窘境。人力因素是一方面,没有适用的农机是另一方面。“市面上几乎没有什么能直接用来套袋、采摘的农机,大部分还是需要依靠人力进行,雇佣的工人也很辛苦。”路乐乐说。与全国其他丘陵山区一样,许多分布在此的苹果园也都存在着“牛进得去,铁牛进不去”“无机可用”“无好机用”等问题。于国内而言,我国苹果采摘机器人研究起步较晚,近些年,国内高校科研团队针对果园智能采摘机器人关键技术开展了很多研究,但是大多处于实验室开发阶段或测试阶段。目前,国内市面可见的采摘机器人大多由科技公司推出,如阿里巴巴达摩院XR实验室、杭州乔戈里科技有限公司、深圳史河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分别研制了不同的苹果采摘机器人并应用于果园。然而几十年来,我国的苹果园主要以传统的乔化老果园为主,树冠高大、枝多株近、果园郁闭,再加上丘陵山区地形限制,这些都成为影响机器人采摘作业的主要因素,即使是已经问市的采摘机器人,限于栽培模式、管理模式、小农户购买力等原因,实际推广应用还有较远距离。放眼国外,苹果采摘机器人的研发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如今美国、德国、日本、以色列等农业发达的国家,分别研发了不同形式的智能采摘机器人。美国初创公司AbundantRo?botics采用了计算机系统识别、真空吸取的采摘方式设计,以色列的无人机水果采摘,小巧灵活,可以轻松飞到树梢采摘,德国利用AI技术对苹果成熟指标进行多维度计算,并将结果反馈给机器人,采摘后还可以完成分拣任务。除了人工采摘和采摘机器人之外,还有自动化辅助采摘和机械采摘两种形式。机械采收的主要是利用机械外力振摇树体或树枝,使果实与树枝分离掉落,效率较高,但不分生熟无差别采摘,掉落还容易损伤果实。半自动化辅助采摘是通过采摘辅助平台,实现升降功能以及多人手工采收。根据《“十四五”全国农业机械化发展规划》,“十三五”以来,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71.25%,而丘陵山区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还不足50%,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左右。作为丘陵山区主要经济作物的重要构成部分,苹果产业的机械化率对于丘陵山区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的提升至关重要。杨福增介绍,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丘陵山区占了国土面积的近70%,产了约50%的水果,约30%的粮食,当地需要先进适用的农机提高生产水平,保障粮食安全。3  研发是厚积薄发的过程从零的突破到双臂采摘机器人的试验成功,看似仅仅用了四年的时间,对杨福增而言,却是整个团队十二年来默默无闻的积累。2009年,杨福增了解到美国正在做苹果生产机器人的研究,他的心中也产生了研制苹果采摘机器人的想法。但受现实条件所限,并没有能够直接开始研制,他只能转变思路,将心思放在前期的准备工作上。“苹果采摘机器人肯定是未来的一个热点。2010年左右我们开始布局,把采摘、打药和转运等机器人群体作业的发明专利先申报了。”杨福增介绍,团队每两年还会分配一到两名学生,先尝试探索苹果机器人相关的研究,为后面真正上手研制工作奠定基础。杨福增教授(左二)与团队学生研讨机器人手臂抓取苹果的技巧。2018年,借助农业农村部苹果全程机械化科研基地建设项目和陕西省苹果科技重大专项,杨福增知道机会来了。时机成熟,困难未减。苹果采收机器人是农业机器人研究领域的热点和难点,涉及新工科数学基础、人工智能算法和模型、传感与智能化信息处理、自动化、机械设计等多项技术和农业复杂多变场景。在中国知网搜索有关苹果采摘机器人的研究论文,涉及的算法和模型加起来就有几十种之多,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研究,不同的机型也有不同的算法。模型很复杂,哪个更有效?算法有很多,哪个更可行?这些成了摆在杨福增和团队面前的困难。回到研制采摘机器人的出发点,苹果采摘转运追求的是高效和无损,这是从苹果生产角度提出的现实要求,然而机器人采摘要做到这两点并非易事。机器人要想快速摘取苹果,必须先能快速识别和准确定位苹果,并完成反馈,此时机器人的“眼睛”和“大脑”就显得尤为重要,这就需要找到合适的算法。然而在复杂的非结构化果园环境下,现有的算法大部分将苹果被树叶遮挡、枝干遮挡、果实遮挡或混合遮挡等不同情况划分为一类,如果机器人直接采摘被遮挡的苹果,就极容易损伤果实,甚至损坏采摘手和机械臂,影响采摘效率和果实品质,或造成更大损失。“灵感的出现是偶然的,成功也是需要经过多次的探索和煎熬,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杨福增介绍。经过一轮轮地筛选和试验,团队研究测试出面向采摘机器人的苹果采摘方式和实时识别方法,它具有以下几个优点:提取目标快、识别精度高、误采率低。这也就意味着,使用这种算法的机器人能够实时识别苹果位置,对不同情况的苹果进行分类,并采用不同的采摘策略,降低误采率,进而提高采摘的速度和精度。比如,机器人对于没有遮挡的苹果可以直接采摘,对于小部分遮挡的苹果可以迂回采摘,而对于较远种植行的苹果则采用不可采摘策略。此外,苹果采摘机器人的采摘手也十分关键,作为与苹果果实直接接触的部分,采摘手抓取采摘的动作规划不当也会影响作业效率,对苹果造成损伤。采摘手与苹果的接触点选在哪里?用什么样的姿态抓握更稳定?多大的力度最合适?杨福增团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对采摘手握持苹果的姿势、用力方向、用力大小进行多次测试。从理论、仿真到实地试验,团队分别确定了两种握持位置,一是采摘手与苹果茎萼轴平行,二是采摘手与苹果茎萼轴垂直,最终确定了采摘手与苹果茎萼轴平行是最优的三指握持姿态。基于这种三指握持姿态,团队又设计了垂直拉、水平拉、垂直旋转和旋转—水平拽拉等4种采摘模式。经过层层测试,旋转—水平拽拉模式既能实现苹果采摘而且机器功耗最小,所需的平均三指抓握力最小,可以实现“抓得稳、采得下”的最优目标。解决好这几个方面的问题,就意味着苹果采收环节中的识别、定位、分离技术找到了最优解,2021年3月,杨福增团队的第一台单臂采摘机器人研发成功,并顺利走进白水苹果试验示范站。2022年,在单臂采摘机器人的基础之上,团队为了进一步提高苹果采摘效率,又增加了一只采摘臂,苹果双臂采摘机器人成型。团队的研究生们正在白水苹果试验示范站调试苹果双臂采摘机器人系统。成功的背后,是杨福增团队无数次失败换来的。“从一个想法出现到试验成功并非易事,失败是常态。科学领域有一个666实验法,经历665次的失败才有第666次成功的可能。成功,仅是最后那一次。”杨福增说。4  地形、果园带来双重挑战“天下难事,必作于易。苹果采摘机器人是农业机器人领域的难点和热点之一,到现在世界上还没有成熟的产品,它仍在科研范畴。”杨福增说道。苹果双臂采摘机器人的试验成功,意味着苹果采摘机械化向前迈出了重要一步,但机器人从试验成功到下地应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仅仅是开始。我国的苹果主要有渤海湾、黄土高原、黄河故道和西南冷凉高地四大产区,这些地方大多具有坡陡路窄、沟壑纵横、土壤条件多样等特点,对机器人的动力底盘安全性、通过性、稳定性及等高线作业提出了更高要求。比如甘肃省、陕西省苹果种植区,地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地块碎小、崎岖不平,给采摘机器人的进入和作业都带来了不小的挑战。为此,杨福增团队在长期从事丘陵山地农机装备探索的基础上,专门选取履带底盘,以增大与地面的接触面积,同时,尽可能地降低机器人重心,增强稳定性,让机器人可以在沟壑纵横的丘陵地行走和作业。当前,苹果双臂采摘机器人能在现代化的矮化密植苹果园大展身手,但是面对老式果园和复杂地块的果园,仅做到这两点还远远不够。杨福增团队最近正在研究体积更大的采摘机器人,“较大体积、较大动力的机器人越障碍、跨沟坎能力会更强一点,复杂地块作业问题能够得到比较好的解决。”杨福增认为,还需进一步的技术创新和迭代,步步为营,最终实现老式果园和复杂地块果园的机械化采摘。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全面梳理短板弱项,加强农机装备工程化协同攻关,加快大马力机械、丘陵山区和设施园艺小型机械、高端智能机械研发制造并纳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予以长期稳定支持。具体而言,农业农村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和各省农业农村厅正在推出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的相关政策,加快补齐农机装备短板,这无疑进一步给杨福增这样对丘陵山区农机领域持续攻关的科研工作者提升了信心。如果农机的研制是为了苹果采摘“有机可用”,那么老式果园宜机化改造则是为了“让机能用”,为将来农机在更广范围下地应用铺平路子。过往,由于乔砧果园栽植密度过大,树冠大枝条过密,通风性透光性不足,一来容易形成郁闭,影响果品质量;二来株间距小,机器人无法进入作业,树冠也会影响机器人的信号系统。以路乐乐家的苹果园为例,她家的果园已经有30多年的种植历史。二十多亩的苹果,传统老式果园面积占据了一半以上,现代化果园只占了一小部分。谈到自家果园的农机应用情况,路乐乐说:“近两年新建的果园可以考虑使用农机采摘,但传统老果园仍然要改造后才能适用苹果农机作业。”杨福增认为,未来,更多的老式果园通过改密度、换品种、引技术等完成宜机化改造后,将更适合苹果采摘-转运多机器人系统的使用。5  样机变商品仍有距离至于推广应用,杨福增团队也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从德国汉诺威国际农机展览会不难看出,可供丘陵山区农机装备研发参考的样机较少,因此创新研发难度更大。国内不少农机企业的创新实力仍有较大提升空间,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明显不足,产学研推联系还需要进一步紧密。许多农机人认为,部分国内的农机企业并不愿意花费必要的科研经费和时间成本在农机研发方面下功夫,而是直接照搬先进实用的农机装备,稍作形式上的改动后进行售卖,久而久之,这种做法对国内农机“卡脖子”技术攻关、关键核心零部件创制和农机推广应用有百害而无一利。2019年2月,《关于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意见》明确指出,我国人多地少,各地农业资源禀赋条件差异很大,很多丘陵山区地块零散,不是短时间内能全面实行规模化经营,也不是所有地方都能实现集中连片规模经营。当前和今后很长一个时期,小农户家庭经营将是我国农业的主要经营方式。甘肃省静宁县已经有30多年的苹果种植历史,全域苹果种植面积超过百万亩,除了现代化成规模果园之外,还有不少小户果农的存在。张娟科的家中种植了4亩多苹果,她家也是静宁县众多小户果农中的一员。“苹果打药、疏果、套袋、采摘等时节,工人比较紧张,机器使用不多,都是亲戚熟人之间互相帮忙。”张娟科的爸爸表示,自己家的果园种植面积较少,对于苹果采摘机器人的使用,将来首要考虑的一定是农机作业投入成本和效益的问题。据团队初步计算,未来量产后的苹果采摘机器人总成本约为50至60万元每台,机器人属于技术密集型的高成本产品,杨福增并不鼓励小户果农单独购买使用苹果采摘机器人,机器人与农业的融合需要一个过程。比如政府出台灵活有效的农机补贴政策,通过农机专业合作社统一采购,面向小农户提供采摘服务是一种更好的选择。采摘机器人的研制与推广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而是一项系统化的工作。杨福增团队还将借助获批的“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丘陵山地通用动力机械创制与示范应用”项目,联合全国比如潍柴雷沃等为代表的优秀企业,和中国农大、上海交大、北航等知名高校联合开启并推进丘陵山区的农业机械项目,尽快让科研机变为商品机,早日为苹果产业高效发展服务。“我们需要把目光放长远,为山区的老百姓做点实实在在的事情,为改善山区的生产条件、促进丘陵山区的农业机械化提供技术支撑。”谈起联合研制农业机械的项目,杨福增很是欣慰。未来,如有可能,杨福增团队计划首先集中优势进行小批量试制和小面积示范应用,加快产品优化改进,提高可靠性,降低维护成本,形成可复制的生产模式,最终以点带面,做好未来采摘机器人量产与大面积推广应用落地工作。同时,团队还将开启四臂采摘机器人的研究,并增加夜间采摘试验,不断提高机器人的应用场景。“四臂采摘机器人可行性方案已经论证通过,但三维空间的动态规划和协同稳定是个问题,四个臂同时动的话会产生一定冲击力,机器的动态稳定性需要格外注意。”对未来四臂采摘机器人的研制,杨福增信心满满。(本版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李丽颖 胡明宝 见习记者 赵博文

企业动态

2023.02.20

ChatGPT火出圈,苹果采摘机器人咋样?

农民日报苹果双臂采摘机器人的试验成功,意味着苹果采摘机械化向前迈出了重要一步,但机器人从试验成功到下地应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仅仅是开始。“机器人首先要瞪大‘眼睛’瞅得准树上的苹果,其次‘手脚’协调能够得着苹果,最关键的是‘大脑’,能把‘眼睛’看到的信息智能化处理,快速、有效地传导给采摘手臂完成作业。”望着正在苹果园中采摘的机器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杨福增这样介绍道。杨福增口中所说的机器人,正是2022年11月亮相于农业农村部苹果全程机械化科研基地(陕西白水苹果试验站)的双臂苹果采摘机器人。一双橙黄色机械臂操作有序,动作协调,一颗颗苹果被机器人准确识别、采摘,再稳稳落入收纳框中,宛如一名技术娴熟的采摘工人。从一张张图纸、一行行代码变为下地作业的机器,1300余天,这台双臂采摘机器人如何造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机械与电子工程学院杨福增教授告诉了我们答案。1  智能高效 双臂协同2022年11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杨福增团队研制的苹果双臂采摘机器人在果园实地试验成功。一眼望去,苹果采摘机器人橙黄色的双臂最引人注目,同时作业的两条机械臂起落连贯,动作有序,能够精准识别、采摘、转运苹果,其动作娴熟度并不亚于人工作业,但与人工不同的是,这台双臂苹果采摘机器人未来甚至能够做到昼夜不停采摘,实现无人自主化智能运行。这台机器人主要包括行走系统、视觉系统、控制系统、执行系统等4个系统,由智能履带底盘、深度相机、信息智能化处理模块、上位机(控制器)、机械臂和采摘手组成整机,再加上前后两台装载转运机器人一起,组成一个苹果采摘—转运多机器人系统。杨福增教授团队研发的单臂苹果采摘机器人。这4个系统分别对应了机器人不同的身体“器官”,行走系统是苹果采收机器人的“双脚”,主要由履带底盘和导航组成,负责作业路径规划和避障行走;视觉系统相当于它的“眼睛”,由深度相机和信息智能化处理模块组成,可以实现识别与定位苹果果实的功能;执行系统是苹果采收机器人的“双手”,包括机械臂和末端执行器,主要完成苹果抓握与采收等任务;控制系统则代表机器人的“大脑”,核心是上位机,它集成了控制界面和所有的软件模块,用来控制整个多机器人系统。苹果采收机器人采摘收获工作并不复杂,机器人可依据苹果的着色程度、色泽等先验知识和算法来判断果实是否成熟,由视觉系统识别并确定成熟果实位置,控制系统合理规划路径,驱动执行系统到达果实位置,采摘手完成抓握、分离动作后,移动到苹果收集箱缓慢释放苹果,最后机器人复位开始下一轮采收。据介绍,目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苹果采摘机器人在多方面实现了突破。一是识别时间快,只需要0.015秒就能识别出苹果果实的位置;二是采摘方式灵巧,不同于以往拉拽分离、振摇分离,采摘手进行仿生旋转拉拽,能耗小;三是采摘手臂多,在双臂采摘的同时能实现协同一致,大大提高了整机采摘效率。杨福增告诉记者,采摘—转运多机器人系统在白水苹果试验示范站进行调试与试验大约一个月时间,单臂单果采摘速度平均约为7.5秒/个。未来投入使用后,初步预计双臂采摘—转运多机器人系统每小时可采摘约800个果实,相当于6至7棵果树,约10分钟一棵树。机器人试验成功的消息备受外界关注,杨福增表示,现在有不少国内外高校科研团队和实体企业主动联系研发团队,了解苹果采摘机器人的研制情况,并提出合作、研发和推广意愿。2  苹果生产,缺人又缺机深秋,园中的苹果挂满枝头,颗颗果实色泽红彤,散发出诱人的香甜,但陕西省洛川县的路乐乐却开心不起来。“我们洛川县家家户户都是种苹果的,所以到了收获的时候,每个人家里都很忙,工人们一般上家还没干完,下一家就预约好了,即使是周围县城的外地人也不好找。”路乐乐一家共种植了20多亩苹果树,每年在苹果套袋、疏果、采摘这样急需人力的时节,路乐乐一家都会苦于雇佣不到工人而发愁。苹果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果树种植、田间管理、采摘收获等环节都离不开工人参与。中国又是全球最大的苹果生产国,产量占全球苹果产量的50%以上,在世界苹果产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根据国家苹果产业技术体系数据统计,2021年全国苹果种植面积为3132.12万亩。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苹果产量为4597.34万吨。而像洛川县这样以苹果种植为主的地方,经常会在农忙时节出现用工紧张现象。《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2021》的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苹果每亩人工成本已经占到生产成本的62.7%。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流,人工成本的上涨也在不断挤压着苹果产业的利润空间,挫伤了果农种植的积极性。杨福增表达了他的担忧,现在的农村地区,大部分是50至60岁,甚至70多岁的人在干活,未来,因年龄增长而丧失劳动力的农户退出农业生产之后,苹果产业发展也将面临后继乏人的窘境。人力因素是一方面,没有适用的农机是另一方面。“市面上几乎没有什么能直接用来套袋、采摘的农机,大部分还是需要依靠人力进行,雇佣的工人也很辛苦。”路乐乐说。与全国其他丘陵山区一样,许多分布在此的苹果园也都存在着“牛进得去,铁牛进不去”“无机可用”“无好机用”等问题。于国内而言,我国苹果采摘机器人研究起步较晚,近些年,国内高校科研团队针对果园智能采摘机器人关键技术开展了很多研究,但是大多处于实验室开发阶段或测试阶段。目前,国内市面可见的采摘机器人大多由科技公司推出,如阿里巴巴达摩院XR实验室、杭州乔戈里科技有限公司、深圳史河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分别研制了不同的苹果采摘机器人并应用于果园。然而几十年来,我国的苹果园主要以传统的乔化老果园为主,树冠高大、枝多株近、果园郁闭,再加上丘陵山区地形限制,这些都成为影响机器人采摘作业的主要因素,即使是已经问市的采摘机器人,限于栽培模式、管理模式、小农户购买力等原因,实际推广应用还有较远距离。放眼国外,苹果采摘机器人的研发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如今美国、德国、日本、以色列等农业发达的国家,分别研发了不同形式的智能采摘机器人。美国初创公司AbundantRo?botics采用了计算机系统识别、真空吸取的采摘方式设计,以色列的无人机水果采摘,小巧灵活,可以轻松飞到树梢采摘,德国利用AI技术对苹果成熟指标进行多维度计算,并将结果反馈给机器人,采摘后还可以完成分拣任务。除了人工采摘和采摘机器人之外,还有自动化辅助采摘和机械采摘两种形式。机械采收的主要是利用机械外力振摇树体或树枝,使果实与树枝分离掉落,效率较高,但不分生熟无差别采摘,掉落还容易损伤果实。半自动化辅助采摘是通过采摘辅助平台,实现升降功能以及多人手工采收。根据《“十四五”全国农业机械化发展规划》,“十三五”以来,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71.25%,而丘陵山区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还不足50%,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左右。作为丘陵山区主要经济作物的重要构成部分,苹果产业的机械化率对于丘陵山区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的提升至关重要。杨福增介绍,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丘陵山区占了国土面积的近70%,产了约50%的水果,约30%的粮食,当地需要先进适用的农机提高生产水平,保障粮食安全。3  研发是厚积薄发的过程从零的突破到双臂采摘机器人的试验成功,看似仅仅用了四年的时间,对杨福增而言,却是整个团队十二年来默默无闻的积累。2009年,杨福增了解到美国正在做苹果生产机器人的研究,他的心中也产生了研制苹果采摘机器人的想法。但受现实条件所限,并没有能够直接开始研制,他只能转变思路,将心思放在前期的准备工作上。“苹果采摘机器人肯定是未来的一个热点。2010年左右我们开始布局,把采摘、打药和转运等机器人群体作业的发明专利先申报了。”杨福增介绍,团队每两年还会分配一到两名学生,先尝试探索苹果机器人相关的研究,为后面真正上手研制工作奠定基础。杨福增教授(左二)与团队学生研讨机器人手臂抓取苹果的技巧。2018年,借助农业农村部苹果全程机械化科研基地建设项目和陕西省苹果科技重大专项,杨福增知道机会来了。时机成熟,困难未减。苹果采收机器人是农业机器人研究领域的热点和难点,涉及新工科数学基础、人工智能算法和模型、传感与智能化信息处理、自动化、机械设计等多项技术和农业复杂多变场景。在中国知网搜索有关苹果采摘机器人的研究论文,涉及的算法和模型加起来就有几十种之多,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研究,不同的机型也有不同的算法。模型很复杂,哪个更有效?算法有很多,哪个更可行?这些成了摆在杨福增和团队面前的困难。回到研制采摘机器人的出发点,苹果采摘转运追求的是高效和无损,这是从苹果生产角度提出的现实要求,然而机器人采摘要做到这两点并非易事。机器人要想快速摘取苹果,必须先能快速识别和准确定位苹果,并完成反馈,此时机器人的“眼睛”和“大脑”就显得尤为重要,这就需要找到合适的算法。然而在复杂的非结构化果园环境下,现有的算法大部分将苹果被树叶遮挡、枝干遮挡、果实遮挡或混合遮挡等不同情况划分为一类,如果机器人直接采摘被遮挡的苹果,就极容易损伤果实,甚至损坏采摘手和机械臂,影响采摘效率和果实品质,或造成更大损失。“灵感的出现是偶然的,成功也是需要经过多次的探索和煎熬,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杨福增介绍。经过一轮轮地筛选和试验,团队研究测试出面向采摘机器人的苹果采摘方式和实时识别方法,它具有以下几个优点:提取目标快、识别精度高、误采率低。这也就意味着,使用这种算法的机器人能够实时识别苹果位置,对不同情况的苹果进行分类,并采用不同的采摘策略,降低误采率,进而提高采摘的速度和精度。比如,机器人对于没有遮挡的苹果可以直接采摘,对于小部分遮挡的苹果可以迂回采摘,而对于较远种植行的苹果则采用不可采摘策略。此外,苹果采摘机器人的采摘手也十分关键,作为与苹果果实直接接触的部分,采摘手抓取采摘的动作规划不当也会影响作业效率,对苹果造成损伤。采摘手与苹果的接触点选在哪里?用什么样的姿态抓握更稳定?多大的力度最合适?杨福增团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对采摘手握持苹果的姿势、用力方向、用力大小进行多次测试。从理论、仿真到实地试验,团队分别确定了两种握持位置,一是采摘手与苹果茎萼轴平行,二是采摘手与苹果茎萼轴垂直,最终确定了采摘手与苹果茎萼轴平行是最优的三指握持姿态。基于这种三指握持姿态,团队又设计了垂直拉、水平拉、垂直旋转和旋转—水平拽拉等4种采摘模式。经过层层测试,旋转—水平拽拉模式既能实现苹果采摘而且机器功耗最小,所需的平均三指抓握力最小,可以实现“抓得稳、采得下”的最优目标。解决好这几个方面的问题,就意味着苹果采收环节中的识别、定位、分离技术找到了最优解,2021年3月,杨福增团队的第一台单臂采摘机器人研发成功,并顺利走进白水苹果试验示范站。2022年,在单臂采摘机器人的基础之上,团队为了进一步提高苹果采摘效率,又增加了一只采摘臂,苹果双臂采摘机器人成型。团队的研究生们正在白水苹果试验示范站调试苹果双臂采摘机器人系统。成功的背后,是杨福增团队无数次失败换来的。“从一个想法出现到试验成功并非易事,失败是常态。科学领域有一个666实验法,经历665次的失败才有第666次成功的可能。成功,仅是最后那一次。”杨福增说。4  地形、果园带来双重挑战“天下难事,必作于易。苹果采摘机器人是农业机器人领域的难点和热点之一,到现在世界上还没有成熟的产品,它仍在科研范畴。”杨福增说道。苹果双臂采摘机器人的试验成功,意味着苹果采摘机械化向前迈出了重要一步,但机器人从试验成功到下地应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仅仅是开始。我国的苹果主要有渤海湾、黄土高原、黄河故道和西南冷凉高地四大产区,这些地方大多具有坡陡路窄、沟壑纵横、土壤条件多样等特点,对机器人的动力底盘安全性、通过性、稳定性及等高线作业提出了更高要求。比如甘肃省、陕西省苹果种植区,地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地块碎小、崎岖不平,给采摘机器人的进入和作业都带来了不小的挑战。为此,杨福增团队在长期从事丘陵山地农机装备探索的基础上,专门选取履带底盘,以增大与地面的接触面积,同时,尽可能地降低机器人重心,增强稳定性,让机器人可以在沟壑纵横的丘陵地行走和作业。当前,苹果双臂采摘机器人能在现代化的矮化密植苹果园大展身手,但是面对老式果园和复杂地块的果园,仅做到这两点还远远不够。杨福增团队最近正在研究体积更大的采摘机器人,“较大体积、较大动力的机器人越障碍、跨沟坎能力会更强一点,复杂地块作业问题能够得到比较好的解决。”杨福增认为,还需进一步的技术创新和迭代,步步为营,最终实现老式果园和复杂地块果园的机械化采摘。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全面梳理短板弱项,加强农机装备工程化协同攻关,加快大马力机械、丘陵山区和设施园艺小型机械、高端智能机械研发制造并纳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予以长期稳定支持。具体而言,农业农村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和各省农业农村厅正在推出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的相关政策,加快补齐农机装备短板,这无疑进一步给杨福增这样对丘陵山区农机领域持续攻关的科研工作者提升了信心。如果农机的研制是为了苹果采摘“有机可用”,那么老式果园宜机化改造则是为了“让机能用”,为将来农机在更广范围下地应用铺平路子。过往,由于乔砧果园栽植密度过大,树冠大枝条过密,通风性透光性不足,一来容易形成郁闭,影响果品质量;二来株间距小,机器人无法进入作业,树冠也会影响机器人的信号系统。以路乐乐家的苹果园为例,她家的果园已经有30多年的种植历史。二十多亩的苹果,传统老式果园面积占据了一半以上,现代化果园只占了一小部分。谈到自家果园的农机应用情况,路乐乐说:“近两年新建的果园可以考虑使用农机采摘,但传统老果园仍然要改造后才能适用苹果农机作业。”杨福增认为,未来,更多的老式果园通过改密度、换品种、引技术等完成宜机化改造后,将更适合苹果采摘-转运多机器人系统的使用。5  样机变商品仍有距离至于推广应用,杨福增团队也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从德国汉诺威国际农机展览会不难看出,可供丘陵山区农机装备研发参考的样机较少,因此创新研发难度更大。国内不少农机企业的创新实力仍有较大提升空间,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明显不足,产学研推联系还需要进一步紧密。许多农机人认为,部分国内的农机企业并不愿意花费必要的科研经费和时间成本在农机研发方面下功夫,而是直接照搬先进实用的农机装备,稍作形式上的改动后进行售卖,久而久之,这种做法对国内农机“卡脖子”技术攻关、关键核心零部件创制和农机推广应用有百害而无一利。2019年2月,《关于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意见》明确指出,我国人多地少,各地农业资源禀赋条件差异很大,很多丘陵山区地块零散,不是短时间内能全面实行规模化经营,也不是所有地方都能实现集中连片规模经营。当前和今后很长一个时期,小农户家庭经营将是我国农业的主要经营方式。甘肃省静宁县已经有30多年的苹果种植历史,全域苹果种植面积超过百万亩,除了现代化成规模果园之外,还有不少小户果农的存在。张娟科的家中种植了4亩多苹果,她家也是静宁县众多小户果农中的一员。“苹果打药、疏果、套袋、采摘等时节,工人比较紧张,机器使用不多,都是亲戚熟人之间互相帮忙。”张娟科的爸爸表示,自己家的果园种植面积较少,对于苹果采摘机器人的使用,将来首要考虑的一定是农机作业投入成本和效益的问题。据团队初步计算,未来量产后的苹果采摘机器人总成本约为50至60万元每台,机器人属于技术密集型的高成本产品,杨福增并不鼓励小户果农单独购买使用苹果采摘机器人,机器人与农业的融合需要一个过程。比如政府出台灵活有效的农机补贴政策,通过农机专业合作社统一采购,面向小农户提供采摘服务是一种更好的选择。采摘机器人的研制与推广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而是一项系统化的工作。杨福增团队还将借助获批的“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丘陵山地通用动力机械创制与示范应用”项目,联合全国比如潍柴雷沃等为代表的优秀企业,和中国农大、上海交大、北航等知名高校联合开启并推进丘陵山区的农业机械项目,尽快让科研机变为商品机,早日为苹果产业高效发展服务。“我们需要把目光放长远,为山区的老百姓做点实实在在的事情,为改善山区的生产条件、促进丘陵山区的农业机械化提供技术支撑。”谈起联合研制农业机械的项目,杨福增很是欣慰。未来,如有可能,杨福增团队计划首先集中优势进行小批量试制和小面积示范应用,加快产品优化改进,提高可靠性,降低维护成本,形成可复制的生产模式,最终以点带面,做好未来采摘机器人量产与大面积推广应用落地工作。同时,团队还将开启四臂采摘机器人的研究,并增加夜间采摘试验,不断提高机器人的应用场景。“四臂采摘机器人可行性方案已经论证通过,但三维空间的动态规划和协同稳定是个问题,四个臂同时动的话会产生一定冲击力,机器的动态稳定性需要格外注意。”对未来四臂采摘机器人的研制,杨福增信心满满。(本版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李丽颖 胡明宝 见习记者 赵博文

企业动态

2023.02.20

重磅!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公布

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公布 提出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21世纪以来第20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13日由新华社受权发布。这份文件题为《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全文共九个部分,包括:抓紧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扎实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健全党组织领导的乡村治理体系、强化政策保障和体制机制创新。文件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守好“三农”基本盘至关重要、不容有失。党中央认为,必须坚持不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举全党全社会之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文件提出,坚决守牢确保粮食安全、防止规模性返贫等底线,扎实推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等重点工作,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有关负责人表示,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全面落实乡村振兴责任制,真抓实干做好2023年重点工作,不折不扣完成好既定目标任务,推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不断取得新进展、农业强国建设开好局起好步。来源:新华社全文如下:新华社北京2月13日电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  (2023年1月2日)  党的二十大擘画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守好“三农”基本盘至关重要、不容有失。党中央认为,必须坚持不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举全党全社会之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要立足国情农情,体现中国特色,建设供给保障强、科技装备强、经营体系强、产业韧性强、竞争能力强的农业强国。  做好2023年和今后一个时期“三农”工作,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坚持和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强化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坚决守牢确保粮食安全、防止规模性返贫等底线,扎实推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等重点工作,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打下坚实基础。  一、抓紧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  (一)全力抓好粮食生产。确保全国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要稳住面积、主攻单产、力争多增产。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强化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物质基础,健全农民种粮挣钱得利、地方抓粮担责尽义的机制保障。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开展吨粮田创建。推动南方省份发展多熟制粮食生产,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发展再生稻。支持开展小麦“一喷三防”。实施玉米单产提升工程。继续提高小麦最低收购价,合理确定稻谷最低收购价,稳定稻谷补贴,完善农资保供稳价应对机制。健全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增加产粮大县奖励资金规模。逐步扩大稻谷小麦玉米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实施范围。实施好优质粮食工程。鼓励发展粮食订单生产,实现优质优价。严防“割青毁粮”。严格省级党委和政府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推动出台粮食安全保障法。  (二)加力扩种大豆油料。深入推进大豆和油料产能提升工程。扎实推进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支持东北、黄淮海地区开展粮豆轮作,稳步开发利用盐碱地种植大豆。完善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实施好大豆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试点。统筹油菜综合性扶持措施,推行稻油轮作,大力开发利用冬闲田种植油菜。支持木本油料发展,实施加快油茶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落实油茶扩种和低产低效林改造任务。深入实施饲用豆粕减量替代行动。  (三)发展现代设施农业。实施设施农业现代化提升行动。加快发展水稻集中育秧中心和蔬菜集约化育苗中心。加快粮食烘干、农产品产地冷藏、冷链物流设施建设。集中连片推进老旧蔬菜设施改造提升。推进畜禽规模化养殖场和水产养殖池塘改造升级。在保护生态和不增加用水总量前提下,探索科学利用戈壁、沙漠等发展设施农业。鼓励地方对设施农业建设给予信贷贴息。  (四)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树立大食物观,加快构建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植物动物微生物并举的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分领域制定实施方案。建设优质节水高产稳产饲草料生产基地,加快苜蓿等草产业发展。大力发展青贮饲料,加快推进秸秆养畜。发展林下种养。深入推进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合理利用草地资源,推进划区轮牧。科学划定限养区,发展大水面生态渔业。建设现代海洋牧场,发展深水网箱、养殖工船等深远海养殖。培育壮大食用菌和藻类产业。加大食品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力度,健全追溯管理制度。  (五)统筹做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调控。加强粮食应急保障能力建设。强化储备和购销领域监管。落实生猪稳产保供省负总责,强化以能繁母猪为主的生猪产能调控。严格“菜篮子”市长负责制考核。完善棉花目标价格政策。继续实施糖料蔗良种良法技术推广补助政策。完善天然橡胶扶持政策。加强化肥等农资生产、储运调控。发挥农产品国际贸易作用,深入实施农产品进口多元化战略。深入开展粮食节约行动,推进全链条节约减损,健全常态化、长效化工作机制。提倡健康饮食。  二、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六)加强耕地保护和用途管控。严格耕地占补平衡管理,实行部门联合开展补充耕地验收评定和“市县审核、省级复核、社会监督”机制,确保补充的耕地数量相等、质量相当、产能不降。严格控制耕地转为其他农用地。探索建立耕地种植用途管控机制,明确利用优先序,加强动态监测,有序开展试点。加大撂荒耕地利用力度。做好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工作。  (七)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完成高标准农田新建和改造提升年度任务,重点补上土壤改良、农田灌排设施等短板,统筹推进高效节水灌溉,健全长效管护机制。制定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的实施方案。加强黑土地保护和坡耕地综合治理。严厉打击盗挖黑土、电捕蚯蚓等破坏土壤行为。强化干旱半干旱耕地、红黄壤耕地产能提升技术攻关,持续推动由主要治理盐碱地适应作物向更多选育耐盐碱植物适应盐碱地转变,做好盐碱地等耕地后备资源综合开发利用试点。  (八)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扎实推进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加快构建国家水网骨干网络。加快大中型灌区建设和现代化改造。实施一批中小型水库及引调水、抗旱备用水源等工程建设。加强田间地头渠系与灌区骨干工程连接等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支持重点区域开展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推进黄河流域农业深度节水控水。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发展高效节水旱作农业。强化蓄滞洪区建设管理、中小河流治理、山洪灾害防治,加快实施中小水库除险加固和小型水库安全监测。深入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  (九)强化农业防灾减灾能力建设。研究开展新一轮农业气候资源普查和农业气候区划工作。优化完善农业气象观测设施站网布局,分区域、分灾种发布农业气象灾害信息。加强旱涝灾害防御体系建设和农业生产防灾救灾保障。健全基层动植物疫病虫害监测预警网络。抓好非洲猪瘟等重大动物疫病常态化防控和重点人兽共患病源头防控。提升重点区域森林草原火灾综合防控水平。  三、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  (十)推动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坚持产业需求导向,构建梯次分明、分工协作、适度竞争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加快前沿技术突破。支持农业领域国家实验室、全国重点实验室、制造业创新中心等平台建设,加强农业基础性长期性观测实验站(点)建设。完善农业科技领域基础研究稳定支持机制。  (十一)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完成全国农业种质资源普查。构建开放协作、共享应用的种质资源精准鉴定评价机制。全面实施生物育种重大项目,扎实推进国家育种联合攻关和畜禽遗传改良计划,加快培育高产高油大豆、短生育期油菜、耐盐碱作物等新品种。加快玉米大豆生物育种产业化步伐,有序扩大试点范围,规范种植管理。  (十二)加快先进农机研发推广。加紧研发大型智能农机装备、丘陵山区适用小型机械和园艺机械。支持北斗智能监测终端及辅助驾驶系统集成应用。完善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政策,探索与作业量挂钩的补贴办法,地方要履行法定支出责任。 (十三)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加快农业投入品减量增效技术推广应用,推进水肥一体化,建立健全秸秆、农膜、农药包装废弃物、畜禽粪污等农业废弃物收集利用处理体系。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和观测试验基地建设。健全耕地休耕轮作制度。加强农用地土壤镉等重金属污染源头防治。强化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和风险管控。建立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监测制度。出台生态保护补偿条例。严格执行休禁渔期制度,实施好长江十年禁渔,巩固退捕渔民安置保障成果。持续开展母亲河复苏行动,科学实施农村河湖综合整治。加强黄土高原淤地坝建设改造。加大草原保护修复力度。巩固退耕还林还草成果,落实相关补助政策。严厉打击非法引入外来物种行为,实施重大危害入侵物种防控攻坚行动,加强“异宠”交易与放生规范管理。  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十四)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压紧压实各级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责任,确保不松劲、不跑偏。强化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对有劳动能力、有意愿的监测户,落实开发式帮扶措施。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做好兜底保障。巩固提升“三保障”和饮水安全保障成果。  (十五)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把增加脱贫群众收入作为根本要求,把促进脱贫县加快发展作为主攻方向,更加注重扶志扶智,聚焦产业就业,不断缩小收入差距、发展差距。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用于产业发展的比重力争提高到60%以上,重点支持补上技术、设施、营销等短板。鼓励脱贫地区有条件的农户发展庭院经济。深入开展多种形式的消费帮扶,持续推进消费帮扶示范城市和产地示范区创建,支持脱贫地区打造区域公用品牌。财政资金和帮扶资金支持的经营性帮扶项目要健全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农民增收。管好用好扶贫项目资产。深化东西部劳务协作,实施防止返贫就业攻坚行动,确保脱贫劳动力就业规模稳定在3000万人以上。持续运营好就业帮扶车间和其他产业帮扶项目。充分发挥乡村公益性岗位就业保障作用。深入开展“雨露计划+”就业促进行动。在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实施一批补短板促振兴重点项目,深入实施医疗、教育干部人才“组团式”帮扶,更好发挥驻村干部、科技特派员产业帮扶作用。深入开展巩固易地搬迁脱贫成果专项行动和搬迁群众就业帮扶专项行动。  (十六)稳定完善帮扶政策。落实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政策。开展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发展成效监测评价。保持脱贫地区信贷投放力度不减,扎实做好脱贫人口小额信贷工作。按照市场化原则加大对帮扶项目的金融支持。深化东西部协作,组织东部地区经济较发达县(市、区)与脱贫县开展携手促振兴行动,带动脱贫县更多承接和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持续做好中央单位定点帮扶,调整完善结对关系。深入推进“万企兴万村”行动。研究过渡期后农村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常态化帮扶机制。  五、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  (十七)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流通业。实施农产品加工业提升行动,支持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和中小微企业等发展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引导大型农业企业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向产地下沉、向园区集中,在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主产区统筹布局建设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完善农产品流通骨干网络,改造提升产地、集散地、销地批发市场,布局建设一批城郊大仓基地。支持建设产地冷链集配中心。统筹疫情防控和农产品市场供应,确保农产品物流畅通。  (十八)加快发展现代乡村服务业。全面推进县域商业体系建设。加快完善县乡村电子商务和快递物流配送体系,建设县域集采集配中心,推动农村客货邮融合发展,大力发展共同配送、即时零售等新模式,推动冷链物流服务网络向乡村下沉。发展乡村餐饮购物、文化体育、旅游休闲、养老托幼、信息中介等生活服务。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开展新能源汽车和绿色智能家电下乡。  (十九)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继续支持创建农业产业强镇、现代农业产业园、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支持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建设。深入推进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建设。实施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计划。实施乡村休闲旅游精品工程,推动乡村民宿提质升级。深入实施“数商兴农”和“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鼓励发展农产品电商直采、定制生产等模式,建设农副产品直播电商基地。提升净菜、中央厨房等产业标准化和规范化水平。培育发展预制菜产业。  (二十)培育壮大县域富民产业。完善县乡村产业空间布局,提升县城产业承载和配套服务功能,增强重点镇集聚功能。实施“一县一业”强县富民工程。引导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地区、向县域梯度转移,支持大中城市在周边县域布局关联产业和配套企业。支持国家级高新区、经开区、农高区托管联办县域产业园区。  六、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  (二十一)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强化各项稳岗纾困政策落实,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稳岗倾斜力度,稳定农民工就业。促进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完善农民工工资支付监测预警机制。维护好超龄农民工就业权益。加快完善灵活就业人员权益保障制度。加强返乡入乡创业园、农村创业孵化实训基地等建设。在政府投资重点工程和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中推广以工代赈,适当提高劳务报酬发放比例。  (二十二)促进农业经营增效。深入开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升行动,支持家庭农场组建农民合作社、合作社根据发展需要办企业,带动小农户合作经营、共同增收。实施农业社会化服务促进行动,大力发展代耕代种、代管代收、全程托管等社会化服务,鼓励区域性综合服务平台建设,促进农业节本增效、提质增效、营销增效。引导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总结地方“小田并大田”等经验,探索在农民自愿前提下,结合农田建设、土地整治逐步解决细碎化问题。完善社会资本投资农业农村指引,加强资本下乡引入、使用、退出的全过程监管。健全社会资本通过流转取得土地经营权的资格审查、项目审核和风险防范制度,切实保障农民利益。坚持为农服务和政事分开、社企分开,持续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  (二十三)赋予农民更加充分的财产权益。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扎实搞好确权,稳步推进赋权,有序实现活权,让农民更多分享改革红利。研究制定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试点工作指导意见。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切实摸清底数,加快房地一体宅基地确权登记颁证,加强规范管理,妥善化解历史遗留问题,探索宅基地“三权分置”有效实现形式。深化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探索建立兼顾国家、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利益的土地增值收益有效调节机制。保障进城落户农民合法土地权益,鼓励依法自愿有偿转让。巩固提升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构建产权关系明晰、治理架构科学、经营方式稳健、收益分配合理的运行机制,探索资源发包、物业出租、居间服务、资产参股等多样化途径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健全农村集体资产监管体系。保障妇女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中的合法权益。继续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深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试点示范。  七、扎实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  (二十四)加强村庄规划建设。坚持县域统筹,支持有条件有需求的村庄分区分类编制村庄规划,合理确定村庄布局和建设边界。将村庄规划纳入村级议事协商目录。规范优化乡村地区行政区划设置,严禁违背农民意愿撤并村庄、搞大社区。推进以乡镇为单元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积极盘活存量集体建设用地,优先保障农民居住、乡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空间和产业用地需求,出台乡村振兴用地政策指南。编制村容村貌提升导则,立足乡土特征、地域特点和民族特色提升村庄风貌,防止大拆大建、盲目建牌楼亭廊“堆盆景”。实施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建立完善传统村落调查认定、撤并前置审查、灾毁防范等制度。制定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建设指引。  (二十五)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加大村庄公共空间整治力度,持续开展村庄清洁行动。巩固农村户厕问题摸排整改成果,引导农民开展户内改厕。加强农村公厕建设维护。以人口集中村镇和水源保护区周边村庄为重点,分类梯次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推动农村生活垃圾源头分类减量,及时清运处置。推进厕所粪污、易腐烂垃圾、有机废弃物就近就地资源化利用。持续开展爱国卫生运动。  (二十六)持续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公路养护和安全管理,推动与沿线配套设施、产业园区、旅游景区、乡村旅游重点村一体化建设。推进农村规模化供水工程建设和小型供水工程标准化改造,开展水质提升专项行动。推进农村电网巩固提升,发展农村可再生能源。支持农村危房改造和抗震改造,基本完成农房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建立全过程监管制度。开展现代宜居农房建设示范。深入实施数字乡村发展行动,推动数字化应用场景研发推广。加快农业农村大数据应用,推进智慧农业发展。落实村庄公共基础设施管护责任。加强农村应急管理基础能力建设,深入开展乡村交通、消防、经营性自建房等重点领域风险隐患治理攻坚。  (二十七)提升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推动基本公共服务资源下沉,着力加强薄弱环节。推进县域内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提升农村学校办学水平。落实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推进医疗卫生资源县域统筹,加强乡村两级医疗卫生、医疗保障服务能力建设。统筹解决乡村医生薪酬分配和待遇保障问题,推进乡村医生队伍专业化规范化。提高农村传染病防控和应急处置能力。做好农村新冠疫情防控工作,层层压实责任,加强农村老幼病残孕等重点人群医疗保障,最大程度维护好农村居民身体健康和正常生产生活秩序。优化低保审核确认流程,确保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应保尽保”。深化农村社会工作服务。加快乡镇区域养老服务中心建设,推广日间照料、互助养老、探访关爱、老年食堂等养老服务。实施农村妇女素质提升计划,加强农村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健全农村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和关爱服务体系,关心关爱精神障碍人员。  八、健全党组织领导的乡村治理体系  (二十八)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突出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强化县级党委抓乡促村责任,深入推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全面培训提高乡镇、村班子领导乡村振兴能力。派强用好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强化派出单位联村帮扶。开展乡村振兴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整治。持续开展市县巡察,推动基层纪检监察组织和村务监督委员会有效衔接,强化对村干部全方位管理和经常性监督。对农村党员分期分批开展集中培训。通过设岗定责等方式,发挥农村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二十九)提升乡村治理效能。坚持以党建引领乡村治理,强化县乡村三级治理体系功能,压实县级责任,推动乡镇扩权赋能,夯实村级基础。全面落实县级领导班子成员包乡走村、乡镇领导班子成员包村联户、村干部经常入户走访制度。健全党组织领导的村民自治机制,全面落实“四议两公开”制度。加强乡村法治教育和法律服务,深入开展“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创建。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完善社会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机制。完善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的基层治理平台。推进农村扫黑除恶常态化。开展打击整治农村违法犯罪专项行动。依法严厉打击侵害农村妇女儿童权利的违法犯罪行为。完善推广积分制、清单制、数字化、接诉即办等务实管用的治理方式。深化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组织开展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镇创建。  (三十)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继续在乡村开展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宣传教育活动。深化农村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县级融媒体中心等建设,支持乡村自办群众性文化活动。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深入实施农耕文化传承保护工程,加强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办好中国农民丰收节。推动各地因地制宜制定移风易俗规范,强化村规民约约束作用,党员、干部带头示范,扎实开展高价彩礼、大操大办等重点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推进农村丧葬习俗改革。  九、强化政策保障和体制机制创新  (三十一)健全乡村振兴多元投入机制。坚持把农业农村作为一般公共预算优先保障领域,压实地方政府投入责任。稳步提高土地出让收益用于农业农村比例。将符合条件的乡村振兴项目纳入地方政府债券支持范围。支持以市场化方式设立乡村振兴基金。健全政府投资与金融、社会投入联动机制,鼓励将符合条件的项目打捆打包按规定由市场主体实施,撬动金融和社会资本按市场化原则更多投向农业农村。用好再贷款再贴现、差别化存款准备金、差异化金融监管和考核评估等政策,推动金融机构增加乡村振兴相关领域贷款投放,重点保障粮食安全信贷资金需求。引导信贷担保业务向农业农村领域倾斜,发挥全国农业信贷担保体系作用。加强农业信用信息共享。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支农作用,优化“保险+期货”。加快农村信用社改革化险,推动村镇金融结构性重组。鼓励发展渔业保险。  (三十二)加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实施乡村振兴人才支持计划,组织引导教育、卫生、科技、文化、社会工作、精神文明建设等领域人才到基层一线服务,支持培养本土急需紧缺人才。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开展农村创业带头人培育行动,提高培训实效。大力发展面向乡村振兴的职业教育,深化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完善城市专业技术人才定期服务乡村激励机制,对长期服务乡村的在职务晋升、职称评定方面予以适当倾斜。引导城市专业技术人员入乡兼职兼薪和离岗创业。允许符合一定条件的返乡回乡下乡就业创业人员在原籍地或就业创业地落户。继续实施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项目、教师“优师计划”、“特岗计划”、“国培计划”,实施“大学生乡村医生”专项计划。实施乡村振兴巾帼行动、青年人才开发行动。  (三十三)推进县域城乡融合发展。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畅通城乡要素流动。统筹县域城乡规划建设,推动县城城镇化补短板强弱项,加强中心镇市政、服务设施建设。深入推进县域农民工市民化,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同常住人口挂钩、由常住地供给机制。做好农民工金融服务工作。梯度配置县乡村公共资源,发展城乡学校共同体、紧密型医疗卫生共同体、养老服务联合体,推动县域供电、供气、电信、邮政等普遍服务类设施城乡统筹建设和管护,有条件的地区推动市政管网、乡村微管网等往户延伸。扎实开展乡村振兴示范创建。  办好农村的事,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党。各级党委和政府要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学深悟透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把“三农”工作摆在突出位置抓紧抓好,不断提高“三农”工作水平。加强工作作风建设,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树牢群众观点,贯彻群众路线,多到基层、多接地气,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发挥农民主体作用,调动农民参与乡村振兴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强化系统观念,统筹解决好“三农”工作中两难、多难问题,把握好工作时度效。深化纠治乡村振兴中的各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问题,切实减轻基层迎评送检、填表报数、过度留痕等负担,推动基层把主要精力放在谋发展、抓治理和为农民群众办实事上。全面落实乡村振兴责任制,坚持五级书记抓,统筹开展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考核评估,将抓党建促乡村振兴情况作为市县乡党委书记抓基层党建述职评议考核的重要内容。加强乡村振兴统计监测。制定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做好整体谋划和系统安排,同现有规划相衔接,分阶段扎实稳步推进。  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定信心、踔厉奋发、埋头苦干,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贡献。(完)

企业动态

2023.02.20

央视推出《传感中国》系列节目,涵盖春运、南水北调、农业、物流、智慧城市等领域

过完元宵节才算过完年,2023兔年春节正式结束。在这个春节里,发生了一件对我们传感器产业比较特别的事情。春节期间,我国重要媒体——中央电视台,推出了系列节目《传感中国》,通过传感器这一细小的高科技领域,透视我国近些年高科技产业的快速发展,同时也向亿万中国民众科普了传感器在春运、南水北调、农业、物流、智慧城市等等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工程中发挥的巨大作用。《传感中国》首期节目,25日大年初四在央视《朝闻天下》《新闻30分》《晚间新闻》等栏目滚动播出,并在26日、27日、29日、30日的《新闻联播》中,均抽出长达3分多钟的时间,播出《传感中国》!这是央视罕见地科普某高科技应用,也是传感器这一高科技技术,首次作为“主角”登上我国顶级媒体频道,在《新闻联播》等全国性节目中成为全国民众的焦点。或许,有许多民众,首次在《新闻联播》中了解传感器、认识传感器。首期《传感中国》节目以及传感器的作用和重要性,在《传感器上了!被列为10大科技之首,重要性堪比芯片》中有所介绍。目前《传感中国》系列节目已播放完毕,全部5集,本文收集该系列栏目所有视频&图文内容,值得大家观看,看看央视介绍我们所从事的传感器产业发挥多么重大的作用!《传感中国》各集简介,可根据需要选取相应内容查看:第一期《传感中国》:分秒为计守护回家路——春运高铁道路桥梁中的亿万传感器第二期《传感中国》:千里送花,一路余香——物流运输中的传感器第三期《传感中国》:来自远方的甘甜——南水北调国家工程中传感器的巨大作用第四期《传感中国》:五分甜一分酸,订制家的味道——数字农业传感为先第五期《传感中国》:变“聪明”的城市——传感器在重庆市等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应用图文整理自传感器之家!

企业动态

2023.02.20

2月2日是第27个世界湿地日,我国新增国际重要湿地18处

2月2日是第27个世界湿地日,今年的主题是“湿地修复”。湿地,被喻为“地球之肾”,是重要的生态系统,具有涵养水源、净化水质、调节气候、维护生物多样性等多种生态功能,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国家林业和草原局2日宣布,2022年我国新增北京延庆野鸭湖、黑龙江大兴安岭九曲十八湾、江苏淮安白马湖等18处国际重要湿地,总数达82处;面积764.7万公顷,居世界第四位。作为全球湿地保护修复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和引领者,我国将积极履行《湿地公约》义务,继续加强湿地原真性和完整性保护,实施全国湿地保护规划和湿地保护重大工程,把更多重要湿地纳入自然保护地管理,健全国际交流合作平台。来源:新华社

企业动态

2023.02.06

生态环境部公布2022全国地表水环境质量状况

生态环境部今日向媒体公布了2022年第四季度(10—12月)和1—12月全国地表水环境质量状况。 一、总体情况 第四季度,3641个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中,水质优良(Ⅰ—Ⅲ类)断面比例为89.6%,同比上升1.6个百分点;劣Ⅴ类断面比例为0.7%,同比下降0.4个百分点。主要污染指标为化学需氧量、总磷和高锰酸盐指数。 1—12月,3641个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中,水质优良(Ⅰ—Ⅲ类)断面比例为87.9%,同比上升3.0个百分点;劣Ⅴ类断面比例为0.7%,同比下降0.5个百分点。主要污染指标为化学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和总磷。图1 1—12月全国地表水水质类别比例 二、主要江河水质状况 第四季度,长江、黄河、珠江、松花江、淮河、海河、辽河等七大流域及西北诸河、西南诸河和浙闽片河流水质优良(Ⅰ—Ⅲ类)断面比例为91.9%,同比上升1.4个百分点;劣Ⅴ类断面比例为0.4%,同比下降0.5个百分点。主要污染指标为化学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和五日生化需氧量。其中,西北诸河、长江流域、西南诸河、浙闽片河流、珠江和黄河流域水质为优;淮河、辽河、松花江和海河流域水质良好。 1—12月,长江、黄河、珠江、松花江、淮河、海河、辽河等七大流域及西北诸河、西南诸河和浙闽片河流水质优良(Ⅰ—Ⅲ类)断面比例为90.2%,同比上升3.2个百分点;劣Ⅴ类断面比例为0.4%,同比下降0.5个百分点。主要污染指标为化学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和总磷。其中,浙闽片河流、长江流域、西南诸河、西北诸河和珠江流域水质为优;黄河、淮河和辽河流域水质良好;海河和松花江流域为轻度污染。图2  1—12月七大流域和西南、西北诸河及浙闽片河流水质类别比例 三、重点湖(库)水质状况及营养状态 第四季度,监测的208个重点湖(库)中,水质优良(Ⅰ—Ⅲ类)湖库个数占比73.6%,同比上升1.0个百分点;劣Ⅴ类水质湖库个数占比4.8%,同比持平。主要污染指标为总磷、化学需氧量和高锰酸盐指数。189个监测营养状态的湖(库)中,中度富营养的8个,占4.2%;轻度富营养的46个,占24.3%;其余湖(库)为中营养或贫营养状态。其中,太湖和巢湖均为轻度污染、轻度富营养,主要污染指标为总磷;滇池为轻度污染、轻度富营养,主要污染指标为化学需氧量和总磷;洱海和丹江口水库水质均为优、中营养;白洋淀水质良好、中营养。 1—12月,监测的210个重点湖(库)中,水质优良(Ⅰ—Ⅲ类)湖库个数占比73.8%,同比上升0.9个百分点;劣Ⅴ类水质湖库个数占比4.8%,同比下降0.4个百分点。主要污染指标为总磷、化学需氧量和高锰酸盐指数。204个监测营养状态的湖(库)中,中度富营养的12个,占5.9%;轻度富营养的49个,占24.0%;其余湖(库)为中营养或贫营养状态。其中,太湖和巢湖均为轻度污染、轻度富营养,主要污染指标为总磷;滇池为轻度污染、轻度富营养,主要污染指标为化学需氧量和总磷;洱海和丹江口水库水质均为优、中营养;白洋淀水质良好、中营养。 表1  1—12月6个湖(库)水质及营养状态 湖(库)营养状态指数水质类别主要污染指标(超标倍数)2022年1—12月去年同期2022年1—12月去年同期太湖54.955.1ⅣⅣ总磷(0.3)巢湖57.760.2ⅣⅣ总磷(0.6)滇池59.961.7ⅣⅣ化学需氧量(0.5)、总磷(0.2)洱海38.842.7ⅡⅡ-丹江口水库32.433.6ⅡⅡ-白洋淀47.049.7ⅢⅢ- 图3  1—12月6个湖(库)水质及营养状态 四、地级及以上城市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排名 1—12月,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中,柳州、张掖和黔东南等30个城市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水环境质量相对较好(从第1名至第30名),白城、五家渠和石河子等30个城市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水环境质量相对较差(从倒数第1名至倒数第30名),见附表1—附表2。 吕梁、呼和浩特和大同等30个城市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水环境质量变化情况相对较好(从第1名至第30名),白城、石河子和巴彦淖尔等30个城市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水环境质量变化情况相对较差(从倒数第1名至倒数第30名)。见附表3—附表4。 附表1 2022年1—12月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水环境质量状况排名前30位城市及所在水体 附表2 2022年1—12月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水环境质量状况排名后30位城市及所在水体 注:表中带*水体水质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Ⅰ类或Ⅱ类。 附表3 2022年1—12月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水环境质量变化情况排名前30位城市及所在水体 注:负值表示地表水环境质量同比变好,正值表示同比变差。 附表42022年1—12月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水环境质量变化情况排名后30位城市及所在水体 注:表中带*水体水质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Ⅰ类或Ⅱ类。

企业动态

2023.01.30

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公布第二批全国种植业“三品一标”基地

第二批全国种植业“三品一标”基地名单1. 北京市昌平区小汤山镇天安蔬菜基地2. 北京市通州区潞城镇国际都市农业科技园蔬菜基地3. 北京市大兴区庞各庄镇西甜瓜基地4. 天津市武清区大良镇青萝卜基地5. 天津市津南区小站镇水稻基地6. 天津市宝坻区天津食品集团农垦水稻基地7. 河北省邯郸市涉县索堡镇蒲公英基地8. 河北省承德市丰宁县黄旗镇小米基地9. 河北省石家庄市晋州市周家庄乡鸭梨基地10. 河北省保定市阜平县天生桥镇香菇基地11. 山西省运城市临猗县北辛乡苹果基地12. 山西省大同市浑源县官儿乡恒山黄芪基地13. 山西省忻州市忻府区九原街道糯玉米基地14. 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喀喇沁旗牛家营子镇道地中蒙药材基地15. 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五原县隆兴昌镇向日葵基地16. 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阿荣旗亚东镇大豆绿色生产基地17. 辽宁省本溪市桓仁县古城镇优质水稻基地18. 辽宁省抚顺市新宾县北四平乡细辛基地19. 辽宁省阜新市阜蒙县老河土镇花生基地20. 吉林省长春市榆树市大坡镇水稻基地21. 吉林省吉林市旺起镇云腾长白山黑木耳基地22. 吉林省松原市宁江区善友镇汇通绿色果蔬基地23. 黑龙江省绥化市庆安县东禾久宏现代农业水稻示范园区24.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讷河市(农垦)红五月农场大豆基地25.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东宁市绥阳镇黑木耳基地26. 上海市嘉定区马陆镇葡萄基地27. 上海市奉贤区青村镇黄桃基地28. 上海市闵行区浦江镇水稻基地29. 江苏省淮安市洪泽区岔河镇绿色稻米基地30. 江苏省盐城市响水县现代农业产业园西兰花基地31. 江苏省盐城市东台市富安镇桑蚕基地32. 浙江省温州市苍南县马站镇番茄基地33. 浙江省台州市仙居县步路乡杨梅基地34.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径山镇茶叶基地35. 安徽省六安市霍山县太平畈乡霍山石斛基地36. 安徽省合肥市长丰县水湖镇草莓基地37. 安徽省阜阳市颍州区谷源优质软质小麦基地38. 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十河镇亳白芍基地39. 福建省南平市浦城县临江镇浦城大米基地40. 福建省漳州市南靖县龙山镇设施蔬菜基地41. 福建省三明市建宁县溪口镇早熟梨农旅结合示范基地42. 江西省吉安市遂川县汤湖镇狗牯脑茶基地43. 江西省赣州市宁都县青塘镇富硒蔬菜产业园44. 江西省上饶市鄱阳县乐丰镇稻虾共作基地45. 江西省宜春市樟树市吴城乡梦达枳壳基地46. 山东省临沂市沂水县沙沟镇韭菜基地47. 山东省聊城市莘县河店镇瓜菜基地48. 山东省济南市济阳区曲堤镇黄瓜基地49. 河南省信阳市浉河区浉河港镇茶叶基地50. 河南省南阳市西峡县丁河镇香菇基地51. 河南省三门峡市灵宝市寺河乡苹果基地52. 湖北省恩施州宣恩县伍家台茶叶基地53. 湖北省天门市庄品健水稻基地54. 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小溪塔柑橘基地55. 湖南省长沙市长沙县金井镇茶叶基地56. 湖南省永州市祁阳市白水镇油菜基地57. 湖南省娄底市新化县石冲口镇黄精基地58. 湖南省益阳市南县三仙湖镇水稻基地59. 广东省湛江市徐闻县曲界镇菠萝基地60. 广东省茂名市高州市根子镇荔枝基地61. 广东省韶关市南雄市湖口镇丝苗米基地62.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隆安县那桐镇火龙果基地63. 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永福县福中福罗汉果基地64. 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环江自治县大才乡桑蚕基地65. 海南省三亚市崖州区南鹿莲雾基地66. 海南省白沙县牙叉镇天然茶叶基地67. 海南省三亚市天涯区水果岛芒果基地68. 重庆市巫山县曲尺乡巫山脆李基地69. 重庆市秀山县峨溶镇茶叶基地70. 重庆市巫溪县双阳乡中药材独活基地71. 四川省乐山市沐川县一枝春茶叶基地72. 四川省南充市阆中市五马镇川明参基地73. 四川省雅安市汉源县花椒现代农业园区74. 贵州省贵阳市息烽县石硐镇猕猴桃高效示范园区75. 贵州省遵义市湄潭县永兴镇水稻基地76. 贵州省黔西南州册亨县岩架镇山地糯米蕉基地77. 云南省昭通市昭阳区永丰镇苹果基地78. 云南省临沧市双江自治县勐库镇亥公村有机茶基地79. 云南省曲靖市会泽县娜姑镇盐水石榴基地80. 西藏自治区昌都市芒康县达美拥葡萄基地81. 西藏自治区昌都市丁青县觉恩乡小蓝青稞标准化基地82. 西藏自治区山南市错那县勒门巴族乡茶叶基地83. 陕西省商洛市柞水县小岭镇木耳基地84. 陕西省榆林市靖边县东坑镇胡萝卜基地85. 陕西省西安市周至县楼观镇周一村猕猴桃基地86. 甘肃省酒泉市肃州区中以绿色生态产业园戈壁设施蔬菜基地87. 甘肃省金昌市永昌县甘肃华宇高原夏菜基地88. 甘肃省定西市陇西县福星镇中药材绿色种植基地89. 青海省西宁市湟源县日月乡青蒜苗基地90. 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区云谷川马铃薯基地91. 青海省玉树州囊谦县吉曲乡黑青稞基地92. 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西吉县新营乡马铃薯基地93. 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中宁县禹尧庄园枸杞番茄基地产业园94. 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原州区齐力瓜菜基地95.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和田县苁蓉小镇肉苁蓉基地96.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伽师县卧里托格拉克镇伽师瓜基地97.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昭苏县乌尊布拉克镇油菜基地98.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四师可克达拉市六十七团酿酒葡萄基地99.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阿拉尔市十三团灰枣基地100.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六师五家渠市奇台农场绿色粮食基地

企业动态

2023.01.30

“第三届全球农创客大赛”结果揭晓,拼多多持续加码农业科技

近日,“第三届全球农创客大赛”决赛结果正式揭晓。据悉,在来自25个国家和地区的98份申请中,有7支队伍进入总决赛,经过激烈角逐,最终由来自中国浙江Hi, Mr. N! 团队的智能农业机器人项目,荣获本届大赛金奖;来自肯尼亚的FSPN,以及来自中国的区块链韭菜项目荣获大赛银奖;来自肯尼亚的Farmer Lifeline Technologies和AgroTech,以及来自中国的国信区块链农业生态循环产业园项目,摘得铜奖。这次大赛由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FAO)、浙江大学和杭州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杭州市人才办、杭州市农业农村局、建德市人民政府与浙江大学食物经济与农商管理研究所承办,农业农村部对外经济合作中心、拼多多提供支持。“全球农创客大赛”旨在为青年农业企业家和创业者建立一个整合多方资源的平台,促成一个包括国际组织、政府机构、学术界和研究机构以及企业在内的全球网络,将全球青年创业者与农业食品系统中的不同利益相关者联系起来,并通过在国际舞台上展示他们的创新解决方案,推动农业科技应用,加速农业系统转型。中国农业农村部对外经济合作中心副主任李志平在开幕致辞中表示:“全球农创客大赛为年轻的企业家和创业者提供了一个舞台,让他们与世界分享他们出色的解决方案和成就。青年群体在数字农业的创新和创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决赛的最后,评委会主席、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创新办公室代理主任Beth Crawford表示:“今天的比赛让我们再次看到年轻一代的思考和创新,看到他们是如何更高效、更可持续地应对农业粮食系统数字化转型中遇到的挑战。”参加第三届全球农创客大赛的评审团、参赛团队、主持人和嘉宾“农创客大赛”加速农业食物系统转型此次“第三届全球农创客大赛”吸引了来自中国、美国、德国、尼日利亚、肯尼亚等世界各地的选手报名参赛,其中亚洲、非洲等发展中国家参赛队伍占比较大。与第一届大赛聚焦数字农业技术创新解决农产品上行痛点、第二届大赛关注助力数字乡村建设实现“FAO的四个更好”相比,“第三届全球农创客大赛”更加聚焦如何能够加速农业食物系统转型实现“消除贫困”、“零饥饿”“性别平等”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浙江大学副校长何莲珍总结了全球农创客大赛(GAC)的历史,并对2022年全球农创客大赛作了简要介绍,“今晚的决赛是2022年全球农创客大赛的里程碑。”在大赛中拔得头筹的是Hi, Mr. N! 团队,该团队展示的是一款用于精准检测、精准施肥的智慧农业机器人。作物氮养分检测智能机器人传统农业中,农民全凭经验对农作物进行灌溉、施肥、植保,这不仅会造成作业效率低下,肥水药浪费严重,也难以保障农产品产量和质量安全。经过近十年的攻关,浙江大学何勇教授、冯旭萍副研究员及其科研团队创制了一款高度和宽度可自动调节的智能农业机器人(Hi, Mr.N),通过光谱技术手段,可以准确快速获取作物不同生育期的生长状态,根据作物实际氮需求形成处方图,实现肥料精准化管理。何勇表示,作物氮含量的精准检测是攻克的关键难题,团队构建了多种作物的广适应性模型体系,可以节省20%~30%的肥料使用。上述研究成果已经应用于茶叶、草莓、棉花等多种作物上。来自肯尼亚的Farmer Lifeline Technologies项目通过建立硬件和软件之间的联动,来帮助作物病虫害检测。项目应用带摄像头扫描仪的太阳能设备,基于人工智能、数据分析和机器学习得出分析结果,并向农民的手机发送警报。同样来自肯尼亚的AgroTech项目,为小农户提供有效的保鲜服务和移动应用,将农民与食品供应商联系起来,以帮助减少食品损失和浪费,提高市场和贸易的透明度。来自中国长春的农业生态循环产业园项目,聚焦有机种植方向。以授粉为例,公司采用熊蜂对大棚内的蔬菜进行生物授粉,在该技术推广之前,为了节约成本,农户一般对大棚内的蔬菜采用激素处理、人工授粉的方式。采用熊蜂授粉的方式结出的果实质量更好,市场价格更高。有机农业生态循环参赛团队落地长春市郊的种植基地长春国信现代农业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音表示,公司每年培训区域农民8000~10000人次,参加农创客比赛有助于把有机蔬菜种植技术推广到全国。拼多多持续加码农业科技“得益于国际机构、政府、高校与企业的紧密合作,‘全球农创客大赛’已成功举办三届,激发了全球青年投入农研科创的兴趣与热情,并推动一系列科研成果的应用转化。”全球农创客大赛项目组组长、浙江大学-FAO数字农业创新创业团队负责人、浙江大学食物经济与农商管理研究所所长卫龙宝表示。作为对全球农创客大赛提供全方位持续支持的企业,拼多多以农产品起家,通过引导优化农产品供应链,助力农产品上行及乡村振兴。其创新“农地云拼”模式,通过拼购模式,把原来在时间和空间上极度分散的需求,汇聚成相对集中的订单,不仅极大优化了中间交易环节,降低了销售成本,还减少了流通时间,帮助农产品打开销路,助力农民提效增收。拼多多坚持对农业及农业科研的长期投入。自2020年开始,拼多多联合中国农业大学、浙江大学等顶尖机构连续举办三届“多多农研科技大赛”,以智慧农业技术解决方案为目标,为年轻的研究人员提供发挥才华的启动平台,促进农业实体与数字化融合。2021年8月,拼多多设立“百亿农研”专项,该专项不以商业价值和盈利为目的,致力于推进农业科技进步,以农业科技工作者和劳动者进一步有动力和获得感为目标。目前,拼多多先后与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新加坡食品与生物技术创新研究院、浙江大学等国内外科研团队展开合作,在科学种植、农业机器人、智慧农业、未来食品等领域深入研究。拼多多致力于在种植端助力前沿科技研究向农业实际应用转化。2022年度,拼多多加大对高科技农产品的资源倾斜,以销量反哺科研,世壮燕麦片、烟薯25、西大魔芋、晋谷21号小米、普莱赞巧克力等一大批农业院校研发的高科技农产品成为重点扶持的对象。近日,拼多多荣获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颁发的2022年度创新奖,成为当年该奖项在全球的唯一获奖者。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总干事屈冬玉对此表示,“创新是农业食品系统转型的核心动力。拼多多在助力传统模式方面发挥着领先的作用,并提供了一个将小农与市场联系起来的平台,以实现‘四个更好’——为所有人实现更好生产、更好营养、更好环境和更好生活。”编辑:王布米责任编辑:施薇

企业动态

2023.01.30

海水稻好吃吗?我国海水稻种植面积突破百万亩

截至2022年年底,我国耐盐碱水稻(俗称“海水稻”)种植面积已突破100万亩!在寸草不生的盐碱地和海滨滩涂上,竟能长出香喷喷的稻米,这是陈日胜、袁隆平等一大批农业科学家连续数十年的努力换来的。我国虽然地大物博,但人口众多,导致人均耕地严重不足,目前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以袁隆平为首的农业科学家不得不将科学的矛头指向那被称为“农业荒漠”的15亿亩盐碱地。陈日胜和袁隆平2012年,袁隆平院士组建青岛海水稻研发团队,开始耐盐碱水稻的选育研究。2016年,袁隆平院士团队与陈日胜合作,次年10月测产,海水稻开始广为人知。经过无数科学家数十年的努力,现在的海水稻已经可以做到平均亩产达到450公斤,甚至部分地区可以达到700公斤的骄人成绩。这几乎都快赶上普通田地的产量了。海红香米至于好不好吃,大家也不用担心。海水稻的口味其实跟我们日常吃的大米相差不大,有些品种比普通大米还要香。像海红香米富含硒、膳食纤维等多种营养元素,口感Q弹,别有嚼劲,煮熟后散发着芋头香气。如今很多南方人的餐桌上都已经离不开了。海红香米相信经过科学家的不断努力,海水稻不仅能解决我们的粮食安全问题,更能解决我们嘴馋的问题。

企业动态

2023.01.17

中国—东盟农业合作研讨会举行

1月13日,中国—东盟农业合作研讨会在京召开。中国农业农村部国家首席兽医师(官)李金祥出席会议并致辞。  李金祥指出,两个月前,中国和东盟国家领导人共同确定2023年为“中国—东盟农业发展和粮食安全合作年”,发布《中国—东盟粮食安全合作联合声明》,彰显了各方对推动农业发展的重视和维护区域粮食安全的决心。为落实双方领导人重要共识、继续深化中国—东盟农业合作,李金祥提出三点建议:一是加强农业战略对话和政策交流,提升农业经贸投资往来水平,共同办好“中国—东盟农业发展和粮食安全合作年”;二是提升区域粮食保障能力,继续支持东盟与中日韩大米紧急储备机制发挥作用,共同打造本地区强韧、可持续的粮农体系;三是务实推动农业绿色发展,有效应对气候变化、资源约束等挑战。  此次研讨会由中国—东盟中心、中国农业农村部国际合作司共同主办,是“中国—东盟农业发展和粮食安全合作年”系列活动之一,来自中国—东盟中心、东盟国家农业主管部门和驻华使馆、东盟秘书处代表,以及中方专家围绕“中国东盟农业发展”和“粮食安全”两大议题交流研讨。来源:农业农村部新闻办公室

企业动态

2023.01.17

< 1 2 3 ••• 7 > 前往 GO

点将(上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查看电话

沟通底价

提交后,商家将派代表为您专人服务

获取验证码

{{maxedution}}s后重新发送

获取多家报价,选型效率提升30%
提交留言
点击提交代表您同意 《用户服务协议》 《隐私政策》 且同意关注厂商展位
联系方式:

公司名称: 点将(上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公司地址: 上海松江车墩泖亭路188弄财富兴园42号楼 联系人: 刘经理 邮编: 201611 联系电话: 400-860-5168转4470

仪器信息网APP

展位手机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