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仪器信息网
注册
北京友谊丹诺科技有限公司

关注

已关注

已认证

粉丝量 0

当前位置: 北京友谊丹诺 > 解决方案
解决方案

第17章 原子荧光光谱分析的应用(闫军、吕萍、高峰)

应用领域

检测样品

检测项目

17.1 概述 17.2 地质样品分析 17.2.1 样品前处理 17.2.2 应用实例 17.3 冶金样品分析 17.2.1 样品前处理 17.2.2 应用实例 17.4 生物样品分析 17.4.1 样品前处理 17.4.2 应用实例 17.5 农业及植物样品分析 17.5.1 样品前处理 17.5.2 应用实例 17.6 环境样品分析 17.6.1 样品前处理 17.6.2 应用实例 17.7 食品分析 17.7.1 样品前处理 17.7.2 应用实例 17.8 药材药品分析 17.8.1样品前处理 17.8.2 应用实例 17.9 轻工化妆品分析 17.9.1 样品前处理 17.9.2 应用实例 参考文献 1 J.D.Ingle,Jr.,S.R.Crouch著,光谱化学分析. 张寒琦,王芬蒂,施文译.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6.328 2 W.Holak.Anal.Chem.,1969,41:1712 3 Tsujii K., Kuga K. Anal.Chim.Acta, 1978, 101:199 4 郭小伟 等. 冶金部第一届原子吸收经验交流会论文集. 北京:冶金部工业出版社, 1977:1 5 D.Ulivo A., Lampugnarni L., Zamboni R. J.Anal.Atom.Spectrom.,1990,5:225 6 余耀基,李记容,王育红. 分析试验室, 1986,5(2):35 7 何琰洁,姜守君.甘肃科学学报,2004,16(3):121 8 王烨,戴佳毅.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1988, 6:370 9 王烨,张文学. 光谱实验室,1988, 7(10):61 10 李刚,潘淑春,张哲玮.岩矿测试,2004,23(4):295 11 贾喜英,陈新民,许晓洁.西部探矿工程,2002,(5):78 12 郑毅,金择祥,陈飞 等. 冶金分析,1987,7(4):43 13 郑毅,吕江南,金择祥等.冶金分析,1988,8(5):21 14 衣晓峰.光谱实验室,1990,7(5/6):17 15 徐宝玲,林杏彬,邱承娟. 化学分析,1988,16(10):921 16 贺荫南. 冶金分析,1990,10(2):44 17 许珺辉,陈敏,王洪玮等.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04,14(1):11 18 陆毅伦. 理化检验1992,28(5):294 19 龚楚舒,袁园,郭小伟. 理化检验,1992,28(2):116 20 吕运开, 孙汉文.分析测试学报,2000,19(4): 24 等

暂无关联产品

第16章 在电子材料领域中的应用(闫军、邢卫兵)

应用领域

检测样品

检测项目

16.1 概述 16.2 电子电气产品检测的主要内容 16.3 电子电气产品的样品采集 16.3.1 取样的基本准则 16.3.2 取样 16.3.3 均质分析样品单元的获得 16.3.4 机械拆分的基本要点 16.3.5 机械拆分的基本步骤及实例 16.4电子电气产品的前处理 16.4.1 样品的准备 16.4.2 样品前处理 16.5 样品分析 16.5.1 冷原子吸收法测定汞 16.5.2 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铅、镉和铬 16.5.3 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汞 16.5.4 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镉 16.5.5 蒸气发生原子荧光法测定Cr(VI) 参考文献 1王爱菊,刘建勇,宋薇等.IEC推出“电子产品中限用物质浓度的测定程序”(草案),安全与电磁兼容,2005.(2):14 2 李德仁,冯爽,唐璐.电子质量,2006,(1):56 3李德仁,丁原石.电子质量,2005,(12):65 4 简虎,万升云,罗婷等.电子质量,2005,(9):66 5 家电科技,2005,(8):15

暂无关联产品

第15章 原子吸收光谱分析在生物和医药领域中的应用(曹晔、姜莉)

应用领域

检测样品

检测项目

15.1 概述 15.2 生物组织 15.2.1生物样品的采集 15.2.2 生物样品的保存 15.2.3 生物样品制备 15.2.4 分析方法 15.3 药品 15.3.1样品的采集 15.3.2样品的制备 15.3.3分析方法 参考文献 1 陈清. 微量元素与健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12 2 迟锡增.微量元素与人体健康.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887.3 3 中华人民国和国卫生部药典委员会. 中华人民国和国药典(一部、二部、三部).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4 赵德山,何邦平,李东方等.微量元素与心脑血管疾病.哈尔滨:黑龙江科技出版社,1995.50 5 何华焜,舒永红.分析试验室,2001,20(1):101 6 邓勃.分析仪器,2001,(3):3 7 何华焜,舒永红.分析试验室,2001,20(1):101 8 冯尚彩.理化检验-化学分册,2005,41:210 9 刘伟明,朱志国,冷红霞.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04,24(3):360 10 仇佩虹,张华杰,吴丽慧.理化检验-化学分册,200,37(5):209 11 张源,罗文鸿,李慧.理化检验-化学分册,2003,39(4):217 12 罗晓芳,王荣,秦文华等.理化检验-化学分册,1997,33(9):417 13 王 夔.生命科学中的微量元素分析与数据手册.北京:中国计量出版社,1998.80 14 李安模,魏继中.原子吸收及原子荧光光谱分析.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320~322;326;334;353~355;390 15 马春琪,迟锡增,时彦.光谱学与光谱分析,1996,16(5):92 16 卜海富,孙昕,窦红漫.光谱学与光谱分析.1999,19(5):726 17 李玉珍,邓宏筠.原子吸收分析应用手册.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251 18 方荣.原子吸收光谱法在卫生检验中的应用.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208 19 单玲,严方,李俊花.化学分析计量,2004,13(2):49 20 马玲.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03,13(6):729 等

暂无关联产品

第14章 原子吸收光谱分析在食品保健品领域中的应用(曹晔)

应用领域

检测样品

检测项目

14.1 概述 14.2 食品分析 14.2.1 样品的采集 14.2.2 样品的预处理 14.2.3 样品的消解和试样制备 14.2.4 分析方法 14.2.4.1 微波消解-石墨炉原子吸收测定铝 14.2.4.2 氢化物发生-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中华白海豚中的汞和砷 14.2.4.3 氢化物发生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饮料中的痕量砷 14.2.4.4 氯酸消解-石墨炉原子吸收法快速测定饮料中砷 14.2.4.5 横向加热石墨炉原子吸收法测定蘑菇、茶叶中的铬和铍 14.2.4.6 火焰原子吸收法测定豆制品中14个微量元素 14.2.4.7 火焰原子吸收法测定果蔬、鱼、肉、饮料中的钙 14.2.4.8 非完全消化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羊肉中钙、铁、锰、铜和锌 14.2.4.9 萃取-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镉 14.2.4.10 石墨炉原子吸收法测定铬 14.2.4.11 悬浮液进样FAAS法测定茶叶中的铜、铁、锌、锰 14.2.4.12 石墨或火焰原子吸收法测定铜 14.2.4.13 石墨炉原子吸收法测定锗 14.2.4.14 氢化物发生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鳗鱼中的汞 14.2.4.15 高温氧分解-汞齐法快速测定水产品中的总汞 14.2.4.15 高温氧分解-汞齐法快速测定水产品中的总汞 14.2.4.16 石墨炉原子吸收法测定粮食、豆类、蔬菜、肉类、鱼类中的镍 14.2.4.17 火焰原子吸收法间接测定奶粉中的磷 14.2.4.18 石墨炉原子吸收法测定铅 14.2.4.19 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蔬菜中铅、镉 14.2.4.20 石墨炉原子吸收法测定食用菌中硒 14.2.4.21 微波消解-塞曼石墨炉原子吸收法测定桔子罐头中的锡 14.2.4.22 火焰原子吸收法测定锌 14.2.4.23 流动注射 导数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测定植物油中的铜、锌 14.3 保健品分析 14.3.1样品采集 14.3.2样品预处理和试样制备 14.3.3 分析方法 14.3.3.1 火焰原子吸收法测定铝 14.3.3.2 氢化物发生原子吸收法测定砷 14.3.3.3 石墨炉原子吸收法测定砷 14.3.3.4 石墨炉原子吸收法测定钡 14.3.3.5 火焰原子吸收法测定钙 14.3.3.6 萃取火焰原子吸收法测定镉 14.3.3.7 石墨炉原子吸收法测定镉 14.3.3.8 石墨炉原子吸收法测定铬 14.3.3.9 恒温平台石墨炉原子吸收法测定总铬及六价铬 14.3.3.10 导数火焰原子吸收法测定铬 14.3.3.11 火焰或石墨炉原子吸收法测定铜 14.3.3.12 悬浮液进样火焰原子吸收法测定铁 14.3.3.13 石墨炉原子吸收法测定锗 14.3.3.14 冷原子吸收法测定汞 14.3.3.15 火焰原子吸收法测定钾 14.3.3.16 火焰原子吸收法测定锰 14.3.3.17 石墨炉原子吸收法测定镍 14.3.3.18 萃取火焰或石墨炉原子吸收法测定铅 14.3.3.19 石墨炉原子吸收法测定锑 14.3.3.20 氢化物-原子吸收法测定锡、锑 14.3.3.21 石墨炉原子吸收法测定硒 14.3.3.22 流动注射-氢化物发生原子吸收法测定硒 14.3.3.23 火焰原子吸收法测定锌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食品卫生检验方法 理化部分(一)(二)》. 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4 2 邓勃.原子吸收光谱分析的原理.技术和应用,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341~352 3 刘克玲.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05,25(1),95 4 徐玉宏.化学分析计量 , 2006,15(1),68 5 易军鹏,殷勇,李欣.河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25(5),89 6 鞠兴荣,袁建.食品科学,2004,25(2),199 7 周晓萍 陈志军 王若燕等.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05,15(10),1220 8 虞锐鹏 贡小清 杨健等.光谱实验室,2005,22(5):1090 9 陈学泽,黄泽军.食品科学,2005,26(10): 200 10 焦淑婷,苗现林,姚利华等.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04,14(6),712 等

暂无关联产品

第13章 原子吸收光谱分析在农林领域中的应用(于建国)

应用领域

检测样品

检测项目

13.1概述 13.2土壤 13.2.1土壤样品的采集 13.2.2土壤样品的前处理 1 碱熔法 2 酸溶法 3 微波消解法 4 浸提法 13.2.3土壤样品的分析方法 1土壤中铝和钛的测定 2土壤中砷的测定 3土壤中钙镁钾钠的测定 4土壤中镉铬镍铅的测定 5土壤中铜铁锰锌的测定 6土壤中汞的测定 7土壤中硒的测定 8土壤中交换性盐基的测定 9土壤有效铜铁锰锌的测定 13.3植物 13.3.1植物样品的采集 13.3.2植物样品的处理 1干灰化法 2硫酸—双氧水消化法 3硝酸—高氯酸混合酸消化法 4微波消解法 13.3.3植物样品的分析方法 1植物样品中砷的测定 2植物样品中铅的测定 3植物样品中钼的测定 4植物样品中铜铁锰锌的测定 5植物样品中汞的测定 6植物样品中钙镁钾钠的测定 13.4饲料 13.4.1引言 13.4.2饲料样品的采集 1代表性 2典型性 3适时性 13.4.3饲料样品的前处理 1饲料样品的贮存 2饲料样品的粉碎与匀浆 3饲料待测溶液的制备 13.4.4饲料样品的分析方法 1饲料中铝的测定 2饲料中砷的测定 3饲料中钙镁钾钠的测定 4饲料中镉和铅的测定 5饲料中钴和钼的测定 6饲料中铜铁锰锌的测定 7 饲料中汞的测定 8 饲料中铬和锡的测定 9 氢化物发生-石英原子化法测定饲料中的硒 10氢化物发生法测定饲料中的硒 11石墨炉原子吸收法测定饲料中的硒 12饲料中镱的测定 参考文献 1 王介元等编.土壤肥料.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5~9 2 汪定淮等编.作物养分平衡与高产栽培.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70~72 3 GB7830-87 森林土壤、植物的采集与制备, 北京:国家标准局,1988年 4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编.土壤理化分析.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 88~93 5 孙玉岭等.现代仪器,1999.(3):33 6 于建国主编.现代实用仪器分析方法.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4.1~10 7 S.Pauluk.At.Absorp.Newsl,1967.6:53 8 南京农学院编.土壤农化分析.北京:农业出版社,1982.100 9 Fuler C.W.Electrothermal Atomization for Atomic Absorption Speotrometry Foxed University Press,1977.24~39 10 Regan J.G. J.Analyst,1976,101:220 11 Nakahara T. Prog.Anal.atom.Spectrosc.1983,6:163 12 土壤标准分析测定法委员会[日].秦荣大等译.土壤分析标准方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137.146~149 13 杭州大学编.分析化学手册.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83年.765~785 14 翟永信主编.现代食品分析手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1988年.1~8,446~495 15 宁正祥主编.食品成分分析手册.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8年.592~649 16 Association of official Analytical Chemists.孟广政等译.AOAC分析手册.中国光学委员会,1986年.799~820 17 黄伟坤等.食品分析与检验.北京:轻工业出版社,1989年.223,224 18 Polesello S.Lab.,2000 14(6)34(Italian)。 19 于青.VA-90气态原子化-原子吸收法测定硒.微量元素研究进展,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95年.377~378 20 孟兰香.GF-AAS法测定血中硒.微量元素研究进展,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95年.22 21 王加启 于建国主编.饲料分析与检验. 北京:中国计量出版社 2004年74~95 22 王加启 于建国主编.饲料检验手册. 北京:中国计量出版社 2005年80~87

暂无关联产品

第12章 原子吸收光谱分析在石油化工和轻工领域中的应用(程志臣)

应用领域

检测样品

检测项目

12.1 概述 12.2 原油及其初步加工产品的分析 12.2.1 样品前处理概述 12.2.1.1 直接进样测定 12.2.1.2 样品的无机化处理 12.2.1.3 分析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2.2.2 样品分析 12.2.2.1 原油和重油中微量元素测定 12.2.2.2 轻油中微量元素测定 12.2.2.3 润滑油中微量元素测定 12.3 化工物品中微量元素的分析 12.3.1 样品前处理概述 12.3.2 样品分析 12.3.2.1 活性炭富集测定乙烯气中的砷含量 12.3.2.2 合成树脂中微量元素的测定 12.3.2.3 橡胶中微量元素的测定 12.3.2.4 涂料中微量元素的测定 12.3.2.5 聚酯产品及其原料中微量元素的测定 12.4 催化剂、添加剂和精细化工产品的分析 12.4.1 样品前处理概述 12.4.2 样品分析 12.4.2.1 催化剂中微量元素的测定 12.4.2.2 添加剂中微量元素的测定 12.4.2.3 精细化工产品中微量元素的测定 12.5 化妆品中微量元素的分析 12.5.1 样品前处理概述 12.5.2 样品分析 12.5.2.1 常用化妆品中的微量元素测定 12.5.2.2 洗发液及牙膏中微量元素的测定 12.6 其它化工原料和产品中微量元素的分析 12.6.1 样品前处理概述 12.6.2 样品分析 12.6.2.1 化工原料中微量元素测定 12.6.2.2 陶瓷玻璃及其原料中微量元素的测定 12.6.2.3 其他化工产品中微量元素测定 参考文献 1 Walsh A.Spectrochim.Acta.1955,7(2):108 2 Robinson J W.Anal.Chim.Acta.1961,24:451 3 Sprague S.At.Absorpt.Newsletter.1963,12:4 4 Barras R C,Smith H W.Procedings 7th World Petroleum Congress.1967,Vol.9:65 5 邓勃.分析仪器.2000,(1):1 6 邓勃.分析仪器.2001,(3):3 7 邓勃.分析仪器.2001,(4):1 8 邓勃.分析仪器.2002,(1):1 9 邓勃.现代仪器.2004,(2):1 10 孙宝湖.现代科学仪器.1998,(3):24 11 陆婉珍,汪爕卿编箸.近代物理分析方法及其在石油工业中的应用(下册).北京:烃加工出版社,1990,第十章 12 李安模,魏继中编箸.原子吸收及原子荧光光谱分析.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272,第八章第四节 13 孙大海,王小如,黄本立.分析仪器.1999,(2):53 14 安慕彬,于燕.原油金属元素标准物质研制.见:何帮平主编.微量元素研究进展(第三辑).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9,221 15 刘立行,马学良,沈秋英.理化检验-化学分册.2001,37(5):220 16 闫峰,刘立行,毕文新.冶金分析.2001,21(1):24 17 赵爱东.分析化学.2000,28(3):333 18 王红卫,侯晋.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润滑油中痕量铅镍钴和镁.见:李东方主编.微量元素研究进展(第四缉).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01.92 19 刘立行,孙立华,马继平.石油化工.2000,29(6):446 20 刘立行,伊秀艳,赵丽等.石油化工.2000,29(3):211 等

暂无关联产品

第11章 原子吸收光谱分析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尹洧)

应用领域

检测样品

检测项目

11.1概述 11.2环境监测中应用原子吸收的标准方法 11.3环境样品的预处理 11.3.1引言 11.3.2样品消解 11.3.2.1 湿法消解法 11.3.2.2 干灰化法 11.3.2.3 微波消解法 11.3.3富集与分离 11.3.3.1 挥发分离和蒸发浓缩 11.3.3.2 蒸馏法 11.3.3.3 液-液萃取法 11.3.3.4 离子交换法 11.3.3.5 共沉淀法 11.3.3.6 吸附法 11.3.3.7 液膜法 11.4环境样品分析 11.4.1水环境监测 11.4.1.1 水样的采集与保存 11.4.1.2 水环境监测方法 11.4.1.3 分析实例 11.4.2大气环境监测 11.4.2.1大气环境 11.4.2.2 空气及废气样品的采集 11.4.2.3 空气及废气监测分析 11.4.2.4 分析实例 11.4.3固体废物环境监测 11.4.3.1 固体废物 11.4.3.2 分析实例 11.4.4土壤环境监测 11.4.4.1 土壤环境 11.4.4.2 分析实例 参考文献 1 阎军,胡文祥.分析样品制备.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3 2 赵彦华等. 理化检验,1984,20(6):11 3 K.S.Subramania et .al.,J.Environ.Anal.Chem.,1983,16:33 4 J.P.Reliey et.al. Anal.Chem.Acta, 1969,44:234 5 齐文启等.上海环境监测,1992,2:20 6 谢旭一等. 分析化学,1982,10(9):553 7 樊静等. 分析化学,2005,33(8):1151 8 王瑜. 分析化学,2005,33(6):872 9 樊静,秦玉霞,冯素珍等. 分析化学,2005,33(8):1151 10 江放明,周方钦,白祖海等.分析试验室,2004,23(12):55 11 王玉珏,杨桂朋,赵学坤.分析试验室,2004,23(12):58 12刘春明,徐自力、李红枚,中国环境监测,1999,15(2):27 13 魏复盛等.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指南(中册).北京:中国环境出版社,1994.3 14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编. 环境水质监测质量保证手册(第二版),北京:中国环境出版社,1994 15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编. 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北京:中国环境出版社, 2002 16 美国环境保护局编,水和废水化学分析方法,中国环境监测总站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7 17 美国公共卫生协会等编著,水和废水标准检验方法.宋仁元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5 18 GB17378.4-1998《海水监测规范,第四部分:海水分析》 19 魏复盛,曹杰山.中国环境监测,1987,3(1):4 20 赵成曦,容小惠,邢光印.中国环境监测,1999,15(5):23 等

暂无关联产品

第10章 原子吸收光谱分析在冶金材料领域中的应用(李玉珍)

应用领域

检测样品

检测项目

10.1 概述 10.2 样品处理 10.3 冶金材料分析 10.3.1 黑色金属分析 10.3.2 有色金属分析 10.3.3 高纯金属分析 10.3.4 金属材料分析 参考文献 1 朱小鹣,纪红玲.冶金分析,2001,21(3):49 2 戴亚明,冶金分析,2001,21(6):16 3 冶金部情报标准研究所.《钢铁化学分析方法》.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89.309-314, 353~357,358~362, 431~435 4 日本钢铁协会《钢铁及原材料的原子吸收光谱分析》,赵世荣、李述信、李玉珍等译,北京: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78. 56~62, 62~65,98~103 5 高振宇,李玉琴,王勇.冶金分析,1996,16(1):17 6 郑溪娟,杨维秀.冶金分析,1997,17(2):49 7 李玉珍,邓宏筠.原子吸收分析应用手册.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 131~132,150~152, 8 王涛,李刚.化学分析计量,2005,13(5):46-48 9 李梅主编.原子吸收分析中的基体改进剂.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69~70 10于凤莲,周恕坤.冶金分析,1998,18(2):56 11 叶晓英,石晓丽.冶金分析,1999,19(3):45 12 华静,许祥红,程坚平等.冶金分析,2001,21(4):66 13 钱庆长.冶金分析,2005,25(2):69 14 高俊杰,余萍,苏会乐.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00.20(3):388 15 刘刚.冶金分析,1996,16(2):48 16 李林德.冶金分析,2000,20(2):58 17 高风光,王安红,谷红翠.微量元素研究进展(第四集),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01,104~106 18 陈先安,贾春仙.分析实验室,2000,19(1):39 19 郑永章.分析实验室,2000,19(4):22 20 刘建国.光谱实验室,1996,13(6):21 21 程先中,郑厚德,邹棣华,冶金分析,2005,25(4):91 22 杜芳彦,周媛.光谱实验室,2001,18(3):385 23 林园.冶金分析,2005,25(2): 24 郭兴家.光谱实验室,2002,19(1): 25 景魁. 光谱实验室,2003,20(3):370 26 霍广进.理化检验(化学分册), 2002,38 (3):121 27 孙莹,刘广新,罗川.冶金分析,1999,19(3):40 28 张明浩,周春山,邓飞跃.分析实验室,2000,19 (5):12 29 刘琰,夏扬,王苏杭等.冶金分析,2000,20(6):45 30 韩梅,邹赫麟,张爱丽.光谱实验室,2001,18(2):255

暂无关联产品

第9章 原子吸收光谱分析在地质领域中的应用(陈友袆)

应用领域

检测样品

检测项目

9.1 概述 9.2 岩石、矿石和矿物 9.3 样品前处理方法概述 9.4 岩石矿物分析方法 9.4.1 造岩元素分析 9.4.1.1 石墨炉原子吸收测定铝钒土中的硅 9.4.1.2 氧化亚氮-乙炔火焰原子吸收法测定硅酸盐岩石中的铝 9.4.1.3 氧化亚氮-乙炔火焰原子吸收法测定岩石矿物中硅、铝、钼等 9.4.1.4 空气-乙炔火焰原子吸收法测定地质试样中钙、镁、钾、钠等 9.4.2 亲铜成矿元素分析 9.4.2.1 空气-乙炔火焰原子吸收法测定地质试样中铜、铅、锌等 9.4.2.2 氢化物发生-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地球化学样品中的铅 9.4.2.3 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直接测定地质样品中痕量砷 9.4.2.4 氢化物发生-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辉锑矿中微量砷 9.4.2.5 冷原子吸收法测定煤中的汞 9.4.3 铁族和钨钼族元素分析 9.4.3.1 石墨炉原子吸收法测定岩石矿物中痕量钒 9.4.3.2 原子吸收法测定矿石中的铬 9.4.3.3 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钨矿中的锡 9.4.3.4 氢化物转化-原子吸收法测定矿石中痕量锡 9.4.3.5 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矿石中的钼 9.4.3.6 火焰原子吸收法测定矿石中铋 9.4.3.7 石墨炉平台技术测定矿石中痕量铋 9.4.3.8 氢化物发生-原子吸收法测定痕量铋 9.4.3.9 碘化物萃取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矿石中的锑和铋 9.4.3.10 还原气化—原子吸收法测定化探样品中的锑、砷、铋 9.4.4 稀有和稀土金属分析 9.4.4.1 原子吸收光谱法连续测定锂、铷、铯 9.4.4.2 石墨炉原子吸收法测定矿石中痕量铷和铯 9.4.4.3 微波炉溶样恒温平台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直接测定沉积物中痕量铍 9.4.4.4 氧化亚氮-乙炔火焰原子吸收法测定岩石矿物中铍和锶、钡 9.4.4.5 无火焰原子吸收法测定岩石矿物中15个稀土元素 9.4.4.5 无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矿石中钪 9.4.5 分散金属分析 9.4.5.1 氧化亚氮—乙炔火焰原子吸收法测定岩石中的钡和锶 9.4.5.2 原子吸收分析法测定重晶石中的锶、钡、钙 9.4.5.3 石墨炉原子吸收法测定岩石矿物中微量钡 9.4.5.4 等温平台石墨炉原子吸收法直接测定化探样品中痕量镉 9.4.5.5 四氯化碳萃取石墨炉法测定矿石中痕量锗 9.4.5.6 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地质样品中痕量铟、镓、铊 9.4.5.7 甲基异丁基甲酮萃取石墨炉平台原子吸收法测定地质样品中痕量硒和碲 9.4.5.8 氢化原子吸收法测定矿石及地球化学样品中微量硒、碲 9.4.6 贵金属分析 9.4.6.1 在高氯酸+酒石酸+硫脲介质中原子吸收法测定多种矿石的银 9.4.6.2 恒温平台石墨炉原子吸收法测定地球化学试样中痕量银 9.4.6.3 固体悬浮液进样-石墨炉原子吸收法测定岩石矿物中痕量银 9.4.6.4 罗丹宁纤维富集快速测定地质样品中的金 9.4.6.5 石墨炉原子吸收法测定岩石矿物中超痕量钯铂金 参考文献 1 岩石矿物分析编写组.岩石矿物分析.第一分册,第三版.北京:地质出版社,1991 2 徐铁民.岩矿测试,1996.15(4):290 3 王长发.分析化学,1982,10(8):485 4 冶金部地质研究所原子吸收组.全国岩矿分析经验交流会论文集.北京:地质出版社,1980.136 5 地球化学标准参考样研究组.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部地质专报九,分析测试与综合利用第1号.北京:地质出版社,1986.182 6 张佩瑜,胡志勇.分析化学,1987.15(5):404 7 胡圣虹,祝培明.岩矿测试增刊,北京:地质出版社.1991.10,12 8 张佩瑜,金义,岩矿测试m1988,7(3):224 9 陈菊英.岩矿测试,1991,10(3):240 10 陈友祎,刘勇.岩矿测试,1987.6(2):116 等

暂无关联产品

第8章 分析数据处理(邓勃)

应用领域

检测样品

检测项目

8.1 分析测试和分析测试数据的特点 8.1.1 分析测试的特点 8.1.2 分析测试数据的特点 8.1.3 分析数据处理的必要性 8.2 评价分析方法的基本指标 8.2.1 检出限、测定限和灵敏度 8.2.2 精密度及其表示方法 8.2.3 准确度及其评定方法 8.2.4 适用性 8.3 分析质量控制 8.3.1 异常值的判断和处理 8.3.2 测定精密度的控制 8.3.3 准确度的控制 8.4 分析结果的计算和表示 8.4.1 校正曲线的建立方法 8.4.2 校正曲线的置信区间 8.4.3 测定结果的不确定度 8.4.4 测定结果的表示 8.4.5 测定结果的表示的有效数字 参考文献 1邓勃.分析测试数据的统计处理方法.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5.1~26; 41~82;105~128;291~312 2 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计量司 组编.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指南.北京:中国计量出版社,2000 3 欧洲分析化学活动中心(A Focus for Analytical Chemistry in Europe, EURACMEM).量化分析测量不确定度指南,刘立译.,北京:中国计量出版社,2003 4 李慎安.测量不确定度表达.北京:中国计量出版社,1999 5 陈奕钦.测量不确定度《93’国际指南》应用实例. 北京:中国计量出版社,1998.282 6 罗军,赵德.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检出限的测量不确定度.见全国计量标准、计量检定人员考核委员会编,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实例,北京:中国计量出版社,2001.349~354

暂无关联产品

第7章 联用技术-下(迟锡增)

应用领域

检测样品

检测项目

7.4.4 毛细管电泳与AFS联用 7.5 氢化物发生-原子光谱法的联用 7.5.1 氢化物发生-原子吸收光谱法的联用 7.5.2 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法的联用

暂无关联产品

第7章 联用技术-中(迟锡增)

应用领域

检测样品

检测项目

7.3 色谱与原子吸收光谱分析联用 7.3.1 概述 7.3.2 色谱与火焰原子吸收光谱分析的联用 7.3.3 色谱与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分析的联用 7.3.4 色谱与石英炉原子吸收光谱分析的联用 7.4色谱与原子荧光光谱分析联用 7.4.1 概述 7.4.2 气相色谱与AFS联用 7.4.3 液相色谱与AFS联用

暂无关联产品

第7章 联用技术-上(迟锡增)

应用领域

检测样品

检测项目

7.1 流动注射与原子吸收光谱分析联用 7.1.1 流动注射用于原子吸收光谱分析的特点 7.1.2 流动注射与火焰原子吸收的联用方式 7.1.3 流动注射与石墨炉原子吸收的联用方式 7.1.4 流动注射与原子吸收光谱分析联用技术的应用 7.2 流动注射-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分析联用 7.2.1 概述 7.2.2 FI与AFS联用方式与技术 7.2.3 FI与AFS联用技术的应用 参考文献 1 R??i?ka J(丹麦). 流动注射分析. 方肇伦,徐淑坤译. 北京:科学出版社,1986 2 上野景平,喜纳兼勇著(日本). 流动注射分析法入门(实验和应用). 马惠昌,陈新译. 乌鲁木齐:新疆矿冶编辑部出版,1986 3 Jullan F T, et al. Analyst. 1983,108:153 4 Astr?m O. Anal.Chem.,1982,54:190 5 张素纯,方肇伦,孙君燕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1987,7(1):57 6 Qi Weiyi, Wu Xing. Anal. Chim. Acta. 1992,270:205 7 郑永章,伍星等.分析试验室.1997,16(4):57和1999,18(1):60 8 Karlberg B,Thelander S. Anal. Chim. Acta, 1980,114:129 9 Johansson P A, Karlberg B. Anal. Chim. Acta, 1980,114:215 10 Nord L, Karlberg B. Anal. Chim. Acta, 1980,118:285 11 Nord L, Karlberg B. Anal. Chim. Acta, 1983,145:151 12 Lucy C A,Cantwell F F. Anal. Chem., 1989,61:101 13 Lin S, Hwang H. Talanta, 1993, 40:1077 14 迟锡增,周钧.光谱学与光谱分析,1994,14(1):91 15 王守孝,王莹. 分析化学,1992,20(2):670 16 罗小玲,熊伟,李冀新. 光谱实验室, 1994,11(3):19 17 马玉平.理化检验(化学分册) 1994,30(1):29 18 马玉平,韩益青.分析化学, 1994,22(6):586 19 杨成隆,庄峙厦,杨梵原等.痕量分析,1993,9(1,2):32 20 郑永章. 分析试验室,2000,19(4):22 等

暂无关联产品

第6章 原子荧光光谱分析中的干扰及其消除方法(刘明钟)

应用领域

检测样品

检测项目

6.1 干扰的分类 6.2 干扰的判别 6.2.1 同位素示踪法 6.2.2 双发生器法 6.3 液相干扰 6.3.1 液相干扰的产生和机理 6.3.2 液相干扰的具体表现 6.3.2 液相干扰的克服 6.4 气相干扰 6.4.1 氢化物原子化的机理 6.4.2 气相干扰的产生和机理 6.4.3 气相干扰的克服 6.5 光谱干扰 6.5.1 谱线重叠干扰 6.5.2 OH的发射干扰 6.5.3 有机化合物的吸收干扰 6.6荧光猝灭干扰 6.6.1 载气的干扰 6.6.2 水汽的干扰 6.6.3 阴离子的干扰 6.6.4 H2的干扰 6.6.5 低沸点有机物的干扰 参考文献 1 Dedina J. Anal. Chem. 1982, 54: 2097 2 郭小伟,王升章 第三届全国分析化学年会文集 1983.286, 3 Chen S. Y., Zhang Z. F., Yu H. M., et. al. Anal. Chim. Acta 2002, 463: 177 4 Bax D., Agterdenbos J., Worrell E., et. al. Spectrochim. Acta 1988, 43B(9-11):1349 5 Smith A. E. Analyst 1975, 100:300 6 Pierce F. D., Brown H. R. Anal. Chem. 1976, 48:693 7 张宝松.光谱实验室, 1999, 16(4):372 8 姜能座.光谱实验室, 2002, 19(5):672 9 Mayer A., Hofer C., Tolg G., et.al. Z. Anal. Chem. 1979, 296: 337 10 Kirkbright G. F., Taddia M. Anal. Chim. Acta, 1978, 100: 145 11 Welz B., Melcher M. Analyst 1984, 109: 569 12 Fleming H. D., Ide R. G. Anal. Chim. Acta, 1976, 83: 67 13 Welz B., Melcher M. Analyst 1984, 109: 573 14 Welz B., Melcher M. Analyst 1984, 109: 577 15 Jackwerth E., Hahn R. Musaick K. Z. Anal. Chem. 1979, 299: 362 16 袁园,郭小伟,童开源.分析化学, 1998, 26(3): 259 17 孙汉文,吕运开,张德强.河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9, 19(3): 246 18 Brown R M, Fry R C, Moyers J L, et. al. Anal.Chem., 1981,53:1560 19 Berndt H. Willmer P. G. Jackwerth E. Z. Anal. Chem., 1979, 296: 377 20 D'Ulivo A., Marcucci K., Bramanti E., et. al. Spectrochim. Acta,2000, 55B: 1325 21 Chen Y. W., Tong J., D'Ulivo A., et. al. Analyst, 2002, 127:1541 22 Verlinden M., Deelstra H. Z. Anal. Chem. 1979, 296: 253 23 Inui T., Terada S., Tamura H. et.al. Z. Anal. Chem., 1982, 311: 492 24 Nakahara T., Wakisaka T., Musha S. Spectrochim. Acta, 1981, 36B: 661 25 Aznarez J., Palacious F., Ortega M. S. et. al. Analyst, 1984, 109: 123 26 Thompson A. J., Thoresby P. A. Analyst, 1977, 102: 9 等

暂无关联产品

第5章 原子吸收光谱分析中的干扰及其消除方法(李玉珍)

应用领域

检测样品

检测项目

5.1 概述 5.2 光谱干扰 5.2.1 光谱线的重叠干扰 5.2.2 多重吸收线的干扰 5.2.3 光谱通带内存在光源发射的非吸收线干扰 5.3 物理干扰 5.4 电离干扰 5.4.1 电离干扰的产生 5.4.2 电离干扰的抑制 5.5 化学干扰 5.5.1 化学干扰的产生 5.5.2 化学干扰的类型 5.5.3 消除化学干扰的方法 5.6 基体干扰 5.7 背景校正 5.7.1 氘灯校正背景 5.7.2 塞曼效应校正背景 5.7.3 自吸收校正背景 参考文献 1邓勃,何华焜.原子吸收光谱分析.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23~24 2英 J.E坎特尔.原子吸收光谱分析.黄佳玲译.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1:37~39 3李安模,魏继中.原子吸收及原子荧光光谱分析.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250~254 4李述信.原子吸收光谱分析中的干扰及清除方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18~20 5孙汉文. 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技术.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75~76 6 李梅.原子吸收分析中的基体改进技术.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 7 杨啸涛,何华焜,彭润中等.原子吸收分析中的背景吸收及其校正.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27 8 Koirtyohann S R, Pickett E E. Anal.Chem., 1965,37:601 9 杨啸涛.现代科学仪器,2000年,增刊:64 10 de Loos-Vollehregt,M T C,de Galan L.Appl.Spectroscopy,1984,38(2):141 11 de Loos-Vollehregt,M T C,de Galan L.Spectrochim.Acta,1982,37B(8):659 12 何华焜,何长一,曾作根等.分析测试通报,1986,5(2):1 13 Snelleman W.Spectrochim.Acta,1968,23B(6):403 14 邓勃.原子吸收光谱分析的原理、技术和应用.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245~256

暂无关联产品

第4章 分析技术(陈友袆)

应用领域

检测样品

检测项目

4.1试样处理与进样 4.1.1样品采集与保存 4.1.2样品的溶解方法概述 4.1.3微波消解试样 4.1.4悬浮液进样 4.1.5流动注射进样 4.1.6氢化物进样  4.2原子化技术 4.2.1火焰原子化 4.2.2 电热石墨炉原子化 4.2.3 石英管炉原子化 4.2.4 低温原子化法 4.3分析条件的优化 4.3.1 火焰原子吸收分析最佳条件的选择 4.3.2 石墨炉原子吸收分析最佳条件的选择 4.3.3 原子荧光光谱分析条件优化 4.4分析实验技术 4.4.1 原子捕集技术 4.4.2 增感技术 4.4.3化学改进技术 4.4.4石墨管改性技术 4.4.5 STPF技术 4.4.6 间接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技术 4.4.7 同位素分析 4.5标准物质与标准溶液 4.5.1标准物质 4.5.2标准溶液的配置 4.5.3标准溶液的保存 4.6实验室安全与防护 4.6.1防止中毒 4.6.2防火、防爆 4.6.3电器设备安全 4.6.4高压气体的安全使用 参考文献 1 金泽祥,林守麟.原子光谱分析.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2.177 2 khalgkie J.Vre A M,West T S.Anal.chim.Acta,1979,107:191 3 H.M.Kingston &.L.B.Jassie著,分析化学中的微波制样技术—原理及应用.郭振库,卜玉兰,刘正阳等译, 1992年,气象出版社。 4 傅学起,杨树.微量元素研究进展.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95.404 5 Bendich C.et al.,J.Anal.at.Spectrom.,1991,6:8 6 张佩瑜,彭红玉.岩矿测试,1994,13(2):96 7 陈友祎.微量元素研究进展,北京:万国学术出版社,1997.238 8 陈友祎..岩矿测试,1991,10(4):291 9 中村,利广,佐藤.分析化学1992,41:89 10 邓勃.原子吸收光谱分析的原理、技术和应用.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140,182,232 11 李安模,魏继中.原子吸收及原子荧光光谱分析.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130.214 12 Slavin W,et al.,Anal.chem.,1979,51:261 13 L’vov B V. Spectrochim.Acta,1969,24B:53 14 富勒C W著.电热原子化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李述信译.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1979.20 15 Sturgeon R E,et al.,Aanl.chem.,1976,48:1792 16 Zhang Li,Ni Zhe ming,Shan Xiaoquan.Spectrochim. Acta,1989,44B:339 17 Zhang Li,Ni Zheming,Shan Xiaoquan.Spectrochim.Acta,1989,44B:751 18 Ni Zheming et al.,J .Anal.At.Spectrom .,1991,6:385 19 Yan Xiuping,Ni Zheming,Guo Qinlin.Anal.chim.Acta,1993,272:105 20 Yan Xiuping,Ni Zheming. J.Anal.At.Spectrom .,1991,6:483 21 Ni Zheming et al.,Fresenius’ Z. Anal.chem.,1997,359:492 22 Ni Zheming,He Bin,Han Hengbin.J.Appl.can..Spectroscl.,1993,11:38;358:641 23 马玉平.分析试验室,1993,12(1):87 24 马玉平,韩益青,阿依古丽.分析化学,1994,22(6):586 25 An Y,Willie S.N, Sturgeon R E.Spectrochim.Acta,1992,47:1403 26 Zhang Li et al.,Spectrochim.Acta,1992,47:701 等

暂无关联产品

第3章 原子吸收和原子荧光光谱仪器(孙宏伟)

应用领域

检测样品

检测项目

3.1 概述 3.2 仪器结构及原理 3.2.1 辐射光源 3.2.1.1 空心阴极灯 3.2.1.2 无极放电灯 3.2.1.3 激光光源 3.2.1.4 氘灯 3.2.2 换灯机构 3.2.3 原子化器 3.2.3.1 火焰原子化器 3.2.3.2 石墨炉原子化器 3.2.3.3 石英管原子化器 3.2.4 背景校正装置 3.2.4.1 氘灯校正背景 3.2.4.2 空心阴极灯自吸收校正背景 3.2.4.3 塞曼效应校正背景 3.2.5 光学系统 3.2.5.1 单色器 3.2.5.2 原子吸收光谱仪的外光路 3.2.5.3 原子荧光光谱仪的光学系统 3.2.6 检测器 3.2.6.1 光电倍增管 3.2.6.2 固态检测器 3.3 软件 3.3.1 自动控制功能 3.3.2 校正曲线及测量数据处理 3.3.3 测量结果输出 3.3.4 优良试验室规范 3.4 仪器性能检测 3.4.1 波长准确度与重复性 3.4.2 测量精密度 3.4.3 检出限与特征质量 3.4.4 背景校正能力 3.5 仪器的维护 3.5.1 仪器安装对环境的要求 3.5.2 仪器使用中的常见故障及其排除 3.5.3 仪器的日常维护和保养 3.6 仪器的最新进展和展望 3.6.1 连续光源原子吸收光谱仪的问世 3.6.2 多通道专用原子吸收光谱仪的研发 3.6.3 联用仪器的开发和元素形态分析 3.6.4 关键器件和新型、专用仪器的研发 参考文献 1 邓勃. 现代科学仪器, 2000,增刊:10 2 章诒学. 现代科学仪器, 2000,增刊:6 3 赵泰. 连续光源原子吸收光谱仪. 现代仪器, 2005, 11(3):58~60 4 李果, 吴联源, 杨忠涛编. 原子荧光光谱分析. 北京:地质出版社,1983年:27 5 Lawrenz J, Obrebski A, Niemax K. Anal. Chem., 1987,59:1232~1238. 6 Hergenrfder R, Niemax K. Spectrochim. Acta,1988,43B:1443~1449. 7 Zybin A, Koch J, Wizemann H D,Franzkea J, Niemax K. Spectrochim. Acta,2005,60B:1~11. 8 邓勃,何华焜. 原子吸收光谱分析.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年:65~66 9 Welz B, Becker-Ross H. J. Braz. Chem. Soc., 2003, 14(2): 220~229 10齐璐路,宋亚东,何乃文.现代科学仪器,2005(4):12~16 11北京普析通用公司. 现代科学仪器,2005(5):21

暂无关联产品

第2章 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分析基础(刘明钟)

应用领域

检测样品

检测项目

2.1原子荧光光谱的产生和特性 2.1.1 原子荧光的产生 2.1.2 原子荧光的类型 2.2 原子荧光光谱分析的定量分析 2.2.1 荧光强度与被测物浓度之间的关系 2.2.2 荧光猝灭与荧光量子效率 2.2.2.1 荧光猝灭 2.2.2.2 荧光量子效率 2.2.3 原子荧光的饱和 2.3 氢化物发生 2.3.1 概述 2.3.2 氢化物的物理化学性质 2.3.3 氢化物发生方法 2.3.3.1 金属—酸还原体系 2.3.3.2 硼氢化钠-酸体系 2.3.3.3 碱性模式 2.3.3.4 电化学法 2.3.4 氢化物发生方法分类 2.4氢化物发生装置 2.4.1 进样系统 2.4.2 气液分离 2.4.3 气路 2.5 氢化物-原子荧光光谱法与氢化物-原子吸收光谱法的比较 参考文献 1 陶世权,马万云,薛猛等,分析化学,1997,25(7):844 2薛猛,林琴如,马万云等,光谱学与光谱分析,1998,18(5):513 3陶世权,黄久斌,马万云等,岩矿测试,1998,17(4)264 4 Xie YZ, Huang B L. Can. J. Appl. Spectrosc. 1996, 41(6): 149 5 周振,苏永选,弓振斌等。分析科学学报1997,13(4)296 6 Guo Xiaowei,et al.J of Geochemi.Exporation,1989,33 237 7 刘明钟,郭小伟,张锦茂.分析化学,1988, 16(1):34 8 李安模,魏继中.原子吸收及原子荧光光谱分析.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291 9 James D. Ingle, Jr.Stanley R. Crouch 著. 光谱化学分析. 张寒琦等译. 长春: 吉林大学出版社. 1996. 328 10 Dedina J et al. Hydride Generation Atomie Absorption Spectrometry,John Wiley & Sons:New York; 1995 11 邱德仁, 陈治江,罗晓雯等.光谱学与光谱分析,1994, 14(1):77 12孙汉文, 锁然,尹运开等.分析试验室,2001, 20(1):82 13 Guo TZ, Liu MZ, Schrader W. J.Anal.At.Spectrom,1992,7(4):667 14 汤志勇,张士玉,邱海鸥等,分析试验室,1997,16(5):21 15 Xiaowei Guo,Xuming Guo, Anal. Chim. Acta,1995,310:377

暂无关联产品

第1章 原子吸收光谱分析的基本原理(邓勃)

应用领域

检测样品

检测项目

1.1 原子吸收光谱分析的特点 1.2 原子结构与原子能级 1.2.1 原子中电子的运动状态 1.2.2 原子的壳层结构 1.2.3 原子能级 1.2.4 原子的激发 1.3 原子吸收光谱的产生和特性 1.3.1 原子吸收光谱的产生 1.3.2 原子吸收光谱的谱线轮廓 1.3.3 原子吸收光谱的强度 1.4 原子吸收光谱分析的定量关系 1.4.1 原子吸收光谱分析的基本关系式 1.4.2 原子吸收光谱分析的实用关系式 1.4.3 影响原子吸收光谱分析的因素 1.5 原子吸收光谱分析的定量方法 1.5.1 标准曲线法 1.5.2 标准加入法 1.5.3 浓度直读法 1.5.4 试样稀释标样法 1.5.5 内标法 参考文献 1 Walsh A.Spectrochim.Acta,1955, 7(2):108 2 Львов Б В. Инженер.Физ.Жур.,1959,2(2):44 3 邓勃.原子吸收光谱分析的原理、技术和应用.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第二章 4 李安模,魏继中.原子吸收及原子荧光光谱分析.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第一章 5 邓勃.分析测试数据的统计处理方法.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5.第五章5.2节 6 邓勃,周晓惠.清华大学学报,1980,20(3):79

暂无关联产品

应用原子吸收与原子荧光光谱分析(第二版)介绍

应用领域

检测样品

检测项目

邓勃 主编 陈友祎 编写第4章和第九章 原子吸收光谱分析和原子荧光光谱分析已广泛地应用于各行各业的微量分析和痕量分析。本书扼要地介绍原子吸收光谱分析和原子荧光光谱分析原理的基础上,全面介绍了原子吸收和原子荧光光谱分析的仪器、分析技术、干扰及其消除方法、联用技术、分析测试数据的处理方法等,重点介绍这两种分析技术在地质、冶金、石油化工、轻工、农林、生物、医药、食品、保健品、环境、电子电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对我国科技工作者在原子吸收与原子荧光分析基础研究、分析方法开发、仪器制造、实际应用等各方面的成就亦做了适当的介绍。 本书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内容丰富实用性强。文字表述流畅,可读性好。本书可供在工厂、研究所、检验检疫、环境监测等部门实验室从事分析化验工作的科技人员、大专院校相关专业的师生参考,也可作为分析检验人员职业培训的教学参考书。

暂无关联产品

第10章 原子吸收光谱分析在冶金材料领域中的应用(李玉珍)

应用领域

检测样品

检测项目

10.1 概述 10.2 样品处理 10.3 冶金材料分析 10.3.1 黑色金属分析 10.3.2 有色金属分析 10.3.3 高纯金属分析 10.3.4 金属材料分析 参考文献 1 朱小鹣,纪红玲.冶金分析,2001,21(3):49 2 戴亚明,冶金分析,2001,21(6):16 3 冶金部情报标准研究所.《钢铁化学分析方法》.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89.309-314, 353~357,358~362, 431~435 4 日本钢铁协会《钢铁及原材料的原子吸收光谱分析》,赵世荣、李述信、李玉珍等译,北京: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78. 56~62, 62~65,98~103 5 高振宇,李玉琴,王勇.冶金分析,1996,16(1):17 6 郑溪娟,杨维秀.冶金分析,1997,17(2):49 7 李玉珍,邓宏筠.原子吸收分析应用手册.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 131~132,150~152, 8 王涛,李刚.化学分析计量,2005,13(5):46-48 9 李梅主编.原子吸收分析中的基体改进剂.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69~70 10于凤莲,周恕坤.冶金分析,1998,18(2):56 11 叶晓英,石晓丽.冶金分析,1999,19(3):45 12 华静,许祥红,程坚平等.冶金分析,2001,21(4):66 13 钱庆长.冶金分析,2005,25(2):69 14 高俊杰,余萍,苏会乐.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00.20(3):388 15 刘刚.冶金分析,1996,16(2):48 16 李林德.冶金分析,2000,20(2):58 17 高风光,王安红,谷红翠.微量元素研究进展(第四集),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01,104~106 18 陈先安,贾春仙.分析实验室,2000,19(1):39 19 郑永章.分析实验室,2000,19(4):22 20 刘建国.光谱实验室,1996,13(6):21 21 程先中,郑厚德,邹棣华,冶金分析,2005,25(4):91 22 杜芳彦,周媛.光谱实验室,2001,18(3):385 23 林园.冶金分析,2005,25(2): 24 郭兴家.光谱实验室,2002,19(1): 25 景魁. 光谱实验室,2003,20(3):370 26 霍广进.理化检验(化学分册), 2002,38 (3):121 27 孙莹,刘广新,罗川.冶金分析,1999,19(3):40 28 张明浩,周春山,邓飞跃.分析实验室,2000,19 (5):12 29 刘琰,夏扬,王苏杭等.冶金分析,2000,20(6):45 30 韩梅,邹赫麟,张爱丽.光谱实验室,2001,18(2):255

暂无关联产品

应用原子吸收与原子荧光光谱分析(第二版)介绍

应用领域

检测样品

检测项目

邓勃 主编 陈友祎 编写第4章和第九章 原子吸收光谱分析和原子荧光光谱分析已广泛地应用于各行各业的微量分析和痕量分析。本书扼要地介绍原子吸收光谱分析和原子荧光光谱分析原理的基础上,全面介绍了原子吸收和原子荧光光谱分析的仪器、分析技术、干扰及其消除方法、联用技术、分析测试数据的处理方法等,重点介绍这两种分析技术在地质、冶金、石油化工、轻工、农林、生物、医药、食品、保健品、环境、电子电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对我国科技工作者在原子吸收与原子荧光分析基础研究、分析方法开发、仪器制造、实际应用等各方面的成就亦做了适当的介绍。 本书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内容丰富实用性强。文字表述流畅,可读性好。本书可供在工厂、研究所、检验检疫、环境监测等部门实验室从事分析化验工作的科技人员、大专院校相关专业的师生参考,也可作为分析检验人员职业培训的教学参考书。

暂无关联产品

附录3 标准物质与标准溶液

应用领域

检测样品

检测项目

3.1 标准样品的基本属性 某种或几种特性量值已经确定,用来校准测量器具、评价测量方法或确定材料特性量的物质称标准物质。在分析化学领域,标准物质的作用是用来刻度、校准和检定仪器仪表,研究和评价测试方法,用作测试中工作标准,建立测量系统的质量保证。分析化学中的标准样品是标准物质的一种具体形式,它是用来检验和评价分析方法可靠性和未知样品分析结果准确性的控制样品。标准样品既可以是单一纯物质,也可以是混合物;既可以是固体,也可以是气体或液体。 标准样品必须具备以下基本属性:① 均匀性。例如:在制备岩矿、土壤等固体标准样品时,必须采取粉碎、混匀等措施。制备好的标准样品要经过均匀性检验,并给出确保样品均匀性的最小取样量。只有均匀性检验合格,才能对标准样品的特性量值进行定值。② 稳定性。在有效期内,量值变化不得超出标准样品定值的不确定度。储存、运输或使用不当都可能影响标准样品的稳定性,因此,标准样品证书中应注明运输和储存的条件及正确使用的方法。③ 定值准确。标准样品的特性量值必须由具有良好仪器设备的实验室和具备良好专业技能的技术人员,采用准确、可靠的测量方法进行定值。所确定的特性量值称为“标准值” 或“保证值”。标准物质生产者定期对该值进行复测和修正。④ 认证标准样品必须有证书。它是介绍该标准样品属性和特征的主要技术文件,它既是生产者向使用者提供的计量保证书,又是使用该标准样品进行量值传递或进行量值溯源的凭据。证书上应写明标准样品的标准值及定值不确定度,制备程序及定值方法,均匀性及其检验方法,有效期限,使用、运输和储存方法等。⑤ 批量生产。标准样品必须有足够的产量和贮备,以满足测量工作的需要。尤其是二级标准样品直接用于现场分析,需求量很大,常分批制备、分别定值。对于性能稳定的金属、岩石、矿物等标准样品,一批的产量最好能满足现场分析5~10年的用量。不同批次的标准样品定值数据可能不同,有效期限也不一样。所以,应在其编号上加以区别。 使用标准样品确定被测物质含量时,为了尽可能减小由于标准样品与被测物质基体成分不同所带来的系统误差,应选择与被测样品在组成或特性上相近的标准样品。因此,在不同行业和学科领域,都会制备一些具有代表性基体的标准样品。这种与实际样品基体类似的标准样品的制备方法有两种,一种方法是按照某类实际样品基体成分的大致比例人工配制基体,再将目标组分添加在此基体中进行定值;另一种方法是选择有代表性的实际样品为基体,对其中所含目标成分或添加的目标成分进行定值。例如,在环境与生物分析领域,可以采集苹果树叶,对其中所含目标成分定值后作为标样。因为很多生物和植物样品都具有与之相似的基体,所以它适用于环境与生物样品的测定。

暂无关联产品

附录2 我国的法定计量单位(表1-表5)

应用领域

检测样品

检测项目

附录2 我国的法定计量单位(表1-表5) 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3100-93(国际单位制及其应用)和GB3101-93(有关量单位和符号的一般原则); 表1 国际单位制(SI)的基本单位 表2 包括SI辅助单位在内的具有专门名称的SI导出单位 表3 由于人类健康安全防护上的需要而确定的具有专门名称的SI导出单位 表4 可与SI单位并用的我国法定计量单位 表5 用于构成十进倍数和分数单位的SI词头

暂无关联产品

附录 1 元素周期表

应用领域

检测样品

检测项目

附录 1 元素周期表 附录 1 元素周期表 附录 1 元素周期表 附录 1 元素周期表 附录 1 元素周期表

暂无关联产品

第15章 原子光谱在元素形态分析中的应用(尹洧)

应用领域

检测样品

检测项目

15.1概述 关于元素的化学形态,目前并无一个权威的定义,国内外不同学者对化学形态一词赋予了不同的定义。可以认为元素的化学形态是指元素以某种离子或分子存在的形式,包括状态(state)、形式(form)和物种(species)[1]。元素形态分析(analysis of elemental speciation),根据国际理论化学与应用协会(IUPAC)的定义,“指确定分析物质的原子和分子组成形式的过程”。通常所谓形态分析是指确定某种组分在所研究系统中的具体存在形式及其分布。包括⑴ 元素价态分析,确定变价元素在被分析样品中以何种价态存在,或几种价态共存,确定各种价态的含量分布。⑵ 化学形态分析(species analysis),确定元素在被分析样品中存在的物种形式。元素存在的物质形式可以是游离态,结合态(离子型结合态、共价结合态、络合配位态、超分子结合态等)与不同的结构态。⑶ 赋存状态分析,确定元素存在的物相,溶解态和非溶解态,胶态和非胶态,吸附态,可交换态等。 元素的不同形态,化学、生物效应和毒性的差别很大,决定它们在生态环境中和生物体内的化学行为,表现出不同的化学、生物效应。如铬(VI)的毒性比铬(Ⅲ)的毒性大100倍;有机汞的毒性远超过无机汞,烷基汞的毒性又比芳香基汞毒性大,有机锡的毒性远大于无机锡;水体中不同化学形态的砷毒性强弱各异,AsH3 >亚砷酸盐 > As2O3(俗称砒霜) >砷酸盐 >五价胂酸 >砷化合物 >砷等,而砷甜菜碱和砷胆碱相对来说是非毒性的。海洋中的海生生物蜗牛、贻贝、珠蚌、骨螺能将87%~100%有毒的无机砷经过一甲基胂和二甲基胂转化为无毒的砷甜菜碱[2]。元素硒毒性很小,而亚硒酸钠、硒酸钠很大,硒化氢毒性最大。锑化合物的毒性大小顺序为Sb0>Sb(Ⅲ)>Sb(Ⅴ),有机锑化合物的毒性一般较无机锑小。 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归宿,常常并不取决于污染物的总浓度,而是取决于其化学形态[3]。如在森林土壤中,Pb2+很少因降水作用被淋溶而迁移,因而以Pb的总量来研究土壤中Pb的迁移行为就显得片面。又如,土壤中的As3+比As5+易溶,更易迁移;以甲基化或烷基化形式存在的金属,挥发性增加,提高了金属迁移到大气中的可能性;在天然水的正常pH条件下,Al 以Al(OH)3胶体形态存在,对水生生物是无毒的,但在一定条件下能转化为可溶性Al(OH)2+形态,Al(OH)2+就可与鱼鳃的粘液发生反应,阻碍必须的O2、Na、K通过生物膜的正常转移,造成鱼类的死亡。 重金属在土壤和沉积物中,可以交换态、碳酸盐结合态、铁锰氧化物结合态、硫化物及有机结合态、残渣态存在,前三种形态稳定性差,后二者稳定性强,重金属污染物的危害主要来源于稳定性差的重金属形态。污泥中重金属汞、镉、铅、砷经厌氧消化后几乎全部以稳定形态存在,而锌、镍、铜、铬经厌氧消化后,其稳定形态含量亦有不同程度增加。 因此,仅分析金属污染物的总含量还难以正确评估污染物的毒性、评价环境质量与阐明污染物迁移转化规律。 在生命科学研究中,形态分析也具有重大意义。一般说来,离子态的毒性要大于络合态,研究发现,Al3+能穿过血脑屏障进入人脑组织,引起痴呆,而AlF4-却没有这种危险。微量元素的生物活性,在很大程度上由其形态决定。不同化学形态对生物体的可利用性也不同。蛋白质中的氨基酸是生物体所必需的,而氮的氧化物却是大部分生物体不需要的。稳定的金属络合物不与生物体起反应,因而是无毒的,当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以极稳定的金属络合物形式存在时,不能被生物体所吸收利用,便会导致生物体对这些微量元素的短缺。 在食品中,形态分析也是重要的,如在葡萄酒中,Fe(Ⅲ)有生成磷酸盐和单宁酸盐沉淀的倾向,影响酒的清晰度,要求酒中铁含量≤5mg/L。Fe(Ⅲ)以和柠檬酸、草酸络阴离子存在,但酒在存放过程中,Fe2+会氧化为Fe3+,影响酒的清晰度,因此,需要分别测定Fe2+ 和Fe3+。海生生物鱼组织中含有各种形态的砷,大蒜油中含有(CH3)2Se和(CH3)2Se2,都需要分析元素形态。

暂无关联产品

第14章 原子光谱分析在生物和医药领域内的应用(韩南银、曹晔)

应用领域

检测样品

检测项目

14.1 概述 自然界有一百多种化学元素,其中包括92种天然元素和15种人造元素,如果除去人造元素,目前人体内未能测出的元素有5种惰性元素,即氦、氖、氩、氪和氙,以及鍀、钷、钫等6种金属元素,计11种,所以人体所有可测得的元素共81种。这些元素可以分成四类:必需常量元素、必需微量元素、可能必需微量元素、非必需微量元素和有害微量元素。 必需常量元素有氢、氧、钠、钾、碳、氮、硫、磷、钙、氯、镁11种,它们约占人体总重量的99.95%。 按照国际微量元素学术会议和世界卫生组织(WHO)公认的看法,必需微量元素是指具有明显的营养作用,人体生理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类元素,缺乏这些元素将产生特征性生化反应紊乱和病理变化,补充这些元素就能纠正病理变化或治愈缺乏这些微量元素引起的疾病。目前确定的必需微量元素有14种,包括铁、铜、锰、锌、钴、钼、铬、钒、镍、氟、硒、碘、硅、锡。 可能必需微量元素是指具有一定生物学作用或医疗、预防、保健效能,又具有某些必需微量元素生物及生化特征,但目前尚未被WHO及多数国际组织认可的微量元素,有锶、锗、溴等。 非必需微量元素是指未发现其营养作用,又无明显毒害作用的元素,有钡、钛、铌、铷、硼等。 有害微量元素是指既无营养作用却有积蓄现象,并有明显毒害作用的元素有铅、铋、铍、汞、镉、铊、砷等,其中镉、汞、铅、砷的毒性已为人所共知,而铍和铊对人体的毒害作用则尚未为许多人所完全了解。 化学元素不仅是构成人体的基本成分,而且对人体的生长发育、疾病与健康、衰老与死亡起着重要作用。生命科学是二十一世纪全球的热点研究领域,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微量元素与人体健康的关系越来越受到重视。在医学领域,从人体构成来看,占人体总重量万分之一以下者即为微量元素,这些微量元素,共占人体总重量的万分之三左右。微量元素在生物体内的含量虽小,但在生命活动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却是。概括地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⑴ 作为生物酶系统的组成部分。酶是一种高度专一的催化剂,包含了许多非蛋白质物质----辅基,即由部分有机分子和金属离子所构成。这类代谢酶可分为两类,一类是金属酶,其中金属和酶蛋白结合牢固,只有与金属离子结合才具有酶的活性。很多微量元素都是特殊金属酶的必需成分,如细胞色素C中的Fe2+、细胞色素氧化酶中的Cu2+ 等。另一类是金属激化酶,金属与酶并不牢固,可用透析法将金属析出。该酶在起生物反应的催化作用时,必须与金属离子结合,否则不能起作用,如有机钴制剂维生素B12 。 ⑵ 参与激素的作用。① 微量元素可直接参与激素物质的结构组成。如甲状腺中合成含碘的甲状腺素,碘与甲状原氨酸结合形成具有激素活性的甲状腺素。② 微量元素与激素可形成复合物。如鋅与胰岛素所发生的相互关系。鋅通过组氨酸的咪唑环与胰岛素形成复合物,鋅可促进胰岛的B细胞中的胰岛素与蛋白体的键合与释放。若将胰岛素碘化,则胰岛素对鋅的键合能力下降,这是由于碘取代了组氨酸咪唑环上的鋅所致。③ 激素可与酶体系中组成成分的金属离子发生相互作用。例如,甲状腺素可与Cu2+、Mg2+、Co2+、Zn2+键合,从而使激素成为上述离子的载体。激素或许可以直接影响体内离子的转运,或者可以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所以当内分泌腺切除或者功能减退时,激素的载体作用也随之消失,从而使血液与细胞外液的金属离子比例发生变化。在激素与离子的相互作用中,可能会发生金属离子间的相互协同效应或拮抗作用。

暂无关联产品

第13章 原子光谱在食品领域中的应用(何洪巨、武彦文、高苹)

应用领域

检测样品

检测项目

13.1概述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是人类最基本的生活资料,为人类提供维持生命和身体健康的营养与能量。因此,食品的品质直接关系到人类生存与生活的质量。为了保证食品的营养与安全,必须对食品的品质进行分析评价。 食品按照种类可划分为谷类、薯类、淀粉类、豆类、蔬菜、水果类、畜禽类、肉类、乳、蛋类、菌藻与鱼虾蟹贝类、坚果、种子、油脂与调味品类[1]。食品中含有元素50多种,其中碳(C)、氢(H)、氧(O)、氮(N)是构成食品中水分和有机物的基本元素。除此之外,其他的元素统称为矿物质元素,这些元素从营养学角度可分为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两类。常量元素包括钾(K)、钠(Na)、钙(Ca)、镁(Mg)、硫(S)、磷(P)、氯(Cl)7种,它们在人体内的含量一般大于体重的0.01%,每日膳食需要量在100 mg以上。另一类是微量元素,它们在代谢上同样重要,但含量相对较少。微量元素按照生物学在体内的含量小于0.01%,每日膳食需要量以微克至毫克计。根据FAO/WHO国际组织的专家委员会在1995年重新界定的必需微量元素的定义,认为维持正常人体生命活动必不可少的必需微量元素共有10种,即铁(Fe)、锌(Zn)、铜(Cu)、锰(Mn)、钴(Co)、钼(Mo)、硒(Se)、铬(Cr)、碘(I)、氟(F);人体可能必需的微量元素有4种,即硅(Si)、硼(B)、钒(V)和镍(Ni);具有潜在的毒性但在低剂量时可能具有功能作用的微量元素有7种,包括铅(Pb)、镉(Cd)、汞(Hg)、砷(As)、铝(Al)、锂(Li)、锡(Sn)。目前7种有毒元素尚未证实对人体具有生理功能,但其中部分元素只需极小的剂量即可导致人类机体呈毒性反应,而且这类元素容易在人体内蓄积,且半衰期都很长。随着有毒元素蓄积量的增加,机体会出现各种中毒反应,如致癌、致畸甚至死亡。因此,必须严格控制这类元素在食品中的含量[2]。 此外,微量元素的需求量也必须严格控制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只要在这个特定范围内才能维持人体组织结构的正常功能,当其浓度低于这个范围时,组织功能就会减弱或不健全,甚至会受到损害;当其浓度高于这个范围,则可能引起不同程度的毒性反应,严重的会导致死亡。不同微量元素的浓度范围不同,有些元素比较宽,有些元素却很窄,例如硒的正常需要量和中毒量之间相差不到10倍。人体对硒的每日安全摄入量为50~200 μg,如低于50 μg会导致心肌炎、克山病等,并诱发免疫功能低下和老年性白内障;但如果摄入量在200~1000 μg之间则会导致中毒;如果每日摄入量超过1 mg则可导致死亡。另外,微量元素的功能形式、化学价态与化学形态也非常重要,例如铬,Cr(Ⅵ)对人体的毒害很大,而适量的Cr(Ⅲ)对人体则是有益的[3]。 通常,食品中的矿物质元素主要来自以下几种途径:(1)食品本身天然存在矿物质元素,由地质、地理、生物种类、品种等自然条件决定。(2)食品生产中人为添加的营养强化剂、食品添加剂等所引入的微量元素。(3)在食品生产、加工、包装、储存过程中使用各种人工合成化学品和新材料引入食品内的微量元素。(4)环境包括土壤、空气、水源污染,以及农药、化肥的过量使用,通过生物链在动、植物体内富集的有毒元素[4]。

暂无关联产品

第12章 原子光谱在环境领域中的应用(尹洧、王辉)

应用领域

检测样品

检测项目

12.1概述 环境污染主要是指由于人类的生产、社会和生活活动引起的环境质量下降,导致人类及其他生物难以正常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现象。而环境监测就是通过各种方法分析测定有关数据,从而确定环境质量或污染程度,并进而采用合理可行的方法治理污染,以达到改善环境质量的目的。 环境样品的种类和成分是多样性的。就样品状态来说,有液态、气态和固态;就种类来说,有水和废水、大气和废气、气溶胶、大气颗粒物、飞灰、土壤、固体废物(危险废物)、沉积物(污泥)等。 环境样品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成分复杂,干扰多。 2.被测物的浓度比较低,一般在10-6~10-9g的浓度水平。 3.样品随时间与空间的变动性,影响因素较多。 4.同种元素以不同的物相和不同的价态形式存在、易受环境影响而变化、迁移。 5.样品采集后,往往要加入保护剂,以防运输过程中被测物的流失和变化。 6.不同的监测目的有不同的监测方法,环境质量监测、污染源监测和应急监测有着不同的目的,应采取不同的前处理方法和监测方法。如应急事故监测则要求响应速度快,监测方法灵敏度高、准确性好、选择性强、分辨率高。对于一些现场的应急监测还需要仪器小型便携、操作简便。为了能够及时准确反映所监测系统或区域内的环境质量及其变化,往往还需要监测技术自动化、标准化、计算机化,最好是采用在线监测并配合远程传输系统,及时将监测结果传输到领导决策部门和环保管理部门。 12.2环境监测中应用的原子光谱标准分析方法 采用原子光谱法进行环境监测都是建立在水溶液检测的基础上的。大气中颗粒物中的金属污染物可以转换到溶液中,土壤和固体废物中的金属污染物也可以经过样品消解后,转换到溶液中,最后都可以采用水溶液的监测方法进行测定。目前,原子光谱法已成为环境中重金属污染物测定的主要方法之一。 在我国现行的环境监测标准分析方法中,就有多种监测项目是应用原子光谱法的,涉及到地表水、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源地、地下水、海水、农灌水、渔业水、废水、空气、危险废物焚烧设施、固体废物浸出液、危险废物浸出液、土壤、沉积物等。 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具有检出限低、选择性好、准确度和精密度高、分析速度快、线性范围宽等优点,在环境监测中获得广泛的应用[1]。美国EPA和日本JIS都把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ICP-AES)列为标准方法系列,如美国采用ICP-AES测定土壤中Cu、Zn、Mn、Ni、Cr、V和全K,采用微波辅助消解ICP-AES测定定沉积物重金属Al、Ba、 Co、Cr、Cu、Fe、Mn、Ni、Pb、Ti、V和Zn[2],我国也发展了多个元素的环境监测统一方法[3]。在水质、气质、固废、土壤等环境监测中,还经常将ICP-AES与色谱、质谱联用 [1,4]。

暂无关联产品

第11章 原子光谱在石油及其加工产品分析中的应用(邓勃、尹洧)

应用领域

检测样品

检测项目

11.1 概述 能源是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的战略物资和必要条件。石油、天然气、油页岩等是重要的能源。以石油和天然气为原料的石油化工和轻工产品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和人民的正常生活需要提供了丰富的物质资源。 在油品炼制、石油加工的生产过程中,从原材料验收、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产品出厂检验的各环节,都涉及金属与非金属元素的检测。石油及石油产品中金属和非金属元素含量的多少是评价炼油工艺及其产品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目前从原油中鉴定出的金属与非金属元素约有30多种,主要有Fe、Na 、Mg、 Ni、 V、 Ca、Pb 、Mo、Mn、Cr、Co、Ba、Zn、K、As、Al、B、Zr、Pd、Cd、Si等。这些元素当中,有些是石油中天然存在的,有些是在石油开采、加工储运及使用过程中引入的的污染(如催化剂中活性金属在反应过程中的损失,设备的腐蚀、磨损,导致金属进入石油产品),有些则是为提高产品收率,改善石油产品的性能,以添加剂形式特意加入油品中去的添加剂或填料(如润滑油中添加有机金属化合物改善防腐、抗氧化、抗磨、抗压等性能,汽油中添加烷基铅化合物或二茂铁、甲基环戊二烯三羰基锰等茂金属化合物以提高其抗爆性能)等。这些金属和非金属元素,其中某些元素 (如As、Ni、V),在石油加工过程中是十分有害的杂质,当其在催化剂中含量达到一定水平将导致催化剂失活。对石油及其加工产品中痕量金属和非金属元素的分析检测,对判断催化剂的活性及其使用时间,合理选择添加剂的加入量,考查设备的磨损情况,科学合理、环保使用资源,改进加工工艺,保证和提高产品质量,开发新的石化产品都具有重要意义。 原子光谱法由于高选择性、高灵敏度、低检出限、多元素的同时检测能力等优点,在痕量金属和非金属元素分析检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检测痕量元素的有效手段。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Pforr和Aribot首先将ICP-AES法用于石油样品的测定,将油样用汽油稀释后导入等离子体进行光谱测定。1972年,S.Greenfiled和P.B. Smith用小型加热雾化器将微升级样品引入等离子体内,建立了同时测定无机、有机溶液中多元素的方法,检出限为l0?9 ~10?10g,测定含量为10?9水平的样品,精密度RSD为5%。方法已成功用于油、有机化合物和血样中的痕量金属测定[1]。1976年 V.A.Fassel等用4-甲基-2-戊酮稀释润滑油后直接将样液注入等离子体内,在1.5min 内用ICP-AES同时测定了轴承磨损留在润滑油中15个痕量金属元素,检出限为0.0004~0.3μg/mL[2]。J.W.Robinson用原子吸收光谱法直接进样测定了汽油中的铅,不受汽油中硫、氮含量变动的影响和共存组分的干扰[3]。 随着原子光谱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它在原油、中间产物和最终产品中痕量元素的分析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一些原光谱分析方法已成为国际上通用的标准分析方法和我国国家或行业标准分析方法。如GB/T 23524-2009?《石油化工废催化剂中铂含量的测定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SH/T2046-2008《塑料及其制品中的铅、汞、铬、镉、钡、砷的测定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GB/T 18608-2001《原油中铁、镍、钠、钒含量的测定 原子吸收光谱法》,GB/T 12575-1990《液体燃料油钒含量测定 无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SH/T0605-2008《润滑油及添加剂中钼含量的测定 原子吸收光谱法》,SH/T0617-2008《润滑油中铅含量的测定 原子吸收光谱法》,SH/T0648-1999《分子筛和氧化铝催化剂中钯含量测定法 原子吸收光谱光谱法》,GB/T 16781.2-1997《天然气中汞含量测定 冷原子荧光分光光度法》,SY/T 0528-2008《原油中砷含量的测定.原子荧光光谱法》等。

暂无关联产品

< 1 2 3 > 前往 GO

北京友谊丹诺科技有限公司

沟通底价

提交后,商家将派代表为您专人服务

获取验证码

{{maxedution}}s后重新发送

获取多家报价,选型效率提升30%
提交留言
点击提交代表您同意 《用户服务协议》 《隐私政策》 且同意关注厂商展位
联系方式:

公司名称: 北京友谊丹诺科技有限公司

公司地址: 北京市海淀区小西天志强南园一号塔楼803室 联系人: 陈友祎 邮编: 100082

仪器信息网APP

展位手机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