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束计

仪器信息网集束计专题为您提供2024年最新集束计价格报价、厂家品牌的相关信息, 包括集束计参数、型号等,不管是国产,还是进口品牌的集束计您都可以在这里找到。 除此之外,仪器信息网还免费为您整合集束计相关的耗材配件、试剂标物,还有集束计相关的最新资讯、资料,以及集束计相关的解决方案。
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集束计相关的厂商

  • 武汉海达数云技术有限公司成立于2012年,属广州中海达卫星导航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代码:300177)旗下控股公司,是国内为数不多全面掌握激光雷达核心技术并实现产业化的三维激光解决方案提供商。海达数云长期致力于高精度三维激光系列产品开发、应用服务与产业化,率先攻克了全波形激光雷达的关键核心技术,打破了长期由国外技术垄断的局面,已形成三维激光“海陆空”全系列产品线布局。产品和技术广泛应用于测绘地理信息、数字城市、工业数字化等领域,为数字三维世界建设与应用提供技术支撑。
    留言咨询
  • 400-860-5168转4058
    束蕴仪器(上海)有限公司自成立以来,凭借与德国布鲁克(BRUKER)、国际衍射数据中心(ICDD)、德国Freiberg等国际知名实验室分析仪器品牌的战略合作,迅速成为业界知名仪器供应商。 我们拥有一支积极乐观,正直诚信的年轻团队,我们热忱的信仰科学,相信科学技术能为我们的客户带来高品质的生活,为社会的进步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束蕴仪器为各类客户提供优质的实验室和工业检测仪器及过程控制设备,专业的应用支持及完善的售后服务,在中国大陆的诸多领域拥有大量用户,如高校、科研院所、航空航天,政府组织、检验机构、及工业企业。产品覆盖了医药、生物、材料、考古、电子、食品等各个行业。 公司的宗旨:为客户量身打造最适合的综合解决方案,全方位的技术支持和现场服务,优质高效的客户培训,快速及时的售后服务。束蕴仪器,让世界更清晰! 单位名称:束蕴仪器(上海)有限公司 详细地址:上海市松江区千帆路288弄G60科创云廊602室 邮编:201600 联系电话:021-34685181 17621138977 传真:021-34685181 Email:sales@shuyunsh.com 了解更多详情,请关注“束蕴仪器”公众号!
  • 400-803-1618
    聚束科技(北京)有限公司成立于2015年,总部位于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在宁波、新加坡同时设有研发、生产和服务中心。公司拥有专业的研发团队,拥有完全独立自主的核心技术及其相应的自主知识产权,具备独立研发和生产高端场发射电子显微镜系统的能力。聚束科技专注于科学研究、生物医疗及工业等应用领域的高通量、全自动化电子显微镜解决方案,可根据用户需求定制化设计、生产专业用途电镜系统。未来,我们将继续加强技术创新研发,用最尖端的显微技术打造最具核心竞争力的电镜产品,为所有用户、技术专家们探索微观世界提供有力工具。
    留言咨询

集束计相关的仪器

  • KS-C300 12寸 集束型涂胶显影机KS-C300涂胶显影机可用于封装、 MEMS、OLED等领域的涂覆显影制程,每小时可加工180片晶片,同时产品可兼容不同材质的晶片如硅、玻璃片、键合片、化合物等。产品可应用于逻辑类、存储类芯片、摄像头芯片、功率器件芯片、OLED制造等领域。国产化集成电路设备的成功应用为客户节约了成本。产品通过SEMI S2认证。产品优势:1.适合超薄晶圆处理,超厚胶涂敷、显影、烘焙工艺2.涂胶单元特殊设计,避免高黏度胶离心涂敷时产生的“棉花糖”现象3.机台为全封闭模块化结构,工艺单元灵活选配4.占地面积小,产能高5.工艺上可实现5mm以下晶圆翘曲片的传送加工,热板采用渐进式烘焙6.可满足工厂自动化需求,无人值守应用领域:● 高端封装● OLED 领域● MEMS
    留言咨询
  • p产品介绍:AccuSizer FX 集原样进样检测、自动稀释等全自动检测功能于一身,为用户提供可方便、快捷、高效、可靠的粒径分析。FX系列最小可以测试计数到150nm,浓度高达10million个/mL的样品。可以满足蛋白质聚集和高浓度slurry的测试要求,是PSS最新最全能性的颗粒计数器系列产品。
    留言咨询
  • UV7600双光束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UV7600双光束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是上海棱光技术有限公司集二十五年光谱仪器研发经验而成的高性能光度计产品。产品具有高分辨率,高稳定性,灵活易用等特点,可以满足各类实验室日常分析,科研院所研究分析等各类需求。仪器特点l 连续可变的光谱带宽:仪器光谱带宽在0.5nm~6nm连续可变,最小带宽0.5nm,可变间隔为0.1nm,既保证了优异的光谱分辨率,又提供了多种带宽选择,能更好的匹配分析测试目标,进一步保证分析所需的精度。l 超低杂散光:优良的C-T单色器光学系统,先进的电子学系统,保证了优于0.03%的超低杂散光水平,满足用户对高吸光度样品的测量需求。l 高品质器件:核心器件均采用高品质进口件,保证仪器的稳定可靠和长寿命。如核心光源器件源自日本滨松(HAMAMATSU)的长寿命氘灯,保证2000小时以上的工作寿命,极大减少仪器日常更换光源的维护频率与成本。l 长期稳定可靠:光学双光束光学系统设计,配合实时数字化比例反馈信号处理,有效抵消了光源等器件的信号漂移,保证了仪器基线的长期稳定性。l 波长精度高:高水准波长扫描机械系统保证了优于0.3nm的波长准确性和优于0.1nm的波长重复性,仪器利用内置的光谱特征波长自动进行波长检测和校正,保证波长精度的长期稳定性。l 光源更换便捷:仪器无需卸下外壳即可更换光源,光源切换镜支持自动查找最佳位置功能,直插式氘灯钨灯设计,维护更换光源时无需光学调试。l 单机功能丰富:单机配备7寸大屏幕彩色触控液晶屏,可进行波长扫描、时间扫描、多波长分析、定量分析等,支持方法与数据文件存储,文件可存储于U盘中,可由计算机进行图谱查看与打印。简单易用,灵活高效。l 联机软件功能强大:仪器通过USB方式连接计算机。联机软件支持波长扫描,时间扫描,动力学测试,定量分析,多波长分析,DNA/RNA分析,仪器校准,性能验证等多种功能。支持用户权限管理,操作可追溯功能,满足制药企业等不同分析领域的各种要求。l 丰富的附件支持:仪器可配置6池或8池自动样品架,支持1mm到100mm光程的比色皿规格,支持膜状样品等多种样品形态的光谱测试。技术参数光学系统光学双光束单色器系统Czerny-Turner单色器光栅1200线/毫米高品质全息光栅波长范围190nm~1100nm光谱带宽0.5nm~6nm连续可变(0.1nm间隔)波长准确性±0.3nm波长重复性≤0.1nm透射比准确度±0.3%透射比重复性≤0.1%杂散光≤0.03%噪声≤0.1%T(100%T),≤0.05%T(0%T)基线平直度±0.0008A基线暗噪声±0.1%T漂移≤0.0005Abs/h测光方式透过率,吸光度,能量光度范围-0.00~200.0(%T) -4.0~4.0(A)扫描速度高/中/低/极低 四档可调波长扫描间隔0.05/0.1/0.2/0.5/1/2 nm光源日本滨松长寿命氘灯,进口长寿命卤钨灯光源转换自动切换,转换镜自动查找最佳位置检测器进口硅光电池显示7寸大屏幕彩色触控液晶屏数据接口单机U盘存储/USB计算机联机电源AC90V~250V,频率50Hz(或60Hz)尺寸600×475×220mm重量18Kg仪器功能l 光度测量:可测定吸光度,透射比和浓度直读等。l 波长扫描:自定义波长扫描范围、扫描间隔和扫描速度等。l 时间扫描:可测定样品随时间的变化曲线。l 多波长测试:支持多个波长光度的自动测试l 定量分析:支持全自动标准曲线法,系数输入法等定量分析。l 文件存储:单机支持U盘存储方法文件和数据文件。l 动力学测试:支持动力学分析方法。l 数据安全:支持用户权限控制,仪器操作全程可追溯。l 其它功能:支持报告打印,图谱处理等。
    留言咨询

集束计相关的资讯

  • AS专辑丨微区微束新技术助推嫦娥五号月壤研究
    微区分析是目前各研究领域常用的研究方式,岛津可提供多维度的解决方案,部分解决方案如下:❖岛津扫描探针显微镜SPM-Nanoa★自动观察★功能先进★省时高效 ❖岛津场发射电子探针EPMA-8050G★优越的空间分辨率:二次电子图像分辨率3nm★大束流更高灵敏度分析:加速电压30kV时可达3μA,特有的52.5°高X射线取出角设计,大幅提高测试灵敏度★高分辨率分析:Johanson型全聚焦晶体,无像差 ❖岛津Kratos全自动、多技术成像型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Axis Supra+★优秀的元素化学状态分析能力★卓越的元素化学状态成像空间分辨率-1um★自动化技术 ❖岛津多功能X射线衍射仪XRD-7000★高精度垂直测角仪★高稳定性X射线发生器★X射线防护本质安全★丰富的配 ❖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联用仪(LA-ICP-MS)★原位元素成像分析 ★高灵敏度★ICP-MS软件直控LA产品 以下内容转载自公众号:Atomic Spectroscopy 2020年12月17日凌晨,中国嫦娥五号返回器在内蒙古四子王旗着陆,这是继美国阿波罗(Apollo)和前苏联月球号(Lunar)计划后,时隔44年人类再次从月球带回珍贵样品,举国欢腾,举世瞩目! 2021年7月12日,首批嫦娥五号月壤样品正式发放,拉开返回样品精细研究的序幕!截至目前,月壤样品已发放了三个批次,国内30多家科研单位共计获得44.8577克样品,正相继开展科学研究工作。 2021年10月8日,中国地质科学院在国际学术期刊《Science》上发布首个嫦娥五号月球样品研究成果。2021年10月19日,中国科学院发布首批嫦娥五号月球样品研究系列成果,3篇《Nature》论文当天同期上线! 科学引领,技术先行!嫦娥五号月壤研究成果的快速产出,既依赖于中国科学家对月球演化等前沿科学问题的精准把控,也得益于多种微区微束分析方法的精妙组合和应用。为助推中国嫦娥五号月壤研究,在《Atomic Spectroscopy》主编李献华院士提议和指导下,由杨蔚研究员、李金华研究员、李雄耀研究员和何永胜教授共同担任Guest Editors,以“Microanalytical Techniques for Extraterrestrial Samples”(地外样品微区微束分析技术)为主题,在AS上连续组织两期相关专辑(2022, Issue 43, No.1 和 No. 2),详细地论述这些先进的微区分析技术,并通过实例展示其在嫦娥五号月壤和陨石等珍贵地外样品研究中的潜力。 2022年2月25日正式出版的第一期“Microanalytical Techniques for Extraterrestrial Samples (Part I)” (www.at-spectrosc.com),包含 9篇Articles和1篇Review。 AS 封面:月壤及地外样品微区分析专辑(Part I) 01光学成像方法具有非接触、快速、高精度等优点,一直是生物标本和矿物材料测试的主要工具之一。西安交通大学雷铭团队自2015年首次提出了高分辨全彩色三维光切片结构光照明显微系统,其凭借空间分辨率高、成像速度快、光毒性小、三维成像能力强等优点,迅速成为活体生物组织超分辨动态成像和结构观察中真彩色三维快速成像的有力工具,受到了国内外众多科研机构的广泛关注。在《Reconstructing the Color 3D Tomography of Lunar Samples(月球样品的彩色三维光学切片重建)》一文中,雷铭教授及其团队成员改进了高分辨彩色三维显微系统(专利号ZL202010061033.2),实现了对具有复杂突变结构样品的高动态彩色三维成像。利用系统特有的宽动态范围、低热损伤效应和高速三维成像能力,首次对模拟月壤和月球陨石NWA 11474标本进行了大视场彩色三维成像,获得了样品表面的高分辨彩色三维形貌(图1)。该技术为无损分析嫦娥五号月壤提供了一种新思路,有望成为进一步探究月球地质演化过程的新工具。 全文下载https://doi.org/10.46770/AS.2022.009 图1. 月球陨石NWA 11474的彩色光切片三维成像结果。(a)-(c)上视图、左视图和正视图 (d)三维形貌分布和沿直线处的高度曲线 (e)-(n)局部放大图及其三维形貌分布。 02原子力显微镜(AFM)是一种观察微观表面形态的有力工具,还用于探测电、磁、范德华、粘附和化学相互作用。AFM是少数能够在微观尺度上测量颗粒粘附力的方法之一:通过将颗粒修饰至AFM探针针尖,可测量颗粒与界面接触时二者间的相互作用力,已广泛应用于微纳尺度颗粒与界面粘附特性研究中。受限于大气环境中气体吸附的干扰,传统AFM粘附力测量实际上得到的是颗粒-吸附气体-界面三者之间的粘附力,极大地限制了其在行星科学领域的应用,也阻碍我们正确认识无大气行星或小行星表面细粒风化物的粘附特性。在《An Improved Method of Adhesion Force Measurement by Atomic Force Microscopy (AFM) (一种改进的AFM测量粘附力的方法)》文章中,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李雄耀团队提出了一种基于高真空AFM设备排除颗粒表面气体吸附物对其粘附特性影响的新技术(图2)。在保持颗粒物性不变的前提下,详细地探讨了环境压力与温度对颗粒表面吸附物的影响,在优化的温压条件(排除气体吸附物所需)下,模拟样品测量结果与理论模型预测值具有高度的一致性,表明该技术可准确测定无大气星体表面颗粒粘附力。该方法可应用于嫦娥五号月尘的粘附特性研究,为进一步认识月球表面尘埃环境提供关键数据支撑。 全文下载https://doi.org/10.46770/AS.2022.011 图2 排除吸附气体干扰后,在控温控压条件下使用AFM测量颗粒粘附力 03原位微区X射线衍射技术(In-situ Micro-XRD)具有无损、准确、制样灵活和空间分辨率高等优点,非常适合珍贵地外样品(如月壤)的分析研究。现有对于月球陨石、阿波罗样品的研究和月球模拟场计算均表明,非晶态物质是月球表层土壤的重要组成部分。月壤中玻璃组分的成因及分布,对深入了解和认识月球的起源和演化、月表太阳风和微陨石轰击等作用具有重要意义。但其粒径细小、来源多样以及共生关系复杂等特点,目前仍没有很好的手段和方法可对其进行系统地研究。在《In-situ Micro-XRD Methods for Identifying Glass and Minerals in Extraterrestrial Samples(原位微区XRD鉴定地外样品中玻璃和矿物)》一文中,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马灵涯团队基于Rigaku D/MAX RAPID-V微区衍射技术对包括月壤样品集合体、似单晶颗粒及制靶样品在内的多种形态的月壤样品(No. CE5C0000YJYX023 和 No. CE5C0000YJYX125)进行了原位分析,探究不同类型样品最佳的制样和测试方法(图3),并对大量测试结果进行归类分析和总结。发现在嫦娥五号月壤中非晶物质与辉石、长石等矿物广泛共生,且玻璃质以覆层或基质的形式充填于矿物碎屑之间。作者认为月壤样品中的玻璃可能是在月球经历的频繁和强烈的撞击事件中,由冲击变质熔融或蒸发沉积等过程产生。上述研究表明样品颗粒不同的有序度和玻璃含量,可作为推断撞击中心或火山喷发中心的证据之一。 全文下载 https://doi.org/10.46770/AS.2022.016图3 两种微区衍射放样方法及其2D-1D衍射结果 04电子探针显微分析(EPMA)可用于微小固体物质的原位化学组分分析,具有高空间分辨率(~1 μm)、快速、无损和基体效应小等优点。经过70年软硬件的蓬勃发展,EPMA已成为研究地球与行星物质组成最有效的微束分析技术之一。微量元素和铁价态分析是当前EPMA显微分析的两类国际前沿技术。在文章《High-Precision Measurement Of Trace Level Na, K, P, S, Cr, And Ni In Lunar Glass Using Electron Probe Microanalysis(电子探针高精度测试月球玻璃珠中微量Na、K、P、S、Cr和Ni)》中,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电子探针与扫描电镜实验室的陈意团队建立了EPMA测试月球玻璃珠微量Na、K、P、S、Cr和Ni的分析方法(图4)。在最佳测试条件下(加速电压20 kV、束流100 nA、束斑直径10 μm、线性背底模式、大晶体和多谱仪计数方式、总分析时间10 分钟等),获得了优异的分析性能:检测限降低至17-96 ppm (3σ)、分析精度优于10% (2σ)。该无损高分辨技术可同时获得月球玻璃珠样品中主量和部分微量元素含量,为嫦娥五号月球及地外样品的地球化学组成和演化研究提供高质量基础数据。 全文下载 https://doi.org/10.46770/AS.2022.001 图4 电子探针高精度测试月球玻璃珠成分的方法示意图 05Fe3+/∑Fe分析是电子探针显微分析(EPMA)的另一项前沿技术,该技术与微量元素分析技术相对独立,需对同一矿物进行多次分析分别获得微量和价态信息。在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陈意团发表另一篇电子探针分析技术文章《Simultaneous In-Situ Determination Of Major, Trace Elements And Fe3+/∑Fe In Spinel Using EPMA(电子探针同步分析尖晶石主量、微量元素和Fe3+/∑Fe)》中,作者全面评估了七件尖晶石的成分均一性,并利用不同测试方法(EPMA、LA-ICP-MS、XRF和穆斯堡尔谱)对该套尖晶石标样进行主量、微量元素和Fe3+/ΣFe进行定值(图5)。在此基础上,研发了尖晶石微量元素(Zn、Co、Ni、Mn、V、Ti)高精度EPMA方法,该方法合理地提高加速电压和束流,延长测试时间,并对分光晶体的分配、峰值背景值的设定、峰位干扰校正以及标准物质的选用等方面进行了系统优化,将微量元素的检出限进一步降低至16-55 ppm (3σ),微量元素分析精度优于6% (1σ)。同时依据该套尖晶石标样的铁价态信息(Fe3+/ΣFe介于 0.073~0.271),利用二次标样校正法获得了未知尖晶石样品的Fe3+/ΣFe比值,其精度(±0.04,2σ)明显优于已有的文献报道。该方法可为月球、火星和小行星等地外样品和地球样品中的尖晶石提供高精度的化学成分信息(主量、部分微量和Fe3+/ΣFe比值),用于研究行星氧逸度、物质源区和岩浆演化等关键科学问题。 全文下载https://doi.org/10.46770/AS.2022.002 图 5 电子探针同步分析尖晶石主量、微量元素和Fe3+/∑Fe。a. 月壤颗粒的聚焦离子束(FIB)制样位置;b. np-Fe0的俄歇电子能谱图;c. FIB超薄片的扫描透射明场电子图像 ;d. 月壤颗粒中不同含铁相的电子能量损失谱图。 06纳米级单质金属铁(nanophase iron particles, np-Fe0) 是太空风化作用的特征产物,对月球的反射光谱遥感探测具有重要影响。然而,对于np-Fe0的形成原因,当前的研究结果主要基于Apollo样品与少量月球角砾岩陨石,并归结于陨石、微陨石撞击引起的蒸发沉积作用以及可能的太阳风粒子辐射引起的溅射离子沉积作用。在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李阳团队的一篇文章《In Situ Investigation Of The Valence States Of Iron-Bearing Phases In Chang’E-5 Lunar Soil Using FIB, AES, And TEM-EELS Techniques (应用FIB、AES和TEM-EELS联合技术原位测定嫦娥五号月球土壤中含铁相的价态)》中,作者分析和排除了地球环境对嫦娥五号月壤(No. CE5C0400YJFM00505)中含铁相的污染和氧化,并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电子能量损失谱仪对np-Fe0及其周围铁镁硅酸盐矿物与玻璃基质中Fe2+与Fe3+的纳米级尺度分布与赋存特征开展了深入分析,获得了np-Fe0歧化反应成因的初步证据(图6)。该技术对np-Fe0成因机制,铁元素的微区地球化学行为以及氧化还原环境演变过程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可广泛应用于月壤等地外样品以及传统地球样品的分析和研究中。 全文下载 https://doi.org/10.46770/AS.2022.014 图6. 应用FIB、AES和TEM-EELS联合技术原位测定嫦娥五号月球土壤中含铁相的价态。a. 月壤颗粒的聚焦离子束(FIB)制样位置;b. np-Fe0的俄歇电子能谱图;c. FIB超薄片的扫描透射明场电子图像 ;d. 月壤颗粒中不同含铁相的电子能量损失谱图 07月球样品形成年龄(包括月球陨石和太空任务期间收集的月球样本)对确定地月系统的演化历史至关重要。采用微区分析技术测定富U矿物相(如斜锆石或磷灰石等)的U-Pb年龄是目前获得月球或其他地外样品年龄的主要手段,但大多数陨石样品是超镁铁质或镁铁质成分,富U矿物相在样品中稀少且微小。而地外样品中主要矿物相,如斜长石、辉石、钛铁矿或玻璃质等则可以考虑利用Rb-Sr放射性衰变体系获取其Rb-Sr等时线年龄。在In Situ Rb-Sr Dating Of Lunar Meteorites Using Laser Ablation MC-ICP-MS(激光剥蚀MC-ICP-MS原位Rb-Sr定年分析月球陨石样品)》一文中,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张文和胡兆初团队系统地研究了LA-MC-ICP-MS微区原位Rb-Sr测年技术用于月球陨石定年的可行性(图7)。实验结果表明斜长石、辉石、钛铁矿或玻璃质等主要矿物具有含量低且变化大的87Rb/86Sr比值,在古老陨石样品中(1Ga)可以积累一定的放射性成因87Sr。所开发的LA-MC-ICP-MS技术可准确地识别出由87Rb衰变引起的87Sr/86Sr变化,并结合本课题组开发的数据处理技术(Iso-Compass)建立了样品剥蚀区域内87Rb/86Sr与87Sr/86Sr的线性关系,实现了低Rb/Sr样品的微区原位Rb-Sr等时线年龄测定。该方法应用于两块不同岩性的月球陨石(玄武质陨石NWA 10597和橄榄辉长岩NWA 6950)中的斜长石、辉石、钛铁矿和玻璃等矿物相年龄测定,所获得Rb-Sr等时线年龄(2984 ± 43 Ma for NWA 10597 和3149 ± 20 Ma for NWA 6950)与文献报道采用SIMS使用其他放射性测年体系的结果(2990-3032 Ma for NWA 10597 and 3210-3187 Ma for NWA 6950)相一致。该技术可为未来开展地外天体样品年代学研究提供新的技术手段。 全文下载 https://doi.org/10.46770/AS.2022.007 图7 激光剥蚀MC-ICP-MS原位Rb-Sr定年分析月球陨石样品 08大型二次离子质谱(LG-SIMS)具有微米级高空间分辨率(~1 μm)、近无损剥蚀和高的质量分辨率(可达4万)等优越性能,被誉为微区地球化学分析界的“核武器”。二十年来中国的LG-SIMS分析技术发展迅速,在含U-Th矿物定年、稳定同位素及低含量挥发份等方面均达到了世界同类实验室的先进水平。在《SIMS Zircon Hydrogen Isotope And HO Content Analyses And Reference Material Development(二次离子质谱测定锆石氢同位素组成和水含量及标准物质开发)》一文中,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夏小平团队报道了新开发的SIMS超低背景下锆石氢同位素和水含量同时测定技术,并新研制成功的国际上第一套锆石氢同位素参考物质(D15395和D15814)(图8)。该技术为研究地外样品的挥发份,尤其是水的含量和来源提供了新的研究手段。 全文下载 https://doi.org/10.46770/AS.2022.006 图8 锆石Temora 2的H2O含量与δD值的LG-SIMS测量结果。不确定度为±1SE(标准误差) 09纳米离子探针(NanoSIMS)是具有极高空间分辨率的二次离子质谱仪,在橄榄石等样品的水含量分析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橄榄石是上地幔的主要组成矿物,对橄榄石中水含量的研究有助于理解行星演化的动力学过程。它属于名义无水矿物(水含量为ppm级),并且多发育成分环带(典型宽度为5~20μm),对橄榄石中水含量的研究有助于理解行星演化的动力学过程。因此,精准测定橄榄石中的水含量需要具有低本底和高空间分辨特征的原位分析方法。对于二次离子质谱而言,所采用的一次束流能量越低,得到的束斑尺寸越小,仪器的空间分辨率就越高;但是,获得的测试本底也越高。可想而知,同时保有低本底和高空间分辨具有极大的挑战性。以往的NanoSIMS研究可以满足低本底(10 ppm)条件下10~30 μm的空间分辨。在《High-Spatial-Resolution Measurement of Water Content in Olivine Using NanoSIMS 50L(利用NanoSIMS 50L建立高空间分辨的橄榄石水含量分析方法)》一文中,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的郝佳龙和杨蔚团队利用CAMECA NanoSIMS 50L,将橄榄石水含量分析方法的空间分辨提高至6 μm(提高了~2倍)。该方法通过优化纳米离子探针的一次离子束参数和分析条件,测试了水含量为11.2~70.6 ppm的橄榄石标准样品(KLB-1、ICH-30和Mongok),并将San Carlos橄榄石作为本底监测标样,获得了~6 μm的空间分辨率和6±2 ppm的水含量本底(图9)。该方法是当前低本底(10 ppm)水含量原位分析方法中的空间分辨率最优者,已应用于嫦娥五号月壤样品中橄榄石微细区域的水含量分析,并可借鉴于其他名义无水矿物的水含量分析中。 全文下载 https://doi.org/10.46770/AS.2022.004 图9 高空间分辨率低本底的橄榄石水含量NanoSIMS分析技术 10同步辐射光具有超高亮度、高准直性和宽频谱等特性,被誉为认识微观世界的“人类神光”。经过60多年发展,同步辐射装置已历经三代,成为材料、信息、生命和地球科学等领域前沿科学研究强有力工具。在众多同步辐射X-射线技术中,扫描透射X-射线显微学(STXM)技术,因其高空间分辨率(10-30 nm)、高能量分辨率(0.05 eV)和低辐射损伤等特点,可在常温、常压、冷冻或液态等多种测试条件下,对样品在纳米分辨率下开展二维和三维的形貌结构、化学成分(包括元素种类及价态鉴定)和磁学性质等分析,成为最具代表性的同步辐射线站技术,也是极富发展潜力的显微谱学分析技术。在《Scanning Transmission X-Ray Microscopy at the Canadian Light Source: Progress and Selected Applications in Geosciences(同步辐射扫描透射X-射线显微学最新进展及应用)》的综述文章中,加拿大国家光源(CLS)的王建博士和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李金华教授,以世界领先的第三代同步辐射光源CLS的STXM线站(加拿大)为例,首先给出了同步辐射STXM技术的工作原理和仪器配置(图10),重点介绍了该线站最新的冷冻STXM和扫描相干衍衬成像STXM技术,详细地综述了多种同步辐射STXM技术在复杂的地质微生物样品(趋磁细菌生物矿化和磁学)和地质样品(土壤微团聚体)研究中的应用实例和成果。两位作者还总结和讨论了第四代光源同步辐射STXM的技术发展趋势,并提出将同步辐射STXM技术用于嫦娥五号月壤样品精细化研究的预案。 全文下载 https://doi.org/10.46770/AS.2022.008 图10 同步辐射扫描透射X-射线显微镜工作原理及应用领域 嫦娥五号圆满完成了我国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战略的最后一步,使中国科学家第一次拥有属于自己的1731克地外天体返回样品,在行星科学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事件。月壤样品极其珍贵,多数为亚毫米和微米大小的颗粒。如何利用有限的珍贵样品获得尽可能多的基础数据,同时开展高效高质量的科学研究,对我国科研人员提出了巨大挑战,这也是获取重大原创成果的前提。 在未来十年,中国已经布局了嫦娥六号月球南极采样、小行星采样和火星采样等一系列重大任务。毫无疑问,随着嫦娥五号月壤样品研究的持续深入以及更多类型的地外天体样品被陆续带回,中国的行星科学将迎来新的时代。制定合理的科学目标,建立高效的工作流程,按照“先无损,后微损”、“先单颗粒,后微纳米尺度,最后原子水平”、“先侧重表面,后开展内部结构”的分析思路,将现有的多种显微学和显微谱学技术,在分析的时间节点上进行了排列组合,可对同一个样品获得不同尺度下多种信息,是开展珍贵地外天体样品研究的客观需求,也是未来行星科学发展的大趋势。 [主要参考文献]1. Jin-Hua Li*, Wei Yang*, Xiong-Yao Li*, and Yong-Sheng He*, The Chang’e-5 Lunar Samples Stimulate the Development of Microanalysis Techniques, At. Spectrosc., 2022, 43, 1–5. https://doi.org/10.46770/AS.2022.0102. X. C. Che, A. Nemchin*, D. Y. Liu*, T. Long, C. Wang, M. D. Norman, K. H. Joy, R. Tartese, J. Head, B. Jolliff, J. F. Snape, C. R. Neal, M. J. Whitehouse, C. Crow, G. Benedix, F. Jourdan, Z. Q. Yang, C. Yang, J. H. Liu, S. W. Xie, Z. M. Bao, R. L. Fan, D. Peng Li, Z. S. Li, and S. G. Webb, Science, 2021, 374, 887–890. https://doi.org/10.1126/science.abl79573. S. Hu*, H. C. He, J. L. Ji, Y. T. Lin*, H. J. Hui, M. Anand, R. Tartèse, Y. H. Yan, J. L. Hao, R. Y. Li, L. X. Gu, Q. Guo, H. Y. He, and Z. Y. Ouyang, Nature, 2021, 600, 49–53. 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1-04107-94. Q.-L. Li, Q. Zhou, Y. Liu, Z. Y. Xiao, Y. T. Lin, J.-H. Li, H.-X. Ma, G.-Q. Tang, S. Guo, X. Tang, J.-Y. Yuan, J. Li, F.-Y. Wu, Z. Y. Ouyang, C. L. Li*, and X.-H. Li*, Nature, 2021, 600, 54–58. 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1-04100-25. H.-C. Tian, H. Wang, Y. Chen, W. Yang*, Q. Zhou, C. Zhang, H.-L. Lin, C. Huang, S.-T. Wu, L.-H. Jia, L. Xu, D. Zhang, X.-G. Li, R. Chang, Y.-H. Yang, L.-W. Xie, D.-P. Zhang, G.-L. Zhang, S.-H. Yang, and F.-Y. Wu, Nature, 2021, 600, 59–63. 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1-04119-56. J.-H. Li*, Q.-L. Li, L. Zhao, J.-H. Zhang, X. Tang, L.-X. Gu, Q. Guo, H.-X. Ma, Q. Zhou, Y. Liu, P.-Y. Liu, H. Qiu, G. Li, L. Gu, S. Guo, C.-L. Li, X.-H. Li, F.-Y. Wu, and Y.-X. Pan, Geosci. Front., 2022, 13, 101367. https://doi.org/10.1016/j.gsf.2022.101367 [本期原文]Special Issue: Microanalytical Techniques for Extraterrestrial Samples (Part I)Atomic Spectroscopy, 2022, 43(1), 1-98.www.at-spectrosc.com Guest EditorsWei Yang is a Professor at the Institute of Geology and Geophysic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GGCAS), operating a NanoSIMS laboratory. He received his B.S. (2001) and Ph.D. (2007) degrees in geochemistry from the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After completing his Ph.D., he came to IGGCAS for post-doctoral research and joined the comparative planetary science group as an Associate Professor in 2011. His main interest in the past decade was Mg isotope geochemistry and its application in tracing the deep carbon cycle. He is currently working on instrumentation developments on secondary ion mass spectrometry and its application in 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s, the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of the Moon based on the exploration data and returned samples of the Chinese Lunar Exploration Program. He has published over 70 peer-reviewed scientific papers in ISI-indexed journals. Jin-Hua Li is a full professor of Biogeomagnetism and Geobiology at the Institute of Geology and Geophysic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GG-CAS). He received his B.S. degree in Biology from Northwest University (NWU, Xi’an city) in 2001, M.S. degree in Microbiology from Shandong University (SDU, Jinan city) in 2006, and completed Ph.D. in Solid Earth Geophysics from the IGG-CAS in 2010. He worked as postdoctoral research fellow at the IGG-CAS (2010-12) and the Institut de Minéralogie, de Physique des Matériaux, et de Cosmochimie (Paris, France) (2012-14), associate professor from 2013 to 2016 and full professor after 2017 at the IGG-CAS. From 2019, he started to work as director of Electron Microscopy Lab at the IGG-CAS. His research focused on biomineralization and magnetism of magnetotactic bacteria, microbial biomineralization, experimental fossilization of microorganisms and biominerals, and the identification of microfossils (nano fossils) and fossil biominerals in ancient rocks, and the applications of microbes in bioremediation and biomimetics. He has extensive experience with high-resolution Micro X-ray Fluorescence (μXRF), electron-microscopy (SEM, TEM, FIB), Scanning Transmission X-ray Microscopy (STXM) at international light sources, and rock magnetism and microbiology. He published over 90 papers. Xiong-Yao Li is a research professor of planetary science at the Institute of Geochemistr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GCAS) in Guiyang, China. He is the director of the Center for Lunar and Planetary Sciences, IGCAS. He completed his Ph.D. in cosmochemistry from the 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n 2006. His research focused on lunar surface environment, lunar soil properties and space weathering. He published over 100 papers in SCI journals. Yong-Sheng He is a Professor at the Institute of Earth Sciences,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Beijing (CUGB), leading a group focusing on Fe, Ca and Mg isotope geochemistry. He received his B.S. (2005) and Ph.D. (2011) degrees in geochemistry from the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After completing his Ph.D., he came to CUGB for post-doctoral research and joined the Isotope Geochemistry Lab as a faculty in 2013. His main interest was petrogenesis of adakitic rocks and their implication on evolution of orogenic crust. He currently focuses on methodology developments on metal stable isotope geochemistry and its application in tracing key geological and planetary processes, e.g., deep carbon and oxygen cycles, changes in paleo-environment, and the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of the Moon. He has published over 50 peer-reviewed scientific papers in ISI-indexed journals. 国际SCI期刊Atomic Spectroscopy (AS) 由Dr. Walter Slavin于1962年创办,2020年1月转至中国团队全权负责,由Atomic Spectroscopy Press Limited, Hongkong, P.R. China出版发行,2020年影响因子为2.04。AS密切关注原子光谱(AAS, AFS, ICP-OES, ICP-MS, GD-MS, TIMS, SIMS, AMS, LIBS, XRF, SEM-EDS, EPMA,NAA, SR-based techniques等)新方法及其在各学科领域中新应用、仪器/部件研发、元素同位素样品前处理技术、标准物质开发等。AS编委会由来自10多个国家的60余位知名学者组成,中国科学院地质地球所李献华院士担任主编,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郭伟教授任执行主编,厦门大学杭纬教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胡兆初教授、德国Justus Liebig University Giessen大学Michael Dürr教授任副主编。AS期刊主页: www.at-spectrosc.com。 本文内容非商业广告,仅供专业人士参考。
  • 北京吉天2011江西技术交流会圆满结束
    近期,北京吉天公司2011江西技术交流会南昌站、九江站均圆满结束。来自南昌、九江的食品、疾控、自来水、水务等业内多名技术人员参加了会议。南昌、九江周边区县以及赣州等地的技术检测人员也不辞辛苦远道而来和技术人员进行面对面交流探讨。 两场技术交流会涵盖吉天品牌仪器的原理、应用、常见问题解答等各个环节,何颖等多名技术工程师倾情授课。会议圆满结束,吉天公司每年均有相当数量的新品推出,管理也日趋向国际化接轨,相信明年的江西之行收获更多!
  • 北京吉天南京技术交流会圆满结束
    日前,北京吉天技术交流会南京站圆满结束,两百多人的会议大厅座无虚席,疾控、质检、农林等各行业的检测人员纷纷赶来聆听专家讲课。 会议由北京吉天仪器有限公司的双道原子荧光光度计原创发明人刘明钟董事长带队,黄荣副总经理、赵萍博士、陈红军高工等专家倾情授课,内容包括原子荧光技术及进展,原子荧光光谱法在农产品、食品、化妆品及自来水领域中的应用,并向大家介绍了了填补国内空白的全自动流动注射分析仪、形态分析仪、APLE快速溶剂萃取仪、微波消解仪等仪器的分析方法,内容丰富实用,用户表现出极大的关注和学习兴趣。 此次交流会参加人数多,影响良好,会上的详细讲解和会后的互动讨论相结合,切实解决了用户检测应用中遇到的很多实际问题。用户纷纷表示不虚此行,希望以后主办方多举办此类交流会,促进国产仪器发扬光大,促进现有检测技术日趋成熟。

集束计相关的方案

集束计相关的资料

集束计相关的论坛

  • 【讨论】滴定后读取消耗体积数的时间

    滴定反应结束后读取消耗体积时,不知大家注意没有,刚滴完后读的消耗体积数要比等20秒后读的体积数偏小。这是因为等待20秒后,在滴定管上部的挂液流下的结果,那滴定结束后什么时间读取消耗体积是最正确的,有具体要求吗?

  • 科学家发明把熟鸡蛋变成生鸡蛋的技术

    据美国全国广播公司财经频道(CNBC)1月23日报道,美国加州大学欧文分校和澳大利亚弗林德斯大学的研究人员近日在实验中成功将煮熟的鸡蛋变回生鸡蛋。研究人员表示,该技术或将应用于癌症治疗、食品生产及其他生物技术领域,将极大地减少相关研究与生产的费用和时间。 据悉,该研究团队在实验中采用了多种不同的蛋白质材料,尝试将它们转化成可用的蛋白质。众所周知,鸡蛋的蛋清在煮熟的时候会变成白色,它富含蛋白质,在煮熟的过程中所含的蛋白质链会分解,然后重新组合成一种更紧密、更复杂的结构,因此蛋清才从透明的粘液状变成白色有弹性的固体。 该项目的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拆解复杂蛋白质链以使其恢复到原本结构的方法:首先,他们用一种化学物质液化熟鸡蛋的蛋白,然后用涡旋射流装置切断紧密缠结的蛋白质分子链以使它们正常重构。实验报告称,目前已有的解构蛋白质链的方法都需要花上好几天时间,而他们的方法只用几分钟。研究人员表示,该技术或将应用于癌症治疗、食品生产及其他生物技术领域,将极大地减少相关研究与生产的费用和时间。真是科技发展无止境啊!以后会不会也有一种技术,让时光可以倒流呢?

集束计相关的耗材

  • 振实密度仪体积数读取 汇美科LABULK 0335
    振实密度仪体积数读取简介LABULK 0335振实密度仪是用来测量粉体振实密度(堆密度)的仪器。该仪器由触屏操作面板、振动组件、电机、打印机、电子天平及量筒组成。根据国际及国内的标准研发的LABULK 0335振实密度仪按照设定好的转速及振实高度进行工作,使振动组件上面安放的盛装干粉样品量筒上下振动,从而测量出该粉体的振实密度。该仪器可以随意设定测量参数,并可以用户名登录、自动测量,数据库存储及查询、自动打印,除振实密度外,还可以自动测出粉体的流动性等指数。广泛用于金属、医药、食品、塑料、矿物等领域。仪器生产厂家与供应商为丹东汇美科仪器有限公司。型号为LABULK0335的振实密度仪采用国际先进的振实密度测试技术设计制造,仪器的主要参数性能超过外国进口设备,而且该仪器价格合理,生产商汇美科已经成为实验室振实密度分析及仪器采购的SHOU选品牌。汇美科LABULK 0335智能振实密度仪完全符合GB/T 5162金属粉末振实密度的测定(ISO 3953) GB/T 21354粉末产品振实密度测定通用方法(ISO 3953) GB/T 23652塑料氯乙烯均聚和共聚树脂振实表观密度的测定(ISO 1068)的要求。同时还符合ASTM B527、D4164、D4781、IDF 134、ISO 787-11、3953、8460、8967、9161、JIS K5101-12-2、Z 2512、GB/T5211.4、MPIF 46、USPPart II、BSIB527、GB/T 21354、5162、14853、GB/T5162-2006/ISO3953:1993、GB/T5162-2006/ISO3953:1993中的各项指标技术参数测量特性:振实密度及流动性等装样量:5-250 mL(用户可以随意设定)计时范围:0-99999秒(用户可以随意设定)计数范围:0-99999次(用户可以随意设定)振动高度:3或14 mm振动频率:250或300转/分(用户可以随意设定)仪器尺寸:33x31x18cm(量筒高度未计)电压:220V/50Hz重量:16公斤产品特点新一代智能触屏,通过7英寸LCD显示屏精确控制操作。主机与配件通讯自检功能,让操作者一目了然。测量模式二选一,振实时间或振动次数随意设置测量过程中实时显示操作状态。通过RS-232与电子称相连,实时显示电子称数值。轻轻一触,详细的打印报告呈现眼前应用领域汽CHE与航空航天生物及药品研发能源及环境食品矿物与金属塑料及聚合物化学品等所有粉末或以颗粒状态存在的物质
  • 激光分束镜
    这款激光分束镜是欧洲进口的高损伤阈值激光分光镜,英文名是wavelength separator,它能够把不同的激光波长分开,或者把倍频激光的不同波长分开。激光分束镜,激光分光镜采用了离子束溅射技术(Iom Beam Sputtering, IBS)或电子束蒸发技术进行镀膜,这些镀膜技术非常成熟。激光分束镜,激光分光镜,wavelength separator由孚光精仪进口提供,孚光精仪是中国领先的进口光学器件服务商!激光分束镜,激光分光镜,wavelength separator技术参数基片尺寸公差:+0/-0.1mm基片波前畸变:基片表面质量:20/10 SD 40/20SD(曲面)镀膜粘附性和耐久性:Per MIL-C-675A净孔径: 90%镀膜反射率:R99% @ 0o Rave99% @ 45o激光损伤阈值:3-5J/cm2 for 10 ns pulses @1064nmThe measured transmission curve for wavelength separator coating code (R99,5% @ 1064nm T95% @ 532 nm)镜激光分束镜,激光分光镜,,wavelength separator询问服务:请阁下根据如下格式选择和填写您需要的镜片和镀膜参数,然后复制后直接通过Email发送给我们,您会收到及时的报价回复。
  • 场镜_linos扩束镜_激光扩束镜_Qioptiq
    仪器简介:德国Linos工业镜头,包括激光系统镜头,机器视觉镜头等工业光学部件,秉承德国设计严谨、工艺精湛的工业产品特点产品及业务:大幅照相机镜头专业数码相机镜头专业摄影滤镜非球面的镜片放大机及打印机镜头德国LINOS公司各种光学元件技术参数:德国LINOS公司德国著名的光学产品制造商,其著名的Rodenstock镜头在德国以及世界机器视觉领域,堪与蔡司和施耐德比肩。德国Linos工业镜头,包括激光系统镜头,机器视觉镜头等工业光学部件,秉承德国设计严谨、工艺精湛的工业产品特点。德国LINOS公司是活跃于全球的精密光学仪器制造商,市场涉及激光、照相洗印服务、测量技术、医学、生物工程及半导体等方面的应用。世界闻名的Rodenstock普通镜头及放大镜头是LINOS公司图像处理市场的重磅产品。几十年的丰富经验以及最前沿的技术知识,充分满足了现代化的数码设备对镜头的高度要求。Rodenstock普通镜头(如Sironar系列和Grandagon系列)和Rodenstock放大镜头(如Apo-Rodagon系列和Rodagon系列)因其杰出的成像性能而世界驰名。主要特点:德国Linos Photonics公司以其丰富多样的光学系统而闻名世界。其远心式合成材料透镜,即F-Theta透镜,适用于激光标刻、 专门用于小型、快速扫描头的新型物镜,同时在725 nm至1050 nm范围内近红外线的新型激光扩径系统上也可适用该透镜。激光扫描 F-θ透镜,扩束镜,适合波长1064nm,532nm,355nm,266nm等德国LINOS激光扩束镜被众多的激光工业用户所采用,采用伽利略原理设计手动和自动2到8倍可调激光扩束镜,精密的加工,优异的光学品质,高通过率,低失真。主要特点:4片光学元件设计通过率95%扩束倍数可调波前失真主要技术指标: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