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能见度传感器

仪器信息网风能见度传感器专题为您提供2024年最新风能见度传感器价格报价、厂家品牌的相关信息, 包括风能见度传感器参数、型号等,不管是国产,还是进口品牌的风能见度传感器您都可以在这里找到。 除此之外,仪器信息网还免费为您整合风能见度传感器相关的耗材配件、试剂标物,还有风能见度传感器相关的最新资讯、资料,以及风能见度传感器相关的解决方案。
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风能见度传感器相关的厂商

  • 安徽天光传感器有限公司创建于1991年,占地面积22000平方米。主要研发、生产、销售:称重传感器,电力覆冰检测传感器,扭矩传感器,拉力传感器,轴销传感器,压力传感器,拉压力传感器以及相配套测控仪表等产品。二十多年来天光不断吸取国内外的先进技术,引进国外领先的设备与工艺,学习与吸收现代企业管理理念,先后研发、生产了百余种测力传感器及配套仪器仪表,产品广泛应用于军工、航空航天、油田、交通、医药、冶金建材、教学等行业的计量与自动化过程中的检测等方面,其半导体应变计的生产工艺、设备及产量为国内领先,已申报发明专利。2008年我公司荣幸为北京奥运会主体育场鸟巢提供专用传感器,并获得好评。 陈圆圆180 5523 0933
    留言咨询
  • 湖北五岳传感器有限公司是中国第一支高温熔体压力传感器的诞生公司,成立20多年来,一直专注于PT111系列、PT124系列、PT131、PY1366B、PT167B系列传感器,压力传感器,压力变送器,高温压力传感器,熔体压力传感器,流体压力传感器,高温熔体压力传感器,高温熔体压力变送器,挤出机熔体压力传感器,化纤挤出机压力传感器,橡胶挤出机压力传感器,塑料机械熔体压力传感器,工业熔体压力传感器,和PY909、PY208、PY508、PY600、PY708系列高温熔体压力传感器智能数字显示压力仪表的开发,研制,销售及工程配套。是国内替代同类进口高温熔体压力传感器产品的最大生产商。五岳牌高温熔体压力传感器,变送器系列及高温熔体压力传感器智能数显仪表等产品在塑料,化纤,橡胶,石化等诸多工业门类的应用始终居于领导地位。五岳系列高温熔体压力传感器、高温熔体压力变送器、智能数字显示压力仪表还出口到东南亚、港澳台、韩国、中东及世界其它地区。同时维修美国DYNISCO意大利GEFRAN的同类高温熔体压力传感器产,提供关于各类高温熔体压力传感器的技术支持、使用维护!湖北五岳传感器有限公司荣誉榜:在中国制造出:第一支高温熔体压力传感器;第一支超高温熔体压力传感变送器;第一支**高温熔体压力传感器;第一台**高温熔体压力表;第一支高温熔体压力变送器;第一家与国际著名挤出业龙头企业合作的公司。
    留言咨询
  • 福建省莆田市衡力传感器有限公司是一家集专业高精度传感器研发、设计、生产、销售为一体的传感器制造厂家。 公司位于中国海峡西岸经济中心地,素有东方“夏威夷”之称,海上女神妈祖故乡——福建莆田。公司主要以生产称重、非标等数字传感器为主,目前产品已销往全国各省市地区,在河南、河北、山东等地设有办事处,打开东南亚、南亚等国际市场,为进一步实现以技术创市场的目标,公司与国内著名院校结成研发队伍,实现了“销售一代、试制一代、研发一代”的技术成建设,为衡力发展国内市场,走向国际市场,成为数字化传感器专家型企业,奠定了雄厚的技术基础。 十年来福建省莆田市衡力传感器有限公司严格依照国际计量组织(OIML)相关建议组织生产,在生产上建立起以ISO为标准的基础质量体系,并积极引进CE认证、5S管理,不但保证了产品品种全,性能好,还具有防腐、防水、防震等持久耐用特点,产品近年来在机械、衡器、化工、钢铁、科研等行业广受好评,在市场上获得了衡力“以优质创市场,技术创品牌”的良好口碑。 规范化、数字化、专业化、国际化、服务化是衡力走向国际化一流传感器企业的五大战略标准,当公司初步达成专业化、数字化、规范化三大目标时,下一个目标就是向国际化、服务化迈进,为向客户提供一个具有专业技术、一流服务、高附加值专业数字化传感器品牌进军.....
    留言咨询

风能见度传感器相关的仪器

  • 产品简介  能见度仪采用红外前散射技术,以42°散射角探测10~30000m范围内的大雾及雨雪天气气象能见度。仪器可单独使用或与自动气象站结合使用,广泛应用于道路、航海、航空、风能开发领域。其高速采样技术提高了混合复杂天气和有间断性返回信号(如降雨及冰雹)情况下的测量精度。功能特点  ● 高性能传感器可避免测量区域的气流扰动。  ● 42°散射角,实现高精度的气象能见度测量。  ● 一体式加热罩避免结露结冰,适合全天候应用。  ● 可选28678校准设备,实现简便的现场校准。  ● 低功耗,适合偏远地区使用。
    留言咨询
  • Lufft VS2K/VS20K能见度传感器采用前向散射原理,通过测量空气中经过采样室的散射光的强度来测量大气能见度状况。测量原理光学系统的发射器射出的红外线与接收器的可视区域交叉,交叉的区域即是样品的体积。当发射器射出的红外线被样品体积内的颗粒吸收或散射,接收器接收端测试到的散射红外线的量就变少,通过该接收端红外线的量计算出消光系数,再通过消光系数的柯西米德定律算出能见度的测试值。技术特点镜头污染监测主动防蜘蛛结网防腐蚀设计外壳防冰雪覆盖的向下倾斜结构支持数字和模拟接口并行输出应用范围道路气象监测水文气象监测海上钻井平台大雾探测和报警系统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机场气象系统港口安全
    留言咨询
  • CS120红外前射式能见度传感器采用久经考验的红外前散射技术,以验证过的42度散射角来测量10米到30000米范围内的大雾及雨雪天气气象能见度距离(MOR)。它可以单独使用或与自动气象站结合使用,其高性价比对于道路、航海、航空、风能开发领域领域的应用,都是最理想的选择。  相比大多数此类传感器,CS120的设计保证其能见度测量有一个比较干净的测量空间,因为其正面朝上的检测头和机身可减少测量空间内气流的扰动。  高速采样技术提高了在混合复杂天气和有间断性返回信号(如降雨及冰雹)情况下的测量精度。而市场上的许多同类产品在这方面有问题。  一体式的低功率加热器防止结露,高功率加热器防止结冰。两种加热器都是自动控制,操作简单,适合各种天气状况。传感器非常省电,正常工作包括防结露加热时,功耗仅相当于3W,而且功耗还可以通过减少采样速率和手动控制加热器进一步降低。特点:  ◆ 高性能的传感器,性价比高  ◆ 420散射角,实现高精度的气象能见度测量  ◆ 一体式加热罩避免结露结冰,适合全天候应用  ◆ 可选28678校准设备,实现简便的现场校准  ◆ 低功耗 – 适合偏远地区使用  ◆ 自动故障或镜头污物检测  ◆ 传感器设计可避免测量区域的气流扰动主要技术参数:工作参数  能见度测量距离: 10-32 km  精度:±10%,(0~10000m);±20%(10000~20000m)  工作温度: -25~60°C  工作湿度: 0~100%  风速: 可达60 m/s  密封: IP66光学参数  发射光频率: 850 nm  镜头污染回路: 以秒为间隔检测发射光源和探测镜头以检查污染及堵塞;传感器自动对低到中等污染进行补偿调节。  发射光源稳定度控制:确保温度变化和传感器老化情况下的稳定工作。以1秒为间隔进行校正。电子参数  供电: 8~ 30V DC  罩加热供电: 24 VDC 或AC  加热功率: 2 x 30 W, 总共 60 W  防结露加热: 2 x 0.6 W, 总共 1.4 W  总单位功耗: 3 W(连续采样并加热情况下)通讯  串口通讯: RS232 或者 RS485  串口数据速率: 1200 到 115,200 bps (默认38,400 bps)  报警输出: 2 x 0 ~5 V, 最大32 mA机械参数  重量: 约3 kg   尺寸:447 x 640 x 246 mm  安装: 安装于直径32~52.5mm的立杆
    留言咨询

风能见度传感器相关的资讯

  • 能见度检测设备-一款交通大气中皆可使用的能见度传感器
    能见度检测设备-一款交通大气中皆可使用的能见度传感器#2022已更新【品牌型号:天合环境TH-N50】短时强降雨会造成多种安全隐患,特别是会大大降低能见度,造成交通问题。强降雨前会使得路面湿润,导致汽车的轮胎与地面的摩擦减小,尤其是冰雪天,加剧交通隐患。【设备名称】:大气能见度测量仪【能见度定义】:大气能见度定义为具有正常视力的人在当时的天气条件下还能够看清楚目标轮廓的最大地面水平距离。【功能介绍】:大气能见度测量仪发射端通过红外led光源发射红外光,红外光源透过一定体积的空气,由空气中的气体分子,气溶胶粒子、雾滴等引起红外光源散射,能见度测量仪接收端通过接收红外光源散射光的强度来确定能见距离,同时仪器可对能见度连续测量输出。【检测原理】:35°前向散射原理,测量更准确。【整体外观】:整体环抱式一体化设计使内部电缆的布局更趋合理。【测量元件】:光学部件镜头,红外led光源。【硬件防护设计】:①、采用了光学部件镜头朝下并带有防护罩,有效防止降水、飞沫或尘埃进入镜头,减少探头表面的污染,这种设计提供了精确的测量结果并减少了维护的需要。②、探头的防护罩为铝合金材料,表面涂有防腐蚀的玻璃纤维涂层。③、能见度仪的过电压和电磁保护装置能保证传感器的长时间安全运行。④、红外LED光源,增加滤光设计、抗光源干扰。⑤、低功耗,内部电路抗干扰设计。⑥、仪器的直流供电电路具有防反接和自恢复保险双重设计。【设备清单】:大气能见度测量仪1台+2个抱箍。【安装注意事项】:①、将能见度传感器安装到距离地面大约2米的地方。②、保证能见度下方不要有别的物体,干扰测试。③、理想安装场地应距大型建筑物或其它会产生热量及妨碍降雨的设施至少100米,而且也要避免树荫的影响。④、场地应无干扰光学测量的障碍物、反射面和明显的污染源。⑤、选择合适地点安装设备,设备提供安装抱箍,利用抱箍将设备安装到75mm立杆上,为避免光源干扰,发射端务必在南侧。【供电方式】:10-30vdc宽压供电。【测量范围】:默认0-500000m。【测量误差】:≤1KM±2%;±10%1KM。【分辨率】:1m【更新间隔】:20s【平均无.故障时间】:(MTBF)大于18000小时【工作环境温度】:-40~60℃【工作相对湿度】:不大于95%(30℃)【重量】:小于10kg【功耗】:0.5w【红外光波长】:870nm【信号输出方式】:RS485,标准modbus-rtu协议【可测能见度数据种类】:①、实时能见度数值②、能见度10min平均值③、能见度1min平均值【光学镜头洁净等级】:可实时读取红外光发射端、接收端的镜头洁净度,清洁度等级1-5,5代表清洁度最高,当清洁度小于3时需要现场清理光学镜头。【能见度常识】:1.能见度20-30公里能见度极.好视野清晰2.能见度15-25公里能见度好视野较清晰3.能见度10-20公里能见度一般4.能见度5-15公里能见度较差视野不清晰5.能见度1-10公里轻雾能见度差视野不清晰6.能见度0.3-1公里大雾能见度很差7.能见度小于0.3公里重雾能见度极差8.能见度小于0.1公里浓雾能见度极差
  • 赛克玛在环保部2016年度“国家环境空气背景站监测技术培训班”做黑碳仪及能见度传感器专题报告
    由环境保护部环境监测司、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组织的2016年度“国家环境空气背景站监测技术培训班”培训活动于7月5日在环境保护部北京会议培训基地拉开帷幕。 来自环保部各地方背景监测站的40余名代表前来参会。培训活动以“做好国家环境空气背景站及农村站运行维护工作,提高国家环境空气监测技术水平”为宗旨,代表们紧紧围绕该宗旨,与大家分享背景站监测技术及数据分析实践经验,并就议题进行深刻讨论。理论讲解 会间,来自湖北省环境监测中心的田站长就黑碳在背景站监测中对于源解析的意义及背景站黑碳监测的必要性与大家进行了分享和交流。北京赛克玛环保仪器有限公司作为环保部15个国家背景站黑碳仪及能见度传感器的供应商,就黑碳仪和能见度传感器在背景站的应用情况进行“黑碳仪及能见度传感器的日常维护及常见故障分析”专题报告,我公司工程师针对黑碳仪及能见度传感器的维护、常见故障排查及解决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并现场演示仪器设备的基本操作、常见故障的解决和数据的初步应用,受到参会代表的一致肯定与好评。现场演示[黑碳仪相关介绍] 黑碳作为生物质、化石燃料等含碳物质的不完全燃烧的产物,对光有强烈的吸收作用。黑碳的辐射强迫作用已经被世界公认,黑碳对环境及气候的研究已经成为国内外科研的热点。目前全球各国多有开展对黑碳进行长期监测的项目和计划,用以掌握黑碳的各地区背景值和时空变化规律及特征。黑碳在中国国家背景站、区域站、城市站点的观测十分重要,可为评估中国各地黑碳的基准值、排放量、传输、演变等提供长时序、高分辨率的数据。 北京大学环境学院胡敏教授课题组于2016年4月份在PNAS上发表的文章,识别出了黑碳在大气中发生性质演变的两个阶段,揭示了这两个阶段黑碳吸光能力的变化特征,美国著名大气化学家、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Veerabhadran Ramanathan高度评价此成果“弥合了对黑碳气候效应观测和模型模拟研究之间的2-3倍的鸿沟”“使科学界对黑碳气候效应的认识更加趋于一致”。另外,赵玉成、曹军骥等分别利用黑碳仪在青海瓦里关、青藏高原东南部进行长时间序列观测,分别就其年际变化以及对全球季风气候变化的影响进行深入讨论分析。2000 年以来瓦里关本底站黑碳浓度年际变化[赵玉成, 等. 瓦里关全球大气本底监测事实. 青海环境. 1999-2011]1955 年以来青藏高原东南部冰芯黑碳在非季风季节、季风季节及年平均的含量变化[曹军骥, 等. 黑碳在全球气候及环境系统中的作用及其在相关研究中的意义,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2011] 北京赛克玛环保仪器有限公司目前已被美国Magee Scientific授权在国内生产AethalometerTM黑碳仪,该黑碳仪可实现黑碳浓度的实时监测,并根据七波段监测数据,进行源解析工作,为相关部门掌握黑碳的污染情况、来源分析及制定相关的减排措施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持。 目前在国内近300余台黑碳仪已经被气象、海洋、疾控、环保监测部门及高校与科研单位广泛应用于大气气溶胶黑碳监测、大气辐射传输的监测、气溶胶粒径分布监测、紫外吸收的芳香族化合物监测、含碳物质的燃烧排放监测、汽车尾气排放监测及疾病的传播与控制等领域,并取得丰硕的科研成果。黑碳仪国内应用情况 我公司已与美国Magee Scientific公司联合建成国内唯一的黑碳溯源标准实验室,整个标准溯源系统可追溯到NIST标准,用户可将黑碳仪定期返回我公司进行仪器溯源,以保证监测数据的可追溯性,该系统可为黑碳数据的质量控制提供保障,填补国内在黑碳标准溯源领域的空白。黑碳仪溯源标准实验室[能见度传感器相关介绍] Belfort仪器公司是设计和生产先进环境测量仪器的领先者。上世纪90年代Belfort致力于研究自动地表天气观察系统。当美国气象中心提出要将例行地表气象观察自动化的时候,Belfort参与了这个挑战,并且在设计和认证功能强大的自动地表观察系统的三个传感器过程中独占鳌头。Belfort公司生产的能见度传感器在中国已广泛应用于气象、交通、环保监测等领域,国内应用现已超过700台,并在众多国家重大项目中出色完成能见度状况观测任务。能见度传感器国内应用情况 广东省自2003年以来,开始利用Belfort能见度传感器建设覆盖全省范围的能见度观测网络,目前已有超过300台用于全省灰霾天气状况观测,及气象条件观测。Belfort能见度传感器优良的品质及可靠的数据在广东省气象、天气状况预报及分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能见度传感器在中国
  • “大气能见度测量关键技术与仪器产业化”获气象科学技术进步成果奖一等奖
    近日,中科院合肥物质研究院、安徽省大气探测技术保障中心及安徽蓝盾光电子共同承担的“大气能见度测量关键技术与仪器产业化”项目获得气象科学技术成果奖一等奖。安徽蓝盾光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内领先的气象探测装备供应商,先后开发了大气能见度仪、大气气溶胶监测仪、云高仪、天气现象仪等,其中能见度仪用于安徽省高速公路能见度观测网络建设。2014年独家中标中国气象局全国大气气溶胶监测网络建设。公司研发的交通气象观测系统含DNQ2型前向散射能见度仪、风速风向传感器、路面传感器、温湿度传感器、雨量筒、供电单元、通讯单元、防雷接地单元等。对于自然环境恶劣、地质条件复杂的路段可以有效的预警雨、雪、雾等恶劣天气现象,确保道路安全畅通。目前,该系列仪器已经在气象部门累积销售500余套,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多年的研究基础使公司在环境、气象领域的产品开发、技术应用上都处于国内先进水平。通过多次的大型外场试验的锻炼,培养出一支以中青年技术骨干为主的高效科研队伍,有能力承担恶劣环境下云能天空间立体气象观测仪的研制开发、外场试验、数据处理分析等复杂综合任务。

风能见度传感器相关的方案

风能见度传感器相关的资料

风能见度传感器相关的试剂

风能见度传感器相关的论坛

  • 我国首家能见度计量检测实验室通过论证

    [color=#595959] 近日,国家气象计量站能见度计量检测实验室(上海)(以下简称实验室)通过来自计量、铁路、民航和气象等相关领域专家的论证,成为国内首家能见度检测与标校业务实验室。气象部门将依托该实验室建立前向散射能见度仪计量保障业务,实现能见度观测质量管理,提高能见度监测准确性。[/color][color=#595959] 据中国气象局上海物资管理处负责人介绍,能见度作为雾-霾天气判断的主要气象要素,在环境、交通等专业气象服务中极为重要。随着地面气象观测自动化推进,前向散射能见度仪正式投入业务使用,这对仪器质量检测和标校提出迫切需求。2014年,上海物管处开始探索建设我国首家能见度计量检测实验室,历经两年建设和3年试运行,已具备开展能见度计量检测业务的能力。[/color][color=#595959] 经过现场查验,专家组对实验室建设和运行报告、计量标准技术报告和检测能力评估报告等进行评估论证,认为技术指标符合中国气象局《能见度计量业务管理暂行规定》及相关测试方法要求,其运行管理制度、机构设置和资源保障等符合《法定计量检定机构考核规范》及相关要求。[/color][color=#595959] 中国气象局综合观测司装备处负责人表示,此次论证标志着气象部门在建立前向散射能见度仪计量保障业务上迈出关键一步,对实现能见度观测质量管理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将对开展新型探测设备的计量业务起到示范作用。[/color]

  • 变电线路微气象传感器

    变电线路微气象传感器

    变电线路微气象传感器在建设山区送电线路时,对“微地形、微气象”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微地形、微气象地区,输变电线路气象参数会在小范围内发生改变,有时会对输变电线路造成严重响,产生导线覆冰、舞动、风偏等现象。轻者随着气候转好而恢复正常重者随着气候的恶劣变化面加剧,终造成输电线路发生舞动、倒塔、断线、反偏放电等故障。输变电线路设计的气象区覆冰,只能深入现场调查研究,充分考虑微地形对大风及覆冰增大的影响;必要时需针对每一小段,甚至每一档的具体情况采取变电线路微气象传感器相应的气象观测技术措施,以保证线路的安全运行。[img=变电线路微气象传感器,400,400]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22/10/202210080905291070_7212_4136176_3.jpg!w690x690.jpg[/img]变电线路微气象传感器是安装在电力铁塔上或周边的专业气象站,它可以通过交流电也可以通过太阳能供电系统独立供电,依靠以太网LAN口和GPRS无线网络等通讯方式将电力设备周边环境的湿度、温度、风向、风速、大气压、雨量、太阳光辐射、能见度等多种气象数据实时传回电力部门的气象监测平台,在复杂、恶劣天气,尤其是冰冻、台风天气日益增多的今天,有助于协助电力部门及时准确判断局部区域的气象状况。变电线路微气象传感器不仅能够提供各种气象参数、能见度、云层高度、空气清新度、粉尘颗粒物、噪声和各种环境气象参数的实时数据,也能够提供在线数据监测和丰富的历史数据分析,是功能全面的变电线路微气象传感器。[img=变电线路微气象传感器,400,400]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22/10/202210080906277956_1420_4136176_3.jpg!w690x690.jpg[/img]

  • 【分享】能见度仪器重大创新:首次实现拍摄功能

    【分享】能见度仪器重大创新:首次实现拍摄功能

    [size=3][b] 能见度仪器重大创新:首次实现拍摄功能[/b][/size]见:[url=http://www.instrument.com.cn/show/news/20101021/049427.shtml][size=2][b]http://www.instrument.com.cn/show/news/20101021/049427.shtml[/b][/size][/url][size=2]能见度仪器只能为用户提供能见度数据,不能实现相应时间段的拍摄.经过赛克玛公司工程师不断努力,终于解决这一技术难题。现在Belfort能见度能同时为用户提供能见度数据和清晰的图片。这样能见度不再只是枯燥的数据,还能通过清晰的图片生动地显示当时环境能见度情况.[img]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0/10/201010221058_252940_1622024_3.jpg[/img][/size]

风能见度传感器相关的耗材

  • CS120能见度传感器
    CS120能见度传感器采用经过试验和检测的红外正向散射技术和42°散射角来预报气象(雾和雪)从10 to 30,000 m的观测范围(MOR)。规格高档、价格有竞争力,非常适合独立应用或者在道路、海事、机场以及风能环境中与自动气象站连用。 特点:传感器性能优越,价格适宜;结合自动露点和罩加热器,支持全天候观测;简单现场校准(配合可选校准套件);低功耗(适合野外应用);自动工作状态检查(如故障或视窗污染);传感器设计最大化的减少了气流干扰。 技术原理:与其他同样功能的传感器相比,CS120设计使得能见度可在一个相对清洁的空间被测量,基于其测量头和主体的位置,最大化的减少了来自气流的干扰。CS120能持续高速采样,进而能改善在复杂天气如雨水冰雹天中的测量精度,同时,在更稳定的气候条件比如雾天中提供可靠的读数,高速采样的特点还可使得传感器能更好对突发气候条件做出反应。CS120有多种设计来保持光学器件的清洁。方位朝下能最大化减少污垢和雪的堆积。低功率加热器用于阻止结露,高功率加热器用于阻止结冰。传感器功耗小,在正常条件下包括露点加热器的使用只需3W,在降低采样频率和人工控制加热器时能更多的减少能耗。 规格:最大预报能见度:32 km (~20 miles);精度:0 to 10,000 m: ±10% 10,000 to 20,000 m: ±20%工作温度:-25° to +60°C;环境湿度:0 to 100%;风速:高达60 m/s;防护等级:IP66;机械参数:重量:~3 kg(取决于安装系统);H*W*D:447 mm*640 mm* 246 mm;安装:不锈钢V-螺栓,安装杆,32 to 52.5 mm (1.25 to 2 in.)外部直径电源:电源电压:8 to 30 Vdc;罩加热器供电电压:24 Vdc or Vac;罩加热器功耗:2 x 30 W, 合计60 W; 结露加热器功耗:2 x 0.6 W, 合计1.4 W;总计单位功耗: 3 W(连续采样时,包括结露加热器)通讯:串行接口:RS-232 或 RS-485;数据传输速率:1200 to 115,200 bps (38,400 bps 系统默认率);报警输出:2 x 0 to 5 V输出,32 mA (最大)。光学:发射光频:850 nm;镜头防污系统:同时监测传感器和透镜的污染和堵塞情况,间隔1S;根据从低到中度视窗污染情况进行校准。光源稳定控制:通过温度和传感器时效变化保证稳定运行,校正间隔1s;备注:1:低压关闭系统能防止备用电池被损坏;2:通过减少采样频率和非远程控制加热器能降低耗能。 产地:美国
  • CS120能见度传感器
    CS120能见度传感器采用经过试验和检测的红外正向散射技术和42°散射角来预报气象(雾和雪)从10 to 30,000 m的观测范围(MOR)。规格高档、价格有竞争力,非常适合独立应用或者在道路、海事、机场以及风能环境中与自动气象站连用。 特点:传感器性能优越,价格适宜;结合自动露点和罩加热器,支持全天候观测;简单现场校准(配合可选校准套件);低功耗(适合野外应用);自动工作状态检查(如故障或视窗污染);传感器设计最大化的减少了气流干扰。 技术原理:与其他同样功能的传感器相比,CS120设计使得能见度可在一个相对清洁的空间被测量,基于其测量头和主体的位置,最大化的减少了来自气流的干扰。CS120能持续高速采样,进而能改善在复杂天气如雨水冰雹天中的测量精度,同时,在更稳定的气候条件比如雾天中提供可靠的读数,高速采样的特点还可使得传感器能更好对突发气候条件做出反应。CS120有多种设计来保持光学器件的清洁。方位朝下能最大化减少污垢和雪的堆积。低功率加热器用于阻止结露,高功率加热器用于阻止结冰。传感器功耗小,在正常条件下包括露点加热器的使用只需3W,在降低采样频率和人工控制加热器时能更多的减少能耗。 规格:最大预报能见度:32 km (~20 miles);精度:0 to 10,000 m: ±10% 10,000 to 20,000 m: ±20%工作温度:-25° to +60°C;环境湿度:0 to 100%;风速:高达60 m/s;防护等级:IP66;机械参数:重量:~3 kg(取决于安装系统);H*W*D:447 mm*640 mm* 246 mm;安装:不锈钢V-螺栓,安装杆,32 to 52.5 mm (1.25 to 2 in.)外部直径电源:电源电压:8 to 30 Vdc;罩加热器供电电压:24 Vdc or Vac;罩加热器功耗:2 x 30 W, 合计60 W;结露加热器功耗:2 x 0.6 W, 合计1.4 W;总计单位功耗: 3 W(连续采样时,包括结露加热器)通讯:串行接口:RS-232 或 RS-485;数据传输速率:1200 to 115,200 bps (38,400 bps 系统默认率);报警输出:2 x 0 to 5 V输出,32 mA (最大)。光学:发射光频:850 nm;镜头防污系统:同时监测传感器和透镜的污染和堵塞情况,间隔1S;根据从低到中度视窗污染情况进行校准。光源稳定控制:通过温度和传感器时效变化保证稳定运行,校正间隔1s;备注:1:低压关闭系统能防止备用电池被损坏;2:通过减少采样频率和非远程控制加热器能降低耗能。 产地:美国
  • CS120能见度仪
    CS120能见度仪采用久经考验的红外前散射技术,以验证过的42度散射角来测量10米到30000米范围内的大雾及雨雪天气气象能见度距离(MOR)。它可以单独使用或与自动气象站结合使用,其高性价比对于道路、航海、航空、风能开发领域的应用,都是最理想的选择。高速采样技术提高了在混合复杂天气和有间断性返回信号(如降雨及冰雹)情况下的测量精度。而市场上的许多同类产品在这方面有问题。一体式的低功率加热器防止结露,高功率加热器防止结冰。两种加热器都是自动控制,操作简单,适合各种天气状况。传感器非常省电,正常工作包括防结露加热时,功耗仅相当于3W,而且功耗还可以通过减少采样速率和手动控制加热器进一步降低。 特点:高性能的传感器,性价比高420散射角,实现高精度的气象能见度测量一体式加热罩避免结露结冰,适合全天候应用可选28678校准设备,实现简便的现场校准低功耗 – 适合偏远地区使用自动故障或镜头污物检测传感器设计可避免测量区域的气流扰 技术参数CS120能见度技术参数测量距离12m~32 km精度±10%,(0~10000m);±20%(10000~20000m)工作环境-25~60°C;0~100%;风速:可达60 m/s防护等级IP66发射光频率850 nm镜头污染回路以秒为间隔检测发射光源和探测镜头以检查污染及堵塞;传感器自动对低到中等污染进行补偿调节。光源稳定度确保温度变化和传感器老化情况下的稳定工作。以1秒为间隔进行校正。供电8~ 30V DC罩加热供电24 VDC 或AC加热功率2 x 30 W,总共60 W防结露加热2 x 0.6 W,总共1.4 W串口通讯RS232 或者 RS485串口数据速率1200~115,200 bps (默认38,400 bps) 报警输出2 x 0~5 V,最大32 mA尺寸447 x 640 x 246 mm重量约3 kg 安装直径32~52.5mm的立杆 产地:美国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