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电池界面反应

仪器信息网锂电池界面反应专题为您整合锂电池界面反应相关的最新文章,在锂电池界面反应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锂电池界面反应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锂电池界面反应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锂电池界面反应话题讨论。
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锂电池界面反应相关的耗材

  • 锂电池专用除湿机
    锂电池专用除湿机 新闻资讯:锂电池,可以说是现在各行各业使用最为广泛的一种电池;但是,不管是在各个车间生产加工过程中,还是在仓库储存过程中,对其所在环境空气湿度的要求是非常高的!比如:某锂电池生产制造企业的一个涂布车间,面积在100平方米左右,层高3米,温度控制在≤35℃,对湿度要求比较高,需要控制在≤45%RH ;对于这样的湿度要求,该涂布车间环境的湿度经常都会处于超标的状态; 那么,这就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对湿度进行有效的控制;否则,会直接影响到车间的正常生产,以及产品的品质和安全!为此,该企业通过了解之后,选购了我公司为其提供的1台正岛ZD-8138C锂电池专用除湿机,使该涂布车间内的湿度始终能够控制在45%RH以下,从而确保车间的正常生产和安全,生产出来的锂电池产品品质也得到了有效保障! 正岛电器生产的ZD-8138C锂电池专用除湿机及ZD系列工业除湿机是利用冷冻干燥的原理,把潮湿空气吸入蒸发器降到露点温度以下,使空气中的气态水凝结成水珠分离,再通过冷冻压缩机冷凝热升温后排出干燥的空气,以此达到干燥除湿的目的。正岛ZD-8138C锂电池专用除湿机适用面积100-150平方米左右,除湿量为138公斤/天,广泛应用于医院以及生产车间,银行金库,档案资料,图书馆,精密仪器室,贵重物品仓库等场所。点击此处查看锂电池专用除湿机全部新闻图片备注:该系列产品可与环境试验设备以及环境监测仪器等温湿度相关仪器设备配套使用,也可作为其中的一个核心配件!欢迎您来电咨询锂电池专用除湿机的详细信息!工业用除湿机的种类有很多,不同品牌的工业用除湿机价格及应用范围也会有细微的差别,而我们将会为您提供优质的产品和全方位的售后服务。正岛ZD-8138C锂电池专用除湿机技术参数:型 号ZD-8138C控制方式湿度智能设定除 湿 量138升/天排水方式塑胶软管 连续排水适用面积100 ~ 150智能保护三分钟延时 压缩机启动电 源220V~50Hz活性碳滤网标 配运转噪音50dB自动检测有无故障 一目了然输入功率2000w适用温度5~38℃体积(宽深高)480X430X1100mm设备重量58 kg 环境温度对锂电池性能有何影响? 在所有的环境因素中,温度对电池的充放电性能影响最大,在电极/电解液界面上的电化学反应与环境温度有关,电极/电解液界面被视为电池的心脏。如果温度下降,电极的反应率也下降,假设电池电压保持恒定,放电电流降低,电池的功率输出也会下降。 如果温度上升则相反,即电池输出功率会上升,温度也影响电解液的传送速度温度上升则加快,传送温度下降,传送减慢,电池充放电性能也会受到影响。但温度太高,超过45,会破坏电池内的化学平衡,导致副反应 锂电池成品检验有四方面内容: 1) 外观:表面无变色氧化现象,无结块现象; 2) 物理性能、粒度分布、松装比符合企业标准; 3) 化学特性:合金粉的成份和杂质含量、合金的PCT曲线符合企业标准; 4) 电化学性能:合金的电化学容量、充放电特性、循环寿命、大电流脉冲放电特性和温度特性。产品内包装为尼龙复合塑料袋抽真空双层包装,整箱再充氮气塑料袋包装,外箱:纸箱。查看更多锂电池专用除湿机的详细信息尽在:正岛电器本站新闻记者核心提示:在锂电池的生产加工过程中,在100平方米左右的涂布车间内配置正岛ZD-8138C锂电池专用除湿机后,车间生产环境湿度就能够得到了稳定有效的控制,保证生产过程中不会受低温连阴雨、台风、暴雨洪涝、雷雨大风、寒潮等气候的影响,湿度始终能够为你控制在你所设定的范围之内。以上关于锂电池专用除湿机的全部新闻资讯是正岛电器为大家提供的!您可以在这里更详细地了解锂电池专用除湿机的相关新闻资讯信息:伴随电动汽车的发展,中国动力锂电池产业近几年发展较为迅猛,大有赶超日韩的雄心壮志。且随着近年来国家政策对新能源汽车的支持,动力锂电池产业将会更上一个台阶。近日,某研究机构就公布了2014年中国十大动力锂电池企业排名,从地理分布来看,这些生产厂家主要集中在广东、山东、江苏、浙江、天津等地。这10大动力锂电池企业实力如何? 1、天津力神电池股份有限公司 2、深圳市比克电池有限公司 3、深圳邦凯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4、哈尔滨光宇电源股份有限公司 5、浙江兴海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6、厦门宝龙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7、双一力(天津)新能源有限公司 9、潍坊威能环保电源有限公司 10、优科能源(漳州)有限公司
  • 专用锂电池
    MINIRAE3000专用锂电池(货号059-3051-000)MINIRAE3000专用锂电池(货号059-3051-000)MINIRAE3000专用锂电池(货号059-3051-000)MINIRAE3000专用锂电池(货号059-3051-000)MINIRAE3000专用锂电池(货号059-3051-000)
  • TUBALL® BATT锂电池改质剂
    TUBALL?BATT锂电池改质剂TUBALL?BATT添加剂是在锂电池正极材料的不同化学反应制备过程中,使用作为添加剂于电极材料中。锂电池使用TUBALL?BATT后,可大幅提高锂电池的循环寿命,以及增加电池的放电及充电效能。TUBALL?BATT的主要成分是OCSiAl生产的独特材料TUBALL?-全球 在能够大规模生产的单/双壁碳纳米管(SWCNT/ DWCNT)的公司,并且其价格能够应用于客户的大量生产。在TUBALL?BATT的制备中使用高质量SWCNT,因此能够提高锂离子电池的循环寿命,即使添加量仅0.01%(以干残余物的百分比)于电极材料中。当适度分散在电极团中,TUBALL?可强化电极内部,并在充电/放电循环中,改善其机械稳定性,进而防止裂缝的出现和在长时间使用过程中产生的电极“无效区"(dead zone)。TUBALL?是优异的导电性添加剂,可确保整个活性正极材料中电极接触的质量。与多壁碳纳米管、碳纳米纤维及其他类似的材料相比,TUBALL?BATT材料的使用不会导致在电极浆料的粘度显著改变,也不需重大改变既有的电池标准制程。 TUBALL BATT VS CARBON BLACK 包装规格:1000ml

锂电池界面反应相关的仪器

  • 该装置主要由反应系统、进料系统、在线PH控制系统、温控系统组成。反应系统可满足不同工艺的定制要求。进料系统与在线PH控制系统连锁进料,实现PH值的精准控制进料系统与在线PH控制系统连锁进料,实现PH值的精准控制。整个过程可实现无人值守,自动化控制,重复性高。所有的数据均可存储记录,并可形成历史趋势查看功能(三元前驱体共沉淀反应釜,全自动锂电池反应釜)用途:1.材料制备:用于锂离子电池正极、负极材料以及电解液等的制备。提供高温、高压的环境,促进反应物的混合和化学反应,使得材料具备优异的电化学性能。2.晶体生长:用于锂离子电池材料的晶体生长,调节反应的温度和压力,控制晶体生长过程中的条件并提供合适的环境,使得材料获得良好的结晶质量和晶体形态。3.电池装配:用于在手套箱内进行电池的组装和测试,在反应釜中组装电池,并进行电化学性能测试,评估电池的性能和循环寿命等。控制:1.温度控制:具备温度控制系统,提供稳定的高温环境。通过加热和冷却装置,可以精确控制反应釜中的温度,满足不同材料制备过程中的温度。2.压力控制:通过调节釜内气体或液体的压力来实现压力控制。在特定实验过程中,通过增加或降低压力,可以促进反应物的混合和化学反应,提高材料的性能。3.四电极设计:采用四电极设计,即正极、负极、参比电极和工作电极。反应釜中进行电化学测试和循环,评估电池材料的性能和稳定性。4.电化学测试:通过电化学电极对目标的正负极材料的腐蚀性进行测试锂电池反应釜装置操作方法:1.准备原材料:在使用反应釜之前,化学药品和溶剂配比。2.检查反应釜:确保所有连接部位紧密牢固。3.加入原料:按照反应配方,逐步向反应釜中加入各种化学物质,4.参数设定:设定好釜内所需的温度或压力。4.进行反应:启动反应釜,系统自动记录反应过程中的数据和变化情况。5.停止反应:当反应完成后,将反应产物转移到下一个步骤或容器中。6.清洗反应釜:在每次使用反应釜后,需要进行清洗和消毒,以保证下一次使用时不会受到污染影响。注意事项:锂电池反应釜是一种高压高温的设备,操作时需要遵循安全规范:穿戴静电服和手套、使用防爆工具等。需要对反应釜进行定期维护和检修,以确保其稳定可靠地运行。锂电池反应釜是制备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关键设备之一。通过精确的控制和优化操作,反应釜可以提高锂离子电池的性能和寿命。
    留言咨询
  • 产品介绍锂电池原位XRD测试池主要用于锂离子反应体系中电极材料的XRD光谱数据在线采集,可对锂电池电极材料化学反应过程中的相变情况进行实时的、在线的观察。详情请登录“合肥原位科技有限公司”网站。
    留言咨询
  • 三元锂电池光谱仪 400-860-5168转6124
    科迈斯三元电池分析仪,便携式三元锂电池光谱仪。科迈斯手持式三元锂电池光谱分析仪检测Ni镍、Co钴、Mn锰等元素及含量,快速区分材料类型(如622型、532型、111型锂电池),正极负极,锂电池,铅酸电池,磷酸铁锂动力电池,高倍率动力电池, 三元动力电池、软包电芯,18650锂电芯、聚合物动力电芯,铝壳电芯,平板电池,拆机良品电池电芯,电动车电池组等。K1000G手持式三元锂电池光谱仪 科迈斯便携式光谱仪技术规格1、环境要求:温度为-20~50℃,相对湿度10~90%(无冷凝),工作场地附近不能有强磁场、强振动源及高频设备。2、 防水、防尘、防扎、防摔 仪器具有很好的平衡性,在测试时能立于工作台上,无需手扶,一键式按钮设计,即使长时间操作也无疲劳感3、激发源:大功率微型直板电子X射线管,激发电压为35kV;无高压电缆、无射频噪声、更好的X射线屏蔽、更好的散热。 固定电压35kV,电流100uA(美国Moxtek),标配Ag靶,W靶、Rh靶可以选择订制。4、采用KMX技术,更高X射线计数率,仪器内壳喷涂导电银涂料与线路板电子屏蔽布,防止电磁干扰稳定元素分辨率设计。5、探测器:Si-pin探测器,可同时记录分析数据和光谱图;Moxtek Si-PIN探测器(6 mm2 能量分辨率170eV FWHM) 测试元素:合金模式:针对锂电池常规元素定制(钴、镍、锰、铜)矿石模式(钴、镍、锰、铜、LE剩余元素)6、运算方法:KMX-FP无标样测试法,专门针对锂电池回收行业做了数据库修正;7、点触或扣动扳机控制测试开始,测试过程无需长扣扳机。根据客户需求,也可以一直按着扳机测试样品。8、安全性:扳机锁功能,可设定锁定时间。开启时,点触和扳机都无法执行操作;9、电池:原装7.2V大容量可充电锂电池,不拔电池可直接在底部查看电量;标配2个锂电池10、薄膜窗口更换:不需借助工具,即可轻松更换窗口膜;11、操作系统:Window CE 6.0工业级仪器专用操作系统,安全、放心;12、数据显示:元素可根据测试需求,调整元素显示顺序或是否显示;13、数据存储:32GB嵌入存储,标配32G MicroSD卡,可存储150000组数据及其X-Ray谱图,可扩展存储容量;14、数据导出:一种是通过存储设备SD卡或U盘,直接将数据导出;一种是通过PC软件将数据导出;15、数据格式:pdf或Excel格式,包括元素含量、图谱、图像等,并有多种模板供选;仪器设计特点:1、散热性好:超过1/2的机体采用铝合金外壳设计,仪器顶部有的槽式散热装置,整个体系使散热非常有效,延长机器寿命, X射线分析仪工作更加更稳定,从而故障率极低2、操作简单:仪器设计理念为简单经济原则,硬件方面采用固定高压、免去内部复杂电机和滤光片、外置316校准片等简单设计;软件采用傻瓜式操作界面。真正让客户用最少的成本获得更多的收益。轻轻3次屏幕点击即可做到45秒开机测试、0.8秒出牌号与含量;3、人性化设计:质量轻(1.6kg) 体积小(220mm*150mm*220) 坚固耐用防摔手腕绳;仪器底部电池电量反馈灯;顶部与底部辐射警告闪烁灯;菱形纹路软胶手柄;仪器具有很好的平衡性,在测试时能立于工作台上,无需手扶,一键式按钮设计,即使长时间操作也无疲劳感;显示屏做到整机一体化设计,整机连体构造,PDA不可拆卸,可防尘,防雾,防水,故障低工业级高分辨率TFT触摸显示彩屏,带LED背光;像素240×3204、测试数据精准:仪器软件采用基本参数法,K-1688便携式光谱仪在分析合金前不需要预先知道合金种类,实现全自动分析标准库中有500多种标准牌号,能分析的合金高达万种,用户可自定义300种;不规则或小型样品的补偿性测试方法能检测很小或很少的样品,如直径为0.04mm的细丝也能立即辨认;可分析Ti,V,Cr,Mn,Fe,Co,Ni,Cu,Zn,Hf,Ta,W,Re,Pb,Bi,Zr,Nb,Mo,Pd,Ag,Cd,Sn,Sb等23元素 手持XRF光谱仪在三元锂电池检测的应用 近年来,三元锂电池市场快速增长,对正负极材料的需求也日益增加。三元材料只要包括NCM(镍钴锰酸锂)和NCA(镍钴铝酸锂)两种,NCM是目前主流的三元材料。大家都知道,锂电池使用不当会引发爆炸,为了避免这种安全事故,也为了确保锂电池的使用寿命,另外在废弃回收再利用方面,也可以避免环境污染。手持XRF光谱仪在三元锂电池的应用场景有哪些呢?电池正极材料鉴别  过去发生的诸多严重电池事故,多半是由于电池不达标引起的,手持XRF光谱仪对电池的正极材料进行元素以及元素含量的测定,确保电池达标合格。电池制造中的质量控制  对于电池制造厂家来说,材料、半成品和成品的质量是非常重要的。科迈斯推荐的手持XRF光谱仪可以帮助检测人员可以在无损的条件下,准确地检测每一个锂电池样品,让成品检测更为快捷、高效。废旧电池的回收与分拣 废旧电池中含有大量的锰、钴、镍等重金属元素,而且其电解液中也含有六氟磷酸锂等高毒性物质及挥发物,处置不当会对环境造成严重破坏。电池在回收前,需利用先进的检测设备,现场快速准确分析检测,不仅可以避免污染环境,同时也提升了电池的利用效率、创造新的利润空间,降低电池制作的成本。手持XRF光谱仪可以对大量废日电池进行现场检测和快速分类。数秒便可得出废旧电池的型号和成分含量,为购销双方在交易时作出迅速可靠的判断提供了必要的信息。
    留言咨询

锂电池界面反应相关的试剂

锂电池界面反应相关的方案

锂电池界面反应相关的论坛

  • 【资料】(锂离子)锂电池的认识

    锂电池是一类由锂金属或锂合金为负极材料、使用非水电解质溶液的电池。最早出现的锂电池来自于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使用以下反应:Li+MnO2=LiMnO2该反应为氧化还原反应,放电。由于锂金属的化学特性非常活泼,使得锂金属的加工、保存、使用,对环境要求非常高。所以,锂电池长期没有得到应用。现在锂电池已经成为了主流。目录锂电池原理简介 概述 锂电池发展进程 锂电池材料锂电池的特点 锂离子电池主要优点 锂原电池简介:锂电池的研究 锂离子电池的作用 锂离子电池发展史 锂离子电池发展前景 电池的基本性能 锂离子电池的特征 锂电池的保护电路 简易充电电路 单节锂电池的应用举例 锂电池的保存 如何为新电池充电 正常使用中应该何时开始充电 对锂电池充电的正确做法 使用锂电池注意防火“超级”锂电池 锂电池型号 锂锰电池常规型号 圆柱锂离子电池常见型号 方型锂离子电池关于乘飞机携带锂电池的规定 相关规定的条文 禁止托运的原因锂电池原理简介 概述 锂电池发展进程 锂电池材料锂电池的特点 锂离子电池主要优点 锂原电池简介:锂电池的研究锂离子电池的作用锂离子电池发展史锂离子电池发展前景电池的基本性能锂离子电池的特征锂电池的保护电路简易充电电路单节锂电池的应用举例锂电池的保存 如何为新电池充电 正常使用中应该何时开始充电 对锂电池充电的正确做法 使用锂电池注意防火“超级”锂电池锂电池原理简介[/size

  • 【资料】锂电池知多少

    【资料】锂电池知多少

    [img]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09/08/200908301013_168389_1610969_3.jpg[/img]锂电池[color=#DC143C]目录[/color]锂电池的概述 锂电池的特点 锂电池的结构 锂电池的应用 锂电池的研究 锂离子电池的作用 锂离子电池发展史 锂离子电池发展前景 锂电池的概述锂电池的特点锂电池的结构锂电池的应用锂电池的研究锂离子电池的作用锂离子电池发展史锂离子电池发展前景• 电池的基本性能• 锂离子电池的特征• 锂电池的保护电路• 简易充电电路• 单节锂电池的应用举例• 锂电池的保存• 注意事项• “超级”锂电池

  • 锂电池交流内阻测试解决方案

    锂电池的内阻是电池性能评估的重要指标之一,已广泛应用于电动汽车系统、储能系统、电子设备和新能源产业等多领域,所以对于锂电池性能参数的快速测试也有了大量需求。内阻影响着锂电池功率性能和放电效率,随着存储时间的增加,电池不断老化,其内阻不断增大。不同类型的锂电池内阻变化程度不同,其初始的内阻大小主要受电池的结构设计、原材料性能和制程工艺的影响。通过测试内阻,可以全面评估电池在高功率应用下的性能表现,是衡量功率性能和寿命的关键参数。因此,内阻的合理控制和优化是提高电池品质、性能和可靠性的重要手段,对锂电池内阻的持续关注和有效管理是不可忽视的重要议题。通过精准测试和控制锂电池内阻,可以更好地满足不同应用场景对电池性能和品质的要求,推动电池技术的不断创新与进步。[img=锂电池内阻测试.png]http://uphotos.eepw.com.cn/1693205920/pics/1712640743873053.png[/img][b]锂电池的内阻[/b]是指电池在工作时,电流通过电池内部时所遇到的电阻。内阻的大小直接影响电池的性能,包括放电效率、温升情况以及电池的寿命。锂电池内阻通常分为欧姆内阻和极化内阻两部分。其中欧姆内阻由电池的总电导率决定,极化内阻由锂离子在电极活性材料中的固相扩散系数决定。[b]欧姆内阻:[/b] 由电极材料、电解液、隔膜电阻以及各部分零件的接触电阻所构成。它是电流通过电池时产生的电阻。极化内阻: 是指电化学反应时由极化引起的电阻,包括电化学极化内阻和浓差极化内阻。两者共同影响电池内阻的变化。[b]解决方案分享[/b]锂电池内阻测量可采用[b]直流内阻测量方法(DCR)和交流内阻测量方法(ACR)两种[/b]。[b]直流内阻测量方法[/b]是测试设备让电池在短时间内(一般为2~3秒)强制通过一个很大的恒定直流电流(一般使用40A~80A的大电流),测量此时电池两端的电压,并按公式计算出当前的电池内阻。通过公式计算出电池的直流内阻。然而,这方法存在一些问题,如果长时间通过大电流电池内部的电极会发生极化现象,出现极化内阻,影响结果的可靠性。另一种[b]交流内阻测量方法[/b]是通过在电池正负极注入正弦波电流信号,同时通过另外两端在电池正负极检测得到正弦波电压信号,进而可以推导出电池的交流内阻。交流内阻测试通入的电流较小,一般为50mA,且测量时间短,一般发生在毫秒级。现如今交流内阻测量方法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并在实际应用中得到了较多的采用。但无论哪种方法,都存在一些很容易被我们忽视的问题,那就是测试仪器本身的元件误差和用于连接电池的测试线缆问题。一条短短的从仪器到电池的连接线本身也存在电阻(大约也是微欧级),还有电池与连接线的接触面也存在接触电阻,这些都将影响测试结果的准确性。[img=锂电池内阻测试方案图.png]http://uphotos.eepw.com.cn/1693205920/pics/1712640865761075.png[/img]由此可见在测量锂电池交流内阻时,采用高精度的测量仪器至关重要。SBT300电池测试仪是一款高精度、高分辨率的电池测试仪。采用交流四端子测试方法,可更精准地测试锂电池的内阻和电压。电阻最小分辨率可达0.1μΩ,电压最小分辨率可达10μV。内建比较器功能,可自动判断电池参数是否符合标准,以便统计合格率,适合各种电池的检测和分拣。仪器具有RS-232C/LAN通讯接口,支持SCPI通讯协议。为手机锂电池、动力电池、储能电池等各种应用场景提供精准测试支持。[b]主要优势[/b]1、比较器功能:电池测试仪SBT300中的电压和交流内阻测量分别具备独立的比较功能,能够同时进行Pass/Hi/IN/Lo的判断并在画面上显示,且可以向外部I/O口输出综合判断结果。2、模拟输出功能:电池测试仪SBT300可以进行交流内阻测量值的模拟输出,通过将模拟输出量连接到数据记录仪上,记录交流内阻值的变化,便于使用数据采集仪进行需要长期记录的测量和电池的评估等。3、统计功能:电池测试仪SBT300可以根据测量结果计算统计指标,绘制正态分布图,观察测量结果的正态分布情况。4、存储功能:电池测试仪SBT300内置2.8G存储空间,测量结果可以使用csv格式或者mat格式存储到仪器内存,并且提供USB接口,能够通过外接U盘导出数据,随时查看相应时间的测量结果。

锂电池界面反应相关的资料

锂电池界面反应相关的资讯

  • 锂电池界面电化学过程原位研究获进展
    pspan style="font-family: 微软雅黑, Microsoft YaHei "  由于化学电源的电化学性能与电极/电解质的界面过程密切相关,涉及电荷转移、离子输运、相的生成和转化等步骤,在纳米尺度上深入理解界面过程对于器件设计和材料优化具有重要意义。然而能源体系的运行环境非常复杂,涉及无水无氧环境、有机/离子液体电解质体系、多相界面、多电子反应过程等,因此,针对性发展复杂体系下电化学界面高分辨原位成像方法,从而实现电化学反应过程的实时追踪和原位分析,也是电分析化学的挑战和难点之一。br//span/ppbr/span style="font-family: 微软雅黑, Microsoft YaHei "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分子纳米结构与纳米技术院重点实验室文锐课题组致力于锂电池界面电化学过程的原位研究并取得系列进展。在前期工作中,他们利用氩气环境下的原位原子力显微镜(AFM),在以[BMP]sup+/sup[FSI]sup-/sup为代表的离子液体中,捕获纳米尺度上锂离子电池中高定向热解石墨(HOPG)表面固态电解质界面膜(SEI)的初始成核、逐步生长及成膜的系列演化过程,并揭示了不同离子液体中SEI膜的界面性质及与电池性能相关性。相关成果发表在 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 上。br/br/  进一步,研究人员开展了具有高理论能量密度(2600 Wh/kg)锂硫电池中界面电化学反应的系列研究。利用电化学 AFM 及谱学分析表征,实现了在锂硫充放电过程中还原产物硫化锂和过硫化锂在界面形貌演变及生长/溶解过程的原位监测(图1),并提出过硫化锂在循环过程中不可逆反应产生的界面聚集是导致电极钝化及电池性能衰减的原因之一。恒电流控制下的原位成像研究表明,电流密度大小影响界面形貌及沉积物种类,直观揭示了结构-性能关联性。相关成果发表在 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上。br/br/  近日,科研人员利用电化学 AFM 进一步探究了在高温条件下锂硫电池在LiFSI基电解液中的界面行为与反应机制(图2)。研究发现,在高温60℃时,阴极/电解质界面在放电过程中会原位形成一层由LiF纳米颗粒构成的功能性界面膜,并通过物理尺寸效应及化学吸附作用捕获电解液中的长链多硫化锂。此过程有利于抑制多硫化物穿梭效应及副反应的发生,并增强界面电化学反应的可逆性。该研究通过原位表征与分析为高温电化学行为在纳米尺度提供了直接的界面机理解释,也为锂硫电池的电解液设计及性能提升提供了思路和指导。相关成果发表在 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上。br/br/  研究工作得到了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和中科院的支持。/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1/insimg/0a9eee39-49a2-4c61-9964-34c61b6891a0.jpg" title="1.jpg"//ppspan style="font-family: 微软雅黑, Microsoft YaHei "strong图1.原位AFM电化学池示意图(左)及放电中锂硫界面反应过程的原位AFM图像(右)/strong/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1/insimg/f9c7499b-e1eb-4d46-8f9d-0cdc07b1cc1b.jpg" title="2.jpg" style="width: 500px height: 252px " width="500" vspace="0" hspace="0" height="252" border="0"//ppspan style="font-family: 微软雅黑, Microsoft YaHei "strong图2.高温60℃下锂硫电池中阴极/电解质界面过程示意图/strong/span/p
  • 锂电池安全性多尺度研究策略:实验与模拟方法
    作者:甘露雨 1,2 陈汝颂 1,2潘弘毅 1,2吴思远 1,2禹习谦 1,2 李泓 1,2第一作者:甘露雨(1996—),男,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锂离子电池安全性,E-mail:ganluyu@qq.com;通讯作者:禹习谦,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高比能锂电池关键材料、电池先进表征与失效分析,E-mail:xyu@iphy.ac.cn。单位: 1.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北京 100190;2. 中国科学院大学材料科学与光电技术学院, 北京 100049DOI:10.19799/j.cnki.2095-4239.2022.0047摘 要 作为新一代电化学储能体系,锂离子电池在消费电子产品、交通动力系统、电网储能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然而,在锂离子电池的商业化进程中,安全性事故时有发生,影响了锂离子电池的大规模应用。本文从电池安全性的三个研究尺度:材料、电芯、系统,综述了与之对应的重要研究方法,其中每个尺度均包括基于物理样品的实验方法和基于计算机数学模型的模拟方法。本文介绍了这些方法的基本原理,通过典型案例展示了这些方法在安全性研究中的适用场景和作用,并探讨了实验和模拟方法之间的联系,着重介绍了材料热分析、材料加热过程中结构分析、电芯加速度量热分析、电芯安全性数值模拟等方法。基于对多尺度研究策略的系统综述,认为安全性研究需要在各个尺度联合同步开展。最后,展望了下一代锂电池,如固态电池、锂金属电池等,可能面临的电池安全性问题。这些新体系的安全性研究仍处于早期,其材料和验证型电芯的安全性研究是当前阶段值得关注的重要课题。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安全性;实验方法;数值模拟;固态电池;锂金属电池锂离子电池的研究始于1972年Armand等提出的摇椅式电池概念,商业化始于1991年SONY公司推出的钴酸锂电池,经历超过三十年的迭代升级,已经成熟应用于消费电子产品、电动工具等小容量电池市场,并在电动汽车、储能、通信、国防、航空航天等需要大容量储能设备的领域中展现出了巨大的应用价值。然而,自锂离子电池诞生开始,安全性便一直是限制其使用场景的重要问题。早在1987年,加拿大公司Moli Energy基于金属锂负极和MoS2正极推出了第一款商业化的金属锂电池,该款电池在1989年春末发生了多起爆炸事件,直接导致了公司破产,也促使行业转向发展更稳定地使用插层化合物作为负极的锂离子电池。如图1所示,锂离子电池进入消费电子领域后,多次出现了因电池火灾隐患而开展的大规模召回计划,2016年韩国三星公司的Note7手机在全球发生多起火灾和爆炸事故,除了引起全球性的召回计划外,“锂电池安全性”再次成为广受关注的社会话题。在电动交通领域,动力电池的安全性事故伴随着新能源汽车销售量的提升逐渐增加,据统计,中国在2021年有报道的电动车火灾、燃烧事故超过200起,电动汽车安全性成为消费者和电动车企最关心的问题之一。在储能领域,韩国在2017—2021年期间发生了超过30起储能电站事故,2021年4月16日北京大红门储能电站爆炸事故除导致整个电站烧毁外还造成2名消防员牺牲、1名员工失踪。随着锂离子电池的应用场景日益扩大,其安全性在工业界和学术界均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研究。图1 锂离子电池近年引起的安全事故在锂电池发展的早期阶段,产业界和学术界更关注锂电池发生安全性事故的本质原因,基于长期的认识积累,锂电池发生安全事故的本质可以总结为:电池在过充、过热、撞击、短路等异常使用条件下温度异常升高,引发内部一系列化学反应,引起电池胀气、冒烟、安全阀打开,同时这些反应会大量释放热量使整个电池温度进一步升高,最终各个化学反应剧烈发生,电池温度不可控地迅速上升,引起燃烧或爆炸,导致严重的安全事故,这一过程也被称为电池的“热失控”。电池从异常升温到热失控过程中存在多个重要的化学反应,它们与温度的对应关系如图2所示。图2 锂离子电池热失控的诱发机制随着锂离子电池的广泛应用,关于锂离子电池安全性的研究逐渐深入,从早期简单的描述现象和定性预测,发展为在多个尺度、采用多种手段研究安全性机理,基于精准测量和数值化模型准确预测电池安全性表现,最终提出应用化解决方案的综合性研究策略。如图3所示,目前对于电池安全性的研究一般从理解锂离子电池电芯的热行为出发,包括利用各类滥用条件测试确定电池的安全使用极限和失效表现,利用绝热量热等手段具体分析电池的热失控行为和特征温度,以及利用热失控数值模拟方法模拟电池的热失控表现;在认识电芯热行为的基础上,需要深入材料本质,利用热分析、物质结构和化学成分分析、理论计算等方法理解电芯发生热失控在材料层面的反应机制,从而为设计制造高安全性的电池提供基础理论的指导;此外,电芯作为电池系统的基础,其热失控行为的精准测量和准确模拟也为在系统层面设计更高安全性的电池系统和管理预警方案提供了理论指导。本文从材料热稳定性、电芯热安全性和大型电池系统热安全性三个尺度介绍安全性研究策略,着重介绍几种实验和模拟方法。基于商用体系锂离子电池的研究策略和成果,进一步探讨了这些方法对于产学研各界研发下一代锂电池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图3 锂离子电池安全性研究策略1 材料热稳定性研究锂离子电池发生热失控的根本原因是电池中的材料在特定条件下不稳定,从而发生不可控的放热反应。目前商业化使用的电池材料中,与安全性关系最密切的主要是充电态(脱锂态)过渡金属氧化物正极、充电态(嵌锂态)石墨负极、碳酸酯类电解液和隔膜,其中前三者在高温下均不稳定且会发生相互作用,在短时间内释放大量的热量,而现行常用的聚合物隔膜则会在140~150 ℃熔融皱缩,导致电池中的正负极直接接触,以内短路的形式快速放热。研究人员自20世纪末开始进行了大量材料热稳定性的研究工作,发展了以热分析认识材料热行为,结合形貌、结构、元素成分和价态表征综合研究内在机理的研究方法。近年来计算材料学的发展也为从原子尺度模拟预测材料的稳定性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手段。1.1 热分析方法热分析是最直接和直观认识材料热行为的方法,指在一定程序控温(和一定气氛)下,测量物质的某种物理性质与温度或时间关系的一类技术。对于电池材料来说,一般关注其质量、成分、吸放热行为随温度的变化关系。质量与温度的关系可通过热重分析获得,吸放热与温度的关系可通过差示扫描量热法获得,TG和DSC可以设计在同一台仪器中同步测试,该种方法又被称为同步热分析。TG、DSC、STA等仪器通常采用线性升温程序,通过热天平、热流传感器等记录样品的质量、吸放热变化,由于发展时间较早,测试技术和设备工程化水平较为成熟,已成为认识材料稳定性最重要的测试手段之一。基于热分析结果可以确定材料发生相变、分解或化学反应的起始温度、反应量和放热量,但在锂离子电池中,往往更关心充电态材料在电解液环境下的稳定性和反应热。良好的热稳定性是电池材料进入应用的必要条件,而产热量和产热速度则影响电池热失控的剧烈程度。用于常规热分析样品的坩埚一般为敞口氧化铝材质或开孔的铝金属材质,为了研究材料在易挥发电解液中的热表现,需要使用自制或设备厂商专门提供的密封容器。Maleki等通过STA系统研究了钴酸锂/石墨圆柱电池中各种材料的热分解行为,由于电解液采用高沸点的EC溶剂,所以仅在敞口容器中便可以测试,研究发现全电池截止电压4.15 V时,脱锂态钴酸锂在178 ℃发生分解,产生的氧气和电解液反应释放大量热量,释放的能量达到407 J/g,嵌锂态负极的SEI会优先分解,温度在125 ℃之前,之后会出现持续的放热反应,释放能量为697 J/g,而当负极发生析锂后释放能量会上升到827 J/g,这一结论有力支持了近年来析锂电池安全性下降的报道。Yamada等利用DSC确认了充电态磷酸铁锂(LiFePO4)的稳定性很好,与电解液的反应温度大于250 ℃,放热量仅为147 J/g,显著低于层状氧化物材料。Noh等利用密封容器系统研究了不同Ni含量的三元正极材料Li(NixCoyMnz)O2,比较热分析结果发现脱锂态三元材料的热稳定性与Ni含量呈现负相关性,且在x0.6之后加速下降。材料经过改性后,其稳定性需要通过热分析进行确认,研究人员基于DSC发现核壳浓度、包覆等方法均能不同程度地提高正极材料的热稳定性。需要注意的是,热分析的数据质量与实验条件、样品制备方法密切相关,目前并没有严格一致的测试规范,文献中不同单位之间的测试结果横向对比性很差,很多电池材料的热稳定性尚缺乏准确定量的结论。除了DSC、TG外,还有一类特殊的热分析方法是利用加速度量热仪研究反应的起始温度。与常规热分析采用线性升温不同,ARC使用的升温程序是加热-等待-检索模式,即步进式地在每个温度点保持恒温,如果检索程序发现样品的升温速率超过0.02 K/min,则通过同步样品的升温速率保持样品处于绝热状态,从而跟踪样品的自加热升温过程,否则开始加热至下一个温度点进行恒温、检索。不难发现,ARC获取的是样品近似热力学上的失稳温度,由于检测精度高,获得的失稳温度往往比DSC、TG等方法获得的低很多。Dahn课题组基于ARC测试了大量材料-电解液体系的反应起始温度,基本均低于DSC数据中的放热主峰。事实上,Wang等在低升温速率的DSC测试中也发现充电态材料与电解液的放热起始点远早于剧烈的放热峰。这些信息表明材料失稳到完全失控的过程并不是突变式的,整个体系动态演变的过程仍然缺乏深入的研究认识。图4 (a) DSC基本原理;(b) 脱锂态正极-电解液的DSC测试结果1.2 物相分析技术电池材料在升温过程中发生相变和化学反应,其形貌、结构、成分和元素价态都有可能发生变化,这些变化需要基于对应的方法进行表征分析,如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材料热分解前后的形貌变化,利用X射线衍射和光谱学研究材料结构和元素价态演变。由于材料热分解和热反应存在显著的动力学效应,在加热过程中原位测试可以最大程度地还原物相变化的真实过程。目前较为成熟的原位表征技术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与热分析仪器串联使用的质谱、红外光谱等,可以实时监测物质分解产生的气体类型,判断材料加热过程中化学组成的变化;另一类是原位X射线衍射技术,通过特制的样品台,可以在升温过程中实时、原位测定材料的结构变化,目前全球多数同步辐射光源和一些实验室级的X射线衍射仪上都可以实现原位变温XRD测试。Nam等利用变温XRD发现脱锂态LiNi1/3Co1/3Mn1/3O2结构在350 ℃向尖晶石转变,而加入电解液后该转变温度会下降至304 ℃。Yoon等在LiNi0.8Co0.2O2中发现了类似的规律,并发现MgO包覆可以改善脱锂态正极在电解液中的相变。图5展示了变温XRD和MS的联用技术,系统研究了不同Ni含量的脱锂态NCM三元正极在升温过程中的结构和成分变化,研究发现三元正极失稳释放氧气的过程与结构在高温下转化为尖晶石相的行为直接对应,且这一过程的起始温度随镍含量的上升显著下降,NCM523的起始相变温度约为240 ℃,NCM811则小于150 ℃,从体相结构的本征变化解释了高镍正极在电池应用中热安全性差的原因。以上工作都是基于同步辐射光源实现的,由于同步辐射提供的光源质量高、扫谱速度快,更适用于研究与时间相关的动力学问题。除此之外,近年来基于X射线谱学以及拉曼光谱实现同步表征的方法均有所发展。结合通过热分析手段观察得到的材料热行为信息,并对升温过程中材料物相变化的研究,可以更深刻地理解材料演变以及电池体系热失稳的动力学过程,为材料的安全性改良提供理论指导。图5 基于原位XRD和质谱对镍钴锰酸锂结构稳定性的研究1.3 计算材料学基于材料原子结构计算预测材料的全部性质是计算材料学家的终极追求。材料的热力学稳定性可以基于密度泛函理论计算。DFT中判断材料稳定性的依据是反应前后的能量差ΔE是否小于0,如果ΔE小于0,反应能发生,则反应物不稳定,反之同理。Ceder等在1998年就计算了LiCoO2脱锂过程结构相变的过程,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吻合良好。然而目前大多数热力学计算不考虑温度效应,且热力学只能作为反应进行方向的判据,无法预测反应速率等动力学问题,考虑温度和动力学计算则需要使用成本较高的分子动力学、蒙特卡洛或者过渡态搜索方法。相对于材料本身的稳定性,计算材料学对于计算预测两种材料间的界面稳定性存在一定优势。Ceder等计算了不同正极和固态电解质之间的稳定性,为选取界面包覆的材料提供理论指导。Cheng等利用AIMD模拟Li6PS5Cl|Li界面,发现界面副反应会持续发生,材料界面之间的副反应是自发发生的,与通常认为的界面钝化效应有所差异。此外,正极材料中的相变析氧、过渡金属迁移等问题的计算模拟也都处于初期开发阶段,仍需持续探索。总的来说,目前阶段材料层级的理论模拟技术与实验技术的差距仍然较远,需要研究人员的持续努力。2 电芯热安全性研究电芯指电池单体,是将化学能与电能进行相互转换的基本单元装置,通常包括电极、隔膜、电解质、外壳和端子。电芯的热安全性特征是电池工业界最关注的内容之一,它是电池材料热稳定性的集中表现,也是制定规模化电池系统安全预警和防护策略的基础。由于电芯内部具有一定的结构,其安全性会呈现一些在纯材料研究中不被讨论的特点,使得电芯安全性具有更广泛的外延和认识角度。工业上一般通过滥用实验来研究和验证电芯产品的安全性,近年来基于扩展体积加速度量热仪(又称EV-ARC)的安全性测试方法有较快发展,此外电芯安全性模拟方法也从早期的定性分析发展到可以准确仿真预测热失控进展的水平。2.1 滥用测试国际电工委员会(IEC)、保险商实验室(UL)和日本蓄电池协会(JSBA)最初定义了消费电子产品电芯的滥用测试,模拟电芯工作可能遇到的极端条件,通常分为热滥用、电滥用和机械滥用。常见的热滥用为热箱实验,电滥用包括过充电和外部短路实验,机械滥用包括针刺、挤压、冲击和振动等。企业和行业标准一般将电池对滥用测试的响应描述为无变化、泄漏、燃烧、爆炸等,也可基于附加的传感器和检测系统记录温度、气体、电压对滥用的响应。电芯通过滥用测试的标准是不燃烧、不爆炸。锂电池应用早期研究人员大量研究了电池对各类滥用测试的响应与使用条件、材料体系、充电电量等的影响,提出了各类滥用机制引发电池热失控的机理。滥用测试中最难通过的项目是针刺测试,近年来关于针刺测试的存废引起了较大争议,但提高电芯的针刺通过率仍是锂电池安全性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由于滥用测试针对的是商用成品电芯和贴近真实的使用条件,目前更多作为电池行业的安全测试标准而非研究手段。2.2 EV-ARC测试早期的ARC只适用于研究少量材料样品的热失控行为,Feng等发展了利用EV-ARC研究大体积电芯绝热热失控行为的方法,研究的方法原理和结论如图6所示,由于EV-ARC的加热腔更大,所以需要更精准的控温技术和更严格的校准方案。基于EV-ARC测试可以定量标定出电芯热失控的特征温度T1、T2和T3,分别对应电芯自放热起始温度、电芯热失控起始温度和电芯最高温度,为评价电芯安全性提供了更精确定量的评价指标,标准化的测试条件可以帮助建立统一可靠的电芯热失控行为数据库,分析了不同体系电芯的热失控机理。Feng等利用EV-ARC首次提出正负极之间的化学串扰会引起电芯在不发生大规模内短路的情况下热失控,说明脱锂正极释氧是现阶段影响电芯安全性的关键因素。Li等研究快充后的电芯发现快充析锂导致T1大幅下降,说明析锂同样是电芯安全监测中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以上这些问题都是在常规的滥用测试中难以定量验证的。图6 基于EV-ARC对电芯热失控的研究相比于普通的加热滥用实验,EV-ARC实验环境的温度由程序精确控制,获得的测试结果重复性更好、数据可解读性更高,近年来已成为评价和研究电芯安全性的重要手段。然而EV-ARC模拟的绝热热失控环境与真实的电池滥用工况仍有所差异,评价电芯的实际安全性仍需大量模拟真实严苛工况的测试手段。2.3 高速成像技术为了更直观地理解热失控过程中电池内部物质、结构的演化,研究人员发展了结合红外测温以及原位针刺等辅助功能的透射X射线显微方法如图7(a)~(c)所示。由于热失控往往是在极短的时间内发生剧烈的反应,同时伴随剧烈的物相、结构变化。这一特点给TXM表征方法提出了相当高的时间分辨率的要求。实验室X光源能够发射出的X射线光电子数量有限,采集一组TXM影像数据需要较长的时间。为了观察剧烈变化的热失控过程,Finegan等在欧洲同步辐射实验室(ESRF)使用同步辐射光源将TXM的曝光时间降低至44 μs,配合针内预埋的热电偶温度传感器,实现了对针刺发生时电池内部形貌与刺入点温度的同步监控。该团队利用这种手段研究了刺针纵向与径向刺入18650商业圆柱电池时电池内部热失控行为的差异。Yokoshima等采用实验室光源进行连续实时的透射X射线照相技术,也得到了软包电池在针刺过程中结构随时间变化的一组透射投影图。该方法以4 ms的时间分辨率较为清晰地观察到了针刺入软包电池后电池内部每一层材料的形变过程,以及针刺深度与热失控程度的对应关系。图7 基于X射线成像技术对电芯热失控的研究由于透射投影图只能反映某一方向上二维的信息,如果要对真实三维空间中物质的分布做精确地定量,需要借助计算机成像技术。如图7(d)所示,Finegan等利用同步辐射光源X射线高亮度的特征,在欧洲同步辐射装置(ESRF)的线站上搭建了一套集合原位红外加热、红外测温与高速CT的装置。使用红外加热,实现在线的18650电池升温,同时进行连续的X射线CT成像。连续扫描的TXM投影图能够反映极高时间分辨率的热失控电池内部情形。基于每500张TXM重构得到1个X射线CT结果能够达到2.5帧每秒,实现了一定时间分辨率的电池内部空间分布成像。通过CT结果能够清晰地看到热失控过程中各个阶段的电池材料变化,如电极活性物质层破损、铜集流体融化再团聚等。结合TXM技术获得的投影图和高速X射线CT结果,可以清晰认识热失控过程中电池内部不同位置各个材料的反应、产气、结构破坏等失效行为。另一方面,配合诸如针刺、红外加热、挤压、拉伸等原位实验,可以帮助研究与理解电池的各类宏观失效行为。2.4 电芯热失控数值模拟电芯安全测试的维度广、涉及的测试项目多,通过实验评价电芯安全性需要大量样品和时间成本。同时,产品级电芯的研发周期长、成本高,安全性评估往往处于电芯研发周期的后端。通过数值模拟方法预测电芯安全性测试表现可以大幅度降低实验成本,且在产品研发的前期便对体系的安全性做出判断,大大提高研发效率。电芯热失控数值模型的核心是准确描述电芯热失控过程中的化学反应及吸放热量,从而基于能量守恒模拟电池温度在不同条件下的动态变化。化学反应的吸放热一般通过Arrhenius公式描述 (1)式中,图片指反应的产热量;图片为反应物的质量;图片为反应单位质量的吸放热;α为反应的归一化反应量;图片为机理函数;图片为反应的指前因子;图片为反应活化能。通过热分析实验可以测定求解以上参数,这也是热分析动力学的基本问题。电芯升温过程中内部会发生多个反应,它们对电芯升温的贡献可以看作线性叠加,通过准确描述所有反应即能较为精准地预测电芯在不同条件下的温度变化行为 (2)上述方程中,图片为电芯密度;图片为等压比热容;图片、图片、图片为电芯中沿各个方向的热导率;图片为对所有化学反应的产热速率求和;图片为电池与环境换热所引起的能量变化。预测温度变化需要求解二阶含时偏微分方程,如果认为电池中的反应和空间无关,电芯温度均匀上升且电芯体系与外界无热交换,也可简化为一阶微分方程 (3)基于该理论,Hatchard等将电池中主要的化学反应总结为SEI分解、负极-电解液反应、正极-电解液反应、电解液分解反应,计算了方形和圆柱电芯在热箱中的热行为。Spotnitz等总结了早期文献中的反应动力学参数,并基于均一电芯模型系统预测了不同材料体系的电芯在各类滥用测试中的表现。通过理论模拟,可以仅基于少量小规模实验数据对实际电芯的安全性表现进行系统预测。Feng等、Ren等基于热分析动力学和非线性优化算法重新标定了电池中关键反应的动力学参数并进行了更准确的热失控模拟,他们的模型利用DSC测试获得的参数准确预测了电池在ARC中的热失控表现,可以进一步用于预测热箱、短路等条件下的安全性。需要指出的是,不同材料体系、配方和工艺的电芯中涉及的反应机制和动力学可能存在差异,如近年来电芯内短路、正极-电解液反应和正负极化学串扰三者是否均在热失控过程中主导发生的问题引起了广泛争论,安全性的数学模拟并非空中楼阁,而是建立在具体实验和对电池内部化学反应深刻理解的基础上。由于算力的限制,早期的安全性仿真工作大多不考虑温度空间分布或只计算一维分布,而空间分布在大容量电池和真实工况中是不可忽略的,Kim等、Guo等较早提出了描述热失控温度分布的三维电池模型。近年来数值计算方法的发展和商业计算软件的成熟大幅降低了安全性模拟仿真的难度,Feng等利用商业化的有限元计算软件Comsol Multiphysics建立了大容量三元方形锂离子电芯的热失控仿真模型,可以模拟电芯在短路状态下热失控过程和温度的分布,与实测有较好地拟合结果。除了电芯的热行为,电滥用和力学失效对安全性也存在一定的影响,目前,通过构建电-热耦合模型研究电池非等温电化学性能和短路热失效表现的方法目前已较成熟[59-60],而力学失效如碰撞、针刺等引起热失控的数值模型仍需要持续地开发。3 系统热安全性研究电池系统的安全性是目前锂电池应用面临的最直接问题,其研究重点是系统中热失控的扩展规律与抑制、预警措施。目前商品化电芯的热失控无法完全避免,在系统层面防止热失控扩展是可能的安全性解决方案。在系统层级开展实验研究的成本较高,但难以避免,在模拟仿真的辅助下可以提前预测优化系统设计,降低实验成本。3.1 热失控扩展和火灾危险性测试电池系统热扩展的实验研究成本和危险性较高,主要方法是通过加热、过充、针刺等方式诱发电芯单体的热失控,并利用接触式热电耦、红外测温等手段研究温度在系统中的分布和变化,这种方式只能获得局部多点的热失控信息。Wang团队在国内首次开发了全尺寸锂离子电池火灾危险性测试平台,用来测量大尺寸动力电池及电池组的燃烧特性,除了可以获得电池温度变化外,还可以获得电池组失控过程中的质量变化、火焰温度等信息,同时基于锥形火焰量热等技术可以测定大型电池系统宏观燃烧所释放的能量。与电芯EV-ARC等方法获得的信息不同,在真实环境下实验得到的电池系统燃烧行为往往更加复杂,包含多个加速失重和喷射火焰的阶段。通过以上测试可以在实用层面评价大型电池组的安全性和失控风险,为安全性改良、预警、消防和灾害处置提供重要信息。3.2 灾害气体研究和预警方案设计电池实际使用和安全失效的过程中,气体的成分与生成规律是重要的研究课题,与电池热失控早期预警、爆炸、火灾蔓延等表现密切相关。从材料本质上看,电池中的有机电解液在高温下气化、活性组分高温副反应均会释放气体,加热条件下产生的混合气体可以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等手段分析成分。目前这些气体检测技术已较为成熟,但在安全性研究过程中,气体的收集和定量仍需要特制的容器或取样器辅助实现。一般来说,电池热失效气体组分中除了惰性的CO2外还包括大量未完全反应的电解液溶剂、CO、H2和有机小分子,兼具可燃性和生物毒性,Ahmed等发现可燃气体的释放是加剧锂电池系统热失控扩散、诱发大规模火灾事故的重要原因。由于气体的扩散速度快,检测手段较成熟,气体监测有望成为电池系统安全预警的关键手段,Cui等利用同位素标记-质谱技术发现充电态电池在加热失控的早期负极的SEI分解会产生H2,促进电池的热失控。Jin等发展了一种通过小型MS监测H2实现模组过充热失控早期预警的手段,在8.8 kWh的磷酸铁锂-石墨电池包中进行了实验验证,发现可以在产生烟雾的10分钟之前发出安全预警。3.3 系统安全性模拟仿真相对于实验研究,模拟仿真消耗的实物资源少,在系统安全性研究中更具优势。系统热安全模拟一般建立在完备准确的电芯热失控数值模型的基础上,在由多个电芯单体构成的复杂电池系统中,每个单体内部温度均独立地遵循前文所述的电芯热失控模型,电芯之间交换热量通过热传导、对流和辐射形式进行,可以分别通过相应的公式进行描述,电芯热失控产热方程和传热方程共同构成了描述整个系统空间的温度场的数学模型。通过求解建立的数学模型,研究人员和工程师可以研究系统大小、空间布局、热管理模式等对电池系统稳定性、安全极限温度、热失控扩散表现等的影响。由于电池系统的结构往往较复杂,系统热安全模型往往需要在成熟的商业模拟仿真软件中进行,常用的软件平台有Comsol Multiphysics、ANSYS、Siemens Star-ccm+等。Feng等利用Comsol Multiphysics构建了由6个标准方形电芯组成的小型模组的热失控规律,研究了不同参数对热失控扩展的影响,提出了4 种抑制热失控扩展的方案,并对增加隔热层的方案进行了实验验证。Zhai等提出了18650锂离子电池模组热失控传播的多米诺预测模型,在Matlab中构建了较为简化的二维模型,预测模组中热失控传播的路径和概率,解释了模组中不同热失控初始位置对热失控传播行为的影响。目前学术界关于大型电池系统热安全性的研究仍然较少,作为一个工业界和学术界共同关心的问题,系统层级的安全性研究需要产学研的深入合作。4 下一代锂电池的安全性研究电池安全的预防、预警、预测依赖对从系统到电芯再到材料热失控构效关系的深刻理解。纵观近年来引起广泛关注的锂电池起火事件,大部分发生在新技术和新材料的初步应用阶段,如近几年多起采用高镍三元电池的电动汽车起火事件,而当大量事故引起广泛关注后,关于该电池体系的安全性研究才随之增多,电池安全研究于电池电化学性能研究的滞后性是电池安全研究中的一个鲜明特点。为了满足电动化浪潮带来的高安全、高能量密度要求,人们期望在锂离子电池中采用不可燃电解质或固态电解质,以彻底解决电池的安全性问题同时达到高能量密度。然而,电池安全性不仅与电池内部材料本身的热稳定性相关,还与材料之间的相互作用、电池内部的复杂环境息息相关。近期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Chen等的工作显示,即使是采用了具有高热稳定性的固态电解质,在与金属锂接触的情况下,高温依然会发生热失控,且金属锂会受到温度的驱动,向固态电解质内部生长,进一步降低热失控的临界温度。清华大学Hou等报道了采用不可燃新型电解液的电池,由于锂盐和嵌锂态负极的剧烈反应,电池在高温下依然会发生热失控。这些结果说明,单维度提升锂电池安全性的设想往往是片面的,新体系的引入很有可能导致电池热失控反应链条的重构,从而使原本的安全预防预警措施不再生效,也很可能是新型锂电池体系容易出现安全事故的深层次原因之一。综上所述,为了在发展高能量密度电池的同时保证电池的安全性,研究者们需要在优化电芯电化学性能的同时,尽快同步地开展前瞻性电池安全性验证和研究。只有清晰全面地认识电池热失效机制和各个维度安全性的影响因素,才能在应用阶段做好电池的有效安全预防。图8给出了电池领域新材料和新技术从基础研究到规模量产的技术成熟周期。可以看出,一个新型技术的大规模应用需要投入巨额的人力物力,花费数十年的时间,才能真正实现量产。然而,电池的安全性验证却往往在电池接近量产的阶段才展开,且往往以通过电池安全测试标准为目的,无法系统深入地了解电池在全生命周期、实际复杂工况下的安全行为和内在机理,为日后的安全事故埋下隐患。对于早期的电池体系,由于能量密度不高,安全性问题并不突出,而最新的锂离子电池电芯能量密度已经可以达到300 Wh/kg以上,产学界广泛关注的锂电池新技术和新体系能量密度更高。这些具有高能量密度特性的新技术和新体系面临着更为严峻的安全性挑战,因此,将电池的安全性研究和验证步骤尽可能提前,在基本确定电芯结构后尽可能早地开展电池安全测试与机理研究工作,才有望在真实量产阶段前期就做好准备,摸清其安全性特征与行为,设计好对应的防护、预警措施。图8 电池领域新技术的成熟周期与高能量密度新体系的安全性研究目前,下一代化学储能电池的材料体系尚未有定论,可能用于新一代锂离子电池的新材料包括富锂材料、无锂高容量正极材料、硅基负极材料、锂金属负极材料、固态电解质等,如果考虑使用锂金属负极,锂电池概念的外延还可进一步扩展。然而从学术报道来看,与新材料热行为和新体系实用安全性相关的内容却鲜有报道,目前对绝大部分新型锂电池体系的安全性认知尚处于未知或初期阶段。本文所综述的研究方法既可以用于研究现有商业化锂离子电池的安全性,也可以从材料层级提前理解新型锂电池材料体系的热稳定性,并基于模拟仿真方法预测其电芯和系统的安全性,这对选定下一代锂电池的技术路线,保障高能量密度锂电池新技术平稳落地,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 飞纳电镜点亮亚太电池展,带来锂电池材料高效检测方案
    8 月 16 日 - 18 日,2017 第二届亚太电池技术展览会在广州琶洲国际会展中心举行。飞纳电镜作为锂电材料形貌成份高效检测工具,盛装出席此次会议,现场展示了飞纳电镜高分辨率专业版 Phenom Pro 和飞纳电镜大样品室卓越版 Phenom XL,其中 Phenom XL 集成了背散射电子成像,二次电子成像与能谱分析等功能,两台台式扫描电镜吸引了众多参观者的目光。由于新能源汽车的高速增长,各锂电池企业纷纷扩产。相对以往单纯追求产能的突破外,行业内先行企业把目光投射到材料研发带来的电池产品性能提升上。锂电池主要由五部分构成,即正极材料、负极材料、电解液、隔膜和包装材料。其中,包装材料和石墨负极技术相对成熟,成本占比不高。锂离子电池的核心材料主要是正极材料、电解液和隔膜。其中,正极材料是锂电池最为关键的原材料,占锂电池成本的 30% 以上。材料的研发少不了一双“眼睛”,这双眼睛就是扫描电镜。扫描电镜可以对锂电池材料的正极材料,负极材料,隔膜,极片等进行微观的形貌检测及元素成份分析。飞纳台式扫描电镜使用独特的 CeB6 灯丝,提高了扫描电镜的分辨率,保证了图像质量。由于操作简单,维护方便,抽真空时间短,大大地提高检测效率,受到锂电池企业客户的青睐。设计精巧,完全防震,省去了客户为精密仪器安装环境要求高的担忧。即时在展会现场喧闹的环境中,飞纳电镜仍然能高效运行,30 秒成像,持续稳定地工作。锂电池正极材料由于中国大型锂电正极材料近十年迅速发展,产品质量大幅度提高,并具备较强的成本优势,近年来日韩锂电企业开始逐步从中国进口锂电正极材料,据悉目前中国锂电正极材料市场份额已占据全球一半左右,未来发展空间仍广阔。飞纳电镜拍摄的锂电池正极材料锂电池负极材料负极材料作为锂电池的四大关键材料之一,决定了锂电池充放电效率、循环寿命等性能。锂电池负极材料国内技术成熟,碳材料种类繁多,成本比重最低,在 5-10% 左右。现阶段负极材料研究的主要方向如下:石墨化碳材料、无定型碳材料、氮化物、硅基材料、锡基材料、新型合金和其他材料。飞纳电镜拍摄的锂电池负极材料隔膜隔膜在成本构成上仅次于正极材料,占 20-30%,隔膜的性能决定了电池的界面结构、内阻等,直接影响电池的容量、循环以及安全性能。飞纳电镜拍摄的锂电池隔膜更多体验,尽在飞纳电镜飞纳台式扫描电镜 VR 之旅手套箱版台式电镜有些锂电池材料很容易与空气发生反应,影响形貌成份分析,飞纳电镜发布全球首款手套箱版台式电镜,实现扫描电镜放置在手套箱内,制样-观察全程惰性气体保护。原位通电样品杯允许用户将电探针连接到样品进行原位测量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