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边界条件效应

仪器信息网研究边界条件效应专题为您整合研究边界条件效应相关的最新文章,在研究边界条件效应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研究边界条件效应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研究边界条件效应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研究边界条件效应话题讨论。
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研究边界条件效应相关的耗材

  • 降低荷电效应样品杯
    降低充电效应样品杯包含一限压孔,可将特定量的空气导入样品腔,使得样品附近气压升高,降低样品表面的充电效应,同时保持电子腔内的高真空,使系统稳定运行。降低充电效应样品杯专为不导电样品设计,为用户免去了额外的预处理过程。各种不导电样品,如纸张、聚合物、有机材料、陶瓷、玻璃以及涂层等,均可借助降低充电效应样品杯,得到其原始形貌的图像。适用于高分辨率成像,可用于观测粉末,薄膜,及各种不规则形状的三维样品。降低充电效应样品杯可直接观察不导电的样品,无需喷金样品尺寸:直径25mm;高30mm
  • 降低荷电效应控温样品杯
    控温样品杯应用低真空技术,在控温的同时将样品周围相对湿度控制在高水平,显著降低样品中水分的蒸发、升华,延长敏感样品的观测窗口时间。控温样品杯可以对样品进行冷冻或加热,改变样品周围湿度、气压。同时利用低真空技术,减小电子束轰击造成的荷电效应和样品损伤。优点:阻止样品中水分的丧失,避免因脱水而造成的样品形变;保持样品原始形貌 ; 可以长时间观测生物、有机样品 ;降低电子束损伤。样品尺寸:直径25mm;高5mm控温范围:- 25℃ ~ + 50℃ 降温速率:20℃/min
  • 鲲霆生物溶剂效应消除器 KTSIL10-015500
    鲲霆生物溶剂效应消除器可有效消除,因进样溶剂与初始流动相洗脱能力差异导致的峰分裂,峰变宽,不出峰等问题。因使用药典、国标等方法无法修改的情况时,溶剂效应消除器是您解决进样峰形的理想之选。溶剂效应消除器产品特点:1、长使用寿命-Solvent-Smoother内无填料,通过特殊设计结构消除溶剂效应,以PEEK和不锈钢为材料的耐腐蚀设计,使用寿命长;2、改善峰形- Solvent-Smoother可消除因溶剂效应引起的峰形前延,显著改善峰形对称性,柱效成倍提高;3、溶剂效应消除器兼具过滤功能- Solvent-Smoother内有筛板,可同时兼具在线过滤器的功能,拦截固体颗粒物质堵塞色谱柱筛板,使用后可取下超声清洗。产品应用:货号:产品型号描 述货 号分析型KTSIL-ST Solvent-Smoother HPLCKTSIL10-015500超高压型KTSIL-ST Solvent-Smoother UHPLCKTSIL10-028000ABOUT US 鲲霆生物上海鲲霆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深耕生物医药行业多年,自创立之初就以为生物医药企业提供从研发分析到工业生产的整体化服务为愿景。不断钻研色谱分析及制备技术,提升服务品质,致力于成为值得信赖的色谱技术服务提供商。鲲霆生物现为Nouryon旗下品牌Kromasil液相色谱柱及制备填料中国区总代理。主营业务为代理销售各类实验室精密仪器、试剂耗材以及相关领域的技术开发与咨询服务。鲲霆生物愿与您携手同行,共同前进,为更健康,更安全的生物医药而不懈努力。

研究边界条件效应相关的仪器

  • 危险化学品自分解爆炸特性研究装置,该装置测试步骤为危化品低温进料-升温-产生饱和蒸汽压-点火,得到特定 温度、压力下燃爆边界条件,同时,可以往危化品里面通入稳定剂来改变其燃爆特性,增加其稳定性危险化学品自分解爆炸特性研究装置,针对实验需求本装置做了特殊设计及安全措施,反应釜低温进料管道带有保温效果,保证物料在低温条件下进料,减少物料汽化产生的损失;反应釜体采用多层保温效果,如高真空保温夹层,真空度可达 10-1,大大提升了保温效果,外层采用一体成型高温特制材料制成,在达到耐压保温的同时杜绝静电,大大提高了反应釜的安全性;反应釜腔体采用耐腐蚀的XX合金进口锻件制成,确保反应釜内每个节点承压点一致,降低反应过程中点蚀的腐蚀性,釜体釜盖均采用夹套式冷却,保证整体装置在低温条件下的良性保温。釜体与釜盖之间采用A 型双线性结构密封,配以 PEEK 材料弹性密封圈密封,保证密封效果的同时,杜绝导电和静电,在耐高温高压的同时有很好的绝缘性,确保装置的气密性。反应釜管道采用耐腐蚀性很强的材质,保证反应过程中物料不会腐蚀泄露。危险化学品自分解爆炸特性研究装置,采用低电压高速控流技术,能在点火铂丝表面快速产生超高温,并可长时间维持高温,可稳定引爆可燃气体。
    留言咨询
  • 康宁公司开发的康宁反应器满足实验室工艺研发及批量定制化学品生产的需求包括两台反应器 (反应器-A 和反应器-B). 它们可以结合在一起使用,也可以分开单独使用。康宁低流量LFR反应器适用于实验室定的连续流化学合成工艺的快速筛选和优化及公斤级批量生产,具有以下特点:低流量:0-10毫升/分钟,化学原料消耗少高度灵活性:1)工艺模块重组方便;2)反应器A和B可分开使用或一起使用反应管路无金属接触:耐腐蚀性能的反应器设计:优质的传质和传热效率温度范围:-25℃到200℃,能承受压力:18公斤压力放大效应:无放大效应,易升级放大、可视性:玻璃反应器可视性强,易于清洁,可用于光反应康宁低流量LFR反应器边界条件工艺流体路径热交换流体路径模块A模块B模块A模块B反应器总压降约barg1.5(*)1.5(*)0.4(**)0.5(**)反应器总内部容量约 毫升2.52.02520水温20℃,总流速5ml/min水温20℃,总流速200ml/min康宁公司开发反应器,满足实验室工艺研发及批量定制化学品生产的需求包括两台反应器 (反应器-A 和反应器-B). 它们可以结合在一起使用,也可以分开单独使用。无论是从产品还是特性来说都是值得购入的强大装备。
    留言咨询
  • 产地类别进口应用领域医疗卫生,环保,化工,生物产业微反应设备低流量:0-10毫升/分钟,化学原料消耗少;高度灵活性:1)工艺模块重组方便;2)反应器A和B可分开使用或一起使用,反应管路无金属接触:耐腐蚀性能。详细介绍康宁公司开发的康宁反应器满足实验室工艺研发及批量定制化学品生产的需求包括两台反应器 (反应器-A 和反应器-B). 它们可以结合在一起使用,也可以分开单独使用。康宁低流量LFR反应器适用于实验室定的连续流化学合成工艺的快速筛选和优化及公斤级批量生产,具有以下特点:低流量:0-10毫升/分钟,化学原料消耗少高度灵活性:1)工艺模块重组方便;2)反应器A和B可分开使用或一起使用反应管路无金属接触:耐腐蚀性能的反应器设计:优质的传质和传热效率温度范围:-25℃到200℃,能承受压力:18公斤压力放大效应:无放大效应,易升级放大、可视性:玻璃反应器可视性强,易于清洁,可用于光反应康宁低流量LFR反应器边界条件工艺流体路径热交换流体路径模块A模块B模块A模块B反应器总压降约barg1.5(*)1.5(*)0.4(**)0.5(**)反应器总内部容量约 毫升2.52.02520水温20℃,总流速5ml/min水温20℃,总流速200ml/min
    留言咨询

研究边界条件效应相关的试剂

研究边界条件效应相关的方案

研究边界条件效应相关的论坛

  • 传热学三类边界条件的新定义及其背后的物理意义和应用

    传热学三类边界条件的新定义及其背后的物理意义和应用

    [size=16px][color=#339999][b]摘要:针对传热学三类边界条件目前常见的定义,本文从导热、对流和辐射三种传热机理出发介绍了三类边界条件的物理意义及其拓展。另外,本文重点介绍了三类边界条件更直观的温度形式的定义,以及这些边界条件温度形式在热物性测量中的实际应用。[/b][/color][/size][align=center][size=16px]~~~~~~~~~~~~~~~~~~~[/size][/align][size=18px][color=#339999][b]1. 传热学三类边界条件的常规定义[/b][/color][/size][size=16px] 在常规条件下,固体物体的热传递有导热、对流和辐射三种形式。依据热传递的这三种基本形式,现有教科书和网络资料对物体传热过程中的三类边界条件定义,可以归纳为:[/size][size=16px] (1)第一类边界条件:规定了物体边界上的温度值。[/size][size=16px] (2)第二类边界条件:规定了物体边界上的热流密度(也称之为热通量)。[/size][size=16px] (3)第三类边界条件:规定了物体边界与周围流体间的表面传热系数和周围流体的温度。[/size][size=16px] 三类边界条件下物体内部的温度变化和传热形式如图1所示。[/size][align=center][size=16px][color=#339999][b][img=01.三类边界条件传热示意图,690,223]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23/03/202303301739128668_1088_3221506_3.jpg!w690x223.jpg[/img][/b][/color][/size][/align][align=center][size=16px][color=#339999][b]图1 物体的三类边界条件及其内部温度变化形式[/b][/color][/size][/align][size=16px] 对于第一类边界条件很容易理解,就是物体在边界处的内外温度相同。[/size][size=16px] 同样,依据能量守恒定律,对于第二类边界条件,则是物体在边界处的热流密度相同,即进入物体表面单位面积上的热量等于在物体内部(边界内)单位面积上传导的热量。由于物体中进入热量并进行热传导,自然会形成温度梯度,这样就会与物体的导热系数发生关系,而这种热流密度与导热系数之间的关系则在很多热计算和导热系数测量中得到应用。[/size][size=16px] 从图1所示的三类边界条件可知,第一和第二类边界条件实际上是对物体导热传热时的描述,而第三类边界条件是对辐射或对流传热时的描述。这里之所以将辐射与对流归为一起,是因为辐射传热可以进行线性化处理近似为对流形式。[/size][size=16px] 当有流体通过或热源辐照物体边界,会使用对流或辐射边界条件,这在许多热工程应用中非常普遍,如散热器、热交换器、发动机和涡轮机等,这种第三类边界条件也会常被用来在对流和辐射条件下对物体的换热系数和热辐射系数进行测量。[/size][size=18px][color=#339999][b]2. 传热学三类边界条件的温度形式定义[/b][/color][/size][size=16px] 在传热学的实际应用中,无论是哪一种边界条件的实现和测量,最基本、最简单也是最直观的是物体边界的温度变化。因此,我们就以温度形式来对这三种边界条件进行说明和补充。[/size][size=16px] (1)第一类边界条件[/size][size=16px] 当物体在恒定的介质温度(T=常数)条件下进行加热时,物体表面温度随时间变化是一条直线,如图2所示,这一类加热(或冷却)的边界条件就是第一类边界条件,也称之为第一类正规工况。[/size][align=center][size=16px][color=#339999][b][img=02.以温度形式表达的三类边界条件示意图,690,193]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23/03/202303301739299894_6022_3221506_3.jpg!w690x193.jpg[/img][/b][/color][/size][/align][align=center][size=16px][color=#339999][b]图2 以温度形式表达的三类边界条件示意图[/b][/color][/size][/align][size=16px] (2)第二类边界条件[/size][size=16px] 如果介质温度按线性规律变化,物体以恒定的速率被加热或冷却,或者物体是以恒定的热流加热或冷却,此时物体内任一点的温度是时间的线性函数,如图2所示,这就是第二类边界条件,也称之为第二类正规工况。[/size][size=16px] 在第二类边界条件下,经过短暂的初始时间后,物体内部任意点温度会呈线性变化,这使得物体内任意两点之间的温差始终保持不变,这种动态形式称之为准稳态,因此第二类边界条件也称为准稳态边界条件或准稳态工况。[/size][size=16px] 由于第二类边界条件的这种准稳态特性以及简便易操作,只需对物体进行线性加热或冷却就可实现,从而使得这类准稳态边界条件在热物性测试中得到较多应用。通过对被测样品加载恒定的升降温速率,理论上可用于测量任意温度范围内的高低温热物理性能参数,如ASTM E2584量热计法 。这种方法也常被用于各种热分析仪器,如差热量热仪(DTA)、差热扫描量热仪(DSC)和绝热量热仪等。[/size][size=16px] (3)第三类边界条件[/size][size=16px] 常规定义的第三类边界条件,是对实际对流和辐射传热的一种描述,但在传热性能试验测试中较难实现。这是由于第三类边界条件的实验模拟,很难获得稳定的对流环境,特别是实现高低温对流环境的准确控制更为复杂和困难。[/size][size=16px] 为此,可以将第三类边界条件同样转换成温度形式,温度变化呈正弦波形式,如图2所示。这种正弦波形式温度变化的第三类边界条件可以有两种基本形式,一种是纯正弦波变化形式,另一种是在纯正弦波上叠加一个现象变化,即温度在正弦波变化的同时还在线性升温,而温度的线性拟合曲线为一直线。[/size][size=16px] 这种温度形式的第三类边界条件在实际应用经常可以看到,如对于各种薄膜材料的热物性参数测量中,如Angstrom法、ISO 22007-3温度波法、ISO 22007-6温度调节比较法、3Omega法和交流量热法等。这种第三类边界条件在热分析中的重要应用是温度调制式差示扫描量热仪(MTDSC),这是一种在线性温度程序上叠加一个正弦波形式的温度程序,形成热流速率和温度信号的非线性调制的差示扫描量热法。[/size][size=18px][color=#339999][b]3. 总结[/b][/color][/size][size=16px] 通过以上描述和分析可以看出,传热学中的三类边界条件其背后的物理意义分别代表了物体的导热、对流和辐射三种传热机理,但在实际应用中,特别是在材料的热性能测试分析过程中,可将这三类边界条件分别转换为不同的温度变化形式,这将非常便于三类边界条件的工程实现。[/size][size=16px] 实际应用中采用温度形式的第二和第三类边界条件时,尽管测试模型的数学求解相对比较复杂,但除了工程实现简单之外,更重要的优势是可以保证测量的准确性和宽泛的温度范围,这是很多其他方法很难具备的测试能力。[/size][align=center]~~~~~~~~~~~~~~~~~~~~~~~~~~~[/align]

  • 织物接触冷暖感测试评价技术研究现状

    织物接触冷暖感测试评价技术研究现状

    [color=#cc0000]摘要:本文对目前织物冷暖感测试方法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介绍了最大热流和吸热系数测试方法和仪器,分析各种测试方法的特点,并提出改进意见,以开展相应国产化测试仪器的研究和开发。  [/color][color=#cc0000]关键词:冷暖感、导热系数、吸热系数、织物、蓄热系数、热逸散系数[/color][align=center][img=织物接触冷暖感测试评价技术,690,325]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9/01/201901162131221607_2636_3384_3.png!w690x325.jpg[/img][/align][align=center]~~~~~~~~~~~~~~~~~~~~~~~~~~~~~~~~~~~~~~~~~~~~~~~~~~~~~~~~~~~~~~~~~~~~~~~[/align][color=#cc0000][b]1. 引言[/b][/color]  织物冷暖感(或热舒适)是织物与人体皮肤接触后织物给皮肤的温度刺激在人大脑中形成的关于冷和暖的判断。当织物与皮肤接触瞬间,由于存在温差,织物与皮肤之间会发生热交换,使皮肤的温度升高或降低。织物与皮肤之间的热交换形式主要为热传导,织物内部的热辐射和自然对流影响很小,可忽略不计。通常情况下(除环境温度高于皮肤温度外),皮肤温度高于环境温度,因此织物与皮肤接触后往往使皮肤温度下降,如果温度下降(或上升)的量超过一定限度,就会使人产生不舒适感。从物理意义而言,冷暖感的强弱,取决于织物和人体接触过程中织物导走或保有人体热量的多少。  织物与皮肤接触瞬间,二者之间存在温差,有明显的传热传质变化。影响皮肤温度及其变化的物理参数主要有:皮肤温度、温度变化速率、温度变化量、环境温度和时间等。织物的冷暖感可以用不同的物理参数进行描述,常用的有导热系数、吸热系数、人体与织物接触时由人体通过织物流向环境的最大瞬态热流。  本文对目前织物冷暖感测试技术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分析各种测试方法的特点,并提出改进意见,以开展相应国产化测试仪器的研究和开发。[b][color=#cc0000]2. 测试方法[/color][/b]  织物的冷暖感常用最大瞬态热流法、吸热系数法和导热系数法来进行评价,但最大瞬态热流和吸热系数测试中都包含了导热系数这个参数。因此目前冷暖感的各种测试评价方法主要集中在最大瞬态热流和吸热系数的测试方面。[color=#cc0000]2.1. 最大热流法(Q-max Method)[/color]  最大热流法是日本学者Kawabata根据瞬态热传导理论提出的一种织物接触冷暖感测试评价方法,最大热流法的基本原理是在模拟人体皮肤接触织物的瞬态传热过程中对热流变化曲线进行实时测量。如图2-1所示,在测量之前,首先将样品放在温度保持恒定的样品座上,并将由良导热体制成的热板温度升高到比样品高约5~10℃。测量时将热板放置在样品的上表面,热量从温度高的热板流向样品,记录和测量热板温度和接触面上热流密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align=center][color=#cc0000][img=,690,230]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9/01/201901162132495694_4159_3384_3.png!w690x230.jpg[/img][/color][/align][align=center][color=#cc0000]图2-1 最大热流法测量原理和测试模型[/color][/align]  目前国内外普遍用来测量织物热性能的仪器是日本KATO TEKKO公司生产的KES-F7 Thermo LABO型热性能测试仪器,如图2-2所示。对于织物接触冷暖感的测试,此仪器所采用的方法就是上述最大热流法。由于KES-F7型测试仪只考虑热板初始温度比样品表面温度高的情况,因此测出的最大热流密度实际上是相对冷暖感,大的热流密度值对应冷感,小的热流密度值对应暖感。[align=center][color=#cc0000][img=,690,466]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9/01/201901162135395707_2074_3384_3.jpg!w690x466.jpg[/img][/color][/align][align=center][color=#cc0000]图2-2 KES-F7型热物理性能测试仪[/color][/align]  如图2-3所示,KES-F7型冷暖感测试仪由以下三个基本部分及其控制系统构成:  (1)T. Box(Temperature Detecting Box, 温度测试以及蓄热板)  (2)B. T. Box(Bottom Temperature Box, 热源台)  (3)Thermo Cool(恒温台)[align=center][color=#cc0000][img=,690,457]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9/01/201901162136193576_9190_3384_3.png!w690x457.jpg[/img][/color][/align][align=center][color=#cc0000]图2-3 KES-F7 Thermo LABO接触冷暖感测试仪[/color][/align]  KES-F7型热性能测试仪具有以下三种测试能力:[color=#cc0000]2.1.1. Q-max测试(冷暖感测试)[/color]  如图2-4(a)所示,将样品放置在恒温台上,并将蓄热板放置在热源台上进行蓄热,然后将蓄热板快速放置在样品表面上。蓄积的热量立即移动至低温侧的样品上,此时测试出的热流峰值为Q-max值,测试过程可在1分以内完成。[align=center][color=#cc0000][img=,690,473]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9/01/201901162136380354_6647_3384_3.png!w690x473.jpg[/img][/color][/align][align=center][color=#cc0000]图2-4 冷暖感测试仪操作示意图[/color][/align][color=#cc0000]2.1.2. 稳态导热系数和热扩散系数测试[/color]  如图2-4(b)所示,首先将恒温台设置为室温,将50 mm×50 mm的样品放置在上面,再将热源台的热板紧贴试样放置在上面。在热源台以及护环的温度达到稳定后,通过测量稳态热流既可得到稳态导热系数,测试过程可在2~3分以内完成。  通过达到稳定前的动态热流和温度变化曲线,并结合特定边界条件,还可以实现对热扩散系数的测量。  通过上述测量的导热系数和热扩散系数,如果知道样品的密度,则可以计算得到样品的比热容。  由此可见,KES-F7型热性能测试仪是一个非常经典的瞬态热物理性能测试仪器,通过测试模型和相应的边界条件,可以对样品厚度方向的热物理性能参数进行测量,即KES-F7型热性能测试仪的热性能测试带有明确的方向性。[color=#cc0000]2.1.3. 保温性能测试[/color]  将上述冷暖感测试仪结合风洞来进行织物的保温性能测试,如图2-5所示。  将样品(100 mm×100 mm以上、最大200 mm×20 mm)和样品安装框一起固定至100 mm×100 mm热源台上进行测试。通常风洞内的空气温度与室温相同,热源台温度为比室温高10℃。当热源台温度以及热流值稳定时,测量热流值就可计算得到保温性能,测试通常在2~5分钟内完成。在具体测试中,还可使用各种测试方法,例如Wet法、Space法和Wet Space法等。[align=center][img=,643,800]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9/01/201901162136585934_7979_3384_3.png!w643x800.jpg[/img][/align][color=#cc0000][/color][align=center][color=#cc0000]图2-5 织物保温性能测试仪[/color][/align][color=#cc0000]2.1.4. 测试标准[/color]  尽管最大热流法测试技术已经开发了近30年,但一直没有形成国际化的标准测试方法,具体原因将在后续进行分析。基于最大热流法,目前已经建立了相应标准测试方法的国家和地区只有大陆和台湾,如国家标准GB/T 35263-2017《纺织品接触瞬间凉感性能的检测和评价》,以及台湾纺织产业综合研究所制定的《织物瞬间凉感验证规范》(FTTS-FA-019)产业标准。[color=#cc0000]2.2. 吸热系数法(Thermal Absorptivity Method)[/color]  由于人体皮肤在接触织物时的瞬态传热过程中,动态热传递会受到织物的导热系数、比热容和密度的影响。类似上述最大热流法原理和基于瞬态热传递,捷克学者Hes提出了另外一种表征织物冷暖感的参数——吸热系数。吸热系数的定义为:[align=center]b=( [i]λ ρ c[/i] )^0.5   [/align]  式中:[i]λ [/i]代表织物的导热系数;[i]ρ[/i] 代表织物的密度;[i]c[/i] 代表织物的比热容。由此可知,织物的热吸收能力与其导热系数、密度和比热容有关,反映织物和人体接触时织物从人体吸收热量的能力。  为了测试织物的吸热系数,Hes基于瞬态热传导理论开发了相应的测试仪器Alambeta,Alambeta仪器可快速测量瞬态和稳态热物理特性(隔热和热接触特性),也能测量样品厚度。该仪器由两个测量头组成,测试样品放置在两个测量头之间,如图2-6所示,两个测量头都配有热电偶和热流传感器。通过合适的冷却装置将底部测量头调节到环境温度,将顶部测量头调节到受控的恒定温差,热流传感器作用在两个测量头的接触面上。当顶部测量头下降接触被测样品时,可以测量流经样品的上下表面热流。Alambeta仪器可测量多个参数,主要包括导热系数、热扩散系数、吸热系数、热阻、最大热流与静态热流密度之比以及接触点处的静态热流密度,该仪器还可以用来测定织物的厚度。[align=center][color=#cc0000][img=,687,632]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9/01/201901162137266204_8528_3384_3.png!w687x632.jpg[/img][/color][/align][align=center][color=#cc0000]图2-6 Alambeta测试仪结构示意图[/color][/align]  吸热系数(thermal absorptivity)也常称之为蓄热系数或热逸散系数(thermal effusivity),针对织物的吸热系数等热物理性能参数,2016年美国推出了ASTM D7984“采用改进型瞬态平面热源(MTPS)仪器测量织物吸热系数的标准试验方法”。  ASTM D7984改进型瞬态平面热源法是基于经典的瞬态平面热源法,将瞬态平面热源法中双样品夹持薄膜探头的测试结构改变为单样品测试形式,将另外一个样品用已知热物理性能的材料代替,并与薄膜探头集成为一个测试探头,同样可以实现瞬态平面热源法的大部分测试功能,可以实现对吸热系数和导热系数的测量,但无法直接测量最大热流密度。  执行ASTM D7984标准的典型测试仪器为加拿大C-Therm公司的TCi仪器,如图2-7所示。与瞬态平面热源法一样,TCi仪器测试过程中是给探头中的加热元件施加固定量的热能(已知电流),给被测样品提供少量热量。该热量导致样品表面温度升高1~1.5℃,接触面处的温度升高引起传感器元件的电压变化,根据温度升高的多少和快慢来测量吸热系数和导热系数。[align=center][img=,690,436]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9/01/201901162137462214_3758_3384_3.png!w690x436.jpg[/img][/align][color=#cc0000][/color][align=center][color=#cc0000]图2-7 改进型瞬态平面热源仪器。(A)TCi仪器和测量探头,(B压缩测试附件[/color][/align][color=#cc0000][b]3. 分析和结论[/b][/color]  综上所述,上述各种测试方法具有以下特点:  (1)KES-F7和Alambeta仪器中的最大热流法测量实际上都是非常主观的相对测试仪器,织物冷暖感的最大热流取决于测试仪器和设定参数,最典型的如蓄热板的材质和尺寸,不同材质和尺寸的蓄热板代表不同的蓄热量,相应的就会得出不同的最大热流值。另外,热源台和恒温台的不同温度设定也会得到不同的测量结果。这也就是说最大热流值并不能代表织物自身的热物理性能,这也是造成三十多年来最大热流法一直无法形成标准测试方法的主要原因。  (2)KES-F7和Alambeta仪器都是瞬态热物理性能测试方法的典型应用,其最大特点就是通过一维传热测试模型和相应的边界条件,可以对样品厚度方向的热物理性能参数进行测量。改进型瞬态平面热源法是基于三维传热模型,测试的是样品整体的热物理性能,因此无法进行方向性的测试评价,而织物的各向异性特征非常明显。  (3)KES-F7和Alambeta仪器的测试模型都是基于等温或绝热边界条件,这与同样基于瞬态传热理论的闪光法非常相似,不同之处只是加载到样品前表面的热信号形状不同。在闪光法中,样品绝热边界条件通过空气或真空环境来实现,而在KES-F7和Alambeta仪器对织物的测试则只能采用低导热隔热材料,由此给导热系数和热扩散系数测量带来了较大测量误差(10%),而闪光法测量误差一般小于3%。这种较大的测量误差很容易将织物结构和纤维等的变化所带来的影响掩盖掉,不利于织物的研究、生产和评价。因此,如何使得测量装置更准确的符合测试模型边界条件要求,提供更准确的测试评价,将是下一步研究工作的重点。  (4)与其他测试方法一样,ASTM D7984标准方法也对边界条件有严格的要求,其中一个重要边界条件是加载到样品上的热量只能在样品内部传递,即瞬态平面热源法(包括改进型)测试模型中相对于加热量和加热时间而言要求样品是半无限大。对于很多较薄的织物则不能满足这种边界条件,由此使得测量结果的误差往往会非常巨大。因为这个原因,ASTM D7984标准方法比较适合最大热流密度比较小的保暖性织物的测试评价,而对于最大热流密度较大的轻薄凉爽型织物的测量则会误差较大。为了尝试解决使用ASTM D7984标准方法中存在的这个问题,TCi仪器采用将样品放置在探头之上,依靠样品另一侧的空气作为绝热边界条件,但这又带来了织物样品与探头表面接触不良的问题,测试结果中会包含很大的接触热阻。总之,对于织物这类较薄的材料,采用改进型的瞬态平面热源法进行测试非常勉强,这与经典的瞬态平面热源法一样,对薄膜热物性测试的可靠性很低。正因为如此,瞬态平面热源法测试仪器厂家HOT DISK公司为了解决较薄材料的测试,专门又开发了新的测试方法。  (5)ASTM D7984标准方法的最大问题是无法直接测量最大热流,需要测量一系列其他热性能参数并进行复杂的计算才能得到最大热流。但无论是瞬态平面热源法还是改进型的瞬态平面热源法,在热扩散系数和比热容测试中都存在较大的系统误差,这势必会对最大热流的计算结果带来较大的误差积累。  (6)对于织物热性能的上述测试方法,都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测量准确性的考核评价,缺乏稳定可靠的标准材料。在这方面美国ASTM已经开始着手开始进行相应的工作,并组织进行多个实验室的对比测试。  通过对上述两种织物接触冷暖感测试评价方法的介绍和分析,可以看出这两种测试方法都是基于人体皮肤接触织物时的瞬态传热进行测量。尽管两种方法测试的参数和物理意义都不同,但基于瞬态传热方式,最大热流密度和吸热系数这两个参数具有内在的关联性。后续我们将对这种内在关联性进行分析研究,并研究相应的测试方法和仪器,来同时满足上述两种测试方法。  下一步的研究重点还包括以下两方面内容:  (1)测试边界条件的保证:在最大热流法和吸热系数法测试中,边界条件包括等温边界条件和绝热边界条件两种。下一步工作重点是在硬件上如何更完美的实现这些边界条件要求,从而保证测量准确性和可靠性。  (2)仪器测量准确性考核:测量准确性考核从三方面进行,首先是采用数值模拟计算的方法对最大热流法测量准确性进行检验考核,第二是与其他热物性测试方法进行对比来考核导热系数、热扩散系数和吸热系数测量的准确性,第三是采用已知热性能的固体薄片材料(或标准材料)来进行考核。[color=#cc0000][b]4. 参考文献[/b][/color]  略[align=center]=======================================================================[/align]

  • 【资料】-微波加快化学反应中非热效应研究的新进展

    [i]自然科学进展;2006,16(3):273-279[/i][b]微波加快化学反应中非热效应研究的新进展[/b][b]黄卡玛,杨晓庆[/b]摘 要:微波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加快化学反应。然而,微波加快化学反应所产生的特殊效应,特别是非热效应仍是人们争论的焦点。文中介绍了近年来微波加快化学反应中产生的非热效应、机理分析及实验方法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关键词:微波化学反应非热效应特殊效应由于微波独特的选择性加热方式和化学反应速率对温度的敏感性,人们自然联想到降微波应用于加快化学反应以提高反应速率。近年采大量的实验已证实微波可以极大地提高一些化学反应的反应速率,使一些通常条件下不易发主的反应迅速进行,微波现已被广泛应用于从无机反应到有机反应,从医药化工到食品化工,从简单分子反应到复杂生命过程的各个化学领域。近年来,当人们用微波加快化学反应时,发现了许多有别于传统加热的特殊效应,例如:1990年Rose将反应物放在装有冰水混合物的烧杯中以确保恒温,在这样的条件下,他们获得了与相同温度下传统加热方法不一样的结果 Bogdal等在1998年研究不同的有机合成实验中观察到微波加热与传统加热有不同的反应速率 Agrawal等2004年报道了材料烧结过程中发现在腔体中电场最大处和磁场最大处产生了不同的结果 2004年Barnhardt等发现很多在低温条件下不能进行的化学反应,在同样温度条件的微波辐射下可以进进行。这些与传统加热不同的效应引起了人们的关注。2004年在武汉召开的第五届全国微波化学会议,2004年在日本高松举行的微波化学会议、2005年在美国奥兰多举行的第三届世界微波化学大会上微波对化学反应的特殊效应都有专门报道。2004年在奥地利的格拉茨还专门举行了针对微波加热化学反应特殊效应的圆桌会议。 在这些特殊效应中,有一些特殊效应可以用微波的快速加热和选择性加热来解释,如过热现象。很多实验表明在微波加热下各种溶剂的沸点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这是因为微波加热方式造成的。传统加热中,外部靠近热源的容器壁最先热起来,而那里是最容易形成气化核,当其饱和蒸气压等于液体上方气体压强时,溶剂就沸腾了,而微波加热因为是一种选择性的内加热,在内部温度较高的地方缺乏汽化核,致使液体内部因缺乏汽化核而加热到传统沸点时仍不能沸腾。再如热点现象,也是因为微波加热方式造成的。一般说来,热点形成可能由于下面3个原因:(1)具有不同介电损耗的材料的非均匀分布 (2)非均匀分布的微波场 (3)反应物内存在不同的热传导速率。美国宾州大学的Agrawal小组已经成功的观测到了在铁氧体去结晶过程中的热点,其热梯度为2000-4000℃ /mm,该热点持续了31s。还有热失控现象,在微波加热过程中随着温度上升有些物质的介电损耗也随温度增加,这便形成了一个正反馈,导致温度迅速上升将反应物烧毁。在微波加热食品、橡胶和陶瓷中已经报道有热失控现象发生。反之,有些特殊效应不能用温度的变化解释,例如前面所提到的微波低温反应等。而这些难以用温度变化和特殊温度分布来解释的现象就是人们所说的“非热效应”。很多文献中把特殊效应与非热效应等同起来,其实非热效应和特殊效应有本质差别。特殊效应是微波所特有的效应,两者区别在于特殊效应并不排除与温度的相关性。非热效应应该属于特殊效应的一种,它是无法用温度变化来解释的特殊现象。而可以用温度变化解释的特殊效应是热效应。 是否存在非热效应?这个问题一直没有定论,并且微波加快化学反应中的非热效应起源于微波对经典的Arrhenius公式中指前因子和活化能影响的争论,而这两项也正好与化学反应系统中的墒和焙相联系,那么,问题本身就在于对微波不以热的方式对化学反应系统的嫡和烙的影响上。其中Stuerga等反对存在非热效应,而Loupy等则认为存在非热效应。[color=red]最后有全文的下载[/color]

研究边界条件效应相关的资料

研究边界条件效应相关的资讯

  • 世界首台封闭可调气氛电喷雾离子源问世
    浙江好创“封闭可调气氛电喷雾离子化源”通过鉴定   仪器信息网讯 2012年1月9日,受浙江好创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浙江好创”)的委托,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组织业内权威专家对该公司最新研发成功的“封闭可调气氛电喷雾离子化源”进行了技术成果鉴定。   此次技术成果鉴定会由中国分析测试协会汪正范研究员主持,大连化物所张玉奎院士担任此次鉴定委员会主任;担任此次鉴定会的专家还有:复旦大学杨芃原教授,国家标准委员会方向研究员,中国分析测试协会张渝英秘书长,浙江大学金钦汉教授、郑树教授、潘远江教授、张铭教授、李志能教授,大连依利特李彤总经理等业内资深专家。 大连化物所张玉奎院士担任此次鉴定委员会主任   “封闭可调气氛电喷雾离子化源”技术成果的研发者、浙江好创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朱一心先生介绍了技术成果研发过程、机理的解释、数学模拟以及整个离子源的设计思路。最后朱一心先生讲到,“封闭气氛可调电喷雾离子源”的研制成功将提升国内蛋白质组学的分析水平,让生命科学家们不用在分析实验中浪费时间和精力,有更多的时间去研究科学问题,在生命科学的研究领域取得更多更好的科研成果,提升我国在生命科学研究领域的研究水平。    浙江好创董事长朱一心先生作“研制报告”   之后,来自大连化物所、复旦大学、浙江大学肿瘤研究所的用户分别对“封闭可调气氛电喷雾离子化源”的使用情况作了报告,各位用户对于该离子化源给出了中肯的评价,尤其是其稳定性、离子化效率以及信噪比都有优异的表现。   鉴定委员会认证听取了“封闭可调气氛电喷雾离子源研制报告”、“用户使用报告”、“国内外查新报告”以及专利申请情况等汇报,经过现场质疑和讨论后,专家组最后达成了如下鉴定意见:   1、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研制出“封闭可调气氛电喷雾离子化源”, 经科技查新,该装置中首次采用“封闭可调气氛”、“康达效应离子传输管”和“康达效应离子发射针”三项技术,属原始创新;   2、与商品离子化源比较,“封闭可调气氛电喷雾离子化源”具有以下优势:   1)信噪比有明显提高,使检测限下降了2-6倍;   2)该离子化源使用方便,可即插即用;   3)该离子化源的离子化环境可调,可以添加辅助气体或辅助液体来提高灵敏度和信噪比,并消除大气环境对离子化源离子信号的干扰。   3、项目组提供的鉴定资料齐全,符合鉴定要求。   综上所述,“封闭可调气氛电喷雾离子化源”所具有的关键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该离子化源的主要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建议注意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并尽快实现产业化。 “封闭可调气氛电喷雾离子化源”技术成果鉴定会专家组合影   附:朱一心先生“封闭可调气氛电喷雾离子源研制报告”部分内容摘录   朱一心先生在报告中提到,蛋白质组学研究中最大的技术瓶颈之一就是现有的离子源对离子的利用效率极低。   自从80年代中期John B. Fenn 将电喷雾离子源应用于大分子质谱分析以来,科学家对于电喷雾离子源机理的解释还是停留在两个模式:离子蒸发(Ion Evaporation Model,IEM)与电荷残留(Charged Residue Model,CRM),但是对于“为什么电喷雾离子源中存在多电荷离子”和“为什么电喷雾离子源存在离子抑制现象”至今没有合理解释。   朱一心先生通过对电喷雾离子源电离气氛进行控制,发现电喷雾离子源其实是一个“场致发射氢离子、极性分子在高电场中的极化和静电吸附”的组合现象。由此得出获得高性能电喷雾离子源的必要条件:稳定的泰勒锥和产生尽量多的氢离子。 不同的入口边界条件,离子源气流分布的流体力学理论模拟计算图之一   朱一心先生还对离子源气流分布的流体力学进行理论模拟计算,对不同的入口边界条件对流场、速度驻点的位置以及涡流的位置和形状影响进行了详细分析。模拟结果显示“控制入口流速是离子源设计的关键之一”。   浙江好创新型“封闭可调气氛电喷雾离子源”具有即插即用的特点,与传统离子源相比,无需进行喷针空间位置的调节即可获得稳定的电喷雾。   图为使用浙江好创生物的新型“封闭可调气氛ESI离子源”,以空气为背景时,100fmol BSA酶解肽段的基峰色谱图。样品信号强度在1x10E6到9x10E6间。在较低的喷雾电压如1.0kV下即可形成稳定的纳升级喷雾,质谱采集信号非常稳定。
  • CEM Discover 300mL 环形聚焦单模微波合成平台
    大体积、高精度、高均匀性,符合有机合成化学多样化要求和精确性要求。   CEM Discover 环形聚焦单模微波微波合成系统已经成为全球最畅销的单模微波反应器,使传统的30mL单模技术扩展到300mL,使其完美定量耦合势阱效应,和11通道单模的Auto-Tunning高精度调节技术,实现了单模技术平台量和质的飞跃,不仅实现了合成反应边界条件的定量性和重复性,使其突破并扩展到更多样性的合成化学的要求。从低温到高温,从小样品到大样品,全系列各种功能的自由扩展,实现从小分子合成直至中药萃取的各种应用,帮助化学家们进行前沿性R&D研究。这是世界上其他同类单模微波合成产品都无法比拟的。 300mL环形聚焦单模-大体积、高精度、高均匀性 2003年CEM推出大型环形单模合成反应器 Discover,实现了单模谐振腔从30mL到300mL的扩展,Auto-Tuning 自动改变多耦合(11通道)的专利技术,通过环形单模多通道进行聚焦辐射,行程能势阱效应,提高能量耦合均匀性,不受反应物体积尺寸和极性变化的影响,而且可提高大规模反应的转化率。确保体积变化时反应条件和结果的重复性和再现性。多通道能量耦合使控制精度提高10-40倍,自动调控密度0-900W/L。实现了单模技术量和质的突破,使单模的平台扩展到更适合多样性的合成化学,远胜于驻波型单通道单模微波。2003年7月经ACS推荐,荣获R&D100技术创新大奖。 300mL环形聚焦单模技术专利获2003年R&D100技术创新大奖 传统30mL驻波单模的空间扩展性的限制 传统驻波单模技术已有30年的历史,其特点是单通道单向高密度耦合,市场上已有多家供应商。但单模能量界面直径为2.5cm,腔体体积只有30mL,只能放入10-15ml容器,大于20mL易失去微波场平衡,导致耦合位置排斥,影响单模耦合的一致性。另一个缺点是单模功率受腔体限制,因高密度小体积极易产生瞬间泄漏和过强量热耦合损坏反应物,从而造成研究失败。控制精度随功率提高迅速降低,单模精度± 3-9W。总之单模小腔体限制扩大反应、加气反应、机械搅拌、循环回流、连续流动和低温反应能力。微波消解 微波合成 更多 有关CEM Discover 环形聚焦单模微波微波合成系统 详情请浏览 http://www.pynnco.com , 或咨询:电话:010-65528800,传真:010-65519722,邮件 sales@pynnco.com
  • 微波化学技术的发展和现状
    最早在20世纪40年代微波就已经用于加热食品,从50年代开始微波在化学和相关工业领域已经有了多种多样的技术应用,尤其是食品处理、微波干燥、高分子工业、分析化学、生物化学、医学治疗等领域。但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微波才被用于有机合成。 和所有学科一样,化学包含了无止境的反复假设和实验。合成反应的特点是多样性的应用和要求精确控制反应条件,因此你等待反应完成所花的时间越少,用于思考和创造的时间就越多。微波合成法缩短了反应时间,方便了快速跟踪和优化反应,加快了“假设-实验-结果”这一过程,从而加快了研发过程的效率和能力。研究人员使用微波技术时失败可能消耗了几分钟,而一旦成功则赢得很多时间。一、第一代微波化学技术 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微波有机合成只能在传统的多模家用微波炉中进行。这些家用电器的主要缺点是缺少控制系统,不可能以精确的方式控制反应温度,并缺少压力控制和缺少对反应体系的搅拌系统。此外家用微波炉的多模微波场均一性差可能会使重复性出现问题。这些仪器经过改进后仍然存在一些安全隐患,例如没有防爆装置、看不见的微波泄漏。 多模微波等同于家用微波炉技术,优点是微波功率大,腔体大50-60L,缺点是控制精度低±15-25W,能量分布模式不确定性,因能量密度不均匀25-900W/L,需要不停的转动。造成多模反应边界条件,一致性和重复性较差,因此大功率多模微波普遍只用于消解反应。 为何多模微波不用于小样品药物合成?在多模微波系统中进行小样品量有机合成的结果通常是微波功率密度低、重复性差,经常可以看到的现象是一些反应器内没有发生反应,一些反应器内因为微波场不均匀而出现烧焦的现象。因此多模反应文献其科学性常受到学术质疑,也影响了学术界对微波化学的认识。 早期的微波有机合成是在家用微波炉中进行的,而当今的潮流毫无疑问是用专用的仪器进行化学合成,尤其是进行小样量药物筛选合成,目前普遍使用单模微波平台。 目前市场上,有多模仪器冒充单模的现象,有宣称同一台仪器同时实现多模和单模两种模式(实际不可能),请注意辨别。 二、第二代微波化学技术 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对于微波辅助有机合成的需求日益增长,刺激了对更加复杂的微波仪器的要求。因此具有驻波单模技术的单模微波仪器应运而生。单模仪器产生单一的、高均匀性高功率密度的驻波能量场,使这些体系与小样品量能够有效耦合,通常将最大输出功率限制在300W。驻波单模技术特点是单通道单向高密度耦合(图二,驻波标准波模)。驻波单模为单向发射,受制于微波的波长和反射角限制,其谐振腔硬件体积只能做成30mL,不可改变和扩展。单模能量截面直径为2.5cm,腔体积30mL只能放入10-15mL容器,大于20mL易失去微波场平衡导致耦合位置排斥,影响单模耦合的一致性。另外,单模精度±3-9W,控制精度随功率提高迅速降低,因高密度小体积会产生瞬间过强量热耦合,易损坏反应物造成研究失败。总之,单模小腔体限制反应扩大、加气反应、机械搅拌、循环回流、连续流动和低温反应能力。 图二 驻波单模仪器示意图 三、第三代微波化学技术 2003年美国CEM公司(www.pynnco.com)推出Auto-Tuning 大型环形聚焦单模微波合成系统―Discover,使单模谐振腔体积从30mL扩展到300mL,Auto-Tuning自动调节11通道耦合的专利技术,环向进行聚焦辐射,形成能势阱效应,使能量耦合均匀性,不受反应物体积尺寸和极性变化的影响。Discover实现了单模技术平台量和质的飞跃,不仅实现了合成反应边界条件的定量性和重复性,确保了反应条件和结果的重复性和再现性不受体积变化,使其突破并扩展到更多样性的合成化学的要求。Discover实现了从低温到高温,从小样品到大样品,全系列各种功能的自由扩展,实现从小分子合成直至中药萃取的各种应用,帮助化学家们进行前沿性R&D研究。这是世界上其他同类单模微波合成产品都无法比拟的。 Discover的多通道能量耦合使控制精度提高10-40倍,自动调控密度0-900W/L。实现了单模技术量和质的突破,使CEM单模的平台扩展到更适合多样性的合成化学,远胜于驻波形单通道单模微波。2003年7月经ACS推荐,荣获美国R&D100技术创新大奖。 Discover的环形聚焦单模微波反应系统,符合合成化学多样化要求和精确性要求的微波辅助有机合成技术,通过实验证明其能增加产率和缩短反应时间。 灵活多样化容器: 同时支持高压密闭10mL,35mL,80mL(500psi,35bar)和循环回流125mL反应。高精度可调微波: 300-600W可选,Auto-Tuning环形定量单模耦合精度±0.27W。 300mL大单模腔体: 可直接放置各种0.1mL-125mL的自动耦合反应容器,电磁和机械搅拌。 光纤和红外两种测温方式。 PowerMax和Coolmate技术: 低温下高微波能量功能,-80℃~300℃提高产出率10-100%,稳定目标反应物。 自由扩展平台: 自动进样系统,气体辅助反应系统,放大反应规模系统,连续流动可升级kg级合成系统。 在世界著名的大学、研究机构如哈佛大学、MIT和医药公司中,包括:Pfizer,GlaxoSmithKline,Merck&Co,Bristol-Myers,Squibb,AstraZeneca,J&J,Pharmacia,Lilly,AHP,Plough等已得到广泛的应用,多样化平台,节约时间,增进产出,降低成本,带给市场安全有效的合成技术。 图三 DISCOVER系列产品 四、几种微波技术的对比 几种微波技术的对比 微波类型 微波功率 体积 波导通道 调节精度 调节率% 多模 1500-2500W 50-60L 单腔 ±15-25W ±1% 驻波单模 300-900W 30mL 单通道 ±3-9W ±1% 环形单模 300-600W 300mL 11通道 ±0.3-0.6W ±1% 五、CEM公司简介 美国CEM公司成立于1971年,是全球最大的和历史最久的微波化学仪器制造商,C E M在北卡建有全球最大的微波化学研发中心,已获得11次国际R & D100应用科学大奖,成果显赫,被称为微波技术创始者和领导者。 世界上最高端的微波技术,如多模连续微波、可变通道单模微波和目前最新的聚焦单模微波,均由C E M首创,市场上其他大多是模仿或使用CEM淘汰的技术。CEM技术领先同行20年,领导主流微波化学技术而代表市场发展方向。 CEM拥有世界微波化学研发领域90%的专利技术(300余项),在同类产品中技术含量最高,是其他竞争对手难以超越的目标,C E M市场占有率远远高于其他产品,目前在全球已拥有近六万家用户,销售总额约占世界同类市场8 0%(A IReport)。 CEM一直提高和制定微波化学的应用标准,以及仪器电磁和高压安全标准,最先开发了几乎所有微波化学新应用如:微波消解、微波萃取、微波合成、微波多肽合成、超低温化学、微波灰化、微波水分/脂肪/蛋白质快速测试等技术,并最先推荐给全球的化学家们使用。 更多大型环形聚焦单模微波合成系统―Discover详情,请联系培安公司: 电话:北京:010-65528800 上海:021-51086600 成都:028-85127107 广州:020-89609288 Email: sales@pynnco.com 网站:www.pynnco.com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