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何首乌

仪器信息网制何首乌专题为您整合制何首乌相关的最新文章,在制何首乌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制何首乌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制何首乌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制何首乌话题讨论。
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制何首乌相关的耗材

  • 无氮纸 ,无硫纸
    05000316 SAAR05316 Nitrogen/Sulfur Free Paper 无氮纸/无硫纸 500 sheets 天津欧捷科技有限公司&mdash 进口元素分析耗材供应商 保证质量天津欧捷科技是一家高科技企业,公司集贸易、科研、服务一体化。公司从精密仪器设备及配件、耗材、试剂、标准对照品、实验室常用耗材的销售,到仪器调试、维护、样品的分析测试。 实验室耗材 元素分析耗材 色谱分析耗材 质谱耗材样品容器 Labco顶空进样瓶 色谱瓶 石英棉 石英燃烧管 进样隔垫 催化剂 标准品 试剂 玻璃碳产品 仪器配件这些耗材可用在Thermo、Elementar、Agilent、Analytikjena、Sercon、Shimadzu、leco、Varian、Perkin Elmer、waters 、Euro Vector等仪器。
  • 无灰滤纸
    HC000089 无灰滤纸 70mm 抚顺东阳 HC000090 无灰滤纸 90mm 抚顺东阳 HC000091 无灰滤纸 110mm 抚顺东阳 HC000092 无灰滤纸 125mm 抚顺东阳 HC000093 无灰滤纸 150mm 抚顺东阳 HC000094 无灰滤纸 180mm 抚顺东阳 HC000095 无灰滤纸 240mm 抚顺东阳
  • 安徽硫化物测定装置硫化物测定装置
    安徽硫化物测定装置硫化物测定装置

制何首乌相关的仪器

  • 小型粉碎机简介: 小型粉碎机是通过活动盘和固定盘间的高速相对运动,使被粉碎的物料经活动盘和固定盘间的冲击、剪切、摩擦及物料彼此间的撞击等综合作用获得物料的粉碎,该粉碎机具有温度低、噪音小、效率高、粉碎细度高等特点,适合粉碎化学物料、中药材等干燥的脆性物料。是目前各种小型粉碎机、粉碎机、中药材粉碎机中粉碎效果最理想最实用的机型。 小型粉碎机适用范围: 小型粉碎机它具有粉碎适应面广、粉碎细度高、结构合理、操作简便,用途广,粉碎效率高等特点。例:全草类中药:麻黄、仙鹤草、、广藿香、半枝莲、益母草、薄荷、青蒿、茵陈、锁阳等果实及种子类中药:火麻仁、五味子、木瓜、杏仁、决明子、蛇床子、女贞子、藻、菌、海藻、冬虫夏草、茯苓、猪苓、雷丸、马勃、松萝等根茎类中药:狗脊、大黄、何首乌、黄连、升麻、黄芪、人参、三七、当归、柴胡、明党参、党参、山药、天麻等养生美容类:珍珠、玫瑰花、白芷、白芨、海藻、甘草、桑叶、鱼腥草、首乌、木耳、苦瓜、肉桂、雷公根、杏仁、番茄、芡实、芦荟、绿茶、柠檬、南瓜等五谷杂粮类:黄豆、绿豆、红豆、黑豆、青皮豆、蚕豆、咖啡豆、桂皮、香叶、小茴香、孜然、辣椒、白胡椒、黑胡椒、甘草、、公丁香、八角、香菇、木耳、莲子、大米、糯米、糙米、黑香米、籼米、紫米、稻谷、红米、西米等 小型粉碎机技术参数: 主轴转速: 4000 转/分 工作噪音: ≤85分贝 粉碎细度: 中:10-120,西:10-160 进料柄限: 8×8×8 mm 进料粒度: ≤5mm 产量: 西药:10-20kg/h,中药:8-15kg/h 功率: 2.2KW 外型尺寸: 680×440×920mm 重量: 85公斤
    留言咨询
  • 一、产品介绍Plantphenotype-Fruit是一套专业果实分析软件。可以分析果实纵径、横径、果形指数、截面积、肉厚等参数,功能强大,操作简单,广泛运用于果实形态和构造研究。软件可实际测量果实总面积、核心面积、外周长等参量,大大提高了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同时,专业版果实分析软件还可以进行更加复杂的果实瓤色颜色分析、种腔分析等内容。 二、软件参数1. 块根(茎)参数:例如中药材何首乌的根部切面参数,外壁厚度、皮层宽度、导管直径(微米级别图像,可分析微米参数数据)、表面积、投影面积、病斑数等;蔬菜马铃薯块茎剖面直径参数、皮层厚度、髓部厚度、表面积、投影面积、病斑数等;2. 植物种子参数:可测各类种子长度、宽度、面积、长宽比、投影面积、病斑数等;3. 蔬菜果荚参数:可测果荚果柄、果身、果喙的长度、宽度、面积比等参数;4. 谷类种粒参数:可测谷类种粒种总量、种长、种宽、种高、表面积、长宽比、球圆度、不完善粒及破损度、黑斑病害种子、Lab值单粒种子大数据等;5. 西瓜属类参数:可测西瓜类纵径、横径、果形指数、总面积、皮厚、空心面积、瓤色分档分析、外周长等;6. 甜瓜属类参数:可测哈密瓜等甜瓜的纵径、横径、果形指数、截面积、肉厚、外周长、瓤色分档分析、种腔(纵径、横径、面积)等;7. 柑橘属类参数:如柑橘的纵径、横径、果形指数、总面积、皮厚、肉色分档分析、外周长。8. 苹果属类参数:可测果实纵径、横径、果形指数、果柄长等;各类病斑如苹果轮纹病病斑大小、数量、形态等;9. 番茄属类参数:可测果柄长度、宽度,胎座直径,种子面积等;各类病害病斑如番茄早疫病病斑大小、病斑面积等;10. 梨属类参数:梨等的纵径、横径、果形指数、总面积、核心面积、肉色分档分析、外周长等;各类病斑如梨黑星病病斑大小、数量、形态等;11. 丰富快捷键功能:丰富的快捷键功能进行多文档操作;粘贴复制功能使绘制路径轻松且迅速;多节点框选功能可整体拖拽平移;12. 多样化图表功能:具有折线图、柱状图、散点图、面积图等丰富的数据图型样式选择功能;快捷Excel表格数据导出模式,可与Excel、MatLab、SPASS等软件结合使用;强大的数据图表命名、修改、编辑等属性设置功能,使得数据的可视化更加丰富直接;13. 信息编辑功能:可对采集图像的时间、地点、命名、事件记录、注释等信息进行编辑管理,便于不同时间采集的同类数据或同一时间采集的不同数据进行对比及记录;14. 属性编辑功能:该功能能够对导入的图像进行旋转、分辨率(DPI)更改、图像尺寸修改、图像对比度调整、图像锐化处理等属性功能进行调整;15. 辅助修正功能:该功能可实现鼠标框选特定区域、放大缩小局部观察、统计所选区域、辅助裁剪污染区域,根据图像尺寸等因素区别,自动进行杂质剔除,提高监视和校正对象的分析精度;16. 辅助标定功能:软件自带标定功能,实现半自动的尺寸标定,XY向可分别标定修正对象长度参数,结合跟随放大镜功能,通过鼠标拖动进行精确测量,测量对象长度精度≤±1%,优质图像质量时面积1%,标准图像质量时面积≤3%;17. 颜色分析模式:软件具有RHS 和UCL两种彩色模式可选,能够对图像对象进行颜色信息分析,输出不同颜色标记的长度、投影面积、表面积、体积等参数。
    留言咨询
  • 医药真空冷冻干燥机 400-860-5168转4860
    医药冻干机也称为医药冷冻干燥机、医药真空冷冻干燥机。是一种针对中药材、西药、粉针、保健品、生物技术等中西药品冻干设备。 经真空冷冻干燥的医药,其物理、化学和生物状态基本不变,药品中挥发性成份和受热变性的营养成份损失很小,冻干后的物质呈多孔状。适用各种热敏感的医药、生物制品的研发和生产。 医药冻干机适用于:中药材方面:田七、川芎、人参、山药、茯苓、麝香、黄芪、灵芝、雪莲、当归、何首乌、石斛冻干机、枸杞、冬虫夏草冻干机、紫河车(胎盘)、鹿茸冻干机、燕窝冻干机等。西药方面如粉针试剂、血清、血浆、疫苗、酶、抗生素、激素等药品冻干,板层间距95mm ,尤其适用于高于70mm的西林瓶等容器冻干。 骏德仪器医药真空冷冻干燥机主要特点奥氏体医疗级不锈钢方形冻干仓,可实现原位预冻、干燥、样品封装,操作简便,干燥效果好。仪器外观设计新颖,结构采用仓阱分离、左右模块化设计,结构紧凑、体积小巧,符合人体工程学设计,便于实验人员操作,不占用实验室空间,便于摆放和搬运。 冻干仓门采用有机玻璃材质,耐腐蚀、高透明度,可清楚观察样品冻干的全过程。样品封装采用内置液压系统,满足样品冻干后的真空封装需求。隔板智能温控系统,采用中间介质传导,控温更精确,板层温度均匀,升温更稳定,无温度过冲现象发生。内置式冷阱系统,捕冰能力强,高效、节能、环保。观察窗采用密闭中空式设计,有效防止结霜,密封效果好,便于观察实验过程。人机交互系统采用15寸高清智能触摸显示屏,基于Android系统,界面友好,操作方便,简单易学,并可以通过USB导出实验方法和冻干曲线。JD lyophilization操作系统。中英文语言切换。实时显示冻干仓真空度,样品温度,隔板温度,冷阱温度,可在运行过程中实时观察及记录。冻干曲线优化控制技术,实现样品预冻,冻干过程中控制样品的升温速率及恒温时间,及当前阶段的真空度。冻干实验方法数据自动保存,实时查看,数据导出,历史复现,冻干过程清晰可见。声光报警系统支持温度报警,真空报警,实验结束提醒功能及紧急停止功能。账号权限管理(三级账号权限管理),用户名及密码登录,保证仪器实验数据更加真实、安全、可溯源。物联网远程控制系统,配备wifi无限功能
    留言咨询

制何首乌相关的试剂

制何首乌相关的方案

制何首乌相关的论坛

  • 【金秋计划】何首乌的炮制沿革和现代何首乌炮制研究

    [font=黑体]古代炮制沿革[/font][font=宋体]何首乌最早出现在《何首乌录》,成书于唐代,收录于《全唐文[/font]/[font=宋体]卷[/font]0638[font=宋体]》,记载了首乌的服用方法为“烈日曝干,散服酒下”[/font][sup][6][/sup][font=宋体],亦可见于《日华子本草》,成书于五代,见于草部下品之上,曰:“味甘,久服令人有子,治腹宿疾,一切冷气及肠风[/font][sup][7][/sup][font=宋体]”,因原书遗失,故其炮制方法未曾载明。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发现有文献称其始载于《开宝本草》[/font][sup][8][/sup][font=宋体],笔者经过查阅,可于《何首乌录》等书籍查到其相应的功效及服用方法,亦可于《仙授理伤续断秘方》中查询到其炮制方法等,故笔者认为何首乌最早药用可追溯至唐代及以前。[/font][font=宋体]何首乌的炮制方法可分为[/font]3[font=宋体]种,净制、切制和炮炙。其中,以炮炙方式多样,因何首乌生品性多滑利,古代多用加辅料来炮制,如醋制、泔制、酒制、药汁制及黑豆制等,以黑豆或黑豆汁制常用,如唐代《仙授理伤续断秘方》中记载“首乌十斤,黑豆半斤,同蒸熟,为末”;其后的宋代沿用此法并有所改良,如《苏沈良方》中的何首乌散,其中首乌的炮制方法为“浸一日切,浓半寸,黑豆水拌匀,令湿何首乌重重相间,蒸豆烂,去豆阴干”,从明代开始,工序愈加复杂,如明代书籍《医学入门》《寿世保元》中的“如作丸用黑豆拌,九蒸九晒,去豆”的记载,这种九蒸九晒的方式,至今仍有一些地区沿用。历代的净制和切制的方法,主要有去皮,切薄片或粗片,锤碎等。此外,首乌在切制过程中忌用铁器,如《重修政和证类本草》中记载“春夏采,临用之以苦竹刀切”。首乌的炮制沿革见表[/font]1[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通过对历代古籍的整理发现,不同朝代对于何首乌的炮制方法,大多以黑豆汁作为主要的辅料,同时,在阅读古籍时,发现首乌炮制后多以药散入丸药或者散剂。当然,后世在保有黑豆或其汁为辅料同时,还探索出不同的炮制辅料,例如牛膝、生地、黑羊肉、健壮人乳或牛乳等辅料,由于后续辅料现代研究不足,不能得出其炮制的后首乌功效如何,故建议后续可以横向比对几种辅料炮制后其成分变化及疗效是否有所改变增减。[/font] [font=黑体] 现代何首乌炮制研究[/font][font=宋体]现代研究在净制和切制的基础上加辅料炮制,因其余各地如天津、上海、山东等地炮制规范与《中国药典》[/font]2020[font=宋体]版或《北京市中药饮片炮制规范》[/font]2008[font=宋体]版基本一致,故笔者只列举了一些常用和具有地方特色的炮制方式。除《中国药典》[/font]2020[font=宋体]版收录的黑豆汁拌蒸外,还有其他一些地方炮制规范中的特色炮制方法,如炆何首乌、滇何首乌等,其详细的炮制工艺见表[/font]2[font=宋体]。随着现代工艺技术的发展与进步,一些新型的理念和仪器也逐渐运用于首乌的炮制过程中。杨荣英等[/font][sup][61][/sup][font=宋体]在保留黑豆汁作为辅料的基础上,先将何首乌进行挤压膨化处理干燥等步骤,大大减少了炮制的时间和所用辅料,同时,其有效成分含量,如二苯乙烯苷、大黄素等也同传统工艺相比基本一致。[/font]

  • 【“仪”起享奥运】药用何首乌

    [size=20px][color=#a95e32][b]药用何首乌[/b][/color][/size][color=#a95e32][b]《本草纲目》:“养血益肝,固精益肾,健筋骨,乌髭发,为滋补良药。不寒不燥,功在地黄、天门冬诸药之上。”《开宝本草》:“消痈肿,疗头面风疮,治五痔,止心痛,益血气,黑髭发,悦颜色。久服长筋骨,益精髓,延年不老。”[/b][/color][color=#a95e32]制何首乌可单用,也可与当归、大枣、枸杞子、桑椹、黑芝麻等搭配合用,以增强抗衰、美容、乌发、延年的效果。[/color][color=#a95e32]生何首乌,苦涩微温,制熟则味甘兼补,性质温和,不寒不燥,又无滋腻之弊,为滋补良药,被历代推为延年益寿之佳品。临床以之润肠通便、解毒、截疟时,宜用生首乌,并常与熟地黄、当归、女贞子、白芍用同;治疟疾邪入阴分,久发不止,气血亏虚者,常与人参、当归配伍。近年常与桑寄生、灵芝、丹参等药同用,以治疗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等。本药与熟地黄均补益精血,但熟地黄滋补肝肾、填精益髓之力优,却滋腻碍胃;而何首乌补而不峻,滋而不腻,又能养血祛风,乃熟地黄所不及。[/color]

  • 【原创大赛】何首乌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法

    【原创大赛】何首乌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法

    何首乌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法 何首乌(Polygortum muLti florum Thunb)为蓼科植物,干燥块根为药物成分。大小不同,形状各异,有的有十几斤重,很多具有明显的动物形状,甚至具有人的外貌特征,具有很高的药物灵性。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4/11/201411181904_523553_2498430_3.jpg 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4/11/201411181904_523556_2498430_3.jpg 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4/11/201411181904_523554_2498430_3.jpg 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4/11/201411181904_523555_2498430_3.jpg 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4/11/201411181904_523557_2498430_3.jpg 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4/11/201411181905_523559_2498430_3.jpg 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4/11/201411181905_523560_2498430_3.jpg 说起何首乌,我们不难想起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历史佳作。在这篇大作中鲁迅先生也多次描述过何首乌,可见何首乌留给鲁迅先生的印象也不一般。 何首乌为滋补性中药,具有消痈、解毒、腹泻、补肝肾、益精血、壮筋骨、润肠通便、抗衰老等功效。常用于治疗疮痈、疮痈、瘰疬、风疹、瘙痒、久疟体虚、肠燥便秘等病症。《开宝本草》中甚至高称:首乌“止心痛,益血气,黑髭发,悦颜色,久服长筋骨,益精髓,延年不老”。近代研究多次证明,何首乌还具有降低血脂、减缓心率、增强机体抗寒能力、促进红细胞生成等奇效。 何首乌中药物成分只要是蒽醌类物质,称为总蒽醌。总蒽醌为游离蒽醌、结合蒽醌、蒽酮、糖、鞣质等[b

制何首乌相关的资料

制何首乌相关的资讯

  • 北京协和医学院药物研究所靳洪涛、贺玖明团队成果:空间代谢组整合网络毒理学和质谱成像探究何首乌D组分肝毒性机制
    何首乌(PM)作为传统中药具有广泛的药理活性且临床应用广泛,其肝毒性一直备受关注,但由于其多成分、多靶点的特性,其毒性物质和机制尚未阐明。前期研究发现PM 70%乙醇提取物中,D组分(95%EtOH洗脱,PM-D的肝毒性最高,然而PM-D的肝毒性机制尚不清楚。  2022年8月,北京协和医学院药物研究所靳洪涛、贺玖明团队在Journal of Ethnopharmacology发表了题为“Integrated spatially resolved metabolomics and network toxicology to investigate the hepatotoxicity mechanisms of component D of Polygonum multiflorum Thunb”,提出系统整体的中药毒理研究策略,整合网络毒理学和空间质谱成像技术探究何首乌D组分肝毒性的潜在靶点及代谢机制,为何首乌肝毒性机制发现及中草药的相关组分药理毒理机制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技术支持。  研究背景  前期基于斑马鱼胚胎模型对何首乌不同组分及单体成分进行肝毒性评估,发现何首乌D组分的急性毒性和肝毒性明显高于其他提取物,并分离鉴定了PM-D中27个化学成分,主要包含蒽醌类、多酚类、蒽酮类、二蒽酮类等,进一步以斑马鱼胚胎模型的表型终点(肝脏大小、肝脏灰度值和卵黄囊面积)评价何首乌D组分中主要化学成分的毒性,发现蒽醌和二蒽酮类与其他成分相比具有显著的肝毒性。前期的毒性筛选确定潜在毒性物质基础有助于进一步阐明其肝毒性分子机制。  本研究首次整合了网络毒理学和质谱成像技术应用于中药毒理机制研究,网络毒理学基于系统和整体的角度衡量复杂的“成分-靶点-疾病”网络关系为中药毒性机制探索提供了新的思路。基于质谱成像技术衍生的空间分辨代谢组学技术可在保留空间位置信息的基础上揭示生物组织中代谢物的时空分布特征,有助于理解代谢活动时空变化与组织病理和生理功能之间的关联和作用机制。以何首乌D组分的肝毒性机制研究为例,两种方法的整合应用为中药药理毒理机制研究提供新的研究策略。  技术流程    研究结果  1、病理及生化指标  急性毒性实验中,14 d内所有剂量均未观察到小鼠死亡或异常毒性症状且大体解剖未见明显病理改变。2g/kg剂量反复给药7天后,组织病理学检查发现给药组肝细胞肿胀,肝窦轻度扩张,少量微肉芽肿,肝细胞轻度变性/坏死等改变,血清生化分析显示,血清AST活性和TBIL含量显著升高,ALT和ALP活性水平呈上升趋势(图1)。  图1 | PM-D给药后小鼠病理及生化指标变化  2、毒性物质的定量检测  PM-D中蒽醌类化合物大黄素和大黄素-8-β-D-葡萄糖苷的含量分别为3,989.820 μg/g和12,677.423 μg/g (图2)。反式-大黄素-大黄素二蒽酮和顺式-大黄素-大黄素二蒽酮含量分别为1,847.708 μg/g和1,455.940 μg/g(图3)。    图2 | HPLC谱图  标准溶液(A)和样品溶液(B), 大黄素-8-β-D-葡萄糖苷(1)和大黄素(2)    图3 | MS谱图  标准溶液(A)和样品溶液(B), 反式-大黄素-大黄素二蒽酮(1)和顺式-大黄素-大黄素二蒽酮(2)。  3、网络毒理学分析  3.1PM-D肝毒性靶点和网络构建  经药物靶点预测和疾病靶点收集共获得了30个目标靶点网络构建结果显示mTOR、PIK3CA、AKT1、EGFR、ERBB2、ESR1、RPS6KB1、CTNNB1是核心的相关靶点(图4)。    图4 | 网络构建及靶点分析  (A)共同靶标集合  (B)药物-靶点-疾病网络  (C)PPI网络。  3.2 GO和KEGG富集结果分析  GO富集结果主要集中在生物过程中,涉及细胞内信号转导的正调控、TOR信号、对外来生物刺激的响应、细胞对内源性刺激的反应、激酶活性的正向调节、MAPK级联调控、凋亡过程的调控、活性氧代谢过程的调控等(图5A)。KEGG的富集信号通路主要包括PI3K-Akt信号通路、ERBB信号通路、AMPK信号通路、mTOR信号通路、肝细胞癌、HIF-1信号通路、Ras信号通路及MAPK信号通路等(图5B)。  图5 | GO富集分析(A)和KEGG富集分析(B)  3.3分子对接  分子对接结果显示大部分核心毒性成分都能与靶点紧密结合,二蒽酮类化合物顺式-大黄素-大黄素二蒽酮(Cis-emodin-emodin dianthrones),反式-大黄素-大黄素二蒽酮(Trans-emodin-emodin dianthrones),Polygonumnolide C4相较于其他成分结合能更低。 图6 | PM-D中成分与核心靶点的分子对接分析  (A)结合能热图分析 (B-D)结合构象可视化:  (B)反式-大黄素-大黄素二蒽酮- mTOR   (C)反式-大黄素-大黄素二蒽酮- EGFR   (D)Polygonumnolide C4- mTOR。  4.质谱成像分析  4.1高分辨、高覆盖、高灵敏的代谢物成像  质谱成像在单个像素点提取的代谢物峰可达数万种,覆盖了丰富的代谢物。作者发现两种含量较高的药物成分大黄素和大黄酸相关代谢产物仅在药物组的肝脏中高度富集。内源性代谢物精氨酸和牛磺胆酸等分布具有区域特异性(图7)。  图7 |AFADESI-MSI可视化PM-D给药后代谢物变化 (A)负离子模式下平均质谱  (B-E)内外源性化合物的空间可视化:大黄素(B), 大黄酚(C),精氨酸(D),牛磺胆酸及牛磺去氧胆酸(E)。  4.2代谢轮廓分析及差异代谢物鉴定  差异代谢物经过MS/MS鉴定,并采用MassImager软件可视化其空间分布特征,代表性差异代谢物的质谱图像如图8所示, 可观察到精氨酸、鸟氨酸、脯氨酸、牛磺酸类和肉碱类代谢物显著上调,部分脂质类代谢物显著下调。  图8 | 代表性差异代谢物质谱成像图  4.3通路富集分析  基于通路富集的结果,构建了包括已鉴定的关键生物标志物在内的代谢网络,揭示了胆汁酸合成、嘌呤代谢、脂肪酸氧化、三羧酸(TCA)循环和脂质代谢等参与了PM-D致肝毒性过程的代谢变化(图9)。图9 | 代谢网络分析  研究讨论  本研究首次应用质谱成像技术可视化PM-D中关键代谢物在肝脏中的分布并首次对PM中毒性成分二蒽酮类化合物进行定量检测及网络药理学分析预测潜在毒性靶标为何首乌毒性物质基础研究及潜在肝毒性靶点发现奠定了新的基础。  空间分辨代谢组学进一步挖掘出何首乌D组分的肝毒性生物标志物,包括氨基酸、酰基肉碱、胆汁酸、脂类等。基因富集和代谢网络综合分析表明,何首乌D组分的毒性机制可能涉及氧化应激、线粒体损伤和AMPK通路等导致的胆汁酸代谢、能量循环、嘌呤代谢和脂质代谢的紊乱相关,该研究有望为临床诊断和监测何首乌肝毒性的发生发展提供参考,并作为代谢适应和重编程的资源,以指导未来临床预后研究,为探索中药毒性机制提供新思路。
  • 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助力制药行业新发展
    (作者:山东大学药学院臧恒昌教授药物智能制造技术研究团队 卢青青)2024年9月23日至25日,为期三天的全国第十届近红外光谱学术会议在北京顺利召开,300余人报名参加了本次近红外光谱盛会。中国仪器仪表学会近红外光谱分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中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褚小立教授级高工主持开幕式,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张彤秘书长致辞。开幕式伊始,举行了第五届“陆婉珍近红外光谱奖”的颁奖仪式,该奖项设立为鼓励我国科技人员投身于近红外光谱理论研究、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工作,促进和推动近红外光谱技术在我国的发展和应用。本次大会共安排65场报告,邀请了诸多国内外知名专家,报告内容涵盖了近红外光谱技术在制药、农业、食品、化工等多个领域的应用进展,以及化学计量学方法、仪器与测量附件、光谱成像与在线过程分析、近红外光谱标准制定等,为参与者呈现了一场既有深度亦有广度的学术盛宴。笔者认真学习了会议报告,并结合笔者药学专业方向,从制药角度介绍本次会议亮点及参加会议的心得体会。&bull 聚焦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在制药领域最新应用中药材作为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在中国有着数千年的应用历史,而且在全球范围内因其独特的治疗效果而备受推崇。余向阳教授分享了报告《手持式近红外光谱仪在中药材高通量快筛快检中的应用》,针对药材掺假严重问题,探讨了手持式近红外光谱仪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在高通量快速筛查中药材中的应用,该研究聚焦于两种典型中药材:菟丝子与金银花的质量检测。成功地将手持式近红外光谱仪与化学计量学相结合,为中药材的快速筛查和定量分析提供了一种高效、精确实用和经济的方法。肖雪副研究员汇报了《基于近红外光谱技术的何首乌“生熟异治”质量标志物研究》,研究了以何首乌作为示范品种,基于中药药效评价,结合近红外光谱快检技术,以生物学效应和临床疗效为导向,确认其活性成分群,进而明确其质量标志物,利用近红外光谱技术,构建了基于质量标志物为对象的快速定量模型,为何首乌炮制过程研究及构建基于生物学效应和临床疗效的何首乌质量快速评价体系做铺垫。臧恒昌教授分享了报告《近红外光谱与中药智能制造》,汇报了系列研究成果。结合近红外光谱技术,以水为无标记探针应用于中药提取过程、耦合机理与数据的中药生产过程在线实时分析、以提取过程为例开发了一种基于改进粒子群优化的关键质量属性与关键工艺参数的关联因子联动控制模型、基于图谱转化技术的中药口服制剂指纹图谱快检设备、创制了基于PLS-DMC控制的流化床智能化生产装备,这些研究对于未来基于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的在线分析设备与智能化的分析控制系统的结合应用于我国医药产业奠定坚实的基础。宋晓铭分享了题为《基于红外光谱数据融合策略的唐古特大黄抗氧化活性研究》的报告,借助不同化学计量学方法,采用近红外光谱、衰减全反射光谱及二者的融合光谱对唐古特大黄抗氧化活性进行评价,建立数据融合策略下的DPPH自由基清除率的红外光谱定量预测模型,不同软件下均以NIR-ATR高级融合光谱建模效果最好,实现了抗氧化活性的近红外光谱快速评价,为唐古特大黄临床药效研究提供参考。刘丽萍报告了《基于近红外光谱技术的苦参-白土苓提取工艺动态调控研究》,针对原始提取工艺存在的缺陷,该研究首先将浸渍阶段改为“多段式”,即在浸渍液达到或接近饱和时进行部分溶剂更替,并且取消“煎煮”步骤。采用 NIR对苦参-白土苓的提取过程进行实时监测,并建立数学模型对于提取过程中有效成分的含量以及关键过程指标做出实时预测,依据预测结果对提取过程进行动态调控。基于NIR过程数据和过程模型对生产过程进行实时调控模型不仅可以提高中药提取过程的生产效率,同时也能有效降低过程的能耗和“三废”产生,从而达到节能降耗、降本增效的目的。近红外光谱技术在中药材的质量检测和快速筛查中显示出高效、精确和经济的优势,为中药的现代化和智能化生产提供了新的方向。&bull 化学计量学助力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新发展在近红外光谱分析中,算法的研究对于处理复杂的光谱数据至关重要。近红外光谱数据通常包含大量的变量和复杂的背景噪声,这使得直接分析颇具挑战。化学计量学算法,如主成分分析和偏最小二乘法,能够帮助科学家从光谱数据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建立光谱特征与样本属性之间的关联模型。此外,随着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技术的发展,它们在处理近红外光谱数据方面展现出了强大的潜力,能够自动学习数据中的复杂模式,减少对预处理的依赖,并提高分析的准确性和效率。陈孝敬教授报告了《近红外光谱数据自动预处理》,提出了一个自动预处理框架,可以快速确定最佳预处理策略。该框架最初构建了一个由多种预处理方法组成的工作流程。然后,使用遗传算法技术优化最佳处理管道,避免穷举搜索。此外,还对遗传算法过程的损失函数施加了惩罚,以获得更加稀疏的解决方案。该方法在预测误差方面优于几种最先进的集合预处理方法。徐琢频副研究员汇报了《基于近红外和数据融合的精确检测方法研究》,该团队提出一种基于UV-Vis和NIR数据融合的地表水质检测策略,以50份不同污染程度的河流样本为校正集进行光谱采集和化学测定,通过UV-Vis与NIR光谱的初级融合获得UV-Vis-NIR融合数据,采用不同的变量选择算法优化地表水污染指标的UV-Vis-NIR融合模型。同时,采集了复合肥的 NIR和 LIBS 光谱,通过两种融合方式等权融合ERF和外积融合OPF获得LIBS-NIR融合光谱,并利用 CARS 算法提取融合数据的特征变量。此外,该团队以水稻蛋白质、直链淀粉和脂肪含量为对象利用NIR漫反射和漫透射融合实现精准检测。杜一平教授课题组的王红鸿博士分享了《基于等效变换的变量选择新策略》,该研究采用CARS、SCARS和MC-UVE算法探索其选中波长的可替代性,并提出等效变量概念,即对建模具有同等效力的一组变量,建模时可以互相替代。采用玉米油脂光谱数据集验证这三种算法中等效变量的存在,为变量选择的深度解释提供一种简单有效的新方式。并提出了一种利用等效变量筛选SCARS、CARS和MC-UVE方法各自互补变量来改善模型性能的新策略。邵学广教授分享了《深度学习用于光谱及成像分析》,汇报过程中邵老师充分肯定了近红外光谱广阔的应用前景,并分享了课题组近期的工作。他们提出了一种结合自动编码器和多元线性回归的非线性定量方法。在该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反向解码的策略,以用于提取两台仪器所采集光谱的共同特征。此外,通过结合迁移学习策略,进一步加速了多仪器的光谱建模。近红外光谱变量选择研究针对光谱建模中的变量选择问题,提出了基于扰动的可解释神经网络。光谱解混研究针对重叠光谱解混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自动编码器结构的无监督神经网络。该模型通过结合重构损失和稀疏正则化,在无需实现指定组分数目的前提下,实现了对纯组分的自动求解。卞希慧教授分享了《近红外光谱分析中化学计量学研究新进展》,通过大量文献调研,总结了近红外光谱领域数据分析中化学计量学应用,包括代表性样本选择方法、光谱预处理方法、模型建立方法等,内容详细充实,为研究者在近红外光谱实际分析工作中指明了方向。张进副教授报告了《近红外光谱的无参数模型转移/增强框架PFCE》,模型转移算法大都需要复杂的超参数调整、依赖一一对应的KA主从机标准光谱、难以适应复杂多变的模型转移场景,在实际应用中难以推广应用。针对此问题,张进副教授提出了一个覆盖多种模型转移/增强场景、无需超参数优化、形式统一的算法框架PFCE。李灵巧副教授汇报了《基于KAN的近红外光谱端到端建模方法》,模型主要由两个模块组成:Convolutional 卷积块和KAN组成。该模型通过使用KAN新型网络结构来替换传统的多层感知器来增加卷积神经网络模型的效率和可解释性,这种替代提高了卷积神经网络的非线性特征提取能力和可解释性。该研究发现使用这两个模型结合使用,能够更有效的对近红外光谱提取特征,更好的实现了定性定量分析,增加了模型的性能和可解释性。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在处理复杂数据方面取得进展,化学计量学和机器学习技术提高了分析的准确性和效率。自动预处理框架和无参数模型转移算法简化了分析流程。数据融合策略和变量选择新方法提升了模型性能。深度学习的应用为光谱分析带来了新的可能性。这些研究为近红外光谱分析的实际应用提供了新的方向和工具。随着全国第十届近红外光谱学术会议的圆满落幕,我们对未来近红外光谱技术在制药及其他领域的应用充满了期待。会议中提出的新方法、新模型和新策略,不仅为科研人员提供了丰富的研究思路,也为行业实践者提供了实用的解决方案。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不断深入,我们有理由相信,近红外光谱技术将在未来的科学研究和工业生产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为人类健康和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 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助力制药行业新发展-参加全国第十届近红外光谱学术会议心得体会
    2024年9月23日至25日,为期三天的全国第十届近红外光谱学术会议在北京顺利召开,300余人报名参加了本次近红外光谱盛会。中国仪器仪表学会近红外光谱分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中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褚小立教授级高工主持开幕式,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张彤秘书长致辞。开幕式伊始,举行了第五届“陆婉珍近红外光谱奖”的颁奖仪式,该奖项设立为鼓励我国科技人员投身于近红外光谱理论研究、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工作,促进和推动近红外光谱技术在我国的发展和应用。本次大会共安排65场报告,邀请了诸多国内外知名专家,报告内容涵盖了近红外光谱技术在制药、农业、食品、化工等多个领域的应用进展,以及化学计量学方法、仪器与测量附件、光谱成像与在线过程分析、近红外光谱标准制定等,为参与者呈现了一场既有深度亦有广度的学术盛宴。笔者认真学习了会议报告,并结合笔者药学专业方向,从制药角度介绍本次会议亮点及参加会议的心得体会。&bull 聚焦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在制药领域最新应用中药材作为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在中国有着数千年的应用历史,而且在全球范围内因其独特的治疗效果而备受推崇。余向阳教授分享了报告《手持式近红外光谱仪在中药材高通量快筛快检中的应用》,针对药材掺假严重问题,探讨了手持式近红外光谱仪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在高通量快速筛查中药材中的应用,该研究聚焦于两种典型中药材:菟丝子与金银花的质量检测。成功地将手持式近红外光谱仪与化学计量学相结合,为中药材的快速筛查和定量分析提供了一种高效、精确实用和经济的方法。肖雪副研究员汇报了《基于近红外光谱技术的何首乌“生熟异治”质量标志物研究》,研究了以何首乌作为示范品种,基于中药药效评价,结合近红外光谱快检技术,以生物学效应和临床疗效为导向,确认其活性成分群,进而明确其质量标志物,利用近红外光谱技术,构建了基于质量标志物为对象的快速定量模型,为何首乌炮制过程研究及构建基于生物学效应和临床疗效的何首乌质量快速评价体系做铺垫。臧恒昌教授分享了报告《近红外光谱与中药智能制造》,汇报了系列研究成果。结合近红外光谱技术,以水为无标记探针应用于中药提取过程、耦合机理与数据的中药生产过程在线实时分析、以提取过程为例开发了一种基于改进粒子群优化的关键质量属性与关键工艺参数的关联因子联动控制模型、基于图谱转化技术的中药口服制剂指纹图谱快检设备、创制了基于PLS-DMC控制的流化床智能化生产装备,这些研究对于未来基于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的在线分析设备与智能化的分析控制系统的结合应用于我国医药产业奠定坚实的基础。宋晓铭分享了题为《基于红外光谱数据融合策略的唐古特大黄抗氧化活性研究》的报告,借助不同化学计量学方法,采用近红外光谱、衰减全反射光谱及二者的融合光谱对唐古特大黄抗氧化活性进行评价,建立数据融合策略下的DPPH自由基清除率的红外光谱定量预测模型,不同软件下均以NIR-ATR高级融合光谱建模效果最好,实现了抗氧化活性的近红外光谱快速评价,为唐古特大黄临床药效研究提供参考。刘丽萍报告了《基于近红外光谱技术的苦参-白土苓提取工艺动态调控研究》,针对原始提取工艺存在的缺陷,该研究首先将浸渍阶段改为“多段式”,即在浸渍液达到或接近饱和时进行部分溶剂更替,并且取消“煎煮”步骤。采用 NIR对苦参-白土苓的提取过程进行实时监测,并建立数学模型对于提取过程中有效成分的含量以及关键过程指标做出实时预测,依据预测结果对提取过程进行动态调控。基于NIR过程数据和过程模型对生产过程进行实时调控模型不仅可以提高中药提取过程的生产效率,同时也能有效降低过程的能耗和“三废”产生,从而达到节能降耗、降本增效的目的。近红外光谱技术在中药材的质量检测和快速筛查中显示出高效、精确和经济的优势,为中药的现代化和智能化生产提供了新的方向。&bull 化学计量学助力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新发展在近红外光谱分析中,算法的研究对于处理复杂的光谱数据至关重要。近红外光谱数据通常包含大量的变量和复杂的背景噪声,这使得直接分析颇具挑战。化学计量学算法,如主成分分析和偏最小二乘法,能够帮助科学家从光谱数据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建立光谱特征与样本属性之间的关联模型。此外,随着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技术的发展,它们在处理近红外光谱数据方面展现出了强大的潜力,能够自动学习数据中的复杂模式,减少对预处理的依赖,并提高分析的准确性和效率。 陈孝敬教授报告了《近红外光谱数据自动预处理》,提出了一个自动预处理框架,可以快速确定最佳预处理策略。该框架最初构建了一个由多种预处理方法组成的工作流程。然后,使用遗传算法技术优化最佳处理管道,避免穷举搜索。此外,还对遗传算法过程的损失函数施加了惩罚,以获得更加稀疏的解决方案。该方法在预测误差方面优于几种最先进的集合预处理方法。徐琢频副研究员汇报了《基于近红外和数据融合的精确检测方法研究》,该团队提出一种基于UV-Vis和NIR数据融合的地表水质检测策略,以50份不同污染程度的河流样本为校正集进行光谱采集和化学测定,通过UV-Vis与NIR光谱的初级融合获得UV-Vis-NIR融合数据,采用不同的变量选择算法优化地表水污染指标的UV-Vis-NIR融合模型。同时,采集了复合肥的 NIR和 LIBS 光谱,通过两种融合方式等权融合ERF和外积融合OPF获得LIBS-NIR融合光谱,并利用 CARS 算法提取融合数据的特征变量。此外,该团队以水稻蛋白质、直链淀粉和脂肪含量为对象利用NIR漫反射和漫透射融合实现精准检测。杜一平教授课题组的王红鸿博士分享了《基于等效变换的变量选择新策略》,该研究采用CARS、SCARS和MC-UVE算法探索其选中波长的可替代性,并提出等效变量概念,即对建模具有同等效力的一组变量,建模时可以互相替代。采用玉米油脂光谱数据集验证这三种算法中等效变量的存在,为变量选择的深度解释提供一种简单有效的新方式。并提出了一种利用等效变量筛选SCARS、CARS和MC-UVE方法各自互补变量来改善模型性能的新策略。邵学广教授分享了《深度学习用于光谱及成像分析》,汇报过程中邵老师充分肯定了近红外光谱广阔的应用前景,并分享了课题组近期的工作。他们提出了一种结合自动编码器和多元线性回归的非线性定量方法。在该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反向解码的策略,以用于提取两台仪器所采集光谱的共同特征。此外,通过结合迁移学习策略,进一步加速了多仪器的光谱建模。近红外光谱变量选择研究针对光谱建模中的变量选择问题,提出了基于扰动的可解释神经网络。光谱解混研究针对重叠光谱解混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自动编码器结构的无监督神经网络。该模型通过结合重构损失和稀疏正则化,在无需实现指定组分数目的前提下,实现了对纯组分的自动求解。卞希慧教授分享了《近红外光谱分析中化学计量学研究新进展》,通过大量文献调研,总结了近红外光谱领域数据分析中化学计量学应用,包括代表性样本选择方法、光谱预处理方法、模型建立方法等,内容详细充实,为研究者在近红外光谱实际分析工作中指明了方向。 张进副教授报告了《近红外光谱的无参数模型转移/增强框架PFCE》,模型转移算法大都需要复杂的超参数调整、依赖一一对应的KA主从机标准光谱、难以适应复杂多变的模型转移场景,在实际应用中难以推广应用。针对此问题,张进副教授提出了一个覆盖多种模型转移/增强场景、无需超参数优化、形式统一的算法框架PFCE。李灵巧副教授汇报了《基于KAN的近红外光谱端到端建模方法》,模型主要由两个模块组成:Convolutional 卷积块和KAN组成。该模型通过使用KAN新型网络结构来替换传统的多层感知器来增加卷积神经网络模型的效率和可解释性,这种替代提高了卷积神经网络的非线性特征提取能力和可解释性。该研究发现使用这两个模型结合使用,能够更有效的对近红外光谱提取特征,更好的实现了定性定量分析,增加了模型的性能和可解释性。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在处理复杂数据方面取得进展,化学计量学和机器学习技术提高了分析的准确性和效率。自动预处理框架和无参数模型转移算法简化了分析流程。数据融合策略和变量选择新方法提升了模型性能。深度学习的应用为光谱分析带来了新的可能性。这些研究为近红外光谱分析的实际应用提供了新的方向和工具。随着全国第十届近红外光谱学术会议的圆满落幕,我们对未来近红外光谱技术在制药及其他领域的应用充满了期待。会议中提出的新方法、新模型和新策略,不仅为科研人员提供了丰富的研究思路,也为行业实践者提供了实用的解决方案。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不断深入,我们有理由相信,近红外光谱技术将在未来的科学研究和工业生产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为人类健康和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稿件来源:山东大学药学院臧恒昌教授药物智能制造技术研究团队 卢青青)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