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谱散热量

仪器信息网质谱散热量专题为您提供2024年最新质谱散热量价格报价、厂家品牌的相关信息, 包括质谱散热量参数、型号等,不管是国产,还是进口品牌的质谱散热量您都可以在这里找到。 除此之外,仪器信息网还免费为您整合质谱散热量相关的耗材配件、试剂标物,还有质谱散热量相关的最新资讯、资料,以及质谱散热量相关的解决方案。
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质谱散热量相关的厂商

  • 400-860-5168转6112
    质谱佳科技是国内专业从事分析仪器维修等技术服务、进口二手分析仪器销售和租赁的领先企业,原厂工程师团队为客户在色谱、光谱、质谱仪的维护保养、维修、仪器认证、技术升级、仪器搬迁,软硬件操作培训等多方面提供完善的技术支持和整体解决方案。 质谱佳科技在美国、欧洲、日本有着良好的合作伙伴,凭借优质的进货渠道和专业的选品团队为客户提供优质的二手仪器。主营品牌有:Thermo(赛默飞)、AB Sciex(爱博才思) 、Agilent (安捷伦)、Waters(沃特世)、Shimadzu(岛津)等,另外质谱佳科技还提供分析仪器配件、耗材的销售。 质谱佳科技总部位于长沙,通过设在上海、海口等地的分公司,形成服务全国的网络。为制药、食品、环保、三方检测、新能源等多个行业以及高校、科研院所、政府实验室等客户提供方便快捷的本地化服务。
    留言咨询
  • 合肥迪泰质谱检漏仪专业生产厂家。氦质谱检漏仪用于真空检漏、如电厂汽轮机组,镀膜机,高压真空柜,真空炉,如有需要请联系 15056044460 王小姐合肥迪泰真空技术有限公司是专业氦质谱检漏设备供应商。主要产品有:氦质谱检漏仪,充氦回收系统,真空箱检漏系统,高真空设备,真空零配件等。公司拥有专业化的研发团队和科技人才队伍。所生产的新一代全自动高灵敏度氦质谱检漏仪采用多项国际先进技术。真空箱氦检漏系统设计科学,产品性能稳定。氦质谱检漏广泛应用于航天航空,汽车制造,真空应用等领域。
    留言咨询
  • 400-860-5168转4496
    衡昇质谱专注无机质谱等分析仪器的研发和制造。公司业务聚焦在质谱领域的自主研发,既定战略是:只专注发展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质谱仪器。 以“衡昇”命名,是将“张衡”“毕昇”两位我国古代科技创新的杰出代表作为榜样,希望继承先贤之创新精神,立足科学研究,促进创新发明,为我国科学仪器事业做贡献。
    留言咨询

质谱散热量相关的仪器

  • Prima BT过程开发质谱仪a)工作原理:Prima BT是Prima PRO的小型化,其在基本原理和内部构造上基本与Prima PRO完全一致,是Prima PRO在小型试验装置或实验室开发过程应用的缩小版。它的分析性能指标几乎与Prima PRO完全一致,既可以作为实验室质谱仪使用,也可以作为小型在线分析仪使用。Prima BT过程开发质谱仪是非常强大的连续分析仪器,能够快速、准确灵活的分析多个流路、多个组分的气体。它采用磁扇扫描原理实现对多种气体浓度的检测,工作原理如下图: 质谱分析仪工作原理图 由RMS多流路快速进样系统导入气体分子样品;经过离子源将该样品转为离子态片段或气体离子,然后按照样品离子的质荷比不同,对经过磁扇区进行分离,分离过程遵循如下基本物理公式: ,其中:r为离子运动的轨道半径,M是粒子的质量,V是加速电压(1KV),β是磁场强度,e是离子的电子电荷。只有在一定的V及β的条件下,具有特定质荷比M/e的正离力才能通过运动半径为r的轨道进入检测器。当V,r固定,M/e与β2成正比,连续改变扫描磁场强度,就可使具有不同的M/e离子顺序到达离子检测器。 被选定的离子进入检测器后形成微弱的电流信号,检测器的输出信号经过板载微处理器转换,最终输出的信号表征样气中各个组分的浓度。在整个分析过程中,质谱仪工作在真空状态。该真空系统,由两部分组成:由选装机械泵提供的初级真空和由涡轮分子泵提供的高度真空。 b)产品用途:在线质谱仪可从容应对石油化工应用的众多挑战,其中包括:l 发酵研发 l 生物燃料研发 l 催化剂研发 l 热分析 l 人类热量研究 l 实验装置气体分析 l 析出气体分析 c) 特点:l 最好的在线测量精度 l 最号的测量稳定性 l 界面有好的软件能够灵活设定分析方法 l 容错设计能够确保达到99.9%的运行时间 l 延长的预防性维护时间间隔 l 高度简单化的维护步骤l 出色的“分析仪到分析仪”重复性d)技术指标:离子源 封闭式电子轰击源,双灯丝,带精密温度控制(120-200℃±0.1℃) 质量分析器 层叠式扫描电磁铁,150px半径,80°偏转 质量范围 1-150 amu 在1000 eV 离子能 (1-200 amu 在750 ev 离子能) 分辨率在两个分辨狭缝之间切换,分辨率60/20(标准);可选140/85, 100/45 重量刻度稳定性 0.013 amu 在 28 amu 超过 24 hours 峰形 在分辨率60时,顶部宽度为底部宽度的一半 丰度灵敏度 250 ppm 以27/28为准检测器 法拉第检测器或法拉第和SEM双检测器(可选) 进样口16个,15个用于分析,另外1用于与标定口连接标定口6个,1/4”卡套进样类型 毛细管,带分子渗漏和旁路(标准) 真空系统 涡轮分子泵和旋转泵;可替换为涡轮分子泵和内部膜片泵 进样流量 数字测量和记录每一流路流量 精度 0.1% 相对 (典型, 依据应用) 线性 1%,样气浓度变化超过10倍 (典型, 依据应用) 动态范围 10 ppb – 100% (理论l, 依据应用,使用外部旋转泵)稳定性 1% 相对,超过1 周 (典型, 依据应用) 控制器内置工业CPU,独立的操作系统,不依赖外部电脑独立工作。与外部控制软件GasWork的通讯功能。电源230 VAC (± 10VAC),50Hz通讯MODBUS RTU,以太网,OPC.安装方式桌面放置
    留言咨询
  • 单四极杆质谱检测是一种十足可靠的技术,适用于多种不同应用领域,但有些人可能认为实施起来比较困难。ACQUITY QDa II质谱检测器简便易用且十分稳定,可将单四极杆质谱检测器的性能提升至全新水平。作为光学检测的辅助仪器,ACQUITY QDa II质谱检测器可与您的色谱工作流程搭配使用,大幅降低非预期组分或共洗脱的风险,且通过单一工作流程就能够可靠地确认微量样品成分。为色谱系统增配一台小巧、可叠放、高能效的质谱检测器,您可以将生产率提升到一个新境界,并通过分离获取更多维度的信息,同时确保所有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得以实现,而不必像传统质谱那样成本高昂又复杂。概述借助稳定的光学检测器覆盖更多样品,并降低小分子和大分子以及新型药物中存在任何未检出组分的风险,在分析和纯化工作流程中尽可能多地获取样品信息可叠放系统的维护成本更低,无需额外的工作台空间,也无需专门的培训,可大幅延长系统正常运行时间并提高生产率用户无需针对特定样品进行调整(通常是传统质谱仪),因此可以不间断地运行在方法开发工作流程中增加质谱检测,可快速追踪峰并获得可靠的峰纯度,让您对分离的稳定性充满信心使用业内出色的AQbD方法开发软件,缩短开发稳定分析方法的时间推荐用途:适合希望改进现有分析或纯化工作流程,以改善医疗保健、环境、食品和水源或新材料生产的QC实验室。更快、更轻松地从每个样品中获取更多信息ACQUITY QDa II质谱检测器既像光学检测器一样直观,又足够稳定,能够处理您的所有分析,让您的检测能够覆盖更多化合物,帮助降低无法检出小分子、大分子和新型化合物样品组分的风险。这款仪器经过预先优化,可处理您所有的样品,让您能够在一致的常规分析中获得更多信息,无需像传统质谱仪那样调整特定样品,也无需接受专业培训或具备专业知识。只需极少的清洁和常规维护工作,可大幅延长系统正常运行时间并提高生产率,对于追求稳定常规仪器的QC实验室无疑是理想的选择。让您对分离的稳定性更有信心在方法开发工作流程中增加质谱检测可实现快速峰追踪,让您对峰纯度更有信心,提升分离的稳定性。结合业内出色的AQbD方法开发软件,您的实验室可以缩短开发真正稳定的分析方法所需的时间。使用可持续解决方案帮助实验室为未来做好准备ACQUITY QDa II质谱检测器荣获My Green Lab颁发的ACT环境影响因子标签。与其他供应商的同类仪器相比,ACQUITY QDa II质谱检测器的能耗和发热量的降低可达70%,并且运行成本极低,可帮助您大幅减少实验室对环境的影响,并极大地提高了运营效率。无缝整合到您的运营环境中与我们市场领先的Empower软件解决方案完全兼容,让您能够在现有操作中无缝添加质谱检测功能,保持合规性,并且几乎不需要对现有用户进行额外培训。让您的实验室始终站在科学前沿FlexUP技术更新计划让您的实验室有机会使用前沿的优质仪器。过时的技术可能会限制实验室运作性能,增加成本,让实验室面临不必要的风险。了解详细信息,帮助管理实验室资产的生命周期。
    留言咨询
  • Thermo ScientificTM TSQ EnduraTM 是赛默飞新一代三重四极杆质谱仪。TSQ Endura 在赛默飞的三重四极杆技术平台上重新设计了一套从离子源到检测器的离子光学传输系统,整个系统具有同类产品中超高的灵敏度,超强的耐用性,结合新设计的软件操作平台,具有超高的易用性。 图1展示的是TSQ Endura 整体内部结构图,TSQ Endura 从离子源到传输部件到质量分析器和检测器都有全新的设计,下面就这几个关键部件一一介绍其独有的特点:1. 离子源 TSQ Endura 配置的是赛默飞设计的的Easy Max NG 离子盒,具有加热型HESI 源和APCI 源一体化设计,只需要更换喷针即可实现ESI 源和APCI 源的切换。Easy Max NG 源的另一个特点是集成式气路电路设计,安装Easy Max NG 源时即可自动完成气路和电路的连接,不需要进行额外的操作。同时质谱系统还可自动识别源的类型,真正实现了智能化操作。 另外,电喷雾源喷针沿用了倾斜喷雾角度设计,且前后、左右位置可调,离子传输通道下方的不对称切面,使得多余的溶剂喷雾直接快速的排除到传输通道下方,减少离子源的维护周期,提高实际样品分析试验中耐受性。在离子源的排放端口具有恒定的氮气气流,去除更多溶剂蒸汽,降低基线噪音并增加系统耐用性。能识别,进行不同模式间的切换和信号拟合,从而实现超高灵敏度和超宽线性动态范围。2. 离子传输部件 在离子传输部件上TSQ Endura 有两大独特设计,一是RF-lens 设计,对于由离子传输管中输入的大量离子具有极高的传输效率和极好的聚焦能力。同时由于RF-lens 的独立一体化设计以及不锈钢材质,可以简单方便地进行拆卸和清洗;第二是弯曲的离子束传输组件加上中性粒子挡杆的设计,质谱离子化时会产生一些中性粒子,这些中性粒子如果进入离子通道,会造成质谱图的噪音干扰,并且极易污染整个离子光学通道,将传输四极杆设计成弯曲通道,并在上方加上中性粒子阻挡杆的设计,带电离子可以受电场影响发生偏转通过传输四极杆,而中性离子不受电场影响不发生偏转,湮灭在中性粒子阻挡杆上,避免进入四极杆质量分析器。 3. 主四极杆 主四极杆是TSQ Endura 的核心部件之一,其可以对离子进行过滤筛选和扫描,TSQ Endura上用的四极杆是赛默飞专利的双曲面四极杆,具有同类产品中超宽的质量范围。另一个特性是与其它三重四极杆上所加的振幅相等的RF电压不同,TSQ Endura 四极杆上加的为不对称RF电压,通过施加这种不对称的RF射频电压,将整个四极杆系统的离子传输效率极大提高。4. 主动碰撞池Q2 离子通过一个四极杆后,进入到碰撞池Q2,Q2的主要作用是将离子进行CID裂解,并高效传输到第三个四极杆进行子离子的选择扫描。TSQ Endura 主动碰撞池Q2采用了弯曲碰撞池设计,并且在轴向有DC 电场,可以对离子进行分段加速,使得碎片离子在Q2中不但拐弯而且被加速,配合更高压力的Ar做碰撞气,可以获得更加丰富、灵敏的二级离子碎片。 5. 双模式离散打拿级检测器 TSQ Endura 的检测器为双模式离散打拿级检测器,消除噪音,提高灵敏度。双模式检测器可对离子流进行自动智
    留言咨询

质谱散热量相关的资讯

  • 封装行业正在采用新技术应对芯片散热问题
    为了解决散热问题,封装厂商在探索各种方法一些过热的晶体管可能不会对可靠性产生很大影响,但数十亿个晶体管产生的热量会影响可靠性。对于 AI/ML/DL 设计尤其如此,高利用率会增加散热,但热密度会影响每个先进的节点芯片和封装,这些芯片和封装用于智能手机、服务器芯片、AR/VR 和许多其他高性能设备。对于所有这些,DRAM布局和性能现在是首要的设计考虑因素。无论架构多么新颖,大多数基于 DRAM 的内存仍面临因过热而导致性能下降的风险。易失性内存的刷新要求(作为标准指标,大约每 64 毫秒一次)加剧了风险。“当温度提高到 85°C 以上时,就需要更频繁地刷新电容器上的电荷,设备就将转向更频繁的刷新周期,这就是为什么当设备变得越来越热,电荷从这些电容器中泄漏得更快的原因。不幸的是,刷新该电荷的操作也是电流密集型操作,它会在 DRAM 内部产生热量。天气越热,你就越需要更新它,但你会继续让它变得更热,整个事情就会分崩离析。”除了DRAM,热量管理对于越来越多的芯片变得至关重要,它是越来越多的相互关联的因素之一,必须在整个开发流程中加以考虑,封装行业也在寻找方法解决散热问题。选择最佳封装并在其中集成芯片对性能至关重要。组件、硅、TSV、铜柱等都具有不同的热膨胀系数 (TCE),这会影响组装良率和长期可靠性。带有 CPU 和 HBM 的流行倒装芯片 BGA 封装目前约为 2500 mm2。一个大芯片可能变成四五个小芯片,总的来说,这一趋势会持续发展下去,因为必须拥有所有 I/O,这样这些芯片才能相互通信。所以可以分散热量。对于应用程序,这可能会对您有所一些帮助。但其中一些补偿是因为你现在有 I/O 在芯片之间驱动,而过去你在硅片中需要一个内部总线来进行通信。最终,这变成了一个系统挑战,一系列复杂的权衡只能在系统级别处理。可以通过先进的封装实现很多新事物,但现在设计要复杂得多,当一切都如此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时,交互会变多。必须检查流量。必须检查配电。这使得设计这样的系统变得非常困难。事实上,有些设备非常复杂,很难轻易更换组件以便为特定领域的应用程序定制这些设备。这就是为什么许多高级封装产品适用于大批量或价格弹性的组件,例如服务器芯片。对具有增强散热性能的制造工艺的材料需求一直在强劲增长。Chiplet模块仿真与测试进展工程师们正在寻找新的方法来在封装模块构建之前对封装可靠性进行热分析。例如,西门子提供了一个基于双 ASIC 的模块的示例,该模块包含一个扇出再分布层 (RDL),该扇出再分配层 (RDL) 安装在 BGA 封装中的多层有机基板顶部。它使用了两种模型,一种用于基于 RDL 的 WLP,另一种用于多层有机基板 BGA。这些封装模型是参数化的,包括在引入 EDA 信息之前的衬底层堆叠和 BGA,并支持早期材料评估和芯片放置选择。接下来,导入 EDA 数据,对于每个模型,材料图可以对所有层中的铜分布进行详细的热描述。量化热阻如何通过硅芯片、电路板、胶水、TIM 或封装盖传递是众所周知的。存在标准方法来跟踪每个界面处的温度和电阻值,它们是温差和功率的函数。“热路径由三个关键值来量化——从器件结到环境的热阻、从结到外壳(封装顶部)的热阻以及从结到电路板的热阻,”详细的热模拟是探索材料和配置选项的最便宜的方法。“运行芯片的模拟通常会识别一个或多个热点,因此我们可以在热点下方的基板中添加铜以帮助散热或更换盖子材料并添加散热器等。对于多个芯片封装,我们可以更改配置或考虑采用新方法来防止热串扰。有几种方法可以优化高可靠性和热性能,”在模拟之后,包装公司执行实验设计 (DOE) 以达到最终的包装配置。但由于使用专门设计的测试车辆的 DOE 步骤耗时且成本更高,因此首先利用仿真。选择 TIM在封装中,超过 90% 的热量通过封装从芯片顶部散发到散热器,通常是带有垂直鳍片的阳极氧化铝基。具有高导热性的热界面材料 (TIM) 放置在芯片和封装之间,以帮助传递热量。用于 CPU 的下一代 TIM 包括金属薄板合金(如铟和锡)和银烧结锡,其传导功率分别为 60 W/mK 和 50 W/mK。随着公司从大型 SoC 过渡到小芯片模块,需要更多种类的具有不同特性和厚度的 TIM。Amkor 研发高级总监 YoungDo Kweon 在最近的一次演讲中表示,对于高密度系统,芯片和封装之间的 TIM 的热阻对封装模块的整体热阻具有更大的影响。“功率趋势正在急剧增加,尤其是在逻辑方面,因此我们关心保持低结温以确保可靠的半导体运行,”Kweon 说。他补充说,虽然 TIM 供应商为其材料提供热阻值,但从芯片到封装的热阻,在实践中,受组装过程本身的影响,包括芯片和 TIM 之间的键合质量以及接触区域。他指出,在受控环境中使用实际装配工具和粘合材料进行测试对于了解实际热性能和为客户资格选择最佳 TIM 至关重要。孔洞是一个特殊的问题。“材料在封装中的表现方式是一个相当大的挑战。你已经掌握了粘合剂或胶水的材料特性,材料实际润湿表面的方式会影响材料呈现的整体热阻,即接触电阻,”西门子的 Parry 说。“而且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材料如何流入表面上非常小的缺陷。如果缺陷没有被胶水填充,它代表了对热流的额外阻力。”以不同的方式处理热量芯片制造商正在扩大解决热量限制的范围。“如果你减小芯片的尺寸,它可能是四分之一的面积,但封装可能是一样的。是德科技内存解决方案项目经理 Randy White 表示,由于外部封装的键合线进入芯片,因此可能存在一些信号完整性差异。“电线更长,电感更大,所以有电气部分。如果将芯片的面积减半,它会更快。如何在足够小的空间内消散这么多的能量?这是另一个必须研究的关键参数。”这导致了对前沿键合研究的大量投资,至少目前,重点似乎是混合键合。“如果我有这两个芯片,并且它们之间几乎没有凸起,那么这些芯片之间就会有气隙,”Rambus 的 Woo 说。“这不是将热量上下移动的最佳导热方式。可能会用一些东西来填充气隙,但即便如此,它还是不如直接硅接触好。因此,混合直接键合是人们正在做的一件事。”但混合键合成本高昂,并且可能仍仅限于高性能处理器类型的应用,台积电是目前仅有的提供该技术的公司之一。尽管如此,将光子学结合到 CMOS 芯片或硅上 GaN 的前景仍然巨大。结论先进封装背后的最初想法是它可以像乐高积木一样工作——在不同工艺节点开发的小芯片可以组装在一起,并且可以减少热问题。但也有取舍。从性能和功率的角度来看,信号需要传输的距离很重要,而始终开启或需要保持部分关断的电路会影响热性能。仅仅为了提高产量和灵活性而将模具分成多个部分并不像看起来那么简单。封装中的每个互连都必须进行优化,热点不再局限于单个芯片。可用于排除或排除小芯片不同组合的早期建模工具为复杂模块的设计人员提供了巨大的推动力。在这个功率密度不断提高的时代,热仿真和引入新的 TIM 仍然必不可少。
  • 88%的空调散热片细菌总数超标
    新京报讯 炎热的夏天,最舒服的事情,莫过于躲在家中,开启空调纳凉。然而,有多少人在享受空调时,想到要定期对它进行清洗消毒?否则,空调将吹出看不见的细菌、真菌,甚至可以在72小时内,吹霉一碗白米饭。  日前,中国疾控中心、上海市疾控中心、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等机构对上海、北京、深圳进行实地家用空调入户调研发现:88%的空调散热片细菌总数超标,84%的空调散热片霉菌总数超标 空调散热片中检出细菌超标最高可达1000倍以上。  中华预防医学会消毒分会主任委员张流波介绍,空调除了吸附大量的灰尘外,还有螨虫、细菌、真菌等致病菌。运转时,空调内部,特别是散热片的细菌、真菌随出风口喷出,随呼吸道进入人体,容易导致人体出现头晕乏力,甚至患上感冒、鼻炎、哮喘等呼吸道疾病。因此,很多空调病不只是冷热交替造成的,空调里的污染也是祸源。  家用空调里究竟暗藏多少污染源?日前,记者随中华预防医学会消毒分会专家和家安实验室工作人员,一起走进普通住户家,现场观测、取样,并送入实验室培养,实验结果令人瞠目。  【实验1】  空调72小时吹霉一碗米饭  实验目的:测试空调是否会产生污染。  实验过程:取两碗等量的白米饭,置于壁挂式空调下的桌子上,其中一碗盖好。关闭门窗,打开空调。72小时后,盖好的米饭只是略有变色,但敞露于空调下的那碗米饭,已经长毛,出现大片霉斑。  市民疑问:6月份开空调前,刚把过滤网用洗洁精和水刷干净了,为什么还会这样?  专家释疑:中华预防医学会消毒分会主任委员张流波介绍,空调使用一段时间后,外罩、过滤网表面就有沉积的灰尘和污垢,很容易清洗。但空调细菌最多聚集的部位——散热片却常常被忽视。  作为空调冷热交换的核心部件,散热片除积聚污垢灰尘外,还会在冷凝水作用下滋生大量病菌。加上开空调时,通常会紧闭门窗,空气不流通,特别是夏天闷热潮湿,病菌更易滋生。  【实验2】  空调散热片藏匿大量细菌  实验目的:通过肉眼,观察空调散热片上藏着多少污垢。  实验过程:选一台使用了3年多,今年尚未清洗过的家用壁挂式空调。打开空调盖,露出的过滤网上,可看到一层厚厚的灰尘,用棉签和纸巾取样。卸下过滤网,可看到青黑色的空调散热片,乍看起来灰尘不多,但用棉签在散热片上清刮,可刮出黑灰色的絮泥状物。用白色纸巾取样,可看到散热片上附着大量污垢。  市民疑问:黑色絮泥状的污垢有没有致病菌?  专家释疑:张流波介绍,专业卫生机构检测发现,家用空调散热片上藏匿着大量细菌和真菌,平均的菌落总数每平方厘米高达4765个。其中致病菌主要包括霉菌、军团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大量病菌。空调运转时,散热片上的致病菌随出风口喷出,进入人体,易致头晕乏力,甚至患上感冒、肺炎等呼吸道疾病。  【实验3】  散热片污染远高于过滤网  实验目的:比较空调散热片和过滤网的污染程度。  实验过程:将实验2中收集好的样本放入培养皿,带入实验室,对样本进行细菌培养并计数。72小时后,实验结果出来了。空调过滤网上的霉菌总数为每平方厘米650个,细菌总数为每平方厘米270个 散热片上的霉菌总数每平方厘米为1110个,细菌总数为3100个。  市民疑问:清洗空调,不能只洗过滤网吗?  专家释疑:家安家居环境研究中心高级工程师张世新介绍,空调污染尤其是空调散热片污染——作为夏季室内最重要的污染源的认知仍存在很大的缺口,正成为影响家人健康的隐形杀手。调查显示,绝大多数人误以为只要把空调的过滤网罩清洗一下,就算空调清洁了。实际上,空调散热片上藏匿的污染远高于过滤网。  【实验4】  清洗剂喷洒可有效杀菌  实验目的:对比空调清洗前后的污染程度。  实验过程:关闭电源,卸下过滤网,用清水洗净 对散热片表面污垢取样。从超市购买专用的空调清洗剂,均匀喷洒在散热片上。静置10至15分钟,安装好空调,打开电源。此时,可以看到排污管排出黑色污水。40分钟后,关闭空调,重新对散热片取样。  72小时后,可看到散热片清洗前的样本,霉菌培养皿中已经长出大片霉斑,霉菌含量每平方厘米2163.04个 细菌培养皿中,可看到底部呈浆糊状,其中布满淡黄色细小颗粒,细菌含量每平方厘米2599个。清洗后的霉菌和细菌培养皿基本是透明的,霉菌含量每平方厘米为9个,细菌含量每平方厘米40个。  专家释疑:张流波介绍,因为散热片无法拆下来清洗,而且由于散热片结构的特殊性,简单擦拭也无法真正清洁。建议使用空调消毒清洗剂进行清洁消毒。  ■ 建议  夏季空调应一月一清洗  张流波表示,在关闭电源、通风的环境下,对准散热片均匀喷洒,就可以解决散热片污染问题。清洗后需要静置一段时间,是为了让消毒剂充分发挥作用。  为确保消毒产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建议空调清洗消毒剂使用具备卫生许可批件的“卫消字×××××号”产品。清洗剂的味道经过通风,很快可以散去,正规消毒产品的味道对人体无害。  至于空调散热片清洗的频度,张流波说,春夏换季时,需要开启空调前,应该彻底清洗消毒一次 夏季,空调使用频繁,建议有条件的家庭,每月清洗一次空调,可避免空调污染。  此外,张流波介绍,室外有的污染都会进入室内。家中尘埃,散热片上面都会有污染物,一般的空调不会去除PM2.5,除了定期清洁空调,关键还要靠居室良好的通风。
  • 苏州纳米所散热与封装技术研发中心成立
    6月16日上午,散热与封装技术研讨会暨苏州纳米所散热与封装技术研发中心成立仪式在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召开。此次活动以&ldquo 散热与封装技术&rdquo 为主题,探讨了当前高功率、高度集成化电子器件快速发展背景下,如何解决电子工业界的散热与封装技术等关键共性问题。  活动由苏州纳米所技术转移中心与先进材料部联合主办,苏州纳米所副所长李清文主持。美国工程院院士、乔治亚理工学院教授汪正平,国防科技大学教授常胜利和张学骜、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研究员孙蓉等出席了此次活动。  会前,李清文致欢迎词,并代表苏州纳米所向汪正平颁发了客座研究员聘书,苏州纳米所加工平台主任张宝顺与汪正平共同为散热与封装技术研发中心揭牌。  会上,被誉为&ldquo 现代半导体封装之父&rdquo 的汪正平介绍了自己40多年来在电子封装材料研发与应用方面的成果,特别是近年来在碳纳米管可控制备、石墨烯制备与应用、电子封装散热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最后他还与大家分享了在学术研究方面的经验。  随后,张宝顺、孙蓉等分别以&ldquo 散热与封装技术&rdquo 、&ldquo 聚合物基高密度电子封装材料的制备与应用研究&rdquo 为主题作了精彩的报告。  当天下午,与会代表参观了苏州纳米所加工平台和先进材料部。会议现场

质谱散热量相关的方案

质谱散热量相关的资料

质谱散热量相关的论坛

  • 电子元器件常见的几种散热方法

    为了适应电子工业的生产需求,电子元器件的集成、热度密度在不断的增大。如此一来,解决电子元器件散热问题就变成了一件刻不容缓的事情。影响电子元器件散热的因素有很多,比如热阻、功耗等。前面有讲到热管在大规模集成电路散热处理中的应用,这里华强北IC代购网系统介绍电子元器件常见的几种散热方法。 http://www.realchip.net/images/upload/Image/9495632.jpg一、 散热方法大全1、 自然散热和强行散热 所谓自然散热,顾名思义,是指不借助外部能量或措施的情况下,实现局部发热器件向周围散热达到控制电子元器件温度的目的。这种自然散热对电子元器件的要求比较低,一般适用于一些对温度控制要求较低的电子元器件及热量密度较小的低功耗元器件。 强行散热,借助风扇等工具强制性的使电子元器件周边的空气流动,主要适用于空气在部件内多个元器件的空间可以流动,是一种操作简单方便,却散热效果明显的散热方法。2、 通过制冷方式达到散热的目的 制冷方式,是为高温热源提供一个具有连续性的低温热源,进而达到控制温度的目的,在电子元器件中大多数采用Peltier制冷和制冷剂相变制冷。 Peltier制冷,只适用于元器件的体积紧密且对制冷要求不高的电子元器件,具有可靠性高的特点,但同时也具有成本高、效率低的缺点。采用Peltier制冷需要考虑制冷装置是否满足质量轻、体积小、方便安装和拆卸的特点,对制冷装置的要求比较严格。 制冷剂的相变冷却,是在特定情况下利用制冷剂发生相变而吸收大量热量的特点,对电子元器件达到冷却的效果。3、 在散热过程中进行能量疏导 我们可以理解为,把电子元器件散发出的热量,利用传热元件传递到某一个特定的地方集中然后再进行处理或者是更加高效率的向环境传导热量。二、 电子元器件散热方法的选择 在对电子元器件散热方法选择过程中,应考虑以下几种典型的因素:电子元器件自身的一些特点,如热阻的大小、热效率的高低、质量大小等,以及元器件对售后的要求,如维护要求、维修性、辅助设备等元器件的可靠性。另外还有就是人体的损伤危害程度,如在元器件散热过程中是否会产生有毒的热量,以及电子元器件在使用过程中对电力设备的需求,对设备电性能的影响。

  • 仪器运行时散发出来的热量

    仪器运行时散发出来的热量对人体有没有什么危害??ICP检测室 有台气体净化设备,催化温控和除氮温控在300℃左右。冬天 检测室就没有安装暖气,靠仪器散热取暖。这样对人体有什么危害吗??

质谱散热量相关的耗材

  • 散热器
    散热器用于Agilent 5890 GC 分流/不分流进样器达到或超过原制造商的的性能。散热器名称类似于Agilent部件数量货号散热器18740-20940单件20409
  • 散热器
    散热器用于Agilent 5890 GC 分流/不分流进样器达到或超过原制造商的的性能。名称 类似于Agilent部件 数量 货号散热器 18740-20940 单件 20409
  • 散热器 | 20409
    产品特点:散热器Heat Sink订货号:20409适用于Agilent 5890 GC分流/不分流进样器达到或超过原厂的性能。产品名称:散热器 (Heat Sink)类似:Agilent 18740-20940仪器:适用于Agilent 5890 GC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