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会员请选择进入的厂商展位
开通仪会通服务,请联系客服人员
刘老师13717560883(微信同号)
企业微信二维码
仪器信息网 3i讲堂 “流域-近海-大洋”微塑料观测研究进展与趋势分析
2 0 投诉 分享 56 2023-07-31
下载APP,观看精彩内容

“流域-近海-大洋”微塑料观测研究进展与趋势分析

海洋(微)塑料问题,已成为与气候变化、臭氧耗竭、海洋酸化等并列的全球重大环境与生态问题。塑料一经排放入海,便参与自沿岸向大洋的海洋传输过程,并受到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多个因素的影响。其中,微塑料陆源排放问题关系到沿岸海域环境治理,是海洋环境安全和生态健康关注的重点,其“河口-近海”汇源转化与传输过程对生态风险具有重要影响。另一方面,微塑料可通过风力和洋流等外力进行长距离传输,开阔大洋尤其是深海被认为是微塑料的主要汇集区。因此,开展微塑料自近岸到大洋的传输过程研究,对掌握我国海洋微塑料归宿、改善近海环境质量具有现实意义,亦可为国际或区域间的海洋微塑料管控提供有力支撑。本研究重点对近10年海洋微塑料“流域-河口-近岸海域”和“近海-大洋”两个关键过程开展调研,试图总结有关传输研究进展,并结合“河口-近海-大洋”的微塑料传输通量、过程及影响因素,提出思考和未来展望。 近年来,包括我国在内的诸多团队在现场观测和模型估算两方面,针对河流微塑料入海通量开展了估算研究,我们对此进行了总结并绘制了我国微塑料河流排放通量分布图。统计结果表明,我国河流排放量低于国际部分学者数据,为我国开展环境外交等做出了卓有成效的贡献。同时,目前河流入海研究还存在以下具体问题:1)观测与模型结果存在一定差异;2)当前模型方法正从社会经济模型向“实测+模型”递进;3)观测调查方法应考虑海洋基本观测符合性要求,空间调查上应注意零盐度断面设置等关键边界选取问题,水文数据选取和处理问题,应谨慎考虑合理性因素;4)应重视长时间序列观测和数据积累,同时在时间上应考虑季节变化、降水、潮汐影响等因素。5)模型方面,如何进一步提高其准确率问题,是模型研究的未来关键方向之一,包括更准确的排放清单、海水与其他区域微塑料丰度数据、更准确模型参数等等,都应该是考虑的重点。6)在流域的地理尺寸方面,我国目前主要在长江、珠江等大型流域河口开展微塑料调查与排海通量估算,尽管大型河流排海通量占据了我国排放塑料数量的绝对值,但是另一方面,就生态风险和关键生境影响而言,但有必要强调中小型河流入海过程与影响因素的必要性。 海洋微塑料传输的另一重要主战场,则是开阔海域,这一过程包括了水平和垂直两个方向。其中,由洋流驱动的水平传输是其实现全球广泛分布的重要过程,垂向迁移则是塑料自大气向深海传输的关键机制。上述过程不仅受到水文、气象、洋流及生物活动等多种因素影响,亦与微塑料的密度、粒径、形状等性质有关。目前,我国近海微塑料的迁移过程与归宿尚不明晰,对其毗邻边缘海的影响程度亦不确定。本报告结合自身在南中国海—西太平洋、北太平洋—西北冰洋和孟加拉湾—印度洋等海域的研究结果为例,探讨了边缘海与开阔大洋交互作用对微塑料赋存特征和迁移过程的影响,同时对未来的研究提出了若干建议及思考。其中,在数值模拟方面,作为大洋微塑料传输研究的有效方法,我们认为应该重视以下要点: 1)排放源、排放量、汇聚区和降解量的定量化问题;2)需要重视由“源”到“汇” 的关键传输界面问题,以及传输过程中由生物、化学和物理过程引起的漂浮、沉降和再悬浮等过程;3)需要更完整的时间序列观测,这是模型验证的关键。 最后,在研究思路方面,我们继续强调“以海定陆”和“陆海统筹”思想。在未来研究方向上,我们坚定认为河流排放、大洋水团是当前海洋微塑料传输的2个重点过程。几个我们认为的关键点,与大家分享: 1)“以海定陆”思想会更加深入。 2)区域性海洋学过程对微塑料传输的影响有待深入研究。 3)边缘海是连接大陆与大洋的关键纽带,需重视与我国关键海域相关联的重要边缘海-大洋的微塑料赋存与传输研究。 4)结合生地化过程的微塑料传输模型,是下一步的重要发展方向。

查看更多

恭喜您!提交成功

后续将有专属客服与您沟通!

关注微信公众号查看留言进度 接收留言处理通知

参与评论

登录 后参与评论

发布

全部评论 (0)

您好,请如实填写如下信息后观看视频

  • *邮箱
  • *姓名
  • *单位性质
  • *所属行业
  • *单位
您未报名本次会议,请联系主办方报名

本次会议由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主办,若无法参会,请直接联系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联系人:杨臻
联系电话:010-6867124 158 0116 9739

确定
联系我们

会议赞助:13717560883(微信同号)刘老师

扫描二维码联系我

关注微服务 参会不迷路

下载app 回看更便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