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器信息网:首页 > 资讯 > 朱良漪先生专题
   
  先生生平 讣 告 悼 文 追 忆 主要论述 图片资料  
 

(三)工业工程领域
  
   在工业工程方面,朱良漪也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其实,早在五十年代,他就运用他在国外所学习到的新学科——工业工程(Industrial Engineering)知识为天津自行车厂的改型改造,设计了全厂流水生产线。在短短的两年时间内,以很少的投资,使电镀、烤漆、焊接、热处理和装配调校等环节的质量大幅度地提高,产量增长了近十倍,赢得了声誉。同时,他在作业计划、生产能力查定、统计分析与管理等方面在《机械工业》与《中国工业》等杂志上发表过多篇论文。不过,由于当时社会舆论并不理解现代化工业管理是属于跨学科的新兴技术科学范畴,在“重技术轻管理”的错误认识下得不到应有发展。直到70年代末“四人帮”倒台,实行开放政策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后才得到扭转。这就是为什么他在机械工业老专家沈鸿副部长的动员下,重新担当起《中国大百科全书?机械工程卷?管理工程篇》的主编和90年代起又被推选为机械电子部科学技术咨询委员会“IE”专业委员会主任一职。他以“老骥伏枥”的奉献精神,组织一批老中轻三结合的队伍,为国家重点工厂用“IE”的方式方法试行诊断与综合治理。

  朱良漪的学术特征是基础宽厚,兼具理、工和管理三者之长;工作作风严谨而不失灵活;对新生事物敏感而又敢于接受挑战。他对工作始终是锲而不舍一抓到底,善于团结和启发多层次、多行业的科技人员一起合作。他一贯主张必须掌握第一手资料,亲自参与总体设计和关键工艺攻关,讲究系统分析和实验工作方法,对此,于1981年1月他在《光明日报》、《科学与技术》第二十四期提出实验工程学的概念。1979年夏,他从参加国家经济委员会工业企业技术发展代表团赴美、日考察归来时,带回一台初期的微机产品,便向清华大学童诗白教授建议:“用微机联网管理饭店业务”,并积极支持清华大学电子学教研组和北京市自动化系统成套研究所合作开展这项工作,经过几代更新已获得很大成功。他主张探索开发新课题,从工作中学习和积累知识。他鼓励直率地发表自己的不同观点。这些特征是和他从小所受的教育和热爱科学,习惯于自己动手和拆装机器而养成的个性有关。他早在北平育英中学读书时,便和好友张守廉(美国1982年出版的《电气与计算机工程手册》一书的主编,是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电机工程系主任)等人组成石英无线电社,以自己课余修理无线电的收入由他出任主编出版了《电虹无线电周刊》,发行了近30期。这在当时的中学生中也是一项创举。

  退休后,朱良漪先生仍不遗余力响应号召,结合一些离退休的各行业的科技专家,继续帮助有需要的企业作技术咨询开发工作,真正的体现了做到老学到老;1989年,朱良漪先生荣获全国老有所为精英奖。

  朱良漪先生常讲,他是从敌人的侵略教训中懂得了爱国主义思想。他小学毕业前在沈阳赶上“九一八事变”,中学读到五年级在北平赶上“七七事变”,大学读到三年半时又逢日本偷袭珍珠港,不但书未念完,人身也受到日本宪兵队的迫害。所以1950年他在美国读书时,一听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国家建设前途有望,就毅然放弃了个人深造和工作的优厚条件,偕同夫人回国,热情投入了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尽管历次政治运动中都受到了冲击,但对党所领导的社会主义建设的信念始终未变,终于在退休前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实现了他的宿愿。

上一页       


 
    中国分析测试协会、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学会唯一指定网站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C)2008,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所有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