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器信息网:首页 > 资讯 > 朱良漪先生专题
   
  先生生平 讣 告 悼 文 追 忆 主要论述 图片资料  
 
(一)分析仪器领域

  朱良漪以十六年(1959—1975)的时间从平地开始筹建与指导设计了原苏联承诺援建的中国规模最大的分析仪器厂——北京分析仪器厂。在专家来华不足十个月就撤走后,承担起全面的技术负责人的职责。他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提出“边基建、边试制培训和边生产”的建厂方针,亲自领导新产品的研制。他组织了当时国内有可能借助的力量,使厂内厂外相结合,在短短五年内,不但工厂建成并投产,还完成了我国第一台大型同位素分析质谱计(国家仪表新产品一等奖)、气相色谱仪(国家仪表新产品二等奖)、核磁共振波谱仪、红外气体分析仪、磁性氧量计(国家仪表新产品四等奖)、热导式分析仪等六大系列十多种规格的产品,为我国核技术和石油化工、冶金、电力等工业提供了新一代的科研分析装备,从而奠定了发展我国现代化分析仪器的基础并填补了空白。在新产品开发上,他不拘一格,勇于创新,善于把掌握分析机理与关键部件攻关相结合。通过特殊工艺攻关推动技术进步并改进工厂的工艺装备,同时培养出一大批有理论、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梯队。在他领导并直接参与下,研制我国第一台同位素分析质谱计的全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攻关、不断突破技术难题 而最终成功的过程。他率领了数十名青年科技人员和不少青年工匠,陆续攻破精密机械加工、特种焊接与封接、真空获得、测量与检漏技术、微弱电、磁参数测量技术、高稳定度供电系统、电子光学与离子光学技术以及同位素分析应用技术,这些基础技术的突破,朱良漪为我国发展质谱仪器以及其它分析仪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他对待任何事物都习惯用他自己所说的X—Y矩阵分析方法。他在《发展成分分析仪器的几个问题的商榷》(刊于1963年《计量技术与仪器制造》1卷2期)一文中早就提出:
  (1)分析测试技术将与催化、链式反应、聚合反应、有机分子活化等高科技发展前景有密切影响,因而提出在我国要努力实现“分析技术仪表化与分析仪器自动化(在线)乃是解决科学技术与生产现代化的重要手段”;
  (2)建议要按物性特征与分析手段对照来规划我国分析仪器品种型谱系列的方法,以及分析仪器的零部件通用化与单元组合化等措施;
  (3)尽早发展全谱分离与高灵敏度检测器和快速电子计算机相结合的新一代分析仪器的结构设计前景;
  (4)以物质成分和结构为第一性的微观信号来指导以物化生产过程调节系统为第二性的环境与热工参量将是生产过程自动化的未来

  这些观点和思想,在这以后的二十多年中,有力地指导并推动了我国分析仪器的发展。30年前,他所提出的论点,实际上是综合了分析化学、物理学、电子计算机技术和分析应用技术的先进成果,引导出现代分析科学这一科技领域的新概念。时至今日,国际分析技术发展的事实证明,这一论点是完全正确的。

  在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的激烈冲击下并没有扼杀对发展分析仪器的热忱,在条件比较困难的情况下,他还是认真负责地组织攻关,开拓一些有特色的产品:如四极质谱仪、比表面积分析仪等。离开北京分析仪器厂后,他又被推选为质谱学会和分析仪器学会的带头人,继续致力于分析仪器行业的发展。1985年他在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理事扩大会上又以“挑战和对策——我们一定要把加速发展分析仪器的重任挑起来”为题,结合国际科技发展规律与新动向,阐述了他对分析仪器发展与新技术革命的重要关系和应采取的战略技术路线。1987年起他虽已退休,但仍然活跃于分析仪器行业,参加国际学术交流与国家重点新产品科研开发工作,协助有关分析仪器厂投入开发流程质谱、离子色谱和高效毛细管电泳仪等课题的科研工作。

上一页    下一页       


 
    中国分析测试协会、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学会唯一指定网站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C)2008,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所有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