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号
视频号
抖音号
抖音号
哔哩哔哩号
哔哩哔哩号
app
前沿资讯手机看

我要投稿

投稿请发送邮件至:weidy@instrument.com.cn

邮件标题请备注:投稿

联系电话:010-51654077-8129

二维码

我要投稿

投稿请发送邮件至:weidy@instrument.com.cn

邮件标题请备注:投稿

联系电话:010-51654077-8129

基于海洋放射性核素时空演化体系的海洋核安全评估技术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分享: 2024/07/15 10:39:00
导读: 本文指出全面构建海洋中放射性核素本底基线的时空演化体系是海洋核安全评估的基石,提出本底基线法、活度限值法和剂量限值法三种海洋核安全评估技术。

基于海洋放射性核素时空演化体系的海洋核安全评估技术

林武辉1,5,杜金秋2,拓飞3,曹少飞4,张翊邦5,祁第1,陈立奇1,余克服5

1. 集美大学港口与海岸工程学院 极地与海洋研究院,厦门 3610212. 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大连 116023 3.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辐射防护与核安全医学所,北京 1000884. 中国辐射防护研究院,太原 0300065. 广西大学 海洋学院,南宁 530004


摘要本文指出全面构建海洋中放射性核素本底基线的时空演化体系是海洋核安全评估的基石,提出本底基线法、活度限值法剂量限值法三种海洋核安全评估技术,并应用于福岛核事故后污染最严重的核心海区——港口区,定量剖析港口区的海洋核污染历史与现状有利于评估过去12年以来日本福岛核电站修复进程中相关修复措施的有效性。之后,本文指出利用海洋数字孪生技术基础上,针对上述三种海洋核安全评估技术对应提出从寻找人类核活动历史的可靠档案馆、健全海洋放射性核素的基准/标准限值探索长期低剂量生物辐射效应与风险三个角度展望未来海洋核安全评估技术需求与发展方向以期国内外新形势下我国海洋核安全评估与管理提供一定借鉴



核安全是核能发展与核技术利用的生命线。自1984年成立国家核安全局以来,我国已经形成法律、条例、部门规章、标准、导则等不同层次的核安全制度体系[1],以保护人类和环境免受电离辐射危害核安全和深海安全是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有机组成,二十大报告中也明确指出强化……核、太空、海洋等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加快建设海洋强国战略背景下,海洋核安全也应该是国家安全保障体系的重要环节。


1. 新形势下的海洋核安全需求

海洋占地球表面积约71%,占地球总水量约97%,是地球气候的重要调节器,也为人类生存和发展提供重要的资源和生态服务功能[2]然而,20世纪人类大气核试验产生69%的人工放射性核素137Cs780 PBq)直接沉降进入海洋[3]部分沉降进入陆地环境中的人工放射性核素通过河流仍在持续不断输入海洋[4, 5];福岛核事故泄漏的放射性核素总量的80%最终进入太平洋[6];过去60多年来,英国和法国的乏燃料后处理厂也一直向北大西洋和北冰洋排放137Cs129I236U等人工放射性核素[7-13]

日本在2023824日已经启动福岛核污水排海计划,预计持续30[14, 15]。海洋数值模拟显示,福岛核污水将通过海洋环流逐步迁移扩散至全球海域,未来也将进入我国海域[16, 17]。此外,在复杂国际形势下,我国周边海域日益频繁的核动力航母和核潜艇活动也有可能增加海洋核污染风险。

2023年修订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中首次新增加强海洋辐射环境监测因此,海洋核安全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和强烈的社会需求。


2. 全面构建海洋中放射性核素本底基线的时空演化体系

天然放射性核素(比如宇生放射性核素14C原生放射性核素238U等)通过河流、大气沉降地下水等自然过程,持续不断进入海洋核电站、乏燃料后处理厂、核医学等活动以及日本福岛核事故产生人工放射性核素也持续排入海洋[18]当今海洋存在几十种天然和人工放射性核素不同核素活度水平从104 Bq/m310-5 Bq/m3[19],相差9个数量级。

海洋中放射性核素存在一定的时空分布特征。比如,自20世纪60年代美苏停止大气核试验以来,我国海水中人工放射性核素90Sr随着时间总体呈现指数下降趋势[4]空间上海洋中人工放射性核素存在双峰型纬向分布特征,即南北半球40°—60°的纬度带存在全球落下灰Global fallout活度高值[20]由于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和英法乏燃料后处理厂运行的影响北欧海域90Sr137Cs129I239+240Pu等人工放射性核素均显著高于其它海域[21-23]海水中90Sr137Cs的活度随深度增加,总体活度呈现下降趋势,而海水中239+240Pu经常现次表层峰值现象[24]

精准甄别海洋中人为新增放射性核素的种类与含量不仅是异常辐射信号判别与不同人类核活动溯源技术的前提,也是海洋核安全评估的核心过去十多年来,作者和团队已经围绕海洋中多种介质(海水、沉积物、生物、悬浮颗粒物、大气等)的210Po[25]210Pb[25]234Th[26]238U[27]226Ra[27]228Ra[28]228Th[28]232Th[27]40K[27]90Sr[4]137Cs[29]239,240Pu[29]14C[29]3H[15]十多种天然和人工放射性核素,从放射性核素的源汇过程及其物理海洋生物地球化学调控机制的角度长期开展海洋与核技术的多学科交叉研究,初步构建海洋放射性核素本底基线的时空演化体系

针对海洋放射性核素的时空演化历史数据国际上IAEA与日本筑波大学已经建立Marine Radioactivity Information System (MARIS)[30, 31]Historical Artificial Radionuclides in the Marine Environment (HAM-Global 2021)[32-34]两个数据库。然而,MARISHAM数据库中我国辽阔海域放射性核素的历史资料数据极度缺乏

我国海洋放射性核素测工作始于20世纪60年代的大规模大气核爆20世纪60~90年代期间卫生部门李树庆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李培泉原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蔡福龙等人开展海洋中放射性核素研究[35-37];唐森铭和商照荣重点对20世纪中后期我国海域放射性调查进行总结[38]

我国历次海洋污染基线调查积累部分海洋放射性监测数据滨海核电站建设和运行过程中持续开展海洋放射性监测虽然我国生态环境部门、自然资源部门、卫生系统、中国科学院与高校系统、地方政府部门核电公司等不同机构基于业务管理和科研的需求已经积累一些海洋放射性监测的历史数据,数据零散分布于多个不同管辖部门不仅缺乏统一的全国性海洋放射性核素监测数据,而且缺乏基于时空演化视角的系统分析不利于数据挖掘、解译、利用和管理。

总之,全面构建海洋放射性核素本底基线的时空演化体系则是海洋核安全评估的基石。中国近海放射性核素本底基线的时空演化体系构建将有助于科学评价我国滨海核电和其它滨海设施的影响[4]开阔大洋放射性核素本底基线的时空演化体系构建可以用于评价其它国家人类核活动(核电站事故、核试验、核材料的海洋倾倒、核潜艇与核动力航母活动等)的影响,并对我国海域潜在影响进行预报与预警评估,也是我国维护国家安全和人民生命健康、深度参与全球海洋治理、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的重要体现。因此全面构建海洋中放射性核素本底基线的时空演化体系对于海洋核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3. 海洋核安全评估技术

活度与剂量是定量表征放射性核素的独特物理量,不同于元素和同位素的常见表征方式。在海洋核安全评估中,活度浓度和剂量率是重要的定量参数,对应常见单位为Bq/m3(或者Bq/kg)和Gy/h(或者Sv/h为此,本文总结提出本底基线法、活度限值法剂量限值法开展海洋核安全评估。

3.1 本底基线

20世纪中叶以来,人类在核发展与核技术利用的进程中已经产生大量的人工放射性核素[20]释放进入地球环境中的长半衰期人工放射性核素比如239,240Pu137Cs甚至被视为定义人类世继全新世后,人类活动作为重要地质营力所主导的地质新时代的重要代用指标[20, 29]全面构建海洋中放射性核素本底的时空演化体系,准确掌握海洋中人工放射性核素的历史本底基线水平,是进一步精准甄别人为新增放射性核素和开展海洋核安全评估的前提。

短半衰期的人工放射性核素(比如131I134Cs106Ru110mAg通常不存在于天然环境本底之中,其定性或者定量的异常检出可以直接指示短期内人为新增的海洋核污染源(比如核事故、核潜艇活动等)中长半衰期的人工放射性核素(比如90Sr137Cs239,240Pu129I需要考虑人类核活动历史排放而残留的本底基线时空演化特征后,借鉴人为新增信号和本底噪声处理技术,开展人为新增海洋核污染源的定量甄别此外,核素活度比值(比如134Cs/137Cs90Sr/137Cs等)和原子比值(比如129I/127I240Pu/239Pu等)也常作为核素特征指纹,指示判别不同人类核活动源项。

3.2 活度限值法

不同放射性核素存在不同程度的放射毒性,比如极毒组的239Pu、高毒组90Sr、中毒组的137Cs、低毒组的3H。在海洋核安全评估过程中,法律法规和标准规程等对海洋中不同毒性的放射性核素活度限值做出一些规定[39, 40]比如,福岛核事故后日本政府规定海产品中134+137Cs的活度限值为100 Bq/kg[12]

我国的海水水质标准(GB3097-1997)和食品中放射性物质限制浓度标准(GB14882-94)分别规定海水和海产品中部分放射性核素的活度限值。我国海洋沉积物没有相应放射性核素标准限值规定。鉴于部分地区经常采用海砂作为建筑材料,我们可以参考建筑材料放射性核素限量(GB6566-2010)部分放射性核素的活度限值标准评估海洋沉积物中放射性核素值得注意的是,国际上不同组织机构(国际原子能机构、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粮农组织)和地区(中国、欧盟、美国、日本等)基于科学认识、国情现状社会发展需求等综合因素,对相同介质中的同种放射性核素活度限值规定经常存在一定差异[19, 40]

3.3 剂量限值法

处于不稳定状态的放射性核素发生衰变并发射不同能量的αβγ粒子活度可以衡量单位时间内放射性核素发射粒子数,剂量则更精细刻画不同类型的粒子所产生的能量沉积和危害比如,我国的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GB18871-2002)中规定公众的年有效剂量为1 mSv。针对海洋生物,欧盟开发的ERICA软件推荐10 μGy/h的剂量率限值作为筛选阈值(screening level[41]IAEAICRP美国加拿大等也推荐不同的剂量率限值40~400 μGy/h用以评估放射性核素对海洋生物的影响[42]目前,我国法规标准尚未涉及放射性核素对海洋生物的剂量限值规定


4. 日本福岛核电站港口区的海洋核安全评估

日本福岛核事故已经泄漏大量人工放射性核素进入海洋[6]福岛核污染水也已经启动排入太平洋[14]这些放射性核素可能通过海洋水文动力驱动下的随波逐流和海洋生物洄游驱动下的搭乘便车等过程进入我国海域[12]作为福岛核污水排海的利益攸关方,我国公众和政府始终高度关注由此引发的海洋核安全问题。

距离福岛第一核电站最近的港口区(图1a1 km范围内)是日本福岛核事故后污染最严重的海域。港口区属于日本领海,其它国家都无法进行采样而获取相关数据。港口区的海洋核污染历史与现状不仅是世界了解福岛核事故后海洋核污染的重要窗口,而且直接反映日本福岛核电站修复进程修复措施有效性

本文聚焦福岛核事故后污染最严重的海区——港口区,系统汇总IAEAMARIS数据库、日本东电公司(TEPCO)、日本经济产业省(METI日本原子能规制委员会(NRA)等多方量数据,全面构建福岛核事故前后海水中137Cs的历史活度曲线(图1b利用本底基线法、活度限值法剂量限值法,联合开展海洋核安全评估

本底基线法显示,福岛核事故后日本福岛附近海域的海水137Cs活度从1.3 Bq/m3骤升至1.9×1012 Bq/m3(图1b中红色箭头)。20239月的最新数据港口区海水中137Cs活度为5.1×103 Bq/m3仍然2011~2015年期间我国海域的海水中137Cs平均活度(1.05 Bq/m3)高3个数量级。值得警惕的是,2016年以来福岛港口区海水中137Cs活度并没有显著下降趋势,甚至出现多次周期性异常升高事件。

活度限值法显示,2016~2023年期间港口区海水中137Cs平均活度(6943 Bq/m3)高于我国海水水质标准(GB3097-1997)中海水137Cs活度限值(700 Bq/m3)。日本监测数据显示港口区的海洋鱼类通过生物富集吸收海水中高浓度的137Cs进一步导致鱼类体内137Cs1.8×104 Bq/kg)显著超过日本规定的限值标准(100 Bq/kg[43]

本文基于港口区的海水中137Cs活度数据,利用欧盟开发的ERICA软件开展海洋鱼类的辐射剂量评估。福岛核事故后海水中137Cs峰值活度(1.9×1012 Bq/m3)可以导致游泳鱼类和底栖鱼类的辐射剂量率为2.9×107 μGy/h3.1×109 μGy/h大大超出欧盟推荐的剂量率筛选阈值(10 μGy/h)。2016~2023期间港口区海水中137Cs平均活度(6943 Bq/m3)对底栖鱼类产生的剂量率11.2 μGy/h,也高于欧盟推荐的剂量率筛选阈值(10 μGy/h因此,三种海洋核安全评估技术获得的定量评估结果均显示,港口区的海洋核污染仍然较为严重。

1  中国海、日本福岛近海、福岛第一核电站港口区等海区的海水137Cs活度历史曲线。中国海和日本福岛核事故前的福岛近海数据来自MARIS数据库[44],核事故后的福岛近海数据来自NRA[45]核事故口区数据来自TEPCOMETI[46, 47]

Fig. 1  Historical 137Cs activity in seawater from the China seas, Fukushima offshore, and the port area nearby the Fukushima Daiichi Nuclear Power Plant. The data of the China seas and the Fukushima offshore before the Fukushima Nuclear Accident (FNA) was obtained from the MARIS database[44], the data of the Fukushima offshore after the FNA was provided by the NRA[45], and the data of the port area after the FNA was derived from TEPCO and METI[46, 47]

5. 总结及展望

新形势下的海洋核安全需求极为迫切。本文指出全面构建海洋中放射性核素本底基线的时空演化体系是海洋核安全研究的基石,提出本底基线法、活度限值法剂量限值法的三种海洋核安全评估技术,并应用于福岛核事故后污染最严重的核心海区——港口区,定量剖析港口区的海洋核污染历史和现状。

然而,面对海洋中核素种类众多、活度差异巨大、时空分布不均、迁移行为各异、生态影响复杂以及危害程度不一等现状难题,海洋核安全的科学评估仍然存在较大挑战性。基于本底基线法、活度限值法剂量限值法三种海洋核安全评估技术,本文强调融合海洋数字孪生技术,尝试从以下三个角度展望海洋核安全评估技术未来的发展方向(图2

2  海洋核安全评估的技术路线与展望

Fig. 2  Technical route and prospect of marine nuclear safety assessment

寻找人类核活动历史的可靠档案馆海洋放射性核素的本底基线存在复杂的时空演化特征。然而,海洋放射性核素实际观测数据的时间和空间分辨率均十分欠缺,特别是我国广大海域。冰芯、树轮、黄土、沉积柱、珊瑚礁是记录不同时空尺度环境变化的天然档案馆。特别指出,海洋中珊瑚礁具有年轮清晰、分辨率高、连续记录、固定生长等优点[48],是记录海洋放射性核素本底基线时空演化历史追踪人类核活动历史的十分理想的档案馆[29, 49]

健全海洋放射性核素的基准/标准限值。活度限值是海洋核安全评估和管理的重要依据。出于人类健康的需求,国际上更多关注饮用水和食品中放射性核素的活度限值[40]海洋为人类提供丰富的生物资源和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出于海洋中非人类物种的保护与人类健康的综合需求,未来我国需要加强海洋中非人类物种的放射性核素基准/标准限值研究和制定工作[39]

探索长期低剂量生物辐射效应与风险国际上对于低剂量辐射效应和危害仍然存在争议[50]较为缺乏实验室内受控观测流行病学现场调查等证据[51],直接影响人类和非人类物种的剂量限值规定和管理此外,海洋生物辐射剂量模型的构建和计算,涉及代表生物的筛选、海洋生物富集海洋食物链/的传递等过程在巨大且复杂的海洋生态环境系统中,这些过程往往存在较大的物种差异性和海域特异性。因此,在海洋核安全技术与管理需求背景下,亟需开展适用于我国海域现状与发展需求的长期低剂量海洋生物辐射效应与风险研究。

作为海洋大国,新时代中国明确提出加快建设海洋强国。海洋核安全是我国维护国家安全和人民生命健康、深度参与全球海洋治理以及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的关键领域,亟需投入与滨海核电发展及应对海上核风险能力需求相匹配的研发力度, 以保障新时期我国海洋核安全进一步丰富和完善现代化核安全监管体系践行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需求


参考文献:

[1]    于大鹏, 梁晔, 徐晓娟, . 我国核与辐射安全现状研究与探讨 [J]. 核安全, 2022, 21 (4): 12-18.

[2]    Sverdrup K, Kudela R. Investigating oceanography, 4th edition [M]. New York: McGraw Hill, 2023.

[3]    Buesseler K O. Fukushima and ocean radioactivity [J]. Oceanography, 2014, 27 (1): 92-105.

[4]    Lin W H, Mo M T, Yu K F, et al. Establishing historical 90Sr activity in seawater of the China seas from 1963 to 2018 [J]. 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 2022, 176: 113476.

[5]    Smith J T, Wright S M, Cross M A, et al. Global analysis of the riverine transport of 90Sr and 137Cs [J].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2004, 38 (3): 850-857.

[6]    Lin W H, Chen L Q, Yu W, et al. Radioactive source terms for the Fukushima nuclear accident [J].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2016, 59 (1): 214-222.

[7]    Casacuberta N, Smith J N. Nuclear reprocessing tracers illuminate flow features and connectivity between the arctic and subpolar north atlantic oceans [J]. Annual Review of Marine Science, 2022, 15(1): 203-221.

[8]    Song J M. Biogeochemical processes of biogenic elements in China marginal seas [M]. Berlin: Springer, 2010.

[9]    黄彦君, 沙向东, 祝兆文, . 压水堆核电厂流出物监测的关键核素研究 [J]. 核安全, 2020, 19(5): 27-34.

[10]    王茂杰, 郝丽娜, 徐晋, . 核电厂流出物监督性监测实践 [J]. 核安全, 2021, 20(3): 12-16.

[11]    Machida M, Iwata A, Yamada S, et al. Estimation of temporal variation of tritium inventory discharged from the port of Fukushima dai-ichi nuclear powerplant:analysis of the temporal variation and comparison with released tritium inventories from Japan and world major nuclear facilities [J]. Journal of Nuclea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23, 60(3): 258-276.

[12]    林武辉, 余克服, 杜金秋, . 日本福岛核废水排海情景下海洋生态环境影响与应对 [J]. 科学通报, 2021, 66(35): 4500-4509.

[13]    Wang F F, Men W, Yu T, et al. Intrusion of Fukushima-derived radiocesium into the East China Sea and the Northeast South China Sea in 2011–2015 [J]. Chemosphere, 2022: 133546.

[14]    Smith J, Marks N, Irwin T. The risks of radioactive wastewater release [J]. Science, 2023, 382(6666): 31-33.

[15]    林武辉, 张翊邦, 余克服, . 2023年日本福岛核污水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 [J]. 环球财经, 2023, 267(2/3): 46-50.

[16]    Zhao C, Wang G, Zhang M, et al. Transport and dispersion of tritium from the radioactive water of the Fukushima daiichi nuclear plant [J]. 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 2021, 169: 112515.

[17]    Liu Y, Guo X-Q, Li S-W, et al. Discharge of treated Fukushima nuclear accident contaminated water: macroscopic and microscopic simulations [J]. National science review, 2022, 9(1): 209.

[18]    Hu Q-H, Weng J-Q, Wang J-S. Sources of anthropogenic radionuclides in the environment: a review [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adioactivity, 2010, 101(6): 426-437.

[19]    林武辉, 陈立奇, 何建华, . 日本福岛核事故后的海洋放射性监测进展 [J]. 中国环境科学, 2015, 35(1): 269-276.

[20]    Waters C N, Syvitski J P M, Gałuszka A, et al. Can nuclear weapons fallout mark the beginning of the anthropocene epoch? [J]. Bulletin of the Atomic Scientists, 2015, 71(3): 46-57.

[21]    Zalewska T, Suplińska M. Anthropogenic radionuclides 137Cs and 90Sr in the southern baltic sea ecosystem [J]. Oceanologia, 2013, 55(3): 485-517.

[22]    IAEA. Worldwide marine radioactivity studies (WOMARS): Radionuclide levels in oceans and seas [M]. Vienna: IAEA, 2005.

[23]    He P, Aldahan A, Possnert G, et al. A summary of global 129I in marine waters [J]. Nuclear Instruments and Methods in Physics Research Section B: Beam Interactions with Materials and Atoms, 2013, 294: 537-541.

[24]    Wu J W, Sun J, Xiao X Y. An overview of current knowledge concerning the inventory and sources of plutonium in the China seas [J]. 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 2020, 150: 110599.

[25]    Lin W H, Ma H, Chen L Q, et al. Decay/ingrowth uncertainty correction of 210Po/210Pb in seawater [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adioactivity, 2014, 137: 22-30.

[26]    Lin W H, Chen L Q, Zeng S, et al. Residual β activity of particulate 234Th as a novel proxy for tracking sediment resuspension in the ocean [J]. Scientific Reports, 2016, 6: 27069.

[27]    Lin W H, Feng Y, Yu K F, et al. Long-lived radionuclides in marine sediments from the Beibu Gulf, South China Sea: Spatial distribution, controlling factors, and proxy for transport pathway [J]. Marine Geology, 2020, 424: 106157.

[28]    Lin W H, Yu K F, Wang Y, et al. Assessing the feasibility of the 228Th/228Ra dating method for young corals (<10 a) by gamma spectrometry [J]. Quaternary Geochronology, 2021, 61: 101125.

[29]    林武辉, 张帆, 余克服, . 人工放射性核素在珊瑚岛礁系统中的富集与评估 [J]. 地球科学进展, 2023, 38(3): 286-295.

[30]    Povinec P P, Aarkrog A, Buesseler K O, et al. 90Sr, 137Cs and 239,240Pu concentration surface water time series in the Pacific and Indian Oceans–WOMARS results [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adioactivity, 2005, 81(1): 63-87.

[31]    Povinec P P, Hirose K, Honda T, et al.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3H, 90Sr, 137Cs and (239,240) Pu in surface waters of the Pacific and Indian Oceans--GLOMARD database [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adioactivity, 2004, 76(1): 113-137.

[32]    Aoyama M, Hirose K. Artificial radionuclides database in the Pacific Ocean: HAM database [J]. The Scientific World Journal, 2004, 4: 200-215.

[33]    Inomata Y, Aoyama M, Hirose K. Analysis of 50-y record of surface 137Cs concentrations in the global ocean using the HAM-global database [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2009, 11(1): 116-125.

[34]    Inomata Y, Aoyama M. Evaluating the transport of surface seawater from 1956 to 2021 using 137Cs deposited in the global ocean as a chemical tracer [J]. Earth Syst. Sci. Data, 2023, 15(5): 1969-2007.

[35]    李培泉. 海洋放射性及其污染 [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83.

[36]    蔡福龙. 海洋放射生态学 [M]. 北京: 原子能出版社, 1997.

[37]    李树庆, 祝汉民, 吴复寿, . 中国近海放射性水平 [M]. 北京: 海洋出版社, 1987.

[38]    唐森铭, 商照荣. 中国近海海域环境放射性水平调查 [J]. 核安全, 2005, 4(2): 21-30.

[39]    杜金秋, 王震, 林武辉, . 放射性核素水环境质量标准研究进展 [J]. 生态毒理学报, 2018, 13(5): 27-36.

[40]    Bradley F J, Pratt R M. Regulations. Poschl M, Nollet L M L. Radionuclide concentrations in food and the environment [M]. Boca Raton: CRC Press. 377-410, 2007.

[41]    Brown J, Alfonso B, Avila R, et al. The ERICA tool [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adioactivity, 2008, 99(9): 1371-1383.

[42]    林武辉, 陈立奇, 余雯, . 海洋生物辐射剂量评价方法及应用 [C]. 福建平潭: 福建省海洋学会2014年学术年会暨福建省科协第十四届学术年会, 2014: 326-334.

[43]    TEPCO. Analysis of seafood [EB/OL]. (2023-6-5) [2023-6-13]. https://www.tepco.co.jp/decommission/data/analysis/pdf_csv/2023/2q/fish01_230605-j.pdf.

[44]    IAEA. Marine radioactivity information system (MARIS) [EB/OL]. (2014-12-28) [2023-11-13]. https://maris.iaea.org/explore.

[45]    NRA. Readings of seawater monitoring in off-shore sea area [EB/OL]. (2023-11-7) [2023-11-13]. https://radioactivity.nra.go.jp/en/list/292/list-1.html.

[46]    TEPCO. Analysis of radioactive substances around Fukushima daiichi nuclear power plant [EB/OL]. (2014-7-31) [2023-11-13]. https://www.tepco.co.jp/nu/fukushima-np/f1/smp/indexold-j.html.

[47]    METI. Progress status reports [EB/OL]. (2023-10-26) [2023-11-13]. https://www.meti.go.jp/english/earthquake/nuclear/decommissioning/progress_status.html.

[48]    余克服. 南海珊瑚礁及其对全新世环境变化的记录与响应 [J]. 中国科学: 地球科学, 2012, 42(8): 1160-1172.

[49]    林武辉, 何建华, 余克服, . 海洋中90Sr:日本周边海域与南海的对比 [J]. 海洋学报, 2020, 42(10): 47-58.

[50]    Sutou S. Low-dose radiation effects [J]. Current Opinion in Toxicology, 2022, 30: 100329.

[51]    Lowe D, Roy L, Tabocchini M A, et al. Radiation dose rate effects: what is new and what is needed? [J]. Radiation and Environmental Biophysics, 2022, 61(4): 507-543.

[来源:核安全]

标签: 核污染
用户头像

作者:仪小胖

总阅读量 5w+ 查看ta的文章

网友评论  0
为您推荐 精选资讯 最新资讯 新闻专题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仪器信息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仪器信息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获本网授权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仪器信息网"。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② 本网凡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③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两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默认仪器信息网有权转载。

使用积分打赏TA的文章

到积分加油站,赚取更多积分

谢谢您的赞赏,您的鼓励是我前进的动力~

打赏失败了~

评论成功+4积分

评论成功,积分获取达到限制

收藏成功
取消收藏成功
点赞成功
取消点赞成功

投票成功~

投票失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