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号
视频号
抖音号
抖音号
哔哩哔哩号
哔哩哔哩号
app
前沿资讯手机看

我要投稿

投稿请发送邮件至:weidy@instrument.com.cn

邮件标题请备注:投稿

联系电话:010-51654077-8129

二维码

我要投稿

投稿请发送邮件至:weidy@instrument.com.cn

邮件标题请备注:投稿

联系电话:010-51654077-8129

明天播!赠书|新能源之储能、清洁能源检测技术专场预告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分享: 2023/11/22 10:23:40
导读: 2023年11月28日-30日,仪器信息网与日本分析仪器工业协会联合举办第六届“新能源材料检测技术发展与应用”网络会议,诚邀业界人士报名参会。

2023年11月28日-30日,仪器信息网与日本分析仪器工业协会联合举办第六届“新能源材料检测技术发展与应用”网络会议,北京普天德胜科技孵化器有限公司协办,分设四个专场:中日科学家论坛暨氢能源发展与检测技术新能源电池检测技术储能材料检测技术清洁能源检测技术。邀请新能源材料领域研究应用专家、相关检测技术专家,以网络在线报告形式,针对当下新能源材料研究热点、相关检测新技术及难点、新能源市场展望等进行探讨,为同行搭建学习互动平台,增进学术交流,促进我国新能源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

明天(11月30日),将为大家直播储能材料检测技术专场清洁能源检测技术专场。直播间还将设置分享赠书、发红包等活动,欢迎报名参会!

一、 主办单位

仪器信息网

日本分析仪器工业协会

二、 协办单位

北京普天德胜科技孵化器有限公司

三、 参会方式

本次会议免费参会,参会报名请点击会议官网: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xny2023/

四、 分享赠书活动

将会议直播间分享朋友圈集赞10个,即可获得由袁志刚编著的《碳达峰·碳中和:国家战略行动路线图》书籍一本,具体兑换方式见直播间管理员通知,欢迎参与活动。

企业微信截图_17012493003117.png


五、 “清洁能源检测技术”专场预告

时间

报告题目

演讲嘉宾

清洁能源检测技术

(11月30日上午)

09:30

天然气水合物渗流特性测定方法及进展

张郁

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 研究员

10:00

JEOL新一代高性能双束系统及环境颗粒检测系统(PCI)的介绍

张玮

捷欧路(北京)科贸有限公司 应用工程师

10:30

非铅钙钛矿的瓶颈问题

肖立新

北京大学 教授

11:00

聚合物矩阵网络在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中的应用

魏静

北京理工大学 特别副研究员

六、“储能材料检测技术”专场预告

时间

报告题目

演讲嘉宾

储能材料检测技术

(11月30日 下午)

14:00

储能相变材料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

张江云

广州工业大学 副教授

14:30

Agilent 5800在储能电池行业的应用及技术优势

赵志飞

安捷伦科技(中国)有限公司 应用工程师

15:00

锂离子电池硅基负极粘结剂进展

仲皓想

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 研究员

15:30

岛津XPS在新能源材料分析中的应用

王文昌

岛津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 应用工程师

16:00

基于金属热反应硫化锂正极材料的制备

邢震宇

华南师范大学 副研究员



七、 嘉宾简介及报告摘要(按分享顺序)

张郁 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 研究员

【个人简介】张郁研究员主要从事天然气水合物领域的相关工作,包括复杂沉积物体系天然气水合物实验与理论、天然气水合物高效开采技术、天然气水合物钻采安全等方面,获2018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019年广东省自然科学一等奖,2013年广东省科学技术一等奖,入选2019年“广东特支计划”本团创新团队。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促进经济发展专项资金项目课题等项目11项。共发表SCI论文85篇,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6件,美国专利7件,参与编制标准2项。担任可再生能源学会天然气水合物专业委员会与中国计量测试学会热物性专业委员会委员。

【摘要】与传统油气藏不同,天然气水合物以固体的形式赋存于沉积物的孔隙或者裂隙,因此其不能像天然气或者原油直接依赖于自身的流动性而实现流动,必须吸收由储层、外界环境、或者人工提供的能量,将其分解成甲烷和水,方可能在沉积物中流动。沉积物的渗流能力决定了气水在储层中的流动,对水合物开采效果具有重要的影响,是天然气水合物开采模拟与方案制定中必须的关键基础物性。水合物存在时沉积物的渗流规律与孔隙空间的微观几何结构密切相关,水合物样品的合成以及在孔隙结构中复杂的赋存形式造成了含水合物沉积物渗流实验相对困难。本报告介绍了天然气水合物体系渗流特性测定的相关技术方法以及取得的部分研究进展与结果。

张玮 捷欧路(北京)科贸有限公司 应用工程师

【个人简介】现任日本电子应用工程师,主要负责FIB-SEM双束系统及氩离子截面抛光仪的样品测试、技术应用以及培训工作,具有丰富的聚焦离子束、双束系统、扫描电镜等理论基础和应用经历。硕士毕业于新南威尔士大学材料科学专业,主研方向为天然生物材料的压电性质和实际应用,积累了丰富的测试样品制备、超微切片、扫描电镜、原子力显微镜等测试研究经验。本科毕业于河北科技大学金属材料工程学系,主要学习方向为合金钢的热处理方案设计和力学性能优化。

【摘要】本报告将从TEM设备联用、STEM快速检测、硬件更新,三个方面介绍JEOL年初发布的新一代高性能FIB-SEM双束系统。同时将介绍JEOL专门针对新能源汽车电池制造业开发的PCI颗粒物监测软件系统。

肖立新 北京大学 教授

【个人简介】肖立新,日本东京大学博士毕业,现为北京大学物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英国皇家化学学会会士,中国材料学会太阳能分会秘书长、国际信息显示学会(SID) 中国北区执委会学术副主席、中国光学工程学会光显示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长期从事光电功能材料及器件方面的研究,如有机发光材料及其器件,光伏材料及其器件物理等。主持过多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承担973项目子课题。发表国际学术论文160余篇及申请专利共30余件,入选2020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年度影响力”榜单。编著《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第一、二版),译著《有机电致发光-从材料到器件》,参与编著《锂离子电池》。2015年度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第一完成人)。

【摘要】从介绍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关键问题出发,阐述非铅钙钛矿材料的重要性,继而介绍非铅钙钛矿材料的研究进展,通过分析目前存在的问题,进一步阐述非铅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瓶颈所在,从而阐述如何突破瓶颈。

魏静 北京理工大学 特别副研究员

【个人简介】北京理工大学材料学院,特聘副研究员,2012年于电子科技大学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专业获得学士学位,2017年于北京大学微电子与固体电子专业获得博士学位。2019年7月加入北京理工大学材料学院材料物理与化学系。主要从事新能源材料与器件、钙钛矿光电材料与器件等研究。以第一或通讯作者身份在Nat.Commun., Adv. Mater., Adv. Energy Mater. Nano Energy等杂志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ESI高被引论文3篇,热点论文3篇,总被引次数超过2000。研究领域:新型能源材料与器件;钙钛矿光电材料与器件。

【摘要】钙钛矿太阳能电池(PSCs)的光电转换效率已经超过26%,但寿命远低于工业所需的25年,严重限制了其商业应用。目前报道的多数钙钛矿电池在水分、光照、热或其他因素的干扰下都会严重失效。对此,我们通过设计新型电子传输材料和结构来提高钙钛矿器件的稳定性。本工作首先研究了钙钛矿薄膜的退化机理,之后通过优化电子传输层(ETL),特别是开发新型紫外惰性电子传输材料及基于聚合物矩阵网络的低温介孔结构,来提高PSCs在潮湿环境或光照下的工作稳定性。我们制备了ITO/UV惰性ETL/ Cs0.05FA0.81MA0.14PbI2.55Br0.45/Sprio-MeOTAD/Au结构的太阳能电池,其功率转换效率达到21%,光稳定性得到明显改善。优化后的器件在一个太阳光强下持续光照,最大功率点电压下工作600小时后,保持99%以上的初始性能。在进一步的工作中,需要深入研究PSCs的复杂降解机理,在此基础上开发更具针对性的薄膜改性方法和新型器件结构。

张江云 广州工业大学 副教授

【个人简介】张江云,博士后,英国赫特福德大学访问学者,广东工业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主要为动力电池及电化学储能系统的热管理,热安全和热灾害防控,具备热能工程与材料学交叉学科专业知识。目前主持/参与国家级,市厅级动力电池热管理领域科研项目20余项。发表相关学术论文20余篇,获授权发明专利8件,参与技术标准编制7件,获得东莞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摘要】电池的热安全已经成为制约新能源汽车及电化学储能系统的重大技术瓶颈问题。储能相变材料由于具有高潜热等优势而在热管理领域具有光明的应用前景,尤其是有机相变材料石蜡。本报告以提升电池热安全问题为宗旨,主要从相变材料(高导热型,电绝缘和阻燃型)的制备,性能检测和表征,热管理性能评估几方面系统阐述储能相变材料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

赵志飞 安捷伦科技(中国)有限公司 应用工程师

【个人简介】安捷伦原子光谱应用工程师,主要负责环境、制药、食品等行业无机元素分析技术支持。

【摘要】随着全球能源短缺和气候变化问题日益突出,水能、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技术发展迅速,其中发展低成本、高能量密度的能量储存技术是实现可再生能源技术增长、促进电动汽车及电网等大规模用电系统发展的关键。本报告以电化学储能中的液流电池为例,介绍ICP-OES在储能行业的应用及技术优势。

仲皓想 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 研究员

【个人简介】仲皓想研究员, 硕士生导师,南京大学博士,中山大学博士后,2012年进入中科院广州能源所工作,2017-2018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访问学者。目前主要从事锂离子/锂硫电池(高分子粘结剂,高容量正负极材料)及锂金属等新能源材料基础及其产业化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博士后基金等数项,参与多项国家及广东省项目;发表SCI论文5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10余项,其中7项已授权、1项美国专利授权。

【摘要】现有正负极材料的动力电池比能量已逐渐逼近理论极限,要想提高比能量,必须使用具有更高容量的新一代正负极材料。理论比容量是商业石墨十倍以上的硅材料多年来一直被寄予厚望,但始终未能实现在高容量负极中大规模应用,其根本原因在于硅嵌锂时发生巨大的体积膨胀,及由此引发的一系列负面作用,导致高容量硅基负极无法实现长期稳定循环。 如何消除或者缓解体积膨胀导致的负面作用是让硅基负极走向实用化的研究重点。粘结剂在电极中的比重虽小(质量分数≤10%),但是在减小体积膨胀和保持硅基负极结构稳定性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开发功能粘结剂是抑制硅基负极膨胀,提升硅基电池性能的有效方法。基于此我们开发了一系列高粘结力粘结剂,高弹性粘结剂及高电子/离子导电粘结剂等,显著提升硅的循环稳定性和倍率性能。

王文昌 岛津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 应用工程师

【个人简介】岛津分析中心应用工程师,2015年毕业于北京科技大学材料专业,曾先后在首钢技术研究院分析中心工作,在英国Kratos总部交流学习,负责XPS的应用开发、技术支持、合作研究等工作,使用XPS技术开展新型材料表征相关研究,在国内外期刊合作发表多篇SCI论文,熟悉XPS数据处理及解析。

【摘要】岛津XPS技术特点及其在新能源材料分析领域的应用

邢震宇 华南师范大学 副研究员

【个人简介】邢震宇,副研究员,香江学者。于2012年在吉林大学化学学院取得化学学士学位(导师:杨柏),于2016年在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取得化学博士学位(导师:纪秀磊&陆俊),于2017年在加拿大滑铁卢大学陈忠伟院士课题组从事博士后研究,于2018年被引进到华南师范大学化学学院。 邢震宇担任中国化工学会化工新材料专业委员会委员和广东省材料研究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此外,邢震宇还同时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通讯评审专家,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通讯评审专家和会议评审专家。此外,还担任材料研究与应用的副主任编委,Batteries (IF=5.938)的Editorial Board ,Energy & Environmental Materials (IF=15.122)、Nano Research (IF=10.269)、Renewable (IF>20)、Carbon Research (IF>20)、Materials Futures (IF>20) 的青年编委。 目前,邢震宇的研究方向包括:(1)金属热反应制备功能材料;(2)碳材料的合成和应用;(3)锂硫电池和钾离子电池电极材料。共发表40篇SCI论文,总引用次数4500,H-index为27。其中,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在Nature Energy(1篇)、Advanced Materials(1篇)、Nano Energy (4篇)、Energy Storage Materials(1篇)、Small Methods (1篇)、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1篇)等国际权威期刊上发表SCI论文24篇。 在产学研方面,邢震宇与宁德新能源展开合作,并在多个创新创业大赛获奖。

【摘要】近些年,传统锂离子电池已经无法满足电动汽车对于高比能的需求,而典型的高比能锂硫电池由于锂枝晶带来的安全隐患又无法真正市场化,因此,作为一种同时兼顾高比能和高安全性要求的硫化锂-硅新型电池体系开始成为能源领域的研究重点。但是相对于日益成熟的硅负极材料制备,硫化锂正极材料受限于活化电势高、倍率性能差和容量衰减快等问题,严重阻碍了硫化锂-硅这一电池体系的发展。报告人基于金属热反应制备功能材料一系列系统性的工作积累(Chem. Commun., 2015, 51, 1969; Nano Energy 2015, 11, 600; ChemNanoMat2016, 2, 692; Carbon 2017, 115, 271; Small Methods 2018, 2, 1800062),在对金属热反应瞬时高温性、强还原性和物相分离特殊性的深刻理解基础上,首次通过金属热反应制备了高容量循环稳定的石墨烯包覆的硫化锂纳米胶囊正极材料(Nature Energy 2017, 2, 17090)。除此之外,报告人基于金属热反应首次制备了过渡金属/硫化锂纳米复合物并系统研究了过渡金属对硫化锂电化学行为的影响(Advanced Materials 2020, 32, 2002403)。

八、 会议联系

会议内容:杨编辑 15311451191(同微信) yanglz@instrument.com.cn

会议赞助:刘经理 15718850776(同微信) liuyw@instrument.com.cn

[来源:仪器信息网]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标签: 新能源
用户头像

作者:张张

总阅读量 36w+ 查看ta的文章

网友评论  0
为您推荐 精选资讯 最新资讯 新闻专题 更多推荐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仪器信息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仪器信息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获本网授权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仪器信息网"。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② 本网凡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③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两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默认仪器信息网有权转载。

使用积分打赏TA的文章

到积分加油站,赚取更多积分

谢谢您的赞赏,您的鼓励是我前进的动力~

打赏失败了~

评论成功+4积分

评论成功,积分获取达到限制

收藏成功
取消收藏成功
点赞成功
取消点赞成功

投票成功~

投票失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