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号
视频号
抖音号
抖音号
哔哩哔哩号
哔哩哔哩号
app
前沿资讯手机看

我要投稿

投稿请发送邮件至:weidy@instrument.com.cn

邮件标题请备注:投稿

联系电话:010-51654077-8129

二维码

我要投稿

投稿请发送邮件至:weidy@instrument.com.cn

邮件标题请备注:投稿

联系电话:010-51654077-8129

化学+生物的梦幻联动!电分析化学主题网络研讨会年末上线!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分享: 2022/11/28 16:28:02
导读: 2022年12月21日,由仪器信息网与广州大学联合举办,中山西湾国家重大仪器科学园协办的“第三届电分析化学”主题网络研讨会重磅上线!

这是一个神奇的领域,仪器设备简单易行,分析过程敏捷高效;特别是近年来,随着纳米技术,表面技术,超分子体系以及新材料合成的发展和应用,该领域进一步向微量分析,单细胞水平检测,实时动态分析,无损分析以及超高灵敏和超高选择等方向迈进。这就是电分析化学(Electroanalytical Chemistry)

做为仪器分析的一个重要的分支,电分析化学近年来在生物分析与生物传感、电分析化学联用等方面的前沿研究及应用受到业内的广泛关注。电分析化学生物传感器主要包括微生物电极传感器、电分析化学免疫传感器、组织电极与细胞器电极传感器、酶传感器、电分析化学DNA传感器等。

2022年12月21日,由仪器信息网与广州大学联合举办,中山西湾国家重大仪器科学园协办的“第三届电分析化学”主题网络研讨会重磅上线!本次研讨会针对当下电分析化学前沿研究及应用热点进行探讨,为电分析化学相关从业人员搭建沟通和交流的平台,促进我国电分析化学及相关仪器技术与应用的发展。会议邀请广州大学分析科学技术研究中心主任牛利教授主持。多位来自南京大学、东南大学、中山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及中科院理化技术研究所、大连化物所、烟台海岸带研究所等的专家进行最新的技术分析与最新结果科研成果的分享。

屏幕截图 2022-11-28 162652.jpg

21日上午的会议聚焦电化学技术与生物传感器的结合应用。将电化学技术拓展至生物细胞研究等领域,这相比传统的荧光、质谱等手段有着怎样的优势?生物分析的检测范围是否会因此进一步拓宽?化学+生物的梦幻联动,是否会带来一次新的技术变革?数位杰青、长江学者、名校教授、一线研究员将在本次研讨会中深度解读——

点击参会》》》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electroanalytical2022


徐静娟 南京大学 教授

《单细胞电化学分析》点击参会

徐静娟,南京大学教授,2007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10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13年获得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2014年入选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2014获批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现为Analytica Chimica Acta的编辑。已在Sci Adv, Chem, Angew Chem, JACS等刊发表论文500余篇。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和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

在单细胞层面,测量生命各种状态下细胞中重要生物分子含量的变化对于理解生命过程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目前,研究单细胞的方法主要包括电化学、荧光和质谱等方法。这些技术中,基于微/纳米电极的电化学方法以其高灵敏度的特性成为实时定量检测单细胞的重要技术。本次,徐静娟将介绍课题组近年来在单细胞内生物分子和离子测量方面的工作。


刘松琴 东南大学 教授

《关于酶界面电子传递的几点思考》点击参会

刘松琴,2003年6月在南京大学获分析化学博士学位,2003年8月至2005年8月分别为德国Potsdam大学和加拿大Lakehead University博士后,2005年被聘为东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刘松琴主要从事生物界面、生物组装和电化学分析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并开展纳米生物探针、纳米增强高分子材料等产业化研究。共发表SCI收录论文300余篇,获授权发明专利23件。

本次,刘松琴将就《关于酶界面电子传递的几点思考》进行经验分享。

戴志晖 南京师范大学 教授

《功能界面的分子识别与电化学传感》点击参会

戴志晖,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分析化学研究,将表界面结构调控和传感表界面的功能化相结合,发展新方法和新技术,成功提高了分析检测体系的灵敏度及选择性,并在若干体系中获得理想的检测效果;获得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获国务院特殊津贴。

本次,戴志晖将就《功能界面的分子识别与电化学传感》进行分享:通过界面合成,使功能材料具有特殊的晶体结构、组成、电荷密度;通过表面分子组装改性等方法,建立了从分子到纳米层次的生物电化学界面;对界面电化学性能进行调控,设计合成了新型高灵敏纳米生物探针,提高了分析检测的灵敏度,发现了生物传感检测中的新原理,发展了新的信号放大分析方法,拓展了生物分析检测范围,为从分子水平上实现复杂生命体系的分析检测提供了可能。


98b0b1f0dd15d95c4561913f0be834c_副本.jpg

只金芳 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 研究员

《电分析化学的前沿---基于超微电极的微区电化学检测技术》点击参会

只金芳,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只金芳及其所在的实验室一直从事电化学及电化学分析方面的研究,特别是在基于电化学原理的环境检测及生物传感器的研究方面有较扎实和系统的工作积累。

本次,只金芳报告题为《电分析化学的前沿---基于超微电极的微区电化学检测技术》:基于超微电极电化学碰撞技术的单粒子和选择性检测,可以提供单细胞代谢活性或单颗粒催化活性,获得待测粒子-电极间相互作用等大电极体系检测所不能分辨的信息,具有研究单个粒子活性的可能性。报告提出以硫堇作为一种带正电的电子介体,依靠静电引力吸附在微生物表面,并被微生物还原。当一体化的硫堇-微生物碰撞在电极表面时,还原态的硫堇在电极表面被重新氧化,从而产生尖峰信号。信号的大小直接反映了被微生物还原的硫堇的量,从而可以根据尖峰的大小来直接的判定微生物的活性。

点击参会》》》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electroanalytical2022



[来源:仪器信息网]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用户头像

作者:离离

总阅读量 33w+ 查看ta的文章

网友评论  0
为您推荐 精选资讯 最新资讯 新闻专题 更多推荐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仪器信息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仪器信息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获本网授权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仪器信息网"。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② 本网凡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③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两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默认仪器信息网有权转载。

使用积分打赏TA的文章

到积分加油站,赚取更多积分

谢谢您的赞赏,您的鼓励是我前进的动力~

打赏失败了~

评论成功+4积分

评论成功,积分获取达到限制

收藏成功
取消收藏成功
点赞成功
取消点赞成功

投票成功~

投票失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