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号
视频号
抖音号
抖音号
哔哩哔哩号
哔哩哔哩号
app
前沿资讯手机看

我要投稿

投稿请发送邮件至:weidy@instrument.com.cn

邮件标题请备注:投稿

联系电话:010-51654077-8129

二维码

我要投稿

投稿请发送邮件至:weidy@instrument.com.cn

邮件标题请备注:投稿

联系电话:010-51654077-8129

碳中和离不开科技助力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分享: 2022/07/29 09:38:50
导读: 实现碳中和,总的来说就是构建起能源供应端、能源消费端、人为固碳端的“三端发力”体系。无论是哪一端,都离不开科技力量。

在全球变暖影响、极端天气频发的背景下,碳中和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中国主动承担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责任,向世界作出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承诺。而要实现“双碳”目标,科技进步的作用需要得到更充分地重视与释放。

实现碳中和,总的来说就是构建起能源供应端、能源消费端、人为固碳端的“三端发力”体系。无论是哪一端,都离不开科技力量。

能源供应端,科技助力绿电越来越多——目前,中国的风电、光伏发电等绿色电力的装机容量位居世界第一,大到风机叶片的安装与检修、维护,小到光伏电池的升级迭代,科技进步让中国始终在全球新能源电力市场保有一席之地。

能源消费端,科技助力效率越来越高——碳中和不是不排放碳,而是要尽可能少排放碳,通过发挥科技的作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也对实现“双碳”目标大有裨益。当下,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让中国许多工厂更加智能,也更加节能;智慧建筑不断涌现,路上的新能源车日渐增多,智能红绿灯等先进技术提高了通行效率、减少了能源消耗……

人为固碳端,科技助力手段越来越丰富——近年来,中国人工林面积稳居世界第一,吸收了大量的二氧化碳,但在那些生态条件恶劣的地区,植树造林更需要科技的帮助。比如,在库布其沙漠,当地探索并已长期使用了水气植树法,如今植树队伍里又多了一架架无人机;除了吸收碳,中国也在不断探索碳捕集、碳封存技术,像齐鲁石化-胜利油田CCUS项目,为中国减污降碳、绿色发展提供了有益尝试、有力支撑。

提到碳中和,除了关注人为排放和减排,地球系统本身的动态变化也应得到重视。这就需要我们搭建起“天空地一体化”观测系统,综合规划碳中和路径,充分利用卫星探测与地面探测相结合,这对于我们摸清“碳底数”、捕捉“碳足迹”大有帮助。这些无不需要科技进步的大力支持才能实现。

实现碳中和,绝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需要久久为功,科技创新同样需要千万次的坚持与尝试。无论是实现碳中和还是科技进步,都要有长远规划、系统考量。

在当前和可预见的未来,科技对于实现碳中和方面都在并将继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碳中和不仅是中国发展的方向,而且是世界各国转型发展的重大机遇。实现碳中和的技术不能等靠要,而是需要有自己的核心技术,我们要借助这一东风,切实推动中国的科技进步,让中国在相关领域拥有更多的核心竞争力,在为碳中和装上“中国芯”的同时,实现碳中和与中国科技进步的并驾齐驱。

[来源:人民网]

用户头像

作者:四饼

总阅读量 16w+ 查看ta的文章

网友评论  0
为您推荐 精选资讯 最新资讯 厂商动态 新闻专题 更多推荐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仪器信息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仪器信息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获本网授权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仪器信息网"。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② 本网凡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③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两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默认仪器信息网有权转载。

使用积分打赏TA的文章

到积分加油站,赚取更多积分

谢谢您的赞赏,您的鼓励是我前进的动力~

打赏失败了~

评论成功+4积分

评论成功,积分获取达到限制

收藏成功
取消收藏成功
点赞成功
取消点赞成功

投票成功~

投票失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