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号
视频号
抖音号
抖音号
哔哩哔哩号
哔哩哔哩号
app
前沿资讯手机看

我要投稿

投稿请发送邮件至:weidy@instrument.com.cn

邮件标题请备注:投稿

联系电话:010-51654077-8129

二维码

我要投稿

投稿请发送邮件至:weidy@instrument.com.cn

邮件标题请备注:投稿

联系电话:010-51654077-8129

中石油加快新能源、新材料布局!成立3个新研究所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分享: 2021/05/25 10:54:59
导读: 中国石油石油化工研究院成立氢能、生物化工和新材料3个新研究所。

5月18日,中国石油下游直属科研机构中国石油石油化工研究院(简称“石化院”)召开大会,正式成立氢能、生物化工和新材料3个新研究所。 

在其后发布的2020年度社会责任报告中,中国石油披露了其绿色低碳发展进展。大力发展天然气的同时,中国石油正在加快新能源、新材料布局。

由“油气”供应商向“综合能源”供应商转型,中国石油明确宣布了这样的企业发展愿景。

⒈科技攻关按下加速键

新研究所的正式落地,标志着在这3个领域,中国石油的科技攻关按下了加速键。

在研发方向方面,氢能研究所将围绕氢气制取储运及高效利用、燃料电池,以及储能技术等氢能产业相关技术展开研究。

生物化工研究所将按照中国石油集团低碳绿色可持续发展战略部署,以低碳清洁能源和可再生碳资源供应及开发为目标,围绕生物质燃料、生物基材料与化学品等技术进行研究。

新材料研究所将按照中国石油集团炼化业务从“燃料”向“化工产品及有机材料”转型的要求,围绕高性能合成材料、特种工程塑料、可降解材料、高端碳材料等进行研究。

筹备三大新研究所的同时,石化院还开展了国内外行业形势、产业现状和代表性技术进展等前期调研和交流工作,部署了相关科研项目,目前已在中国石油新材料发展规划中得以落实。

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新正在加速演进,氢能作为全球能源技术革命的重要方向,美国、欧盟和日本等都将其作为国家能源战略,制定了产业发展路线图。全球生物化工产业、新材料产业也在快速发展,作为实现产业升级的重要途径,开展相关研究是大势所趋。

据介绍,此次成立的3个新研究所,在成立初期将实行“一套班子、两个机构”合并运行方案:新材料研究所与生物化工研究所初期进行合并运行;氢能研究所与化工研究室合并运行。

按照公司严格控制机构数量要求,原聚烯烃研究室不再保留,创新团队依托合成树脂研究室运行,原生物质燃料与新能源研究室不再保留,整体划转生物化工研究所。

⒉低碳领域科研投入将达10%

实施低碳重大科技专项及新能源技术开发与应用研究工作,是中国石油助力绿色生产、推进低碳转型的重要举措。

据官方最新数据,过去五年间,中国石油低碳科技专项资金投入超过2亿元形成了18项关键技术和成套技术。

中国已承诺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一方面是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战略要求,另一方面又是“双碳目标”的约束,能源转型在国内正在提速。

在最新版社会责任报告中,中国石油明确了其三阶段的低碳发展路径:

力争2025年左右实现“碳达峰”;2035年外供绿色零碳能源超过自身消耗的化石能源;2050年左右实现“近零”排放。

从“清洁替代”到“战略接替”再到“绿色转型”,相较国家层面的整体规划,中国石油设定的时间节点进一步提前。

为此,中国石油将主要采取三方面举措:推动天然气产量快速增长,到2025年占比提高到55%左右;推动公司向“油、气、热、电、氢”综合性能源公司转型;努力减少碳排放、实现碳移除,向社会外供绿色零碳能源等。中国石油已经把“绿色低碳”纳入了公司发展战略,融入了企业管理、科技创新和社会责任等公司发展的多个方面。在科技创新领域,为保障低碳发展目标的实现,中国石油将从以下方面发力:

强化产、学、研、用相结合,加快先进技术和成果的转化与推广;

打造低碳科技支撑条件平台,提升节能减排与环境保护科技自主创新能力,2030年低碳领域科技研究投入占比力争达到10%;
推行绿色制造技术,提升产品装备低碳环保水平,推进全生命周期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资源能源;
参与油气行业气候倡议组织等国际交流,在削减甲烷排放、推动CCUS发展、提高能效、减少交通行业碳排放强度等方面开展合作。

加大科研创新,正在引领和支撑中国石油的业务转型与高质量发展。

[来源: 石油Link]

标签: 石化院新能源
用户头像

作者:张小鱼

总阅读量 33w+ 查看ta的文章

网友评论  0
为您推荐 精选资讯 最新资讯 新闻专题 更多推荐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仪器信息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仪器信息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获本网授权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仪器信息网"。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② 本网凡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③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两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默认仪器信息网有权转载。

使用积分打赏TA的文章

到积分加油站,赚取更多积分

谢谢您的赞赏,您的鼓励是我前进的动力~

打赏失败了~

评论成功+4积分

评论成功,积分获取达到限制

收藏成功
取消收藏成功
点赞成功
取消点赞成功

投票成功~

投票失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