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号
视频号
抖音号
抖音号
哔哩哔哩号
哔哩哔哩号
app
前沿资讯手机看

我要投稿

投稿请发送邮件至:weidy@instrument.com.cn

邮件标题请备注:投稿

联系电话:010-51654077-8129

二维码

我要投稿

投稿请发送邮件至:weidy@instrument.com.cn

邮件标题请备注:投稿

联系电话:010-51654077-8129

近红外研究和应用急需产学研紧密结合——第三届陆婉珍近红外光谱贡献奖获得者韩东海教授获奖感言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分享: 2020/11/19 13:55:13
导读: 近年来,国内近红外研究和应用取得了长足进步,同时也出现了论文同质化、科研项目申请难以得到资助,甚至不知做什么的倾向。而实践中,又有很多难题得不到解决,急需产学研紧密结合,共同攻破难关。

  全国第八届近红外光谱学术会议同期隆重举行了第三届“陆婉珍近红外光谱奖”的颁奖仪式,中国农业大学韩东海教授荣获第三届陆婉珍近红外光谱贡献奖。

微信图片_20201119135328.png

中国农业大学 韩东海教授

  韩东海,中国农业大学教授,近红外光谱分会副理事长,曾兼职秘书长。自1995年开始从事以近红外技术为主的食品内部质量无损检测研究,在果蔬内部质量无损检测方面取得了多项创新性的研究成果,曾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 项,部级项目3项以及多项横向课题;副主持及参加国家级科研项目7项,培养近红外硕士和博士毕业生40余名。发表SCI和EI收录论文50多篇,主编、副主编和参与编写专业书籍5部。已授权的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共12项。曾获得2017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 二等奖,2016年度高等学校科技进步奖一 等奖,2014年日本近红外学会“JCNIR Award”奖 ,《分析化学》2011年-2012年年度优秀论文奖等。积极参与近红外光谱分会的组织成立工作。多次协助组织召开学术交流年会,技术培训会,并在大会上作报告、授课。参与学会组织的社会调研,走访基层一线,观摩生产现场,座谈近红外技术应用,畅通学会与企业的渠道。为积极推进国际交流,促进与日方近红外技术专家间的学术交流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2020年11月6日,本人获得了第三届陆婉珍近红外光谱贡献奖,心情无比激动,终生难忘。能被国内同行认可的这个荣誉至高无上,是自己人生中的最高奖项。

  分析自己获奖原因,大致有三:

  一是我深知有几位论年龄比我大,论担当责任比我重,论贡献比我多的道德高尚的学者没有申报。例如,理事长袁洪福教授,不但没有申报,而且还为我写了非常给力的推荐函。我感谢他们的高风亮节,他们是我学习的榜样。

  二是我有一个特殊的研究生群体。我就职于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食品是以生化为基础的学科,而我们的研究方向更多依赖于数理。一般学生要么喜欢生化,要么就是数理,两者都喜欢的少之又少,在我院我们的研究方向属于非主流方向,研究生生源成为一个大问题。通过跨院招生,跨院邀请的方式,聚集了几位工学和计算机编程背景的研究生,发挥了交叉学科优势。在40余位研究生中,受非主流和招生制度的影响,初期没有博士生,主要是硕士们发表SCI和EI论文,而且多数还是两年制的。我经常夸赞他们是人人优秀,个个极品。最具代表性的是硕士毕业生曹楠宁,现在是美国近红外学会理事长。

  三是从事近红外研究较早,具有时空优势。以前也曾介绍过,我是1995年开始从事水果内部品质近红外检测的,中间虽有短暂间断,也有二十多年了。又由于日本在水果近红外检测方面业绩突出,本人又曾留学日本,与日本业界人士学术交流和收集资料颇为方便,这些都为专业积累奠定了基础。

  当然还得到过业界众多学者、专家和企业家们的大力帮助;也曾积极参与学会的筹备工作以及日后的日常运营管理;踊跃参加学会组织的学术活动以及每逢佳节慰问老领导和院士。

  所以,我认为这个奖是各个节点上的研究生们的贡献所得,是曾经帮助过我的学者、专家、企业家们的贡献所得,我只是一个自始至终的主要参与者,我深深地感谢上述各位。

  近年来,国内近红外研究和应用取得了长足进步,同时也出现了论文同质化、科研项目申请难以得到资助,甚至不知做什么的倾向。而实践中,又有很多难题得不到解决,急需产学研紧密结合,共同攻破难关。例如,我在这次大会上做的有关果实近红外检测的五点思考的报告。针对每一个问题,只要有合理的科学假设,成熟的解决方案就能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且易得到资助。而那些采用相同类似方法,只是换个物料的投稿论文,充其量算个高级实验报告,很难获得通过。即使刊登出来了,也难以获得好评。

  近红外研究不但是数据采集后的分析,我认为,数据采集前的研究也很重要。例如,我报告中的橙子案例,光源与检测器间的相互位置因物料不同而异。而我们现在的仪器多是通用仪器或者是专用仪器,难以实施这种实验。为此,需要自己搭建近红外光谱采集实验台,需要定制专用附件,满足自己的实验需求。个性化的实验台,必将产生个性化的实验结果,而个性化的结果往往具有创新性。

  近红外研究涉及硬件-仪器,软件-化学计量学,模型-成分预测三个方面,也可以说是三个专业。一个人熟知三个专业还是有难度的,绝大多数专业人士只在一个方面有所建树,但同时也必须了解另外两个方面的知识和动态,不然一旦出现问题有时难以找到原因。

  谈到希望,单从水果近红外检测来说,其实际应用都已经过去三十多年了,特别是近二十年来虽有不断改进提高,但是并没有发生本质性的变化。究其原因,我认为还是对许多现象暂时无法解释,对水果近红外检测理论研究不透所致。希望国内的年轻学者和企业家们能够联合起来,共同攻破困扰我们的难题,发挥后发优势,引领世界潮流。

  中国农业大学 韩东海

  2020/11/13


[来源:仪器信息网]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用户头像

作者:叶子

总阅读量 693w+ 查看ta的文章

网友评论  0
为您推荐 精选资讯 最新资讯 新闻专题 更多推荐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仪器信息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仪器信息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获本网授权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仪器信息网"。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② 本网凡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③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两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默认仪器信息网有权转载。

使用积分打赏TA的文章

到积分加油站,赚取更多积分

谢谢您的赞赏,您的鼓励是我前进的动力~

打赏失败了~

评论成功+4积分

评论成功,积分获取达到限制

收藏成功
取消收藏成功
点赞成功
取消点赞成功

投票成功~

投票失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