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号
视频号
抖音号
抖音号
哔哩哔哩号
哔哩哔哩号
app
前沿资讯手机看

我要投稿

投稿请发送邮件至:weidy@instrument.com.cn

邮件标题请备注:投稿

联系电话:010-51654077-8129

二维码

我要投稿

投稿请发送邮件至:weidy@instrument.com.cn

邮件标题请备注:投稿

联系电话:010-51654077-8129

租仪器 编成果:一半企业研发机构是空壳,谁逼出假创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分享: 2020/03/18 11:49:42
导读: 没有研发人员、没有专利版权、没有研发设备,依靠一个研发中心的空壳机构,却能成为高新企业骗取享受优惠政策。

没有研发人员、没有专利版权、没有研发设备,依靠一个研发中心的空壳机构,却能成为高新企业骗取享受优惠政策。近几年来,各地都在将科技作为经济转型升级的第一推力,但这种创新的渴望,在部分地区却异化为建机构、挂牌子、实现全覆盖的数字游戏。知情人士提醒,要警惕转型焦虑症逼出形式主义创新。

a11fb6f889234b0982ecf538cc8034ae.jpeg

  高新企业研发“空壳化”

  广东一家在天猫和京东等购物平台销售家居灯饰的企业,通过中介编造3个软件著作权用于申报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入库。在中介的指导下,编造虚假研发设备租赁合同用于欺骗调查组,制造存在研发的假象。事实上,公司根本没有研发设备和人员。

  另外一家成立于2015年的环保科技企业,没有研发场地设备,不具备研发条件,经过中介机构包装造假,在2017年竟然通过了高新技术企业认定。

  研发人员、设备靠租借,专利版权、研发成果靠编……近年来,企业成为创新研发主体的地位突出,企业依靠一个空壳研发中心搞假研发、假创新的案例在各地并不鲜见。

  对企业来说,设立研发中心是申报高新技术企业的条件之一。一名负责产学研对接的科研院所人员给半月谈记者算了笔账:只要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税率一下子就能降低10%。有些地方设立研发机构能给几十万元补贴,再加上不少基层政府还许诺,有研发机构的企业可以在项目申报、金融支持上得到各种优惠,对企业来说,这实在是合算的买卖。

  但是,即便研发中心是真的,研发投入也是一笔“乱账”。A股一家上市科技企业的年报曾引发“围观”,截至2018年度,公司共有2184名研发人员,占员工总数的45.21%,高于同类公司数倍。其研发费用中有83%用于研发人员的薪资发放,企业四成利润来自退税和补助。

  “企业研发费用是个比较神奇的项目,它能屈能伸。”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说,他曾经手过一家企业,研究目标是一款智能音箱专利,购买设备清单有声学实验室、电子实验室等。“可笑的是,这项专利居然就是企业自己过去的研发成果。列支眼下的研发经费,赚着未来的奖励补贴。”

  高数字=高创新?

  东部地区某省领导在公开会议上质问:为什么全省九成大中型工业企业设立了研发机构,但超过一半没开展研发活动?

  近年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成为共识。目的是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推进产学研科技合作,为企业产品升级和规模化生产提供技术支撑,强化科技成果研发和转化。

  这一正确导向在实践中怎么成了“盆景”?受访人士分析,各地都在将科技作为经济转型的第一推力。但实际中,研发创新的“冷板凳”却不是人人坐得、个个等得。相对而言,建机构、挂牌子,搞统计数字的提升,成绩容易亮眼,也容易速成,继而成为了推进创新的“硬抓手”。

  从公开资料看,企业研发机构建有率这个数字,已是不少地方展示创新实力的“硬指标”。四川省提出,2020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设立研发机构的比例力争达到18%;广东省要求2020年底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提升到40%以上;山东省在部门文件中则明确写道,到2020年底要实现大型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

  半月谈记者采访发现,各地对什么是企业研发机构界定模糊,口径也是松紧不一。有的把博士后、院士工作站和技术、工程研究中心算作研发机构,有的一股脑把各种设计、创新平台、实验室全算进去。还有些地方,为了一些重要节点的“统计需要”,甚至默许几个工作人员挂块牌子、挪点其他花费作为“研发成本”就称为研发机构的做法。

  “牌子有三块,班子就一套,做的事都差不多。”一家新能源汽车公司的研发部门负责人透露,“不同的部门有不同门槛,申报材料也要有所区分,审核也是不同归口部门负责,优惠政策也各有一套办法。”

  一位地级市的科技局负责人坦言:“抓指标建设看起来很科学,但有生有死本来就是企业经营的常态。追求一个稳定的高覆盖率来强调科技创新,到底能不能代表一个地区的创新能力?”

  转型焦虑或逼出假创新

  脱离实际意义的“观赏性”数据甚至假统计,为什么会在管理部门的内行人眼皮底下,连年风生水起?

  “既有能力不足,也是把关不严。”一位基层科技部门负责人坦言,一方面是专业中介造假手段高明、甄别不易,另一方面,是因为转型升级的焦虑,为了大力引导和提高企业科技创新积极性,审核失之于宽。

  一位负责产学研对接的科技人员说,他就职于国内一家权威科研院所,所在的部门,因为成果转化成绩突出,经常被当做正面典型。即便如此,他仍然感慨,有相当部分企业研发创新是为了各种优惠和上级要求而“运作”出来的,所谓研发机构仅仅是换了个名字。

  对政府来讲,提高包括企业研发机构建有率等数据,是一项重要政绩。半月谈记者注意到,除了国家和省级研发机构,各个地市、区县,甚至园区高新区,也都在积极推动辖区内企业研发机构的建设。基层政府官方网站上,近两年密集出现了不少鼓励新建企业研发机构的文件,多以“完成当年企业研发机构占有率达到XX”为目标。

  指标建设也是一种路径依赖。半月谈记者在基层采访时问到当地的科技创新情况,受访部门常常会提供一堆数字,但讲到具体行业前景又说不清楚。上级部门在推动各地创新工作时,也常常会设计若干项一级指标、二级指标,每季度通报指标检测结果,为全市及各县区在推进科技创新工作中“找差距、补短板、抓落实”提供参考依据。

  “一些数据不宜被赋予太多不该承担的意义。改变转型焦虑催生出的假创新,就得从破除数字依赖做起。”一位科技干部说,考核激励、发现人才、提拔干部不能只看花团锦簇的数据。必须真正沉到企业去,了解他们的发展诉求、创新障碍,才可能推动创新。

  曾在地方政府挂职分管科技的一位大学教授说,企业创新真正需要的,是具体而细微的帮助。他举例说,一些企业有创新劲头,购买了先进仪器,却因场地不合、零件不全不能用。还有的企业聘请硕士、博士,却总担心人才政策落实不了,高薪请来的人才干不长。相比好看的牌子、数字,也许排除一个故障、落实一份待遇更有用、更实在。


[来源:半月谈]

用户头像

作者:阳离子

总阅读量 297w+ 查看ta的文章

网友评论  1
全部评论(1条)
用户头像
wjf1234wjf2020-03-18 21:45:14
正解但如何破解?
0回复
为您推荐 精选资讯 最新资讯 新闻专题 更多推荐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仪器信息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仪器信息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获本网授权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仪器信息网"。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② 本网凡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③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两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默认仪器信息网有权转载。

使用积分打赏TA的文章

到积分加油站,赚取更多积分

谢谢您的赞赏,您的鼓励是我前进的动力~

打赏失败了~

评论成功+4积分

评论成功,积分获取达到限制

收藏成功
取消收藏成功
点赞成功
取消点赞成功

投票成功~

投票失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