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号
视频号
抖音号
抖音号
哔哩哔哩号
哔哩哔哩号
app
前沿资讯手机看

我要投稿

投稿请发送邮件至:weidy@instrument.com.cn

邮件标题请备注:投稿

联系电话:010-51654077-8129

二维码

我要投稿

投稿请发送邮件至:weidy@instrument.com.cn

邮件标题请备注:投稿

联系电话:010-51654077-8129

2019年亚太材料科学院院士出炉,电镜领域马秀良、陈江华当选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分享: 2019/07/12 15:19:16
导读: 入选名单中,我国大陆有16人当选院士(含中国工程院院士10名),4人当选副院士,台湾地区有5人当选院士,1人当选副院士。我国电子显微学领域马秀良研究员、陈江华教授当选在列。

  仪器信息网讯 6月27日,两年一次的亚太材料科学院(Asian Pacific Academy of Materials -- APAM)会议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召开。会上公布了新当选的亚太材料科学院院士(Academician)32名和副院士(Associate Academician)12名。【文末附当选名单及我国大陆入选人简介】

1.jpg

  入选名单中,我国大陆有16人当选院士(含中国工程院院士10名),4人当选副院士,台湾地区有5人当选院士,1人当选副院士。我国电子显微学领域马秀良研究员、陈江华教授当选在列。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入选APAM院士包含201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Kostya Novoselov。

  我国大陆16人当选APAM院士包括(排名不分先后):周玉(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薛群基(中国工程院院士,中科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中科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吴以成(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理工大学)、姜德生(中国工程院院士,武汉理工大学)、李言荣(中国工程院院士,电子科技大学)、蹇锡高(中国工程院院士,大连理工大学)、王迎军(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张联盟(中国工程院院士,武汉理工大学)、周济(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黄小卫(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李贺军(西北工业大学)、朱美芳(东华大学)、马秀良(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陈江华(湖南大学)、李红霞(中钢集团洛阳耐火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

  我国大陆4人当选APAM副院士包括(排名不分先后):林华泰(广东工业大学)、刘岗(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王聪(东北大学)、孙永福(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关于亚太材料科学院

  亚太材料科学院(Asia Pacific Academy of Materials,APAM)于1992年在日本成立,现有11个会员国和地区,包括俄罗斯、韩国、日本、中国、中国台湾、中国香港、新加坡、澳大利亚、印度、蒙古、乌兹别克斯坦,现有院士(早期称Member,后改为Academician)500余人,其中中国大陆共有103人曾当选,包括陈能宽、林兰英、钱人元、徐僖、柯俊、师昌绪、肖纪美、颜鸣皋、严东生、冯新德、姚熹、蒋明华、周本廉、闻立时、胡壮麒、李恒德、王拂松、傅恒志、邹世昌、周尧和、李依依、金展鹏、周廉、朱道本、柯伟、洪茂椿、郭景坤、王震西、叶恒强、白春礼、谢思深、卢柯、包信和、成会明、刘维民、李卫、俞大鹏、谢毅、褚君浩、黄维等中国两院院士49名。

  过去27年来,APAM针对各国和地区关键材料的需求,促进各国和地区单边及多边交流与合作,推动创新与创业育成,促进亚太各国和地区政府支持并进行人才培训,协助提升亚太青年在材料科学与工程上的参与层次,激励具有前瞻性的研发,进而创造材料科技的新生事业,并促成相关工商产业规模发展。

  我国大陆前三届当选的院士包括(以姓氏笔画为序):

  2013年16名:刘维民(中科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成会明(中科院金属所)、孙卓(华东师范大学)、李卫(北京钢铁研究总院)、李殿中(中科院金属所)、沈鸿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陈建敏(中科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张亚非(上海交通大学)、杨德仁(浙江大学)、周延春(北京航天材料与工艺研究所)、俞大鹏(北京大学)、易小苏(北京航空材料研究所)、罗毅(清华大学)、高超(浙江大学)、徐骏(南京大学)、薛徳胜(兰州大学)。

  2015年8名:王志光(中科院近代物理所)、王俭秋(中科院金属所)、孙军(西安交通大学)、戎利建(中科院金属所)、陈立东(中科院上海硅酸盐所)、谢毅(中国科技大学)、温兆银(中科院上海硅酸盐所)、蒋青(吉林大学)。

  2017年13名:毛新平(宝武研究院)、介万奇(西北工业大学)、刘日平(燕山大学)、吴峰(北京理工大学)、单智伟(西安交通大学)、周少雄(北京钢铁研究总院)、张志东(中科院金属所)、洪友士(中科院力学所)、姚燕(中国建材院)、黄维(南京工业大学)、徐坚(中科院化学所)、褚君浩(华东师范大学)、潘复生(重庆大学)。

  2017年首次增加副院士,我国大陆4名:王立平(中科院宁波材料所)、孙明月(中科院金属所)、宋影伟(中科院金属所)、周峰(中科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

  附1: 2019年亚太材料科学院院士名单

APAM Academicians elected in 2019


Name

Affiliation

Australia

1.              

Ajayan   Vinu

The   University of Newcastle

China-Mainland

2.              

Qunji Xue

Ningbo Institute of Materials Technology and Engineering,     CAS

Lanzhou Institute of Chemical Physics, CAS

3.              

Yicheng Wu

Tianj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4.              

Desheng Jiang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Wuhan Polytechnic Optics Co., Ltd.

5.              

Yu Zhou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6.              

Yanrong Li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7.              

Xigao Jian

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8.              

Yingjun Wang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9.              

Lianmeng Zhang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10.          

Ji Zhou

Tsinghua University

11.          

Xiaowei Huang

General Research Institute for Nonferrous Metals Group

12.          

Hejun Li

Northwestern Polytechnical University

13.          

Meifang Zhu

Donghua University

14.          

Xiuliang Ma

Institute of Metal Research,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15.          

Jianghua Chen

Hunan University

16.          

Hongxia Li

Sinosteel Luoyang Institute of Refractories Research, Co.

India

17.          

Avinash   Chandra Pandey

Inter University Accelerator Centre (IUAC)

18.          

Dinesh   Kumar Aswal

National Physical Laboratory

19.          

Bharat   Kale

Centre for Materials for Electronics Technology (C-MET)

Korea

20.          

Il-Doo Kim

Korea Advanced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KAIST)

21.          

Sang Ouk Kim

Korea Advanced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KAIST)

Singapore

22.          

Madhavi Srinivasan

Nanyang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23.          

Hua Chun Zeng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24.          

Kostya Novoselov

National University Singapore

25.          

Qihua Xiong

Nanyang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26.          

Antonio H. Castro Neto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27.          

John Wang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Taiwan

28.          

Wen-Chang   Chen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29.          

Chun-Hway   Hsueh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30.          

Chung-Hsin   Lu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31.          

Jau-Ho   Jean

National   Tsing Hua University

32.          

Sea-Fue Wang

National   Taip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APAM Associate Academicians elected in 2019


Name

Affiliation

China-Mainland

33.          

Hua-Tay Lin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34.          

Gang Liu

Institute of Metal Research,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35.          

Cong Wang

Northeastern University

36.          

Yongfu Sun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of China

India

37.          

Sonachalam rumugam

Bharathidasan University

38.          

Janakiraman Kumar

Anna University

39.          

Sampat Raj Vadera

Indi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40.          

Govind Gupta

Principal Scientist & Associate Professor (AcSIR)

Korea

41.          

Joosun Kim

Korea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42.          

Byong-Guk Park

Korea Advanced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KAIST)

43.          

Si Young Choi

Poha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OSTECH)

Taiwan

44.      

Chih-Wei Chu

Research Center for Applied sciences,   Academia Sinica

  附2:我国大陆入选人简介

  院士(15人)

  周玉

  周玉,男,汉族,1955年7月生,黑龙江五常人,1974年7月参加工作,中国共产党党员。1982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金属材料及工艺系。1989年哈尔滨工业大学和日本东京大学中日联合培养博士,获博士学位。英国利兹大学访问学者。中国工程院院士,世界陶瓷学院院士。

  现任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副部长级),兼任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校长 ;教育部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

  主要从事陶瓷相变与韧化、陶瓷复合材料抗热震与耐烧蚀性能及其在航天防热部件上应用等研究。发明了新型防热陶瓷复合材料并成功应用于航天型号。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奖10项、国家发明专利60余项;出版专著教材5部,获全国高校优秀教材一等奖1项。发表SCI、EI收录论文400余篇,论著被国内外他引4000余次;在《光明日报》和《中国高等教育》等上发表高等教育与管理方面的文章20余篇;培养博士、硕士各40多名。曾获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中国青年科学家奖”和“桥口隆吉基金奖”等荣誉称号。

  薛群基

  薛群基,男,1942年11月生,山东省沂南县人。材料化学和润滑材料专家,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 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1965年毕业于山东大学化学系,1967年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物理化学专业研究生毕业,1980年至1982年美国密执安大学访问学者,从事润滑失效研究工作。现任中科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中科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技术委员会主任,中国化学会常务理事、甘肃省科协副主席、空间科学学会理事、材料研究学会和机械工程学会荣誉理事。曾任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所长、国际摩擦学会理事会副主席、亚洲摩擦学理事会主席、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摩擦学分会主任委员。

  我国材料化学和特种润滑材料领域主要的学术带头人之一,多年从事特种润滑材料及材料化学研究,主持、参加和领导完成了航天和航空等高技术工业所需的多种特种润滑材料的研制任务;领导并参加研制了在多种特殊环境中应用的新型润滑和防护材料;研制成功了数十种具有显著经济效益的新型润滑材料;所研制的材料与技术为国家重点工程的实施做出了重要贡献。

  主持建设并领导的固体润滑国家重点实验室在特种润滑材料领域取得了多项具有国际领先或先进水平的成果,为解决国家重点应用领域关键润滑技术打下了基础;在国家组织的评审中4次被评为优秀实验室。他在国外刊物发表论文300余篇,国内刊物发表论文200多篇,出版专著3部,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0多件。

  曾获得国家二等奖、省部级一、二和三等奖共20多项,2002年获得何梁何利技术科学奖,2009年获(中国)摩擦学最高成就奖,获2011年度国际摩擦学领域最高奖“摩擦学金奖”,该奖项自1972年至今第一次授予中国科学家。在润滑材料与物理化学领域培养出博士50多名,四次获得中国科学院优秀研究生导师称号。

  吴以成

  吴以成,1946年11月5日出生于广西玉林市,男,汉族,广西玉林人,功能材料专家。1970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1986年获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博士学位。200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天津理工大学教授。

  长期从事非线性光学材料研究和发展工作,在新型非线性光学材料探索、晶体生长及非线性光学特性研究、晶体结构与非线性光学性能相互关系等方面取得多项成果。与合作者一起发明了LiB3O5(简称LBO)、CsB3O5(简称CBO)、La2CaB10O19(简称LCB)等多种非线性光学晶体。LBO晶体已广泛应用于激光技术领域,是目前最适合用于高平均功率全固态激光器的二、三倍频晶体,曾被美国《激光与光电子学》杂志评为1989年度国际十大激光高技术最佳产品之一。“新型非线性光学晶体三硼酸锂—LiB3O5”获国家发明一等奖。

  姜德生

  姜德生,武汉理工大学首席教授、博士生导师,200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2005年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2001年评为全国优秀教师,2002年湖北省授予“五一”劳动奖章。现兼任中国光学工程学会光纤传感技术委员会和产业联盟主席,中国材料研究会理事,国际光学工程学会和美国光学学会会员。

  20多年来,姜教授一直从事光纤传感新技术的研究,经过学科交叉与技术集成研究与开发出一系列创新性成果。特别是在光纤传感敏感材料制备、光纤传感器的精密加工、工业化生产关键技术与装备等方面取得突破,建成了国内光纤传感技术领域唯一国家工程实验室,在全国率先实现了光纤传感技术的产业化;打破了国外技术封锁,形成了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成套生产技术与装备;为我国众多行业和重大工程及军工提供了急需的新一代传感技术。

  先后主持完成了国家和省部科技项目20余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省部一等奖3项、二等奖3项。并于2000年创建理工光科股份有限公司,为我国桥梁交通、火 灾探测、石油石化等领域重大工程的安全监测提供光纤传感检测系统,该公司现已成为国内光纤传感领域唯一上市公司。

  李言荣

  李言荣,男,汉族,1961年7月生,四川省射洪县人,中共党员,电子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92年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博士研究生毕业,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四川大学校长(副部长级)、四川省科学技术协会第九届委员会主席。

  1983年,本科毕业于四川师范学院化学系(现为四川师范大学) ,同年7月参加工作;1987-1992年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应用化学专业博士研究生毕业(硕博连读),师从倪嘉缵院士和李有谟研究员。

  1992年,博士毕业于中科院长春应化所,随后在电子科技大学做博士后;同年7月入党;1994年7月,在电子科技大学晋升为教授;1995年,留学德国Karlsruhe国家科研中心(KfK)做客座研究员,其后分别于1998年在美国Colorado at Boulder大学和1999年在德国KfK科研中心留学并做短期访问教授;1998年,任电子科技大学原信息材料工程学院副院长、院长;2001年,任电子科技大学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院院长;2003年,任电子科技大学党委常委;2006年03月,电子科技大学党委常委兼任电子薄膜与集成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2009年10月,电子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2013年04月,电子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2017年12月,四川大学校长(副部级);2019年04月,四川大学校长(副部级),四川省科学技术协会第九届委员会主席。

  长期从事电子薄膜材料与器件应用研究,发明了倒筒式溅射旋转沉积薄膜制备技术,解决了大面积单、双面YBCO超导薄膜面内均匀性和两面一致性,形成了小批量产品。发明了介电薄膜的纳米自缓冲层技术,显著提高了多元氧化物介电薄膜工程应用的耐压能力和生长取向特性,热释电薄膜红外传感器已装备于煤矿瓦斯监测系统,一体化集成的薄膜应变、温度传感器已应用于航空发动机叶片状态检测。利用介电/半导体集成薄膜技术,积极推动新型集成电子器件的发展。主要成果分别获得2003年和2007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发表SCI收录论文290余篇,其中国外主要刊物23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43件,出版著作/教材5本。

  蹇锡高

  1946年1月出生,中国工程院院士,有机高分子材料专家,大连理工大学教授,高分子材料研究所所长,辽宁省高性能树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1969年毕业于大连理工大学高分子化工专业,1988.2-1990.12在加拿大McGill大学高分子化学,访问学者,1994年被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兼任《中国材料进展》副理事长、中国塑料加工工业协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新材料技术协会名誉会长等职。

  长期从事高分子材料合成、改性及其加工应用新技术研究。在高性能工程塑料、高性能树脂基复合材料、耐高温特种绝缘材料、涂料、耐高温高效功能膜等领域做出了重大创造性成就和贡献。先后主持完成国家重点科技攻关、“863”、军工配套、973项目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创新基金、火炬计划、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项目、省市重大科技攻关及产业化项目等30余项。研制成功结构全新的系列新型杂环高性能工程塑料,既耐高温又可溶解,解决了传统高聚物不能兼具耐高温和可溶解的技术难题,综合性能优异,成本低,属国际首创、原始创新,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已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核能、电子电气、石油化工、精密机械、环保等领域。

  获2003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和2011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015年中国专利金奖、2016年日内瓦国际发明展特别金奖在内的十余项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获30项发明专利,2项专利被评为世界华人重大科技成果, 12项技术已产业化。发表SCI论文300余篇,被Chemical Reviews(IF40)、Progress in Polymer Science(IF 24)等期刊他引3000余次。获国防军工协作配套先进工作者、省优秀专家等称号。

  王迎军

  王迎军(女)(1954.7.31- )生物材料科学与工程专家。河北省唐县人。1978年本科毕业于华南理工大学,1981年和1997年分别在华南理工大学获硕士和博士学位。现任华南理工大学教授、校长、国家人体组织功能重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国生物材料学会理事长。长期从事生物材料基础研究与工程化工作。在骨、齿科材料、血液净化材料及眼科材料等研究方面取得多项原创性成果。提出骨再生修复材料类骨仿生构建创新理念,建立“生物应答”理论雏形。发明骨再生修复材料仿生构建系列技术,实现工程化。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出版专著1本、发表SCI论文186篇。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28项。

  201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张联盟

  张联盟,1955年1月23日出生于湖北天门,男,汉族,功能梯度复合材料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共党员。1997年毕业于日本东北大学,获材料物性学博士学位。现任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学科首席教授、特种功能材料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兼任中国硅酸盐学会副理事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材料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科技委员会国防科技学部委员、国际梯度材料顾问委员会(IAC-FGM)委员等。

  长期致力于梯度材料的功能创新与设计、制备技术创新与工程化应用,持续研发出具有热应力缓和功能、准等熵加载功能、能量传递与调控功能以及原位防/隔热功能等的梯度材料新结构、新技术,应用于多个国防与民用重要领域。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各1项、省部级科技一等奖4项;发表SCI收录论文近260篇,编、译著6部,授权发明专利50余项;被授予国家教学名师和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

  周济

  周济,男,清华大学材料学院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1962年2月生于吉林九台。1983年毕业于吉林大学电子科学系,1986年在中国科学院长春物理研究所获理学硕士学位,1991年在北京大学化学系获理学博士学位,1993年在清华大学材料系博士后出站留校工作至今。

  任新型陶瓷与精细工艺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国电子学会元件分会主任委员、中国电子元件行业协会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功能材料分会副理事长等。

  长期从事信息功能材料的研究,在低温烧结软磁铁氧体和低温共烧陶瓷(LTCC)介质材料方面取得突破,解决了无源电子元器件片式化和集成的若干关键技术难题,为国内片式电感器和无源集成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贡献;提出了通过超材料与自然材料融合构筑新型功能材料的思想,在此基础上率先发展出了非金属基超常电磁介质等一系列新材料。

  发表学术论文369篇,出版学术专著1部,授权发明专利41项,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和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各1项,并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黄小卫

  黄小卫,1962年1月29日出生,女,汉族,湖南省临澧县人,有色金属冶金专家。1983年7月毕业于中南大学有色金属冶金专业, 2008年7月于东北大学获冶金工程博士学位,中国工程院院士,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现任稀土冶金材料及应用技术研究所所长、稀土材料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有研稀土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中国稀土学会理事及稀土化学与湿法冶金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稀土学会专家组成员;《中国稀土学报》(中英文版)常务编委;《稀有金属》和《稀土》杂志编委。

  1983年以来,一直从事稀土湿法冶金、稀土分离提纯及稀土材料的研究开发。先后承担国家863、科技支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科研项目20多项。在稀土资源高效清洁提取方面取得多项原创性成果,如包头混合型稀土矿第三代硫酸强化焙烧技术、非皂化萃取分离稀土新技术、新一代包头稀土矿绿色冶炼分离工艺、低盐低碳无氨氮分离提纯稀土新工艺、离子型稀土原矿浸萃一体化技术等,在40多家大型稀土企业推广应用,从源头消除氨氮污染、镁盐废水和CO2有效循环利用。申请发明专利100多项,获授权发明专利80余项(41项排名1,含国外16项),合作出版专著4部,发表论文180余篇,多次在国际学术会议上作特邀报告和大会报告;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排名1)、国家科技进步二、三等奖各1项(排名2),中国专利优秀奖2项(排名1)、省部级一等奖6项(排名1、2)。

  李贺军

  李贺军,男,汉族,1957年12月生,河南确山人,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西北工业大学材料学院院长。主要从事先进碳/碳复合材料、纸基摩擦材料、纳米材料和液固挤压成形等方面的研究。

  多次获国家和省部及校级奖励和荣誉称号: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奖励10余项,日本复合材料学会Hayashi Memorial 国际奖1项;被评为全国模范教师、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指导教师、陕西省“三秦”学者、陕西省“三五”人才、国防科技工业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陕西省高校系统优秀共产党员、《科学中国人》2011年度人物、西北工业大学优秀研究生导师等。

  朱美芳

  朱美芳,女,汉族,1965年8月出生。材料学学科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纤维材料改性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第七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2010年度)获得者、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东华大学材料学院院长、纤维材料改性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材料学院教授委员会成员。2017年5月,获得全国创新争先奖状。国家863新材料领域'纳米材料'重点专项总体组专家,中国材料学会、中国纺织工程学会理事,上海复合材料学会常务理事,《高分子学报》、《合成纤维》及《功能高分子学报》编委。

  在纤维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开展了系统研究,特别是在聚丙烯纤维的功能化和高性能化、新型纳米复合材料与特种功能材料及其成纤技术(生物医用纤维、相变材料)等方向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近5年在Polymer,Synthetic Metal, JAPS等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等论文60余篇(其中SCI、EI收录25篇),编著教材4部,发明专利12项(其中已授权1项),国际国内会议宣读论文20余篇,其中15次应邀作邀请报告和担任分会主席。

  马秀良

  马秀良,男,满族。固体原子像研究部主任;中国电子显微学会副理事长;第十二届辽宁省政协委员。1988年毕业于大连理工大学材料工程系。随后师从著名材料科学家、晶体学家、中国电子显微学会奠基人之一郭可信院士(1923-2006),在中国科学院北京电子显微镜实验室及大连理工大学从事Al基合金中十次对称准晶及相关晶体相的电子显微学研究。1994年获博士学位。先后在德国Dortmund大学(“洪堡”学者)、日本精细陶瓷研究中心(名古屋)、东京大学、香港城市大学及德国Jülich研究中心等地从事固体材料结构与缺陷的高分辨电子显微学研究。2001年4月起任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

  现任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沈阳材料科学国家(联合)实验室固体原子像研究部主任;所学术委员会委员、学位评定委员会委员;第十二届辽宁省政协委员;九三学社社员;兰州理工大学兼职教授;中国电子显微学会副理事长、常务理事;中国电子显微学会物理与材料专业委员会主任;辽宁省电子显微镜学会常务副理事长;中国科学院东北区域中心电子显微镜学会主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工程与材料科学部第14届专家评审组成员;国家外专局重点引智项目评审专家组成员;中国晶体学会理事;中国物理学会理事;中国物理学会固体缺陷专业委员会委员;曾任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教学专家组成员;兼任英国《自然(Nature)》出版集团Scientific Reports编辑委员会委员、APL Materials编辑咨询委员会委员、英国Materials Letters杂志编辑委员会委员、Progress in Natural Science --Materials International杂志编辑委员会委员、Current Smart Materials编辑委员会委员、《中国电子显微学报》编辑委员会委员。

  曾获国家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993);德国“洪堡”基金(1995);美国ISI“经典引文奖”(2000);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2000);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03);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6);沈阳市优秀科技工作者(2008);“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09);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人选(2009);金属研究所年度科技创新奖(2010);郭可信教育基金会“郭可信杰出学者奖”(2016)。现已合作撰写学术专著2部、合译专著1部。在Science, Nature Materials, Nature Communications, Physical Review Letters等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220余篇,被引3300余次。

  陈江华

  陈江华,男,汉族。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湖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985”首席科学家,中国材料研究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仪表材料学会副理事长,湖南省精密仪器测试学会副理事长、电镜专业委员会主任。民主党派“九三学社”中央委员、第十届湖南省政协常委。

  陈江华教授在电子显微学和材料科学多个领域从事过研究工作,有较丰富的国内外学术活动经验,在电子显微学及应用和铝合金研究方面做出过较好的研究成果。在Science,Nature Materials,Acta Materialia等二十多种著名期刊发表论文。特别是在轿车车身用铝合金板材的研究方面取得突出成果;在大分子测量用纳米孔器件制造方面有重要创新;关于透射电镜理论和方法的工作被国际综述文章和著名教科书引用。陈江华教授领导的研究团队拥有世界先进的电镜设备与技术,包括三台透射和两台扫描电镜,可以实现纳米电子衍射、波函数重构和高分辨HAADF STEM等最先进的结构分析技术,目前承担着自然科学基金和国防基础等国家科研任务。

  李红霞

  李红霞,女,1965年生,工学博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硕士生导师,北京科技大学、郑州大学、河南科技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原学者,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中央企业巾帼建功标兵。

  现任中钢集团洛阳耐火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院长,国际标准化组织耐火材料技术委员会主席,先进耐火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金属学会常务理事,中国金属学会耐火材料分会理事长,全国耐火材料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任委员,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北京科技大学特聘教授。

  主要从事耐火材料基础理论、原始创新研究,以及新产品开发及工程化研究。在功能耐火材料基础研究和开发、耐火材料高温模拟应用研究、节能材料研究和开发以及结构陶瓷、先进陶瓷基础研究等方面卓有建树。先后主持863、973、科技支撑计划、自然科学基金等省部级以上项目20余项;获省部级奖励8项;授权专利29项,其中发明专利19项;发表论文130多篇,专著2部。

  →副院士(4人)

  林华泰

  林华泰,男,广东工业大学机电学院教授。1979年毕业于台湾国立中央大学,获得物理学学士学位;1985年毕业于美国奥本大学,获得材料工程专业硕士学位;1989年毕业于美国奥本大学,获得材料工程专业博士学;1992-2006: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研究员;2006-2014: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主任/终身研究;世界陶瓷科学院院士、美国金属学会Fellow、美国陶瓷学会Fellow;美国陶瓷学会董事会董事。

  担任多个世界顶级刊物的主编、编委和审稿人,出版专著19本,在SCI杂志上发表论文150多篇,授权专利2项,获得斯洛伐克科学院奥列尔?斯托多拉拉荣誉奖章、美国工程理事会杰出工程成就奖等多项奖励。林华泰教授的主要研究方向为:高性能陶瓷及其零部件、结构陶瓷和复合材料部件的高温力学性能和可靠性、陶瓷和复合材料环境防护涂层,承担了“高技术氮化硅陶瓷关键零部件的研发及产业化”广东省引进创新团队(研究经费:1000万元)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联合基金重点项目“多尺度强韧化氮化硅基陶瓷球的制备与超精密加工研究”。

  刘岗

  刘岗,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英国圣安德鲁斯大学荣誉教授。国家万人计划首批青年拔尖人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英国皇家学会-牛顿高级基金获得者 (Royal Society-Newton Advanced Fellowship)。

  曾获包括美国陶瓷学会工程陶瓷部Global Young Investigator Award、中国青年科技奖、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光化学专业委员会太阳能光化学与光催化研究领域优秀青年奖、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等十余项学术奖励与荣誉。

  自2009起作为项目(课题)负责人承担了来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青年基金、面上项目、优秀青年基金以及国际(地区)合作与交流项目,科技部973计划课题,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点方向性项目课题、太阳能行动计划课题以及前沿科学研究重点计划项目(拔尖青年科学家类别),英国皇家学会-牛顿高级学者基金等项目多项。同时作为项目骨干参加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项目、重点项目,作为中方合作者参加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海外及港澳学者合作研究基金(2+4年期)项目。

  王聪

  王聪,男,1982年9月出生,东北大学冶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新材料冶金技术研究所所长。2003毕业于东北大学,获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学士学位;2006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获材料科学与工程硕士学位;2009年毕业于卡耐基梅隆大学,获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学位。2014年入选中共中央组织部“千人计划”青年项目,2016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资助,2017年入选日本学术振兴会(JSPS)Invitational Fellow。

  研究主要集中在氧化物冶金、洁净钢等高端材料高效生产的基础理论和关键新工艺方面。曾荣获“杰出青年制造业工程师奖”、TMS“青年领袖奖”等业界奖掖。现为冶金与材料类权威期刊Metallurgical and Materials Transactions、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Technology、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fractory Metals andHard Materials及Journal of MaterialsEngineering and Performance编委。多次组织本领域内国际会议(International Metallurgical Processes Workshop for Young Scholars、REWAS 2013等)并担任主席或共同主席。

  孙永福

  孙永福,男,1983年5月出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特任教授、博士生导师。2006年获安徽大学学士学位,2011年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士学位,同年留校从事博士后研究,2013年留校工作至今。入选国家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等。

  多年来一直从事无机低维固体材料的化学制备、精细结构/缺陷结构/电子结构的表征及其清晰构效关系的研究。相关研究成果已经在Nature, Nature commun., Chem. Soc. Rev., Acc. Chem. Res., J. Am. Chem. Soc.和Angew. Chem. Int. Ed.等国际期刊上发表40余篇论文。5篇论文分别被选作Angew. Chem. Int. Ed.和Adv. Energy Mater.等杂志的封面;6篇论文分别被选作Chem. Soc. Rev.和Angew. Chem. Int. Ed.等杂志的Hot articles, Hot papers, VIP paper;1篇Angew. Chem. Int. Ed.和1篇J. Am. Chem. Soc论文分别被Nature Energy和ACS Chemical & Engineering News 杂志进行了Highlight;部分工作入选了2012年度《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重大成果》。

[来源:仪器信息网]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用户头像

作者:阳离子

总阅读量 299w+ 查看ta的文章

网友评论  0
为您推荐 精选资讯 最新资讯 新闻专题 更多推荐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仪器信息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仪器信息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获本网授权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仪器信息网"。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② 本网凡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③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两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默认仪器信息网有权转载。

使用积分打赏TA的文章

到积分加油站,赚取更多积分

谢谢您的赞赏,您的鼓励是我前进的动力~

打赏失败了~

评论成功+4积分

评论成功,积分获取达到限制

收藏成功
取消收藏成功
点赞成功
取消点赞成功

投票成功~

投票失败了~